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街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国内以城市社区及普通居民为对象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尚少,本文以广州西街――一条老城区街道中的社区组织为观察对象,意欲探讨都市社会人群结合特点及其与城市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作为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都市性在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实践中的体现。
     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社区组织是一种辅助性的结构,仅为补充家族组织之不足而出现。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试图改变这一传统社会格局,尤其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政权彻底颠覆了城市社会的原有结构,通过改造和重组原有的城市社团组织、瓦解和重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立起高度统一的“单位制+街居制”的城市管理体制,并在人们的心态秩序上建立起某种“社会主义新传统”。本研究所观察的当代城市社区组织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中重新生长起来。
     本研究在西街观察到三个较为典型的社区组织,一是中国所特有的、遍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由国家建构的社区居民组织,一是以研究推广本民族文化、凝聚本区域族胞为己任的民族社团,一是为致力于社区公益、扶贫助弱的草根青年志愿者团体。本研究认为草根公益型社区组织的出现更能体现城市社会的精神气质。而三个社区组织在人员结合、日常实践、观念认同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国家性和社会性,本研究认为,这正是城市中的大、小传统在社区组织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由团体生活带来的个体性以及由家族主义传统延续而来的家庭意识亦同时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观念当中,构成某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都市性。
     本文亦讨论了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都市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包括城市社区和社区组织的边界,选择特殊对象还是普通对象,田野观察的具体过程,以及一些新方法如多地点、多方式的田野选择,对话和多音位模式的尝试等。本研究在广州西街观察到的是一个“组织中的社会”。
Based on the fieldwork observing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Shi Street– a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street area in the west of old city of Guangzhou,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tradition as well as the social conjunction in the urban society, while urbanism as a life style and urban spirit in the residents’daily life is also discussed.
     Familism i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tradition in the Chinese rural society, with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While in the city, after the revolution and state-building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old urban associations were destroyed, the professional corporations were replaced by the people’s organizations, and the grass-roo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were reconstructed. New regime cleaned up the old social structure and changed the urban government system into a single administr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unit”system and street bureau. This is the context of the reemerging of the urb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nowadays.
     The dissertation provides three typi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Shi Street. The urban resident committee has been set up to meet the need of state-building by organizing the unorganized city residen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liberation. It is now the unit-like organization which has dual identiti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The Guangzhou Manchu Association is the sodality in regard to ethnic identity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 It also supports the elderly and the poverty of the ethnic group in both psychological and financial ways.“Life spring”Volunteer Association is the grass-root voluntary organization which is more civilian and less official, dedicating itself to transmitting the ideas of commonwealth and to helping the poverty-stricken young from the communities in receiving education. It is indicated that this kind of grass-root commonalty demonstrates commonality and voluntary spirit which is urbanism in citizen’s societ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sociality of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ir socialization personnel, socialization motivation, socialization’s function and socialization operation logic. But there’re still powerful state influences on practices of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state authorization, state resource control and state identity. It’s so called statism in this study. The statism and the sociality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re considered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 in the urban society. The Shi Street is“the organizing society”as an illustration.
引文
①Herbert J. Gans, The Urban Village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2.
    ②H. J. Gans, Urbanism and Suburbanism as Ways of Life: A Re-evaluation of Definitions, in A.B.Callow Jr.(ed), American Urban History(2nde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507-521.
    ①R. Vernon, The Changing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NewYork: Committe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lementary Paper, 1959, No.1.
    ②内城和郊区被认为是战后西方城市中人口和社会经济变动较为剧烈的两类典型的社区类型,也是西方学者研究城市社区类型的主要基地。对于郊区的研究主要有:B. Berger, Working Class Suburb,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0;P. O. Muller, Contemporary Suburban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81;P.White, The European City: a Social Geography, London: Longman, 1984。
    
    ①J.A. Barnes, Class and comm.ittee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1954 (7).
    ②L.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 44: 1-24.
    
    ①G. Sjoberg, The Preindustrical City: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60.
    ②N.Anderson, The Urban way of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62, 3: 175-188.
    ①麻国庆(2007)转引王崧兴,中国人的“家”制度与现代化,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1991年版。
    ②杨懋春先生(1945)就指出“家族给了其成员某种社会倾向性,它是家庭和村庄之间的过渡性组织”(杨懋春,2001:131)
    1、[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潘蛟校,《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彼得.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马歇尔.梅耶著,马戎等译,《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4、[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蔡勤禹著,《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陈中民,1950年后中国大陆人类学的概况,《中国论坛》,1985年第1期。
    8、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9、[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著,周大鸣译,《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0、邓演超、梁祖彬主编,《穗港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邓正来,1993,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1999,导论,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2、- ,1996,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窦泽秀著,《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董遵圻,《试论社区发展的策略及其制度化过程:广州市南华西街社区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86年。
    15、[美]杜赞奇著(1988),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范明林,从自主性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对上海市尚思社区中心的个案研究,载古学斌、阮曾媛琪主编,《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7、-、程金,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的建立和演变――对华爱社和尚思社区中心的个案研究,《社会》,2005年第5期。
    18、费孝通著,《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1998年版。
    19、-著,《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英]Giuliana B. Prato著,刘志军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都市人类学委员会简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1、甘阳,1991,“民间社会”概念批判,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古塔、弗格森编著,骆建建等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和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3、顾骏,过度组织化――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依赖,2000年5月“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上海)论文。
    24、广州市越秀区史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广州市越秀区西街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广州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26、桂勇、崔之余,《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对上海市的个案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7、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8、[德]哈贝马斯,1989,童世骏译,1999,公域的结构性变化,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9、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30、何艳玲著,《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何晓玲主编,《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32、贺雪峰,村委会选举为何会出现倒退――湖北袁杨、姚周两村调查,《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4期。
    33、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34、[美]华尔德(Andrew Walder)著,龚小夏译,《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6年版。
    35、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6、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版。
    37、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8、黄平、罗红光、许宝强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40、黄广智,《对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低度参与的社会学分析:以广州市S街为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1、侯旭东,传统中国城市的多彩画面――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后,《书品》,2001年第5期。
    42、[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4、雷洁琼、王思斌等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著,《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6、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47、李路路、-、王奋宇,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社会科学季报》(香港),1992年第1期。
    48、林耀华著,《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版。
    49、-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版。
    50、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51、良警宇,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2、[法]列维-斯特劳斯,民族学者的责任,《民族译丛》,1979年第4期。
    53、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4、刘春荣,中国城市社区选举的想象――从功能解释到过程分析,《社会》2005年第1期。
    55、刘豪兴(1994),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乔健主编,《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8年版。
    56、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7、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8、罗威廉(1993),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P405。
    59、[美]罗伯特.S.林德、海伦.梅里尔.林德著,盛学文等译,范道丰校,《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0、吕鹏,“权力精英”五十年――缘起、争论及再出发,《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61、麻国庆著,《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62、-著,《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63、- ,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64、- ,家族化公民社会的基础:家族伦理与延续的纵式社会,《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
    65、[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高丙中校,《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002a)
    66、-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2002b)
    67、[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等译,《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华夏出版社2006年。
    68、玛丽.兰金(1993),中国公共领域观察,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P196-219。
    69、马翀炜、张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70、马西恒,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3月。
    71、[法]米歇尔.克罗齐埃著,刘汉全译,《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潘小娟著,《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73、-等著,《社区建设探论:城市基层权力重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74、乔健主编,《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8年版。
    75、荣敬本著,《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76、沈原、孙武三,“制度的形同质异”与社会团体的发育:以中国青基会及其对外交往活动为例,载于《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77、石发勇,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与制度性约束――上海市居委会改革个案研究,《社会》,2005年第2期。
    78、[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80、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1、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82、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83、[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4、[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5、王邦佐主编,《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7、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浙江学刊》,1999第3期。
    88、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89、王建平,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术交流》,2003年第5期。
    90、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91、-、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92、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版。
    93、-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庭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4、-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版。
    95、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96、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97、王青山、刘继同著,《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8、汪宗猷著,《民族与教育――满族汪宗猷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99、-主编,《南粤满族文集》Ⅰ、Ⅱ、Ⅲ,广州市满族历史研究会2000、2002、2005年版。
    100、-主编,《广东满族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1、魏斐德(1993),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P377;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P141。
    102、[美]威廉.富特.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03、吴文藻著,《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04、吴锦良,政府与社会:从纵向控制到横向互动,《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05、吴同,《“形同质异”:组织变革后的运作:对上海市HY街道居委会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6、- ,组织变革后的运作:对上海市JN居委会改革研究,《中国城市研究》,2007年第2卷第1期。
    107、[美]西奥多.C.贝斯特著,国云丹译,《邻里东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08、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社会学》,2000年第8期。
    109、夏玉珍、李骏,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0、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11、肖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12、[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13、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版。
    114、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5、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16、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6年第4期。
    117、- ,权力重组:能人权威的崛起与转换,《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18、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9、杨方泉著,《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0、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1、杨晓民、周翼虎著,《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2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3、尹建中,研究都市人类学的若干问题,载李亦园主编,《文化人类学选读》,台湾食货出版社1980年版。
    124、余冰、郑子良,社区居委会探究,《探求》,2006年第5期。
    125、- ,国家与社会关系:社区及其组织研究的一种路径,《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126、- ,珠江三角洲城镇志愿服务工作实证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增)。
    127、- ,美国的社区工作与社区政策,谢建设主编,《社区社会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8、詹姆斯.C.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9、赵文词(Richard Madsen),五代美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5-56,原文为英文,赵军翻译)。
    130、赵承信(1936),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1、赵银红,中国NGO发展的独特历史背景分析,《求实》,2003年第11期。
    132、张济顺,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33、张静,1998a,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第3期。
    134、- ,1998b,《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5、- ,1998c,《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136、张明亮主编,《社区建设政策与规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37、张琢,中国基层社区组织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38、张应强、朱爱冬,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9、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康健社区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40、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141、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2、-、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43、-、郭正林等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4、- ,“社区研究与社会人类学本土化――凤凰村与华南乡村社区研究”,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45、-、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146、-、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147、周建新著,《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49、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0、中央文献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手稿》(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51、朱健刚,1999,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香港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
    152、- ,1997,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战略与管理》第4期。
    153、- ,在国与家之间:上海五里桥社区组织与运动的民族志,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论文,2002年。
    154、- ,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155、庄孔韶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版。
    156、-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7、-等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8、邹谠,中国二十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思想家》,1989年第1期。
    159、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 Jonathan Unger, 1984, Chen Vollag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ty in Mao’s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0、David Strand,1989,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1、Franz Schurmann,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2、George Gmelch & Water P.Zenner(eds.), 1980, Urban Life: Reading in Urban Anthropolog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63、George M. Foster & Robert V. Kemper(eds.), 1974, Introduction: A Perspective on Anthropolical Fieldwork in Cities.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64、Helen Siu,1989,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65、Martin K.Whyte & William L.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6、Mary Rankin,1986,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67、Peter H. Rossi,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Ralph M. Kramer & Harry Specht(eds.), 1969, Reading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168、Richard Madsen,1984,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9、R. Redfield, 1989,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0、S.H.Potter & J.M.Potter,1990,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1、William T. Rowe,1984, 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