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邓以蛰(1892-1973),安徽省怀宁县人,清代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但是,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他却近乎被遗忘,至少是不被重视。为了使得在较大程度上遭受忽视的邓以蛰美学思想更鲜明地浮出历史的地表,并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尽可能得到理性客观地评价,本文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揭示和探讨邓以蛰美学思想。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
     引言主要通过对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邓以蛰是一个被忽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并阐明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探讨了邓以蛰“心本”艺术审美本体论,认为其“心本”之“心”包含了“人心”和“道心”两个方面的内涵,并指出邓以蛰美学“心本”特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大致经历了从“光线颜色”到“情感生命”再到“意境气韵”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旨在探讨邓以蛰美学思想的文化渊源,认为邓以蛰美学及其“心本”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了老庄的“心论”哲学的影响,同时黑格尔的“理想论”和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也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三章通过对邓以蛰与宗白华美学思想比较,认为“南宗北邓”这一流行的提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学理根据的,因为他们都学贯中西,并各在其美学中形成了标志性的“生命”与“心本”本体特征。
     第四章通过与滕固“风格进化论”美术史观比较,认为邓以蛰以“体-形-意(理)”和“创-述-变”的理论框架建构了其“辩证发展论”美术史观,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观中是极富理论创造性的。
     余论部分主要以邓以蛰美学为焦点,从审美、启蒙和革命三个角度论述了邓以蛰及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内蕴的多元性。
Deng Yizhe (1892-1973) was born in Huaining county, Anhui province. He was the posterity of Deng Shiru, a famous calligrapher and seal cutter in Qing dynasty. Deng Yizhe and his contemporary aesthetician Zong Baihua were reputed as“south Zong and north Deng”, but Deng Yizhe was rendered almost in oblivion. In order to unearth the neglected aesthetics of Deng Yizhe and give it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emonstrate his aesthetics through following aspects.
     The preface is a summary of literature on the status quo of Deng Yizhe’s aesthetics studies. It pointed out that Deng Yizhe was a neglected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an and aesthetic historian; it also elucidate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in view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1 to 4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1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ontology of Deng Yizhe’s“mind ontology”. It holds that the mind includes human mind and Tao mind. Deng Yizhe’s mind ontology has three phases of evolution from“ray color”to“emotional life”to“Yijing and Qiyun”. Chapter 2 aims at the cultural origin of DengYizhe’s aesthetics. His aesthetics was chiefly influenced by the mind theory of Lao Tzu and Zhuang Tzu, the idealistic theory of Hegel, and the Crocean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Chapter 3 compares Deng Yizhe and Zong Baihua’s aesthetics. The version of“south Zong and North Deng”is not completely baseless, but resided in their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They developed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and mind in their aesthetics respectively. Chapter 4 compares with Teng Gu’s theory of“the evolution of style”in aesthetic history. Deng Yizhe systemized“body-form-meaning”and“creation-interpretation-transformation”to construct his theory of“the dialectic development”in aesthetic history. This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extends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Deng Yizhe’s aesthetics and Chinese aesthetics, mainl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aesthetics,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引文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②同上,第42-43页。
    
    ①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342页。
    ②同上,第342页。
    ①王有亮:《“现代性”语境中的邓以蛰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王有亮在文中写到:“概括地说,邓以蛰是以表现成分的多寡和笔画发展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它们之间关系及其在画史上地位的,他是以他一贯的表现论美学来评价这些方法的。”(同上,第104页)“邓以蛰是一个纯粹的表现论者,他认为,书法笔画的‘实质’乃‘表现之事’也。”(同上,第138页)。
    
    ①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②同上,第77页。
    
    ①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74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②同上,第4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3页。
    ②同上,第91页。
    ③同上,第17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②同上,第25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②同上,第252页。
    
    ①王有亮:《“现代性”语境中的邓以蛰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②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②同上,第202页。
    ③同上,第206页。
    ④同上,第218-219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5页。
    ②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③同上,第284-285页。
    ④同上,第224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44页。
    ③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22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②同上,第215页。
    ③同上,第22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344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②同上,第15页。
    ③同上,第19-20页。
    ④同上,第23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②同上,第3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②同上,第43页。
    ③同上,第101页。
    ④同上,第43页。
    ⑤同上,第44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②同上,第79页。
    ③同上,第79-80页。
    ④同上,第9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②同上,第108-109页。
    ①转引于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②同上,第201页。
    ③转引于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0-48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②同上,第168页。
    ③同上,第202页。
    ④同上,第159-160页。
    ⑤同上,第16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②同上,第184页。
    ③同上,第21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②同上,第203页。
    ③同上,第202-203页。
    ④同上,第205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260页。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页。
    ②同上,第232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6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3页。
    ①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24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页。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8页。
    ④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6页
    ②同上。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页。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9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②同上,第180页。
    ③同上,第18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252页。
    ②同上,第223页。
    ③同上,第216页。
    ④同上,第11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②同上,第209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2页。
    ②同上,第135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9页。
    ②同上,第401页。
    ③同上,第402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9页。
    ②同上,第98-99页。
    ③同上,第200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1页。
    ②同上,202页。
    ③同上,第22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66页。
    ④同上,第6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②同上,第42-43页。
    ③同上,第90-9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2页。
    ②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9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5页。
    ②同上,第98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1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②同上,第207页。
    ③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23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17页。
    ①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7页。
    ②同上,第8页。
    ③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6页。
    ④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5页。
    ⑤同上,第20页。
    ⑥同上,第21页。
    ⑦同上,第22页。
    ①邓以蛰不但在《〈艺术家的难关〉的回顾》中指出他的《诗与历史》一文受到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他还在《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等文中多处运用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来阐释中国书画艺术和理论。对于后者我们将在下文中进一步探讨。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25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页。
    ②同上,第256页。
    ③同上,第25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②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39-140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②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63-164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21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162页。
    ②同上,第160-161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165页。
    ④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页。
    ④同上,第213页。
    ⑤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②郭若虚记述戚文秀画水图里有一笔“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超腾回折,实逾五丈。”(《图画见闻志》)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9页。
    ④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⑤同上,第17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0-171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④同上,第174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页。
    ②同上,第184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180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②同上,第18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②同上,第184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186页。
    ⑤同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②同上,第130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133页。
    ②同上,第148页。
    ③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1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②同上,第207页。
    ③同上,第210页。
    ④同上。
    
    ①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0-33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③同上,第213页。
    ④同上,第21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②同上,第217页。
    ③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论《北风诗》云:“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不然,真绝夫人心之达,不可或以众论。执偏见拟通者,亦必贵观于明识。”(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这意味“玄赏”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心领神会,而且只有通过这种直觉直观,人物山水之神仪或气韵才能为欣赏者所领会,画者之心与鉴者之心通达明识。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①转引于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页。
    ③同上,第244-245页。
    ④同上,第232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②同上,第216页。
    ③同上,第22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②同上,第256页。
    ③同上。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②同上,第138页。
    ③同上,第139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③同上,第92页。
    
    ①转引于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②同上,第254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8页。
    ③同上,第108页。
    
    ①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②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③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164页。
    ②同上,第121页。
    ③同上,第139页。
    ④同上,第8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②同上,第188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同上。
    ①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9-93页。
    ②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4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④同上,第229页。
    ⑤同上,第231页。
    ⑥同上,第193页。
    ⑦同上,第197页。
    ①徐建融:《“书画同源”与“诗画一律”》,《中国花鸟画》,2008年,第2期,第11-14页。
    ①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②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
    ③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3页。
    ④同上,第102页。
    ⑤同上,第113页。
    ⑥同上,第113-114页。
    
    ①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页。
    ②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页。
    ③同上,第40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②同上,第11页。
    ③同上,第98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53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220-221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②同上,第223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39页。
    ②同上,第739-740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6页。
    ②同上,第77-78页。
    ③同上,第78页。
    ④同上,第82页。
    ⑤同上,第88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②同上。
    
    ①朱立元主编:《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②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4页。
    ①同上,第114页。
    ②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③同上,第117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②同上,第136页。
    ③同上,第136-137页。
    ④同上,第144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②同上,第20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②同上,第201页。
    ③同上,第20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202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②同上,第360页。
    ③同上,第357页。
    ①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②同上,第373页。
    ③同上,第368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376页。
    ②同上,第366页。
    ③同上,第365页。
    ①张连、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童书业:《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③转引于张连、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④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⑤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①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②同上,第106页。
    ③同上,第112页。
    
    ①同上,第99页。
    ②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③同上,第134页。
    ④同上,第118页。
    ⑤同上,第106页。
    ②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③同上,第173页。
    ④同上。
    ⑤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①同上。
    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③童书业:《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15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②同上,第196页。
    ③同上,第249页。
    ④同上,第208-209页。
    ⑤张少康:《董其昌和山水画的南北宗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5期,第83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页。
    ②同上,第204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208页。
    ⑤同上,第308页。
    ①同上。
    ②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页。
    ③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④童书业在《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一文中引用了如下一段话:“近人邓以蛰云:北宗祖师大小李将军,其初仍用中锋铁线勾取山石轮廓,再以金线提起折角,以成其金碧钩斫之势,初并未用斧劈皴,使于笔调显一种斫削之势也。观乎宋室,诸如赵伯驹、伯骕之师法二李,即可知矣。斧劈皴实开于南宋之李唐、马远、夏珪等,而成于明之浙派,如张路、戴进等。这段话也有相当可取之处,与唐岱的话可以互相发明。”(《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②同上,第107页。
    
    ①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丰子恺:《艺术与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④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①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①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①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②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5-96页。
    
    ①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②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2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4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④同上,第84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4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1]邓以蜇:《邓以蜇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7]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四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8]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9]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6]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18]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4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上、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3]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8]叶朗:《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胡经之主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5]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36]张怀承等著:《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佚名辑:《艺术丛书》(一、二、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8]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39]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40]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4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42]沈尹默:《学书有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3]金学智:《书法美学谈》,北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44]陈振濂:《书法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6]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7]郑午昌编著:《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
    [48]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49]潘运告编:《中国历代书论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50]张连、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
    [5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52]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童书业:《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55]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7]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58]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60]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6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3]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5]冯晓:《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66]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7]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8]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9]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0]王德胜:《散步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1]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1999年版。
    [72]邹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5]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77]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8]王岳川:《艺术本体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0]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2]王元化:《读黑格尔》,北京:新星出版社,2003年版。
    [83]陈鹏:《走出艺术哲学迷宫——黑格尔〈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84]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5]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88]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0]周振甫:《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91]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2]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3]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4]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95] [德]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 [德]克罗齐著、黄文捷译:《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7] [德]克罗齐著、王天清译:《美学的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8] [德]克罗齐著、王衍孔译:《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9] [德]克罗齐著、田时纲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 [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1] [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2] [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03] [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04] [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05] [瑞士]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6] [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7] [英]李斯托威尔著、蒋孔阳译:《近代美学史评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8]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9] [英]苏立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10] [美]成中英著:《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1]凤文学:《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邓以蛰书画美学评议》,《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5期。
    [2]凤文学:《基于现代学问的书画美学――读〈邓以蛰全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
    [3]王有亮:《徘徊于审美与启蒙、传统与现代之间――邓以蛰与朱光潜、宗白华比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李普涛:《邓以蛰美学的基本精神》,《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5]凤文学:《画史即画学――邓以蛰书画美学及其方法论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王俊:《书法意境的现代关注――邓以蛰的〈书法之欣赏〉》,《青少年书法》,2005年第12期。
    [7]王纯菲:《邓以蛰的文艺功能层次说》,《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8]李娟:《邓以蜇的绘画美学思想》,《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9]汤拥华:《气韵生动:在邓以蛰与宗白华之间》,《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