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老子生存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从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机,重整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老子以哲学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问题,从人之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修养方面,对人的生存的本原、根据、价值、意义、智慧、境界、修养、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卓识,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思想架构。
     老子把“道”作为人和万物生存的本原,人和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生命,并把“道”畜积于自身而为“德”,以作为生存的自然本性和内在根据。人和万物皆仰仗着“道”、依据着“德”而存、生、长、成,因此也自然地尊贵着道和德。人和万物皆是存生长成的存在者,而道和德是存在者之所以存生长成的根源和根据。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过程,也是道朴之散而为形器的过程。万物具形,分有于道,随之也就有了执形忘本而背道离德的可能。
     既然道和德是万物的生存之根,那么,万物的生存就应当循道依德,得其生命的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它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且道有“玄德”,它化生长成了万物而不占有主宰它们,因此万物也尽得其自然。老子认为,人的生存亦应当依循着大道,抱守着常德;因为人只有这样的循道依德,他的生存状态才是自然的,他的生命才是如其本真的。为此,老子向往一理想的社会,能为人的自然地生存提供一自由、安足、和谐的社会环境;希冀一理想的人生,能在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中达成生命的真朴、平和与自然。当然,这一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实现,皆须以“道”、“德”为根本原则,以“自然”为最高价值。“圣人”即是从道顺德、自然无为的理想治者和人格典范。
     老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人之生命的不自然,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统治的“有为”多事,对人们自然本性的扰乱祸害,其深层的根源是人们精神价值的迷失,徇于形名而不体道原,逐于货利而不知返本。所以,老子主张圣人的“无为”之治,顺应百姓自然的生活而不搅扰,使人们有得遂其生的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主张人生的返本归根,明道同玄,重新找回自然真朴的生命,使人们有自觉地合乎大道玄德的生存智慧、心灵修养和精神境界。因此,老子的生存思想具有“反”的思维特征,通过反俗而返道,以批判反思当时的社会政治模式和精神价值观念来警醒世人,重新发现道原本性,返朴归真。
     人之生命的自然展开或者说人自然地生存于世,就要求他的精神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心态等必须自觉地合乎大道的原则,老子称之为“守柔”,这表现为在处理人与外物、他人和自身的关系上的“不有”、“不争”、“无身”、“退身”、“无私”、“不盈”、“谦下”、“守雌”等柔性的德行。在老子看来,居守柔弱是达成生命之自然的最佳生存方式,同时他也希望以此守柔之方来改变世人的生活态度,消解社会的纷争,从根本上解救时弊。因为在老子看来,居守柔弱体现着大道的精神原则,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能收到“善胜”、“全归”的最好效果。老子的“守柔”,反对世人的逞强,但也不是主张怯懦,而是教人减弱自己的意志私欲,顺守大道的自然。
     人要自然地生存,不可不明道知德;明达道体,知守本性,才能自觉地循道依德,使生命得其自然。然而大道无形无名,不可感知,所以老子所说对道的“明达”,是人的精神生命与大道的直觉同一。世俗之知,或囿于闻见,或强于名辨,皆不可明达大道。世人限于俗知妄见,惑于智巧诈伪,以名求知,据名立己,徇名而忘本,执己而逞私,不体大道,不知本性,在老子看来,这是人之“大迷”。因此,老子教人“知常”、“自知”,复归于“无名之朴”,重返大道之自然。
     其实“道”并不外在于人,它即是人的“常德”,即是人内在的、自足的自然本性。人可以通过心灵的直觉而见性明德,与大道合同一体。因此,直觉大道的认知过程,也即是人的心灵修养过程。真知大道的“明白四达”,也即是心灵状态的虚静澄明。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名”,对人的贪欲行为、智巧心机、名分观念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反思,警戒世人不要向外追逐声色货利,不要玩弄智巧伪诈的心机,不要执于外在的形名分有,而是教人“守中”,返守内在心灵的虚静、和柔、纯真和自然。通过心灵的修养,人之生存的精神境界可与大道同一,老子把这种精神境界叫做“玄同”。人的精神境界同玄达道,即意味着他的生命状态是如其本真的,他的生存状态是自然的。
     明达大道,同于道玄,这既是人的真知明觉,又是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这种真知的获得、精神境界的达成,并非是依赖向外的逐求,而是要求人作反身的内观,经常地作“归根”、“复命”的修养工夫,使人的生存不离道原,返本复始,返朴归真,保有生命的虚静、真朴和自然。老子的理想人生状态,是复归于“婴儿”,人的精神生命处于自然的境界之中;老子的理想社会状态,是重返“小国寡民”,社会的治理状况处于自然的秩序之中。自然的人生状态,即是人的生命合乎大道玄德;自然的社会秩序,即是社会的治理合乎大道玄德。老子惟愿以“常道”、“玄德”引导人类及其社会走向自然的正道;人类重返正道,在老子看来,须以反而返、以反求正,通过批判反思当时世俗的背道离德而重新返回大道的自然。
     古代的老子生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应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重新反思现代的科技文明、社会治理的行为观念以及人的生命自由等问题,以重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重塑现代社会的新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等,有着重要的思想借鉴意义和启悟价值。
To reverse the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in the late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 and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order and human values, Laozi studied philosophically the question on human being’s existence. Laozi established a unique existence thoughts framework,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survival of self-cultivation,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profound views on the originator, basis, values, meaning, wisdom, realm, consummation, approach of human beings’existence.
     Laozi took Tao as an originator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that is, Tao gives birth to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and is accumula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Teh (virtue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serving as nature and intrinsic origin of existence of the latter.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growth depends on Tao and Teh (virtues, Tao’s outflowing operation), therefore they nationally honor the Tao and exalt Teh. Just as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are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nd growth, Tao and Teh are originator and foundation with which the representation could exist, live, grow and mature.
     When Tao produces all things from simple to complicated, from intangible to tangible, it is also the process that the unwrought material(Tao), when divided and distributed, forms vessels. When all things are endowed with forms and share a part of Tao, there will be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too caring about externality and forgetting their origin and abandoning Tao and violating Teh.
     As the root of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all things should abide by Tao and Teh so that they could get the natural life. According to Laozi, the law of the Tao is its being what it is, so on one hand the Tao does nothing (for the sake of doing i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thing which it does not do. And Tao with the mysterious qualify produces all things and nourishes them while not to claim them as its own or control them, so all things could hold their own nature. In the opinion of Laozi, human beings’existence should also conform to Tao, embrace the constant excellence, because only doing this his existence condition could be natural and his life be true as itself. Therefore Laozi conceived a perfect society in which human beings could live their natural life, enjoying freedom, affluence and harmony. Laozi also longed for a perfect life through which human beings could achieve simplicity, peace and genuineness of their life by following Heaven and Earth’s selflessness and doing-nothing. However such a perfect society and life could be realized only by adopting Tao and Teh as f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naturalness as supreme value. The so-called sage should be an ideal governor and apotheosis of personality in complying with Tao and Teh.
     In Laozi’s opinion the non- naturalness of human beings’life was directly rooted in the (excessive) agency of their superiors (in governing them) which disturbed and human beings’inherent nature. However the deep cause derives from the loss of human beings’spiritual value: they are apt to seeking externality and names while neglecting Tao as an originator, indulging in money and benefit while ignoring restoring to origin. So Laozi insisted that the sage manage affairs without doing anything, that is, complying with common people’s natural life while not disturbing them, making people enjoy a free and loose social environment where they could have their own lifetime fulfilled. He also insisted that human beings restore to origin, understand Tao, identify with mysterious mystery and restore natural, genuine and simple life so that they could own such an existence wisdom, soul cultivation and spiritual realm that voluntarily comply with the mysterious quality of the Tao. We could find that it is featured with the character of‘reversion’in Laozi’s existence thought. By reversing the ordinary people’s thought and restoring to Tao Laozi criticized and reexamined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values of that time to caution the earthling, prompting them to understand Tao as an origin and nature and restore simplicity and genuineness.
     For the natural extension of human beings’life viz. human beings’natural existence all their life, it is required that his spiritual values, behaviors, mentality and so on accord with Tao. Laozi named this as‘the guarding of what is soft’, which consists of such virtues with soft character invol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nd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his ego as‘no body’,‘no striving’,‘not being full of themselves’,‘humility’,‘the guarding of female feebleness’. According to Laozi, maintaining gentleness is the best existence way to achieve a natural life. Also he wished the earthling alter living attitude by means of maintaining gentleness, melt social struggle so that thoroughly resolve the social evils of that time. In Laozi’s opinion, maintaining gentleness shows Tao’s spirit and principle so that it has a strong vigor of life and come to the best result of‘full restoration’and‘shill fully overcoming’. Laozi’s insistence on maintaining gentleness and against struggle, however, does not mean be coward but to reduce his willing appetite and comply with naturalness, the Tao’s primary character.
     Human beings’natural existence depend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ao and Teh. Only by understanding Tao and Teh and safeguarding nature, one could self-consciously abide by Tao and Teh so that make life natural. While the Tao is intangible, nameless and imperceptible, the understanding of Tao and Teh means an intuitional identity between human beings’spiritual life and Tao. The common people, on the country, could not understand Tao due to their limited knowledge or immersion in inconsiderable name and discrimination. The common people are apt to boasting himself, showing off, seeking fame while neglecting nature, indulging in selfish desire for himself while ignoring of Tao and his nature thanks to their superficial knowledge and common sense or immersion in their improper ingenuity and deceit. Laozi believed all above are‘big delusion’for human beings. Laozi advocated‘understanding the unchanging’,‘self-knowledge’, restoration to the‘nameless simplicity’and naturalness, the character of Tao.
     Tao, however, is not transeunt, it itself is human beings’unchanging excellence, human beings’inherent nature. One could understand nature and virtue and incorporate with Tao in virtue of mind’s pure sense. Therefore the recognition of Tao by pure perceiving is also the consummation of human beings’mind. The‘manifestness in every direction’of the genuine wisdom and Tao is also the indication of mind’s emptiness and limpidness. Laozi advocated‘no desire’,‘no knowledge’and‘no name’and deeply criticized common people’s greedy behavior, improperly ingenious thinking and the conception of name and social position. Laozi suggested not pursuing excessive money and benefit, not too caring about externality and name but‘guarding your inner’, that is, reversing and conserving the status of emptiness, gentleness, genuineness and naturalness of mind. By means of the consummation of mind there could be coh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spiritual realm and Tao, which was called Xuantong (‘the Mysterious Agreement’) by Laozi. When one’s spirit recognizes mystery and understands Tao, his life would be as genuine as itself and his existence be natural.
     The understanding of Tao and contemplation of Tao’s mystery are not only the indication of human beings’genuine knowledge and sense but also the highest realm of spiritual consummation. According to Laozi this could be achieved not by seeking for something transeunt but only by constant spiritual consummation viz. introspection of restoration of root and life so that his existence could not deviate Tao (as an origin), on the country, it could restore to the root and origin, simplicity and genuineness, and could make life empty, genuine, simple, pure and intact. Laozi’s ideal life is such a status as‘restoration to babe-like one’in which human beings’spirit is natural. Laozi also conceived an ideal society,‘little state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where the governance of society complies with natural order. Natural society order means the governance of society comforts with Tao and Teh just as natural life means his life abides by Tao and Teh. We could find that Lao—Tse preferred to introducing human beings into natural valid principle by means of‘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and‘the Mysterious Quality’(of the Tao). According to Laozi the method of restoration valid principle is restoration with reversion and correction with opposition: restoration the Tao’s naturalness by means of the criticism and reexamina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Tao of that time.
     Today we must deal with existence crisis of modern society and reexamin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roach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human beings’life freedom so that a new existence idea and existence style and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uman being and himself could be established. Laozi’s thought on existence will give us som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引文
①陈鼓应:《先秦道家易学发微》,《哲学研究》,1996年第7期,第40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③(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④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前言》,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⑤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1页。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③[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页。
    ④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0页。
    ⑤童书业:《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2页。
    ①童书业:《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3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7页。
    ③[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老子》三十八章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①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0-107页。
    ②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③童书业:《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0页。
    ①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见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页。
    ②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见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7页。
    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④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⑤梁启超:《老子哲学》,见胡道静主编:《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②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③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④王博:《张岱年先生谈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页。
    ①王博:《张岱年先生谈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页。
    ②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页。
    ③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9-166页。
    ④[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7页。
    
    ①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页。
    ②《吕氏春秋·贵公》篇。
    ③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①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55页。
    ②例如,孟子就是从人之异于禽兽的“几希”之处来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③又如亚里士多德,他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人从记忆积累经验,从经验的个别知识到技术的普遍知识,再从普遍知识而得到智慧。亚里士多德把人的追求知识、寻求原因的这种天赋能力看作是人类的本性,而后把第一因的至善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来追求。亚里士多德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也是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发现人在认知上的的特异性,并以此作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页。)
    ①冯友兰:《新知言》,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26页。
    ②冯友兰:《新知言》,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7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7-288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页。
    ③(魏)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④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8页。
    ⑤(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章注语,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页。
    ⑥(魏)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⑦《庄子·知北游》注语,见《南华真经注疏》,(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35页。
    ①(汉)贾谊:《新书·道术》篇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②英国汉学家葛瑞汉把道家老子的思想称为“自然的统治术”。
    ③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5-123页。
    ①王博:《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质》,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0-74页。
    ②刘笑敢:《试论道家式责任感》,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3-49页。
    ③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24-32页。
    ④张岱年:《道家的深湛玄思与批判精神》,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页。
    ⑤许抗生:《再谈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页。
    
    ①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1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9页。
    ③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7页。
    ①[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页。
    ②[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页。
    ④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5页。
    ⑤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0页。
    ①见于《庄子·天下》篇。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③冯友兰:《新理学》,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①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5页。
    ②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④韦政通说:“孔孟是以道德解消了天神的权威,墨子是以认识论解消了天神的权威,老子是以形上学解消了天神的权威,解消的程度一步比一步更彻底。”(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①(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②详细疏解参见拙作:《透过名言的“窗”——〈老子〉“道可道”章新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45-50页。
    ③朱谦之曰:“以此(作者注:‘母’、‘始’)分别有名与无名之境界,意味深长。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有则生生不息,此有名万物母也。”(见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页。
    ①(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6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0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页。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8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④朱谦之曰:“‘德畜之’,‘畜之’即‘蓄之’。《说文》:‘畜,田畜也。’段玉裁曰:‘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畜之犹相积相压之义。”(见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0页。)
    ⑤河上公注:“‘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之。”见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6页。
    ①(魏)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199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6页。
    ②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6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页。
    ①[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243页。
    
    ①[德]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②“蜡块”这个词出现在柏拉图《泰阿泰德篇》,表示意识对印象的接受,这里借指“第三物质”的可塑性。
    ③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④此说参见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文中说:“万物所得之‘道’就是‘德’,它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事物所以如此的根据。因此也可以说,‘德’就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道’,就万物的生成来讲是‘道’,就万物的存在来讲是‘德’,‘道’与‘德’是不可分离的二位一体。”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1页。
    ②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220页。
    ③(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2页。
    
    ①(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9页。
    ②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页。
    
    ①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3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1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28页。
    
    ①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页。
    ②《韩非子·解老》篇。
    ③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49页。
    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0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2页。
    ③(清)徐大椿:《道德经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87页。
    ④“王”字出现的很早,卜辞已有,象大人的形状。
    ⑤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⑥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⑦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⑤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⑥刘笑敢:《〈老子〉之“自然”十题》,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⑦《老子》与《诗经》大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刘笑敢说:“老子韵文格律自身的一致性,及其与《诗经》语言风格的一致性,说明它的主体部分大体是同一时期、同一作者的作品,应该是在《诗经》风格尚流行时期的产物。”(见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②胡适说:“老子是最先发见‘道’的人”,“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6-47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3页。
    ④(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页。
    ⑤(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9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①福永光司说:“天地自然的理法(道)是没有人类所具的意志、情感,以及目的性的意图与价值意识的一个非情之存在。天地自然的理法,毕竟只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而已。”(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4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页。
    ③(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页。
    ④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⑤(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0页。
    ⑥(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页。
    ⑦(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90页。
    
    ①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4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19页。
    ④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3页。
    ⑤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7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22页。
    
    
    ①蒋、张、陈氏之说皆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2页。
    ②(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9页。
    ③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页。
    ④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②《淮南子·修务训》篇。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7-288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页。
    ①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王弼本作“或挫或隳”,傅奕本、范应元本及帛书本均作“或培或堕”。“隳”,通“堕”,毁坏、崩毁的意思。“挫”,亦是摧折、败坏之意。这与前例不类。前文的“行”与“随”、“嘘”与“吹”、“强”与“羸”对反,而“挫”与“隳”同义。“挫”作“培”者,培是培基垒土之义,正与“隳”、“堕”义反。疑是王弼本因“培”、“挫”字形近而误,据改。“或培或隳”,意为:有的培基,有的堕毁。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④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0页。
    
    ①此为王弼注语,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3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页。
    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4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1页。
    ③《春秋左传·桓公二年》。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页。
    ⑤(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49页。
    ①转引于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4页。
    ②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③王弼本作“无常心”,张纯一曰:“当作‘常无心’。”河上公注:“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严遵曰:“‘无心’之心,心之主也。”帛书本作“恒无心”。据改作“常无心”。“无心”,没有私心的意思。
    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9页。
    ⑤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306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①王弼本作“悠”,河上公本、傅奕本作“犹”,帛书本作“猷”。“犹”、“猷”、“悠”,古通假。“犹”,迟疑、谨慎的意思。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1页。
    ③转引于(明)焦竑:《老子翼》,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49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②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③《老子》二十三章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页。
    
    ①《韩非子·解老》篇。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0页。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①这是从人们的常识说的。常识告诉人们,天地先于万物而存在,天地与万物之不同乃是人所共见共知,老子亦是在这一层面承认天地的特殊性。天地与万物的不同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理解范围内,其相同仅存在于哲学的思辨中,天地只是在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中才失去了其永恒性。(此说见于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②此两说皆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0页。
    
    ①(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6页。
    ②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6页。
    ③“祥”,此处作“不祥”、“妖祥”解。林希逸注:“祥,妖也”;易顺鼎注:“按‘祥’即不祥”。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3页。
    ③此两说皆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8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
    ②转引于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
    ④转引于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①“早服”,早作准备的意思。任继愈说:“‘服’,通‘备’,准备。”竹简本“早服”正作“早备”。
    ②“长生久视”,长久地生存。“视”,存、活。《吕氏春秋·重己》篇:“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久视,与“长生”同义。
    ③以上注解皆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8-289页。
    ④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①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②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44页。
    ③《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④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94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9页。
    ②转引于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77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7页。
    ③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9页。
    ①冯友兰:《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见《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老子哲学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页。
    ②转引于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5页。
    ①(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2页。
    ②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③《庄子·天下》篇:“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道家之“圣人”,是抱道守德、素朴纯真的理想人格,也是循道依德、自然无为的理想治者。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②(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0页。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4页。
    ②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11页。
    ④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75页。
    ⑤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2页。
    ①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②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70页。
    ①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7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②见郭店竹简《太一生水》篇。
    ③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④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⑤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7页。
    ⑥(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1页。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0页。
    ②(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6页。
    
    ①[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242页。
    ②王弼本作“无雌”,傅奕本、帛书本皆作“为雌”。“无雌”是误写,义不可通。据改。
    ③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25页。
    ④《老子》五十五章曰:“心使其气曰强”。可见,心不使气则和柔不强,天门开阖而为雌矣。
    
    ①[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242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1页。
    ③其实,胆怯懦弱是战胜不了雄强的,这一实际情形本身已意味着:它已被雄强战胜且屈从于雄强了。
    
    ①(明)焦竑:《老子翼》,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19页。
    ②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页。
    ③(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7页。
    ①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2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6页。
    ③《韩非子·扬权》篇。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6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页。
    ①日本学者森秀树说,道家思想揭示了“前语言世界的神秘真相”,“《老子》多用逆说(反话)、隐喻,《庄子》也用寓言的手法,暗示所传承下来的神秘世界”([日]森秀树:《道家和名家之间》,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5页)。确切地说,道家思想传达的是“超语言世界的神秘真相”,“神秘”在于道的世界是超乎名言的。
    ②(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页。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9页。
    ①(清)徐大椿:《道德经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79页。
    ②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5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8页。
    ④[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⑤[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⑥朱谦之《老子韵例》曰:“《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
    ⑦冯友兰:《新知言》,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2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页。
    ②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1页。
    ③(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页。
    ④冯友兰:《新知言》,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86页。
    ⑤[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哲学》,转引于[法]雅克·科莱特:《存在主义》,李焰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页。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①[德]马丁·布伯:《道教》,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208页。
    ②《庄子·大宗师》篇曰:“朝彻而后能见独”。
    ③《老子》十六章曰:“知常曰明”。
    
    ①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6页。
    ②(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5-100页。
    ③(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5页。
    
    ①(清)徐大椿:《道德经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88页。
    ②蒙培元:《论自然》,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②关于尹文子的学派归属,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道家说、墨家说、名家说。白奚教授撰文指出,“尹文言黄帝,称老子,倡法治,同时吸收儒、墨等家之长,此正是战国道家黄老派之学术特征。”(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①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1页。
    ②(清)徐大椿:《道德经注》,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88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④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4页。
    ①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2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③白奚:《〈庄子·天下〉篇所述宋鈃思想研究》,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①《列子·杨朱》篇引作老子语,此语另见于《庄子·逍遥游》篇。
    ②转引于(明)焦竑:《老子翼》卷3,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75页。
    ①王弼本作:“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检王注:“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之治也”,是王本正作“能无以智”。据此,从帛书本订为“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
    ②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43页。
    
    ①(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7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0-31页。
    ③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6页。
    ④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①此两注说皆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6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12页。
    ④梁启超:《老子哲学》,见胡道静主编:《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②转引于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1页。
    ③指《老子》(一章)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意。
    ④(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
    ⑤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3-95页。
    ①当然,这里所谓的美善丑恶,也是指为当时社会之“礼”所规定的美善丑恶,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追求的美善丑恶之“定义”的美善丑恶。
    ②张舜徽:《老子疏证》,见《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③(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3页。
    ①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132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③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2-153页。
    ④[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⑤(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5页。
    
    ①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16页。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1996年版,第52页。
    ③[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①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24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2页。
    ②李景林:《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59-60页。文中说:“‘朴散而为器”,乃道的自然分际与条理,此为圣人‘为官长’、‘制有名’之根据。‘知止’,即要止于‘名’所由之而生的自然的分际。”
    ①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53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③王弼本十九章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文本内容来看,竹简本更接近老子原意。“绝伪弃诈”,崇尚质朴的主张,与老子所处的时代相符,那时儒、道相非的局面尚未激烈到要让老子“绝仁弃义”的程度。“绝仁弃义”的观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儒、道的学术观点对立极化的状况,当是庄子后学中《胠箧》一派所改,老子本人并不主张弃绝仁义。(见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①(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4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5页。
    ③《庄子·马蹄》篇。
    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3页。
    ⑤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53页。
    ⑥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6页。
    
    ①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302、123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3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344页。
    ①冯友兰:《新原道》,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17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7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③此句王弼本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高明说,帛书甲、乙本皆作“多闻数穷”,今本多同王本作“多言数穷”。遂州本与想尔注本作“多闻数穷”,同帛书甲、乙本;强本成书谓“多闻博瞻也”,是知成亦作“多闻”。验之古籍,《文子·道原》篇引作“多闻数穷”。今从帛书甲、乙本观察,作“多闻数穷”者是。(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6页。)
    
    ①(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5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9页。
    
    ①(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4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页。
    ③(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2页。
    ①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3页。
    ②[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③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页。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⑤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2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21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34页。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23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4页。
    ①张岱年认为,形神问题的讨论“可以说导始于《管子》书”。(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②(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5页。
    ①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6页。
    ②(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6页。
    ③(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3页。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8页。
    ⑤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6页。
    ⑥转引于(明)焦竑:《老子翼》,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04页。
    ⑦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3页。
    ①(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2页。
    ②王弼本作“分”,诸本多作“纷”,纷扰之意。据改。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7页。
    ④《庄子·逍遥游》篇所描述的“神人”形象,与《天下》篇所云:庄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神人”或许不能代表庄子的最高理想人格,但庄子追求个人精神的超越自由,这与老子“救人”、救物”的入世情怀有着显见的差异。
    
    ①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8页。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119页。
    ③转引于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④(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6页。
    ⑤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9页。
    ⑥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①“袭明”,帛书本作“曳明”,“曳”有引领之义,“曳明”,有引人领物以入光明正途的意思。帛书本似是更切合此句的“圣人”救人救物之旨。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0页。
    ③梁启超:《老子哲学》,见胡道静主编:《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2页。
    ⑤原作:“无弃人”,当为“无弃物”之误。如作“无弃人”,即与后文重复;且“检于物”、“辅万物”皆重言“物”。据改。
    ⑥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1页。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1页。
    ②《庄子·天下》篇述老聃之学:“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无藏”即是不积之义。
    ①[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1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③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④此二说见于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⑤上诸节引文乃钱钟书所辑录。见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47页。
    ⑥叶舒宪:《新原道——从考古新材料看道家思想的神话起源》,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8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②此为楼宇烈校释王弼注语,见《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页。
    ③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5页。
    ④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7-38页。
    ⑤道藏集注本“反”作“返”。
    ⑥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⑦此是从道生的意义解释道之运动的力量源泉;另有一种见解,是从阴阳对反来揭示道的运动本性,“道自身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活跃机制的作用,才使得道具有了运动的本性,道之所以能够周行而不殆,就是由于这一内在机制的推动。”(见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第446页。
    ②转引于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①王博:《〈老子〉哲学中“道”和“有”、“无”的关系试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第42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7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2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③德国学者Hans-Georg Moller说:“《道德经》中‘根’象征永久过程的中心,就是说它象征‘道’。‘根’在开花与凋谢之间,它是不可见的,但是它是每一个可见的现象的存在基础。”([德]Hans-Georg Moller:《〈道德经〉哲学思想的结构》,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4页。)
    ④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①(魏)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7页。
    ①《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此来看老子似是承认事物内部有阴阳对立的矛盾。但用阴阳观念解释万物的生成运作,在《老子》书中仅此一例,疑是后代阴阳家的注语。即使此句是《老子》本文,老子也不是在讲对立面的矛盾斗争,而是强调阴阳冲和的统一,有和而后有万物。老子重视的是对立面的统一。
    ②[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①[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181页。
    ②[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186页。
    
    ①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15页。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重印本,第6-7页。
    ①王弼:《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②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3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07页。
    ②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48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9页。
    ④指道之“返”,道之运动的循环往复,周行不殆。
    ⑤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2页。
    ⑥《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⑦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8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页。
    ③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9页。
    ④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2页。
    ②转引于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6页。
    ③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④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①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②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7页。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9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4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页。
    ②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页。
    ③[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241页。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页。
    ⑤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7页。
    ②冯友兰:《新原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8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3页。
    ②冯友兰:《新原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7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0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04页。
    ③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④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⑤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66页。
    
    ①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页。
    ②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③转引于(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65页。
    ④(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4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2、756页。
    ②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③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①冯友兰:《新理学》,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③袁保新:《老子政治哲学的洞见与局限》,见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页。
    ④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6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②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2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附录一·夏曾佑序》,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0-1101页。
    ①许抗生:《再谈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3页。
    ②周宪、许钧:《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见[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页。
    ③[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页。
    ④[德]海德格尔:《〈明镜周刊〉访谈》,转引于[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9页。
    ⑤[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5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3页。
    ①[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6页。
    ②[德]海德格尔:《尼采》,转引于[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8页。
    ③[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5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3-1066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300页。
    
    ①[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①《庄子·外物》篇:“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②[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③[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②[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③[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
    ③对道的概念的一个有力支持是现代宇宙学,特别是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肯定了道所体现的经验、理性与直觉相结合的思维精神。
    ④[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②[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序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④[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79-1091页。
    ②(清)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页。
    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④[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58页。
    ①白奚:《黄老道家的治国理念与当代政治文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5页。
    ②[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5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页。
    ④白奚:《黄老道家的治国理念与当代政治文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3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4页。
    ③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第48页。
    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页。
    ⑤(魏)王弼:《周易·无妄卦》注,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3页。
    ①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②[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4页。
    ③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④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6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6页。
    ③庄子说,圣人“一宅而寓于不得已”,“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人间世》);又说,“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庚桑楚》)。
    ④[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⑤[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页。
    ①[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②[波兰]耶日·科萨克:《存在主义的大师们》,王念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法]雅克·科莱特:《存在主义》,李焰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4页。
    ④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老子》,见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②郑开:《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7页。
    1.《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2.《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3.《老子》(全二册),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6. (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9.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用1943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本重印.
    14.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本.
    15.刘笑敢:《老子古今》(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17.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18.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19.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21.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22.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据东方书社1946年初版影印本.
    24.张舜徽:《张舜徽集·老子疏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6.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
    27.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8.王栻主编:《严复集·老子评语》(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9.车载:《论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0.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2.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33.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英]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美]艾兰、[英]魏克彬:《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邢文编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6.[美]韩禄伯:《简帛老子研究》,余瑾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何金俐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38.罗根泽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9.《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老子哲学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0.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二十二辑,道家与现代生活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41.《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42.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3.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熊铁基:《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5.胡道静主编:《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8.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5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5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4.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
    56.[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
    57.[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9.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60.童书业:《春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6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6.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8.[德]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1.[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73.[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7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75.[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杨照明、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6.[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7.[法]保罗·富尔基埃:《存在主义》,潘培庆、郝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78.[法]雅克·科莱特:《存在主义》,李焰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9.[美] W.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从陀思妥也夫斯基到沙特》,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2.陈鼓应:《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哲学动态》,2005年第7、8期.
    3.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白奚:《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启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6.刘笑敢:《试论道家式责任感》,《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7.蒙培元:《“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8.王博:《〈老子〉哲学中“道”和“有”、“无”的关系试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9.王博:《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质》,《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王庆节:《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11.杨国荣:《面向存在之思——老子哲学的内蕴》,《哲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2.刘文英:《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南开学报》,2002年第2期.
    13.郑开:《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14.刘立夫:《〈老子〉道论的形上学诠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15.刘学智:《〈老子〉的原创与诠释》,《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16.马德邻:《〈老子〉和早期中国哲学的形上语境》,《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17.陆建华:《存在与超越:老子生命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18.聂中庆:《海德格尔与老子关于“无”的对话》,《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
    19.李景林:《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0.李振纲:《自然之德性与无为的智慧——老子哲学的本体与方法》,《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21.丁原明:《老子的生存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2.罗传芳:《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3.王福革:《论老子的生存哲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4.谭大友:《老子的生存智慧》,《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5.陆建华:《无为而法自然——老子生存论的一个侧面》,《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6.田耕滋:《论老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7.刘慧姝:《老子生存思想管窥》,《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28.黄玉顺:《老子哲学:生存之道》,《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