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蒙古阿拉善广宗寺历史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第二次传播伊始,给蒙古社会政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寺庙作为佛教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它渗透和融入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构成了蒙古文化的有机成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座寺庙变迁史可谓是该地区社会政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寺庙变迁,人们可以探知这一地区的地方与中央关系、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社会内部结构等诸多领域的转型。以往蒙古地区佛教研究,尤其是寺庙研究,大多数是基于文本,对特定历史时间段的某一专题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参考和借鉴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收藏于当地档案馆里的各朝代相关历史档案的同时,结合笔者数年来的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深度描写了阿拉善广宗寺的变迁史,分析研究了寺庙与当地社会政治内在的张力。
     本文研究对象阿拉善广宗寺自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始建以来,已有近260年的历史。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广宗寺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并在该地区的社会变革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广宗寺与西藏格鲁派高层之间的特殊关系,为本寺地位之独尊和命运之多舛奠定了基础。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
     导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研究概况、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正文部分由五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介绍了广宗寺创建的历史背景以及阿拉善和硕特人与藏传佛教之间的早期关系。与此同时文中利用清朝档案考证了寺庙奠基人、创建人以及初建时的规模与位置等问题。
     第二章基于相关资料,从寺庙与当地政治关系、寺庙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教育法会完善水平等角度重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期间的广宗寺繁荣景象,重点考究了该寺庙在当地社会政治中扮演的角色问题。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在蒙古地区寺庙整体走向没落的历史背景中的阿拉善广宗寺的衰弱的主要原因以及具体形态。这也是广宗寺从当地政治权力核心逐步走向社会边缘的开端。
     第四章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宗寺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和遭遇,还原了该寺庙从“神庙”演变成“鬼所”的历程。
     第五章探讨了广宗寺之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一为寺庙从“废墟”中得以恢复,成为一座民间自发建立的寺庙;二为从民间寺庙转变成当地政府旅游开发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章节中利用档案和访谈资料再现寺庙重建的详细过程的同时,重点探讨了寺庙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寺庙内部变革。
     结语部分从世俗化的理论视角总结论文内容,并提出了有关广宗寺历史与现状的一些见解。
     从论文内容人们可以看到阿拉善广宗寺变迁史中的两条主线:一是寺庙自创建到繁荣,再到衰落,最后又被重建的整个历史过程;二是广宗寺从当地政治生活核心逐渐走向边缘,逐步失去对世俗社会的笼罩力和相对独立性,最终成为政府部门旅游开发项目中一个环节的过程。
A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had been brought to the Mongolian society when the Tibetan Buddhism was spread to Mongolia at its second time. Since then, it was merged into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which composed one of the organic elements of the Mongolian culture. From this viewpoint, to articul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a monastery in the Mongolian area helps us to embody how the society and political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 Moreover, it also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various phenomena,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thnical and religious problems, an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etc.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Buddhism in Mongolia, especially monastery studies, were limited o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era or some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cannot describe the continuing change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ombine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stored in different libraries and the first-hand data based on my field surve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y,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in Alashan League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It has been260years when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was built in1756. From then onward, the monastery has been merged into the local society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ret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and the headquarter of the Tibetan Gelug established its advocated status, which also decided its afflicted fate in history.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5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hoshut people and the Tibetan Buddhism in Alashan League. 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also examines som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Then, Chapter Two attempts to represent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s prosperous scenes during the18th and19th century. Focusing 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politics, the economic standard at that time,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educ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played in the local political life in history.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overall background about the reason why monasteries in Mongolian area were declined in histo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was marginalized to the edge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history.
     Chapter Four introduces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s experienc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other political movement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 It represents the process that monasteries in Mongolia were transformed from the sacred temple into the ghost's place.
     Chapter Five examines two stages when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was rebuilt nowadays. The first stage is to recover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from the ruin to a folk monastery while the second stage is to transform it into a sightseeing attraction plan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refore,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stery and the government.
     I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depicts two main scen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in Alashan League. The first is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monastery. It experienced a prosperous era and was declined and rebuilt in history. The second scene is about its status change. The Shashini Badarulugch Monastery had played a core role i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life and lost its independence and influence on the secular life afterwards. At the e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htseeing attractions within the tourist industry plan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引文
1 胡日杳、乔吉、乌云著:《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2 Isabelle Charleux.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Southern Mongolia, The Buddhist Monastery: Across-Cultuaral Survey, Edited by Pierre Pichard and Francois Lagirarde,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Paris-2003,P351.
    2 详情请参阅德勒格、乌云高娃编著:《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第26-28页。
    1 《阿拉善简报》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阿拉善旗地方报,于1945年3月3日在巴彦浩特创刊,1949年停刊。
    2 《牧民报》为中国共产党甘肃省蒙古自治区工作委员会机关报,1954年试办,1955年正式发行,1958年3月28日停办。
    3 《阿拉善左旗报》是1969年阿拉善左旗归属宁夏省后《宁夏日报》的牧区版。1974年试办,1975年1月1日正式发行,1980年4月停办。
    1 参见麦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2 何其敏:《论对宗教定义的把握》,《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第4期,第106页。
    3 Jonathan Mair: Faith,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in Contemporary Inner Mongolia Buddh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2007.P.11.
    1 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解释“阿拉善”一词的意思,如斯琴朝克图认为“贺兰山”与维吾尔语中的“野驴”、“野马”有关,详情请参阅1980年5月9日《内蒙古日报》;宝音图认为“阿拉善”一词由马的颜色之一“哈流温”演变而来,详情请参阅《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20期;诺日布认为早在七世纪时期藏文文献中的“阿沙”一词为如今的“阿拉善”的雏形,因藏文发音习惯变成了“alagsha”,汉文中则翻译成“阿拉善”。详情请参阅诺日布,《藏文文献所记载的和硕特卫拉特》,载于阿拉善盟公署、内蒙古师范大学合编《卫拉特史论文集》,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三期专号,第269-271页。额尔敦巴特尔认为“贺兰”为匈奴一个部落的名字,山名由部落名演变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屠宰场(alasai)”、“花牛(alaγ sar)“ “色彩斑斓的踝骨(alaγ saγ-a)’、“阿拉善汗山(alasa qan aγvla)’等多种解释。详情请参阅《阿拉善语》1990年第一期《关于“阿拉善”名称词的探讨》。
    2 《大清一统志》,卷545,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3 魏源:《国朝绥抚蒙古记三》,见《圣武记》,上册,卷3,《外藩》,中华书局出版,]984年。
    4 阿日德那噶日瓦(亦邻真别名——引者):《额济纳、阿拉善、杭锦》,《内蒙古土地(obor mongol-un nutuγ usu)》1981年第2期。
    5 达力扎布:《有关阿拉善旗旗名来源》,《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1 [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等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2 [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等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3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51-55页。
    4 斯琴巴特尔:《和硕特名称的由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5 嘎班沙勒勃:《四卫拉特史》,载于金峰、巴岱、额尔德尼编著:《卫拉特历史文献》,呼和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6 嘎班沙勒勃:《四卫拉特史》,载于金峰、巴岱、额尔德尼编著:《卫拉特历史文献》,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7 冈田英弘:《四卫拉特起源》,转引自冯锡时,《明末清初的和硕特蒙古》,《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
    8 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
    9 马曼丽、胡斯振:《四卫拉特联盟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二期。
    1 南文渊:《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2 [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63页。
    3 韩官却加:《藏传佛教斗争与和硕特蒙古南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三期。
    1 祁韵士:《清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
    2 《平定朔漠方略》,卷48,康熙三十七年九月癸未。
    3 祁韵士:《清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
    4 祁韵士:《清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
    5 祁韵士:《清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
    6 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7 祁韵士:《清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一》。
    1 《清圣祖实录》,卷121,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癸未。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满文档案,101-1-1-1
    3 《清圣祖实录》,卷128,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条。
    4 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4页。
    5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80,《扎萨克多贝勒和啰理列传》。
    6 《清圣祖实录》,卷185,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丁巳。
    1 达·斯琴毕力格:《关于阿拉善和硕特旗扎萨克衙门》,《巴彦森布尔》,总第741期。
    2 宋志刚:《内蒙古疆域考略》,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史馆编,1981年,第152页。
    3 《山中闻见录》,卷8,转引于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259页。
    4 当时虽然把阿拉善划归宁夏省,但在管辖问题上省旗分歧很大,各持已见,因此宁夏对阿拉善的行政管辖没能顺利实施。详情请参阅乌兰少布:《从宁夏与阿拉善纠纷看近代内蒙古的省旗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 《阿拉善盟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阿拉善盟档案史志局组织编译:《阿拉善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3页。
    2 Larry William Moses, the Political Role of Mongol Buddhism, Indiana University,1977, P83.
    3 [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页。
    4 [韩]金成修:《“政教二道”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蒙古汗王们》,QUAESTONES MONGOLRUM DISPUTATE第一期,东京,2005年,第182页。
    1 成崇德、申晓亭:《从(内齐托音传>看清代蒙古史的两个问题》,《文献》,1985年第4期,第96页。
    2 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
    3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4 [意]阿玛赫:《十七世纪汉藏关系》,1970年罗马版,第231页,转引自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
    5 布图格其:《阿拉善和硕特旗黄教传播》,《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第43页。
    1 策·萨茹娜编著:《阿拉善民间文学集萃(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布图格其,《阿拉善和硕特旗黄教传播》,《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
    2 达木却达布华编著:《阿拉善延福寺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
    3 何·全布勒、达希策仁:《阿拉善黄教体系组织历史概况》,《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第22页。
    4 布图格其:《阿拉善和硕特旗黄教传播》,《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
    1 贾拉森:《广宗寺概述》,载于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2 承庆寺,另称门吉林寺(munjiling-un sum-e)布日勒庙(buhural-un sum-e)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是广宗寺的属庙。阿拉善和硕特旗协理台吉吉格吉于1737-1741年间筹资援建。1738年阿旺伦珠达尔吉从西藏学成归故时所带来的佛经和法器均安置在该寺庙中。1741年从延福寺派遣部分喇嘛到这里,进一步完善寺庙内部机制。1746年农历5月德顶格根去世后把他法体安放在该庙中供奉。1866年,该庙创建人吉格吉台吉后人协理卫藏济农等人按照清朝大寺庙的标准进行扩建,并向朝廷请求赐名。是年7月20日清廷授予“承庆寺”之匾。该庙最辉煌时期经堂7座、仓房12处、僧房558间、喇嘛人数230余人。
    3 昭化寺,另称朝克图库热庙(coytu kuriy-e-yin sum-e),始建于1739年,由阿拉善镇国公贡其格、台吉拉尔吉、班子尔扎布、施主朝克图等人筹资而建。1747年阿旺伦珠达尔吉等人把“德顶格根马尔唐”搬迁至此,并在宁夏中卫县汉人刘氏的资助下建造了专门的灵庙。1751年在此举行了仓央嘉措转世罗布桑图布丹嘉木苏坐床仪式。1757年广宗寺建成后把“德顶格根马尔唐”和活佛均请往新庙,留少数喇嘛维持这里的法事活动。1903年清廷颁发“昭化寺”之匾。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 陈庆英等编著:《历代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3 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载于《西藏研究》,1982年,第87-88页。
    4 陈柏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寻访、认定及坐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四期。
    5 陈庆英等编著:《历代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
    6 由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在青藏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1637-1723年)。
    7 乌云毕力格:《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载于《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第89页。
    8 1704年第巴用银买通拉藏汗手下欲在其食物中掺毒结果被发现。
    1 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2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蒙古史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109页。
    3 乌云毕力格:《鄂飞满文奏折签注》QUAESTIONS MONGOLRUM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07年,第76页。
    1 转引于乌云毕力格:《鄂飞满文奏折签注》QUAESTIONS MONGOLRUM 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07第80页。
    2 乌云毕力格:《鄂飞满文奏折签注》,QUAESTIONS MONGOLRUM 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07第98页。
    3 陈庆英等编著:《历代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4 平措次仁:《藏史明镜》,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他认为桑结嘉措清楚认识到,若将达赖喇嘛逝世的情况真实公布于世,则藏区政权就落入蒙古汗王手中,而他本人生命也难保,因此采取密丧。贾拉森认为,“由于当时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不久,政局未稳,各方势力窥视西藏,蠢蠢欲动,需要用达赖喇嘛的名望来镇服各方,稳定局势”,载于《缘起南寺》,第130页Glenn H. Mullin认为“以免西藏新建立的政权的灭亡”,载于The Fourteen Dalai Lamas,第240页;乌云毕力格认为“第巴不仅保住了他们一切既得利益,而且更变本加厉地干涉西藏政教各界”,载于《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又一说“第巴桑结嘉措忙于重新扩建布达拉宫和大金塔而无闲暇,并加之五世尊者预言中秘不外泄等说”载于《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第21页。妙舟法师认为,“第巴桑结欲专国政,秘不发丧”,载于妙舟法师撰《蒙藏佛教史》,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第70页。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40-141。
    1 《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午。
    2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32页。
    3 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载于QUAESTIONS MONGOLRUM 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10,第26页。
    4 《清内阁蒙古堂档》(蒙文),影印本,2005年,第17卷,第146-151页。
    5 《清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丁亥。
    6 《清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
    7 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9页。
    8 [印度]英德·马利克著,尹建新等译:《西藏历代达赖喇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1 详情请参阅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载于《西藏研究》,1982年第三期:宝音特古斯:《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第59-61页。
    2 《清实录》,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
    3 《清内阁蒙古堂档》,第十九卷,第188页。
    1 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2 牙含章编著:《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4页。
    3 乌云毕力格:《仓央嘉措圆寂真相》,《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4 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5 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四期,第40页。
    6 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四期,第40页。
    7 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西藏研究》,1982年第三期,第92页。
    1 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4页。
    2 李少魁:《仓央嘉措研究为什么七十年裹足不前?》,《再现辉煌的广宗寺1757-2007》,巴彦浩特:2007年,第72页。
    3 多识:《与仓央嘉措后半生有关的若干问题之辨明》,《西藏研究》(藏文版),1989年第三期,第3页。转印于贾拉森著《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4 贾拉森:《有关<仓央嘉措传>的几个问题》,《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5 详情请参阅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贾拉森编著:《再现辉煌的阿拉善广宗寺1757-2007》2007年;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6 孙江:《阅读沉默:后现代主义、新史学与中国语境》,载于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页。
    7 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转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页。
    8 关于在鄂尔多斯传教情况请参阅呼日查毕力格:《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鄂尔多斯的传教活动》,《阿拉善语》,1986年,第3期。
    9 呼日勒巴特尔:《天高任鸟飞》,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 白虹洋:《华锐石门寺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4页。
    2 陶·额尔敦巴图:《追寻六世达赖喇嘛初到阿拉善的足迹》,《再现辉煌的广宗寺》,巴彦浩特: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3 莫·乌尼乌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阿拉善黄教》,《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4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5 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6 详情请参阅阿旺伦珠达尔吉、 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4—150页;仓央嘉措、阿旺伦珠达尔吉著,庄晶译:《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83页-93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蒙古文档案,101-3-68-4。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65-7。
    3 当时尚未获得呼图克图之衔,正式成为“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是从第五世开始。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35-7。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2-67。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35-74。
    4 孛尔只济特·道尔格:《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06页。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6-7。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33-5。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39-8。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5-7。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63-2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1-86。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2-69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6-7。
    2 原档案中地名为‘'tebke-yin yool”可译成“特布贺河”,但在其他蒙汉合璧档案材料中把"tebke"译为“占茂山”,故在本文中引用汉文译法。
    3 [清]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411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7-7。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5-1。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7-41。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33-74。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65-8。
    6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67-9。
    1 青斯琴:《广宗寺档案中出现的蒙汉地域边界问题解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3年第6期。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4-231-9。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18-14。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8-18。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98-67。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8-35。
    2 贾拉森著:《佛理读物精华编译注释——甘露滴》(三),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4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121-43。
    2 诺门罕名字应为阿旺伦珠达尔吉,但是档案中记载为“云丹多尔吉”,也许是其俗名吧。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67-66。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2 蔡家艺编著:《内蒙古·阿拉善风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3 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委会编,《阿拉善左旗志》,呼和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页。
    4 阿拉善南寺的属庙分别为詹卯山庙、额尔德尼召、道布吉林庙、昭化寺、承庆寺、妙华寺、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石门寺(甘肃省境内)。
    5 王力:《清代蒙古僧侣贵族述论》,《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一期,第135页。
    6 何·全布勒:《喇嘛教政治地位和喇嘛生活》,《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21期。
    1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P.126.
    2 妙舟:《蒙藏佛教史》,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第一版,第152-171页。但是据德勒格统计,内蒙古地区呼图克图人数应该是129名,原文中没有把章嘉呼图克图统计进去。德勒格还认为,妙舟法师统计还存在遗漏一些主要的呼图克图和活佛,呼图克图和格根的称呼不准确等缺陷,故该统计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3 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0页。
    4 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宗教问题委员会编:《内蒙古喇嘛教》(上),1951年3月,第38-42页。
    5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59,P.93.
    1 《绥远通志稿》,卷77,民国三十年稿本。
    2 贾拉森:《贺兰山中的佛教圣地阿拉善广宗寺》,《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1 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贾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转两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3-187页;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庄晶译:《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98-100页。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273-3。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满文档案,101-3-275-1。
    4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天祝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67-66。
    6 密各瓦祺尔著,色·斯琴毕力格整理校注:《智者之悦白史阿拉善旗南公表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7 请参阅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档案,101-3-84-19、101-3-98-16、101-4-170-1。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72-22。
    2 [清]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386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4-44-39。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5-70-44。
    3 请分别参见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5-70-44、101-5-33-1。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9-2-226。
    1 松儒布文中记载为“民国三年”,这与民国档案有出入。根据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中显示,蒙藏院于民国二年一月七日核准其呼图克图身份,档案号为102-20-1-7。
    2 贾拉森:《南寺第五世喇嘛坛佛教活动略述》,《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2-63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79-80。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79-17。
    1 何·全布勒:《喇嘛教政治地位和喇嘛生活》,《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21期。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3 胡日查:《阿拉善和硕特旗寺庙经济与沙毕那尔历史状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68-30。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 呼和浩特:1957年5月,第52页。
    3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8-63-98。
    1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P.127.
    2 密各瓦祺尔著,色·斯琴毕力格整理校注:《智者之悦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2页。
    3 由和啰理重孙乌尔图纳逊开始的镇国公爵位,俗称南公。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5-1-35。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130-11。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5-35-38。
    3 [清]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
    1 庄晶:《仓央嘉措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第43-44页。
    2 贾拉森:《关于仓央嘉措的几个问题》,载于《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3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3-121-43。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2-12144。
    6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4-292-1。
    7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4-52-1。
    8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1 何·全布勒:《喇嘛教政治地位和喇嘛生活》,《巴音森布尔》,总20期,1988年,第59页。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2-20-14-9。
    3 Du Halde.P. The Great History Of China, London,1736, V4,p.150-51,转引自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3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页。
    4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页。
    1 “宗喀巴法衣事件”是流传于阿拉善地区的一则传说,其真实性有待于考证。据此传说,阿拉善扎萨克亲王罗卜藏多尔济奉命赴新疆平定叛乱时将自己的生命安危托付给阿旺多尔济。阿给了他写有白伞盖佛母咒语的护身符,并答应为他祷告三宝,保证他平安归来。但要求罗王务必把供奉在那里的很有加持力的一件稀世珍宝——宗喀巴法衣给他带过来。罗王凯旋归来后并没有实现自己当初的承诺,他把宗喀巴法衣送给其儿子多卜仓夏仲。对此阿旺多尔济非常不满,二人之间的隔阂由此产生。
    2 贾拉森:《阿拉善历史上首位活佛阿旺多尔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3 贾拉森:《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的生平》,《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4 郭卫平:《“仓央嘉措传”及其真实性》,“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二期。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05-7-9。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及民行案件判例摘本》,呼和浩特:1958年4月,第8页。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01-05-7-10。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即民刑案件判例摘译》,呼和浩特:1958年4月,第10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05-7-6。
    2 萝莉:《中国佛道教寺观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 松儒布在其《阿拉善南寺史》中记载,阿拉善地区喇嘛人数最多时达到6370,详情请参阅该书第8页。
    2 罗莉:《寺庙经济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1 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
    2 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419-420页。
    3 陈玉宁、汤晓芳:《清代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特权及其衰落》,《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第98页。
    4 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6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蒙古高僧译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第238页。
    1 详情请参阅贾拉森主编:《再现辉煌的广宗寺1757-2007》,巴彦浩特: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2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69页,1983年。
    3 胡日查:《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
    4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5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6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6页。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178页。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8页。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6页。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5-8-135-169。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蒙古文档案,101-3-121-43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蒙古文档案,101-3-121-44
    4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5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2页。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8-135-45。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8-187-8。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及民行案件判例摘本》,1958年4月,第10页。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及民行案件判例摘本》,1958年4月,第10页。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9页。
    3 五戒为戒杀生;戒偷盗;戒说谎;戒饮酒;戒淫乱。
    4 达木却达布华编著:《阿拉善延福寺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6页。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8-63-98。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1957年5月,第27页。
    2 GLSDJ,2011年5月4日,在阿拉善广宗寺的采访。
    3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4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26页。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6页。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2 曹永年主编,肖瑞玲、于永副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5页。
    3 《清高宗实录》,卷1427,乾隆五十八年四月下辛巳。
    1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P136.
    2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P120.
    1 乌云:《近代内蒙古蒙古人对藏传佛教认识的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6页。
    1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6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57页。
    2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65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500页。
    3 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民国内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7页。
    4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06页。
    5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06页。
    1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39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315页。
    2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05页。
    3 熊耀文编:《总理对蒙藏之遗训及中央对蒙藏之法令》,“限制充当喇嘛案”。转引自乌力吉陶格套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治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4 《乌拉特中旗诸寺庙喇嘛条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文档案,登记号49,3727361:1
    5 乌云:《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人对藏传佛教认识的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 《禁止喇嘛干涉之件》,《满洲国政府公报》,1932年第76期,转引于金海:《1931-1945年间日本与蒙古喇嘛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75页。
    2 《喇嘛教整备要纲》,《盛京时报》,1940年8月21日。转引于金海:《1931-1945年间日本与蒙古喇嘛教》[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76页。
    3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
    4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5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4-255页.
    1 尹湛纳希著,墨勒、丁师浩译,王利器校:《青史演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3 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87页。
    4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5 蒙藏委员会编:《蒙古会议汇编》(原提案),蒙藏委员会,1930年,第35页。
    6 《喇嘛应该娶媳妇》,《蒙古农民》,1925年第1期。
    1 娜仁高娃:《赴日留学的蒙古知识分子——关于知恩院的喇嘛》,载于乌云毕力格、那仁高娃等编著:《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426-427页。
    2 娜仁高娃:《赴日留学的蒙古知识分子——关于知恩院的喇嘛》,载于乌云毕力格、那仁高娃等编著:《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452页。
    3 金海:《近代喇嘛教与蒙古地区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 黄奋生编著:《蒙藏新志》,广州:中华书局印刷所,民国二十七年十月,第551页。
    1 黄奋生编著:《蒙藏新志》,中华书局印刷所,民国二十七年十月,第655页。
    2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17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9页。
    3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06页。
    4 土左旗档案馆存档案,档案号为111-1-735-78,77;737-195;739-209。转引自乌云:《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人对藏传佛教认识的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7页。
    1 《清穆宗实录》,卷91,同治三年正月庚申条。
    2 《清穆宗实录》,卷52,同治元年十二月戌子条。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7-114-104。
    4 曾毓瑜:《证西纪略》,卷22,《回民起义》(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7-95-132。
    6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7-95-225。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5-8-135-68。
    2 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下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
    3 松儒布编写:《阿拉善南寺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4 胡·巴图巴亚尔:《阿拉善古代历史之浅谈》,《巴音森布尔》,1986年第13期。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2-20-1-1。
    1 黄奋生编著:《蒙藏新志》,广州:中华书局,1938年,477-479页。
    2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3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366页。
    3 王国鼎调查,民国三十年四月十七日,《阿额两旗片段资料汇编》,载于《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巴音浩特:1988年,第58页。
    1 辛文秀、布音孟柯、马希巴图:《我们所知道的达理札雅先生》,载于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中),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9页。
    2 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阿额两旗片段资料汇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1988年,第63-64页。
    3 《阿旗简报》,中华民国34年9月11日,汉文版.
    4 巴德玛:《阿拉善报(蒙文版)史探》,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 《阿旗简报》,中华民国34年9月20日,蒙文版。
    6 《阿旗简报》,中华民国34年12月12日,蒙文版。
    1 《阿拉善简报》,油印版,中华民国34年5月6日,定远营。
    1 2012年4月27日,在呼和浩特采访贾拉森材料。
    2 [俄]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2-20-7-4。
    2 此处僧徒合计数有误,应为2717名。
    3 乌兰少布:《从宁夏与阿拉善纠纷看近代内蒙古省旗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75页。
    1 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2 “扫高”(soγo)是阿拉善蒙古人对甘肃民勤县汉人的称呼。
    3 冯·巴图芒乃编著:《阿拉善广宗寺文史》,巴音浩特:阿拉善报社印刷厂,2003年,第145页。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1-8-262-3。
    1 金海:《关于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原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载于《蒙古近代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98-199页。
    2 事件的详细经过可参见杨永忠:《“戊辰事变”始末》,载于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罗永寿:《“小三爷事件”始末》,载于载于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卓力克:《关于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载于《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3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始末》,《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1-292页。
    4 杨永忠:《戊辰事变始末》,《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7页。
    1 孛尔只济特·道尔格:《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上册),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42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20-1-6。
    2 密各瓦祺尔著,色·斯琴毕力格校注:《智者之悦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3 密各瓦祺尔著,色·斯琴毕力格校注:《智者之悦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4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始末》,《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2-23-1-2。
    1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始末》,载于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2-20-4-16。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102-20-4-7。
    2 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载于《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能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1 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41页。
    2 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41页。
    3 宁夏档案馆藏,《毛巴特尔资料卷》,转自于杨永忠著“毛巴特尔事件”。
    4 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材料,《毛巴特尔资料卷》,转引自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
    5 详情请参阅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图布吉日嘎拉:《关于南寺格根阿旺丹增》,《阿拉善文史资料》第二辑;呼日查毕力格:《达格布呼图克图那完丹津和他的上世活佛简史》,载于《阿拉善语》,1987年第3期;何全布勒、图布吉日嘎拉:《喇嘛教名人简史》,载于《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19期。
    1 Christopher P.Atwood, Young Mongols and Vigilantes in Inner Mongolia Interregnum Decades(1911-1931), Volume One,photographs,Leiden · Boston · Koln,2002.
    2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11页。
    3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289页。
    1 宁夏档案馆,《毛巴特尔资料卷》,转引自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
    2 宁夏档案馆,《毛巴特尔资料卷》,转引自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2-23-6-5。
    4 又一说为1931年7月6日。详情请参阅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
    1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宁县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2007年5月3日,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采访图布吉日嘎拉。图布吉日嘎拉,蒙古族,阿拉善左旗人,84岁,曾任阿拉善衙门笔帖式。
    3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宁县人民出版社,2009年,313页。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102-20-15-2。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蒙古文档案,102-23-3-3。
    1 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313-314页。
    1 金海:《近代喇嘛教与蒙古地区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85页。
    1 内蒙古档案局编:《内蒙古统战史档案史料选编》,呼和浩特:1987年,第25页,。
    2 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编:《乌兰夫论民族工作》,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9页。
    3 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4 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编:《乌兰夫论民族工作》,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1 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编:《内蒙古畜牧业文献资料选编》,第二卷(上册),呼和浩特:1986年,第55页。
    2 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39页。
    3 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乌兰夫论牧区工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9页。
    4 乌兰夫:《努力完成对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载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三不两利”与“稳宽长”文献与史料》,呼和和浩特:2005年,第207-208页。
    5 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七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90页。
    1 2012年4月29日,在呼和浩特与贾拉森的访谈。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阿拉善旗人民政府民政科,案卷号64号。根据该档案除了南寺以外,其他寺庙的喇嘛数分别为:延福寺102人、昭化寺242人、福因寺365人、承庆寺252人、方等寺180人、宗承寺93人、妙华寺191人、搽汗乌拉庙64人、沙尔扎庙172人、沙拉嘎庙133人、固喜庙59人、宝尔嘎素台庙人54人、艾立怖盖庙54人、达尔克庙124人、色格尔庙47人、巴丹吉林庙66人、库尔摩托庙85人、沙拉陶拉盖庙58人、搽汗高勒庙95人、敖陶海庙50人、阿拉善庙155人。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民政局档案,1953年长期档案,全宗号50,案卷号24
    4 该统计中把巴润格根那完丹津也统计在内,其实当时他已离开南寺21年。
    1 2013年3月5日,在呼和浩特与JRGL的采访。
    1 史继法:《在神秘的阿拉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2 卜和回忆,白晓翻译,《组建阿拉善旗第一、第二苏木经过》,载于《阿拉善往事》(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5页。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50,案卷号4。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50,案卷号4。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50,案卷号15。
    6 该百分比率在计算方面有误,但尚未找到统计原始数据,故按原文抄录。
    7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955年长期档案,案卷号86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954年长期档案,蒙古文档案,案卷号154。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957年长期档案,案卷号109。
    3 那顺巴依尔、王俊敏、包红霞:《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7页。
    1 2011年5月1日,在广宗寺采访GDJM的材料。
    2 史继法:《在神秘的阿拉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
    3 在此原文中写成“八五年”,但如合作社时间应为1958年,故文中改成1958年。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9。
    5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9。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9,案卷号23。
    2 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72-773页。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7。
    1 贾拉森:《心中升起的红太阳光芒》(蒙古文),《阿拉善左旗报》(蒙文版),1977年5月1日版。
    2 贾拉森:《红格尔山上的新花》,蒙古文,载于镶黄旗、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飞翔的凤凰》编写组编:《飞翔的凤凰》(dayungy-a yarudi-yin debilge),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
    3 贾拉森:《乌兰牧骑文艺战士怀念周总理》,蒙古文,手稿,写于1978年1月,由贾拉森爱人吉日格勒女士提供。
    4 贾拉森:《新年的歌声赞美党》, 蒙古文,手稿,写于1974年12月23日。由贾拉森爱人吉日格勒女士提供。
    1 2012年4月29日,在呼和浩特与JLS的采访材料。
    2 维克多·特纳著,刘珩、石毅译:《戏剧、场景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98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等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2 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七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47页。
    1 那顺巴依尔、王俊敏、包红霞等:《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1页。
    2 李向平:《内部事务·精神鸦片·社会资本——60年中国宗教的变迁历程》,载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五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71页。
    1 范丽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特区研究报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2 2012年4月9日在呼和浩特对JRGL的采访材料;2011年5月4日在广宗寺对QN的采访材料。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9。
    4 2010年5月1日,在广宗寺对GD的采访材料。
    1 松儒布编著:《阿拉善南寺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7。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6。
    2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13。
    3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13
    4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全宗号40,案卷号13。
    5 贾拉森著:《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6 达木却达布华编著:《阿拉善延福寺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258-260页。
    1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文件,函发(1992)9号,《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等十六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的通知》。
    2 冯·巴图芒乃:《阿拉善广宗寺文史》,巴彦浩特:阿拉善报社印刷厂印刷,2003年,第195页。
    1 详情请参阅阿拉善左旗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阿左编发[2007]36号文件,“阿拉善左旗机构编制文员会关于印发《阿拉善左旗贺兰山旅游风景管理委员会‘五定’方案的通知》”。
    2 “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旗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通知”,阿左政议字[2010]28号。
    3 详情请参阅阿拉善左旗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阿左编发[2008]5号文件,“阿拉善左旗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南寺、北寺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机构的通知”。
    4 关于解除原“租赁经营协议”的合同书,签订于2010年8月11日。
    5 详情请参阅“阿盟环保局关于阿左旗广宗寺旅游区整改提质项目环境保护初审意见”,阿环字[2011]6号。
    6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1 德勒格、乌云高娃编著:《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4页。
    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3 2012年5月6日,阿拉善在巴彦浩特LSJ的采访材料。
    4 2012年5月9日,在QY广宗寺的家里采访。
    1 阿拉善盟旅游局编:《阿拉善旅游》,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年。
    2 2012年5月11日,在巴彦浩特对YSH的采访材料。
    1 德勒格、乌云高娃编著:《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1 2009年5月2日在广宗寺对SQT的采访。
    2 David Sneath, Changing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Mongolian Society and Chines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29.
    1 周利敏:《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对湖南省L县B庙的实证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70页。
    2 朱桂凤:《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第207-208页。
    1 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2 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8页。
    1 李勤璞:《蒙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时期的清朝国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9页。
    1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101-3-68-18。
    2 2013年10月8日,广宗寺寺庙管委会主任LD对笔者讲:“今年我们寺庙尼尔巴拿50米的布尺,绕寺庙区量了一圈,从始发点到终点只有49整尺”。
    3 李勤璞:《蒙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时代的清朝国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02页.
    1 青斯琴:《广宗寺档案中出现的蒙汉地域边界问题解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3年第6期。
    2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罗健健:《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24页.
    2 王志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社会》,2004年第二期,第8页。
    1.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康熙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1)。
    2.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雍正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2)。
    3.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乾隆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3)。
    4.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嘉庆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4)。
    5.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道光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5)。
    6.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咸丰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6)。
    7.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同治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7)。
    8.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光绪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8)。
    9.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宣统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9)。
    10.清朝阿拉善厄鲁特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康熙年间档案(档案号为101-1)。
    11.民国时期阿拉善旗档案宗教篇(档案号为102-20)。
    12.民国时期阿拉善旗档案(档案号102-1)。
    13.民国时期阿拉善旗档案(档案号102-23)。
    14.建国后阿拉善旗档案统战部门档案(全宗号为9)。
    15.建国后阿拉善旗民事局档案(全宗号40)。
    16建国后阿拉善旗民族宗教事务局档案(全宗号50)。
    17.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长期档案,1950-1959年。
    18.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文档案,登记号49,3727361:1。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清内阁蒙古堂档》(影印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等十六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文件,函发(1992)9号。
    21.《阿拉善左旗机构编制文员会关于印发阿拉善左旗贺兰山旅游风景管理委员会“五定”方案的通知》”,阿左编发(2007)36号文件。
    22.《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旗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通知》,阿左政议字(2010)28号。
    23.《关于解除原“租赁经营协议”的合同书》,签订于2010年8月11日。
    24.《阿盟环保局关于阿左旗广宗寺旅游区整改提质项目环境保护初审意见》,阿环字(2011)6号。
    1.《阿旗简报(alasa qusiγun-u dogom sedkul)》蒙文版(民国三十年油印版)。
    2.《阿拉善简报》(民国油印版)。
    3.《阿拉善盟文史》,第一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5年。
    4.《阿拉善盟文史》,第二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6年。
    5.《阿拉善盟文史》,第三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7年。
    6.《阿拉善盟文史》,第四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8年。
    7.《阿拉善盟文史》,第五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8年。
    8.《阿拉善盟文史》,第六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9年。
    9.《阿拉善盟文史》,第七辑,呼和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9年。
    10.《阿拉善左旗文史资料》,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印刷厂,1989年。
    11.《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内部印刷,1987年。
    12.《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内部印刷,1988年。
    13.《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四辑,内蒙古日报社青年印刷厂印刷,1989年。
    14.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阿拉善左旗四十年》,包头:内蒙古包头第二印刷厂印,1989年。
    16.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组织整理:《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
    17.阿尔宾巴雅尔、曹纳木编:《鄂托克寺庙》,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18.阿旺伦珠达尔吉、罗桑图旦嘉措著,嘉木央丹培尼玛译,吉拉森校注:《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委会编:《阿拉善左旗志》,呼和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 版社,2000年。
    20.阿·巴特尔编著:《阿拉善传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阿拉善盟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阿拉善盟档案史志局组织编译:《阿拉善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2011年。
    22.阿旺却太尔口述,达·巴图编辑整理:《青海蒙古族青藏佛教口述史》(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23.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24.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巴音仓编著:《蒙古佛教》(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成集》(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99年。
    27.陈国钧:《西蒙阿拉善社会》,载于《阿拉善盟旗志史料(阿拉善盟文史专辑)》,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5月。
    28.波·库·克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大清一统志》,卷545,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30.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辅》(蒙古文),1987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1.达木却达布华编著:《阿拉善延福寺简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出版。
    32.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
    33.冯·巴图芒乃编著:《阿拉善广宗寺文史》(蒙汉文),巴彦浩特:阿拉善报社印刷厂印刷,2003年。
    34.嘎班沙勒勃:《四卫拉特史》(蒙古文),载于金峰、巴岱、额尔德尼编著:《卫拉特历史文献》,呼和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35.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乌力吉译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36.嘎拉桑、呼格吉勒图、巴图巴亚尔编辑:《昭乌达寺庙》(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年
    37.衮布扎布著,乔吉校注:《恒河之流》(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嘎林达尔编辑:《毕鲁图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出版,2009年。
    39.G·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上、中、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黄奋生编著:《蒙藏新志》,广州: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发行。
    41.郝苏民编著:《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42.呼日勒沙编:《哲理木寺院》(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43.贾拉森著:《佛理读物精华编译注释——甘露滴》(三)(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44.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45.金峰主编:《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献资料汇编》(蒙古文)第六辑,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年。
    46.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47.罗卜桑悫丹著,哈单笔札拉桑批注:《蒙古风俗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48.拉·乌云毕力格编著:《希拉穆仁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49.《马鬃山调查报告书》,载于《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
    50.马鹤天:《内外蒙古考察日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
    51.满都麦、莫德尔图主编:《乌兰察布寺院》(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52.密各瓦祺尔著,色·斯琴毕力格校注:《智者之悦白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53.妙舟:《蒙藏佛教史》,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第一版。
    54.古伯察著:《蒙古见闻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55.《牧民报》(malcid-un sonin)(蒙古文),民国三十四年版。
    56.纳·塔著,乔吉校注:《金鬘》(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57.那·布和哈达主编:《锡林郭勒寺院》(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58.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三不两利”与“稳宽长”文献与史料》,2005年。
    59.《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60.《内蒙古近现代王公录》,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新华印刷厂,1988年。
    61.祁韵士著,张穆改定,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62.齐木德道尔吉等编:《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63.《清圣祖实录》,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4.《清高宗实录》,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5.《清穆宗实录》,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之一》,1957年5月。
    6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之二》,1958年6月。
    6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之三》,1958年4月。
    69.清格勒扎布编著:《五当召三百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70.清格勒扎布编著《漠南修行寺——广觉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71.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编:《乌兰夫论民族工作》,中央党史出版社,1997年。
    72.《绥远通志稿》,卷77,民国三十年稿本。
    73.宋志刚:《内蒙古疆域考略》,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史馆编,1981年。
    74.萨囊彻辰著:《蒙古源流》(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75.松巴堪布·伊希班觉著,青格乐、莫·宝柱校注:《伊希班觉佛教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76.松儒布编著:《阿拉善北寺史》(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3年。
    77.松儒布编著:《阿拉善南寺史》(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4年。
    78.陶克通嘎、诺勒玛扎布、宝德、阿拉坦嘎日迪编:《瑞应寺》,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4年。
    79.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年。
    80.魏源著:《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1.乌兰夫著:《乌兰夫文选》(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82.耶喜巴勒登著,苏鲁格译注:《蒙古政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
    83.姚元之著、李解民校:《竹叶厅杂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84.尹湛纳希著,墨勒、丁师浩译,王利器校,《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85.杨道尔吉著,孟和译:《阴山五当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86.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87.章嘉·若贝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88.政协阿拉善左旗文史学习委员会、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编著:《阿拉善旗和平解放》,银川,宁夏精捷彩色印务有限公司,2009年。
    89.智观巴·贡却丹巴饶吉著,吴均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90.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宗教问题委员会编辑:《内蒙古喇嘛教》(上、下册),1951年。
    9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9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等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9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1. Aleksei. M. Pozdneyev, Religion and Ritual in Society: Lamaist Buddhism in Late 19-th Century Mongolia, the Mongolia Society, Russia,1978.
    2. Christopher P. Atwood, Young Mongols and Vigilantes in Inner Mongolia Interregnum Decades (1911-1931), Leiden·Boston·Koln,2002. 3. Caroline Humphrey and Hurelbaatar Ujeed, A Monastery In Time: The Making of Mongolian Buddh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
    4. David Sneath, Changing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Mongolian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Glenn H. Mullin, The Fourteen Dalai Lams: A Sacred Legacy of Reincarnation, Clear Light Publisher, Santa Fe, New Mexico,2001.
    6. Larry William Moses, the Political Role of Mongol Buddhism, Indiana University,1997.
    7. Micheal K. Jerryson 之 Mongolian Buddhis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angha, O.S. Printing House, Bangkok,2007.
    8. Pierre Pichard and Francois Lagirarde edit., The Buddhist Monastery: Across-Cultural Survey, Amari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Bangkok,2003.
    9. Robert James Miller, Monasteries and Cultur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59.
    10. S.J.Tambiah, World Conqueror and World Renouncer: A Study of Buddhism And Polity in Thailand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11. Edited by Uradyn Bulag and Hildegard G.M. Diemberger, The Mongolia-Tibet Interface, Leiden, Boston,2007.
    12.[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俄]崔比科夫著,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日]长尾雅人著,敖特根巴雅尔蒙译:《蒙古学问寺》(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蒙古]勒·呼日勒巴特尔:《天高任鸟飞》(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8.[法]古伯察著,阿·图门等编译:《蒙古见闻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韩]金成修著:《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0.[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俄]克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22.[德]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日]桥本光宝著,海勒图惕·套格敦巴雅尔译:《蒙古喇嘛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24.[意]图齐、[德]海西希著,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25.[印度]英德·马利克著,尹建新等译:《西藏历代达赖喇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26.[美]J.M.Yinger编著,李向平、傅敬民译:《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27.[俄]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8.阿旺伦珠达尔吉著,庄晶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阿拉腾著:《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0.阿拉坦宝力格等著:《当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
    31.编写组:《蒙古民族通史》,1-5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宝力高著:《宗教》(蒙古文)(上、下),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
    33.孛尔只斤·吉尔格勒编著:《民族宗教现象的透视》,内蒙古党校印刷厂,2005年。
    34.宝贵贞著:《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孛尔只济特·道尔格著:《阿拉善和硕特蒙古部》(蒙古文),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
    36.宝·阿·拉木扎布著:《红革命》(蒙古文),赤峰:内蒙古科技技术出版社, 2012年。
    37.曹永年主编,肖瑞玲、于永副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38.陈庆英等编著:《历代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39.杜荣坤,白翠琴著:《西蒙古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40.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41.德勒格、乌云高娃编著:《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42.樊保良著:《蒙藏关系史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3.范丽珠著:《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特区研究报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5.格日勒图编著:《阿旺丹达尔和他的后裔在北寺》(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46.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47.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总主编,郝维民任主编,《内蒙古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
    48.胡日查、乔吉、乌云著:《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49.金峰整理注释:《呼和浩特召庙》(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50.贾拉森著:《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贾拉森主编:《再现辉煌的广宗寺1757-2007》,巴彦浩特: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52.金海著:《蒙古近代史研究》(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53.梁丽霞著:《阿拉善蒙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54.萝莉著:《中国佛道教寺观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马大正、成崇德编著:《卫拉特蒙古史纲要》,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56.那木色来编著:《四卫拉特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3年。
    57.那木色来编著:《准噶尔汗国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58.南文渊著:《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59.那顺巴依尔、王俊敏、包红霞等著:《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
    60.平措次仁著:《藏史明镜》,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61.蒲文成主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62.彭兆荣著:《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63.彭兆荣著:《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4.乔吉著:《内蒙古寺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65.乔吉著:《蒙古佛教史(大蒙古国时期1206-127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乔吉著:《蒙古佛教史(元朝时期1271-1368)》,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67.乔吉著:《蒙古佛教史(北元时期1368-163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68.史继法著:《在神秘的阿拉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69.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70.苏德毕力格著:《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71.孙雄著:《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72.苏鲁格著:《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73.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著:《民国内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74.沈伟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75.孙浩然等著:《云南宗教文化旅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7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77.唐吉思著:《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蒙古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
    78.唐吉思著:《蒙古族佛教文化调查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
    79.乌云毕力格著:《和硕特蒙古史略》(蒙古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80.乌云毕力格、那仁高娃等编著,《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81.乌·那仁巴图、贾拉森、波·拉西尼玛、乌云巴图著:《蒙古佛教文化》,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82.乌兰察夫著:《蒙古族无神论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年。
    83.乌力吉陶格套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治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84.维克多·特纳著:《戏剧、场景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85.王静著:《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一项宗教仪式的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86.镶黄旗、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飞翔的凤凰》编写组编:《飞翔的凤凰》(dayungh-a harudi-yin debilge),(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87.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88.牙含章编著:《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89.于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90,札奇斯钦著:《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78年。
    91.札奇斯钦著:《蒙古文化与社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92.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93.周毓华、彭陡焱、王玉玲编著:《简明藏族史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94.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五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 Johan Elverskog, Tibetocentrism, Religious Conversion and The Study of Mongolian Buddhism, The Mongolia-Tibet Interface, Uradyn.E.Bulag and Hildegard GM.Diemberger edt.,Laiden Boston,2007.
    2. John and Sarah Strong, A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Look at Buddh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54 (Apr.-Jun.,1973)
    3. Jonathan Mair: Faith,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in Contemporary Inner Mongolia Buddhism, A Doctoral Thesis of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4. Ortner, S.B. High Religion: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Sherba Buddh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5. Isabelle Charleux,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Southern Mongolia (China), The Buddhist Monastery: Across-Cultural Survey,2003.
    1.阿日德那噶日瓦(亦邻真别名——引者)《额济纳、阿拉善、杭锦》,《内蒙古土地(obor mongyol-un nutuy usu)》1981年第2期。
    2.巴德玛:《阿拉善报(蒙文版)史探》,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白虹洋:《华锐石门寺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宝贵贞:《论内蒙古宗教制度改革》,《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宝音特古斯博士学位论文《十八世纪初期卫拉特、西藏、清朝关系研究——以六世达赖喇嘛事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宝音图:《贺兰山名称考》,《巴彦森布尔》1988年第总20期;
    8.宝音图:《阿拉善左旗历史演变》,《巴彦森布尔》1989年第总23期
    9.薄音湖:《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10.卜和回忆,白晓翻译:《组建阿拉善旗第一、第二苏木经过》,《阿拉善往事》(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布图格其:《阿拉善和硕特旗黄教传播》,《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
    12.彩虹:《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藏传佛教历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3.蔡志纯:《蒙古喇嘛贵族形成初探》,《民族研究》,1987年第一期。
    14.蔡志纯:《真假达赖是蒙藏各政治势力斗争的产物》,《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
    15.车运景:《宗教世俗化发展问题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6.陈柏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寻访、认定及坐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四期。
    17.陈庆英:《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中国藏学》,2008年 第1期。
    18.陈玉宁、汤晓芳:《清代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特权及其衰落》,《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19.成崇德、申晓亭:《从<内齐托音传)看清代蒙古史的两个问题》,《文献》,1985年第4期。
    20.达力扎布:《有关阿拉善旗旗名来源》,《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五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达·斯琴毕力格:《关于阿拉善和硕特旗扎萨克衙门》,《巴彦森布尔》,总第741期。
    22.多识:《与仓央嘉措后半生有关的若干问题之辨明》,《西藏研究》(藏文版),1989年第3期。
    23.额尔德穆巴特尔:《关于‘阿拉善’名称》,《阿拉善语》,1990年第1期。
    24.樊保良:《蒙藏关系史上的拓荒者——阔端与萨班》,《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25.伏来旺:《乌兰夫对内蒙古藏传佛教工作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统一战线》,2006年第12期。
    26.G·朝格图:《对阿旺丹增嘉木素晚年活动情况的调查》,朝格图主编:《阿拉善往事》(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冈田英弘:《蒙古史料中的早期蒙藏关系》,《东方学》,1962年第三期;
    28.郭卫平:《<仓央嘉措秘传>的真实性及其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29.郭文亮、陈金龙:《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历史条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0.哈斯其木格:《藏传佛教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的传播和变迁》,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年。
    31.韩官却加:《藏传佛教内部斗争与和硕特蒙古南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三期。
    32.韩军:《宗教私人化的现代反思》,《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3.海霞:《清代蒙古寺院劳动者——沙华那尔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4.何·全布勒:《喇嘛教政治地位和喇嘛生活》,《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20期,第21期。
    35.怀利:《蒙古初次政府西藏史实再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1977年第37 卷第1号。
    36.何·全布勒、图布吉日嘎拉:《喇嘛教历史上名人简史》,《巴音森布尔》,1988年第19期
    37.何·全布勒、达希策仁:《阿拉善黄教体系组织历史概况》,《巴彦森布尔》,1994年42期。
    38.何其敏:《论对宗教定义的把握》,《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第4期。
    39.何其敏:《论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
    40.胡·巴图巴亚尔:《阿拉善古代历史之浅谈》,《巴音森布尔》,阿拉善左旗蒙古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1986年第13期。
    41.胡·巴图巴亚尔:《阿拉善古代历史之考》,《巴音森布尔》,1987年第15期、1988年第20期、1989年22期、23期。
    42.胡日查:《阿拉善和硕特旗寺庙经济与沙毕那尔历史状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3.胡日查:《清代蒙古寺庙管理体制中的喇嘛度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1年第4期
    44.呼日查毕力格:《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鄂尔多斯的传教活动》,《阿拉善语》1986年第3期。
    45.呼日查毕力格:《达格布呼图克图那完丹津和他的上世活佛简史》,《阿拉善语》,1987年第3期。
    46.黄颢、吴碧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平考略》,《西藏研究》,1981年第6期。
    47.金峰:《喇嘛教与蒙古封建政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48.金海:《1931-1945年间日本与内蒙古喇嘛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49.金海:《关于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
    50.金海:《近代喇嘛教与蒙古地区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1.金海,姚金峰:《蒙疆政权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教育述略》,《蒙古史研究》第九辑。
    52.金成修:《“政教二道”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蒙古汗王们》载于QUAESTONES MONGOLRUM DISPUTATE,第一期,东京,2005年
    53.贾拉森:《南寺第五世喇嘛坛佛教活动略述》,《阿拉善盟文史》第六辑,1989年。
    54.贾拉森:《广宗寺概述》,《阿拉善往事》(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年。
    55.兰世辉:《文江寺庙重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6.李少魁:《仓央嘉措研究为什么七十年裹足不前?》,《再现辉煌的广宗寺1757-2007》,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57.李少魁:《关于仓央嘉措结局四种说法的辨析》,《再现辉煌的广宗寺》,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58.李瑞:《论乌兰夫关于喇嘛教与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改革思想》,《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9.李向平:《内部事务·精神鸦片·社会资本——60年中国宗教的变迁历程》,载于《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五集
    60.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61.陆军:《改革开放后新疆藏传佛教的恢复——以精河县托林旦达盖村蒙古族为个案》,《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62.罗阿日斯楞:《南寺活佛阿旺丹增田来嘉木苏与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63.罗布:《论和硕特在藏时期甘丹颇章政权》,《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
    64.罗健健:《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5.玛尼扎布:《论地方名称在蒙汉语中的不同表述》,《巴彦森布尔》1988年第总21期;
    66.马曼丽、胡斯振:《四卫拉特联盟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
    67.马啸《近三十年来蒙藏关系史研究评述》,载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三期。
    68.曼虹:《百灵庙旅行日记》,《新中华》3卷19期,1935年10月10日,第147页。
    69.孟根其其格、谢咏梅:《<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全图)绘制年代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2年第2期。
    70.莫··乌尼乌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阿拉善黄教》,《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71.那仁高娃:《赴日留学的蒙古知识分子——关于知恩院的喇嘛》,《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72.纳·呼日查毕力格:《达格布呼图克图那完丹津及其上世活佛简史》,《阿拉善语》,1987年第1期。
    73.诺日布,《藏文文献所记载的和硕特卫拉特》,载于阿拉善盟公署、内蒙古师 范大学合编《卫拉特史论文集》,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三期专号,第269-271页。
    74.切排、杨燕霞:《浅谈现代化背景下藏传佛教世俗化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5.青斯琴:《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以阿拉善“德顶格根”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3年第一期。
    76.青斯琴:《广宗寺档案中出现的蒙汉地域边界问题解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3年第6期。
    77.斯日古楞:《清代内蒙古地区寺庙土地问题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8.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79.松儒布:《关于加勒色来活佛阿旺丹津嘉木苏的消息》,《巴彦森布尔》,1991年第3期;
    80.孙江:《阅读沉默:后现代主义、新史学与中国语境》,《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81.什·纳楚克道尔基:《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二期。
    82.汤晓芳:《论近代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寺庙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83.陶·额尔敦巴图:《追寻六世达赖喇嘛初到阿拉善的足迹》,《再现辉煌的广宗寺》,阿拉善广宗寺印,2007年。
    84.图布吉日嘎拉、玛尼扎布:《阿拉善达格布呼图克图那晚丹津活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85.图布吉日嘎拉:《关于南寺格根阿旺丹增》,《阿拉善文史资料》,第二辑。
    86.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思考》,《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
    87.王力:《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8.王启龙:《1950-2000年的中国藏传佛教研究》,《法音》,2003年第8期。
    89.王勋铭:《谈解放后内蒙古喇嘛教制度的改革》,《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90.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于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91.乌兰少布:《从宁夏与阿拉善的纠纷看近代内蒙古的省旗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三期。
    92.乌云:《近代内蒙古蒙古人对藏传佛教认识的转变》,《内蒙古蛇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3.乌云:《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94.乌云毕力格:《鄂飞满文奏折签注》,QUAESTIONS MONGOLRUM 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07。
    95.乌云毕力格:《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96.乌云毕力格:《十七、十八世纪的西藏秘史——围绕关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满蒙文秘档》,QUAESTIONS MONGOLRUM DISPUTAT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2010。
    97.乌云毕力格:《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机的真相》,载于沈伟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98.希都日古:《论17世纪蒙古编年史书所杜撰的所谓蒙元时期供养喇嘛》,《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3期。
    99.谢热:《也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100.辛文秀、布音孟柯、马希巴图:《我们所知道的达理札雅先生》,《阿拉善往事》(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1.邢莉:《喇嘛教的蒙古化》,《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4期。
    102.杨永忠:《毛巴特尔事件》,《阿拉善往事》(上),宁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3.杨永忠:《戊辰事变始末》,《阿拉善往事》(上),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4.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西藏研究》,1982年。
    105.玉杰:《喇嘛教在内蒙古的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1年第4期。
    106.藏丹:《关于‘和硕特’名称及阿拉善部分姓氏来源之考》,《巴彦森布尔》,1989年第总25期。
    107.赵旭霞:《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收支及其管理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08.赵云田:《清末民国对中央施政研究评述》,《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
    109.周清澍:《库腾汗——蒙藏关系最早沟通者》,《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62年第1期。
    110.周利敏:《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对湖南省L县B庙的实证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1.周乌云:《试论清代蒙古地区喇嘛洞礼年班制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112.中见立夫:《辛亥革命时期的内蒙古王公——以喀喇沁右翼旗贡桑诺尔布郡王为例》,《明清论丛》,第十一辑。
    113.朱风:《近代阿拉善社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114.朱风:《近代阿拉善社会初析》,《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年。
    115.朱桂凤:《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
    116.庄晶:《仓央嘉措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117.卓力克:《关于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8.张敦福:《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下降的文化因素》,《人口学刊》,199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