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建筑的本土原生环境和国际共生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总体重构的格局。20多年来,以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为主的外来建筑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基于中国自身文脉的建筑思想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现象。由于引进外国的许多建筑理论之不得要领,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之缺乏进展,加上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建筑实践远离基本的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也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建筑创作的需要。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与萧条的建筑思想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造成这种反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在于对中国现有的建筑思想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从中提出一些建筑创作中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筑创作的真正繁荣提供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统计学和分类学的方法,对能够体现中国新时期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分析。这些基础资料包括: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的研究型学者在此领域进行的有意探索;四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期刊(《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以及四所高等院校建筑类的博硕论文。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80到2005年。
     论文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探讨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各种建筑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和地位;研究了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发展的轨迹,以时间为纵轴,分析了1980年代、1990年代、跨世纪三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创作背景以及建筑思想热点;提出新时期中国的建筑思想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论文的最后探讨了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框架的前瞻性整合,总结了建构框架应当遵循的原则。以期对我国建筑理论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建筑师肩负着21世纪中国建筑创作发展与进步的重任,因此必须明确中国建筑思想与理论前进的方向,牢牢把握建筑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构筑21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建筑理论体系,为真正地繁荣建筑创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From 1980s,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in which we must realize system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 to the outsid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both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international symbiotic environment.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in the situation of overall reconstruction. In the recent more 20 years, the foreign architectural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itectural trends, have exerted deeply influences on Chinese architecture. But, architectural theories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have not been researched deeply showing a phenomenon of lagging.
     Architectural theories breaking away from practice strictly, can not be adapt to great needs of architectural creativity. Flourishing market of design and flatting architectural theories form a bright contrast. One reason for the contrast is being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Then we can sum up some experiences from these studies to provide actual ideas for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e develop the studies in thesis fash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ze there are many statistics on the basic materials, which can reflect architectural thought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These materials include explorations of architects and four architectural journals and Doctor and Master thesis of four schools. The time is from 1980 to 2005. From the statistic result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theories in the new period , and analyze the vary meanings ,stations and contents in the vary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 it studies the developing trace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analyses the actuality、pathway and main issues of the importing theories. There are our own architectural thoughts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 thoughts, the thesis concludes and summarizes all of them.
     At the part of building the theory frame of architectural theories hav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followed, expecting to have some reference sense in researching architectural theories of our country.
引文
1顾孟潮,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世界建筑,1987(02):66~70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3刘凯,是是非非商业化,华中建筑,2003(01):58~59
    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1~182
    5李武英,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动力——评马清运、张永和执掌美国著名大学建筑教育之帅印,时代建筑,2007(01):3
    6齐康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参见条目:建筑理论(邹德侬撰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63
    7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不列颠百科全书详篇,建筑学报,1983(05):39
    8邹德侬,理论万象的现瞻性整合,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4~390
    9顾孟潮,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世界建筑,1987(02),
    
    10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集团、个人与政府之间各种名目合作的利益等等,从略。
    11刘凯,是是非非商业化,华中建筑,2003(01):58~59
    12邹德侬,当代建筑理论的再定位,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79
    
    13岩生,关注中国建筑,建筑学报,2003(01):63
    14何镜堂,当前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2004(07):30~31
    15何镜堂,当前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2004(07):30~31
    17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建筑学报,2002(12):4~7
    1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70
    19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建筑学报,2002(09):16~18
    
    21袁镜身,建筑创作的春天,建筑学报,1999(10):9~11
    22张伶伶,建筑创作主体论,建筑学报,1990(03):35~39
    23袁镜身,建筑创作的春天,建筑学报,1999(10):9~11
    24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思考,建筑学报,1997(02):16~22
    25周卜颐,建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学报,1984(04):16~21
    26班琼,就注册建筑师制度谈建筑教育的改革,当代建设,1998(06):43
    27王雪莲,郭莹,张萍,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南方建筑,2001(04):80~81
    28宗净,邹德侬,计算机和纸笔共用——建筑设计中互为补充的多种三维设计,建筑学报,1999(01):57~58
    29黄涛,走向新时代的建筑教育,新建筑,1999(03):59~60
    30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建筑学报:2002(09):16~18
    31 C.M.柯里亚,建筑形式遵循气候,世界建筑,1982(01):54~58
    32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世界建筑,1996/04:23~25
    33胡绍学,宋海林,胡真等,“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建筑学报,2000(05):10~17
    34郝曙光,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新建筑,2005(01): 53~54
    
    35马国馨,建筑评论的评论——从刘心武谈起,建筑学报,1996(09):48
    36杨永生,“建筑呼唤评论——建筑评论研讨会综述”,南方建筑,1997(01):8~9
    
    37邹德侬,建筑理论、建筑评论和创作,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71
    38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110~111
    39张钦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建筑学报,1997(10):5
    40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110~111
    41陈志华,试探建筑理论系统,新建筑,1987(03):18~19
    42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
    43汪正章,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师(96)
    44汪正章,“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建筑学报,2002(10):18~21
    45维特鲁威,高履泰译,建筑十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4
     46邹德侬,“适用、经济、美观”——全社会应当共守的建筑原则,建筑学报,2004(12):74~75
    47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建筑学报,2005(01):74
    48张祖刚,适用·经济·美观的双重意义,2004(08)08:47~49
    49陈蛟,评建筑的民族形式——兼论社会主义建筑,建筑学报,1981(01):38
    50英若,谈建筑中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学报,1981(02):60
    51戴念慈,论建筑的风格、形式、内容及其他,中国当代建筑大师·戴念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6~168
    52戴念慈,阔里宾舍的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86(01):2
    53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5~167
    
    54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88~190
    55饶维纯,建筑的文化形态,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三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4~27
    56陈筠泉,李景源等,新世纪文化走向——论市场经济与文化、伦理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7彭一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撞击与融合——厦门日东公园的设计构思,建筑师,2007(08):128
    58张仁武,姚会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新建筑,2003(03):12~13
    59彭怒,试论高技派的勃兴及其对国内建筑的影响——以厦门高崎机场3号候机楼和首都机场新候机楼为例,建筑学报,2000(10):7~11
    60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54
    61王兴田,与历史、现在、未来共生——上海豫园大酒店、上海城隍庙商城建筑设计简介,建筑学报,2001(11):35~36
    62吴焕加,山门的故事,建筑学报,1990(08):13
    63邹德侬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05):4
    
    64黄薇,“建筑形态、自然条件、建筑文化——荒漠地区建筑形态研究”,建筑师,56期:15
    65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华中建筑,2001(02):12~13
    
    66郑平,黄汉民,福建长乐博物馆,建筑学报,2005/08:72
    67黄薇,建筑形态、自然条件、建筑文化——荒漠地区建筑形态研究,建筑师(56):9
    68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1997:136
    69成少伟,认识、扬弃、创造——谈窑洞及其未来,新建筑,1995(02):46
    70张祖刚,走向自然的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建筑学报,2001(10):18~21
    
    71顾孟潮,论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和建筑科学,建筑学报,2000(07):12~13
    72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46
    
    73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5
    74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111
    
    75姚玉麟,对建筑“原创”的含义要准确认识,http:www.soufun.com
    76章明,原创遵从于思维自主性,http:www.soufun.com
    77萧默,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建筑学报,2005(08):14~17
    78时匡,前进中的思索,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顾孟潮,张在元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07~109
    79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3
    80顾孟潮,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世界建筑,1987(02):66~70
    
    81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98
    8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5
    83曾昭奋,后现代建筑三十年,世界建筑,1989(05),46~50
    8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6
    85郑炘,建筑理论与价值观念,建筑学报,2005(01):20~21
    88邹德侬,两次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教训——从“民族形式”到“后现代建筑”,建筑学报,1989(11):47~50
    
    89邹德侬,80年代中国的外来建筑影响,世界建筑,1993(04):54~58
    90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1
    91王申祜,从译书所想到的,建筑学报,1987(04):56~60
    92罗小未,当代建筑中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1983(02):34
    93张祖刚,未来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兼谈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建筑学报,1997(10):9
    94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36),1989(12):56
    
    95张为耕,弘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建筑学报,1999(10):16~18
    96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7
    97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3
    98许溶烈,吴家骝,论中国建筑技术政策的若干问题,建筑学报,15~17
    99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
    100吴庆洲,徐千里等,以建筑文化的春天——“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回眸,华中建筑,2006(11):2
    101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102曾坚,邹德侬,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二,建筑师(83),1998/08:25
    
    103吴良镛,研究国情,了解世界,探讨规律,世界建筑,1980(01):3~4
    104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5朱文一,迈向知识时代的建筑与环境,建筑学报,1998(09):6~11
    
    106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材料,建筑学报,1998(12):8
    107邹德侬,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中国现代建筑论集,366
    108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学报,1998(11):54
    
    109黄家瑾,环境伦理观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学报,2007(03):6~8
    110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学报,1998(11):56
    111顾孟潮,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建筑理论,世界建筑,1985(05)
    112苗东升,刘东杰,混沌学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9
    118韩冬青,面向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建筑学领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98(12):42
    119韩冬青,面向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建筑学领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98(12):41
    120张祖刚,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建筑学报,2002(11):22
    121宋春华,平心持正静观范思——对当前建筑设计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5(5):14~17
    122马国馨,创作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学报,2002(01):10~12
    123张钦楠,八十年代建筑创作的回顾,世界建筑,1992(04):23
    124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材料,建筑学报,1998(12)
    125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4(01):21~23
    126邹德侬,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4~390
    
    127吴良镛,研究国情,了解世界,探讨规律,世界建筑,1980(01):3~4
    128张祖刚,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建筑学报,2002(11):22
    129于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华中建筑,2000(04):22
    
    130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1(08):14
    131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行整合,建筑学报,2002(12):12
    
    133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行整合,建筑学报,2002(12):12
    134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序言(1894年再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111
    135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行整合,建筑学报,2002(12):12
    
    136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行整合,建筑学报,2002(12):12
    137罗春华,詹新慧,沃尔芬森:中国改革已进入另外一个未知领域,北京:人民网,2002-05-30讯。
    138邹德侬,回归第三世界,回归基本目标,建筑师(47),1992(08):16~32
    
    13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48
    140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11~113
    
    141吴焕加,建筑理论是什么,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44
    142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1(08):14
    
    143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1(08):14
    144 D.佛克马,H.伯斯顿著,王宁译,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1991,324
    145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华中建筑,2000(04):22
    [1] Charles Jencks and Karl Kropf ,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Academy Editions,Great Britain,1997
    [2] Francis D.K.Ching, ARCHITECTURE_Form,Space,and Order(secon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3] H.H.Arnason,D.Wheeler,History of Modern Art(第三版),Harry N.Abrams,Inc., New York,1986,
    [4]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A world History of art,Laurence King,1999
    [5] Hugh Pearman,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 Britain:Phaidon Press Limited,1998
    [6] Jeannot Simmen & Kolja Kohlhoff, Kasimir Malevich (Life and work),Konemann
    [7] Michael Levey,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New York and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at Britain,1968
    [8] Nancy Spector,Guggenheim Museum Collection A to Z,第二版,The 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New York,2003(第一版1992)
    [9] Philip Johnson and Mark Wigley , 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1988
    [10]Rainer Zerbst, Antoni Gaudi,TASCHEN,2002,
    [11]Robert McCarter, On and By Frank Lloyd Wright A Primer of Architectural Principjes , Phaidon Press Limited,2005
    [12]Ruhrberg + Schneckenburger + Fricke + Honnef,Art of the 20th Century,Taschen,2000,
    [13]William S.W.Lim, Cities For People_Reflections of Southeast Asian Architect, Singapore:Select Books Pte Ltd,1990
    [14](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著,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5](俄)M·R金兹堡著,陈志华译,风格与时代,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法)勒·考柏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7](荷)佛克马,H.伯斯顿著,王宁译,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8](美)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等编著,马欣,郭志峰译,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9](美)H. H.阿纳森,邹德侬,巴竹军,刘珽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0](美)Stanley Abercrombie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1](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编著,周玉鹏等译,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2](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3](美)苏珊·泽雯编著,韩靖译,建筑与环境,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4](美)克里斯·亚伯著,张磊,侯正华等译,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5](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编著,侯正华,宋晔皓译,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6](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巴竹军,高军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7](英)Thomas H.Huxley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28](英)布赖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华译,可持续性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9](英)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0](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1](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等编著,邓敬,王俊,杨矫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2](英)乔弗莱·司谷特著,张钦楠译,人文主义建筑学——情趣史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3](英)帕瑞克·纽金斯著,张钦楠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4](英)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5](英)H.Pearman著,刘丛红等译,当代世界建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6](英)艾伦·科洪编著,刘托译,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7]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8]布正伟,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9]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0]陈筠泉,李景源等,新世纪文化走向——论市场经济与文化、伦理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1]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2]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43]董志强,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4]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5]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6]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三卷),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7]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8]顾孟潮,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9]顾孟潮,张在元,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0]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51]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3]侯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4]刘先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5]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6]罗小未,现代建筑奠基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7]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8]苗东升,刘东杰,混沌学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9]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0]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1]彭一刚,创意与表现,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6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4]汪正章,建筑美学,东方出版社,1991
    [65]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6]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8]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创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9]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70]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1]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3]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4]杨永生,建筑百家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5]杨永生,中国建筑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76]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7]艺术学编委会,艺术研究——类型与范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8]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79]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0]张良皋,匠学七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1]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2]张钦楠,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3]张在元,曾昭奋主编,当代中国建筑师<Ⅰ>,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4]张祖刚,中国当代建筑大师·戴念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5]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6]赵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天·地·人·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7]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88]郑光复,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89]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0]郑时龄,建筑的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1]郑时龄,上海城市的更新与改造,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92]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3]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5]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6]C.M.柯里亚(印度),建筑形式遵循气候,世界建筑,1982(1)
    [97]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不列颠百科全书详篇,建筑学报,1983(05)
    [98]彼特·戴维,北京:世界建筑的中心?,世界建筑,1999(10)
    [99]班琼,就注册建筑师制度谈建筑教育的改革,当代建设,1998(06)
    [100]陈蛟,评建筑的民族形式——兼论社会主义建筑,建筑学报,1981(01)
    [101]陈志华,试探建筑理论系统,新建筑,1987(03)
    [102]成少伟,认识、扬弃、创造——谈窑洞及其未来,新建筑,1995(02)
    [103]戴念慈,阔里宾舍的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86(01)
    [104]窦以德,建筑设计方针一席谈,建筑学报,2005(01)
    [105]顾孟潮,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建筑理论,世界建筑,1985(05)
    [106]顾孟潮,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世界建筑,1987(02)
    [107]顾孟潮,论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和建筑科学,建筑学报,2000(07)
    [108]韩冬青,面向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建筑学领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98(12)
    [109]郝曙光,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新建筑,2005(01)
    [110]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建筑学报,2002(09)
    [111]何镜堂,当前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2004(07)
    [112]胡绍学,宋海林,胡真等,“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建筑学报,2000(05)
    [113]黄家瑾,环境伦理观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学报,2007(03)
    [114]黄涛,走向新时代的建筑教育,新建筑,1999(03)
    [115]黄薇,建筑形态、自然条件、建筑文化——荒漠地区建筑形态研究,建筑师(56)
    [116]李武英,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动力——评马清运、张永和执掌美国著名大学建筑教育之帅印,时代建筑,2007(01)
    [117]李武英,“WTO”已是过去完成时——中国入世建筑设计市场管理政策朝花夕拾,时代建筑,2007(02)
    [118]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世界建筑,1996(4)
    [119]刘凯,是是非非商业化,华中建筑,2003(01)
    [120]罗小未,当代建筑中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1983(02)
    [121]马国馨,建筑评论的评论——从刘心武谈起,建筑学报,1996(09)
    [122]马国馨,创作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学报,2002(01)
    [123]牛雄,多元化思潮下中国建筑的回顾与展望——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再思索,华中建筑,2006(08)
    [124]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36)
    [125]彭一刚,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撞击与融合——厦门日东公园的设计构思,建筑师,2007(08)
    [126]彭怒,试论高技派的勃兴及其对国内建筑的影响——以厦门高崎机场3号候机楼和首都机场新候机楼为例,建筑学报,2000(10)
    [127]宋春华,平心持正、静观范思——对当前建筑设计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5(05)
    [128]汪正章,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师(96)
    [129]汪正章,“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建筑学报,2002(10)
    [130]王明贤,戴念慈现象与中国当代建筑史,建筑师(48)
    [131]王申祜,从译书所想到的,建筑学报,1987(04)
    [132]王兴田,与历史、现在、未来共生——上海豫园大酒店、上海城隍庙商城建筑设计简介,建筑学报,2001(11)
    [133]王雪莲,郭莹,张萍,数位时代的建筑教育,南方建筑,2001(04)
    [134]吴焕加,山门的故事,建筑学报,1990(08)
    [135]吴良镛,研究国情,了解世界,探讨规律,世界建筑,1980(01)
    [136]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思考,建筑学报,1997(02)
    [137]吴良镛,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北京宪章”基础材料,建筑学报,1998(12)
    [138]吴庆洲,徐千里等,以建筑文化的春天——“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回眸,华中建筑,2006(11)
    [139]萧默,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建筑学报,2005(08)
    [140]许溶烈,吴家骝,论中国建筑技术政策的若干问题,建筑学报,1983(12)
    [141]岩生,关注中国建筑,建筑学报,2003(01)
    [142]杨永生,“建筑呼唤评论——建筑评论研讨会综述”,南方建筑,1997(01)
    [143]英若,谈建筑中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学报,1981(02)
    [144]余庆康,当代世界建筑趋向小议,世界建筑,1983(02)
    [145]余卓群,建筑入世的开拓,建筑学报,2002(06)
    [146]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华中建筑,2000(04)
    [147]袁镜身,建筑创作的春天,建筑学报,1999(10)
    [148]曾坚,邹德侬,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中国现代建筑家研究之二,建筑师(83),1998
    [149]曾昭奋,后现代建筑三十年,世界建筑,1989(05)
    [150]张伶伶,建筑创作主体论,建筑学报,1990(03)
    [151]张鹏,超媒体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理论与研究,新建筑,2000(05)
    [152]张钦楠,八十年代建筑创作的回顾,世界建筑,1992(04)
    [153]张钦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建筑学报,1997(10)
    [154]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1(08)
    [155]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学报,2004(01)
    [156]张仁武,姚会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新建筑,2003(03)
    [157]张为耕,弘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建筑学报,1999(10)
    [158]张祖刚,未来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兼谈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建筑学报,1997(10)
    [159]张祖刚,走向自然的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建筑学报,2001(10)
    [160]张祖刚,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建筑学报,2002(11)
    [161]张祖刚,适用·经济·美观的双重意义,建筑学报,2004(08)
    [162]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华中建筑,2001(02)
    [163]郑平,黄汉民,福建长乐博物馆,建筑学报,2005(08)
    [164]郑炘,建筑理论与价值观念,建筑学报,2005(01)
    [165]周卜颐,建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学报,1984(04)
    [166]朱文一,迈向知识时代的建筑与环境,建筑学报,1998(09)
    [167]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学报,1998(11)
    [168]庄惟敏,关于建筑创作的泛意识形态论——“实验的作品与商业的产品”,建筑学报,2003(02)
    [169]宗净,邹德侬,计算机和纸笔共用——建筑设计中互为补充的多种三维设计,建筑学报,1999(01)
    [170]邹德侬,两次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教训——从“民族形式”到“后现代建筑”,建筑学报,1989(11)
    [171]邹德侬,回归第三世界,回归基本目标,建筑师(47),1992
    [172]邹德侬,80年代中国的外来建筑影响,世界建筑,1993(04)
    [173]邹德侬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05)
    [174]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行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建筑学报,2002(12)
    [175]邹德侬,“适用、经济、美观”——全社会应当共守的建筑原则,建筑学报,2004(12)
    [176]安静,立足国情的现代精神——新时期之初的建筑创作解析1976-1985,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77]陈巍,中国当代景观建筑意匠论:园林建筑的反思与景观建筑创作体系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9
    [178]陈志毅,信息时代建筑非线性三维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
    [179]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80]戴明,信息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的历史变迁——信息技术对建筑设计潜在影响分析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
    [181]邓浩,面向区域特征的高技术建筑,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1999
    [182]邓浩,区域融合的建筑技术观,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2
    [183]刁建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84]范霄鹏,文化品质——民族性与地区性环境意向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3
    [185]傅丹林,建筑评价论——建筑批评与价值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8
    [186]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
    [187]胡期光,现代艺术框架中的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性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88]江浩波,建筑的地域性与建筑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9
    [189]李媛,从传播学视域对展示空间的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
    [190]李宝丰,地区主义建筑理论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3
    [191]刘丛红,整合中的西方与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
    [192]李姝,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
    [193]彭怒,多元时代的建筑设计思潮,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9
    [194]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2
    [195]宋晔皓,结合自然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9
    [196]宋海林,中国办公建筑绿色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1
    [197]孙钊,建筑评论和建筑原型批评模式,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4
    [198]孙蓉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若干思考,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1
    [199]唐军,“高技派”与当代建筑的高技术表现,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1999
    [200]田利,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主体思维结构的关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4
    [201]王韶宁,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建筑发展特征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0
    [202]王亦知,中国现代地域性建筑研究与实践——形式本位及其他,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3
    [203]王育林,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204]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05]王朝晖,中国可持续建筑理论框架与适用技术的探讨,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9
    [206]温泉,建筑形式演化的深层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3
    [207]吴永发,地区性建筑创作的技术思想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
    [208]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一1940),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4
    [209]徐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9
    [210]杨华,形象的约束与沟通——建筑个体在城市中如何存在,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9
    [211]杨蓓,当代中国建筑的先锋意识,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1
    [212]杨崴,中国现代地域性建筑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0
    [213]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1
    [214]俞传飞,分化与整合——数字化背景(前景)下的建筑及其设计,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2
    [215]于志渊,从现代角度看中国传统手法,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216]张伟,建筑设计活动中的建筑师与业主互动及组织化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5
    [217]郑时龄,建筑理性论——建筑的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1994
    [218]钟声,秩序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坚守,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219]周正楠,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1
    [220]朱馥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与科学性,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1
    [221]宗净,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建筑及其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9其他资料:
    [222] 1996上海住宅设计国际交流交流活动组委会编,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获奖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23]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
    [22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25]罗春华,詹新慧,沃尔芬森:中国改革已进入另外一个未知领域,http:www.peopledaily.com.cn
    [226]齐康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参见条目:建筑理论(邹德侬撰稿),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27]姚玉麟,对建筑“原创”的含义要准确认识,http:www.soufun.com
    [228]章明,原创遵从于思维自主性,http:www.soufu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