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神话谱系演化与古代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方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维柯最早关注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研究,并将人类各民族的产生、发展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摩尔根、泰勒和弗雷泽表达了世界各地的神话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单线进化过程;博厄斯等表达了世界各地神话不可比的文化相对论思想;弗洛伊德立足精神分析将神话产生原因归诸性本能;涂尔干将社会类型与各时期所代表的神相对应;马林诺夫斯基强调神话的社会与心理功能;列维-布留尔及列维-斯特劳斯主张从结构入手分析神话;缪勒则将神话的产生归因于语言。
     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分析神话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指出,神话由社会存在决定,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制约。
     中国关于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于20世纪开始步入正轨。解放前,顾颉刚主要从文献学入手将一些历史还原为神话;茅盾和闻一多等借鉴西方人类学理论对中国神话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解放后,中国的神话研究主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神话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谱系研究以富育光、郭淑云、孟慧英、黄任远、汪立珍等为代表,但其神话谱系演化特点未能从纵向及横向上得以系统说明,且尚无将神话谱系与社会变迁相连的具体成果。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的神话表明: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自然无意识,到屈从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过程相对应,从神话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神话呈现出三种依次递进的类型,即从图腾神话,到诸神神话,再到英雄神话。
     在原始采集渔猎实践阶段,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因而产生万物同源的图腾神话。图腾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兴盛于母系社会及父系社会,阶级社会后消失殆尽或以传说的方式存在。在图腾神话中,人与图腾相通,没有界线,神话不具有逻辑性,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模糊不清”。随着养殖畜牧业、原始农业的早期发展或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们出于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人与自然开始分化,图腾神话遂向诸神神话过渡。诸神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父系社会最为盛行,阶级社会后,诸神神话渐渐弱化。在诸神神话中,人神关系由同源转为对立;但人神仍相通,人通过献祭或对神履行义务的方式祈求神的庇护,体现了人类的自恋意识与自卑意识。随着先进渔猎工具的使用及畜牧业、原始农业的成熟发展,人类希望通过自身力量征服自然,遂产生以半人半神的英雄为主角的英雄神话。英雄神话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兴盛于父系社会和阶级社会。在英雄神话中,人神关系既遥不可及,又密不可分:人是神的亲缘或本身可成神,具有神的力量,体现了人类“认识你自己”的意识,人类开始有了自信。
     神话谱系演化表明了满-通古斯语族古代社会的嬗变。在经济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以集体自然经济为主,主要处于石器时代,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父系社会阶段,采集渔猎经济、畜牧业经济及农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处于铜、铁、石并用时代,生产资料主要归集体所有,并有部分剩余;阶级社会阶段,农业经济有了成熟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在政治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以母权为主,母系社会晚期实现政教合一,统治者的权威靠神意树立,以民主的方式运行,依神判、禁忌、部落法规等原始自然法维持社会秩序;父系社会阶段,盛行父权,萨满不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的权威靠道德或强权树立,社会控制出现“血亲复仇”制度;阶级社会阶段,皇权至上,神权被彻底压制,皇帝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并运用天命观宣扬自己的统治。在社会制度上,母系社会阶段,社会组织以群落向氏族的过渡为主,满族出现部落及部落联盟,社会主要矛盾为男女性别的矛盾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婚姻形式由原始群婚、普那路亚婚向对偶婚过渡,亲属观念主要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系社会阶段,部落及部落联盟组织盛行,社会矛盾除男女性别矛盾以外,还出现以“贫富分化”为核心的新型矛盾,以“抢婚”、“服役婚”和“买卖婚”为基础的一夫一妻个体婚出现,亲属观念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还产生了祖父母、舅父母、外甥(女)等多重亲属称谓;阶级社会阶段,国家取代部落及部落联盟而出现,社会主要矛盾升级为阶级矛盾,在以“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个体婚中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多妻制”。
     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神话内涵相异而理念日益趋同:图腾神话阶段,神话各有特色并部分相似;诸神神话阶段,满-通古斯语族神话的情节、结构有着越来越多的汉族神话因子;英雄神话阶段,汉族的儒家思想、佛教理念及道教文化愈来愈突显在满-通古斯语族神话中。当然,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的,满-通古斯语族神话亦对汉族神话产生影响。就文化观念而言,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由样态相异转向趋势趋同:尽管神话内容各异,但数理观都以“3”和“7”为神秘圣数的基数,并随着对方位的认识,崇信“4”及“5”;宇宙观均形成了以“人神合一”为核心的三界宇宙观;价值观以满-通古斯语族萨满文化中不断融入汉族儒释道文化为特色。就文化模式而言,满-通古斯语族原始文化模式体现为以“知耻和感性”为基础的类似“酒神型”文化,汉族的文化模式体现为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类似“日神型”文化。然而,在满-通古斯语族较晚产生的神话,尤其是发展较为先进的满族神话中,汉族“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同样成为满-通古斯语族的通行准则,二者出现了趋同的态势。满-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神话分属萨满文化圈和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圈,并分别代表以渔猎经济为特色的萨满文明和以农业经济为特色的华夏文明。但无数个细小的、孤立的神话情节相似,文化观念与文化模式的相融,又证明两个文化圈相互补充、密切联系。两种文化的“相异与趋同”不是单纯由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历史变迁等某个单独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体现为一种互动关系。正是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了萨满文明向华夏文明的顺利转型,使满-通古斯语族形成“卫星式过渡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一体的孕育。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丰富多彩的神话,同样展现了对萨满教、社会历史发展、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其中“多元一体”的推动。
Research on the mythical pedigree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west is very rich.Vico divides the human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for the Ageof Gods, the Age of Heroes and the Age of Human. It represents the earliestmythology studies. Morgen, Tylor and Frazer expres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myths has a single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junior to senior. Boas expresses that themyths in the world are different and can’t be compared. Freud attributes the cause ofthe myths’ origin to the sexual instinct by psychoanalysis. Durkheim corresponds thesocial types to the gods’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riod. Malinowski emphasises on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myths, Levy-bruhl thinks the myths springsfrom a different thinking style in different societies. Levi-Strauss advocates using themyths of synchronic study on method of static analysis of deep structure. Mullerattributes the cause of the myths’origin to the language.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such as Marx and Engels Analysis the pattern of the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of the myths on the base of real life and economy.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y point out that the myths are decided bythe social existence and restricted by the material mode of production.
     A study on the mythical pedigree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began in20thcentury on the right track. Before liberation, Gu Xiegang mainly starts from literatureto restore history to Myths, Mao Dun and Wen Yiduo use the western Anthropologicaltheory to locate an in-depth study of Chinese mythology and summarize the law ofdevelopment of Chinese mythology. After liberation, The Chinese mainly use the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study the myths. They link the development of themyths with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closel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tudy tomyths pedigree evolution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are Fu Yuguang, Guo Shuyun,Meng Huiying, Huang Renyuan and Wang Lizhen, etc.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yths pedigree evolution can’t be explained from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systematically, there isn’t any concrete research which linked the myths pedigreeevolution with social change yet.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over Northern China show that,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unconsciousness,bend to the nature, conquer the nature,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overNorthern China have three types of progression in turn: Totemic Myths, Myths ofGods and Myths of Heroes.
     In the original acquisition practice of hunting and fishing stages, People lookedthe nature as themselves, so Totemic Myths were created. Totemic Myths werecreated in matrilineal society, prevailed in matrilineal and patrilineal societies, goneor existed in the legend in the classic societies. In Totemic Myths, there is noboundary between man and totem, The myths does not have logic and reflect the blurof human’s self-consciousness. The Myths of Gods were created between matrilinealand patrilineal societies, prevailed in patrilineal societies and gone gradually in theclassic societies. In the Myths of G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changes from homologous to the opposition. But God is still the same, Man expresstheir expectations by sacrifice or praying to God. It embodies the narcissism ofhuman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inferiority. With the use of advanced fishing andhunting tools, animal husbandry and original agriculture’s mature development,human hopes to change nature and conquer nature by themselves, was produced atthe half God, half human hero for leading myths of heroes. The Myths of Heroes werecreated between matrilineal and patrilineal societies, prevailed in patrilineal societiesand classic societies. In Myths of Her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isapart but inseparable: Man has the genetic of God or the power of God. It reflects thehuman’s “knowing yourself” consciousness, human has some confidence.
     The pedigree evolution of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reflects thechange of the ancient society. In the economic system, in matrilineal societies, mostof the region was dominated by collective subsistence economy, mainly in the StoneAge,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was collectively owned. in patrilineal societies,Collection of hunting and fishing economy,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agriculture and other economic form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in copper,iron and stone age,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was collectively owned and some ofthem was remnant. In classic societies, agriculture economy developed maturely, themeans of production was privately owned.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matrilineal societies, human was dominated by motherhood, and in the late of matrilinealsocietie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tate and Shamanism came into being. The rulers’authorities were set up by Gods, the society run in a democratic manner and thesocial order was maintained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 of Gods, taboos and tribalregulations such as the original natural laws. In patrilineal societies, human wasdominated by fatherhood, shaman couldn't dominate any more, the authorities of therulers were set up by moralities or rules. There is a “blood revenge” system in thesocial control. In classic societies, human was dominated by the emperor; shamanwas suppressed by the emperor. The emperor relied primarily on national laws andregulations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he also used the view of destiny to advocate hisrule. In the social system, in matrilineal societies, social organization community was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clan-dominated, tribes and union of tribes emerged in Manchu,social contradiction was mainly gender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different groups, the marriage forms transformed from the original cluster marriage,married punalua to a dual marri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concept wasmainly for mothers and children. In patrilineal societies, tribes and union of tribesprevailed, in addition to gender conflicts, polarization emerged and became the coreof a new conflict, monogamous marriage appeared, in addition to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multiple kinship of relative concept of grandparents,uncle or aunt, nephew appeared. In classic societies, countries replaced tribes andunion tribes, plural marriage basing on monogamous marriage appeared.
     By contrast,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and the myths of HanNationality have different contents but the same idea gradually: in the period ofTotem Myths, the myths are distinctive but partly same; in the period of Myths ofGod, more and more plots and structures of Han nationalities’ myths infiltrates the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in the period of Myths of Heroes, HanNationalitie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is highlighted in fullthrough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Certainly, the communication ofculture is not unidirectional,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also influence themyths of Ha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cultural concepts, Manchu-Tungusic Group andHan Nationality are different in forms originally but same gradually: although thecontent of the myths are different, but the mathematical concepts are all based on thesacred digit of “3”and “7”, an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direction, Man belives in“4” and “5”; the views of universe are all three-level universe with the core of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God; the values are featuring Confucianism, Buddhismand Taoism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integrating into the Shaman Culture ofManchu-Tungusic Group. In the terms of cultural patterns, the ancient culturalpattern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are similarly Dionysian Culture based on shameand sensibility, and the ancient cultural patterns of Han Nationality are similarlyApollo Culture based on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in the subsequent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especially in the myths of Manchu Nationalitywhich is more advanced, both cultural patterns a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Nature, the trend are the same. The myths of Manchu-Tungusic Group and the mythsof Han Nationality owe to Shaman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separately, and on behalfof the Shaman civilization featu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economy and Chinesecivilization featuring agriculture economy. But countless small and isolated mythicalplots’ similarity, cultural concepts and cultural patterns’ blending prove that the twocomplementary cultures contact closely. The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betweenManchu-Tungusic Group and Han Nationality are not decided by a single factor such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foundation or historic change, but decided by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y thousands of years of positive and continuous culturalinteraction, Shaman civilization transforms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smoothly andsatellite transition civilization is produced. It also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diversityin unity of cultural patter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lorful myths ofManchu-Tungusic Group over northern China also influence Shamanism, the socialhistory, daily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引文
[1]注:关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构成,学界意见不一。本文赞同林树山、季永海等的分类方法,即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包括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五个民族。参见林树山:《苏联学者论通古斯满语民族起源》,《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3期;季永海:《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上),《满语研究》,2003年第1期。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2][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56页。
    [1]邴正:《论文化研究的三大渊源与三条路径》,《学海》,2010年第4期。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美]雷蒙德·弗茨著:《神话的可塑性:来自提科皮亚人的实例》,转引自阿兰·邓迪斯著:《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1][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1][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2]邴正:《维柯的“历史世界”》,摘自孟宪忠、高文新、秦光涛、邴正:《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3][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4][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页。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页。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1][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2][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页。
    [3][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4][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1][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2][英]拉德克里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3][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
    [4][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
    [1]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2][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页。
    [4][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508页。
    [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2][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3][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1][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页。
    [3][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7-88页。
    [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5页。
    [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周秋良等译:《迪尔凯姆论宗教》,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神话学:裸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页。
    [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神话学:裸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8页。
    [2][苏]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1]缪勒:《神话科学文稿》,转引自[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1][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55页。
    [2][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3页。
    [3][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9页。
    [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底-9月中),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3-64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5][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1][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2][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页。
    [3][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页。
    [4]列宁:《哲学笔记·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1915年),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4页。
    [5]列宁:《给阿·马·高尔基》(1913年12月),《列宁全集》第35卷第110页,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1][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3页。
    [2][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0页。
    [3][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1页。
    [4][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2页。
    [5][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3页。
    [6][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与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4页。
    [1]顾颉刚著:《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页。
    [2]顾颉刚著:《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8页。
    [1]闻一多著,田兆元导读:《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陈连开:《中华远古的各部落集团》,摘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陈连开:《中华远古的各部落集团》,摘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2]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3]武世珍:《神话学论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页。
    [1]富育光、王宏刚:《论满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民间文学研究》,1986年第5期。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孟慧英:《赫哲族民间文学概貌》,《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3期。
    [1]徐昌翰:《赫哲神话漫议》,《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1]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著:《恩都哩赫赫的哈哈珠——女神的儿女》,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2]富育光译:珲春满族《喜塔拉氏萨满神谕》,转引自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满都尔图等分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鄂温克族卷·赫哲族卷·达斡尔族卷·锡伯族卷·满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3]富育光译:珲春满族《那木都鲁哈喇神谕》,转引自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满都尔图等分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鄂温克族卷·赫哲族卷·达斡尔族卷·锡伯族卷·满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3]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阿布凯赫赫创造天地人》,转引自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102页。
    [4]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5]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6]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1]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阿布凯赫赫创造天地人》,转引自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5页。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9页。
    [3]《中国神话》第1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北京版,第43页,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创立了“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八旗制度。八旗组织是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制度是后金社会的基本统治制度。
    [2]邱树森主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177页。
    [2]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3]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4]张其卓,董明整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编:《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13页。
    [5]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4-30页。
    [6]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1]富育光、王宏刚著:《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2]富育光、王宏刚著:《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8页。
    [3]富育光、王宏刚著:《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174页。
    [4]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227页。
    [1]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2页。
    [2]张凤铸:《鄂伦春民间文学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3]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4]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7页。
    [5]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6]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258页。
    [1]李景江:《满族洪水神话的发展演变》,转引自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起源神话比较》,《满语研究》,1998年第2期。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81页。
    [3]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182页。
    [4]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344页。
    [1]《黑龙江民间文学》(第六集),1983,转引自汪立珍:《试论鄂温克族人与动物婚配型神话的结构模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3期。
    [2]忠录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1页。
    [3]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7页。
    [4]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1]乌云达赉:《鄂温克族族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转引自汪立珍:《试论鄂温克族人与动物婚配型神话的结构模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3期。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页。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6页。
    [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页。
    [1]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337页。
    [2]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3]乌云达赉:《鄂温克族族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转引自汪立珍:《试论鄂温克族人与动物婚配型神话的结构模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3期。
    [4]转引自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满都尔图等分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鄂温克族卷·赫哲族卷·达斡尔族卷·锡伯族卷·满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5]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0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2]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409页。
    [1]关于锡伯族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并主要有东夷说和东胡说。本文以为,不论锡伯族起源于东夷还是东胡,其先祖汉时属于东胡-鲜卑族系,参见贺灵:《锡伯族源考》,《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2]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内蒙古札赉诺尔鲜卑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12期。
    [3]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4]《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编:《鄂温克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5]贺灵、佟克力著:《锡伯族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102页。
    [1]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74页。
    [2]关振川讲述,傅英仁采录:《佛赫妈妈和乌申阔玛发》,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83页。
    [3]白蒙元讲述、富希陆整理:《天宫大战》,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1]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老三星创世》,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91页。
    [2]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老三星创世》,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110页。
    [3]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老三星创世》,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129页。
    [4]傅英仁讲述:《天桥岭的传说》,转引自富育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11页。
    [5]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1]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2]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181页。
    [3]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174页。
    [4]富育光、王宏刚著:《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5]王士媛、马名超、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2]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3]《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神话辞典》锡伯族条目,转引自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起源神话比较》,《满语研究》,1998年第2期。
    [4]白蒙元讲述、富希陆整理:《天宫大战》,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傅英仁讲述、张爱云整理:《老三星创世》,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91页。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9页。
    [3]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4]徐昌翰、隋书今、庞玉田著:《鄂伦春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5]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73页。
    [1]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2]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3]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2-13页。
    [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149页。
    [5]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3]富育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123页。
    [4]《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5]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4页。
    [1]纳·布拉托娃编,白杉译:《西伯利亚鄂温克民间故事和史诗》,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6页。
    [2]马名超、王士媛、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3]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303页。
    [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5]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6]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7]赵志辉等:《满族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8]富育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123页。
    [1]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上),1987年版,11-12页。
    [2]汪立珍:《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3]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148页。
    [4]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0页。
    [5]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0页。
    [2]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1]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2]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
    [3]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1]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8页。
    [2]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3]《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编:《鄂温克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6-117页。
    [2]富育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14页。
    [1]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4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6页。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4]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5]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6]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1]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6页。
    [2]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1]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5页。
    [3]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页。
    [4]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8页。
    [5]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6]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4页。
    [7]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3页。
    [1]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6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3]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4]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5]孙玉森采录,刊《黑龙江民间文学》第5集,186页,黑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1983年编印,转引自黄任远:《自然神话与自然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6]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168页。
    [7]那国学:《满族民间文学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黑河地区民间故事集成》(上),1987年版,第211-212页。
    [2]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3]王士媛、马名超、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1]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黑河地区民间故事集成》(上),1987年版,第310-311页。
    [2]王士媛、马名超、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3]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250页。
    [4]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9页。
    [1]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6页。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67页。
    [3]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第8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150页。
    [1]汪立珍著:《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2]马名超、王士媛、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4]王士媛、马名超、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页。
    [5]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152页。
    [6]同江市八岔民族乡吴连贵老人讲述,载于《佳木斯民间文学集成》,转引自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7]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2页。
    [3]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7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1]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3]黄任远:《自然神话与自然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57页。
    [1]郭淑云:《满族萨满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2][南朝]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卷八五,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2812页。
    [3]程妮娜:《中国地方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8页。
    [1]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2]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1]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1]富育光讲述,王慧新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富育光、王宏刚著:《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4页。
    [1]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61页。
    [3]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269页。
    [1]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9-10页。
    [2]关嘉禄、佟永功译:《天聪九年檔》,天聪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3]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上),1987年版,第15-19页。
    [4]《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集,转引自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1]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7页。
    [2]计海生讲述,金启孮整理:《女丹萨满的故事》,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2页。
    [1]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532页。
    [2]隋书今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3]张凤铸:《鄂伦春民间文学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2页。
    [4]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上),[出版单位不详],1987年版,第12-14页。
    [1]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0页。
    [2]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9页。
    [3]峻林等编:《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4]《鄂伦春族文学》第104页,转引自《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包路芳著,《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73-274页。
    [2]包路芳著,《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73-274页。
    [3]《鄂温克研究》第1期,2001年,转引自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68页。
    [4]王士媛、马名超、白杉编:《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
    [1]杜梅整理:《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2]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9页。
    [1]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1页。
    [2]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7-70页。
    [3]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149页。
    [1]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3页。
    [2]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203页。
    [3]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8-82页。
    [4]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6页。
    [1]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9-101页。
    [2]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114页。
    [3]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0页。
    [1]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191页。
    [2]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1]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三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517页。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1]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62页。
    [3][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渠东译:《图腾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俄]谢.亚.托卡列夫,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周秋良等译:《迪尔凯姆论宗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4][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1][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13页。
    [3][法]斯特劳斯著,渠东译:《图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16页。
    [4][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澳洲中部的土著部落》,第202页,转引自[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3][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4]王宏刚、于晓飞:《大漠神韵:神秘的北方萨满文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5]王宏刚、于晓飞:《大漠神韵:神秘的北方萨满文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6]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7]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1]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65-189页。
    [2]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2期。
    [1]罗伯逊·史密斯:《古阿拉伯半岛上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剑桥版,1895年,转引自[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3][英]J.G.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上),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杨知勇:《宗教神话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1页。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4][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1]宋和平:《满族女神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论析》,《满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3]宋和平译注:《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4]石光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1]马克思认为,人的自身是一种特殊自然力,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1][日]大间知笃三等著,辻雄二、色音编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2]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6-167页。
    [3]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4]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9页。
    [5]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6]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7]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8]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9][日]大间知笃三等著,辻雄二、色音编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10]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11]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12]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13]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1]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2]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3]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4]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5]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6]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锡伯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7]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179页。
    [8]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146页。
    [2]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1]鲁连坤、富育光编著:《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77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1]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2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8页。
    [2]黄任远:《萨满神话与萨满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五》,《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一220页。
    [1][唐]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534页。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3]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4]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5]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6]邴正:《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求是学刊》,1992年第1期。
    [7]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1]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2]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3][法]路先·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52页。
    [1][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
    [2]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172页。
    [3]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4]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99页。
    [5]《朝鲜李朝实录》卷二七。
    [1][德]马克思、恩格斯,[俄]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著,《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编辑组译:《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2]注:凡燧石产地,以燧石取火就有了可能。凿石取火技术不仅在中国东北有,我国中原地区如山西也有。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4页。
    [1]干志耿、孙秀仁著,《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3]《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编辑组:《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4]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5]E·И·杰烈维杨科著,林树山、姚凤译,林沄校,《黑龙江沿岸的部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1]林沄:《肃慎、挹娄和沃沮》,《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534-2535页。
    [3][唐]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534-2535页。
    [1][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页。
    [1]参见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2][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帝王世纪集校》记载汤曰:“吾所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
    [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4]富育光讲述,王慧新记录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2]富育光讲述,王慧新记录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1]包路芳著,《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37-139页。
    [1][南朝]范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2812页。
    [2][唐]房玄龄等:《四夷传》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534-2535页。
    [3][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5页。
    [1][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2]《朝鲜李朝成宗实录》卷148,成宗十三年十一月乙巳。
    [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208页。
    [2]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4]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208页。
    [5]注:解放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部分猎民还延续着祭山神并禁止随意狩猎的禁忌制度。
    [1]《清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三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第878页。
    [1][德]恩格斯:《阶级的产生和形成》,转引自《马列著作选读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页。
    [2]С.П. Толстов,“Пережитки тотемизма и дуаль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у Туркмен”,“Проóлемы истории цокапиталистческихоóществ”,1931,No9-10,转引自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3]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贾兰坡:《中国猿人》,龙门联合书局1950年版,第130-131页。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4]富育光讲述,王慧新记录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6页。
    [5]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1]《朝鲜李朝世祖实录》卷15,世祖五年三月壬辰。
    [2][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33页。
    [3]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4]富育光讲述,王慧新记录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5]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6]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页。
    [1][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7页。
    [2][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页。
    [3]佐洛塔廖夫:《西伯利亚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残余》,转引自[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4]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7页。
    [5]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551页。
    [6]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页。
    [1][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1][唐]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卷九七,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2534-2535页。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3]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00页。
    [1]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三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900页。
    [3]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1]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348页。
    [2]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
    [3]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4][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167页。
    [5][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6]邴正:《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编:《佟冬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7]《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编辑组:《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述异记》卷上。
    [1]《绎史》卷十二引《随巢子》。
    [2]《世本·帝系篇》(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转引自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43页),说明鲧禹在神话中的父子传承关系。
    [3]《列子·黄帝》。
    [4]《山海经·海外东经》。
    [5]《山海经·海外南经》。
    [6]《山海经·海外西经》。
    [7]《山海经·海外北经》。
    [8]《山海经·海外东经》。
    [1]注:图腾的意义消亡以赫哲族《神叉苏布格》神话最为典型。熊,本为赫哲族的图腾,氏族社会早期备受赫哲族尊崇,人们严格遵守禁猎制度,而在《神叉苏布格》中,熊却受黑龙指使去拦鱼,最后被苏布格叉死。熊的图腾意义完全消失。
    [3]《论语·雍也》。
    [4]何光岳:《楚源流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5]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概述》,《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1]闻一多:《伏羲考》,转引自袁春正整理:《闻一多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3]闻一多:《伏羲考》,转引自袁春正整理:《闻一多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4]注:学界关于满族源于肃慎之说没有歧义,而关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及锡伯族的族源则众说纷纭:黄任远认为,满族、赫哲族源出肃慎族系(古东夷的一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与锡伯族源出东胡族系;(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李德山认为,东北古民族包括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与锡伯族等,均源于古东夷;(李德山:《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恩和巴图认为,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源出东夷,与肃慎一脉相承;(恩和巴图:《“三少民族”文化源于中原地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5日,第5版。)杨惠萍等认为,鄂温克族与锡伯族北魏时包括在室韦之内;(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页。)贾原认为,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较远的祖先属肃慎系,南北朝以后,属源出东胡的室韦族;(贾原:《鄂伦春与东北古民族的族源关系》,《前沿》,2008年第3期。)贺灵等认为锡伯族源出东胡;(贺灵:《锡伯族源考》,《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认为,鄂伦春族的直系祖先为室韦人而非肃慎。(《鄂伦春族简史》,《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7页。)
    [2]满都呼:《阿尔泰语系民族熊传说的文化内涵》,《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3]参见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79938&PostID=13973869
    [4]汉族《女娲造人》神话见诸《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天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转引自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1][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33页。
    [2]黄炘佳:《三皇五帝及华夏文化探源——中国上古神话谱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史学月刊》,1993年第5期。
    [1]《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2]《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3]《淮南子·墬形训》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4]《博物志·异鸟》记载,“崇丘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可以御凶”;《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5]《山海经·东次四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山海经·东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记载,“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6]Radcliffe-Brown,“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SocialAnthropolog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Institute, Vol.81,1951, p.116,转引自[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渠东译:《图腾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7]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刊《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04页。
    [2][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4页。
    [1]《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
    [2]《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1]转引自[法]路先·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2-203页。
    [2][法]路先·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8页。
    [3]见《山海经·海内西经》。
    [1]《庄子·应帝王》记载:“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而混沌死。”
    [2]《帝王世纪·集校》记载:“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
    [3]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4]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1]《淮南子·精神篇》记载:“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
    [1]刘守华:《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歌〈黑暗传〉初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3]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6页。
    [1]参见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南屯《西博山》神话,转引自汪立珍著:《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1]《古小说钩沉》辑《古异传》记载:“斫木(啄木),木是雷公采药使,化为鸟”。
    [2]《淮南子·汜论训》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3]《汉唐地理书钞》辑《遁甲开山图》记载:“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化天下仙圣”。
    [4]《汉唐地理书钞》辑魏王泰《括地志下》记载:“佛上天青梯,今变为石”。
    [5]白杉搜集整理:《尼荪萨玛》,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6]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178页。
    [7]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8]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9]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10]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1]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2]佟凤乙讲述:《桦树姑娘》,转引自张其卓,董明整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编:《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页。
    [3]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页。
    [4]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7页。
    [1]富育光讲述,王慧新记录整理:《恩切布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2]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注:其描述应是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原始社会食人肉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现,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源于“所有这些食物来源都靠不住,所以在广大的产鱼地区以外,人类便走到了食人的地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还提及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在白人未曾进入这一地区时,他们还在吃人,而且是在一个许多部族并不食人肉的地区吃人”,说明食人现象的原始及世界普遍性。民族学材料及神话表明,满-通古斯语族至少某些部族在历史中曾有过食人肉的野蛮行为。
    [3]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注:将病者与死者随意处之,这种现象在史料中普遍有记载,如《晋书》记载:挹娄人“父母死,男子不哭,哭者谓之不壮”。
    [1]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2]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3]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页。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3][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1页。
    [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2页。
    [1][晋]陈寿:《乌丸鲜卑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847-848页。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3472页。
    [3]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0页。
    [1]《礼记·中庸》。
    [2]注:奥朵西,满语,小姑娘之意。
    [3]注:恩要布库,满语,神跤手之意。
    [4]注:吉林石姓家族现存祭祀神本唱道:“红脸的撮哈占爷,骑的是匹火龙驹,统帅巴图鲁众神,能征善战光彩照人”,见石光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页。
    [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邢克超译:《遥远的目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
    195页。
    [2]“卫星文明”概念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他将由前文明社会自发演变而来的文明称之为“与其他文明没有关系的文明”,而将前文明社会由于受到已存在文明的影响而实现的转化的文明,称之为“卫星文明”。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7页。
    [1]金启孮、张佳生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简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2]此处东夷,指驹丽、扶余、貊等海东诸夷,肃慎在此被称为北夷。
    [3]孔氏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周书》(卷十八),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第177页。
    [4]《竹书纪年》(卷上),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第6页。
    [5]《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1]李莉:《涵化:清入关后的满汉文化关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2]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8页。
    [3]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68页。
    [4]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82页。
    [1]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83页。
    [2][清]高宗:《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
    [3]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73页。
    [5][元]脱脱:《金史》卷二八。
    [2]《清太宗实录》卷25,第29页。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熊锡元:《与刘克甫书再谈民族共民心理素质问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3]《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五月庚申。
    [4]转引自王锺翰辑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版,第176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J·G·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上、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佑中、刘江涛译.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英]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英]迈克尔·马尔凯著.林聚任等译.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东方出版社,2001.
    [1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周秋良等译.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5][法]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著.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1989.
    [16][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7][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渠东译.图腾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法]列维-斯特劳斯著.邢克超译.遥远的目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张毅声、张祖建、杨珊译.人类学演讲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神话学:裸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1][法]让-皮埃尔·维尔南著.黄艳红译.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3][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4][法]韦尔南著.杜小真译.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5][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上、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6][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
    [27][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8][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9.
    [29][美]鲁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0][美]米歇尔·拉蒙、[法]劳伦·泰弗诺编.邓红风等译.比较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1][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李暮译.宽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3][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
    [34][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李暮译.宽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5][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6][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编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7] Miranda Bruce-Mitford&Philip Wilkinson著.李时芬、林淑媚译.符号与象征:图解世界的秘密[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38][美]塞诺克雷默著.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9][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0][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黄光耀、洪霞译.沃勒斯坦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王昺等译.知识的不确定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2][美]诺曼·K·邓肯、[美]伊冯娜·S·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3][美]O.V.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44][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5][德]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6][德]恩格斯.从猿到人[M].解放社,1949.
    [47][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8]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编辑组.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9][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1][德]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2][德]麦克斯·缪勒.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3][德]卡尔·曼海姆著.刘继同等译.文化社会学论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5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6][德]卡西尔著.范进等译.国家的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7][德]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8][德]汉斯·昆(孔汉思Hans Küng)著.杨煦生等译.世界宗教寻踪[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9][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第一卷、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0][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那滨译.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1][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2][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3][俄]李福清(B·Riftin)著.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4][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65][苏]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6][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陈筠、沈澂译.欧洲文化的起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67][苏]E·И·杰烈维杨科著.林树山、姚凤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68][俄]纳·布拉托娃编.白杉译.西伯利亚鄂温克民间故事和史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69][日]大间知笃三等著.辻雄二、色音编译.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巴图宝音搜集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2]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孛吉尔格勒、罗淳、谭昕.鄂温克族: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乌兰宝力格嘎查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和文化批判[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7]陈建宪.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8]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9]陈庆德等.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陈世珍.众神的起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程妮娜.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程妮娜.中国地方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4]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卷著.中国东北史(第一、三、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5]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6]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7]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0]傅英仁口述.张爱云整理.傅英仁满族故事(上、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1]富育光讲述.王慧新整理.恩切布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2]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3]富育光.萨满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4]富育光.七彩神火---满族民间传说故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5]富育光.金子一样的嘴:满族传统说部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6]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7]富育光讲述.荆文礼整理.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8]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9]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0]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1]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2]关捷、杨惠萍、高景新、李晓菲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3]关小云、王宏刚.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4]郭重威、孔新芳.道教文化丛谈[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5]郭建斌、韩有峰.鄂伦春族: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6]郭淑云.多维文化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7]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韩民青.哲学人类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9]韩世明.辽金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40]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1]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2]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43]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44]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5]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6]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7]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48]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49]贺灵、佟克力.锡伯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50]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M].[出版者不详],1987.
    [51]黄斌、刘厚生.大金国史话[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2]黄任远.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3]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4]黄任远、王益章.女真萨满神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5]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6]金启孮、张佳生:满族历史与文化简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57]荆文礼、富育光汇编.尼山萨满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8]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9]梁钊韬.文化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60]刘德斌.东北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1]刘德林.逊克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2]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神话新论[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3]刘晓春.鄂伦春历史的自白[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64]刘晓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
    [65]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6]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7]林沄.林沄学术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8]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满都尔图等分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鄂温克族卷·赫哲族卷·达斡尔族卷·锡伯族卷·满族卷·蒙古族卷·藏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9]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70]满都呼.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
    [71]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72]孟慧英.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73]孟慧英.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74]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5]孟宪忠、高文新、秦光涛、邴正.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76]那国学.满族民间文学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
    [77]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恩都哩赫赫的哈哈珠----女神的儿女[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
    [78]聂鸿音.塞北三朝----辽夏金卷[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
    [79]奇文瑛.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宗教研究----宗教与历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80]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81]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2]仁钦道尔吉、郎樱.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83]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4]石光伟、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8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86]宋和平、孟慧英.满族萨满文本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中华民国86.
    [87]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8]隋书今整理.鄂伦春族民间故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89]孙进已.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0]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1]佟冬主编.孙玉良、赵鸣岐分卷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二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92]王承礼.渤海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93]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94]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大漠神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95]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编.赫哲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96]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97]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98][台]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99]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0]王兆明.新生鄂伦春族乡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1]王钟翰.满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02]汪立珍.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3]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4]汪宁生.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
    [105]文军、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6]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7]武世珍.神话学论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108]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9]徐昌翰、黄任远.赫哲族文学[M].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110]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1]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2]叶舒宪.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113]杨知勇.宗教神话民俗[M].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
    [114]袁珂.神话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5]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16]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17]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18]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9]张凤铸.鄂伦春民间文学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20]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21]张其卓、董明整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分会编.满族三老人故事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122]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123]《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4]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神话新探[C].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25]忠录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26]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7]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28]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9]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30]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邴正.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J].求是学刊.1992(1):14-15.
    [2]邴正.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J].学习与探索.1995(5):83-89.
    [3]邴正.振兴东北与社会结构的改造[J].社会科学战线.2007(2):135-138.
    [4]邴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25-26.
    [5]邴正.论文化研究的三大渊源与三条途径[J].学海.2010(4):25-26.
    [6]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新闻出版交流.1996(6):40-42.
    [7]陈建宪.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2):1-6.
    [8]陈建宪.走向田野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民俗研究,2003(4):5-13.
    [9]戴克良.锡伯族信仰文化的多元性[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4):14-15.
    [10]富育光、于又燕.满族萨满教女神神话初析[J].社会科学战线.1985(4):193-200.
    [11]富育光.满族的神谕[J].民族文学研究.1989(3):14-21.
    [12]富育光、王宏刚.论满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J].民族文学研究.1986(5):19-24.
    [13]郭淑云.萨满教宇宙观及其哲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2(2):181-189.
    [14]郭淑云.萨满教天穹层次构想与神秘数字[J].西域研究.2004(3):94-101.
    [15]郭淑云、孟秀春.表现诸多原始特征的鄂伦春族萨满教——依据萨满神歌进行的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2):77-83.
    [16]郭淑云.鄂伦春族萨满教刍议[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2):31-36.
    [17]何星亮.中国各族的图腾神话[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3):21-28.
    [18]何星亮.图腾与人类文明形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16-21.
    [19]何星亮.图腾与神的起源[J].民族研究.1989(5):57-64.
    [20]何星亮.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J].云南社会科学.1999(6):57-64.
    [2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概述[J].云南社会科学.1990(2):33-39.
    [22]黄任远.关于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特色的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1997(3):22-26.
    [23]黄任远.动植物神话与图腾崇拜[J].民族文学研究.1999(4):38-41.
    [24]季永海、赵志忠.萨满教与满族民间文学[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1):80-85.
    [25]李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J].新长征.2009(12):60-61.
    [26]李莉.神话视域下满族先民“柳”神崇拜的嬗变研究[J].史学集刊.2013(6):111-116.
    [27]李莉.涵化:清入关后的满汉文化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4):32-34.
    [28]刘厚生.满族萨满教神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J].民族研究.1997(6):65-73.
    [29]满都尔图.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J].社会科学辑刊.1981(2):89-93.
    [30]孟慧英.伊玛堪的艺术成就[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6):62-68.
    [31]孟慧英.萨满教的自然神与自然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1999(4):132-138.
    [32]孟慧英.中国通古斯语族民族的萨满教特点[J].满语研究.2001(1):76-87.
    [33]孟慧英.父系氏族公社的萨满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37-42.
    [34]漆思.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J].长白学刊.2012(1):143-145.
    [35]邵汉明、漆思.“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19.
    [36]色音.萨满教神秘数字的符号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2001(2):109-120.
    [37]佟中明.论锡伯族和蒙古族神话传说及英雄故事的共性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1997(2):188-196.
    [38]佟中明.锡伯族的萨满教神界、萨满和萨满神歌[J].西北民族研究.1994(1):200-205.
    [39]王宏刚.北方民族女神崇拜的历史、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0(3):188-196.
    [40]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J].社会科学.2007(12):149-157.
    [41]阎云翔.泰勒、兰、弗雷泽神话学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1984(6):83-94.
    [42]钟宗宪.“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诠释——以感生神话和变形神话为例[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8):106-142.
    [1]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李莉.当代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中的汉满文化关系研究----以中国东北满族聚落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梁爽.论上古神话与儒家思想[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玉光.论东北地区的山神信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赵允卿.东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邴正.从文化哲学到文化人类----维柯文化研究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0-8-31(11).
    [2]邴正.东北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历史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9-11(7).
    [3]刘厚生.长白圣山的信仰缘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25(14).
    [1] DanielaMerolla, MinekeSchipper.“Myth, Theory and Area Studies”[J],Religion Compass,2009,3(1).
    [2] Lavanya Vemsani.“Narasimha, the Supreme Deity of Andhra Pradesh: Tradition andInnovation in Hinduism—An Examination of the Temple Myths, Folk Stories, and PopularCulture”[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2009,24(1).
    [3] Linda S.Coleman.“Goddesses and Monsters: Women, Myth, Power and Popular Culture”[J],The Journal ofAmerican Culture,2005,28(3).
    [4] DinahMayo‐Bobee.“The New Encyclopedia of Southern Culture, Volume4: Myth, Manners,&Memory”[J],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7,40(3).
    [5] Bret Hinsch.“My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ethnic identity in early and medievalChina”[J],Asian Ethnicity,2004,5(1).
    [6] JohnMilbank.“History of the One God”[J],The Heythrop Journal,2002,38(4).
    [7] Yoichi WAZAKI.“Some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Tribes in the Local Society of East Africa”[J],Journal ofAfrican Studies,1966,1966(3), P65-85.
    [8] Moreno Eduardo.“The society of our "out of Africa" ancestors (I): The migrant warriors thatcolonized the world”[J],Communicative&Integrative Biology,2011,4(2),P163-7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