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与三民主义(1909-192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戴季陶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界一位重要的人物,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斗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著名反共理论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时势造学术”的原因,两岸对戴季陶的评价缺乏公正、系统、深入的研究作基础。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将戴季陶置于中国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发展背景之中,以他的思想变化脉络和三民主义的关系为主线,从政治、思想、教育、外交等多方面来分析他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其观点,注意展现戴季陶思想的多变性、多面性,个性的复杂性。全文概括如下:
     第一章:戴季陶出生在清末社会动荡时期。旧式私塾到新式学堂的学习经历,使他一方面具有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一方面有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初步基础。尤其可贵的是此时他的身上已经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以后接受三民主义,热忱地从事革命工作做了有效的铺垫。戴季陶留学归国后,先后追捧过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虽然很快抛弃了这两种信仰,但他针对议会问题、宪法问题、政党政治问题、地方自治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为他以后接受和坚定民主共和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辛亥革命后,戴季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长达14年之久,这使他更多的了解三民主义,坚定了拥护三民主义的信念,他对议会制、政党内阁制、联邦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了许多宣传工作。戴季陶的宪政思想体现了激进、全面、深入的特点,其思想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启民智,传播民主宪政观念,抵制封建专制独裁。不仅如此,戴季陶还亲自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尽到了一个革命者为实现民主共和的职责。民初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戴季陶影响很深,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他所信仰的三民主义是相通的,后来他在五四时期对苏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持欢迎态度,与此时奠定的思想基础有莫大关系。戴季陶也对国际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把中国的命运与周边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巧取豪夺,他一度放弃了“人道主义”精神一向提倡的和平、安宁,转而呼吁“武力救国”。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帝国主义的分析中,戴季陶非常重视日本,并预见到日本向大陆发展的战略。戴季陶的思想行为无一不浸染着时代的色彩,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仰慕和趋近,希望把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移植到中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是,在这暂时的“离异”中,从戴季陶身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在他思想上的烙印,也可以看出戴季陶在中年以后思想逐渐回归传统的端倪。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高涨时期,戴季陶等人在孙中山的指导下创办的《民国》、《星期评论》、《建设》等杂志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宣传。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广泛传播。戴季陶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启发下,突然发现“经济问题”是解开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社会心理等等问题的“万能钥匙”。于是大批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出现自国民党人手中,纷纷关注原本被忽视的民生主义。戴季陶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试图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社会根源。虽然他高谈马克思唯物史观,却只接受“单纯经济的理论”。虽然他曾一度承认“阶级对立”和提倡“急激的进化”,但是却只是为了迎合热烈的国际和中国劳工运动蓬勃发展。他在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上,一贯提倡“阶级调和”,希望引导工人走改良主义道路,避免采用暴力手段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在有关民生主义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上,他倾向于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协作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始终制约着戴季陶的理论活动,使他终究不能摆脱它的掣肘。以三民主义为“本”,是他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用”,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这也为后来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直至反对共产党、反对国共合作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正当孙中山处于内外交困之时,苏俄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改组,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立了国共党内合作的方式。而此时的戴季陶却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孙中山逝世以后,戴季陶有感于国民党员信仰不统一,才使共产党“有机可乘”的状况,起而研究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希望能溯本正源,统一混乱的思想界。正是因为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相当庞杂,既有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渗入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精神,三民主义理论不免呈现前后矛盾,逻辑不严的病症。孙中山逝世以后,戴季陶出于政治需要,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著作,首先对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挖掘,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本体就是“民生主义”,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他把“生存的欲望为人生一切欲望的基础”的观点应用到中国的政治形势,说明“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不固,团结不固,不能生存”,得出国民党和共产党不能长期合作的结论。此时的戴季陶已经公开打出反共的旗帜,指责共产党的种种企图夺取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阴谋”。尽管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对“戴季陶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但是戴季陶不仅树立了早期反共思想的权威,更因而加速激起了当时反共运动的浪潮,进而促成了对共产党员及其组织的排拒以及后来的清党运动。戴季陶还把他所解释的三民主义贯彻到大学的教育当中去,在他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推行党化教育,努力消除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图使青年学生都成为他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同时,他也在客观上为中山大学的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五章:戴季陶是一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他对日本一直都很关注,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1928年完成的《日本论》一书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日本观,也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他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的实质和目的,指责日本的侵华政策,并提出了抵制日本侵略的方针。但是戴季陶寄希望于日本军界能够悔悟,领导东亚各民族共同抵抗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他又希望利用各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来牵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戴季陶关心边疆各少数民族,主张建立东方联盟,目的是想以汉文化为中心,建立东亚文化圈,由文化合作的方式进而为政治的合作,团结亚洲被压迫民族(包括国内边疆各民族)共同对抗帝国主义和共产国际。
     综上所述,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一直伴随着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由当初忠实拥护、宣传三民主义,到后来自己用传统儒家思想解释三民主义,直至形成“戴季陶主义”。这个结果的产生,一方面与戴季陶本人中年后回归传统,沉迷于中国儒家文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三民主义吸取了传统文化的养分,才使得戴季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开了借用三民主义之名,服务于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先河”。
Dai Ji-tao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age at political circles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s a revolutionary in the period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 propagator of socialism during The May-fo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a Kuomintang's theorist of oppos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Sun Yet-sen passed away. However, at pres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important people is weak by reason of contrary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This thesis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uts Dai Ji-tao under the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s of civilization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regards his idealistic conversion an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s clue, using all kinds of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political science,thought, education, diplomatism etc. to analyze his viewpoint to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brings forth his thought's variability, complexity. The outline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Dai Ji-tao was born in the queasy age of late Qing Dynasty. His study experience from old-style school to new-style seminary made him possessed well-kni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lementary base to farther study west culture. It was golden for him to have homemade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 which was effective aggradation for his after accepting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actively engaging in revolution. After returning mother country from Japan, Dai Ji-tao went in for and gave up binary monarchy and parliamentarian monarchy, from among that, he came out with lots of opinions about parliamentarism, constitution, party government and home rule. These became effective foundation for him to support democracy republic.
     Chapter two: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Dai Ji-tao had been assumed the secretary of Sun Yet-sen for 14 years. The more he knew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he more he propagandize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Dai Ji-tao's political thought had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adical, general, in-depth, which had great significance on unlocking people's mind, spreading democracy, resisting feudatorial kaiserism. At the same time, Dai Ji-tao took part in the Second Revolution and the Protect Law Movement. Socialism deeply influenced on Dai Ji-tao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e thought that socialism was related to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ch is the reason that he applaude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study Marxism during The May-fo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Dai Ji-tao paid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issues, contacted Chinese fate with surrounding nations. Facing imperialists' aggression on China, Dai Ji-tao put away humanitarianism which concluding peace and welfare for a time, however, he advocated to save the nation relying on force. It should be noticed that Dai Ji-tao specially gave his attention to Japan, and foreseed Japanese aggressive policy of expanding to Chinese Mainland. Thought and action of Dai Ji-tao all embodied traits of the time, put up his worry about Chinese future and his admire to the west modernize. He wished that china could be strong and rich by transplanting the west advanced system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 on. However, among temporary alienation, traditional influence could be seen syllabify from his thought, and clue could show that his thought gradually would regres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his middle age.
     Chapter three: Under guidance of Sun Yet-sen, Dai Ji-tao with his accompaniers originated some magazines such as the Minguo Magazine, the Weekly Review, the magazine of Construction to propagandize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during The May-for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en Marxism was spreading in China for Russia October Revolution. Under Marxism's enlightenment, Dai Ji-tao abruptly discovered that economics was a master key to many questions of society, history, culture, ethic, social psychology. Lots of articles were written out to attenti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using Marxism's point of views. Though Dai Ji-tao spouted Marxism and quoted Marxism's opinions, he only accepted simplex economics theory in fact. Though Dai Ji-tao at one time admitted opposite between worker and capitalist and called for radical revolution, intention catered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labour movements. When he settled conflict between worker and capitalist, Dai Ji-tao approved of class adjustment, and wished that workers believe in reformism and abandoned force, and avoided convulsions. Cooperation with fantastically was canonized by Dai Ji-tao in aspect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e.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lways restricted Dai Ji-tao's thoughts and action, so he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it. With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s rudder to study society and Marxism as means to settle issues, Dai Ji-tao parted company each going his own way with Marxism and against Chinese Communis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Communist and Kuomintang later.
     Chapter four: When he plunged the corn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oviet Russia and Chinese Communist, Sun Yet-sen renewed Kuomintang and explained one more time in the Kuomintang's the first congress, and decided the Three Great Policies of Unite Russians,Unite Communists and Aid the Preasants and Workers. Here, Dai Ji-tao diverged with Sun Yet-sen's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fter Sun Yet-sen passed away, Dai Ji-tao began to study Sun Yet-sen's ideas and tried to find out measures from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n order to unify confused mentality in Kuomintang.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as provided with extensive theory origins, which including the west capital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viet Russia socialism, so it was self-contradiction. Dai Ji-tao wrote some literatures including Sun Yet-sen's Philosophy Basic and Revolution and Kuomintang in the interest of political require. He regarded tha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as noumenon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ch was set up on the base of kindheartedness, after analyzed Philosophy Basic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Viewpoint that existent desire is the base in all human's desires was applied to expla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position, so conclusion was draw out that Chinese Communist and Kuomintang could cooperate long, which is no credit, no solidarity, no coexistence. At that time, Dai Ji-tao in public rebuked Chinese Communist, and reviled that Chinese Communist was attempting the command power from Kuomintang. Though Chinese Communist and Kuomintang's left-winger beat back Dai Ji-tao'thought, not only Dai Ji-tao was regarded as authority of opposing Chinese Communist, but also movement of opposing Chinese Communist was taken place later. During he occupied the president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Dai Ji-tao applied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hat was juggled by him to the education. He wished that Marxism's influence could be clear up among students, and students who were brainwashed would be faithful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ctually, Dai Ji-tao drew out the contribution i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mpus construction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Chapter five: As a expert of international issue, Dai Ji-tao was paying careful attention to Japan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Comment Japan written in 1928 was his representational production that containing his nationalism thought, which concentrative reflected his viewpoint on Japan. Several things was expressed that Dai Ji-tao profoundly disclosed the intent of Japan's aggressing Chinese mainland, criticized the policy of Japan's aggressing Chinese mainland, brought forward the guideline of rejecting Japan's aggressing Chinese mainland. But Dai Ji-tao wished that Japanese government would be awaken and lead the East nations to resist aggression of the West imperialism. At the same time, conflict among imperialistic nations could be utilized to hold down Japan's aggressing Chinese mainland. Dai Ji-tao cared the minority in border area, and advocated to constitute the alliance of the East Asia,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ulture circle of the East Asia in which Chinese culture was center, to antagonize Imperialism and Comintern by political collaborating.
     In sum, the development of Dai Ji-tao's former thought was accompan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Originally he devotedly upheld and publicized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Subsequently he explained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using Confucian thought. Ultimately, Dai Ji-tao's thought formed. The result was come out for the reasons that he indulged Confucianism after middle age, and that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has absorbed the ingredient from Chinese culture. So, Dai Ji-tao could tamper with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by his need.
引文
① 大陆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参阅了刘利民:《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② 马佩英:《戴季陶政治思想论》,《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
    ① 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 刘利民:《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整体思想演变论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③ 刘利民:《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国家结构形式的思索——戴季陶国家结构思想论》,《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
    ④ 高宏祥:《“五四”前后的戴季陶》,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硕士论文。
    ⑤ 刘利民:《二十世纪初戴季陶宪政思想初探——政治近代化的制度设计》,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⑥ 李洪河、王晶:《五四时期戴季陶政治思想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⑦ 吕希晨:《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⑧ 韦杰廷:《戴季陶主义论略》,《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① 高德福:《戴季陶戴季陶主义》,《历史教学》1980年第5期。
    ② 郑佳明:《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求索》,1993年第1期。
    ③ 史爱棠:《论戴季陶主义》,《民国档案》,1988年第4期。
    ④ 高德福::《戴季陶戴季陶主义》,《历史教学》,1980年第5期。
    ⑤ 段云章、沈晓敏:《宋庆龄和戴季陶——以孙中山革命事业为轴心的左右分趋》,《中山大学学报》,1993第3期。
    ⑥ 郭圣福:《五四时期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介绍和研究》,《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
    ⑦ 王彦民:《国民党理论宣传家戴季陶》,《历史教学》1999年第7期。
    ① 李占才:《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② 孙琰:《戴季陶》,见李振霞、傅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述》(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① 赵英兰:《论五四前戴季陶对日外交观》,《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② 李洪河:《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
    ③ 李娟丽、严雄飞:《抗战时期戴季陶与中印文化交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④ 黎洁华:《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① 滕峰丽:《回归传统:戴季陶的儒家思想》,《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② 曹志敏:《戴季陶的文官考试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
    ③ 刘忠奎:《论戴季陶的教育思想》,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④ 吴兴毛:《戴季陶教育思想初探》,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⑤ 胡向东:《传承与创建——戴季陶考试思想析论》,《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⑥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⑦ 徐飞:《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述论》,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① 杜剑锋:《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肇建者——戴季陶》,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78年硕士论文。
    ② 朱德荣:《戴季陶反共思想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1986年硕士论文。
    ③ 陈立台:《戴季陶早年的革命言论与活动(1910—1915)》,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1980年硕士论文。
    ④ 李在光:《戴传贤(季陶)的政治思想》,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87年博士论文。
    ⑤ 张瑞英:《戴季陶与我国考铨制度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① 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0页。
    ② 张星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 《清圣祖实录》卷36。
    ② 嘉庆《四川通志》卷62,食货·天赋上。
    ③ 戴季陶:《致伍非百先生书》,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1),(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9年版,第78页。
    ① 戴季陶:《慎余书屋画记》,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4),(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9年版,第1372页。
    ② 戴季陶:《记少时事》,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59年版,第600页。
    ① 戴季陶:《余之读书记》,《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544页。
    ② 戴季陶:《余之读书记》,《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545页。
    ③ 天仇:《天仇丛话》,见苏曼殊等著《民权笔记荟萃》,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① 戴季陶:《怎样建设法学的基础讲词》,《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485页。
    ② 戴季陶:《个人求学的经过及对于青年学生的希望讲词》,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501页。
    ③ 戴季陶:《怎样建设法学的基础讲词》,《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485页。
    ④ 陈天赐编辑:《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版,第290页。
    ⑤ 戴季陶:《青年之路》,陈天赐编辑:《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324页。
    ⑥ 戴季陶:《致王次甫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549页。
    ⑦ 戴季陶:《总理行谊演讲词》,陈天赐编辑,《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118页。
    ① 刘伟:《清末立宪派的民权观》,《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②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
    ③ 《论日胜为宪政之兆》,《中外日报》,1905年5月21日。
    ① 《郑孝胥张謇等为在上海设预备立宪公会致民政部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② 陈天赐编:《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67年版,第8页。
    ③ 戴季陶:《宪法纲要》,唐文权编:《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④ 戴季陶:《宪法纲要》,《戴季陶集(1909-1920)》,第1页。
    ⑤ 严家其:《国家政体》,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⑥ 戴季陶:《宪法纲要》,《戴季陶集(1909-1920)》,第9-10页。
    ① 戴季陶:《<宪法大纲>私议》,《戴季陶集(1909-1920)》,第36-43页。
    ② (美)赫尔曼·马斯特尔:《由传统中崛起之革命——戴季陶的政治理念》,转引自范小方等《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③ 戴季陶:《近世之国民活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76页。
    ④ 陈天赐编:《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67年版,第17页。
    ⑤ 沈怀农:《戴季陶先生之记者生涯》(上),《中国一周》,(台湾)总第661期,第15页。
    ⑥ 戴季陶:《立宪救国乎,立宪亡国乎》,第64-68页。
    ⑦ 严家其:《国家政体》,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⑧ 戴季陶:《立宪救国乎,立宪亡国乎》,《戴季陶集(1909-1920)》,第64页。
    ① 戴季陶:《立宪救国乎,立宪亡国乎》,《戴季陶集(1909-1920)》,第68页。
    ② 戴季陶:《立宪救国乎,立宪亡国乎》,《戴季陶集(1909-1920)》,第67页。
    ③ 戴季陶:《哭庚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43页。
    ④ 戴季陶:《借款问题与财政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页。
    ⑤ 戴季陶:《呜呼罪民》,《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9页。
    ⑥ 戴季陶:《再请大家注意》,《藏季陶集(1909-1920)》,第141页。
    ⑦ 戴季陶:《立宪救国乎,立宪亡国乎》,《戴季陶集(1909-1920)》,第64页。
    ⑧ 戴季陶:《国法及国法上之权利义务》,《戴季陶集(1909-1920)》,第22页。
    ⑨ 《论国会不与内阁并立之弊》,《时报》,1910年11月7日。
    ⑩ 戴季陶:《真国会与真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216页。
    11 戴季陶:《皇族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236页。
    12 戴季陶:《哭庚戌》,《藏季陶集(1909-1920)》,第241页。
    ① 戴季陶:《民力扩张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32页。
    ② 戴季陶:《呜呼中国之党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12页。
    ③ 戴季陶:《呜呼将来之责任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182页。
    ④ 戴季陶:《青年与青年党》,《戴季陶集(1909-1920)》,第227页。
    ⑤ 《论地方自治宜先行之都市》,《东方杂志》,1906年9月,第9期。
    ⑥ 戴季陶:《地方分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28-233页。
    ⑦ 戴季陶:《<宪法大纲>私议》,《戴季陶集(1909-1920)》,第36-43页。
    ⑧ 戴季陶:《皇族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236页。
    ① 戴季陶:《应酬亡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4页。
    ② 陈高原:《论近代中国的国民思潮》,《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③ 戴季陶:《哀国民》,《戴季陶集(1909-1920)》,第200页。
    ④ 戴季陶:《应酬亡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4-126页。
    ⑤ 戴季陶:《公字诀》,《戴季陶集(1909-1920)》,第205页。
    ① 范小方等:《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② 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314-315页。
    ③ 戴季陶:《驳<同志会宣言书>》,《戴季陶集(1909-1920)》,第181页。
    ④ 戴季陶:《呜呼亲贵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47页。
    ⑤ 戴季陶:《真国会与真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214页。
    ⑥ 戴季陶:《哭庚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40-251页。
    ① 戴季陶:《哭庚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47-249页。
    ② 黎洁华:《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③ 戴季陶:《中华民国与联邦组织》,《戴季陶集(1909-1920)》,第764页。
    ④ 陈天赐编:《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67年版,第191页。
    ⑤ 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页。
    ⑥ 孙中山:《讨袁告示》,《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9页。
    ⑦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5页。
    ①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3页。
    ② 戴季陶:《瓜分之实现》,《戴季陶集(1909-1920)》,第474-475页。
    ③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3页。
    ④ 戴季陶:《胆大妄为之袁世凯》,《戴季陶集(1909-1920)》,第339、340页。
    ⑤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1页。
    ①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2页。
    ② 戴季陶:《民国之省治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592-593页。
    ①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②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1985年版,第285页。
    ① 善哉:《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第1期,1913年5月20日。
    ② 黄远庸:《铸党论》,《远生遗著》第2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94页。
    ③ 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④ 戴季陶:《国会开》,《戴季陶集(1909-1920)》,第641页。
    ⑤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19页。
    ⑥ 戴季陶:《国民国家与国民党——我所希望于国民党者》,《戴季陶集(1909-1920)》,第510页。
    ⑦ 戴季陶:《呜呼无法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414、415页。
    ⑧ 田为民:《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① 戴季陶:《议会与财政》,《戴季陶集(1909-1920)》,第323页。
    ② 戴季陶:《讨熊希龄》,《戴季陶集(1909-1920)》,第391页。
    ③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9页。
    ④ 戴季陶:《今日之两大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405页。
    ⑤ 戴季陶:《监督财政抗议》,《戴季陶集(1909-1920)》,第385页。
    ⑥ 戴季陶:《今日之两大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401页。
    ⑦ 戴季陶:《地方分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32页。
    ① 戴季陶:《制宪问题答记者谈》,《戴季陶集(1909-1920)》,第868页。
    ② 戴季陶:《政界之大波澜》,《戴季陶集(1909-1920)》,第426页。
    ③ 《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④ 戴季陶:《今日之政治观》,《戴季陶集(1909-1920)》,第474页。
    ⑤ 张开诚主编:《政治学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① 戴季陶:《民国之省制问题——并驳梁启超》,《戴季陶集(1909-1920)》,第593页。
    ② 戴季陶:《中华民国与联邦组织》,《戴季陶集(1909.1920)》,第754-792页。
    ③ 戴季陶:《关于<中华民国与联邦组织>的通信答问》,《戴季陶集(1909-1920)》,第795页。
    ④ 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① 戴季陶:《大哉私人信用》,《戴季陶集(1909-1920)》,第329页。
    ② 戴季陶:《胆大妄为之袁世凯》,《戴季陶集(1909-1920)》,第339-340页。
    ③ 戴季陶:《袁世凯之罪状》,《戴季陶集(1909-1920)》,第340-342页。
    ④ 戴季陶:《讨袁世凯》,《戴季陶集(1909-1920)》,第361-362页。
    ① 陈天赐编:《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第21页。
    ② 戴季陶:《五月二十二夜》,《戴季陶集(1909-1920)》,第399页。
    ③ 藏季陶:《非民声之<民声报>》,《戴季陶集(1909-1920)》,第367页。
    ④ 戴季陶:《告<民声><神州>两报之最后语》,《戴季陶集(1909-1920)》,第378页.
    ⑤ 见《戴季陶集(1909-1920)》中《哀章炳麟》、《该死的张炳林》、《章炳麟非人》、《讨熊希龄》、《最大恶极之熊希龄》等文。
    ⑥ 戴季陶:《政海之恶潮》,《戴季陶集(1909-1920)》,第430页。
    ⑦ 戴季陶:《共和政治与政党内阁》,《戴季陶集(1909-1920)》,第434页。
    ⑧ 戴季陶:《咄咄乱杀世界》,《戴季陶集(1909-1920)》,第503页。
    ⑨ 戴季陶:《张方被杀再论——并驳为袁世凯辩护者》,《戴季陶集(1909-1920)》,第361-362页。
    ⑩ 戴季陶:《民国政治》,《戴季陶集(1909-1920)》,第604页。
    11 戴季陶:《强权阴谋之黑幕》,《戴季陶集(1909-1920)》,第638页。
    ①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1、406页。
    ② 戴季陶:《国会开》,《戴季陶集(1909-1920)》,第641页。
    ③ 戴季陶:《亡国病民之借款》,《戴季陶集(1909-1920)》,第656页。
    ④ 何海鸣:《金陵纪战》,《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0-601页。
    ⑤ 黎洁华:《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⑥ 范小方:《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⑦ 《盛京日报》,1913年5月27日。
    ①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册),(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0页。
    ② 孙中山:《致黄兴书》,《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③ 孙中山:《致黄兴书》,《孙中山选集》,第96-97页。
    ④ 《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第631页。
    ⑤ 蒋永敬编:《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1-173页。
    ⑥ 陈天赐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续编》,第278页。
    ①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04页。
    ② 戴季陶:《中国革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713-730页。
    ③ 戴季陶:《孔子》,《戴季陶集(1909-1920)》,第694-695页。
    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⑤ 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14-715页。
    ① 参见黎洁华:《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范小方:《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 《民国大新闻报》1917年7月22日。
    ③ 黎洁华:《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 戴季陶:《国民国家与国民党——我所希望于国民党者》,《戴季陶集(1909-1920)》,第511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6页。
    ① 戴季陶:《近世之国民活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76页。
    ② 戴季陶:《暗杀与改造》,《戴季陶集(1909-1920)》,第200页。
    ③ 戴季陶:《无道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3页。
    ④ 戴季陶:《无道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20页。
    ⑤ 《社会改良会宣言》,《革命文献》(第41辑),民国初年之国民党史料,第144页。
    ① 戴季陶:《世界国民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0页。
    ② 戴季陶:《都市罪恶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416-420页。
    ③ 戴季陶:《社会党之风云》,《戴季陶集(1909-1920)》,第192页。
    ④ 戴季陶:《世界国民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0页。
    ⑤ 戴季陶:《德国社会民主党政纲》,《戴季陶集(1909-1920)》,第321页。
    ⑥ 戴季陶:《社会主义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71页。
    ⑦ 戴季陶:《社会主义之大活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46页。
    ⑧ 戴季陶:《德国社会民主党政纲》,《戴季陶集(1909-1920)》,第322页。
    ⑨ 戴季陶:《社会党之风云》,《戴季陶集(1909-1920)》,第192、195页。
    ⑩ 戴季陶:《中国之资本问题与劳动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9、120页。
    ① 戴季陶:《钮机兰岛之社会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2页。
    ② 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
    ③ 戴季陶:《无道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2页。
    ④ 藏季陶:《世界国民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0页。《无政府主义之神髓》,《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3-256页。
    ⑤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60页。
    ⑥ 吴雁南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2卷),第294页。
    ⑦ 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08页。
    ⑧ 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⑨ 杨天石:《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5页。
    ① 孙中山:《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560页。
    ②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1页。
    ③ 戴季陶:《资力集合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397页。
    ④ 戴季陶:《哭庚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45页。
    ⑤ 戴季陶:《国民借债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9-262页。
    ⑥ 戴季陶:《民力扩张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33-136页。
    ⑦ 戴季陶:《今日之国是》,《戴季陶集(1909-1920)》,第440页。
    ⑧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28页。
    ① 戴季陶:《今日之国是》,《戴季陶集(190%1920)》,第456页。
    ② 戴季陶:《今日之国是》,《戴季陶集(1909-1920)》,第447-448页。
    ① 戴季陶:《新女训》,《戴季陶集(1909-1920)》,第289页。
    ② 戴季陶:《新女训》,《戴季陶集(1909-1920)》,第291页。
    ③ 戴季陶:《男女平等教育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359页。
    ④ 戴季陶:《日韩合邦与中国之关系》,《戴季陶集(1909-1920)》,第29-31页。
    ⑤ 戴季陶:《呜呼同盟国哈哈同盟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42页。
    ⑥ 戴季陶:《哭庚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46、247页。
    ⑦ 戴季陶:《人道主义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2-106页。
    ① 戴季陶:《<国民以尚武自卫论>按语》,《戴季陶集(1909-1920)》,第262、263页。
    ② 戴季陶:《武力救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06-210页。
    ① 戴季陶:《征兵与民兵》,《戴季陶集(1909-1920)》,第268-271页。
    ② 戴季陶:《借款练兵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298页。
    ③ 戴季陶:《民兵进行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282-285页。
    ④ 戴季陶:《民兵与外交》,《戴季陶集(1909-1920)》,第228页。
    ⑤ 戴季陶:《武力救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210页。
    ⑥ 戴季陶:《敬告全国教育界》,《戴季陶集(1909-1920)》,第272页。
    ⑦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634页。
    ⑧ 戴季陶:《瓜分之实现》,《戴季陶集(1909-1920)》,第474页。
    ⑨ 戴季陶:《同盟呜呼同盟》,《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1页。
    ① 戴季陶:《俄国之社会心理》,《戴季陶集(1909-1920)》,第301页。
    ② 戴季陶:《战》,《戴季陶集(1909-1920)》,第299-300页。
    ③ 戴季陶:《巴尔干半岛之恶风云》,《戴季陶集(1909-1920)》,第525页。
    ④ 戴季陶:《机会均等之结果》,《戴季陶集(1909-1920)》,第483页。
    ⑤ 戴季陶:《今日之外交界》,《戴季陶集(1909-1920)》,第409页。
    ①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下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59年版,第604页。
    ② 戴季陶:《访孙先生的谈话——社会教育应该怎么做》,《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2页。
    ③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上册),(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第80页。
    ① 孙中山:《为创设英文杂志印刷机关致海外同志书》,《国父全集》(第3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670页。
    ②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第9页。
    ③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5-506页.
    ① 陈国祥:《新青年与现代中国》,(台北)四季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②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台北)龙门书店1973年版,第368页.
    ③ 杜威:《美国之民治德发展》,《每周评论》第26号。
    ④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⑤ 陈启天:《寄园回忆录》,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0页。
    ⑥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22页。
    ⑦ 周策纵原著、杨默夫编译,《五四运动史》,(台北)龙田出版社1980年版,第375页。
    ① 郑学稼:《中共兴亡史》(一),(台北)中华杂志社1970年版,第428页。
    ② 郑学稼:《中共兴亡史》(一),第431页。
    ③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④ 郑学稼:《第三国际兴亡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版,第861页。
    ⑤ 陈独秀:《谈政治》,《独秀文存》,(香港)远东图书公司1976年版,第549页。
    ① 瞿秋白:《俄乡纪程——新俄国游记》,《瞿秋白文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3、24页。
    ② 《周恩来同李勃曼谈个人经历》,《瞭望》,1984年第2期。
    ① 戴季陶:《告日本国民书》,《戴季陶集(1909-1920)》,第871页。
    ② 戴季陶:《中国工人的组织能力》,《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0页。
    ③ 戴季陶:《劳动运动的发生及其归趣》,《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57页。
    ④ 戴季陶:《民国九年的工作》,《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89页。
    ① 戴季陶:《“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五九”》,《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45页。
    ②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1920)》,第1210页。
    ③ 戴季陶:《短评》,《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0页。
    ④ 《胡适往来书信集》(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页。
    ⑤ 戴季陶:《蹂躏大学的日本政府》,《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15页。
    ⑥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0页。
    ① 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戴季陶集(1909-1920)》,第977页。
    ② 《劳农政府治下的俄国》,《星期评论》第39号。
    ① 戴季陶:《对付布尔色维克的方法》,《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4-895页。
    ② 戴季陶:《社会民主化的英国政治》,《戴季陶集(1909-1920)》,第901、905页。
    ③ 戴季陶:《对付布尔色维克的方法》,《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6页。
    ① 戴季陶:《社会民主化的英国政治》,《戴季陶集(1909-1920)》,第905页。
    ② 戴季陶:《俄国之近况与联合国对俄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58页。
    ① 戴季陶:《为布里特(劳农政府治下的俄国)所作的按语和注释》,《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36页.
    ② 戴季陶:《俄国劳农政府通告的真义》,《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36页。
    ③ 戴季陶:《致陈竞存论革命的信》,《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05页。
    ①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3、1214页。
    ② 戴季陶:《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41、1046页。
    ① 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戴季陶集(1909-1920)》,第975-991页。
    ② 戴季陶:《革命!何故?为何?——复康君白情的信》,《戴季陶集(1909-1920)》,第996-1014页。
    ③ 戴季陶:《学潮与革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43页。
    ④ 戴季陶:《劳动运动的发生及其归趣》,《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57页。
    ① 戴季陶:《经济之历史的发展》,《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86-1188页。
    ② 戴季陶:《新年告商界诸君》,《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96-1097页。
    ① 戴季陶:《我对于工读互助团的一考察》,《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81-1185页。
    ② 《工读互助团与资本家的生产制》,《新青年》第7卷第5号。
    ③ 戴季陶:《对付布尔色维克的方法》,《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7页。
    ④ 戴季陶:《随便谈》,《戴季陶集(1909-1920)》,第957页。
    ① 戴季陶:《世界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的适应》,《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22-1024页。
    ② 戴季陶:《对付布尔色维克的方法》,《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6页。
    ③ 戴季陶:《国际同盟和劳动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1页。
    ① 戴季陶:《国际同盟和劳动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0-885页。
    ②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22页。
    ③ 戴季陶:《访孙先生的谈话——社会教育应该怎样做》,《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1页。
    ④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23、24页。
    ⑤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23页。
    ①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24页。
    ②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24、25页。
    ③ 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6页。
    ④ 戴季陶:《中国劳动问题的现状——上海的劳动条件如何》,《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18-1133页。
    ① 戴季陶:《短评》,《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29页。
    ② 戴季陶:《革命!何故?为何?——复康君白情的信》,《戴季陶集(190-1920)》,第1014页。
    ③ 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8页。
    ④ 戴季陶:《随便谈》,《戴季陶集(1909-1920)》,第975页。
    ① 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5-890页。
    ② 戴季陶:《社会民主化的英国政治》,《戴季陶集(1909-1920)》,第902页。
    ③ 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8页。
    ④ 戴季陶:《社会民主化的英国政治》,《戴季陶集(1909-1920)》,第902页。
    ① 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戴季陶集(1909-1920)》,第888页。
    ② 戴季陶:《对付布尔色维克的方法》,《戴季陶集(1909-1920)》,第896页.
    ① 戴季陶:《俄国劳农政府通告的真义》,《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91页。
    ②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09页。
    ③ 戴季陶:《国家主义之破产与社会的革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05页。
    ①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4-1216页。
    ② 戴季陶:《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4页。
    ③ 戴季陶:《协作制度的效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59页。
    ④ 戴季陶:《上海的同盟罢工》,《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18、1233页。
    ⑤ 戴季陶:《中国劳动问题的现状——上海的劳动条件如何》,《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32页。
    ⑥ 戴季陶:《学潮与革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41页。
    ① 戴季陶:《短评——北京二十九校代表做甚么梦》,《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93页。
    ② 戴季陶:《工读互助团与资本家的生产制》,《新青年》7卷5号。
    ③ 戴季陶:《政治问题应该研究不应该研究》,《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57页。
    ④ 戴季陶:《新年告商界诸君》,《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97页。
    ⑤ 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2卷),第688页。
    ⑥ 戴季陶:《新女训》,《戴季陶集(1909-1920)》,第289页。
    ⑦ 戴季陶:《男女平等教育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359页。
    ① 戴季陶:《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戴季陶集(1909-1920)》,第920-923页。
    ② 戴季陶:《劳动者解放运动与女子解放运动的交点》,《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46页。
    ① 戴季陶:《劳动者解放运动与女子解放运动的交点》,《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45-1157页。
    ② 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60页。
    ③ 李云汉:《戴季陶》,中国历代思想家(5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④ 戴季陶:《几德氏政治经济学的批评》,《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88页。。
    ⑤ 戴季陶:《劳动者解放运动与女子解放运动的交点》,《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55页。
    ⑥ 戴季陶:《产业协作社法草案理由书》,《戴季陶文存三续编》,第69页。
    ① 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58-1268页。
    ① 述之:《国民党中之左右派的争斗与共产党》,《向导周报》,第138期,1925年12月10日。
    ②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 《列宁全集》(第2卷),第427页。
    ② 《齐切林关于外交政策问题的文章和讲话集》,转引自向青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① 周玉山:《早期的国共关系》,(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82年版,第33页。
    ② 《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4页。
    ① 王健民:《中国国产党史稿》(第一编),中文图书供应社1974年版,第94页。
    ② 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官》,《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5年版,第5页。
    ③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7年版,第17页。
    ① 《总理与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联合宣言》,《革命文献》(第9辑),第1242页。
    ② 向青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① 《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革命文献》(第8辑),第1080页。
    ② 李守孔:《国民革命史》,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80年版,第334页。
    ① 《李大钊对共产分子加入国民党之声明》,《革命文献》(第9辑),第1244、1245页。
    ② 《总理关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革命文献》(第8辑),第1123页。
    ① 《中国国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先驱》第9号,1922年6月15日。
    ②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980、951页。
    ③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980、951页。
    ① 转引自黎洁华编:《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81页。
    ③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80、981页。
    ④ 戴季陶:《致熊锦帆诸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51、952页。
    ⑤ 戴季陶:《致熊锦帆诸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50页。
    ① 戴季陶:《国民党中反动剧之一幕》,《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76页。
    ②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82页。
    ③ 戴季陶:《国民党的继往开来》,《革命文献》(第8辑),第1176页。
    ④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82页。
    ⑤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卷),第982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1-32页。
    ② 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第76-77页。
    ① 转引自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 《邓泽如等呈总理检举共产党文》,《革命文献》(第9辑),第1271—1273页。
    ③ 为了得到苏俄、共产国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种种援助,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命蒋介石率沈玄庐、张太雷、王登云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上海赴俄考察。9月2日抵莫斯科,分别晤见俄国政要并考察党政军设施,历时三个月,11月29日返国。
    ④ 蒋介石:《复廖仲恺论党政诸病根并述在俄考察意见函》,《革命文献》(第9辑),第1277页。
    ① 戴季陶:《革命的知识与革命的工作讲词》,《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5年,第526页。
    ②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一至六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5年版,第793页。
    ① 孙中山曾于《孙文学说》第六章讲到这段经过说:“乃于民国建元之初,予则极力主张施行革命方略,以达革命建设之目的,实行三民主义,而吾党之士多期以为不可。经予晓喻再三,辩论再四,卒无成效。”见《国父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73年,第465页。
    ②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印1983年版,第63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61-62页。
    ②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2页。
    ③ 戴季陶:《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14页。
    ④ 戴季陶:《告国民党的同志并告全国国民》,《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1页。
    ⑤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32页。。
    ①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14-15页。
    ②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0页。
    ③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2页。
    ④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36页。
    ⑤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40页。
    ①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40-41页。
    ② 戴季陶:《告国民党的同志并告全国国民》,《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1页。
    ③ 陈天赐著:《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33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532页。
    ① 参见张岂之:《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章开沅:《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李侃:《孙中山与传统儒学》。《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② 《孙中山选集》(上卷)。
    ③ 戴季陶:《中国革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719页。
    ④ 戴季陶;《民生主义哲学之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
    ① 戴季陶:《民生主义哲学之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4页。
    ②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国父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157页。
    ③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国父全集》(第1册),第185页。
    ④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国父全集》(第1册),第166页。
    ⑤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34页。
    ⑥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38页。
    ⑦ 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国父全集》(第2册),第625页。
    ⑧ 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国父全集》(第2册),第626页。
    ①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7。
    ②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国父全集》(第1册),第180页。
    ③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6页。
    ④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国父全集》(第1册),第190页。
    ⑤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8、29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导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6-57页。
    ②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22页。
    ③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导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6-58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8-99页。
    ②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71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8-99页。
    ②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8-99页。
    ③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导言》,《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第56-58页。
    ①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参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1941年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及重要决议案汇编》。
    ②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2页。
    ①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上),(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第405页。
    ②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5年版,第1917页。
    ③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219—1210页。
    ④ 邹鲁:《回顾录》,《邹鲁全集》(一),(台北)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160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198页。
    ② 邹鲁:《回顾录》,《邹鲁全集》(一),第165页。
    ③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998页。
    ④ 邹鲁:《回顾录》,《邹鲁全集》(一),第160、166页。
    ⑤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206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202页。
    ② 戴季陶:《青年之路》,《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3册),第1902页。
    ③ 戴季陶:《青年之路》,《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3册),第1900页。
    ④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997页。
    ①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208页。
    ②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3页。
    ③ 戴季陶:《孝》,《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第478—480页。
    ① 戴季陶:《孙中山主义之哲学基础讲词》,《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第483页。
    ② 戴季陶:《中国国民党接受总理遗嘱宣言》,《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69页。
    ③ 邵元冲:《读<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书后》,《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第2册),第1209页。
    ④ 郑彦棻:《永念季陶先生》,《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182页。
    ⑤ 李云汉:《孙文主义学会与早期反共运动》,《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24页。
    ① 主章陵:《孙文主义学会成立经过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3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第37页。
    ② 《发起中山主义学会之意见》,《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88页。
    ③ 李云汉:《孙文主义学会与早期反共运动》,《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第341页。
    ④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85年,第470页。
    ① 《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大会宣言》,《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第405、406页。
    ② 戴季陶:《复孙文主义学会同志书》,《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第410页。
    ③ 《孙文主义学会为廖仲恺被刺事告同志书》,《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第398页。
    ④ 李云汉:《孙文主义学会与早期反共运动》,《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中册),第327、328页。
    ⑤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85年,第470页。
    ⑥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4页。
    ① 周佛海:《我逃出了赤都武汉》,《陈公博周佛海回忆录合编》,(香港)春秋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
    ② 戴季陶:《国民党反动剧之一幕》,《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69页。
    ①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上),(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第411—412页。
    ② 黄季陆:《划时代的民国十三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4年版,第194页。
    ③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下册),(台北)东华书局1977年版,第393页。
    ④ 《中央监察委员会弹劾共产党案》,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4年,第1278页。
    ①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七至十二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5年,第594页。
    ② 戴季陶:《对邓演达报告的声明》,《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6页。
    ③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5页。
    ④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35页。
    ①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上),第418、419页。
    ②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七至十二月份》,第595、596页。
    ③ 沈云龙:《中国共产党之来源》,(台北)民主潮社1959年版,第48页。
    ④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七至十二月份》,第596页。
    ⑤ 戴季陶:《致蒋介石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5页。
    ⑥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一至十二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5年,第65页。
    ① 戴季陶:《对邓演达报告的声明》,《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87页。
    ② 戴季陶:《呈中央之间委员会对二次大会处分西山会议关系诸同志失其公平请停止执行文》,《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168页。
    ③ 戴季陶:《呈中央之间委员会对二次大会处分西山会议关系诸同志失其公平请停止执行文》,《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169页。
    ④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2-483页。
    ⑤ 邹鲁:《悼季陶先生》,《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273页。
    ⑥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一至十二月份》,第64页。
    ① 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 蒋介石:《复汪精卫书》,稿本,1926年4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 蒋介石:《晚宴退出第一军党代表及CP官长并讲经过情形》,《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藏。
    ① 蒋介石:《关于中山舰案》,1926年4月20日,《蒋介石言论集》(第2集),中华书局1964年未刊稿,第447页。
    ②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杜1957年版,第37页。
    ③ 《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④ 《中山舰事件亲历记》,《上海文史资料》第19辑。
    ① 《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整理党务案》,罗家伦编,《革命文献》(第9辑),第1300、1301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编),第221、222页。
    ③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二编),第106页。
    ④ 蒋永敬:《三月二十日事件之研究》,《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讨会(1912—1927)》,第3页。
    ⑤ 王柏龄:《黄埔军校开创之回忆》,《传记文学》(第17卷第1期),第95页。
    ①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二编),第106页。
    ①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① 周玉山:《早期的国共关系》,《国共关系简史》,(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83年版,第62页。
    ② 戴季陶:《国民党的独立是中国独立的基础》,《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第537页.
    ③ 戴季陶:《国民党的独立是中国独立的基础》,《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第541页.
    ④ 戴季陶:《国民党的独立是中国独立的基础》,《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第536页.
    ⑤ 恽代英:《读<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3页。
    ①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81页。
    ②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81页。
    ③ 恽代英:《孙中山主义与戴季陶主义》,《恽代英文集》(下卷),第750页。
    ④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李大钊文集》(下册),第848页。
    ⑤ 李大钊:《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李大钊文集》(下册),第883页。
    ⑥ 陈独秀:《给戴季陶的二封信》,《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卷),第86页。
    ①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91页。
    ② 恽代英:《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恽代英文集》(下卷),第834页。
    ③ 陈独秀:《给戴季陶的一封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909页。
    ④ 陈独秀:《给戴季陶的一封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906-908页。
    ⑤ 恽代英:《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恽代英文集》(下卷),第837页。
    ⑥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91页。
    ①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89、190页。
    ②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89页。
    ③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第189-190页.
    ④ 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裂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5页。
    ② 参见黎洁华等著:《戴季陶传》,第169—184页。范小方等著:《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第184—191页。
    ① 文化研究社编辑:《中国五大文人手札》,大方数据1940年再版,第259页。
    ② 中山大学学生中的孙文主义学生会会员,经常手持士的(Stick,手杖),寻隙殴打进步学生,被称为“士的党”.见梁山等著:《中山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1页。
    ③ 朱家骅:《追念戴季陶先生》,《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276页。
    ④ 戴季陶:《关于中山大学组织上的意见》,《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613-614页。
    ⑤ 朱家骅:《追念戴季陶先生》,《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277页。
    ⑥ 戴季陶:《星立忱中山大学校舍朽坏经费困难情形请指拨款项修理并批准新预算通过建筑小设计画问》,《戴季陶先生文存》(2),第626页。
    ① 《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布告第一号》,《国立中山大学校报》1926年第1期。
    ② 张掖编辑:《国立中山大学现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1937年10月,第5页。
    ③ 朱家骅:《戴季陶先生与中山大学》,《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316页。
    ④ 参见林赠画的《“五四”运动后至大革命时期广州学生运动中的左右派斗争》,《广东文史资料》第24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100页。又参见陈天赐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316页。
    ⑤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18期,1927年7月25日。
    ⑥ 梁山等著:《中山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3页。
    ⑦ 参见《戴季陶先生最近讲演集》(第1编),国立中山大学事务管理出版部1927年版,第3-5页。
    ⑧ 《戴季陶先生最近讲演集》(第1编),第3、136-137页。
    ① 《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② 《戴季陶先生最近讲演集》(第1编),第30页。
    ③ 《戴季陶先生最近讲演集》(第1编),第102、72、30页。
    ① 《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427、436、430、437、474页。
    ② 《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5页。
    ③ 戴季陶:《青年之路》、《国民党的独立是中国独立的基础》,《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第502、714页.
    ④ 戴季陶:《维持教育纠集青年案》,《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430页。
    ⑤ 《戴季陶先生最近讲演集》(第1编),第7页。
    ⑥ 戴季陶:《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第411页。
    ⑦ 戴季陶:《致中山大学沈鹏飞先生暨同人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624页。
    ⑧ 戴季陶:《青年之路》,上海民智书局1928年版,第3、4页。
    ① 戴季陶:《孙中山主义之哲学基础讲词》,《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第656-657页。
    ② 戴季陶:《三民主义之教育价值》,《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533页。
    ③ 戴季陶:《维持教育救济青年案》,《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434页。
    ④ 戴季陶:《青年之路》,上海民智书局1928年版,第65页。
    ⑤ 戴季陶:《国民党的独立是中国独立的基础》,《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第711页。
    ⑥ 戴季陶:《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布告》、《呈国民政府陈明关于中山大学组织上之意见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618-619、614页。
    ① 戴季陶:《致四川大学程校长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660页。
    ② 戴季陶:《致王子元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676页。
    ① 戴季陶:《发展农林事业为发展农林科学之前驱讲词》,《戴季陶先生文存》(第2卷),第475页。
    ② 戴季陶:《我的日本观》,《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313页。
    ① 王寿南著:《戴季陶》,《中国历代思想家》第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65页。
    ② 赵英兰:《论五四前戴季陶的对日外交观》,《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① 《黑潮》第1卷第3号,1920年1月。
    ②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14-815页。
    ③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20页。
    ④ 《民国日报》1919年5月9日。
    ⑤ 戴季陶:《日韩合邦与中国之关系》,《戴季陶集(1909-1920)》,第31页。
    ⑥ 《民国日报》1919年5月9日。
    ⑦ 《民国日报》1919年5月21日。
    ⑧ 《民权报》1921年8月4-5日。
    ⑨ 《黑潮》第1卷第3号,1920年1月。
    ① 戴季陶:《亡国病民之借款》,《戴季陶集(1909-1920)》,第656页。
    ② (日)《西原借款资料研究》,第353-354页。
    ③ 刘彦:《最近中国三十年外交史》,第116页。
    ④ 《民国日报》1919年5月8日。
    ⑤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12-813页。
    ⑥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54页。
    ① 戴季陶:《日本论》,第358。
    ② 戴季陶:《日本论》,第363页。
    ③ 戴季陶:《世界战争与中国——为太平洋社译<世界战争与中国>作的序》,《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10页。
    ④ 戴季陶:《短评》,《戴季陶集(1909-1920)》,第44页。
    ⑤ 戴季陶:《可怜中国之外交》,《戴季陶集(1909-1920)》,第272页。
    ⑥ 戴季陶:《国民自给与国民自决》,《戴季陶集(1909-1920)》,第875页。
    ① 戴季陶:《救国储金拿来做甚么》,《戴季陶集(1909-1920)》,第913-915页。
    ② 戴季陶:《告日本国民书》,《戴季陶集(1909-1920)》,第871页。
    ③ 戴季陶:《欧罗巴大同盟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744页。
    ④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16页。
    ⑤ 戴季陶:《告日本国民书》,《戴季陶集(1909-1920)》,第871-873页
    ⑥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37页。
    ① 戴季陶:《资本主义下面的中日关系》,《戴季陶集(1909-1920)》,第1281、1282页。
    ② 栗原健:《满蒙政策史的一面》,原书房1981年版,第147-148页。
    ③ 日本外务省档案:乙秘第375号《中国革命党问题》第18卷,《孙文动静》大正5年3月10日。
    ① 俞辛焯:《日本外务省档案: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9-790页。
    ② 《陈英士致黄克强书——孙中山按语》,《国父全集》(第1册),第476页。
    ③ 转引自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7),1989年。
    ④ 戴季陶:《世界战争与中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10页。
    ① 戴季陶:《世界战争与中国》,《戴季陶集(1909-1920)》,第1112页。
    ② 戴季陶:《东亚永久和平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1073页。
    ③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57页。
    ④ 戴季陶:《最近之日本政局及其对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857页。
    ⑤ 蒋永敬:《民国胡展堂汉民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5页。
    ①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561、574页。
    ②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湾)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117页。
    ③ 《革命文献》第76辑,第250-251页。
    ① 戴季陶:《指日本方针之误》,《戴天仇文集—甲篇国际问题》,(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39页。
    ② 戴季陶:《刑罚与人道》,《戴天仇文集—甲篇国际问题》,第7页。
    ③ 戴季陶:《指日本方针之误》,《戴天仇文集—甲篇国际问题》,第43页。
    ④ 戴季陶:《指日本方针之误》,《戴天仇文集—甲篇国际问题》,第43页.
    ⑤ 1928年春,国民党军北伐攻打奉军,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4月17日,日本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山东,并占领济南。5月1日,国民党军进入济南,日军即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屠杀。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山东交涉员蔡公时被割去耳鼻舌,挖去眼睛,蔡等17人均被杀害。随后,日本继续增兵并炮轰济南,11日占领济南。从5月3日至11日,中国军民被日军杀伤万人左右,造成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惨案发生后,蒋介石屈辱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上。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牵制下,日军于1929年撤出济南。
    ① [美]赖肖尔·埃德温·奥《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页.
    ② 戴季陶:《日本论》,第52页。
    ③ 戴季陶:《日本论》,第34-35页。
    ④ 戴季陶:《日本论》,第36页。
    ① 戴季陶:《日本论》,第17页。
    ② 戴季陶:《日本论》,第18页.
    ③ 戴季陶:《日本论》,第97页。
    ④ 戴季陶:《日本论》,第104页.
    ⑤ 戴季陶:《日本论》,第3-11页。
    ⑥ 戴季陶:《日本论》,第30页。
    ⑦ 戴季陶:《日本论》,第10-11页。
    ⑧ 戴季陶:《日本论》,第19-30页。
    ① 戴季陶:《日本论》,第31页。
    ② 戴季陶:《日本论》,第74页。
    ③ 戴季陶:《日本论》,第74-76页。
    ④ 戴季陶:《日本论》,第86页。
    ① 戴季陶:《日本论》,第53页。
    ② 戴季陶:《日本论》,第59页。
    ③ 戴季陶:《日本论》,第79页。
    ④ 戴季陶:《日本论》,第87页。
    ⑤ 戴季陶:《日本论》,第88页。
    ⑥ 戴季陶:《日本论》,第56页。
    ⑦ 戴季陶:《日本论》,第76页。
    ① 《日本外交歧路——戴季陶<日本论>》,《中国》62,第32页。转引自黄福庆:《论中国人的日本观——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② 转引自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观》,《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第3期。
    ③ 戴季陶:《日本论》,第57-58页。
    ④ 市井三郎:《戴季陶<日本论>读——历史人间》,《中国》64,第35页。
    ⑤ 戴季陶:《日本论》,第57-58页。
    ① 市井三郎:《戴季陶<日本论>读——历史人间》,《中国》64,第35-36页.转引自黄福庆:《论中国人的日本观——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② 《日本外交歧路——戴季陶<日本论>》,《中国》62,第11页。
    ① 戴季陶:《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上中央政治会议报告》,《戴季陶先生文存》(1),第373-375页。
    ① 戴季陶:《日本之对话政策与其政治组织》,《新亚细亚》(第3卷),第1期,1931年10月1日。
    ② 朱家骅:《追念戴季陶先生》,《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第277页。
    ③ 陈天赐编:《戴季陶先生文存续编》,第342页。
    ④ 戴季陶:《覆丁师汝夫子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1262-1263页。
    ⑤ 戴季陶:《反对日本暴力压迫与中国国民自强的基本工作》,《新亚细亚》(第3卷),第2期,1931年11月1日。
    ① 王寿南:《戴季陶》,《中国历代思想家》(第55辑),第80页。
    ② 戴季陶:《三民主义的国家观》,《戴季陶言行录》,第271页。
    ③ 戴季陶:《中国边疆之实况序》,《戴季陶先生文存》(1),第285页。
    ④ 戴季陶:《蒙藏状况序》,《戴季陶先生文存》(1),第286页。
    ⑤ 戴季陶:《中日俄三民族之关系》,《戴季陶先生文存》(1),第372页。
    ① 戴季陶:《武力救国论》,《戴季陶集(1901-1920)》,第207页。
    ② 蒋雄武:《戴传贤先生对我国边疆的贡献》,《戴季陶传记资料》(七),(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③ 陈天赐:《季陶先生教育事迹》,《戴季陶传记资料》(二),(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④ 戴季陶:《开发西北工作之起点》,《西北》,新亚西亚学会1933年版,第87页。
    ⑤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523页。
    ⑥ 陈天赐:《戴季陶先生的生平》,第527页。
    ① 《孙中山全集》(11),第401-409页。
    ② 戴季陶:《致熊锦帆诸先生书》,《戴季陶先生文存》(3),第949页。
    ① 戴季陶:《东方问题与世界问题》,《戴季陶先生文存》(4),第1731页。
    ①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① 戴季陶:《中国革命论》,《戴季陶集(1909-1920)》,第717、718页。
    ② 戴季陶:《不平鸣》,《戴季陶集(1909-1920)》,第257页。
    ③ 戴季陶:《管子之经济政策》,《戴季陶集(1909-1920)》,第558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27页。
    ① 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戴季陶集(1909——1920)》,第990页。
    ①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第131页。
    ②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0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申报》、《江苏自治公报》、《中外日报》、《民权报》、《天铎报》、《民立报》、《民吁日报》、《民国》杂志、《民国日报》、《觉悟》、《星期评论》、《建设》杂志、《国民日日报》、《民报》、《中外杂志》、《中央日报》、《传记文学》、《东方杂志》、《黑潮》
    《宋渔父戴天仇文集》,上海国光图书馆 1921年版。
    《戴季陶讲演集》,上海新生书局 1928年版。
    《青年之路》,民智书局 1928年版。
    《日本论》,民智书局 1928年版。
    《戴季陶言行录》,广益书局 1929年版。
    《戴季陶集》,上海三民公司 1929年版。
    《学礼录》,正中书局 1945年版。
    陈天赐编:《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台湾中华丛书委员会 1958年版。
    戴季陶等著:《孙文主义论集》,(《文星丛刊》133),(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
    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第1—4卷,(台湾)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委员 1959年版。
    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续编》,(台湾)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7年版。
    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再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8年版。
    陈天赐著:《戴季陶先生的生平》,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8年版。
    陈天赐编订:《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台湾)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1971年版。
    《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教研室 1982年。
    朱传誉主编:《戴季陶先生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5年版。
    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1909—192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朱执信集》,中华书局 1979年版。
    《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 1980年版。
    《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黄兴集》,中华书局 1981年版。
    《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国父全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 1981年版。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1982年版。
    《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吴稚晖全集》,中华书局 1987年版。
    《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 1988年版。
    《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及重要决议案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 1941年编印。
    《戴季陶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专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编印 1954年版。
    《戴季陶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编印 1959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三联书店 1957年版。
    《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 1960年版。
    《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1965年。
    《革命先烈先进阐扬国父思想论文集》,(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 1965年。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一至六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75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七至十二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75年。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一至十二月份》,(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5年。
    《广东文史资料》第24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辛亥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1年版。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84年版。
    (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
    《中共党史资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高德福:《戴季陶戴季陶主义》,《历史教学》 1980年第5期。
    王章陵:《孙文主义学会成立经过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3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82年。
    韦杰廷:《戴季陶主义论略》,《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
    李占才:《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史学月刊》 1987年第4期。
    韦杰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的戴季陶》,《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88年第2期。
    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历史研究》 1988年第2期。
    史爱棠:《论戴季陶主义》,《民国档案》 1988年第4期。
    郭圣福:《五四时期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研究》,《学术月刊》 1990年第9期。
    陈高原:《论近代中国的国民思潮》,《近代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刘伟:《清末立宪派的民权观》,《近代史研究》 1993年第1期。
    郑佳明:《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求索》 1993年第1期。
    陶季邑:《五四时期国民党理论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湖南师范大学杜会科学学报》 1993年第1期。
    段云章,沈晓敏:《宋庆龄和戴季陶——以孙中山革命事业为轴心的左右分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
    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观》,《日本问题研究》 1994年第3期。
    陶季邑:《社会主义思潮对早期国民党人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 1994年第5期。
    陶季邑:《早期国民党人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研究》 1995年第1期。
    黄敏兰:《国民党人为孙文主义寻找哲学基础的三部曲》,《探索》 1995年第3期。
    刘燕平,曹苏慧:《浅谈戴季陶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反动性》,《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第4期。
    马佩英:《戴季陶政治思想论》,《史学月刊》 1997年第3期。
    黎洁华:《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自治钢:《戴季陶主义简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赵英兰:《论五四前戴季陶的对日外交观》,《史学集刊》 1998年第3期。
    董四代:《五四运动与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转变》,《江西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王逍:《论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实质》,《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
    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近代史研究》 2000年第1期。
    高军:《戴季陶政治思想的三次转变》,《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张军民:《从<新生命>月刊看国民党理论界对三民主义本体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孙语圣:《浅析戴季陶“马克思主义”两重观之原因》,《成宁师专学报》 2000年第5期。
    张军民:《国民党理论界寻找“共信”的一次尝试》,《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
    黄福庆:《论中国人的日本观——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王伟,杨桂宏:《试论戴季陶的民主共和思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李平民:《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刘利民,孙晓飞:《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黎洁华:《论戴季陶的民族主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孟繁清:《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洪河:《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
    郭圣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李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耿向东、刘达丽:《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三民主义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岳艳:《陈独秀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期。
    曹志敏:《戴季陶的文官考试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
    白纯:《蒋介石儒化三民主义之评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杨雪:《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刘利民:《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侯艳兴:《戴季陶边政思想与实践述评》,《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洪河:《戴季陶与五四运动》,《河南广播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志学:《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肖魁:《论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李侃、杨树标:《三民主义:整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政治资源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3期。
    姚金果:《“容共”与“防共”:孙中山对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姚锡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吸收及重新评价》,《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胡向东:《传承与创建——戴季陶考试思想析论》,《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滕峰丽:《回归传统:戴季陶的儒家思想》,《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陈长荣:《戴季陶与中国国民党改组》,(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1977年硕士论文。
    胡春长:《戴传贤先生对三民主义的阐释及其影响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78年硕士论文。
    杜剑锋:《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肇建者——戴季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1978年硕士论文。
    陈立台:《戴季陶早年的革命言论与活动(1910—1915)》,(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 1980年硕士论文。
    朱德荣:《戴季陶反共思想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 1985年硕士论文。
    高宏祥:《“五四”前后的戴季陶》,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
    张瑞英:《戴季陶与我国考铨制度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李在光:《戴传贤(季陶)的政治思想》,(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87年博士论文。
    刘利民:《二十世纪初戴季陶宪政思想初探——政治近代化的制度设计》,湖南师范大学 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
    刘忠奎:《论戴季陶的教育思想》,吉林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吴兴毛:《戴季陶教育思想初探》,安徽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海民智书局 1929年版。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57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59年版。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台湾)中华书局 1960年版。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1966年版。
    王寿南:《中国历代思想家》(第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年版。
    郑学稼:《中共兴亡史》,(台北)中华杂志社 1970年版。
    王健民:《中国国产党史稿》,中文图书供应社 1974年版。
    马时梓(Herman Mast):《五四运动前后之戴季陶与中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1918—1920)》,《中国现代史主体研究报告》(第一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71年版。
    郑学稼:《第三国际兴亡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4年版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1册),传记文学丛刊(33),(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5年。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 1977年版。
    《陈公博周佛海回忆录合编》,(香港)春秋出版社 1978年版。
    尚明轩著:《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 1979年版。
    知识出版社编:《一大回忆录》,知识出版社 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选编:《“一大”前后》,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0年版。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蔡尚思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严家其:《国家政体》,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Herman MastⅡ§William G.Saywell原著,吴德发译:《由传统中崛生之革命——戴季陶的政治思想》,《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吴相湘著:《民国百人传》(2),传记文学丛刊(18),(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2年。
    周玉山:《早期的国共关系》,(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1982年版。
    何海鸣:《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梁山:《中山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年。
    谢本书、冯祖贻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湾)三民书局 1984年版。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 1985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 1985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社会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5年版。
    张国焘:《我的回忆》,(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 1985年版。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5年版。
    陈铁健等编:《瞿秋白研究文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版。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出版社 1988年版。
    谌宗仁、李淑、王兴富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7),1989年。
    《戴传贤与现代中国》,(台湾)国史馆印行 1989年。
    《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章开沅:《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国史馆编印:《戴传贤先生行述》,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四辑),(台北)国史馆 1990年。
    张开诚主编:《政治学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俞辛焞:《日本外务省档案: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向青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年版。
    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 1998年版。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沈云龙主编:《当代党国名人讲演集目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82辑第814卷,文海出版社 2000年。
    沈云龙主编:《当代中国人物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0辑第495卷,文海出版社 2000年。
    沈云龙主编:《风云人物小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98辑第977—8册,文海出版社 2000年。
    俞辛焞:《辛亥革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贺渊:《三民主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张星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1840—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罗福惠:《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黎洁华,虞苇:《戴季陶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东人出版社 2004年版。
    栗原健:《满蒙政策史的一面》,原书房 1981年版。
    [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版。
    日本外务省档案:乙秘第375号《中国革命党问题》第18卷。
    市井三郎:《戴季陶<日本论>读——历史人间》,《中国》。
    《日本外交歧路——戴季陶<日本论>》,《中国》62。
    小彬修二:《戴季陶主义一考察》,《历史评论》,东京:校仓书房一九七三年。
    小松茂夫等(座谈会):《日本外交歧路——戴季陶日本论》,东京:德间书店一九九六年。
    松田道雄等著,中国会编:《戴季陶日本论读》,东京:德间书店一九六九年。
    中岛及:《高知戴季陶》,东京:德间书店一九六九年。
    戴季陶著,市川宏译:《戴季陶日本论》,东京:德间书店一九六八年七月号——一九六九年二月号。
    北河征四郎:《中国国民党新右派理论形成前提——戴季陶中心(五四时期——以全大会)》,《历史研究》,罔崎:爱知大学历史学会,昭和四五年三月。
    武仲弘明:《中国国民党一全大会宣言孙文思想觉书》,史观九三,东京:早稻田大学史学会出版,昭和五十一年三月。
    丸三松幸:《社会主义论战中国初期社会主义者思想》,关西大学文学论集第十七卷第四号,大阪:昭和四十三年一月。
    丸山松幸:《民国初年调和论》,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二号,大阪:昭和四十四年三月。
    池田诚:《护法革命孙文理论展开——孙文理论展开革命》,立命馆法学第八七、八八号,京都:一九七零年九月。
    宇野重昭:《国共合作思想的前提——近代中国外来思想传统》,思想,东京:岩波书店,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美]赖肖尔·埃德温·奥:《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Mast, Herman W. Ⅲ).An tellectual Biography of Tai Chi-tao from 1891 to 1928.Illinois, 1970.
    Mast, Herman Ⅲ and Saywell, William C. Revolution out of Tradition: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Tai Chi-tao.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ⅩⅩⅩⅣ, No.1, November, 1974.
    Saywell, William C. The Thought of Sai Chi-tao, 1912-1928.Toronto, 1969,Microfilm copy available after 1974 from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anada at Oltawa.
    Israel, John. 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Wilbur, C.Martin and How, Julie Lien-ying,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esers in China, 1918-192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