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依托《广州日报》这一典型个案,探讨党报的市场化生存这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课题。论文试图通过《广州日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市场化生存实践,从操作与理论两个层面对这一课题作出回应。论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参照市场新闻学的理论,以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报道文本和已有文献展开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结论形成方式。
     在现实的操作层面,论文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党委机关报的市场化生存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宣传规范、市场规范与新闻规范能否协调?如何协调?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本文所关注的是新闻生产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市场逻辑。通过这一个案,本人力图揭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逻辑如何重构了一家城市党报的新闻生产?具体而言,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新闻工作者的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新闻的生产机制、报道方式、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试图对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在中国的独特历史情境中党报与市场,乃至媒体与市场的关系。
     导言部分,首先提出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说明选择《广州日报》作为个案的依据;随后对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从而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最后交代论文的理论视角、研究取向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结合《广州日报》2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从生产与营销两个方面展现《广州日报》的市场化路径,描述其从一个党组织的宣传机构转变为现代型企业的过程,寻找该报新闻生产所依附平台的市场特征。
     第二章分析社会转型期党报新闻生产的三重逻辑:宣传逻辑、新闻逻辑与市场逻辑,梳理三重逻辑的来源、基本理论及其对新闻生产实践产生的不同影响,并探讨三重逻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呈现《广州日报》的新闻宣传在市场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分析三重逻辑尤其是市场逻辑在新闻宣传这一环节所发生的作用。
     第四章探讨《广州日报》转向市场化生存后在新闻理念、新闻生产机制与新闻产品设计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具体分析该报的“大新闻观”、编营互动机制与渐进式改版。
     第五章探讨《广州日报》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四种主要报道方式——事件营销、高端出击、人情味新闻与民生服务。
     第六章探讨《广州日报》新闻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闻产品的后期加工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包括信息的整合与梳理、信息产品的视觉包装、独具特色的导读与索引版的设置。
     第七章为讨论与结论部分,在前面所作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回应论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在操作层面,总结《广州日报》的成功经验,为业界提供参照。在理论层面,立足于《广州日报》的市场创新,探讨市场与党报的关系,乃至市场与媒体的关系,勾画出中国式的市场新闻业的特殊模式。此外,还从人文历史传统、社会经济、企业个性等角度分析了《广州日报》的特殊性。
Based on the typical case of Guangzhou Daily, this dissertation deals with a issue of general significance---Chinese party newspapers' marketiz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the dissertation addresses directly the issue by citing the example of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Guangzhou Daily since the 1980s. Using such methods as case study, fieldwork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gather firsthand materials, the dissertation incorporat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theories, carries out research in light of news reporting texts an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draws conclusions step by step.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s a main question: could the party newspapers' marketization be possible? How would it be possible? Could the propaganda principles, market principles and journalism principles be in harmony? How could they be in harmony?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logic behind the news production, especially the market logic. Using this cas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how how the market logic restructured the news production of a city party newspaper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 More specifically, what changes has the market logic brought to the journalists' norms?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news-making mechanism, news reporting style, editing? Based on that, the dissertation would like to evaluate the social effects resulted from the changes and explore in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newspapers and market,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market.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main problem, specifie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Guangzhou Daily as a case study, and later on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field, thus finding ou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la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is devoted to explaining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marketization approach of Guangzhou Daily in two aspects, namel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when displaying the twenty years evolving history of Guangzhou Daily.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three logics of the party newspaper news productio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propaganda logic, journalism logic, and market logic, sorting out the origin, basic theories and the influence on news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Chapter Three reflects Guangzhou Daily's propaganda changes by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analyzing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hree logic, especially the market logic.
     Chapter Four discusses Guangzhou Daily's changes in journalistic norms, news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news products design, explaining in detail the "general news norm",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editorial sector and managing sector, gradual newspaper reform.
     Chapter Five examines the creation of four reporting styles led by the market competition: event marketing, high-end orientation, human interest news, civil service.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iting and post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last chain of Guangzhou Daily's news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compilation and sorting of information, the visual package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the news highlights &index.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ding part. Based on the previou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conclusio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proposed at the begi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Guangzhou Daily's experiences could be learned as an exampl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Guangzhou Daily's market-oriented renovations could be cited for the discuss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party papers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media, laying out a special model for Chinese market journalism. Besides, this part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zhou Daily respectively from the angle of humanist history, social economics, and enterprise properties.
引文
[1]参见《<广州日报>大事记》,《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刘彦广:《广州日报为党报发展再接再厉》,《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4日A2版。
    [2]参见(美)迈克尔.舒德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第17-32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3]参见(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第1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参见(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第13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参见(美)迈克尔.舒德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第97-98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
    [6]参见(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 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第29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参见(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第90-91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8]参见(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32-4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参见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127-13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参见(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John McManus(1995)A Market-Based Model ofNews Production,Communication Theory,5(4):301-338.
    [11]参见(美) 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 黄煜 裘志康 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参见黄旦著:《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第203-207页,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13]参见苏钥机:《完全市场导向新闻学:苹果日报个案研究》,陈韬文、朱立、潘忠党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1997年版。
    [14]参见张耀仁:《市场导向新闻学之研究:以台湾无线电视台之晚间娱乐新闻为例》,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15]参见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
    [16]发参见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2001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参见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参见杨击:《穷人、富人和传媒正义--解读新闻生产中的平民主义策略》,《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1期。
    [19]参见杜成会:《理解报纸大众化--关于我国20余年报业改革的思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参见李良荣,林晖:《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李良荣自选集》第103到11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参见刘建明:《党报改革的市场误途》,传媒学术网--专家论坛。
    [22]参见刘勇:《重塑权威重塑核心--省级党报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3]参见张立伟:《机关报与都市报的对接及发展趋势》,《中国记者》2002年第四期。
    [24]参见刘年辉:《党报竞争力现状、成因与提升策略》,《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25]参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启示》,《新闻大学》1999年春。
    [26]参见董清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颖:《论广州报业竞争对新闻业务改革之影响》,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熙灯:《论广州日报厚报时代的新闻策划》,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雨:《广州日报大分类广告经营策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参见唐小兵,陈新华,黄蓉芳:《中国报业航母崛起南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一》,《当代传播》2001年第6期;
    唐小兵,陈新华,黄蓉芳:《叩响市场之门 引领报业风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二》,《当代传播》2002年第1期;
    黄蓉芳,唐小兵.陈新华:《精品频出 高潮迭起--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三》,《当代传播》2002年第3期。
    [28]参见林如鹏:《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9]参见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现代传播》1996年第4期。
    [30]参见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参见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参见孙燕君:《报业中国》第23-25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广州日报》大事记,《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
    [2]引自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第58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参见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第83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笔者对广州日报社长戴玉庆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16日,广州。
    [5]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副主任田小平的访谈资料,2007年10月31日,广州。
    [6]参见《超强印力 谁与争锋》,2002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7]参见陈翔:《比太阳更早比昨天更好》,2007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8]参见毕征:《广州日报再投2亿加强印力 投资总额超15亿》,2008年2月16日《广州日报》。
    [9]笔者对广州日报印务中心总经理陈瑞灿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
    [10]笔者对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副总经理郭献军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
    [11]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12]参见《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57-58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13]参见《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54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孙燕君著,《报业中国》第23-25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14]《广州日报》的早茶战略强调两点:一是把报纸办成广大市民喜爱的精神早茶,二是必须在广大市民喝早茶时能看到报纸。也就是说,必须保证在早上7点30分之前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15]参见孙燕君:《报业中国》第10-11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16]数据来源:《日发行量达168万份,广东省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发行量第一,阅读率第一。》,《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49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17]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发行公司总经理赵文华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4日,广州。
    [18]参见:《日发行量达168万份,广东省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发行量第一,阅读率第一。》,《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49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19]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发行公司总经理赵文华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4曰,广州。
    [20]参见孙燕君著:《报业中国》第9-10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21]参见孙燕君著:《报业中国》第24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22]参见《〈广州日报〉大事记》,《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
    [23]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发行公司总经理赵文华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4日,广州。
    [24]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发行公司总经理赵文华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4日,广州。
    [25]数据来源:《日发行量达168万份,广东省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发行量第一,阅读率第一。》,《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49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26]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
    [27]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28]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29]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
    [30]引自周梅华、曾庆春:《增值服务小议》,《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
    [31]有关广州日报社的广告营销策略部分的资料来自笔者2007年8月15日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资料,特此说明。
    [32]参见:《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51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33]参见刘彦广:《广州日报为党报发展再接再厉》,《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4日A2版。
    [34]数据来源:1990年至1993年的广告收入数据引自孙燕君:《报业中国》第23-24页,1994年至2005年的广告收入数据引自:《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51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2006年的广告收入数据引自卢文洁,黄茜,秦晖:《印刷添动力 广告增魅力》,2007年12月1日广州日报55周年纪念特刊特100。
    [35]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5日,广州。
    [1]参见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107-10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见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16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8-132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27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转引自陈力丹:《胡锦涛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今传媒》2006年第3期。
    [7]参见夏倩芳:《新闻改革与双轨管理体制--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新闻传播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8]参见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9]参见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0]参见夏倩芳:《新闻改革与改善新闻管理体制--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年卷,第127页,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11]参见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第42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325-32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参见Ralph E.Hanson:MASS COMMUNICATION:Living in a Media World,P400-401,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5.
    [14]参见(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11-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参见(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44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6]参见徐光春:《关于党报新闻宣传改革》,《新闻实践》2000年第2期。
    [17]参见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第107-113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第39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参见(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第129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9]参见张耀仁:《市场导向新闻学之研究:以台湾无线电视台之晚间娱乐新闻为例》,第33页,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参见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366-367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1]转引自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366-367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2]参见(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第130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引自黎元江:《广州日报:让读者追逐我们的报纸》,《新闻战线》1992年第8期。
    [2]引自黎元江:《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报思路》,《新闻战线》1993年第10期。
    [3]引自黎元江:《中国报业集团化的三个问題》,《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4]引自戴玉庆:《报业集团呼唤改革》,《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5]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6]引自刘赞:《党报能够成功占领市场吗?》,《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1期。
    [7]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8]引自戴玉庆:《报业集团呼唤改革》,《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9]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31日,广州。
    [10]笔者对广州日报社政文部主任江小川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11]笔者对广州日报社政文部主任江小川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12]笔者对广州日报社政文部主任江小川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13]笔者对广州日报社政文部主任江小川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曰,广州。
    [14]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31日,广州。
    [15]报道内容见2008年2月14日至22日《广州日报》。
    [16]参见《本报远征军再走长征路》,2006年9月6日《广州日报》A1版。
    [17]参见《广州日报》2006年10月14日报道《本报记者深山搜寻百座无名红军墓》;2006年10月17日报道《我在火线上冒死策反国民党兵》;2006年10月16日报道《藏族老人守护红军碑24年》。
    [18]参见《广州日报》2006年9月14日报道《我和毛泽东并肩前行》。
    [19]参见《广州日报》2006年9月28日报道《36船工昼夜摆渡3万红军》;2006年10月20日报道《叶帅命我筹军粮》;2006年9月21日报道《红军坟 百姓心中的神》;2006年10月9日报道《我亲眼看着红军攻桥》;2006年10月16日报道《藏族老人守护红军碑24年》。
    [20]所谓“惠民66条”指的是2007年5月出台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因其涵盖“三农”、教育等66件实事,被简称为“惠民66条”。
    [21]引自田小平在访谈过程中提供给本人的内部业务总结资料《十七大报道小结》。
    [22]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副主任田小平的访谈资料,2007年10月31日,广州。
    [23]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副主任田小平的访谈资料,2007年10月31日,广州。
    [1]参见黎元江:《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报思路》,《新闻战线》1993年第10期。
    [2]参见徐锋,王月华:《参加中报联培训心得小结》,《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4页,2004年第8期。
    [3]参见杨洪权:《创新是党报发展的灵魂》,《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6页,2006年第11期。
    [4]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5]参见周志伟,张丽娟:《度身栽衣打造媒体品牌--〈广州日报〉的探索与尝试》,
    [6]参见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130-13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参见文远竹:《玩转市场魔方 永立报业潮头》,《广州日报》 2007年12月1日 T96:55周年纪念特刊版。
    [8]参见杨洪权:《评价报纸应经营与采编并重》,《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29页,2004年第10期。
    [9]所谓“国家”与“教堂”之间的围墙,“国家”指的是编辑部门,“教堂”指的是经营部门,“国家”与“教堂”之间的围墙保证了编辑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从而为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保障。参见The Wall A Long History,By Thomas Leonard,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0,January/February..
    [10]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23日,广州。
    [11]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日,广州。
    [12]资料来源:《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14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
    广州日报2008发行特辑,《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日T2、T3。
    [13]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14]参见戴玉庆:《创新创造价值》,《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15]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日,广州。
    [16]笔者对广州日报政文中心主任江小川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17]参见戴玉庆:《创新创造价值》,《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18]参见文远竹:《玩转市场魔方 永立报业潮头》,《广州日报》 2007年12月1日 T96:55周年纪念特刊版。
    [19]参见广州日报2008发行特辑,《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日T3。
    [20]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日,广州。
    [21]参见窦丰昌:《深蓝--广州日报〈新闻蓝页〉深度报道实战40例》第2页,广州出版社2007年2月版。
    [22]参见李倩:《报业时尚周刊的现状与〈时尚荟〉的定位》,《广传媒》(内部资料)第8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
    [23]参见唐迎春:《本报明起周六大扩版四大周刊叹足双休日》,《广州日报》2007年11月23日导读与索引版。
    [24]参见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13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23日,广州。
    [2]笔者对广州日报社专版新闻中心主任何智新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3]参见黄熙灯:《论〈广州日报〉厚报时代的新闻策划》,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广州。
    [4]参见文远竹、刘显仁、张顺美:《两百万份读者疯了市场疯了》,《广州日报》2007年7月1日,E8版。
    [5]参见刘显仁、文远竹:《专家评点97版独领报业风骚》,《广州日报》2007年7月1日,E12版。
    [6]数字见刘显仁、文远竹:《专家评点97版独领报业风骚》,《广州日报》2007年7月1日,E12版。
    [7]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8]本报道案例见:周志伟.张丽娟:《十年辉煌 更上层楼--透视〈广州日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百版特刊营销策略》(内部交流,未刊稿,稿件由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提供。)。
    [9]参见:《集体协作打造出彩新闻》,《广州日报》2007年6月21日A4版。
    [10]参见吴国华:《滾动新闻大战显传播威力》,《广州日报》2007年6月21日A4版。
    [11]参见:《独家揭秘(一)“6.15”九江大桥坍塌新闻是这样挖掘出来的》,《广州日报》2007年6月21日A52版。
    [12]参见:《集体协作打造出彩新闻》,《广州日报》2007年6月21日A4版。
    [13]参见(美)约翰.麦克马纳斯 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第130到132页。
    [14]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15]数字来源:王飞,史丽萍:《国内经济学“掌门人”论剑广州》,《广州日报》2007年4月16日A1版。
    [16]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曰,广州。
    [17]参见文远竹:《玩转市场魔方 永立报业潮头》,《广州日报》 2007年12月1日 T96:55周年纪念特刊版。
    [18]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曰,广州。
    [19]参见(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 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第12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参见(美)Michad Schudson著,韩尚平译:《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第27页, 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5月版。
    [21]参见曹苏宁:《〈今日热闻〉品牌的确立与提升》,《广传媒》创刊号(内部资料)第11-16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7。
    [22]笔者2007年8月8日对广州日报政文中心主任江小川的访谈,广州。
    [23]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统计时使用的“人情味新闻”这一概念具体包括以下几类新闻:凶杀犯罪、灾难与事故、人间真情故事、趣闻。
    [24]参见胡利:《从“郭云事件”漫谈报纸“厚度”》,《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25-26页,2006年第8期。
    [25]参见姚卓文,何道岚,周磊:《500个日夜查与访 100期速递解民忧》,2008年1月3日《广州日报》A18版。
    [26]餸为粤语,指“菜”,“加餸”即“加菜”,粤语,笔者注。
    [27]参见:《实用新闻:立足于服务性》,《KING时代》(内部资料)第65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2007年,广州。
    [28]对此,社长助理谢奕与专版新闻中心主任何智新在接受本人访谈时有同样的表述。
    [29]笔者对广州日报社专版新闻中心主任何智新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30]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31]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日,广州。
    [32]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17日,广州。
    [33]笔者对广州日报某采编中心负责人X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广州。(笔者注:根据访谈对象的要求,隐去其真名。)
    [34]参见曹苏宁:《夜编中心第一次业务研讨会综述》,《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2004年第6期。
    [1]参见:《〈广州日报〉大事记》,《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A6版。
    [2]参见曹苏宁:《编辑希望编什么样的稿件》,《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26至27页,2005年第7期。
    [3]参见谭敏:《谈谈稿件的拆分》,《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第18至20页,2004年第11期。
    [4]引自张金玺:《美国报纸版式的艺术化倾向》。
    [5]参见项晓宁:《报纸版面变革与传播理念的变化》,《中国记者》2002年11月第191期。
    [6]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2007年7月31日,广州。
    [7]参见陈巧媚:《〈广州日报〉封面表情变化》,《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2006年第9期。
    [8]参见陈巧媚:《〈广州日报〉封面表情变化》,《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2006年第9期。
    [9]参见陈巧媚:《〈广州日报〉封面表情变化》,《广州日报报业论坛》(内部资料),2006年第9期;
    笔者对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林明的访谈,2007年7月31日,广州。
    [10]引自王冰,范占英:《广州日报掀起报业改革第三次浪潮--访戴玉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5月10日。
    [11]笔者对广州日报品牌市场部主任周志伟的访谈,2007年8月17日,广州。
    [12]笔者对广州日报社广告处长巫穗生的访谈,2007年8月15日,广州。
    [1]参见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全国省级党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上)》,《新闻记者》2001年第8期。
    [2]参见陈怀林,郭中实:《党报与大众报纸广告经营“收入缺口”现象之探析》,(中国台湾)《新闻学研究》1998年7月第57期。
    [3]参见刘年辉:《党报竞争力现状、成因与提升策略》,《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第16页。
    [4]参见李良荣,林晖:《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同上。
    [6]参见陈怀林,郭中实:《党报与大众报纸广告经营“收入缺口”现象之探析》,(中国台湾)《新闻学研究》1998年7月第57期。
    [7]参见刘年辉:《党报竞争力现状、成因与提升策略》,《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第16页。
    [8]参见丁柏铨:《论党报竞争力》,《新闻采编》2003年第2期;
    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
    [9]引自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6页。
    [10]引自(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1]参见(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2]《广州日报新一轮发展思路》,《广州日报》2007年5月17日。
    [13]引自王冰,范占英:《访戴玉庆社长:掀起报业改革第三次浪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9月14日。
    [14]参见:Money Lust:How Pressure for Profit is Perverting Journalism,by Neil Hickey,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998,July/August.
    [15]笔者对广州日报某采编中心负责人Z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广州。(笔者注:根据访谈对象的要求,隐去其真名。)
    [16]笔者对广州日报某采编中心负责人F的访谈资料,2007年7月,广州。(笔者注:根据访谈对象的要求,隐去其真名。)
    [17]引自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第71期,2002年4月。
    [18]笔者对广州日报社社长助理谢奕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7日,广州。
    [19]参见徐杰舜:《广府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四》,《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0]此说见谭元亨,《广信期--广府文化“汉化定型”的主要阶段》,《岭南文史》2000年第3期。该文中所指“广信时期”,历时300多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国,将南越故地分为七个郡,在今封开梧州设立了管辖各郡的“交趾刺史部”,并给此地命名为“广信”,取“广布恩信之义”,广信作为首府一直持续到公元226年。
    [21]参见徐杰舜:《广府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四》,《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2]参见黄淑娉:《广东汉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广西大学学报》1998年12月第20卷第6期;
    徐杰舜:《广府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四》,《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3]引自网易新闻专题:任仲夷同志逝世,http//www.163.com。
    [24]参见《任仲夷主政广东:妙语连珠 倡导思想解放》,2005年11月17日《广州日报》。
    [25]参见林如鹏:《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6]参见《任仲夷主政广东:妙语连珠 倡导思想解放》,2005年11月17日《广州日报》。
    [27]数据来源:2004年1月4日《新快报》。
    [28]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状况各项指标参见罗健波:《十五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状况分析》,广东统计信息网。
    [29]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参见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统计信息网。
    [30]引自令狐磊:《中国媒体魅力榜》,《新周刊》2001年7月12日。
    [31]笔者对广州日报专版新闻中心主任何智新的访谈资料,2007年8月8日,广州。
    [32]引自李金铨:《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第77期,第3-17页。
    [33]参见李金铨:《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第77期,第3-17页。
    [34]参见李金铨:《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第77期,第3-17页。
    [35]参见(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6]参见 John McManus(1995),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Communication Theory,5(4):316.
    [37]引自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58页。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12。
    [2][美]迈克尔.舒德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M],台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17-32,97-98。
    [3][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 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8,134-138,298。
    [4][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90-91。
    [5][美]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12,32-41。
    [6]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7-135。
    [7]发[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张磊/译.市场新闻业 公民自行小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40-63,129-132。
    [8][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黄煜 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7-128,134。
    [9]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5:203-207。
    [10]苏钥机.完全市场导向新闻学:苹果日报个案研究[A],陈韬文、朱立、潘忠党.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M],香港: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1997。
    [11]张耀仁.市场导向新闻学之研究:以台湾无线电视台之晚间娱乐新闻为例[D],台北: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2001:
    [12]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J],二十一世纪,2003,6:
    [13]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2001年[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4]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年[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5]李良荣,林晖.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A],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3-116。
    [16]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18-125。
    [17]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与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8-106。
    [18]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22。
    [19]丁柏铨.论党报竞争力[J],新闻采编,2003,2:
    [20]丁柏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的竞争力[J],新闻记者,2002,12:
    [2]]黄芝晓.媒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2]黄芝晓.报业改革:党报改革的必由之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3-61。
    [24]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0-147。
    [25]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201。
    [26]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201。
    [27]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7-91。
    [28]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998:128-159。
    [29]严三九.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2-307。
    [30]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J],新闻战线,2007,10:
    [31]张骏德.深度报道的运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记者,2003,7:
    [32]张骏德.从当前中国电视新闻革新看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J],新闻战线,2004,3:
    [33]杨击.穷人、富人和传媒正义--解读新闻生产中的平民主义策略[J],国际新闻界2005,11:
    [34]杜成会.理解报纸大众化--关于我国20余年报业改革的思考,上海:复旦大学,2003:
    [35]刘建明.党报改革的市场误途[EB/OL].:传媒学术网,2006-02-20:
    [36]刘勇.重塑权威重塑核心--省级党报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7]张立伟.机关报与都市报的对接及发展趋势[J],中国记者,2002,4:
    [3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启示[J],新闻大学,1999,春:
    [39]董清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0:
    [40]魏颖.论广州报业竞争对新闻业务改革之影响[D],广州:暨南大学,2000:
    [41]黄熙灯.论广州日报厚报时代的新闻策划[D],广州:暨南大学,2006:
    [42]陈雨.广州日报大分类广告经营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43]唐小兵,陈新华,黄蓉芳.中国报业航母崛起南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一[J],当代传播2001,6:
    [44]唐小兵,陈新华,黄蓉芳.叩响市场之门 引领报业风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二[J],当代传播2002,1:
    [45]黄蓉芳,唐小兵,陈新华.精品频出 高潮迭起--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五周年回顾之三[J],当代传播2002,3:
    [46]林如鹏.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47]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J],现代传播,1996,4:
    [48]孙燕君.报业中国[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6,9-11,23-25,
    [49]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8,83,107-113。
    [50]陈翔.比太阳更早 比昨天更好[N],广州日报,2007,12[1]:
    [51]毕征.广州日报再投2亿加强印力 投资总额超15亿[N],广州日报,2008, 2[16]:
    [52]周梅华,曾庆春.增值服务小议[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53]刘彦广.广州日报为党报发展再接再厉[N],广州日报,2007,12[24]:2。
    [54]卢文洁,黄茜,秦晖.印刷添动力 广告增魅力[N],广州日报,2007,12[1]:T100。
    [5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7-109,161。
    [5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1322。
    [5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2。
    [5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78,325-329。
    [59]陈力丹.胡锦涛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J],今传媒,2006,3:
    [60]夏倩芳.新闻改革与双轨管理体制--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J],新闻传播评论,2004:124-127。
    [61]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2003,4:
    [6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9,424。
    [63][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4。
    [64]徐光春.关于党报新闻宣传改革[J],新闻实践,2000,2:
    [65]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366-367。
    [66]黎元江.广州日报:让读者追逐我们的报纸[J],新闻战线,1992,8:
    [67]黎元江.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报思路[J],新闻战线,1993,10:
    [68]黎元江.中国报业集团化的三个问题[J],新闻战线,2000,2:
    [69]戴玉庆.报业集团呼唤改革[J],中国记者,2006,2期:
    [70]刘赞.党报能够成功占领市场吗[J],新闻与写作2006,11:
    [71]徐锋,王月华.参加中报联培训心得小结[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第4页,2004,8:4。
    [72]杨洪权.创新是党报发展的灵魂[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第4页,2006,11:6。
    [73]周志伟,张丽娟.度身栽衣打造媒体品牌--《广州日报》的探索与尝试[J],传媒,2007,12
    [74]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0-131。
    [75]文远竹.玩转市场魔方 永立报业潮头[N],广州日报,2007,12[1]:T96。
    [76]杨洪权.评价报纸应经营与采编并重[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第4页,2004,10:29。
    [77]戴玉庆.创新创造价值[J],新闻战线,2007,5:
    [78]窦丰昌.深蓝--广州日报《新闻蓝页》深度报道实战40例[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2。
    [79]李倩.报业时尚周刊的现状与《时尚荟》的定位[J],广传媒,2007,8。
    [80]唐迎春.本报明起周六大扩版四大周刊叹足双休日[N],广州日报,2007,11[23]。
    [81]文远竹、刘显仁、张顺美.两百万份读者疯了市场疯了[N],广州日报,2007,7[1]:E8.
    [82]刘显仁、文远竹.专家评点97版独领报业风骚[N],广州日报,2007,7[1]: E12。
    [83]吴国华.滚动新闻大战显传播威力[N],广州日报,2007,6[21]:A4。
    [84]王飞,史丽萍.国内经济学“掌门人”论剑广州[N],广州日报,2007,4[16]:A1。
    [85]曹苏宁.《今日热闻》品牌的确立与提升[J],广传媒,2007:11-16。
    [86]曹苏宁.夜编中心第一次业务研讨会综述[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2004,6:
    [87]胡利.从“郭云事件”漫谈报纸“厚度”[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2006,8:25-26。
    [88]姚卓文,何道岚,周磊.500个日夜查与访 100期速递解民忧[N],广州日报,2008,1[3]:A18。
    [89]曹苏宁.编辑希望编什么样的稿件[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2005,7:26-27。
    [90]谭敏.谈谈稿件的拆分[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2004,11:18-20。
    [91]项晓宁.报纸版面变革与传播理念的变化[J],中国记者,2002,11:
    [92]陈巧媚.《广州日报》封面表情变化[J],广州日报报业论坛,2006,9:
    [93]王冰,范占英.广州日报掀起报业改革第三次浪潮--访戴玉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9[14]:
    [94]杨磊,孙业.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全国省级党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上][J],新闻记者,2001,8:
    [95]陈怀林,郭中实.党报与大众报纸广告经营“收入缺口”现象之探析[J],[中国台湾]新闻学研究[中国台湾],1998,7[57]。
    [96]刘年辉.党报竞争力现状、成因与提升策略[J],新闻记者,2005,6:16。
    [97]李良荣,林晖.试析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98]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2002,4[71]:
    [99]徐杰舜.广府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00,4:
    [100]谭元亨.广信期--广府文化“汉化定型”的主要阶段[J],岭南文史,2000,3:
    [101]黄淑娉.广东汉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1998,6:
    [102]罗健波.十五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状况分析[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08-04-02。
    [103]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08-04-02。
    [104]令狐磊.中国媒体魅力榜[J],新周刊,2001,7:
    [105]常永新.传媒集团暴露公司治理缺陷[J],新闻记者,2006,6:
    [106]李金铨.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J],二十一世纪[J],2003,6:3-17。
    [107]网易新闻专题:任仲夷同志逝世[EB/OL].:网易2008-04-02。
    [108]任仲夷主政广东:妙语连珠 倡导思想解放[N],广州日报,2005,11[17]:
    [109]广州日报新一轮发展思路[N],广州日报,2005,11[17]:
    [110]邱敏,何涛.本报远征军再走长征路[N],广州日报,2006,9[6]:A1。
    [111]何涛,杨进.本报记者深山搜寻百座无名红军墓[N],广州日报,2006,10[14]:A4。
    [112]邱敏,李颖,黄毓军.我在火线上冒死策反国民党兵[N],广州日报,2006,10[17]:A6。
    [113]杨进,何涛.藏族老人守护红军碑24年[N],广州日报,2006,10[16]:A6。
    [114]李庆瑜,何夙岚.我和毛泽东并肩前行[N],广州日报,2006,9[14]:A4。
    [115]伦少斌.徐靖,夏阳.36船工昼夜摆渡3万红军[N],广州日报,2006,9[28]:A4。
    [116]邱敏,李颖,黄毓军.油罐车穿梭 吴起人富起来[N],广州日报,2006,10[20]:A6。
    [117]刘旦,李钢.红军坟 百姓心中的神[N],广州日报,2006,9[21]:A8。
    [118]何涛,杨进.我亲眼看着红军攻桥[N],广州日报,2006,10[9]:A6。
    [119]广州日报报业集团.KING时代[G]第49页2007年,广州:2007:49-58
    [120]《广州日报》大事记[N],广州日报,2007.2[5]:
    [121]超强印力 谁与争锋[N],广州日报,2002,12[1]:
    [122]广州日报2008发行特辑[N],广州日报,2007,12[2]:T2、T3。
    [123]集体协作打造出彩新闻[N],广州日报,2007,6[21]:A4。
    [124]独家揭秘[-]“6.15”九江大桥坍塌新闻是这样挖掘出来的[N],广州日报,2007,6[21]:A52。
    [125]John McManus(1995):,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Communication Theory,5(4):301-338.
    [126]Ralph E.Hanson::Mass Communication:Living in a Media World,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5:400-401.
    [127]Thomas Leonard:The Wall A Long History,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0,January/February..
    [128]Neil Hickey:Money Lust:How Pressure for Profit is Perverting Journalism,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998,July/August.
    [129]Peter Golding and Philip Elliott:News Values and News Production,P.Golding and P.Elliott:Making the News,London:Longman,1979:114-123.
    [130]Stuart Hall,Chas Critcher,Tony Jefferson,John Clarke and Brian Roberts: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News,From S.Hall et al.,Policing the Crisis:Mugging,the State,and Law and Order(Basingstoke: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78)pp.53-69.
    [131]Charles Rappleye:Cracking the Church-State Wall.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998,January/February.pp20-23.
    [132]Warren Breed(1955):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A Functional Analysis,In Howard Tumber,News:A Reader,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pp7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