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负荷人生: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武汉位于江汉交汇之处,地处交通冲要、沟通东西南北,水陆交通发达,堪称九省通衢。步入近代,武汉更是藉由发达的水陆交通一跃而成为近代化大都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发展,武汉码头工人群体兴起、壮大,成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穿行于武汉大街小巷,与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联系,与城市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整体史的视野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展现了这一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的动态画卷,并试图揭示这一群体与武汉近代社会发展,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关系。
     自武汉开埠,武汉码头工人群体逐渐形成,其数量大体上呈上升趋势。虽然抗战时期由于武汉沦陷人数骤减,但至解放前再度增长到近代以来最大值。码头工人的来源主要有四大类:本省及外省的农民、无固定职业的城市贫民、破产手工业者、外省的竹木工人和拉船工人,其中本省的农民是武汉码头工人的主体。虽然同在码头从事起卸搬运,但是由于身份、籍贯、工种等的不同,码头工人表现出复杂的多质内部构成。在封建把持制度之下,码头工头掌握着工作权,并藉此吸取工人膏血、驱使工人为其卖命;工人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待遇低下,劳动毫无保障,生活极其痛苦。因此,码头工人对工头又怕又恨,时有反抗。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群体主要的社会互动关系有三种:劳资关系、劳工关系,以及码头工人与政府间的关系。
     码头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有合作(互利交换),有冲突。码头工人保障雇主货物起卸装运顺畅,雇主支付工人工资,维持工人生存,合作是双方互动关系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利益上的根本对立,码头工人与雇主之间常有纠纷发生。特别是到抗战胜利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劳资纠纷更是频频发生,阻碍了武汉工商经济的发展。
     码头上的劳工关系有双重内涵:一是码头工人内部小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码头工人与其他工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中国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生存压力巨大,在这种互动场景之下,码头劳工关系虽然也有合作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竞争与冲突。码头劳工纠纷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了码头工人自身的生活,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纷纷插手码头事务,甚至操纵劳工纠纷捞取利益,使得劳工关系更加紧张,冲突更加激烈。
     武汉码头工人数量众多、人员复杂,难以控制,因此国民政府花费很大力气对其进行管理,包括:设置码头专管机构、整理码头业务、征收码头工人公益金,以及成立码头工会等。国民政府虽然努力想使码头工人纳入掌控之中,但政策上的高压管制与实际处理中的妥协处置之间的矛盾、多方参与管理与多头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员的徇私枉法却将其置于十分尴尬的处境。到解放前,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内战,官员们忙于中饱私囊,使得码头秩序失去了控制。
     随着近代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码头工人群体及其群体意识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反过来对近代武汉的经济、政治及城市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并非武汉独有的现象,在近代中国各大城市均有相似的情形。综而观之,码头工人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码头工人群体的产生与壮大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于庞大的码头工人群体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近代转型。数量庞大的码头工人群体的长期存在,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缓慢与曲折。
Wuhan, which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an River, is the land-water terminal communicating all directions for its flourishing transportation. Stepping into the modern times, Wuhan became a metropol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the dockers in Wuhan became a special community. They had extensive connection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Wuhan society, and vitally related with urban life.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Wuhan docker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displayed its dynamic picture in the visual field of whole history and the social history angle of view. Through that, this text tries to announc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Wuhan society,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social transform of China.
     Since Hankou was opened as a commercial port, the dockers had gradually formed a group in Wuhan,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ncreased steadily. There were four kinds of people forming the group: Peasants from Hubei or other provinces who were the main part of the dockers, the urban poor people without fixed occupations, bankrupt handicraftsmen, the bamboo and wood porters and pulling ship worker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identities, native places and occupations, Wuhan dockers community was very complicated. The feudal bosses of docks had the power to control the working right, so that they could exploit the dockers and forced them to do anything they want. For the dockers, they had very low wages without any political right or labor protection. They hated and feared the feudal bosses so much that they often had rebellions against the bosses.
     There was no group existing in isol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existed three kinds of soci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ocker community and others, i.e.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 the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of dockers and the government.
     However, the dockers had to cooperate with their bosses, though they had conflicts.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both sides. Dockers ensured that the employers' goods could be loaded and transported smoothl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uld make a living from the wages paid by their bosses. Conflicts, however, often occurred between employers and dockers because their basic profits were opposite against each other. Especiall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inflation, conflicts between dockers and employers took place even more frequently, which had obstru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The labor relationship on the docks had double connotation: the first one wa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mall groups inside the dockers; seco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kers and the other workers. In urban society, because the lower classes had to face the heavy living pressure, the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s formed the two main kind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bors, though cooperation also existed among them. Frequently happened labor conflicts had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dockers' own lives, but also brought great damag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ecurity.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many powers began to participating wharf affairs one after another, some of them even manipulated labor conflicts to fish for interests, who had sp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labors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flict became fiercer and fiercer.
     The amount of Wuhan dockers was large, and their personnel were complicated. So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Kuomin Government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In fact, a lot of efforts had been made by the Kuomin Government, such as establishing particular institutions to take charge of wharf affairs, arranging dock business, collecting the public fund, and setting up dock labor union, and so on. Although they made great efforts to bring the dockers under control, the Kuomin Government was still in an embarrassed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high pressure controlling and compromised handling, multi-management and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nd also officials' corruption. Before the liberation, the Kuomin Government kept busy with the civil war; and its officials were occupied in making money, no one cared about the wharf business, which made the wharf order be out of control.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Wuhan, the docker communities and their group consciousness ha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coming into being, developing, being prosperous to fading. Conversely, they had exerted a deep influence on modern Wuhan's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ety.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was not a unique phenomenon of Wuhan; there was a similar situation in every large city of modern China.
     To sum up, docker community was an outcome of modern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 creation and growth pushe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conversely. But the group was so excessively huge that it hinder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ong-time existence of the docker community with numerous members reflected the slowness, turns and twists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引文
① 刘志琴:《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2期。
    ②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4页。
    ③ [英]霍布斯鲍姆:《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载蔡少卿主编:《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④ [美]G·埃利:《当代西方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势》,载蔡少卿主编:《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⑤ [英)J·布雷维里等:《何谓社会史》,载蔡少卿主编:《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146页。
    ⑥ 张硕:《遗失的线索:小传统与历史话语权力》,《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① 章开沅:《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意见》,《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② 彭南生:《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① 池子华:《从“凤阳花鼓”谈淮北流民的文化现象》,《历史月刊》(台湾),1993年第7期。
    ① 池子华:《流民:从传统到近代》,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① 曲彦斌:《中国传统社会群体研究之十——乞丐群体的历史考察》,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50页。
    ② 池子华:《沉重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③ 池子华:《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附载《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50-458页。
    ②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武汉市档案馆藏 40-13-29。
    ①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册,民国(夏口县志》,第134页。
    ② 范锴:《汉口丛谈·卷一》,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第24页。
    ③ 皮明庥主编:《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④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1册,乾隆《汉阳府志》,第128页。
    ⑤ 转引自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一编地理》,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10页。
    ⑥ [清]孙嘉淦:《南游记》,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86页。
    ①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二),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7页。
    ② 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3页。
    ③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原注云:“纬子、衣服、袜子、剪子、芦席、草纸、打扣等街巷皆以店名。”
    ④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1册,乾隆《汉阳府志》,第129页。
    ⑤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二编交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32—34页。
    ⑥ 徐志:《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⑦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原注云:“一云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宫殿、花楼为八大码头;一云每坊上下二码头,四坊合而为八。”
    ① 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 范锴:《汉口丛谈·卷三》,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第1页。
    ③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④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⑤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4册.向治《续辑汉阳县志》,第182页。
    ⑥ 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⑦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原注:行栈抬货者名“外班”。
    ① 本段内容参考《武汉指南》、《码头史话》、《武汉港史》及湖北省档案馆藏江汉关档案《汉口港调查表》(LS25-240)。
    ② 武汉市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另据《码头史话》第4页称:“从1865年至1910年,各帝国主义在租界开设的工厂就有38家,开设的洋行和轮船公司有113家。”
    ③ 分别是英商太古洋行(1877年)、怡和洋行(1877年),中英合资鸿安公司(1891年),德商瑞记洋行(1899年)、美最时洋行(1900年),日商大阪商船公司(1898年)、湖南汽船公司(1903年)、日本邮传公司(1906年),法国东方轮船公司(1906年)。——参见[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第145—148页。
    ④ 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⑤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上海昌明公司1908年版,第1页。
    ⑥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3页。
    ① 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一》,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第26页。
    ①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
    ② 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3页。
    ③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④ 转引自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①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二编交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40—41页。
    ②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册,民国《夏口县志》,第118页。
    ③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①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三编实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20—22页。
    ②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三编实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277—278页。
    ③ 汪建中等:《码头史话》,武汉市装卸公司《企业志》编纂委员会1950年版,第6页。
    ④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二编交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32—36页表格,顺序有所调整。
    ⑤ “夯”为方言,意为用力扛。
    ① 《调查武阳码头数字》,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16。
    ②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29页。
    ③ 表1-3中1932年以后洋货进口净数仅系直接由外洋进口之数,由国内各口岸进口的洋货数值不详,而汉口向来转口贸易比直接进出口贸易多,进出口总值应比表列数值大。
    ①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230页。
    ② 武汉市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291页。
    ①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上海昌明公司1908年版,第12页。
    ② [美]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转引自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罗杜芳译文《十九世纪汉口的市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403页。“长途陆路运输工人”是指“赶马、骡和骆驼等牲口的人。这些人受雇于大商人,住在集中于马王庙一带昏暗的‘骡马店’里。”
    ③ 徐焕斗修,王夔清纂:《汉口小志·户口志》,1915年铅印本,第57页。据该志内《汉口人身份调查统计表》,共计人口15170户,99833人。
    ④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2页。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431页。原文称武昌有码头工人5522人,当属笔误。另在《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中称有三万余人(武汉大学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22页。)
    ②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人之决议》,《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1月11日。当时共产党领导的码头工会将各码头散工依据工作习惯固定于各码头,此数据不仅指正式工人,且包括码头散工在内。
    ③ 刑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主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第二编》,社会调查所1932年,第46页。
    ④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44页。
    ⑤ 谢茜茂编:《1931年汉口大水记》,汉口江汉印书馆1931年版,第106页。
    ⑥ 《汉阳码头争夺工作权纠纷》,194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30。
    ⑦ 《汉口市码头概况》,1946—1947年,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112。
    ⑧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① 具体会员数为39535人(1947年10月12日武汉日报,汉口市政府因选举国大代表公布者);武昌、汉阳有汉阳抽包过挡业职业工会、汉阳鹦鹉洲同利友会搬运工会(负责人丁交光),人数不详。
    ②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版,第310页。
    ③ 《旧码头工会档案:汉口市码头概况》,1949年1月19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02-1-9。
    ④ 转引自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⑤ 《华中工人报》,1949年10月10日,转引自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页。
    ⑥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67),民国《枣阳县志》,第231-232页。
    ⑦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编印发行,第34页。
    ⑧ 严仲达:《湖北西北的农村》,载《东方杂志3,第24卷第16期,第45页。
    ⑨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8-729页。
    ①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年鉴》,1938年印,第103页。
    ②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3、635页。
    ③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制:《湖北省概况十种》,出版社及出版年不详,第7页。
    ④ 《政治月刊》创刊号,论著页48,1934年。转引自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⑤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年鉴》,1937年6月印,第148—151页。
    ⑥ 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⑦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第336页。
    ①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②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48页。
    ③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80、860页。
    ④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4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⑤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9页。
    ⑥ 《经济统计》1937年第4期,第190页。转引自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⑦ 王清彬、王树勋、林颂河、樊弘等编:《中国劳动年鉴(第一次)·第一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印,第440页。
    ⑧ 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62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86页。
    ③ 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8页。
    ④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71页。
    ⑤ 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59页。
    ① 秋白:《中国职工运动的问题》,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79页。
    ②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2页。
    ①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人口发展轨迹》,《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②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2页。
    ③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2页。
    ① 根据《伪武昌市政府:码头工会成立、会员名册》(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统计制成。
    ② 根据《码头工人业务整理各项办法及组织细则和码头工头一览表》(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统计制成。
    ① 根据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3页表格制成。解放后,政府对码头工人及其工作进行整改,将原汉口市区部分码头工人统一起来组织成汉口市去运输公司,在该表所统计的2798人中,绝大多数工人是多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的,只有11人是在解放后参加码头工作,有27人在解放前参加码头工作不足一年。笔者认为此统计数字能够反映抗战胜利后汉口码头工人情况。再该表分县市人数合计2759人,比合计人数少39人,因合计人数在原书中多次出现,应该是正确的,可能是分县市人数记载时有误差,相应的百分比也略有出入,但不影响总体情况,是以仍采用其原始数据。
    ②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2页。该表分类人数共计2808人,比合计人数多了10人,应以合计人数为准,可能是分类人数记载有误,相应百分比也略有出入,但能反映出基本情况,是以仍采用其原始数据。
    ③ 本部分参考《武汉港史》及《武汉码改资料汇编》相关内容。
    ① 据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01中原件绘制。
    ② 《查禁箩籍制度》,1933年年12月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406。
    ① 《夏口县呈为会同审订本埠各码头起运货物力价事》,1928年12月1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07。
    ②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页。
    ③ 王倘、薛健吾:《湖北武昌县青山试验区户口与经济调查报告》,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6年版,第97页。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13页。
    ② 《夯劳福利会组织章则等件》、1948年1月,武汉市档案馆藏8-18-27。
    ③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页。
    ④ 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73页。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页。但在《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年)第79页,及《汉口市1946年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基本概况统计表》(武汉市档案馆藏9-31-1024)第15页,均记载汉口市码头共分为571个小组,。
    ②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页。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0页。
    ② 《汉阳码头各分会概况表》,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③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④ 汪建中等:《码头史话》,武汉市装卸公司《企业志》编纂委员会1950年版,第16页。
    ⑤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40页。
    ①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第4页。
    ②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438页。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码头工人熊维喜访谈材料,诗歌出自熊维喜所作《诗、歌谣、戏曲集》(未刊)。后文引用歌谣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该集。
    ② 工商部编印:《全国工人生活及工业生产调查统计报告书》,1930年。
    ③ 《熊荣记与天祥洋行之合同》,1923年8月4日订立,武汉市档案馆藏18-1-171。
    ④ 《熊荣记与中兴煤炭公司之合同》,1933年4月1日订立,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1。
    ①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1页。
    ②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12页。
    ④ 根据[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上海昌明公司1908年版,第211-214页表格制。
    ①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216页。
    ② 武汉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工农兵学员《码头风云》写作组:《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页。
    ①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2页。原表百分比不够精确,本文略作修正。
    ①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上海昌明公司1908年版,第211页。
    ②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③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编印发行,第488页。
    ④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册,民国《夏口县志》,第4页。
    ① 王清彬、王树勋、林颂河、樊弘等编:《中国劳动年鉴(第一次)·第一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印,第159页。
    ② 据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二),1950年10月版,概况附表十一折合统计。
    ①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年),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112。
    ② 《夯劳福利会组织章则等件》,武汉市档案馆藏9-18-27。
    ③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1页。
    ①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元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②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4页。原表分类人数共计2788人,比合计人数少10人,但能反映基本情况,本文中仍采用其原始数据。
    ③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2页。
    ① 吴勤治:《棚户》,《武汉日报》1935年3月4日。
    ② 《一年来贫民借贷处之概况》,《新汉口》第二卷第8期,1931年,第89页。转引自胡俊修博士学位论文:《“东方芝加哥”:背后的庸常——民国中后期(1927-1949)武汉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研究》,2007年,第29页。
    ③ 万耀煌:《七十年前的武昌》(下),《湖北文献》第29期,第34页。转引自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第490页。
    ④ 武汉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工农兵学员《码头风云》写作组:《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页。
    ⑤ 谢茜茂编:《1931年汉口大水记》,汉口江汉印书馆1931年版,第90、106页。
    ①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调查队:《武昌凯字营棚户教育试验区概况》,1937年2月编制。
    ② 码头工人尤志旺、叶方刚、兰水成、王长银等访谈资料。
    ③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38—39页。
    ① 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载《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出版,第11页。
    ② 包惠僧:《我对于武汉劳动界的调查和感想》,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4月8日。
    ③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三),1950年10月版,第85页。
    ④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2页。原表百分比不够精确,本文略作修正。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4页。原表百分比不够精确,本文略作修正。
    ②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94页。原表百分比不够精确,本文略作修正。
    ③ 《汉阳各码头分会概况表》,1936年3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④ 《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社会》(第一期),武汉印书馆1930年9月出版,第9页。
    ①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年度,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112。
    ② 所谓“跑箩”是相对于“正箩”而言,码头上正式工人为正箩,工作以正箩为主,正箩做不完的由“跑箩”做。跑箩相当于候补工人或固定散工,地位比散工又略高。
    ③ 《大王庙码头江西帮失业工人调查表》,1934年10月2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31-6-198。
    ④ 《武胜门箩夫张海信牌》,1885年3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01。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②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③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第210页。
    ④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17页。
    ① 武汉市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②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③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5页。
    ① 《新汉口月刊》第二卷第八期,1931年2月出版,第174页。
    ②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①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② 《宾阳门码头纠纷》,1936年1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2。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44—45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6页。
    ② 《汉口市码头工头执行业务暂行规则》,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30。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④ 《为办理码头工人登记业经—再展期各码头仍顽抗不遵由》,1937年1月16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⑤ 参考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440页。
    ① 《为本市流氓勒索商旅强占码头工作扰乱社会秩序拟由宪军警各机关派员随时查拿法办由》,1946年5月2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7-55。
    ② 《武汉警备司令部代电省会警察局》,1948年6月29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28。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58页。
    ① 《汉口市整理码头经过情形》,1936年3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③ 《武昌大堤口码头工人为请取消压榨工人血汗之包头制度具文申述理由》,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01。
    ④ 《汉阳森森林码头力资表》,1935年7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表中“普通班工人”实指散筹工人,“头佬与工人”实指大、小工头与正式码头工人。
    ① 《汉口市府呈复宝树庵码头工人黄腊等禀为黄中连等侵占工作案》,1934年5月28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8。
    ②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55—56页。
    ① 《程志中讯问笔录》,1946年5月1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28。
    ② 张计储,生于1902年,原籍湖北省蒲圻县,1920年考入湖北省外国语专门学校法语专修班学习,期间直接受到董必武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1921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同年7月,武汉工团联合会成立,被选为委员。1924年春,受党组织选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学完回国,任国民党汉口市特别党部宣传部长,兼中共湖北地方委员会秘书部部长,同时兼任董必武组织的“民校”湖北省部委员(当时输送进步分子进入国民党为入“民校”,入共产党为“升大学”)。1926年11月7日,武汉码头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张计储被选为码头总工会委员长。
    ③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会之决议》,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0日第三张新闻第二页。
    ①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会之决议》,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0~11日,第三张新闻第二页。
    ②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会之决议》,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1~12日,第三张新闻第二页。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23页。
    ④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31页。
    ① 夏康幼、卢刚成:《武汉码头总工会委员长张计储》,载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武汉工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第75页。
    ② 《呈为强迫扩加股份侵害业务权利事》,1934年8月14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7。
    ① 《请依法速办以期取缔工头制及九一明扣恶例》,1937年7月3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56。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1、37-39、63-65页。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②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5页。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745页。
    ① 《湖北实业月刊》,第2卷第18期,转引自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1页。
    ② 《力价审查委员会审定力价办法分帮汇列总表》,1928年12月1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07。参与协商的工商行帮有:机器米业、内河粮食业、外河粮食业、新码头谷米粮食业、米类铺业、煤业、焦煤业、煤炭行业、煤炭业、柴业、钱业、茶业公所、茶业行业、茶叶店业、淮盐公所、精盐业、油行业、武昌油坊业、布业、白布行业、色布行业、夏布蔴行业、保安布业、府河布业、湖南青布业、印染花布业、染织纱布业、纱业、疋头业、国货疋头业、绸缎业、呢绒洋货业、提庄衣业、浙江衣业、太平各业、江西建昌各业、江西抚州各业、覃怀各业、潮帮各业、黄州各业、黄州山货行业、河街山货行业、土挡山货行业、纸张山货行业、川汉字号业、湖南字号行业、黄丝木油业、临江油蜡药材业、药材行业、茯苓行业、武郡拆药业、汉阳拆药业、饮片业、参燕业、西药房业、广福杂货行业、咸宁海味糖盐业、浙汉海味糖盐业、本帮杂货店业、苏皖杂货店业、申帮杂货业、洋广杂货业、京苏洋广杂货店业、转运业、粤汉转运业、报关行业、牛皮行业、皮革业、笔料杂皮业、本帮西北皮货杂皮业、西货草帽席簟业、苏货帽业、江浙京广鞋帽洋货业、鞋业、西式皮鞋业、针织袜业、针织苏勒业、杭扇业、中外纸业、浏阳折表纸业、浏阳鞭爆业、赣楚笔业、油饼行业、棉籽行业、棉花行业、棉业出口业、湖南棉花卷絮业、花包脚花业、五金业、漆业、五金旧货业、石膏行业、申帮石膏颜料业、瓷器业、南瓷业、研口猪行业、循礼门猪行业、肉业、鬃业、制造猪肠业、蛋行业、汾酒业、南酒业、西芋业、丝烟店业、中外卷烟经理业、卷烟同业经理业、煤油免费分火柴业、烛皂厂业、机制红砖瓦厂业、大冶木业、冈邑木板行业、电料业、号栈业、旅栈业、洋行经理业、钱业、棉花行业、鄂岸淮盐公所、江西抚州各业、浙宁药材业、饮片药业、中外纸张业、皮革业;参与协商的工厂、企业有:既济水电公司、招商轮船公司、鸿安轮船公司、申新纺织纱厂、裕华纺织纱厂、震寰纺织纱厂、康成酒厂、福新面粉厂、裕隆面粉厂、鼎新公司、福兴漂染公司、溥济浙盐号、隆昌、公和绸缎染坊。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2页。
    ② 《为汉口市东方转运栈工人与利记转运栈工人互争工作案签呈》,1946年7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②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1937年6月版,第769-775页。
    ③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根据第81—84、87—92页表统计。
    ① 《蔡本金等呈为申述痛苦联名请愿恳即予秉公移交仲裁事》,1937年6月2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409。
    ②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82页。
    ①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会之决议》.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元月10日。
    ② 《汉口市总商会致各会员通知》,1928年2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07-1-10。
    ③ 《湖北省政府审定各码头超运货物力价表》,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07。
    ④ 《汉口市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蛋行业提案》,1934年6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9。
    ①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82页。
    ② 《汉口市劳资评断委员会组织规则》,1947年,武汉市档案馆藏9-31-986。
    ③ 《汉口市码头工人力资评议委员会组织简则》,1948年6月,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29。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③ 依据武昌市政府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174、18-10-409整理。
    ④ 《汉口与汉阳码头力资对照表》,1936年3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① 《汉口市杂粮油饼业公会各厂被恶索损失表》,1936年3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① 依据《裕华、震寰纱厂工人陈兴发呈报工头曹福田抽扣厘头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56)整理。
    ② 所谓“九一”明扣,即工头将工人每人所搬运货物力资与厂方结算后,抽取10%为厘头,余钱再行分账。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② 《沈秀东呈武昌市政处“为包头恶弊不除,工人痛苦难解,恳援例设置码管所”》,1935年12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② 《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训令秘鄂普附字第1660号》,1933年11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9。
    ③ 《汉口市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山货行业提案》,1934年6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9。
    ④ 《熊荣记与中兴煤炭公司之合同》,1933年4月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1。
    ① 武汉码头工人总工会(红色工会)成立于1926年底,活动十分活跃;1927年“宁汉合流”后,汪精卫政府解散了原“码总”,收买工贼王锦霞成立了所谓“武汉码头工会改组委员会”(黄色工会):1929年,王锦霞又出面组织了汉口码头工会。
    ②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人之决议》(续三),《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2日。
    ① 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著:《武汉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108页。
    ② 《工会法》(1929年10月21日),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5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38页。
    ③ 《劳资争议处理法》(1932年9月20日),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5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57页。
    ① 《汉口市总商会呈“为代表大会各公会提议整顿码头由”》,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9。
    ② 《汉口市府批复汉口市总商会呈文》,1934年7月26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9。
    ③ 《汉口市商会呈汉口市政府文》,1934年4月2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0。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7页。
    ②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③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448页。
    ①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35.21.1~1936.5.1)》,武汉市档案馆藏9-2-48。
    ①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第80页,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112。
    ① 李金铮:《民国通货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 《汉口市码头工会呈为调整码头力资价格由》,1948年10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4。
    ① 《汉口市警察局代电汉口市商会》,1948年11月24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4。
    ② 《码管所呈为调处既济水电公司码头力资纠纷事》,1948年11月2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5。
    ③ 《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呈宗关水厂码头力资调整表),1948年11月1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4。
    ① 《既济水电公司呈为本公司水厂码头工人故意怠工请迅赐解决》,1949年1月12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5。
    ② 《汉口码管所呈为宗关码头水厂煤码头力贺低落情形》,1949年1月14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5。
    ③ 《汉口市警察局职员陈砚田签呈调处既济水电公司水厂码头力资纠纷案》,1949年1月2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5。
    ①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290页。
    ② 《改革本市码头业务意见书》,1947年8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31-986。
    ①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武汉运输指挥部武汉区三十七年11月份军品装卸搬运力资支给标准表》,1948年11月2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5995。
    ① 《粮食部武汉区粮食储运处召开调整力资价格会议记录》,1948年10月23日,武汉市档案馆藏 40-13-5994。
    ① 《汉口市码管所为呈报军品力资如何办理请示补救办法》,1948年10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 40-13-5994。
    ② 《武汉区运输司令部第一次码头装卸会议记录》,1949年2月3日,武汉市档案馆藏 40-13-251。
    ① 《汉阳码头工会工友陈连生呈市政处“为头老蔡咬吃营私肥已请派员清算账目由”》,1936年7月2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174。
    ②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四册《劳资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
    ① 本部分参考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7页。
    ①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一编地理》,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2页。与下文《武汉市志·总类志》之统计略有出入。
    ②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人口发展轨迹》,《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①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人口发展轨迹》,《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②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127页。
    ③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经济管理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④ 汉口特别市秘书处编:《汉口市政统计年刊》(1929年),第114、157、158页。
    ①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第三编实业》,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1页。
    ② 刑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主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第一编》,社会调查所1932年,第112页。
    ③ 《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社会》(第一期),武汉印书馆1930年9月版,第8—9页。
    ④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经济管理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①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1937年6月版,第116页。该调查系根据湖北省暨武汉市警察局1936年11月份查报数字编列,系包括汉口市、武昌城区、汉阳城区三处之市民,期外侨及特三区,日、法两租界之人口,均未计人。
    ②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③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对外贸易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④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⑤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第79页,武汉市档案馆藏 9-31-3112。
    ②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第15-17页。
    ①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第17-20页。
    ② 秋白:《中国职工运动的问题》,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79页。
    ③ 根据《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85-87页《劳工争议案件简明表》中码头劳工纠纷整理而成。
    ① 根据《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87-92页《码头业务管理所办理码头工人纠纷案件简表》中劳工纠纷部分整理而成。
    ① 《关于处理汉口市特区码头工人黄海卿控告工头董青廷剥削工人问题的来往文书》,湖北省档案馆藏 Ls1-5-5316。
    ② 《伪武昌市政府码头工会成立、会员名册》,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27。
    ① 《望山门码头工人代表韩祥顺诉保安门码头工人抢夺工作案》,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284。
    ② 《陈福全等呈诉孙祖成等强占文昌门外码头工作》,193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207。
    ③ 《关于处理汉口大王庙码头工人工作权利问题的来往文书》,湖北省档案馆藏 Ls1-5-5323。
    ① 《整理码头工人办法》,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202。
    ② 《汉口市政府沈家庙码头工人与拆药业处班工人争工案之函》,湖北省档案馆藏 Ls31-11-355。
    ① 《汉阳鹦鹉洲竹木搬运业工会与汉口洋火厂码头工人纠纷案》,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234。
    ② 《望山门、保安门码头因冬季水涸假道纠纷》,湖北省档案馆藏 Ls1-3-2517。
    ③ 《望山门码头工人代表韩祥顺诉保安门码头工人抢夺工作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84;《望山门、保安门码头工人纠纷》,武汉市档案馆藏 18-10-90。
    ① 《关于汉口吴德发与全子中等为马王庙码头涉讼的经过情形》,湖北省档案馆藏Ls1-3-2509;《关于处理汉口大王庙码头工人工作权利问题的来往文书》档案馆藏Ls1-5-5323;《汉口大王庙码头工人张国海等请撤消汉口市政府违法处分案之令函呈》档案馆藏Ls31-6-198。
    ② 《沈秀东呈武昌市政处“为包头恶弊不除工人痛苦难解恳援例设置码管所事”》,1935年12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③ 《武昌市区码头业务整理规则》,1937年1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1934 年4月20日,《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68-69页。
    ① 《金口金水闸全体工人呈湖北省执行委员会“为蒙请包办非法登记自称夫头逼取苦力血汗金钱饱入私囊恳请拘拿究办以申法纪而利民生事”》,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221。
    ② 《望山门码头工人呈武昌市政处“为恃横劫夺利益,聚众行凶朋殴,呈请即予派员查明惩办以分皂白而靖地方事”》,1937年7月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4。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④ 《省会警察局致武昌市政处函》,1936年8月1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7。
    ① 《汉口市码头工头执行业务暂行规则》,1931年11月16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30。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1934年4月20日,《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0页。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员呈报整理工作》,1934年1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④ 《沈秀东呈武昌市政处“为包头恶弊不除工人痛苦难解恳援例设置码管所事”》,1935年12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①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13页。
    ②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84页
    ③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35.21.1~19363.1)》,武汉市档案馆藏9-2-48。
    ①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②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版,第310页。
    ③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第80页,武汉市档案馆藏9-31-3112。
    ④ 徐家棚码头纠纷案件经过情形系根据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28、18-10-1774、18-10-2090,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0、Ls6-2-739、Ls6-2-1213、Ls7-6-6354等卷,及《和平日报》、《武汉日报》、《新湖北日报》相关报到整理。
    ① 《武昌大堤口码头业务纠纷》,194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01。
    ① 《汉阳县设置码头业务管理所情形》,1946年10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② 《秦智荣批汉阳区码头工会第二分会张志东等呈》,1946年7月,武汉市档案馆藏Ls6-2-739。
    ① 根据武汉市档案馆藏9-1-332、16-9-530,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0、Ls6-2-739、Ls6-2-1213等卷整理。
    ② 根据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0、Ls6-2-739,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808等卷整理。
    ③ 《段家巷内部登记案裁定书》,1948年5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30。
    ① 《保安门武泰闸码头纠纷》,194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9。
    ① 《汪步云原呈》,1947年5月,湖北省档案馆藏Ls7-6-6354。
    ② 《平湖门与文昌门码头工人械斗》,1948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808。
    ① 《徐家棚码头工人纠纷处理情形》,1947年元月15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0。
    ② 《第一届参议会第四次大会民政类决议》,1947.12月-1948年5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3-20。
    ③ 《呈报大河帮与小河帮码头工人聚众械斗及拿获凶犯情形》,1947年5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30。
    ①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② 《汉口市码头积弊太深早为各地人士所诟病》,1948年1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4-3936。
    ③ 《粤汉铁路利济起卸公司呈》,1946年5月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0。
    ④ 《呈报武昌徐家棚铁路装卸支部外班工人在路工作历史及负责重大使命各情》,1946年3月22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0。
    ⑤ 《章海清等呈诉历史情形》,1946年4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28。
    ⑥ 《武昌徐家棚码头工人请求复业补呈意见诉愿书》,1946年12月3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0。
    ① 《章海清呈粤汉铁路局武昌材料厂》,1946年4月27日,湖北省档案馆藏18-10-2090。
    ② 《呈为奸匪乘机活动,秘密煽惑劳工啸聚暴动,妨害秩序扰乱治安由》,1946年7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③ 《利济起卸公司呈武昌市政筹备处》,1946年3月1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0。
    ④ 《章海清呈诉历史情形》,1946年4月3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6-9-528。
    ⑤ 《奉电检发〈整理武汉码头秩序及取缔码头夫、人力车夫恶索力资纲要〉》,1947年3月2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671。
    ①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编:《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1页。
    ② 《呈为望山门码头工人聚众围杀妨害权利事》,1937年7月19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84。
    ① 《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训令秘鄂普附字第1660号》,1933年11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9。
    ① 《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训令秘鄂普字第1695号》,1933年11月3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9。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68页。
    ③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2页。
    ④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2页。
    ① 《修正汉口市码头工人争议公断委员会简章》,1936年11月3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1。
    ② 《湖北省政府密令武昌市政处省建三字第8958号》,193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8。
    ③ 《拟具整理码头办法各项章则签祈核示由》,1936年7月2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8。
    ④ 《武昌市区码头业务整理规则》,1936年10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① 《呈为不堪剥削联名请愿吁恳转请上峰令饬武昌码头业务管理所免征工人登记费暨公益捐以轻负担而维生计事》,1936年12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② 《张翼圣请辞武昌码管所副主任》,1937年4月1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6。
    ③ 《湖北省会警察局致武昌市政处函》,1937年5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6。
    ④ 《武昌市区码头工人公益金收支审核委员会组织规程》,193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6。
    ① 《呈未援案继续举办汉口市码头业务登记事宜》,1931年10月2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30。
    ② 《汉口市整理码头经过情形》,1936年3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③ 《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社会》(第一期),武汉印书馆1930年9月出版,第9页。
    ① 《呈为援案继续举办汉口市码头业务登记事宜》,1931年10月2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30。
    ② 《武昌市区码头工人登记办法》,1936年11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8。
    ① 《呈为不堪剥削联名请愿吁恳转请上峰令饬武昌码头业务管理所免征工人登记费暨公益捐以轻负担而维生计事》,1936年12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② 《湖北省党部致湖北省政府公函第650号》,1936年12月1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③ 《为办理码头工人登记业经—再展期各码头仍顽抗不遵事》,1947年1月16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④ 《为会呈整理码头工人登记情形拟具办法七项》,1947年1月26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15。
    ① 《汉口市政府通告普字第116号》,1934年9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68页。
    ③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4-75页。
    ④ 《湖北省府密令交字第3号》,1936年10月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3-2999。
    ① 《湖北省会编组码头工人特种保用办法》,1936年10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3-2999。
    ② 《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6页。
    ③ 《汉口市散筹工作管理支配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79页。
    ④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94-95页。
    ① 《汉口市府规定失业工人抽派工作限制办法》,1936年12月26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87。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97-98页。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98-99页。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整理办法》,载《汉口市政概况·社会》1934年度,第44页。
    ③ 《黄桂生等工人代表请愿书》,1933年,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① 《武昌市码头业工会职员表》,1934年3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7。
    ②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42-52页。
    ③ 《为流氓勒索商旅强占码头工作扰乱社会秩序由》,1946年5月2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7-55。
    ④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恢复湖北省及汉口市建制,10月1日汉口市政府正式成立,隶湖北省;1945年9月设武昌市政筹备处筹备建市,辖汉阳城区;1946年7月汉阳城区划回汉阳县管辖。1946年10月10日武昌市建成,隶湖北省。1947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定将汉口改为直辖市,8月1日汉口市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
    ① 《汉口市码头业务管理所组织大纲》,1946年10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② 《报告武汉三镇最近整理码头工作情形》,1946年9月2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管理所编制表》,1946年10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④ 《汉口市码头业务编制表》,1947年12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① 《为电责本市码管所组织规程草案祈鉴核示遵由》,1948年5月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① 《报告武汉三镇最近整理码头工作情形》,1946年9月2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② 《为本县设置码头业务管理所情形》,1946年10月10日,Ls6-2-1211。
    ③ 《汉口市码头工人争议公断委员会组织规程》,1946年12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17-55。
    ① 《码头工人登记办法》,1946年12月6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25。
    ② 《报告武汉三镇最近整理码头工作情形》,1946年9月2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③ 《汉口市码头业务管理所整理码头业务第三次座谈会》,1946年11月19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7-55。
    ④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2月1日至1947年5月3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25-60。
    ⑤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47年10至12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2-48。
    ① 《汉口市码头工人临时登记办法》,1948年,武汉市档案馆藏9-31-983。
    ②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2月1日至1947年5月3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25-60。
    ① 《码头工人总队编制表》,1946年11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374。
    ② 《汉口市码头业务管理办法》,1948年3月1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③ 《修正码头工人编组训练计划》,1948年9月1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29。
    ① 《湖北省会警察局实施码头工人现场训练办法》,1947年9月,武汉市档案馆藏16-9-356。
    ①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2月1日至1947年5月3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2-48。
    ② 《汉口市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2月1日至1947年5月3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2-48。
    ① 《汉口市政府商讨重要会议记录》,1948年3月3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144。
    ②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35页。
    ③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一),1950年10月版,第5页。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② 《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整理码头第一次座谈会议记录》,1946年7月16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① 《改革本市码头业务意见书》,1947年8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31-986。
    ② 《改革本市码头业务意见书》,1947年8月,武汉市档案馆藏9-31-986。
    ③ 《三阳路码头工人胡广大等呈为海员工人刘为春混占过挡工作》,1947年11月3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7-227。
    ① 《汉口市府代电汉口市参议会》,1947年11月14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17-227。
    ② 《为屈邦志等呈控汉口市府职员张习之徇私舞弊案》,1946年10月3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③ 《呈为蒙请包办非法登记自称夫头逼取苦力血汗钱饱入私囊恳请拘拿究办由》,1934年2月28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221。
    ④ 《苏小鹏报告》,1934年3月30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221。
    ① 《武昌市政处职员方敬签呈》,1946年5月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0。
    ② 《大王庙、老官庙码头工人争工纠纷》,1933~193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23。
    ① 《湖北省社会处签呈》,1946年7月12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1。
    ② 汪建中、夏康幼、卢刚成:《码头史话》武汉市装卸公司《企业志》编纂委员会1950年版,第16-17页。
    ③ 所谓“空扁担”,即时码头“干股”,只参与分账,不用工作。
    ① 《社会处王一怒签呈》,1946年12月4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1213。
    ① 《徐家棚码头工人汪步云、方坤如报告武汉警备总司令部》,1946年5月1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090。
    ② 《徐家棚码头工人代表汪步云等急电武汉行辕》,1946年5月31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① 《汉口市杂粮油饼业同业公会呈市政处“为据会员立丰油厂呈述拒绝调解各理由事”》,1937年7月21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409。
    ① 王先谦编:《荀子集解·卷五》,《诸子集成》(第二册),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05页。
    ②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8页。
    ③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①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② 贾春增语,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社会群体”条。
    ① 《武昌县知事公署第241号告示》,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406。
    ① 《武昌地方法院判决书:十七年控字第74号》,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406。
    ② 《八码头合同》,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284。
    ①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团体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 转引自夏康幼、卢刚成:《武汉码头总工会委员长张计储》,载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武汉工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1984年版,第72-73页。
    ② 《总工会奖赏深明大义工友》,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元月17日,第三张新闻第一页。
    ③ 《码头总工会处罚工贼》,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元月19日,第三张新闻第二页。
    ① 《鸣谢武汉码头总工会启事》,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8日,第二张广告第一页。
    ①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社会团体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 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劳工运动史》(一),台北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1959年版,第99-100,107页。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44-545页。
    ① 《汉口事件》,《东方杂志》,第22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第28页。
    ②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18-19页。
    ③ 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0页。
    ④ 夏康幼、卢刚成:《武汉码头总工会委员长张计储》,载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武汉工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第71页。
    ① 《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对于发展码头工会决议》,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元月13日,第三张新闻第二页。
    ①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26页。
    ② 本段内容参考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元月份)、《武汉工人运动史》、《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以及《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等相关内容。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本,第28页。
    ④ 夏康幼、卢刚成:《武汉码头总工会委员长张计储》,载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武汉工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第77页。
    ① 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著:《武汉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② 本部分内容参考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著:《武汉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198、204-205、216-217、235-236、239-240页。
    ① 《为粤汉路局营业处违犯码头习惯剥夺工人权利恳祈维持原有工作以资救济由》,1946年8月3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② 转引自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著:《武汉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第235-236页。
    ③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末刊本,第47-48页。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萧致治:《解放前夕码头工人斗争散记》,《湖北文史资料》1989年第一辑(总第二十六辑)。
    ① 另参见武汉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工农兵学员《码头风云》写作组:《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湖北人们出版社1974年版第114页。
    ① 李梦白、胡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① 吴铎语,《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电子版),“都市化”条。
    ①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② 根据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1页表格整理。
    ③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① 徐焕斗修,王夔清纂:《汉口小志·户口志》,1915年铅印本,第57页。
    ② 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是社会理论中关于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常用概念。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的生活;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或多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为扩展家庭。共同生活不仅指共同居住,更重要的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即统一的经济核算。——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227页。
    ①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8、672页。
    ②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缄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4页。
    ③ 瞿景白:《1927年中国职工运动》,第65页.转引自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5页。
    ④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8页。
    ①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610页。
    ②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9页。
    ③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④ 姚佐元:《南京城市农家之分析研究》,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①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编:《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1页。
    ① 《各厂平时受码头工人剥削情形》,1936年3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② 《汉口市杂粮油饼业公会各厂被恶索损失表》,1936年3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③ 《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训令秘鄂普附字第1660号》,1933年11月29日,湖北省档案馆藏Ls1-5-5319。
    ④ 《汉阳码头夫蔡本金立规讹索及剥削工人情形》,1936年1月7日,武汉市档案馆藏18-10-174。
    ⑤ 《汉口市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堆栈业提案》,1934年6月2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9-31-59。
    ⑥ 《汉警局职员陈舜齐签请公布人力车夫与码头夫力资》,1948年9月15日,武汉市档案馆藏40-13-30。
    ① [日]饭田茂三郎著.洪炎秋、张我军译:《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人人书店1934年版,第180页。转引自《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第312页。
    ② 《汉口市警察局职员签呈堪定劳工庇寒所建筑地点情形》,1946年12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40-13-1579。
    ③ 《对于汉口市参议会呈请整理本市各码头并划定地区迁移棚户的批示》,1946年,武汉市档案馆藏9-17-55。
    ④ 《汉口中山区棚户代表呈湖北省政府呼吁缓期拆除茅棚由》,1946年8月,湖北省档案馆藏Ls6-2-739。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240页。
    ② 《上海港史话》编写组:《上海港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5-276页。
    ③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编:《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9页。
    ① 王清彬、王树勋、林颂河、樊弘等编:《中国劳动年鉴(第一次)·第一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印,第625-626页。
    ②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十五章劳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4业。
    ③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1页。
    ② 《上海港码头的变迁》编写组编:《上海港码头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页。
    ③ [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④ 王清彬、王树勋、林颂河、樊弘等编:《中国劳动年鉴(第一次)·第一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印,第625页。
    ⑤ [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新青年》 《东方杂志》
    《新汉口月刊》 《民国日报》(上海)
    《民国日报》(汉口) 《武汉日报》
    《和平日报》 (新湖北日报》
    《新华日报》
    湖北省档案馆藏:湖北省政府档案全宗号Ls1
    湖北省档案馆藏:湖北省政府社会处档案全宗号Ls6
    湖北省档案馆藏:湖北省建设厅档案全宗号Ls31、Ls39
    湖北省档案馆藏:湖北省高等法院档案全宗号Ls7
    湖北省档案馆藏:湖北省水上警察局档案全宗号Ls71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市政府档案全宗号9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市警察局档案全宗号40、69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市码头业务管理所档案全宗号101、102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市码头工会档案全宗号102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总商会档案全宗号171
    武汉市档案馆藏:银行业工会档案全宗号61
    武汉市档案馆藏:湖北省警察局档案全宗号16
    武汉市档案馆藏:武昌市政府档案全宗号18、62
    武汉市档案馆藏:武昌码头工会档案全宗号18
    武汉市档案馆藏:汉阳码头工会档案全宗号18
    武汉市档案馆藏:历史资料bB13、bB1122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1册,乾隆《汉阳府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册,民国《夏口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4册,同治《续辑汉阳县志》
    徐焕斗修,王夔清纂:《汉口小志》,1915年铅印本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65册,民国《枣阳县志》
    汉口特别市秘书处编:《汉口市政统计年刊》(1929年)
    汉口市政府编:《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第一期),武汉印书馆1930年9月出版
    汉口市政府编:《汉口市政概况》,1934年度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年鉴》,1937年6月印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年鉴》,1938年印
    《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1946—1947年)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制:《湖北省概况十种》,出版社及出版年不详
    《湖北文史资料》
    《武汉文史资料》
    《武汉工运史研究资料》
    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清彬、王树勋、林颂河、樊弘等编:《中国劳动年鉴(第一次)》,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印
    工商部编印:《全国工人生活及工业生产调查统计报告书》,1930年印
    刑必信、吴铎、林颂河、张铁铮主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武汉市码头工作委员会编:《武汉码改资料汇编》,1950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史(讨论稿)》,1972年调查码头工人汇编资料(未刊)
    熊维喜:《诗、歌谣、戏曲集》(未刊)
    熊维喜(1925年—,1945年加入汉口码头做搬运行李工人),2005年6月作访谈。
    尤志旺(1926年—,鄂城人,1948年到汉口做码头工人);
    叶方刚(1927年—,鄂城人,1947年到汉口做码头工人);
    兰水成(1926年—,新洲人,1947年到汉口做码头工人);
    王长银(1928年—,黄陂人,1948年到汉口做码头工人),2006年4月由胡俊修博士作访谈。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薰、袁青选等译中文本,上海吕明公司1908年版
    邵元冲著:《劳动问题之发生经过及现代劳工事业之发展》,上海民智书局1925年版
    谢茜茂编:《1931年汉口大水记》,汉口江汉印书馆1931年版
    范锴:《汉口丛谈》,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
    王葆心:《续汉口丛谈》,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
    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武汉益善书局1933年版
    周荣亚等:《武汉指南》,广益书局1933年版
    [清]孙嘉淦:《南游记》,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版
    王先谦编:《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世界书局1935年版
    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王倘、薛健吾:《湖北武昌县青山试验区户口与经济调查报告》,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6年版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调查队:《武昌凯字营棚户教育试验区概况》,1937年2月编制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1年版
    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四册《劳资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书报简讯社编印:《武汉概况》,1949年4月版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汪建中等:《码头史话》,武汉市装卸公司《企业志》编纂委员会1950年版
    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劳工运动史》,台北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195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
    武汉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工农兵学员《码头风云》写作组:《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上海港码头的变迁》编写组编:《上海港码头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编:《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邓仲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年编印发行
    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版
    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著:《武汉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蔡少卿主编:《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曲彦斌:《乞丐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李梦白、胡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
    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邵雍:《民国绿林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乍版
    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平:《文化与叛乱》,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冉光海:《中国土匪》,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陆德阳、王乃宁:《社会的又一层面——中国近代女佣》,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劭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皮明庥主编:《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皮明庥主编:《武汉通史》(晚清卷、民国卷),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电子版)
    [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ery C.Alexander)著,贾春增、董天民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姚朋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贺萧(Hershatter.Gail.B.)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铭等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Jean Chesneaux,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ark Elvin and G. William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Gail Hershatter, The Works of Tianjin, 1900-194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William T. Rowe,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Jonathan H. Turner.,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章开沅:《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意见》,《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刘志强、姚玉萍:《北洋政府时期下层人民家庭功能及其革命动因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池子华:《从“凤阳花鼓”谈淮北流民的文化现象》,《历史月刊》(台湾),1993年第7期
    陆兴龙:《民国时期工人的工资及家庭消费状况简析》,《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1期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人口发展轨迹》,《江汉论坛》,1995年第4期
    张剑:《二、三十年代上海主要产业职工工资级差与文化水平》,《史林》,1997年第4期
    刘志琴:《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2期
    李金铮:《民国通货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张伟:《近代不同城市工人家庭收入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2000年第4期
    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池子华:《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11期
    池子华:《沉重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彭南生:《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张硕:《遗失的线索:小传统与历史话语权力》,《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刘明宪:《战时重庆地区纺织工人之生活》,《近代中国》,第14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