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明之间的交流向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茶叶贸易为例,探讨茶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所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阐明研究该课题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本课题的学术史与研究现状并对论文写作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资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梳理了十八世纪中英茶贸易的诸多面相。首先阐明了中西茶贸易的缘起与发展,然后对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包括中英茶叶贸易的具体发展过程、茶叶贸易的数量、商品结构、装载方式以及茶叶种类等问题。第二章主要研究茶在英国的普及过程。茶在进入英国后,首先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在其所造成的示范效应下,又从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逐渐渗透,最终在英国实现了普及。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饮茶是否有益进行了激烈争论,通过这一争论,英国人对茶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刻全面。第三章主要探讨饮茶对于英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首先,茶与英国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茶在进入英国后,就与咖啡以及酒类等饮品构成了事实上的竞争关系,由于英国人在饮茶方式上实现了本土化,才使得茶在英国社会真正扎下了根,与此同时,茶也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规律,丰富了他们的休闲生活;其次,茶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的经济发展,正是茶叶贸易的不断增长带动了中英陶瓷贸易的大发展,刺激了英国人发展自身的陶瓷制造业。作为该行业的代表,威基伍德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英国陶瓷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中英陶瓷贸易的发展,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过长期摸索而形成的茶叶—陶瓷—西米这一商品结构最终解体。第四章主要评述茶对英国的政治生活的影响。由于英国所征收的茶税较高,欧陆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购买的茶几乎全部以走私的方式进入了英国,英国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通过了《交换法案》,以降低茶税的方式沉重打击了欧陆各国的茶叶贸易,确立了自身在中西茶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为了保证中英贸易尤其是茶贸易的稳定进行,英国先后派遣出卡斯卡特使团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者深刻影响了中英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Trade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affect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societies concerned.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tea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the British socie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plus an introduction and a conclusion:
     The Instruction talks about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he mean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source material. It has also a comment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into this topic. Beginning from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Sino-European tea trade, Chapter One looks at how Sino-British tea trade had developed, including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merchandise, the species of tea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cargo. Chapter Two traces the spread of the tea drinking in British society. It notices that the drinking of tea first became a fashion in the upper society and then spread to the other sections. The new habit of tea drinking soon touched a controversy over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ea drinking in British society.
     Charter Three examines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this newly required drinking habit on the British socie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new drink encountered the resistance and criticism from those who favored the traditional wine and coffee drink. Only after the manner of the tea drinking was customized to suit the British taste, it was then accepted and popularized. Tea drinking increased the leisure tim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had wider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spread of tea drinking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and production of ceramics. Britain’s succ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ceramics soon altered the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which was conducted traditionally by the exchange of tea, rice, chinaware and silver.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Tea was cheaper in the continental Europe than in Britain, which caused wide-spread smuggle of tea from European continent into British Isle. British parliament’s Commutation Act undermined the tea trade by the East India Company of the continental Europe and helped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to control Sino-European tea trade. To arrange a more balanced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two delegation headed by Charles Cathcart and George Macartney were dispatched to Beijing for trade negotiation. The failure of George McCartney’s mission to China paved the way for a more violent clash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in the middle 19th century.
引文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74页。
    2张德昌认为“英国商人做茶贸易系在十七世纪后半,但英国喝茶的风气却早就开通”,但并没有指出具体是在什么时间。陈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一书中指出:崇祯十年(1637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运走茶叶50斤。张应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茶叶外销史研究》中谈到,目前有确切记载的英国人饮茶或是购茶信息是在1615年,当时在日本的英国人威克汉(Wickham)写信请别人帮助购茶,而到1645年的时候,茶叶才输入到英国本土。肖致治、徐方平则认为1615年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茶叶,开始时由日本进口。邹珊专门撰文对于英国人饮茶始于何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也并没有明确指出英国人饮茶究竟始于何时,杨静萍对于该问题也进行了专项研究,认为茶进入英国的最早年份为1657年,当时荷兰人将少量茶运入英国。以上为中国学者的一些看法,国外学者也莫衷一是,托马斯·肖特认为茶是在詹姆士一世时期(1603-1625)进入英国的。威廉·乌克斯认为英国本土出现饮茶现象是在1651年之前。安东尼?伯格斯认为,早在1635年的时候,伦敦、阿姆斯特丹与巴黎开始饮茶。卢卡斯则指出,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茶是在1666年从荷兰引进的,但这似乎并不能成立。总之,到目前为止,各位学者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则毫无疑问,英国出现的最早的茶叶广告是在1658年的《政治快报》(Mercurius Politicus)上,茶叶输入到英国肯定是在此之前,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茶叶输入到英国是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参见: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载《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公司,1993年,第47页;张应龙著:《中国茶叶外销史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第33页;邹珊:《英国早期的饮茶史料——英国人饮茶始于何时?》,《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2页;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37-38页;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Flammarion,1990),第58页;E.V.卢卡斯:《卢卡斯散文选》,倪庆饩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1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著:《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47页。
    2西德尼W.明茨:《甜蜜与权力:糖在现代历史上的地位》(Sidney W. Mintz,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Penguin Books,1985),第214页。
    1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以及中外贸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各个学科对于茶的研究堪称汗牛充栋,但仔细考究起来,其中的大部分研究与笔者所要进行得探讨没有太多的关联,所以,这里仅把与自己论文相关的部分加以梳理与探讨。与本文相关的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因为学科的畛域,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各说各话的现象。笔者在这里所进行的这种分类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很多成果具有交叉性,只能根据其侧重点予以分类,以便将问题能够有条理性地叙述清楚。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
    3詹姆斯·马特逊:《中英贸易的现状与展望》(James Matheson,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Trade with China,London:Smith, Elder and Co.,1836)。
    4 R.M.马丁:《中国政治、商业与社会》(R.M. Martin, China,Political,Commercial and Social,London:James Madden, 1847)。
    5 N.B.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N.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5 Vo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26-1929)。(N.B.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5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区宗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1 E. H.普里查德:《十七、十八世纪中英关系史》(E. H.Pritchard,Anglo-Chin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Urbana: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29);E. H.普里查德:《早期中英关系的关键年代》(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Washington: State College of Washington,1936)。
    2在这段时期,学界有关东印度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多,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些关于茶贸易的内容,笔者将这一方面的研究放到了第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 M.格林堡著:《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ichael Greenbery,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00-1842,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1)。
    4伍德鲁夫D.史密斯:《平凡中的复杂:茶、糖与帝国主义》(Woodruff D. Smith:“Complications of the Commonplace:Tea,Sugar and Imperialism”),《跨学科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992年,第23卷,第2期。
    5罗伯特·加德拉:《收获之山:福建与中国的茶贸易(1757—1937)》(Robert Gardella,Harvesting Mountains:Fujian and the China Tea Trade,1757-193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6帕特里克·塔克:《中英贸易:1635-1842》(Patrick Tuck,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New York:Routledge,1999)。这一套丛书中德第1-5卷为马士所著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6卷为普里查德所著的《早期中英关系的关键年代》,第7卷为普里查德编著的《东印度公司对马戛尔尼勋爵的指示》与J.L.克里默宾编著的《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中国官方的记载》;第8卷为J.L.克里默宾编著《马戛尔尼使华日记》;第9卷为格林堡所著的《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0卷为小斯当东所著的:《阿美士德勋爵使华记》。
    7冯国福:《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载《东方杂志》第十卷第三号(1913年)。
    8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载《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
    1朱雍:《乾隆时期的中英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7年。该论文于1989年出版,书名为《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十八世纪的外交与中国命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庄国土:《茶叶贸易:十八世纪的中西商务关系》(Zhuang Guotu,Tea,Silver,Opium and War:The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and Western Commercial Expansion into China in 1740-1840,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 l993)。另见庄国土的《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与《鸦片战争前100年的广州中西贸易(上)(下)》(《南洋问题研究》第2期、第4期)等论文,作者系统总结了这一时期中西贸易的基本结构。
    3吴建雍:《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吴建雍还撰有《十八世纪的中西贸易》(《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清前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与《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等论文,其核心思想基本上已经包含在上述著作之内。
    4参见周宁的著作《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与《风起东西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论文《茶与鸦片:两个帝国命运的改写》(《天涯》,2003年第4期)等论著。
    5鲍里斯·帕罗维奇·托加舍夫:《作为茶的生产者的中国》(Boris Pavlovich Torashev,China as a Tea Producer,Shanghai:Commercial Press limited,1926)。
    6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
    1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Flammarion,1990)。
    2角山荣:《茶の世界史》,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年。
    3简·帕蒂格鲁:《茶手册》(Jane Pettigrew,the Tea Companion,London:the Apple Press,1997)。
    4 Nick Hall:《茶》,王恩冕等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
    5暮しの设计编集部:《英式下午茶》,许瑞政译,台北:台湾东贩公司,1997年。
    6土屋守:《红茶风景:走访英国的红茶生活》,罗燮译,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0年。
    7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8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
    9中央银行经济处:《华茶对外贸易之回顾与前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0陈翰笙:《最初中英茶市组织》,载《北大社会科学季刊》1924年3卷1期。
    1庄晚芳:《中国的茶叶》,上海:永祥印书馆,1950年。
    2陈椽:《茶叶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
    3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
    4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5陈祖椝、朱自振编著:《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吴觉农编著:《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点校注释:《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
    6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
    7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公司,1993年。
    8张应龙:《中国茶叶外销史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
    9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出口的衰落》,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较为重要的论文包括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的因素分析》,载(《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兰日旭:《浅析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贸易的双面影响》,载《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出口贸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载《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陶德臣:《英使马戛尔尼与茶》,载《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陶德臣:《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苏全有:《论清代中英茶叶贸易》,载《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张燕清:《略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起源》,载《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孙云、张稚秀:《茶之西行》,载《茶叶科学技术》2004年第4期。
    1 T.德赛:《东印度公司概述:1599-1857》(Tripta Desai,The East India Company: A brief Survey from 1599-1857,New Delhi:Kanak Publications,1984)。
    2劳娜·韦泽利尔:《英国的消费革命与物质文化:1660-1760》( Lorna Weatherill: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Kegan Paul,1988)。
    3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
    4瓦尔文·詹姆斯:《帝国的嗜好:1600-1800》(Walvin James,“The Taste of Empire,1600-1800”),载《今天的历史》(History Today)1997年1月。
    5 P.M.古厄提、凯文·斯威塔吉:《英国大西洋世界上的茶、瓷器与糖》(Guerty、Kevin Switaj,“Tea,Porcelain,and Sugar in 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载《历史杂志》(Magazine of History)2004年4月。
    6玛克辛?伯格、伊丽莎白?伊格编:《十八世纪的奢侈品》(Maxine Berg and Elizabeth Eger edited:Luxur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Debates,Desires and Delectable Good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3)。
    7 W. A.科尔:《走私在十八世纪的发展趋势》(W. A. Cole,“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第10卷第3期(1958年)。
    1 W. A.科尔:《关于十八世纪走私的算法问题:一项反驳性意见》(W. A. Cole,“The Arithmetic of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Rejoinder”),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第28卷第1期(1975年2月)。该文针对的对象是下文提到的《对十八世纪走私趋势的再思考》(“'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 Reconsidered”)一文。
    2 Hoh-cheung, Lorna H. Mui:《威廉·皮特与<交换法案>的实施:1784-1798》(Hoh-cheung,Lorna H. Mui,“William Pitt and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ommutation Act,1784-1798”),载《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第76卷第300期(1961年7月)。
    3 Hoh-cheung,Lorna H. Mui:《<交换法案>与英国的茶贸易:1784-1793》(Hoh-cheung,Lorna H. Mui,“The Commutation Act and the Tea Trade in Britain,1784-1793”),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16卷第2期(1963)。
    4 Hoh-cheung, Lorna H. Mui:《走私与英国在1784年之前的茶贸易》(Hoh-cheung,Lorna H. Mui,“Smuggling and the British Tea Trade before 1784”),载《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74卷第1期(1968年8月)。
    5 Hoh-cheung,Lorna H. Mui:《对十八世纪走私趋势的再思考》(Hoh-Cheung,Lorna H. Mui:“'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 Reconsidered”),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第28卷第1期(1975年2月)。该文针对的是上文所提到的科尔的《走私在十八世纪的发展趋势》(“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一文。
    6简?帕蒂格鲁:《茶的社会史》(Jane Pettigrew,A Social History of Tea,London:National Trust Enterprises Ltd.,2001)。
    7李斌著:《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变迁》,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简要而言,国内谈及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以及对外贸易的论著都会提及茶,但是,均为只言片语,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8王加生:《中英茶叶贸易史话》,载《茶叶》1983年第3期。
    1邹瑚:《英国早期的饮茶史料——英国人饮茶始于何时?》,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2徐克定:《英国饮茶轶闻》,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3张世均:《中国茶在英国》,载《历史教学》1992年第1期。
    4郑乃辉:《回眸英国茶业发展历程》,载《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3期。
    5萧乾:《茶在英国》,载《语文新圃》2005年第5期。
    6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1韦公远:《世界人均饮茶知多少》,载《茶叶通讯》2003年第2期。
    2茶树原产地问题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较为重要的研究可见吴觉农撰《茶树原产地考》(《中华农学会报》1923年第37期)与庄晚芳著《茶树生物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等论著,有关该问题的概述参见朱自振编著《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中的相关内容以及邹元辉的《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农业考古》1994年第4期)等论著。
    3朱自振编著:《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4陆羽:《茶经·六之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校注本。
    5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7页。
    1朱自振编著:《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2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1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23页。
    2 C. R.博克舍编:《十六世纪中国南部纪行》(C. R. Boxer edited,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Bangkok :Orchid Press,2004),第137-142页。
    3详见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23-25页。
    1利玛窦:《中国札记》(上册),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8页。
    2 G.A.巴拉德:《印度洋的统治者》(G.A.Ballard,G.B.,Rulers of the Indian Ocean,Boston,1928),第126页。转引自张德明:《论十六世纪葡萄牙在亚太地区扩张的性质》,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3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1戈弗雷·麦卡尔曼:《关于茶的自然、商业、药用属性的论述》(Godfrey McCalman,A Natural,Commercial and Medicinal Treatise on Tea,Glasgow,1787),第45页。
    2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2页。
    3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28页。
    4伦纳德·鲍乐史:《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
    5庄国土:《茶叶贸易:十八世纪的中西商务关系》(Zhuang Guotu,Tea,Silver,Opium and War:The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and Western Commercial Expansion into China in 1740-1840,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l993),第59页。
    6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贸易初探》,载《暨南学报》1998年7月。
    7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28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13页。
    ?该公司成立于1635年,1649年时并入东印度公司。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2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2页。
    3李金明:《厦门海外交通》,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4麦克伊文博士的讲演:《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冯国福译,载《东方杂志》第10卷第3期(1913年9月)第33页。
    5麦克伊文博士的讲演:《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冯国福译,载《东方杂志》第10卷第3期(1913年9月),第33页。
    6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1页。
    93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9页。
    94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1-532页。
    95刘鉴唐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中该年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进口量为4713磅,两者在数据上略有出入,参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3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2-533页。表格为笔者根据书中的文字记述编制而成。
    1刘鉴唐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也有该年英国进口茶叶的状况,认为1690年英国所进口的茶叶是由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它的资料来源为E. H.普里查德所著《十七、十八世纪中英关系史》(Anglo-Chin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Urbana: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29)一书,而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没有关于该年份贸易的记录。
    2根据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的记述,1697年,东印度公司的“纳索号”和“特林鲍尔号”前往厦门进行贸易,回程投资中分别包括茶叶600桶与500桶,这与表格中的货物进口地点不甚吻合。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3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记述到:1698年前往厦门进行贸易的“舰队号”回程时的投资中,包括茶叶300桶。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1详情参见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8期。
    2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8期。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4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7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4页。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4页。
    4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534页。本表格为笔者根据文中数据编制,原文中的茶叶进口地并没有明确说明来自中国,但考虑到当时国际市场的茶叶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国,所以可以粗略地从中看出英国人购入茶叶数量的大致趋势,由于马士所编著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缺少1705至1711年的详细数据,所以无法核对《东方的商业》中相关年份的数据的准确性,只能从中窥探大概趋向。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2页,第155-156页。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4页。
    1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9页。
    2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4页。根据表格12编制。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27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64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64页。
    1 E.H.普里查德:《早期中英关系的关键年代》(Earl H. Pritchard,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见帕特里克·塔克选编:《中英贸易:1635-1842》(第6卷)(Selected by Patrick Tuck,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第260-262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4参见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67页。
    5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第272页。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五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01页。
    3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4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五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81页。由于本年度还购入了丝,运载时将丝装在了最上面。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09页。
    4由于中英文语言的差异,当时英国人称为black tea的茶按照字面来翻译应该是“深色茶”,其中不仅包括干茶呈黑色、茶汤呈红色的红茶,还包括干茶呈青褐色、茶汤呈金黄色的乌龙茶,由于乌龙茶的进口量较少,所以可以不甚确切地译为“红茶”,今天的英语中该词指的也是“红茶”。
    1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附录》(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9页。
    1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2页,黑体为笔者所加。
    2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9页。
    3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9页。
    4国内学界所提及的“红茶窃案”事件的大致情况如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时带去了一定数量的茶叶,据说她在婚礼宴会上饮用了这种不知名的红色液体,法国王后对于这种红色汁液十分好奇,派卫兵潜入英国王宫弄清真相,这个卫兵想偷出少许茶叶献给王后,结果被英国的王宫守卫发现。
    5肖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黑体为笔者所加。
    6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33页。
    7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33-34页。
    8邹新球主编:《世界红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0-19页。
    1邹新球主编:《世界红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9页。黑体为笔者所加。
    2参见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28页;角山荣:《茶的世界史:文化与商品的东西交流》,王淑华译,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7页。
    3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3页。
    4 Nick Hall:《茶》,王恩冕等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5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9页。表格为笔者根据文字内容编制而成,黑体为笔者所加。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3页。
    2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204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7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0-351页。
    2尽管该年份的资料没有指出每箱茶叶的重量,但可以参照其他年份的数据作出一基本判断:1739年时,“哈林顿号”运输的茶叶为2,012担,分别装在了765箱,平均每箱重量为2.6担;1794年时,东印度公司的武夷茶存货为2,500箱,重量为6,408担,平均每箱的重量为2.56担。这恰好印证了马士所言的“每一品种茶叶的箱子容量大致上是一定的。武夷茶每大箱约260斤,中箱125至130斤。工夫茶、色种茶每箱60-70斤。贡熙茶,每箱约45至50斤”,另外,根据马士在记录1760年英属东印度的贸易情况时也提到了每箱的净重“武夷茶,270斤(360磅);工夫茶,62.5斤(84磅);色种茶,50斤(67磅)”,通过以前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概了解每箱茶叶的重量。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72页、第569页、第334页;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五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01页。
    3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7页。
    4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3-14页。
    5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7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3作者不详:《茶、咖啡与巧克力》(Anonymous,Tea, Coffee and Chocolate,London,1790),第1页。
    4亨利·哈里斯:《茶店》(Henry Harris,Tea Warehouse,London,1792),第1页。
    1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8页。
    1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39页。
    2关于当代学界对于茶的功效的认识,可以参见《中国茶经》的《茶性篇》中关于茶药理特征的内容,书中列举了茶的24种功效,两者加以对照即可看出,上面的这一概括总体上是符合现代茶研究者的观点的。参见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3简?帕蒂格鲁:《茶的社会史》(Jane Pettigrew,A Social History of Tea,London:National Trust Enterprises Ltd.,2001),第9页。
    4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40页。
    1戈弗雷?麦卡尔曼:《关于茶的自然、商业、药用属性的论述》(A Natural,Commercial and Medicinal Treatise on Tea, Glasgow,1787),第45页。
    2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9页。
    3周宁编著:《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1玛克辛?伯格、伊丽莎白?伊格编:《十八世纪的奢侈品》(Maxine Berg and Elizabeth Eger edited:Luxur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Debates,Desires and Delectable Good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3),第232页。?朱自振认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徐晓村则认为茶最初是作为食物被食用的,在食用中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而饮茶则是食用和药用的一种结合形式。尽管上述看法不尽一致,但是人们在将茶作为饮料之前就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这一点并无歧异。见朱自振著《茶史初探》,第19页;徐晓村撰《饮茶起源考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2 C. H.丹耶:《茶与其它主要饮料的消费》(C. H. Denyer,“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载《经济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第3卷第9期(1893年3月)。
    3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10-111页。
    1尼克·豪尔:《茶》,王恩冕等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460页。
    2 P.M.古厄提、凯文·斯威塔吉:《英国大西洋世界上的茶、瓷器与糖》(Guerty、Kevin Switaj,“Tea, Porcelain,and Sugar in 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载《历史杂志》(Magazine of History)2004年4月。
    3塔特:《茶诗》,(Tate,A Poem upon Tea,London,1702)。
    1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I),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212页。
    1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彼得·摩特维斯:《茶诗》(Peter Mottevx,A Poem upon Tea,London,1712),第1页。
    3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55页。由于当时的咖啡馆既供应茶亦供应咖啡,所以这个资料把喝茶的客人和喝咖啡的客人混合在了一起,但仍可以大致看出当时英国这一著名的红茶专卖店的常客阶层分布情况。另外,原文为文字说明,为了清晰明了地分析问题,笔者将其改为表格形式。
    4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的文化》,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1约瑟夫·阿狄生等著:《伦敦的叫卖声:英国随笔》,刘炳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8页。黑体为笔者所加。
    2暮しの设计编集部:《英式下午茶》,许瑞政译,台北:台湾东贩公司,1997年,第101页。咖啡是从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的,在阿拉伯的咖啡馆中,客人不仅酗咖啡,还纵情于各种娱乐活动,包括赌博、性交易等,参见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第8页。
    1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Flammarion,1990),第58页。
    2劳娜·韦泽利尔:《英国的消费革命与物质文化:1660-1760》( Lorna Weatherill: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第34页。
    1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的文化》,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2-114页。
    2桃乐茜·马歇尔:《十八世纪的英国人》(Dorothy Marshall,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56),第129页。
    3劳娜·韦泽利尔:《英国的消费革命与物质文化:1660-1760》( Lorna Weatherill: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第37页。
    1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参见拙文《茶何时在英国实现普及辨析》,载《安徽农业科学》第35卷第19期。
    2桃乐茜·马歇尔:《十八世纪的英国人》(Dorothy Marshall,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56),第172页。
    3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0页。
    4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8-189页。
    1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25页。
    2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0页。
    3 C.A.威尔逊:《英国的食物与饮品》(C.A.Wilson,Food and Drink in Britain,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1991,)第414-415
    1约翰?巴顿:《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薛蕃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9页。
    1劳娜·韦泽利尔:《英国的消费革命与物质文化:1660-1760》( Lorna Weatherill: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第37页。
    2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0页。黑体为笔者所加。
    3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的文化》,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4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 ,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208-210页。
    1 C. H.丹耶:《茶与其它主要饮料的消费》(C. H. Denyer,“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载《经济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第3卷第9期(1893年3月)。
    2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204页。
    3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7-188页。
    1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12页。
    2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6页。
    3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16页。
    1在十八世纪初之前,英国也出现过少量的对于茶的负面评论,比如亨利?萨维尔在1678年时抱怨说:“在正餐之后,他们要求饮茶,而不是吸烟与喝酒,饮茶是印度人不足取的劣行,……但事实上是,各个国家都因为一定程度上拥有这样的恶俗而变得道德败坏。”但是,根据笔者所见到的材料,提及这种负面的看法者极少。参见C. H.丹耶:《茶与其它主要饮料的消费》(C. H. Denyer,“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载《经济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第3卷第9期(1893年3月)。
    2作者不详:《武夷茶的不稳定性》(Anonymous,The Volatile Spirit of Bohee-Tea,London,1710),无页码。
    3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14-15页。
    1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15-24页。
    2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24-25页。
    3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26页。
    4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29-30页。
    1一个医生:《论茶的使用与滥用》(第二版)(a physician,An essay on the use and abuse of tea,The second edition,London,1725)第9-14页。
    2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9-20页。
    3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19-20页。
    4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28-62页。
    5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62-65页。
    1作者不详:《关于对茶所征收的关税以及经销者所遭受的困苦的思考》(Anonymous,Considerations on the Duties upon Tea and the Hardships Suffered by the Dealers in that Commodity,London,1744),第2页。
    2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16-21页。
    3 F.N.瑟詹:《评梅森对于茶的论述》(F.N. Surgeon,Remarks on Mr. Mason’s Treatise upon Tea,London,1745),第6-8页。
    4 F.N.瑟詹:《评梅森对于茶的论述》(F.N. Surgeon,Remarks on Mr. Mason’s Treatise upon Tea,London,1745),第17-24页。
    1约翰·卫斯理:《给朋友的一封信:关于茶》(John Wesley,A Letter to a Friend, Concerning Tea,London,1748),第
    4页。参见信件中他本人的描述。
    2约翰·科克利·莱特森:《茶树的自然史》(John Coakley Letts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第37页。
    3试验的具体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参见约翰·科克利·莱特森:《茶树的自然史》(John Coakley Letts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第39-41页。
    4约翰·科克利·莱特森:《茶树的自然史》(John Coakley Letts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第43-47页。
    1约翰·科克利·莱特森:《茶树的自然史》(John Coakley Letts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第50页。
    2约翰·卫斯理:《给朋友的一封信:关于茶》(John Wesley,A Letter to a Friend, Concerning Tea,London,1748),第4页。
    1约翰·卫斯理:《给朋友的一封信:关于茶》(John Wesley,A Letter to a Friend, Concerning Tea,London,1748),第5-17页。
    2约翰·科克利·莱特森:《茶树的自然史》(John Coakley Letts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第63-64页。
    1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204页。
    2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4页—15页。
    3作者不详:《论茶、糖、白面包、黄油、乡村酒馆、烈性啤酒、杜松子酒以及其他现代奢侈品》(Anonymous,An Essay on Tea, Sugar, White Bread and Butter,Country Alehouses,Strong Beer and Geneva and Other Modern Luxuries, England:J.Hodson,1777),第7页。
    1作者不详:《在给女士的附带有茶的使用指导的一封信中论茶的特性、用途以及滥用》(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第6页。
    2作者不详:《关于对茶所征收的关税以及经销者所遭受的困苦的思考》(Anonymous,Considerations on the Duties upon Tea and the Hardships Suffered by the Dealers in that Commodity,London,1744),第2页。
    3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 Flammarion,1990),第9页。
    4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5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48页。
    1 D.戴维斯:《农工状况考察》(D.Davies,The Case of Labourers in Husbandry, London:G. G. and J.Robinson,1795),第37-39页。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1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110页。
    1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7-188页。另外,潘德葛拉斯所著的《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一书中认为:到1700年时,伦敦的咖啡馆达到了2000家,参见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第17页。
    2 C.沙马斯:《工业革命前英格兰与北美的消费者》(C.Shammas,The Pre-industrial Consumer in England and Americ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第84页。
    3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第17页。
    4作者不详:《茶、咖啡与巧克力》(Anonymous,Tea, Coffee and Chocolate,London,1790),第1页。
    1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第18页。
    2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第18页。
    1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 Flammarion,1990),第10-12页。
    2安东尼·法灵顿:《贸易之地:东印度公司与亚洲1600-1834》(Anthony Farrington,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第82-84页。
    3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公司,1993年,第142-143页。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卷),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
    5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卷)(William. H. Ukers,All about Tea,Vol.I,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第45--46页。
    1伊恩S.郝恩斯:《啤酒与酿造技术的历史》(Ian S. Hornsey,A History of Beer and Brewing,Cambridge: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03),第390页。
    2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安妮女王时期的英格兰》(George Macaulay,The England of Queen Anne,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32),第64页。
    3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I),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299页。
    4邹穗:《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福音运动》,载《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1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196页。
    2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198页。
    3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安妮女王时期的英格兰》(George Macaulay, The England of Queen Anne,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32),第64页。
    4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2页。
    5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40页。
    1杨静萍认为十八世纪中后期饮茶风靡英国的原因是茶叶价格的变化,其次是英国人对于饮茶的喜爱。参见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2-31页。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
    1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31-33页。
    2关于日本草庵茶道的形成过程,详见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7-204页。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1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10-111页。
    2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3玛克辛?伯格、伊丽莎白?伊格编:《十八世纪的奢侈品》(Maxine Berg and Elizabeth Eger edited:Luxur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Debates,Desires and Delectable Goods,Basingstoke,Hampshire :Palgrave,2003),第232页。.
    4 E.V.卢卡斯著,倪庆饩译:《卢卡斯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5暮しの设计编集部:《英式下午茶》,许瑞政译,台北:台湾东贩公司,1997年,第107页。
    1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7页。
    3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117页。
    4作者不详:《论烟草、茶、咖啡、巧克力与Drams》(Anonymous,Of the Use of Tobacco, Tea, Coffee, Chocolate, and Drams,London,1722),第10页。
    5托马斯·肖特:《茶论》(Thomas Short,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第38页。
    6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27页。
    1剑桥绅士:《论茶的内在特性》(A Gentleman Of Cambridge,An Treatise on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the Tea-Herb,London,1750)第10页。
    2高德弗里·麦卡尔曼:《论茶的自然的、商业的与医药的特性》(Godfrey McCalman,A Natural, Commercial and Medicinal Treatise on Tea,Glasgow,1787),第110页。
    3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下卷),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8页。
    4安东尼?伯格斯:《茶书》(Anthony Burgess,The Book of Tea,Paris: Flammarion,1990),第9页。
    5参见肖楠:《中古后期英国主要阶层的饮食状况》,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0-33页。
    1西德尼W.明茨:《甜蜜与权力:糖在现代历史上的地位》(Sidney W. Mintz,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 :Penguin Books,1985),第15页。
    2详见肖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结语部分,肖楠:《中古后期英国主要阶层的饮食状况》,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27-28页。
    1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27页。
    2西蒙·梅森:《关于茶的正面与负面功效的思考》(Simon Mas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第28页。
    3剑桥绅士:《论茶的内在特性》(A Gentleman Of Cambridge,An Treatise on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the Tea-Herb,London,1750)第14页。
    1铂西·H·波音顿:《英国文学中的伦敦》( Percy H. Boynton, London in English Litera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13 ),第138页。
    2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28页。
    1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2-63页。
    2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著:《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29页。
    3桃乐茜?马歇尔:《十八世纪的英国人》(Dorothy Marshall,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56),第130页。
    1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1页。
    2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第141-142页。
    3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4 H.鲍文、玛格丽特·林肯、奈杰尔·瑞格比:《东印度公司的世界》(H.V.Bowen,Margarette Lincoln and Nigel Rigby Edited:The World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Woodbridge:The Boydell Press,2002)第228页。
    1迪维斯:《欧洲瓷器史》,熊寥译,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7页。
    2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1乔治亚·威基伍德的生平参见塞缪尔·斯迈尔斯:《乔治亚·威基伍德个人的历史》(Samuel Smiles,A Personal History of Josiah Wedgwood,London: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7)。
    2尼尔·麦克德里克:《乔治亚·威基伍德:十八世纪销售与市场策略的领航者》(N. McKebdrick,Josiah Wedgwood:“An Eighteenth-Century Entrepreneur in Salesmanship and Marketing Techniques”),载《经济史评论》(新系列)(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第12卷第3期(1960年)。
    1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14页。
    1尼尔·麦克德里克:《乔治亚·威基伍德与工厂纪律》(Neil McKendrick,“Josiah Wedgwood and Factory Discipline”),载《历史杂志》第4卷第1期(1961年)。
    2南希F.凯恩:《勇于创新:企业家是如何赢得顾客信任的——从威基伍德到戴尔》(Nancy F. Koehn,Brand new: How Entrepreneurs Earned Consumers' Trust from Wedgwood to Del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第37-38页。
    3南希F.凯恩:《勇于创新:企业家是如何赢得顾客信任的——从威基伍德到戴尔》(Nancy F. Koehn,Brand new: How Entrepreneurs Earned Consumers' Trust from Wedgwood to Del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第36页。
    4南希F.凯恩:《勇于创新:企业家是如何赢得顾客信任的——从威基伍德到戴尔》(Nancy F. Koehn,Brand new: HowEntrepreneurs Earned Consumers' Trust from Wedgwood to Del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第33页。
    1南希F.凯恩:《勇于创新:企业家是如何赢得顾客信任的——从威基伍德到戴尔》(Nancy F. Koehn,Brand new: How Entrepreneurs Earned Consumers' Trust from Wedgwood to Del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第13页。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有限公司:《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2卷)(Encyclopaedia Britannica,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Vol.12,London: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2007),552页。
    
    1路易·艾黎:《瓷国游历记》,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2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6-68页。
    3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52页。
    1 K.N.查德哈里:《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贸易世界:1660-1760》(K.N.Chaudhuri,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1660-176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第407-519页。
    2陈伟、王捷:《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72-673页。
    1汤姆·斯坦奇:《六种饮料中的历史》(Tom Standag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Company,2005),第188页。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7页。
    1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3页。
    2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18页。
    3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18页。
    4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7页。
    5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18页。
    1 C. H.丹耶:《茶与其它主要饮料的消费》(C. H. Denyer,“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载《经济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第3卷第9期(1893年3月)。
    2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29页。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36页。
    2 C.H.菲利普:《东印度公司:1600-1858》(第2卷)(C.H. Philips,The East India Company:1600-1858,(Vol.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第89页。
    3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上卷),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408页。
    5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3页。
    6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上卷),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483页。
    1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2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3页。
    3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上卷),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483页。
    4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下卷),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483页。
    5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40页。
    6 Hoh-cheung Mui and Lorna H. Mui:《经营垄断:关于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活动的研究1784-1833》,(Hoh-cheung Mui and Lorna H. Mui,The Management of Monopoly: A Study of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s Conduct of Its Tea Trade, 1784-1833,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4),第12页。
    1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72页。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第2卷),(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40页。
    2 Hoh-cheung, Lorna H. Mui:《走私与英国在1784年之前的茶贸易》(Hoh-cheung,Lorna H. Mui,“Smuggling and the British Tea Trade before 1784”),载《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74卷第1期(1968年8月)。
    1 J.C.德鲁蒙德安妮·威尔布里厄姆:《英国人的食物:五个世纪的英国饮食史》(J.C. Drummond Anne Wilbraham,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第187页。
    2作者不详:《关于防止茶叶走私的方案》(Anonymous,A Scheme Humbly Offer’d to Prevent the Clandestine Importation of Tea,London,1736),第1页。
    3 C.H.菲利普:《东印度公司:1600-1858》(第2卷)(C.H. Philips,The East India Company:1600-1858,(Vol.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第82页。
    4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29页。
    5 C. H.丹耶:《茶与其它主要饮料的消费》(C. H. Denyer,“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载《经济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第3卷第9期(1893年3月)。
    1威廉·密尔本:《东方的商业》(William Milburn,Oriental Commerce(Vol.II),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第542页。根据文字内容编制。
    1 Hoh-cheung,Lorna H. Mui:《走私与英国在1784年之前的茶贸易》(Hoh-cheung,Lorna H. Mui,“Smuggling and the British Tea Trade before 1784”),载《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74卷第1期(1968年8月)。原文中没有指出该表格的重量单位,笔者根据这一时期的情况分析,重量单位应为磅。
    1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2-3页。
    2作者不详:《给易于受骗者的忠告》(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 London,1780),第6页。
    3 E.H.普里查德:《早期中英关系的关键年代》(Earl H. Pritchard,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见帕特里克·塔克选编:《中英贸易:1635-1842》(第6卷)(Selected by Patrick Tuck,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第147页。
    1 Hoh-cheung,Lorna H. Mui:《走私与英国在1784年之前的茶贸易》(Hoh-cheung,Lorna H. Mui,“Smuggling and the British Tea Trade before 1784”),载《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74卷第1期(1968年8月)。
    2郭家宏:《论亚当·斯密的帝国思想》,载《史学月刊》2001第3期。
    3彼得·雷恩:《英国历史上的成就:1760-1914》(Peter Lane,Success in British History 1760-1914,London:John Murray Ltd. 1978),第42页。
    4 Hoh-cheung,Lorna H. Mui:《<交换法案>与英国的茶贸易:1784-1793》(Hoh-cheung,Lorna H. Mui,“The Commutation Act and the Tea Trade in Britain 1784-1793”),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16卷第2期(1963)。
    
    1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25-526页。
    2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3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1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页。
    2 Hoh-cheung,Lorna H. Mui:《<交换法案>与英国的茶贸易:1784-1793》(Hoh-cheung,Lorna H. Mui,“The Commutation Act and the Tea Trade in Britain 1784-1793”),载《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第16卷第2期(1963)。
    3 C.H.菲利普:《东印度公司:1600-1858》(第2卷)(C.H. Philips,The East India Company:1600-1858,(Vol.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第90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40页。
    1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3页。
    2 E.H.普里查德:《早期中英关系的关键年代》(Earl H. Pritchard,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见帕特里克·塔克选编:《中英贸易:1635-1842》(第6卷)(Selected by Patrick Tuck ,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第255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5页。
    4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5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6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8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81-482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81-482页
    1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9-10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02页。
    2厄尔H.普里查德编著:《东印度公司对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的指示与他给公司的报告:1792-1794》(Earl H. Pritchard,The Instruction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Lord Macartney on His Embassy to China and His Reports to the Company,1792-1794),见帕特里克·塔克选编:《中英贸易:1635-1842》(第7卷)(Selected by Patrick Tuck ,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第217页。
    3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5-156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附录七》(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2-553页。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附录七》(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4页。
    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附录七》(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4页。
    4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附录七》(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4页。
    1参见陶德臣:《英使马戛尔尼与茶》,《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2厄尔H.普里查德编著:《东印度公司对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的指示与他给公司的报告:1792-1794》(Earl H. Pritchard,The Instruction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Lord Macartney on His Embassy to China and His Reports to the Company,1792-1794),见帕特里克·塔克选编:《中英贸易:1635-1842》(第7卷)(Selected by Patrick Tuck,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第217页。
    3安德逊:《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费振东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4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5陶德臣:《印度茶业的崛起及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打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载《中国农史》2007第1期。
    1陶德臣:《印度茶业的崛起及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打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载《中国农史》2007第1期。
    2关于中国茶叶出口衰落的详情可参见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出口的衰落》,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陶德臣:《印度茶业的崛起及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打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农史》2007第1期;陶德臣:《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07第3期。
    1 2000年,在奥斯陆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的主题就是全球史,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也是全球史。详情参见钱乘旦:《探寻“全球史”的理念——第十九届国际历史学科大会印象记》,《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李玉华、夏继果:《传统的世界通史研究与教学模式亟待突破——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2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3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页。
    1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附录七》(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2庄国土:《鸦片战争前100年的广州中西贸易(上)》,载《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
    3 H.V.鲍文、玛格丽特·林肯、奈杰尔·卢比:《东印度公司的世界》(H.V.Bowen,Margarette Lincoln and Nigel Rigby Edited:The World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The Boydell Press, 2002),第55页。
    4参见拙文《基督教与乡土中国——试论<金翼>中的基督教因素》,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5罗秉祥:《基督教与中西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
    6参见杨宏山:《皖东农村“基督教热”调查与思考》,载《江淮论坛》1994年第4期;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刘忠卫:《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载《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段琦:《当代中国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等论文。
    1西德尼W.明茨:《甜蜜与权力:糖在现代历史上的地位》(Sidney W. Mintz,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Penguin Books,1985);西德尼W.明茨:《美食即自由》(Sidney W. Mintz,Tasting Food,Tasting Freedomr:Excursions into Easting,Culture,and the Pasty,New York:Beacon Press,1996)。
    2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1-308页。
    404表格根据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第五卷)中的各年度的茶叶贸易数据以及书中所列的各年度来华船只名称等资料,同时参照刘鉴唐与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中相关资料加以对照,最终编制而成。由于原始数据本身的缺失与不够精确,本表格只能反映出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的基本情况。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三卷;第四、五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405刘鉴唐与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中所记述的1722年的前两艘船只所载的茶叶数量与种类略有不同:工夫茶500担、武夷茶2000担、龙井茶200担、碧茶250担以及上等绿茶1500担。参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40页。
    406“蒙塔古号”上所装载的粗货后来被卸下来一些,另外加载了生丝200担,茶叶1700担。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6页。
    407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316页中提到了两艘船只名称,究竟该年度到华进行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数量是两艘还是五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6页。
    408刘鉴唐与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中所记述的诺曼顿号所载茶叶种类略有不同:武夷茶1446担、工夫茶298担、白毫50担、南茶29担、上等绿茶195担、熙春茶390担、小叶熙春茶24担、二等熙春茶393担以及绿茶482担,两者在数据上并无不同,而是译名略有差异。参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43页。
    409刘鉴唐与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一书中误将该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所购买的茶叶数量作为了港脚贸易,见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82页;在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277页与283页的记述以及表格中,该年度来华进行贸易的船只为“玛丽公主号”、“约克号”、“北安普顿号”与“戈多尔芬号”四艘,但在318页的表格中船只名称为六个,多出了“皇家保护者号”与“多尔塞特公爵号”,两者有差异之处,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77、283页。
    410根据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296页中的数据,英国东印度公司该年度来华进行贸易的船只为7艘,但321页表格中所列举的该年度对华贸易的船只名称时所给出的名称为“波特菲尔德号”、“库默兰德公爵号”、“爱德华王子号”、“斯塔福德号”、“格兰瑟姆号”、“约克号”、“真布里顿号”八个名称,另外还提到有几艘船只从印度居留地而来,没有列举名称。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6、321页。
    411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396页与745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前面提及该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来华进行贸易的船只为4艘,后面表格中列举了5艘船的名称,除了笔者所列的4艘船的名称外,另外还有一艘名为“嫩实兹号”,根据398页的记述来看,该船为沃森中校的私人战船。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6-404页、第745页。
    412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406页与746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前面提及该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来华进行贸易的船只数目为13艘,后面表格中列举了14艘船的名称。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6页、第746页。
    413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456页与751页至752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456页中的记述中1787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船只为29艘,而751页至752页的船只名称为28个,而且其中“国王乔治号”还出现了两次。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56页、第751~752页。
    414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492页与755页至756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根据492页的记述,本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了21艘船只来华进行贸易,在第755~756页所给出的船只名称只有20个。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92页、第755~756页。
    417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590页与764~765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根据590页的记述,本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了23艘船只来华进行贸易,在第764~765页所给出的船只名称为25个。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90页、第762~763页。
    419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三卷)第127页与391~392页的记述有差异之处,根据127页的记述,本贸易年度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了15艘船只来华进行贸易,在第391~392页所给出的船只名称为16个。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三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第391~392页。
    1.艾瑞丝?麦克法兰、艾瑞?麦克法兰:《绿色黄金》,杨书玲、沈桂凤译,台北: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2005年版。
    2.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4.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公司,1993年版。
    5.陈翰笙:《最初中英茶市组织》,载《北大社会科学季刊》1924年3卷1期。
    6.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7. C.赫伯特:《英国社会史》,贾士蘅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版。
    8.迪维斯:《欧洲瓷器史》,熊寥译,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9.冯国福:《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东方杂志》第十卷第三号(1913年)。
    10.何平、陈国贲:《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若干新概念简析——“文化杂交”和“杂交文化”概念的理论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1.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
    12.蒋梦引:《英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文化与商品的东西交流》,王淑华译,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14.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的因素分析》,《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15.兰日旭:《浅析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贸易的双面影响》,《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
    16.兰日旭:《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出口贸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
    17.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变迁》,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8.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0.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撰》,《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21.刘新成:《从怀特透视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22.路易?艾黎:《瓷国游历记》,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23.伦纳德?鲍乐史:《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
    24. M.格林堡著:《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版。
    25.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麦克伊文博士的讲演:《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冯国福译,《东方杂志》第10卷第3期(1913年9月)。
    27.暮しの设计编集部:《英式下午茶》,许瑞政译,台北:台湾东贩公司,1997年版。
    28. N.B.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I-V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区宗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 Nick Hall:《茶》,王恩冕等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30.潘德葛拉斯:《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台北:台北联业出版社实业公司,2000年版。
    31.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版。
    32.仁田大八:《邂逅英国红茶》,林呈蓉译,台北县:布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33.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34.苏全有:《论清代中英茶叶贸易》,《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5.陶德臣:《英使马戛尔尼与茶》,《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6.陶德臣:《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37.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8.土屋守:《红茶风景:走访英国的红茶生活》,罗燮译,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0年版。
    39.王加生:《中英茶叶贸易史话》,《茶叶》1983年第3期。
    40.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41.吴建雍:《十八世纪的中西贸易》,《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
    42.吴建雍:《清前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3.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茶叶贸易》(《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4.吴建雍:《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45.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46.徐克定:《英国饮茶轶闻》,《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47.杰里·H.本特利:《二十世纪的世界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48.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49.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0.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1.约翰?巴顿:《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薛蕃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2.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的文化》,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约瑟夫?阿狄生等著:《伦敦的叫卖声:英国随笔》,刘炳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54.杨静萍:《十七、十八世纪中国茶在英国》,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5.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
    56.张世均:《中国茶在英国》,载《历史教学》1992年第1期。
    57.张应龙:《中国茶叶外销史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58.张燕清:《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心从厦门转向广州的原因》,《学术月刊》1999年第8期。
    59.郑乃辉:《回眸英国茶业发展历程》,《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3期。
    6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1.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62.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63.周宁:《风起东西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64.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66.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7.庄国土:《鸦片战争前100年的广州中西贸易(上)(下),《南洋问题研究》第2期、第4期。
    68.庄晚芳:《中国的茶叶》,上海:永祥印书馆,1950年版。
    69.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0.邹新球主编:《世界红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1. A Gentleman Of Cambridge,An Treatise on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the Tea-Herb,London,1750.
    2. A Physician,An essay on the use and abuse of tea,The second edition,London,1725.
    3. Anonymous,The Volatile Spirit of Bohee-Tea,London,1710.
    4. Anonymous,An Essay of the Nature,Use,and Abuse of Tea in a Letter to a Lady with an Account of Its Mechanical Operation,London,1722.
    5. Anonymous,Of the Use of Tobacco,Tea, Coffee, Chocolate, and Drams,London,1722.
    6. Anonymous,A scheme humbly offer’d to prevent the clandestine importation of tea,London,1736.
    7. Anonymous,Considerations on the Duties upon Tea and the Hardships Suffered by the Dealers in that Commodity,London,1744.
    8. Anonymous,An Essay on Tea, Sugar, White Bread and Butter,Country Alehouses,Strong Beer and Geneva and Other Modern Luxuries,England:J.Hodson,1777.
    9. Anonymous,Advice to the unwary:or, an abstract,of certain penal laws now in force against smuggling in general,and the adulteration of tea,London,1780.
    10. Anonymous,Tea, Coffee and Chocolate,London,1790.
    11. Berg,Maxine,Luxur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debates,desires and delectable good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3.
    12. Bentley,Jerry H.,Traditions & encount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Boston:McGraw Hill,2003.
    13. Bowen,H.V.,Margarette Lincoln and Nigel Rigby Edited:The World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Woodbridge:The Boydell Press,2002.
    14. Boxer,C. R.,edited,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Bangkok:Orchid Press,2004.
    15. Broad,John,Transforming English rural society:the Verneys and the Claydons, 1600-182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6. Burgess,Anthony,The Book of Tea,Paris:Flammarion,1990.
    17. Chaudhuri,K.N.,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1660-176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18. Cole,W. A.,‘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 10,No. 3 (1958).
    19. Cole,W. A.,‘The Arithmetic of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Rejoinder’,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 28,No. 1 (Feb.,1975).
    20. Denyer,C. H.‘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Other Staple Drinks’,The Economic Journal,Vol. 3,No. 9 (Mar.,1893).
    21. Desai,Tripta,The East India Company: A brief Survey from 1599-1857,New Delhi:Kanak Publications,1984.
    22. Ellis,Aytoun,The Penny Universities: A History of the Coffee Houses,London,1956.
    23. Farrington,Anthony,Trading Places: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Asia 1600-1834,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2.
    24. Gardella,Robert,Harvesting Mountains:Fujian and the China Tea Trade,1757-193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25. Greenbery,Michael,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00-1842,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1.
    26. Guotu,Zhuang,Tea, Silver,Opium and War: The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and Western Commercial Expansion into China in 1740-1840,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 l993.
    27. Harlow,Vincent T.,he Founding Of the Second British Empire,1763-1793. 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52.
    28. Harris,Henry,Tea Warehouse,London,1792.
    29. Hoh-cheungi,‘William Pitt and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ommutation Act,1784-1798’,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76,No. 300 (Jul.,1961).
    30. Hoh-cheung,‘The Commutation Act and the Tea Trade in Britain 1784-1793’,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 16。No. 2 (1963).
    31. Hornsey,Ian S.,A History of Beer and Brewing,Cambridge: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03.
    32. Hoh-cheung,‘Smuggling and the British Tea Trade before 1784’,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 74,No. 1 (Oct.,1968).
    33. Hoh-Cheung,‘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 Reconsidered’,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 28,No. 1 (Feb.,1975).
    34. James,Walvin,‘The Taste of Empire,1600-1800’,History Today,January 1997.
    35. Kenneth,Morgan,The birth of industrial Britain:social change,1750-1850 ,New York :Longman,2004.
    36. Koehn,Nancy F. ,Brand new:how entrepreneurs earned consumers' trust from Wedgwoodto Del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37. Lane,Peter,Success in British History 1760-1914,London:John Murray Ltd. 1978.
    38. Macaulay,George,The England of Queen Anne,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s,1932.
    39. Marshall,Dorothy,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s,1956.
    40. Mason,Simon,The Good and Bad Effects of Tea Considered,London,1745.
    41. McCalman,Godfrey,A Natural, Commercial and Medicinal Treatise on Tea,Glasgow,1787.
    42. McKebdrick,N.,‘Josiah Wedgwood:An Eighteenth-Century Entrepreneur in Salesmanship and Marketing Techniques’,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 12,No. 3 (1960).
    43. McKendrick,Neil,‘Josiah Wedgwood and Factory Discipline’,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 4,No. 1 (1961).
    44. Milburn,William,Oriental Commerce,London:Black ,Parry & Co.,1813.
    45. Mintz,Sidney W.,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New York:Penguin Books,1985.
    46. Mottevx,Peter,A Poem upon Tea,London,1712.
    47. Lettsom,John Coakley,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ea-tree,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cal qualities of tea, and effects of tea-drinking,London,1772.
    48. Parry,J.H.,Trade and dominion: the European oversea empir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Phoenix Press,2000.
    49. Percy,H?Boynton, London in English Litera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13.
    50. Pettigrew,Jane,the tea companion,London:the Apple Press,1997.
    51. Pettigrew,Jane,A Social History of Tea,London:National Trust Enterprises Ltd.,2001.
    52. Philips,C.H.,The East India Company:1600-1858,(Vol.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53. Pritchard,E. H.,Anglo-Chin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Urbana: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29.
    54. Pritchard,E. H.,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Washington:State College of Washington,1936.
    55. Pritchard,Earl H.,The Instruction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Lord Macartney on HisEmbassy to China and His Reports to the Company,1792-1794,Selected by Patrick Tuck ,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Vol. VI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56. Shammas,C.,The Pre-industrial Consumer in England and Americ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7. Short,Thomas,A Dissertation upon Tea,London,1730.
    58. Short,Thomas,Discourses on tea, sugar,milk, made-wines,spirits, punch, tobacco,&c,With plain and useful rules for gouty people. London, 1750.
    59. Smiles,Samuel,A Personal History of Josiah Wedgwood,London: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7.
    60. Smith,Woodruff D.‘Complications of the Commonplace:Tea,Sugar and Imperialism’,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Vol. 24,No. 4 (Spring,1994).
    61. Standage,Tom,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New York:Walker Company,2005.
    62. Surgeon,F.N.,Remarks on Mr. Mason’s Treatise upon Tea,London,1745.
    63. Switaj,Guerty Kevin,‘Tea, Porcelain,and Sugar in 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Magazine of History,Apr 2004.
    64. Tate,A Poem upon Tea,London,1702.
    65. Tuck,Patrick,Britain &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New York:Routledge,1999.
    66. Ukers,William.,H. All About Tea,New York: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mpany,1935.
    67. Weatherill,Lorna,Consumer behaviour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Britain,1660-176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68. Wesley,John,A letter to a friend, concerning tea,London,1748.
    69. Wilbraham,Drummond Anne,The English Man’s Food: A History of Five Century of English Diet,London:Jonathan Cape,1958.
    70. Wild,Antony,The East India Company book of tea, London, 1994.
    71. Wilson,C.Anne,Food and Drink in Britain,Chicago: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