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华简与商周若干史事考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史历来号称难治,限于史料稀缺,很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随着众多考古资料的不断公布,为这一领域开拓了勃勃生机,特别是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对于上古史研究的深入探索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围绕近年清华简公布的部分内容,以传世的先秦文献为依托,结合甲骨金文,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商周时一些重要史事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绪论首先介绍了清华简的整理及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简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所在,交代了具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局限。
     上编主要据清华简《尹诰》、《说命上》、《程寤》、《皇门》、《祭公之顾命》等篇简文对商与西周时期的治国观念进行初步研究。例如《尹诰》中“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一句的“友”与“民”分别指归降的夏臣和夏民,简文的主旨在于阐发商汤与伊尹君臣上下一心、共同解决危机的治国观念;《说命上》保存了一件失传已久的古代史事,主旨在于强调商王武丁与傅说之间相得益彰的史实,表达君主应当寻找并重用贤才的治国观念;《程寤》中太姒所梦与太子发密切相关,松、柏、械、柞指周的贤臣,文王告诫武王治国要善于用人,关注百姓的诉求;为解开“周公居东”的真实含义,本文结合《金滕》认为“周公居东”即周公避罪说,并分析了太公、召公与周公的关系,认为召公不是文王之子,而有可能是周的同族,与武王、周公为族兄弟,由此证明周公在与武王的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皇门》篇中个别句义需要重新诠释,《皇门》与《书·立政》之间的主旨思想与用词存在一致性,均为周公主张君臣同心、广纳贤才方能保证周邦的长久安宁;《祭公之顾命》的主旨在于祭公提醒周穆王要继承文王、武王的遗志,恪守天命,亲贤远佞,慎用刑罚,维护西周统治稳定。
     下编主要围绕清华简《系年》展开对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史事进行分析探讨。例如周平王因得位不正,必须依靠诸侯的支持,东周王室的衰落给予诸侯国推行霸政的机会;晋国在经历骊姬之乱之后,逐渐在晋文公的治理下恢复元气;城濮之战是晋国称霸的关键步骤,此后晋国又通过崤之战击败秦国,巩固了霸主地位;通过赵氏家族与邰氏家族的崛起的研究,表明晋国霸权潜藏着卿大夫专权的危机;楚国灭息是其霸业开始的重要准备,通过缕析楚国、息国关系,认为清华简所记较为合理,纠正了传世文献中的若干错误,进而指出楚文王灭息对楚国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为楚国北上争霸提供了有力保障;邲之战的胜利使得楚国问鼎中原,其爆发的原因并非是子家之乱,而是因为郑国背楚与晋国结盟,危害了楚国在中原的利益;楚国霸业衰微的前奏是巫臣叛逃事件,巫臣帮助晋国联络吴国给楚国带来沉重的军事负担,致使楚的国力逐渐下滑。此事表面上看是巫臣、子反的争妻之案,实则潜藏着楚国嫡系王族打击其他支族的历史素地。
     结语从整体上对清华简涉及的史事作了概括性的叙述,指出对于清华简的研究方兴未艾,坚持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紧密结合,就有可能解开古史遗留的谜团,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As we all know, the Pre-Qin history is difficult to research, because it is limited by lack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many questions are unable to solve. With more and mor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t is opening up full of vitality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which are published recently, produce inestimable influence for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Based o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traditional texts, the oracle bon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several important event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y by using the double evidence metho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firstly presents general condition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and then elaborates the paper's content briefly by showing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deas, methods and limits.
     Part one take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everal questions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period by using Tsinghua bamboo slips such as Yin Gao, Fu Yue Zhi Ming, Cheng Wu, Huang Men, Zhai Gong Zhi Gu Ming. In text Yin Gao, Friend stands for surrender officers and people stands for citizens of Xia dynasty. Text Shuo Ming records a long lost story that elaborate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Ding and Fu Yue. In text Cheng Wu, Taizi Fa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Zi tree, which stands for Zhou State, Song, Bo, Yu, Zuo stand for Zhou State's officer. For the meaning of Zhou Gong in the east, paper analyses Zhou Gong, Shao Gong and Tai Gong's relationship, and illustrates Tai Gong is different surname to Zhou Wu wang, while Shao Gong has a brotherhood with Zhou Wu wang. It hints that Zhou Gong has a priority in politics. In text Huang Men, some versions have to be reinterpreted, and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ng Men and Li Zheng. In text Zhai Gong Zhi Gu Ming, Zhai Gong warns Zhou Mu wang keeping on Wen Wang and Wu Wang's work, sticking to God's will, giving talented persons to a post in order to keep Western Zhou's stability.
     Part two take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everal questions in Chun Qiu period. King Ping of Zhou dynasty has a transformation form crown prince to king. King Wen of Chu captures Country Xi,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untry Chu's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 stable foundation for Country Chu. Chong Er and Yi Wu both have gains and lose, which is close to Li Ke's attitude. It shows cruel political fights by analyzing Zhao Dun's grasping power process. Country Chu attacks Country Zheng is not only for Zi Jia, but also for alliance of Jin and Zheng hurts Chu's profits. By researching battle in An, it corrects the view that Xiao Tong shu zi is jeering at Xi Ke. Wu Cheng defects Chu because of pursuing Xia Ji. It looks like a fight between Wu Chen and Zi Fan, actually it is a political action for direct line of descent persons of royal lineage.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research on several questions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It is a great potencial point for research of Tsinghua bamboo slips. Sticing to use traditional text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t is possible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history questions.
引文
①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① 李学勤:《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②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③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6期。
    ①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② 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4日。
    ③ 廖名春:《清华简与<尚书)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6期。
    ④ 沈建华:《清华楚简<尹至>释文试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⑤ 邢文:《试释清华简<尹至)的“一勿遗”》,载《清华简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⑥ 田旭东:《尹挚与伊尹学派—以出土文献为考察中心》,载《清华简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1-39页。
    ⑦ 郭永秉:《清华简<尹至)“(?)至在汤”解》,载《清华简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48-52页。
    ① 虞万里:《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史林》2012年第2期。
    ② 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篇的内容与思想》,载《清华简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40-47页。
    ③ 孙飞燕:《也谈清华简(尹诰)的“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载《清华简研究(第·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书局2012年版,第57-61页。
    ④ 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⑤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⑥ 何有祖:《清华简(程寤>补札》,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5月31日。
    ⑦ 李锐:《(程寤)试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30日。
    ⑧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⑨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5日。
    ⑩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11 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12 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3 杨朝明:《“清华简”(保训)与“文武之政”》,《管了学刊》2012年第2期。
    ① 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 廖名春、陈慧:《清华简(保训)篇解读》,《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③ 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④ 郭伟川:《<保训>主旨与“中”字释读》,《光明日报》2010年12月6日。
    ⑤ 王连龙:《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⑥ 陈伟:《<保训>字句试读》,《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61页。
    ⑦ 王辉:《也说清华楚简《保训》的“中”字》,收入《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版,第473页。
    ⑧ 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兼谈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光明日报》2009年05月18日。
    ⑨ 张卉:《清华简<保训>“中”字浅析》,《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⑩ 乔松林:《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船山学刊》2012年第3期。
    11 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
    12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13 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14 连劭名:《战国竹简<保训>与古代思想》,《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15 艾兰撰,王进锋译:《怎样成为君王》,《光明日报》2010年7月12日。
    16 李学勤:《从清华简谈到周代黎国》,《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17 裘锡圭:《说“夜爵”》,《出土文献》第2辑,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7-21页。
    18 田旭东:《清华简(耆夜)中的礼乐实践》,《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1期。
    ① 王鹏程:《“清华简”武王所戡之“黎”应为“黎阳”》,《史林》2009年第4期。
    ② 陈致:《清华简所见古饮至礼及<耆夜)中古佚诗试解》,《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6-31页。
    ③ 孙飞燕:《清华简(皇门)管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④ 李均明:《周书(皇门)校读记》,收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页。
    ⑤ 黄怀信:《清华简<皇门)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网,2011年3月14日。
    ⑥ 王连龙:《(逸周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⑦ 刘国忠:《从清华简(金滕)看传世本(金滕)的文本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⑧ 马楠:《<金滕>篇末析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⑨ 李学勤:《清华简(祭公>与师询簋铭》,《初识清华简》,山西书局2013年版,第135-139页。
    ⑩ 沈建华:《清华简(祭公>与(逸周书)校读记》,《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37页。
    ① 沈建华:《清华楚简(祭公之顾命>中的三公与西周世卿制度》,《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期。
    ② 陈颖飞:《清华简祭公与西周祭氏》,《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③ 李学勤:《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郢》,《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④ 赵平安:《楚居的性质、作者与写作年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⑤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⑥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⑦ 王晖:《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人文杂志》2013年第5期。
    ⑧ 邓少平:《清华简(系年) 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⑨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收入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180页。
    ① 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② 魏栋:《清华简(系年)与携王之谜》,《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③ 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
    ④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奴(?)之戎”试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
    ⑤ 田旭东:《清华简(系年)与秦人西迁新探》,《秦汉研究》2012年第6辑。
    ⑥ 沈建华:《秦族西迁朱圄原因及有关地理》,《古文字研究》第29辑,第570-574页。
    ⑦ 史党社:《近二十年秦人来源研究的新进展述评》,彭卫主编:《历史学评论》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28-249页。
    ⑧ 王洪军《清华简(系年>与少暤“西迁”之谜》,《北方论从》2013年第1期。
    ⑨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
    ⑩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重释洙司徒疑簋》,《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1 董珊:《清华简(系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4月1日。
    ① 刘全志:《清华简(系年>“王子定”及相关史事》,《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② 李锐:《由清华简(系年>谈战国初楚史年代的问题》,《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③ 马卫东:《清华简<系年)项子牛之祸考》,《华夏文化论坛》第九辑。
    ④ 罗恭:《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修建》,《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⑤ 陈民镇:《清华简(系年>研究》,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⑥ 陈颖飞:《楚悼王初期的大战与楚封君—清华简<系年>札记之一》,《文史知识》2012年第5期。
    ⑦ 陈伟:《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的文献学考察》,《史林》2013年第1期。
    ⑧ 廖名春:《清华简(系年>管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⑨ 陈民镇:《(系年) 故志说—清华简(系年) 性质及撰作背景刍议》,《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① 许兆昌、齐丹丹:《试论清华简(系年)的编纂特点》,《古代文明》2012年第6期。
    ② 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③ 牛鹏涛:《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3页。
    ③ 孙飞燕:《也谈清华简(尹诰>的“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载《清华简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57-61页。
    ④ 王宁:《清华简<尹至)<尹诰)中的“众”和“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2月4日。
    ① 陈民镇:《清华简(尹诰>集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9月12日。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4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9页。
    ⑤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263页;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0页;曾运乾:《尚书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7页。
    ⑦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3-194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451页。
    ②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页。
    ③ 李学勤:《释“出入”与“逆造”—金文释例之一》,收入《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1页。
    ④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
    ⑤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① 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5-396页。
    ②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③ 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4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4页。
    ② 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咸有一德)》,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25日。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30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55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5-106页。
    ⑥ 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3-354页。
    ①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② 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98页。
    ④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0页。
    ② 黄怀信:《清华简(尹至)补释》,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17日。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6-97页。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 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9-90页。
    ⑦ 曾运乾:《尚书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⑧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73页。
    ⑨ 曾运乾:《尚书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⑩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18页。
    1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4页。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89页。
    ② 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社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9-1240页。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83页。
    ④ [清]梁玉绳撰:《史记质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页。
    ⑤ 李学勤:《论清华简<说命>中的卜辞》,《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
    ⑥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⑦ 杜勇:《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2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2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⑤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54-555页。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②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60页。
    ① 李学勤:《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5页。
    ② 李学勤:《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75页。
    ③ 史杰鹏:《释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收入《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38-442页。
    ④ 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6页。
    ⑤ 董珊:《<鲍叔牙)篇的“考治”与其历史文献背景》,简帛网2007年7月16日。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2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60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②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51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2246贞。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0-262页。
    ① 李学勤:《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文史哲》2003年第4期。
    ② 李学勤:《论清华简<说命>中的卜辞》,《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第274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199页。
    ④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① 李学勤:《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95-198页。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199页。
    ④ 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1页。
    ⑤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71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199页。
    ⑦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1页。
    ⑧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4页。
    ⑨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⑩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4页。
    11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2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站,2013年1月6日。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5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6页。
    ⑥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1页。
    ⑦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3-128页。
    ⑧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7-218页。
    ⑨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4页。
    ⑩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0页。
    11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5-256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3-524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58页。
    ③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1-434页。
    ① 罗琨:《商朝的战争与军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3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8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3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8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9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284页。
    ③ 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9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4页。 ① 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6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页。
    ②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78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64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50页。
    ⑤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17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3页。
    ⑦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⑧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
    ⑨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⑩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89页。
    ① [宋]陆佃:《埤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页。
    ② [汉]伏生撰,[清]皮锡瑞疏证:《尚书大传疏证》,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第13页。
    ③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④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⑤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⑥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⑦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38页。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2页。
    ⑩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8页。
    11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12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26页。
    1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1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1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20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4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6页。
    ⑤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63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549-550页。李学勤:《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②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3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9-230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7页。
    ⑤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2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3-47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84-1392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①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210页。
    ② 李学勤:《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笔者对于释文的解释参考了马承源先生与李学勤先生的诠释,特此说明。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8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55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7页。
    ①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58页。
    ②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③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2页。
    ④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3页。
    ⑤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86-1987页。
    ⑥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9页。
    ⑦ 李学勤:《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⑧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7页。
    ① 清华大学出上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上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7页。
    ②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0页。
    ④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⑤ 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收入《论易从稿》,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9页、146页。
    ⑥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98页。
    ⑦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上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8页。
    ②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③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8页。
    ⑤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⑥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⑦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⑧ 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⑨ 曾运乾:《尚书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⑩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1-382页。
    ① 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收入《于省吾著作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8页。
    ② 曾运乾;《尚书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56页。
    ③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5页。
    ④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25页。
    ⑤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⑥ 李学勤:《文盨与周宣王中兴》,《文博》2008年第2期。
    ⑦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175页。
    ⑧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⑨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⑩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1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12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3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8页。
    ②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196页。
    ③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9页。
    ②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 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9页。
    ⑤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②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1-233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④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96-105页。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0页。
    ②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19页。
    ④ 陈剑:《清华简(金滕)研读三题》,收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⑤ 黄怀信:《清华简(金滕)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21日。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4-395页。
    ②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39页。
    ③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49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② 马楠:《楚简与(尚书>互证校释四则》,《出土文献》第二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215-220页。
    ③ 白立超:《出土文献与(尚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148页。
    ④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页。
    ⑤ 彭裕商:《清华简(系年)札记二则》,收入《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1-34页。
    ① 黄怀信:《清华简(金滕)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21日。
    ② 白立超:《出土文献与<尚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147页。
    ③ 陈剑:《清华简<金滕>研读三题》,收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④ 彭裕商:《(尚书·金滕>新研》,《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
    ⑤ 王坤鹏:《简本<金滕)学术价值新论》,《古代文明》2012年第4期。
    ⑥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622页。
    ⑦ 牟庭:《同文尚书》,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736-750页。
    ⑧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37页。
    ①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4-237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1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4页。
    ④ 彭裕商:《清华简(系年)札记二则》,收入《出士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1-34页。
    ⑤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479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9页。
    ② 转引自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1-362页。
    ④ 陈颖飞:《清华简祭公与西周祭氏》,《江汉考古》2012年第1期。
    ⑤ 白立超:《出土文献与<尚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第149-150页。
    ⑥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9页。
    ③ 蔡运章:《论太保玉戈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④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1页。
    ⑤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52页。
    ⑥ 陈剑:《清华简<金滕>研读三题》,收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35-1636页。
    ②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4页。
    ④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4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9页。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91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8页。
    ④ 王彩梅:《召公爽与西周燕国的建立》,《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⑤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5页。
    ⑥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170页。
    ⑦ 陈槃:《(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收入《旧学旧史说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3-748页。
    ⑧ 于省吾:《双剑移尚书新证》,收入《于省吾著作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3页。
    ①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23页。
    ②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页。
    ③ 转引自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41页。
    ⑥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49页。
    ⑦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63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88页。
    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388页。
    ③ 转引自陈槃:《(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收入《旧学旧史说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4页。
    ④ [清]梁玉绳:《史记质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2页。
    ⑤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页。
    ⑥ 转引自陈槃:《(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收入《旧学旧史说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4页。
    ⑦ [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51页。
    ① 转引自陈槃:《(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收入《旧学旧史说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4页。
    ② 转引自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③ 任伟先生曾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笔者以此为基础,略作补证。
    ④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⑤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16页。
    ⑥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4-930页。
    ⑦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7页。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93-1495页。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84页。
    ①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76页。
    ② 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收入《于省吾著作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3页。
    ③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282页。
    ④ [日]岛邦男著,濮茅佐、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页。
    ⑤ 许进雄:《许进雄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41-470页。
    ⑥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69页。
    ① 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② 张懋镕:《召公采地考补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① 李学勤:《北京、辽宁出土青铜器与周初的燕》,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6-53页;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收入《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308页;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178页。
    ②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③ 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① 李学勤:《新出应公鼎释读》,收入《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6-149页。
    ② 陈絮:《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 张懋镕:《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文博》2009年第3期。
    ④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⑤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页。
    ⑥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页。
    ⑦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4-165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3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5页。
    ④ 黄怀信:《清华简<皇门)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网,2011年3月14日。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4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9页。
    ③ 李均明:《周书<皇门)校读记》,收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页。
    ④ 黄怀信:《清华简<皇门)校读》,武汉大学简帛网,2011年3月14日。
    ⑤ 王连龙:《<逸周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⑥ 复旦大学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皇门)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5日。
    ⑦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22页。
    ⑧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②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94页。
    ③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68-2869页。
    ④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⑤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09页。
    ⑥ 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⑦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3-224页。
    ⑧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⑨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4页。
    ② 杨升南、马季凡:《商代经济与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0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页。
    ④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5页。
    ⑤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52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1页。
    ⑦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页。
    ⑧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页。
    ⑨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9页。
    ⑩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页。
    1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1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页。
    13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14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3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9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92页。
    ⑤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⑥ 孙飞燕:《清华简(皇门)管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 刘师培:《周书补注》,见《刘申叔先生遗书》,宁武南氏1936年校印本。
    ② 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③ 王连龙:《<逸周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④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⑤ 李学勤:《清华简<尚书)与(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⑥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⑦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页。
    ⑧ 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69-271页。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三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版,第205页。
    ⑩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8页。
    11 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69-271页。
    1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页。
    ①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5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页。
    ③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孙飞燕:《清华简(皇门>管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4-165贞。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0-231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4-165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4-165贞。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贞。
    ③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95-1696页。
    ④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98-1699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64-165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233贞。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73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74-17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④ 李学勤:《祭公谋父及其德论》,《齐鲁学刊》1988年第3期。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⑥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3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卜7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6-938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134贞。
    ①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87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9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40-1341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1页。
    ① 这里参考了刘源先生的释文,见刘源:《速盘铭文考释》,《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43页。
    ②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③ 杨朝明:《清华简“保训”与“文武”之政》,《管子学刊》2012年第2期。
    ④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页。
    ① 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②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6-77页。
    ③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99-1300页。
    ④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5页。
    ⑤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5辑。
    ⑥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页。
    ⑦ Edward L. Shaughnessy: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Inscribed Bronze Vessel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pp.187.
    ⑧ 陕西周原考古队、尹盛平主编:《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⑨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8页。
    ② 张懋镕:《略说对周昭王南征的评价》,《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79页。
    ③ 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41页。
    ④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5页。
    ⑥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73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0页。
    ②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89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3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33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2-183页。
    ⑥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455页。
    ⑦ 李学勤:《(商誓>篇研究》,收入《古文献丛论》,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7页。
    ② 李学勤:《叔多父盘与(洪范)》,收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③ 丁四新:《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⑤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61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3页。
    ⑦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14页。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页。
    ① [以]尤锐著,孙英刚译:《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② 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③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27-928页。
    ① 沈建华:《清华简(祭公)与(逸周书)校读记》,《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页。
    ② 曹玮编著:《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③ 李桂民:《周原庙祭甲骨与“文王受命”公案》,《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3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8-209页。
    ②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34页。
    ③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④ [日]白川静著,曹兆兰译:《金文通释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 张怀通:《武王伐纣史实补考》,《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①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38页。
    ③ 转引自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①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4-475页。
    ② 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6-447页。
    ④ 赵平安:《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171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0-251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4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38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7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8-149页。
    ①[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0-231页。
    ② 屈万里:《西周史事概述》,《“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42本第4分,1971年12月,第775-802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1-250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38页。
    ⑥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⑦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⑧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4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8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6-447页。
    ③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65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3-264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14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7-1528页。
    ②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565页。
    ③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页。
    ④ 晁福林:《春秋战国社会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3页。
    ① 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2-113页。
    ②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6页。
    ③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8页。
    ⑤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6期。
    ① 王晖:《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人文杂志》2013年第5期。
    ②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③ 王晖:《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人文杂志》2013年第5期。
    ④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收入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179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0页。
    ②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9-150页。
    ③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3-254页。
    ① 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②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56页。
    ③ 顾栋高辑:《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01页。
    ① 刘丽:《重耳流亡路线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①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9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4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3-254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5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6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5-296页。
    ⑦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8-239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0-1641页。
    ②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4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9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2-293页。
    ② 张光远:《故宫新藏春秋晋文称霸“子犯和钟”初释》,《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第145期;冯时:《春秋子犯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文物季刊》1997年第4期。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7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4-295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8-25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6-22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2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4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3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0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5-296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0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7页。
    ②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2-283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8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1-282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8页。
    ③ [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4-55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2-403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4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35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38页。
    ② [清]陶方琦:《汉孳室文钞》,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7-268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8-269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3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56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5-278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3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2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9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9-290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0-292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7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9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5-296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0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6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0-1651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3-334页。
    ⑥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6页。
    ⑦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0-1651页。
    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6页。
    ①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5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页。
    ③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19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3页。
    ⑤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5页。
    ⑥ 刘师培:《偃姓即赢姓说》,收入《刘师培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157页。
    ⑦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8-239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5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1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9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5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9页。
    ④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13页。
    ⑤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7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7页。
    ③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57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上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⑤ 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170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5-1007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9-35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1-442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7页。
    ⑤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557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2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9-330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8-1659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书局1990年版,第443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5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8-1659页。
    ①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1-46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8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8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8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8页。
    ⑦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6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5-456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4-435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8-239页。
    ①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52-5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5-1007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0-351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7-619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66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6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2-46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9-400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1-452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6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5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4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3-515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③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9-330贞。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6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79-1781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5页。
    ①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0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4-546页。
    ④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1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8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0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1-552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9-33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4页。
    ④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708-70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2页。
    ① [清]俞樾:《群经平议》,收入《续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165页。
    ②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1-552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1页。
    ① [清]万斯大:《学春秋随笔》,《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37页。
    ②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③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2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③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8-562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2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2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8-562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5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3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60-1662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4-415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60-1662页。
    ④ 韩席畴编注:《左传分国集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92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8-562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3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⑥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4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51-552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2页。
    ③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38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68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1-774页。
    ⑥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7-1678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7-1498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90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17页。
    ①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9页。
    ②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③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2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0页。
    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03页。
    ⑧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0页。
    ① 李无未:《春秋朝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② 李无未:《春秋朝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27页。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1-774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7-1498页。
    ⑦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7-1678页。
    ⑧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① 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
    ② 杨们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5-44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1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7页。
    ⑤ [清]顾栋高辑:《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83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1页。
    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2页。
    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1-774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1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8-439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6-797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7-799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15-816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3页。
    ①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7-1499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8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1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3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8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5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4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7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4页。
    ⑦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9页。
    ⑧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37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39页。
    ② 程薇:《清华简<系年>与息妫事迹》,《文史知识》2012年第4期。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7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4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8-199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48页。
    ④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66页。
    ⑤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96页。
    ① 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33-334页。
    ② [汉]刘向:《古列女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104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759页。
    ④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7页。
    ① 陈伟:《读清华简《系年》札记(二)》,简帛网2011年12月21日。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28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页。
    ④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① 程薇:《清华简(系年>与息妫事迹》,《文史知识》2012年第4期。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8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4页。
    ②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③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388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0-423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7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4页。
    ⑦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66页。
    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9-170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春秋铜器》,《文物》1972年第3期。
    ②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64页。
    ③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8-19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2页。
    ①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②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页。
    ③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④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⑤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⑥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⑦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172页。
    ⑧ 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⑨ [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07-808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08页。
    ④ 徐少华:《周代南士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⑤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9页。
    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31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0页。
    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5页。
    ④ 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85-193页。
    ⑤ 葛亮:《(上博七·郑子家丧)补说》,收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7-678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09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67-1768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2页。
    ①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73-179页。
    ② 陈伟:《<郑子家丧>初读》,简帛网2008年12月31日。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2页。
    ④ [清]顾栋高辑:《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18-1920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6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51页。
    ①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50-951页。
    ② 马楠:《上博九<陈公治兵)初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3年4月22日。
    ③ 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4页。
    ④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61-262页。
    ⑤ 孙人和:《左宦漫录》,《文史》第2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3-50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7页。
    ⑦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74页。
    ⑧ 李天虹:《竹书<郑子家丧)所涉历史事件综析》,《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9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上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5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7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书局1959年版,第1769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2页。
    ⑤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上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22贝。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2-726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1-732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3-665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828页。
    ③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29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5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1-72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2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69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8-721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6-1677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9-730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6-737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5-166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7-738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8-73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43-747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7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7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48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6-1677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6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1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程薇:《清华简<系年>与夏姬身份之谜》,《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2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07-708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79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3-804页。
    ⑤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81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92-1493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8-1679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3-805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程薇:《清华简(系年>与夏姬身份之谜》,《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3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2页。
    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71贝。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5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83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4-835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0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22页。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山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78-1679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48-749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贞。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5-806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83页。
    ③ [汉]刘向撰,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5-148页。
    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⑤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91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7页。
    ⑦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675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97页。
    ②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82页。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1-62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4页。
    ⑤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0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32页。
    ⑦ 斯维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69页。
    ⑧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⑨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92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3-71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3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1-1702页。
    ① [日]安倍道子:《关于春秋时代的楚王权—从庄王时代到灵王时代》,载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编:《楚史研究专辑》,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2年,第244-263页。
    ② 李零:《“三闾大夫”考》,收入《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23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1页。
    ④ 杨们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3-834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89年版。
    [4][汉]伏生撰,[清]皮锡瑞疏证:《尚书大传疏证》,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
    [5][宋]蔡沈:《书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清]牟庭:《同文尚书》,齐鲁书社1981年版。
    [7][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版。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刘师培:《周书补注》,《刘申叔先生遗书》,宁武南氏1936年校印本。
    [12]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2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
    [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2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25][宋]陆佃:《埤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清]俞樾:《群经平议》,收入《续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版。
    [27][清]万斯大:《学春秋随笔》,收入《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版。
    [2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9][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0]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32][汉]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33][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4][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35][汉]刘向撰,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
    [36][汉]刘向:《古列女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37][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
    [38][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春秋]孔丘撰,孔子门人整理,杨树达疏证:《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41]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
    [42][汉]刘安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43][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44][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
    [45][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46][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47][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48][清]陶方琦:《汉孳室文钞》,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2]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春秋铜器》,《文物》1972年第3期。
    [3]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年版。
    [4]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6]胡厚宣主编,王宇信、杨升南总审校:《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
    [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曹玮:《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1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西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版。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
    [1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8]陈伟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
    [20]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
    [2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
    [1]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韩席畴编注:《左传分国集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5]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6]梁玉绳:《史记质疑》,中华书局1981年版。
    [7]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9]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5]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刘起舒:《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17]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9]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1]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22]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28]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9]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0]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1]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蔡运章:《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斯维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34]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35]陈直:《读金日扎》,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40]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版。
    [4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3]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4]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5]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4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7]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48]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版。
    [52]张金光:《秦制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4]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5]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6]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张政娘:《张政娘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58]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
    [59]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
    [60]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版。
    [61]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黄留珠:《传统历史文化散论》,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63]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65]周玉秀:《(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中华书局2005年版。
    [66]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李无未:《春秋朝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9]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70]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1]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72]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73]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许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5]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6]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耐林癫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7]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80]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1]杨升南:《甲骨文商史丛考》,线装书局2007年版。
    [82]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83]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4]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5]于省吾:《双剑移尚书新证》,收入《于省吾著作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86]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7]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8]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9]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0]田旭东:《古代兵学文化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92]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3]许进雄:《许进雄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94]陈槃:《旧学旧史说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5]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6]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7]韩江苏、江林昌著:《(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8]王震中:《商代都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9]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0]罗琨:《商朝的战争与军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1]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年版。
    [102]王连龙:《(逸周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3]杨升南、马季凡:《商代经济与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4]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5]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6]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07]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8]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109]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0]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1]朱凤瀚主编:《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12]李零:《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3]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14]晁福林:《春秋战国社会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15]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6]晁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7]许倬云:《西周史》(增补2版),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
    [11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2年版。
    [119]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0]张政娘:《论易丛稿》,中华书局2012年版。
    [121]张怀通:《逸周书新研》,中华书局2013年版。
    [122]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23]李学勤:《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版。
    四、海外学者著作
    [1][美] Herrlee Glessner Creel: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 volume 1 (1970).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日]安倍道子:《关于春秋时代的楚王权—从庄王时代到灵王时代》,载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编:《楚史研究专辑》,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2年。
    [3][日]白川静著,温天河、蔡哲茂译:《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版。
    [4][美]Edward L. Shaughnessy: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Inscribed Bronze Vessel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5][日]白川静著,袁林译:《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6][日]白川静著,曹兆兰译:《金文通释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日]岛邦男著,濮茅佐、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美]夏含夷:《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巴蜀书社2008年版。
    [10][韩]权仁瀚、金庆浩、李承律编:《东亚资料学的可能性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美]艾兰:《怎样成为君王》,王进锋译,《光明日报》,2010年7月12日。
    [12][美]艾兰:《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新译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4][美]艾兰:《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5][美]夏含夷:《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6][以]尤锐著,孙英刚译:《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杨向奎:《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著作年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第2期。
    [2]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3]徐中舒:《西周史论述》,《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4]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1979年第6辑。
    [5]何幼琦:《周公东征概述》,《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
    [6]陈昌远:《“周公奔楚”考》,《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
    [7]顾颉刚:《周公执政称王—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二》,《文史》1985年第23辑。
    [8]李学勤:《大盂鼎新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9]李学勤:《祭公谋父及其德论》,《齐鲁学刊》1988年第3期。
    [10]李学勤:《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11]黄怀信:《(逸周书>时代略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12]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3]王彩梅:《召公爽与西周燕国的建立》,《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4]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15]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
    [16]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收入《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7]杨朝明:《周公东征史实诠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18]沈长云:《骊戎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9]李学勤:《师询簋与<祭公>》,《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余瑾:《对<逸周书·皇门解>的再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1]刘源:《速盘铭文考释》,《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2]李学勤:《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3]王连龙:《汲冢<周书>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24]张怀通:《“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新解》,《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5]朱凤瀚:《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26]朱凤瀚:《(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7]朱凤瀚:《魏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第3期。
    [28]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日。
    [29]张怀通:《小盂鼎与<世俘>新证》,《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30]陈絮:《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1]张懋镕:《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文博》2009年第3期。
    [32]张光裕:《何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文物》2009年第2期。
    [33]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34]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35]李学勤:《周文王遗言》,《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36]李学勤、刘国忠:《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国学学刊》2009年第3期。
    [37]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38]李均明:《<保训)与周文王的治国理念》,《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39]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
    [40]刘国忠:《清华简保护及研究情况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9期。
    [41]黄人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宝训)校读》,《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6期。
    [42]李零:《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
    [43]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4]刘光胜:《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45]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6]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47]沈建华:《释<保训>简“测阴阳之物”》,《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8]王辉:《清华楚简<保训>“惟王五十年”解》,《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6期。
    [49]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50]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51]李学勤:《清华简(耆夜)》,《光明日报》2009年8月3日。
    [52]刘成群:《清华简(乐诗)与“西伯戡黎”再探讨》,《史林》2009年第4期。
    [53]王鹏程:《“清华简”武王所戡之“黎”应为“黎阳”》,《史林》2009年第4期。
    [54]张怀通:《武王伐纣史实补证》,《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55]刘光胜:《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东岳论丛》2010年第5期。
    [56]陈伟:《<保训>字句试读》,《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58-62页。
    [57]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8]陈致:《清华简所见古饮至礼及<耆夜>中古佚诗试解》,《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6-30页。
    [59]刘成群《清华简<耆夜>与尊隆文、武、周公——兼论战国楚地之<诗>学》,《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60]李学勤:《从清华简谈到周代黎国》,《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5页。
    [61]徐义华《清华简<保训>“假中于河”解》,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62]王辉: 《读清华楚简《保训》札记(四则)》, 《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 局2010年版。
    [63]沈建华: 《清华战国楚简<保训)所见商代先祖史迹传说》,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64]姚小鸥:《“保训”释疑》,《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65]张崇礼:《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6]王辉: 《也说清华楚简<保训>的“中”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67]王连龙:《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68]王连龙:《(保训)与<逸周书>多有关联》,《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1日。
    [69]刘国忠:《清华简<金滕)与周公居东的真相》,《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31-42页。
    [70]沈建华:《清华楚简<祭公之顾命>中的三公与西周世卿制度》,《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期。
    [71]黄人二:《战国简<保训>通解——兼谈其在中国经学史上“道统说”建立之重要性》,《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72]廖名春、陈慧:《清华简<保训)篇解读》,《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73]郭伟川:《(保训>主旨与“中”字释读》,《光明日报》2010年12月6日。
    [74]甘凤、王进锋、余佳翻译、整理:《中是什么》,《光明日报》2010年7月12日。
    [75]张卉:《清华简<保训>“中”字浅析》,《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76]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77]廖名春:《清华简与<尚书>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6期。
    [78]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9]江林昌:《浅议清华简<保训>篇“中”的观念》,《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76-77页。
    [80]张怀通:《武王伐纣史实补考》,《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81]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82]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83]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6期。
    [84]郭伟川:《武王遵遗训伐纣取中土——再论清华简(保训>》,《光明日报》2011年4月25日。
    [85]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2期。
    [86]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研究》,《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87]沈建华:《清华楚简<尹至>释文试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88]沈建华:《清华简<祭公)与<逸周书>校读记》,《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89]廖名春:《清华简<金滕)篇补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90]黄怀信:《清华简<金滕>校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3期。
    [91]李锐:《<金滕>初探》,《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92]刘国忠:《从清华简<金滕>看传世本<金滕)的文本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3]马楠:《清华简第一册补释四则》,《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94]马楠:《(金滕>篇末析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5]李锐:《清华简(保训>与中国古代“中”的思想》,《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
    [96]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97]陈剑:《清华简<金滕>研读三题》,收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98]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99]赵平安:《(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00]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奴(?)之戎”试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
    [101]李学勤:《谈秦人初居“邾”的地理位置》,《出上文献》(第二辑),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5页。
    [102]李学勤:《纣子武庚禄父与大保簋》,《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103]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04]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05]刘国忠:《从清华简<金滕)看传世本<金滕>的文本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06]李均明:《清华简<皇门>之君臣观》,《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07]孙飞燕:《清华简<皇门>管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08]王连龙:《清华简<皇门>篇“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门”刍议——兼谈周公训诰的时间及场所问题》,《孔子研究》2011年第3期。
    [109]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10]李学勤:《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中国文化》2011年第1期。
    [111]廖名春:《清华简(金滕)篇补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12]黄怀信:《清华简<金滕>校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3期。
    [113]李锐:《(金滕>初探》,《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14]陈颖飞:《清华简毕公高、毕桓与西周毕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6期。
    [115]陈颖飞:《清华简<程寤>、<保训>文王纪年探研》,《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116]刘成群:《毕公事迹及毕公世系初探—基于清华简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7]杜勇:《清华简<金滕>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
    [118]彭裕商:《(尚书)金滕新研》,《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
    [119]罗恭:《清华简<金滕>与周公居东》,《文史知识》2012年第4期。
    [120]杨振红:《从清华简<金滕)看<尚书>的流传及周公历史记载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121]许兆昌、齐丹丹:《试论清华简<系年>的编纂特点》,《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
    [122]陈民镇:《(系年)“故志”说—清华简<系年)性质及撰作背景刍议》,《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23]廖名春:《清华简<系年)管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24]李学勤:《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
    [125]马楠:《楚简与(尚书)互证校释四则》,《出土文献》第二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215-220页。
    [126]程薇:《清华简<系年)与息妫事迹》,《文史知识》2012年第4期。
    [127]程薇:《清华简<系年>与晋伐中山》,《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28]程薇:《清华简<系年)与夏姬身份之谜》,《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129]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130]陈颖飞:《楚悼王初期的大战与楚封君——清华简<系年>札记之一》,《文史知识》2012年第5期。
    [131]梁立勇:《读<系年>札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32]邓少平:《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33]陈伟:《读清华简<系年>札记》,《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
    [134]罗恭:《从清华简<系年)看齐长城的修建》,《文史知识》2012年第7期。
    [135]田旭东:《清华简<系年)与秦人西迁新探》,《秦汉研究》2012年第6辑。
    [136]陈颖飞:《清华简祭公与西周祭氏》,《江汉考古》,2012年第1期。
    [137]刘光胜:《清华简与先秦(书>经流传》,《史学集刊》2012年第1期。
    [138]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39]刘国忠:《清华简与古代文史研究》,《文史知识》2012年第3期。
    [140]刘国忠:《清华简<程寤>与“文王受命”》,《文史知识》2012年第5期。
    [141]刘光胜:《真实的历史还是不断衍生的传说—对清华简文王受命的再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
    [142]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43]李桂民:《周原庙祭甲骨与“文王受命”公案》,《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44]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45]吕庙军:《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46]李守奎:《清华简中的诗与<诗>学新视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47]马楠:《清华简<良臣> 所见三晋<书>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48]江林昌、孙进:《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49]杜勇:《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鹗> 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
    [150]杜勇:《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51]程浩:《清华简<金滕> 性质与成篇辨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52]陈絮:《清华简札记二则》,《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153]丁四新:《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154]李锐:《清华简(傅说之命>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55]杜勇:《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156]廖名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篇对比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57]魏栋:《清华简<系年)与携王之谜》,《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158]夏麦陵:《初读清华简<楚居)的古史传说—对<楚居)有关古史传说的一点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1期。
    [1]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2]严明:《“清华简”(保训)研究》,北京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马楠:《周秦两汉书经考》,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4]郝贝钦:《清华简<耆夜>整理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5]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研究》,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6]陈民镇:《清华简<系年)研究》,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7]路懿菡:《清华简与西周若干问题研究》,西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8]白立超:《出土文献与<尚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