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合作医疗关系着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在村庄范围内,实现健康人群与生病人群互助救济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它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的辉煌。但是,80年代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合作医疗纷纷解体,大多数地方的农民又回到自费看病的老路,造成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因病致贫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如今,为了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又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高潮再到衰落恢复重建,最终实现制度创新。而创新的过程又并非一帆风顺,曲折反复。在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除了环境的改变,人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
     诺思指出,为了真正理解人们的行为,理解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需要通过认知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本文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以“以认知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讨论制度演变过程中当事人的认知和行为。力求以个体认知心理研究为基础来揭示制度演进的过程、性质和路径,并把其作为理解制度绩效的关键。探求出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本文内容大致安排如下:
     首先是本文的序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意义、研究假设、研究主体和研究时间的界定以及篇章结构和创新点。
     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是关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对合作医疗的产生、发展做了详细描述,这一时期的合作医疗经历了农民实验—媒体报道—政府重视—领导指示—政府推广的过程。从认知视角来分析这一阶段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信念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当毛泽东的个人信念上升为社会信念之后,合作医疗制度也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第三章是对农村合作医疗衰落与恢复重建的分析。政府偏好的改变、基层政府与中央政府共同利益的丧失以及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乡村医生医德认知度的下降共同导致了共享心智模型的解体。而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停滞和认知路径依赖的作用又使制度陷入到内卷化的状态之中。
     第四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即制度的创新。制度危机的出现推动了制度创新。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农民的理性不及以及农民自身的预期、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定点医疗机构的态度等原因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之初并不顺利,但随着政府认知的调整以及农民认知行为的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趋于完善。并对认知模式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是对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包括构建合理认知模式;充分考虑农民的认知;强化和重构认知图式;增加主体认知机会;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制度设计;重视和加强农民的心理考察与建设;优化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医德建设;加快制定新农合法律法规的进程。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文运用以认知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是认知的结果;制度变迁是认知调整的过程;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社会大众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习、历史传统与制度变迁关系密切、信仰、认知与制度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concerns the level of rural population's medical security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rose in 1950- 1960 when rural cooperatives was in climax, it was a medical and sanitarian safeguard institution by which healthy crowd and ailing crowd helped or relieved each other in the range of villages, and i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solve laggard visage of rural area lacking of doctors and medicine. Made brilliant of "Chinese Model"by "least input, most health output." But after 1980,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dismissed one by one because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the peasants in most of places returned back to pre-situation in which they saw doctors at their own's expenses, so brought the side effect, namely, they didn't go to see a doctor when they were ill, indisposition aggressively became serious, and they became poor caused by illness, thus seriously affceted the health of peasants and the progress of rural area. Nowaday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is implement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becoming poor caused by illness and returning poor caused by illness. This institution experience the setting up, development, climax and to f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then to innovation. But the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is not smooth,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 change, except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gnition of the people are changed, too.
     D.C.North point out that,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action of the people, we need Cognigive science,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Law, Sociology and so on to analysis the institu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thesis used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d theory based on cognitive to discuss the subject's cognition and actions. Make effort to discover the process, nature and path of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s cognition. And look it as the critical point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stitution. To discove the real cause of the proces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n to explain the cause and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e chapters of the thesis go as follows:
     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sis. In this part, we present the motivation for writing the thesis and the evaluative survey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Chapter 1 is the relavite theories. In this chapter, at first, we present a survey toward Cognitive scicence, Study,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n explain the reason of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scicence.
     Chapter 2 is about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At this period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experience the peasants experiment, media report, government recognition, leaders' direction, government extending. This chapter analysis the reasaon of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on. Belief is the intrinstic factor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fter Mao's individual belief became the social's belie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acquire good performance.
     Chapter 3 is the analysis of the f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The changed preference of the government, the disapperance of the common benefits between the junior government and center government, the arousal self-awareness of the peasants, the descending of the medical morality cognition of rural doctors, which disaggregation the common shared mental models. And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both the cognition stagnancy and cognitive dependence path make the system into involution.
     Chapter 4 is about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which means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stitution crisis drives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But the beginning implement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s not smooth. Which caused by the government limited rationality, the peasants reasonable ignorance, peasants anticipation, the trust degree to the governmet and fixed medical establishment's attitude. But accompany the cognition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djustment action of the peasants,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titution become to perfect. The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model and system innovation.
     Chapter 5 put out the suggestions to the institution.Including:constructing the reasonable cognitive model, considering the farmers' cognition, strengthen the cognitive schemata, supplying more cognitive opportunities to subjects, consider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hen design the institution, emphasis the farmers' mental, 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ng mechanism, strengthen med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accelerating to develop relative law.
     Chapter 6 is concluding remarks. The concluding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thesis.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constitution is the result of cognition,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change is the process of the cognition adjusting,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change is a progressive, government and masse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co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stud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nstitutional change, belief, cognition and institution are interactive.
引文
[1]DavidM.Lamptno.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re:Is China's Medieal Programme Exportable? World DeveloPment Vol.6pp.621-630,1978
    [2]VietorW.Sidel and Ruth Sedel.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World Development,Vol.3,Nos.7&8,July—August,pp.539-549,1975
    [3]FengXxueshan,TangShenglan GeraldBloonla,and others.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comportary rural China.Social Sciene&Medieal.Vol.41,No.8,pp.1111-1118,1995
    [4]Gerald Bloom andGuXingyuan.Health Sector Reform Lessons from China.Social Science&Medieal.Vol.45,No.3,pP.351-360,1997
    [5]YuanliLiu,WilliamC.Hsiao,KarenEggleston.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Social Science&Medicine 49(1999)1349-1356.
    [6]ChristopherJ.Smith.Modernization and healthe ca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alth&Plaee.Vol.4,No.2,PP125-139,1998
    [7]GeraldBloom,TangShenglan.Rural health prepayment schemes in China:towards a more aetive role for government.Social Seience&Medieine48(1999)951-960
    [1]张自宽.农村合作医疗应该肯定应该提倡应该发展[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1982年第2期
    [2]刘纪荣、王先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史永丽、孙淑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及其法律性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9卷4期
    [4]王红漫.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研究[J].经济要参,2002第29期
    [5]张自宽.论合作医疗[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
    [6]张自宽等.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1]夏杏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2]曹普.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3期
    [3]曹普.1949-198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与评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4]谷加恩.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成功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1期
    [5]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陈伟诚、胡宏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评析[J].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7]武恒光、綦好东.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融资制度变迁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赵翠生.我国社会结构演变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吴明、张振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与模式选择的制度分析,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家研讨会论文.2000.
    [5]丁少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3).20-23
    [1]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34页.
    [1]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倪明,徐福缘.企业信息化的第五种模式[J].企业管理,2004(9):101-102
    [1]诺思(2004)认为,较高级动物的大脑(包括人类)天生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象本能的行为,“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变化”。当有机体会遇到他们没有现成的有效反应的情形时,通过长期的反复接触,它们就会制订适当的策略,实现从无效行为到有效行为的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之为“学习”,由此出现的行为成为“习得的行为”。
    [2]诺思说,“问题症结不在于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而在于当事人独自或者在集体背景下如何推理和选择。(North,2004)
    [1]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陈昕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68页。
    [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页
    [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2页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同上
    [1]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载《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韦森.评诺思的制序变迁理论.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5247,2008-09-08
    [1]青木昌彦.进展中的亚州经济一体化:雁型的制度变迁.北望经济学园http://www.beiwang.com/bbs/showtree.aspx?topicid=309&postid=1511,2008-10-11
    [1]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诺思.经济学和认知科学.[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8-23页
    [2]科斯、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1]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2]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卫生部等5部委:《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1979年12月15日
    [1]《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2]徐杰.对我国卫生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和思考(上)[J].中国卫生经济.1997年第10期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
    [4]《广东省、曲江县、群星大队坚持合作医疗制度十一年的情况调查》,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11日第1版
    [5]《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五)—怎样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12日第2版
    [6]《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衽合作医疗制度十年 琼中县医疗卫生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载《人民日报》1969年12月22日第4版
    [7]《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六)—怎样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21日第2版
    [8]《自力更生 勤俭节约 备战 备荒 为人民—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十一)》,载《人民日报》1969年5月10日第1版
    [9]《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前进就是胜利—湖北省麻城县实行合作医疗十年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1969年1月16日
    [10]《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八)—怎样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载《人民日报》1969年2月14日第2版
    11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六)—怎样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载《人民日报》1969年1月21日第2版
    [1]《合作医疗就是好—杨岸友队实行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载《人民日报》1968年12月7日
    [1]《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人民日报》1958年9月4日
    [2]《河南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人民日报》1958年9月24日。
    [3]《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新面貌》人民日报1960年4月6日
    [1]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稷山县·医疗卫生》2006年3月29日
    [2]卫生部:《关于全国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16日
    [3]卫生部:《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1959年12月16日
    [1]报告的全文可参看中国农村卫生网,http://www.zhongweiwang.org/health/html/2nd_page/zcfg/ncwswjhb/1951-2000-1-2.php.
    [2]《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3]周寿棋.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1]张自宽:关于如何评价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及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EB/OL].http://blog.163.com/cdy513124@126/blog/static/2504800820072311470635/,2007-12-28
    [2]毛泽东,1965年6月26日同医务人员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页
    [1]据卫生部党委1965年8月11日呈送毛泽东主席并中央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的报告》,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2001年12月编印,第27页。
    [2]《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1965年9月3日
    [3]《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1965年9月3日
    [4]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1965年9月2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3卷,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3455页
    [6]《卫生战线的深刻革命—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十周年》,《人民日报》1975年6月26日
    [7]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1]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J].民族团结,2000年第3期
    [1]《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2001年12月
    [2]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2001年12月编印533-534
    [1]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112转引自张启安 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2]傅连章.中国红色医院的创立.红旗飘飘.选编本第1集转引自张启安.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1]《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2]刘善玖 试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管理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党史文苑 2004.1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78页
    [4]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指示》[J],《红旗》1954年第11期
    [5]丁名宝、蔡孝恒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C].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4-6页
    [1][日]竹内实.毛泽东传记三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1]张海萍.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社会历史原因及教训[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周寿棋.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1]王胜.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6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人民公社在跃进—上海市郊区人民公社的新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5-214.转引自谷加恩.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成功的原因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1期
    [1]任映红.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J].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张自宽等.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第7页
    [1]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11页
    [2]阿玛蒂亚·森.人类发展与健康[J].香港:《二十一世纪》2006年12月号总第98期,第4-12页
    [3]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1]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C].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2]王延中.论新世纪中国农民医疗保障问题[EB/OL]http://www.usc.cuhk.edu.hk.,2008-03-20
    [1]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中汉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部编.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海闻等.“‘大病'风险对农户影响深远”[N].学习时报,2004年2月9日
    [3]胡鞍钢主编.透视SARS:健康与发展[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4]陈锡文.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01期
    [1]李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21686,2008-6-14
    [1]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M].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43页。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圣典.綦彦臣编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5月
    [2]人民公社在跃进—上海市郊区人民公社的新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5-214.转引自谷加恩.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成功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1期
    [1]张开宁主编.从赤脚百生到乡村医生[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中国农村健康保险研究组.中国健康保险试验项目技术报告[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14(3):17-49
    [2]朱敖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卫生经济.1988.8(10):42-44
    [3]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见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2001年12月编印84-85
    [1]袁木、陈敏章.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14期
    [1]参见孙远东.“内卷化”机理如何打破:一个乡村社区变迁的启示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452.shtml,2008-10-13
    [2]张炜.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制度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增刊[M].2005(1):2.
    [1]张增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缘何衰落[J].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5期
    [2]李卫平,张里程.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J].发展,2003,(2):34-38.
    [3]周文水.撑起农民的“保护伞”—来自江西贵溪市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J].时代潮.2004,(4):18-20.
    [4]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92
    [5]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以“行为经济人”取代“理性经济人”之上的,前者是指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活动的主体,后者仅指经济活动主体;同时,前者以有限理性而后者以完全理性为底蕴。
    [6]赫伯特·西蒙.《西蒙选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7]本模型参考了何大安、柳现珍《政府有限理性约束与贸易保护政策制定—一个从政府认知形成角度的理论考察》中的模型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1]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26页。哈耶克认为,“人不仅对于自己为什么要使用某种形式之工具而不使用他种形式之工具是无知的,而且对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此行动方式而不是他种行动方式也是无知的。人对于其努力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所遵循的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那种习惯,通常也是无知的。”
    [2]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3.
    [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4
    [1]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载于《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帕特里克·明福德.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模型参考了牛英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何推行困难》主观疾病风险判断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Gambetta Diego.Can We Trust Trust?in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ed.by Diego Gambetta,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
    [1]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1]模型参考了阮班强,杨立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中的模型,载《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卷28期
    [1]雅诺什·科尔奈,翁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黄华侨.学习过程与制度变迁[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bbs.cenet.org.cn/html/board57/topic1123.htm,2008-10-02
    [1]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实现覆盖全国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7498956.html,2008-10-10
    [1]参考了顾自安.个人认知的形成与扩散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3/8/22581.html
    [2]参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8页。主体间性哲学不再把世界看作实体、客体,而是看作另一个主体,并从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来考察存在。主体间性是指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成为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体验,从而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和谐。主体间性是超越主体性,克服其片面性,把与客体对立的主体转化为与主体交往的主体即交互主体,从而使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即自由的主体,也使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参见:杨春时,2004,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1]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D North.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INY,Cambridge Uni press,1990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转引自艾国,王雪梅 论观念对制度的影响—以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为例[J].唯实,2004年第2期
    [2]转引自高和荣.风险社会下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1]W·阿瑟·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81页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64页
    [1] Bowles, S.Behavior,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M].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4
    [2] Christopher.J.Smith.Modernization and healthe ca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alth&Plaee. 1998,Vol.4, No.2, pp125—139
    
    [3] Cutler, D. "Public Policy for Health Care"NBER Working paper,1996.NO.5591
    [4] David.M.Lamptno.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re:Is China's Medieal Programme Exportable? [J]. World DeveloPment 1978,Vol.6pp.621—630
    [5] Denzau,A.,North,D.C..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J]. Kyklos,1994,47(1):3-31.
    [6] FengXxueshan, TangShenglan GeraldBloonla, and others.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comportary rural China[J].Social Sciene&Medieal. 1995. Vol.41, No.8,pp.1111—1118
    [7] Gambetta Diego. Can We Trust Trust?in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ed. by Diego Gambetta,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
    [8] Gerald Bloom andGuXingyuan.Health Sector Reform.Lessons from China[J].Social Science&Medieal. 1997,Vol.45, No.3, pP.351—360
    [9] GeraldBloom, TangShenglan. Rural health prepayment schemes in China:towards a more aetive role for government[J].Social Seience&Medieine 48(1999), 951—960,
    [10] Grief. A. Cultru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and Individual Socie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2my,1994, 102 (5): 912—950.
    [1 l]Hardin,R.,1996,"Institutional knowledge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working paper,New York University.
    [12] Hayek, F. A.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13] Jack J.Vromen.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 Theroy[Z]EIPE,1999
    [14]Loasby, B. J. Knowledge,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 in Economics[M]. Routledge:NY, 1999.
    
    [15]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New York: Narper Row, 1970.
    [16] Miller, A.H. Political Issues andTrust in Government: 1964-1970[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4,(Vol.68,No.3)
    [17]Miller,A.H.and Listhaug.O.Political Parties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A Comparison of Norway,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0,(Vol.20).
    [18]Nelson R,Winter S.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9]North D.C."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The Limits to Knowledge"[J].Ameriean Econoime Review,84(3),1994
    [20]North D.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21]North D.C.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INY,Cambridge Uni press,1990
    [22]North D.C."Econom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Working Paper,1996,from http://ideas.repec.org/.
    [23]Rizzello,Salvatore.Institutions Meet Mind:The Way out of an Impasse[J].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0(11):165-180.
    [24]VietorW.Sidel and Ruth Sedel.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J].World Development.1975,Vol.3,No.7&8,July-August,pp.539-549.
    [25]WorldBank.1993.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3:Investing in Health
    [26]YuanliLiu,WilliamC.Hsiao,KarenEggleston.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J].Social Science&Medicine 49(1999)1349-1356.
    [27]C.曼特扎维诺斯、C.诺斯S.沙里克.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28]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9]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J].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50期,1968,12
    [30]W·阿瑟·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1]W·布莱恩·阿瑟.超越理性预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A].新制度经 济学前沿(第二辑).[美]约翰·N·德勒巴克[美]约翰·V·C·奈编[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2]艾国、王雪梅.论观念对制度的影响—以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为例[J].唯实,2004年第2期
    [33]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爱伦·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6]蔡立雄.思想观念、非正式制度变迁与“陕西现象”解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2期
    [37]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C].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8]曹建新.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J].未来与发展,006年第2期
    [39]曹普.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3期
    [40]陈定洋.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家族主义角度认识[J].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41]陈国富、卿志琼.制度变迁:从人格化交换到非人格化交换[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42]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泥沌和演化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3]陈锡文.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1期
    [44]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5]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学和认知科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41卷第6期
    [46]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
    [47]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8]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载于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9]邓大松、杨红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8月第8期第23卷
    [50]刁隆信.试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32卷第2期
    [51]丁名宝、蔡孝恒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4-6页
    [52]丁少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J].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24卷3期
    [53]董国礼.政权内卷化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绩效[J].学海,2001年第1期
    [5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5]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J].社会,2004年第4期
    [5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7]封进、宋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项基于异质性个体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A].第五届经济学年会论文,2006
    [58]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9]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0]高和荣.风险社会下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61]谷加恩.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成功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1期
    [62]顾海、唐艳.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户理性不及的反应—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两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1期
    [63]顾自安.个人认知的形成与扩散[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3/8/22581.html,2008-7-21
    [64]郭炳荣.制度视角下政策执行变异的原因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
    [6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增刊[M].2005(1):2
    [67]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8]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9]海闻等:‘大病,风险对农户影响深远[N].学习时报,2004年2月9日
    [70]何东霞、何一鸣.文化与制度耦合:一个文献综述术[J].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71]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一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72]胡鞍钢主编.透视SARS:健康与发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3]胡敏华.农民理性及其合作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兼论农民“善分不善合”[J].财贸研究,2007年第6期
    [74]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J].民族团结,2000年第3期
    [75]黄华侨.学习过程与制度变迁[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bbs.cenet.org.cn/html/board57/topicl123.htm,2008-10-02
    [76]黄家飞.从认知角度看欠发达区域制度演变[J].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77]黄琳、严胜波.对农民主体性确立的理性思考—行走在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农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4月第8卷第2期
    [78]黄少安.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J].学术月刊,2007年1月第39卷
    [79]黄玉捷.进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制度分析理论[J].学术月刊,2004年10月
    [80]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1]贾莉芝.对我国古代传统医德的哲学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0年第2期
    [82]姜广东.信任研究:理论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0期
    [83]蒋广根、赵龙玉.提高在校医科生医德认知度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2月第20卷第1期
    [84]靳涛.诺斯的成就与困惑—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绩效与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6卷第3期
    [85]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7]科斯、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8]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89]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83)[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90]李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91]李怀光.产权视角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
    [92]李孔岳.信念、权威与制度选择—基于中国人民公社制度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6卷
    [93]李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21686,2008-6-14
    [94]李仙娥.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
    [95]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学术探索,2007年第1期
    [96]李月军.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97]李振明.文化信仰与制度选择—对曹正汉《市场环境中的公社制度:它的存在原因与变迁路径—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个案(1981~2002年)》一文的评论[A]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四集)[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8]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9]理查德·斯格特.比较制度分析的若干要素[J].北京大学教育教育评论,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
    [100]梁捷.认知,行为与制度变迁[EB/OL].地球经济论坛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64&ID=5250,2008-07-10
    [101]廖萍萍.认知、进化、经济[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增刊
    [102]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92.
    [103]刘博.新旧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政府、医疗提供方和农民—基于重庆市Y区的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
    [104]刘刚.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05]刘和旺、颜鹏飞.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06]刘和旺.不确定性、学习与制度演化—论诺思的制度演化理论[J].生产力研 究,2006年第6期
    [107]刘和旺.论学习与制度变迁—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08]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
    [109]刘纪荣、王先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0]刘善玖.试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管理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J].党史文苑,2004年第10期
    [111]刘文革、刘婷婷.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J].社会科学理论,2007年3月
    [112]刘艳利.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113]刘忠权.论制度事件—一种观念嵌入过程的考察[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
    [114]龙柏林.制度供给: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的变量[J].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15]卢宁.制度和信任—T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个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7
    [11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117]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118]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9]毛泽东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0]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变迁—以鄂东鸡鸣河村为个案[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1]倪明、徐福缘.企业信息化的第五种模式[J].企业管理,2004年第9期
    [122]帕特里克·明福德.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23]彭云望.制度共识的异质发生学—政治秩序整合的社会基础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
    [12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25]青木昌彦.进展中的亚州经济一体化:雁型的制度变迁[EB/OL].北望经济学园 http://www.beiwang.com/bbs/showtree.aspx?topicid=309&postid=151,2008-10-11
    [126]卿志琼.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7]人民日报[N].1968—1976.
    [128]任映红.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J].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129]阮班强、杨立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8期
    [130]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M].商务印书馆,1998
    [132]沈寿文.政策与法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浅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3]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4]史永丽、孙淑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及其法律性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9卷4期
    [135]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136]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137]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8]宋圭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以中国为例[EB/OL].中国价值网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11/24/14679.html,2007-11-28
    [139]宋士云.1955—2000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A].缪坤和主编.经济史论丛(二)[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40]孙圣民.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J].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141]汪波.间隔性制度变迁与比较制度优势—诺斯“路径依赖”理论之中国区域经验实证检验[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42]王红漫.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研究[J].经济要参,2002第29期
    [143]王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 文,武汉大学,2005
    [144]王京安、徐金海.理性、认知与经济学的未来—反思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设[J].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145]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比较,2003年第6期
    [146]王胜.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6
    [147]王覃刚.制度演化:政府型强互惠模型[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
    [148]王延中.论新世纪中国农民医疗保障问题[EB/OL].http://www.usc.cuhk.edu.hk.,2008-03-20
    [149]王勇、陈琅.中国农民传统意识变迁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第3期
    [150]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概念的内涵及其启示[J].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
    [151]韦森.评诺思的制序变迁理论[EB/OL]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5247,2008-09-08
    [152]韦森.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选择[J].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工作论文》2000年第1期
    [153]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C].2001
    [15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55]魏涛.地方政府合作不力的制度原因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56]吴方旭、谢里.制度变迁理论演化历史与未来发展[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57]吴明、张振忠.2000.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与模式选择的制度分析[A].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家研讨会论文
    [158]吴毅.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对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项因素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59]夏杏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60]肖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 7期
    [161]辛芳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中国医生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162]徐德信.“制度幻觉”初探[J].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1期
    [163]徐杰.对我国卫生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和思考(上)[J].中国卫生经济,1997年第10期
    [164]徐美银、钱忠好.农民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基于拓扑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165]徐美银.农民认知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创新[J].调研世界,2007年第11期
    [16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7]严运楼.毛泽东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6期
    [168]严震宇.权力不对称与路径依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制度失效”的经济社会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169]晏鹰、朱宪辰.从进化理性到心智模型—试论制度生发的经验分析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70]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71]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72]杨依山、张广立.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理论重构的初步尝试2007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征会议论文
    [173]姚力.“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74]佚名 小农经济与机会主义—兼谈中国机会主义的消除[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hina/060101/13581947.html,2007-12-25
    [175]袁木、陈敏章.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14期
    [176]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77]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78]曾祥炎、曾祥福、周良荣.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24卷第1期
    [179]张海萍.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社会历史原因及教训[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80]张建平.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81]张锦智、吴翠花.新制度经济学思想中的主体间性视角[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182]张开宁主编.从赤脚百生到乡村医生[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83]张凯、张美红.认知图式:社会认知的偏差与重构[J].新西部,2007年第8期
    [184]张丽娟、杨召文.制度变迁中的心理适应机制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9月第23卷第119期
    [185]张茉楠.从有限理性到适应性理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
    [186]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87]张雅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的认知协调[J].求索,2006年第7期
    [188]张羽、李黎.制度变迁:一个长期视角[EB/OL].http://www.sass.cn/news.asp?NewsID=3705&BigClassID=10&SmallClassID=22&SpecialID=0,2008-05-12
    [189]张自宽.对合作医疗早期历史情况的回顾[J].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06期
    [190]张自宽.关于如何评价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及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EB/OL].
    [191]张自宽.论合作医疗[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192]张自宽等.关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回顾性研[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4年第6期
    [193]章华.认知模式与制度创新[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94]章华.认知模式与制度演化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95]赵峰、余艳琴.农民理性:传统、市场与国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jingji/060205/11260977-4.html.2007-12-20
    [196]赵亮、朱宪辰.当代经济学关于个体行为学习模型的前沿探究[J].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2期
    [197]赵志峰.对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及假设前提的评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月第144期第27卷
    [198]郑江淮.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1999
    [199]郑克国.企业内生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200]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中汉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部编.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1]钟超.辩析哈耶克的进化理性主义[J].前沿,2007年第2期
    [202]周桂凤、罗能生.农民需要更多的伦理关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203]周立军、何自力.基于认知和知识的互动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年第1期
    [204]周立军、何自立.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一个可能的综合分析框架[J].开放导报,2007年第4期
    [205]周寿棋.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6期
    [206]周晓庆.从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看当代中国农业的演变[EB/OL].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631,2008-02-16
    [207]周业安.制度演化理论的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208]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209]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10]朱宪辰、章平、黄凯南.共享资源治理制度转型中个体认知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211]朱宪辰.一个基于个体基本假定的共同知识考察框架[J].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212]朱宪宸、章平.具体制度安排与契约立宪规则发生变化的理论分歧—基于个体认知和知识演化的制度变迁解释[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13]竹内实.毛泽东传记三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14]左金隆.关于奥地利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方法论的初步分析[J].经济经纬,2005年第2期
    [215]左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新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