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首先论证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思想,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性的分析,接着以此为指导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实践。
     在理论基础部分,论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根据展开论述,提出了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进行认识,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与社会相关的自然观,不是抽象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整体分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实现全球范围内、具有实质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奠定了基础。论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也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承认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这个基本理论基础上,并以此为指导,论文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论文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进行了尝试,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原则与特点。论文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是加强教育、宣传与立法,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第二是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优化;第三是狠抓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切实改善民生;第四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论文认为在以人为本的总原则下,还包括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节约原则。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论文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是现代化、工业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必须将借鉴别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论文还详细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指出三方面的关系在本质一致的前提下,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上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的方法。
     本论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压力,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说明我们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方面的认识更加科学、深化了。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以更好的阐释科学发展观,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论文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parts, with the first part demonstrating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Marxist view on nature and it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the second part elucidating, directed b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irst part, the theory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art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dissertation, taking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Marx and Eng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vances the belief that Marx’s and Engels’view on nature should be understoo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evel, in other words, Marx’s and Engels’view on nature is a social view on nature, and it is not a simple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tract man and nature, between abstract society and nature, but a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historic, class man and nature, between specific, historic, class society and nature. In the Marx’s and Engels’view on nature, the system of capitalism is in essence anti-ecological,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global sense and with substantial meaning, while socialism (communism)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both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a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the basis of and directed by this fundamental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tents,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held that the basic contents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at lea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second, strengthening the food safety and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taking tangible measures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third, reinforcing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and mak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ep into people’s mind; fourth, maintain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ifth, carrying out the legislatur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xth, establishing national agencies in charge of administer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such agencies. Regarding the principle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nsiders that under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putting people the fundamental‖, the principle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also includes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democratic principle, principle of equity,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zing principle. In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dissertation considers that i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well as a comb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zation, for which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situations of China must be combined. On this basis, the dissertation also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respectively, and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are basically in conformity with each other, in practice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olutions to such contradictions.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nifying history and logic, this dissertation conducts an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n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face of continually exacerbating pressur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 to attain the harmony between economic &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problem we must solve. The fact that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officially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es that now we have a more scientific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realize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a whole. Constructing China’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better expou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ose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attempt in this aspec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①Howard L.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 1977,p67-68.
    
    ①Howard L.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 1977,p68.
    ②Jonathan Hughes, Ec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1.
    ③Jonathan Hughes, Ec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4.
    ①《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陈学明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①李崇富:《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李崇富、罗文东、陈志刚主编《阶级和革命观点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52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9页。
    ③《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⑥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9页。
    ⑦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③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2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③何中华:《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17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8页。
    ②《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390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④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63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①Brett Clark & John Bellamy Foster(2006),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19(3),p380.
    ②Brett Clark & John Bellamy Foster(2006),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19(3),p381.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3页。
    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8页。
    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8页。
    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3页。
    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3页。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8页。
    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页。
    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8—139页。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9—140页。
    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647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553页。
    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新陈代谢断裂的思想参见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第172—196页。
    ③靳辉明:《<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李崇富、罗文东、陈志刚主编:《阶级和革命观点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8、56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8页
    ③《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230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07-308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7-458页。
    ③《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页。
    ④《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21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4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9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7页。
    ②《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9页。
    ③《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2页。
    ④《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5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①Andre Gorz, 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p.107.
    ②Andre Gorz, 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p.124.
    ③Andre Gorz,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 p.114.
    ④Andre Gorz,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 p.115.
    ⑤Andre Gorz,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 p.114- 115.
    ①Andre Gorz,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Capital,Socialism,Ecology, Verso,1994,p.32- 33.
    ②Andre Gorz,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Capital,Socialism,Ecology, Verso,1994,p.30- 31.
    ③Andre Gorz,Translated by Patsy Vigderman and Jonathan Cloud,Ecology as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1980,p.42.
    ①[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②[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③[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序言。
    ④[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一版前言。
    ①[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页。
    ②[英]大卫·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版序言。
    ③[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③[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④郭剑仁:《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内部争论析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①事实上,资本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自我限制与自我矛盾,这在论文中“资本的趋势”部分已有论述。
    ②[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①[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②[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④[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⑤[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7页。
    ⑥[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526页。
    ①[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③[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④[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⑤[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印]萨兰·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印]萨兰·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①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俞吾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 页。转引自余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理论观察》2008年第4期。
    ③郇庆治:《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①胡大平:《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性探讨》,《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①陈芬:《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②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②[美]凡勃仑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①《后现代转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大卫·格里芬教授访谈录》,王晓华译,《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②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③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28页。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③迪德里齐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②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②杜维明著,刘诺亚译:《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
    ①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②罗桂环,舒俭民编著:《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①王利华:《环境威胁与民俗应对——对端午风俗的重新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6—467页。
    ②李培超:《“天”—“人”之间的迷惘——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命运》,《船山学刊》1998年第1期。
    ①即便现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仍然有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保持着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
    ②沈清松:《论心灵与自然的关系之重建》,沈清松编《俭朴思想与环保哲学》,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25页。
    ③何星亮《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传统内容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30日,第3版。
    ①李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山东农业大跃进运动》,《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第3期。
    
    ①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②雷洪德、叶文虎:《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发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③《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①《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3页。
    ②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①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①转引自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环境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公众调查结果剖析》,《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9期。
    ③辛向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42页。
    
    ①《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②《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诸大建主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249页。
    ②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求是杂志》2008年第4期。
    ①叶汝求:《改革开放30年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环境保护》2008年11期。
    ②吴晓军:《改革开放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郑局廷:《预约爆炸》,《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3期。
    ①邓聿文:《环保领域的毒瘤:地方保护主义和特殊利益集团》,《绿叶》2007年第4期。
    ②李小云等主编:《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版,第16、17页。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82页。
    ②《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142—143页。
    ③陈文钧:《从公共资源利用的视角看环境群体性事件》,《理论观察》2008年第3期。
    
    ①冯昭奎:《中国“世界工厂”面临转型重要关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26日,第10版。
    ②《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5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①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③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求是杂志》2006年第15期。
    ④梁思奇:《不能再做断子孙路的蠢事》,《瞭望》2007年第48期。
    ①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环境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北京日报》2004年5月9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8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③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求是杂志》2008年第21期。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转引自邹广文《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①阿瑟·莫尔:《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1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
    ①阿瑟·莫尔:《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1期。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6页。
    
    ④[荷兰]莫尔:《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1期。
    ①本文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主要依据黄英娜、叶平《20世纪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②袁玲红:《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伦理反思》,《前沿》2008年第9期。
    ③[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中译本前言,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3页。
    ④郇庆治:《生态现化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⑤郇庆治:《生态现化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Q①以上数据引自《实施生态现代化建设绿色新家园——〈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内容综述》,《环境经济》2007年3月。
    ①《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16—17页。
    ①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②《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39页。
    ③《环保总局局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中国发展门户网,2007年11月15日。
    
    ①《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②《有机食品在中国的扩张》,《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①潘岳:《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中国发展门户网,2007年7月4日。
    ②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附录2—4。
    ③吕亚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及政府管制》,《生态经济》,2007年12月15日。
    ①《青年消费者支持节能减排但无从着手,冀望于政府》,《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20日。
    ①黄平编选:《与地球重新签约——哥本哈根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选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版,第268—26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①引自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发展》2007年6月。
    ①[印]萨兰·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47页。
    ②[印]萨兰·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44页。
    ①[美]马克·布罗丁:《工人阶级、环境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三届论坛(2008)》第56页。
    ②庞炳庵:《亲历古巴——一个中国驻外记者的手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9页。
    ①诸大建主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①凌先有:《丹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发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②廖福霖等著:《生态生产力导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①俞海、汪勇:《中国生态补偿:概念、问题类型与政策路径选择》,《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①《中国环境年鉴2005》,第321页。
    
    ①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②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①《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第131—133页。
    
    ①王岳川:《东方消费主义话语中的文化透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郑也夫:《消费主义批判》,《书摘》2008年第3期。
    ③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①邓常春、任卫峰:《消费主义的中国版及其生态影响》,《生态经济》2007年第2期。
    ②[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104页。
    ①数据来源于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89—3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一、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列宁选集》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文选》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邓小平文选》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文选》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崇富:《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崇富,罗文东,陈志刚主编:《阶级和革命观点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3]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4]赵智奎:《精神文明建设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15]赵智奎:《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7]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1] [德]海德格尔著,熊伟译、王炜编:《熊译海德格尔》,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 [德]维尔纳·桑巴特著,王燕平、侯小河译:《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 [俄]A.И.科斯京著,胡谷明等译:《生态政治学与全球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 [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著,王玫等译:《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8] [加]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 [联邦德国]A·施密特著,欧力同、吴仲昉译,赵鑫珊校:《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0] [美]埃伦·伍德,福斯特主编:《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1]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 [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者,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35]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 [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7]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39]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 [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1]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42]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刘庸安校:《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3]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
    [44] [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 [日]堤清二著,朱绍文等译校:《消费社会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 [日]岩佐茂著,韩立新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7] [苏]E·费道洛夫著,王炎庠、赵瑞全译:《人与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进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8]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9] [印]萨兰·萨卡著,张淑兰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 [英]安德鲁·多布森著,郇庆治译:《绿色政治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 [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 [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4]《21世纪议程》上下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6]《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三届论坛(2008)》。
    [57]《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8]《中国环境年鉴》。
    [59]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60]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2]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4]迪德里齐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冯沪祥:《环境伦理学:中西环保哲学比较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
    [66]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7]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编:《2008~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69]贺新元:《环境问题与第三世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0]洪大用主编:《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1]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黄平编选:《与地球重新签约——哥本哈根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选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74]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李凤岐主编:《社会主义本质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8]李小云等主编:《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版。
    [80]廖福霖等著:《生态生产力导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
    [81]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2]刘湘溶编:《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3]刘燕华、李秀彬主编:《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4]刘应杰、邓文奎、龚维斌:《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86]刘宗超等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罗桂环、舒俭民编著:《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89]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0]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1]庞炳庵:《亲历古巴——一个中国驻外记者的手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2]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4]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沈清松编:《俭朴思想与环保哲学》,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9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7]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环境与开发决策的正当法律程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0]王祥荣:《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1]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2]吴凤章主编:《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3]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05]辛向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06]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7]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8]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0]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11]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12]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3]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14]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5]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6]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17]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18]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9]张勇:《环境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生态补偿: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2]诸大建主编:《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3] AndréGorz ; translated by Patsy Vigderman and Jonathan Cloud,Ecology as politics,1980.
    [124] AndréGorz,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1994 .
    [125] Andre Gorz,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
    [126] Anthony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Oxford : Blackwell Pub., 1991.
    [127]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 Polity Pr., 1990.
    [128] Charles Taylor,Sources of the self :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29] Charles Taylor,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0] Harald Swedner,Ec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s and attitudes ,Lund : C.W.K. Gleerup, 1960.
    [131] Howard L.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 1977.
    [132] Jonathan Hughes, Ec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3] John Bellamy Foster,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134] Mark Elvin,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5] Mathew Humphrey,Ecologic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heory : the challenge to the deliberative ideal,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136] Paul Burket,Marxism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 toward a red and green political economy,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6.
    [137] Re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论文
    [138] [荷]阿瑟·莫尔著,庞娟摘译:《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1期。
    [139] [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著,张妮妮译:《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140] [美]默里·布克金著,郇庆治、卢文娟译:《走向一种生态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OO7年第5期。
    [141] [美]默里·布克金著,郇庆治、周娜译:《社会生态学导论》,《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2] [英]戴维·佩珀著,张淑兰译:《生态乌托邦主义:张力、悖论和矛盾》,《马克主义与现实》2OO6年第2期。
    [143]《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环境保护》2008年8月。
    [144]鲍小会:《中国农民传统生态观念解构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45]博格:《增长与不平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146]曹凤中,王玉振:《面向21世纪乡镇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1999年第1期。
    [147]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48]陈芬:《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49]陈晖涛:《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反省和矫正》,《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0]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51]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52]陈学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陈学明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153]陈映:《论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演进》,《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6期。
    [154]程相占,杜维明:《环境感知、生态智慧与儒学创新》,《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155]戴安良:《对建设生态文明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兼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探索》2009年第1期。
    [156]邓常春、任卫峰:《消费主义的中国版及其生态影响》,《生态经济》2007年第2期。
    [157]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58]段昌群、杨雪清、张文逸:《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
    [159]樊小贤:《试论消费主义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160]方亚琴:《国内外消费主义研究综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61]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求是》2003年第18期。
    [162]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63]郭剑仁:《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内部争论析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164]郭明哲、赵士锋:《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生态哲学》,《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165]郭尚花:《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生态殖民扩张的命题对我国调整外资战略的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166]郭熙保、杨开泰:《生态现代化理论评述》,《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167]韩雪风:《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2008年第1期。
    [168]何传启:《勾画绿色中国——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国土资源》2007年第2期。
    [169]何传启:《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9月。
    [170]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9月。
    [171]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172]何中华:《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
    [173]贺新元:《西方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174]胡鞍钢,王亚华:《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政策》,《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
    [175]胡振平:《“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76]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国际环境动态》2008、2007年。
    [177]郇庆治:《城市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以英国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178]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179]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北京日报》2004年5月9日。
    [180]江曙曜,许若鲲:《和谐之美——对厦门发展变迁的思考》,《求是杂志》2007年第1期。
    [181]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求是杂志》2008年第21期。
    [182]瞿佳平:《农业环境保护应列入县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农村生态环境》1993年4月。
    [183]孔繁德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184]李明华,陈真亮,文黎照:《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政策的转型》,《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85]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86]李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山东农业大跃进运动》,《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第3期。
    [187]梁思奇:《不能再做断子孙路的蠢事》,《瞭望》2007年第48期。
    [188]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89]莫创荣:《生态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决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0期。
    [190]潘岳:《生态文明的前夜》,《瞭望》2007年第43期。
    [191]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求是杂志》2006年第15期。
    [192]秦鹏:《论环境法发展观的价值维度——面向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193]曲格平:《中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8月。
    [194]桑杰:《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红旗文稿》2006年第23期。
    [195]是丽娜,王国聘:《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96]宋言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197]孙金华,张国富:《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98]孙金华:《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199]孙玉霞:《生态学语境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审视》,《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200]陶锡良:《略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环境殖民主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01]王国聘:《哲学从文化向生态世界的历史转向——罗尔斯顿对自然观的一种后现代诠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5期。
    [202]王红梅:《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意义》,《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6期。
    [203]王进芳:《幻象与真实:消费主义的文化含义》,《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204]王求是,黄浦芳:《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3期。
    [205]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求是杂志》2008年第2期。
    [206]王炜:《从技术批判到生态哲学》,《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
    [207]王晓华:《中国的生态主义运动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演讲提纲》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208]王晓华译:《后现代转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大卫·格里芬教授访谈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09]王逸舟:《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10]王雨辰:《论作为境界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4期。
    [211]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12]王玉德:《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现存的十大问题——兼论建立生态文化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213]王岳川:《东方消费主义话语中的文化透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14]王跃生:《家庭责任制、农户行为与农业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15]吴绮雯:《论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16]徐春:《处于全球化悖论中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17]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学术交流》2008年6月。
    [218]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219]杨通进:《多元化的环境伦理》,《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
    [220]杨曾宪:《论自然价值两重性》,《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221]叶汝求:《改革开放30年环保事业发展历程——解读历次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2008年11月。
    [222]尹世杰:《再论“弘扬生态文明”》,《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23]袁玲红:《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伦理反思》,《前沿》2008年第9期。
    [224]曾正德:《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225]张荣华,原丽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析》,《理论学刊》2008年第8期。
    [226]张同乐,郭琪:《“大跃进”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论析——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27]张卫良:《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28]张文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历史主义》,《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229]张永华:《发展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与新型现代性》,《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
    [230]郑红娥:《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困厄与出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31]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多维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32]周穗明:《西方绿色思潮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岭南学刊》2002年5期。
    [233]周穗明:《新社会运动:世纪末的文化抗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4期。
    [234]朱琦,徐富春,尚屹:《中国环境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展望》,《环境保护》2004年第3期。
    [235]邹广文:《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36] Andrea Migone,Hedonistic Consumerism: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39, No. 2, 173-200 (2007).
    [237] Andrea Migone,Hedonistic Consumerism: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39, No. 2, 173-200 (2007) .
    [238] Brett Clark & John Bellamy Fost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Organization & nvironment,19(3) (2006).
    [239] David Simon ,Dilemma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theory, policy and praxis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 No. 1, 5-41 (2003).
    [240] Gavin Walker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Vol. 18, No. 1, 77-106 (2005) .
    [241] Jeff Shantz ,Radical Ecology and Class Struggle:A Re-Consideration,Critical Sociology, Volume 30, issue3,2004 Koninklijke Brill NV, Leiden.
    [242] John Bellamy Foster, The Crisis of The Earth,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 10 No. 3, September 1997 278-295.
    [243] Kate Soper ,Re-thinking the `Good Life`——The citizenship dimension of consumer disaffection with consumerism,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Vol. 7, No. 2, 205-229 (2007).
    [244] Marcel Wissenburg,Globotopia: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and Utopianism,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 17 No. 4, December 2004, 493-508.
    [245] Martha E. Gimenez,Does Ecology Need Marx?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 13 No. 3, September 2000, 292-304.
    [246] Paddy Dolan ,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Vol. 22, No. 2, 170-181 (2002) .
    [247] Peter G. Stillman ,Scarcity, Sufficiency and Abundance: Hegel and Marx on Material Needs and Satisfaction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4 No. 3, 1983, 295-310.
    [248] Samir Amin,Translated by David Luckin,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3:2 Summer 1996, 216-259.
    [249] Subhabrata Bobby Banerjee ,Who Sustains Whos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Organization Studies(2003)24(1): 143–180.
    [250] Timo Jarvikoski ,The Relation of Nature and Society in Marx and Durkheim ,Acta Sociologica, 1996 Vol.3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