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传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几乎深入到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营造着整个信息传播氛围,并凭借其传播优势,通过对一个国家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和相关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定义该国家形象的作用。越南媒体自从越南国家政府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具有了比较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丰富的传播经验,在通过新闻传播来呈现和构建其他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构建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形象不仅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密切注意,而且也得到了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拟以越南共产党的党中央机关报,越南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的媒体——《人民报网》为例,通过考察和分析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现状,探讨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呈现和构建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以探求媒体应当如何积极友好和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有关情况以及越中两国关系的道路。
     本研究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创新之处。除了绪论之外,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进行理论探索,对“国家形象的界定与形成”、“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以及“框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第二部分集中分析越南《人民报网》涉华报道的“议题框架”,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以及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关于越南《人民报网》通过新闻报道所呈现和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影响《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基本因素。为促进越中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世纪里提升到更高、更新水平做出了贡献,本研究的最后将对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新闻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内容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越南《人民报网》为个案,选取2003-2012年这10年的头、中、尾3年(即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涉华的新闻报道,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态度上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和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本研究的结论认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出积极友好的中国政治外交形象、繁荣稳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形象、先进多元的中国科技文化形象、负责有效的中国医疗卫生形象和强大负责的中国军事安全形象。虽然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在报道越中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会从各自立场出发持保留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采取客观公正和积极友好的态度和视角。这种倾向性在报道涉及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越中两国高层领导互访的新闻事件方面显得尤为明显。
Today, while communication is developing extremely fast in both terms of science and technic, mass media seem to have reached all aspects of real life. It has controlled entir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base on the advantage of communication, mass media built up image of a nation in public through reporting of that nation.
     Since the renovation work is carried out so far, under the leadership and sup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State of Vietnam, media means of Vietnam's communication have obtained rich experience and advanced technic in communication. So it has promot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up image of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While China, believed the world's largest and continuously upgrade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developing country, has 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international status. So the country nowaday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xpecially som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other developing ones including Vietnam.
     This research took NhandanOnline-the mouthpie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and is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newspaper in Vietnam-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survey and analyse status quo of reporting on China; to learn how the NhandanOnline to build overall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through repor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document also learnt what mass media need to do to report objectively, honestly, fairly and positively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hina and Vietnam-China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research detail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purpose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3parts. The first one is mainly presentation of theory which includes conducting detailed commentary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formation of national icon","role of national icon in mass media"," frame theory". On that basis, this part also present the new analysis and reviews of research on this issues.
     The second part focused on analyzing "issue frame" in reporting China on NhandanOnline, which includes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reporting important events related to China and analysis of reporting important events in Vietnam-China relations.
     The third part concluded Chinese national image in the NhandanOnline's eye and the study factors influence NhandanOnline on Chinese news reports. The final part proposed some ideas to promote Vietnam-Chin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in the new century.
     The study combi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ynthesis of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ntent analysis, case studies (studies in each specific instanc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The study took NhandanOnline for example, selected the information coverage of China for a period of3years: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of the10years from2003to2012(2003,2008and2012). The study analyzed the amount of coverage, content and attitudes in news coverage, including the overal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way reporting on important events in China, on the milestone events in Vietnam-China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hina is seen in Vietnam's Nhandan Online as a positive, friendly foreign and political state which owns a prosperous and stable economy, a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 traditional diversified culture, a effective healthcare and a powerful military. While Vietnamese media present their own viewpoints in reporting news about historical issu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overall basically reporting on China with positive, affirmative, objective framework and perspective. This bias is presented clearly in coverage of mutual visits of the two countries' high-level leaders and the Chinese major events.
引文
1 Su Shangming.Changing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as reflec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and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72-1985[D].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1991.
    2 徐小鸽.新闻传播原理与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
    3 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5.
    4 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7.
    5 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J].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期:3-5.
    6 清华大学课题组.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轰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5-7.
    7 刘鉴强.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1-3.
    8 周庆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0年涉华报道透视[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2-4.
    9 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3-5.
    10 乔木.从美国媒体报道看PNTR的通过[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2-5.
    11 翟峥.中美两国在对方主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J].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1-3.
    12 杨雪燕、张娟.90年代美国大报上的中国形象[J].外交学院报,2003年第1期:2-3.
    13 史安斌、周庆安.新闻构架、符号与制造同意的艺术——美国媒体“十六大”报道综合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1-3.
    14 田发伟、李希光.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分析倾向[J].新闻大学,2003:2-5.
    15 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42-50.
    16 相德宝.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泰晤士报的实证研究[J].对外大传播,2006(9):41-42.
    17 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8.
    18 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43.
    19 陈德智.没有硝烟的轰炸-试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报道[J].国际新闻界(4期/总91期),1999:1-3.
    20 黄铮.胡志明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4月:25-31.
    21 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等著.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年4月:15-17.
    22 [越]阮越英.越南媒体中的美国国家形象——对“人民报”、“国际报”和“青年报”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报道的考察分析[D].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图书馆,2007:15-17.
    23 [越]范克揽著.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形象[M].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2005:25-31.
    24 [越]范红进著.越美经贸关系的5年回顾[J].世界经济学院,当代美洲杂志,2000(5):1-5.
    25 [越]阮景泌著.美国经贸:名义上的亏本,实际上的利润[J].当代美洲杂志,2003年第2:2-3.
    26 [越]阮文俊著.除草剂“橙剂”与其影像[M].年轻出版社,胡志明市,2004:2-5.
    27 [越]范玉鸳著.美国的一年回顾[J].国际研究杂志,第1集,2003(2):1-3.
    28 [越]阮文权著.中国援助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分析(1954-1964)[J].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院,2008年第8期:1-2.
    29 [越]褚璧秋.2010年上海世博:传统文化价值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J].中国研究杂志,2011年第5期:2-3.
    30 [越]胡志明全集、第二集[M].河内:政治国家出版社,2000年:25-31.
    31 [越]越南共产党.党文件、第16集[M].国家政治出版社,H,2002:4-5.
    32 [越]阮秋芳著.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加强文化软实力[J].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杂志,2006年第6期:1-3.
    33 [越]武红林.从大战略角度看越中两国关系历史[J].研究与讨论杂志,2004年第7期:1-2.
    34 [越]黎文创著.越中共同寻找办法加强友好关系,扩大共同发展合作关系[J].亚太经济杂志,2010年第10期:1-2.
    35 [越]阮挺廉等著.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越中关系以及2020年的展望[M].百科辞典出版社,2013(1):5-7.
    36 [越]阮金宝等著.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思维方面的若干突破[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19-21.
    37 [越]阮芳俄著.推动越中两国关系提升到更加健康稳定、更加深刻的水平[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10期:3-5.
    38 [越]尹公庆著.推动越中经贸关系发展成为21世纪的合作与友谊的模型[J].越南商务研究院,2011年第9期:2-5.
    39 [越]阮挺廉著.越中关系中的南海问题[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9期:1-3.
    40 [越]阮徽欢著.胡志明与孙中山[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10期:1-2.
    41 [越]武高潘著.越中友谊协会的互相交流与合作[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0年第6期:2-3.
    42 [越]阮徽贵著.越中两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合作[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0年第7期:3-4.
    43 [越]黎文美著.初探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周边外交[J].越南中国研究院,2005年第3期:1-2.
    44 [越]阮秋芳、褚臂秋等著.1978年至今中国人才发展战略与对越南的经验[J].亚太经济杂志,2010年第10期:1-2.
    45 http://www.nhandan.com.vn/andoc/item/19795802-nguoi-ban-tin-cay-dong-hanh-cung-ban-doc.html:搜索时间:2013年01月24日
    46 Klaus Bruhn Jensen, ed.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P.220.
    47 徐小鸽.新闻传播原理与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
    48 张敏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34.
    49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2.
    50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51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24.
    52 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
    53 汤光鸿.论国家形象[J].http://www.ciis.cn/item/2004-07-26/50506.html.
    54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16.
    55 催保国、李希光.媒介上的日本形象——1990-2000中国报纸的日本报道分析[J].第2届中日传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1-2.
    56 管文虎.研究国家形象理论,展示东方大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6-107.
    57 段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58 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徐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06.
    59 孔瑞.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媒因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年第2期:2-3.
    60 许华.“颜色革命”背景下媒体之争与俄罗斯形象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1-3.
    61 李宏、李民.传媒政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3-5.
    62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1-3.
    63 臧国仁等.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现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5-8.
    64Entman, R.M.(1993).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nural of Communication 43(4):51-58.
    65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
    66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07年10月8日.
    67 肖欣欣、刘乐耕.世纪末的一场对话--中美主流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座谈纪要[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1-2.
    68 新京报,2003年12月4日.
    69 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70 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7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0日.
    72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1月4日.
    73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1月13日.
    74 [越]新闻法[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8:5-7.
    75 阮氏恒秋.20年来越南新闻法实施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2:42-43.
    76 越南共产党电子报.http://www.dangcongsan.vn,搜索日期:2007年8月1日.
    77 越南新闻快速网.http://vnexpress.net,搜索时期:2011年11月14日.
    78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1年11月16日.
    79 越南共产党电子报.http://www.dangcongsan.vn,搜索日期:2012年1月31日.
    80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5月30日.
    81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9月19日.
    82 http://cn. nhandan. org. vn/friendshipbridge/vietnam-and-china/item/255201-7. html
    83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0月30日.
    84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2月12日.
    85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09年5月18日.
    86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2月8日.
    87 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1月25日.
    [1]徐小鸽.新闻传播原理与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
    [2]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5.
    [3]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7.
    [4]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J].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期:3-5.
    [5]清华大学课题组.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轰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5-7.
    [6]刘鉴强.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1-3.
    [7]周庆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0年涉华报道透视[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2-4.
    [8]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3-5.
    [9]乔木.从美国媒体报道看PNTR的通过》[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2-5.
    [10]翟峥.中美两国在对方主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J].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1-3.
    [11]杨雪燕、张娟.90年代美国大报上的中国形象[J].外交学院报,2003年第1期:2-3.
    [12]史安斌、周庆安.新闻构架、符号与制造同意的艺术——美国媒体“十六大”报道综合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1-3.
    [13]田发伟、李希光.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分析倾向[J].新闻大学,2003:2-5.
    [14]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42-50.
    [15]相德宝.英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泰晤士报的实证研究[J].对外大传播,2006(9):41-42.
    [16]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8.
    [17]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43.
    [18]陈德智.没有硝烟的轰炸-试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报道[J].国际新闻界(4期/总91期),1999:1-3.
    [19]黄铮.胡志明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4月:25-31.
    [20]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等著.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年4月:15-17.
    [21]徐小鸽.新闻传播原理与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
    [22]张敏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34.
    [23]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2.
    [24]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25]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24.
    [26]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
    [27]汤光鸿.论国家形象[J].http://www.ciis.cn/item/2004-07-26/50506.html.
    [28]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16.
    [29]催保国、李希光.媒介上的日本形象——1990-2000中国报纸的日本报道分析[A].第2届中日传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1-2.
    [30]管文虎.研究国家形象理论,展示东方大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6-107.
    [31]段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32]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徐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06.
    [33]孔瑞.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媒因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年第2期:2-3.
    [34]许华.“颜色革命”背景下媒体之争与俄罗斯形象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1-3.
    [35]李宏、李民.传媒政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3-5.
    [36]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1-3.
    [37]臧国仁等.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现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 出版社,1999:5-8.
    [38]肖欣欣、刘乐耕.世纪末的一场对话--中美主流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座谈纪要[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1-2.
    [39]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J].大学时代学术教育版,2006年03期:2-4.
    [40]高芳.简析框架理论[J].青年记者,2008年第17期:1-3.
    [41]熊蕾.新闻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J].新闻观察,传媒透视,青年记者,2008(12):1-2.
    [42]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概念[J].际新闻界,2007(7):1-2.
    [43]李莉、张咏华.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基于“传播学杂志”特刊的探讨[J].国际新闻界,2008(3):2-3.
    [44]邓惟佳.论架构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运用[J].国际新闻界,2008(3):1-2.
    [4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新闻传播通用系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21.
    [46]李瑞芳.框架与新闻文本之建构——北京奥运筹备报道的案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3-7.
    [47]张成良、高家林、李静.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理论的观点[J].新闻界,2008(10):2-3.
    [48]唐闻佳.3.14西藏报道中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5):2-3.
    [49]张辛、黄英平.“5.12汶川大地震”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J].现代经济与信息,2008年07期:1-3.
    [50]孙有中著.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21-35.
    [51]朱小雪主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华人形象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9):19-25.
    [52]阮氏恒秋.20年来越南新闻法实施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2:42-43.
    [53]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
    [5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07年10月8日.
    [55]新京报.2003年12月4日.
    [56]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57]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5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0月30日.
    [59]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1月4日.
    [6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搜索日期:2012年11月13日.
    [1]Nhan Dan Online,http://www.nhandan.com.vn.2003-2012.
    [2]阮越英.越南媒体中的美国国家形象——对“人民报”、“国际报”和“青年报”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报道的考察分析[D].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图书馆,2007:15-17.
    [3]范克揽著.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形象[M].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2005:25-31.
    [4]范红进著.越美经贸关系的5年回顾[J].世界经济学院,当代美洲杂志,2000(5):1-5.
    [5]阮景泌著.美国经贸:名义上的亏本,实际上的利润[J].当代美洲杂志,2003年第2:2-3.
    [6]阮文俊著.除草剂“橙剂”与其影像[M].年轻出版社,胡志明市,2004:2-5.
    [7]范玉鸳著.美国的一年回顾[J].国际研究杂志,第1集,2003(2):1-3.
    [8]阮文权著.中国援助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分析(1954-1964)[J].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院,2008年第8期:1-2.
    [9]褚璧秋.2010年上海世博:传统文化价值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J].中国研究杂志,2011年第5期:2-3.
    [10]胡志明全集、第二集[M].河内:政治国家出版社,2000年:25-31.
    [11]越南共产党.党文件、第16集[M].国家政治出版社,H,2002:4-5.
    [12]阮秋芳著.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加强文化软实力[J].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杂志,2006年第6期:1.
    [13]武红林.从大战略角度看越中两国关系历史[J].研究与讨论杂志,2004年第7期:1-2.
    [14]黎文创著.越中共同寻找办法加强友好关系,扩大共同发展合作关系[J].亚太经济杂志,2010年第10期:1-2.
    [15]阮挺廉等著.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越中关系以及2020年的展望[M].百科辞典出版社,2013(1):5-7.
    [16]阮金宝等著.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思维方面的若干突破[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19-21.
    [17]阮芳俄著.推动越中两国关系提升到更加健康稳定、更加深刻的水平[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10期:3-5.
    [18]尹公庆著.推动越中经贸关系发展成为21世纪的合作与友谊的模型[J].越南商务研究院,2011年第9期:2-5.
    [19]阮挺廉著.越中关系中的南海问题[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9期:1-3.
    [20]阮徽欢著.胡志明与孙中山[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1年第10期:1-2.
    [21]武高潘著.越中友谊协会的互相交流与合作[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0年第6期:2-3.
    [22]阮徽贵著.越中两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合作[J].越南中国研究院,2010年第7期:3-4.
    [23]黎文美著.初探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周边外交[J].越南中国研究院,2005年第3期:1-2.
    [24]阮秋芳、褚臂秋等著.1978年至今中国人才发展战略与对越南的经验[J].亚太经济杂志,2010年第10期:1-2.
    [25]越]新闻法[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8:5-7.
    [26]越南共产党电子报.http://www. dangcongsan. vn,搜索日期:2007年8月1日.
    [27]越南新闻快速网.http://vnexpress.net,搜索时期:2011年11月14日 .
    [28]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1年11月16日.
    [29]越南共产党电子报.http://www. dangcongsan. vn,搜索日期:2012年1月31日.
    [30]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5月30日.
    [31]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9月19日.
    [32]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0月30日.
    [33]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2月12日.
    [34]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09年5月18日.
    [35]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2月8日.
    [36]越南人民报网.http://www.nhandan.com.vn,搜索时期:2012年11月25日.
    [1]Su Shangming.Changing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as reflec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and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72-1985[D].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1991.
    [2]Klaus Bruhn Jensen, ed.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P. 220.
    [3]Diertam A.Scheufele.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9(1),103-122.
    [4]Frame Annlysis. A Primer.www.lbro.ac.ck.
    [5]PriceV., TewksburyD. & PowerE.Switching trains of thought. The impact of news frames on reder's cognitive respon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M].Chicago, Ⅱ,1995, November.
    [6]Entman, R.M.(1993).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nural of Communication 43(4):51-58.
    [7]Gunaratne, Shelton A. (2000).Handbook of the Media in Asia[J].New Delhi:Sage.
    [8]Pan&Kosicki,1993.PanZ.D., & Kosicki.G.M.,(1993)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M].Political Communication,10(1),55-75.
    [9]Jonathan Mercer. Repu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M].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10]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 Mass:Addion-Wesley,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