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借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来,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深刻变化,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9亿元猛增至2012年的516282亿元,34年间增长14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8%,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人均GDP达到38420元,比1978年的381元增长了100倍,折合美元为6086美元,已初步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和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的伟大社会实践随伴随行的,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经济景观特征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鲜明的特点与突出的经验有三:一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实行“二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二个积极性,利益主体逐步地方化和多元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发展地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方针,先后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从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开发利用保护并重”的方针政策,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注重城市群、城市带的培育和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增长极、增长轴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城市单一发展到组合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一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都带来了区域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越南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又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1986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越南开始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多种经济成分,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成为工业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越南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各地不同的地情、省情,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通过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来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整体提升。为此,深入开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系统研究,认真概括总结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将对越南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本论文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主要的创新之处,对区域、区域发展、区域政策等关键词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对中越区域发展政策的异同进行了归纳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对区域发展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从亚国家、国家和超国家等三个层面对中外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综述,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相关理论等多理论视角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第三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成就、经验与政策。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归纳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越南区域经济发展概述。系统归纳了越南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从人口分布与劳动力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特征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越南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五章,越南区域发展成就与政策。本章全面回顾总结了越南自1986年改革至今的主要成就和主要政策措施,通过七大经济区域、四个重点经济区以及港口经济区、沿海经济区、贫困地区等若干区域发展概况的分析介绍来归纳总结越南经济区域的规划与管理状况,并从外商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浪潮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中国区域发展的经验启示与中越经济发展展望。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对越南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制定的启示与借鉴,重点从中越/越中边境贸易的视角分析了中越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概况,以及中越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未来展望。
Since1978,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stablish a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adhe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adhere to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since China's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basic economic landscape have occurred shaking like a profound change;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from364.9billion yuan in1978soared to51.6282trillion yuan in2012, an increase of140times within34years;with a constant annual grow of9.8%,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2012per capita GDP reached38,420yuan,381yuan more than in1978,an increase by100times that is equivalent to$6,086dollars,so has initially entered the advanced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it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along with the line of the great social practice, and from the profound economic change and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features reflect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are threemain points to show Its outstanding experience:Firs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system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ransi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the "two-legged walking" approach,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two, progressive local stakeholders and diversification, which greatly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round the vitality and power.Second, we will proceed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ollow the "let some areas and some people get rich first" and "eventually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 the "two overall situations" strategic approach Has implemented a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y,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the rise of strategic and central strategy, from a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gradually balanced,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rd, adherence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both" policy,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in function division across different resource endowm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focusing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foster urban cities and regional centers of economic growth pole with a lead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axis;the city from single development to development mix, greatly enhanc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every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changes the face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laid a solid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aterial basis.
     Vietnam,which shares a narrow strip water with China,is China neighbor and friend and they are both developing and socialist countri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reforms since1986, Vietnam started from a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in transition, to develop export-oriented economy,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 variety of economic sectors,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a strategic target to become an industrial country by2020.
     To realise these strategic objectives,Vietnam has to solve a significantproblem that is how to implement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tha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of different areas or different provinces, How to fully mobiliz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Maximiz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each region,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y enhancing the overall regional economy.Therefore, deeply study on Chines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 Chinese made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which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ietnam,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research ideas, technical route and main innov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policy and other keywords to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alysis.
     The second chapter, a review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ncep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carried out, from Asian countries, national and supranational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olicy of regional foreign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and from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related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experience and polic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Evolu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comb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summarized the main experience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vietnam. The system summarizes Vietnam natural condition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Vietnam development policy from the aspects of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the Vietnamese region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policy. This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Vietnam since1986since the reforming and major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eve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even economic regions, four key economic zone and Port Economic Zone, coastal economic zone, impoverished area, and to summarize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Vietnam economic regions,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Vietnam from three asp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sixth chapter, prospec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China experience and China Vietnam Economic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induction, focus from Vietnam/the border trade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Vietnamese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P340.该条目为中科院院士陈传康撰文.
    ① 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② 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2.
    ① 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5.
    ② 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③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
    ④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51.
    ⑤ 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824.
    ⑥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3-5.
    ⑦李宪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务——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经济论坛,2007,(3):36-38.
    ① 叶依广.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
    ② 同①
    ③ 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7.
    ① 张炜.区域经济结构与资源合理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3):14-16.
    ② 成玉.试论区域经济结构[J].开发研究,1992,(4):19-22.
    ① 张复英.税收辞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063.
    ② 张干.区域经济结构的运行与优化[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3-28.
    ③ 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第四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2896.
    ④ 朱丽萌.区域经济理论与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0.
    ⑤ 朱志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复杂性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0):33-35.
    ⑥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3.
    ⑦ 聂华林.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7.
    ⑧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39-251.
    ⑨ 杨汭.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经济结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149.
    ① 叶祥松.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M].贵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31.
    ② 李宪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务——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经济论坛,2007,(3):36-38.
    ③ 陈秋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28.
    ① 成玉.试论区域经济结构[J].开发研究,1992,(4):19-22.
    ① 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27-29.
    ①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
    ② 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③ 李金发,吴巧生.矿产资源战略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18.
    ① 魏晓锋.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41.
    ② 李其铁.龙港“农民城”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96.
    ③ 贺少华.区域发展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168.
    ④ 和福生,李慧勤.中国西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
    ⑤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⑥ 邓伟,张平宇,等..东北区域发展报告[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42.
    ⑦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
    ⑥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
    ① 刘迎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4-75.
    ② 戴庆中,王良范.边界漂移的乡土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4.
    ①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出版社,1997,52.
    ② 刁田丁.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3.
    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二版) [M].北京:中华书局,1937,87.
    ④ 兰秉洁.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3.
    ⑤ 孙小玫,何捷.形势与政策[M].济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0.
    ① 刘雪明.政策科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
    ②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0.
    ③ 祁正卫.枢要纪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25.
    ④ 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8.
    ⑤ 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⑥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⑦ 郝模.卫生政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⑧ 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⑨ 孙光.政策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4.
    ⑩ 李喜先.科学系统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1.
    (11) 刘伟东.政策学原理新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5.
    ① 施荫森,刘家顺.林业政策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9.
    ② 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3-5.
    ① 沈承刚.政策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① 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9.
    ② 朱孝鸣,朱磊,何垒.求索发展模式创新之道—转型期浙江经济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08.
    ③ 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5-388.
    ④ 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5-388.
    ⑤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23-24.
    ① 林智钦.区域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9.
    ② 高勇.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内容教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236.
    ③ 金钟范.韩国区域发展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O.
    ④ 王毅武.中国新时期经济理论发展研究[M].:出版社,2001,245.
    ⑤ 张敦,李灼荣.中国现代化:决战西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08.
    ⑥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9.
    ① 王荣科.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 64-69.
    ② 董依江.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创新差异[J].世纪桥,2007, (8):50.
    ③ 傅春生.中国乡镇企业经营政策法规大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
    ④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360.
    ⑤ 王书利.区域发展管理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5-56.
    ⑥ 李小建.澳大利亚的区域发展政策及实践分析[J].亚太经济,1991,(4):36-41.
    ⑦ 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67.
    ⑧ 鲁勇.行政区域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0-131.
    ⑨ 张海如.区域经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8.
    ⑩ 陈甬军.中国地区间市场封锁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264-265.
    ① 沙安文(Anwar Shah),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466.
    ②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2.
    ③ 王荣科,段华洽.西部大开发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86-89.
    ④ 林智钦.区域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9.
    ⑤ 母爱英.区域经济政策新视角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31-132.
    ⑥ 李岚,高智,罗静.京津冀北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58.
    ⑦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4-509.
    ① 徐炳文.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240.
    ① 靳诚,陆玉麒.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12, (2):113-118.
    ② 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41-45.
    ③ 于淑敏,谢正观.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4):461-467.
    ④ 文玉钊,钟业喜,等.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5):133-139.
    ⑤ 葛本中.陇海兰新地带区域发展政策刍议[J].科学·经济·社会,1996,14(4):10-14.
    ⑥ 谢辉,程晓波,等.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47-51.
    ⑦ 刘雅轩,张小雷,等.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J].干旱区地理,2009,32(3):471-476.
    ① 殷晓红.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J].商场现代化,2009,(6):232.
    ② 郭智强,陈强强,等.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J].中国沙漠,2013,33(2):419-424.
    ③ 张庆宁.缩小东西部差距与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J].宁夏社会科学,1996,(5):55-59.
    ④ 朱珊.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政策战略调整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问题探析[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5(3):6-10.
    ⑤ 张杰.国家的意愿、能力与区域发展政策选择—兼论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及其中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1, (3):69-74.
    ⑥ 王荣科.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64-69.
    ⑦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4-509.
    ⑧ 李小建.澳大利亚的区域发展政策及实践分析[J].亚太经济,1991,(4):36-41.
    ⑨ 陈元生.对美国区域发展政策的考察与思考[J].市场经济导报,1997,(4):4-6.
    ⑩ 方立.德国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措施[J].欧洲,1997,(6):52-55.
    ① 文秋良.发达国家扶持贫困的社会福利制度与区域发展政策[J].中国财政,2007,(9):78-79.
    ② 郭万清.区域发展政策的转化与新格局[J].科技导报,1988,(3):10-14.
    ③ 龙隆,王永庆.区域发展政策研究[J].开放研究,1989,2-5.
    ④ 李世华.关于倾斜型区域发展政策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0,(5):31-36.
    ⑤ 陈洪博.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与中部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之二[J].湖北社会科学,1991,(8):24-26.
    ⑥ 王荣科,段华洽.西部大开发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86-89.
    ⑦ 刘峰.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理论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31-34.
    ⑧ 张雷,吴映梅.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33-636.
    ⑨ 张小云,李晓,等.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区—新政策语境下的沈阳经济区空间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0,34(3):80-84.
    ⑩ 郭腾云,徐勇,杨国安.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收敛[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3(1):91-96.
    ① 董依江.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创新差异[J].世纪桥,2007,(8):50.
    ② 左兵.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管理,2008,2(1):47-52.
    ③ 季建林.实施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政策是缩小区域差别的可行方式[J].唯实,1992,(4):29.
    ④ 王一鸣.区域经济、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1993,(1):51-57.
    ⑤ 胡援成,杜学勇.我国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政策[J].当代财经,1994,(5):33-36.
    ⑥ 周春林,卢正惠.国外区域开发的模式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1,(5):47-50.
    ⑦ 刘丹.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选择之我见[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3):72-73.
    ⑧ 王磊.基于集聚视角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67-72.
    ⑨ 朱建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45-49.
    ① 刘宪法,郑宇劫.中国区域发展的政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3,(2):7-19.
    ② 韩文秀.树立合理的地区平衡发展理念欧盟区域发展政策和空间开发规划概览[N].中国经济导报,2006-05-16(C02).
    ③ 韩振海.推动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区域—欧盟区域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济导刊,2010,(7):43-44.
    ④ 冯兴元.欧盟如何制订区域发展政策(上) [N].中国民族报,2001-03-16(005).
    ⑤ 刘建文,刘丹蓉.中越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政策比较初探—以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3, (4):50-53.
    ⑥ 阮文政.中越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10):28-31.
    ⑦ 王义栀.东盟的安全政策及其实施[J].当代亚太,1999,(2):30-35.
    ⑧ 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J].创新,2007,(10):6-15.
    ① 唐志明.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政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7-90.
    ② 恽才兴,黎树式,戴志军.新时期中越友好合作的新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4):35-41.
    ① 刘溢海,李雄诒.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2-73.
    ①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10.
    ② 刘亚刚.工业经济学基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06.
    ③ [苏]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53-355.
    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
    ① 李晓西,郑贵斌.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1978-200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龟661.
    ② 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8.
    ① 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53.
    ① 刘以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40.
    ②李仁贵.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0,(3):85-89.
    ① 段应碧.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85.
    ②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65(2):131-138.
    ③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
    ④ 施用海,高耀松,等.世界都市圈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出版社,2006,22.
    ① 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A].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21-426.
    ② 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A].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21-426.
    ③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
    ① [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① [德]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68.
    ② 陈才.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2-154.
    ③ 陈宪.经济学方法通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398-399.
    ① 刘继生,张文奎,等.区位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54-167.
    ① 刘铁敏,关明坤.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77.
    ② 刘铁敏,关明坤.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77.
    ③ 王惠清.西方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69-270.
    ① 王惠清.西方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72-273.
    ① 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4-265.
    ② 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47.
    ① 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9-74.
    ②吴殿廷等.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7-108.
    ① 刘重力,胡昭玲.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2-137.
    ② 张鸿.中国对外贸易的动态优势变化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19.
    ③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3.
    ④ 陈栋生,魏后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有分析地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J].开发研究,1989,(5):1-4.
    ⑤ 孙国锋.中级区域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15-431.
    ① 孙国锋.中级区域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15-431.
    ① 杨云彦.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85-295.
    ② 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88-95.
    ③ 樊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探讨[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0.
    ④ 张杰.中央商务区(CBD)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3-67.
    ⑤ 包国宪.区域战略管理与区域竞争优势——以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
    ① 康桂芬,张国强,刘娟编.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优势培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89.
    ②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3.
    ① 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4.
    ②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1.
    ① 林毅夫,蔡防,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8.
    ① 柳欣,刘刚.中国经济学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12-213.
    ① 周绍森,胡德龙.人力资本先导和技术赶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② 姚芳.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③ 王志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6-137.
    ① 邢俊芳.邢俊芳选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83.
    ② 姚芳.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③ 周绍森,胡德龙.人力资本先导和技术赶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① 柳欣,刘刚.中国经济学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14.
    ① 李清泉.区域经济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88.
    ① 柳欣,刘刚.中国经济学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13-214.
    ② 孙海鸣,张学良.区域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63.
    ③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O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73-676.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73-676.
    ① 梁水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及战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0-22.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73-676.
    ① 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5.
    ② 杜莉.欧盟区域经济政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266-268.
    ③ 杜莉.欧盟区域经济政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266-268.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5.
    ② 母爱英.区域经济政策新视角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74.
    ① 刘玉.中国区域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② 刘玉.中国区域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①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566-582.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②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566-582.
    ③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566-582.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
    ① 武红福:经过20年革新的经济社会成就(1986-2005),越南的20年革新,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② 武红福,第143页
    ③ 越南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事实,1996年,第12页
    ① 武红福,第144页
    ② 河登:革新-越南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572页
    ③ 武红福,第146页
    ④ 越南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⑤ 2012年的统计经济社会数据,计划投资部官网
    ⑥ 杨玉:已引用材料
    ① 越南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② 驻越联合国组织代表机构,让千禧年发展目标接近人民,2002年,第1页
    ③ 阮维贵:改革开放。成就与学习经验,越南共产党电子报
    ① http://luatminhkhue.vn/luat-su/hiep-dinh-thuong-mai-viet-nam-%E2%80%93-hoa-ky-nhung-co-hoi-va-thach thuc
    ①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76-769.
    ②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14-415.
    ③ 同②
    ④ 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04-308.
    ① 储东涛.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4-427.
    ① 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8.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
    ② 储东涛.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4-427.
    Alaev. E.B.《发展资本国家的区域问题:国外经验运用能力》,俄国联邦,1987年。
    阮文历:越南的二走廊、一环带:从理念到现实,http://www.tapchicongsan.org.vn/.
    阮曰盛、杜氏明德:《越南社会经济地理教程》,教育出版社,河内,2002年。
    阮明慧、阮曰盛:《预大学社会经济地理教程》,教育出版社,河内,2006年。
    黎柏草:《越南:领土与地理区域》,教育出版社,河内,1997年。
    黎通(主编)、阮文富、阮明慧:《越南社会经济地理》(河内师范大学的主要教程),教育出版社,河内,2004年。
    《北部湾划分与北部湾中越渔业合作协议》,共产杂志,第二期,2001年。
    《2002,2004,2006,2008,2010年家庭生活水平考察》,统计出版社与越南统计总局网站www.gso.gov.vn。
    《越南63省市的社会经济资料》,统计出版社,2009年。
    越南社会科学院:《1999-2004年越南人力发展:主要趋向与变化》,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6年。
    《越南共产第Ⅵ (1986), Ⅶ (1991), Ⅷ (1996), Ⅸ (2001), Ⅹ (2006), Ⅸ (2011)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
    裴日光:《意大利区域发展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06年。
    黎通(主编)、阮文富、阮明慧、黎美蓉:《越南社会经济地理》,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黎秋花:《越南经济区域:从理论到实践》,河内社会劳动出版社,2007年。
    吴尹咏:《经济发展问题-走到富裕之路的研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5年。
    越南社会科学院-海防委员会:《中国-东盟合作圈中越中经济二走廊一环带的发展。(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07年。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院:《中国25年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会议论文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阮春强:《中国珠江开发区的合作-现状与影响》,河内百科辞典出版社,2010年。
    阮春秋、阮春富:《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
    发展战略院的投资计划部:《越南社会经济领土组织-国际汇入背景中国家发展措施(会议论文集)》,河内,2007年。
    阮进勇:《区域发展政策及经济》,国民经济大学出版社,河内,2009年
    武光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及越南的改革》,河内青年出版社,2001年。
    谭中坊:《越南都市》,建筑出版社,河内,1995年。
    阮方花:《促进中越关系稳定持久地发展》
    陈廷间:《越南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阮重调、武春草:《越南经济地理》,教育出版社,1984年。
    文泰:《越南经济地理》,统计出版社,1997年。
    文泰:《越南经济地理教程》,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文通:《越南经济地理》,统计出版社,2001年。
    阮文光:《经济区域划分》,教育出版社,1981年。
    E.N. Pertxik.(译者:文泰):《区域规划》,经济科学出版社,1878年。
    阮文南、吴胜利:《越南重点经济区域的持久发展政策》,通讯出版社,河内,2010年。
    黎秋花:《越南重点经济领土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部级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出版社,2004 年。
    Gladki. Iu.N, Chistabaev.A.I.:《区域政策基础》,俄国联邦Sanhpertecbua出版社,1998年。
    越南共产党:《第Ⅷ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事实-国家政策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黎秋花:《现代化、工业化时期我国领土区域的全面与重点发展的关系》(经济博士论文),国民经济大学,2003年
    阮光泰、吴胜利:《越南的持久发展》,社会劳动出版社,2007年。
    武大略:《国际背景中的一些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趋向》
    黎高团:《世界经验与工业化、现代化中简化理论问题》,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08年。
    阮春长:《区域发展教程》,太原大学出版社,2013年。
    武鸿富:《经20年(1986-2005)改革的社会经济成就》,国际政治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武鸿富:《经20年(1986-2005)改革的社会经济成就》,国际政治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越南共产党:《第Ⅷ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事实-国家政策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武鸿富:《经20年(1986-2005)改革的社会经济成就》,国际政治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何灯:《越南20年改革及其一些巨大成就》,Sdd,第572页。
    越南共产党:《第Ⅺ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尹功庆:《发展中越商贸关系成为XⅪ世纪的友谊合作关系榜样》.中国研究院电子报:
    吴尹泳:《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借鉴与创造》,河内出版社,2003年。
    杜氏草硕士,阮氏风兰硕士,“越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基本成就”,越南共产党电子报。
    阮文勋(2007):连接区域理论研究
    吴胜利(主编)越南工业区的稳定发展政策,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
    潘邓戌(主编-2006):稳定发展定向的工业发展政策,劳动社会出版社
    阮式明,阮英俊:为促进发展本国的经济区动力而革新以及完善财政机制
    越南第21次议事活动(2004):越南的稳定发展定向战略,河内越南第21次议事活动
    稳定发展的国家会议:论坛主题“稳定工业与外贸,河内2004年12月
    计划投资部(2007):在国际与国内背景下研究2011年至2020年建立战略,河内
    计划投资部,发展战略研究院(2000年),越南到2010年的规划发展经济社会综合报告,河内
    发展战略研究院:越南到201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战略的一些问题科学基础以及2020年的远景,国家政治出版社,2001年
    阮柏恩:《越南-一走廊、二经济环带:主要方向与主要发展措施》,预报与经济杂志,2008期,2008年。
    发展战略研究院:规划发展经济社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4年.
    裴必胜:《在使越南成为海洋强国、致富于海过程中的沿海经济区》,电子报。
    赖林英:《海洋经济管理并把国际经验运用到越南》,2013年,经济学博士论文。
    在海防于2006年12月的越南-中国“两个经济走廊和一个经济圈”科学研讨会
    黎氏英芸:《在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革新政策来促进越南进出口产品》,劳动出版社,河内,2003
    武茹芸:《越中边境口岸的经济社会环境。现状与解决办法》,科学研究题目,编号:B92.26.15,1994年
    武茹芸:《越中边境口岸的经济社会环境:现状观点与发展预测》,科学研究题目,编号:B96.03-05,太原师范大学,1998年。
    计划投资部:经济结构转型及2001年至2010年发展各产业、各地区及经济领域、.文化社会的大方向,河内,1999年
    武茹芸:《越中边境领土空间组织以平稳发展目标方向》,第五次全国科学地理会议,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内于2010年。
    越南共产党(2007),越南共产党X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09号决议(09-NQ/TW)于2007年02月09日关于《至2020年海洋战略规划》
    阮春长:《作为越南的区域发展因素的国外投资》,时代与地理杂志,Sanh-Petecrbua综合大学,俄国联邦,2005年。(俄语)
    政府于2008年9月23日的1353/QD-TTg号决定关于批准“越南至2020年沿海经济圈发展规划”方案
    政府总理于2008年5月5日的490/QD-TTg号决定关于批准“至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区域建设规划和2050年展望”
    政府总理于2010年01月18日的129/QD-TTg号决定关于批准“越南沿海公路详细规划”
    扬琼方:《越南社会经济地理》,越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统计总局:《越南社会经济情况于2001-2010年》,河内:统计出版社。
    陈廷间:《越南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阮文历:《越南与中国云南、广西的商贸关系》,世界出版社,河内,2007年。
    武光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及越南的改革》,河内青年出版社,2001年。
    阮方花:《促进中越关系稳定持久地发展》
    《201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统计公布》,投资与计划部电子通信网站。
    《越南共产第Ⅵ(1986)、Ⅶ(1991)、Ⅷ(1996)、Ⅸ(2001)、Ⅹ(2006)、Ⅸ(2011)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
    [83][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4]德]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5][苏]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53-355.
    [86]包国宪.区域战略管理与区域竞争优势——以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
    [87]陈才.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2-154.
    [88]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2.
    [89]陈秋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28.
    [90]陈宪.经济学方法通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398-399.
    [91]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5-388.
    [92]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93]成玉.试论区域经济结构[J].开发研究,1992,(4):19-22.
    [94]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7.
    [95]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96]戴庆中,王良范.边界漂移的乡土-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4.
    [97]刁田丁.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3.
    [98]董依江.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创新差异[J].世纪桥,2007,(8):50.
    [99]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100]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65(2):131-138.
    [101]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
    [102]方立.德国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措施[J].欧洲,1997,(6):52-55.
    [103]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8.
    [10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
    [105]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4-509.
    [106]郭万清.区域发展政策的转化与新格局[J].科技导报,1988,(3):10-14.
    [107]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9-74.
    [108]韩文秀.树立合理的地区平衡发展理念-欧盟区域发展政策和空间开发规划概览[N].中国经济导报,2006-05-16(C02)
    [109]贺少华.区域发展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168.
    [110]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J].创新,2007,(10):6-15.
    [111]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47.
    [112]季建林.实施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政策是缩小区域差别的可行方式[J].唯实,1992,(4):29.
    [113]金凤君,陈明星.“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8):1259-1264.
    [114]靳诚,陆玉麒.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12,(2):113-118.
    [115]兰秉洁.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3.
    [116]李金发,吴巧生.矿产资源战略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18.
    [117]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40-241.
    [118]李仁贵.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0,(3):85-89.
    [119]李小建.澳大利亚的区域发展政策及实践分析[J].亚太经济,1991,(4):36-41.
    [120]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3.
    [12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
    [122]李晓西,郑贵斌.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1978-200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1.
    [123]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4.
    [124]梁水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及战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0-22.
    [125]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3-5.
    [126]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14-415.
    [127]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8.
    [128]林智钦.区域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9.
    [129]刘继生,张文奎等.区位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54-167.
    [130]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824.
    [131]刘铁敏,关明坤.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77.
    [132]刘宪法,郑宇劫.中国区域发展的政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3,(2):7-19.
    [133]刘亚刚.工业经济学基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06.
    [134]刘以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40.
    [135]刘溢海,李雄诒.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2-73.
    [136]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51.
    [137]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88-95.
    [138]柳欣,刘刚.中国经济学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12-213.
    [139]龙隆,王永庆.区域发展政策研究[J].开放研究,1989,2-5.
    [140]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
    [141]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A].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世纪之交的中
    国地理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21-426.
    [142]母爱英.区域经济政策新视角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31-132.
    [143]聂华林.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7.
    [144]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第四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2896.
    [145]阮文政.中越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0):28-31.
    [146]沈承刚.政策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147]施荫森,刘家顺.林业政策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9.
    [148]施用海,高耀松,等.世界都市圈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出版社,2006,22.
    [14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1997,52.
    [150]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0.
    [151]孙国锋.中级区域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15-431.
    [152]孙海鸣,张学良.区域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63.
    [15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3-5.
    [154]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8.
    [155]王惠清.西方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69-270.
    [156]王磊.基于集聚视角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67-72.
    [157]王荣科.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64-69.
    [158]王一鸣.区域经济、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1993,(1):51-57.
    [159]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67.
    [160]王志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6-137.
    [161]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6.
    [162]文玉钊,等.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5):133-139.
    [16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4]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41-45.
    [165]肖龙阶.论韩国区域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0-73.
    [166]谢辉,等.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47-51.
    [167]邢俊芳.邢俊芳选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83.
    [168]徐炳文.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240.
    [169]徐长乐,罗祖德,凌岩.海岸带与大城市的发展[J].科学,1997,39(1):3-10.
    [170]徐长乐.共饮—江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71]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53.
    [172]杨万钟,徐长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9-55.
    [173]杨云彦.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85-295.
    [174]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
    [175]叶依广.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
    [176]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9.
    [177]殷晓红.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J].商场现代化,2009,(6):232.
    [178]于淑敏,谢正观.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4):461-467.
    [179]恽才兴,黎树式,戴志军.新时期中越友好合作的新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4):35-41.
    [180]张敦,李灼荣.中国现代化:决战西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08.
    [181]张于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运行与优化[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3-28.
    [182]张海如.区域经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8.
    [183]张杰.国家的意愿、能力与区域发展政策选择—兼论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及其中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1,(3):69-74.
    [184]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18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2.
    [186]张雷,吴映梅.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33-636.
    [187]张攀,徐长乐.城市群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4(8):37-39.
    [188]张炜.区域经济结构与资源合理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3):14-16.
    [189]张小云,李晓,等.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区新政策语境下的沈阳经济区空问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0,34(3):80-84.
    [190]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73-676.
    [19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4.
    [192]周春林,卢正惠.国外区域开发的模式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1,(5):47-50.
    [193]朱丽萌.区域经济理论与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0.
    [194]朱孝鸣,朱磊,何垒.求索发展模式创新之道—转型期浙江经济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08.
    [195]朱志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复杂性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0):33-35
    [196]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0.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04-3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