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班昭及其著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班昭为研究对象,拟全面考察班昭及其文学创作,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系统而深入研究者,尚不曾见。基于此,笔者拟在前辈及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在东汉前中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和文学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就班昭的家世生平、问学交游、思想和创作实践及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勾稽、考证和研究,力求展示班昭文学创作的全貌,对其文学成就给予较为准确的定位。本论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五章来全面展开对班昭的研究,现简述如下:
     绪论,为概述部分。首先说明选题的缘由、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其次,在全面回顾班昭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学界对班昭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在确定汉代“文学”概念的特定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界定了本论文关于班昭文学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对班昭的家世、生平和交游进行了客观、细致地梳理和总结。并总结了班氏家族传统,作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班昭的家庭背景因素。班昭自身的生平经历是我们对其认识和研究的个人因素,而对班昭的交游进行详细地总结,则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班昭的社会背景因素。总之,这些都是我们对班昭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另外笔者重点对班昭的生卒年作了辨正,以较为充分的证据,纠正了前贤讹误之处。
     第二、三、四章主要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根据班昭作品文体的不同分上中下三章来分别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班昭的文学创作,对作品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给予剖析和探讨,并进行了较为细致而全面地总结。上篇集中讨论班昭的辞赋文学。首先纠正了前贤对班昭的某些作品的主旨和行事系年方面的认识失误,如对班昭《东征赋》的作年,《大雀赋》的作年和主旨做了详细地考辨,指出了前贤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把班昭的述行赋和咏物赋与同时代同类赋作进行比较,以突出并总结出班昭身为女性作家其辞赋的特点。中篇集中对《女诫》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梳理,使对班昭《女诫》的认识向更加细密、充实和全面的方向略为推进。如《女诫》对中国后世家庭伦理以及女学等的影响,均结合作品和相关文献加以集中讨论。同时把《女诫》与汉代其他女训进行比较研究,以突出和总结班昭《女诫》的特点。另外鉴于目前时贤对班昭的历史散文和文学注疏方面的贡献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在下篇,笔者就这方面的相关内容集中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探索。班昭的文学创作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渗透着其儒道思想,笔者对此进行了详细地阐释。
     第五章总结了班昭在汉代女性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文学史的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继承和创新两个角度,对班昭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体式与风格上突破了以往女性文学的陈范,表现出的创新性进行总结,以突出其在汉代女性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结语部分总结了班昭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意义,笔者认为她的文学创作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来展现东汉社会,丰富了汉代文学的风格和色彩,因此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因此,班昭的生平、思想、文学活动、创作成就和她对东汉文学以及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对女学的推动作用,都值得我们去做深入地研究。
     附录部分包括两项内容,即《班昭大事年表》和《班昭注疏作品》。笔者对涉及班昭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细致地整理和考订工作。对前人研究中的讹误和疏漏之处分别进行了纠正和补充,以附录的形式略加考索,对全文的主体内容进行补充,以期还原其历史真实。
Taking Ban Zhao as object of the research, the article reviews Ban Zhao and her literary production entirely. At present we have not found anyone who researches this problem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in the circle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former scholars, The author overview each side of Ban Zhao and her writing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in the time of Dong Han dynasty, the author try to reveal the whol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Ban Zhao and give a proper estimation of her achievement on writing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7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study range, knowledge value, study way and the revolution points. Secondly, in the forward Comment on the presented study of Ban Zhao,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cholars’studies on Ban Zhao and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then states the reason of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The third, Having determin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literature”of the concep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uthor defin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generally researches Ban Zhao’s family, lifetime, making friends in three sections. And sums up the family’s traditional of ban’s as family background of this dissertation; Ban Zhao’s own life experiences is personal factor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Friends of Ban Zhao is social factor of this dissertation. In short, these are the basement of in-depth studies. Besides, About the time of Birth and Death of Ban Zhao, the author make sufficient evidence to correct the error of former scholars.
     Chapter two, three and four, Mainly use the classified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ry style of Ban Zhao, divides three chapters to systematic,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Ban Zhao thoroughly, To characteristic of the creative works, the artistic style, the author carry 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summarizes care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Fu literature of Ban Zhao. The author correct the error of former scholars on Ban Zhao’s works. Such as the writing time of“Dong-zheng Fu”and“Da-que fu”and correct the wrong awareness on this issue of former scholars. The second part carries on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n < NV JIE >.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specific work, the author push the understanding of < NV JIE > into a closer, substantial and t comprehensive direction slightly. Such as influences the later generation literature, the female study as well as the family ethics view and so on.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present research still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o the history achieve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Zhu-Shu literature of Ban Zhao,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a preliminary induction and explora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on this aspect. Ban Zhao’s literature is the specific show of her literature thought, simultaneously also permeated with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outline.
     Chapter five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Ban Zhao in the history of women’s literature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ak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Ban Zhao’s literature signifies a break from the traditional women’s literature in content, structure and style, bearing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conclusion part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Ban Zhao’s literary production,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her literary production unfold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ociety by feminine unique angle of view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has enriched the Han Dynasty literature style and the color, therefore has the unreplaceable important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Ban Zhao’s chronicle and Zhu-Shu Literature are roundly settled, detailed examined and corrected in the appendice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ppendices revise some mistakes in other’s research, and compile a lot of evaluative information about Ban Zhao. This part is not only a supplement for the full text of the main contents, and also restores the historical truth.
引文
1李卓主编:《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2闵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3苏萍:《试论一代女史学家班昭的心理悲剧及其价值》,《理论界》,2004年第5期。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1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9页。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页。
    4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第73页。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7-48页。
    
    1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4期。
    2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3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4载王晖:班昭《女诫》论,《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5权雅宁:《<女诫>对中国女性道德的第一次系统影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晋文,赵会英:《重评班昭<女诫>的女性伦理观》,《南都学坛》,2007年第6期。
    
    1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载《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1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第137—138页。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初稿自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3王文娟:《试论汉代女性文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4页。
    4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3期。
    5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6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页。
    7朱倓:《班昭》,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蒋重跃:《儒林女圣——班昭》,沈阳:辽宁民族出版,1992年版。
    2黄嫣梨:《汉代妇女文学五家研究·自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1993年版。
    3余恒森:《班昭研究——以<女诫>为中心》,2007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3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页。
    4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3页。
    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6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01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09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09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0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3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6页。
    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7页。
    9[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7页。
    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7页。
    1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文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8页。
    1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1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1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40页。
    1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蔡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07页。
    
    1[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8页。
    2[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3[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9页。
    4陆机著,张少康注:《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5胡元德:《半壁江山:也谈文体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09。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7页。
    2侯外庐,赵纪彬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219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7-4198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3-3984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5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3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7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8-132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4页。
    3 [后晋]沈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54页。
    
    1萧统著,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页。
    2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8—22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1330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0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3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3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3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5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83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4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2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2页。
    1李卓主编:《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1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9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4《晁错集注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51-52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5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5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1安小兰:《汉代政教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2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5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5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3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0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0页。
    2班固:《白虎通德论·嫁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8—278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0-72页。
    2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02。
    3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48页。
    
    1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72页。
    2石观海:《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9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4黄嫣梨:《汉代妇女文学五家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8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4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278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278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1—822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8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8-41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420页。
    1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页。
    1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页。
    1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1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帝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0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5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8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6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4 [日]丸学山著,郭虚中译:《文学研究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158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8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4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70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72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5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2页。
    1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3页。
    
    1章沧授:《论汉代咏物赋》,《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0。
    2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25页。
    3石观海:《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2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9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18页。
    1刘珍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9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3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18页。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63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18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9页。
    
    1荀悦撰,黄省曾注:《申鉴·时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2朱晓海:《汉赋史略新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2页。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6页。
    2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3页。
    
    1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79-480页。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9页。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7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曹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03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35页。
    4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35页。
    1黄晖:《论衡校释·须颂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94-19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83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显宗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36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3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41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49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49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第149页。
    7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纪·卷一纪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8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汉书·两汉多凤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57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显宗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9页。
    10胡学常:《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汉赋与两汉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
    1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6页。
    1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11页。
    1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郑范陈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41页。
    1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2页。
    2黄晖:《论衡校释·须颂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95页。
    3姜文燕:《从比附颂德到托物抒情——试论汉代咏物赋的意义转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总第174期。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逸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第2761—2762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第2560-2561页。
    3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31卷第3期。
    1黄晖:《论衡校释·佚文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6-867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3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00-1601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2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5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2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硃乐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87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65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耿弇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6页。
    1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页。
    2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8页。
    3石观海:《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4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65页。
    5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62页。
    6梁章钜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1-302页。
    7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8 [汉]赵岐等撰,[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决录》,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年,第26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0页。
    2 [汉]赵岐等撰,[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决录》,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年,第26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3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0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91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1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77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42页。
    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页。
    9[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3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4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9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39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40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邓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06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5页。
    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9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郡国志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47——3448页。
    
    1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62页。
    2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页。
    1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65页。
    2李炳海《跋涉遐路感今怀古——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品评》,《古典文学知识》,1999/03。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6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觞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孝觞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和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0页。
    2赵岐等撰,(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决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1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书店,1982年,第131页。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6页。
     1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1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33页。
    2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1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2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63页。
    3石观海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2786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6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954页。
    6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4页。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论》,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7-48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2页。
    2丹纳:《艺术哲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1班固:《白虎通德论·嫁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2班固:《白虎通德论·嫁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4页。
    3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51页。
    5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页。
    6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页。
    7严可均:《全秦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9页。
    8严可均:《全秦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1页。
    9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60页。
    1永瑢等著:《四库全书·史部二○六·传记类·4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2永瑢等著:《四库全书·史部二○六·传记类·4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3永瑢等著:《四库全书·史部二○六·传记类·4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4班固:《白虎通德论·嫁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5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0页。
    6 [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第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4页。
    8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5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42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89页。
    3蒙文通:《论经学三篇》,《中国文化》,三联书店,1991年,第4期。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0页。
    1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8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5页。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3页。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3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3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3页。
    8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9—1330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4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4页。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4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5—1386页。
    6 [南宋]郑樵:《通志·总序·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5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0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元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3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3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11页。
    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92·经籍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25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1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7-48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8页。
    2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1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匡张孔马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42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05页。
    5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页。
    2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1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99页。
    5黄晖:《论衡校释·本性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6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元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15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0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72页。
    2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3页。
    3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1页。
    4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4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8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8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4-3985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88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3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7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74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8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8页。
    9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9页。
    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07页。
    1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03页。
    1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90页。
    1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13页。
    1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4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8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47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蔡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80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0页。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39·总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7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98页。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54页。
    2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2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0页。
    3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1页。
    4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1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0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51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匡张孔马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55页。
    3彭卫:《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求索》,1988/03。
    4高洪兴:《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9页。
    4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页。
    5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8页。
    6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81页。
    7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独行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84页。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00页。
    2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2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1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梁冀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0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76-3677页。
    3张末元编著:《汉代服饰参考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第69,70,71,72,72页。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9页。
    4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8页。
    5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
    6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2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0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8页。
    2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0页。
    3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页。
    
    1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6页。
    2阮元:《十三经注疏·仪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6页。
    3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页。
    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33页。
    5班固:《白虎通德论·嫁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1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478页。
    2转引自朱崇仪:《性别与书写的关连:谈阴性书写》,中兴大学《文史学报》,第30期,2000年6月,第43页。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1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78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53页。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1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69页。
    2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6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8-2799页。
    1韩德民:《孝亲的情怀》,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1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1周之风:《班昭是中国妇女界第一个罪人》,《广西妇女》,1942年,第22期。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7-48页。
    
    1瓦西列夫:《情爱论·爱情和一个人的命运》,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89页。
    2郑观应著,王贻梁评注:《盛世危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1赵世杰:《历代女子文集卷三·序》,上海:扫叶山房刊本,1921年。
    2蓝鼎元:《女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2-3页。
    3《四部备要·子部·教女遗规·女诫》,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229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4页。
    2刘知几著,浦起龙注:《史通通释·第三册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2785页。
    2刘知几著,浦起龙注:《史通通释·第三册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页。
    3 [南宋]郑樵:《通志·总序·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宋·晁公武著,孙猛注:《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278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天文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215页。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8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1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6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9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3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7页。
    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9页。
    1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1[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卷十三·王肃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4页。
    3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450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7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9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8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22页。
    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1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7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35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35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3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8页。
    3李景星:《四史评议》,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6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3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38页。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55页。
    3浦起龙:《史通通释内篇二·叙事》,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8页。
    4 [后晋]沈昫:《旧唐书·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3页。
    
    1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3页。
    2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5页。
    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古文卜弊》,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第508页。
    1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4页。
    2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5页。
    3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3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7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5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22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3-394页。
    7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9页。
    8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21—722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27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0页。
    4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第2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94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20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18页。
    4[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6—57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传·蔡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88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传·张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52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传·牟长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57页。
    8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6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23页。
    2吴文棋、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3孙钦善:《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文献》,1987/02。
    1在本部分论文中,所引文字除标明具体出处的之外,未标明的均出于班昭的《幽通赋注》。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楚元王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70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0页。
    3贾谊著,阎振益,钟夏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38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4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3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1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1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1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1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62页。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23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32页。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9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46-2547页。
    
    1 [清]章学诚着,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易教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1萧子显:《南齐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37页。
    2萧子显:《南齐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38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4《朱子语类·卷139》,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99页。
    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扬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515页。
    6桓谭《新论·道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1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6页。
    1王惠玉:《王充文学思想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第205页。
     1黄晖:《论衡校释·对作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5-276页。
    1敏泽,李诚:《中国文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2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3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10648页。
    4杨修蓉:《汉唐贵族与才女歌诗研究》,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5冰心:《冰心全集第三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06页。
    
    1 [法]狄德多:《论戏剧艺术》,转引自徐子方:《千载孤愤》,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2《桂萼女史序》,转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05页。
    3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937页。
    
    1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4页。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165页。
    1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书店,1982年,第131页。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3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3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5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5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5页。
    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5—1756页。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8页。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0页。
    4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4页。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1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武昭宣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5页。
    1 [宋]朱熹:《诗集传》,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3页。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8页。
    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8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匡衡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42页。
    5高友工:《唐诗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6页。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6页。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1页。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0—231页。
    3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页,第41页。
    4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页,第39页。
    1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276页。
     1[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4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27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3页。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6页。
    1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33-1334页。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1页。
    3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72页。
    4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1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4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2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3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和帝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8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4页。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5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86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皇后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页。
    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9[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邓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15页。
    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6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85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54页。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2页。
    
    《十三经注疏》阮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史记》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汉书》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范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汉书补注》王先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后汉书集解》王先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东观汉记校注》刘珍著,吴树平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后汉纪校注》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汉晋学术编年》刘汝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三辅决录》赵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列女传》刘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著叶瑛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女诫注释》班昭著,裘毓芳释上海:医学书局,1916年
    《风俗通义校注》应劭著王利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法言义疏》汪荣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廿二史剳记》赵翼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
    《申鉴》荀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论衡校释》王充著,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白虎通疏证》陈立撰,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日知录集释》顾炎武著,黄汝成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名媛诗归》钟惺明万历间刻本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全汉文》严可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全后汉文》严可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全汉赋》费振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文选》萧统著,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然脂集例》王士禄清乾隆间《昭代丛书》本
    《古诗源》沈德潜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艺概》刘熙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乐府诗集》郭茂倩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诗品集注》曹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国妇女与文学》陶秋英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
    《中国文学史简编》陆侃如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
    《汉赋之史的研究》陶秋英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
    《公牍通论》徐望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文章辨体序说》吴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班昭》朱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中国舞蹈史》彭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
    《中国教育思想史》任时先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情爱论》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汉唐贵族与才女诗歌研究》张修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历代妇女著作考》胡文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郭绍虞文集·照隅室杂著》郭绍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史凤仪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赋史》马积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先秦两汉儒家教育》俞启定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苏者聪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女性史》[日]山川丽著,高大伦、范勇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唐前婚姻》邓伟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汉代妇女五家研究》黄嫣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公牍学史》许同莘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
    《汉代文学思想史》许结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梁乙真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汉赋研究》龚克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中国婚姻史稿》陈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妇女风俗考》高洪兴等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儒林女圣》蒋重跃沈阳:沈阳民族出版社,1992年
    《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乔以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吴文治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西汉经学与政治》汤志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汉代诗歌史论》赵敏俐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闵家胤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高世瑜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梁启超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曹大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女性的禁忌》赵健伟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
    《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于迎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钟慧玲主编台北:里仁书局(发行),1997年
    《赋学概论》曹明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女子从军史》王子今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
    《第二性》[法]波伏娃著,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葛志毅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盛世危言》郑观应著,王贻梁评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葛志毅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陈其泰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阴之德:中国妇女研究论文集》[澳]萧虹著;张威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
    《辞赋文学论集》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尺牍文学史》赵树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李炳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秦汉士史》于迎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胡学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两汉思想史》徐复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风骚与艳情》康正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中国婚姻史》汪玢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女性文学史》谭正璧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李新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孝与中国文化》肖群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经学与汉代社会》张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学论丛》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班固评传》陈其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儒学与汉代社会》刘厚勤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两汉经学与社会》孙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女诗人研究》张宏生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杜芳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陈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中国风俗通史》彭卫、杨振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曹书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汉魏文学与政治》孙明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徐华上海:学术出版社,2003年
    《汉代<诗>学研究》谭德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两汉辞赋及其文化身影》许东海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
    《中国文学精神》王洲明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经学历史》皮锡瑞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东汉士风与文学》蓝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汉赋通论》万光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年
    《女性审美文化》舒红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图说中国女性》卢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
    《汉魏文学嬗变研究》胡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陈松青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妇女与社会》李贞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唐明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李生龙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赵敏俐,谭家健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六朝文体批评研究》贾奋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郭英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本学者论中国古典文学:村山吉广教授古稀纪念集》增野弘幸等著,李寅生译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走出塔的女人: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田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唐代妇女生活与诗》徐有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李春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秦汉史》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曹道衡、刘跃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秦汉文学编年史》,刘跃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中国女子教育史》熊贤君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韩高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文体学概论》刘世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张新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曹胜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石观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赋文本的艺术研究》刘朝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
    《王充文学思想研究》王惠玉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王引萍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两汉民族思想史》崔明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先唐颂体研究》陈开梅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汉代<诗经>学史论》刘立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中国民俗史·汉魏卷》郭必恒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汉代妇人诗辨析》陈延杰《东方杂志》,24卷24号
    《略论中国古代女作家》苏者聪《武汉大学学报》,1987/06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乔以钢《天津社会科学》,1988/01
    《一个复杂的群体:中国古代女作家散论》丁时良《郑州大学学报》,1988/02
    《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彭卫《求索》,1988/03
    《汉代“孝”的观念的变化》孙筱《孔子研究》,1988/03
    《试论汉代妇女贞节观》郝连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3
    《论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赵克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古代妇女文学散论》王之江《社会科学辑刊》,1993/03
    《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1995/03
    《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1995/02
    《试论汉代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自主地位》王扬《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
    《强权下的微弱叹息——从中国文学史管窥女性独立意识》王云介《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浅论中国汉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崔瑞《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概念·方法·个案——“女性文学”三题》王侃《文艺评论》,1999/02
    《论经学与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晋文《江海学刊》,2001/05
    《论汉代妇女的家庭地位》贾丽英《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从汉代婚姻关系看当时的妇女地位》李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汉代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宋仁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刘淑丽《社会科学辑刊》,2003/06
    《“成文”之思:汉代妇女文学思想三家论略》虞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试论一代女史学家班昭的心理悲剧及其价值》苏萍:《理论界》,2004/05
    《东汉中后期女主执政现象试探》黄清敏《广西社会科学》,2005/01
    《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苏萍《妇女研究论丛》,2005/01
    《班昭和<汉书>》赵连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6
    《班昭考》朱维铮《中华文史论丛》,2006/02
    《<焦仲卿妻>旁证——汉诗中所见之汉代妇女生活和家庭人伦关系》徐国荣《学术研究》,2006/03
    《史学大家班昭和她的<女诫>》李均惠《文史杂志》, 2006/06
    《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宋瑞斌《文教资料》,2007/26
    《由汉代妇女离异与再婚的状况看汉代人的贞节观》刘伟杰《民俗研究》,2007/01
    《孝与汉代家庭教育》李建业《东岳论丛》,2007/03
    《论班昭的妇女仪容观及其复活儒家古礼的努力》刘利利《东岳论丛》,2007/05
    
    《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李庆华湘潭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
    《试论汉代女性文学》王文娟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
    《从婚姻、家庭看汉代妇女的地位》李晓燕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班昭与<女诫>》赵会英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东汉班氏三杰研究》王珍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汉代女性文学研究》丁旻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薛艳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班昭研究——以<女诫>为中心》余恒森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中韩女诫文学之研究》姜贤敬台湾师范大学学位论文,1990年
    《先秦妇女研究》陈晓杭州大学学位论文,1996年
    《汉晋女性观及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刘淑丽北京大学学位论文,2002年
    《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虞蓉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吴晓红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李彤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吴从祥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班昭妇女家庭伦理思想研究》刘利利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