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公共财政的法理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财政制度是确定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其宗旨是规范政府与社会成员在分配领域的利益安排和双方由此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行使税收征管权和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主要内容。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和完善势在必行,而对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和完善进行整体性、基础性的法理研究是我们应予承担的重大学术使命。
     本文在梳理和扬弃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方法仔细分析政府与社会成员在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的具体实践和社会现实,创新性地提出“秩序正义”作为建构中国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并以此出发明确了公共财政制度完善中应予重点关注的“三大均衡”,将制度性“收支均衡”作为公共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相关制度设计的制度结构目标。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权力与责任”、“有序与无序”、“结构与功能”、“权威与信任”、“服从与救济”等五对范畴,作为中国公共财政法理体系的基础性理论范畴;提出“最低责任原则”、“刚性预算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综合效率原则”、“差异平衡原则”、“成本控制原则”、“规范透明原则”等七项法律原则,作为中国公共财政法理体系的基础性法律原则。在此之上,本文鲜明地提出有限政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中国公共财政的法治要求。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is the core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distribu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al members, aiming at regulating the interest arrangement in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right-duty relations arising there- from. It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public finance that the government performs the tax collection power and provides public service for social members.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 thus it is an essential academic mission that we should undertake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legal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system.
     Based on combing out and sublating western public finance theories,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the static analysis of transaction cost and approache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to anatomize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al members in tax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tegrate tightly the concrete practice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justice of orderliness”as the core value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on this basis, make clear the“three equilibriums”in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take the“revenue-expenditure equilibrium”as the institutional goal of relevant system design in public finance . Meanwhile, this dissertation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five pairs of categories of“power and duty”,“order and disorder”,“structure and function”,“authority and trust”and“obedience and relief”a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ategories of the legal framework for Chinese public finance; proposes seven legal principles of“the lowest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rigid budget principle”,“fair tax principle”,“principle of overall efficiency”,“difference balance principle”,“cost control principle”and“transparent rule principle”as the cornerstone legal principles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The main logic line of the specific demonstra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subject of Chapter 1 is“combing out the clues in public finance theories”, making the cognitive preparation for the legal analysis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is chapter mainly clarifies the clues in western public finance theories”.
     As for the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theory, it principally combs out the major viewpoints of relevant representatives in classical economics, vulgar economics, social policy school, Keynesian school, Neo-classic Synthesis School,Neo-Cambridge school, monetarism school and supply school.
     As for the fair tax theory, it focuses on the relevant viewpoints of British Thomas Hobbes, John Locke, William Petty, Adam Smith, Say, Mill, Wagner, Pigou, Samuelson, Musgrave and Buchanan. And as for the tax efficiency theory,it focuses on the major viewpoints of Adam Smith, Marshall, Pigou, Laffer and Buchanan.
     With regard to western public goods theories, it principally combs out the relevant viewpoints of the Austria-Italy school (leading exponents are Sax, Panteleoni and Marco), Swedish school (leading exponents are Wisksell, Eugen von Bǒhm-Bawerk and Lindale), Musgrave and Samuelson.
     In the self-refletion and review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theory, it mainly sits in evaluation over state property theory, dual financial theory, generalized financial theory and public financial theory, and summarizes and appraises the status of legal studies on public finance.
     The subject of Chapter 2 is the“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st structure in public finance”, aiming at demonstrating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st structure in public finance through apply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methods in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financial mode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of family budget finance, plan finance and public finance in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financ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three functional theories in public finance by Musgrave, namely allocation fun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stabilization function, and proposes that tax collection power is the direc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national financial revenue.
     The dissertation creatively proposes the fourfold legal relationship implied in the behaviors of tax collection and public service of govern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right-centered theory”: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obligation in tax collection power and public service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obligatio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x collection power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members (refers to those who have tax duty) performing the tax duty (power and duty);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x duty of social members (refers to those who have tax duty) and the rights to require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 (duty and rights);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ligation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 for social members and the rights to require the government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 (obligation and right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obligation absence”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 by the government and“rights absence”in requiring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 by social members.
     In the cost structure of public finance, through explo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administration cost unit,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that defining the cost unit in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behaviors of public finance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the gross amount of public expenditure could be increased indirectly by controlling the administration cost of governm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ransaction costs method, it proposes the proposition for cost control in public finance, enhanc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finance institutional design using the institutional capital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alyzes and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n institutional design by government agency costs in public finance structure, the compliance costs of taxpayers and transaction system of zero transaction costs in depth,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st control to the each phase in the public finance cost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institution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al efficiency.
     The subject of Chapter 3 is“revenue-expenditure equilibrium: the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its principal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to be in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between public revenue and public expenditure by using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method, in order to settle the cost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scale and public service content, and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creatively introduces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method into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financ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constituents of public finance revenue and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deficit as a result of“expenditure is greater than revenue”using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method.
     In order to show the maneuverability for implementing financial equilibrium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financial equilibrium system in the U.S., Germany and Australia. The U.S. exerts the Fiscal Federalism, namely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federal,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s in three levels clearly divide their respectiv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power in accordance with American constitution. The legal basis of German financial equilibrium system lies in its federal constitution, namely Fundamental Law, Germany exerts the financial equilibrium system combined with vertical equilibrium and horizontal equilibrium, and the nation must keep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ccordant. The equilibrium in financial allocation is the characteristic in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equilibrium system. The Australian constitution prescribes that citizens in every state possess of equal power in enjoying the public service. The three countries of the U.S., Germany and Australia all stipulate the financial allocation system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exert the constitutional finance. Juging from the three nations’practices, it is feasible to implement the equilibrium in the financ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ystem based on constitutionality, as well as to enjoy the equilibrium in public service. Of course, China is a transforming nation, thus it requires a long time to implement the absolutely fair finance and tax system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evel of constitutionality.
     The subject of Chapter 4 is“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s to study how jurisprudence should respond to and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al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 how to build up the legal value and new concept of legal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goal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rough unscrambling the reality in China’s financial allocation and finding out its disparity with the goal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justice of orderliness”as the core legal value to construct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cost,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and“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 financial disparity in grassroots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economy are the reality confronted when legal values are refined;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justice , Rawls and Nazick’s justice theories and their social backgrounds being reviewed;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order, and introduces Cohen in Britain, Walter and Eucken in Germany, French physiocratic school and the theory of order in the western liberal economics. This dissertation refers to dissipativity structure theory as th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order state research to reflect mastery of internal definition of order. This theory harmonizes effectively the acade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nd Darwin’s biology evolutionism. The entropy increase principle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believes that the entire universe will be changed spontaneously from order to disorder, finally achieving equilibrium, death as well. While Darwin’s biological evolutionism believes that direction of evolution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orderly from monad to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e dissipativity structure theory, an open system far away from equilibrium state produces self-organization phenomenon in certain condition through exchanging the substance and energy with environment continually, namely from order to disorder and from the lower one to the higher one. Therefore, above this, the dissertation divides“order”into“order”and“disorder”.
     The dissertation extracts the“justice of orderliness”as the core legal value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It takes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from two aspects: the due value effect of core justice value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ore justic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ublic finance system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order”in justice value is“to adapt to the developing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ety,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fairness”in public finance, mak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ublic finance going under the rule by law, supply public goods with material system guarantee, and the social member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equalization in public service”. This is the expected requirement for the“justice of orderliness”as bi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integrated core legal value, it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odes are principally achieved through restriction of legal system, can be generalized into“three equilibriu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ilibrium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namely gross equilibrium in public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equilibrium of interests in public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d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in public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This dissertation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five pairs of categories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ategories of the lagal framework for Chinese public finance, among which“power and duty”is to signify the leg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between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in public finance arrangement and duty in public service (limitations on rights from power);“order and disorder”is to signify the institutional order requirement for the content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structure and function”is to signify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framework and institutional benefit problems in financial allocation, such as institutional efficiency, matching of th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power in financial system and equilibrium of regional differences,;“authority and trust”is to signify the authority of government in tax collection and public expenditure and the evaluation problems to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 government form social members, is the requirement for government image;and“obedience and relief”is to signify the degree of social members’s obedience to 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right demands when social members are harmed by the government behaviors or the social members cannot obtain due public service, is the obligation and basic right requirement of social members.
     This dissertation creatively proposes“seven legal principles”as the cornerstone leg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public finance, among which“the lowest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is to bind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public service duties to the society and social members undertook by the government;“rigid budget principle”is to regulate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cost and transfer sum payable which influence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expenditure;“fair tax principle”is to summarize the fairness requirements of taxaction in China;“principle of overall efficiency”is to generalize how to make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exert its effect;“difference balance principle”exerts itself to facilitate the institutional balan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cost control principle”is the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for controlling governance cost, social administrative cost and tax administration cost ;and“transparent standard principle”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in the public revenue and public expenditure .
     This dissertation clearly proposes that a limited government and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re the requirement of law in Chinese public finance.
引文
6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7参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学·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9页等。
    8参见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42页。
    
    9参见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45页。
    1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52—253页。
    11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75页。
    1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27页。
    13萨伊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这便是“萨伊定律”(Say's Law)。他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财富的消费,这就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三分法”。
    14马尔萨斯这一观点在当时因不合乎潮流而遭非议,但百年以后的凯恩斯理论在某些方面却与之有相似之处。
    15该书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有学者指出:“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吹捧《原理》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可以不同意这一说法;但不能否认,直至19世纪末,这本书一直是英、美等讲英语的大学初级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教科书。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对这本书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挑战,严重地动摇了它的权威地位。但只是在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后,它的地位才完全为后者所代替。”参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商务印书馆,陈岱孙《中文版译言》。
    16参见曾康华著:《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2页。
    17瓦格纳:《财政学》第2卷,德文版,第17-18页,转引自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24页。
    18萨缪尔逊、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册,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
    19相关内容参见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54页。在管理或技术上不能够对使用者进行排斥时,受益税就可以替代使用费而为特定的支出项目筹集资金(如大量的准公共产品项目)。其二、能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Ability Pay),按纳税人的能力大小缴纳不同的税,横向公平要求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而纵向公平要求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即纳税能力强的人缴纳较多的税,纳税能力差的人缴纳较少的税,无纳税能力的人免缴税款。也就是说,税收征管是从自身的角度来安排,与政府使用税收进行公共支出的安排无关。经济学家对于按能力纳税的争论主要集中在:1、如何定义纳税能力的标准。2、如果纳税能力用客观标准表示,那么该标准如何定量。所以确认完美的公平标准是很困难的。
    22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9页。
    2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01页。
    26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6页。
    30普遍原则要求人人纳税,而平等原则又要求对有些人免税,这两项原则表面上看有是冲突,但瓦格纳认为两项原则没有矛盾。平等原则要求税制中要有最低课税限度标准、低所得者免税等规定,主要是从纳税人的经济状况或负担能力来说的;而普遍原则要求不能从纳税人的非经济因素来维护某类人。
    31参见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83—188页。
    
    32参见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94页。
    33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5页。
    
    3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6页。
    3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5页。
    3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5页。
    3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5页。
    3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5页。
    
    3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5—386页。
    4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86页。
    41本部分内容参见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11—216页。
    
    42 [美]布坎南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43参见[美]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44 [美]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页。
    45参见[奥]弗·冯.维塞尔:《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第256—280页。
    46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596—600页。
    47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599—600页。
    
    48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05—609页。
    49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07—608页。
    50参见张馨著:《财政公共化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51参见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80页。
    52参见郭复初:《国家财务独立与财政理论更新》,《经济学家》1995年第4期;《财政统管论的提出与国家财务的独立》,《财经科学》1992年第3期。
    54许毅、杨照南:《广义财政学初探》,《财政研究》,1996年第3期。
    55 [美]阿图?埃克斯坦:《公共财政学》,张愚山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第1版。
    56胡安弦:《试论城市财政改革的模式》,《体制改革探索》1987年第1期。
    57安体富、高培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的构建》,《财贸经济》,1993年第4期。
    58刘迎秋:《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更高目标——建立公共财政》,《财政研究》1994年第2期。
    59张馨:《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60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绪论部分。
    61这部分内容的总结参见刘剑文:《二十年来中国财政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4卷,2004年4月第1版,第310—336页。
    63刘剑文:《二十年来中国财政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4卷,2004年4月第1版,第331页。
    64刘剑文:《二十年来中国财政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4卷,2004年4月第1版,第313,331页。
    65刘剑文:《二十年来中国财政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刘剑文:《财税法论丛》第4卷,2004年4月第1版,第313,331页;第332—333页。
    6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67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89页。
    68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2页。
    69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2—23页;参见[意] K?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卷,第267—268页。
    70参见傅光明/等著:《中国财政法制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9页。
    71《经济与管理大词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字出版社1985年版,第422页。转引自吴敬链:《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让2004年1月第1版,第249页。
    72代表人物有许廷星、邓子基等。
    74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有关部份,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75张馨:《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76李岚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0年11月20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8页,第12—13页。
    77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82页。
    78詹清荣:《公共财政模式的法哲学解读》,载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詹清荣:《中国公共财政法治化创新的法哲学解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二期;
    80关于公共财政职能,参见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3—15页。
    81项怀诚主编:《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13页
    82谢旭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2008年02月29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cpc.people.com.cn/GB/78780/82291/83676/83687/6937562.html。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页。
    84《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5页。
    89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第27页。转引自: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90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91 [法]贝尔·纳古尔内:《行政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7页。
    92参见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2年3月第2次印刷,第556—557页。
    93 [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95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0—113页。
    96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其核心内容是关于交易成本(有些著述和译著定义为交易费用,本文倾向用交易成本,但如有引述,则遵照原文定义)的论断。“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对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当交易费用为零时,在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科斯第一定理即为斯蒂格勒的表述: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科斯第二定理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97科斯在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演讲文章《生产的体制结构》,《诺贝尔获得者演讲文集》(经济学奖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3—894页。
    98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142—144页。
    99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114页。
    100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147—151页。
    101这里的产权含义比法律上的产权定义要广泛,它是为不让他人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以及使用、向他人出租或出售该资产的权利。因此,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拥有一项资产并持有它(消极运用);将它用于交易成本或让他人暂时使用某些方面(积极运用)。产权不仅可以附着于有形资产,还可以附着于知识资产。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产权的决定性特征,它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资产受益,而且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资产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确保排他性的成本。交易成本是在产权(根据契约)被用于市场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时发生的。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在做出决策之前找到足够数目的交易伙伴,弄清他们的地址、他们产品的设计、质量、可靠性以及大量相关的方面)成本构成,还有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224—225页,第237页。
    102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218页。
    103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136页的注解。
    104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154页。
    105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74页。
    10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第378页。
    107罗纳德·科斯确定他在《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中提出了被归纳为科斯定理的内容的观点:“一个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或是属于山洞顶上的土地的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必须与之签约才能获得山洞使用权的人,至于山洞是用于储藏
    111参见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转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3—34页.
    112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转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4页.
    113 [美]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转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3页。
    114 [美]弗兰克.H.奈特著,安佳译,《风险、不确定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6年2月第1版,第13页。
    115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2页。
    116以上关于均衡的内容请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2-192页。
    117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3页。
    118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3-194页。
    119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一卷第七章,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65页。
    120相关内容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3-194页。在国内译著中,Walras也常译为瓦尔拉斯。
    121以上内容来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95—197页。
    122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页。
    123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6页。
    124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352—365页。
    125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375页。
    126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6页。
    127参见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6—29页“税收政策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附注。Harberger,A.C,( 1962 )‘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 Tax’,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215—240. Harberger,A.C,( 1966)‘Efficiency Effects of Taxes on Income from Capital’,in M.Krzyzamiak(ed.) ,Effects of Corporation Income Tax (Detroit,Mich.,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Scarf,H.E. (1984)‘The Compution of Equilibrium Prices’,in Scarf and Shoven(1984). Ballard,C.J.Fullerton,D.,Shoven,J.B.and Whally, J.(1985) A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Tax Policy Evaluation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Slemrod, J.B.(1983)‘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axaction with Endogenous Financial Behaviour’,in M.S.Feldstein(ed),Behavioural Simulation Methods in Tax Policy Analysi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Borges,A.(1986)‘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An Assessment of the Usefulness for Po;icy Analysis’,OECD Economic Studies,Autuma.
    128参见王传纶、高培勇著:《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第72—73页。
    
    129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608—609页。
    130参见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4页。
    131参见王传纶、高培勇著:《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第158—168页。
    132参见[美]B.J.力德、约翰.W.斯韦恩著:《公共财政管理》(第二版),朱萍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71页。
    133关于中国政府收入口径的叙述,参见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3—73页。
    134参见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44—146页.
    135参见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48—153页.
    136西方公共支出分类内容参见王传纶、高培勇著:《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第113—118页。
    137关于中国政府支出口径的叙述,参见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4—76页。
    138参见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54页.其中作者将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定义为“纯共用品”和“准共用品”,但这属于英文概念翻译的分歧。
    139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54页.
    140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3页。
    141参见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9页。
    142参见《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转引自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0页。
    143参见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7页。
    144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0页。
    145 [美]维托·坦齐、[德]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20世纪的公共支出》,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第77页。
    146 [美]维托·坦齐、[德]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20世纪的公共支出》,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第66—79页。
    147 [美]大卫.N.海曼:在《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6版),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21页。经济学家对于赤字的绝对数额,常用其占GDP的份额来衡量,由于GDP指的是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总收入,这样一来,就可以推理出国民总收入的债务负担的图表。
    148关于美国赤字和政府债务的相关数据引自[美]大卫.N.海曼:在《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6版),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20—421页。
    149参见[美]大卫.N.海曼:在《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6版),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431页。1991年马斯特里赫协议要求欧盟国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MU)的标准为: 1、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得高于三个通货膨胀率最低的欧盟国家的1.5%;2、长期政府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三个通货膨胀最低的欧盟国家的3%;3、政府赤字预算不得高于其GDP的3%并且所有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4、由于近年来汇率机制已经将这些国家的通货联系在一起,所以该国的通货膨胀相对于其他欧盟国家的通货应该没有被重新估价过。
    150王泽彩:《财政均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74页。本文对西方主要国家财政均衡制度的具体数据及相关引述,参见该书第74—99页。
    151王泽彩:《财政均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74页。
    152参见杜放:《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53王德祥:《现代外国财政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300页。
    155参见王泽彩:《财政均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2—94页。
    15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9页。
    15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5页。
    158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第1版,第4页。
    15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8—19页。
    16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页。
    161谢旭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http://cpc.people.com.cn/GB/78780/82291/83676/83687/6937562.html.。
    16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86—189页。
    164张亲培:《公共财政的政治学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1页。
    165参见范柏乃:《我国政府浪费问题惊人迫切需要制定反浪费法》,http://business.sohu.com/20070704/n250902517.shtml.
    166参见《中国人均负担行政费用20年增长23倍与浪费有关》,http://news.sohu.com/20070312/n248672288.shtml.
    
    167参见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2003年7月。
    168参见苏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和宏观政策研究》,载《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年12期。
    169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22—123页。
    170参见黄中文:《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问题和原因探析》,http://www.studa.net/yanjiu/061216/13394120.html,
    17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01—202页。
    172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02—203页。
    
    17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4页。
    17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7页。
    175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译者前言部分的第6页。
    176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62页。
    17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61页。
    17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02页。
    179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译者前言部分的第7—9页。
    180[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前言第1页。在正文写作中,笔者使用诺齐克作为Nozick的译名,引用他人作品时尊重译者意见。
    181 [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80页。
    182参见[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80—182页。
    183 [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82—183页。
    184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P195—196。
    185 P.S.Cohen,The Moderm Social Theory,London,1968,pp.18-19,转引自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97页。
    186梁小民:《弗莱堡学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87刘根荣:《市场秩序理论: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41页。
    188参见刘根荣:《市场秩序理论: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44—48页。
    190参见[美]杰里夫·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91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关于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工具,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该计算模型的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中用于进行非平均性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处在0.2—0.3之间比较平均,处在0.3—0.4之间为差距较大,处在0.5以上为差距悬殊,即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利益差距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192参见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28—129页。
    193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31页。
    194参见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19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3页。
    196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96页。
    19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9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199舒炜光主编:《自然辩证原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355-356页。
    200舒炜光主编:《自然辩证原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306页。
    201孙开主编:《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2004年8月第1版,第144页。
    
    20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206《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20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32页。
    208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6—87页。
    209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第四版),叶娟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5页。
    210张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09—110页。
    211财政失衡的描述参见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28—132页。
    212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2004年8月第1版,第158—159页
    213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载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编:《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演讲录》,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403页。
    214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载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编:《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演讲录》,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406页。
    2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著:《财政透明度》(中文版),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页。
    216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著:《财政透明度》(中文版),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6—10页。
    21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9页。
    2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3页。
    2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页。
    220出自国际法理学和法哲学会刊《法律与哲学》,转引自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5页。
    [1][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9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3次印刷。
    [2][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2次印刷。
    [4][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6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3次印刷。
    [5][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平新乔、董勤发、杨月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6][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第5版),邓子基、邓力平译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7][英]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匡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8][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梁小民、黄险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2001年8月第2次印刷。
    [9][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3年4月第7次印刷。
    [10][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6版),李庆云、刘文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1998年2月第2次印刷。
    [1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2][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4版),杨玉生、张凤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13][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下),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
    [14][美]罗杰?B?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于寅、费剑平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5][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陈建波、郁仲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1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4次印刷。
    [17][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7月第1版,1997年2月第6次印刷。
    [18][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第1版。
    [19][美]约翰?R?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1版。
    [20][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7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3次印刷。
    [21][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第1版,2001年7月第3次印刷。
    [22][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3次印刷。
    [2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第1版,2001年11月第3次印刷。
    [2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杨敬年译,朱泱校,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1版,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2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第1版,1996年8月第3次印刷。
    [2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002年9月第2次印刷。
    [28][荷兰]塞尔维斯特尔?C?W?艾芬格等:《欧洲货币与财政政策》,向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29][日]青木昌彥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林家彬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0][日]青木昌彥:《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篢硕霭嫔纾?001年12月第1版。
    [31][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2][英]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王小卫、钱勇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3][美]尼古拉斯?施普尔伯:《国家职能的变迁》,杨峻峰、马爱华、朱源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4][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5][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6][美]迈克尔?J?博斯金(主编):《美国税制改革前沿》,李京文、刘树成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7][英]大卫?格林纳韦(主编):《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杜两省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8][英]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贺晓波、王艺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9][英]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0][美]黄佩华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吴素萍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41][英]布莱克等著:《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
    [42][美]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43][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朱伟一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1版。
    [45][美]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王文玉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第1版。
    [46][美]保罗.魏里希:《均衡与理性——决策规则修订的博弈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7][德]何梦笔(主编):《秩序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49][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5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51][法]伯纳德.萨拉尼:《税收经济学》,陈新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3]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版。
    [54] [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6]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 [美]保罗.魏里希:《均衡与理性——决策规则修订的博弈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59] [美]剀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60]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1版。
    [4]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赵晓雷:《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董建新:《制度的经济哲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施正文:《税收程序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8]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9]陈共(主编):《财政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版,2003年5月第3次印刷。
    [10]张作云、陆燕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1版。
    [11]财政部国际司:《财政新视角—外国财政管理与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2]邓子基、邱华炳(主编):《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3次印刷。
    [13]刘汉屏:《公共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4]许正中(主编):《公共财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6]张馨、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2年3月第2次印刷。
    [17]王传伦、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下),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2002年8月第3次印刷。
    [18]李兴山、王东京(主编):《中国经济热点聚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9]王红玲(主编):《当代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0]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1]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第1版,2002年3月第5次印刷。
    [22]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12月第1版,2002年3月第4次印刷。
    [23]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1版,2003年3月第3次印刷。
    [24]刘溶沧、赵志耘(主编):《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000年6月第2次印刷。
    [25]刘溶沧、赵志耘(主编):《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6]刘溶沧、赵志耘(主编):《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7]财政部:《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8]项怀诚(主编):《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9]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赵学增:《〈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1]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2]项怀诚(编著):《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3]刘佐:《中国税制五十年(1949-1999)》,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4]刘隆亨(主编):《当代财税法基础理论及热点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5]刘溶沧、李茂生(主编):《转轨中的中国财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6]邓子基:《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1997-2002)》,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37]贾康:《转轨时代的执着探索》,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8]叶振鹏:《中国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上、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9]孙翊刚:《中国财经问题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0]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1]赵梦涵:《新中国财政税收史论纲(1927-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2]毛程连(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43]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4]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上、下),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第1版。
    [45]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6]刘剑文:《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7]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8]卢文鹏:《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担保与财政成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9]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内债问题研究(1927-1937)—以内债政策及运作绩效为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0]吕宝生:《区域财政管理初探》,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1]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52]孙飞:《中国宏观税负理论模式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53]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54]陈共、昌忠泽:《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5]戴圆晨:《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56]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7]邹继础:《中国财政制度改革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8]王朝才(主编):《地方财政风险与控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9]侯荣华(主编):《中国财政支出效益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0]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1]杨绪春:《中国过渡经济下的财政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62]李含琳、魏奋子、李印峰:《中国西部财政供养人口适度比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63]刘军:《经济转型时期税收制度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64]于海峰:《中国现行税制税收运行成本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5]杨灿明、薛钢(主编):《2003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地方或有债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6]高培勇(主编):《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3/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67]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68]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9]林万祥:《成本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70]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71]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
    [72]陈明光:《汉唐财政史论》,岳麓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
    [73]何振一、阎坤(主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74]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75]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二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76]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三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77]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四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78]晏智杰:《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晏智杰译,1987年8月第1版。
    [79]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80]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81]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82]曾康华:《中国政府收支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3]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84]林火旺:《正义与公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第1版。
    [85]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第1版。
    [86]陈炎光:《公民权利救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87]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88]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第1版。
    [89]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2006年9月第1版。
    [90]贾康、赵全厚:《中国财政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91]张亲培:《公共财政的政治学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92]林喆:《权利的法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3]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5]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96]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8]信春鹰:《中国法律制度及其改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9]蔡禾周林刚等:《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0]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Arrow,k.J.(195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New York:John Wiley.
    [2]Coase,R.H.[1937]1952),‘The nature of the Firm’,in G.S.Stigler and K.E.Boulding(eds),Readings in Price Theory ,Homewood,IL:Irwin,331-52.
    [3]Coase,R.H.[1937]1952),‘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3,1-44.
    [4]Simon,H.A.(1959),‘Theories of Decision-making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s,vol.49,253-83.
    [5]Buchanan,J.M.,‘The Public Finances: An Introductory Textbook’,Homewood: Richard D.Irwin,Inc,1960(1965,1970).
    [6]Fisher,R.,‘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New York:Scott,Foresman,1988.
    [7]Hicks,U.K.,‘Public Finance’,Digswell Place:James Nisbet & Co.Ltd.
    [8]Musgrave,R.A.and P.B.musgrave,‘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Practice’,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3(1976,1980,1984,1989).
    [9]Musgrave,R.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9.
    [10]Pigou ,A.C.,‘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London:MacMillan & Co.Itd,1928 (1929,1947).
    [11]Stiglitz,J.E.,‘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48(1953,1961).
    [12]Wagner,R.E.,‘Public Finance: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Little Brown & Company.
    [13]A.Samuelson,‘The Pure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1954.
    [14] Walker, D. A. (Donald A.),‘Advances i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Cheltenham, UK ; Lyme, N.H. : E. Elgar Pub., 1997.
    [15] Shoven, John B.,‘Applying general equilibrium’,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 Rawls, John,‘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2005.
    [17] Nozick, Robert,‘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 : Blackwell, 1974.
    [18] Rawls, John,“Distributive Justice: Some Addenda”, 13 Nat. L.F. 51 (1968).
    [19] R.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1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20] McCaffery, Edward J.,‘Tax's Empire’, 85 Geo. L.J. 71 (1996-1997).
    [21] McCaffery, Edward J.,‘New Understanding of Tax’, 103 Mich. L. Rev. 807 (2004-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