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的变迁,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意义的海洋文明与传统时期的内陆文明在伶仃洋区域相互斗争、交融,并最终由海洋文明吸收内陆文明进而战胜内陆文明的过程。本文拟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系统考察这一过程,分析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各类人群的社会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历史效应。
     本论文由绪言、正文和结语等部分组成。绪言部分对学术界有关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进行概括性回顾,探讨其价值,反思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说明论文思路、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正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明以前伶仃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时期伶仃洋区域政区演变。第二章根据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人口流动和人口数量变化,分析各类人群在该地区人口的构成,描述他们将农业商品化、商业活动全面化的海洋开发行为,并解析各类人群间关系。第三章探讨明清时期伶仃洋水上族群——蛋民和海盗与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内容涉及蛋民对伶仃洋区域海洋性农业、商业、渔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和海盗对伶仃洋海域的控制等问题。第四章考察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的西方人与海洋社会经济变革的关系,重点分析西方人在伶仃洋的活动及其对伶仃洋沿岸官民生产生活观念的影响。第五章阐述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的海疆设防与海洋经济开发间的关系,包括明清驻军与国土扩大的关系,部分驻军走私的利害关系,以及多变的海防形势与该地区造船业的发展演变的关系等。
     结语部分总述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各类人群在该地区海洋社会经济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伶仃洋区域的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之间的关系。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of the Lintin Ocean area during China'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resents, in fact,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and mingling between China's modern ocean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inland civilization, with the former absorbing the latter and finally prevailing. Doing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angle -the angl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ocea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s to how the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living in the Lintin Ocean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ally contributed to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of 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gives a recapitulative review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done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ocean; discusses about its value for reference and its limitations; and then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thread of this thesis; finally provides th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employed.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discusses about the Lintin Ocean area on change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and evolve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Lintin Ocean area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movement of popula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scribes people's ocean-developing activities in their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business generalization proces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 economy in the Lintin Ocean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discussion covers the sea control of the priate group and the influence of Damin group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 commerce and fishery in this area.Chapter Four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anges of ocean social economy in the Lintin Ocean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analysis of westerners' activities and the consequent conceptional change of local official and populace on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 as the focus.Chapter V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frontier fortifying and ocean economy developing in the Lintin Ocean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ncludes the expanding oceanic territory by the garrison, the garrison's smuggling activities and the evolvement of ship building industry in multivariant coast defense situation, etc.
     The Conclusion overviews the roles played by different local group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icissitudes of the Lintin Ocean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t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ean culture of the Lintin Ocean area and the inland culture.
引文
4 杨国桢:《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东南学术》1994年第4期。
    5 杨国桢认为:海岸带开发史研究“包括临海地理、港湾、洋流、潮汐、风候的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农业与非农业开发,港口、港市的盛哀”,岛屿带开发史研究“包括岛屿的发现和利用,农业与非农业开发”,海洋国土开发史研究“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制盐、海洋交通、海洋气象、海底资源的了解和利用”,海洋贸易史研究“包括近海贸易与远洋贸易,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海洋经济圈内相关国家或区域的贸易互动,商品流通与管理”,海洋移民史研究“包括中国境内的海路移民与海外移民,海洋移民的同归或反馈”,海洋社会组织变迁史研究“包括渔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移民社会及海洋活动产生的各种血缘、地缘、业缘、神缘组织,海防、海军、港务、海关等政府管理组织”,海洋社区发展史研究“包括沿海地区、岛屿等面向海洋发展的陆地社会经济变迁,‘外向型'经济的成长,乡村的程式化”,海洋科技史研究“包括渔具、渔法、造船与航海技术、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海水和海底资源开发技术的演进”,海洋政策演变史研究“包括国家和地方性的海洋政策、法令的制定或废止,政策变动对海洋社会经济的影响”,海洋思想文化史研究“包括海洋意识、海权观念、移民思想、海洋性风俗信仰、海外知识”。见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相关论著有:李燕:《港澳与珠三角文化透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李罗通:《水乡风情--中山风土人情杂谈》,《中山文史》第四十一一辑,政协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学飞委员会1997年;李平日、乔彭年等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银铠编著:《中山邑史考》第一分册,《中山文史》第37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5年12月;姚晓娜:《澳门走进新纪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陈东林:《澳门旋风》,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王俊彦:《澳门的故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邓开颂:《粤澳关系史》,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论文方面的成果更多,如刘光永:《清末改革中香洲“免税区”的创办》,《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徐俊鸣:《宋代的广州》,《中上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郭在忠:《秦始皇经略岭南越人地区述议》,《民族研究》1983年第6期;颜章炮:《论台湾归清对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姜守鹏:《清代前期广东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4期;周琍:《明清时期潮州盐业初探》,《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1期;李庆新:《略论南汉时期的岭南经济》,《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等等。
    7 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有:东方昆等主编的《江苏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全面介绍了江苏的航运历史;张后铨所著《航运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是重要的航运史论著;张仲礼等的《太古集团在旧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书,论述了十九世纪后期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外籍轮船公司于清末至民国这段时间在中国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8 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出版,1984年。
    9 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沦文集》第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8年。
    10 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二辑。
    11 详见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
    12 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二辑;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
    13 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
    14 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出版,1997年。
    15 此处所说的伶仃洋区域,系指伶仃洋及其沿岸地区。
    16 嘉靖《香山县志》卷7《艺文志》。
    17 《宋书》卷1《本纪·武帝》。
    18 《旧唐书》卷41《地理四》。
    19 陈佳荣等:《七海扬帆》,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第18页。
    20 明末茅元仪:《武备志》卷240,收录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描绘了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图,图中将其经过的外伶仃岛记为“泠汀山”,这可能是最早记载伶仃岛的文献。
    21 赵焕庭认为,伶仃洋呈南北走向,从湾头虎门沙角至湾口桂山岛,长70公里,湾头沙角处宽4公里,湾中腰唐家至赤湾间宽27公里,湾口澳门至香港间宽达58公里。刘兆伦认为,伶仃洋在虎门口处宽4公里,“香港一澳门宽约65公里”。郑集思认为伶仃洋范围“北起东莞虎门,南至香港大屿山,西至澳门。”参见王明远主编:《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6页。
    22 《清史稿》卷72《地理志·广州府》。
    23 《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4 杨家骆主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6册,台北:鼎文书行印行,1973年,第37-38页。
    25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管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两广总督邓廷桢奏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6 《清宣宗实录》卷4,道光八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7 俞樾:《彭刚直公神道碑文》,缪荃孙、闵尔昌纂录《续碑传集》卷1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初十日鸿胪寺卿黄爵滋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5页。
    29 崇祯《东莞县志》卷1《地舆志·山川》称:“虎头山,一名秀山”。
    30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嘉庆二十三年四月初六日两广总督阮元折。
    31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两广总督邓廷桢折。
    3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道光十九年十月十六日钦差大臣林则徐等折,第734页。
    33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页。
    34[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8《海洋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8页。
    35[清]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卷50《户政二十·盐课下》,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42页。
    36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八年八月初五日协理京畿道监察御史黄乐之等折。
    37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靖逆将军奕山等折。
    38 陈朝辉主编:《广东海岛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39 谭中认为,“伶仃”是两个岛名称,一位于北纬22°5',东经3°50',称“内伶仃岛”;另一位于北纬22°5',东经4°,称“外伶仃岛”;两岛之间海域为“伶仃洋”。见杨水生、刘蜀永主编:《揭开淇澳历史之谜--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研究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40[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上海:中国书店,1999年,第75页。
    41 杨家骆主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6册,第38页。
    42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消档案辑录》,道光十四年九月初十日两广总督卢坤等折。
    43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钦差两江总督林则徐等折。
    44 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香山知县彭昭麟为在娘妈角青洲联堵海盗班行理事官札,嘉庆十二年正月初二日(1807年2月8 日),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
    45 《清宣宗实录》卷205,道光十二年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6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47 《清宣宗实录》卷252,道光十四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道光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两广总督邓廷桢等折,第240页。
    49 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署香山知县彭昭麟为蕃船误拿遇盗良民事下理事官谕,嘉庆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3月24日)。
    50[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杨家骆主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2册,第6页。
    51 关于伶仃洋海域范围扩大的问题,根据曾昭璇、黄少敏:《珠江三角洲历史地貌学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来看,受人为因素和地理自然淤秋的影响,陆地逐渐侵蚀着伶仃洋海域。但我们认为,伶仃洋的范围不断扩大是与历史时期人们对伶仃洋范围的认识过程有关,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海造田及自然淤积确实造成了伶仃洋沿岸逐渐向海洋延伸,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征服海洋能力的增加,其活动范围也逐渐伸展,即由伶仃岛周围,逐步扩大到整个珠江出海口,乃至一直扩展到南至今天的万山群岛,东至大鹏湾,从而把传统的伶仃洋海域范围也不断推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伶仃洋的范围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52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广州将军德克金布等奏折。
    53 《中国诸岛简讯》,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5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天语·风》,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55 《庞中丞摘稿》卷1《题为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事》,[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卷357,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5页。
    56[明]胡宗宪编辑:《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见《海疆史志》第24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90页。
    57 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Prémare)神父致国王忏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La Chaise)神父的信,(1699年2月17日于广州),《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Ⅰ,第135页。
    58[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杨志信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00年,第84页。
    59 根据当今气象学的观点,飓风是指“12级风”,也就是每秒钟32.6米以上的风,而台风则是指“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75、685、1218页。
    60[清]张心泰:《粤游小志》,[清]王锡祺:《小方壶舆地从钞》第九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
    6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天语·旧风》。
    62[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上《飓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页。
    63 嘉庆《新安县志》卷2《舆地略·气候》。
    64 民国《东莞县志》卷4《舆地略·气候》。
    65[清]张心泰:《粤游小志》。
    66 《中国丛报》第1卷第4期,1832年8月,汤开建等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67 《中国丛报》第4卷第4期,1835年8月,汤开建等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68 谭棣华等:《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
    69[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钱林森、蔡宏宁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70[唐]郑雄,[元]陶宗仪辑:《番禺杂记》,见《南越五主传》(及其它七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0页。
    7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4《水语·广州潮》。
    72[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光绪《广州府志》卷9《舆地略一·广东月令》。
    73 康熙《东莞县志》卷2《星土》。
    74[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上《海潮》,第24页。
    75[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3《广州潮》,《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76[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上《海潮》,第24页。
    77 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74页。
    78 咸丰《顺德县志》卷20《金石略二》,《顺德兴造记》。
    79 咸丰《顺德县志》卷3《舆地略·山川》。
    80 《中国诸岛简讯》,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第76页。
    81 咸丰《顺德县志》卷3《舆地略·山川》。
    82 咸丰《顺德县志》卷3《舆地略·山川》。
    8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4 《中国诸岛简讯》,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第75页。
    85 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第74页。
    8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4《岭南道一·东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0页。
    8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珠》。
    8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广东八》。
    89 康熙《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湖》。
    90 嘉庆《新安县志》卷18《胜迹略·占迹》。
    91 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第76-77页。
    92 民国 《东莞县志》卷37《古迹略·城寨》。
    93 《大元一统志》卷9《风俗形势》,国立中央图书馆《玄览堂丛书续集》影印袁氏贞节堂抄本,1947年。
    94 嘉靖《香山县志》卷1《乡土志第一·建置》。
    95 康熙《香山县志》卷5《人物》。
    96 光绪《广州府志》卷9《舆地略一·广东月令》。
    97 王颋:《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98 王颋:《西域南海地研究史》,第335页。
    9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沙田》。
    100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考·职方典》卷1301《广州府部考三·广州府山川考三之十三》。
    101[明]黄佐:《广东通志》卷20《民物志·风俗》。
    102 万历《广东通志》卷14《广州府》。
    103 光绪《香山县志》卷4《舆地上·山川》。
    104 参见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
    105 胡守为:《岭南古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0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3《山语·三山》。
    107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108 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
    109 根据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中对伶仃洋区域新石器时期的遗址的统计,这一地区共分布了多达111处遗址。
    110 《广州日报》,1992年5月30 日报道。
    111 银铠编:《中山邑史考》第一分册,见《中山文史》第37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5年12月,第24-25页。
    112 《南海海上丝纲之路》图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
    113 李公明:《广东美术史》,第20页。
    114 胡守为:《岭南古史》。
    115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16 《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117 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
    118 关履权:《宋代广州海外贸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119 叶农:《香港早期的商业贸易》,《港澳经济》1998年第9期。
    120 《汉书》卷28下《地理下》。
    121[西汉]刘安:《淮南子》卷18《人间训》,《续修四库全书》第1121册《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北京:中华书局,第242页。
    123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文管会办公室编:《番禺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124[西汉]刘安:《淮南子》卷17《齐训俗》。
    125 广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文物》1977年4期。
    126 赵君谋:《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发掘令人振奋》,《羊城晚报》1994年8 月 14日。
    127 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28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29 《汉书》卷28下《地理下》。
    130[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卷7《物产》,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28页。
    131 关屡权:《宋代广州海外贸易》,第23页。
    132[日]藤田丰八:《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魏重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33 《交广记》,[明]黄佐:《广东通志》卷4《事纪二》。
    134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出土晋至唐文物》,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5年,第17、65页。
    135 《晋书》卷90《吴隐之传》。
    136 《南史》卷51《萧励传》。
    137 《隋书》卷82《南蛮》。
    138[日]真人元外:《唐大和上东征传》,汪向荣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4页。
    139 王仲牟:《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40 《旧唐书》卷151《王锷传》。
    141[宋]王溥:《唐会要》卷66《少府监》,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影印本。
    142 王元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4页。
    143[唐]陆贽:《陆宣公奏议全集》卷3《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
    144 佚名:《殿中监张公神道碑》,《文苑英华》卷899《职官七》。
    145 《全唐诗》卷344,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46 《全唐文》卷827,陆扆:《受陈佩广州节度使制》。
    147[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32页。
    148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149[美]谢爱华(E.H.Schafer):《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6-27页。
    150 《大元一统志》卷9《风俗形势》。
    151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第一·建置》。
    152 《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
    153[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卷6《户口》,第1页。
    154[明]卢秉元初辑,卢子骏增修:《新会潮连卢鞭卢氏族谱》卷26,中山图书馆藏,1949年刊本。
    155[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483《番禺》条引《玉堂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56 转引自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157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土田》。
    158 《洋防辑要》卷8《广东沿海舆地考》,《新安》。
    159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6册,《大屿山志·大屿山初志序》,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45页。
    160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6册,《大屿山志·大屿山志序》,第47页。
    161 乾隆《香山县志》卷3《盐法》。
    162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第一·古迹》。
    163 《大元一统志》卷5《盐场》。
    164[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757《器物部·釜》,四部丛刊本。
    165 李庆新:《略论南汉时期的岭南经济》,《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66 《宋会要》职官四四之一,《续修四库全书》778《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167 朱鹏:《明代与清代前期广东的海上丝绸贸易》,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8页。
    168[宋]廖顒:《重修南海庙记》,见[明]郭棐撰,[清]陈兰芝增辑:《岭南名胜记》卷5《南海庙志》。
    169[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15《郡县部·广南东路》,《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71《子部·类书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0[宋]洪适:《盘洲文集》卷31《师吴堂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四十五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17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172[关]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332、439页。
    173 鲁传鼎:《中国贸易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6年,第27页。
    174 王云五主编:《中国商业小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2页。
    175 参见[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76 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亚非旅行记》,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7 雍正《广东通志》卷60《艺文》,[明]何维柏:《新安经始碑记》。
    178 参见乾隆《广州府志》卷3《沿革》和嘉庆《新安县志》卷1《沿革志·考附》。
    179 嘉庆《新安县志》卷23《艺文二·记序》,[明]邱体乾:《新安儒学记》。
    180 嘉庆《新安县志》卷23《艺文二·记序》,[明]何维柏:《新安经始记》。
    181 《清圣祖实录》卷4,顺治十八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2 康熙《广东通志》卷4《建置沿革》。
    183[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政令附)》,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12页。
    184[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政令附)》,第117页。
    185[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政令附)》,第117页。
    186 广州将军策楞题请广州海口紧要香山县丞驻扎澳门相应铸给釿记本,乾隆十年五月十九日(1745年6月18日),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档案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7 叶显恩:《中山县移民夏威夷的历史考察》,见黄启臣主编:《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
    188 民国《赤溪县志》卷8《附编·开县事纪》。
    189 罗香林:《客家源流导论》,兴宁希山书藏发行,1933年,第66页。
    190 康熙《东莞县志》卷2《风俗》。
    191 嘉庆《新安县志》卷22《艺文志·条议》。
    192 谭棣华等:《广东碑刻集》,第185页。
    193[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敦·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第193页。
    194[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教·风水·移居》,第193-207页。
    195 参见肖国健:《深圳地区之家族发展》,香港:显朝书室,1992年,第8、24、25页;肖国健:《清初迁海前后香港之社会变迁》,台北:商务印书馆(岫庐文库),1986年,第172页;杨耀林:《深港客家源流考》,《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96 康熙《新安县志》卷3《地理志》。
    197 康熙《香山县志》卷1《舆地·风俗》。
    198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津渡》。
    199 乾隆《香山县志》卷1《都坊》。
    200 民国《香山县志》卷2《舆地·户口》。
    201 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二·户口》。
    202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8页。
    203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第17页。
    204 陈伟明:《明清澳门与内地移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205 《崇祯长编》卷34,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
    206 香山知县彭昭麟为饬查禁天主教藏匿罪人事下理事官谕,嘉庆十三年五月初八日(1807年7月1日),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第618页。
    207[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20《详陈澳界利害立约尚宜缓定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乙集。
    208 《游岭南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8页。
    209 民国《顺德龙江乡志》卷1《族姓》。
    210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308卷,《广州府部风》,转引自[明]孙蕡:《西奄集》卷3《广州歌》。
    211[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计献略3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212 嘉庆《新安县志》卷9《学制》。
    213 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9页。
    214 《明神宗实录》卷509,万历四十一年六月。
    215 《崇祯长编》卷34,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
    216 光绪《广州府志》卷122《列传十一》。
    217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第17页。
    218[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第113页。
    219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296《广东》。
    220 严忠明:《一个海风吹来的城市:早期澳门城市发展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221 道光《福建通志》卷267《明外纪》。
    222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34页。
    223 道光《歙县志》卷1《风土》。
    224 光绪《五台县志》卷2《生计》。
    225 光绪《慈溪县志》卷55《风俗》。
    226 李华主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前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27 吕作燮:《南京会馆小志》,《南京史志》1984年第5期。
    228[清]黄光周:《香山濠镜澳妈祖阁温陵泉敬堂碑记》,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229 谭棣华等:《广东碑刻集》,第1014-1015页。
    230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231 《工羡行新建会馆立石碑志》,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15页。
    232 《新建仁德行会馆碑记》,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17页。
    233 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247页。
    234 王文达:《澳门掌故》,澳门:澳门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7-244页。
    235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档案文献汇编》(三),第339页。
    236 道光《香山县志》卷1《舆地·山川》。
    237[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第71页。
    238 主要参见道光《广东通志》,[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和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
    239[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卷6《户口》,第5页。
    240 康熙《东莞县志》卷4《户口》。
    241 民国《东莞县志》卷22《经政略一·户口》。
    242 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户口》。
    243[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卷6《户口》,第6页。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户口》则记为11379户,乾隆《香山县志》卷2《户役》记为元大德香山户11376。
    244 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户口》。
    245 康熙《香山县志》卷3《食货志·户口》。
    246 道光《香山县志》卷3《经政·户役》。
    247 《香山县续志》卷2《户口表》。
    248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5、207、277页。
    249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第183、272-273、277、408-409页。
    250 参见光绪《广州府忐》卷70《经政略一·户口》。
    251 另蛋妇2266口。
    252 崇祯《东莞县志》卷1《舆地志·城池》。
    253 崇祯《东莞县志》卷2《政治忐·公署》。
    254 《广东文征》改编本,第三册,卷11,第76页。
    255 崇祯《东莞县志》卷2《政治志·公署》。
    256 康熙《东莞县志》卷10《军操》。
    257 康熙《东莞县志》卷2《风俗》。
    258 嘉庆《新安县治》卷24《艺文三·诗》,[明]刘稳:《入新安喜而有感》
    259[清]朱伦秀:《兴建保安公所序》,谭棣华等:《广东碑刻集》,第185页。
    260[明]王临亨:《粤剑编》卷3,中华书局,1987年。
    261 乾隆《重修三街会馆碑记》,章憎辛:《澳门掌故》之十一,《澳门日报》1962年9月11 日。
    262 郑炜明:《葡占仔路环碑铬楹记》,香港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3年,第42页。
    263 《香山县乡土志》卷3。
    264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265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之《使粤奏稿》卷6《会奏巡阅澳门情形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66[美]亨特(William C.Hunter):《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
    267 蒋祖缘:《乾隆年间广东的农业发展高潮》,《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268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6页。
    26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沙田》。
    270 冼剑民:《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71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7页。
    272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4页。
    273[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第5页。
    274 陈启汉:《清代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275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二,1976年,第46页。
    276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16页。
    277 刘正刚:《明清广东海洋农业之管见》,《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278 陈启汉:《清代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279 《广东文征》改编本第二册,卷22,第295页;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1。
    280 《明熹宗实录》卷64,天启五年十月。
    281[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二刻,《公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2 崇祯《东莞县志》卷6《艺文志·濠田》。
    283[清]罗天尺:《五山志林》卷1《述典·六自僧》,《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284 光绪《广州府志》卷15《舆地略七》。
    285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土田》。
    286 道光《香山县志》卷5《金石》,万历四十三年《但侯德政碑记》。
    287 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第76页。
    288[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13《舆地志》。
    289 康熙《顺德县志》卷1《图经·容奇堡》。
    290 咸丰《顺德县志》卷3《舆地略·风俗》。
    291 嘉靖《香山县志》卷8《杂志第八·杂事》。
    292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土田》。
    293 康熙《顺德县志》卷3《赋役志》。
    294 民国《东莞县志》卷99《沙田志·公牍》。
    295 参见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初稿)二,第.41-42页。
    296[清]孙士毅:《请开垦沿海沙坦疏》,[清]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卷34,第854页。
    297 《清高宗实录》卷1251,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98 刘正刚:《明清广东海洋农业之管见》,《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299[清]屈大均:《翁山诗外》《五言律·蟹》,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00 蒋祖缘:《乾隆年间广东的农业发展高潮》,《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01 康熙《东莞县志》卷2《风俗》。
    302 康熙《东莞县志》卷2《风俗》。
    303[清]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2。
    30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
    305 参见冼剑民:《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06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第218页。
    307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实业志》。
    308 张晓宁:《天子南库--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第76页。
    309 张晓宁:《天子南库--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第86页。
    310 据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四期,第119页,《乾隆二十四年通商案》称“资元行故商黎光华拖欠公班衙货本银五万余两……黎光华虽经身故,欠银属实,伊子黎兆魁因病已同福建晋江县原籍,传讯黎光华之堂弟黎启及幼子黎捷同供,在粤房屋俱己变卖完官,无力清偿。臣等恐原籍尚有资产藏匿,现已飞咨福建督抚转饬地方官,查明黎兆魁家产确数,俟移复到H,再照黎光华生前欠各夷商银数,按股匀还,以示平允”。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资元行商人黎氏家族为闽省移民,但是其与福建仍有密切联系。
    311 潘月槎:《潘启传略》。
    312 广州市南华西街办事处泐石,一九九六年一月郭斯敏书。
    313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314[英]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页。
    315 魏霞、刘正刚:《明清安徽与广东的贸易往来》,《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316 朱英:《近世中国商人发展历程的新探索--评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317 《游岭南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8页。
    318 道光《南海县志》卷5《建置略二·墟市》。
    319[清]黄芝:《粤谐》卷2,《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3页。
    320[美]穆戴安(Dian H.Murray):《华南海盗》(1790-1810),刘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321 叶显恩:《明清广东水运营运组织与地缘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322 参见方行:《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323 参见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24 《明太祖实录》卷143,洪武十五年三月。
    325 《明太祖实录》卷223,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
    326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刊。
    327 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坊都街巷乡村附》。
    328 何朝淦编:《香山小榄何氏九郎族谱》卷1,香港:湾仔美伦印务书局,1925年,第24页。
    329 康熙《东莞县志》卷3《坊都》。
    330 崇祯《东莞县志》卷8《外志·蛋》。
    331 光绪《四会县志》卷1《风俗》。
    332 关于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的豪族抢占沙田的情况,详见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333[明]卢秉元初辑,卢子骏增修:《新会潮连卢鞭卢氏族谱》卷26。
    334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35 同治《番禺县志》卷54《杂记二》。
    336[明]霍韬:《霍文敏公文集》卷1《石头录》,清同治元年重刻本。
    337[明]霍韬:《霍文敏公文集》卷1《石头录》和霍韬:《霍渭厓家训》,《家训提纲》,嘉靖八年石头节院刊本。
    338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39 同治《南海县志》卷5《建置略》。
    340[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卷1《移民市》注,《中国风土志丛刊》第62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341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8-19页。
    342[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13页。
    343 叶显恩等:《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44[明]霍韬:《霍文敏公文集》卷10下,《两广事宜》。
    345 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46 刘黎明:《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7-167页。
    347 黄淑娉、龚佩华:《广东世仆制探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348 《侯善行堂族薄》,见:[日]田仲-成著,钱杭、任余白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7页。
    349 丁国勇编:《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蒲姓源流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350 丁国勇编:《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蒲姓源流考》,第5页。
    351 《广东文征》改编本,第四册,卷16,第144页。
    352 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53[明]霍韬:《霍渭压家训》,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354[明]庞尚鹏:《庞氏家训》,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355[英]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56 萧凤霞:《文化法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57 柳超球:《海神信仰与海洋开发--从<广东新语>说起》,《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58 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359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360 朱建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361 叶春生:《广东水神溯源》,《学术研究》1992年第3期。学术界关于南海神和天妃问题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关于南海神的论著还有:赵立人、黄伟:《黄浦港的变迁》,《岭南文史》1986年第2期;甘叔:《南海神庙--海上交通贸易的历史见证》,《岭南文史》1992年第l期:王元林:《宋元时期南海神、天妃封号与崇拜研究》,《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2005年;柳超球:《海神信仰与海洋开发--从<广东新语>说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陈典松:《南海神庙四大文化主体探析》,《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黄淼章、邝桂荣:《古代帝王对南海神的封号》,《岭南文史》2001年第2期;陈典松:《广州南海神庙始建年代考》,《广东史志》2001年第1期;胡晓宇:《南海神庙“万里波澄”碑考略》,《岭南文史》2004年第3期: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等等。关于天妃的研究成果更多,其中较早的有朱天顺:《清代以后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历史条件》,《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2期,以及吴聿明《有关郑和的碑石及其他》,《文史杂志》1985年第2期等论著,至于最近几年有关天妃的研究更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362 萧国建:《香港古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6页。
    363 详见张寿祺:《疍家人》,见《珠海文史》第12期。
    364 钟向阳:《珠三角疍民上岸后的宗教信仰变迁初探-以斗门县上横等镇疍民为例》,《岭南文史》2000年第1期。
    365 康熙《东莞县志》卷9《秩祀一·坛庙》。
    366 崇祯《东莞县志》卷3《学校志·贤祠附庙》。
    367 成丰《南海县志》卷16《胜迹》。
    368 咸丰《顺德县志》卷16《胜迹略·祠庙》。
    369 王元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第411页。
    370 嘉靖《香山县志》卷8《杂志第八·寺观》。
    371 王敬行、王镇、杨惠:《黄圃镇庙宇变迁》,《中山文史》(文艺史料专辑)第50辑,政协中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第171、172页。
    372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档案文献汇编》(三),第341页。
    373 谭棣华等:《广东碑刻集》,第1026页。
    374[清]曾望颜:《澳门创建康真君庙碑记》,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339页。
    375 《叶灵风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第512页。
    376 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第612页。
    377 广东省政协文史办公室:《广东文史资料》第44辑《香港一瞥》,1985年,第40页。
    378 马溪:《羊城竹枝词》卷2,广州:广州科学书局,1921年,第33页。
    379[明]赵宦光、黄习远编定,刘卓英校点:《万首唐人绝句》(下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59页。
    380[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卷3《神庙》。
    381 乾隆《番禺县志》卷19《艺文》,[清]邓正蒙:《重修冈尾南海神祠记》。
    382[日]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5-304页。
    383 叶显恩:《明清广东水运营运组织与地缘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384关于对蛋民的定义,即哪些人可以视之为蛋民,国内学者有各种提法,不过均大同小异。本文对蛋民的定义,主要是认同刘志伟、萧风霞的观点:“在中华帝国晚期处于读书人手笔的历史记录中,珠江三角洲的渔民一般都称为‘蛋',这是-个文化或者族群的分类,有别于那些自称来自中原的有汉人血统的人,其区分标志似乎在于他们的居住方式及其生计所依。”(见萧风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这里对蛋民的定义限定为“生活在江海上过着极其贫苦、以捕鱼为主要生产事业的水上居民,统称为蛋民。”(见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三,第62页。)
    385 蛋民的起源于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明确定论(参见陈序经:《疍民的研究》)。明末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认为:“越人,则今之傜、僮、平鬃、狼、黎、岐、蛋诸族是也。”(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人语·真粤人》)陈序经通过研究,认为“疍族原即越族遗裔”(见陈序经:《蛋民的研究》,第6页)。蒋炳钊在《蛋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一文亦提出“蛋民为古百越后裔的一部分”(见蒋炳钊:《蛋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关于蛋民是否为伶仃洋区域的土著居民,根据文献记载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认定其为当地的固有居民。当然,学界对此亦有不同声音,闫富东表示“蛋民不是广东的土著,他们是世代迁徙而来的群体。最早的蛋民,生活在云南、四川一带,以后逐渐向东南迁移,唐宋时开始定居两广及福建一带,明季达到高潮。”(见闫富东:《清初广东渔政述评》,《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但目前尚未有史料可以证明广东的蛋民是由云南、四川移来,故笔者认为闫的提法值得商榷:不过闫称蛋民是世代迁徙而来的群体,这不无可取之处,关于这一点,本文将有所提及。笔者亦认同陈序经的观点,认为蛋民的祖先确为土著,蛋民既然为越族后裔,则可认定他们当然是伶仃洋区域的土著居民。
    386[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广州新会县》。
    387[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中国风土志丛刊》第26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388 嘉庆《新安县志》卷22《艺文忐·条议》。
    389[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广东八》。
    390[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三,《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九帙。
    391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第59页。
    392 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9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人语·真粤人》。
    39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78页。
    395[刘宋]沈怀远:《南越志》,转引自: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初稿)三,第61页。
    396 崇祯《东莞县志》卷6《艺文志·奏章》,[元]张惟寅:《上宣慰司采珠不便状》。
    397[明]陶宗仪编纂:《说郛》卷67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98 见陈序经:《疍民的研究》,第126页。
    399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7《广东部·蛋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00[清]姚元之:《薝曝杂记》,《广东蜑船》,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01 莫雁诗:《论疍民不是民族》,《广西地方志》1995年第02期。
    402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03 河泊所的设立并非起于明代,早在元代即有河泊所之设,《元史》卷89《食货志·百官五》就有“安庆等处河泊所”、“建康等处三湖河泊所”、“池州等处河泊所”的记载,只不过明清时期河泊所设立的范围更广泛,数量更多。
    404 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405 傅贵九:《明清疍民考略》,《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
    406 民国《东莞县志》卷3《舆地略二·附蛋社》。
    407 梁振兴:《珠海沙田民歌的起源》,《珠海文史》第15辑,珠海:珠海市政协文史组,2005年,第259页。
    408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第128页。
    40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沙田》。
    410[消]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1《与胡中丞言粤东沙坦屯田利弊书》。
    411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12 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13 道光《南海县志》卷16《江防略二》。
    414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121页。
    415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16 咸丰《顺德县志》卷6《经政略一·蛋民》。
    417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第121页。
    41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沙田》。
    419 《水乡风情--中山风土人情杂谈》,第7页。
    420[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广州新会县》。
    42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蛋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22[元]周致元:《异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23[明]田汝成:《炎微纪闻》卷4《蛮夷》,《中国野史集成》第23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585页。
    424[清]吴方震:《岭南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25[清]李长荣:《广州竹枝词》,见李廷锦等选注:《历代竹枝词选》,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6页。
    426[美]菲利普·查德威克·福斯特·史密斯:《中国皇后号》,《广州日报》国际新闻部、法律室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427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三,第61-62页。
    428[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第5页。
    429[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第21页。
    430 康熙《东莞县志》卷13《艺文九》。
    43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3《介语·蚝》。
    432 嘉庆《新安县志》卷3《舆地二·物产》。
    433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页。
    43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称:“方言凡物之微细者皆曰花也,亦曰鱼苗,以当春出于苗始生时,与苗俱生也。亦曰鱼秧,农人种禾兼种鱼,视鱼犹禾也。而多言鱼花者,又以其类不一,故曰花也。”
    435[清]罗天尺:《五山志林》卷5《阐幽·陈邦彦起兵始末》,第112页。
    436[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7《五言律》,《舟次康州作》。
    43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鱼花》。
    438[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7《五言律》,《舟次康州作》。
    43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鱼花》。
    440[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7页。
    44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鱼花》。
    442[葡萄牙]克路士:《中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5-96页。
    44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鱼花》。
    44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鱼饷》。
    445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第128页。
    446[葡萄牙]克路士:《中国志》,第70页。
    447[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8《五言律》,《后嘉鱼诗(甲子)》。
    448[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8《五言律》,《分水寓庐作》。
    449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12《实业志·渔业》。
    450[葡萄牙]克路士:《中国志》,第80-81页。
    451[清]史善长:《珠江竹枝词》,见李廷锦等选注:《历代竹枝词选》,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4页。
    452[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4《花船》,第256页。
    453[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第66页。
    454[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455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第118页。
    456 咸丰《顺德县志》卷6《经政略一·蛋民》。
    457 咸丰《顺德县志》卷2《图经二》。
    45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5《石语·三石》。
    45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9《事语·广州时序》。
    460[清]昭槤:《啸亭杂录》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1页。
    461 《明世宗实录》卷538,嘉靖四十三年九月。
    462[明]许孚远:《疏通海禁疏》,[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卷400,第4333页。
    463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464[明]徐阶:《福建按察刊副使卜君大同墓志铭》,《国朝献征录》卷90《福建一》。
    465 杨守陈:《与沈夷齐论海道书》,[明]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19,北京: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4年,第507页。
    466[明]采九德:《倭变事略》卷4《王直自明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67 乾隆《海澄县志》卷14《丛谈》。
    468[明]桂萼:《广东图叙》,[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卷182,第1865页。
    469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册,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470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三,第64页。
    471 道光《新会县志》卷13《事略上》。
    472[明]王临亨:《粤剑篇》卷3《风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73 嘉庆《新安县志》卷22《艺文志·条议》。
    474 嘉庆《新安县志》卷22《艺文志·条议》。
    475[清]袁永纶撰:《靖海氛记》卷2。
    476[清]程含章:《上百制军筹办海匪书》,[清]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卷85《兵政16·海防下》,第2117-2118页。
    477[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7-18页。
    478[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第70-71页。
    479 王华锋:《18世纪初期(1708-1717)的海盗问题初探》,《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480 王来任:《展界复乡遗疏》,嘉庆《新安县志》卷12。
    481 民国《东莞县志》卷3《舆地略二·附蛋社》。
    482 嘉庆《雷州府志》卷13上《海防志》。
    48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蛋家艇》。
    484[清]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24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330页。
    485[清]《林则徐集》,奏稿(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31页。
    486 参见黄秀蓉:《简评<漂浮在海上的泡沫-中华帝国晚期南部的水手和海盗世界>》,《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487[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18页。
    488[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第71页。
    489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0页。
    490[明]霍韬:《广东郡县》,[明]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26,第627页。
    491[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90页。
    492 《嘉庆十年广东海上武装“公立约单”》,《历史档案》1989年第4期。
    493[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91页。
    494[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89页。
    495 《杏港措孕史》,转引自《叶灵凤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第519页。
    496 参见[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二卷,第721-738页。
    497[明]冯养虚:《通番舶议》,[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卷280,第2965页。
    498[日]内田直作:《明代朝贡贸易制度》,《食货》第3卷,1935年第1期。
    499 安京:《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500 李洵:《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501 参见《中国海盗史》和《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502 道光《琼州府志》卷19《海黎志·海寇》。
    503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366-376页。
    504[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第88页。
    505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泽》上册,1835年2月3 日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摘要),第69-70页。
    506 根据梁嘉彬先生的观点,广州的十三行为明“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4页)本文所说的官商其实质同梁先生所说的十三行商人为同一群休,此处仅仅为了表达其兴哀成败与官府的关系,因此称之为官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说的“洋行是广州官府特许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统称‘十三行'”(王丽英:《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实际上明代以来的牙行便在广州怀远驿一带居住,后称这里为十三行,进入清代后将继续居住在此的行商称为十三行商人。
    507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道光十五年二月十日海关监督发布的文件,包含广州当局呈递皇帝的一份奏折及限制外国贸易的八款规定,第78页。
    508[清]严如煜:《洋防辑要》卷2《洋防经制七》。
    509[清]严如煜:《洋防辑要》卷6《浙江沿海舆地考》。
    510[清]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清]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卷83《兵政十四·海防》,第2027页。
    511 学术界在研究香港开埠初期的海盗问题时,大多探讨香港消除海盗祸忠对其崛起的重要性,如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一书便是如此。当然该书也认为香港的海军管理人员供应海盗军火武器,并代他们销赃(第238页),不过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海盗对香港早期丌发的重要作用。
    512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1页。
    513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1841-1907),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76页。
    514[清]魏源:《魏源集》卷上《道光洋艘征抚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8页。
    515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640页。
    516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五),《英军对华作战记'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28页。
    517 《防御海盗事略》转引自马沅编:《香港法例汇编》附录,华侨日报,1936年。
    531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1841-1907),第76-78页。
    519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20 《清宣宗实录》卷363,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21[清]梁廷枏:《夷氛闻记》卷4,见《续修四库全书》445《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5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靖逆将军奕山等查奏香港英人为害居民一事并查拿汉事上谕,第530页。
    5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靖逆将军奕山等查奏香港英人为害居民一事并查拿汉事上谕,第530页。
    524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三)《英夷入粤纪略》,第25-26页。
    525[清]梁廷枏:《夷氛闻记》卷4。
    526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三),《英夷入粤纪略》,第22页。
    527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1841-1907),第3页。
    528[清]魏源:《香港岛观海市歌》,莫世祥辑录:《晚清载记中的香港纪游》,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
    529[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尖沙嘴官涌添建炮台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022页。
    530 赖连三:《香港纪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页。
    531[清]旅生:《痴人说梦记》,第六回“走越峤志士悲穷 入端溪新词惹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32 马溪:《羊城竹枝词》 卷1,第5页。
    533 汤开建、严忠明:《明中后期广州交易会始末考》,《学术研究》 2005年第5期。
    534 根据汤开建 《澳门开埠时间考》(《暨南学报》 1998年第3期)一文,澳门开埠时间应在1554年。
    535 这一时期进入伶仃洋区域的西方人当然不止文中所提到的三个国家的人,还包括法、德、意大利等国的来华传教士,不过这部分人数量较少,且以“精神”工作为目的,故这里对这部分人暂不加论述。
    536 参见汤开建:《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年第1期。
    537[清]梁廷枏:《粤海关志》 卷22 《贡舶二》。
    538[清]屈大均:《翁山诗外》 卷1 《五言律·镇海楼》。
    539[清]梁廷枂:《粤海关志》 卷23 《贡舶三》。
    540 详见[清]梁廷枂:《粤海关志》 卷23-24。
    541 黄启臣:《澳门通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页。
    542[明]叶权:《贤博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4页。
    543 康熙 《香山县志》 卷1 《舆地·形胜》。
    544[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 上卷 《官守篇》,第124页。
    545[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第36页。
    546 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黄鸿钊、李保平译,澳门:澳门基金会 2000年,第38页。
    547 《明消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 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2页。
    548 转引自吴志良:《澳门政治发展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549 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外交史料》 嘉庆朝,北平故宫博物院线装铅印,1932年,第1-2页。
    550[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51页。
    551 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上册,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香山知县彭昭麟为饬催查造澳蕃烟户丁口册事下理事官谕。
    552[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20页。
    553[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51页。
    554 《中国从报》 第5卷第9期和第14卷第1期,《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555[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82页。
    556 “港脚商”是英文country merchant的音译,通常是指经过东印度公司特许的从事中印贸易的印度或英国“私商”,参见房德邻:《港脚商与鸦片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6期;
    李宽柏:《论鸦片战争前“港脚商”与东印度公刊在对华贸易上的特殊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557 徐曰彪:《近代香港人口试析(1841-1941)》,《近代史研究》 1993年第3期。
    558[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389页。
    559 《中国丛报》第5卷第9期,1837年1月,《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560 《中国丛报》第5卷第9期,1837年1月,《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561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8年1月18日义律海军上校致外交部函(摘要),249-250页。
    562 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son)1808年在澳门开办诊所,英国人郭雷枢(Thomas Richardson Colledge)1827年在澳门开办眼科医院,美国人伯驾(Peter Parker)1835年在广州开办眼科医院等等,参见叶农:《新教传教十与西医术的引进初探--〈中国丛报〉资料析》,《广东史志》 2002年第3期。
    563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档案文献汇编》(一)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广东巡抚孙士毅奏复传唤哆啰及商人潘文岩传宣法令情形折,,第430页。
    564[美]菲利普·查德威克·福斯特·史密斯:《中国皇后号》,第166页。
    565 《中国丛报》第5卷第9期,1837年1月,《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566[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80页。
    567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40年2月备忘录,第36页。
    568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一),第32页。
    569 《中国丛报》第5卷,第9期,1837年1月,《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
    570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5年12月8日博伊德先生致几位监督函,第96页。
    571[瑞典]龙崽泰:《早期澳门史》,第303页。
    572 刘正刚,许云:《粤商与清代泛珠三角经济交流》,《学术论坛》 2005年第2期。
    573 汤开建:《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 2002年第4期。
    574 转引自汤开建、黄春艳:《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年第3期。
    575[罗]尼占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中国漫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5页。
    576[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李申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0页。
    57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卷14 《食语·荼蘼露》。
    57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卷15 《货语·琥珀》。
    579[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第262-263页。
    580[清]李调元:《南越笔记》 卷6 《花边钱》,第276页。
    581[清]黄芝:《粤小记》 卷1,第393页。
    582[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5 《鼻烟》,第269页。
    583[清]邓淳:《岭南丛述》 卷36《饮食》。
    584[罗]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中国漫记》,蒋本良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585[意]卫匡国(Martin Martini):《中国新地图集》,转引自[比]高华士(NOel Golvers):《耶稣会士鲁日满帐本研究》 第6章,《传教的物质情况》 注178,赵殿红译,鲁汶大学,1999年。
    58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暨南大学古籍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材料汇编》,广东巡扰杨琳奏报伴送手艺人及西洋人进贡并到粤洋船数目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587[民国]潘华发:《(南海)潘氏典堂族谱》,《16世淮南公妻节孝程氏》,民国13年刊本,广东中山文献馆藏,第43页。
    588[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503页。
    589 乾隆 《广州府志》 卷48《物产》。
    590 《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编号3418,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钟表》,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591[美]S·贝迪尼:《钟表研究》 第2卷,《时间计量的东方概念》,转引自陈祖雄:《欧洲机械钟的传入和中国近代钟表业的发展》,《中国科技科学》,1984年第1期。
    592[明]张萱:《疑耀》 卷7,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93[清]赵翼:《陔余丛考》 卷33 《眼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4页。
    594[清]范瑞昂 《粤中见闻》 卷21,北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595 关于“广彩”,学术界的研究较为深透,故本文不再赘述。参见:吴建雍:《清代外销瓷与早期中美贸易》,《北京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
    章开元:《华盛顿和他的“中国外销瓷”》,《紫禁城》 2007年第1期;
    吴志红:《明外销青花瓷盘》,《陶瓷研究》 2000年第4期;
    苏沛权:《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未刊稿);
    陈丽莲:《外销瓷纹饰与西方典故》,《东南文化》 2001年第4期;
    李书琴,胡光华:《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和互动》,《美术研究》 2005年第4期,等等。
    596 朱裕平:《海上丝绸之路和明代外销瓷》,《大美术》 2007年第6期。
    597[清]刘子芬:《竹园陶说》,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二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598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的瓷器》,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599[澳]罗杰·麦克尔罗伊:《我看中国古代外销瓷》,钟欣译,《收藏家》 2007年第2期。
    600 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21页。
    601[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第160页。
    602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四年九月初十日两广总督卢坤等奏折。
    603[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第70页。
    604[清]魏源:《海国图志》 卷83 《夷情备采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605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四年九月初十日两广总督卢坤等奏折。
    606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钦差两江总督林则徐等奏折。
    607[清]魏源:《海国图志》卷81《夷情备采上》。
    608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4年1月25日巴麦尊子爵致律劳卑勋爵函,第3页。
    609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四年九月初十日两广总督卢坤等奏折。
    610 杨家骆主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1册,道光二年二月十五日洋商用银收买夷人洋钱洋货著严行查禁其与外夷勾通贩卖鸦片烟海关有无私收烟税著广东督扰密访上谕,第140页。
    6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道光十五年九月初十日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英人勾通吏役行商贩烟及水师作弊等情片,第191页。
    61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第1册,道光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著两广总督邓廷桢等筹议禁塞奸商贩烟漏银事上谕,第205页。
    613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道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广东省当局首脑指示对某些从事鸦片贸易而著名的洋商进行调查的谕令,第172-174页。
    614[英]杰克·比钦:《“林钦差”》,[美]费正清等:《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下),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615[美]亨特:《广州番鬼录》。
    616[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200页。
    617[英]埃德加·雀尔特:《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美]费正清等:《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下),第90页。
    618[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98页。
    619[印]谭中:《对鸦片战争(1840-1842)的解释--一个批判性的估价》,[美]费正清等:《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下),第369页。
    6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第1册,道光元年十月十四日两广总督阮元奏为严禁外商夹带鸦片请旨摘去洋商顶带折,第28页。
    621 章文钦:《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上)》,《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期。
    622 同治 《香山县志》 卷22 《纪事》。
    623 黄鸿钊:《中英关系史》,香港:开明书店,1994年,第50页。
    624[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137页。
    625[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138页。
    626[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80页。
    627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四年八月十二日伦忠等奏为折。
    628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4年8月9日律劳卑勋爵致巴麦尊子爵函,第9页。
    629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4年9月28日秘书阿斯特尔先生致巴克豪斯先生函,第42页。
    630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外交部 1840年2月备忘录,第40页。
    631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一),第32页。
    632[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一卷,第166页。
    633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4年10月28日德庇时先生致巴麦尊子爵函,第46页。
    634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5年10月16日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摘要),第46页。
    335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5年11月21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附件,第46页。
    636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5年12月1日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摘要),第89-90页。
    637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5年12月10日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第91页。
    638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5年12月10日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第95页。
    639[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137页。
    640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1836年5月28日巴麦尊子爵致罗宾臣爵士函,第98页。
    641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上册,罗宾臣爵士致巴麦尊子爵函(摘要),第99页。
    642[清]陈乍惠勋:《香港杂记》,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643[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03页。
    644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泽》上册,1835年12月8日博伊德先生致几位监督函,第96页。
    645 《明史》 卷325 《佛郎机传》。
    646[明]叶权:《贤博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647 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163-164页。
    648[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 卷43 《杂课》,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影印本,第1330页。
    649[明]戴璟:《广东通志初稿》 卷24 《课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影印本,第428页。
    650 林枫:《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1年第2期。
    651 参见[美]曾小萍:《州县官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董建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52[清]梁廷枂:《粤海关志》 卷16 《经费》。
    653[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1卷,第87页。
    654 转引自汤象龙:《十八世纪中叶粤海关的腐败》,吴相湘等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从--早期中外关系》第一辑,第三册,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第146-155页。
    655 故宫博物院文献处编:《史料旬刊》 第五期,《各关口规礼名色请删改载于则例内折》乾隆二十四年,京华印书局 1930年版,第159页。
    656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第20辑,雍正十年七月十三日广州副将军毛克明奏陈海关监督祖秉圭欺昧罔利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80年,第247页。
    65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雍正三年四月初一日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折。
    658 刘俊余、王玉川合译:《利玛窦全集》第一卷,台北: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第118-119页。
    659[明]柯潜:《竹溪集》 卷下,《赠广州知府李君序》,《四库全书》 本。
    660 程绍刚译:《荷兰人在福尔摩萨:1624-1662》九,《1654年1月19日巴城报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第374页。
    661[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8页。
    662[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毛凤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493页。
    663[明]黄佐著:《泰泉集》 卷2《代巡抚通市舶疏》。
    664[加]杰罗姆·切恩:《近代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成晓军节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665 布莱克斯利:《中国与远东》,第39页,转引自姚贤镐主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页。
    566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一),道光十九年五月十五日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第535-550页。
    567[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 卷13,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68[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清]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 卷83,第2045页。
    569[明]张燮:《东西洋考》 卷3 《旧港》,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570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雍正九年九月初九日浙闽总督高其倬等奏报华工出洋情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71[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清经世文编》 卷83,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72 杨国桢等:《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页。
    673 《明史》 卷325 《佛郎机传》。
    674 张忠样:《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
    675 吴泽主编:《华侨史研究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3页。
    676 朱杰勤:《郑成功收复台湾事迹》,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8-9页。
    677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71页。
    678[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 卷19,光绪十九年广雅书局刻印本。
    679 卓海玉:《澳门与华侨华人》,《八桂侨刊》 1999年第4期。
    680 朱杰勤:《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尼西业华侨契约工人》,《东南亚研究》 1961年第2期。
    681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钦差两广总督林则徐奏折。
    682 刘芳辑:《清代澳门档案资料汇编》 上册,嘉庆十七年七月初一日华工石保致澳门铺户南兄等叙述在巴两种茶生活情形书信。
    683 朱士嘉编:《美国迫害华工史料》,咸丰十年正月二十七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准许各国招工出洋照会,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684 汤开建在《叶权与澳门--1565年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澳门的真实报道》一文中提到,十六世纪澳葡向海外贩卖的奴隶,是中国被拐卖出洋最早的“猪仔”(《岭南文史》1998年第3期)。
    685 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见吴泽:《华侨史研究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4-87页。
    686 杨国桢等著:《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第38页。
    687[清]徐珂撰:《清稗类钞》 第4册,《农商类》。
    688 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安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05-607页。
    689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0-103页。
    690 “卫”的全称为卫指挥使司,本文一律简称“卫”:文中涉及到的“所”,均指守御千户所。
    691 《叫清史料》 甲编,第四本,顺治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抚秦世祯揭帖”,第381页。
    692 光绪 《香山县志》 卷7 《经政·营制》。
    693 《明太祖实录》 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
    694 《明史》 卷90 《兵二·卫所》。
    695 南海卫后守御千户所在正统五年(1440)撤销。
    696 崇祯《东莞县忐》卷3《兵防志·兵署》。
    697 张铁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698 张铁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认为广海卫下还有位于今天阳江东的海郎守御千户所。
    699 康熙 《广东通志》卷12《兵防》。
    700 嘉靖《香山县志》 卷3《政事志·兵防》。
    701[清]龙文彬:《明会要》卷139《兵部二十二·关津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702 崇祯《东莞县志》卷3《兵防志·堠寨》。
    703 康熙《新安县志》卷8《墩堡》。
    704 嘉庆《新安县志》卷23《艺文二·记序》,[明]何维柏:《新安经始记》。
    705 嘉靖 《香山县治》 卷3《政事志·兵署》。
    706 嘉靖《香山县治》卷1《风土志·形胜》。
    707 《明清史料》 己编第二本,180页,“浙江巡抚秦世祯揭帖(顺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708 《明清史料》已编第四本,第374页,“江宁巡抚张中元残揭帖”(顺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709 《清世宗实录》 卷129,雍正十一年癸丑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10 参见[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海疆史志》第24册,第194页,[清]罗天尺:《五山志林》卷4《传疑》以及光绪《广州府志》。
    711 沙角、大角旧炮台久废,光绪十年一律改建新式,虎门内东山麓炮台为“威远”共三所,十三座,设置洋炮八尊。
    712 道光《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炮台附》,嘉庆《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山》。
    713[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查勘虎门扼要筹议增改章程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714[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
    715 光绪 《香山县志》 卷7《经政·营制》。
    716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41页。
    717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页。
    718 参见[消]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海门》。
    719 康熙《广东通志》卷12《兵防》。
    72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海门》。
    721 康熙《新安县志》卷4《职官志》。
    722 康熙《广东通志》卷12《兵防》。
    723 康熙《广东通志》卷12《兵防》
    724 嘉庆《新安县志》卷12《海防形势》。
    725 康熙《香山县志》卷9《兵防志·前山寨》。
    726[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第289页。
    727 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第三·兵防》。
    728[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第291页。
    729[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论海洋弥捕盗贼书》,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1辑,第40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44-45页。
    730[清]蓝鼎元:《东征集》卷3《与制军再论筑城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1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第6页。
    732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一),第207页。
    733 陈良弼:《水师辑要·各船式说》,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860。
    734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第15号,雍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广东揭石总兵陈良弼奏陈海疆事宜折,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第27页。
    735 卢建一:《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36 康熙《香山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
    737 乾隆 《香山县志》卷1《山川》。
    738 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571页。
    739 郭渊:《西方列强对西沙群岛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主权维护》,《学术论坛》 2005年第2期。
    740 李士豪、屈若骞:《中国渔业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1年,第65页。
    741[明]申时行:《明会典》 卷167,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55页。
    74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孙廷铨等题为广东亟需打造战船事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236页。
    743 参见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0、276页。
    744[宋]朱彧:《萍洲可谈》 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页。
    74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木兰舟》,第63页。
    74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6 《柂》,第62页。
    747 徐俊鸣:《宋代的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748[明]胡宗宪:《广福人通番当禁论》,[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 卷267,第2823页。
    749[明]霍勉斋:《上潘大巡广州事宜》,[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卷386,第3976页。
    750 参见[明]申时行:《明会典》 卷189 《工部九》,第950-962页。
    75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第9卷《舟》。
    752 邓端本:《广州港史》(古代部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753 叶显恩:《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248-251页。
    754[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第319页。
    755 帆船时代的中华帝国出产的海船主要有四大类,即广船、福船、浙船,以及沙船。广船相对于其他三种船只,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深广沿海,州军难得铁钉、桐油,造舟皆空板穿藤约束而成,于藤缝中以海上所生茜草乾而窒之,遇水则涨,舟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贩皆用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藤舟》)《武备志》又称:“广船视福船尤大,其坚致亦远过之。”([明]茅元仪:《武备志》卷116《军资乘·水二·战船一》)“广船乃铁力木所为,福船不过松杉之类而已”(光绪《广州府志》卷74《经政略五》)后广船又借鉴福船的优势,以弥补其“在外洋则动摇”([明]茅元仪:《武备志》卷116《军资乘·水二·战船一》)的弊病,这就使广船大而坚固,比较适合海上货物运输,且“广船一般用开孔舵,以见效舵轴力矩”,“是一种典型的尖底船,而福船实际上是尖圆底型。”(辛元欧:《明末清初唐船赴日贸易与唐船考》,《船史研究》 1989第4、5期)因此广船相较福船,吃水更深,更适合远洋航行。
    756 黄胜兰等:《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广州:广东省船舶工业联合公司,1996年,第26页。
    757 马廉颇:《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758[清]文庆等:《筹办洋务始末》,道光朝,卷37,《续修四库全书》415《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759 《大清十朝圣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8586页。
    760 参见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327-328页。
    761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卷1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
    762 《清史稿》 卷135《兵六·水师》。
    763 嘉庆《新安县志》,《训典》上卷。
    764 颜广文:《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广州府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65 《明史》 卷222《殷正茂传》。
    766 《明史》卷260《熊文灿传》。
    767 光绪《桐乡县志》卷15《颜俊彦传》。
    768[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贼哨林威等》,第46页。
    76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3页。
    77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49页。
    771 《清宣宗实录》 卷299,道光十七年丁酉秋七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72[清]魏源:《夷艘寇海记上》,《魏源全集》 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86页。
    773[清]梁廷枂:《夷氛记闻》 卷1。
    774 《广东衙门档案》第一卷,682/68/3/31,《英商来华贸易章程》,广东省档案馆藏。
    775 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1838年1月18日义律海军上校致外交部函(摘要),249-250页。
    776 转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949)》,中华书局,1962年,第331页。
    777 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10页
    778[英]埃德加·霍尔特:《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美]费正清等:《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下),第90页。
    779 颜广文:《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广州府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80[清]梁廷枂:《粤海关志》 卷19 《禁令三·商贩禁令》。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 1956年版。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
    谭棣华等编:《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冼剑民、陈鸿钧编:《广州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
    [明]郭斐等:《广东通志》。
    [明]黄佐:《广东通志》。
    [明]戴璟:《广东通志初稿》。
    [清]金光祖:《康熙广东通志》。
    [清]郝玉麟:《雍正广东通志》。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
    [清]檀萃、凌鱼:《乾隆番禺县志》。
    [清]史澄等:《同治番禺县志》。
    [清]丁仁长、吴道镕等:《宣统番禺县续志》。
    [明]黄佐:《嘉靖香山县志》。
    [清]欧阳羽文:《康熙香山县志》。
    [清]暴煜:《乾隆香山县志》。
    [清]祝淮、黄培芳等:《道光香山县志》。
    [清]陈澧:《同治香山县志》。
    [民国]汪文炳等:《民国香山县续志》。
    [清]严辰重辑:《光绪桐乡县志》。
    [清]邓士宪、谢兰生等:《道光南海县志》。
    [清]何炳坤等:《宣统续修南海县志》。
    [清]严而舒:《康熙顺德县志》。
    [清]郭汝成等:《咸丰顺德县志》。
    [民国]宁清辉:《顺德县续志》。
    [民国]佚名纂修:《顺德龙江乡志》。
    [清]史澄等:《光绪广州府志》。
    [清]王崇熙等:《嘉庆新安县志》。
    [清]薛起姣等:《康熙新会县志》。
    [清]李宝中等:《嘉庆增城县志》。
    [清]邓抡斌等:《光绪惠州府志》。
    [清]周硕勋纂修:《乾隆潮州府志》。
    [明]张二果:《崇祯东莞县志》。
    [清]郭文炳:《康熙东莞县志》。
    [民国]陈伯陶:《民国东莞县志》。
    [民国]赖际熙等:《民国赤溪县志》。
    [清]朱次琦:《光绪九江儒林乡志》。
    [清]梁廷柟:《粤海关志》。
    [清]陈炎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
    [清]陈寿祺:《道光福建通志》。
    [清]吴大猷等:《光绪四会县志》。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6册,《大屿山志》。台北:明文书局 1980年版。
    《拱北海关志》,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年版。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 1969年版。
    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澳门基金会 199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6-1995年版。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77-1985年版。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杨继波主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版。
    孙学雷,刘家平主编:《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3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版。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合编:《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版。
    [西汉]刘安:《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版。
    [晋]张华:《博物志校证》,范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东晋]法显:《法显传校注》,章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唐]陆广微:《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唐]刘恂:《岭表录异》,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宋]赵汝适:《诸蕃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 1961年版。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唐]郑雄,[元]陶宗仪辑:《番禺杂记》,见《南越五主传》(及其它七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明]卜大同:《备倭图记》,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明]王樵:《擕李记》,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明]赵士桢:《备边屯田车铳议》,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明]采九德:《倭变事略》,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明]张燮:《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明]张升:《瀛涯胜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明]费信:《星槎胜览》,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明]周嘉:《香乘》,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二七八册:子部·谱录类,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钟广言注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明]谢肇涮:《五杂俎》,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6年。
    [明]陆釴:《病逸漫记》,见《续修四库全书》1170: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明]施显卿:《古今奇闻类纪》,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7册:小说家类,济南:齐鲁书社 1995年版。
    [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明]郎英:《七修续稿》,见《续修四库全书》1123: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明]胡宗宪编辑:《筹海图编》,见《海疆史志》,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5年版。
    [明]黄佐:《泰泉集》,见《甫田集》外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长沙:岳麓书社 1990年版。
    [明]许进:《平番始末》,见《续修四库全书》433: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明]王轼:《平蛮录》,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杂史类,济南:齐鲁书社 1996年版。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 卷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1年版。
    [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明]王徵:《新制诸器图说》,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明]姚虞:《岭海舆图》,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 1996年版。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梁廷枂:《夷氛闻记》,邵循正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清]梁廷枂:《粤海关志》,袁钟仁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3年版。
    [清]王士桢:《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清]芍唐居士:《防海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版。
    [清]梁廷枂:《海国四说》,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版。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 2000年版。
    [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陈梿:《罗浮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瞿昌文:《粤行纪事》,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赵翼:《皇朝武功纪盛》,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王士桢:《广州游览小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杨陆荣:《三蕃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陈宪猷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清]林则徐:《林则徐公牍》,北京:中华书局 1963版。
    [清]林则徐:《林则徐奏稿》,北京:中华书局 1965版。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年版。
    [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版。
    [清]黄佛颐编纂:《广州城坊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清]谷应泰:《明倭始末》,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版。
    [明]胡广等:《明实录》,台湾:台湾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年版。
    [清]林豪:《东瀛纪事》,台北:大通书局 2000年版。
    [清]陈启源:《广东蚕桑谱》,《自序》,光绪二十九年版。
    [清]翁洲老民:《海东逸史》,台北:大通书局 2000年版。
    [清]夏琳:《海纪辑要》,台北:大通书局 2000年版。
    [清]陆筠:《海角续编》,见《漏网喁鱼集》,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清]蔡廷兰:《海南杂著》,台北:大通书局 2000年版。
    [清]阮曼锡:《海上见闻录》,见《续修四库全书》第4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清]旌琅:《靖海纪事》,王铎全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清]黄芝:《粤小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清]张心泰:《粤游小志》(一),见《小方壶舆地丛钞》。
    [清]罗天尺:《五山志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清]陈坤:《虎门炮台图说》,据暨南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十二年抄本。
    [清]仲振履:《虎门胜览》卷上,据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清]阮元:《两广盐法志》。
    [清]姜宸英:《湛园未定稿》,《海防篇》。
    [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王云五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上海:中国书店 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海关史料》,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年版。
    王彦威、王亮主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3年版。
    杨家骆主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台北:鼎文书行印行 1973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册〈上、下〉),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1967年版。
    张星娘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
    舒国雄主编:《深圳档案文献演绎》,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2年版。
    《玄览堂丛书》 续集,南京图书馆影印本 1947年版。
    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年版。
    [明]卢秉元初辑,卢子骏增修:《新会潮连卢鞭卢氏族谱》,中山图书馆藏,1949年刊本。
    何朝淦:《香山小榄何氏九郎族谱》,香港:湾仔美伦印务书局,1925年。
    丁国勇编:《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潘华发:《(南海)潘氏典堂族谱》,民国13年刊本,广东中山文献馆藏。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1年版。
    [意大利]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王徵 译绘,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鸦片战争史料选译》,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英]C.R.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版。
    [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罗]米列斯库:《中国漫记》,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版。
    阿拉伯商人:《中国印度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
    [荷]邦特库:《东印度航海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1年版。
    [法]伯希和:《蒙古与教廷》,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5年版。
    [美]亨特·C·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英]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 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美]曾小萍:《州县官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董建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年版。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2000年版。
    [美]任达:《新政与日本--中国,1898一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版。
    [美]穆戴安:《华南海盗》(1790-1810),刘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捷克]严嘉乐:《中国来信(1716-1735)》,丛林、李梅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年版。
    [英]甘为霖(Wiliam Campbell)英译,李雄挥汉译:《荷据下的福尔摩萨》,台北:前卫出版社 2003年版。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买办--东西间的桥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年版。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曾昭璇、黄伟峰主编:《广东自然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曾昭璇、曾宪珊:《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曾昭璇黄少敏:《珠江三角洲历史地貌学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司徒尚纪:《岭南海洋国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李燕:《港澳与珠三角文化透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杨国桢等:《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版。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蓝崇钰、王勇军等:《广东内伶仃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版。
    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连心豪:《中国海关与对外贸易》,长沙:岳麓书社 2004年版。
    黄启臣:《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6年版。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话》,台北:学生书局 1966年版。
    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刘圣宜主编:《岭南历史名人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于运全:《海洋天灾--中国历史时期的海洋灾害与沿海社会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年版。
    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年版。
    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年版。
    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亚商人行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年版。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年版。
    蓝达居:《喧闹的海市--闽东南港市兴衰与海洋人文》,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晓宁:《天子南库--清前期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年版。
    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3年版。
    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年 2004版。
    张彩霞:《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年版。
    李金明:《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年版。
    连心豪:《水客走水--沿海地区的走私与反走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年版。
    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年2005版。
    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明清闽粤移民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的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年版。
    崔来廷:《海国孤生--明代首辅叶向高与海洋社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陈朝辉主编:《广东海岛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年版。
    杨水生,刘蜀永主编:《揭开淇澳历史之谜--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研究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李平日、乔彭年等编:《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年版。
    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胡守为:《岭南古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9年版。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文管会办公室编:《番禺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出土晋至唐文物》,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1985年版。
    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安京:《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徐德志等编:《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李国荣、林伟森主编:《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8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李土豪、屈若骞:《中国渔业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0年。
    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 1992年版。
    罗香林:《客家源流导论》,兴宁希山书藏发行 1933年版。
    姚晓娜:《澳门走进新纪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版。
    李蓓蓓:《台港澳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陈东林:《澳门旋风》,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年版。
    王俊彦编:《澳门的故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
    邓开颂:《粤澳关系史》,上海:中国书店 1999年版。
    费成康:《澳门四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黄鸿钊:《澳门史纲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黄启臣:《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澳门:澳门历史学会 1994年版。
    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北京:八一出版社 1993年版。
    吴杰章等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9年版。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版。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常任侠:《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5年版。
    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徐德志等:《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陈柏坚、黄启臣:《广州外贸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影印。
    王荣武、梁松等:《广东海洋经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房仲甫、李二和:《海上七千年》,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版。
    陈尚胜:《开放与闭关--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唐志拔:《中国舰船史》,北京:海军出版社 1989年版。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8年版。
    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年版。
    莫雁诗:《论蛋民不是民族》,《广西地方志》 1995年第02期。
    郭渊:《西方列强对西沙群岛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主权维护》,《学术论坛》2005年第2期。
    郭在忠:《秦始皇经略岭南越人地区述议》,《民族研究》 1983年第6期。
    麦英豪等:《西村窑与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研究》 1982年第1期。
    陈学文:《明代的海禁与倭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3年第1期。
    陈学文:《论嘉靖时的倭寇问题》,《文史哲》 1983年第5期。
    孙寒青:《朱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广州市文管处考古组:《广州番禺县大洲龙船》,《考古》 1983年第9期。
    顾诚:《清初的迁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汪敬虞:《论清代前期的禁海闭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3年第2期。
    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清史论丛》 1983年第4期。
    姜守鹏:《清代前期广东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3年4期。
    余思伟:《清代前期广州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中山大学学报》 1983第2期。
    叶显恩:《明清广东水运组织与地缘关系》,《广东社会科学》 1989年第4期。
    黄庆华:《早期中葡关系与澳门开埠》,《史学集刊》 1997年第4期。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4年第3期。
    杨国桢:《从涉海历史到海洋整体史的思考》,《南方文物》 2005年第3期。
    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暨南学报》 2005年第6期。
    郭渊:《西方列强对西沙群岛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主权维护》,《学术论坛》 2005年第2期。
    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广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潘清:《元代东南沿海外来人口的形成与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年第4期。
    颜广文:《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广州府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余丰:《陆地与海洋经济的选择--作为历史人类学个案的刘五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学术月刊》 2006年第3期。
    赵焕庭:《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地形》,《海洋学报》 1981年第2期。
    叶农:《香港早期的商业贸易》,《港澳经济》 1998年第9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文物》 1977年4期。
    李庆新:《略论南汉时期的岭南经济》,《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
    叶显恩:《明代广东的造船业》,《学术研究》 1987年第6期。
    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何锡蓉:《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水师的装备》,《历史教学》 1984年第7期。
    彭雨新:《清代关税制度》,《清史研究》 2007年第2期刊。
    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 198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