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平民化自由人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身社会全面转型的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在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梁启超以其深邃的眼光洞察到社会变革和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人的变革和人的现代化,并以其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方式兼收并蓄,“淬厉”中国传统文化所本有,“采补”中国传统文化所本无,将严复的“三民”思想发展为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新民人格。梁启超系统阐述的以独立、自由、平等、责任为基本内容的新民人格,就其深层内蕴而言,即是平民化自由人格。
     第一,新民人格以主体性为本质。主体性,就其基本意义而言,是人之作为主体的根本特性,亦即人对人之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时空场域,在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史中,主体性的内涵表现出不同侧面的特质。梁启超一方面引进西方以独立自主性、个体特殊性、个人自由意志性为基本内容的主体性理论,同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良知良能”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在天赋人权的理念下转换性地创造出适应近代中国需求的新的主体性概念。其具体内涵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以独立、自由的个体特殊存在和进取、尚武的实践行动为内容的个体主体性;二,基于人的群体存在,以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为内容凸显人的责任意识的群体主体性。在近代中国,梁启超的主体性新民人格,彰显了人的独立、自由、责任意识,反映了时代需要,给予了被封建制度摧残而成的奴性“臣民”全新的洗礼,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第二,新民人格以平民化为取向。平民化也就是大众化的意思。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民化思想自先秦墨子的平民理想开始就一直或隐或显地流动在中国文化之中。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民众作为社会变革和民族独立的主体力量得到凸显,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实践使广大民众回归到社会的主体地位。相应地,人格建构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圣人”走向“平民”。平民化人格是指具有大众化取向的人格,它既不是普通民众直接享有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新民人格的平民化取向具体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人格理想由“圣”入“凡”,即建基于人的现实的法权关系,强调人人有自主之权,重视人的功利需求和正当利益的满足;其次,由“德性”走向“自由个性”,肯定大众的意志和情感,高扬理性的科学化,要求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自觉与自为;再次,塑造适于时代之用的“芸芸平等之英雄”,也就是促进广大民众主体地位及主体能力的进步与提升。
     第三,新民人格培育方式的日常化。通过“淬厉”和“采补”,梁启超呈现了一个从个体自我教育到社会综合教育的立体的新民人格培育思想体系:人格修养层面,发扬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并对其进行转换性创造,提出“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的自我修养法;人格教育层面,主张“德、智、力、群”四育,强调具有生活原动力作用的个体情感和趣味及其相应的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人格社会生成层面,提倡通过制度变革和现代报刊舆论等传播媒介手段为新民人格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良好成长环境。在这一体系中,新民人格的培养方式凸显大众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隐性机制的潜移默化作用。
     以“新民”为载体、以主体性、平民化、日常化为内容的平民化自由人格,一方面,中庸调和中西文化价值而“烈山泽以辟新局”,成为以“立人”为宗旨的理想人格的新起点;另一方面,由于梁启超自身“新民”与“新国”的双重变奏,表现出团体目的论的时代局限。而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民主制度缺位,自由平等理念的商品经济晚出,平民化自由人格遭遇了现实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向度上向纵深发展,平民化自由人格在近代面临的社会困境逐步解除。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借鉴梁启超平民化自由人格思想,扬弃性地塑造出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类主体性和谐及德性与理性和谐的现代平民化自由人格,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由身份到契约、由专制到民主、由等级到平等的和谐人格需求,使当前的人格生态呈现出更多、更新的契机和生机;另一方面,有利于从现代日常生活变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存实践”出发,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培育广大民众的现代理想人格,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格支持和主体保障。
Standing at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in modern China, in the era of the salv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nation, on the basis of technical and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Liang Qi-chao with his vision of deep insight revealed the fundamental of social 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people’s 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What’s more, with his broad cultural vision and the open way of thinking, he maked Yan Fu’s“3 people theory”( people’s intellect; people’s ethics; people’s strength) develop into the modern“new-human”character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corpor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others. The“new-human”character whose basic content is independence, freedom, eq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by Liang Qi-chao, on the terms of the underlying intrinsic, is the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Firstly, the“new-human”personality nature is subjectivity. On its basic sense, the subje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as a subject, which is person-to-person as the subject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ideology, due to the different space-time fiel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connotation of subjectivity shows different aspects of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Liang Qi-chao imported the West basic subjectivity theory,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independent, individual uniqueness and personal free; on the other hand, he carried forward the initiative subjectivity idea“the nature and conscience theory which people should be complied with”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eated the new subjectivity theory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Chinese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Inborn Human Rights. Its specific meaning includes two levels: one is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combined the“independence”“freedom”of individuals existence with the special practice spirit of initiative preferences of forc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group identity of human being, the other one is the group subjectivity which is titled by social morality and patriotism as its content, highlighting people’s responsibility sense. In modern China, Liang Qi-chao’s Subjective“new-human”character’s personality demonstrated the people’s independence, freedom, responsibility, reflected the demand of specific time of endowing the servility“subjects”a new baptism who had been devastated by the feudal system, and waking up the sense of subjectivity in the sleeping people as well as the sense of being masters.
     Secondly, the“new-human”personality is ordinary people–oriented, namely popularization. As a value orientation, the theory of ordinary people vaguely appeared in the id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pre-Qin Mozis. In modern China history,the people as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imperialist powers, and the imminent“national salvation”practice force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ociety. Correspondingly,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shifted from the“elite”to“public”, from the“saints”to“ordinary peoples”. Th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refers to the mass-oriented, it is not enjoyed by ordinary people directly, nor is unattainable, but ordinary people can achieve through the efforts. Ordinary people orientation of the new human personality manifests such specific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ideal personality should change from the“saints”to“ordinary peop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people’s right relationship, emphasizing that everyone has the liberty right, benefits pursuit and the meets of legitimate interests. Secondly, the ideal personality should change from upholding“the virtue”to“free individuality”and affirm the public’s will and emotion, propagate rational science, requi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esp. promote individu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being-for-itself .Thirdly, the ideal personality should shape the“ordinary heroes”to suit for the contemporary,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and upgrade of the ordinary people’s subjective ability and position.
     Thirdly, the ways of nurturing new human personality should be routinely taken. Through the incorporating way which is called“training”and“take-up”, Liang Qi-chao has fulfilled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nurturing new human personality from the individual self-education to the society general education. On the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 level, he upheld the Wang Yang-ming’s“practicing conscience”theory and recreated it, put forward the self-cultivation method of“establishing right goals”、“determination”、“fulfilling conscious”、“nurture”、“checking and overcoming”and“application”those practical methods. At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level, he advocated four kinds of education idea“moral, intellectual, power, group”, and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fun education which is corresponded with the role of driving force. About the society-generated personality level, he promoted for the ideal personality to create a free democratic environment for the new human personality by mean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modern public media transformation such as newspapers. In this system, the ways of nurturing new human personality highlight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ceptible mechanisms“for-daily-use-but-don’t-know”in public daily life.
     The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making the“new human”as its carrier,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subjectivity, ordinary people and accustoming, on the one hand, became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ideal personality for the purpose of“standing human”, because of which produced the new situation by reconcil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showed the time limitation of group purpose theory as a result of Liang Qi-chao’s own double variation between“new human”and“new country”. And at the social level, on account of the lack of a democratic system in modern China as well as the late of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in commodity economy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Liang Qi-chao’s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suffered the practice dilemma in modern histo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develops in depth on both dimensions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the social dilemma which the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has faced ever solves gradually now. Meeting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learning from Liang Qi-chao’s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theory and reshaping the modern one that is both the subjectivity harmony of individual, group and category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virtue and rational,on the one hand it can not only meet the diversity needs of people, promote the liberation of the human personality and full freedom development, but also adapt many demands for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from status to contract,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from privileges to 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hich makes the current ecological personality show more and more new opportunities and vit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beneficial to accommodate to the change of the contemporary everyday life and the“survival practice”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cultivate the modern ideal personality in the mas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ctivities, then to provide the personality support and subject prot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以下所引《梁启超全集》均见此版),第895页。
    ②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③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观念》,《张岱年全集》第六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87页。
    
    ①[美]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文一等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②陈国强:《简编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8页。
    ②转引自[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1页。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②《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49页。
    ③《上南皮张尚书书》,《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69页。
    ④《新民议》,《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20页。
    ⑤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5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4页。
    ②如吕滨著《新民伦理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李茂民著《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黄克武著《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等。
    ①[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2~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页。
    ②《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1~69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1~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1页。
    ③李春青:《简论“诗亡”与“〈春秋〉作”之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①《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3069页。
    ②[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40~341页。
    ③《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4~465页。
    ①[美]约瑟夫·R·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②《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4页。
    ③《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887页。
    ④[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⑤《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0页。
    ⑥《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4页。
    ⑦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①参见《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8~2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④吴聪贤:《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性格之蜕变》,见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第3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150页。
    ①《五伦说之历史观》,见《文史》第一卷,1934年第1期。
    ②[美]柯尼格:《社会学:社会之科学导论》,朱岑楼译,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1年,第135页。
    ③《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7页。
    ①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36页。
    ①《论君政民政相擅之理》,《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6页。
    ②《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72~773页。
    ③《中国史叙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40页。
    ⑥《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4页。
    ⑦《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42页。
    ⑧《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8页。
    ②《论中国人种之将来》,《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259页。
    ③《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梁启超全集》第八卷,第2384~2385页。
    ④《爱国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273页。
    ①《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882页。
    ②《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558页。
    ③《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73页。
    ④《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0页。
    ⑤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108页。
    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2页。
    ①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4~165页。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3页。
    ④《新大陆游记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187~118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4页。
    ①《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77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4页。
    ③《爱国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272页。
    ④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354页
    ⑤《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5页。
    ⑥《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1页。
    ⑦《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5页。
    ⑧《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4页。
    
    ①《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30页。
    ②汝信、王德胜:《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②[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①《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6页。
    ②《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5页。
    ③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8页。
    ②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54页。
    ③[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④[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②《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232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4页。
    ④《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8、430页。
    ①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全集》第十五卷,第4441~4442页。
    ②《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页。
    ③《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④《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页。
    ①《与严幼陵先生书》,《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71页。
    ②[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③《新大陆游记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217页。
    ④《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36页。
    ⑤[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页。
    
    ①《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40页。
    ②[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1页。
    ③[日]福泽谕吉:《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1、23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页。
    ②《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67页。
    ③《答某君问法国禁止民权自由之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97页。
    ①《亡友夏穗卿先生》,《梁启超全集》第十八卷,第5207页。
    ②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③《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④《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54页。
    ⑤《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0页。
    ⑥《论学日本文之益》,《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24页。
    ①《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44页。
    ②《西国立志编》共十三编,其中中村正直为其作序七篇。第十一编序为望月罔孟五所撰,梁启超在将其录入《自由书》时,未录中村正直第二编序,反将第十一编序录入。
    ③[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0~155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20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4页。
    ③《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57页。
    ④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⑤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史》,《民铎》1922年3卷5号。
    ①《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559页。
    
    ①《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09页。
    ②《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66页。
    ③《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558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8页。
    
    ①《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77页。
    ②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14页。
    
    ①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1~262页。
    ②《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34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9页。
    ④杨适等:《改革、市场与主体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页。
    ②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5页。
    ③《论独立》,《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80页。
    ④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
    ⑤《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5页。
    ⑥张锡勤:《戊戌思潮论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9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9~680页。
    ③《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265页。
    ④《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3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92页。
    ②《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8页。
    ③《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8页。
    ④《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40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9~693页。
    ②《论独立》,《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82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页。
    ④《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9页。
    
    ①《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9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页。
    ③[日]福泽谕吉:《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⑥《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5页。
    ⑦《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1~673页。
    ①《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9页。
    ②[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5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页。
    ⑤《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9页。
    ①[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3页。
    ②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0页。
    ③《严复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24页。
    ④《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54页。
    ⑤《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3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667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682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667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712~713页。
    
    ①《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56~357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09页。
    ③《中国之武士道》,《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383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0页。
    ⑤《自励二首》,《梁启超全集》第十八卷,第5425页。
    ⑥《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2~7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1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3页。
    
    
    ①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2页。
    ②《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78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0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0页。
    
    
    ①杨国荣:《存在的澄明》,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②《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79页。
    ③[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1~83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4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4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0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06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08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1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4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
    ②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③《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26~27页。
    ④[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46页。
    ⑤《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9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公理与反公理》,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948页。
    ②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3页。
    ④《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0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3~664页。
    ②《爱国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272页。
    ③《致孙中山(1899年)》,《梁启超全集》第二十卷,第5913页。
    ④《学衡》第六十七期,1929年1月。
    ⑤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6、2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7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①《国家运命论》,《梁启超全集》第七卷,第2030页。
    ②《论近世国民竞争是大势及中国前途》,《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11页。
    
    
    ①《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756页。
    ②《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752~2753页。
    
    ①[日]福泽谕吉:《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页。
    ②[日]福泽谕吉:《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4页。
    ①[日]福泽谕吉:《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9~20页。
    ②《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59页。
    ③《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558页。
    ④《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881页。
    ⑤《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页。
    ⑥《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5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④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3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4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1、1508页。
    ③《三十自述》,《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58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②《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①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1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2~22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3、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23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79~2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1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8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
    ⑤[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
    ②[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学》,程代熙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①[韩]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66~167页。
    ②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73页。
    ③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896页。
    
    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全集》第十五卷,第4452页。
    ②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全集》第十五卷,第4452页。
    ②《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3068页。
    ③《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3068页。
    
    ①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页。
    ②谭嗣同:《仁学:谭嗣同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③[苏]普列汉诺夫:《唯物论史论丛》,王太庆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6页。
    ⑤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②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4页。
    ③谭嗣同:《仁学:谭嗣同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88页。
    
    ①《戒缠足会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80页。
    ②《倡设女学堂启》,《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104页。
    ③《人权与女权》(《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53页):“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①《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页。
    ②[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5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2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3页。
    ⑤《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3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6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页。
    ⑤《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⑥《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64页。
    ⑦《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6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2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8~49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5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3页。
    ⑤《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24页。
    ⑥[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86页。
    ⑦《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2页。
    ⑧《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88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0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3页。
    ③《霍布士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98~499页。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03页。
    ⑤《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4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5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5页。
    ③《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64页。
    ④(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④唐鉞在《功用主义》(约翰·穆勒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的“译者附言”中提出:“utilitarianism是由功用(utility)来的;并且穆勒氏文中有些地方用‘有用的’(useful)做相当于功用的形容词。所以不如照字原译作功用主义。”
    ⑤[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4页。
    ⑥[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8页。
    ⑦[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9页。
    ①[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7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③《霍布士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98~499页。
    ④《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46页。
    ⑤《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49页。
    ⑥《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46页。
    ⑦《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1045页。
    
    ①《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0页。
    ②《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0页。
    
    
    ①《胡适文集(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2页。
    ②《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1页。
    ③《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0~2981页。
    ④《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09页。
    
    
    ①《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2页。
    ②《中日交涉汇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771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484页。
    ⑤《李大钊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⑥《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753页。
    ⑦《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756页。
    
    
    ①《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9页。
    ②《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④[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47页。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7页。
    ③《作官与谋生》,《梁启超全集》第九卷,第2803页。
    ④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5页。
    ⑤[意]葛兰西著《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①《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0页。
    ②《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梁启超全集》第十一卷,第3381页。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5页。
    ④[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2页。
    ⑤冯友兰:《新原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2页。
    ⑥冯友兰:《新原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77~178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6页。
    ②[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416~418页。
    ③《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梁启超全集》第十一卷,第3379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3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2页。
    ③《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6页。
    ④《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83页。
    ①金泽:《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页。
    ②金泽:《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9~150页。
    
    ①[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何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6页。
    ③《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3页。
    ⑤《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83页。
    ⑥《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82页。
    ⑦《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6页。
    
    ①《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6页。
    ②《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7页.
    ⑤《过渡时代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66页。
    
    ①[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38、30页。
    ②《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79页。
    ③《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64页。
    ④[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5~166页。
    ⑤《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64页。
    ⑥《新史学》,《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4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5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4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1页。
    
    ①《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1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39页。
    ③何怀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52页。
    
    ①[德]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1~762页。
    
    ①嵇文甫:《左派王学》,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第9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7页。
    ③《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全集》第十七卷,第4896页。
    
    
    ①《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489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494页。
    ③《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109页。
    ④《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33页。
    ⑤《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498页。
    
    
    ①《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2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6页。
    ③《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08页。
    ④《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24页。
    ⑤《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10~1511页。
    ⑥《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13页。
    ⑦(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①《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71页。
    ②《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29页。
    ③《德育鉴》,《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536页。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218~219页。
    
    ①《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22~4023页。
    
    ①《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
    ②《严复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4页。
    
    
    ①《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4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25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8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2页。
    ⑤《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26~27页。
    ⑥《〈说群〉序》,《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3页。
    
    
    ①《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17页。
    ②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①《人生观与科学》,《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170页。
    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21页。
    ③《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21页。
    ④《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页。
    
    
    ①《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22页。
    ②[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4页。
    ④[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②[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8页。
    ③[美]拉·巴·培里:《现代哲学倾向》,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62页。
    ④[美]拉·巴·培里:《现代哲学倾向》,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71页。
    
    ①《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63页。
    ②《教育家的自家田地》,《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10页。
    ③《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63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⑤《美术与生活》,《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17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页。
    ②《学问之趣味》,《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13页。
    ③《“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梁启超全集》第十一卷,第3411~3415。
    
    
    ①《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第3963~3964页。
    ②《论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15页。
    ③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3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4页。
    ②《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14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5页。
    ④[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3~114页。
    
    
    ①《立宪法议》,《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0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④[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56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②[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①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4~185页。
    ②《初归国演说辞》,《梁启超全集》第八卷,第2509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3页。
    ③《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75页。
    ⑤《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②《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518.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58页。
    ⑤《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7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7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8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57页。
    ②《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6页。
    ③《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76~2977页。
    ④《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6页。
    ⑤《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33页。
    
    
    ①《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3101页。
    ②《自由书》,《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349页。
    ③《释革》,《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59~760页。
    ④《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5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8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6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9页。
    ④《释革》,《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59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8页。
    ②《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719页。
    ③《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3101页。
    ④[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⑤[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⑥《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4页。
    ⑦[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1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02~303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70~271页。
    
    ①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59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5~326页。
    ③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59页。
    ④[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72页。
    
    
    ①曲炜:《人格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0~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7页。
    ③《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72页。
    
    ①《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1页。
    ②《胡适文集(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2~413页。
    ③《李大钊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63页。
    ④李大钊:《平民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⑤《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151~152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③《欧游心影录节录》,《梁启超全集》第十卷,第2985~298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0页。
    ②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3~104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64页。
    
    ①《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页。
    ②《马君武集(190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3~1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5页。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8页。
    ③[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3~274页。
    ④《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十四卷,第4030~4031页。
    
    ①[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②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0页。
    ③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①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14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177~1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6~187页。
    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7~178页。
    ②《李大钊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①[美]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70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2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5页。
    ③《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5~3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3~114页。
    
    ①[法]让·富拉斯蒂埃:《2001年的文明》,朱邦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01~102页。
    ②[法]让·富拉斯蒂埃:《2001年的文明》,朱邦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①[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6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卷),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8页。
    
    ①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85页。
    ②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
    ③《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页。
    ④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0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0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6~1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卷),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9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92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③[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2、260页。
    ②[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91页。
    ③[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76页。
    
    ①[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0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②[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张敦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28页。
    
    
    ①成中英:《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之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11~12页。
    ②《与严幼陵先生书》,《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72页。
    ③《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三卷,第685页。
    
    ①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3页。
    ③[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①[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6页。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③[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论批判》,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74页。
    ④[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论批判》,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8页。
    ⑤[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
    ②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③[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7页。
    ④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⑤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①[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②[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德]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论批判》,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9~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①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
    ②[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57~278页。
    ③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①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②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3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④[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6页。
    ⑤[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0~2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5页。
    
    
    ①[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②[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③[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④[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①[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1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④[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③[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
    ④[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⑤[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何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9页。
    
    
    ①[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②[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③[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④[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⑤[英]约翰·希克:《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者的对话》,王志成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①[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97页。
    ②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8~99页。
    ③[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梁启超著、黄坤评注《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杨伯峻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杨伯峻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孙诒让撰《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3.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王阳明撰《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5.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严复著《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康有为著《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谭嗣同著《仁学:谭嗣同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美〕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日〕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钟珍雄、万发云著《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5.焦润明著《梁启超启蒙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邦富著《梁启超哲学思想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吕滨著《新民伦理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宋仁主著《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9.郑匡民著《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0.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石云艳著《梁启超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蒋广学著《梁启超评传:附谭嗣同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蒋广学著《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茂民著《在激进和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5.黄克武著《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6.董德福著《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8.韦政通著《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9.冯友兰著《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40.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杜维明著《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43.〔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5.〔美〕萧公权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美〕田浩著《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日〕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8.〔日〕福泽谕吉著《劝学篇》,群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9.〔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0.〔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1.〔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52.〔俄〕普列汉诺夫著《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53.〔美〕弗洛姆著《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54.〔法〕布迪厄等著《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5.〔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6.〔英〕约翰·穆勒著《功用主义》,唐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7.〔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8.〔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9.〔德〕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6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1.〔英〕大卫·休谟著《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韩〕黄秉泰著《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刘李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63.李泽厚著《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4.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5.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6.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汪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68.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9.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吴来苏、安云凤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张岂之、陈国庆著《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72.邓球柏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陈弱水著《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4.刘泽华、张明荣著《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王中江著《进化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郑欣淼著《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7.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8.郑奋明著《现代化与国民素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袁洪亮著《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0.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1.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2.王义军著《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4.杨国荣著《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5.高瑞泉、袁振国著《人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6.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7.张汝伦著《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8.余潇枫著《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9.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0.顾红亮著《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张青兰著《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朱义禄著《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刘广明、王志跃编著《中国传统人格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4.岳庆平著《家国结构与中国人》,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版.
    95.岳庆平著《中国人的家国观》,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版.
    96.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7.王汎森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8.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9.金泽著《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0.王斯德等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1.杨适著《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2.韩庆祥、邹诗鹏著《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3.陈新夏:《人的尺度:主体尺度研究》,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04.黄克剑著《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05.李大钊著《平民主义》,刘建国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06.苏凤捷等著《平民理想:<墨子>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7.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8.衣俊卿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陈学明等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0.李佃来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1.刘晓虹著《中国近代群己观变革探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赵西方:《梁启超“新民”人格中的现代性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王颖:《20世纪梁启超关于“新民”品格的构想》,《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
    3.陈中凡:《论人的近代化与梁启超的“新民”理论》,《学术研究》1988年第5期.
    4.周武:《新民之道与人的现代化》,《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6期.
    5.薛其林:《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及其现代价值》,《唐都学刊》1998年第1期.
    6.吴春梅:《近代民族主义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史芳树:《论梁启超〈新民说〉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6期.
    8.王炳起:《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其“新民”理想观》,《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3期.
    9.成守勇:《自除心奴始自由——梁启超自由思想析论》,《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10.梁景和、余华林:《梁启超的近代国民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刘兴邦:《从道德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梁启超〈新民说〉审视》,《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
    12.刘嘉桂:《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中的社会公德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3.耿云志:《梁启超的世界主义和个性主义》,《文史哲》2004年第3期. 14.
    15.隋淑芬:《新制度生成新民德——严复梁启超对新民德路径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6.唐克军:《梁启超论自我》,《江汉论坛》2003年第9期.
    17.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8.武军:《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梁启超的进化史观》,《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19.张衍前:《近代国家观: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基础》,《理论学刊》1995年第5期.
    20.孟昭红:《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学术交流》2000年第3期.
    21.李宝红:《梁启超英雄观辨》,《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2.史媛媛:《略论梁启超的舆论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3.王敏:《启蒙与反思: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史林》2003年第3期.
    24.金涵:《梁启超的哲学思想及其他》,《哲学动态》1985年第12期.
    25.米华:《梁启超新民学说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船山学刊》2001年第1期.
    26.杨晓梅:《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
    27.林家有:《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造——梁启超的人才观》,《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8.黄泌茗、涂文迁:《论梁启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历史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9.杨晓明:《论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0.乌晓东:《梁启超之“尚武精神”》,《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4期.
    31.郭萌、董四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新指向》,《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32.郑航:《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