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世说新语》人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主要记述魏晋上层社会人物“言”、“行”的承载体——《世说新语》,它向接受者开启了一扇“窗”,透过此“窗”,我们可窥知《世说新语》所涉人物之较为真实的“存在”。
     本文尝试从“人学”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世说新语》,对其中所涉的人物之生存状况、人伦、人性、人生观,进行深度挖掘与系统阐述。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对本文开展研究前的研究基础作出说明。其一,对论文的选题,进行释解;交代本文的研究价值,逻辑构架;以及本论文所引《世说新语》及其注解的文本,进行必要之说明。其二,对《世说新语》研究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论;梳理大陆地区相关的主要博士论文,台湾地区硕、博士论文,以及相关的代表性专著。其三,交代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及章节的架构。
     第一章,对《世说新语》中人的生存状况,作总体考察。本章的考察涵盖“世说人物”之生存相关的典型方面,当然这个探讨范围也有一定限制,是以《世说新语》记述的内容为主要的材料库。本章所论,涉及与人生存相关的自然需求层面、社会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研讨。本章重点考察《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的生存状况。从《世说新语》中人的生存之特征来看,有:“物质生存资料的困顿与奢靡”,“充斥暴力的生存”“个体‘失范’的生存之态”,“‘世说人物’精神的困厄”,“世说人物’之间的‘内斗’”,“不缺席的‘闲逸’”,诸种特征。接着,论文阐述了《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之生存状况的成因,主要有:“人祸”与“天灾”,导致“世说人物”物质之困顿与奢靡;缺乏制衡力的“社会关系”,让“世说人物”之生存充斥暴力;思想之多元,促使个体“失范”生存之态的凸显;个体人物自身深层的不安全感,导致“世说人物”精神的困厄;利益的纠葛,导致人物间的“内斗”;“世说人物”内心积郁的自发纾解,要求“闲逸”之生存。最后,此章节讨论了《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的生存“展示”之意义,可概括为:其一,便于接受者深度理解《世说新语》之内蕴;其二,引发接受者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不断提升个体之生存体验。
     第二章,主要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谈《世说新语》人学研究之中牵涉到的人伦问题。本章着重讨论人学研究视野下的《世说新语》中的人伦问题。从《世说新语》中所涉的人伦关系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重视君臣之人伦;倡导孝敬父母之人伦;门第化的婚配之人伦;夫妇之“深情”人伦;母子之“情深”人伦;朋友间的“信义”人伦;不乏“失范”的人伦。而从《世说新语》中人伦之成因来看,可归结为:其一,社会发展对基本人伦秩序的要求;其二,个体对人伦秩序的自发维护,这两点是构建《世说新语》之人伦关系风貌的两大基本成因。最后,本章讨论了《世说新语》中人伦“展示”之启示:其一,人伦为人类生命更好地存在,构建了良好的屏障;其二,对构建现今社会所需的和谐人伦关系,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第三章,对《世说新语》所涉的人物之人性“风貌”,进行探究。就《世说新语》所涉的人学内容而言,人性内容的探讨,倾向于从人之自然属性的层面来探讨。当然这部分内容也不完全是“自然层面”的,就此部分的整体内容构架而言,探讨人自然属性之中的人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大。本章着重讨论“世说人物”的人性。从《世说新语》所承载的内容来看,该书为接受者呈现一个纷繁复杂的人性图景,其中有“光辉”人性之展示,有“灰暗”人性之书写。从《世说新语》中述及的有关人物“光辉”人性特征来看,有:“人性之善”,“品性高尚”,“乐于赞美别人”,“求美之人性”,诸种特征。而《世说新语》中的“光辉”人性之成因,主要有:“世说人物”之觉悟与理智,促人性之善;品性高尚,源于良好本性;寻找精神“标杆”,赞赏他者;爱美之天性,促人求美。本章亦讨论了《世说新语》中“光辉”人性“展示”之启示,其一,人性之光辉,改善了“世说人物”的生存之态;其二,人性之光辉,让“世说人物”共享和谐之生存环境;其三,人性之光辉,符合“世说人物”之根本利益。本章还讨论了《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的“灰暗”人性。就“世说人物”的“灰暗”人性之特征来看,可概括为仇恨、狡诈、嫉妒、暴戾、放纵、贪婪,诸种特征。而从《世说新语》中灰暗人性之成因来说,有以下原因:其一,特定的社会生存现实使然;其二,繁杂社会关系网的“纠葛”;其三,个人趋利自保的秉性驱使。最后,本章还讨论了《世说新语》中“灰暗”人性“展示”的意义,主要有:其一,作为承载先人真实人性的文字“化石”;其二,启示个体“重新审视”自身人性之弱点;其三,拓宽了志人文学发展之途。可以说,《世说新语》给我们打开一扇“幽深”的人性之窗,我们在探寻与研读该典籍的同时,也加深了接受者对自身人性的思索。
     第四章,对“世说人物”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当然,本文各章节的内容讨论,或有交叉,这也是相关内容的牵涉造成的。本章重点讨论《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之人生观。就“世说人物”人生观之特征而言,有“世说人物”积极地入仕求官,企慕“惬意”的人生之态;亦有及时为乐者,他们对生活有着虚无感,试图在“行乐”中获得人生的快意。“世说人物”中的主张“入世”者,在“入世”之中,确证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发挥人生之价值。《世说新语》所涉人物亦有提倡“闲适”生存者,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十分关注人自身与自然之美,常感叹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暂,试图让今生过得充足,增加生命宽度、厚度。而就“世说人物”的及时行乐观而言,多与个体自身之因素有关,或另有“隐情”;他们所倡导或暂时沉溺于及时行乐中,是对人生之无常的抗拒。当然,《世说新语》中的各类型人生观的展示,亦渗透着编纂者刘义庆的复杂人生观念。
     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全文之研究,进行总体性概述。综而言之,《世说新语》人学研究,展示了“世说人物”的生存之态,深究了“世说人物”的人伦状况,揭示了“世说人物”的人性“风貌”,探索了“世说人物”的人生观。在研究之中,我们解答了诸多关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所涉人物、编纂者、接受者相关的疑问;而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依然空间较大,富有价值,充满着诱惑。
As the main description of the upper class people "character","row" carrier--"Shi Shuo Xin Yu", it opens the "window" to the receiver, through this "window", wecan see that "Shi Shuo Xin Yu" the character more real existence ".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human" angle comprehensive, in-depthinterpretation of "Shi Shuo Xin Yu", the survival condition, the character of human,human nature, outlook on life, on the depth of excavation and system. The thesis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part, explanation of basic research before the study carried outin this paper. First, the thesis topic, was released; research value, replacement of thelogical framework; and the text this paper cited "Shi Shuo Xin Yu" and its annotation,necessary instructions. Secondly,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Shi Shuo XinYu" research, analyses the theory; related to the main thesis combs the mainland,the master, Dr. Taiwan area, as well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irdly, this paperresearch methods and chapter explain the key questions, architecture.
     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Shi Shuo Xin Yu" i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asthe overall inspection. This chapter covers the "living world figures" of the typicalaspects, of course the discussion scope is limited, is to "Shi Shuo Xin Yu" contentsdescribed as the main material base. On this chapter, related natural demand level,social level, spiritual level and the content, 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is chapterfocuses on the "the people living conditions in Shi Shuo Xin Yu". From "Shi Shuo XinYu" in the human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 are:"hardship and extravagant" materialsurvival data,"violence" survival "individual anomie survival of the state","said thecharacters spiritual poverty","said characters between fighting ","not absentLeis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n,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hi Shuo Xin Yu" inthe figures of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auses, mainly has:"man-made" and"natural", resulting in "predicament and the luxury world figures" substances; lack ofbalance force "social relations","said let survival character" full of violence;ideological pluralism the individual, highlighted "anomie" survival of the state; individual persons, their deep sense of insecurity, resulting in “Shi Shuo Xin Yu” incharacter the spirit of the difficulty; the interests of disputes, causes between thecharacters "infighting";"to relieve spontaneous Shishuo characters" inner depression,"living leisurely". Finall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Shi Shuo Xin Yu"characters involved in survival "show",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for thereceiver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Shi Shuo Xin Yu"; second, therecipient survival status caused by reflection on their own, constantly improve theindividual survival experienc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people to talk about"Shi Shuo Xin Yu" human ethical issues research involved.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ethical problems of huma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i Shuo Xin Yu". From"Shi Shuo Xin Yu" involved in human relations,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characteristics: pay attention to Kings ethics; advocating human parents; family ofmating of ethics; ethics; couples "affection" and "love" human relations; betweenfriends "Lutheran" relations are "anomie"; human relations. From "Shi Shuo Xin Yu"in human relations and the causes, can be summed up as: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ety,the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maintenance of humanrelationships, which are the two basic causes of "Shi Shuo Xin Yu" construction ofhuman relations style. Finall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Shi ShuoXin Yu" in the "show" human relations: first, human relations as the human life better,to construct a good barrier; secondly, the need to build the social harmony of humanrelations, there i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e third chapter, on the "Shi Shuo Xin Yu" the figures "style", to explore thehuman nature. On the "Shi Shuo Xin Yu" the content of humanity, to explore thehuman content, inclined from the nature of the level to explore. Of course, this partof content is not entirely "natural level", this part of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humannature, human nature content among the attributes of the proportion of larger. Thischapter focuses on the "Shi Shuo character" of human nature. The "Shi Shuo Xin Yu"from the content point of view, the book for the recipient has a complicated humanpicture, including "show brilliance" humanity,"dark human nature writing". From "Shi Shuo Xin Yu" in the relevant figures "brilliant" human characteristics, are:"human nature is good","noble character","willing to praise others","the humannature", all kinds of features. And "Shi Shuo Xin Yu" in the "glorious" human causes,mainly has:"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 and rational, promote the goodness ofhuman nature; noble character, the good nature; seeking the spirit "benchmarking",appreciation of others; beauty of nature, and promote human beauty. This chapteralso discusses the "Shi Shuo Xin Yu" in the "glorious" humanity "show" theenlightenment, the human nature glory,"said the characters", improve the survivalstate; second, the glory of humanity,"said people" sharing environment harmony;third, the glory of human nature, in line with the "fundamental Shi Shuo figures" ofinterest.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involved "Shi Shuo Xin Yu" in the"dark" human nature.“Shi Shuo Xin Yu” in character "grey" human characteristics,can be summarized as hatred, jealousy, cunning, cruel, indulgence, greed, all kinds offeatures. From "Shi Shuo Xin Yu" in the cause of dark humanity, for the followingreasons: first, the specific social living reality nature; secondly, the complex socialrelations network "entanglement"; thirdly, personal profit driven self nature. Finally,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Shi Shuo Xin Yu" in the "dark" humanity "display"meaning, mainly: first, as the bearer of true humanity ancestor text "fossil"; secondly,revelation of individual "rethink" human nature weakness itself; third, expand the ZhiRenwen science development. Can say,"human nature" to open a window of ShiShuo Xin Yu "deep" to us, we are also exploring and studying the classics, but alsodeepen the thinking of their own human recipients.
     The fourth chapter, aspects of "Shi Shuo Xin characters" outlook on life, arediscussed. Of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the chapters discuss, or a cross,which is also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he involved caused. This chapter focuses onthe "life of those involved in Shi Shuo Xin Yu" concept."Shi Shuo character feature"outlook on life, a kind of "Shi Shuo Xin characters" actively sought official posts,admire "comfortable" state of life; also in time for the music of life, they have a senseof nothingness, trying to get a life in the "pleasure" of pleasure."Shi Shuo Xincharacters" claim "into the world", make something of his life, has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life,play the value of life."Shi Shuo Xin Yu" the figure alsoadvocate a "comfortable" survivors, their strong sense of self, are very concernedabout the human and natural beauty, often plaint of lifes impermanence, short life,trying to make this life had plenty of life, increase the width, thickness. And "Shi ShuoXin figures" timely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optimism, individual, or otherwise"hidden"; they advocated or temporarily addicted to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isthe resistance to life. Of course, various types of life "Shi Shuo Xin Yu" in the view ofthe display, but also perme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complex life editor Liu Yiqing.
     The fif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the full text research, carries on the overallsummary. In general,"Shi Shuo Xin Yu" human study ", showing the world people"living state, investigates "said character" human condition,"said figures reveals"humanity "style","Shi Shuo Xin characters" explores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tudy,we answer a lot about the "Shi Shuo Xin Yu","Shi Shuo Xin Yu" the figure, compilers,recipient related questions; research on related issues, still larger space, the richvalue, full of temptation.
引文
①祁志祥:《人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页。
    ②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导论部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我们现在称此书为《世说新语》,乃继宋之称法。据日本的松冈荣志通过考证(参见,松冈荣志:《〈世说新语〉原名重考》〈沈小南译〉,《思想战线》,1988年,第5期,第35-41页),得出“《世说新语》的这一称名在唐代前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世说新书》这一称名在唐代下半叶存在过”的结论,可供参考。
    ④以记述秦末到东晋时期上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世说新语》,该典籍中不乏“人学”内容的相关记述,我们对它的研究不应限于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探索,对该典籍展开“人学”研究,是一尝试。
    ①《世说新语》宋本最佳,宋本在国内极难见到,我们据时事述闻:(丁)学术纪:《古版书籍宋椠〈世说新语〉,竟在日本发见》(载《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930年,第8期,第15页)知:“中国《世说新语》一书,明代以上刻本久佚,日本现有宋椠两部,其一在御府,又一在前田侯爵家,侯爵家刻已复制,计上、中、下三册,又《世说叙录》、《世说人名谱》各一册,合计五册,恐为海内无二之珍籍,御府宋椠本缺《叙录》、《人名谱》两种,而御府本及前田侯本均有金泽文库之印章,古文旧书考著者称其纸张纯洁,墨光焕发,刻镂之妙,色样之古雅,宋本中所不经见也云云,又京都某古刹藏有《世说》之古钞卷子本,赏鉴家定为唐人手笔,当明治中期初或初期终,由西村某取出,分给好事者多人,现不知散在何处云。”笔者另据曹旭老师介绍知,现在宋本有人复印回来,但就复印本而言,又有两种不完全一样的版本。故要知“宋椠两部”之精确内容,非去日本搜寻不可。
    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凡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页。
    ①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凡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②龚斌:《〈世说新语〉校释》(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③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1页。
    ④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页。
    ①日本的《世说新语》的研究者颇多,马兴国的《〈世说新语〉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马兴国:《〈世说新语〉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第79-83页)一文提到“日本之《世说新语》研究,主要涉及《世说新语》所涉典故的考据,以及语音注释,剖析文义之研究”,可供参酌。
    ②王东:《〈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释义商榷三则》,《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第99-102页。
    ③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第80-81页。
    ④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度。
    ⑤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度。
    ⑥王文革:《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3-131页。
    ①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度。
    ②陈迎辉:《〈世说新语〉的生存美学》,《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第26-29页。
    ③燕世超:《中国古代生态美学的物性与神性——从〈世说新语〉看古人的生态智慧》,《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41-44页。
    ④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⑤秦蓁:《六朝之史学与世风——以刘注〈世说新语〉为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度。
    ⑥本绪论将在第二节“已有的研究成果述论”中,对相关成果进行详细讨论,此处仅简述之。
    ⑦本文研究综述中所涉的相关成果,将以公元2000年以后关于《世说新语》研究的典型成果为例。
    ①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中文摘要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度,第1页。
    ①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目录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度,第1-2页。
    ②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内容摘要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度,第1页。
    ①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目录部分),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度,第4-5页。
    ②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中文摘要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度,第3页。
    ③秦蓁:《六朝之史学与世风》(目录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度,第3-5页。
    ①刘强:《世说学引论》(目录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度,第1-2页。
    ②此列表介绍近年来台湾地区《世说新语》研究相关的硕、博士论文(仅择取较为典型之论文),以供参考。
    ③在论文作者看来,“世说之长如单词造微,双行征巧,因美见风,因刺通赞”,“乃以二载之力,著成兹编”。此言甚佳。
    ①文章论及《世说新语》中的饮食、服饰、居住、育乐等相关内容。
    ①《〈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是萧虹早年在悉尼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
    ①骆玉明:《集大成的〈世说新语〉校释》,《文汇报》,2013-04-15(00C)
    ①留白:《有破有立,推陈扩新》,《社会观察》,2007年,第12期,第63页。
    ①王国维(公元1877年—公元1927年)在其《宋元戏曲考》的序文里,言及:“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笔者化用之,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言说,“一代有一代之研究”。
    ①“世说人物”,指的是《世说新语》所涉的人物。就《世说新语》中所涉人物而言,涵盖了秦
    末(如《贤媛》门的第1条提及的“陈婴”乃秦朝末年之人物)到东晋时期的人物(如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在《言语第二》之108条提及)。可以说,入《世说新语》者,基本为编纂者刘义庆进行取舍之后,所认可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的相关轶事被录入了《世说新语》。(但也有比较重要之人物,刘义庆并没录入其轶事,如陶渊明[约公元365年—公元427年],或可入“文学”门,或“栖逸”门,但没有见到渊明入《世说新语》。而陶渊明祖父陶侃与陶侃的儿子陶范在《世说新语》中,有所提及,我们综合《世说新语》中相关条目的记述可知陶家在陶范之后,持续式微,而陶家到了陶渊明这代,或已难入刘义庆“法眼”,故未将陶渊明录入。)
    ①(西)乌纳穆诺著,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
    145页。
    ②陈迎辉:《〈世说新语〉的生存美学》,《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第26-29页。
    ③蔡梅娟:《〈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的生存理想》,《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94-197页。
    ①郝梦瑶:《魏晋时期女性生存空间探讨——以〈世说新语〉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306-307页,第310页。
    ②参见曹旭博客中的文章《宫体诗的定义与裴子野的审美》(该文已在《文学评论》发表〈曹旭、朱立新:《宫体诗的定义与裴子野的审美》,《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33-39页〉,但该杂志中的文字与作者博客,略有差异,故以作者之博客为准。ht t p://blog.s ina.com.cn/s/blog_4b64ed620100lorq.html,阅读时间:2013.12.23
    ③各史书所载,略有重复,亦有出入,下文为明晰起见,以时间为序,都录入。
    ①此以虚岁计。
    ①鲍照曾“奏诗,义庆奇之”(《南史》卷一三《列传第三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而何长瑜亦是刘义庆“文艺”活动的“得力助手”,我们据《南史》卷一九《列传第九谢灵运传附何长瑜传》知:刘义庆招揽文士,何长瑜“自国侍郎至平西记室参军”,他之后跟随刘义庆,一直到义庆去世;何勖和袁淑曾戏谑何长瑜道:“长瑜便可还也”(《南史》卷一九《列传第九谢灵运传附何长瑜传》)。
    ②从这个层面而言,《世说新语》或可以理解为是一部“记生活”的著作。
    ③“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宋书》卷五一《列传第一一宗室传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子义庆传》)。
    ①本论文提及的历史人物生卒年,皆采学界之大多研究者认同的说法,个别人物之生卒年有争议,本文暂不述及。
    ②刘义庆较为隐秘地将他的思想,他对事物的看法,用《世说新语》中的历史人物来“代言”,这样既达到表达自身观点的效果,又不易被人发觉,避免了遭受“回击”,甚至迫害的风险。
    ③本文称刘义庆为《世说新语》之“编纂者”,意在强调刘义庆在编《世说新语》时,多为参酌已有的材料,如《世语》、《晋阳秋》、《中兴书》等书籍,进行改写、删减等,而成《世说新语》。
    ④纪庸的《〈世说新语〉之文章》(此文原是日本吉川幸次郎作,载《东方学报》,第10册,第二分,译者经删节、改编、补充成文,译者亦在此文的注释中声明)中言,《世说新语》“为南朝宋太祖之外甥、临川王刘义庆所辑。”“此书之撰述,当非出于刘义庆一人之手,据梁刘孝标注解中所引书籍已可证明。(纪庸《国文月刊》,1948年,第64期,第24页)”可以说,《世说新语》乃刘义庆编纂,已几为确论。
    ①周一良在其《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问题》(此文原为日文演讲,周一良的七旬弟子夏应元翻译)一文中认为,刘义庆作为《世说新语》之主编者,发挥了极大之影响,此乃确定的。(参见,周一良:《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作为《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没有在《世说新语》的文本之中“插话”,但他的思想倾向,对有关人物的看法、品评等内容,在不知不觉之中,通过《世说新语》的相关条目的记述,体现出来。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编纂之中,充分给予“世说人物”以“人格的尊重”。不管大小人物,或直接引用他们的话语,或引旁人对其评语,让他们的思想与个性,在“世说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旁人对相关人物的评判之中,凸显出来。
    ①本文所选《世说新语》各门的条目来作为例证分析,有些条目多次述及,这是由于这些条目本身所承载的多层面的内容所决定的,故本文所引用的条目,有相互交叉。笔者在具体地论述之中,则有所侧重,特此说明。
    ①鲁统彦:《论〈世说新语〉的史学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20页。
    ②《世说新语》中所载的杀戮事件,并不鲜见,“世说人物”间利益之纠葛,常伴随流血之冲突。透过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载的与“杀戮”相关的人物轶事,我们可窥知彼时上层社会人物的生存中的残酷一面。
    ①张东焱:《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第101页。
    ①嵇康为旧朝之臣,他用“不合作”之态度来对待司马氏,遭罪也在所难免。
    ①据《后汉书孔融传》知:孔融“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②《世说新语》不回避对“失范”的士人行为的记述,此亦是该典籍的特色。纵观《世说新语》整部书,此类士人之行为,多为个人行为,当然,《世说新语》对此类人物轶事的记述,亦增加了
    该书本身的趣味性,亦不失思想价值,引起研究者对《世说新语》所记述的此类人物之生存图景的学理思索。
    ①编纂者刘义庆通过《世说新语》中“互现”叙事方式的运用,勾勒了出了相关人物较为“全面”的“风貌”。
    ①据《伤逝第十七第19条》知:桓玄在篡位之前,就对卞范之说过,他篡位之举乃“冒天下之大不韪”。桓玄颇有先明,他自身亦知其得位不能持久,而“御床微陷”,也更增他的焦虑。
    ②竹林七贤优劣之争,为后世人好争论的话题。卫绍生的《竹林七贤优劣之争的文化意蕴》一文,对七贤之争论的“缘起”,“争论的深化”,“争论的拓展”,“争论的文学评价”,进行了多层面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具体可参见,卫绍生:《竹林七贤优劣之争的文化意蕴》,《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第160-175页。)
    ①(日)三鬼阳之助著,刘瑞增、栗圣万译:《争斗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月,第1版,第2页。
    ①据刘孝标此条引《宋书》知:孔淳之亦“隐上虞山”。
    ①此条,我们据刘孝标注引《晋阳秋》知:陆机、陆云皆为“俊才”,而陆机更是才气极高的,《机别传》有云:“(陆机)博学善属文”,他在面对王济的挖苦时,无法忍受,给予坚决之回击。
    ①在余嘉锡看来,此条或为陆玩“戏王导耳。”
    ②余嘉锡在此条之《笺疏》中提及,“乱世”之社会背景下,徭役繁重,导致“人多离其本土”。而《政事第三第23条》所言,“兵冢逋亡”,实当时社会现实使然。逃亡之农户,不少为吴郡地区豪强家族藏匿,此为事实,而贺邵以此类理由巡查,可谓正击豪强家族之“软肋”。
    ③我们据刘孝标注引《博物志》知:曹丕“善弹棋”,而弹棋乃“古技艺中所不传者”(余嘉锡此条之《笺疏》引周亮工《书影五》)。此棋,或是《世说新语》所记述的较为特殊的游戏。
    ①据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知:王蕴“素嗜酒,末年尤甚”。
    ②王忱“好酒,连日不醒”(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因酒而亡。
    ③对酒之情深,不只是魏晋人如此,历代士人之生活中,亦不可或缺此物;酒入士人生活,入诗,成常态,如晚唐皮日休有《酒中十咏酒乡》诗,明末清初的王广心(公元1610年——公元1691年)在其《夏日招同毛子霞徐臞庵沉雪峰诸子集用双白韵》中有诗句称:“酒乡宽”,明末清初的吴嘉纪(公元1618年-公元1684年)的《劝酒歌赠乔功偕》亦有诗句言及:“酒乡可避世”。
    ①《晋书殷仲堪传》提及(殷仲堪)在荆州为官之时,“纲目不举”,“好行小惠”,实乃一无能之辈。但殷仲堪并非一无是处,他遇到水灾,主动节省自己饮食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①我们纵观《世说新语》所载与曹操相关的条目,有贬损他的“嫌疑”,如《世说新语》提到曹操与曹丕争甄氏之事,甄氏成二曹的“猎物”,这一定程度上贬斥了曹操之品格;此外,《世说新语》中又有条目提及曹操佯装休憩,砍杀侍从,以立威严之事件,等等。曹操之恶劣形象凸显了。当然,这些轶事的呈现,也烙上了刘义庆的编纂之印,其中文意的深浅,语言锋芒的藏露,皆可为刘义庆所掌控,他思绪与情感的倾向,自然也融入其中。
    ②宗世林“少而修德雅正”(刘孝标注引《楚国先贤传》),他对曹操多疑、奸诈、弄权之行为,是极为反感的。
    ①我们据刘孝标注引《晋阳秋》知:“(邓攸)性清慎平简”,而他“系儿于树而去”(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实为不忍。由《中兴书》中所载,我们可见出关于此事的更多事实,让邓攸遭难之事件的细节清晰起来。
    ②在“行为艺术”的“展演”上,阮籍为王澄、胡毋辅之之前辈,阮籍曾“裸袒箕踞”,其后,阮籍的行为艺术,为士人仿效,阮瞻、谢鲲诸人亦脱衣裸露;王隐《晋书》亦提及士人对该类行为艺术不以为耻,反以为“通达”。
    ①桓玄此次因其父桓温之事,险被屠杀。司马道子虽有醉意,但他心知肚明,话语锋芒直露。谢重则十分机警,他打圆场之语,可谓搭救了桓玄。南朝宋檀道鸾评此曰:“道子可谓易于由言,谢重能解纷纭矣。(刘孝标注引)”就谢重而言,他实乃能言、敢言之人,如《排调第二十五第58条》提及谢重调侃太傅司马道子之木屋的轶事,他所言,有讥刺调侃之味;《言语第二第98条》述及谢重不同意司马道子对夜空之美的看法,认为有“微云点缀”才佳。谢重不畏司马道子,有言即出,辩才极佳。
    ②张中文:《现实与超越——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模式》,《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50页。
    载:有人问他:“为何不模仿洛阳书生声调来咏诗?”他说:“何至模仿老女仆之声?”综而言之,《世说新语》对顾长康之“互现式”的记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切的顾恺之形象。可以说,《世说新语》中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勾勒,这类叙事手法的运用,是较多的,又如《世说新语》对谢安、王敦、阮籍等人的“互现式”记述,亦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1989年6月,第2次印刷),第261页。
    ②宇汝松:《心理调适与终极关怀——魏晋士林心隐之路探析》,《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第147页。
    ①(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第1版,第157-158页。
    ②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326页。
    ③李建中:《魏晋人的“哭”——读〈世说新语伤逝〉》,《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第63页。
    ①当然,这也是诸多研究者以《世说新语》作为中古语言之语料库的原因。
    ①鲁红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50页。
    ②成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代家庭伦理观念》,《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77-80页。
    ①当然,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分类,但一般而言,这两种分类也基本能概述人们对某人或者某类人的评价。
    ①此条,述及孔安国之孝敬君主的轶事。关于孔安国,在《晋书》卷七八《列传第四八》中有载:孔安国“与汪少厉孤贫之操”(《孔愉传附子安国传》),他自身操守极高,“亦以儒素显(《孔愉传附子安国传》”,而在司马曜驾崩之丧期,孔安国“形素羸瘦,服衰绖,涕泗竟日”(《孔愉传附子安国传》),足见他的忠诚。
    ②据刘孝标注引《桓温别传》知:桓温“有豪迈风气”,桓温之性情实乃阳刚与“柔情”兼而有之。此条显示出桓温多情的一面,他面对三峡周围的悬崖峭壁,也不禁“有所思”,感慨人伦中忠孝之难两全。无论桓温著名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言,还是他对得猿子者惩罚之事(《黜免第二十八第2条》述及),都显示了将军桓温之“温情”的一面。
    ①夏侯湛之《周诗》有诗句云:“夕定晨省,奉朝侍昏”(见此条刘孝标注),该诗的主要内容是言孝敬父母,倾心听从。
    ②清代方苞(公元1668年5月25日—公元1749年9月29日)读此云:王祥实属难得,“冰鱼跃出,炙雀飞来。天且能盛,而况于人!”(参见:《〈世说新语〉会评》,刘强会评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鱼自出,鸟飞来”,虽有虚构之成分,但这样渲染,足以将王祥烘托为孝敬母亲的“人伦”标杆。
    ①此条,对于孝子王悦的描述,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丞相王导长子王悦与他次子王恬进行对比,又记述王导之妻曹夫人对王悦的态度,用侧面的事例,给予孝子王悦以极高评价。从王导次子王恬与王悦相比而言,他们差距较大,据刘孝标注引《文字志》知:王恬“少卓荦不羁”,同“济阳江虨以善奕闻”,但他依然较王悦逊色。
    ②关于王绥,据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知:王绥“少有令誉”,王愉、王绥乃谋反之人。虽王绥“少有令誉”,但他的谋反者的标签,剔除不了。刘义庆将冠名“试守孝子”的王绥的轶事,编入《世说新语》,多少有着“嘲弄”之成分。
    ③而王戎实际是“富可敌国”,据《俭啬第二十九第3条》知:王戎家财万贯,在洛阳一带,无人可敌。王戎与其夫人经常在烛光下计算收支。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也有言:王戎“产业过丰”;王隐《晋书》提到:王戎“园田周遍天下”;可见,王戎之富,非为一般。
    ①其实,王羲之本来自“幼有风操”(余嘉锡《笺疏》据《御览八百六十》引王隐《晋书》),在《世说新语》的《汰侈第三十第12条》也提到王羲之少年时,于周顗客座的最末位坐,周顗把烤牛心给王羲之吃,人们对王羲之的看法改观。从中我们略可窥见晋代“按资排位”的时代风气,王羲之得“名士”周顗之重视,自然也得到其他人的附和;加之王羲之自有才气,在郗鉴门人之查知后,自然让王羲之成为了快婿的不二人选。
    ②谢道韫着实优秀,《言语第二第71条》提到:谢安一家在寒冷的下雪天聚会,谈论诗之义理,谢安问,白雪纷纷似何?谢朗言,“若空中撒盐”;谢道韫言,“如柳絮飞”,谢安非常高兴。谢道韫自身优秀,对身边的人,也要求较高,如《贤媛第十九第28条》述及王凝之的妻谢夫人对弟
    弟谢玄说:“你怎不长进?世俗事物烦扰你,还是资质有限?”诸条轶事表明,谢道韫是个非常优秀的女性,但她在面对婚姻选择时,也要收起“架子”,最终选择王家的王凝之为伴侣,虽谢道韫时常会数落王凝之的不是,但面对彼时社会婚配的现实,也只能屈从。
    ①当然此条记述,亦是有争议的。刘孝标作按语说:由《周氏谱》知,“浚取同郡李伯宗女。”故刘孝标认为此言“妾”,“妄耳”。此外,由此条我们亦可见出《世说新语》有关条目的编纂并不严谨,其中所记述的人、事,多少是有着出入的。可以说,《世说新语》在编纂时,对相关的“素材”的再加工痕迹,是很明显的。
    ①李贽对此条作评云:荀粲“体悉人情……荀真人世可惜之人矣!”(参见:《〈世说新语〉会评》,刘强会评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17页。)可见,李贽对荀粲持肯定的态度。
    ②刘孝标注引《魏书》对卞太后评价极高,太好节俭,有“母仪德行”,她见曹丕之为,当然耻
    之。此条,亦如余嘉锡于此条之《笺疏》中言:卞太后所言,实为言曹丕“禽兽不如”,言辞甚严厉。由此条,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卞太后对曹丕的不满,曹操的旧爱,被曹丕拿来享用,为卞后所不齿。当然,卞太后的“愤慨”中,或也夹杂着她对曹操之念。
    ①余嘉锡认为,此条疑似“列女续传之文”,内容上“必采自古书”,言之理足,此《世说新语》研治者,亦多认同,《世说新语》杂采众书之论,为实论也。
    ②此条余嘉锡作案语曰:“忠孝之道,于斯两全。”李贽云,“千古一样”,“既有此母,定生此子”;刘辰翁云,“恨哉!此母亦以是传”(参见:《〈世说新语〉会评》,刘强会评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人伦之中的礼义,在《世说新语》之《方正》门,述及极多。
    ②此条中,李贽读后曾感叹道,“有友如此,此可以死。”(参见:《〈世说新语〉会评》,刘强会评
    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此条据刘孝标注引邓粲《晋纪》知有类同之记事,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②此条,我们据刘孝标注引《名士传》知:阮籍在丧期“不率常礼”,还“纵情啸咏”(余嘉锡作笺疏载《书钞八十五》引《裴楷别传》),阮籍此条中所提及的“失范”行为,当为他日积月累之行事规范使然。当然,这与阮籍所处的魏晋之高压政治生态亦有关,精神之负重(张喜贵:《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的生存处境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7页),亦是致他行为之失范之因。
    ③据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知:诸葛厷“有逸才”,而我们参照《世说新语》之《文学第四第
    13条》所述及之轶事,知:诸葛厷深得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器重,王衍让其看《老子》、《庄子》之后,诸葛厷谈论能与王衍匹敌。诸葛厷自小就深得王衍赏识,厷富有才气,而他
    的后母族党对其污蔑,最终导致诸葛厷远徙他乡。
    ①虽然“王不留行”,实乃一味好药,“久服之,轻身”(刘孝标注引《本草》),但一味好药,到卫展这里,变了味,连他的外甥也看不过去,着实让李弘度不是滋味。
    ②据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知:和峤“性不通”,“至俭”,连他的妻弟王济来讨要李子,他也给几十颗。王济十分愤恨,砍了李树。《语林》亦有类似记述:和峤“食李,皆计核责钱”,终于导致王济伐树,以平愤恨。
    ③据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知:“(郗)超少卓荦而不羁”,他的“劫富济贫”之举,实有侠气。
    ④刘孝标注引《史记滑稽传》亦有类似记述,其中言:刘彻乳母之子孙“横暴长安”之中,“当道夺人衣物”,罪及乳母,“有司请徙边”,刘彻乳母被处罚,在所难免。
    ①尤吾兵:《消释死亡恐惧:马克思“关系”死亡论对传统死亡论的超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53页。
    ①鲁红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56页。
    ①据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知:谢朗“博涉有逸才,善言玄理。”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②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③蒋凡:《〈世说新语〉里的英雄》,《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第87页。
    ④本文所论的人性,取“人之本性”之意。此人之本性是具社会属性的,受到“世说人物”所处的特定社会现实影响的。
    ①王守华:《〈世说新语〉发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③刘强:《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文化共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06-108页。
    ①张德瑞:《艺术人性唯美——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4页。
    ②肖雪莲:《〈世说新语〉中的人文精神》,《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2页。
    ③本文将主要论及《世说新语》中的光辉人性,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特质,阐述《世说新语》中光辉人性的成因,讨论《世说新语》所涉光辉人性之意义。
    ①据刘孝标注引伯乐《相马经》知卢马乃:“凶马也”,有人建议卖掉那匹马,“渊雅有德量”(刘孝标注引《晋阳秋》)的庾亮,没有采纳殷浩之建议,不卖他的卢马。
    ②据刘孝标注引《荆州记》知:三峡地区“两岸连山”,且时常会有猿之长啸。
    ③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文学与思想》部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12页。
    ①祁志祥:《人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第45页。
    ①裴楷家族乃魏晋旺族,人才济济,裴家出了八位俊才,有(裴)楷父徽,楷次兄康,楷弟绰,楷子瓒,绰子遐,秀子頠,楷从弟邈,以及楷本人。
    ②此条,余嘉锡在其《笺疏》中质疑:郗鉴“既受人之资”,还需要“乞食”?他提出《世说新语》此条所载,“疑非事实”。可以说,余氏乃持正史之视角来观《世说新语》的相关条目,然《世说新语》非正史,该书有文学色彩,经过适当的语言加工和轶事的情节改造,也是有的。
    ③此范宣童年之轶事,让读者见出他的品性之纯真,人性之光辉。范宣并非“做作”之人,他的本性如此,如《世说新语》之《栖逸第十八第14条》有载,成年后的范宣不欲“入世”为官,当他得知韩伯要骗其入官衙时,他下车后快步走开。可见,范宣之品性,稳固不移。
    ①张泽鸿:《从〈世说新语〉旷观魏晋士人的生活美学》,《文艺评论》,2014年,第2期,第83页。
    ①程炎震提及此,云:《晋书羲之传》“论者称他笔势是也”,此条到底谈王羲之之“笔势”,或他的“容貌”,说法不一,各有其理。
    ②据刘孝标注解此条载,该条目所言也有一说“是庾亮”。
    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高僧与佛学家的支遁,也难免受到一些佛教教义的影响。佛教教义本身来说,其中就有关怀动物的内容倾向,如“食肉与杀同罪”(《大正藏》第16卷,第624页),“不得食一切众生肉”(《大正藏》第24卷,第1004页),凡此种种,我们可知佛教教义之中,有善待生命的内容表达。从这个层面来看,作为高僧的支遁对于双鹤的生命的尊重态度,以及“养令翮
    ①《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提及:王雅评殷仲堪乃“谨于细行”之人。
    ①就谢甄而言,他鉴人之才,要超过郭泰(刘孝标注引《汝南先贤传》)。谢甄所评论的许劭、许虔,实乃彼时士人之标杆,而谢甄赞赏许劭的兄长许虔,也是知名之人,同许劭合为“平舆二龙”(《后汉书许劭传》)。
    ②而历代文人读此,亦多有感触,明代文人钟惺(公元1574年-公元1624年)读此,云:“当
    ①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66页。
    ①欧顺军:《人学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36页。
    ②(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公元1881年11月28日-公元1942年2月22日)著,汀兰译:《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1页。
    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世说新语》之《德行》、《方正》、《雅量》、《赏誉》、《容止》等门之中,见到了时人,亦或《世说新语》所涉人物间的或褒或贬之言论,而全然没有编纂者刘义庆的介入,似乎刘义庆对相关人物没有观点?其实不然,正如江兴佑在其《论〈世说新语〉对人的审视及其依据》一文中所提及:刘义庆对《世说新语》所涉人物的褒贬,从他所分之三十六门类,即可看
    出(读者可参见,江兴佑:《论〈世说新语〉对人的审视及其依据》,《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第14页)。我们纵观《世说新语》,可知江兴佑之言不谬。刘义庆是以更加“高明”之手法来编纂《世说新语》的,他所欲言,所欲论之观点、看法,皆由《世说新语》中相关人物来代言,刘义庆之所以择取这些人物之言论,实质上不少暗藏着刘义庆之深意,这要细读相关条目,就不难体悟出来。
    ①此条参酌刘盼遂看法,他曰:“《通鉴晋纪》胡注,凡奋身行伍以兵与卒为讳。”所论即是。
    ②殷浩被弹劾后,他对司马昱之于自己的态度,相当愤恨,以至于“唯作‘咄咄怪事’”(《黜免第二十八第3条》)语。曾“思纬淹通”(《品藻第九第48条》)的殷浩的心灵,让愤懑与仇恨占据着,无法自拔。
    ①王世懋读此,似有所悟,云:“因悟晋人清谈取义,亦是救饥。”此论虽有其理,亦或有武断之嫌。支愍度南渡后“讲义积年”,岂仅救饥?
    ②刘孝标引《中兴书》对此事描述更为清晰,言及桓温“请范汪为征西长史,复表为江州,并不就。”此可知,《中兴书》与《世说新语》之中的《假谲第二十七第13条》记载,有出入。由《假谲第二十七第13条》之中言,范汪“实投桓”之说法,与《中兴书》中之载,迥异。《中兴书》中,并没有关于范汪“实投桓”之据。由此,《世说新语》虽采撷众书,但非实录,是应各门所需,经必要“修整”后,而成书。此可窥一斑也。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90页。
    ①石崇性格之暴戾,在此条之中得到深刻地揭示。而对《世说新语》的《仇隙》篇中载石崇为孙秀所屠戮之事,这或与石崇的人性之恶,行为方式之张扬,以及得罪孙秀,有着关联。
    ①据《世说新语识鉴》知张翰为“秋风”触动,思乡之念,愈加强烈。但这只是借口,亦是识清了“时务”,退居以自保。西晋的左思,亦是如此,在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晋书文苑列传》),左思预感到了危险,亦通过去职,“明哲保身”了。而诗人鲍照却未能“识时务”,在“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最终“子顼败,
    (鲍照)为乱兵所杀”(《南史》卷十三),凡此种种,可以说张翰之“放纵”,从根底而言,是他在“乱世”之求生本能驱使。张翰对世事之变换,“拿捏得体”,不“执迷不悟”,以自己对“时局”的理性判断,遂去职,归入他期望的心灵安顿场所,享受“菰菜羹、鲈鱼脍”与美酒,终得颐享天年。
    ①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同上。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①李文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79页。
    ②此《典式》,张万起、刘尚慈在二者合著的《〈世说新语〉译注》中认为:据《初学记》四和《玉烛宝典》一引《世说》,均作“李夫人《典戒》,‘式’字疑误。”(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
    669页),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93页)中认为:两书作“戒”或“诫”,而此作“式”,未知孰是?疑当作“诫”。而庄新霞的《晋代女作家李婉著作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13页)中“疑李氏的《典式》、《典戒》、《典诫》也应为同一部作品的三种不同名称”,并列举出了四点理由,是为一解。
    ①参见:《〈世说新语〉会评》,刘强会评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②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此条,李贽读此云“当哭”,又云“真”(参见:《〈世说新语〉校释》(下),龚斌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8页)。读此,历代接受者都会体味殷浩内心的焦灼,虽刘孝标引《续晋阳秋》中有言,“‘去梯’之言,未必皆实也。”这评价并未对接受者感同身受的理解,造成影响,相反地,读者推己及人,愈加对司马昱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行为,相当愤慨。这当然也对当事人殷浩打击很大,对司马昱的仇恨愈来愈深。
    ②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6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6页。
    ②就人之“仇恨”的成因而言,往往根源于人由来已久的求生本能。(参见:[美]小拉什·多兹尔著,王江译:《仇恨的本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页。)
    ①龚斌:《〈世说新语〉索解》,《中国古代小言戏剧研究》,2012年,第00期,第3页。
    ①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231页。
    ①(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②关于《世说新语》的文体问题,当代研究者对此讨论的较多。曹旭认为,“《世说新语》是一部历史文化的随笔”;宁稼雨认为,《世说新语》“已经从根本上与诸子、史传、志怪书划清了界限。使志人小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言样式。”(宁稼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言观念成熟的标志》,《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第77页)王能宪在其《〈世说新语〉研究》一书中言及《世说新语》乃为吾国最早之“批点小言。”(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09页。)台湾尤雅姿认为《世说新语》为散文,并以《刘义庆及其〈世说新语〉之散文》(指导教授:王更生,论文出版年:1986年)为题,做了硕士学位论文。而诸多研究者也发文讨论了各自的看法,如张海明的《〈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刘强、吴寅的《〈世说新语〉文体考辨》,林宪亮的《〈世说新语〉文体辨析》等,本文无意赘述《世说新语》是“散文”文体、或是“小言”文体等提法,仅笼统地将《世说新语》概述为“志人文学”。
    ①谭坤:《论〈世说新语〉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生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01-106页。
    ①清代劳格(公元1819年—公元1864年)在其《读书杂识》五《〈晋书〉校勘记》中言及此条中周处与陆机、陆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对应,有错谬。而就本条目之所载内容来看,本身就有着违背常识之叙述,如载周处“入水击蛟”,“经三日三夜”,“(周处)竟杀蛟而出。”但这些“艺术化”之叙事,对此条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并没有多少影响。
    ②当然,此为笼统的说法,对于世说人物来言,特别是《栖逸》门所载的人物,也不乏乐于隐遁者,他们自得其乐,也无消极与积极可言。
    ①陶范乃为陶侃“诸子中最知名”(刘孝标注引《陶侃别传》)者,时任乌程县令。我们从王胡之严词拒绝陶范之事,或可窥知陶家之式微。
    ②此条,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公元1830年—公元1894年)对陈群“自比孔父”,为不知羞耻,他叹曰“士风不竞”,李氏义愤填膺如此。
    ①或可以说,《世说新语》编纂者刘义庆对“当事人”之对话的凝练与“再加工”,成就了“高简瑰奇”的《世说新语》式的语言风貌。
    ②张在舟在其《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一书中指出:社会对男色之关注程度,“会增强社会成员的好美意识”(具体可参见,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36页)。我们或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出一些关于“男同”的蛛丝马迹。
    ①会稽确实风景绝美,“峰崿隆峻,吐纳云雾”(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加之顾恺之有着强烈的艺术敏感,能将这自然之美,较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
    ②蒋凡:《〈世说新语〉英雄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314页。
    ①江兴佑:《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45页。
    ①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②骆玉明在其《〈世说新语〉精读》中有推测言,驴叫“或许对养生有益”,是为一解。(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51页。)
    ③余嘉锡在此条之《笺疏》中提及,此条“出裴启《语林》”,《语林》亦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所参阅的重要书籍。
    ①郗超为郗愔之子,他所交友“皆一时俊乂”(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亦足见他的“优秀”,而面对如此“优秀”之子的亡故,郗愔不免“恸悼成疾”(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丧子之痛,痛绝人寰。
    ②法虔“俊朗有理义”(刘孝标注引《支遁传》),他与支遁之交友,若伯牙与钟子期之友谊,“知音”既亡,“擗琴绝弦”(刘孝标注引《韩诗外传》),支遁之精神当备受打击,哀伤及身,终溘然长逝。
    ①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
    ①对于隐逸者而言,他们安然自适于隐居之生存方式。避世隐居之人,在魏晋之社会中人看来,多少有着“神秘”之色彩,如《栖逸第十八第7条》述及孔愉年轻时,隐居起来。四十岁,才出仕。百姓曾认为他有道术,在孔愉活着之时,就为他立庙。可见孔愉之隐居,在百姓看来,或多或少地笼盖上了一层“神秘”之面纱。
    ②“世说人物”之隐逸,或避世,此类人物试图维护自身之独立性,但对于人而言,人之独立性,
    ①陆机鼎力推荐戴渊给赵王司马伦(?—公元301年),陆机言戴渊:“朝廷之贵璞”(刘孝标注引虞预《晋书》),而司马伦果然任用了戴渊。
    ②陶范之所为,也有他的现实原因,余嘉锡认为:袁宏为《东征赋》之时,陶家“式微已甚。”而陶范“不为名氏所与”,基于对家族声誉的考虑,陶范出此下策,行不轨之事,但这非没有能挽救陶家式微之势,而且为刘义庆录入《世说新语》,成为陶家的一桩耻辱之轶事,陶范之行为,也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陶范追求家族声誉之行为,可谓弄巧成拙,没能够留下陶家的“身后名”,反而“遗臭”。
    ①据《方正第五第3条》知陈群面对曹丕敢直言汉朝,并念念不忘,此举反而让曹丕对他更加敬重有加,如陈群所倡的“九品中正制”,亦得曹丕之采纳。
    ②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文学与思想》部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12页。
    ③董晋骞:《论〈世说新语〉的人物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3期,第134页。
    ①张俊:《人与自然的审美类比-——从〈诗〉、〈骚〉到〈世说新语〉》,《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第22页。
    ②曹旭在其《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中言:“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此,乃言生命之脆弱,涉及生死问题、生命哲学问题,讨论得深透彻底。”此评甚是。(参见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28-29页。)
    ③刘孝标注引《文士传》中载:张翰“任性自适”,其实,这乃张翰对人生有一种绝望感,这种绝望感要通过及时行乐来疏解。面对为官的风险,张翰采取退避自保;面对人生的无常,张翰有先见之名;可以说,他参透了生之意义,尽力提升自身所期待的生命体验,纵情于酒,得片刻消遣。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89页。
    ①李建中:《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20页。
    ②林继中:《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0页。
    ①但隐居者之隐居行为,并非执着到底。隐居生活,有些时候是个体人生的生存状态之调整,如《栖逸第十八第7条》述及孔愉年轻时,隐居起来。四十岁,才出任官职。此条来看,隐与不隐,俨然成了人生历程中的阶段性调剂方式。
    ②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文学与思想》部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12页。
    ①(日)铃木正夫著,李振声译:《郁达夫:悲剧性的时代作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①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7页。
    ①出自曹旭老师给笔者的一封回复邮件之内容。
    ②参见,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后记〉部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10月,第79页。
    ③曹旭老师指导博士生已近二十载,他自1996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他的首届博士生为陆锡
    兴(陆锡兴以《诗经异文研究》做博士学位论文)、孙力平(孙力平以《杜诗句法研究》做博士学位论文)。
    ④参见,蔡平:《永明体研究》(〈后记〉部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
    270页。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2012年2月重印)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2011年10月重印)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2011年3月重印)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8月,第1版(2011年11月重印)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龚斌校释:《〈世说新语〉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2版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2011年3月重印)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2012年8月重印)
    (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2012年12月重印)
    (唐)房玄龄等撰,吴士鉴、刘承干注,《〈晋书〉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月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
    (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版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2版(2010.6第3次印刷)
    (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
    (清)钱大昕撰,陈文和、孙开萍、孙永如、张连生校点:《廿二史考异》,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赫胥黎著,蔡重阳,王鑫,傅强译,陈蓉霞校:《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W·顾彬著,马树德译:《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第1版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汀兰译:《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日)森三树三郎:《世说新语》(日译本),东京:东京平凡出版社,1969年版
    (日)古田敬一:《〈世说新语〉校勘》,京都: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版
    (日)井波律子著,李庆、张荣湄译:《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日)三鬼阳之助著,刘瑞增、栗圣万译:《争斗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日)铃木正夫著,李振声译:《郁达夫:悲剧性的时代作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日)兴膳宏著,戴燕选译:《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乌纳穆诺著,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版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BellamyFoster)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马瑞志(Ruichard B.Mather):《世说新语》(英译本),Universityof Mine-sota Press,1976年版
    (美)小拉什多兹尔著,王江译:《仇恨的本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祁志祥:《人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陈引驰、盛韵注释:《世说新语》,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刘强会评辑校:《〈世说新语〉会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刘正浩等:《世说新语》(译注本),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版
    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李毓芙:《〈世说新语〉新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文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李建中:《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李建中、高文强:《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欧顺军:《人学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5月,第1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2版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2011年版
    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许绍早等:《〈世说新语〉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柳士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柳士镇、钱南秀:《〈世说新语〉译注》,台北:台北锦绣出版社1992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5版(2012年12月,第3刷)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
    蒋凡:《〈世说新语〉英雄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韦正:《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冯友兰等著,骆玉明、肖能选编:《魏晋风度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仪平策:《中华审美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台北:台北艺文书局,1975年版
    王进祥:《〈世说新语〉粹讲》,台北:台北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晓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3月,第1版(2012年8月,第6刷)
    王枝忠:《魏晋六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王守华:《〈世说新语〉发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徐公持:《浮华人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萧艾:《世说探幽》,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7月,第1版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宗白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1989年6月,第2次印刷)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朱铸禹:《〈世说新语〉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张雷声、张宇主编:《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度
    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度
    秦蓁:《六朝之史学与世风》,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度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度
    刘强:《世说学引论》,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
    方碧玉:《魏晋人物品评风尚探究--以〈世说新语〉为例》,硕士论文,台湾中兴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5年
    朴美铃:《〈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思想研究》,硕士论文,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8年
    吴胜男:《〈世说新语〉中“自我”展现之研究》,硕士论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2002年
    吴惠玲:《〈世说新语〉之人物美学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7年
    李宛怡:《由〈世说新语〉论魏晋名士生命之美》,硕士论文,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1998年
    李美娟:《从〈论语〉与〈世说新语〉看道德的演变》,硕士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研究所,2008年
    王妙纯:《从〈世说新语〉看东汉至东晋士人之人生观》,硕士论文,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
    王岫林:《魏晋士人之身体观》,博士论文,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2006年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度
    周孟贞:《魏晋士人品味风尚研究:以〈世说新语〉为考察核心》,硕士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5年
    周翊雯:《时空之下的身体展演——〈世说新语〉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2年
    林琇宽:《〈世说新语〉叙事结构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
    洪云青:《〈世说新语〉之审美与玄谈研究》,硕士论文,(台湾)玄奘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10年
    唐天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道德观》,硕士论文,(台湾)玄奘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2009年
    孙世民:《〈世说新语〉反映的魏晋老学》,硕士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1年
    徐丽真:《〈世说新语〉呈现之魏晋士人审美观研究》,博士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4年
    张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博士论文,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1983年
    郑淳云:《人与自然的对话──陶诗自然意象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5年
    梅家玲:《〈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博士论文,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0年
    陈美慧:《〈世说新语〉所呈现魏晋南北朝之妇女群像研究》,博士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7年
    曾文梁:《〈世说新语〉研究》,博士论文,(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2000年
    叶子维:《〈世说新语〉年少人物形象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国文学系,2008年
    廖柏森:《〈世说新语〉中人物美学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1987年
    廖丽凤:《〈世说新语〉之人物群像与描写技巧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0年
    刘爱龄:《〈世说新语〉之魏晋妇女风貌及其女性观》,硕士论文,(台湾)玄奘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
    郑惠玲:《名教、自然与士的自觉: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观》,硕士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3年
    Spiro,Audrey.Seeing Through Words:Shishuo xinyu and the Visual Arts,a Case Study", Early Medieval China,2007:143-183
    Robert Joe Cutter.Shishuo xinyu and the Death of Cao Zhang,Journal of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29,No.3(July-September2009):403-411
    (日)松冈荣志:《〈世说新语〉原名重考》〈沈小南译〉,《思想战线》,1988年,第5期
    陶富源:《哲学、人学与人》,《哲学研究》,2003年11期
    曹旭:《文学研究,请重视“特殊的”文学本位》,《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曹旭:《张华情诗的意义》,《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曹旭、王澧华:《论西晋诗学》,《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曹书杰:《东晋孔安国家系及生平事略考》,《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陈尚君:《兼融文史打通四部》,《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陈迎辉:《〈世说新语〉的生存美学》,《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
    陈卫星、杜菁锋:《〈世说新语〉书名考论》,《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
    董晋骞:《论〈世说新语〉的人物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3期
    林继中:《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成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代家庭伦理观念》,《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冯友兰:《魏晋玄学贵无论关于有无的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尤吾兵:《消释死亡恐惧:马克思“关系”死亡论对传统死亡论的超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蒋凡:《〈世说新语〉里的英雄》,《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蓝冰:《从〈世说新语〉及魏晋散文看魏晋士人的诗意生存》,《文艺评论》,2014年,第2期
    鲁统彦:《论〈世说新语〉的史学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鲁红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忠孝观》,《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卫绍生:《竹林七贤优劣之争的文化意蕴》,《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
    江兴佑:《论〈世说新语〉对人的审视及其依据》,《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
    江兴佑:《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董乃斌:《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高敏:《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梅新林:《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刘隆有:《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
    刘强:《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刘强:《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文化共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刘庆华:《从〈世说新语〉看刘义庆的文学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黄一农:《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以“荧惑守心”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李建中:《魏晋人的“哭”——读〈世说新语伤逝〉》,《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
    李申:《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思考——从天人关系谈起》,《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李柏:《浅谈〈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李桂娥、高新建:《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进步的妇女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李聪、赵志坚:《魏晋南朝妇女婚姻散论》,《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
    邬焜:《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言呈现的整体统一论思想》,《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栗子青:《〈世说新语〉贤媛篇探析》,《(台湾)中正岭学术研究集刊》,1994年,第13期
    肖雪莲:《〈世说新语〉中的人文精神》,《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梅家玲:《依违于妇德与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女性风貌》,《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
    景楠:《试析魏晋风度对魏晋时期女性的影响——从《〈世说新语贤媛篇〉谈起》,《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宁稼雨:《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宁稼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
    楼淑君:《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苏冰:《魏晋南北朝婚姻文化述要》,《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马兴国:《〈世说新语〉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王东:《〈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释义商榷三则》,《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王文革:《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王妙纯:《〈世说新语〉中的女性新风貌——从妇女追求情爱谈起》,《(台湾)虎尾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
    燕世超:《中国古代生态美学的物性与神性——从〈世说新语〉看古人的生态智慧》,《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蔡梅娟:《〈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的生存理想》,《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郝梦瑶:《魏晋时期女性生存空间探讨——以〈世说新语〉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周一良:《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宇汝松:《心理调适与终极关怀——魏晋士林心隐之路探析》,《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
    谭坤:《论〈世说新语〉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生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左东岭:《文学经验与文学历史》,《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张喜贵:《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的生存处境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张东焱:《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
    张中文:《现实与超越——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模式》,《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张泽鸿:《从〈世说新语〉旷观魏晋士人的生活美学》,《文艺评论》,2014年,第2期
    张丹飞:《论贤媛之“贤”——从贤媛门看〈世说新语〉品评妇女的标准》,《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张玉茸:《简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陜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张白茹:《魏晋南北朝妇女与家庭教育的历史考察》,《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张建华:《从〈世说新语〉论两晋名士之人格分裂》,《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张德瑞:《艺术人性唯美——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
    张俊:《人与自然的审美类比——从〈诗〉、〈骚〉到〈世说新语〉》,《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赵志坚:《魏晋南朝的门第婚姻》,《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
    庄华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个性解放》,《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庄新霞:《晋代女作家李婉著作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网络版):http://202.114.65.57/net25/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络):http://www.lib.shnu.edu.cn/
    曹旭教授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4905570
    台湾图书馆(在线):http://www.ntl.edu.tw/mp.asp?mp=1
    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3JiSN/login?jstimes=1&loadingjs=1&userid=guest&o=dwebmge&ssoauth=1&cache=1394757943523
    汉籍电子文献:http://hanji.sinica.edu.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