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全运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全运会是民国时期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近代体育发展水平。但是,民国全运会的举办并不像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运会那样一帆风顺,也不像今天的全运会这样按部就班的举行,而是历尽艰辛,步履蹒跚。民国全运会的举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陡然衰落的过程。按照民国年间体育界的说法,民国全运会总共举办过七届,但所谓的民国第一届全运会是举办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之后民国全运会的届次即以此类推下去。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模糊了历史界限,既然是民国时期的全运会,就不应该把1910年举办的运动会计算在内。也就是说,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时期共举办过六届全国运动会。根据民国历届全运会的举办年代以及举办水平,笔者将民国六届全运会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评述。
     晚清全运会和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前者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京举行(晚清时期举办,民国时期追认为第一届全运会),后者在民国三年(1914年)于北京举行。这一时期正是清末民初时期,辛亥革命的烽火摧毁了老大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家天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袁世凯北洋政权窃取了革命果实。民国全运会正是在这样动乱的背景下,由基督教青年会筹划开办的,一切主办权均归由西方人控制的基督教青年会所有。参赛队伍仅有来自国内少数学校的学生运动员,比赛项目仅有田径和球类运动,没有女子运动项目。这一时期的民国全运会尚处于萌芽草创时期,一切制度均按照英美国家的标准和范式,全运会的举办地点也都不是专业的体育场所。此时的全运会虽冠名为全国运动会,但实际上仅有几所大城市里的学校学生参与,当时的全运会也仅有少数热心体育的国人知晓,在社会上并无影响力。民国近代体育在此时仍处于萌芽期,因大多数人对于体育尚无概念,学校体育尚停留在军事体操的阶段,对田径、球类等运动尚不熟悉。因此,这一时期是民国全运会的萌芽草创期,这一时期的全运会具备以下特点:一、举办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二、影响范围小,不受民众重视;三、主办权归外国人所有,规则标准以国外为准。虽然这一时期的所谓全运会名不副实,不过它们的举办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建立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直至清末新政时期,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之上的。在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薄弱的基础上,晚清全运会和民国第一届全运会的举办仅仅是点燃了民国全运会的星星之火。
     民国第二届全运会于1924年在湖北武昌举行。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相互之间忙于争权夺利,在近代体育方面疏于重视,因此这一阶段的近代体育发展步履蹒跚,路途坎坷,1914年之后的10年内竟未能再举行一次全国运动会,是为这一时期近代体育发展艰难的佐证。及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代表队成绩一落千丈的糟糕表现,都促使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爆发了出来,在体育界亦掀起了收回体育主办权、努力发展民族体育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方才有1924年于湖北武昌举行的民国第二届全运会。这一时期的全运会主办权首次被中国人收回,参赛单位也第一次出现了以省份报名的情况(虽然仍然以五大区的划分作为基础),参赛规模较清末民初时期的全运会更加庞大,参赛选手达到数百人。在这一时期的全运会上,女子体育首次亮相全运会的舞台,虽然仅仅是作为表演赛,不列入正式成绩,但足以证明民国体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推广普及范围较清末民初时期明显扩大。因此这一时期的民国全运会具有以下特点:一、举办规模有所扩大,举办水平开始上升,民国全运会从此初具雏形;二、影响范围有所扩大,在举办地及其周边地区均产生较大影响,对当地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首次实现了由中国人掌控全运会主办权,是为收回体育主权的表现。全运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之中才真正开始引起相当数量和一定范围内国人的重视和注意。民国第二届全运会的举办是建立在近代体育项目逐渐在学校普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一时期,学校体育逐渐走向近代化是本届全运会举办的重要基础,五四运动和远东运动会中国的失败是本届全运会的诱导因素。民国全运会的举办从此开始缓慢起步,走上正轨。
     民国全运会的繁荣时期包括民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运会,分别于1930年、1933年和1935年在杭州、南京、上海举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而这三届全运会都是在“黄金十年”举行的。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年底实现了对中国全境的统一(虽然仅仅是形式上的),虽然这一时期接连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日寇挑衅的大事件,东北地区沦于日人之手,华北地区也岌岌可危,但此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和较好的文化氛围还是为这一时期民国全运会的举办创造了历史最好条件。这一时期的民国全运会开始由中国的中央政府全程组织筹划。从民国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南京国民政府专门拨款用于组织筹划全国运动会,包括建筑体育场等相关设施,一并包揽,这时期的每届全运会筹划都会由南京国民政府拨款修筑一座大型体育场以供大会及今后其他各种运动会使用。全国运动会在此时期举办频率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参赛团体开始以各省为单位参加比赛,并且参赛省份越来越多,从第四届民国全运会至第五届民国全运会,全国各地包括边疆省区诸如新疆、西藏、青海、云南、东北地区等均有派代表团体参加大会,运动选手中不乏来自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运动选手,运动员的身份也不再是以学生作为主力,社会各界人士均有参加比赛,全运会场面愈益宏大。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全运会,女子体育项目开始计入正式成绩,取得了与男子体育项目平等的地位。全运会的举办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制度化轨道,而近代中国体育的各个竞技项目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旧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旧中国时期各体育项目最高纪录也大多在这一时期的全运会上诞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全运会具有以下特点:一、举办规模达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大会水平为旧中国历史上最高;二、全运会的影响遍及全国范围,对各地近代体育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边疆地区体育发展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三、中央政府主导筹划全国运动会成为定制,并将全运会的举办逐渐引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民国全运会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时代背景下,振兴体育、自强不息不但成为体育界的精神动力,也成为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全运会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的动员大会,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甚至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全民誓师大会。这一时期民国全运会的举办基础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立起的体育行政体系对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领导以及自清末民初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学校体育体系。
     民国最后一届全运会即1948年于上海举行的民国第六届全运会。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8年浴血奋战、赶走日本侵略者之后,很快又陷入了国共内战的烽烟中。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拒绝履行重庆谈判所签订的以和平方式建立新中国的双十协定,置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于不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为换取美国军事援助,国民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国内经济趋于崩溃,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被用于战争,荒废了8年之久的近代中国体育错失了恢复发展的良机。这一时期的全运会完全是国民政府为粉饰太平、安抚国内反对内战的声音以及转移民众注意力、加强内部团结而举办的安抚大会。从参赛规模和和参赛人数来说,本届全运会都达到了民国全运会历史上的最高峰,但是从大会筹划组织以及举办水平来看,本届全运会也是民国全运会历史上筹备最为仓促、秩序最为混乱的一届大会。本届全运会赛场上出现多起运动员打人事件,观众席上出现多次拥挤踩踏事故,致使大会观众多人受伤。本想以全运会的举办来笼络人心的国民政府,却将人心涣散的局面用本届大会上这样的混乱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再将本届全运会的优胜成绩与之前几届民国全运会相比,就会发现大部分竞技成绩不进反退,这正是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所造成的动乱环境给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体现。这一时期的全运会具有以下特点:一、举办规模和参赛人数创民国全运会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二、比赛秩序之混乱创民国全运会之最;三、人心涣散成为本届大会所表现的实际主题。本届全运会举办的基础是建立在抗战时期撤退到大后方以保存实力所积累的体育人力资源之上的,再加上抗战时期,日军的铁蹄从未踏入大西北边疆地区,因此大西北地区的近代体育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在本届全运会上得到较好的体现。国民政府为笼络人心、加强内部团结而坚持举办大会是本届全运会能够举办的主观动因。
The National Games is the highest level and largest comprehensive sports games in domestic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t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However, unlike the smooth game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step-by-step games of today, the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met lots of difficulties and moved slowly. The National Games grow out of nothing and expand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decline precipitously. According to sports circ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ames were held seven sessions and the first session, also named "first national school team sports league "was held in1910. All sessions of games were followed by this game.In author's opinion, this view confused the boundaries of history. Since it is the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should not count in the games which were held in1910. That means,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sted total six sessions of national games from1912to1949. According to the games'hosting year and level, the author divides it to four stages.
     The National Gam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held at Nanjing on1910and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Ga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held at Beijing on1914. This is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Revolution of1911overthrew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and ended thousands year of feudal absolute monarchy. Unfortunately, the fruits of revolution were stolen by Yuan Shih-kai and the northern regime. The National Games was prepared and organized by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such turbulent background and all rights were owed by western controlled YMCA.All teams were student athletes from some domestic schools and there were only track and field events and ball games under competition without any female sports. It is still in the embryonic stage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All systems and polici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Britain and American's standards and the competition venues are not professional sports venue. The National Games is named as the National Games, but only a few students from some big ci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games, and also only a few enthusiastic sports people know this. The games have no influence in the society. The modern National Games is still in the embryonic stage at this moment, because most people have no idea of sports and the school sports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military gymnastics.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track and field events and ball games. Therefore, this period is the embryonic period of the National Ga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National Games were held in small scale and low level; Second, the range of influence is small without any public attention; third, only foreigners has the rights to host the game and all standards mus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eign rule. Although the so-called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unworthy of the name, they did not come out of thin air and they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promotion of modern sports in China. The National Gam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Ga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ly ignited sparks of fire of the national games on the basis of weak foundation of school sport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econd session of National Games was held at Wuchang in1924and China is under control of Beiyang government during that time. The Northern Warlords are busy conflicting for power and money and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modern sports. So the modern sports developed very slowly during that period. The Republic of China never hosted another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Games for the following whole10years after1914.The outbreak of the May4th Movement in1919and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team at Far Eastern Championship Games led all people enhances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sports circle also raised the campaign of withdraw the host rights and develop national sports. The second session of national games was held in this background. Chinese withdraw the right to host the gam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etition teams also register in province. The scale is bigger than the game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ntestants reach to hundreds of people. Women's sports debuted on the stage for the first time. Although it is only demonstrated as exhibition match, not included in the official results, it is enough to prove that the national sport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and popularize and expand lager range than late Qing Dynasty. The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is time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scale is expand, the level start to rise; second, the National Gam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osting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modern sports; third, Chinese start to host the gam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lso symbolize the withdraw of sports rights.The National Games start to attrac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ople's attention since this period.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games was held on the basis of gradually popularized modern sports at school. And the May4th Movement and the failure of Far East Games could be the major factor of this game. The National Games start to develop slowly and get on the right track.
     The heyday of the National Games of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games respectively in1930,1933and1935at Hangzhou, Nanjing, Shanghai. China id under the reign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at period and these three sessions of games were held in these "Golden Ten Years ".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realizes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territory at the end of1929(only in form). Although a series of large events happened during that time such as nine one eight incident, one two eight incident, China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diplomacy and other fields since1840. A relatively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lso create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starts to prepare and organize the games since this period.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llocates funds specifically to the gam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stadiums and other related facilities since the third session of games. The government allocates funds to build a large sports stadium for assembly and various games for each session of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ational Games were held frequently and the scale is also growing. The competition team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groups of province and more and more province joined in. From the fourth session of games to fifth session, delegate teams from all provinces including border provinces such as Tibet, Qinghai, Yunnan joined in, and some athlete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Hui, Uygur, Tibetan. These athletes are not mainly from school, but from all circles of society. What's more, Women's sports start to count in the official score and achieved equality with men sports. The Games in this period began to enter the track systematically and the modern China sports also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s in the old Chinese history in this period. The highest score of all sports in old Chinese are recorded during this period.Therefore, the National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scale reached the maximum siz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and the level also reached the highest in old China; second, the Games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 modern sports, especially with the catalytic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in border areas; third, the custom of planning and organizing of Games by central government become fixed system and Games gradually enter into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rack. The Games began to enter into the vision of all people. The revitalization of sports is not only th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sports sector, but also the inner needs of all Chinese people in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s invasion. The games inspired all Chinese people. And the fifth session of games even becomes the mobilization meeting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Games during this period is based on the leading role of sports administrative system set up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n na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school sports system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ast session of National Games, also the sixth session was held at Shanghai in1948. China was soon lost in the fire of civil war after8years Anti-Japanese war. Jiang Jie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refused to perform the Double Tenth agreement signed at Chongqing negotiations and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hina by peaceful means. Disregarding of the vital interests of all Chinese people, they flagrantly declared all-out civil war. In exchange for USA military ai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igned the treaty which humiliating the country and forfeiting its sovereignty, resulting in the collapse of domestic economy. A lot of manpower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were used in the war and the modern sports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restore the development after8years.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rganized the games only to placate the sound of anti-civil war and distract attention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unity during that time. The last session of National Games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games history both from the scale and numbers of participants. But it is also the most hasty and chaotic games in the games history from planning and level angle.Beating of athletes and stampede of audience happened several times during this session and resulted in injury of some audience. Ironicall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ried to win people's support, but actually they lost public's support within this kind of chaos.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Games with previous sessions, you'll find that most athletic achievements lagged behind. This also reflect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Civil War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During this period, the National Games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reached the highest record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second, it is the most chaotic one; third, destabilizing public mind is the actual theme of this game. This session of National Games is held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factor:sports human resources were accumulated after transferred to the rear area due to anti-Japanese war; the modern sports of northwest region obtained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and better performance on the games because this region has never been invaded by Japanese. The subjective mo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s to strengthen internal unity through holding the National Games.
引文
① 廖建林:《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发展——对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考察》,《求索》2004年第4期。
    ① 王其慧、李宁:《中国体育史》,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1984年,第134页。
    ② 王其慧、李宁:《中国体育史》,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1984年,第123页。
    ①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② 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
    ③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①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65页。
    ②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3—25页。
    ① 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① 百度百科:《基督教青年会》。
    ②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③ 百度百科:《基督教青年会》。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② 黄延复:《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③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19页。
    ④ 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⑤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第217-218页。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45页。
    ② 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第119页。
    ③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26-427页。
    ④ 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第120页。
    ⑤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37页。
    ⑥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46页。
    ⑦ 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第119页。
    ① 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第201页。
    ①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2页;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4-55页。
    ②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
    ① 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活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3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第121-122页。
    ② 笹岛恒辅(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史(日本新体育学讲座第43卷)》,武恩莲译,逍遥书院,1978年,第140页。
    ① 笹岛恒辅(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史(日本新体育学讲座第43卷)》,武恩莲译,逍遥书院,1978年,第144页。
    ② 笹岛恒辅(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史(日本新体育学讲座第43卷)》,武恩莲译,逍遥书院,1978年,第144-145页。
    ③ 笹岛恒辅(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史(日本新体育学讲座第43卷)》,武恩莲译,逍遥书院,1978年,第145页。
    ④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① 程登科:《世界体育史纲要》,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220页。
    ② 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上海勤奋书局,1931年,第42-43页。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②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出版社不详,1937年,第3页。
    ③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出版社不详,1937年,第3页。
    ①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2页。
    ② 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1126册,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387页。
    ③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出版社不详,1937年,第3页。
    ①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出版社不详,1937年,第3-4页;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1126册,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387--388页;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3-135页;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8485页。
    ②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①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② 《申报》,1910年10月19日。
    ③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①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② 《申报》,1910年10月19日。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444-468页。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520-526页。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702-716页。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718-74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凤凰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69页。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23—124页。
    ① 《北京天坛运动会纪略》,《申报》1914年5月23日。
    ② 《申报》,1914年5月25日。
    ①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第5页。
    ② 《全国联合运动会之连日大运动》,《申报》1914年5月26日。
    ③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④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第5页。
    ⑤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① 《全国联合运动会之连日大运动》,《申报》1914年5月26日。
    ②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第5页。
    ③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第5-6页;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④ 另外根据《旧中国体育见闻》的记载,此处成绩为30分39秒6。
    ①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另外根据《全国运动大会小史》的记载,华北队总分为94分,华西队总分为15分。
    ② 《全国联合运动会之连日大运动》,《申报》1914年5月26日。
    ③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39--140页。
    ① 《全国运动会赠奖纪》,《申报》1914年5月28日。
    ①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38页。
    ① 《政府公报》第2393号,1922年11月2日。
    ① 《体育史料》第6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4月,第27页。
    ② 宋君复:《我的体育经历》,《体育史料》第3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2月,第23页。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24一125页。
    ①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凤凰出版社,1991年,第872-874页。
    ②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① 阮蔚村:《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第1-2页。
    ② 阮蔚村:《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第13-20页。
    ① 《中华体育协会之通函》,《申报》1924年5月2日。
    ② 《全国运动会最近消息》,《申报》1924年5月16日。
    ①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② 《全国运动会最近消息》,《申报》1924年5月16日。
    ③ 《中华体育协会筹备今日开会》,《申报》1924年5月7日。
    ① 《关于全国运动会之通告》,《申报》1924年5月8日。
    ② 《全国运动会重要消息》,《申报》1924年5月18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2日。
    ②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0日。
    ① 《全国运动会之最近消息》,《申报》1924年5月4日。
    ① 此处姓名为三个字,因“叶”字和“祖”字之间的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故只能略去,特此注明。
    ② 《全国运动会筹备会纪》,《申报》1924年5月17日。
    ① 《全国运动会重要消息》,《申报》1924年5月18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0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2日。
    ②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0日。
    ③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2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0日。
    ② 《精武会派员赴鄂表演国技》,《申报》1924年5月17日。
    ③ 《体育协会成立消息》,《申报》1924年5月17日。
    ① 《中华体育协会之进行》,《申报》1924年5月20日。
    ① 《全国运动会开会之第一日(上)》,《申报》1924年5月25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4日。
    ① 《全国运动会消息》,《申报》1924年5月13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4日。
    ① 《全国运动会要讯》,《申报》1924年5月24日。
    ②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43--146页;《全国运动会总结束》,《申报》1924年5月29日;《全国运动会总结束(二)》,申报1924年5月30日。
    ① 《全国运动选手慰劳会之发起》,《申报》1924年5月22日。
    ①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10-311页。
    ① 《锻炼坚实之体质,养成强健之精神》,《申报》1930年4月2日。
    ① 《国府蒋主席训词》,《申报》1930年4月2日;《大会之意义》,《申报》1930年4月1日。
    ② 《中央党部邵元冲训辞》,《申报》1930年4月2日。
    ③ 资料来源于1930年4月的《申报》和《中央日报》,作者自行整理而成。
    ① 《宣誓仪式》,《申报》1930年4月1日。
    ① 《戴会长致词》,《申报》1930年4月12日。
    ② 资料来源于1930年4月的《申报》;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1987年10月,第149-152页。
    ③ 最好成绩创造者一般为此项目冠军,特例会另行标识,下同。
    ④ 括号中表示创造此项成绩的比赛类型,下同。
    ① 《好大排场》,《申报》1930年4月7日。
    ① 《利市十倍》,《申报》1930年4月10日;《高抬物价》,《申报》1930年4月5日。
    ② 《推广外货》、《提倡国货》,《申报》1930年4月11日。
    ① 《本届大会》,《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首都中央体育场之建筑概况》,《申报》1933年10月10日。
    ① 《首都中央体育场之建筑概况》,《申报》1933年10月10日。
    ① 《首都中央体育场之建筑概况》,《申报》1933年10月10日。
    ② 《对于中央体育场建筑方面之批评》,《申报》1933年10月12日。
    ① 《大会增聘会长》,《申报》1933年10月1日——4日。
    ② 《全运会招待组筹备概要》,《申报》1933年10月]日—4日。
    ① 《全运会筹委会十八次常会记》,《申报》1933年10月1日—4日。
    ① 《市教育局定制本市全运代表团服装》,《申报》1933年10月1日—4日。
    ② 《全运会电线直通上海》,《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③ 《全运会杂讯》,《申报》1933年10月5日。
    ④ 《全运会徽章与奖章之特色》,《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⑤ 《戴院长鼓励选手,制赠新纪录旗》,《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① 《全运会杂讯》《申报》1933年10月5日。
    ② 《全运会会场上之商店》,《申报》1933年10月1日—5日。
    ③ 《救护设备周密》,《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① 《大会人山人海》,《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落英缤纷录》,《申报》1933年10月12日。
    ③ 《全运会开幕礼速写》,《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④ 《国府要人参加》,《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⑤ 《二十一国驻华大使被邀参加开幕大典》,《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⑥ 《各国公使到场》,《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⑦ 《全体入场游行》,《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⑧ 《选手游行次序》,《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① 《举行开幕典礼》,《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王世杰开幕词》,《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③ 《名誉副会长蒋委员长训词》,《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④ 《汪院长演说词》,《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⑤ 《孙院长演说词》,《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① 《戴院长之希望》,《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航空署派飞机表演》,《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③ 《诸民谊主挥小学生大会操》,《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④ 《何应钦电贺大会盛况》,《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⑤ 《欢迎东北选手泪随掌声下》,《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① 资料来源于1933年10月的《申报》;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54—158页;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5月,第18—23页。字体加粗行为全国新纪录及创造者,下同。
    ② 此为刘长春(辽)的复赛成绩,决赛中,刘长春以22秒1的成绩夺冠,依然打破了全国纪录。
    ③ 预赛中董叔昭(沪)亦创造过此成绩。
    ④ 此项成绩为符保卢(沪)在十项全能运动中创造,决赛中符保卢成绩为3.75米。
    ① 《王世杰闭幕词》,《申报》1933年10月21日。
    ② 《林主席训词》,《申报》1933年10月21日。
    ③ 《吴市长辞》,《申报》1933年10月22日。
    ④ 《全运会总开支》,《申报》1933年10月28日。
    ① 《筹备经过略述》,《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① 《观察本市体育场的几个新法则》,《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① 《上海市体育场工程概要》,《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② 《雾里看花记》,《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① 《会场布置堂皇》,《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② 《全运会开幕礼中外来宾须着礼服》,《申报》1935年10月9日。
    ③ 《大会维持秩序办法》,《申报》1935年10月5日。
    ① 《卫生警卫完密》,《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② 《大会宣传与交通》,《申报》1935年10月7日。
    ③ 《全运会临时电报局参观记》,《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① 《第二次全体筹委会议议决,选手应绝对服从裁判员》《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② 《大会标语一斑》,《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③ 《全运会开幕,各学校共放假三天》,《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① 《会场庄严热烈》,《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② 《全体选手游行》,《申报》1935年10月10日。
    ③ 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大会宣传组:《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手册》,1935年10月,中国银行印赠,第31-32页。
    ④ 《林主席致训词》,《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① 《汪行政院长词》,《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② 《蒋委员长训词》,《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③ 《三千小学生太极表演盛况》,《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① 《开幕典礼杂碎》,《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② 《大会第一日门票收入可观》,《申报》1935年10月11日。
    ③ 资料来源于1935年10月的《申报》;平报社体育部:《第六届全运始末记》,北平平报,1935年10月;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62-173页。
    ① 《各单位参加经费调查》,《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大会门票收入约十一万元》,《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① 《王会长闭幕词》,《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② 《下届全运会在京举行》,《申报》1935年10月23日。
    ③ 《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986页。
    ① 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1937年,第16-17页。
    ②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61页。
    ③ 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73页。
    ① 《裁判长表示欣慰》,《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② 《欢送全运会女选手们》,《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下届全运动》,《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② 《明年远东会》,《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① 《余对全运会之感想》,《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② 《中华体育学会首次筹备会议》,《申报》1935年10月15日。
    ① 《中华体育学会二次筹备会议记》,《申报》1935年10月23日。
    ① 《全国体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申报》1935年10月19日。
    ② 《花花絮絮录》,《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③ 《选手游行速写》,《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④ 《蒙新藏选手歌唱边远民曲》,《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⑤ 《西藏选手共十七人》,《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① 《青海选手初次参加》,《申报》1935年10月9日。
    ② 《西康径赛成绩可观》,《申报》1935年10月9日。
    ③ 《蒙古骑士共十四人》,《申报》1935年10月9日。
    ① 《新疆代表昨由京来》,《申报》1935年10月9日。
    ② 《宫碧澄谈新疆体育尚待发展》,《申报》1935年10月12日。
    ③ 《领队选手谈边省体育状况》,《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全运会青海代表队告别上海》,《申报》1935年10月25日。
    ② 《零零碎碎》,《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③ 《田径预决散记》,《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④ 《青海组织体育促进会》,《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① 《四川代表队筹组体育展览会》,《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② 《下届华北运动会地点暂定两处》,《申报》1935年10月19日。
    ① 《出席全运会之福建第二批选手到沪》,《申报》1933年10月1日--5日。
    ② 《北平选手离平晋京盛会》,《申报》1933年10月1日--5日。
    ③ 《花花絮絮录》,《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④ 《刘慎旃赠送“体育革命”》,《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香港出席全运经费困难万分》,《申报》1933年10月1日—5日。
    ② 《刘长春谈本人成绩》,《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③ 《收到奖品》,《申报》1933年10月1日—5日。
    ④ 《大会奖品丰富》,《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⑤ 《回教各团体定期欢宴回教选手》,《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① 《蒙新藏选手歌唱边远民曲》,《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② 《会场食料》,《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③ 《零碎一束》,《申报》1935年10月17日。
    ① 《东北选手的血泪语》,《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去夺取我们最大的锦标——先复东北失地》,《申报》1933年10月10日。
    ③ 《吴铁城、陈立夫昨宴东北选手》,《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① 《史兴隆力持青海旗》,《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大会张悬标语内容》,《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① 《出席全运会,本市铁军昨日誓师》,《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② 《张伯苓谈全运意义重大》,《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③ 《青岛总领队郝更生谈话》,《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① 《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开幕》,《申报》1935年10月10日;平报社体育部:《第六届全运始末记》,北平平报,1935年10月,第1—2页。
    ① 《全国运动会之历史与意义》,《申报》1935年10月10日;平报社体育部:《第六届全运始末记》,北平平报,1935年10月,第3—8页。
    ② 《王教部长抵沪后昨至会场巡视》,《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① 《汪院长朂勉全运选手》,《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② 《本市国货工厂招待女选手》,《申报》1935年10月12日。
    ③ 《国货厂商欢迎女选手茶话会》,《申报》1935年10月18日。
    ④ 《大会之种种》,《申报》1935年10月13日。
    ① 《国货工厂分赠纪念品》,《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② 《会场状况一瞥》,《申报》1935年10月12日。
    ③ 《全运纪念帽倍受欢迎》,《申报》1935年10月19日。
    ④ 《港全运游泳选手杨秀琼等抵沪》,《申报》1935年10月1日。
    ① 《运动员访问》,《申报》1935年10月12日。
    ① 《花花絮絮录》,《申报》1935年10月8日。
    ② 《网球场素描》,《申报》1935年10月14日。
    ③ 《篮球场速写》,《申报》1935年10月12日。
    ④ 《零零碎碎》,《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会后观感录》,《申报》1935年10月21日。
    ① 《甘宁选手抵京》,《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② 《云南选手今晨离沪赴京》,《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③ 《川晋皖湘滇五省健儿访问记》,《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① 《大会应注意选手有终日未能一饱》,《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② 《各选手对大会招待殊难满意》,《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③ 《浙选手队两项要求》,《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④ 《周象贤放出张如怡》,《申报》1933年10月11日。
    ⑤ 《各场巡礼》,《申报》1933年10月13日。
    ① 《忙忙忙》,《申报》1933年10月10日。
    ② 《中宣会昨晚招待选手》,《申报》1933年10月13日。
    ③ 《昨日会场侧面观》,《申报》1933年10月12日。
    ④ 《网球场素描》,《申报》1935年10月14日。
    ① 《复兴民族底体育目的》,《申报》1933年10月14日。
    ① 《从体育的本质谈到全国运动会的意义》,《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20号。
    ② 《川晋皖湘滇五省健儿访问记》,《申报》1933年10月6日。
    ① 《“打破纪录”的感想》,《申报》1933年10月18日。
    ② 《会场别记》,《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③ 《张伯苓谈话主张有体育大运动》,《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① 《张伯苓谈本届大会注重精神》,《申报》1935年10月5日。
    ② 《国府蒋主席训词》,《申报》1930年4月2日。
    ③ 《蒋主席第二次训词》,《民国日报》(上海版)1930年4月2日。
    ① 《向下届全运大会筹委会建议》,《申报》1935年10月13日。
    ① 《对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吾国应努力参加之建议》,《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② 《零零碎碎》,《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大会别记》,《申报》1935年10月16日。
    ② 《告全国运动大会》,《申报》1935年10月15日。
    ① 《欢送全运会女选手们》,《申报》1935年10月20日。
    ① 《热水不够用叫苦连天,台湾女选手想吃西瓜》,《申报》1948年5月5日。
    ② 《珠罗纱帐充围墙,运动衣裤满屋飞》,《申报》1948年5月1日—4日。
    ③ 《各场门票价格》,《申报》1948年5月5日。
    ① 《全运简讯》,《申报》1948年5月6日。
    ② 《场外闲话》,《申报》1948年5月8日。
    ③ 《火炬长跑继续前进,今午后直趋会场》,《申报》1948年5月5日。
    ① 《大会会场巡礼》,《申报》1948年5月5日。
    ② 《雨后会场巡行记》,《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③ 《全运花絮》,《申报》1948年5月1日—4日。
    ① 《全国运动会揭幕》,《申报》1948年5月5日。
    ① 《全运会竞赛项目今日开始》,《申报》1948年5月5日。
    ② 《星火》,《申报》1948年5月5日。
    ③ 《七届全运隆重揭幕》,《申报》1948年5月5日。
    ① 《体育家精神在和谐合作争胜》,《申报》1948年5月5日。
    ② 《如期开全运是最大奇迹》,《申报》1948年5月5日。
    ③ 《团体大会操》,《申报》1948年5月5日。
    ④ 《新疆女选手不乏混血儿》,《申报》1948年5月5日。
    ⑤ 资料来源于1948年5月的《申报》;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第177—183页。
    ① 《中国全运村》,《申报》1948年5月6日。
    ① 《全运简讯》,《申报》1948年5月8日。
    ② 《滴溜溜球滚篮边,牙痒痒罗帕尽湿》,《申报》1948年5月8日。
    ③ 《篮球电动计时器,钱旭沧设计完成》,《申报》1948年5月7日。
    ④ 《竞看跳伞表演》,《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⑤ 《全运简讯》,《申报》1948年5月9日。
    ① 《全运最大成功,在发扬团结精神》,《申报》1948年5月15日。
    ② 《大会场忽变空谷,闭幕式何其凄凉》,《申报》1948年5月16日。
    ① 《挤!推!冲!毕竟出乱子》,《申报》1948年5月6日。
    ② 《飞行堡垒不讨好,白皮鞋变黑皮鞋》,《申报》1948年5月5日。
    ③ 《黄牛两只被擒获,窃犯达七十八名》,《申报》1948年5月9日。
    ① 《当心口袋》,《申报》1948年5月6日。
    ② 《会场秩序,一度紊乱》,《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③ 《会场栏杆挤坍后,工务局追查责任》,《申报》1948年5月7日。
    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申报》1948年5月13日。
    ① 《足球赛风波》,《申报》1948年5月8日。
    ② 《大连队员迁怒裁判》,《申报》1948年5月9日。
    ① 《场外闲话》,《申报》1948年5月9日。
    ② 《大连足球队殴辱裁判员,不准参加下届全运大会》,《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① 《为大连足球队事件呼吁》,《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② 《审判会重要决议》,《申报》1948年5月14日。
    ③ 《鄂队陈述三项意见》,《申报》1948年5月15日。
    ① 《足球裁判员,全体再辞职》,《申报》1948年5月14日。
    ② 《场外闲话》,《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③ 《全运组长末次会议,筹委会定十日结束》,《申报》1948年5月26日。
    ④ 《车辆问题起风波,劝解后始告平息》,《申报》1948年5月7日。
    ① 《全运花絮》,《申报》1948年5月1日—4日。
    ② 《全运观感》,《申报》1948年5月5日。
    ① 《昆明女将不远千里而来,截止报名竟尝闭门之羹》,《申报》1948年5月10日。
    ② 《黄氏姐妹花,爸爸亲自传授;高妙龄小姐,妈妈一手训练》,《申报》1948年5月10日。
    1.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1126册,大象出版社,2009年。
    2.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活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3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3.宋君复:《我的体育经历》,《体育史料》第3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凤凰出版社,1991年。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6.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8.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第6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资料:《政府公报》第2393号,1922年11月2日。
    10.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年刊第一期》,内部刊物,1927年。
    11.湖北省党政军学体育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党政军学体育促进会会刊》,湖北省党政军学体育促进委员会,1936年。
    12.平报社体育部:《第六届全运始末记》,北平平报,1935年。
    13.大会宣传组:《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手册》,中国银行印赠,1935年。
    14.亚东出版社:《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指南》,上海亚东出版社,1935年。
    15.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委员会:《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秩序册》,内部刊物,1948年。
    16.第七届全国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第七届全国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公报第一期》,内部刊物,1937年。
    17.余克礼、朱显龙:《中国国民党全书·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篮球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篮球大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9.何本方:《中华民国知识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
    20.徐杰舜、万建中、周耀明:《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上海学林 出版社2004年。
    21.吴文忠:《中国体育史图鉴及文献》,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1993年。
    22.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一编,50-文化·教育·体育类》,上海书店,1989年。
    23.陈薇婷:《中华民国体育年鉴》,财团法人徐亨体育文化基金会,2003年。
    24.许义雄:《中华民国体育白皮书》[台湾]“行政院体育委员会”,2000年。
    25.百度百科:《基督教青年会》。
    1. 《申报》,1910年,1914年,1924年,1930年,1933年,1935年,1948年。
    2. 《天津体育周报》,1932年,1933年。
    3.体育周报社:《体育周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生活周刊》第五卷,1930年。
    5. 《生活周刊》第八卷,1933年。
    6. 《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三十二卷。
    1.王其慧、李宁:《中国体育史》,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编,1984年。
    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3.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5.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6.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
    8.黄延复:《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
    9.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
    10.印永清:《中国体育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
    1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12.(日)笹岛恒辅:《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史(日本新体育学讲座第43卷)》,武恩莲译,逍遥书院,1978年。
    13.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程登科:《世界体育史纲要》,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15.章辑五:《世界体育史略》,上海勤奋书局,1931年。
    16.董启俊:《全国运动大会小史》,出版社不详,1937年。
    17.王振亚:《旧中国体育见闻》,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18.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19.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阮蔚村:《远东运动会历史与成绩》,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21.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史教学组编,1981年。
    2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年。
    23.林思桐:《中华体育五千年》,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1984年。
    24.刘秉果:《中国体育史》,徐州师范学院体育系编,1985年。
    25.夏书宇、巫兰英、刘薇:《中国体育通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郭希汾:《中国体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27.孙和宾:《怎样办理公共体育场》,上海南京书店,1933年。
    28.吴蕴初:《体育建筑及设备》,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29.赵文藻:《欧洲体育考察报告》,河北省教育厅印,1936年。
    30.王庚:《民众体育实施法》,上海勤奋书局,出版年不详。
    31.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2.卢海明、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史国生:《中国体育简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34.吴文忠:《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35.何启君、胡晓风:《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年。
    36.颜绍沪、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37.马莉芳:《中国体育简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8.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39.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竞技运动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0.张建会:《全运会制度变迁中的秩序、认同与利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
    41.章辑五:《非常时期之国民体育》,中国新论社出版,1936年。
    42.阮蔚村:《田径新术》,上海勤奋书局,1935年。
    43.阮蔚村:《五项十项训练法》,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4.阮蔚村:《小学篮球》,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5.阮蔚村:《小学排球》,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6.阮蔚村:《小学田径运动》,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7.阮蔚村:《小学游泳》,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8.阮蔚村:《小学远足登山》,上海勤奋书局,1933年。
    49.阮蔚村译:《中小学适用叠罗汉》,原著捷尔滋,上海勤奋书局,1937年。
    50.中国体育史学会:《体育史论文集(二)》,中国体育史学会内部刊物,1986年。
    51.中国体育史学会:《体育史论文集(三)》,中国体育史学会内部刊物,1987年。
    52.中国体育史学会、辽宁省体委文史办公室:《中国体育史论文集(四)》,中国体育史学会内部刊物,1989年。
    1.开云:《中国全运会述评(19102001)》,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刘勇:《略论中国“全运会”演变史》,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姚敏:《体育救国:民国时期全运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陈建宁:《1948年上海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海档案》2001年第6期。
    2.陈建宁:《一九三○年在杭州举办的第四届全运会》,《浙江档案》2001年第10期。
    3.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2期。
    4.廖建林:《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发展——对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考察》,《求索》2004年第4期。
    5.卢立菊、付启元:《回首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5期。
    6.史国生:《对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考证》,《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2期。
    7.史国生:《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竞赛概况考证》,《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6期。
    8.李润波:《民国时期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与体育专刊诞生》,《北京档案》2008年第2期。
    9.张建会、钟秉枢:《1910—1948年全运会制度的历史考察》,《体育学刊》2010年第8期。
    10.董理峰:《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特征研究》,《体育科技》201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