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维新派作为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发生最为深刻、最为复杂变化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于其思想和活动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术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所作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或过于宏观,或过于微观,侧重于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对于其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的法律思想,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维新派法律思想与近代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目前学术界尚为空白。本论文主要致力于这两方面的研究。
     论文首先考察了维新派和维新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他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催生的产物,是近代以来变革思想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近代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
     论文对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法律思想进行了个案研究,分别从其法律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和理论渊源出发,在力图全面把握康、梁、严、谭法律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宪政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揭示出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涵,认为他们超越早期改良派,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宪政理论,并对与宪政密切相关的自由、民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宪政的思考和构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论文结合时代背景,对维新派宪政思想的内在矛盾、时代局限及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下,维新派从寻求富强出发,对西方的宪政出现了某些误读。同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维新派思想家在对宪政的追求中,普遍存在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维新派的法律思想是近百年法律思想的重要源头,在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近代化的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维新派对待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态度,高度重视宪政建设中的国民性改造问题及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仍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论文对维新派法律思想与西方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维新派法律思想与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存在不少暗合之处,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进行深思和反省。
The reformative school was the very important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last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the most profound and complex changes took place. About the reformative school’s thought and activities, there had been many research productions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the research about their legal thought weren’t abundant enough. Among the research productions we have gained, some are too macroscopical, some are too microcosmic, most people put emphasis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figure.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legal thoughts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Especially,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ab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egal thought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and the western conservatism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thesis mainly hammer at the two aspects above.
     This thesis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and the reformative thoughts. The reformative school and the reformative thoughts didn’t grow up occasionally. They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crisis in modern China,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thoughts’in-depth development, the outcome of the bourgeoisie expanding.
     This thesis study the legal thought of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Yan fu and Tan si-tong. Firstly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ought and the source of the theories. Secondly, the thesis try to reveal the panorama of the legal thought of Kang, Liang, Yan, and Tan, and stress on the constitutionalism ideology. Lastly, the thesis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formative school surpass the early reformative school, they put forward the complete and systemic constitutionalism ideology, and the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reedom and civil liberties which have a close relation with constitutionalism. Comparing with other people of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reached the unprecedented depth and extent.
     This thesis study the immanent contradiction,the limitations, and the modern value of the legal thoughts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In the modern China’s language situation, the reformative school struggling for the rich and mighty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this aim, they misread the constitutional of the wester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pecial history background, there wa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ir constitutionalism ideal and the reality. Undeniably, the legal thought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is the very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legal thought later. Particularly, the reformative school’s attitude about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steady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can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to construct the legal system today.
     This thesis contrast the legal thought of the reformative school with the western conservatism, and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some coincide between the both sides. We should value all these respects and consider deeply about them.
引文
1 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34 页。
    2 《原强》,《严复集》第 1 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7 页。
    1 《京师强学会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65 页。
    2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1,第 2 页。
    3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1,第 3—4 页。
    4 《南学会序》,《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2,第 65—66 页。
    5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96 页。
    6 《孙中山全集》,第 1 卷,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9 页。
    7 《陈天华邹容集》,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16,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下同),第 41 页。
    1 阿英编著:《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31、116、47 页。
    2 谭嗣同:《致欧阳中鹄书》,见《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566 页。
    3 汪诒年:《汪康年年谱》,见《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204 页。
    4 王蘧常:《严复年谱》,见《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83 页。
    5 均见阿英编著:《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6 《尊隐》,《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下同),第 87 页。
    1 《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第 106 页。
    2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 7 页。
    3 《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第 317 页。
    4 《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下同),第 48 页。
    5 《筹鹾篇》,《魏源集》下册,第 432 页。
    6 《海国图志》卷 50,《魏源全集》,岳麓书社 2004 年版(下同),第 6 册,第 1358 页。
    7 《海国图志》卷 59,《魏源全集》,第 6 册,第 1585 页。
    8 《制洋器议》,《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3,第 75 页。
    1 《收贫民议》,《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3,第 52 页。
    2 郭嵩焘:“致李傅相”,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3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4 《张靖达公奏议》卷 8。转引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修订版,第136 页。
    5 张之洞:《劝学篇·序》,上海书店 2002 年版,第 1 页。
    6 《变法(中)》,《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5,第 23 页。
    1 《答友人书》,《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6,第 52 页。
    2 《筹洋刍议》,《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6,第 89 页。
    3 《自强论》,《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7,第 73 页。
    4 《〈盛世危言〉自序》,《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7,第 12 页。
    5 《〈盛世危言〉自序》,《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7,第 13 页。
    6 《议院上》,《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7,第 47 页。
    7 《议院上》,《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7,第 50 页。
    8 《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第 5,第 35 页。
    9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续刻》卷 4。
    10 陈炽:《庸书外编﹒议院》。
     1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料》,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2 辑,下册,第 1126 页。
    1 《南海县志》(宣统刻本,下同),卷 26,杂录。
    2 《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以下简称《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08 页。
    3 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第 1 页。
    4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0 页。
    5 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第 2 页。
    
    1 《南海县志》,卷 14,列传。
    2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2 页。
    3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4 页。
    4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4 页。
    5 《康有为诗集·詹如楼读书》,《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30 页。
    
    1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5 页。
    2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5 页。
    3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 4 册,第 116 页。
    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 卷,第 1047 页。
     1 邝柏林:《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10 页。
    1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戊戌变法》,第 3 册,第 1 页。
    2 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76 页。
    3 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85 页。
    4 康有为:《论语注》卷二,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5 《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48、302、312、267 页。
    
    1 《孔子改制考》,第 238、191、238 页。
    2 《上清帝第七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 1981 年版(下同),上册,第 219 页。
    3 参见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6 页。
    4 《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 集,第 361 页。
    
    1 《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 集,第 100 页。
    2 《上清帝第五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194 页。
    3 《上清帝第七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204、203 页
    1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338 页。
    2 《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341 页。
    3 《上清帝第四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150 页。
    4 《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12 页。
    5 《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199 页。
    6 《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14 页。
    
    1 《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199 页。
    2 《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199—200 页。
    3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339 页。
    4 《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14 页。
    5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七,紫禁城出版社 1998 年版。
    
    1 《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703 页。
    2 《忘耻》,《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74 页。
    3 《中国以何方救危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19 页。
    4 《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99 页。
    1 《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721 页。
    2 《无政府》,《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69 页。
    3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79—681 页。
    4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81 页。
    5 《中国以何方救危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16 页。
    6 《国会叹》,《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82 页。
    1 《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720 页。
    2 《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701 页。
    3 《救亡决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65 页。
    4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90 页。
    5 《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发凡》(摘录),《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35 页。
    6 《救亡论》(选录)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64 页。
    7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82 页。
    8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82 页。
    
    1 《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发凡》(摘录)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834 页。
    2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85 页。
    3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91 页。
    4 《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679-680 页。
    1 《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 580 页。
    2 《变则通通则久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111 页。
    3 《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07 页。
    
    1 《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200 页。
    2 《请定中国报律折》,《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334 页。
    1 参见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康有为全集》,第 1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2 参见汤志钧:《〈大同书〉导读》,《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0 页。
    3 康有为著,汤志钧评注:《大同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下同),第 6 页。
    4 《大同书》,第 103 页。
    1 《大同书》,第 101 页。
    2 《大同书》,第 76 页。
    3 《大同书》,第 78 页。
    4 《大同书》,第 76 页。
    5 《大同书》,第 77 页。
    6 《大同书》,第 77 页。
    7 《大同书》,第 78—79 页。
    8 《大同书》,第 100—101 页。
    1 《大同书》,第 103 页。
    2 《大同书》,第 101 页。
    3 《大同书》,第 79 页。
    4 《大同书》,第 95 页。
    5 《大同书》,第 93 页。
    6 《大同书》,第 94 页。
    7 《大同书》,第 94 页。
    8 《大同书》,第 92 页。
    1 《大同书》,第 93 页。
    2 《大同书》,第 100 页。
    3 《大同书》,第 91 页。
    4 《大同书》,第 94 页。
    5 《大同书》,第 95 页。
    6 《大同书》,第 92 页。
    1 《大同书》,第 93 页。
    2 《大同书》,第 99 页。
    3 《大同书》,第 101 页。
    4 《大同书》,第 275—277 页。
    5 《大同书》,第 270—271 页。
    1 《大同书》,第 271 页。
    2 《大同书》,第 271 页。
    3 《大同书》,第 271 页。
    4 《大同书》,第 271 页。
    1 《大同书》,第 274 页。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4 页。
    3 张晋藩、杨堪、林中合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02 页。
    4 《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 85 页。
    1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 1989 年版(下同),第 16 页。
    2 梁启勋:《曼殊室戊辰笔记》,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19 页。
    3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 16 页。
     1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 16—17 页。
    1 《西学书目表序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 122 页。
    2 《大同书局叙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 58 页。
    3 《饮冰室合集·原序》,第 1 页。
    
    1 《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 2 页。
    2 《灭国新法论(节录)》,《梁启超选集》,第 172 页。
    3 《变法通议·自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 1 页。
    1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 7 页。
    2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 10 页。
    
    1 《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 35 页。
    2 参见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35 页。
    1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 53 页。
    2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 39 页。
    3 《新大陆游记(节录)》,《梁启超选集》,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下同),第 432—435 页。
    4 《新大陆游记(节录)》,《梁启超选集》,第 435 页。
    5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节录)》,《梁启超选集》,第 411 页。
    6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节录)》,《梁启超选集》,第 407 页。
    
    1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 23 页。
    2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 79 页。
    3 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24 页。
    
    1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54 页。
    2 参见李秀清:《“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现代法学》2001 年第 12 期。
    3 张友渔:《宪政论丛》上册,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7 页。
    
    1 《进步党政务部特设宪法问题讨论会通知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 82 页。
    2 《政党与政治上之信条》,《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六》,第 51 页。
    3 《宪法起草问题答客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 11—13 页。
    1 《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梁启超选集》,第 447 页。
    2 《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梁启超选集》,第 448 页。
    3 《国民自卫之第一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第 30、28 页。
    4 《国民自卫之第一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第 29、31 页。
    5 《主张国民动议制宪之理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第 31—32 页。
    1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著、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下同),第 189-191 页。
    2《国民浅训》,载于《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二》,第 4 页。
    3《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90-320 页。
    4《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3 页。
    1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5 页。
    2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4-196 页。
    3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6 页。
    4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6-197 页。
    5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97 页。
    6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10 页。
    7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12 页。
    
    1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21 页。
    2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27—236 页。
    
    1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49—251 页。
    2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79—280 页。
    3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281 页。
    4 《责任内阁释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4 页。
    1 《责任内阁释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6 页。
    2 《宪法之三大精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 102 页。
    3 《责任内阁释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12 页。
    4 《各国宪法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 73 页。
    5 《各国宪法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 73 页。
    
    1 《论立法权》,《梁启超选集》,第 299 页。
    2 《代五大臣考察报告》,《梁启超选集》,第 442 页。
    3 《代五大臣考察报告》,《梁启超选集》,第 443 页。
    4 《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 38 页。
    
    1 《宪法三大精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 67 页。
    2 《宪法三大精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 48 页。
    3 《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 第 122 页。
    
    1 《敬告政党及政党成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一》,第 8 页。
    2 《敬告政党及政党成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一》,第 1 页。
    3 《初归国演说辞·莅民主党欢迎会演说辞》,《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二十九》,第 14 -22 页。
    4 《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三十》,第 22-23 页。
    1 《中国立国之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 64 页。
    2 《中国立国之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 66 页。
    3 《中国立国之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 67 页。
    4 《中国立国之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 69 页。
    
    1 董四礼著:《晚清巨人传—梁启超》,哈尔滨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50 页。
    2 《新中国建设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29 页。
    3 《新中国建设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30 页。
    
    1 《新中国建设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32 页。
    2 《新中国建设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 32 页。
    3 《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 3 页。
    4 《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 2 页。
    1 《论君权民政相禅之理》,《梁启超选集》,第 45 页。
    2 《论君权民政相禅之理》,《梁启超选集》,第 45 页。
    3 《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节录)》,《梁启超选集》,第 194 页。
    4 《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 109 页。
    5 《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 21 页。
    
    1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 15 页。
    2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 18 页。
    3 《十种德性相反形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 372 页。
    
    1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 2 页。
    2 《爱国论三﹒民权说》清议报二十三册,第 85 页。
    1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选集》,第 394 页。
    2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选集》,第 394 页。
    3 蔡定剑:《法治与宪政》,《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4 《管子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八》,第 12 页。
    1 《论立法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 102 页。
    2 《论立法权》,《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5—16 页。
    3 宋仁编著:《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下同),第 146 页。
    4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 8 页。
    5 《管子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八》,第 8 页。
    6 《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 94 页。
    7 林中:《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0 页。
    8 《答某君问德国日本裁抑民权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 57 页。
    1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 3 页。
    2 《管子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八》,第 15 页。
    3 《论立法权》,《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2 页。
    4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47 页。
    5 《论立法权》,《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2 页。
    6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01 页。
    1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01 页。
    2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3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48—149 页。
    4 宋仁编著:《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第 155 页。
    5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49 页。
    6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50 页。
    7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118 页。
    8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50 页。
    1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50 页。
    2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80 页。
    3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80 页。
    4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96 页。
    5 《箴立法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 1 页。
    6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152 页。
    7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43 页。
    8 《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第 6 页。
    
    1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 6 页。
    2 《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 6 页。
    3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法学文集》,第 69 页。
    4 宋仁编著:《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第 164 页。
    
    1 《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下同),第 5 册,第 1545 页。
    2 《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 5 册,第 1546 页。
    3 转引自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31 页。
    1 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岳麓书社 1984 年版,第 449 页。
    2 《法意》按语,王栻主编:《严复集》,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995 页。(下同)
    3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95—996 页。
    4 《严几道诗文钞》,第 84 页。
    
    1 《列宁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2 《救亡决论》,《严复集》,第 1 册,第 50 页。
    3 《救亡决论》,《严复集》,第 1 册,第 51 页。
    4 《天演论(上)》,《严复集》,第 5 册,第 1335 页。
    
    1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91 页。
    2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1026 页。
    3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41 页。
    4 《梁启超致严复书》,《严复集》,第 5 册,第 1568 页。
    1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48—949 页。
    2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49 页。
    3 《辟韩》,《严复集》,第 1 册,第 36 页。
    4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75 页。
    5 (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427 页。
    6 《论国家未于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下同),第 42—43 页。
    1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242 页。
    2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0 页。
    3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1 页。
    4 《论英国宪政两权未尝分立》,《严复集》,第 1 册,第 218、 219 页。
    
    1 《〈沈瑶庆奏稿〉批语),《〈严复集〉补编》,第 326 页。
    2 (英)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328 页。
    3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2 页。
    1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3 页。
    2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4 页。
    3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2 页。
    4 《论国会议员须有士君子之风》,《严复集》,第 2 册,第 325 页。
    5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303 页。
    1 《社会通诠》,《严复集》第 4 册,第 926 页。
    2 《社会通诠》接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26 页。
    3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300—1301 页。
    4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4 页。
    5 [英]斯宾塞著,严复译:《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87—188 页。
    6 《社会通诠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33 页。
    7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94 页。
    
    1 《〈女子教育会章程〉序》,《严复集》,第 2 册,第 253 页。
    2 《宪法大义》,《严复集》,第 2 册,第 245—246 页。
    3 (英)约翰﹒穆勒著:《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15 页。
    4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4 册,第 1275 页。
    1 (英)甄克思,严复译:《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下同),第 148—149 页。
    2 《社会通诠》,第 149 页。
    3 《社会通诠》,第 149 页。
    4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270 页。
    5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82 页。
    6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276 页。
    7 《原富》上册,第 115 页。
    8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86 页。
    
    1 《太保陈公七十寿序》,《严复集》,第 2 册,第 351 页。
    2 《续论英国宪政两权未尝分立》,《严复集》,第 1 册,第 235 页。
    3 《与熊纯如书》(八),《严复集》,第 3 册,第 608 页。
    4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65 页。
    5 《原强》,《严复集》,第 1 册,第 13 页。
    1 《与熊纯如书》(一),《严复集》,第 3 册,第 603 页。
    2 《与熊纯如书》(二十一),《严复集》,第 3 册,第 620 页。
    3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306 页。
    4 《与熊纯如书》(一),《严复集》第 3 册,第 603 页。
    5 《与熊纯如书》(二十四),《严复集》第 3 册,第 624 页。
    1 杜钢建:《严复的人权思想》,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72。
    2 参见王人博:《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5 页。
    3 《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 1 册,第 3 页。
    4 《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 1 册,第 3 页。
    1 [美]乔治﹒萨拜因著,盛葵阳,崔妙因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下同),下册,第 773页。
    2 《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 1 册,第 17 页。
    3 《原强》,《严复集》第 1 册,第 10 页。
    
    1 《群学肄言》,第 295 页。
    2 《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 1 册,第 23 页。
    3 《法意》上册,第 360 页。在同书第 370 页一段按语中,严复对上述观点再次作了论述和强调。
    4 《民约评议》,《严复集》,第 2 册,第 337 页。
    5 《群己权界论》,第 37 页。原著无相应文字,参阅 J.s.Mill,On Liberty,p.42.
    
    1 参见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09—510 页。
    2 The spirit of the laws,P.150.XI:3.
    3 《法意》,第十一卷第三章案语,第 2 页。
    4 《辟韩》,《严复集》,第 1 册,第 35 页。
    1 《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 1 册,第 3 页。
    2 《<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集》第 1 册,第 134 页。
    3 《〈庄子〉评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1118 页。
    4 《〈老子〉评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1082 页。
    5 《〈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集》,第 1 册,第 132 页。
    6 《法意》上册,第 640—641 页。
    7 《进化天演》,《〈严复集〉补编》,第 141—142 页。
    1 谭嗣同著,吴海兰评注:《仁学》,华夏出版社 2002 年 版(下同),第 1 页。
    1 梁启超:《谭嗣同传》,《谭嗣同全集》,第 543 页。
    2 《三十自纪》,《谭嗣同全集》,第 57 页。
    3 《三十自纪》,《谭嗣同全集》,第 57 页。
    4 吴海兰:《谭嗣同评传》,《仁学》,第 173 页。
    5 《壮飞楼治事篇﹒湘粤》,《谭嗣同全集》,第 445 页。
    6 《壮飞楼治事篇﹒湘粤》,《谭嗣同全集》,第 445 页。
    7 梁启超:《谭嗣同传》,《谭嗣同全集》第 543 页。
    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4 页。
    9 《仁学》,第 6 页。
    
    1 《仁学》,第 8 页。
    2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196 页。
    1 《孟子·尽心》
    2 《仁学﹒自叙》,第 1 页。
    3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979 页。
    4 《仁学》,第 90 页。
    1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201 页。
    2 《仁学》,106 页。
    3 《仁学》,107 页。
    4 《仁学》,96 页。
    5 《仁学》,99 页。
    1 《仁学》,第 124 页。
    2 《仁学》,第 125 页。
    3 《仁学》,第 125 页。
    4 《宾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翼教从编》卷五。
    1 《仁学》,第 23 页。
    2 《仁学》,第 99 页。
    3 《仁学》,第 23 页。
    4 《仁学》,第 23 页。
    5 《仁学》,第 108 页。
    6 《仁学》,第 24 页。
    
    1 《仁学》,第 102—103 页。
    2 《壮飞楼治事篇﹒平权》,《谭嗣同全集》,第 439 页。
    3 《壮飞楼治事篇﹒平权》,《谭嗣同全集》,第 439—440 页。
    4 《壮飞楼治事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 438 页。
    5 《壮飞楼治事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 438 页。
    1 《壮飞楼治事篇﹒平权》,《谭嗣同全集》,第 439 页。
    2 《壮飞楼治事篇﹒平权》,《谭嗣同全集》,第 439 页。
    3 《壮飞楼治事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 438 页。
    4 《壮飞楼治事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 438 页。
    5 《壮飞楼治事篇﹒平权》,《谭嗣同全集》,第 439 页。
    6 《壮飞楼治事篇﹒仕学》,《谭嗣同全集》,第 440-441 页。
    7 《壮飞楼治事篇﹒法律》,《谭嗣同全集》,第 441-442 页。
    8 《壮飞楼治事篇﹒群学》,《谭嗣同全集》,第 443 页。
    9 《壮飞楼治事篇﹒群学》,《谭嗣同全集》,第 443 页。
    10 《致刘淞芙》,《谭嗣同全集》,第 483 页。
    11 《致刘淞芙》,《谭嗣同全集》,第 488 页。
    12 《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全集》,第 455 页。
    13 《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全集》,第 471 页。
    14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201 页。
    1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198 页。
    2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198 页。
    3 《仁学》,第 122 页。
    4 《仁学》,第 117—118 页。
    5 《仁学》,第 122 页。
    
    1 《壮飞楼治事篇﹒法律》,《谭嗣同全集》,第 441—442 页。
    2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谭嗣同全集》,第 209 页。
    
    1 《仁学》,第 161 页。
    2 《仁学》,第 144 页。
    
    1 李光灿、张国华主编:《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十卷》,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 8 页。
    
    1 徐祥民等著:《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第 42 页。
    
    1 参见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4 页。
    2 参见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1 参见欧阳哲生:《严复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40 页。
    2 参见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第三节《心路历程之一——宗教心灵的涌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06 页。
    1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65 页。
    2 《法意》按语,《严复集》,第 4 册,第 957 页。
    3 《仁学》,《谭嗣同全集》,第 343—344 页。
    1 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55 页。
    
    1 参见[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第 670—194 页。
    2 [英]塞西尔,杜汝辑译:《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55 页。
    1 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81—383 页。
    1 [英]埃德蒙·柏克著,缪哲选译:《美洲三书》,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51 页。
    2 [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下同),第 14 页。
    3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第 123 页。
    4 [意]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黄华光译:《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4—216 页。
    
    1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680 页。
    2 [英]柏克著,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下同),第 80—81 页。
    1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第 79 页。
    2 《政治学大家伯伦之理之学说》,《梁启超选集》,第 396 页。
    3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267、1268 页。
    4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267、1268 页。
    1 《政治讲义》,《严复集》第 5 册,第 1311 页。
    2 L.I.Bredvold,The Phiosophy of Edmund Burke,P.153. 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 3 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6 页。
    3 [英]埃德蒙·柏克著:《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第 84 页。
    1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第 125 页。
    2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第 165 页。
    3 L.I.Bredvold,The Phiosophy of Edmund Burke,P.60-61,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 3 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8 页。
    4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第 34 页。
    1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摘自第 18—33 页。
    2 胡先骕编:《书札》九,载《学衡》第七期,第 3 页。
    3 胡先骕编:《书札》二十五,载《学衡》第十二期,第 3 页。
    4 胡先骕编:《书札》二十八,载《学衡》第十二期,第 6—7 页。
    5 胡先骕编:《书札》四十九,载《学衡》第十六期,第 3 页。
    《康有为政论集》上下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康有为全集》(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990、1992 年陆续出版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紫禁城出版社 1998 年版
    康有为著,汤志钧评注:《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南海县志》,宣统刻本
    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全十二卷),中华书局 1989 年据上海中华书局 1936 年版影印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范忠信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严复:《孟德斯鸠法意》(上、下),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原富》(上、下),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天演论》,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穆勒名学》,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严复:《名学浅说》,商务印书馆 1981 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全四册,中华书局 1981—1986 年陆续出版
    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谭嗣同著,吴海兰评注:《仁学》,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
    《魏源集》,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魏源全集》,岳麓书社 2004 年版
    《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1981—1986 年版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续刻》
    陈炽:《庸书外编》
    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岳麓书社 1984 年版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阿英:《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4 年版
    国家档案局明清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学衡》,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本
    Montesquieu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nne M. Cohler, Basia Carolyn Miller, Harold Samuel Stone :《The spirit of the law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英]塞西尔著,杜汝辑译:《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英]埃德蒙·柏克著,缪哲选译:《美洲三书》,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等译:《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美]乔治﹒萨拜因著,盛葵阳、崔妙因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黄华光译:《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邝柏林:《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陈团初等编:《康有为著作与研究资料索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臧世俊著:《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刘善章、刘忠世主编:《康有为研究论集》,青岛出版社 1998 年版
    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宋仁主编:《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2005 重印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丛刊;70)。
    董四礼:《晚清巨人传一梁启超》,哈尔滨出版社 1996 年版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 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11)
    宋德华:《岭南维新思想述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版
    吴其昌:《梁启超传》,团结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赵雅君:博士论文《宪政理想的执着追求者:论梁启超的宪政生涯和宪政思想》,北京大学 1993 年 5 月
    焦润明:博士论文《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中国政法大学 2004 年 5 月
    周振甫:《严复思想述评》,中华书局 1940 年版
    王栻:《严复传》,上篐嗣癯霭嫔?1957 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 1982 版
    陈越光、陈小雅:《摇篮与基地:严复的思想与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王克非:《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杨正典:《严复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刘桂生等编:《严复思想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习近平主编:《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李新成:博士论文《严复法思想研究》,北京大学 1996 年 5 月
    邓潭洲:《谭嗣同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李喜所:《谭嗣同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王建华:《谭嗣同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丁平一:《谭嗣同与维新派师友》,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美]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张晋藩、杨堪、林中合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林中:《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华友根、倪正茂:《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华友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全 10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邱远猷:《中国近代法律史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崔永东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张培田:《中西近代法文化冲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 年版
    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张友渔:《宪政论丛》,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
    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徐祥民等:《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白钢、林广华:《宪政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肖立国、胡宜主编:《政治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邢贲思、李晓兵主编:《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年版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刘学军:《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学刊》1995 年第 3 期
    赵明:《康有为与中国法文化的近代化》,《现代法学》1996 年第 5 期
    吴乃华:《试析康有为对民主思想的认识》,《河南社会科学》1999 年第 2 期
    程洁:《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法商研究》1999 年第 2 期
    谢俊美:《论康有为的变与不变》,《探索与争鸣》2003 年第 12 期
    关健瑛:《试论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内在一贯性》,《求是学刊》1993 年第 3 期
    宾长初:《离异与回归——戊戌变法后梁启超两次思想转变》,《求是学刊》1995年第 5 期
    阎平:《历史的悖论——评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3 期
    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政治与法律》1998 年第 6 期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民权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 年第4 期
    范忠信:《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主题和特征》,《法学评论》2001 年第 4期
    李秀清:《“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现代法学》2001 年第12 期
    谢俊美:《略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
    李宜霞:《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3 期
    陈先初:《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船山学刊》2004 年第 4 期
    谭绍木:《梁启超宪政思想论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吴爱萍:《论梁启超的“变”与“不变”——梁启超宪政思想再评说》,《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王栻:《严复在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8)的思想与活动》,《南京大学学报》1956 年第 4 期
    冯友兰:《从赫胥黎到严复》,《光明日报》1961 年 3 月 8-9 日
    罗耀九:《严译〈天演论〉与严复早期思想》,《文汇报》1963 年 2 月 17 日
    吕振羽:《严复庸俗进化论和不可知论》,《光明日报》1964 年 3 月 13 日
    张岂之、杨超:《试论改良主义者严复的思想》,《光明日报》1965 年 4 月 22日
    王栻:《严复的生平及其思想》,《群众论坛》1980 年第 2 期
    张志建:《试论严复的法制观》,《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
    陈淑珍:《严复法学思想略论》,《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 年第 1 期
    房德邻:《严复与西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 年第 5 期
    蔡乐苏:《严复启蒙思想与斯宾塞》,《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 1 期
    蒋国保:《严复的“自由、民主”观》,《中国哲学史》1996 年第 3 期
    钱林森:《严复与〈法意〉》,《江苏社会科学》1996 年第 4 期
     陈孝华:《试论严复晚年的政治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
    张平海、李爱峰:《严复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
    陈金全、李胜渝:《略论严复法制改革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
    陈国庆、刘惠娟:《严复对进化论的选择与创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俞政:《严复的法制起源说》,《史学月刊》2004 年第 11 期
    王建龙:《试论严复宪政思想的终极目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邓 亦 武 :《 严 复 对 袁 世 凯 新 权 威 主 义 统 治 的 矛 盾 态 度 与 困》 , 《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 ( 社 会 科 学 版05 年第 6 期
    张立明:《论谭嗣同“民权”思想的意义》,《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
    王美华:《论谭嗣同变革法律的思想》,《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6 期
    吴乃华:《戊戌变法与谭嗣同的民权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8 年第 9 期
    章启辉:《西体中用——谭嗣同的文化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罗群:《浅谈谭嗣同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因素的局限性》,《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5 期
    胡卫红:《近代维新派君主立宪思想再审视》,《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1 期
    马聪、张友好:《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赵军政、杨建军:《柏克保守主义政治法律思想解读》,《理论导刊》2005 年第2 期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发生及其反思——关于清末“立宪”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法学》1997 年第 8 期
    蔡定剑:《法治与宪政》,《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杜钢建:《严复的人权思想》,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72
    夏勇:《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 2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