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性与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实际上是人们谋取利益的特殊手段,同时也是运用政治权力对人类的某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维护,这隐含的前提就是某一类人的生活是最合乎人的生活,或者说某一类人更是人,由此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追问。人性与政治的关系由此而成为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但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自从政治哲学产生以来,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来探讨政治的规律、主题和目的,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在政治中的基础地位问题,更没有自觉地或有意识地从人性出发去阐述政治、政治思想及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人性和人道主义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明确提出,因而总认为人性或人道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在政治研究和实践中加以拒斥。由此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党在人性、人权和人道主义领域的话语权的丧失。然而,既然政治生活是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是影响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维度,那么,仅政治与人的这一关系就足以使人们不能对人性予以忽视。因为,政治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无非就是人的利益的获得问题,由此而追问什么人应该获得哪些利益的问题,或者说哪种人更具有人的本性,因而具有获得资源的优先权的问题。政治的正当性就是由此而衍生而来,人性决定政治,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所以,究其实质,政治实际是对某一阶级生活方式的确认和保障。由此必须涉及谁的生活方式才是正当的,适宜的,或者说,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人之为人的本性也就成了政治的根本出发点。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从人本身来探讨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人性的实现而展开的;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二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无论从现实或理论上而言,这都是人与人的对象的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因为人的对象不仅包括人本身及生活中的他者,也包括自然物,经济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经济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物质基础,人就不可能是现实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与对象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与物的关系。在此一维度上,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即如何获取生活对象自然成了政治生活的主要问题。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即是从此一维度展开对人与政治的论证的,但却是以人与对象的统一为前提的。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作为现实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是人道主义的一种完备形态。而马克思的继承者则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从人本身来阐述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忽视的领域。由此导致人与人的对象的分离,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存在,同样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为物役”的状况的发生和重回到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由于特殊和现实的国情和受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学界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基本也是从人的对象的角度展开的,人性被摒弃于中国学者和政治家的视野之外,人性、人权、人道主义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禁区。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由于实践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教条主义的逐步克服而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解的全面而深入,人的问题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人为本遂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理论,由此必然导致对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重新审视和改革。因此,从历史上政治思想家有关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探讨中寻找规律性的认识,以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就成了当今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基本任务。当然,这种理论的探讨和规划并必然不涉及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具体建构,只是对人们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上的分析,并为政治生活的建构提供理论上的或方向上的论证,以重塑人在政治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来说,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从总体而言都是谈论人事的,如何成人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主要问题。儒、道、法三家虽然在对人的看法上有异,但都是从人禽之辨出发来认识人的。在人性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逻辑路径也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本性中引伸出政治制度的原则,主题的。而且,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性不仅是政治的起点,原则和目标,也是政治优劣的根本标准。只有成人才能成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拥有者。
     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中的人性与政治关系。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家大都把人性规定为理性,以理性作为人享有政治权利的标准和依据;而理性又往往归结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从拥有知识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完善程度,并以此作为其拥有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依据的。社会的等级制度就是由人对理性或知识的拥有程度来规定的。最佳统治者的问题也是由此而来的。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由于人人平等的观念的传播和普及,那么人们在人性上是平等的,至少在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统治者。由此古典政治哲学中所言的人性的差等就不能成立了,由此而来的政治等级制度也必然终结。发展及此,政治问题就主要由最好的统治者转变为怎样选择统治者的问题,即变成一个纯粹的程序问题。政治科学化正是由此而发端的。这种理论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权威的被祛魅化和人们政治生活的平面化。也就是说,西方近、现代政治是以人性平等这一观念为契机的。至于思想家们如何规定人性,那倒是次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以人性的变革为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人及其对象的统一体。人一旦与人的对象分离,那么人就不再是现实的人,人的对象也不再是人的对象。由此,如何实现人与对象的统一,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则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对人性与政治的探讨就是由此而展开的。在这一探讨中,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的对象这一层面来探讨人的现实性的。而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主要从对象而不是从人的对象来进行探讨,从而偏离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政治哲学的轨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争论的基本原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也受到了这一偏向的影响。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辩证。从历史来看,所有政治思想家都是从人性出发来构建、论证自己的政治理论大厦并建构政治制度的,其区别仅在于对人性的理解不同。而这种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又是以各自的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人性,就是不同思想家对自身生活条件和方式的肯定,政治只不过是这一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和制度化。就此而言,人性决定政治,政治的正当性在于其对人性和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的对象是统一的,政治则是控制人的对象的最有力工具,政治权力通过控制人的生存和生活对象而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一作用即政治对人性的发展有时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辩证的。以人性为政治立法,实现人性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是人的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即建立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的政治的根本要求。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性与政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是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南和现实基础。中国的政治要符合现实的人的发展的要求,有赖于对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善和提高,人性的完善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是相伴而行的。通过政治制度提高人的素质,以高素质的人建立高素质的政治生活,实现人性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实现其共同发展和提升,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Politics in fact is people’s special method in seeking the benefit, is simultaneously to utilize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to advocate and maintain some style of human life. Its premise concealed is that the life style of some clas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conform best with human's life, that’s to say, some class of people are human. This inevitably causes an examination to human nature. S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politics become the basic question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has continuously been neglected. Sinc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being, the political thinkers of different times all discussed the political rules, subjects and goals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nature, but they have not proposed explicitly that the human nature should own the foundation status in politics, not elaborated determinedly or consciously politics,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olitical system.based on the human nature. In socialist countries, because the human nature and humanitarianism are always thought to belong to bourgeoisie’s ideology and repelled in the poli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because they are proposed explicitly by the bourgeoisie thinkers.thus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losed their wo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the human nature, the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ism. However, since the political life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human life,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to affect human life, only politics to peopl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neglected.The basic question to politics is nothing but human benefit distribution, which causes the question that who should get what benefit, or which class has human natural disposition, thus should obtain the priority.This is what the political validity depends on. Human nature decides politics and different human nature views cause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Therefore, in essence, politics is actually to confirm and safeguard the life style of some class.Whose life style is right, suitable, or whose life is the genuine human life? Therefore,the human natural disposition becomes the political basic starting poin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olitics have two aspects, one is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politic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from human itself,which focuses on that all human activities are launched by the human nature realization; Human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s the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also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The other is of the economy and the politics. Theoretically or practically, it is an apec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and his objects, but not all, because human objects include human itself and“he”in life, but also include the natural objects, the economy is only one of them.But, because the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the human is impossibly realistic without material,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and its objects mainly refers to that of the human and the things in Marxism.On this dimens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y and politics,namely how to gain the life object naturally become the main question in the political life.Marx's political philosophy discusses the human and the politics on this dimension, but takes the human and the object unification as the premise.Therefore Marx's materialism,as the theory of human being’s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ne kind of complete shape of the humanitarianism.But Marx's successor has neglected this point.In other words, elabora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political from human own, is always a domain which Marxism politics philosophy has neglected after Marx. That causes the human separation from human objects, neglect of human own development and existence, causes the“thing controls human”similarly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return to the materialism against human which Marx had criticize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national reality and the Soviet Union ideological influence, China's political science circles launches the political research from human's objects, with the human nature outside the Chinese scholars and statesmen's vision. The human nature, the human rights, and the humanitarianism are always the forbidden areas to Marxism researchers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n the one hand, practices makes the human's development a more and more vital and urgent problem for the Chinese society to have to solv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inkers and the statesmen gradually overcome the dogmatism and understand Marx's political philosophy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 which result in that the human's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in Chinese political life and humanist has then become elementary theory, in chain inevitably cause examination and reform to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s and system. Therefore, seeking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from the disussion of the political thinkers in history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theoretical proof for the Chinese politic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now the Chinese politics philosophy researcher's basic task.Certainly, it is not inevitable for this theorical discussion and plan to involve the political thinking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n detail, but to propose the theorical analysis to the question existing in people's political lif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or directional proof for the political life construction in remoulding human's mainbody status in politics.
     In detail,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essenc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ll discusses the human.How to be the human is always the main question which the ancient thinkers discussed. Buddhism, Taoism, and Legalism had different views to the human, but all distinguishes the human from the birds and beast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they had the same logical way: evolve the political system principles and subjects from human's natural disposition.Moreover, in 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human nature wa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beginning, principles and goal, also the basic standard for the political fit or unfit quality.Only being human marked able to own the political rights and author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western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then.In ancient time, most of the Western thinkers regarded rationality as human nature,and only those who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had rationality could be allowed to enjoy the political rights.And the rationality is often sumed up as the knowledge.Therefore, kinds of political thought judged a person's perfect degree by how much knowledge he had, on which his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rights depended.The hierarchical system was built on the degrees of the rationality or the knowledge,so that the theory of the best rulers came.
     Modern West philosophy thought that everybody is equal in the human nature ,and,at least theoretically,everybody may become the ruler. Then the political hierarchical system inevitably ended because its theorical basis in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was gone.The theory the best ruler was replaced by how to choose the ruler, a complete procedure.The political science started here.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caused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to be deprived of mystery inevitably and the political life to be common.In other words, the modern western politics depended on the idea that everybody is equal in human nature.What was the human nature was a secondary question.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also took human nature transformation as its premise and foundation. Marx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 of the reality is the entity of human being and its objects.Once separated, the human being is no longer of the reality, and the objects no longer for human being.Therefore,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the human and its objects, and make human being that of the reality, became the basic ques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thought.Marx and his successors began their discussion about the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here.In the discussion, Marx angled the objects of human being to discuss the actuality of human being while Marxists afterwards mainly did the objects not of human being, thus deviated from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Marx founded.This is the basic cause of the argument about humanitarianism and materialism in Marxism. Marxists of China had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this devia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are dialectical.In the history, every political thinker are embark from the human nature established his building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system o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different only in understanding to it.And one’s understanding lied in his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 In other words, the so-called human nature is one thinker’s affirmatiom to his own living condition and style, which are ideologized and systemized to have made politics. In light of this, human nature decides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al validity lies in its sustainment to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human's main body status.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human and the human's objects are unified, and politics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to control the human's objects,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influences a person’s exsitence and life,sometimes decisively by controlling the objects that one’s life depends on, which means sometimes politics has the decisive function to the human nature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are dialectical.To keep politics under human nature, and realize the virtuous interac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s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e politics conforming to the human nature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i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under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m is the basic guiding ideology, and Marx’s theory about human being of the reality is the theorical guide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to Chinese politics philosophy construction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To make Chinese politics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of the reality, depends on the improve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to Chinese's quality and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Perfecting human nature accompanies with doing the political system.To improve the human's quality through the political system, establish the high-qualitied political life by people of high quality, and realize the virtuous interac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politics to make commu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is the basic duty of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引文
①[德]海因里希·迈尔:《为什么是政治哲学?》,见萌萌主编:《启示与理性(哲学问题:回归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②[日]加藤节:《人与政治——从洛克谈起》,《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页。
    
    ①[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页。
    ②参阅[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③[美]威廉·帕·克莱默:《理念与公正》,周征环、王浦劬、方向勤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①[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3页。
    ③[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①周少来:《人性、政治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庞井君:《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③叶丽娟:《西方政治制度的人性论基础》,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④杜燕丽:《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性的塑造——以西方历史进程为例》,载《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⑤李佳:《国家制度的人性基础》,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8期。
    ①臧峰宇:《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规定》,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②胡锐军:《政治秩序何以可能》,载《政治学》2007年第8期。
    ③邓文正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美]约瑟夫·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邓文正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②秦延红:《论马基雅维利国家政体学说的人性论基础》,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黄克剑:《人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③刘永佶:《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①侯才:《马克思对人的哲学诠释》,载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②田薇、胡伟希:《从人性论的差异看中西政治哲学的理念分殊》,载《东岳论从》2002年第2期。
    ③王彩云:《中西政治旨趣迥异的人性论基础》,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①参见熊芳、雍涛著:《毛泽东眼中的人——毛泽东人学思想解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②转引自[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参见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侯才:《政治哲学:政治的理性和良心》,载庞元正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学科年鉴2004—200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①转引自侯才:《政治哲学:政治的理性和良心》,载庞元正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学科年鉴2004—200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③罗予超:《政治哲学:对政治世界的反思》,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①侯才:《政治哲学:政治的理性和良心》,载庞元正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学科年鉴2004—200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①《礼记·中庸》引。
    ②《荀子·王制》。
    ③《论语·阳货》。
    ④《论语·雍也》。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雍也》。
    ⑥《论语·颜渊》。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述而》。
    ⑨《论语·学而》。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颜渊》。
    ③《左传·文公二年》。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为政》。
    ⑥《论语·为政》。
    ①《论语·雍也》。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上》第六章。
    ④《孟子·告子上》第十一章。
    ⑤《荀子·性恶》。
    ⑥《朱子语类》卷十三。
    ⑦《朱子语类》卷十三。
    
    ①《朱子语类》卷八《学二·总论为学之方》。
    ②《朱子语类》卷五十五《孟子·滕文公上》。
    ③《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④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礼记·曲礼上》。
    ②罗予超:《政治哲学——对政治世界的反思》,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③《河南程氏粹言·君臣篇》。
    ④《尚书·康诏》。
    
    ①《尚书·汤誓》。
    ②《尚书·召诰》。
    ③《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
    ④《尚书·秦誓》。
    ⑤《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⑥《论语·季氏》。
    ⑦《中庸》。
    ⑧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①《论语·尧曰》。
    ②《礼记·中庸》。
    ③《孟子·尽心上》。
    ④《尚书·周书·泰誓》,转引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⑤《左传·桓公六年》。
    ⑥《孟子·万章上》。
    ⑦《孟子·万章上》。
    ⑧《剑桥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93页。
    
    ①《论语·为政》。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
    ③《荀子·王制》。
    ①《礼记·仲尼燕居》。
    ②《礼记·礼运》。
    ③《论语·颜渊》。
    ④《礼记·经解》。
    ⑤由于儒家认为天下“礼崩乐坏”是人性丧失,道德堕落的结果。而人性堕落前的社会是天下太平,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礼乐世界。因此,所谓王道,就是被儒家推为政治典范的传说中的尧、舜、禹三王的统治。其根本特点在于以仁德服人,崇德行而不倡武力,以仁义取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仁者无敌”。其所谓的“人心不古”就是指人心不如“三王”统治之时般以道德为荣,现代社会对“人心不古”的使用仍有此一含义在内。
    ⑥《孟子·公孙丑上》。
    ⑦《河南程氏外书》卷三。
    ①吴兢:《贞观政要》卷五,《仁义》。
    ②《论语·学而》。
    ③朱熹:《论语集注》卷一,《为政》。
    ④《论语·为政》。
    ①《老子·第一十八章》。
    ②《庄子·庚桑楚》。
    ③《淮南子·人间训》。
    ④《淮南子·人间训》。
    
    
    ①《淮南子·人间训》。
    ②《老子》第十八章。
    ③《庄子·渔父》。
    ④《庄子·大宗师》。
    ①《庄子·齐物论》。
    ②《老子》第二十五章。
    ③《老子》第六十四章。
    ①《老子》第二十七章。
    ②《庄子·庚桑楚》。
    ③《庄子·庚桑楚》。
    ④《淮南子·人间训》。
    ⑤《庄子·缮性》。
    ⑥《庄子·秋水》。
    ⑦《庄子·徐无鬼》。
    ⑧《淮南子·人间训》。
    
    ①《孟子·尽心上》。
    ②《韩非子·显学》。
    ③《老子》第三十七章。
    ④《老子》第三章。
    ⑤《淮南子·人间训》。
    
    ①《老子》第三十六章。
    ②《老子》第十六章。
    ③《老子》第八十一章。
    
    ①《老子》第五十四章。
    ②《庄子·知北游》。
    ③《庄子·马蹄》。
    ④《庄子·秋水》。
    
    
    ①《老子》第三十八章。
    ②《老子》第十五章。
    ③《庄子·胠箧》。
    ①《庄子·人世间》。
    ②《庄子·消遥游》。
    ③《庄子·养生主》。
    ④《庄子·骈梅》。
    ⑤《庄子·在宥》。
    
    ①《商君书·算地》。
    ②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①《韩非子·心度》。
    ②《韩非子·内储说下》。
    ③《韩非子·难二》。
    ④《韩非子·备内》。
    ⑤《韩非子·六反》。
    ⑥《韩非子·难一》。
    ⑦《韩非子·八经》。
    ①《韩非子·八经》。
    ②《韩非子·问辩》。
    ③《商君书·错法》。
    
    
    ①《商君书·勒令》。
    ②《韩非子·五蠹》。
    ③《商君书·去强》。
    ④《商君书·开塞》。
    ⑤《商君书·算地》。
    
    
    ①《商君书·慎法》。
    ②《商君书·慎法》。
    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④《韩非子·八经》。
    ⑤《韩非子·五蠹》。
    ⑥《韩非子·忠孝》。
    ⑦《韩非子·忠孝》。
    ⑧《韩非子·说疑》。
    ①《韩非子·有度》。
    ②《韩非子·六反第四十六》
    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④《韩非子·亡征》。
    
    ①《韩非子·难三》。
    ②《群书治要·大体》。
    ③《韩非子·难三》。
    ④《韩非子·八经》。
    
    
    ①《韩非子·功名》。
    ②《韩非子·难势》。
    ③《韩非子·人主篇》。
    ④《韩非子·难势》。
    ⑤《韩非子·功名》。
    ①《礼记·中庸》引。
    ②《论语·里仁》。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雍也》。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7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6页。
    ②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8页。
    
    ①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1页。
    ③[瑞士]安·邦纳:《希腊文明》,莫斯科1958年版,第1卷第4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篇》杨绛译,王晓阳:《柏拉图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②[德]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页。
    
    ①《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9页。
    ②转引自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9-230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5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6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9、215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7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5页。
    ②Plato, The Republic, tr. Francis MacDonald Corn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p. 290.
    ③参见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1-112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592页,康福德英译本,第312页以后。
    ①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4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0页。
    ③刘小枫:《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586-587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七篇·会饮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7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0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122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4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④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页。
    ⑥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8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2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1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1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0页。
    
    ①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2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5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8-4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6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4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9页。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1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2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0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0-171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2页。
    ⑤转引自[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8页。
    ⑥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1页。
    ①参见[古罗马]西塞罗:《法律篇》(Cicero,The Law),罗依卜古典丛书,第1卷,第5节。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转引自[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4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6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9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页。
    ⑥[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7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00页。
    ②参见[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页。
    ③转引自[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26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9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1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5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3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8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5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4页
    ③[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页。
    ⑥转引自N.Wood, Cicero's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1988 p126.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0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57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②参见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4- 205页。
    ③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④[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4页。
    ⑤Ehrenberg,John.Civil Society: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6.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3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3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转引自[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页。
    ①《创世记》3:17-19。
    ②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23页。
    ③参见[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页。
    
    ①见《罗马书》第三章第23节。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论本性与恩典》,第3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②[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4卷,第3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注18。
    ③阿奎那:《神学大全》,第2卷,第2部,第164题,第1款。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④阿奎那:《神学大全》,第2卷,第1部。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①《罗马书》1:18-23。
    ②[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6页。
    ①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第3卷,第6章,第1节。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注27。
    ②《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5页。
    ③[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4页。
    ④《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7页。
    ①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5卷,第4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195页。
    ②转引自[英]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73页。
    ③[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5卷,第4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195页。
    ①[美]G·F·穆尔:《基督教简史》,郭舜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2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9页。
    ②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20卷,第9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页。
    ③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第4卷,第20章,32节。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1页注36。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0页。
    ②转引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上),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77-478页。
    ③[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1页。
    ④参见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页。
    ①参见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3-34页。
    ②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页。
    ①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页。
    ②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页。
    ①参见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3-45页。
    ②Plato, the Laws, trans.A.E.Taylor, Bollingen Series LXX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154; 701.
    ①Werner Jaeger, Paideia:The Ideal of Greek Culture, trans.VolⅡ, Billert Highet(New York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68-69.
    ②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2页。
    ③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 London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8, pp.36-37.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8页。
    ⑤[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页。
    ①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9卷,第12章。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注22。
    ②[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2页。
    ①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1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页。
    
    ①参见[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②[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③转引自秦延红:《论马基雅维利国家政体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①[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0页。
    ②[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1页。
    ③Machiavelli:T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 Trans. by Allan Gilbert,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65, p.201。
    ④Machiavelli:T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 Trans. by Allan Gilbert,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65, p.203。
    
    ①参见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②秦延红:《论马基雅维利国家政体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①马基雅弗利:《论提图斯·李维德前十卷》,第一卷,第5章。引自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②[美]利奥·斯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46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页。
    ②[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74页。
    ③[美]利奥·斯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①转引自[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②[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3-84页。
    ③[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6-77页。
    ④[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5页。
    ①转引自[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②[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9页。
    ③[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0页。
    ④[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见阿博特英译本《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关于伦理学理论的其它著作》,纽约和伦敦,1927年第6版,第32页。参见苗力田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3页。
    ⑥转引自[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
    
    ①[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5页。
    ②[意]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1页。
    ③[美]利奥·斯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50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4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82页。
    ②[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1-102页。
    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64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0页。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9-230页。
    ③[美]施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下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4页。
    ①[美]施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下册,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4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5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15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9页。
    ②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Encyclopedia Britan, Inc, 1980, p.300.
    ③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artⅣ, ChapterⅡ.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3页。
    ②(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82-83,p.237.
    ③[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59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3页。
    ①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183-184.
    ②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Encyclopedia Britan, Inc, 1980, p.294.
    
    ①[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0页。
    ②[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①张桂林:《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②[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65页。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0页。
    
    ①[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5-11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9页。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
    ④[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3页。
    ①Jeremy Bentham, A Fragment on Government a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stion,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ilfred Harrison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67, p. 125.
    ②[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5页。
    ③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④[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2页。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
    ②[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3页。
    ③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①[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33页。
    ④[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8页。
    ①[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1页。
    ②[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2页。
    ③[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1页。
    ④[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7页。
    ②[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页。
    ③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④[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7页。
    
    ①[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③[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3页。
    ①[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7页。
    ②[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1页。
    ③[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2页。
    ④[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2页。
    ⑤[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1页。
    ⑥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①[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4页。
    ②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③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2、3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5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5页。
    ④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⑤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①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②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3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4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259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①[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版前言第3页。
    ②[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③[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86页。
    ①[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前言第8-9页。
    ②[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③[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5-3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①[德]鲍勒诺夫:《哲学人类学方法论原则》,德文版,第30页。转引自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页。
    ①参见[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③[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④[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⑤[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②[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7页。
    ①[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3页。
    ②[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代译序第34页。
    ③[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1页。
    ①参见[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②[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③[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序第8页。
    ④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序第9-10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序第1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④转引自[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注9。
    ⑤[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页。
    
    ①[德]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0页。
    ②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18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1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7页。
    ④[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8页。
    ①[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②转引自[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4页。
    ①转引自[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②[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③[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1页。
    ②转引自[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2页。
    ①[美]弗罗姆:《自为的人——伦理学的心理探究》,万俊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5页。
    ②侯才:《马克思的人的学说》,载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④侯才:《马克思的人的学说》,载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①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透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1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⑥《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①[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下卷,王作虹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317页。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2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5页。
    
    ①参见[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②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⑤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②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1页。
    ③[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①[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③[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③[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1-132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亚眠的答辩》,顾良译,《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3-4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325页。
    ②[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③[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2页。
    ②[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9页。
    ⑤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28-629页。
    
    ①[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2页。
    ②[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①[美]安·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②[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③[美]罗伯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
    ④[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②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③Hannah 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New York: Viking, 1968. pp.19.
    ④[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②[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③[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8页。
    ③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1页。
    ④[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0页。
    ①参见[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卷,成穷译,贵州出版社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2页。
    ②[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①[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页。
    ②[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③[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6页。
    ④J.P.Sartre, Search for a method, New York, 1963, p.12.
    ⑤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载《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编者注①。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5页。
    ⑤恩格斯:《致马克思》(1844年11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⑥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⑥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12-113页。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486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⑤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3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564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96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6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4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7-638。
    ②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第112页。
    ①Humanism, in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vols3-4, New York, 197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译:《英汉哲学词典》,商各印书馆1991年版,第286页。
    ③熊芳、雍涛著:《毛泽东眼中的人——毛泽东人学思想解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④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9页。
    ③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⑥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10页。
    ⑦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②张奎良:《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①胡义成:《生产力与科学人性观》,《人文杂志》1988年第4期。
    ②[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王荣栓:《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7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高清海:《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②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5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脚注①
    ①葛晨虹:《人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5页。
    ②[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②[英]索利:《英国哲学史》,段得智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③M.Scheler.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Darmstadt, Reichl, 1928. p49.
    ④参见[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①[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曲跃厚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②罗予超:《政治哲学——对政治世界的反思》,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①胡锐军:《政治秩序何以可能》,载《政治学》2007年第8期。
    ②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5页。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07-02。
    ①范进学:《权利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页。
    ②《周易·观卦·象辞》。
    ③转引自[英]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0页。
    ③《〈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页。
    ②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页。
    ①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页。
    ②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页。
    ①《礼记·离娄》。
    ①参见[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④参见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然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1-112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7页。
    ③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④[英]弗雷德里希·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①王秀华、程瑞山:《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5页。
    ②[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页。
    ③[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袁荣生、张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0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③[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7页。
    ⑥[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2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5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④维柯:《新科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27,128页。
    ⑤罗素:《论历史》,《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何兆武、肖巍、张文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E·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③转引自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转引自H.Williams:《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p.40,Blacwell,198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3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2页。
    ③《论语·为政》。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8页。
    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的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③[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8页。
    ④[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4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③转引自[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的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⑤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①[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②[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论争》,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参见[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成穷译,贵州出版社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0-41页。
    ②[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的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⑤[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①转引自[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6页。
    ②李兰芬:《当代中国德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素质”本是个生理学概念,后被用来指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人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分为自然素质、精神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反映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水平。与人性具有某种映射关系,可以把它作为人性展现的产物,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人性发展的结果。
    ③《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33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5页。
    ⑤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80-281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680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5页。
    ②参见周前程:《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见《党政论坛》2008年第7期。
    ③[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灵》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7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恩格斯在谈到美国的工人运动时,也强调了要根据美国人自己的状况来制定行动的目标,反对任何从外面把目标强加于运动之上的做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9-680、6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12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49页。
    ②[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78、18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①《中国近期群体性事件突发敲响基层执政警钟》,中国新闻网2008年8月13日。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3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编者注。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5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③“性自命出”是儒家人性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出自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始于性。”这里的“命”指的是天命,其意为人之性和人之情都是出于天赋,是生命的本源和依据。本文的用法与儒家这一立场有所不同。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②《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8页。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年版.
    1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和人道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春秋]道德经[Z].
    2.[战国]淮南子[Z].
    3.[春秋]论语[Z].
    4.[战国]荀子[Z].
    5.[战国]庄子[Z].
    6.[战国]商君书·韩非子[Z].
    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2.程梅花.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3.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喜贵.维护政治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黄克剑.人韵[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蓝英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上、下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李权时、章海山等编.经济人与道德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刘永佶.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3.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4.罗予超.政治哲学——对政治世界的反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刘志伟.论政治人理性:从“经济人理性”比较分析的角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罗克全.最小国家的极大值——诺齐克国家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李景林.教化的哲学——儒家思想的一种新诠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李大兴.超越——从思辨人学到实证人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马中.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斐德海.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之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4.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邵汉民、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滕云起.唯物史观的本质及其与人本史观的对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27.陶渝苏、徐圻.人的解读与重塑——马克思学说与东西方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0.王荣栓.重读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2熊芳、雍涛.毛泽东眼中的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由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4.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2、3、4、5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谢江平.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余其铨.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袁仁贵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8.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9.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4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2.邹永贤,俞可平,骆沙舟,陈炳辉.现代西方国家学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4.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张桂林.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M].郑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朱勤军、袁峰主编.智者的政治视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周少来.人性、政治与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周峰.人性的消解与历史的实践建构——唯物史观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变革与超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陈文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2.[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M].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苏]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汤侠声、李昭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涉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M].舒小昀、李霞、赵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上、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杨君游、柯锦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弗兰克.人与上帝的割裂[M].方珊、方达琳、王利刚选编.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14.[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法]享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M].李宜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6.[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英]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9. [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美]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2.[英]凯蒂·索伯.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廖申白,杨清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王守昌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M].袁荣生、张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美]列奥·斯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8.[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9.[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汪澄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意]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君王论[M].惠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2.[德]乔治W·F·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3.[德]乔治W·F·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3、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4.[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荡祥涛译.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5. [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下卷[M].成穷、王作虹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塞缪尔·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著.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M].殷杲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威廉·帕·克莱默.理念与公正——心理学,相对主义和政治[M].周征环、王浦劬、方向勤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1.[英]肖恩·赛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冯颜利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42.[英]亚当·密斯.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3.[德]伊曼奴尔·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5.[法]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M].姜辉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6.[法]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M.Scheler.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Darmstadt, Reichl, 1928.
    2.Aron,Thinking Politically,trans. By James and Marie McIntos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3. Michael Oakeshott:“Introduction”to Hobbes's Leviathan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46.
    4. Humanism, in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vols3-4, New York, 1972.
    5. Dr.D.M.Praharaj: Materalism, Spiritualism and Humanism i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Shivaji Road, MEERUT, India, 1998.
    6. Frich Fromm, Man For Himself, Routledge & Kegan Paul, Lit., 1948.
    7. Issiah Berlin, Concept and Categories,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79, P162.
    1、郭沂.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J].齐鲁学刊,2005(2).
    2、杜燕丽.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性的塑造[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3、李佳.国家制度的人性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7(8).
    4、曾勇.经验的人性论——解读、浅析徐复观笔下的荀子伦理思想[J].哲学研究,2004(4).
    5、胡敏.孔子人性论思想探析[J].攀登,2005(6).
    6、邱双成.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4).
    7、习细平.人性论视域中的先秦儒家修养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
    8、商国君.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J].南开学报,2005(4).
    9、李淑梅.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在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07(4).
    10、赵文斌、张福宪.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7(20).
    11、陆剑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人性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1(5).
    12、胡锐军.政治秩序何以可能[J].政治学,2007(8).
    13.顾中亚.“道德法律化”的人性论基础[J].兰州学刊,2003(5).
    14.何进顺.“先君子后小人”与“先小人后君子”——两种人性论对中西方传统政治生活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1999(1).
    15.周德清.“欲”在心物之间——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修己思想之检讨[J].江淮论坛,2004(1).
    16.袁久红,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2004(2).
    17.马云志.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主题[J].理论学刊,2005(5).
    18.张啸尘.论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9.胡承槐.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三种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20.王元华,张铭.对最佳生活方式的追问与探求—政治哲学基本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J].理论探讨,2005(3).
    21.陈义平、陈力.权力的正当性——马基雅弗利政治哲学的基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2.李晓勇.传统儒家的天人观与政治哲学[J].华侨大学学报,1994(3).
    23.何显明.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J].哲学研究,2004(5).
    24.胡义成.生产力与科学人性观[J].人文杂志,198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