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沙《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地方报刊中极有影响的一份民营大报,也是一份政论色彩十分浓厚的报纸。1915—1927年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统治全国,言论、新闻的控制相对松懈,相对宽松的新闻环境使报纸可以据事直书、有闻必录。因而这个时期的长沙《大公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1915—1927年的长沙《大公报》为文本,考察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湖南社会思潮;并探讨长沙《大公报》与湖南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长沙《大公报》以笔墨为武器,在湖南首先燃起反袁火焰,制造反袁舆论,推动共和思潮在湖南的发展。也正是在宣传共和思潮的过程中,长沙《大公报》以它的敢言打动民众,获得美誉,成为极受欢迎的一份大报。
     袁世凯死后,联省自治思潮兴起。湖南首先发起联省自治运动,实行自治,并且制定了当时中国第一部正式省宪法。长沙《大公报》满怀改造中国的期待,不遗余力地报道联省自治思潮,认为联省自治是中国走上民主宪政道路的重要途径。以龙兼公为代表的大公报人,还亲自参与湖南联省自治运动,为湖南实行联省自治奔走呐喊,为联省自治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在湖南联省自治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中,长沙《大公报》及时抓住主流话语,开辟“湖南建设问题”栏目、“省宪讨论”栏目,吸引人们参与其中。
     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新文化运动在湖南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方面,长沙《大公报》对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负起了宣传新思潮的先觉责任,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潮在湖南的汹涌澎湃。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对长沙《大公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沙《大公报》开始使用白话文,改良栏目,刷新精神,报刊文风为之一新。
     受世界民主潮流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女子解放思潮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主流声音。妇女解放从要求婚姻自决权开始,继而要求男女教育平等权、财产继承权、参政权等。长沙《大公报》以它敏锐的新闻嗅觉,发起婚姻问题和女子参政问题的讨论,成为宣传妇女解放的有力报刊。在长沙《大公报》等媒体的监督下,女子参政权被写进湖南省宪法,当时中国女界能享有参政权者惟有湖南,这是湖南女子的光荣,也是长沙《大公报》等新闻媒体的胜利。
     湖南是全国平民教育的策源地,也是平民教育的发达地区。湖南平民教育思潮以1926年为界,前后呈现不同特色。1926年之前,主持平教者一般不愿意多谈政治;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驻湖南后,湖南平民教育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长沙《大公报》在湖南平民教育运动高潮时期,每天都有平民教育消息汇誌,及时报道平民教育的实施情况,向民众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推动着平民教育思潮在湖南蓬勃发展。长沙《大公报》的副刊《湖南平民教育周刊》成为湖南平民教育思潮的主要宣传阵地,湖南从事平教运动的人士通过它大力阐发自己的平民教育主张,既传播了平民教育思想,又扩大了长沙《大公报》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共和思潮、联省自治思潮、民主与科学思潮、妇女解放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既处在全国的大背景之下,又具有鲜明的湖南特色。各个思潮之间看似独立,实际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归根结底,它们都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演进过程中掀起的一个个浪潮。
     长沙《大公报》与湖南社会思潮之间互动互应。一方面,长沙《大公报》通过创造舆论、代表舆论、改革舆论,影响和制约着湖南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另一方面,湖南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又对长沙《大公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报纸的主流话语不断变化:栏目不断革新;文风不断改进;报人的新闻自由观念进一步深化,报纸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Changsha "Ta Kung Pao" was one of extremely influential Hunan local newspapers during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s a private newspaper,it was also a newspaper with strong political color.In 1915-1927,wars between warlords were unceasing,there was no strong central government to rule China.The control of speech and press was relatively relaxed.Relatively liberal press environment made the newspapers can press straightly.Thus,Changsha "Ta Kung Pao" of this period has highly historical value.Based on Changsha "Ta Kung Pao" of 1915-1927,this article studies Hunan Social Thoughts in 1910s to 1920s,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spaper and Hunan social thoughts.
     Using pen and ink as weapons,Changsha "Ta Kung Pao" ignited the flame against Yuan firstly,created the public opinion against Yuan, promoted the Republican trend developed in Hunan.It was also in the propaganda of Republican ideas,Changsha "Ta Kung Pao" moved people with its outspoken,got a reputation and became a very popular newspaper.
     After Yuan Shikai's death,the thought of autonomous province got arise.Self-government movement launched in Hunan province firstly, Hunan developed China's first provincial Constitution.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ransformation of China,Changsha "Ta Kung Pao" reported the thought of Joint-province self-government effortlessly.The people of Ta Kung Pao,Long Jian-gong as its representation,was also personally involved in Hunan Joint-province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crying for Hunan Joint-province Self-government,adding fuel to the flames of the movement.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of Joint-province Self-government,Changsha "Ta Kung Pao" seized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timely,opened up columns as "the problem of Hunan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ttracti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Started by May Fourth Movement,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arried out in Hunan in full swing.On one hand,acted as a vital prerequisite of the new ideas,Changsha "Ta Kung Pao" developed Hunan New Culture Movement strongly,promoted a surging trend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Hunan.On the other hand,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of Changsha had a profound impact to Changsha "Ta Kung Pao" no matter in terms of form or content.Changsha,"Ta Kung Pao" started using the vernacular,improved program,refreshed the spirit of the press,the style of writing was newer.
     Influenced by the tide of democracy in the world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thought of women's liberation became a mainstream voice of social progress.Women's liberation began with the demands for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marriage,then developed to equal education right between men and women,equal right of property inheritance,equal righ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o on.with its keen sense of News,Changsha "Ta Kung Pao" launched discussions of marital problems and women's political issues,became a powerful press in propagandizing of women's liberation.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hangsha "Ta Kung Pao" and other media,the women' s suffrage was written into the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Only in Hunan,women enjoyed the righ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hich was the glory for Hunan women, also a victory of Changsha "Ta Kung Pao" and other news media.
     Hunan was the source of civilian education and also a developed area of civilian education.1926 divided Hunan civilians thought to two periods.Prior to 1926,those who presided over civilian teachings were generally reluctant to talking about politics;in 1926,after the station of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in Hunan,Hunan civilians education's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 increased day by day.during the height of education campaigns,Changsha,"Ta Kung Pao" had collections of civilians education every day,repor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vilians education in time,propagandized the ideas of civilians education, promote the ideas of civilians education flourished in Hunan."The civilian population in Hunan Education",a supplement of Changsha "Ta Kung Pao",become the main trend to advocating the ideas of civilians education.Those who engaged in the Hunan-taught movement elucidated their thoughts.Thus,not only the thoughts of civilian education spread,but also Changsha "Ta Kung Pao" expanded its influence in the community.
     The thoughts this article studies including the Republican thought, Joint- province self-government thought,democracy and scientific thought,women's liberation thought,civilians education thought,which were not on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but also had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unan.Though each appeared to be independent,in fact,they had inner logic connections.In the final analysis,they were wave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emocracy thoughts.
     Changsha "Ta Kung Pao" interacted with Hunan social thoughts. On one hand,Changsha "Ta Kung Pao"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the trends of Hunan social thoughts by creating public opinions,on behalf of public opinions,reforming public opinions.On the other hand,the trends of Hunan social thoughts had a great impact to Changsha "Ta Kung Pao": the mainstream words of the newspapers changed unceasingly;columns innovated unceasingly;style improved continuously;journalists' concept of freedom furthered deeply;newspapers took to the road of modernization step by step.
引文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3月版,第274页.
    [3]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9页。
    [4]田中阳:《论湖南〈大公报〉的科学话语传播》,《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1]韩爱平:《毋忘国耻 大道为公--民国初年长沙〈大公报〉与同期天津〈大公报〉比较述略》,《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2卷第1期.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20卷《新闻出版志·报业》,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1]孙文铄、郭亮:《中国近代报刊名称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
    [2]曾宪明、黄月琴:《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汤开建:《进一步加强澳门近代史研究---以〈澳门宪报〉资料为中心展开》,《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4]莫世祥:《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邱捷:《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以研究清末民初的广东为例》,《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1]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2]沈继成:《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郝丹立:《教会报刊与近代中国新闻事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李里峰:《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1]茹向阳:《近代报刊与洋务运动》,《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
    [2]黄萍、徐文永:《试论中国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引介和传播》,《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何扬鸣:《试论浙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宋晖:《近代报刊与小说的勃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3期.
    [6]冯跃民:《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企业“商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刘雪梅:《浅议〈申报〉广告的阶段性演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2]程丽红:《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对中国近代报业和近代社会的影响》,《史学集刊》,2000年3期.
    [3]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5,《序言》第3页。
    [1]兼公:《司法独立问题》,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3号。
    [1]陈独秀讲演:《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4月4号。
    [1]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1]熊梦飞:《我所希望于今后之大公报者》,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号。
    [2]陈斌生:《祝大公报十周纪念》,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3]陈润霖:《报纸改进之我见》,《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彰文印刷局1925年初版,第172页.
    [4]田翠竹:《忆张平子先生二三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第188页。
    [1]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2]《本报十周年经过纪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第四九页,彰文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版发行。
    [3]运选:《“我”十岁了》,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4]《本报十周年经过纪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第四九页,彰文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版发行。
    [1]平:《三次搬家的喜庆》,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0号。
    [2]贝允昕:《纪念辞》,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3][美]皮卡德,[美]布罗迪著,周黎明译:《美国报纸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熊梦飞:《我所希望于今后之大公报者》,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号。
    [2]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3]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自序”,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1]刘人熙:《本报发刊辞》,长沙《大公报》“发刊辞”,1915年9月1号。
    [2]抱一:长沙《大公报》“编辑余话”,1919年5月23号。
    [1]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0、11页。
    [2]抱一:《悼刘蔚庐先生》,长沙《大公报》“编辑余话”,1919年9月7号。
    [3]《本报十周年经过纪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第四九页,彰文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版发行。
    [4]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87页。
    [1]抱一:《墨子学说今释》,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1月16号.
    [2]抱一:《述墨》,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9号。
    [3]抱一:《述墨》,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21号。
    [1]抱一:《述墨》,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26号。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3月版,第244页。
    [1]以上大公报人的介绍皆参见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征文》,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16号。
    [2]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月出版,《序言》第3页。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1]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
    [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上册),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第81页.
    [3]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八七页。
    [4]劲公:《本报三周纪念宣言》,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1号。
    [1]贝允昕:《纪念辞》,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2]长沙卓别灵:《多灾多难的中华民国》,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10号。
    [1]熊梦飞:《十三年来国内战争的总算账》,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7、19号。
    [2]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1]田中阳著:《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2]一编辑,《纪念日语》,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3]李抱一:《抱一遗著》(长沙报纸史略),长沙彰文印刷局铅印本,民国26年,第12页。
    [1]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3页。
    [2]陈伟:《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5期。
    [1]《本报二周年纪念宣言》,长沙《大公报》,1917年9月1号。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页。
    [3]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5页.
    [1]《本报十周年经过纪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第49页,彰文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版发行。
    [1]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1号。
    [2]《国体问题溯源记》,长沙《大公报》“国内要闻”,1915年9月1号。
    [3]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4页。
    [1]平子:《筹安会之商榷》,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3号。
    [2]平子:《筹安会之商榷》,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3号。
    [1]平子:《筹安会之商榷》,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3号。
    [2]亨瀚:《对于筹安会之意见》(续),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4号。
    [1]《全国舆论界对于国体问题之态度》,长沙《大公报》“国内要闻”,1915年9月2号。
    [2]《外人对于国体问题之心苦忠告》,长沙《大公报》“国内要闻”,1915年9月17号。
    [1]劲:《敢问》,长沙《大公报》“时评一”,1915年9月2号。
    [1]《讨论国体问题之先决问题》,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4号。
    [2]平子:《筹安会之商》,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2号。
    [3]兼公:《讨论国体问题之先决问题》,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4号。
    [4]倩:《新闻家》,长沙《大公报》,1916年1月14号。
    [1]司盾:《民国十三年以前一月一日的日记》,长沙《大公报》,1925年1月1号。
    [2]兼公:《司法独立问题》,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3号。
    [3]豁庵:《以谢天下》,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7号。
    [4]倩:《不足诛》,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1号。
    [1]豁庵:《救国》,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2号。
    [2]兼公:《政变之教训》,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4月5号.
    [3]《政治家之资格》,长沙《大公报》“选论”,1916年5月1号。
    [4]闲云:《恶乎可》,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1号.
    [5]豁庵:《时局痛言》,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20号。
    [6]闲云:《和议》,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3号。
    [1]劲:《解惑》,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16号。
    [2]劲公:《本报三周纪念宣言》,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1号。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20卷《新闻出版志·报业》第68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2]抱一:《痛言(五)》,长沙《大公报》,1916年7月30号。
    [3]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二卷第22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20卷《新闻出版志·报业》第68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5]抱一:《本报四周纪念》,长沙《大公报》“谈话”,1919年9月1号。
    [6]陈斌生:《祝大公报十周纪念》,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号。
    [7]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自序”,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1]《本报编辑部特别启事》,长沙《大公报》,1915年10月14号。
    [2]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281页。
    [3]詹姆斯·布赖斯著,张慰慈译:《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1]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4页.
    [2]张平子:《从清末到北伐军入湘前的湖南报界》,载《湖南文吏资料选辑》第一集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1]劲:《今后护国军之职务》,长沙《大公报》“时评二”,1916年6月8号。
    [2]抱一:《愤言》,长沙《大公报》“时评一”,1916年6月28号。
    [1]汉僧:《今后国事之所感》,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6月20号。
    [2]劲公:《裁兵议》,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7月21号.
    [1]兼公:《取消独立说之商榷》,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6月26号。
    [2]兼公:《取消独立》,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7月19号.
    [1]兼公:《辟伪法律说》,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6月25号。
    [2]豁庵:《痛定罪言》,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6月22号。
    [1]平子:《箴国会》,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8月9号。
    [2]平子:《箴国会》,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8月9号。
    [1]秋尘:《民意正名》,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8月11号。
    [2]劲公:《真民意》,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12月30号。
    [3]闲云:《省议会临时会议事之评论》,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8月17号。
    [4]闲云:《省议会临时会议事之评论》,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8月17号。
    [1]记者:《脱离关系》,长沙《大公报》“时评二”,1916年10月20号。
    [2]兼公:《民国五年之回顾(上)》,长沙《大公报》“社论”,1916年12月31号。
    [1]张开诚主编:《政治学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3-74页。
    [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93页.
    [3][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84页.
    [4]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12月第1版,第119页。
    [1]《执政府仍在积极疏通联治派》,长沙《大公报》“中外新闻”,1925年4月6号。
    [2]《范静生之自治运动谈》,长沙《大公报》“中外新闻”,1920年10月29号。
    [3]刘炳荣:《联治之趋势》,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3号。
    [1]《熊希龄提出国宪起草程序案》,长沙《大公报》,1925年4月15号。
    [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78-179页.
    [3]《袁华选之自治意见》,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0月4号.
    [4]刘炳荣:《联治之趋势》,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3号。
    [1]《总座贯澈联省自治主张》,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2月25号。
    [2]四愁:《向自治的路》,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8月21号。
    [3]《联省自治潮流之北播》,长沙《大公报》“中外新闻”,1922年11月11号。
    [1]《联治前途之新消息》,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3年1月23号.
    [1]《赵省长鼓吹自治省宪之通电》,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4年12月6号。
    [2]《段执政覆电赞成联治》,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5年4月2号。
    [3]刘炳荣:《联治之趋势》,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3号。
    [1]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长沙《大公报》“湖南建设问题”,1920年9月3号.
    [2]泽东:《绝对赞成“湖南们罗主义”》,长沙《大公报》“时评”,1920年9月6号。
    [1]泽东:《“湘人治湘”与“湘人自治”》,长沙《大公报》“时评”,1920年9月30号。
    [2]泽东:《“全自治”与“半自治”》,长沙《大公报》“来论”,1920年10月3号。
    [1]泽东:《为湖南自治敬告长沙三十万市民》,长沙《大公报》“来论”,1920年10月7号。
    [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1]一心:《民治主义》,长沙《大公报》“读者论谈”,1920年9月2号。
    [2]兼公:《联省政府》,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2月5号。
    [3]兼公:《湘人自治》,长沙《大公报》“时评”,1920年9月13号。
    [1]《省宪法改名省自治法》,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2月19号。
    [1]《本报编辑部启事》,长沙《大公报》,1921年4月22号。
    [1]平:《我所希望于审查会的》,长沙《大公报》“省宪讨论”,1921年4月28号。
    [2]兼公:《请审查员认清这两点》,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5月2号.
    [3]兼公:《民本主义的宪法》,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6月17号。
    [1]兼公:《我对于总投票方法的两个意见》,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4月13号。
    [2]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3、74、75页。
    [1]李云杭:《湖南省宪实施之保障》,长沙《大公报》“来论”,1922年1月7号。
    [2]兼公:《省宪浅释》,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5号。
    [3]兼公:《省宪浅释》,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号。
    [1]李云杭:《湖南省宪实施之保障》,长沙《大公报》“来论”,1922年1月7号.
    [1]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3页。
    [2]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兼公:《报纸和舆论》,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5号。
    [4]四愁:《无是非的标准》,长沙《大公报》“时评”,1922年1月15号。
    [1]《湖南报界呈省长文》,长沙《大公报》,1919年5月10号.
    [1]《通讯》,长沙《大公报》,1920年7月20号.
    [2]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3页。
    [3]《本报十周年经过纪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第53页.
    [4]抱一:《谨防新文化界的拆白党》,长沙《大公报》“时评”,1922年1月9号。
    [5]《健学会正式成立》,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19年6月16号。
    [6]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七三页。
    [1]《发起文化书社》,长沙《大公报》“来件”,1920年7月31号。
    [2]《文化书社社员名单》,载于《文化书社行销目录》,第三次编印,1921年5月,转引自 张允侯:《五四时期社团(一)》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47页。
    [3]《杜威博士讲演之第一日-美国民治主义之发展》,长沙《大公报》“介绍新知”,1919年6月17号.
    [1]长沙《大公报》1919年8月15号。
    [2]长沙《大公报》,1919年8月15号。
    [1]《本报大改良宣言》,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15号。
    [2]郑际旦:《对于本报‘现代思想'的希望》,长沙《大公报》“杂录”,1924年7月6号。
    [3]《陈独秀到鄂之讲演》,长沙《大公报》,1920年2月12号。
    [1]局局:《驻京记者通讯(十七)》,长沙《大公报》“中外要闻”,1919年1月13号。
    [2]局局:《驻京记者通讯(十七)》,长沙《大公报》“中外要闻”,1919年1月13号。
    [1]秋尘:《我之白话文学观》,《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6号。
    [2]秋尘,《我之白话文学观》(续),《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7号。
    [3]杨树达:《教育和文字》,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9号。
    [4]杨树达:《教育和文字》,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9号。
    [5]抱一:《我对于白话文体的意见》,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7月12号.
    [1]抱一:《我对于白话文体的研究》,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7月13号。
    [2]任先:《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大公报》“研究”,1919年12月25号。
    [3]任先:《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2月25号.
    [1]局局:《驻京记者通讯(十七)》,长沙《大公报》“中外要闻,”,1919年1月13号。
    [2]秋尘:《我之白话文学观》(续),《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7号。
    [3]抱一:《我对于白话文体的研究》,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7月13号。
    [4]抱一《我对于白话文体的研究》,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7月13号。
    [5]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5、76、77、78页。
    [6]盾:《小学教育界的新机》,长沙《大公报》“随意录”,1919年12月18号。
    [1]任先:《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2月25号。
    [2]任先:《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2月25号。
    [3]官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5、76、77、78页。
    [1]畸零:《小说与社会》,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28号。
    [2]汉三:《送老钟到法国去留学》,长沙《大公报》“新诗”,1920年5月4号。
    [3]《我的新诗观》,长沙《大公报》“编辑余墨”,1920年5月4号.
    [1]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7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3月版,第185页。
    [3]朱剑帆:《我国人“生的观念”与“死的观念”之根本误谬》,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6月24号。
    [1]朱剑帆:《我国人“生的观念”与“死的观念”之根本误谬》,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6月30号。
    [2]张效敏:《做“人”》,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2号。
    [3]张效敏:《做“人”》,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3号。
    [1]张效敏:《做“人”》,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4号。
    [2]张效敏《做“人”》,长沙《大公报》“讲演”,1919年7月7号。
    [1]真心:《女子人生观的改造问题》,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2月11号。
    [1]兼公:《共和国民的资格》,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30号。
    [2]陈独秀讲演:《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4月4号。
    [1]慎庵:《新国民的新道德》,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1月14号。
    [1]慎庵:《新国民的新道德》,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1月14号。
    [2]慎庵:《新国民的新道德》,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1月14号。
    [3]陈独秀讲演:《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4月4号。
    [4]张效敏:《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8月18号.
    [5]田中阳:《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1,第58页.
    [1]田中阳:《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1,第70页。
    [2]陈独秀讲演:《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4月4号。
    [1]木见:科学浅说《序言》,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5号.
    [1]汉生:《科学浅说弁言》,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4号。
    [1]司盾:《民国十三年之湖南》,长沙《大公报》,1925年1月1号。
    [2]黄醒:《编辑室杂话》,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7号。
    [3]《赵省长亲祀南岳“虔诚祈晴”》,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4年6月29号。
    [4]《骚动全城之陶李真人游街》,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4年7月15号.
    [1]飞凤:《照像与迷信》,长沙《大公报》“编辑余话”,1924年7月30号。
    [2]萧延丙:《迷信与教育》,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3号。
    [1]云村:《水灾与平教》,长沙《大公报》“评论”,1924年7月8号。
    [2]庆兰:《迷信与农功》,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5号。
    [3]傅定坤:《水灾后应有的兴革》,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6号.
    [4]死心:《本斋消暑录》(续),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31号.
    [5]《省长躬亲斋戒祈雨》,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5年7月1号。
    [1]《欧阳议长亦虔诚祈雨》,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5年7月1号。
    [2]《玉泉山之祈祷大会》,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5年7月1号。
    [3]《赵省长茹素祈雨》,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5年7月1号。
    [4]克诚:《木菩萨与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7月14号.
    [1]刘睿:《求雨的一个提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6号。
    [2]克诚:《迎神求雨的费赀可不可以移作平民教育经费?》,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7月28号.
    [3]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1]《英美两大哲学家定期来湘详誌》,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0月15号。
    [2]《编辑部特别启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10月26号。
    [3]《编辑部特别启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10月26号。
    [1]其生:《教育界应有之研究》,长沙《大公报》“读者论坛”,1920年10月26号。
    [1]杜威:《讨论学生毁偶像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11月2号。
    [1]《章兆丰寄戴鼎镛的信》,长沙《大公报》“留法通讯”,1921年4月15号。
    [2]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9页。
    [3]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长沙《大公报》“选论”,1921年7月16号。
    [1]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103页.
    [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57页。
    [4]《昨晚报界欢迎名人大讲演》,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1月2号。
    [1]张东荪:《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上海《时事新报》,1920年11月6号。
    [1]黄醒:《我也来说说“妇女解放问题”》,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2月15号。
    [2]仲云:《妇女解放与文明前途》,长沙《大公报》“论坛”,1924年5月31号。
    [3]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84页。
    [4]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127-130页。
    [5]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127-130页。
    [1]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83页。
    [2]天籁:《旧式婚姻之流毒》,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5号。
    [3]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6号。
    [4]泽东:《改革婚制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9号。
    [1]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6号。
    [2]殷柏:《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的批评》,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9号。
    [3]汝霖:《我对于赵女士自杀案的主张》,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9号。
    [4]兼公:《我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杂感》,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7号。
    [5]泽东:《赵女士的人格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8号。
    [1]纬文:《婚制改造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20号。
    [2]《赵女士自杀案的“舆论”》,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20号。
    [3]《一个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22号。
    [4]刘渡黄:《我对于婚姻改造的意见》,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29号。
    [1]盾:《我也说说赵女士自杀事件》,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18号。
    [2]香苏:《李欣淑女士出走后所发生的影响》,长沙《大公报》,1920年2月28、29号。
    [1]《女生轻生之惨闻》,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0年10月21号。
    [2]一鸣:《袁女士为什么自杀?》,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0月23号.
    [1]一鸣:《袁女士为什么自杀?》,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0月23号。
    [1]《曾君宝荪致本报记者书--批评袁女士自杀事》,长沙《大公报》“批评”,1920年10月24号。
    [2]泉:《我们对于袁舜英女士自杀应得的觉悟》,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0月25-27号。
    [3]Liming:《湘男校宜速开女禁论》,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1月21号。
    [1]盾:《研究的好现象》,长沙《大公报》“随意录”,1919年12月17号。
    [1]顽夫:《我对于女子交际、男女交际、人类交际的批评》,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月10号。
    [2]平子:《代邮》,长沙《大公报》,1920年1月17号。
    [3]邹思泳:《男女社交公开的要素》,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月25号。
    [1]平江喻寄浑:《一个问题--女子剪发》,长沙《大公报》“读者论坛”,1921年6月5号。
    [2]明诚:《剪发》,长沙《大公报》“小说”,1921年2月2号。
    [3]平江喻寄浑:《一个问题--女子剪发》,长沙《大公报》“读者论坛”,1921年6月5号。
    [4]平江喻寄浑:《一个问题--女子剪发》,长沙《大公报》“读者论坛”,1921年6月6号。
    [1]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长沙《大公报》“社谈”,1919年9月28号。
    [2]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长沙《大公报》“社谈”,1919年9月29号。
    [3]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长沙《大公报》“社谈”,1919年9月29号。
    [1]黄鹄:《我对于女子解放的几个办法》,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月21至24号。
    [2]平子:《女子的预备》,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5月5号。
    [3]亚文:《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招女工的〈章程〉的研究》,长沙《大公报》“研究”,1920年1月29号。
    [1]《湖南印书馆试用女店员》,长沙《大公报》“小新闻”,1924年1月3号。
    [2]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斯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84页。
    [1]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第127页。
    [2]湖南女界联合会:《自治根本法意见书》,长沙《大公报》“自治问题”,1921年4月11号。
    [1]《湖南女界联合会意见书》,长沙《大公报》“来件”,1921年5月7号。
    [2]程希洛:《不主张女子参政》,长沙《大公报》“省宪讨论”,1921年5月16号。
    [3]易楚珩:《和程希洛先生不主张女子参政的商量》(续),长沙《大公报》“省宪讨论”,1921年5月31号。
    [1]盾:《程夫子》,长沙《大公报》“编辑余话”,1921年5月19号。
    [2]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127-130页。
    [3]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127-130页。
    [1]仲云:《妇女解放与文明前途》(续),长沙《大公报》“论坛”,1924年6月5号。
    [2]天戟:《大可注意之宪法会议剥削女权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9号。
    [1]天戟:《大可注意之宪法会议剥削女权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9号。
    [2]天戟:《大可注意之宪法会议剥削女权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9号。
    [3]阿木林:《运动妇女看报与妇女运动》,长沙《大公报》,1924年12月14号。
    [4]黄醒:《妇女运动更始》,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6号。
    [1]静厂:《平民教育和女权运动》,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1月11号。
    [2]司盾:《咏程胡子》,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9号.
    [3]刘家藩:《嘲议员程子枢》,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9号。
    [1]盾:《程子枢乃欲归狱报纸耶!》,长沙《大公报》“碎语”,1924年11月11号。
    [1]吴剑:《湖南女权运动小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127-130页。
    [1]《武昌师大湘籍女生来函》,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21号。
    [2]《湘省女界对于参政之积极运动》,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7号。
    [1]宫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84页。
    [2]莳:《人们的真价值》,长沙《大公报》“编辑余话”,1924年1月7号。
    [3]野人:《妇女运动的着手方法》,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30号。
    [4]野人:《妇女运动的着手方法》,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30号。
    [1]黄式仇:《妇女运动之我见》,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30号。
    [2]T S女士:《妇女运动再奏》,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23号。
    [1]《英国会通过妇女选举权》,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10号。
    [2]平子:《我对于女子参政的希望》,长沙《大公报》“时评”,1921年6月3号。
    [3]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长沙《大公报》“社谈”,1919年9月27号。
    [1]《傅硕士与省长及颜司长之重要谈话》,长沙《大公报》“纪事”,1925年4月14号。
    [2]周方:《十年来之平民教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68页。
    [3]《本会征求会员启事》,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11号.
    [4]抱一:《告教育家》,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6月20号.
    [1]郭秉文博士:《大战后欧美之教育》,长沙《大公报》“特载”,1919年10月11号。
    [2]周方:《十年来之平民教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1页。
    [1]谢真:《自动的教授法》,长沙《大公报》“研究”,1919年11月25号。
    [2]匡僧:《吾国教育界之一新纪元》,长沙《大公报》“新思潮”,1919年7月10号。
    [3]文心:《平民教育与革命》,长沙《大公报》,1926年9月24号。
    [4]静厂:《“五四”与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5号。
    [1]静厂:《平民教育与学生联合会》,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3月10号。
    [2]匡僧:《吾国教育界之一新纪元》,长沙《大公报》“新思潮”,1919年7月11号。
    [1]傅保琛:《学生应如何利用寒假协助推行乡村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选论”,1925年1月20号。
    [2]典琦:《平民教育与民主政治》(续八期),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27号.
    [3]静厂:《平民教育和我国的国际地位》,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4月7号。
    [1]刘复初:《我对于今后平教之希望》,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9号。
    [2]《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之经过》,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3号。
    [3]克诚:《平民教育与选举》,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3月24日。
    [4]《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之经过》,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3号。
    [5]周方:《十年来之平民教育》,《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68、69页。
    [1]《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之经过》,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3号。
    [2]《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之经过》,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3号。
    [3]《元旦空前之平民教育运动游街大会》,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4年1月3号.
    [1]《元旦空前之平民教育运动游街大会》,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4年1月3号。
    [2]《元旦空前之平民教育运动游街大会》,长沙《大公报》“本省新闻”,1924年1月3号。
    [3]《轰轰烈烈之平民教育运动》,长沙《大公报》,1923年12月30号。
    [1]官廷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专著一),第79页。
    [2]《本会交际大会总干事周静一君报告》,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25号.
    [3]《平民教育促进会纪闻》,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11号。
    [1]《宝庆县平民教育促进会组织大纲》,长沙《大公报》“专件”,1924年5月13号.
    [2]静厂:《百周纪念(上)〈开场白〉》,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8号。
    [3]静厂:《百周纪念(上)〈开场白〉》,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8号。
    [1]《发刊词》,长沙《大公报》1923年12月11号。
    [1]洁:《“九七”纪念与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论丛”,1924年9月9号。
    [1]幼武:《办平民教育所希望的事业很大》,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2月9号。
    [2]黎升岫:《视察学务报告》,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17号。
    [3]静厂:《湖南平民补习学校的过去与将来》(续),长沙《大公报》“报告”,1924年6月17号。
    [4]陶知行讲:《平民教材内容大意与教学顺序之意见》,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27号。
    [1]展公:《平民教育谈话》(一),长沙《大公报》,1923年12月11号。
    [2]静厂:《湖南平民补习学校的过去与将来》(续),长沙《大公报》“报告”,1924年6月17号。
    [3]段麟郊记:《陶知行在湖北教职员联合会讲演录》,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18号。
    [4]《平民教育消息汇誌》,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26号。
    [1]静厂:《十五年度湖南平民教育实施计划书》,长沙《大公报》“专载”,1926年2月11号。
    [2]洁:《替湖南平民--敬问省当局》,长沙《大公报》“来稿”,1924年8月16号。
    [1]周谷城:《为平民教育促进会经费事向当局陈情》,长沙《大公报》“来论”,1924年8月16号.
    [2]王凤喈:《为平民教育促进会请愿》,长沙《大公报》“来论”,1924年8月21号。
    [1]《本届教育会年会关于平民教育之议决案》,长沙《大公报》“特载”,1924年10月7号。
    [2]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长沙《大公报》,1926年10月8号。
    [1]《平民教育目的论发端》,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11月24号。
    [2]克诚:《怎样实施“平民”的公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言论”,1926年5月13号。
    [3]陈存子:《实施农村平民教育之几个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7号。
    [1]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4号。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9页。
    [1]黎世英:《推行乡村平民教育之我见》,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1号。
    [1]陈会贤:《长平道中杂感》,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7号。
    [2]廖锡瑞:《农村底平民教育》(续前),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22号。
    [1]廖锡瑞:《妇女底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19号.
    [2]廖锡瑞:《应在无办法中求办法之妇女底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7月15号。
    [3]毛懋勋:《妇女们自己的事》,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7月22号.
    [1]黎升岫:《视察学务报告》(续),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10号。
    [2]王东原:《推行军队平民教育的我见》,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1月18号。
    [3]王东原:《推行军队平民教育的我见》,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1月18号。
    [1]静厂:《怎样推行军队的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1月4号。
    [2]静厂:《怎样推行军队的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1月4号.
    [1]逸:《陶知行先生讲演平民教育》(续),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24号。
    [2]静厂:《平民教育的监狱运动》,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6月10号。
    [3]静厂:《平民教育的监狱运动》,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6月10号。
    [4]克诚:《平民教育与义务教育之关系》,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28号。
    [5]克诚:《平民教育与义务教育之关系》,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28号。
    [6]克诚:《平民教育与义务教育之关系》,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28号。
    [1]皮季良:《平民教育与小学教育》(续),长沙《大公报》,1923年12月25号。
    [2]克诚:《平民教育与义务教育之关系》,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28号。
    [3]静厂:《欢迎义务教育促进会》,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0月28号。
    [4]静厂:《欢迎义务教育促进会》,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0月28号。
    [5]静厂:《欢迎义务教育促进会》,长沙《大公报》“言论”,1924年10月28号。
    [1]棹云:《湖南教育的一宗憾事》,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7号。
    [2]剑平:《推行平教宜应用国音字母》,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0号。
    [3]左耻凡:《平民学校有教国音字母之必要》,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6号.
    [1]平:《民国十三年之湘教育观》,长沙《大公报》,1925年1月1号。
    [2]克诚:《兵祸水灾中的平民呼声》,长沙《大公报》“言论”,1926年7月1号。
    [1]克诚:《怎样保持湖南平民教育不到破产的地步》,长沙《大公报》“言论”,1926年5月20号。
    [2]静厂:《政治问题之主张》,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6号。
    [3]静厂:《政治问题之主张》,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6号。
    [4]季芸:《平民教育不能发达之原因》,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29号。
    [1]文心:《平民教育与革命》,长沙《大公报》,1926年9月24号。
    [2]静厂:《平民教育与革命》,长沙《大公报》“言论”,1926年8月5号。
    [1]季芸:《革命与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1926年8月5号。
    [2]季芸:《我们要如何去唤起民众--推行平民教育》,长沙《大公报》,1926年8月19号。
    [1]周:《湖南模范平民学校》,长沙《大公报》“学校调查”,1925年11月6号。
    [2]逸:《陶知行先生在平教会欢迎大会中之讲演》,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18号。
    [3]《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之经过》,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3号。
    [1]清:《干平民教育事业者应当怎样》(续),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19号。
    [1]清:《干平民教育事业者应当怎样》(续),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19号。
    [2]逸:《陶知行先生在平教会欢迎大会中之讲演》,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18号。
    [3]彭泽:《本会两年来大事记》,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8号。
    [1]克诚:《平民教育与省自治》,长沙《大公报》“言论”,1925年12月22号。
    [2][英]詹姆斯·布赖斯著,张慰慈等译,郭旭、付俊等校:《现代民治政体》(上册),2001年1月第1版,第110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0页。
    [1]青:《民治主义》,长沙《大公报》“时评”,1919年2月16号。
    [2]平子:《德谟克拉西》,长沙《大公报》“编辑余墨”,1923年12月9号。
    [3]平子:《德谟克拉西》,长沙《大公报》“编辑余墨”,1923年12月9号。
    [1]铮子女士:《妇女今后之觉悟》,长沙《大公报》“社谈”,1919年9月27号。
    [1]尧:《山西教育代表对于湖南之批评》,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6号。
    [2]尧:《山西教育代表对于湖南之批评》,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6号。
    [3]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湾:三民书局,1984,第4页。
    [4]莳竹:《趁着纪念日对阅者说几句话》,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1号。
    [1]转引自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第32页。
    [2]兼公:《报纸和舆论》,长沙《大公报》“评论”,1919年8月15号。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第195页。
    1、长沙《大公报》。
    2、天津《大公报》。
    3、《湖南日报》。
    4、《湖南通俗报》。
    5、《体育周报》。
    6、《民国日报》。
    7、《长沙周刊》。
    1、《蔚庐文集》四卷本,清光绪22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2、李抱一:《抱一遗著》,长沙彰文印刷局铅印本,民国26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3、《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彰文印刷局印刷,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初版发行,湖南省图书馆藏。
    4、《大公报廿周年纪念册》,1935年版,湖南省图书馆藏。
    5、《长沙新闻记者协会年刊》,1933年版,湖南省图书馆藏。
    6、张平子:《从清末到北伐军入湘前的湖南报界》,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7、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5、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至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8、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
    9、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1、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
    12、莫志斌:《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
    13、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上、下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2卷,岳麓书社,2003年.
    15、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胡春惠:《民国宪政运动》,(台北)正中书局,民国67年。
    17、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英]保罗·约翰逊著,杨正润、孟冰纯、赵育春、施敏译:《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2、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7年。
    24、王无为:《湖南自治运动史》,上编,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年.
    25、[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26、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7、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28、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二、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6年、1999年.
    29、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1、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刚》,新华出版社,1999年.
    32、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4、倪延年、吴强:《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5、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36、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37、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年.
    38、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9、贾晓慧:《〈大公报〉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王芝琛、刘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41、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42、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
    43、李磊:《〈述报〉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4、程曼丽:《〈蜜蜂华报〉研究》,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
    45、曹正文、张国瀛:《旧上海报刊史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
    46、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47、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48、刘望龄主编:《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9、李谷城:《香港报业百年沧桑》,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
    50、倪波等主编:《江苏报刊编辑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51、张守宇:《东北新闻史(189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52、彭继良:《广西新闻事业史(1897-1949)》,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53、邓毅、李祖勃:《岭南近代报刊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54、梁群球主编:《广州报业》,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55、张赫玲主编:《中国地方报业史志汇编》(上、中、下),新华出版社,1999年。
    56、冯崇义:《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57、沈益洪编:《罗素谈中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58、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60、刘德厚主编:《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61、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2、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63、“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著:《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4、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65、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66、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上海《人文月刊》社出版,1936年。
    67、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68、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69、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70、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71、[英]詹姆斯·布赖斯著,张慰慈等译,郭旭、付俊等校:《现代民治政体》(上册),2001年。
    7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3、[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74、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香港:昭明出版社,1979年.
    75、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
    76、田中阳:《蜕变的尴尬--对百年中国现代化与报刊话语嬗演关系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77、倪延年、吴强:《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8、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79、[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等译:《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0、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81、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编:《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2、湖南师大文史所编:《麓山文史论丛》,长沙: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1992年。
    83、林增平:《林增平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4、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85、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86、刘京林主编:《新闻心理学原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87、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88、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89、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90、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91、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92、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93、陈霖:《当代新闻传播原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2.
    94、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5、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6、郑保卫主编:《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97、胡正强:《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98、《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编委会编:《大公报一百年新闻案例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99、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0、胡太春:《中国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1、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2、杨代春:《〈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4、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5、李鸿禧:《宪法、宪政之生理与病理》,台湾前卫出版社,1990年。
    106、[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7、[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5年。
    108、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9、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0、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1、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12、孟庆顺、彭卫:《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3、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4、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5、林增平、范忠程主编:《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6、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鳊》,上杂出版社,1953年.
    117、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中华书局,1957年.
    118、陈先初:《二十世纪中国史》(分卷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9、陈先初:《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分卷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0、杨慎之主编:《湖南历代人名辞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
    121、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年.
    1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5、[美]皮卡德,[美]布罗迪著,周黎明译:《美国报纸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杨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国会--历史过程重建与政治语境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李育民:《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三个方案及其命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5期.
    4、李育民:《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5、李育民:《民初党会透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李育民:《近代的群体观念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
    7、王印焕:《从天津〈大公报〉的时评看民初政局》,《民国档案》2003年第3期。
    8、田中阳:《论辛亥革命至1927年报刊话语的政治思想启蒙诉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田中阳:《论湖南〈大公报〉的科学话语传播》,《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10、韩爱平:《毋忘国耻 大道为公--民国初年长沙〈大公报〉与同期天津〈大公报〉比较述略》,《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2卷第1期.
    11、韩爱平:《毛泽东早期以〈大公报〉为轴心的新闻活动论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2、敬亭:《毛泽东和湖南〈大公报〉》,《求索》1984年第4期。
    13、余习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副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4、孙文铄、郭亮:《中国近代报刊名称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5、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
    16、曾宪明、黄月琴:《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7、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8、王建辉:《思想文化史上的近代出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9、汤开建:《进一步加强澳门近代史研究---以〈澳门宪报〉资料为中心展开》,《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20、莫世祥:《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1、邱捷:《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以研究清末民初的广东为例》,《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22、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23、沈继成:《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4、郝丹立:《教会报刊与近代中国新闻事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5、畅引婷:《近代妇女报刊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26、陈晓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报刊》,《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7、胡文华、刘淑波:《略论中国早期妇女报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8、周昭宜:《代妇女报刊的兴起及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9、李里峰:《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30、茹向阳:《近代报刊与洋务运动》,《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
    31、黄萍、徐文永:《试论中国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引介和传播》,《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2、何扬鸣:《试论浙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3、宋晖:《近代报刊与小说的勃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4、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3期.
    35、冯跃民:《(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企业“商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6、刘雪梅:《浅议〈申报〉广告的阶段性演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7、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38、程丽红:《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对中国近代报业和近代社会的影响》,《史学集刊》,2000年3期.
    39、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0、韩爱平:《毛泽东早期以〈大公报〉为轴心的新闻活动论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1、余习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副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2、汪小蕾:《“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传播》,《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3、刘冰清:《“五四”时期湖南妇女运动初探》,《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44、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
    45、王国庆:《经世致用学风与近代湖南》,《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6、邱若宏:《论五四科学思潮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7、郑大华、周元刚:《“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48、胡宝平:《社会思潮:性质、传播与引领》,《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49、姚琦:《论民国初年的科学教育思潮》,《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0、姚琦:《联邦主义的宪政诉求--以1922年湖南省宪为例》,《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1、陈友良:《民初知识分子与政论--以〈甲寅〉、〈太平洋〉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2、郑红:《近代早期欧洲古典共和思想的流变》,《浙江学刊》,2008年第4期。
    53、刘训练:《共和主义:对一种政治思想传统的界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7 期.
    54、李淑:《简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55、丁颍:《颠覆与重造--论“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56、荆世群:《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概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8期.
    57、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勃兴的原因》,《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8、张海鹏:《近年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的讨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
    59、陈伟:《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0、李建生、熊滨:《〈联邦党人文集〉: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共和主义之分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