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一章:知识分子伦理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锋与桥梁,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不可想象。但是,鲁迅尖锐地指出担负这个使命的知识分子存在着两大致命缺陷:知识匮乏与道德堕落。而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在根本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伦理重建所必须面对的自身内部困难,这两个问题导致的知识分子的内战更加反映了政治伦理中的一个古老难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政府忠诚,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拒绝效忠于它?这种分歧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伦理与政治分裂。鲁迅面对这个困境时富于个性地将政治分为:“革命”和“统治”,赞成政治“革命”一面,而反对政治“统治”的一面。虽然如此,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知识分子伦理重建的立场依然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摇摆,精神界战士是鲁迅知识分子伦理重建的最终选择。
     第二章:阶级伦理在现代中国亟需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时代背景下,一场主张阶级分裂与对抗的阶级斗争的伦理合法性与现实必要性表现在哪里?这不但是无产阶级文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政治革命至关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鲁迅以其对无产阶级反抗压迫的合理性论证以及对统治阶级道德堕落的揭露而成为阶级论的热情伦理赞成者。但在现实斗争中,鲁迅也隐约看到了这个庞大运动背后的黑风暴。在有意无意中鲁迅同时反映了阶级论的两个缺陷:是一种开明帝国主义和路径的问题。所谓开明帝国主义是垄断真理,宣称建立人间天堂的理论形态;路径问题在于阶级论出于对等级制的痛恨从而希望实现大范围内的平等甚至是绝对平等,这点很难在现代中国实现,如果硬要实现“大锅饭”式绝对平等将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鲁迅证明了阶级斗争反抗压迫,实现社会平等的正当原理,但是也反映了阶级论的缺陷。
     第三章:民族伦理个人主义伦理原则与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在价值立场上存在着明显冲突。但是,这两者却可以在一点上统一起来:现代中国无论是主张个性解放的五四运动还是主张集体主义的政治革命,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国家、民族的救亡与重建。集体主义之所以能够压倒个人主义是因为它更加符合救亡的实际,而并非在伦理价值上完全压倒个人主义。鲁迅的意义在于:传统的党史叙事方式认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线形过程,历史就是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过程;鲁迅当然反映了这个过程,但是他更加主要地反映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具体而立体的冲突,两种价值之间的碰撞。简单地肯定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现实的与历史的后果。
     第四章:宗法伦理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一个没有解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既然对封建宗法制度的缺陷和严重后果揭示得如此充分,那么为什么这个制度及其幽灵还要如此顽固地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亚洲范围内,宗法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在有效运转。在现代中国宗法伦理表面上受到批判,实际上融入了中国现代化的灵魂;而在日本则公然地以宗法伦理作为现代化组织与动员的国民行为规范。鲁迅时代中国宗法制主要表现在以族权为特征的宗法体系还会为成员提供宗法的温情和庇护,日本的宗法制度主要表现为以皇权为特征的国家组织体系。这一点区别导致了鲁迅认为的日本国民性要优于中国。但在根本上两国都信奉一种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宗法体系。这使得两国的现代化都遭受了巨大挫折:二战失败是日本现代化的低谷,中国的文革是其现代化的最大挫折。鲁迅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宗法制恶果,但是日本的宗法制表明这是亚洲的特点和信仰以及组织方式。要汲取历史教训,深刻改变这种宗法制度,不但需要自身深刻的认识和变革的决心,更加需要有效的机制来代替宗法制的功能。特别是以现代的伦理、法律、政治体系来代替宗法制下族权的温情和庇护,以及皇权的组织形式。
     结语:以上四章讨论了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四对主要矛盾以及现代中国重建伦理体系的深层困难所在:知识分子伦理重建困难在于知识分子与政治的矛盾,是要服从民族救亡的大局还是要坚持警惕任何形式奴役的产生?阶级伦理反映了如果统治阶级的表现低于被统治阶级的预期,是要选择容忍还是开始新一轮革命?民族伦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个人还是在集体?尤其是在民族救亡的背景下。宗法伦理反映出中国和日本代表了宗法伦理的“孝”与“忠”的两个侧面,两者也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宗法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冲突,亚洲伦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进行价值的取舍和融合?
Chapter I :The intellectual is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utting edge and the bridge, does not have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ion, China's modernization to be able imagine. But, Lu Xun pointed out incisively bears this mission the intellectual to have two big fatal defects: The knowledge degenerates deficiently with the morals. But in fact, these two questions reflect on basic are not only own internal difficulties which the intellectual ethics reconstruction must face, these two questions cause the deep level's intellectual's civil war has even more reflected in a political ethics ancient difficult problem: Should we be loyal in what situation to the government, also what situation we should refuse to give loyalty to i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has caused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ethics and the political fission. Lu Xun facing this difficult position when is rich in individuality divides into politics:“the revolution”and“the rule”, approved politics“the revolution”opposes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the rule”one side. For all that in political struggle's crevice, the intellectual ethics reconstruction's standpoint still swings between the initiation and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the spirit soldier is the Lu Xun intellectual ethics reconstruction final choice.
     Chapter II:Needs in modern China to unite as one, altogether under the imperial foreign aggression time background, a position social class fission and the resistance class struggle's ethics validity and do the realistic necessity display in where? Not only this is the question which the proletariat literature must solve, is also the entire politics revolutionizes the very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realistic question. The warm ethics supportor who to the ruling class morals Lu Xun revolts against the oppression by it to the proletariat the rational proof as well as degenerates the exposition which becomes the classism. But in the reality struggle, Lu Xun also indistinctly saw behind this huge movement black storm. Was intending Lu Xun simultaneously to reflect the classism two flaws accidentally: Is one kind of enlightened imperialism and the way question. The so-called enlightened imperialism is monopolizes the truth, the declaration establishment heaven on earth theory shape; The way question lies in the classism to hope that realizes in the wide range equality is even the absolute equality, this realizes very difficultly in China, if will insist to realize“the mess”the type absolute equality to create the new social problem. Lu Xun had proven the class struggle revolts against the oppression, realizes the social integration right principle, but has also reflected the classism flaw.
     Chapter III:The individualism ethics principle and the collectivism ethics principle has the obvious conflict in the value standpoint. But, this both actually may unify on a spot: Regardless of modern China is advocated that the emancipation of man's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dvocated collectivism politics revolutionizes its essential target is to realize national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The reason that collectivism can crush the individualism is because even more tallies with the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reality, but crushes the individualism completely by no means in ethics value. Lu Xun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traditional party history narrative way thought that from the individuality principle to the collectivism is a new old alternate linear process, the history is collectivism defeats the individualism the process; Lu Xun has certainly reflected this process, but he even more mainly has reflected th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oncrete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flict, between two kind of value collisions. Simple affirmation individualism or collectivism can bring the serious re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consequence.
     Chapter IV:Since 54 New Culture Movement a Chinese circle of thinkers solution also inextricability's question has not been: Since promulgates so to the feudalism patriarchal system's flaw and the serious results fully, then why this system and the spirit can also the so stubborn existence? This is because in the Asian scope, the patriarchal system effectively is also revolving in quite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Lu Xun time China ancestor legal system will mainly display will also provide the clanlaw take the clan authority as the characteristic clanlaw system for the member the tender feeling and the asylum, Japan's patriarchal system main performance for take the imperial authority as the characteristic National Organization system. This point difference caused the Japanese nationality which Lu Xun thought to surpass China. But both countries believes in one kind on basic take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as the core clanlaw system. This caused both countries the modernization to suffer the huge setback: The World War II is defeated is the Japanese modernization trough, China's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is its modernized biggest setback. Lu Xun has promulgated the alarmed ancestor legal system evil consequence, but Japan's clanlaw scheduling Ming Zhei is Asia'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belief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 way. Must derive the historical lesson, changes this kind of patriarchal system profoundly, not only needs own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determination, even more need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to replace the ancestor legal system's function. Specially by modern ethics, the law,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places under the ancestor legal system the clan authority tender feeling and the asylum, as well as imperial authority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Conclusion: The above four chapters discussed four pair of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which as well as the modern China reconstruction ethics system's in-depth appears in the modern China reforming process difficult are at: The intellectual ethics reconstruction lies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political contradiction difficultly, is must obey national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to insist the vigilant any form enslaves production? Social class ethics had reflected, if ruling class's performance is lower than by ruling class's anticipated, is must choose the tolerance to start new one round the revolution? National ethics had reflected social development's ultimate significance displays in individual in the collective? Especially under national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background. Clanlaw ethics reflected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resentative clanlaw ethics“filial piety”and“loyal”two sides, both also took a whole to reflect the clanlaw ethics and the modern ethics conflict.
引文
[1]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9.
    [2]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8.
    [3]王晓明.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2.
    [4]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8、19.
    [5]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转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651.
    [1]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4.
    [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9.
    [3]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4.
    [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8.
    [5]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9.
    [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47-248.
    [7]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82.
    [8]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72-273.
    [9]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45.
    [10]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5.
    [11]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45.
    [12]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03.
    [1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4 .
    [1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5-136.
    [15]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0.
    [1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38.
    [17]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5.
    [18]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9.
    [19]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14-215.
    [2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1.
    [2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7.
    [22]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49.
    [2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4.
    [24]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9.
    [25]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6.
    [26]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3.
    [27]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8.
    [28]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2.
    [29]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5.
    [3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4.
    [3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5.
    [3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
    [3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
    [3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5.
    [35]转引自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3-184.
    [3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6.
    [37]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0.
    [38]许纪霖.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39]转引自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6.
    [40]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9.
    [41]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6.
    [42]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7.
    [43]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4.
    [4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7.
    [45]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1.
    [46]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
    [47]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
    [4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3.
    [49]转引自钱杏邨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9.
    [5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9.
    [5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1.
    [5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
    [5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9.
    [54]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6.
    [5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
    [5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
    [57]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2.
    [5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7.
    [5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0.
    [60]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4.
    [6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2-203.
    [6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
    [63]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
    [64]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4.
    [65]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6.
    [66]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8.
    [67]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80-681.
    [68]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6.
    [6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76.
    [70]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0.
    [71]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3.
    [72]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2-333.
    [7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0-231.
    [7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7.
    [75]转引自苏雪林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66.
    [76]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60.
    [77]王晓明.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1.
    [78]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2.
    [7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3.
    [8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9.
    [81]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6.
    [8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8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8.
    [8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9.
    [85]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
    [8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6-538.
    [8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8页.
    [88]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2页.
    [89]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
    [90]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50.
    [9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8.
    [9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8.
    [9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4.
    [94]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
    [95]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
    [96]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7.
    [9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6.
    [9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2.
    [9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5.
    [100]转引自苏雪林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66.
    [101]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8.
    [10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3.
    [10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4-535.
    [104]伊安·夏皮罗.导论,政治的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
    [105]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106]许纪霖.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107]许纪霖.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108]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
    [10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
    [110]转引自易竹贤.胡适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12.
    [111]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J]新青年,1919:3(3)
    [112]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
    [11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2.
    [11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1.
    [115]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21-222.
    [116]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J]文学评论,1989:(3-4)
    [11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4.
    [118]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7.
    [11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3.
    [120]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
    [12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9.
    [122]转引自陈独秀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3.
    [123]谢泳编.鲁迅还是胡适[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331-332.
    [124]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
    [125]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3.
    [126]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84.
    [12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
    [12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1.
    [12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4-455.
    [130]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19.
    [131]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2.
    [132]费希特.伦理学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5.
    [133]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4.
    [134]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8
    [135]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4
    [136]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8-189.
    [137]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119.
    [13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
    [140]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0-191.
    [141]朱立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9.
    [14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
    [143]转引自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
    [144]转引自苏雪林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68.
    [14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1.
    [14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9.
    [14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5.
    [148]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9.
    [149]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3.
    [150]转引自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59.
    [15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8.
    [152]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1.
    [15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
    [15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0.
    [155]转引自陈独秀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3.
    [156]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2.
    [157]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2.
    [15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4.
    [159]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0.
    [160]转引自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
    [161]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2.
    [16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0.
    [16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
    [16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9.
    [16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5.
    [166]转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760.
    [167]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引自谢泳编.鲁迅还是胡适[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293.
    [168]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引自谢泳编.鲁迅还是胡适[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293.
    [169]转引自苏雪林、胡适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58.
    [170]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
    [17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0
    [17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25
    [17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9
    [17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25.
    [175]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5
    [176]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6卷5号1919年5月
    [17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2
    [17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9
    [179]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180]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247
    [181]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4
    [18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7-98
    [18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6卷5号1919年5月
    [184]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
    [18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
    [18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
    [18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
    [18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
    [18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7
    [190]周扬.精神界之战士转引自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6.
    [19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6
    [19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193]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52
    [19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
    [195] A·и·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209-210
    [19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3
    [19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198] A·и·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214-215
    [19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8
    [200] A·и·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215
    [201]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3
    [202]汪晖.死火重温.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0
    [203]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2
    [204]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0
    [205]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4
    [206]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5
    [207]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7
    [20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1-432
    [209]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
    [210]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9
    [211]汪晖.死火重温.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6
    [21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5
    [21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1
    [21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长沙:岳麓书社,1999:144
    [21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2
    [216]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4
    [21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99
    [21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25
    [21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8
    [220]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0
    [22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9
    [22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82
    [22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99
    [22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1
    [225]转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760.
    [22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25
    [227]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2
    [22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2
    [229]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09
    [230]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75
    [231]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55
    [232]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22
    [233]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1
    [234]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5-48.
    [235]转引自郭沫若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4.
    [236]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6.
    [23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6-137
    [23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7
    [23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9
    [240]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
    [241]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
    [24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764
    [243]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4
    [24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1
    [24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
    [24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5
    [24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9
    [248]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5
    [249]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1
    [25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1-202
    [25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7-158
    [25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1
    [25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3
    [25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1
    [25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0
    [25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9
    [257]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57
    [25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4
    [25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26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5
    [26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5
    [26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6
    [26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0
    [264]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5
    [26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5
    [266]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33
    [267]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34
    [26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
    [26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52-553
    [27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54
    [27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1
    [272]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5
    [273]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3.
    [274]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1-92
    [275]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9
    [276]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9
    [277]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阴暗面,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278]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3.
    [27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9-370.
    [28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
    [28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6
    [28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9
    [28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3
    [28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4
    [28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1
    [286]转引自郭沫若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1-93
    [287]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5
    [28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5.
    [289]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6.
    [29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6.
    [29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4.
    [29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2.
    [29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81.
    [29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3.
    [295]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42.
    [29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7.
    [297]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9.
    [298]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8.
    [299]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8
    [30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4.
    [30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7.
    [302]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9.
    [303]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9-350.
    [30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2.
    [30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2.
    [30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
    [30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7.
    [30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8.
    [30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7.
    [31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2.
    [31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2.
    [31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4.
    [31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5.
    [31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3.
    [315]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2.
    [316]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
    [317]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
    [31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7.
    [31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0-241.
    [320]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5-336.
    [32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1.
    [322]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2.
    [32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2.
    [32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4.
    [32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71
    [326]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9.
    [32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0.
    [32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4.
    [32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4.
    [330]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5
    [331]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
    [33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9.
    [333]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9
    [334]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
    [335]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0
    [33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5
    [33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32
    [338]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2
    [339]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2
    [340]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10
    [34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1
    [34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
    [34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
    [34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6
    [345]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3
    [346]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9
    [347]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
    [348]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8
    [34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
    [350]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5
    [35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5
    [35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
    [35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354]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
    [35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5-236
    [35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127
    [35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9
    [358]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5
    [359]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7
    [360]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9
    [36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7
    [36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3
    [36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1
    [364]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6
    [36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4
    [36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7
    [367]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4
    [368]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9
    [369]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46
    [37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51
    [371]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
    [37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6
    [373]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1
    [37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
    [37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7-38
    [37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4
    [37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6
    [378]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0
    [379]转引自钱杏邨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4
    [380]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01
    [381]王晓明.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67
    [38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383]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6
    [38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6
    [385]瞿秋白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
    [38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4
    [387]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4
    [388]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0
    [38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7
    [39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3
    [39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
    [392]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3
    [393]转引自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740、746、755
    [394]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3
    [395]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
    [396]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
    [397]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9
    [398]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9
    [399]转引自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3
    [40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4
    [401]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4
    [402]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9
    [40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0
    [40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1
    [40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6
    [40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2
    [407]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
    [408]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5
    [409]转引自许纪霖.二十世纪思想史论·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8
    [410]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0
    [411]读书杂志编:《亚洲的病理》,高远东:以主体的姿态面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第一版,第67页。
    [41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129页。
    [41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41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战士》周报,1927年3月。
    [415]、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36页。
    [416]、李泽厚:《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14页。
    [41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217页。
    [41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7页。
    [419]、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488页。
    [42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83—84页。
    [42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4页。
    [42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8页。
    [42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卷,第150页。
    [42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卷,第102页。
    [425]、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卷,第93页。
    [42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133页。
    [42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4卷,第598页。
    [428]、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91页。
    [429]、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卷,第456页。
    [430]、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6卷,第81页。
    [43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3卷,第682页。
    [432]、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59页。
    [43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39页。
    [43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313页。
    [43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41-42页。
    [43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129页。
    [43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42-43页。
    [438]、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135-136页。
    [439]、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598页。
    [440]、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61页。
    [441]、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193页。
    [442]、竹内好:《近代的超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1版,第290页。
    [44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卷,第140页。
    [444]、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4号,1915年12月6日
    [445]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6
    [446]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6
    [447]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7
    [448]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4
    [44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8
    [450]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7
    [451]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83
    [45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34
    [453]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
    [45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5
    [45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6
    [45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8
    [45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6-287
    [458]孙玉石.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的考察[M]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71-172
    [459]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6
    [460]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26
    [461]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7
    [462]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8
    [46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97
    [464]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7
    [465]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6
    [46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2
    [46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97
    [46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4
    [469]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35
    [470]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3-15
    [47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7
    [47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0
    [473]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
    [47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62
    [475]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06
    [476]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4
    [47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7
    [47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5-216
    [479]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1
    [480]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5
    [48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5
    [48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8
    [48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5
    [484]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7
    [48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70
    [486]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2
    [48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6
    [488]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4-55
    [489]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5
    [490]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30
    [49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40
    [49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40
    [49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8
    [49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88
    [49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5
    [496]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59
    [49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22
    [498]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82
    [499]转引自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344
    [500]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5
    [50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4
    [50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6
    [50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5
    [50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6
    [50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18
    [506]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0
    [50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
    [508]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
    [509]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5
    [510]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3
    [511]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9
    [51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98
    [513]转引自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345
    [51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4-235
    [51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0
    [51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4
    [51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6
    [518]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4
    [519]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520]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6
    [52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2
    [52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7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许纪霖.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姜振昌.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8]、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钱杏邨等.围剿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0]、王晓明.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1]、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伊安·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3]、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4]、易竹贤.胡适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5]、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16]、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7]、陈独秀等.红色光环下的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8]、谢泳编.鲁迅还是胡适[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19]、吕周聚.现代中国文学沉思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0]、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费希特.伦理学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2]、朱立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3]、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6]、孔范今编.百年大潮汐——20世纪思想解放运动文录[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
    [27]、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8]、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9]、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0]、王富仁、汪晖等.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2]、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3]、许纪霖.二十世纪思想史论·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34]、A·и·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5]、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长沙:岳麓书社,1999
    [36]、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7]、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9]、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0]、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1]、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