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松门左卫门是日本江户时代“元禄三杰”之一,是日本古典悲剧的开创者和完成者,也是东方悲剧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世界至今仍是日本古典文学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本论文以近松世话物(社会剧)悲剧为研究对象,参照东西方相关的悲剧理论和研究模式,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解释学等研究方法,对近松门左卫门世话物悲剧进行细致解读和深入探讨,全面总结世话物悲剧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梳理并建构起日本近世町人阶层的个体像、整体像;通过具体的比较研究彰显并概括出近松式悲剧类型和悲剧精神,以期拓展人类总体意义上的悲剧创作、悲剧精神的美学维度;在此基础上辐射延伸,展示近松悲剧中潜存的宏大的意义结构,确认近松式悲剧精神与近世日本民族精神、生命模式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精神的“准近代性”,从而达成对近松戏剧、町人历史地位及近世日本民族精神特质等问题的超越性认识。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explores,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theme, content, form, spiritual value and so on of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based on the tragic view of Marxis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gic research pattern within the general scale of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obtains a parade of academic conclusion. Through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has some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rait of Yuanlu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thought, national spirit and so on.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personal cognition about what is the tragedy and what is the tragic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ask as well a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t is composed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another eight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part cover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itle, task, purpose, research theory and means as well as the layout and whole design of the thesi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goes through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and illustrates the tragic pattern theory employed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tate of the works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background of his works and the general atmospher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ought; it also covers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trait of Bunraku as the representative art form in modern times of Japa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s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in Bunraku history; it states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works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ways of world drama in all the works and thus assure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thesis: tragedy of the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second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tragedy of the social drama beginning with the source of material of tragedy of the social drama. It shows the meaning of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by showing the daily life of the citizens in reality and the romantic love and the subject spirit of the citizens in the stirring period, which verifies an outstanding trait of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textualized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izing text.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image in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He built up a parade of images with livel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great artistic mean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t achievement of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images of male character, female character, comic character and knight character by means of comparison. On one hand, the author categorizes the images in order to lay foundation for the latter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orresponds with the view on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to show that the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is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eauty consciousness and philosophical culture in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o argu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esthetic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love, death, sadness, passion and Dao Hang to find the new meaning in the old subject studied by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fifth section i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and Buddhism and proves the internal conformity of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pattern of the ways of the world drama and the cultural prototype of Buddhism (belief) and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gic spirit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fifth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tragic spirit in the ways of world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e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trine and human emotions is the biggest subject in the ways of world drama. Meanwhi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octrine and human emotions is the outlet of the tragic contradiction of social drama. The author verifies that the tragic contradiction of the social drama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nsified doctrine and purified emotion starting from distinguishing doctrine and human emo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ategorization, connotation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ognition and set up new viewpoint and standpoint. In this way, the author smoothly discusses and constructs the tragedy and tragic spirit. Finally,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tragic spirit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life spirit since it contains the new view that surpassing the age.
     The sixth chapter studies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from the view of artistic form and style. It demonstra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orks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from realism, romanticism, structural trait and narrative style and tragic mean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ycle structure in the tragedy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o show the conformity of the form, style and idea and thus to show that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utstanding art is not separable.
     The subject of chapter seven is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from the view of comparison. At firs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spirit and pattern of the tragic contradiction within the scale of Japan-European comparison to make the tragedy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more special. The first there sections cover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the last two sections compare Chikamatsu Monzaemon with the tragedy of French tragic poet Racine as well as Jiao Hong Story written by Meng Chengshun, a dramatist of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is is the parallel study. The comparison also covers that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spirit, showing the status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gedy history. Through concrete comparison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on general thought of the tragedy.
     The eigh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former seven chapters and gives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of Chikamatsu Monzaemon is the peak of classic tragedy literature in Japan. H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riental tragedy. As the treasure of drama of Japan, it enriches the tragedy works of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tragedy of social drama symbolizes the completion of the classic tragic spirit in Japan. This tragic spirit itself has the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 which composes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living patter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spirit of Japanese nation. It conforms to the national spirit inside and it also shows the universality in the tragedy, that is, essential demand of history. Discussing the deep meaning of tragedy within the national spiritual history is the end of this thesis, which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latter research.
引文
[7]《卢卡奇文学论文集》300—302页,外国文学资料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69页原注,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9]卢卡奇《审美特性》(一)443页,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10]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155页,三联书店1997年9月出版。
    [11](英)罗素《西方的智慧》404—405页,马家驹、贺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12]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168-169页,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3](德)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4-6页,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14]同上,11-12页。
    [15]同上,15-16页。
    [16](德)维尔纳?舒斯特《雅斯贝尔斯》157页,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7](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81页,于灵灵、徐信华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年1988月9出版
    [18]同上,108-109页。
    [19](德)维尔纳?舒斯特《雅斯贝尔斯》155页,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0] (德)谢林《艺术哲学》下卷370—371页,魏庆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21]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109页,郭国良、陆汉臻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1]『津田左右吉全集』第六卷147頁、岩波書店1964年3月17日発行。
    [2]同上,148页。
    [7]即轮流觐见制。为了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德川幕府规定大名每隔一年轮流前往江户觐见侍奉将军,其妻子则类似人质,留住江户。加上大批武士、仆从随行,就造成了江户城规模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对生活服务设施和条件的需求,又成为町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机遇。
    [8]参阅《町人伦理思想研究》79页。“新兴町人”不同于此前的“桃山町人”和“御用桃人”,即他们并非倚重权贵或靠经营特许权致富,而是凭靠自主自觉、专门化的经营活动敛财致富。
    [9]]同上,142页。
    [10]太宰春台《经济录》第五券,转引自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84页。
    [11](美)约翰·惠特尼·霍尔著,邓懿、周一良译,《日本-从史前到现代》17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出版。
    [12]同注8,15页。
    [13]《日本——从史前到现代》172页。
    [14]同上,97页。
    [15][16] (日)森岛通夫著,天津编译中心译,《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54-55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17]韩东育《“八千天日记”中隐藏的近世日本》,载《历史研究》2006年3期。另可参阅『鸚鵡籠中記—元禄武士の日記—』、朝日重章著、塚本学編注。岩波書店1995年1月17日第1刷発行。
    [18](日)永田广志著,版本图书馆编译室译,《日本哲学思想史》38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出版。
    [19]『津田左右吉全集』第六卷109頁。
    [20]守随憲治「近松研究の段階」、『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叢書?近松』13頁、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有精堂昭和51年3月10日發行。
    [21]園田民雄『淨瑠璃作者の研究』七四頁,東京堂昭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發行。
    [22]水谷不倒著「浄瑠璃史研究」、『日本文學講座演劇戲曲篇』233頁,山本三生編纂,改造社昭和八年十二月六日發行。
    [23]《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42页,加藤周一著,叶渭渠、唐月梅译,开明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4]森修『古典とその時代Ⅵ近松門左衛門』35-39頁、三一書房1959年6月21日發行。
    [25]大久保忠國《近松研究史?作品上演史》、《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叢書?近松》一八頁、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有精堂昭和51年3月10日發行。
    [26]園田民雄、『浄瑠璃作者の研究』、70頁、東京堂昭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発行。
    [27]森修『古典とその時代Ⅵ近松門左衛門』46-48頁。
    [28]岩波書店編集部編集『文樂』53頁、岩波書店1952年1月30日發行。
    [29]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近世卷》下册,517页。昆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30][32]次田潤『国文学新講近世篇』下巻796頁、797页。明治書院昭和二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発行
    [31][33]『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11-12頁。校注·訳者鳥越文蔵、小学館、昭和50年8月31日発行。
    [37]今尾哲也『近松の影響』、近松研究會編《近松門左衛門——研究入門——》、東京大学出版会、一九五六年八月十日初版、一九七五年九月三十日第五刷、130-131頁。
    [38]同31,33-34页。
    [39]『樗牛全集』第二巻「文芸及史伝·上」、東京博文館明治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発行。
    [40]近松研究會編《近松門左衛門——研究入門——》30頁、東京大学出版会、一九五六年八月十日初版發行。
    [41]津田左右吉《文学に現はれたる国民思想の研究三》(全集第六卷)239頁、岩波書店1964年3月発行。
    [42]次田潤『国文学新講近世篇』下巻792頁。
    [43]同住39,67页。
    [44]高野辰之「近松門左衛門の研究」、『日本文學講座演劇戲曲篇』285-309頁,山本三生編纂,改造社昭和八年十二月六日發行。
    [45]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編、『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叢書?近松』111頁、有精堂昭和51年3月10日發行。
    [46](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205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出版。
    
    [47]近松研究會編《近松門左衛門—研究入門—》38頁、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五六年八月十日發行。
    [48]《逍遥選集》第十卷767頁、『樗牛全集』第二巻17頁。
    [49](英)罗纳德·格雷《易卜生——一种不同的观点》,盛宁译,载《易卜生文集》第八卷406-407页。
    
    [50]刘小枫主编《德国诗学文选》上卷2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51]《歌德谈话录》128-129页,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52][53]同上,15-16页。
    [54]同上,17页。
    [55]参阅谢六逸《日本文学史》下卷28-29页,北新书局1929年9月出版。
    [1]『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一』、43頁。校注·訳者森修鳥越文蔵長有千代治、小学館昭和50年8月31日發行。
    [2]徳富蘇峰『近世日本国民史下卷世相篇』397-398頁、明治書院昭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發行。
    [3][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44页,2页。
    [5]『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29-30頁、校注·訳者鳥越文蔵、小学館、昭和50年8月31日発行。
    [7]关于家庭悲剧的定义,可参阅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221页,徐士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8]关于“主情主义生活观”可参阅刘金才、王青(《日本近世思想研究》)、叶渭渠(《日本文学史》)等人的相关论述。
    [1]参阅《诗学》八、十三、十五章,崔延强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2][3][4]叶廷芳著《现代艺术的探险者》47,57,68,79,91-93页,花城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
    [5][奥]卡夫卡《诉讼》,《卡夫卡小说选》499页,张坤荣译,1994年11月出版。
    [6]『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614頁。
    [7][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181页,徐士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8][9]同上,139页,143页。
    [10]大石慎太郎『元祿の時代』第一章と終章、岩波書店1993年7月5日發行。
    [14]井上澄子「近松の女性」、『近松門左衛門—研究入門—』、202頁。
    [1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36页、42页。
    [1][2][3][4][5][6](日)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81页,89页,91页,92页,93页,98页。刘继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
    [7]叶渭渠《日本文化史》249-25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8]李均洋《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设》,《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1期。
    [9]同注1,166-168页。
    [10]大石慎太郎『元禄時代』67頁、岩波書店1993年7月5日発行。
    [11]同注1,170页。
    [12](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8页,王中江译,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
    
    [13]『日本生活文化史』第六卷,西山松之助等編,河出書房新社昭和六十一年発行。
    [14]岩波講座『日本文学史第八巻月報』,日野龍夫等著、岩波書店1996年8月8日発行。
    
    [15]松田修『日本近世文学の成立-異端の系-』292頁、1972年8月20日第一刷発行。
    [16]邱紫华著,《东方美学史》下册1119—1122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出版。
    [17]小学馆版《西鹤集(一)》117页,译文参阅中译本《好色一代男》125页,王启元、李正伦译,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译文略有修改。
    
    [18]]諏訪春雄「廓の遊びと生活のすべて」、『国文学』平成5年8月号、123頁。
    [19]染谷智幸「遊女·遊郭と『自由円満』なる世界」、『日本文学』2000年9月号。
    [21][22]参阅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186-192页,2000年2月出版;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73-75页,154-158页,中华书局2003年1月出版。
    [23](日)源了圆《义理与人情》80-81页,李树果、王建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24][25]源了圆《义理与人情》81页。
    [26](日)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157-158页,刘继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
    [27]竹尾利夫等編、『古典文学概論—キーワードで読む原典―』27頁、新典社平成9年5月8日発行。另可参阅《日本人的美意识》24页,58页。叶渭渠、唐月梅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出版。
    [28]『歌舞伎·文楽第一巻歌舞伎と文楽の本質』126頁、鳥越文蔵等編集、岩波書店1997年9月4日発行。
    [29]][日]源了圆《义理与人情》77页,李树果、王建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30]『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一)』、83頁。校注·訳者森修鳥越文蔵長有千代治、小学館昭和50年8月31日發行
    [31]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78页,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出版。
    [32][33][34]《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54页,57页,58页,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35] (瑞士)西尔维奥·方迪《微精神分析学》81页,尚衡译,1993年5月出版。
    [36][37][38][39]同上,81-85,87页。
    [39][40][41]同注36。
    [42]中西進『日本文学と死』39頁、新典社一九八九年四月三日第一刷発行。[43]源了圆《义理与人情》86页。
    [44][日]梅原猛《地狱的思想》156页,165页,刘瑞芝、卞力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45]同上, 157页。
    [46]『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347-348頁。
    [47](日)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91页,刘继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
    [48]关于佛教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历来有“私传”(民间传入)和“公传”(经朝廷传入)两种说法。“私传”说见于皇圆的《扶桑略记》,认为是公元522年由汉人司马氏带入日本;公传说分别见于《日本书记和《元兴寺伽蓝缘起》等典籍,认为是公元546年传入。无论哪种说法,至迟到六世纪五十年代,佛教已经传入日本。可参阅杜继文主编《佛教史》相关章节及叶渭渠著《日本文明》87-88页。
    [49]杜继文主编《佛教史》31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50]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98页。
    [51][52]同上,60页。
    [53](加)弗莱《批评的解剖》158-160页。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54]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6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5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298页。
    
    
    [56][57]梅原猛《地狱的思想》12页,15页。
    [58]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85页。
    [59]参阅杜继文主编《佛教史》458-459页。
    [60](美)C·S·霍尔、V·J·诺德贝著《荣格心理学入门》44—45页,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5月出版。
    
    [62]永田广志《日本封建意识形态》84-85页。
    [63]参阅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252页,276-277页。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6-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2]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47页。
    [3]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109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4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5]源了圆《义理与人情》69页。
    [6]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册,42-43页。
    [8]梅原猛《地狱的思想》157-159页。
    [10](英)德莱顿《悲剧批评的基础》,袁可嘉译。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册,313页,上海译文出版1978年6月出版。
    
    [11](荷)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212页,洪汉鼎、孙祖培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6月出版。
    [12]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245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出版。
    [13](俄)别林斯基《论戏剧》,转引自程孟辉著《西方悲剧学说史》36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16]小学馆『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一』250页。
    [17]近松原文中使用了《论语》中“君君臣臣”的典故。
    [18]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2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19](英)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110页。
    [20]梅原猛《地狱的思想》164页,158页。
    [21]于长敏《日本文化史略》149—15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22](法)拉伯雷《巨人传·译者序》8-9页,成钰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喝”的神谕不仅表达了生命的、现世的价值追求,而且标志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觉醒,并通向近代的启蒙精神。
    [23]守隋憲治『近世劇文學』155頁、東京河出書房昭和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發行。
    [24](英)雷蒙·威廉斯著《现代悲剧》79页,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近世时代流行于江户(今东京)一带的木偶净琉璃的名称,因多采用“金平节”(曲调)而得名。内容以表现果敢勇猛的武士、英雄为主,强调力量感和集体性。与京阪一代重合理性、写实性相比,具有传奇、浪漫的风格。近松的部分时代物与金平净琉璃有相似之处。可参阅河竹繁俊《修订版日本演剧史》64页,新潮社1955年11月出版。
    [2]珲俊康隆『近世文學評論』80頁、82頁、育英書院昭和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初版発行。
    [7]有吉佐和子、児玉幸多『対談:元禄よもやま話』、『日本の歴史16·付録』、中央公論社昭和41年5月発行。
    [8]『近松門左衛門_研究の入門』240頁。
    [9]关于“慰み”这个美学概念,也来自近松的“虚实皮膜论”中,具体可参阅中村幸彦《虚实皮膜论的再检讨》,《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近松》71页。另可参阅唐月梅《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戏剧沦为中心》,《日本研究》2007年2期。
     [10]布瓦洛《诗的艺术》,转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6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1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42页,杨炳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12]車長持(くるまながもち),一种装了轮子,便于搬运的大箱子。
    [13]关于近松戏剧中此类道具的使用,可参阅『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一』120頁上注。
    
    [14]『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一』57頁。
    [15]『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501頁。
    
    [16]在中卷和下卷各出现了一次,参阅『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481、501页。
    [17]同上,508页。
    [18]燕卜逊《复义七型》,转引自《“新批评”文集》351—352页,赵毅衡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9][20] (英)特伦斯?霍克斯《论隐喻》92页,132-133页。高丙中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21](英)罗素《西方的智慧》119页,马家驹、贺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月出版。
    [2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226页,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出版。
    [23]《亚里士多德全集Ⅸ》652页,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24]同上,659页
    [2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50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26]『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499頁。
    [28]《亚里士多德全集Ⅸ》,656-657页。
    [29]『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337頁上注。
    
    [1](德)顾斌《“异“的研究》16页,曹卫东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出版。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93—94页,杨乃乔、伍晓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3]同上,94页。
    [4]同上,101页。
    [5]《莎评简史》148页,谈瀛洲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6]德莱顿《悲剧批评的基础》,袁可嘉译,《西方文论选》上卷309页。
    [7]皆为易卜生剧作中的男主人公,身份分别是成功的牧师、建筑师、艺术家等。
    [8](德)狄尔泰《体验与诗》75页,胡其鼎译,三联书店2003年10月出版。
    [9](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130—131页,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出版。
    [10]同注8,54页。
    [11]冉森教派是天主教内部受加尔文思想影响、由荷兰神学家冉森(1585—1638)创立的新教派,在基本教义上与正统天主教有着较大分歧,在十七、八世纪绝对王权制的法国有较大影响。
    [12][13](法)戈德曼《隐蔽的上帝》5—6,611—614页。蔡鸿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月5出版。
    
    [15][16]狄尔泰《体验与诗》4—5页,10页。
    [17][18]《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677页,641—642页。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19]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13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20[21]角川源義『悲劇文學の發生』16頁、62頁、昭和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發行。
    [22]转引叶渭渠著《日本文学思潮史》137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3]同注19,127页。
    [2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136页。
    [25]《拉辛剧作选》170页,齐放、张廷爵、华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27] [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4页,江先春、沈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8]《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327页。
    [29]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256页,巴蜀书社2007年1月出版。
    [30]韩东育《太宰春台的“人情物理论”与法家哲学的展开》,载成中英主编《本体的解构与重建——对日本思想史的新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另可参阅本论文第四章第二节。
    [31]《石田梅岩全集》(上)335—337页,转引自《东方哲学家评传日本卷》219页,王守华、卞崇道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32]《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673页。
    [33](法)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367页,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10月出版。
    [34]柳鸣九编著《法国文学史》第一卷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35](36)戈德曼《隐蔽的上帝》4—6页。
    [37](法)阿兰·克鲁瓦、让·凯尼亚著《法国文化史》(Ⅱ)272—273页,傅绍梅、钱林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39]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43页。
    [40](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25页,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2月出版。
    [41]关于孟称舜的生平创作情况,可参阅《孟称舜集前言》,朱颖辉辑校,中华书局2005年6月出版。
    
    [42]本节凡引用孟称舜作品和同时代人对孟的评语,都来自《孟称舜集》,下不另注。
    [43]参阅朱颖辉《孟称舜集前言》。
    [44]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9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5]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史四》159页,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46]朱颖辉《〈娇红记〉的悲剧美》,载《戏曲研究》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47]荀子《正名篇》,转引自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46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
    [4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478—479页。
    [49]《汤显祖全集》1110页,徐朔方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元明戏曲》194页,李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50]冯梦龙《情史序》,转引自《冯梦龙研究》66页,聂付生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51]李简《元明戏曲》209页。
    [56]王季思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出版。
    [1]参阅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4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2]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225—226页。
    [3]日野龍夫《江戸人とユートピア》239頁、岩波書店2004年5月18日発行。
    [4]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180—181页,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5]唐月梅《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悲剧论为中心》,《日本研究》2007年2期。
    [6]尾藤正英『江戸時代とは何か—日本史上の近世と近代』155-164頁、岩波書店1997年12月14日発行。
    [7]『小泉八雲全集』第三卷、353—362頁、東京第一書房大正十五年八月十日發行。另参阅《小泉八云散文选》38页,孟修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8]关于古希腊哲学及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决定性的、持久的影响,可参阅罗素《西方的智慧》3页;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89页;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162页。
    
    [9](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精神》341页,段继承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10](德)尼古拉斯·桑巴特著《海德堡岁月》93页,刘兴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11][12](英)加德纳《宗教与文学》102—103页。
    [13]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13页。
    
    [14][15]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精神》339—340页,376页。
    [16]梅原猛《地狱的思想》156—174页。
    [17]『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近松門左衛門集(二)』、498頁。
    
    
    [18][19]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39页,40页。
    [20][21]山本常朝《叶隐闻书》1页,25页,李冬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22][23]同上,25页,61页
    
    [24](日)林武志《川端文学美的构图》,叶渭渠、千叶宣一、唐纳德·金主编《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14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25]松田修《日本近世文學の成立:異端の系譜》292-294頁,法政大學出版局1972年8月30日発行。
    [26]同上注。并可参阅《浮世草子的婚恋世界》第三章第四节,王若茜、齐秀丽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7][28]尼柯尔《西方戏剧理论》320页,162页。
    
    [29]参阅『日本古典文学全集近松門左衛門集二』115頁。
    [30](德)莫尔特曼《论创造中的上帝》121—131页,隗仁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31](俄)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104页,董友、杨朗译,三联书店1996年9月出版。
    [32]徐凤林《索洛维约夫哲学》327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出版。
    [1]『芥川龍之介全集』二十一巻253頁、岩波書店、1996年9月発行。
    [1]近松全集[M] .岩波書店.1987—1994年。
    [2]藤井乙男編.近松全集[M].思文閣.1925。
    [3]标注、訳:森修,鸟越文蔵,长友千代治.日本古典文学全集?近松门左卫门集(一)[M].小学馆.1975。
    [4]标注、訳:鸟越文蔵.日本古典文学全集?近松门左卫门集(二)[M].1975。
    [5]晖峻康隆編.現代訳日本古典近松集[M].小学館.1942。
    [6]朝日重章.鸚鵡籠中記――元禄武士の日記[M].岩波書店.1995。
    [7]校注者:中村幸彦.日本思想大系近世町人思想[M].岩波書店.1975。
    [8]校注者:野间光辰.日本思想大系近世色道论[M] .岩波書店.1976。
    [9]校注者:柏原佑泉、藤川学.日本思想大系近世の佛教思想[M] .岩波書店1973。
    [10]校注者:倉田喜弘.日本近代思想大系芸能[M] .岩波書店1988。
    [11]露伴全集[M]二十四卷,二十五巻.岩波書店,1967。
    [12]坪内雄蔵著.逍遥选集,第九巻,第十巻[M] .春阳堂.昭和二年一月十八日。
    [13]和辻哲郎全集[M]四巻,十六巻.岩波書店1962.
    [14]樗牛全集[M].第二巻.東京博文堂.明治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津田左右吉.文学に現れる我が国民思想の研究平民文学の時代[M] .東京洛陽堂.大正七年十月十一日。
    [2]山本三生編.现代日本文学全集28?島村抱月集[M] .改造社.昭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3]佐藤鹤吉編.元禄文学辞典[M] .新潮社.昭和三年十月十日。
    [4]山本三生等纂稿[M]日本文学講座?第十巻?演劇戏曲篇[M] .改造社.昭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5]近松門左衛門.祐田善雄.曾根崎心中?冥途飛脚[M].岩波書店.1994。
    [6]高野辰之.日本文学全史巻八江戸文学史[M].东京堂.昭和十年二月。
    [7]三宅周太郎.文楽の研究[M] .創元社.昭和十五年九月三日。
    [8]三宅周太郎.続文楽の研究[M] .創元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9]角川源義.悲劇文学の発生[M] .青磁社.昭和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10]晖峻康隆.近世文学评论[M] .育英書院.昭和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11]守隋憲治.近世戯曲史論[M].岩波書店.昭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12]宫崎晴美.国文学论考[M] .明治書院.昭和十九年五月十日。
    [13]水野稔、鹈月洋.江戸町人文学[M] .岩波書店,昭和二十三年年七月十日。
    [14]尾藤正英.日本文化の歴史[M] .岩波書店.2000。
    [15]近松研究会編.近松门左卫门——研究入门[M].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
    [16]森修.近松門左衛門[M] .三一書房.1959。
    [17]広末保.近松の芸術 [M] .岩波書店.昭和三十七年一月三十日.
    [18]飯塚友一郎.近世演劇論史[M] .岩波書店.昭和三十四年三月十日。
    [19]浅野晃、谷脇理史編集.元禄文学の流れ[M].勉誠社.平成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20]浅野晃、谷脇理史編集.元禄文学の状況[M].勉誠社.平成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21]浅野晃、雲英末雄、谷脇理史、原道生、崇政五十緒編集.元禄文学の開花——近松と元禄の演劇[M].勉誠社.平成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22]鳥越文蔵、信多純一、内山美樹子、井口洋著.近松への招待[M] .岩波書店.1989。
    [23]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編.日本文学研究资料業書?浄瑠璃[M] [M]有精堂.昭和五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24]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編.日本文学研究资料業書?近松[M] .有精堂.昭和五十一年三月十日。
    [25]河竹繁俊.日本演劇通史[M] .新潮社.昭和31年11月15日発行。
    [26]鸟越文蔵、内山美树子、渡辺保編集.岩波講座:歌舞伎文楽第1巻歌舞伎と文楽の本質[M].岩波書店.1997。
    [27]鳥越文蔵、内山美樹子、渡辺保編集.岩波講座:歌舞伎文楽第8巻近松の時代[M].岩波書店.1998。
    [28]西村汎子、関口裕子、菅野則子、江刺昭子.文学に見る日本女性の歴史[M] .吉川弘文館.2000。
    [29]暉峻康隆.日本人の愛と性[M] .岩波書店.1989。
    [30]井上隆明.江戸文学への誘惑[M] .高文堂.平成3年8月25日。
    [31]諏訪春雄.江戸文学の方法[M] .勉誠社.平成九年四月十五日。
    [32]大久保喬樹.日本文化論の系譜[M] .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5月25日。
    [33]近藤忠義.日本文学讲座IV、近世文学[M] .河出書房.昭和三十一年二十九日。
    [34]片岡良一著作集第二巻[M] .中央公論社昭和五十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35]日野龍夫.岩波講座日本文学史第八巻.十七十八世纪の文学[M] .岩波書店.1996年8月8日。
    [36]松本四郎、山田忠雄編.講座日本近世史4.元禄享保期の政治と社会[M] .有斐閣.昭和五十五年六月五日。
    [37]岩波講座日本文学佛教
    [38]尾形仂、松田修、服部幸雄、前田愛編.日本文学史4:近世の文学[M] .河出書房.昭和51年11月25日。
    [39]長島弘明、清澄典子編著.近世の日本文学(改訂版)[M] .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二00年三月二日。
    [40]M.J.スメサースト著.木曾明子訳.アイスキュロスと世阿彌のドラマトウルギーギリシア悲劇と能の比較研究―[M] .大阪大学出版会.1984。
    [41]西郷信綱、大岡信、安丸良夫.岩波講座.文学:表現の方法--日本文学にそくして(上)[M] .岩波書店.1972。
    [42]近藤忠義.歌舞伎と浄瑠璃近藤忠義日本文学論(二)[M] .新日本出版社.1977。
    [43]円地文子.江户文学問わず語り[M] .講談社昭.和五十三年九月三十日。
    [44]子安宣邦.江戸思想史講義[M] .岩波書店.1996。
    [45].今野達.佐竹昭広.上田閑背照.日本文学と仏教[M]第一巻.第三巻.第八巻.第九巻.岩波書店.1995.。
    [46]高尾和彦.近世の庶民文化[M].岩波書店1997。
    [47]久松潜一.増补新版日本文学史.近世[M].至文堂.昭和52年4月。
    [48]池田龟鉴.日本古典入门[M] .講談社1989。
    [49]長島弘明清登典子.近世の日本文学[M].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1998.
    [50]栗山理一.近松門左衛門 [M] .株式会社市ヶ谷出版社昭和二十七年十月五日.
    [51]大藪虎亮.近松傑作選新解[M] .明治書院.昭和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52]宮崎晴美.国文学論考[M] .明治書院.昭和十九年五月十日.
    [53]中西進.日本文学と死[M].新典社.1989。
    [54]高野辰之.江戸文学史[M]中巻.東京堂.昭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55]佐藤鶴吉.元禄文学辞典[M] .新潮社.昭和三年十月十日。
    [56]藤村博士功績記念会編.近世文学の研究[M] .至文堂.昭和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57]園田民雄.浄瑠璃作者の研究[M] .東京堂.昭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58]若月保治.人形浄瑠璃史研究[M] .桜井書店刊行.昭和十八年四月五日。
    [59]廣末保.元禄文学研究[M] .東京大学出版会.1955。
    [60]大石慎太郎.元禄時代[M] .岩波書店1993。
    [61]山口剛.江戸文学研究[M].東京堂.昭和八年十月一日。
    [62]奈良本辰也.日本近世の思想と文化[M] .岩波書店1978。
    [63]相良亨著作集4[M]ぺりかん社.1994。
    [64]藤村作.日本文学原論[M] .同文書院.昭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63]次田潤.国文学史新講近世篇[M] .明治書院.昭和二十八年十二月十日。
    [64]河竹繁俊.日本演劇全史[M] .岩波書店.1958。
    [65]暉峻康隆.近世封建制下の文学[M] .岩波書店.昭和三十四年七月十日。
    [66]山崎正和.日本文学と個人主義[M] .中央公論社.1990。
    [67]近藤忠義.日本文学史概説(四)上方·江戸時代[M] .岩波書店.昭和八年一月十五日。
    [68]上田萬年,樋口慶千代.近松語彙[M] .冨山房.昭和五年五月二十日。
    [69]市古貞次.日本文学全史4近世[M] .学燈社.平成2年10日。
    [70]田村芳朗,源了圓.日本における生と死の思想[M] .有斐閣.昭和52年2月15日。
    [71]岩波編集部.岩波写真文庫53文楽[M] .岩波書店.1952。
    [72]山川弘至.近世文芸復興の精神[M] .大日本百科全書刊行会.昭和十八年四月十五日。
    [73]中野三敏.十八世紀の江戸文芸―雅と俗の成熟―[M] .岩波書店1999。
    [74]小山弘志.日本の古典芸能における演出[M] .岩波書店.2004。
    [75]藤井真澄.戯曲の創作と構想[M] .弘文社.大正十四年二月十五日。
    [76]加藤周一著作集3日本文学史の定点[M] .平凡社.1978。
    [77]乾安代.日本古典文学史[M] .双文社.1987。
    [78]子安宣邦.本居宣長[M] .岩波書店.1998。
    [79].江戸時代とは何か[M]尾藤正英著岩波書店1992年12月14日発行。
    [80]岩波讲座日本通史[M]第十一至十四卷,岩波書店.1994。
    [81]西山松之助.日本生活文化史[M]第六卷.河出書房新社.昭和六十一年。
    [82]高木昭作,杉森哲也.近世日本の歴史[M] .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4。
    [1]松田修.江戸は近代を孕んだか[J] .国文学?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83(6)。
    [2]緒形康.鎖国システムと近世権力[J].日本文学.1991(10)。
    [3]諏訪春雄.廓細見―廓の遊びと生活のすべて[J] .国文学.平成5年8月号。
    [4]江戸の美意識「いき」[J] .国文学.平成5年8月号。
    [5]武藤元昭.近世作家研究の軌跡と展望[J] .国文学解釈と鑑賞 1994(8)。
    [6]濱森太郎「.芋洗ふ」女たち―近世の女性―[J] .日本文学1997年(10)。
    [7]中村鴈治郎、原道生.対談「曽根崎心中」をめぐって―近松を演じて[J] .國文學.平成14年5月号。
    [8]黒石陽子.近松の人物造型―人形浄瑠璃の持つ精神と近松の視点[J] .國文學.平成14年5月号。
    [9]深澤昌夫.近松―語りとドラマと虚実のあいだ[J] .國文學.平成14年5月号。
    [10]武井協三.近松研究のこれから―研究を始めようとする人たちへ[J] .国文学.平成14年5月号。
    [1]钱稻孙译.近松门左卫门井原西鹤选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第4卷,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齐放、张廷爵、华辰译.拉辛戏剧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罗念生全集[M]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
    [8]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9]苗力田主编,颜一、秦典华译.亚里斯多德全集[M]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张玉书译.席勒文集[M]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 .商务印书馆,1997。
    [1](法)维克多·雨果著,丁世忠译.威廉·莎士比亚[M] .团结出版社,2001。
    [2](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 .商务印书馆,1985。
    [3](德)海德格尔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M] .商务印书馆,1998。
    [4](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97.
    [5](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 .三联书店,1986。
    [6](丹麦)基尔凯郭尔等著.程朝翔、傅正明译.悲剧:秋天的神话[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7](西班牙)乌纳穆诺著,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M].花城出版社,2007。
    [8]张唤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 .知识出版社,1987。
    [9](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腾守尧译.性爱与文明[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玫兴译.生存哲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光子校.悲剧的超越[M] .工人出版社,1988。
    [1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徐信华译.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14](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文学解释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5](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三联书店,1998。
    [16](日)小泉八云著,孟修译.小泉八云散文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17](英)阿·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8](英)威廉·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木译.剧作法[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
    [19](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0](英)布雷德利著,张国强、朱勇协译.莎士比亚悲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1](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著,陈永国译.布莱希特与方法[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著,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英)雷蒙·威廉斯著,丁尔苏译.现代悲剧[M],译林出版社,2007。
    [24](法)乔治·巴塔耶著,刘晖译.色情史[M] .商务印书馆,2003。
    [25]汪民安编译.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乔治·巴塔耶文选[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6](美)约翰·惠特尼·霍尔著,邓懿、周一良译.《日本——从史前到现代[M].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27](美)本尼迪克著,黄道琳译.菊与剑[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8](美)贝拉著,王晓山、戴茸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 .三联书店,2003.
    [29](英)海伦?加德纳著,江先春、沈弘译.宗教与文学[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0](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方杰、方寰译,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1](德)威廉?狄尔泰著,胡其鼎译.体验与诗[M].三联出版社,2003。
    [32](法)吕西安·戈德曼著,蔡鸿滨译.隐蔽的上帝[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3](俄)索洛维约夫著.董友,杨郎译.爱的意义[M].三联书店1995。
    [34]吴持哲编.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5](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解剖[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6](加)卜正民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三联书店.2004。
    [37](日)永田广志著,刘继生译.日本封建制意识形态[M],商务印书馆.2003。
    [38](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M] .商务印书馆.2001。
    [39](日)祖父江孝男著.季红真译.简明文化人类学[M] .作家出版社.1987。
    [40](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三联书店.2000。
    [41](日)梅棹忠夫著.杨芳玲译.何谓日本[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2](日)信夫清十郎著.周启干译.日本政治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3](日)西乡信纲著,佩珊译.日本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4](日)市古贞次着.倪玉等译.日本文学史溉说[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5](日)梅原猛著,刘瑞芝、卞立强译.地狱的思想[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46](日)源了圆著,李树果、王建宜译.义理与人情[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7](日)源了圆著,郭连友、漆红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M].北京出版社,1992。
    [48](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 .商务印书馆,2006。
    [49](日)河合隼雄著,范作申译.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M] .三联书店,2007。
    [50]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1]郑涌著.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2]蒋孔阳著.美学新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3]冯宪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 .重庆出版社,1997。
    [54]邱紫华著.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5]陈洪水、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6]卞之琳著.莎士比亚戏剧论痕[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7]陆谷孙著.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8]王爱民、崔亚南编著.日本戏剧概要[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59]王青著.日本近世思想概论[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60]张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1]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2]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63]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4]程孟辉.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5]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著.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6]郭玉生著.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67]赵炎秋著.形象诗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8]戴季陶著.日本论[M] .海南出版社,2002。
    [69]朱谦之著.日本哲学史[M] .人民出版社,2002。
    [70]刘振嬴著.日本文学史话[M] .商务印书馆,1995。
    [71]周一良著.中日文化关系史论[M] .江西人民出版,1990。
    [72]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人的美意识[M],开明出版社,1993。
    [73]叶渭渠主编.日本文明[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4]叶渭渠著.日本文化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5]叶渭渠著.日本文学思潮史[M]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76]刘金才著.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7]陈平原著.阅读日本[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78]严绍璗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9]王长新著.日本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80]吕元明、王若茜著.日本文学史[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1]伊文成、王金林、贾玉芹主编.日本历史人物传古代中世篇[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2](日)松下孝子著,叶绮译.日本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3]吴存存著.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84]马爱农,荣如德等译.王尔德全集[M]第五卷(戏剧卷).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85]王若茜、齐秀丽著.“浮世草子”的婚恋世界[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86]蓝凡著.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 .学林出版社,1992。
    [87]韩东育著.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M] .中华书局,2003。
    [88]杜继文主编.佛教史[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9]谢玉峰著.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M] .中华书局,2006。
    [90]朱颖辉辑注.孟称舜集[M] .中华书局,2004。
    [91].王向远著作集[M]第三卷、第五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92](日)山本常朝著,李冬君译.叶隐闻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3]梁工等著.圣经视阈中东西方文学[M] .中华书局,2007。
    [95]于长敏著.日本文化简史[M]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96]杨冬著.西方文学批评史[M]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李树果.日本古典历史剧〈国姓爷大战南京城〉的评价——评近松门左卫门对历史的歪曲[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2)。
    [2]张哲俊.近松悲剧文学的体验形式[J].东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李群.近松文学中的武士道和侵华意识[J].日本学刊,2006(1)。
    [4]唐月梅.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戏剧论为中心[J].日本研究,2007(2)。
    [5]于长敏.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作用[J] .现代日本经济,1990(5)。
    [6]韩东育.八千天日记中隐藏的近世日本[J] .历史研究,2006(3)。
    [7]徐群晖.论莎士比亚悲剧的非理性意识[J] .外国文学,2003(4)。
    [8]乔德文.中西悲剧观探异[J] .美学文摘,等三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重庆出版社,1983。
    [9]谭崇整理.悲剧问题讨论中的分歧[J] .美学文摘,同上。
    [10]华明.悲剧的话语与话语的悲剧[J] .中国比较文学,2003(2)。
    [11]李俊.可喜剧化的悲剧与不可喜剧化的悲剧——兼议中西悲剧之心理学差异[J].中国比较文学,1999(2)。
    [12]张玉能.悲剧性探本[J] .外国美学(8).外国美学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1992。
    [13]齐柳明.文乐木偶戏:日本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J] .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
    [14]鹿国治.是悲剧,还是悲情?——从“中国有无悲剧之争”看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J]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曹顺庆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15]刘东、王德威、陈平原.历史学与文学的对话[J] .历史学家茶座,第三辑.王兆威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6]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J] .中国比较文学,1998(5)。
    [17]叶坦.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以石门心学和清初实学为中心[J](上).河北学刊.2005(2)。
    [18]叶坦.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以石门心学和清初实学为中心[J](下).河北学刊.2005(5)。
    [19]读书.1993(9),(12);1999(2),(10);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