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习的教学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学习形态。人类为什么需要这种学习?其实质何在?有何特殊价值?受哪些因素影响?谁参与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凭借什么,以何方式,在什么境况中学习?本论文以这些基本问题为经,以对它们追本溯源的探究为纬,从教学论视角层层深入研究,揭示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的内涵、特殊性、价值与意义、影响因素、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人、知识、社会间的关系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等,形成以“学习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和成长活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借助知识理解世界而获得成长的活动”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学理论。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如下:
     一、从四个方面阐发教学论视角深入研究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它们是:非教学论学科的学习研究具有学科局限的缺憾:教学论对我国古代丰富的学习思想吸纳不足:教学论研究对“学"的遮蔽;学习化社会与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指出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填补学术空白,深化教学论研究并丰富学习理论研究;实践价值在于可为教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导,给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二、分析人们对学习的既有成见,对学习进行辞源学、发生学考察,揭示学习问题的复杂性。阐明学习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是人运用自身已有的力量,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及其意义,同时获得成长的活动。即人以自身整体的生命存在为基础,在与世界的关联中理解世界并发展自身的活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借助知识理解世界,在知识、人、社会的互动中全面成长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内容的文化性,学习行为的指导性,学习情境的人为性,学习方式的理解性,学习活动的交互性,学习成果的精神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学习存在的社会性等。它的本体价值在于促进人更快更好地成长。“为成人而学习”应是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核心价值追求。它是在自然、社会、知识和个体环境及构成这些环境的生态因子多维镶嵌,相互渗透交织、结合融通构成的整体的复合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三、考察学生的辞源和发生,指出学生概念原初是与生命的存在和成长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的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借助于文化知识成长的人。他们具有人所共有的各种生命特性,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是他们生命的未完成性与可发展性,受动性与主动性,统一性与独特性,历史性与现实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自我成长潜能的释放和适宜的成长环境。因教而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考证教师的产生及教师概念的发展.指出教师是承担着协助学生成长的社会使命的人。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是借助人类精神成果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的人。作为教师的生命存在具有三重特性:社会性、共生性、个人性。相应的,教师的生命价值亦有三重:社会价值、个体价值、自我价值。对教师的理解亦需关照三个向度:职业化、关系化、生命化。教师身份的“先在性”、教师职业的“选择性”、教师角色的“共生性”、教师内涵的“渐成性”使一个人逐渐成为真正的教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正是社会需要、自我选择、与学生的“相遇”、自我努力决定了个体作为一名教师的存在。任何其他角色描述都不能取代教师角色本身,教师就是教师。为学而教是教师的使命。
     从现象学角度考察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现存的各种形态的师生关系都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们积淀于人类历史中,共同影响着现实中师生的心理与行为。当代教师应该立足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根本宗旨,立足于时代特点并超越时代的局限,致力于建立、创造有助于人的发展,入的解放与自由的师生关系。考察师生关系认识史,指出人类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在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入,主体间交往是师生关系的实质,精神融通是师生关系的内核,对话理解是师生关系现实化的机制,活动参与是师生关系现实化的途径。师生关系应从给定走向创生,使理想的师生关系----生命的对话成为现实。
     四、阐明知识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成人的基础。从知识的附着点及与教学的关联来看,教学情境学习中有三类各有特性的知识:课程知识、个体知识和流动的知识。知识在教学情境的学习中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教学情境学习中知识的最高价值是化为智慧与人格。教学情境中学习与知识的互动成就学生的成长。学生与课程知识的关系应从膜拜继承到理解生成,教师与知识的关系应从传授到理解与批判、从解释到对话与交流。教师、知识、学生间互动的实质是彼此发挥独特作用的深层次的生命互动,最终推进生命的发展。知识的交融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学习中获得整体成长。
     五、从整体上探讨了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社会的关系。阐明了教学情境中的学习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的产生、存在特点、活动方式、主体与媒介等都具有社会性;社会发展中既存的一切必然渗透于其中并对它产生制约和影响。社会也具有学习性。社会因学习而存在和发展,学习对社会现实与发展趋向产生影响;社会是教学情境中学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是教学情境中学习的人文情境与实践场域。学习在社会中,社会在学习中。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与社会融通互动。这种互动以各自的独特性为前提,既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学习与社会自然而恰当地融通互动能使教学情境中的学习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Learning is a fundament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Learning in teaching-learning circumstance(TLCL) is a special way of learning created by human being.Why does human being need this way of learning? What is its essence? Is it with any special value? What kinds of factors influence it? Who are involved in it and what role do they play? Through what media,by what means and under what context do they learn?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se basic problems from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theory and come up with a learning theory on the basis and with the core of "learning is noumenal existence and growth of human being" and "TLCL is a kind of special growth of student".Main contents and basic opinions as follows:
     Explain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to research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learning theory from four aspects:researches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unavoidably have their restrictions in demonstrating TLCL,research of teaching theory doesn't have a good absorption to learning theories of ancient China;and concealed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asking from contemporary learning society and teaching reform.This dissertation helps to broaden and deepen research of teaching theory,to enrich research of learning theory and to provide instructor-targeted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er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alyz 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 to learning,etymology and occurrence of learning,this dissertation presents the complexity of learning and points out that learning as a noumen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human being makes use of their own strength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its meaning and obtain gradual growth.In other words,it is a kind of activity that human being understands the world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and develops themselves on the base of their own existence.The essence of learning is human being's growth.TLCL means students obtain comprehensive growth mai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s under teachers'guidance.It has the followi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content rich in culture,learning with guidance,growth in spiritual aspect,learning with understanding,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artical or chosen specific circumstance,higher efficient learning,existent in society etc.The noumenal value of TLCL lies in its motivation for better human being' growth."Learn for growing to be a person" should be the key value pursuit to learning in this times.TLCL proceed in a complicated system interweaved by the nature,society,knowledge,individual environment and factors that form the above-mentioned environment.
     Refer to the etymology and occurrence of student,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stud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and growth of life,that students in TLCL are those who grow by means of learning culture and knowledge in school under teachers'guidance.They hav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their life's uncompletedness and potential to develop,activeness and passivity, unity and individuality,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nature needs our special attention.In TLCL,students need teachers'guidance and help as well as an agreeable environment appropriate for liberating their potential.Learning by teaching is an unavoidable requirement for efficient TLCL.
     Consult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eacher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to help students grow.Teachers exist for the need of helping students to grow better and more rapidly with the help of knowledge cultivates in TLCL. The life of teachers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social,smbiotic and individual.Correspondingly,value of teachers has also three layers:social value,individual value and personal value.Therefore,we can understand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social relation and life itself. The preexistence of a teacher's identity,the choice of being a teacher,the symbiotic nature of a teacher's role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a teacher's connotation finally form a real teacher who realize his life value through this process.It is just the social need,the teacher's own choice, the students'need and the teacher's own efforts that decide the existence of a teacher.No other roles can replay the role of teacher.A teacher is a teacher themselves.To teach for learning is a teacher's unavoidable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Date back the history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reveals their relation is not static,instead,it varies in different times.Every kind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forms in a specific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at the same time they become a part of human being's history and influe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mind and behaviors in reality.Contemporary educators should target at human's development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upgrading human's life quality,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persons in it,surpas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imes and make efforts to establish and create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helpful for human's development,liberty and freedom.The cognition history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ws that the cognition has developed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more deeply.This dissertation consider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inciple parts is the esse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is the core and dialogue is the organism to realiz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reative rather than static,which can make ide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dialogue of life become reality.
     Point out TLCL mainly concludes three forms of knowledge: knowledge of curriculum,individual knowledge and mobile knowledge. TLCL is a process of merging knowledge,which chan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spirit.Knowledge is the unity of purpose and measure in TLCL.The highest value persuit of TLCL is turn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and personality.Students' growth depends on mutual and interacting influence between TLCL and knowledge.Stud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way from ador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ng knowledge;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release and communicate to knowledge.The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knowledge and students is a deep life interaction through which they show their unique function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life.
     Discuss the relation of TLCL and society as whole.This dissertation considers TLCL has social nature.It is a conduct of special stage of society;it is a kind of society activities,all its occurrence,existence, subject and medium have social nature.Everything existing in society could integrate into and restricts or influences it.So it does to things of society.The society also has learning nature.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based on learning as well as provide base and aim to learning,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ntext and practice place to learning,and its future tendency is pergangend in learning.TLCL interacts with society synchronically and in succession with the precondition to show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The active and prope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society as well as nature motivates learners in teaching circumstance to get rid of the old,absorb the new and maintain vitality and vigor.
引文
[1]约翰·D·布兰斯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高文审校.人是如何学习的一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总序第4-页.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2,433,43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69.
    [1]15年前,在一次谈话中,西南师范大学的曾欣然教授问张传燧教授:“教学论对学习研究有什么贡献?”由此引起了张传燧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开放教育研究.2005,(1).
    [1]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2]参见乔炳臣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19.
    [3]参见乔炳臣 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7-61
    [4]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中国传统教育家论非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6).
    [1]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1]引自乔炳臣 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54.
    [2]参见乔炳臣 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
    [3]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1]参见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44-57.
    [2]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7.
    [3]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
    [4]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前瞻--兼与蔡宝来先生商榷.教育研究,2002(3).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
    [2][法]埃德加·莫兰著.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
    [3][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1.
    [4]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8,150.
    [5][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帕斯卡尔思想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69.
    [2]李如密苏堪宇.构建教学论体系必须强化“学”的内涵.江西教育科研 2004,(11).
    [3]参见王逢贤主编.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前言.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7.
    [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9.
    [2]王策三.关于教学应教学生“学”的问题.光明日报.1983年1月2日、14日.
    [3]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教育研究.1996.(4).
    [4]李如密苏堪宇.构建教学论体系必须强化“学”的内涵.江西教育科研 2004,(11).
    [5]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3.
    [1]参见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1.
    [1]阿尔沮·托夫勒.未来的震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6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徐静译.刘海明校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74.
    [4]联合圈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5]李光伟.中外成才者的足迹-时间运筹纵横谈(第二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6.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提出过“三万天学习论”,他设定人生寿命为八十一岁,把生命分为“成长时代”、“活跃时代”、“充实时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二十七年,大约相当于一万天。从出生到二十七岁,这第一个一万天被称为“成长时代”,是人们成长,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时代。从二十八岁到五十四岁,这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活跃时代”,是人们接受事业挑战,施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展翅飞跃的时代。从五十五岁以后。这第三个一万天实称为“充实时代”,是人们思想、总结的阶段.人才也和一般人一样,从呱呱坠地到满头白发,都是踩着时间的阶梯前进的。
    [1][美]莫里斯·L·比格.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
    [2]注:“非理论性的教学实践”在这里是指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在经验与传统习惯的基础上或者是在上级的指导下相对机械盲目地进行的,缺乏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清醒的主体意识。
    [1]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4.
    [2]高峰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展的内在轨迹一尝试性的透视和探索.外国教育研究,1997,3.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24.
    [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8.
    [3][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82.
    [4][美]Stephen L·Yelon 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注:详细论述见拙文底在那里-教学本质新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5.
    [1]张庆熊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8.
    [2]张样龙 主讲 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5.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7.
    [2][美]比彻姆.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1]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2][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4.
    [1]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出版社,1990,71.
    [1]张芳杰主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651.
    [2]张芳杰主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1170.
    [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8,22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2]福尔迈著.舒远招译.进化认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19.
    [1][德]依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8,224.
    [2]孟子·离娄下.
    [3]荀子·王制.
    [4]费尔特豪斯.转自[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4.
    [1][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73.
    [2]荀子·非相.
    [1]参见[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86.
    [1][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卷,1997,96.
    [1][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75.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65.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
    [2][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3.
    [1]参见[芙]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
    [2]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转折,往往为新的有序发展开辟出新的资源环境,这在生物学上叫做生境.它是环境中纳入主体的视野并能够被利用的部分,是适合一个个体的独特的生态龛.参见倪胜利.大德日生一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88.
    [3]注:是个体在对内外环境中的资源进行自组织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使其行为朝向某些特定方向、呈现其独特的生命样式的行为模式.参见倪胜利.大德日生一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5.35.
    [1]注:借用杜威对于学校环境特殊性及其功能的概括。见[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3]活化:意指知识是人类智慧与人格力量的结晶,在教学情境的学习中,它们主要以文字符号的方式呈现,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以自身生命整体去理解、体悟其在文字符号中所表达和体现的人类智慧与人格力量。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3.
    [1][美]莫里斯·L·比格.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l,5-6.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1]项贤明.泛教育论一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7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1]参见拙文.底在那里-教学本质新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8,150.
    [2]毛礼锐等著.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94.详见 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9-90.
    [3][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卷,1997,96.
    [2]曾坤章.精神大进化-精神的生命是什么[M].台北诚文文化出版社,1997,1.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1]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55.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52,30,33.
    [2]引自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4.
    [3]注:详见黄晖.恰同学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汉译本序.
    [2]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教育研究,2000(3)
    [3]冯契.认识世界.认识人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5.
    [3]参见黄济.价值论和教育价值的几个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39,326.
    [6]详见庄子·内篇·逍遥游.
    [1]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8.
    [1]札记·大学.
    [2]中庸·二十.
    [3]系统论述可参见田汉族.孔子的完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1]孟子·滕文公下.
    [2]乔炳臣 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3]具体内容可参考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04-108.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9.
    [5]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4.
    [6][古希腊]柏拉图著.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9.
    [1]王天一 夏之莲 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5,107.
    [1][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9.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81.
    [2]注:主体心理结构,即人的主体性赖以形成的由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心理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9.,133.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9.
    [1]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8,42.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65.
    [1]论语·宪问.
    [2]论语·宪问.即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以及经礼乐(熏陶)而形成的文采。
    [3]论语·为政.
    [4][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0.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7.
    [2][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86.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221.
    [1]魏嘉琪.美国中学生报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100-103.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前言.
    [1][美]班尼等着.教育社会心理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35.
    [2][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 卓如飞 周柏乔 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83.在波普尔看来,存在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物理世界:第二世界是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活动的行为意向等:第三世界是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世界,包括理论、问题和问恿境况、批判性辩论和论据以及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等.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以第二世界为中介,人们通过领悟客观理论的含义,然后发挥它们的作用去改变物理世界.
    [2]马克思.引自[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3][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 卓如飞 周柏乔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85.注:波普尔认为,就语言包括信息而言,就其述说和描写事情或者传达别人可以接受的任何意思或任何有意义的消息、或者同意或反对别人意见这一点而言,它属于第三世界.理论或命题或陈述是最重要的第三世界的语言实体.181.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9.
    [2]SER-School Environments Research,SER3:Environmental Analysis,1965.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P6,引自田慧生.教学环境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40.
    [1][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 卓如飞 周柏乔 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83.
    [1][日]井深大著.骆为龙 陈耐轩译.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1]参见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4卷.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486-1487.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4卷.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242.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26.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4卷.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242.
    [1]转自李丽.“学习异化”问题研究:基于生存论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7,(2).
    [2]张芳杰主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航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1170,922.
    [3]参见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 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
    [1]熊和平.课程与生活-基于西方课程思想史的考古学启示.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115.
    [1]参见舒远招.从进化化的观点看认识--福尔迈进化认识论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88-89.
    [2]福尔迈著.舒远招译.进化认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19.
    [1]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1).
    [2]参见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30.
    [3]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4-87.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2][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0.
    [2]参见[日]井深大著.骆为龙陈耐轩译.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序言.
    [1][德]福尔迈著.舒远招译.进化认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19.
    [2][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 程朝翔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117.
    [1][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2.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一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3]郭思乐.人之悟感发展与教育的生本化改革.教育研究,2004,(3).
    [4][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7.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
    [2][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6.
    [3]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7.
    [1]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0-11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7.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2][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
    [3]转自[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
    [1]注:详见黄晖.恰同学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50.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8-149.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
    [2]高清海 胡海波 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78,48.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8,91-92.
    [1]江光荣.对人性生物学基础的思考.教育研究。1993,(6).
    左其沛.人的社会性可以遗传.教育科学研究,1997.(5).
    [2][德]M.兰德曼着.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2版),210.
    [3]毕淑敏.毕淑敏自选精品集·散文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2.
    [4][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2版),199.
    [1]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7.
    [1]注:详见黄晖.恰同学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8-54,82,91.
    [1][美]约翰·霍尔特著.李颂译.学习象呼吸一样自然Leaming All the Time-如何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和认知世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03.
    [1]注:这两件事详情参见黄晖.恰同学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08-119,94-9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2.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2]荀子·荣辱.
    [1]荀子·劝学.
    [2]参见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87-288.
    [1]张传燧.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教师教育研究,2004,(3).
    [2]详见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113.
    [1]参见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基于西方课程思想史的考古学启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9-137.
    [1]张建伟 陈琦.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参见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30.
    [1]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教育研究,1995,(5).
    [2]李斌.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1999,(1).
    [3]李如密 孙元涛.论因教而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4]李如密 孙元涛.论因教而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5]孙元涛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6).
    [1]孙元涛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6).
    [2]卢明德.“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辨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00.(6).
    [3]孙元涛 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6).
    [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15.
    [2]叶泽滨.“因教而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教育探索,2001,(9).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5,262,263,200.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444.注:辞海教育卷认同第二种解释。
    [2]韩愈·师说.
    [1]参见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 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
    [2]字库未存字,为“阜”字的上半部。
    [1]王伦信.先秦“师”概念的发展及其教育意涵的获得.教师教育研究,2007,(4),55-59.
    [1]海德格尔著.熊伟 王庆杰译.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5.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35.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郭华.师生关系的社会学探讨.教育科学.2006,(6).
    [2]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3-124.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41.
    [2][美]D.John Mcintyre Mary John O'Hair 著 丁怡 马玲译.教师角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0.
    [4]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2-130.
    [1]姜琦.西洋教育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57.
    [2]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8.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0,112.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8-129.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9.
    [1]饯理群 见刘铁芳主编.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教师职业人生叙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1]参见 傅道春编著.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70.
    [1][加]珀金著.王英杰等译.论教师的作用.外国教育动态,1980,(3).
    [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6.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译.心灵自由之路.[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
    [4][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7.
    [5][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21.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55.
    [2][德]费希特著.粱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引自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1][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 李家丽 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2.
    [1]联合囝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
    [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6,27.
    [1]朱自清.春晖.第34期,1924,10,16.引自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
    [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28,129.
    [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32.
    [1]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3-274,27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1]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8,275,294,270.
    [1]张武升主编.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4-60.
    [2]于珍彦.论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教育研究,1990,(6).
    [3]注:这一点体现于之后的各级各类教育学教材与专著中.
    [4]张传燧教授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和主体相关却不相同的问题,通常人们将二者混为一谈.“主体主导说”是其代表观点.主体指地位,主导指作用.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与教师主导对应的是学生的主动.因此主导与主体并非一对关系范畴,而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见张传燧.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5]和学新.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层次分析.上海教育科研,1998,(1).
    [6]李福华 丁玉霞.教师主体派生性初探-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3).
    [1]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2]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1,9.
    [3]王辉.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台戏.教育评论,2000,(4).
    [1]参见郭华.师生关系的社会学探讨.教育科学,2006,(6).
    [2]金生鈜.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新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
    [3]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4]参见李瑜.我田师生关系10年研究述评.体育学刊,2004,(11).
    [5]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教育研究,2002,(2).
    [6]叶子 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7]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教育科学,1993,(3).
    [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2]石鸥.试论师生间的“影响”及其演变.江西教育科研,1994,(6).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3-94.
    [4]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J],教育研究'2003,(4).
    [5]燕良轼 马秋丽.论生命视野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教育研究,2006(1).
    [1]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6.
    [2]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15.
    [1]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外国教育资料.1992,(10).
    [2]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
    [3]张传燧.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4]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276.
    [5]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4.
    [1]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65,266.
    [1]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2]Gadamer.WahrheitandMethode.Tuebingen,1988.457,
    [3]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1,104,105.
    [1]石欧.教学别论.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31.
    [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2.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387.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0.
    [1][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95.
    [2]张传燧.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教师教育研究,2004,(3).
    [1][美]莫里斯·L·比格.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6-147.
    [1]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3.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8.
    [2]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1]见拙文 教师的生活体验:一种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教育探索,2007,(5).
    [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9.
    [1]马克思.引自[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1]详见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
    [1]张传燧.教师专业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教师教育研究,2005,(1).
    [1]张建伟 陈琦.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引自鲍宗豪.论无知--一个新的认识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5.
    [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7.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转自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参见[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56-358.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0.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30.
    [3][德]斯普郎格.引自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8,4.
    [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7.
    [1]参见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8-59,171.
    [2]朱熹.读书法上.
    [3]朱子语录·卷十一.
    [1][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 周柏乔 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86-189.
    [2][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 周柏乔 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67,171.
    [1]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295.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5.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6.
    [2][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5.
    [1]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前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
    [3][美]雷钠特·N·凯恩 杰弗里·凯恩著.吕林海译.高文审校.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言.3.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1]倪胜利.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
    [2][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0,112.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22.
    [1]即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中广大学校师生到工厂、矿山、农村与工人、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做法。参见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28、469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
    [2]注:这里的“走出去”并非“陶行知式”的与生活融为一体.直接在生活中教学,更非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师生与工农搞所谓“四同”(见上).而是结合课程内容自然的应用多种社会资源,这种应用既可以在课堂或学校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或学校外进行.
    [3]倪胜利.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
    [1]生境,是环境中纳入主体的视野并能够被利用的部分,是适合一个个体的独特的生态龛。倪胜利.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
    [2][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0.
    [1]论语.岳麓书社,2000.
    [2]孟子.岳麓书社,2000.
    [3]荀子.岳麓书社,2000.
    [4]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0.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6]杨鸿儒.无为白化--重读老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13]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邱进之 舒畅 周斌.易玄释老--精微的哲思.诸子百家智慧宝库.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5]张志伟 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7]万俊人.于无深处-重读萨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8]洪汉鼎.理解的真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9]舒远招.从进化化的观点看认识--福尔迈进化认识论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0]李超杰.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21]韩青民.当代哲学人类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2]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3]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4]王家俊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25]李云林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
    [26]宋锦添.自觉能动性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7]陈晏清.论自觉的能动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8]谷方.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2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0]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1]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2]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37]张岱年 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8]朱汉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9]张岱年.文化与价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0]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1]黎明.中国人性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2]肖万源 徐远和主编.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43]邓晓芒.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东方出版社.1995.
    [44]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5]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6]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8]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9]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50]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哲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1]桑新民 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2]陶志琼.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
    [55]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56]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刘楚明.教育辩证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58]杨钋 林小英编 陈向明指导.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0]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1]毛祖桓.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重庆出版社,1990.
    [62]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5]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6]张传燧.中国传统教育.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67]张传燧主编.赵同森著.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68]张传燧主鳊.辛继湘著.解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69]张传燧主编.李森著.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70]张传燧主编.解读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71]乔炳臣 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2]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
    [73]王天一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74]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75]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76]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7]张瑞瑶 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78]王天一 夏之莲 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9]孙青培主编.世界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0]孙青培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1]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 施克灿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82]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83]毛礼锐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4]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5]顾明远 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6]毕淑芝 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
    [88]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9]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0]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91]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2]倪胜利.大德日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3]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5]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6]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7]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8]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9]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00]靳玉乐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2]杨小徼.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0
    [10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4]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5]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6]乔炳臣.学习原理与方法.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7]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9]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0]王坦.合作学习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111]李志厚.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2]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3]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111]陈建翔 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5]施良方.学习论.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6]熊宜勤.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新发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7]赵幼华 扬之藩.学习化生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8]刘宏武主编.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学生学习新策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19]刘宏武主编.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20]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1]李晓文 王银编著.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2]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3]蒯超英.学习策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24]陈俊忭主编.学习学入门.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125]叶瑞祥编著.学习学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6]冯惠昌 杨伊生编.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127]张楚廷.教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8]张楚廷.教学论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29]张楚廷.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0]张传燧.现代教育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1]石欧.教学别论.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2]石欧.教学病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33]刘要悟.教育评价导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13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5]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6]田汉族.交往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7]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138]田慧生.教学环境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39]昊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40]刁培萼.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4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4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4]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5]黄崴.主体性教育论.贵阳:责州人民出版社,1997.
    [146]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7]张天宝著.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48]丁安廉 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0.
    [149]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50]黄济 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1]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52]李秉德主编、李定仁副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5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5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5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56]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思索.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57]刘佛年主编.回顾与探索----论若干教育理论问题.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158]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59]王桂主编.当代外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60]王道俊 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61]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6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63]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4]施良方 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6]扬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67]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8]裴娣娜等.发展性教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69]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70]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1]李定仁 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7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7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74]黄甫全 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75]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76]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77]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78]王策三 孙喜亭 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79]钟启泉、张华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8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182]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3]张广君.教学本体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84]徐继存.教学论导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85]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恩与建设.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186]潘洪建.教学知识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87]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88]王兆王景.教学理论问题的知识学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89]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90]张诗亚.感论-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突变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1]张武升主编.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92]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193]王科.课程与教学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194]吴立岗主编.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9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9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7]刘铁芳.生命与教化.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98]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9]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0]李寒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1]张文质 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02]刘志军等着.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3]曾坤章.精神大进化-精神的生命是什么.台北:台北诚文文化出版社,1997.
    [204]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05]叶澜主编.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叶澜 白益民 王枬 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6]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7]傅道春主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8]刘铁芳主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9]刘铁芳主编.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教师职业人生叙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0]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12]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3]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4]倪廷年.知识传播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5]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16]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17]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18]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19]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20]盛群力 金伟民主编.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21]韩进之主编.儿童个体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94.
    [222]周韫玉.自我教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223]余文森 吴刚平 刘良华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4]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25]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26]张东娇.教育沟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2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28]张春兴.教育的应为与难为.台湾:中华书局出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重印,1993.
    [229]翟葆奎 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0]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1]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32]王晓辉赵中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
    [234]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23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6]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37]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38]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39]金生鈜.教育:思想与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40]金生鈜.德性与教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4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1999.
    [24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4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4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5]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4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47]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48]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49]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50]李洪玉 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51]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52]燕良轼.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4]赵壁如主编.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55]郭秀艳.内隐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6]童庆炳.现代心理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
    [257]大正桥夫著.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258]颜震华 王绍海主编.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59]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60]李康水.知识经济究竟是什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61]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62]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63]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64]扬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5]舒远招.德国古典哲学-及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66]扬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267]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8]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9]扬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7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71]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2]彭贤智主编.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73]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4]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75]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76]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79]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80]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81]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8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窒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8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8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8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
    [286]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829
    [287]林传鼎 陈锦永 张厚粲主编.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88]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丁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3.
    [289]吴刚.选择和分配:中国教育知识历史的社会学分析.丁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9-303.
    [290]丁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91]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体、创造、发展实验研究.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
    [292]刘燕 刘志光.主体、创造、实践、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9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94]崔录 李玢编著.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95]周宏 高长梅.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96][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7][德]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98][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9][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00][德]依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01][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02][法]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03][法]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 陈树清等译.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0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05][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06][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苏克校.哲学人类学.第2版.责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07][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8][匈]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09][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10][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1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12][法]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13][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14][法]让-皮埃尔·韦尔南著.秦海鹰译.希腊思想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15][德]海德格尔.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人,诗意地安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16][美]理查德·罗蒂.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17][美]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18][德]施太格谬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1986.
    [319][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20][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321][美]莫里斯·L·比格.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22][德]F·W·克罗恩著.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教学论基础.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5.
    [323][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24][美]乔治·雅各布斯等著.林立 马容译.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25][美]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6][美]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27][美]约翰·霍尔特著.李颂译.学习象呼吸一样自然Learning All the Time---如何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认知世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28][美]厄内斯特·波伊尔著.王晓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29][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30][美]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 卓如飞 周柏乔 曾聪明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3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3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 陈标 徐静译.刘海明校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33][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高文审校.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4][美]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主编.高文 徐斌艳 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楚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5][美]J·莱夫E·温格著.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王文静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36][美]霄钠特·N·凯恩 杰弗里·凯恩著.吕林海译.高文审校.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37][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 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8][美]R·麦克考明克C·帕依科特主编.学习与知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9][美]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 认知与技术小组著.王文静 乔连全等译.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帕系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40][日]井深大著.骆为龙 陈耐轩译.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341][德]福尔迈著.舒远招译.进化认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42][法]阿尔贝·雅卡尔 皮埃尔·玛南 阿兰·雷诺著张伦译.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4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5][美]丹尼尔·科顿姆.仇蓓玲 卫鑫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46][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译.心灵自由之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47][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徐文晓译.思考从结论开始吗?-生命的注释Ⅲ.(part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8][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49][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50][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51][美]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52][美]罗伯特·凯根著.韦子禾译.发展的自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53][英]伊丽莎白·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54][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55][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56][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57][美]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58][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现代课程观.育科学出版社,2000.
    [359][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60][美]麦克·扬著.谢维和 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6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62][美]多尔,高夫著.张文军等译.课程愿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63][美]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6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65][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66][日]佐伯胖.“学习”的涵义.东京:岩波书店,1995.
    [367][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68][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69][苏]苏霍姆林斯基 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70][美]M·阿普尔 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71][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72][美]D.John Mcintyre Mary John O'Hair著 丁怡 马玲译.教师角色.北京: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73][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74][美]马斯洛著 许金声 程朝翔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75][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76][苏]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77][苏]维果茨基著.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7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陈嘉映、王庆节译1999
    [379][德]海德格尔著.陈小文译.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80][日]香山健一著 刘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81][美]布鲁纳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382][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83][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84][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85][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86][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 余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7][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88][德]雅斯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389][美]夏洛特.布勒陈宝铠译.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
    [390][美]查尔斯·赫梅尔著.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91][美]丹尼·卡瓦拉罗著.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译.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92][美]凯文·奥顿奈尔著.宋作艳 胡斌译.从神创到虚拟--观念的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3][英]凯文·奥顿奈尔著.王萍丽译.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4][美]约瑟夫·纳托利著.杨逍 张松平 耿红译.后现代性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95][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96][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9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98][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99][德]鲁道夫·奥依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00][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01][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02][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403][美]欧文·拉兹洛著 李创同译.系统、结构和经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04][美]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2001.
    [1]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2]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3]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4]张传燧.中国传统教育家论非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6).
    [5]张传燧.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6]张传燧.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教师教育研究,2004,(3).
    [7]张传燧.先秦教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特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
    [8]张传燧.教学过程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3).
    [9]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前瞻--兼与蔡宝来先生商榷.教育研究,2002(3).
    [10]张传燧.教师专业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教师教育研究,2005,(1).
    [11]张传燧赵荷花.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教育研究,2007,(8).
    [12]张传燧赖艳.“时习”的内涵及心理机制.心理科学,2007,(4).
    [13]张楚廷.全面发展的九要义.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14]张楚廷.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7,(8).
    [15]张楚廷.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兼论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6,(6).
    [16]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高等教育研究,2001,(4).
    [17]张楚廷.教学改革与人本思想.课程教材教法,2004,(9).
    [18]张楚廷.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高等教育研究,2004,(9).
    [19]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学报,1996,(4).
    [20]石鸥.试论师生关系中的阻隔与沟通.教育评论,1994,(3).
    [21]石鸥.试论师生间的“影响”及其演变.江西教育科研,1994,(6).
    [22]石鸥.教学中充斥着什么?--试论教学语言.现代教育研究,1996,(4).
    [23]石鸥.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24]石鸥.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
    [25]石鸥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课程.教材.教法,2002,(8).
    [26]刘要悟.论大学教学的“交往-研讨-发现”模式.大学教育科学,2007,(3).
    [27]刘要悟.试析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教育研究,1996,4.
    [28]刘要悟.试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取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29]刘要悟.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教育评论,2000,(2).
    [30]刘要悟.教学目标的意义、分类和陈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31]刘要悟 于慧慧.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质疑.比较教育研究,2006,(7).
    [32]周庆元 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研究,2005,(7).
    [33]周庆元.实施素质教育三要领.湖南教育.1999(6).
    [34]周庆元.提高语文素质关键在于内化.中学语文,1998,(3).
    [35]郭声健.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人民音乐,2004,(4).
    [36]郭声健.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37]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恩--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启示.教育学报,2005,(3).
    [38]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教育研究,1996,(4).
    [39]裴娣娜.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8,(6).
    [40]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4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4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43]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4]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7).
    [45]张广君.“教学过程”的阐释:比较分析与辩证把握.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46]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47]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6).
    [48]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9).
    [49]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4).
    [50]郭思乐.人之悟感发展与教育的生本化改革.教育研究,2004,(3).
    [51]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江海学刊.2001,(1).
    [52]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教育研究,2001(5).
    [53]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54]冯建军.人的超越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55]高伟.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56]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
    [57]田汉族.孔子的完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58]田汉族.孔子教学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对现代大学教学论建构的价值.现代大学教育,2002,(3).
    [59]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60]彭未名.论生存主义的教育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61]黄颂杰 宋宽峰.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62]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3]王帅.知识教育:现象学教育学的检视.全球教育展望,2007,(4).
    [64]李召存.知识的意义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06,(2).
    [65]胡定荣.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教育研究,2002,(3).
    [66]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67]张建伟 陈琦.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68]王敏光.略论《老子》的“有”“无”观.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9]刘万海.论教学的理性精神.全球教育展望,2006.(6).
    [70]王枬 王彦.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教育研究,2005,(2).
    [7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2004,(6).
    [72]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6).
    [73]肖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4,(8).
    [74]靳玉乐 张家军.论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研究,2004,(11).
    [75]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江苏教育研究,2002,(10).
    [761燕良轼 马秋丽.论生命视野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教育研究,2006,(1).
    [77]李如密 苏堪宇.构建教学论体系必须强化“学”的内涵.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78]李如密 孙元涛.论因教而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79]孙元涛 李如密.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教育评论,1999,(6).
    [80]李斌.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1999,(1).
    [81]叶泽滨.“因教而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教育探索,2001,(9).
    [82]李斌.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83]王伦信.先秦“师”概念的发展及其教育意涵的获得.教师教育研究,2007,(4).
    [84]郭思乐.人之悟感发展与教育的生本化改革.教育研究,2004,(3).
    [85]张东娇.师生关系的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教育科学,2007,(2)
    [86]李福华丁玉霞.教师主体派生性初探--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3).
    [87]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88]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1,9.
    [89]王辉.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台戏.教育评论,2000,(4).
    [90]郭华.师生关系的社会学探讨.教育科学,2006,(6).
    [91]金生鈜.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斯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
    [92]李瑜.我国师生关系10年研究述评.体育学刊,2004,(11).
    [93]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94]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教育科学,1993,(3).
    [95]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9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7.教育研究,2003,(4).
    [97]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教育研究,2002,(2).
    [98]叶子 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4).
    [99]毛宇 苏珊珊.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7,(1).
    [100]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中国社会科学,1994,(4).
    [101]刘良华.中国教学实验百年反思与构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102]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体系探微.教育研究,1998,(12).
    [103]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2000. (12).
    [104]刘庆昌.论教学是有教的学.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105]陈来成.教育活动系统的复杂性探索.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4).
    [106]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107]彭新式.复杂性思维: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河北学刊,2004,(3).
    [108]熊和平.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课程·教材·教法,2005,(2).
    [109]杨小微、吴黛舒.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图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110]陈学军.复杂性思维: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观.当代教育科学,2004,(3).
    [111]杨小做.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112]王宝玺.复杂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1).
    [113]查有渠.“整体-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上、下).课程.教材.教法,2000,(6)(7).
    [114]胡克荚.革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谈引进系统方法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研究,1984(8).
    [115]郑继伟.运用“三论”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研究,1986,(5).
    [116]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117]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118]李政涛.论“教育学理解”的特质.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119]劳饥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教育研究,2004,(4).
    [120]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121]邓友超.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教育研究,2003,(9).
    [122]肖川.知识观与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123]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教育研究,2000,(2).
    [124]陈佑清.交往学习论.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25]李沂.从活动到交往.心理学报,1982,(1).
    [126]李森 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127]肖正德.我国对话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6,(4).
    [128]杨素萍.论课堂交往及其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
    [129]李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6).
    [130]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31]余文森.“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教学论思考.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32]肖川.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小学管理,2002,(8).
    [133]吴永军.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13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135]谭小林.让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过程--协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136]黄济.教学论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1).
    [137]郝志军.教学理论应当是什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138]王鉴.实践教学论论纲.学科教育,2004,(7).
    [139]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140]熊和平.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04,(4).
    [141]岳伟王坤庆.主体问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142]柳士彬.从主体性到他者性-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3).
    [143]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人之和谐发展视角的审视.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5).
    [144]柳士彬.对教学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145]项贤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教育研究,2005,(5).
    [146]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5.
    [147]熊宜勤.谈学习理论新发展对教学实践的贡献.教育与职业,2006,(2).
    [148]蒋晓.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美国近五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88,(1).
    [149]刘晓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0,(4).
    [150]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1997,(1).
    [151]李定仁 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152]潘莉娟 乔炳臣.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96,(6).
    [153]陈佑清.略论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教育研究,2000,(5).
    [154]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10).
    [155]王升.试论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00,(4).
    [156]瞿兵.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教育科学,2000,(2).
    [157]姚文俊 武丰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1998,(2).
    [158]朱旭东 袁维新.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心理学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8,(3).
    [159]兰英.主体教学论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160]孙吉培.主体性教学的实质与实施策略.许昌师专学报,1999,(3).
    [161]谢利民 代建军.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问题再探析.教育科学,2000,(2).
    [162]何爱霞 李如密.情感在学会学习中的地位功能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0,(8).
    [163]陈佑清.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中国教育学刊,2000,(2).
    [164]章建跃.建立在主体活动理论上的课堂教学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4).
    [165]张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思想.教育研究,1996,(2)
    [166]杨骞 王晓斓 刘莉.试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育科学,1999,(2).
    [167]张天宝.试论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科学,1999,(2).
    [168]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科学,2000,(1).
    [169]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1997,(11).
    [170]张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教育研究,2003,(9).
    [171]武思敏.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教育研究,2000,(5).
    [172]王道俊 郭文安.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技科版,1990,(4).
    [173]熊梅 李红霞.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3).
    [174]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教科版),1991,(2).
    [175]项贤明.试析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重结构.教育研究,1996,(9).
    [176]张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思想.教育研究,1996,(2).
    [177]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1997,(11).
    [178]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2000,(8).
    [179]李雁冰.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教科版),1999,(2).
    [180]刘志军.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1999,(2).
    [181]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6).
    [182]黄崴.主体性教育浅析.中国教育报(第三版),1995,11,3.
    [183]项贤明.试析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重结构.教育研究,1996,(9).
    [184]朱佩荣编译.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下).外国教育资科,1993,(5),(6).
    [185]张建伟 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5).
    [186]储皖中.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87]王道俊 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1).
    [188]马凤岐.主体性心理结构与有关教育问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
    [189]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江西教育科研,1999,(1).
    [190]田慧生.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教育研究,1989,(8).
    [19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1989,(9).
    [192]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
    [193]和学新.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层次分析.上海教育科研,1998,(1).
    [194]张继良.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4).
    [195]王道俊 郭文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教育研究,1989,(9).
    [196]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楚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97]张楚伟 陈琦.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98]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
    [199]熊川武 江玲.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200]扬骞.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201]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教育研究,2004,(11).
    [202]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全球教育展望,2005,(9).
    [203]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育学报,2005,(2).
    [204]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6,(2).
    [205]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课程教材教法,2005,(6).
    [206]覃兵.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教师教育研究,2005,(3).
    [207]王卫东.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
    [208]托马斯·马格奈尔董立河.教育和价值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4,(10).
    [209]李定仁 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10]张传燧.论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趋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11]张传燧.魏晋言意之辨及其教育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12]石鸥.素质教育取向研究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9,3.
    [213]刘要悟.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工作.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5.
    [214]卢家楣.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教育研究,2004,5.
    [215]吴也显.教学论发展之我见.教育研究,1996,(8).
    [216]庞丽娟 易凌云.论教师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及其外显化.教育研究,2005,(7).
    [217]李如密.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教育科学研究,2001,(4).
    [218]陈旭远 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19]蔡建东.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转变.开放教育研究,2003,03.
    [220]马颖 刘电芝.论新课标情境下的学生角色及其实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221]冯建军.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育评论,1999,(6).
    [222]孙艳.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23]公续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
    [224]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225]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226]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博士学位论文1.华东师范大学,2002.
    [227]赵健年.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228]熊和平.课程与生活-基于西方课程思想史的考古学启示[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
    [1]R.S.Peters.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R.S.Siegler.The rebirth of children's learning.Child Development,2000,71:30.
    [3]DFEE.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uppor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DFEE.2000.
    [4]Giorgi,A.Psychology as a Human Science:A Phenomenological Based Approach.New York:Harper&Row.1970.
    [5]Roll Reber.Phenomenology Depends on Human Nature,American Psychologist.61(3),2006.
    [6]Mcmillan J.H.Classroom Assessment:Principle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
    [7]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Involvement:A Dialogue with Alexander Astin.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Oct.1986,65(2 ).
    [8]Brophy JE.Rsearch on the Self-fufilling Prophecy and Teacher Expect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1:365-374.1983.
    [9]Joseph Joh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Reflective Judgment for Students Attending a Community College.New York University,1997.
    [10]D.R.shaff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Fourth Edition.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6.
    [11]Joseph.W.Newman:America' s Teacher.Longman,Publishing Group,1994.
    [12]Standardizing Knowled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Curriculum Inquiry,Spring 2005.Blackwell Publishing.
    [13]Van Scotter.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third edtion),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07632.
    [14]William Kornblum Harcourt.Soci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5]Edited by Michael Golby,Jane Greenwald and Ruth West.curriculum Design:The Open University,1975.
    [16]Kenneth D.Bonne.The Task of Post-Contemporary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90.
    [17]Margaret E.Gredl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fifth Edition)(影印版)
    [18]G.Whitty.Education Reform and Education in England in the 1993s,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Vol.19,No.4.1993.
    [19]Joseph.W.Newman:America's Teacher.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4.
    [20]Ingrid Shafer.Team Teaching:Education for the Future.http://www.usao.edu/facshaferi /teamteaching.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