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岗学术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队伍的支撑,正是学术队伍的前后相续,才有学术创造的薪火相传。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队伍的壮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从20世纪初期至今,正是在一批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才从萌蘖成长到枝繁叶茂。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队伍人员庞大,分布在不同的学科,学术成就各有侧重。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构建做出贡献者绝大部分为知识淹博、视野高远的博通型学者。其中,华岗是少为人知且被低估的一位。梳理华岗的治学历程,研究其学术成果,提炼其学术思想,重估其学术价值,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建设,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都大有裨益。
     华岗首先是战士其次是学者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学术之路始终与时代、政治密切关联。而华岗的治学历程,可以说,也正与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基本一致。1925年之前,华岗深受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在恽代英等人的引导下,开始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将其作为政治信仰,投身于民主革命活动。1925年至1937年间,华岗为革命需要、现实需要而开始的学术活动奠定了个人一生的学术基础,尤其是编写《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和翻译《共产党宣言》。1937年至1949年,在经过前期的学术积累后,华岗的学术研究逐渐走向成熟。正处盛年的华岗克服诸多困难,除继续在史学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外,研究兴趣还拓展至军事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并初步架构其自己的学术体系。恰恰自193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全面进军,学科体系初步成形。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显示了空前的学术创造力和学术生机。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学术,华岗以此为契机将文史哲融合贯通,创办《文史哲》杂志,致力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宣传和普及。
     由于华岗中共理论家的身份,其治学涉及多个领域,对史学、文学、哲学、军事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皆有论述,以著作等身形容亦不为过。在所有学术成果中,最能体现华岗学术思想并能反映其学术风格的当属史学、文学、哲学三个领域的著述。
     在史学领域,华岗既有具体的史学实践,又有理论的总结和凝炼。《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一改此前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局限于描述过程的做法,而注意从纵横两方面研究大革命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社会基础、准备阶段、经验教训等,从历史现象到历史本质,揭示了大革命史的真相,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严谨的研究体系。《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五四运动史》、《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沿用了这一体系,并从不同层面加以充实完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总结了近百年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为抗日战争服务;同时从结构上完善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近百年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奠基著作之一。《五四运动史》结合史实阐述了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关于五四运动的一系列论断,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五四运动的专史。《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驳了简又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创见。
     华岗深刻认识到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于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通过《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阻滞的基因》、《古代历史三问题》等文章和《社会发展史纲》一书,对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问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论述。其中,在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深刻论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和特殊规律。这一点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回答中国革命的本质和目的问题,重在以唯物史观的普遍规律来考察中国历史,忽略了对中国历史特殊性的关注。随着民主革命的深入,华岗注意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和危害,从而有意识地进行纠偏。华岗关于社会发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反映了此时的唯物史观正力图克服过于强调一般性所导致的绝对化倾向,而致力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平衡,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的重要变化,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正逐渐走向成熟。在史学理论的思考上,华岗创获颇多,对历史学科学化的论述尤其深刻,其中有关历史主义的阐释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历史主义这一史学思潮的策源地。综观华岗的史学理论,他的史学观念与毛泽东、翦伯赞等人的史学思想一脉相承:一、把社会作为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预先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二、把历史视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三、立足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视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四、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文学领域,华岗受“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强调“革命文学”的意义,倡导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阐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容。美学方面,华岗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既与当时美学四家观点有明显不同,又吸收了四家各自合理因素的一种新的美的本质观的雏形:美的客观性首先是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其次才是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这一观点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吸收了“美在自然”说的合理因素;又吸收了“美在主观”说和“美在主客观统一”说中重视主体意识作用的合理因素,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偏向,同时又在本质上表现了与其他各方的差异。1941年6月,华岗对1937——1941年间的抗战文学进行了总结,参与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强调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对于抗战文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在鲁迅研究方面,华岗在学术界率先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高度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提升了鲁迅研究的水平。而《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一书则开辟了鲁迅研究的若干新方向,对后来“鲁迅学”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在哲学领域,华岗特别注重对唯物主义哲学的探讨,尤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探索。在高校,华岗通过政治大课的形式宣传和普及辩证唯物论,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他孜孜以求于对规律的探寻,所撰写的《规律论》以规律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如规律的“本质”、“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和作用”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基本规律等。该书反思并力求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担当。《规律论》是当时对规律的哲学思考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规律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华岗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者王充、老子等人的思想进行了专门研究,发掘了他们思想中被忽略的积极成分,重新评估了这些思想的现代价值。
     华岗的学术思想,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学术架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以规律论为学术基础,史学研究上转变为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探寻,文学上转变为对文艺创作规律,特别是美学规律的考察,其中尤其推崇鲁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这一学术架构,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这一学术体系的构建,华岗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功不可没。在史学方面有创始之功,在文学方面有开拓之功,在哲学方面则有深化之功。因此,华岗以自身在文史哲方面的学术造诣,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学术化做出了贡献,理应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尊重,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With a limitless supply of scholars and academics, the academic teams have always improved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Marxist academic teams works a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Wit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Marxist scholars, the Chinese Marxist studi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Chinese Marxist academic team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embers, have distributed in the various fields and mad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However, most of those wh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rxist academic system are well-learned scholars. Among them, Hua Gang is one who is underestimated and rarely known.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his pursuit of learning, researching in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extracting his academic thinking, and revaluing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of great help to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academic history, but also the Marxist Sinicization.
     Hua Gang's identity, firstly as a fighter and secondly as a scholar, decided that his academic road was alway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imes and politics and his experience of pursuing knowledg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tudies in China. Before1925, deeply influenced by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thoughts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guided by Yun Daiying, Hua Gang started to learn and accept Marxist theories, and decided to take Marxism as his political belief and participated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From1925to1937, Hua Gang's academic activities, for the purpose of meeting needs of revolutions and realities, laid a foundation for his lifetime academic pursuit, particularly compiling History of China's Great Revolution:1925-1927and translating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From1937to1949, after academic accumulation of the previous period, Hua Gang's academic research went mature. Hua Gang, who was in his prime age, overcame various difficulties to make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extended his research interest to such fields as military studies, soci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preliminarily built his own academic system. It was since1930that Marxism started to influence the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nd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s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Chinese Marxist academia demonstrated unprecedented academic vitality and innovation. From1949to1955, Marxism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academia. At that time, Hua Gang integrated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devoted to publicizing and populariz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academia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s its symbols.
     In the light of his status of CPC theorist, Hua Gang involved many fields into his academic pursuit with statements in historical sciences, literature, philosophy, military studies,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 forth. It is not exaggerated to say that he is a great scholar with many works to his credit. Among all academic achievements, works in fields of historic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demonstrate Hua Gang's academic thoughts and outline his academic general view to the utmost extent.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Hua Gang not only conducted historic practice, but also gave theoretical summary and elevation. History of China's Great Revolution:1925-1927changed the previous methods of non-Marxist historians who just narrated the process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and paid attention to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asons, social foundations, preparatory phas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He conducted overall and systematical study of the truth from historical phenomenon to historical nat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therefore established a precise research system.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History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History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volution and War follows this system and perfects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of around one hundred years and served the anti-Japanese war. At the same time, it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history of around one hundred years raised by Mao Zedong, being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History of May Fourth Movement, combining historical events, narrates a series of judgments regard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hich Mao Zedong discussed in such essays a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hinese Revolutions an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n New Democracy, and so forth. It is the first specific history works discuss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ith Marxist views. History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volution and War, guided by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criticized the wrong thoughts of history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raised by Jian Youwen, and drew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conclusions.
     Hua Gang real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to China's revolution. Issues like the basic dynamic,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particularity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history etc., are analyzed thorough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articles including On Elements Hindering China's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Three Issues on Ancient History etc., as well as the book Outli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them, Hua researched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development history while deeply discussed China'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law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To answer questions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ina's Marxist historians previously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universal la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gnored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Hua Gang corrected this viewpoint consciously when he noticed its one-sidedness and harm. Hua Gang's thought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t that time, was trying to overcome the absolutization tendency, caused by emphasizing too much on universality, and was devoted to a balance between the universality and the particularity. It is an important change in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and indicates China's Marxist historiography was gradually becoming mature.
     Hua Gang contributes much to historical theory study. His analysis on historical scientification is especially profound, in which statements concerning historicism is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this historiographical trend in the1950s. To review generally, Hua's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history is in line with that of Mao Zedong, Jian Bozan and others. Firstly, study the society as an organic integrity, including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ve relations, as well as economic basis and superstructure. Secondly, regard history as a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is beyond human's mind and has an objective law to follow. Thirdly, based on the struggle for production and class struggle, regard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history. Fourthl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economic basis determines superstructure"
     In literature, Hu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on a theoretical level. He further advocates that literature has the function to serve for Real Politics, explaining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hence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Marxist view of literature. In aesthetics, what Hua contributes most is that he presents a new prototype of values on aesthetic essence which different from four well-known aestheticians' thoughts:The objectivity of beauty first is the objectivity of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econd is the objectivity of social phenomenon. This view, on the one hand, adheres to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of materialism, absorbing the rational factors in the view of "Beauty is Natur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adopts rational factors in views that "Beauty is subjective" and "Beauty is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ence, it avoids the bias to mechanical materialism while manifests its difference in essence from all the other above. In June of1941, Hua made a summary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from1937to1941, took part in discussions on the nation's styl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nific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raised views which were highl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n the study of Lu Xun, Hua takes the lead in the academia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criticize Lu Xun and his works from the broad perspectives of "China-style" and "China-way", which raises the study of Lu Xun to a higher level. Logic Development of Lu Xun's Thought opens up new frontier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study of Lu Xun, forming a significant basis for the later subject of Lu Xun Study. In philosophy, Hua Gang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materialistic philosophy, especially on the sinic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ua, in colleges, spread and popularize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rough public lectures on politics, which turned out effective and has been inspirational till present days. Hua incessantly devotes to explorations on regularity. His Regularity Theory, centering around problems on regularity, describes detailedly a set of issues concern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such as the "natur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r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ommon and special regularities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several basic laws i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tc. The book reflects upon and seeks to answer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arising from reality, which manifests Hua's courage and responsibility in his academic study as a Marxist scholar. From present day's view, Regularity Theory has been a work that provides the most systematic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owards regularity. To some degree,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ummary of our academia's studies on regularity conducted before the1960s. Meanwhi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Hua also conducted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like Wang Chong and Lao Tse who believed in naive materialism. He discovered the elements of materialism in their thoughts which were ignored and re-estimated their value in modern times. While analyzing Hua Gang's academic thinking, a clear framework gradually takes shape:It follow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an academic basis on regularity theory. It turns to focus on exploring the general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al law of Chinese history's development. Meanwhile,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t turns to focus on studying laws of literary creation, especially in aesthetic regularity study, and particularly praised Lu Xun's realistic writing style. Such an academic framework, so to speak, also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 architecture of China's Marxist academic system. In establishing this, Hua has contributed a great share as one of the first Marxist scholars in establishing, enriching and deepening studies of history,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Therefore, Hua Gang, with his outstanding academic attainments in the fields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academic Marxism, deserves respect in the Chinese Marxist academic history, and furthermore, in the Chines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引文
① 毛洋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② 吴汉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42页。
    ① 王学典:《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
    ① 廖盖隆:《华岗述评》,见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 向阳:《后记》,《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4页。
    ① 见华丹坡、李彦英:《华岗著作年表补遗》,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一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1页。
    ② 见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9-457页。
    ③ 余子侠:《序二》,《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页。
    ① 章开沅:《序一》,《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① 周樟炳:《余绍宋研究学会、华岗研究学会成立大会记实》,《龙游文史资料》第3辑,第107页。
    ② 周樟炳:《余绍宋研究学会、华岗研究学会成立大会记实》,《龙游文史资料》第3辑,第107页。
    ③ 周樟炳:《余绍宋研究学会、华岗研究学会成立大会记实》,《龙游文史资料》第3辑,第109页。
    ④ 周樟炳:《余绍宋研究学会、华岗研究学会成立大会记实》,《龙游文史资料》第3辑,第109页。
    ① 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② 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③ 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④ 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⑤ 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① 见《山东大学报》2003年6月13日第20期(总第1522期)A版。
    ②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统计,篇名含“华岗”的文章,从1986年1月起至2003年12月止,有34篇:若以主题包含“华岗”来检索,同一时期的文章,有63篇。
    ① 王学典、黄广友:《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① 王学典、黄广友:《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① 详见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8-471页。
    ② 例如,发表于《光明日报》1952年3月15日的《两年来中国历史科学的转变和趋势》是华岗一篇非常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文章最初来自于华岗1951年11月2日的一篇讲话,后由韩长经记录整理后发表于山东大学校刊。《华岗著作年表》和《华岗著作年表补遗》未见该文。
    ③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第52-53页。
    ①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第54页。
    ② 山东大学青岛校友会编:《华岗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76页。
    ① 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① 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② 华延年:《关于学生政治运动与入党问题》,《学生杂志》通讯栏,1923年12月。
    ③ 华延年:《关于学生政治运动与入党问题》,《学生杂志》通讯栏,1923年12月。
    ④ 华少峰:《学生与赌博》,《学生杂志》11卷2号,1924年2月。
    ⑤ 华少峰:《学生与赌博》,《学生杂志》11卷2号,1924年2月。
    ① 张贻贝:《我收藏的(共产党宣言>》,《炎黄春秋》2004年第9期。
    ② 景杭、丹坡:《华岗翻译(共产党宣言)始末》,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在伦敦问世后,在欧美及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半个世纪后,在1899年初,《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文字开始传入中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共产党宣言》在我国已经出现了6个完整的中文译本。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于1920年8月,在当时深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欢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岗最早接触到的《共产党宣言》就是陈望道译本,并对他的思想转变和走上革命道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① 杨金海、胡永钦:《<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① 石帆:《整风二三心得》,《群众》周刊第8卷第13、14期,1943年8月。
    ② 石帆:《整风二三心得》,《群众》周刊第8卷第13、14期,1943年8月。
    ③ 石帆:《整风二三心得》,《群众》周刊第8卷第13、14期,1943年8月。
    ① 华岗:《西康乌拉差徭的概况及其社会性质》,《群众》周刊第7卷第10期,1942年5月。
    ② 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08页。
    ③ 冯素陶:《怀吴晗悼华岗》,《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 《华岗选集》第二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94页。
    ② 赵俪生、高昭一:《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③ 楚图南:《记和华岗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文史哲》1980年第4期。
    ① 华岗:《坚持真理与为民服务》,《新华日报》1947年1月11日。
    ② 华岗:《坚持真理与为民服务》,《新华日报》1947年1月11 日。
    ① 华西同:《论敌我战略战术的演变》,《群众》周刊第3卷第14—16期,1939年9月。
    ② 臧云远:《华岗印象记》,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① 华岗:《合校方案和山大前途》,《山大生活》36号,1951年3月19日。
    ② 华岗:《合校方案和山大前途》,《山大生活》36号,1951年3月19日。
    ③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④ 华岗:《思想改造答问》,《新建设》1952年1月。
    ⑤ 吴大琨:《回忆五十年初期我在山东大学时所受到的党的教育》,《山东大学校史资料》1983年第六期。
    ⑥ 吴大琨:《回忆五十年初期我在山东大学时所受到的党的教育》,《山东大学校史资料》1983年第六期。
    ⑦ 详见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以“五朵金花”为重心的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 华岗:《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新华日报》1943年5月28日。
    ② 华岗:《谈谈历史方法》,《香港文汇报·史地周刊》1948年10月29日第三期。
    ③ 古念良:《不胜高山仰止至思》,《羊城晚报》1983年3月6日。
    ① 华岗:《简短的声明》,《目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任务》,海燕书店1950年。
    ① 山东大学档案WS.DB—55—1—12,第65页
    ② 林默涵:《华岗著(美学论要)序言》,《人民日报》1981年1月13日第5版。
    ③ 转引自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0页。
    ① 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② 马勇:《善待先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① 在论述中国工业的发展时,引用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减少资料、进口机械增长资料、《一九一五至一九二五年华商棉织工厂发展表》、《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五年中地毯输出比较表》、《一九一一年至—九一九年商办工业发展比较表》。在论述中国农民的贫困时,引用了日本东亚同文会出版的《中国年鉴》载的1914年至1918年中国农村荒地增加表、1912年至1925年粮食进出口情形表。在论述工人阶级的数量时,引用了《中国劳动年鉴》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厂、工人情况表、《机械工厂劳动者人数表》、《普通劳动者人数表》。在论述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发展时,引用了《申报》馆出版的《最近之五十年》记载的“劳动潮流”。关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压迫情况,引用了1894年至1898年清政府借外债表。关于五卅运动以后的工人罢工情况,引用了《向导》周报发表的1926年1月1日至4月1口的上海罢工统汁表、《总统计表》、《罢上企业与厂数》、《罢工条件分析》等诸表及上海总工会所属工会、会员数表。
    ① 廖盖隆:《华岗著<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重版前言》,《文史哲》1981年第5期。
    ② 廖盖隆:《华岗著<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重版前言》,《文史哲》1981年第5期。
    ③ 谈宾若:《征途漫漫忆明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青岛日报》1983年11月29日。
    ④ 许涤新:《悼华岗同志》,《山东大学报》1980年5月28日。
    ⑤ 详见《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页。
    ⑥ 廖盖隆,《华岗著<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重版前言》,《文史哲》1981年第5期。
    ① 详见《瞿秋白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4-471页。
    ② 丁伟志:《理解先驱——读华岗早期著作有感》,《百年潮》1999年第8期。
    ③ 李鼎声:《中国近代史》,光明书局1937年,第2—3页。
    ④ 李平心:《各国革命史·自序》,光明书局1946年,第2页。
    ①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1页。
    ② 路遥:《中国近现代史的奠基之作——评华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一、二卷)》,《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参见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④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1页。
    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2页。
    ② 华少峰:《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和研究门径》,《新华日报》1943年8月8日。
    ③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
    ④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7页。
    ①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7页。
    ②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8页。
    ③ 翦们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① 胡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② 彭明:《前言:我是怎样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③ (美]周策纵著,陈永明等译:《英文初版自序》,《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第5页。
    ④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9页。
    ① 该文原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合刊登载时,改为现名。
    ② 梁磊:《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五四运动评论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③ 华岗:《修订本题记》,《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④ 华岗:《修订本题记》,《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① 李宁、冯崇义:《建国以来五四运动史研究综述》,《学术研究》1984年第3期。
    ② 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77页。
    ① 朱谦之:《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第21页。
    ②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导言》,《太平军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14页。
    ③ 华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序言》,《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第3—4页。
    ① 华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序言》,《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第6页。
    ② 王庆成:《太平天国研究的历史和方法》,《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③ 华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第213页。
    ④ 华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第217页。
    ①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何干之文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186页。
    ② 这三个问题为:一是战国秦汉以后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什么社会?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或是别的什么社会?二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指什么?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定位?三是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奴隶社会;如果存在,它存在于什么时代?
    ③ 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① 李达:《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4页。
    ②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页。
    ②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7页。
    ③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7页。
    ④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8-29页。
    ① 参见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5—42页。
    ② 华岗:《古代历史学习三问题(学习问答)》,《学习生活》1943年1月号。
    ③ 华岗:《古代历史学习三问题(学习问答)》,《学习生活》1943年1月号。
    ①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①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13页。
    ②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知书店1946年,第2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14页。
    ④ 徐立群:《中国史话》,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151页。
    ①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17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44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46页。
    ① 详见邓拓:《再论中国封建制的“停滞”问题》,《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② 参见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法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
    ③ 参见李达:《中国社会迟滞的原因》,《文化杂志》第1卷第2期。
    ④ 详见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1-392页。
    ① 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参见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④ 陈峰:《民国史学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1927—1937)》,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
    ① 华岗:《自序》,《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②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③ 王学典:《从强调“一般”到侧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国历史学的动向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④ 华岗:《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生活》1940年第2卷第2号。
    ⑤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47页。
    ① 参见李守常:《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② 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第2号,1923年12月20日。
    ③ 参见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00—1303页。
    ①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57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78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85页。
    ④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86页。
    ①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87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07页。
    ③ 潘梓年:《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变成科学》,《读书月报》1940年3月第2卷第1期。
    ④ 王学典、孙延杰:《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兼论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文史哲》1997年第6期。
    ⑤ 参见王学典:《“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第3期。
    ⑥ 王学典、孙延杰:《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兼论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文史哲》1997年第6期。
    ① 王学典主编:《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3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5页。
    ④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5页。
    ⑤ 戚本禹:《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红旗》1965年第13期。
    ⑥ 林杰:《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没有必然联系吗》,《文汇报》1953年10月24日。
    ① 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71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9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4页。
    ④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15页。
    ⑤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⑥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20页。
    ① 王学典、王钢城:《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25页。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28页。
    ④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44页。
    ①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34页。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44页。
    ③ 王学典、王钢城:《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④ 工学典主编:《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⑤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⑥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3页。
    ⑦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1页。
    ① 华岗:《论五四运动与学术研究》,《群众》1942年4月15日第7卷第8期。
    ② 华岗:《“五四”的来由与历史的鞭策》,《新华日报》1942年5月4日。
    ② 华岗:《“五四”的来由与历史的鞭策》,《新华日报》1942年5月4日。
    ③ 华少峰:《西康乌拉差徭的概况及其社会性质》,《群众》1942年5月31日第7卷第10期。
    ④ 华岗:《论学习中国共产党史的意义和方法——的报告摘要》,《文史哲》1951年7月1卷3期。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7页。
    ② 华岗:《两年来中国历史科学的转变和趋势》,《光明日报》1952年3月15日。
    ③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30页。
    ④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5页。
    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⑥ 华少峰:《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和研究门径》,《新华日报》1943年8月8日。
    ⑦ 华岗:《研究中国历史的锁钥》,《读书月报》1939年12月第1卷第10期。
    ⑧ 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问题》,三联书店1979年,第3—4页。
    ①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0页。
    ②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0页。
    ③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3页。
    ④ 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第25页。
    ⑤ 钱穆:《史学之特点》,《历史与文化论丛》,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第124页。
    ① 工学典主编:《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② 参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讨论》,三联书店1965年。
    ③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④ 华岗:《研究中国历史的锁钥》,《读书月报》1939年12月第1卷第10期。
    ⑤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44页。
    ⑥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45页。
    ① 华岗:《谈谈历史方法》,《香港文汇报·史地周刊》1948年10月29日第3期。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51页。
    ③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④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51页。
    ⑤ 《华岗选集》第一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0页。
    ⑥ 华岗:《研究中国历史的锁钥》,《读书月报》1939年12月第1卷第10期。
    ① 华少峰:《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和研究门径》,《新华日报》1943年8月8日。
    ② 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第34页。
    ③ 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42页。
    ④ 华岗:《谈谈历史方法》,《香港文汇报·史地周刊》1948年10月29日第3期。
    ① 华岗:《谈谈历史方法》,《香港文汇报·史地周刊》1948年10月29日第3期。
    ① 详见陆广智编《基础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8-173页
    ①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②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4—45页。
    ③ 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④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①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②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③ 李丕显:《简论美是自由的形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④ 周来祥、马龙潜:《华岗的美学思想》,《文史哲》1989年第4期。
    ①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4页。
    ②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③ 详见周来祥、孙海涛等:《中国美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18—759页。
    ④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1页。
    ① 陈晓明:《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2页。
    ③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④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0页。
    ① 周来祥、马龙潜:《华岗的美学思想》,《文史哲》1989年第4期。
    ① 程光炜:《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9页。
    ②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文艺月刊·战时特刊》1938年4月1日第9期。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文艺月刊·战时特刊》1938年4月1日第9期。
    ②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③ 文天行主编:《中国抗战文学概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9页。
    ④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社论)》,《新华日报》1938年3月27日。
    ⑤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老舍:《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抗战文艺》1941年1月1日第7卷第1期。
    ③ 老舍:《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抗战文艺》1941年1月1日第7卷第1期。
    ④ 以群:《关于抗战文艺活动》,《文艺阵地》1938年第1卷第2期。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③ 文天行主编:《中国抗战文学概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页。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③ 欧阳凡海:《“战国派”的文艺理论》,《群众》1942年第7卷第7期。
    ④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文天行主编:《中国抗战文学概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③ 文天行主编:《中国抗战文学概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④ 毛洋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周扬:《我们的态度》,《文艺战线》1939年2月6日创刊号。
    ③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④ 参见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
    ⑤ 参见葛一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新蜀报》1940年4月10日。
    ⑥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现实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1日创刊号。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① 王飞一:《难忘师长之情——罗晓梅谈华岗两次回故乡》,《华岗纪念文集》,青岛出版社2003年。
    ② 华岗:《我们应该从鲁迅思想中学习什么》,《胶东日报》1949年10月20日。
    ③ 谈滨若、华山青:《华岗年表》,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3页。
    ④ 韩长经:《鲁迅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文史哲》1953年第5期。
    ⑤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⑥ 陈传材:《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2—53页。
    ① 华岗:《我们应该从鲁迅思想中学习什么》,《胶东日报》1949年10月20日。
    ② 华岗:《论五四运动与学术研究——为纪念五四运动23周年而作》,《群众》周刊第7卷第8期。
    ③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①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②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③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④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① 韩长经:《鲁迅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文史哲》1953年第5期。
    ② 高旭东:《华岗与鲁迅研究》,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4页。
    ① 孙昌熙:《鲁迅小说的特色》,《文史哲》1953年第6期。
    ② 华岗:《我们应该从鲁迅思想中学习什么》,《胶东日报》1949年10月20日。
    ③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④ 详见华岗:《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02页。
    ⑤ 华岗:《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02页。
    ⑥ 华岗:《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08页。
    ① 沈雁冰:《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920年1月10日第17卷第1期。
    ②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61-62页。
    ③ 孙昌熙:《鲁迅小说的特色》,《文史哲》1953年第6期。
    ④ 华岗:《我们应该从鲁迅思想中学习什么》,《胶东日报》1949年10月20日。
    ① 华岗:《我们应该从鲁迅思想中学习什么》,《胶东日报》1949年10月20日。
    ②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 韩长经:《鲁迅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文史哲》1953年第5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
    ⑤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⑥ 周扬:《现实主义试论》,《文学》1936年1月1日第6卷第1期。
    ① 法捷耶夫:《关于鲁迅》,《文艺报》1949年10月25日第1卷第3期。
    ②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30页。
    ③ 刘泮溪:《鲁迅杂文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史哲》1953年第5期。
    ④ 华岗:《五四运动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09页。
    ①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30-31页。
    ②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38页。
    ③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多余的的话》,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8页。
    ④ 平心:《人民文豪鲁迅》,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7页。
    ⑤ 平心:《人民文豪鲁迅》,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14页。
    ① 鲁迅:《后记》,《准风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91—192页。
    ② 刘泮溪:《鲁迅杂文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史哲》1953年第5期。
    ③ 何干之:《序言》,《鲁迅思想研究》,三联书店1946年,第3页。
    ④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9页。
    ⑤ 袁良骏:《当代鲁迅研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①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5页。
    ② 王富仁:《导言》,《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③ 王富仁:《导言》,《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 周海婴、周令飞:《鲁迅是谁》,金城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⑤ 张梦阳:《鲁迅究竟是谁——鲁迅在今天的意义》,《鲁迅是准》,金城出版社2011年,第261页。
    ⑥ 杜一白:《鲁迅研究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① 孙昌熙:《怀念山大鲁迅研究的开拓着华岗同志》,《山东大学报》1980年6月21日。
    ② 孙昌熙:《怀念山大鲁迅研究的开拓者华岗同志》,《山东大学报》1980年6月21日。
    ① 邢贲思:《华岗著<规律论>一书序》,《邢贲思文集》,第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7页。
    ② 邢贲思:《华岗著<规律论>一书序》,《邢贲思文集》,第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7页。
    ① 见教育部社科司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② 山东大学档案馆编:《山东大学大事记》,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3页。
    ③ 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0-11页。
    ④ 《山东大学两年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结)》,《文史哲》1952年第1期。
    ① 华岗:《怎样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共同纲领》,《山大生活》1950年1月11日。
    ① 司兆乐:《我在山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山东大学报》1996年10月16日。
    ② 《山东大学百年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6-197页。
    ③ 徐畅:《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① 华岗:《本校三反运动总结与全面转入思想改造的意义和方针》,《文史哲》1952年第4期。
    ① 华岗:《山东大学思想改造运动总结和今后努力方向》,《文史哲》1952年第5期。
    ② 李红娟:《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2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1页。
    ①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② 刘仲宇:《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重要成果—华岗(规律论)初探》,刘陪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
    ① 邢贲思,《规律论》“序言”,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② 邢贲思,《规律论》“序言”,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③ 刘仲宇:《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重要成果—华岗(规律论)初探》,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①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② 邢贲思,《规律论》“序言”,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③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9页。
    ① 熊复:《时代的哲学思索—读华岗同志遗著(规律论)》,《人民日报》1982年6月4日。
    ②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1-222页。
    ③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2页。
    ④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4页。
    ⑤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4页。
    ⑥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4页。
    ① 刘仲宇:《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重要成果—华岗(规律论)初探》,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②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2页。
    ③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2页。
    ④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0页。
    ①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3页。
    ②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5页。
    ③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0页。
    ① 熊复:《时代的哲学思索—读华岗同志遗著<规律论)》,《人民日报》1982年6月4日。
    ②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出版说明》,《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③ 熊复:《时代的哲学思索—读华岗同志遗著<规律论)》,《人民日报》1982年6月4日。
    ④ 《华岗选集》第三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04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73页。
    ② 《华岗选集》第三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03页。
    ③ 《华岗选集》第三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47页。
    ④ 《华岗选集》第四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32页。
    ① 《华岗选集》第四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33页。
    ② 华岗:《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群众》周刊第8卷第11期。
    ③ 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68—78页。
    ①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②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③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① 张岱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② 阿·阿·彼得洛夫:《王充—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79页。
    ③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④ 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⑤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①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② 林石父:《汉代的伟大思想家—王充》,《群众》周刊第9卷第22期,1944年11月。
    ③ 张分田:《王充》,新蕾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①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②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③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④ 张岱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⑤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① 张岱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②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③ 华岗:《论老了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④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⑤ 张岱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⑥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①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②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③ 参见李霞:《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④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⑤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①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② 华岗:《论老子哲学的伟大成就及其消极面和局限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6期。
    ① 详见王学典、陈峰:《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东岳论从》2002年第2期。
    ② [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3页。
    ① 华石峰:《论中国文学运动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代文学》1941年6月创刊号。
    ②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76页。
    ③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175页。
    ① 华岗:《辩证唯物论和物理学》,《山东大学学报》1953年11月第3期。
    ② 华岗:《导言》,《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③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页。
    ④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⑤ 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1页。
    1.华岗:《华岗选集(1—4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华岗:《华岗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华岗:《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
    4.华岗:《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海三联书店,1951年。
    5.华岗:《五四运动史》,上海海燕书店,1951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6.华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海海燕书店,1949年。
    7.华岗:《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8.华岗:《社会发展史纲》,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北京三联书店,1950年。
    9.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10.华岗:《目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任务》,上海海燕书店,1950年、1952年。
    11.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12.华岗:《辩证唯物论和物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
    13.华岗:《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华岗译:《共产党宣言》,上海华兴书局,1930年。
    1.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刘培平主编:《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华岗纪念文集》,青岛出版社,2003年。
    4.华岗研究学会:《华岗研究》(1—2辑),1986—1987年。
    5.徐畅:《战士品行,学者风范——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6.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编写组:《山东大学校史资料》(1—7卷)。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0年。
    9.列宁:《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1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李守常:《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艾思奇:《艾思奇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李达:《李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
    20.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
    2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赵俪生、高昭一:《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赵俪生:《赵俪生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石西民、范剑涯等编:《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重庆出版社,1990年。
    26.丁玲:《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7.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28.梅志:《胡风传》,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29.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人民出版社,2010年。
    30.王子光、王康:《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年。
    31.王宏志、金若年:《吴晗画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
    32.云南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3.郭震旦:《<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2011年。
    34.恽代英:《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上海秦东图书局,1927年。
    35.张闻天编著:《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36.姚金果、苏杭:《读解中国大革命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7.曾宪林:《中国大革命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1931年。
    39.黄孝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
    40.张觉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青年书店,1939年。
    41.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生活书店,1935年。
    42.洪焕椿:《五四时期的中国革命运动》,三联书店,1953年。
    43.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年。
    44.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8.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讨论》,三联书店,1965年。
    49.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
    50.李一尘:《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光华书局,1930年。
    51.王钟麒:《太平天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
    52.张霄鸣:《太平天国革命史》,神州国光社,1932年。
    53.简又文:《太平军广西首义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
    54.朱谦之:《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
    55.范文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新华书店,1945年。
    56.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史稿》,中华书局,1955年。
    57.景珩、林言椒编:《太平天国革命性质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58.许广平:《欣慰的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59.王士菁:《鲁迅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
    60.周海婴、周令飞著:《鲁迅是谁》,金城出版社,2011年。
    61.刘再复:《鲁迅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62.何干之:《鲁迅思想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6年。
    63.平心:《人民文豪鲁迅》,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64.朱彤:《鲁迅作品的分析》,东方书店,1954年。
    65.以群:《鲁迅的文艺思想》,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66.刘泮溪、孙昌熙、韩长经:《鲁迅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年。
    67.杜一白:《鲁迅研究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68.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69.袁良骏:《当代鲁迅研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70.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7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2.程光炜:《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73.文天行主编:《中国抗战文学概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74.吕荧:《美学抒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
    75.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76.朱光潜:《谈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7.朱光潜:《谈美书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78.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9.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80.周来祥、周纪文:《美学概论》,文津出版社,2002年。
    81.周来祥、孙海涛等:《中国美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82.曾繁仁:《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长春出版社,2010年。
    83.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4.苏光文编:《文学理论史料选》,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85.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6.施昌东:《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87.文艺报编辑部编辑:《美学问题讨论集》(1—6集),作家出版社,1957—1964年。
    88.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五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8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90.陈传材:《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
    91.陆广智编:《基础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
    92.李达:《现代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93.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知书店,1946年。
    94.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神州国光社,1934年。
    95.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
    96.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
    97.徐立群:《中国史话》,人民出版社,1952年。
    98.邓拓:《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99.周子东:《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年。
    100.温乐群、黄冬娅:《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101.陈峰:《民国史学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1927—1937)》,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2.艾思奇:《大众哲学》,读书生活出版社,1947年。
    10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4.阿·阿·彼得洛夫:《王充——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科学出版社,1956年。
    105.教育部社科司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年。
    10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07.《山东大学百年史》编委会编:《山东大学百年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年。
    109.张分田:《王充》,新蕾出版社,1993年。
    110.周桂钿:《王充哲学思想新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1.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3.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5.王学典:《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6.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7.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8.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9.瞿秋白:《多余的话》,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120.邓初民:《社会进化史》,神州国光社,1931年。
    121.杨春贵:《中国哲学四十年(1949—198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22.邢贲思:《邢贲思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3.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
    124.陈其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25.吴汉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6.《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
    127.《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论文选辑),求实出版社,1982年。
    128.葛懋春、谢本书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129.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30.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31.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问题》,三联书店,1979年。
    132.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3.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
    134.张剑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5.方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学林出版社,2011年。
    136.周一平:《中共党史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7.陈铁健:《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38.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139.胡华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商务印书馆,1951年。
    140.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1.陈廷湘:《中国现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2.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3.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4.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5.肖黎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6.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以“五朵金花”为重心的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7.侯云灏:《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49.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50.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51.张传玺:《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2.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53.朱政惠:《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154.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55.李鼎声:《中国近代史》,光明书局,1937年。
    156.李平心:《各国革命史》,光明书局,1946年。
    15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8.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9.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作家出版社,2005年。
    160.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16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
    162.[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63.[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4.[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165.[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66.[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7.[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8.[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69.[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70.[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1.[德]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朱茂铎校,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172.[英]沃尔什著,何兆武译:《历史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74.[英]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徐肖富:《华岗的先生风骨、学人风度》,《衢州日报》2011年7月1日第005版。
    2.钟沛璋:《华岗之谜——纪念华岗诞辰100周年》,《同舟共济》2003年第12期。
    3.彭承福:《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争取地方实力派概况》,《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4.王弘:《连横合纵不辱使命——华岗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党史博览》1997年第3期。
    5.艾以:《鲁迅与华岗、葛琴夫妇间的一段往事》,《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3期。
    6.散木:《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之案内情》,《文史精华》2005年第2期。
    7.谈滨若:《征途漫漫忆明灯——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青岛日报》1983年11月29日。
    8.王启新:《华岗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文史哲》1988年第5期。
    9.张贻贝:《我所收藏的<共产党宣言)》,《炎黄春秋》2004年第9期。
    10.郇庆治:《“文革”前的山东大学文科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第4期。
    11.李希凡:《<文史哲)培养了我》,《文史哲》1981年第4期。
    12.崔玉婷:《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华岗的理想人格与其办学理念》,《天津市 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徐畅:《华岗“政治大课”简论》,《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第1期。
    14.周来祥:《华岗关于文史哲大综合的思想》,《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15.王学典、黄广友:《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16.田亮:《为了改造现在和争取将来——华岗史学论略》,《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1期。
    17.廖盖隆:《华岗著<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重版前言》,《文史哲》1981年第5期。
    18.路遥:《中国近现代史的奠基之作——评华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一二卷)》,《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9.李文海:《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学习华岗史学思想的一点体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0.丁伟志:《理解先驱——读华岗早期著作有感》,《百年潮》1999年第8期。
    21.闫峰、王兆辉:《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初探——由华岗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谈起》,《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8月(下)。
    22.林默涵:《华岗著(美学论要)序言》,《人民日报》1981年1月13日第5版。
    23.李丕显:《华岗的美学探索》,《读书》1982年第12期。
    24.杨东篱:《论华岗对美与实践关系的阐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5.张黎波:《论华岗对民族问题的研究、认识和探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26.杨洪勋:《试论华岗在鲁迅研究上的贡献》,《大学教育》2013年9月。
    27.华滇珂:《萧红与华岗——谈萧红致华岗的六封信》,《文史哲》1983年第4期。
    28.马勇:《善待先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9.桑兵:《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30.黄冕堂:《怀念童书业先生》,《文史哲》1998年第6期。
    31.《纪念吕振羽同志逝世十周年》,《史学集刊》1990年第3期
    32.姚立澄:《粗识束星北——读<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3期。
    33.李丕显:《简论美是自由的形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34.贾蕾、杨江平、史汝波:《21世纪的鲁迅研究三人谈》,《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0期。
    35.李辉:《李辉林默涵谈周扬》,《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36.李宁、冯崇义:《建国以来五四运动史研究综述》,《学术研究》1983年第3期。
    37.朱允兴:《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38.王庆成:《太平天国研究的历史和方法》,《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39.衡朝阳:《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论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3期。
    40.朱政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6期。
    41.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法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
    42.李达:《中国社会迟滞的原因》,《文化杂志》第1卷第2期。
    43.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44.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20日。
    45.潘梓年:《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变成科学》,《读书月报》第2卷第1期,1940年3月。
    46.戚本禹:《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红旗》1965年第13期。
    47.林杰:《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没有必然联系吗》,《文汇报》1953年10月24日。
    48.薛其林:《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49.王玉德:《中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50.朱绍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51.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52.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3.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54.吴汉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5.夏春涛:《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6.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7.陈晓明:《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58.章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之历史反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59.邱紫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反思》,《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
    60.韩长经:《鲁迅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文史哲》1953年第5期。
    61.孙昌熙:《鲁迅小说的特色》,《文史哲》1953年第6期。
    62.沈雁冰:《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第17卷第1期,1920年1月10日。
    63.法捷耶夫:《关于鲁迅》,《文艺报》第1卷第3期,1949年10月25日。
    64.周扬:《现实主义试论》,《文学》第6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
    65.刘泮溪:《鲁迅杂文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史哲》1953年第5期。
    66.《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9期,1938年4月1日。
    67.《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社论)》,《新华日报》1938年3月27日。
    68.老舍:《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1941年1月1日。
    69.以群:《关于抗战文艺活动》,《文艺阵地》1938年第1卷第2期。
    70.欧阳凡海:《“战国派”的文艺理论》,《群众》第7卷第7期,1942年。
    71.周扬:《我们的态度》,《文艺战线》创刊号,1939年2月6日。
    72.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
    73.葛一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新蜀报》1940年4月10日。
    74.《山东大学两年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结(一九四九年七月——一九五一年九月)》,《文史哲》1952年第1期。
    75.华岗:《怎样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共同纲领》,《山大生活》1950年1月11日。
    76.司兆乐:《我在山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山东大学报》1996年10月16日。
    77.华岗:《本校三反运动总结与全面转入思想改造的意义和方针——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在全校师生员工三反运动总结与思想改造动员大会上的报告》,《文史哲》1952年第4期。
    78.华岗:《山东大学思想改造运动总结和今后努力方向》,《文史哲》1952年第5期。
    79.李红娟:《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2期。
    80.李霞:《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81.张岱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演变》,《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82.王学典:《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83.王学典:《近20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4.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85.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 第3期。
    86.王学典:《“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
    87.王学典:《“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88.王学典:《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89.王学典:《从强调一般到侧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国史学的动向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90.王学典、王钢城:《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91.王学典、孙延杰:《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兼论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文史哲》1997年第6期。
    92.王学典:《“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第3期。
    93.王学典、陈峰:《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东岳论丛》2002年第2期。
    94.陈峰:《利弊交织:史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95.陈峰:《学术视野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96.王也扬:《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97.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98.胡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99.梁磊:《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五四运动评论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100.徐祖根:《封建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北方论丛》1981年第1期。
    101.吴士英:《评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文史哲》1988年第5期。
    102.苏双碧:《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
    103.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04.徐秀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
    105.郭世佑:《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