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通常是作为两个分开的研究方向。以往,学者对于这一过渡阶段内,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问题还没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搜集、梳理了大量相关的考古学资料和聚落遗址的自然地理信息,以之研究这一过渡阶段内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空间占用的演变和人口动态的变化。文中首先界定了本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而建立了合适的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并将相关原始资料输入其中。在具体研究中,通过对整个中原地区聚落遗址的统计学分析与空间分析,可以复原出组织古人占用地理空间的交换网状系统。此外,通过区域性尺度的观察,可以分析中原地区其下各个宏观区的空间占用率与人口演变情况。本项研究为厘清古代中国社会演变节奏的多重性提供了新的解释,也明确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一过渡性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Settlement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yet to be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 for the criticaltransition between the end of the Neolithic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Bronze Age, two periods whichusuallyconstitute separate fields in Chinese academia. In order to conduct a thorough studyof thistransition, this dissertation synthesizes the vast and growing corpus of excavation and mappingdata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variations of spatial occupation and changes ofpopulation dynamics. This includes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the chronological andgeographical parameters of these periods that integrates previous research with a systematic GISdatabase. A statistic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entire CentralPlains shows the exchanges network that structured the human occupation. A subsequentregional-scale analysisallowsustoanalyze spatial occupationdensityanddemographic evolution.These analyses help to build new paradigms for understanding multi-rhythm temporality in earlyChina and redefin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gnificant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the Neolithic and the Early Bronze Age.
引文
2Sebillaud Pauline (史宝琳)、刘晓溪:《后套木嘎遗址田野数据库的建设》,《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第89-102页。
    3Guilaine, Jea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Errance. Paris,2008, p.177.
    4Chouquer Gérard, Traité d’archéogéographie-La crise des récits géohistoriques, Errance. Paris,2008, p.15.这一概念类似于Norman Yoffee所说的“仿真陈述”(“facto d”),即“多次反复利用的推理或推测结果,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事实”。Yoffee Norman, Myths of the Archaic State. 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ities, States, and
    5Civil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5, p.7.Nuninger Laure, Peuplement et territoires protohistoriques du VIIIe au Ier s. av. J.-C. en Languedoc oriental(Gard-Hérault),博士论文, 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2002, p.14.
    6我们只提供几个例子,英文:von Falkenhausen, Lothar.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Archaeology. Antiquity,67,1993, p.839-849;法文:Debaine-Francfort, Corinne. La redécouverte de la ChineAncienne. Gallimard. Paris,1998; Pirazzoli, Michèle. Du collectionnisme et de la science des antiquités àl’archéologie scientifique en Chine. Journal Asiatique,1,2010, p.115-131;中文: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阎文儒:《中国考古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4年;张海:《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征与传统》,《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第137-145、150页。
    7Andersson于1921年发现了仰韶遗址并命名了仰韶文化。1928年李济和梁思永开始主持殷墟遗址和城子崖遗址的发掘。Andersson J. G. Preliminary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 Gansu kaoguji甘肃考古记. GeologicalSurveyofChina. Pékin,1925;李济、梁思永、董作宾:《城子崖》,史语所,南京,1934年。另外在李济的书中提供了对殷墟初次发掘的详细描述,参见Li Ji, Any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Washington,1977。石璋如则发表了有关殷墟小屯的建筑资料,参见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殷墟建築遺存》,史语所,台北,1959年。
    8Thorp, Robert L. China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Shang Civilization. Universityof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2006, préface, p. XII.
    9据我们所知,郭沫若首先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运用了这个进化论模式。参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联合书店,上海,1930年。
    10曹桂岑:《论龙山文化古城的社会性质》,《中国考古学会第5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5年,第1–7页。
    11如张忠培:《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北京,1983年,第52-83页;赵文艺、宋澎:《半坡母系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94年。
    12夏鼐:《什么是考古学》,《考古》1984年第10期,第931-935页。
    13例如:von Falkenhausen,1993;Wang Gungwu. Loving the Ancient in China. in Who Owns the Past?:Papers from the Annual Symposium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1985, p.175–195;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第335-346页。
    14利用括号中的遗址编号,读者可以查阅数据库(附录10)和文章里提到的遗址的目录(附录2),其中有每个遗址的记录表,包括每个遗址的参考文献。故而关于遗址的参考文献不再放在注释里。
    15例如:郭沫若:《奴隶制时代》,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1954年;杨锡璋、杨宝成:《从商代祭祀坑商代奴隶社会的人牲》,《考古》1977年第1期,第13-19页。
    16有关“收集概念”的介绍可参见本论文的引言。
    17现举两篇近年的研究为例:Sakashita Reiko, Inoue Masakazu, Inoue Naohiko, Pan Qifeng, Zhu Hong. DentalDisease in the Chinese Yin-Shang Period with Respect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 and Slaves. American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03,1997, p.401-408;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18我们利用Hegel之“目的论”的概念。Hegel, G. W. F. La raison dans l’histoire.10/18éd. Paris,1955.有关中国考古学里面利用目的论的现象,可以参见:Fornaro, Robert J. Ide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China.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1, n°20,15,1976, p.743–745; Chang, K. C., Archaeology and ChineseHistoriography, World Archaeology, vol.13, no2,1981, pp.156-169; Olsen, John W. The Practice ofArchaeology in China Today. Antiquity,61,1987, p.282-290; von Falkenhausen,1993; von Falkenhausen, Lothar.
    The Regionalist Paradigm i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1P9hilip L. Kohl, Clare Fawcet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5, p.198–217.
    Smith Adam T.,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Constellations of Authority in Early Complex Polities, University of2C0alifornia Press,2003, p.7.
    Demoule Jean-Paul, On a retrouvé l’histoire de France-Comment l’archéologie raconte notre passé, Robert2L1affont, Paris,2012.
    Kohl, Philip L.,Clare Fawcett ed.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1995.有关远东的国家:Ikawa-Smith, F.,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Origins in EastAsia: A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tiquity,73,1999, pp.626-629.有关阿尔巴尼亚:Touchais, Gilles. Sovjanetl’ ge du bronze en Albanie.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Jean Guilaine ed.,108–123. Errance. Paris,2008, p.108-123.有关前苏联:Bendezu-Sarmiento, Julio. De l’age duBronze à l’age du Fer au Kazakhstan, Gestes funéraires et paramètres biologiques-Identités culturelles despopulations Andronovo et Saka. De Boccard. Mémoires de la missionarchéologique fran aise en Asie Centrale. Paris,222007, p.13-19.
    Liu Li.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2P3ress. Cambridge,2004, p.10-12.
    Morgan, Lewis Henry. 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Macmillan and Co. London,1877.
    24主要可参照的历史文献为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的作品,司马迁:《史记》,10册,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有关这个现象可参见Thorp,2006, preface p. XXV-XXVI.
    25有关“隞”和“亳”辩论的文章很多,现择要列举:邹衡:《内黄商都考略》,《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第1-6页;张维华:《汤都四迁刍议》,《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48-56页;许顺湛:《隞都说与郑亳说的对峙》,《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17-22页;裴明相:《郑州商城即汤都亳新析》,《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29-37页;陈旭:《关于郑州商城汤都亳的争议》,《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38-47页;安金槐:《再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第23-28、47页;闫铁城:《论商亳在郑州》,《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第20-25、40页;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第1-7页;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25页;杜金鹏:《郑亳说立论前提辨析》,《考古》2005年第4期,第69-77页;李维明:《“郑州商城相关问题研究-纪念郑州商代遗址发现60周年”初辩》,《中原文物》2011年第6期,第89-98页。两篇有关偃师商城遗址和司马迁提出的地名的认同:刘绪:《夏商渭河分界与偃师西亳的若干问题》,《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194-209页;张立东:《偃师商城名“汤”说补考》,《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225-234页。
    26Chang Kwang-chih.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p.57.
    27对龙山、二里头和商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相关总结例如: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59-60、119-126页;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年,第95–183页;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年,第31–93页;王立新,1998。
    28例如:Maspéro Henri, La Chine Antiqu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ère édition1927; Maspéro,Henri.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SmithonianInstitution,1927, p.433-452; Maspéro, Henri. 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à la fin des Shang et audébut des Zhou, Bulletin de l’Ecole Fran aise d’Extrême-Orient, extrait du tome XLVI Fasc.2,. Saigon,1954;2G9ranet, Marcel. La civilisation chinoise. Albin Michel, La Renaissance du livre. Paris,1929.Maspéro,1927a, p.1-35.
    30Maspéro1927a, p.37, note40, p.423, p.46-48.
    31Maspéro对此的详细描述可参见Maspéro,1927a, p.39-41.
    3233Creel, Herrlee G.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Culture. Murray Printing Company. Wakefield,1938, p.170-217.
    34Creel,1938, p.97-132.
    Creel, Herrlee G. The Birth of China, a Survey of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gar Publishing3C5ompany. New York,1937, p.129.
    Testart, Alain.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essai sur le r le des fidélités personnelles dans la genèse du pouvoir I–Lesmorts d’accompagnement; essai sur le r le des fidélités personnelles dans la genèse du pouvoir II–Les origines del’état,2vol. Errance. Paris,2004.
    Renaissance,1944-1945, p.168-186, dans Lévi-Strauss, Claude.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Plon. Paris,1958, p.32779-321.
    Chang Kwang-chih, China, InBraidwood, Robert John, Wenner-GrenFoundation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Courses Toward Urban Life: Arch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Some Cultural Alternates. Aldine Pub. Co.,1962, p.184.引自于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Chinese City, Adl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vol.1, p.90.在欧洲考古当中,这个时代被命名为“铜石并用时代(Chalcolithic),“公元前4500至前2000年的时代,主要特征为各个地区不同的冶金术的传播和在墓葬中明显的贫富差距的出现”。参见Demoule, Jean-Paul. La révolution néolithiqu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3P8aris,2007, p.19.
    Chang Kwang-chih.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6, p.244-250, p.32986-289; Chang K.C.,1999, p.37–73.
    Chang K.C.,1986, p.308-316.
    40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第61-67页。
    41Chang K.C.,1986, p.367.
    42在这本书中很明显,见Chang, Kwang-chih. Shang Civilis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0.
    43Wheatley, Paul. 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 the4A4ncient Chinese City. vol.1. Adl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1971, p.89-90.
    Fustelde Coulanges, Numa Denis. La cité antique, étude sur leculte, le droit, les institutions de la Grèce et deRome.4D5urand. Paris,1864, p.166.
    Vandermeersch, Léon. Wangdao ou la Voie Royale, recherches sur l’esprit des institutions de la Chine archa que.24v6ol. 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Orient, Paris,1977.
    Keightley, David N. Public Work in Ancient China: A Study of Forced Labor in the Shang and Western Zhou.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1969.惜未正式发表。
    47Keightley, David N. The Shang: 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p.232–291;Keightley, David N. The Ancestral Landscape, Time,Space and Community in Late Shang China, ca.1200-1045B.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st. ChinaResearch Monograph53. Berkeley,2000.
    48河南北部洹河流域有:刘建国、王霞、张蕾:《洹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考古》2001年第9期,第78-81页;山东有:Underhill, Anne P., Gary M. Feinman, Linda Nicholas, Gwen Bennett, CaiFengshu, Yu Haiguang, LuanFengshi, and Fang Hui. Systematic, Regional Survey inS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25,4,1998, p.453–474;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002年第5期,第10-18页;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9期,第7-18页;洛阳盆地有:Liu Li, ChenXingcan, Lee KuenYun, Wright Henry, Rosen Arlene.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ofSocial Complexity inthe Yiluo Region,NorthChin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2,292002, p.75-100;刘莉、陈星灿:《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161-218页。区域性调查的理论方面可参见Drennan, Robert D., Christian Peterson. Communities, Settlements, Sites, and Surveys: Regional-Scale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Interaction. American Antiquity,2005, p.5-30; Feinman, Gary M., Linda M.Nicola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Systematic Settlement Pattern Survey: Revolutionizing the Study of Past4C9omplex Societies. Dongfang kaogu,2006, p.1-11.Underhill, Anne P. 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 In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In Memory of V.Gordon Childe, Bernard Wailes ed.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1996, p.1–17.
    50“酋邦”概念在龙山时代社会研究中应用的几个例子:Underhill, Anne P. PotteryProduction in Chiefdoms:The Longshan Period in Northern China. World Archaeology,23,1,1991, p.12–27; Underhill, Anne P.Variation in Settlements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 Asian Perspectives,33,2,1994, p.197-228; Liu Li. Settlement Patterns, Chiefdom Vari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EarlyStates in NorthChina.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1996, p.237-288;刘莉撰、陈星灿译:《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88-112页。另外,NormanYoffee最近总结了世界上各个文化研究里“酋邦”概念的应用,参见Yoffee,2005, p.22-31.
    51安金槐是我们所知提出此看法的第一位学者,其后尚有很多,例如张学海。参见安金槐《近年来河南夏商文化的考古新收获》,《文物》1983年第3期,第1-7页;安金槐:《试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第20-24页;张学海:《鲁西两组龙山文化的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第47-58页。Robert Thorp在近年的总结性工具书里也回顾了这个问题的研究简史,参见Thorp,2006, p.19.
    52这个方法是在陶器不同部位(顶部、腹部、足部等)观察大小的变化。Underhill, Anne P. Changing Patternsof Pottery Production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 ca.2500-2000B.C.,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0; Wilkinson, Leland. SYGRAPH. SYSTAT. Evantson,1988; Wilkinson,Leland. SYSTAT: The System for Statistics. SYSTAT. Evantson,1988.
    53Underhill,1991; Underhill, Anne P. Craft Produc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Springer. New York,2002.刘莉后来也利用这个概念来分析新石器时代房址内各种陶器器形的分布,参见Liu Li,2004, p.40-46, p.5648-70.
    Underhill, Anne P., Gary M. Feinman, Linda Nicholas, Gwen Bennett, Fengshu Cai, Haiguang Yu, Fengshi Luan,Hui Fang,1998.
    55王妙发(Ou Myohatsu):《洹河流域的史前聚落》,《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年,第73-93页。王妙发(Ou Myohatsu):《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北京,1999年。
    56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5758Liu Li,2004, p.25-27.
    59Liu Li,1996.Liu Li and Chen Xingcan.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Duckworth,2003.
    60Chang K.C.,1986, p.367; Chang K.C.,1980, p.258.
    61Liu Li2004, p.17.
    62例如: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97年;王立新,1998年。
    63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原版1988年,第二版1995年,简体字版本2008年;Hayashi Minao林巳奈夫: Chūgoku kodai no seikatsushi 《中国古代の生活史》,Yoshikawa kōbunkan. Tokyo,原版1992年,第二版2009年;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原版1994年,第二版2005年。
    64王守功:《山东龙山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济南,2004年;李伊萍:《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张学海,2006年。
    65王立新,1998,第141-147页;王立新:《试论早商文化的分布过程》,《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许倬云、张忠培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第335-362页。
    66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410–426页。
    67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考古》2009年第12期,第47-55页。
    68Campbell, Roderick B. Blood, Fleshand Bones: Kinship and Violence inthe Social Economyofthe LateShang.Graduated Schoolof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2007; Campbell, Roderick B. Towards a NetworkandBoundaries Approach to Early Complex Polities: the Late Shang Case. Current Anthropology,50,6,2009, p.68921-848.Tang Jige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Late Shang China–A Mortuary Perspective. Ph.D. dissertation,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2004.
    70姚孝遂:《“人牲”和“人殉”》,《史学月刊》1960年第9期,第31-35页。
    71Campbell,2009, p.833-834.
    72Jacques Gernet通过研究殷墟材料清楚地表明晚商社会大致特征表现为城址、马车、武器、青铜礼器的组合,这些遗物“典型属于参与礼仪和战争的贵族级别。[…]差不多看不着农民的存在,农民的文化和工具[…]看起来跟新石器时代农民的文化和工具没有太大区别。[…]皇家血统统治氏族的组织,氏族的领导也负责家庭的祖先崇拜”。参见Gernet, Jacques. Lemonde chinois. Armand Colin, Paris,1972,第四版,2005, p.49.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按照考古材料认识的晚商社会中高等级人占首要地位。
    73Thote, Alain. Les bronzes rituels dans la culture chinoise. In Rites et festins de la Chine Antique, Bronzes duMusée de Shanghai, Paris, musées de la ville de Paris, éditions Findakly,1998, p.29-35; Bagley, Robert. ShangArchaeology.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p.124-232;“青铜时代”这个概念的定义在p.136-139.
    74现举有关青铜器风格和类型的重要研究如下:Loehr, Max. The Bronzes Styles of the Anyang Period. The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merica,1953; Bagley, Robert,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 Exhibition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lfred A. Knopf, New York,1980;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年;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9年。
    75Karlbeck, Orvar. Anyang Mould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rstern Antiquities,7,1935, p.39-60;Barnard, Noel. 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 in Ancient China.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MonumentaSerica. Canberra,1961; Chase, Thomas W. Bronze Casting in China: A Short Technical History. In The GreatBronze Age of China, George Kuwayama ed.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1983, p.100–123;Bagley, Robert. 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87.
    76例如:金正耀, William T. Chase, Hirao Yoshimitsu, Mabuchi Hisao,杨锡璋, Miwa Karoku:《中国两河流域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已出土商青铜器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文物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594–602页;金正耀:《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
    77陈建立、刘煜:《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年。
    78Franklin, Ursula. The Beginnings of Metallurgy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n The Great Bronze Ageof China: a Symposium, George Kuwayama主编.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ress. Washington,1983, p.94–99.
    79谭德睿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参见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第211-250页。
    80Li Yung-ti. Co-craft and Multicraft: Section-Mold Casting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Craft Production at the ShangCapital of Anyang. In Craft Produc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Multicraft and Producer Perspectives, IzumiShimada ed.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Utah,2007, p.184–223.
    81这里只举两个例子。唐际根尝试了复原妇好墓设计时的所有过程和习俗,参见Tang Jigen. The BurialRitual of the Shang Dynasty: A Reconstruction. In Exploring China’s Past,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inArchaeology and Art, Wang Tao ed. Saffron. London,1999, p.173–181.岳洪彬发现青铜礼器放在墓葬里的方向并不偶然,青铜礼器的方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见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方向性研究》,《三代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4-208页。
    82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总结可参见Lefeuvre, Jean A. Les inscriptions Shang sur carapaces de tortue et suros. T’oung pao, LXI,1975, p.1-82.
    83我们所知的最早的例子在甘肃武山傅家门遗址出土,属于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980-3640年)石岭下类型,参见谢瑞居《论中国史前卜骨》,《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西安,1998年,第115–126页;Liu Li,2004, p.67.
    84例如:Keightley, David N. Sources of Shang Civilization,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78;胡厚宣:《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3年;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92年;Keightley,2000.
    85可参考近年来的三篇博士论文:法文: Venture, Olivier. étude d’un emploi rituel de l’écriture dans la Chinearcha que (XIIIe-VIIIe s. av. n. è.), réflexion sur les matériauxépigraphiques des Shang et des Zhou occidentaux.博士论文, Université Paris VII,2002;英文:Smith, Adam. Writing at Anyang, the Role of Divination Record in theEmergence of Chinese Litterac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2008;中文: Sakikawa Takashi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1年。
    86André Leroi-Gourhan利用交换主题来定义这个概念:“食物交换、器物交换、原材料交换、服务交换都属于以前学者命名“家族”的婚姻群的运行过程,不单是社会稳定的一套方式,也是技术经济稳定的一套方式”,参见Leroi-Gourhan, André. Le geste et la parole-I. Technique et langage. Albin Michel. Paris,1964, p.
    220.有关中国古代的家族,可参见Maspéro,1927a, note68, p.200; Haloun M., Beitr ge zurSiedlungsgeschichte chinesicher Clans, Asia Major,1923, p.165-181.
    87Maspéro,1927a, p.4-5; Granet, Marcel,1929, chap.5.
    88通过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研究家族制度的两个例子: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科学出版社,北京,1959年;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林沄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46–60页。
    89这种解释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很流行,目前也还有学者利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第27-146页;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第929-934页;Yang Xizhang. The Shang DynastyCemeterySystem. In Studies of Shang Archaeology,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ng Civilization, éditépar Chang Kwang-chih.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1986, p.49–63;郑若葵:《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第84-93页;唐际根:《殷墟家族墓地初探》,《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1998年,第201–20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336-338页。
    90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89年;唐际根,2004年。
    91Campbell,2009, p.831. Rowan Flad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这一套习俗也对晚商政府概念的建设很关键。
    92朱凤瀚,1989年。
    93可能更深入的结构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帮助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参见Lévi-Strauss,1958, p.43-118.
    94André Leroi-Gourhan认为,“我们对精英交换比日常交换、礼仪业务比一般服务、新娘的价格比蔬菜的价值、社会的思想比社会的结构都有更深入的认识”,见Leroi-Gourhan,1964a, p.210.主要是因为普通的活动所留下来的遗迹经常很少,比特殊活动的遗迹更难观察。
    95Robert Bagley推荐这种视角,他认为“除了单独一个城市的两三个世纪以外,公元前两千纪属于史前史”,参见Bagley,1999, p.125.
    96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年。
    97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第10-17页。
    98“区系类型”模式影响很大,我们可从很多研究当中举几个例子: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第40-50页;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365–385页。不过在近年来的总结性研究中很少在地图上绘制考古学文化分布的边线,例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工具书中的很多地图,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3年。
    99100Chang K.C.,1986, p.234-242; Chang K.C.,1999, p.58.
    101Chang K.C.,1986, p.234-294.
    102Skinner, G. William.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4,2,1985, p.271–292.
    Skinner,44,2,1985, map1p.273.
    103Robert Thorp尝试利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商文化遗迹的分析。Thorp, Robert (杜扑):《商文化考古学模式和解释》,《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333–340页。
    104赵春青,2001年,图5-1,第141页;刘莉分析龙山文化时划分了6个遗址群(clusters),参见Liu Li,1996,p.237-288, note1p.279;王立新,1998年,第41-47页。
    105Balazs, Etienne. Les villes chinoises, In La bureaucratie céleste. Recherches sur l’économie et la société de laChine traditionnelle. Gallimard. Paris,1968; Balazs, Etienne. Song Urban Developments, in Change in Sung1C0h6ina: Innovation or Renovation, James Liu and Peter Golas ed. MA: Heath. Lexington,1969, p.15–19.Cartier, Michel. Une tradition urbaine: les villes dans la Chine antique et médiévale, dans Annales-Economie,
    1S0o7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1970, p.831–841.
    108Cartier,1970, p.833.
    109Cartier,1970, p.834.
    Cartier,1970, p.837.
    110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1-6页。
    111例如:Chang K.C.,1986, p.321; Steinhardt, Nancy.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Hawai University Press.Hawai,1990, p.36-42;许宏,2000年,第8-9页。
    112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计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第52-60页。
    113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3期,第281-312页。
    114Chang K.C.,1976, p.67-68.
    11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7年,第13-21页;杨锡璋:《殷人尊东北方位》,《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305-314页。
    116117Wheatley,1971.
    Keightley, David N.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Urban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4,1973, p.532-533.
    118许宏,2000年。
    119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202000年代出版了一些重要的报告,特别是有关偃师商城遗址(13号)和郑州商城遗址(14号)的,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3册,文物出版社,北京,2001年;杜金鹏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121122Campbell,2009, p.822; Smith,2003; Yoffee,2005, p.50-51.
    Hayashi Minao,1992, p.14.
    123用Augustin Berque的看法来说明这个情况可能有道理,他认为“中国人不太重视自己的建筑遗产,主要靠文献传统来维系族群的认同”,参见Berque, Augustin. Histoire de l’habitat idéal-Del’Orientvers l’Occident.éditions du Félin. Paris,2010, p.111.古建筑保护随着梁思成的研究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12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5年。
    125梁思成:《中國建筑图集》,闵文书局,台北,1981年;梁思成:《未完成的测绘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126目前这样的课属于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生的常见课程,例如宿白先生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参见宿白《中国古建筑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
    127Cartier,1970, p.834.
    128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9年。
    129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年;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于倬云:《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4年。
    130杜金鹏:《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
    131王克林:《从龙山文化的建筑技术探索夏文化》,《夏文化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85年,第327-333页;宋镇豪:《中国上古时代的建筑营造仪式》,《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第94-99页。
    132董琦:《王城岗城堡筑墙技术源流》,《江汉考古》1989年第1期,第48-53页。
    133袁广阔、侯毅:《从城墙夯筑技术看早商诸城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文物》2007年第12期,第73-76页。
    134张应桥:《试论夏商城市水利设施及其功能》,《华夏考古》2006年第1期,第41-47页;刘兴林:《论井渠技术的起源》,《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第114-119页。
    135徐龙国:《汉长安城城墙夯筑技术的观察与认识》,《考古学集刊》18,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356-371页。
    136可利用近年世界各地考古学家发明的新颖的聚落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如:Kent, Susan. DomesticArchitecture and the Use of Space, A Interdisciplinary Cross-Cultural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1990; Berque, Augustin. Du geste à la cité-Formes urbaines et lien social au Japon. Gallimard. Paris,1993;Allison, Penelope. The Archaeology of Household Activities. Routeledge. London,1999;Earle, Timothy, KristianKristiansen. Organizing Bronze Age Societies The Mediterranean, Central Europe and Scandinavia Compar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10.
    137Holtzmann, Bernard and Pasquier, Alain, L’histoire de l’art antique: l’art grec, école du Louvre, Paris,1998, p.252-253.
    138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1991年;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1998年;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2006年;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2007年。
    139石璋如,1959年。
    140赵春青,2001年;刘莉,2004年;也见第一章。
    141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8-16页。
    142Chouquer, Gérard. Quels scénarios pour l’histoire du paysage? Orientations de recherche pourl’archéogéographie. Errance. Paris,2007, p.215.
    143本文搜集资料的时限为2011年12月份之前。因此不涉及到河北省文物地图集(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文物出版社,北京,2013年),不过实际上在这部文物地图集中只介绍了少量的新遗址,所以此材料的缺失并不影响本文所观察到的现象。
    144全国的主要刊物是:《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考古学研究》。地区性的主要刊物是:《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东方考古》。
    145国家文物局编,1991年;国家文物局编,1998年;国家文物局编,2006年a;国家文物局编,2007年a。
    146每次全国文物普查主要在于进行大型调查和整理,都是由负责古代遗址、墓葬、建筑、石窟、石碑和近代遗迹的地方文博单位做的工作,参见Fresnais, Jocelyne. La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 en RPC1949-1999.C.T.H.S. Paris,2001.
    147ōnukiShizuo大貫静夫.“Chūgoku bunbutsu chizusyū Konan bunsatsu” o yomu中国文物地図集-河南分冊-』を読む. In Jū no kōkogaku住の考古学. Dohsei. Tokyo,1997,第二版2000, p.139–154;赵春青,2001年;刘莉,2004年。
    148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文心出版社,郑州,2008年。
    149Guilaine, Jean,2008, p.28.
    150Gérard Chouquer发明了这个概念,为了同时指出变化和传播两个概念,他提出“把这个概念命名成‘变传’(transformission)……,描述改变一个地方(并相信把过去删掉)但是这个地方还传播他的一些要素的特殊过程。“变传”提供了Augustin Berque “风土性”(médiance)概念所缺乏的时空维。‘变传’概念证明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参见Chouquer,2007, p.58.本文包括初步尝试指出中原地区景观还保留遗迹的“变传”。
    151Jean-Paul Demoule提供了这个概念的清楚定义:“人类化就是人们有时候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可以在聚落的周围观察到,这种由马赛克组成的聚落外围的景观随着人类活动的占用率不同而产生变化”。参见Demoule,2007a, p.35.人类活动在几千年之中不断塑造了景观的形状。
    152Wheatley,1971, p.40.
    153154Guilaine,2008, p.178.
    155Auzias, Jean-Marie. Clés pour le structuralisme. Seghers. Paris,1967, p.14-17.
    Lévi-Strauss,1958, La notion de structure en ethnologie, p.329-378.
    156“远景状态”(scenarios)的定义是:“直线的、平行的、不同步的时间性的概念”。 Gérard Chouquer还表示“远景状态的概念让我们从一直不见面的故事的情况走出来”,“远景状态”(scenarios)这个概念是先由Jo lle Burnouf提出的,后来Gérard Chouquer借用的,参见Chouquer,2007, p.268et p.304.
    157158Chouquer,2007, p.84.
    Chouquer,2007, p.144.
    159在思考“新石器时代革命”理论的时候André Leroi-Gourhan提供了这个新石器时代定义:“农耕定居化的后果在所有的定居化达成的地区是统一的;就是包括几十个人群集中在食物供应物周围,并通过防御性设施对自然环境和其他人提供保护。随之而来的后果是这个时候社会出现了完全的改变。社会学家早就强调了这个变化的最明显特征:资本化、社会镇压、军事霸权主义”。参见Leroi-Gourhan,1964a, p.233.上述描述强调了初步“不平等”现象的提高。
    160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第41-48页。
    1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年,第68-85页。
    162卜工:《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90年第2期,第38-47页。
    163张莉:《新砦期年代与性质管见》,《文物》2012年第4期,第83-89、96页。
    164Liu Li,1996, p.237-288, p.274;赵春青、张松林:《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第30-35页。
    165王立新、朱永刚:《下七垣文化探源》,《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第59-67页;王立新、胡保华:《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179-193页;Liu Li,1996,p.237-288, p.276; Liu Li,2004, p.16, p.236-237.
    166需要指出,有关陈庄遗址的相关材料不属于本文研究的时间范畴。相关资料如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第27-34页;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期,第3-21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72-104页。另外,本论文也不包括北京附近的周代的琉璃河遗址。据王立新教授告知,琉璃河遗址范围内的城址也是西周城址,以往认为该城始建于商末是不对的。资料可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北京,1995年;琉璃河考古队:《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6期,第4-13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7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期,第32-38页;国家文物局编:《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42-46页。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168Fernand Braudel, écrits sur l’histoire, Paris, Champs Flammarion,1969, p.44.
    169“任何一项历史研究都把过去的时间分块,在它的各种时间实现中按照多少故意的偏好标准去挑选。因为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短时间、个人、事件,所以人们习惯了听它的着急的、戏剧性的故事”。 Braudel
    1179069, p.44.
    Braudel,1969, p.129.
    171有关科技考古所提供的绝对年代的方法和问题,详见:Pascal Mongne and Philippe Marquis. Dictionnaire1d7e2l’archéologie. Larousse. Paris,2008, p.119; Evin, Jacques. La datation en laboratoire. Errance. Paris,2005.Thote,1998, p.35.
    173有关王名对应,详见:Thorp,2006, p.1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293页。有关商中期,详见: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393-420页。商中期就是二里岗时代的白家庄期和大司空一期之间的时期。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94年,第82-83页。有关对殷墟遗址所分四个期,详见: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664-665页。
    174Creel,1938, p.97-132.
    175对有关夏是否存在的争论的总结,详见:Chang Kwang-chih.(张光直) The Origin of Shang and theProblem of Xia i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Kuwayama ed. Los Angeles County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1983, p.10-15; Chang K.C.,1986, p.307-310, p.315-316;Liu Li,1996, p.237-288,p.274et p.276.
    176邹衡,1980年a,第95–183页。大部分的中国考古学者支持其观点,例如: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91年;李学勤,1997年;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1998年第10期,第66-79页;王立新,1998年;Chang K.C.,1999, p.71-73;Liu Li and ChenXingcan,2003, p.26;王立新,2006年,第420-426页。
    177这就是近30年以来的大部分美国学者提到的原因。只举几个例子:Allan, Sarah. The Myth of the XiaDynast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2,1984, p.242-246; Thorp, Robert L.Erlitou and the Search for the Xia. Early China,16,1991, p.1-38;vonFalkenhausen,1993; Linduff, Katheryn.The Emergence and Demise of Bronze-Producing Cultures Outside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In The Bronze Ageand the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ictor Mair ed.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Washington,1998, p.619–646。 Bagley和Thorp在他们有关中国青铜时代的书中也回顾这个问题的历史,参见Bagley,1999, p.130-131; Thorp,2006, p.57-61.
    178这个项目的成果是2000年发表的,详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2阶段成果概要》,《文物》2000年第12期,第49-62页;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00年。
    179李学勤和David Nivison详细描述了这个多学科的方法的技术。Li Xueqin. The Xia-Shang-ZhouChronology Project: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4,1,2002, p.321-333;Nivison, David S., 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Two Approaches to Dating, Journal of East Asian1A8r0chaeology,4,1,2002, p.359-366.Lee Yun Kuen. Building the Chronology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sian Perspectives,41,2002, p.15-42.
    181只提出批评“工程”所用方法的几个例子:张忠培:《前言》,《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5页。林沄:《“商--周考古界标”平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第5-14页。邹衡:《对“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的商榷》,《华夏考古》2005年第4期,第68-70和77页。
    182石璋如认为小屯甲组(“宫殿区”北部)的遗迹属于商晚期(传统殷墟遗址所有遗迹的年代)之前的时期,陈志达也有同样的观点。详见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史语所出版社,台北,1959年,第43-53和326页;陈志达:《安阳小屯殷代宫殿宗庙遗址探讨》,《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68-79页。
    183Chang K.C.,1986, p.315; Bagley,1999, p.124-232.
    184王立新,1998年,第115-122页。
    185Bagley,1980, p.5.
    186唐际根,1999年b;Tang Jige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 for the History of theShang Dynasty of Early Bronze Age China. Review of Archaeology,22,2001, p.35-46.
    187朱光华:《试论中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第34-41、47页。
    188Grenier, Albert. Manuel d’archéologie gallo-romaine. Picard. Paris,1908, I,1, p.179-180,引自于Chouquer,2007, p.90.
    189另外,受研究时间所限,我们也无法利用有关这几个地区的材料。
    190可以做如下估计:河南省全部(167000平方公里)、山东省的四分之三(117525平方公里)、山西省的一半(78400平方公里)、河北省的一半(187700平方公里)和陕西省的一半(102900平方公里),总共有559675平方公里。
    191法国大陆的总面积是543965平方公里。
    192193Chouquer,2007, p.193.
    Leroi-Gourhan,1964a, p.157.
    194第一本是1984年出版:《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年。本论文利用的最后一本是2011年发表的:《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年。
    195第一本是2006年发表的:中国文物报社:《发现中国2004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2006年。最后一本是2009年发表的:中国文物报社:《发现中国2008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2009年。可惜的是,好像此种系列书的出版中断了。
    196第一本是有关1998年的重要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编:《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2000年。本论文包括的最后一本是2011年发表的:国家文物局编:《201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年。
    197国家文物局编,1991年。赵春青和刘莉尝试过利用这本书对龙山文化遗址进行统计分析:赵春青2001年; Liu Li,2004。目前《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省分册》有河南省文物局于2008年编的书对其进行了修改补充,详见河南省文物局编,2008年。国家文物局编,1998年;国家文物局编,2006年a;国家文物局编,2007年a。可惜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河北省分册在2013年8月方才出版,我们来不及将相关资料输入到数据库。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文物出版社,北京,2013年。
    198Vital, Jo l. Architectures, sociétés, espaces durant l’age du bronze. Quelques exemples dans le bassin rhodanien. Dans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ed. Errance.Paris,2008, p.179.
    199此图改自Vital,2008, p.179–201, fig.1p.180以及Rodier, Xavier. 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Errance.Paris,2011, fig.2.3p.46.
    200201Chouquer,2007, p.147.
    202Rodier,2011, p.43.
    203Chouquer,2007, p.166.Smith,2003, p.5.
    204Gérard Chouquer指出过这种现象的弊端:“微观、中观、宏观是流行的词汇,解决不同尺度间关系的问题一般是利用一个连锁理论,有时候在理科的实践中变为特别严厉的等级理论。时间和空间是有不同层级的关系。一个速度很快的现象运行在一个面积很小的空间,而一个速度很慢的现象运行在很大面积的空间”,参见Chouquer,2007, p.206.
    205历时(diachrony)的概念,可参见Chouquer, Gérard. L’étude des paysages-Essais sur leurs formes et leurhistoire. Errance. Paris,2000, p.126.
    206207共时(或者同步性)(synchrony)的概念,可参见Chouquer,2000, p.126.
    Yon, Marguerite. Une capitale de l’ ge du bronze au Levant: Ougarit. Dans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8, p.65-85;O’Connor, Terry, and John Evan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tton Publishing. London,1999; Earle, Timothy and Kristian Kristiansen,2010. Timothy Earle和Kristian Kristiansen这么描述他们的思路:… a three-part, multiscalar analysis of human settlement as a means to understand basic dynamics of 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three scales of analysis are handled […] for the regional pattern ofsettlement distribution with respect to cultural landscapes,[…] for the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settlements with respectto the layout of houses and other spaces, and […] for the character of individual households. A multiscalar approachhelps explicate alternative means by which prehistoric […] populations built up their organizations by articulatingmodular, but variable, units of family, community, and polity. Each of these organizational levels maintaineddistinctive dynamics that were balanced with and against larger formations. Timothy Earle, Kristian Kristiansen,2010, p.57.这种思路也被利用来对中国考古学材料进行分析,如:Underhill,1994, p.197-228; Liu Li,1996,p.248,刘莉这样描述她的思路: first a general comparison of the sites size in the entire region with attention to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geographic settings. Seco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the subregionallevel.该文的研究思路与对我们研究影响很大的研究的思路非常接近。
    208209Vital,2008, p.198.
    Gallay, Alain. L’archéologie demain. Belfond,1986, p.126.
    210Lévi-Strauss,1958, p.345.
    211“遗址”概念的一个定义是“人类活动的物质根据的一个空间集中”。 Deetz, James. Invitation toArchaeology. NaturalHistoryPress. New York,1967, p.11,引自于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 Spatial Analysis in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76, p.18.
    212简单举两个例子:跟几千个遗址一样,有关陕西孙家遗址(2130号)的材料到目前为止仅限于文物地图集中的几句话(国家文物局编,1998年,第414页),而有关河南安阳殷墟遗址(15号)的材料已发表有
    20多本正式报告和150多篇简报和文章,不包括95%以上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
    213有关考古记录的国际争论和新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例如“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Quantitative Methods inArchaeology”(考古学中的计算机应用和定量方法会议)的很多文章:Zhou Mingquan,Romanowska Iza, Wu Zhongke, Xu Pengfei and Verhagen Philip (éds.),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2012.
    214计算机手段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如:Le RoyLadurie, Emmanuel, and Pierre Couperie. Le mouvement des loyers parisiens de la fin du Moyen ge au XVIIIesiècle. InAnnales-é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1970, p.1002–1023.
    215例如相关中国考古的有,德国国立考古研究所Mayke Wagner建设的CHARDA数据库:http://charda-xplore.dainst.org,2012年3月16日参照;Hosner, Dominic, Andreas Fleck, Richard Ehrich, andMayke Wagner. The Chinese Archaeology Database CHARDA-Xplor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p VonZabern. Mainz,2009, p.129–138.另见匹兹堡大学Robert Drennan建设的包括很多有关中国考古资料的世界比较考古数据库: http://www.cadb.pitt.edu/cadbmap.html,2012年3月16日参照。
    216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 L’age du Bronz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2007, p.56.
    217218Braudel,1969, p.191.
    219Chouquer,2007, p.302.Chouquer,2000, p.183.
    220所有的分布简图(cartogrammes)和示意图有同样的按时代的颜色使用规律:龙山时代为紫色的、二里头时代为绿色的、商代为红色的。作者希望读者会习惯把每一张图形文档资料跟本研究对象的每个时代连起来。
    221Chouquer,2007, p.301.
    222223Rodier,2011, p.127.
    224Chouquer,2000, p.26.
    Chouquer,2000, p.146.
    225本论文利用Gérard Chouquer定义的“景观”概念。另外, AugustinBerque研究过中国文化中的这个概念的发展,参见Berque,2010, première partie, p.23-131. Augustin Berque也提供了另一个“景观”的定义,本文并不采用。Berque,2010, note3p.100.
    226227Chouquer,2000, p.114.
    228Chouquer,2000, p.146.
    229Chouquer,2007, p.257.
    Chouquer,2000, p.147.
    230231Chouquer,2007, p.258.
    232Chouquer,2000, p.147; Chouquer,2007, p.258.
    233Chouquer,2007, p.259.Hodder, Ian, et Orton Clive,1976, p.162.
    234例如这篇文章表示地理信息系统(GIS)出现之前的不可思议的材料地图化尝试,参见Le Goff, Jacques.Ordres mendiants et urbanisation dans la France médiévale. In Annales-é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2n3u5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1970, p.924–946.
    236Lévi-Strauss,1958, p.346.Annie Dumont dir., Archéologie des lacs et des cours d’eau, Paris, éditions Errances,2006, p.159.
    237例如描绘宋代帝国的边疆和几个制陶作坊的一个地图。Danielle Elisseeff, Histoire de l’art: la Chine, desSong (960) à la fin de l’Empire (1912), Paris, école du Louvre, RMN,2010, fig.157p.350.
    238如下刊物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很多功能的入门读物:英文: Conolly James and Lake Mark,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中文: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法文:Rodier,2011.
    239240Rodier,2011, p.249.
    241Rodier,2011, p.10.
    Denègre, Jean, and Fran ois Salgé. Les systèmes d’information géographique. Que sais-je? Paris,1996, p.4.
    242图尔斯市大学的Réseau 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空间信息和考古学网)的网站(http://isa.univ-tours.fr/)和Achaedyn (http://archaedyn.blogspot.fr/,2012年12月6日参照)为国际合作项目网站的代表。
    243244Chouquer,2000, p.129.
    Noizet, Hélène. Méthodologie des SIG appliqués à l’histoire urbaine. Le Médiéviste et l’ordinateur,44,2006,http://lemo.irht.cnrs.fr/44/histoire-urbaine.htm,2012年3月28日参照。
    245Google Earth的卫星照片全部是免费和公开的。本研究筹集的资金不足以购买更准确但价格昂贵的卫星照片。
    246数字高度模式(DEM)的定义是“某一个地理范围的电子化格式描绘。这种数字化模式可以由矢量点单位(带坐标的点)组成、直线单位(等高线)组成、面积单位(曲面)组成或者光栅格式(小组、像素)显示。参见Rodier,2011, p.246.
    247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http://eros.usgs.gov; Consortium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USA)http://srtm.csi.cgiar.org/; Earth Remote Sensing Data Analysis Center (Japon)http://www.gdem.aster.ersdac.or.jp/search.jsp, http://asterweb.jpl.nasa.gov/gdem.asp(2009至2013年多次参照)。
    248光栅(raster)格式的定义是:“通过覆盖固定范围的有规律的像素(或小组)的矩阵的一种存储空间资料和显示方式。每个像素有一个数字为属性;可以代表一个质量或者数量的可变因素。这个数字是通过排和支柱的数量、图像分辨率和空间坐标而定的”。参见Rodier,2011, p.246.
    249He Xiubin, Zhou Jie, Zhang Xinbao, and Tang Keli. Soil Erosion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Activity During the Quaternary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Regional Environment Change,6,2006, p.62-70.
    250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fas.harvard.edu/~chgis/,http://www.fas.harvard.edu/~chgis/data/chgis/downloads/v4/datasets/archive/datalist.html, Washington University:http://citas.csde.washington.edu/,(2009年至2013年多次参照)。
    251Chouquer,2007, p.300.
    252符号学(symbology)的概念在地图学中的定义是,制定如何在地图上使用符号(标志)来描绘地理物体的一套规定。
    253Rodier,2011, p.39.
    254此图改自:Rodier,2011, fig.1.2p.23;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演变》,《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图2第430页;Hosner, Dominic, Andreas Fleck, Richard Ehrich, and Mayke Wagner,2009, p.129–138, fig.1p.129.
    255Dellong, Eric. Un S.I.G. archéologique consacré à Narbonne antique et à son proche terroir. Le Médiéviste etl’ordinateur,442006, http://lemo.irht.cnrs.fr/44/narbonne-antique.htm,2012年3月28日参照。
    256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2007, p.31.
    257王青总结了中国环境考古研究一直到2004年的成果和贡献。王青:《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第90-97、106页。
    258对于这种资料的总结已有很多成果,例如:Keightley,2000;罗振跃:《甲骨文水名及其形音义特点》,《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89-93页;魏续印:《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第44-50页。
    259Magny, Michel, and Odile Peyron. Variations climatiques et histoire des sociétés à l’ ge du bronze au nord et ausud des Alpes.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ed. Errance. Paris,2008, p.161–176.这个现象被Laure Nuninger称作“歪曲滤”(filtres déformants)。NuningerLaure, Peuplement et territoires protohistoriques du VIIIe au Ier s. av. J.-C. en Languedoc oriental (Gard-Hérault),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2002, p.47-53.
    260满志敏:《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历史地理》第10辑,1992年,第261-272页。
    261曹兵武:《河南辉县及其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第61-67、78页。
    262Shi Yafeng, and Wang Jingtai. The Fluctuations of Climate, Glaciers and Sea Level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China. In Sea Leverl, Ice, and Climatic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e Camberra Symposium). IAHS,1979, p.
    281–293; Zheng Zhuo, Yuan Baoyin, and Nicole Petit-Maire. Paleoenvironm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2G63lacial Maximum and the Holocene Optimum. Episodes,21,1998, p.152-158.Jin Guiyu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Haidai Region. In Chinese Archaeologyand 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pVon Zabern. Mainz,2009, p.109-116.
    264方孝廉:《从考古学文化看豫西地区古环境的变迁》,《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246–254页;高广仁、胡秉华:《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第4-12页。
    265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第37-45页。
    266姜钦华、宋豫秦、李亚东、韩建业:《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第34-40页。
    267曹兵武,1994年。
    268王星光:《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57-62页。
    269宋国定、姜欣华:《郑州商代遗址孢粉与硅酸体分析报告》,《环境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180-187页。
    270郭睿姖:《殷墟自然环境与殷王朝的关系试探》,《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第87-90页。
    271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商代农业发展》,《环境考古研究》第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176-185页。
    272An, Zhisheng, Stephen C. Porter, John E. Kutzbach, Wu Xihao, Wang Suming, Liu Xiaodong, Li Xiaoqiang, andZhou Weijian. Asynchronous Holocene Optimum ofthe East Asian Monso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19,8,2000, p.743-762.
    273有关黄河改道,我们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如下文章:王青:《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展》,《中原文物》1993年第4期,第63-72页;王清:《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第34-42页;蔡呈海:《黄河下游悬河形成与环境演变》,《黄土黄河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郑州,1998年,第110–117页;Jin Guiyun,2009a, p.109-116, p.1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10年,第51-52页。
    27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1982年,第17-18页、20-21.页。
    275分布简图资料来自于:王青,1993年;王青,1999年;Liu Li,2004, p.21.
    276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中国科学》,33,9,2003年,第881-888页。
    277王青,1999年。
    278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全新世华北平原洪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7,2,2001年,第280-284页。
    279Jing, Zhichun, George Rapp, and Tianlin Gao. Geoarchaeological Aid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Early ShangCivilization on the Floodplai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World Archaeology,29,1,1997, p.36–50.
    280GérardChouquer提供了埋藏学(taphonomy)的定义:“物质性掩埋的特殊条件”,“估计时空动态的宝贵的分析技术”。参见Chouquer,2007, p.54et p.270.
    281邹逸麟通过先秦文献和《水经注》分析研究过湖泊的分布。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1998年,图5-1、图5-2;另外详见:Liu Li,2004, fig.2.2p.22.
    282Jin Guiyun,2009a, p.109-116, p.115;冯金良:《七里海泻湖的形成与演变》,《海洋湖沼通报》1998年第2期,第6-11页。
    283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古地理学报》,7,2,2005年,第283-286页。
    284高广仁、胡秉华,2000年。
    285王守春:《历史时期莱州湾沿海平原湖沼的变迁》,《地理研究》,17,4,1998年,第424-428;黄振轩:《寿光北部地下水的变化与经济层次开发》,《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5,4,1999年,第291-293页。
    286邹逸麟,1998年,图5-1、图5-2。
    287Noon, P.E., M.J. Leng, and V.J. Jones. Oxygen-Isotope (d18O) Evidence of Holocene Hydrological Changes atSigny Island, Maritime Antarctica. The Holocene,13,2003, p.251-263; Jing, Zhichun, and George Rapp. TheCoastal Evolution of the Ambracian Embay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rchaeological Settings. Hesperia2S8u8pplements,32,1,2003, p.157–198.Magny, Michel, and Odile Peyron,2008, p.161–176.
    289王庆:《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地理科学》,19,3,1999年,第
    225-230页;刘建国、李安春、徐兆凯:《全新世以来渤海湾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海洋科学》,30,3,2006年,第60-65页。
    290Liu, J.P., J.D. Milliman, and S. Gao. The Shandong Mud Wedge and Post-Glaci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Yellow Sea. Geo-Mar Lett,21,2002, p.212-218.
    291王庆:《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北京大学学报》,34,1,1998年,第106-113页。
    292绘制分布简图资料来自于:赵希涛:《中国海洋演变研究》,福建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0页、第79页;王青,1993年;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53,5,1998年,第445-452页;Liu Li,2004, p.21;王青,2006年a。
    293赵希涛,1996年;王青,2006年a;王青,2006年b。
    294Jin Guiyun,2009a, p.109-116, p.114-115;山东大学考古遗迹中心、寿光市博物馆,2005年;王青,1999年b。后期海岸还继续有变化,详见:王守春,1998年b。
    295薛春汀,2003年;山东大学研究中心、寿光市博物馆,2005年;王青,2006a。
    296这里只举一个在法国考古学中这种资料使用的例子:Nuninger Laure, Peuplement et territoiresprotohistoriques du VIIIe au Ier s. av. J.-C. en Languedoc oriental (Gard-Hérault),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Franche-Comté,2002, annexe42p.478.
    297Coque, Roger. Accumulation (géomorphologie).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Encyclopeadia Universalis.Paris,1995; Hatté, Christine. Géochimie organique du loess. In Géologie de la Préhistoire, Jean-ClaudeMiskovsky ed. Association pour l’étude de l’environnement géologique de la Préhistoire. Paris,2002, p.651–652;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30-31页。
    298例如在这两本书中即可见到对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差别:Boggs, Sam Jr. 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andStratigraph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1995; Rapp, George, and Christopher L. Hill. Geoarchaeology,The Earth-Science Approach to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2n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2006.
    299例如有关中国土壤类型所用不同的术语的两本书:Charles F. The Soils of China.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China. Pékin,1930;陕西省农业勘查设计院:《陕西农业土壤》,陕西科学基础出版社,西安,1982年。
    300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2006-A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Corre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O, ONU. Rome,2006;Nachtergaele, Freddy, Harrij Van Velthuizen, Luc Verelst, and David Wiberg. 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1.2). FAO, IIASA, ISRIC, ISSCAS, JRC. Rome,2012.下述资料主要来自于这两本书。
    301有关植物考古学的所有不同方法的说明,详见:法文: Bourquin-Mignot, Christine. La botanique. Errances.Paris,1999;中文:王树芝:《木炭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科技考古(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201–206页;英文:Williams, John W.Quaternar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Encyclopedia of Paleoclimatology and Ancient Environments, VivienGornitz编, Springer. New York,2009, p.2–15.有关中国国内的植物考古学的发展有两本重要的书:俞为浩:《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0年;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
    302Winkler, Marjorie G., and Pao K. Wang. The Late-Quaternary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China. In Global3C0l3imates since the Last Glablial Maximu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p.221–264, fig.10.11p.245.
    304Jin Guiyun,2009a, p.110.
    305Jin Guiyun,2009a, p.111.
    Jin Guiyun,2009a, p.111.
    306王世和等:《案板遗址孢粉分析》,《环境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56-65页。
    307Liu Li,2004, p.60.
    308王星光,2004年,第61页;王树芝、王增林、何驽:《陶寺遗址出土木炭研究》,《考古》2011年第3期,第91-93页。
    309王树芝、王增林、许宏:《二里头遗址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第93-99页。
    310叶万松、周昆叔、方孝廉、赵春青、谢虎军:《皂角树遗址古环境与古文化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二)》,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34-40页。
    311魏兴涛、孔昭宸、余新红:《河南西平上坡遗址植物遗存试探》,《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第79-82页。
    312郭睿姖,1999年。
    313Marcigny, Cyril, and Emmanuel Ghesquière. Espace rural et systèmes agraires dans l’Ouest de la France à l’ gedu Bronze: quelques exemples normands. In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8, p.273.
    314315Marcigny, Cyril, and Emmanuel Ghesquière,2008, p.257.Jin Guiyun. Animal and Plant Remain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Haidai Region during theNeolithic Ag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 Mainz,2009, p.119–120. p.121-126, fig.1p.118;靳桂云、王传明:《海岱地区3000BC~1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322-332页。
    316赵志军:《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253-257页。
    317麦戈文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酒遗存的化学分析》,《考古》2005年第3期,第73-85页。
    318姜钦华、宋豫秦、李亚东、韩建业,1998年。
    319陈微微、张居中、蔡全法:《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华夏考古》2012年第1期,第54-62页。
    320叶万松、周昆叔、方孝廉、赵春青、谢虎军,2000年;赵志军、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第78-89页。
    321魏兴涛、孔昭宸、余新红,2007年。
    322王星光,2006年。
    323王星光,2008年。
    324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靳桂云:《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业》,《中原文物》2003年第2期,第4-13页。
    325赵志军:《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科技考古(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1–11页。
    326Jin Guiyun,2009b, p.120-121.
    327王树芝、路超、岳洪彬、岳占伟、赵志军:《殷墟大司空M303出土的植物叶片研究》,《考古》2010年第10期,第86-92页。
    328主要参见:袁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1994年第4期,第919-928页;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第1-22页;袁靖:《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5-69页。
    329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01年第5期,第51-58;袁靖,1999年。
    330Jin Guiyun,2009b, p.121-122.
    331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考古》2008年第1期,第90-96页。
    332有关猪的驯养和进食,详见这三篇文章:英文:Yuan Jing and Rowan Flad. 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China. Antiquity,76,293,2002, p.724-732;中文:袁靖:《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80–89页;段宏振:《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第39-47、152页。
    333王宜涛:《紫荆遗址动物及其环境》,《环境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97-99页。
    334宋艳波、王青:《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哺乳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8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318-329页。
    335刘莉、阎毓民、秦小丽:《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1-13页。
    336Zhao Chunyan, Lü Peng and Yuan Jing, Strontium Isotope Analysis of Archaeologcial Fauna from the WadianSite,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2012, p.227-233;赵春青、吕鹏、袁靖、方燕明:《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和锶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2012年第11期,第89-96页。
    337蔡大伟、王海品、韩璐、李胜男、周蕙、朱洪:《4种古DNA抽提方法效果比较》,《吉林大学学报》,33,1,2007年,第13-16页。
    338袁靖、黄蕴平、吕鹏、陶洋、杨杰:《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科技考古(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1–11页。
    339李维明:《二里头文化动物资源的利用》,《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第40-45、75页;侯彦峰、李素婷、马萧林、孙蕾:《安阳鄣邓遗址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第38-47页。
    340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用猪祭祀及随葬的研究》,《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145-163页。
    341Yuan Jing, and Rowan Flad. New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Shang DynastyAnimal Sacrifice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4,2005, p.252-270.
    342有关商代的数据,跟常见的情况一样,来自于安阳殷墟遗址(15号)。Okamura Hidenori冈村秀典:《商代的动物牺牲》,《考古学集刊》15,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216-235页。
    343袁靖、唐际根:《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2000年第11期,第75-81页;袁靖:《河南安阳殷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两点知识》,《考古学集刊》第15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236-242页。
    344杨钟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1949年,第145-154页;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重庆,2006年,第5页。
    345郭睿姖,1999年。
    34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第31-39页。欧洲的马驯养最早目前有公元前四千纪的根据。Demoule,2007a, p.82.
    347有关古代中国的马的存在和驯养详见这三篇文章:Yuan Jing and Rowan Flad. Two Issues ConcerningAncient Domesticated Horse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75,2003, p.110-127;袁靖,2004年;袁靖:《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70-79页。
    348袁靖、黄蕴平、吕鹏、陶洋、杨杰,2007年。
    349Okamura Hidenori岗村秀典,2004.
    350Jin Guiyun,2009, p.124-128, fig.2p.122.
    351王星光,2004年,第53-54页。
    352王宜涛,1991年。
    353李维明,2004年。
    354袁靖,2004年。
    355Teilhard de Chardin, Pierre, and C.C. Young. Onethe MammalianRemains ofthe ArchaeologicalSiteofAnyang. Paleontologia Sinica, ser.C, vol.12, fasc.1,1936;杨钟健、刘东生,1949年。
    356侯连海:《记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考古》1989年第10期,第942-947页。
    357伍献文:《记殷墟出土之鱼骨》,《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1949年,第139-143页。
    358例如对山东南河崖遗址(1676号)的动物考古学分析,详见宋艳波、王青、马天成:《山东广饶南河崖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387-399页。
    359Liu Li,2004, p.61.
    360Fiskesj, Magnus. Rising from Blood-Stained Fields: Royal Hunting and State Formation in Shang Dynasty3C6h1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Studies,73,2001, p.48-192.
    362Jin Guiyun,2009a, p.116.
    Chouquer,2007, p.308.
    364Liu Li.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2004, p.162.
    366殷墟遗址发掘的时候,石璋如在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小屯所谓“宫殿区”北部的甲组建筑基址包括“殷墟时期之前”的遗存,陈志达也有这个观点。 Robert Bagley通过青铜礼器的研究首次证实了“过渡时期”的存在,这个概念很快被NoelBarnard再次利用。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史语所出版社,台北,1959年,第43-53、326页;陈志达:《安阳小屯殷代宫殿宗庙遗址探讨》,《文物资料丛刊》10,第68-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Bagley Robert,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Exhibi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lfred A. Knopf., New York,1980, p.5;Barnard, Noel. Wrought Metal-Working Prior to Middle-Shang (?)-A Problem in Archaeological andArt-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es. Early China,6,1980-1981, p.12-16.
    367利用括号中的遗址编号,读者可以查阅数据库(附录10)和文章里提到的遗址的目录(附录2),其中有每个遗址的完整记录表,包括每个遗址的参考文献。故而关于遗址的参考文献不再放在注释里。
    368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393-420页。
    369370Rodier, Xavier. 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Errance. Paris,2011, p.128.
    Chouquer, Gérard. L’étude des paysages-Essais sur leurs formes et leur histoire. Errance. Paris,2000, p.116.
    371据我们所知,严文明是首位尝试绘制类似图的学者。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24–34页,图1第27页。刘莉也尝试了主要利用《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的资料来绘制我们研究范围内的一部分龙山时代遗址的分布图。3L7i2u Li,2004, fig.6.7p.169, fig.7.10p.211.
    Jing, Zhichun, George Rapp, and Gao Tianlin. Geoarchaeological Aid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Early ShangCivilization on the Floodplai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World Archaeology,29,1,1997, p.36-50.
    3742000年代初在伊洛盆地进行了很多次调查,成果参见如下三篇文章: Liu Li, ChenXingcan, Lee KuenYun,Wright Henry, and Rosen Arlene.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Yiluo Region,North Chin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2,292002, p.75-100;刘莉、陈星灿:《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第161-21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第18-37页。
    375关于二里头时代的遗址,刘莉已尝试分别绘制新砦文化类型、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的遗址分布图,参见Liu Li,2004, fig.8.1p.227.王立新绘制了早商文化各类型的遗址分布图,参见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图11第147页。有关晚商文化各类型的遗址分布可参见RoderickCampbell(江雨德)绘制的地图,Campbell, Roderick B. Towards aNetworkand Boundaries Approachto EarlyComplex Polities: the Late Shang Case. Current Anthropology,50,6,2009, p.821-848, fig.4p.830.
    376虽然这个材料库所包含的遗址数量比较少,但这些遗址公布的资料是最丰富的,所以可以利用它们尝试更准确地揭示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所发生的现象。
    377有关早商时期,王立新绘制了依照陶器类型学分析所划分的六个阶段的遗址分布图,参见王立新,1998年,图5第141页、图6第142页、图7第143页、图8第144页、图9第145页、图10第146页。不过王立新所说的“早商”与邹衡先生一样,是包括“中商”阶段在内的。唐际根所分的中商文化的三个阶段相当于王立新所分早商文化的后三个阶段。
    378王学荣:《偃师商城废弃研究-兼论与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关系》,《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297-327页。
    379Carozza, Laurent, and Didier Galop. Le dynamisme des marges. Peuplement et exploitation des espaces demontagne durant l’ ge du bronze,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2008, p.227.
    380据王立新教授告知,这一地区的二里头时代遗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大家才认识到这里存在二里头文化同时期的遗存,并相继被命名为“乔家堡-望鲁台类型”、“老牛坡远古文化”、“东龙山文化”等。所以并非以往的“空白区”就是真的没有遗址,只不过是很长时间内大家不认识,而将其归入到其他阶段(如龙山时代),或者干脆不报道(放在库房里)。
    381Liu Li,2004.
    382383Liu Li,1996, p.269.
    Leroi-Gourhan, André. Le geste et la parole-I. Technique et langage. Albin Michel. Paris,1964, p.213.
    384据学者研究,“公元14世纪中期百年战争时期一次黑鼠疫残害了整个欧洲。10年之内法国人口的30%到50%死亡。公元16世纪的一次类似的疫病扼杀了意大利米兰市人口的75%”。参见Olivier, Georges.L’Ecologie humaine. PUF, Que sais-je? Paris,1975, p.46.可见,严重的疫病可以迅速导致人口的显著下降。
    385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105-106.
    387在刘莉的研究中,她划定了4个面积等级(“特大型遗址”:从200至300公顷、“大型遗址”:从70至199公顷、“中型遗址”:从20至69公顷加上有城墙的遗址、“小型遗址”:19公顷以下)。参见Liu Li,2004, p.169-170.
    388这个统计学的方法很早即被研究都市化的社会学者所发现。 Berry, Brian J. L., and William L. Garrison.Alternate Explanations ofUrbanRank–Size Relationships. Annalsof the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8,1,1958, p.83–91.这个法则的效用在于可以在聚落定量学分析中被使用。“可以考虑到……属于不同亚型的材料的数字特征,其关系仍具有意义,因为它们都表示有意义的不连贯性。基于此,学者可以通过“位序-规模”(rank-size)分析法在一定的材料中证实城市的绝对面积和排序中城市的位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可以在其他材料中从一个一定的成分来推测另一个未知的成分”。Lévi-Strauss, Claude. Anthropologie
    3s8tr9ucturale. Plon. Paris,1958, p.349-350.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 Spatial Analysi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76, p.69-71.
    390Liu Li,2004, p.160-161.
    391只举几个例子,“位序-规模”(rank-size)示意图在对世界上不同地区旧石器时代和史前时期聚落研究中被使用: Pearson, Charles E. Rank-Size Distribu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 Systems.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36,4,1980, p.453–462; Johnson, Gregory A. Rank-Size Convexity andSystem Integration: A View from Archaeology. Economic Geography,56,3,1980, p.234–247; Fonseca, JamesW. Urban Rank-Size Hierarchy: A Mathematical Interpretatio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Geography. Ann Arbor,1988; Falconer, Steven E., and Stephen H. Savage. Heartlands and Hinterlands: Alternative Trajectories of EarlyUrbanization inMesopotamia and the Southern Levant. American Antiquity,60,1,1995, p.37–58; Boyle, Katie V.From Laugerie Basse to Jolivet: The Organization of Final Magdalenian Settlement in the Vezere Valley. WorldArchaeology,27,3,1996, p.477–491; Savage, Stephen H. Assessing Departures from Log-Normality in theRank-Size Rul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4,1997, p.233-244; Drennan, Robert D., and Christian E.Peterson. Comparing ArchaeologicalSettlement Systems withRank-Size Graphs: AMesure ofShape and StatisticalConfiden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31,2004, p.533-549.
    392示意图的资料来自于:Savage,1997, fig.1p.234.表的资料来自于:Savage,1997, tabl.1p.234; Hodder,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71; Liu Li,2004, p.161, p.165, p.173, p.180-181, p.183, p.188, p.196, p.199, p.203, p.205, p.213-214, p.226, p.241.
    393有关二里头时代政治制度的相关论述详见: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许宏:《最早的中国》,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有关商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论述详见:王立新,1998年。有关商代晚期政治制度的论述详见:Chang Kwang-chih. Shang Civilis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0; Thorp, Robert L.China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Shang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2006.
    394Drennan, Robert D., and Christian E. Peterson,2004.免费软件来自于:Drennan, Robert D. RSBOOT AProgram to Calculate the A Shape Coefficient for Rank-Size Plots with Error Ranges for Specified Confidence Levels,2007. http://www.pitt.edu/~drennan/ranksize.html,2012年4月12日参照。StephenSavage也发明了另一个公开的软件: Savage, StephenH. Doc Savage’s Old World ArchaeologyPage, http://gaialab.asu.edu/Jordan/,2012年2月28日参照。
    395的确,在新中国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60多年的田野发掘之后,在这块属于考古学家最深入认识的地区(黄河中下游),可以估计还缺少并且将来可以发现10%的重要遗址。本文利用了这种定量分析的考古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可靠性率的数据。当然,如果对中国边疆地区,特别是考古研究没有那么深入的区域(例如新疆或者云南)进行研究的话,应该选择一个更低的可靠性率。
    396因此,如A=0,遗址面积的“位序-规模”(rank-size)曲线和均匀对数-正态(log-normal)直线契合。如A系数零下或者零上越高,“位序-规模”(rank-size)曲线离均匀对数-正态(log-normal)直线越远。
    397Liu Li,2004, fig.8.3p.228.
    398399Lévi-Strauss,1958, p.365.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47.
    401Demoule, Jean-Paul. La révolution néolithiqu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2007, p.18.
    402王立新,1998年,第129-135页。
    403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110.
    404405Demoule,2007a, p.66.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85.
    406在兵法中地形因素非常重要。Lacoste, Yves. La géographie, a sert, d’abord, à faire la guerre. La Découverte.Paris,1976,引自于Cassard, Christophe. Quand le paysage servait aussi... à faire la guerre!, in La fabrication dupaysage, édité par Kreiz11, Centre de Recherche Bretonne et Celtiqu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1999, p.33-66.
    407Underhill, Anne P., Gary M. Feinman, Linda Nicholas, Gwen Bennett, Fengshu Cai, Haiguang Yu, Fengshi Luan,and Hui Fang. Systematic, RegionalSurveyin S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25,4,1998, p.462.
    408即用更简洁的形式记录下英美考古学家习称为“experiential archaeology”的内容,例如: GravesMcEwan Dorothy and Millican Kirsty, In Search of the Middle Ground: Quantitative Spatial Techniques and4E0x9periential Theory in 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2012,19,4, p.491-494.
    Rodier,2011, p.142.
    410即郑州商城遗址(14号)、杜岭遗址(113号)、老坟岗遗址(5713号)和河南省委文印中心遗址(5716号)。
    4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河南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年,第90-9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第13-22页;刘建国、王霞、张蕾:《洹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考古》2001年第9期,第78-81页。
    412Rodier,2011, p.142.
    413Dreyer, Jean-Fran ois. Le paysage de Basse-Bretagne d’après les rentiers et aveux des XVe et XVIe siècles, in4L1a4fabrication du paysag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1999, p.96-97.
    Liu Li. L’émergence de l’agriculture et de la domestication en Chine, in La révolution néolithique dans lemonde, édité par Jean-Paul Demoule. CNRS Editions. Paris,2010, p.65-85.
    415有些学者用科技手段来分析这种矿物的成分,可参见: Yang, M.L., C.W. Lu, and C.C. Yang. The Use of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or Monitoring the Subsurface Morphologies ofArcha c Jades. Archaeometry,46,2,2004, p.171-182.
    416有关玉器制作技术的复原,可参见邓聪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香港,2007年。
    417这里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Chang K.C.,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6, p.8-9;牟永抗、吴汝祚:《试论玉器时代》,《中国文物报》1990年11月1日第3版;曲石:《中国玉器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1年;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78-80页。
    418在上世纪90年代即有2篇文章主要批评这一观点,参见谢仲礼《‘玉器时代’一个新的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10期,第832-836页;Rawson, Jessica. Chinese Jadefrom theNeolithicto theQing. The British4M19useum Press. London,1995, p.28.Demattè, Paola. The Chinese Jade Age Between Antiquarianism and Archaeology. Journal of SocialArchaeology,6,2,2006, p.202-226.
    420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 L’age du Bronz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2007, p.73.
    421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110-1119页。
    4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69-1071页。
    42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第21-36页。
    42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99页、327-328页。
    425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北刘新石器早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第1-10页;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北刘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6年第1-2期,第111-127页。
    426Bagley,1999, p.138.
    427该样本中还可以加上本文分成主要属于二里头时代的辉县孟庄遗址(105号)和新密县新砦遗址(199号)。此外,今年也有发现龙山时代的城址,但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发表城址的平面图,如禹州瓦店遗址(140号)、洛阳地区的鬼修城遗址和神木县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2013年第2期,第3-10页)。
    429Underhill, Anne P. Variation inSettlements during the LongshanPeriodofNorthernChina. Asian Perspectives,33,2,1994, p.201.
    430Underhill,1994, p.201.
    431许宏,2009年,第80页。目前只发现围绕宫殿区的的围墙和围绕作坊区的围墙(严格来说,二里头遗址也没有围绕整个聚落的城墙)。
    432还可以加上本文分成主要属于二里头时代但是也有商早期遗存的城址,如东夏冯遗址(5286号)和郑州大师姑遗址(200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北京,1988年,第
    148-149页;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故2002-2003》,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275-334页。)。研究范围之外,还有陕西清涧县李家崖遗址(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第47-56页)和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60-78页)。
    433通过作者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还可以提供例如研究卜骨的分布和分布范围演变的手段,而且可以分析占卜传统的传播等问题。
    434上文的分析中也应该考虑到许多有围墙的遗址尚未经过大面积发掘,或者在收集资料截止时限前还没有发表详细资料。所以上文中关于青铜器、玉器与围墙的关联性分析论断是否正确,还有待更多资料的检验。
    435Perlès, Catherine. L’outillage de pierre taillée néolithique en Grèce: approvisionnement et exploitation des4m36atières premières. Bulletin de correspondance hellénique,114,1990, p.1-42.
    Inizan, Marie-Louise. Tailler des roches par pression: émergence d’une technique, étapes de sa diffusion dans lemonde,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édité par Jean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2, p.43-44.可以在这里提供对专业活动概念的定义:“我们所利用的专业活动的概念,是指少量的人为了满足比家庭和村落群更大的人群的需要而构思和制造产品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不必然就是全职的活动”。Perlès, Catherine. Une marge qui n’en est pas une: le Néolithique anciende la Grèc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 JeanGuilaine éd. Errance.Paris,2004, p.230.按照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可以在所有时代的考古学材料中识别出来这种活动。
    437Guilaine, Jean, éd.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 Errance. Paris,2002, p.7.
    438比如在殷墟遗址(15号),详见岳占伟、岳洪彬《殷墟首次发现重要的商代制陶作坊区》,《中国文物报》2008年10月15日2版;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新石器时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0期,第3-1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考古》2012年第12期,第43-58页。
    439俞伟超:《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古史的考古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38-143页;Chang Kwang-chih张光直, Shang Civi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0, p.210-259.
    440例如殷墟遗址(15号)的孝民屯铸铜作坊,详见: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期,第14-25页。
    441文章的这个节中,我们系统地提供每个时代的两张分布简图:第一张分布简图包括按面积等级区分的聚落遗址的分布和有手工业作坊的遗址的分布,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两个分布的关系,第二张分布简图为了清晰度而单独地提供有手工业作坊的遗址的分布。
    442在龙山时代,可能日用陶器的生产由专业的家庭负责(“家庭复杂工业”模式),而要求具有很高程度的专业化水平和很大工作量的黑色“蛋壳陶”的生产,一般由位于重要中心遗址的专业作坊负责。Underhill,1994,p.214; Underhill, Anne P. Pottery Production in Chiefdoms: The Longshan Period in Northern China. WorldArchaeology,23,1,1991, p.12–27.这一点有不少中国学者提出过,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2-73页。
    443在两城镇遗址曾进行过一次专门的实验考古研究,以了解两城镇出土的许多滑石尖状器的功能。CunnarGeoffrey、 Schindler William、 Underhill Anne、栾丰实、方辉:《滑石工具是用来狩猎的吗?-两城镇遗址出土龙山文化磨制抛射尖状器功能的实验研究》,《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68-289页。
    444分别是:山东的两城镇遗址(174号)、田旺遗址(179号)、河南王城岗遗址(187号)、山西陶寺遗址(3号)。
    445Ford, Anne. States and Stones: Ground Stone Tool Production at Huizui, China. PhD dissertation, La TrobeUniversity,2001.
    446侯彦峰、李素婷、马萧林、孙蕾:《安阳鄣邓遗址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第38-47页。
    44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铸铜遗址》,《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100-122页;杨肇清:《略论商代二里岗期青铜铸造业及其相关问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4-71页。
    448有关涧滨遗址的年代,详见第三章。
    449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
    450Chouquer,2000, p.132-133.
    451452Chouquer,2000, p.133.
    Billaud, Yves, and Bernard Gratuze. Les perles enverre et en fa ence de la Protohistoire fran aise, in Matériaux,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Bronze-Séminaire du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Guilaine.Errance. Paris,2002, p.209.
    453Salanova, Laure. Fabrication et circulation des céramiques campaniformes,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4250402, p.161-162.
    455Keightley, David 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83, p.548.
    456Campbell,2009, p.844.
    457Thorp,2006, p.78.
    458Salanova,2002, p.157.
    Salanova,2002, p.160.
    459460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461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2007, p.77.
    462Liu Li,2004, p.108.
    463Liu Li,2004, p.111.
    464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36-49.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2, p.161-218.
    465Ford,2001,引自于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67.
    466467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65-66.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2, p.161-218.
    4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第318-32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7期,第15-20页。
    469据李延祥教授告知,二里头遗址(12号)使用的绿松石可能来自于陕西丹河地区。
    470Liu Li,2004, p.85.
    471二里头遗址(12号)出土的白陶具有同日用陶器不同的几个特征:不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主要出土在葬俗情景中;包含一部分高岭土、火候比陶器高(900至1000°C)。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许宏、赵海涛、袁靖:《二里头遗址出土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考古》2012年第10期,第89-96页。有关山东地区的白陶,详见: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白陶初论》,《东南考古研究》,第4集,2010年,第194-206页。有关陕西地区的白陶:杨亚长:《陕西龙岗寺遗址的白陶及相关问题》,《东南考古研究》,第4集,2010年,第207-216页。
    472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60.
    473李科友、彭适凡:《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1975年第7期,第77-83页;陈铁梅、 RappGeorge、荆志淳、何驽:《中子活化分析对商时期原始瓷产地的研究》,《考古》1997年第7期,第39-52页;陈铁梅、 Rapp G. Jr.、荆志淳:《商周时期原始瓷的中子活化分析及相关问题讨论》,《考古》2003年第7期,第69-78页。
    474南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窑,年代为约公元前1560年至前105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南山商代原始瓷器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1期,第4-15页。
    475Stoltman, James、荆志淳、唐际根、George Rapp:《商代陶器生产-殷墟、洹北商城出土陶器的岩相学分析》,《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198-218页。
    476详见石璋如按照现代的采矿调查和文献资料绘制而成的铜矿分布图。石璋如:《殷代的鑄銅工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1955年,第195-230,重绘图可见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图5第38页。
    477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郑州,1999年,第48-49页;石璋如,1955年。
    478Liu Li,2004, p.109.
    479王传雷、祁明松、李永涛:《盘龙城商代城址田野考古物探工作总结》,《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第49-52页。盘龙城遗址分七期,年代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延续到二里岗上层时期。后来该遗址被完全放弃。出土青铜器的风格、组合和铸铜技术类似于中原地区商文化的青铜器。
    480也详见石璋如按照现代的采矿调查和文献资料而绘制的锡矿分布图。石璋如,1955年。被重画在Liu Liand Chen Xingcan,2003,图6第40页。
    481石璋如,1955年。
    482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96.
    483陈光祖:《商代锡料来源初探》,《考古》2012年第6期,第54-68页。
    48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待刊;王立新、付琳:《论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考古》待刊。
    485也详见石璋如按照现代的采矿调查和文献资料而绘制的铅矿分布图。石璋如,1955年。被重画在Liu Liand Chen Xingcan,2003,图7第41页。
    48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铸铜遗址》,《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第118页。
    487金正耀、W.T. Chase、Hirao Yoshimitsu、彭适凡、Hisao Mabuchi、Karoku Miwa:《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考古》1994年第8期,第744-747页;金正耀、Hisao Mabuchi、W.T. Chase、陈德安、Karoku Miwa、Hirao Yoshimitsu、赵殿增:《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文物》1995年第2期,第80-85页;金正耀、W.T. Chase、Hirao Yoshimitsu、MabuchiHisao、杨锡璋、KarokuMiwa:《中国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425–433页。
    488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109.
    489铜岭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商中期)时期到东周时期。刘诗中、卢本珊:《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发掘报告》,《铜岭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1997年,第1-90页。铜绿山遗址从商晚期开始有采矿活动。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年。殷墟二期妇好墓的12个青铜器的同位素比值分析表明,矿物材料很可能是从铜绿山地区来的。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科学史论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365-386页。
    490金正耀、William Thomas Chase、Hirao Yoshimitsu、Mabuchi Hisao、杨锡璋、Miwa Karoku:《中国两河流域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出土商青铜器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文物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594–602页。陈建立、刘煜:《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年。
    491Fitzgerald-Huber, Louisa. 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20,1995, p.17-68;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林沄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262-288页。
    492493Guilaine,2002, p.167.
    494Guilaine,2002, p.168.
    Casanova, Michèle. Le lapis-lazuli, joyau de l’Orient ancien,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4N9é5olithique à l’ ge du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2, p.169.
    496Demoule,2007a, p.110.
    497Chang K.C.,1980, p.258.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fig.8p.45.
    498Liu Li and Chen Xingcan. Cities and Towns, the Control of Natural Ressources in Early States, China. Bulletin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y,73,2001, p.5-47;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102-103.
    499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92年,第634页。
    50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1集,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1989年,第180页;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寿光市博物馆:《山东寿光市大荒北央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12期,第41-47页;刘媛:《殷都制盐业的探索》,《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第46-49、70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201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寿光市文化局,2010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历史博物馆,2010年。
    501大辛庄遗址(20号)和殷墟遗址(15号)的关系可以从青铜礼器的风格以及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窥见。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2004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古》2003年第6期,第1-6页。Sakikawa Takashi崎川隆, Santo sho sainan shi daishinsou iseki shutsudo no kokotsubun ni tsuite山東省済南市大辛荘遺跡出土の甲骨文について. Ashu Gakushi,2003,2, p.28-37.
    502Lothar von Falkenhausen (罗泰)和李水城有关四川古代盐业的研究是这项研究在中国的先驱。vonFalkenhausen, Lothar. The Salt of Ba: Reflection on the Role of the “Peripheries” in the Production Systems ofBronze Age China. Arts Asiatiques,61,2006, p.45-56; von Falkenhausen, Lothar (罗泰)、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I)-长江上游古代盐业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von Falkenhausen,Lothar (罗泰)、李水城:《中国盐业考古(II)》,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王青总结了截止2012年的有关山东地区盐业的研究,详见,王青:《山东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华夏考古》2012年4期,第59-69页。
    503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2007, p.95.
    504王树芝、路超、岳洪彬、岳占伟、赵志军:《殷墟大司空M303出土的植物叶片研究》,《考古》2010年第10期,第86-92页。
    505只举几个例子,如分析布染色剂的成分或者酒的成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制造过程。Zhang X., IGood, and R. Laursen. CharacterizationofDyestuffs inAncient Textiles fromXinjia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Science,35,4,2008, p.1095-1103; McGovern P.E. and al. 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1, p.17593-17598.
    506例如通过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可以研究属于古代葬俗或者日用化妆品的成分、古代雕塑彩色的染色剂等,并复原它们在古代的交换路线。Regert, Martine, and Thibaut Devièse. Reconstructing Ancient YemeniCommercial Routes During the Middle-Ages Using StructuralCharacterisationofTerpenoid Resins. Archaeometry,50,4, p.668-695; Verri, G., T. Opper, and Thibaut Devièse. The ‘Treu Head’: A Case study in Roman SculpturalPolychromy. The British Museum Technical Research Bulletin,2010,4, p.39-52; Devièse, T., and E. Ribechini.First Chemical Evidence of Royal Purple as a Material used for Funeral Treatment Discovered in a Gallo–RomanBurial (Naintré, France, Third CenturyAD).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1,6, p.1739-1748;Dodinet, Elisabeth. Les sources des “parfums” à l’ ge du bronze: un exemple d’exploitation différenciée del’environnement,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2008, p.88–105.
    507赵春燕、李志鹏、袁靖、赵海涛、陈国梁、许宏:《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来源初探-根据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2011年第7期,第68-75页。
    508对于殷墟遗址(15号)中商王的狩猎,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这是一种独特的、象征性的对于战争的锻炼,而不属于肉食供应的需要。Fiskesj, Magnus. Rising from Blood-Stained Fields: Royal Hunting and StateFormation in Shang Dynasty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Studies,73,2001, p.48-192.
    50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44、45页。报告中未鉴定鳄鱼骨板的个体数量。
    510Liu Li,2004, p.122.
    511彭柯、朱岩石:《中国古代所用海贝来源新探》,《考古学集刊》第12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119-147页。
    512LiYung-ti. Onthe FonctionofCowries in Shang and WesternZhou China. Journal of Eastern Asian Studies,5,2006, p.1-26.
    513刘莉、阎毓民、秦小丽:《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1-13页。
    514Campbell,2009.
    515Chaix, Louis. L’Europe a-t-elle contribué à la domestication animal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2004, p.246.
    516Gening, V.F., G.B. Zdanovich, and V.V. Gening. Sintashta. South-Ural Publisher. Celiabinsk,1992。引自于Chaix,2004, p.246-247.
    5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
    518Yuan Jing and Rowan Flad. Two Issues Concerning Ancient Domesticated Horse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75,2003, p.110-127;袁靖:《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70-79页。
    519Venture Olivier (风仪诚), L’écriture et la communication avec les esprits en Chine ancienne, Bulletin of the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74,2002, p.35-65.
    520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2003年。
    521曹玮:《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2002年;周原考古队:《2003年秋周原遗址(IV B2区与IVB3区)的发掘》,《古代文明》,第3集,2004年,第437-490页;陈全方、陈敏:《周原》,文物出版社,北京,2007年;周原考古队:《周原庄李西周铸铜遗址2003与2004年春季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2期,第245-300页。
    522有的占卜者(贞人)的名字通过甲骨文记载而被认识。最近在殷墟遗址王裕口M94和M103中发现了带有符合甲骨文记载的贞人的名字的有铭青铜器,墓主人被认为是在宫廷工作的专业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12期,第3-25页。
    523Keightley, David N.(吉德炜) The Shang: China’s First HistoricalDynasty,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5C2h4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p.232–291.
    张礼艳在总结了以往学者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第23-62页。张礼艳:《沣西地区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第41-52页。
    525Campbell,2009, p.834-835.
    526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齐鲁书社,济南,2009年。
    527528Chouquer,2000, p.135.
    Chouquer,2000, p.139-142.
    529du Gardin, Colette. L’ambre et sa circulation dans l’Europe protohistorique,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5230002, p.233-234.
    531du Gardin,2002, p.193-212, p.234.Marcigny, Cyril, and Emmanuel Ghesquière. Espace rural et systèmes agraires dans l’Ouest de la France à l’ gedu Bronze: quelques exemples normands,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5d3e2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2008, p.275.
    Mordant, Claude, Laure Saligny, and Nathalie Poulet-Crovisier. La circulation des objets métalliques à l’age duBronze entre Rh ne et Sa ne: utilisation d’une transformation cartographique linéraire. Mappemonde,83,3,2006.
    533木筏或者独木舟大部分出土于中国南方地区(浙江、云南等),因为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对有机质材料的保存条件更好。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7年,第73-83页。目前发现最早的船是一支独木舟,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在浙江省杭州市附近出土的。蒋乐平:《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21日1版。
    534何介钧:《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239-240页。
    535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7年,第70-84、177-185页。山东荣成县毛子沟遗址出土了4米长的独木舟。王永波:《胶东半岛上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第29-31页。属于公元前两千纪的独木舟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处崖葬内被作为葬具使用。福建省博物馆:《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穴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第12-20页。
    536Butterlin, Pascal. Villes et campagnes en Mésopotamie aux IVe et IIIe millénaires, in Villes, villages,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2008, p.40-41.
    5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第30-4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临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1984年第12期,第1069-107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第3-6页;王昭毅、严志斌:《陶寺中期墓地被盗的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4-7页。
    540详见刘莉和陈星灿研究中的二里头时代的资源和遗址的分布图: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fig.1p.12,fig.10p.51, fig.17p.76;Liu Li,2004, fig.8.6p.234;和仅限于伊洛地区的乔玉所绘的分布图,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演变》,《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图1第424页。
    541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50-54.
    542详见刘莉和陈星灿绘制的有关这两条路线的地图。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第51页图10。
    543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北京,1996年,第1–17页。
    544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54-56,图11第55页。
    545详见刘莉和陈星灿绘制的商代的资源和聚落遗址分布图。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第88页图19,有关商早期详见,第107页图24。
    546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1996年,第86-94页。
    547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75.
    548549Demoule,2007a, p.110.
    Marchand, Grégor, and Anne Tresset. Derniers chasseurs-cueilleurs et premiers agriculteurs sur la fa adeatlantique de l’Europ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 Jean Guilaineéd.. Errance. Paris,2004, p.271.
    550Perlès,2004, p.230-231.
    551一些学者在相关文章中已经使用过类似的方法,如: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415页;陈雪香:《山东地区商文化聚落形态演变初探》,《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第102-113页、139页。
    553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第41-48页;王守功:《山东龙山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济南,2004年。
    5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546-556页。
    555李伯谦:《试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第4期,第50-59页。
    5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10年,第557-561页。
    557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第1-2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10年,第530-545页。
    558王立新,2006年。
    5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年,第78页。
    56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小常乡小神遗址》,《考古学报》1996年第1期,第63-110页;严志斌:《试析小神二里头时期遗存》,《北方文物》1999年第1期,第25-30页。
    561高天麟等:《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第22-31页;许顺湛:《临汾龙山文化陶寺类型聚落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第34-3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10年,第561-576页。
    562孙周勇:《新华文化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第40-48页。
    5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84年,第78页。
    564梁星彭:《试论客省庄二期文化》,《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第397-424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10年,第576-589页。
    565高江涛、庞小霞:《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考古》2009年第11期,第48-58页。
    566王立新、朱永刚:《下七垣文化探源》,《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第59-67页;王立新、胡保华:《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考古学研究》,第8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179-19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46-156页。
    5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61-139页。
    56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1996年;严志斌,1999年。
    569郭淑英:《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文物季刊》1994年第1期,第29-31页。
    570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4年,第91-99页。
    571刘绪:《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第66-7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91-94页。
    57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第3-15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
    575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49-16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188-191页。
    576王立新,1998年,第174-18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192-196页。
    577王立新,1998年,第170-174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196-197页。
    578王立新,1998年,第162-17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197-198页。
    5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263-266页。
    58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255-262页。
    5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262-263页。
    5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003年,第269-270页。
    583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第21-28页;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584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第153-197页。
    585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第167-184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58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2006年,第116-127页。
    5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彬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07年。
    588刘军社:《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2期,第1-8页。
    589刘士莪:《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2年。
    590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
    591Hassan, Fekri A. Demographic Archaeology.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1,1978, p.54992–103.
    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 L’age du Bronz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2007, p.138-139.
    593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考古》2007年第4期,第63-73页;王建华:《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健康状况的初步考察》,《考古》2009年第5期,第61-69页。王建华的研究表明中原地区的古代人口的死亡年龄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没有太大的变化,详见:王建华:《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东方考古》,第9集,2012年,第68-101年。
    594Drennan, Robert D., Christian E. Peterson, Gregory G. Indrisano, Teng Mingyu, Giddeon Shelach, Zhu Yanping,Katheryn M. Linduff, and Guo Zhizhong. Approaches to Regional Demographic Reconstruction,《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Regional Archaeology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 MethodologicalExploration》,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第152-165页。
    595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94年。
    596宋镇豪:《夏商人口初探》,《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92-106页。
    59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新版2005年,第一册,第169-205页。
    598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演变》,《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第423-454页。
    599乔玉,2010年。
    600王妙发(Ou Myohatsu):《洹河流域的史前聚落》,《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年,第73-93页。王妙发(Ou Myohatsu):《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北京,1999年。
    601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另外,按照学者对古代埃及、美索布达米亚和印度文明中最大遗址的人口研究,人均的利用面积为19到125平方米,详见:Yoffee,2005,p.43.
    605606Rodier, Xavier. 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Errance. Paris,2011, p.157.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 Spatial Analysi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76, p.66077.
    Rodier,2011, p.212.
    609Chouquer, Gérard. Quels scénarios pour l’histoire du paysage? Orientations de recherche pour6l’1a0rchéogéographie. Errance. Paris,2007, p.162-163.
    611Berque, Augustin. Histoire de l’habitat idéal-Del’Orient vers l’Occident. éditions du Félin. Paris,2010, p.59-60.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229.
    612613Rodier,2011, p.147.
    614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231.
    615Rodier,2011, p.146.
    Leroi-Gourhan, André. Le geste et la parole-II. La mémoire et les rythmes. Albin Michel. Paris,1964, p.147.
    616法国哲学家Henri Bergson (亨利·柏格森)发展了这个概念,详见:Bergson Henri, Essai sur les données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PUF Quadrige, Paris,1927,2001.
    617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58-59页。这一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已被利用多次,详见Adam T. Smith总结的几个例子:Smith Adam T.,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Constellations6o1f8Authority in Early Complex Pol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2003, p.122-125.
    619Chouquer,2007, p.190.
    620Rodier,2011, p.74.
    Jiménez-Badillo Diego, Relative Neighbourhood Networks for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6P2u1blications, Paris,2012, pp.370-380.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1976, p.38, p.44, p.187.
    622Thiessen (泰森)多边形的计算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里是自动进行的,而最近邻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如下:“应当计算最近邻的距离DT,在随机情况下,按照这个函数:DT=0.5/√D。然后算出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分数,提供下标R,可以同R的参考数据比较: R=D/DT。如果R=1,则分布是随机的。如果R近于0,分布的集中性提高,而如果R近于2,149(参考数据),则分布的分散性提高,且间距有规律。以上方法是很容易执行的,而且可以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存在的分布进行对比,以分析人口分布的结构变化过程”。Rodier,2011, p.135-136.
    623Rodier,2011, p.147-148.
    624直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如下:“直线距离:Dij=√(Xi–Xj)2+(Yi–Yj)2,其中D代表从i地点到j地点的距离,X和Y代表i和j地点分别的坐标”。Rodier,2011, p.129.
    625“曼哈顿距离”(Manhattandistance)并不是直线距离,经过实验,这一距离计算方式更加接近于在自然中出行的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把纬度和经度差别的绝对值相加: Dij=|Xi–Xj|+|Yi-Yj|,其中D代表从i地点到j地点的距离,X和Y代表i和j地点的分别坐标”。Rodier,2011, p.130.
    626Chouquer Gérard, Terres porteuses, entre faim de terres et appétit d’espace, Errance, Paris,2012, p.156.
    627Marcigny, Cyril, and Emmanuel Ghesquière. Espace rural et systèmes agraires dans l’Ouest de la France à l’ gedu Bronze: quelques exemples normands,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8, p.277.
    628Audisio, Gabriel. Les Fran ais d’hier: des paysans, XVe-XIXe siècles. Armand Colin. Paris,1993, p.21-23.引自于Dreyer, Jean-Fran ois. Le paysage de Basse-Bretagne d’après les rentiers et aveux des XVe et XVIe siècles, inLa fabrication du paysag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1999, p.78.
    629学者对于这两个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两个聚落系统的发展方式有区别,而且南部微观区(两城镇遗址,174号,周围)具有优势。孙波:《桐林与两城:两种聚落模式的比较-鲁北中部-鲁东南沿海龙山时期的聚落与社会》,《东方考古》第7辑,2010年,第36-64页。
    630孙波、高明奎:《桐林遗址龙山文化时期聚落与社会之观察》,《东方考古》,第9辑,2012年,第138-157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淄博桐林遗址聚落形态考古报告》,《海岱考古》第5辑,2012年,第139-168页。
    631系按照更接近实际的“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计算法计算出的距离(详见第三章,621注释)。
    632藁城台西遗址的F1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85年,28-31页,图版61。
    633Catherine Perlès指出:“应该考虑到这样密度的后果:这种邻近性如此之强的情况无疑会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且为了限制冲突,人群中应该存在较为有力的区域一体化的手段”。Perlès, Catherine. Une marge quin’enest pas une: le Néolithique anciende la Grèc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créatrices?,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4, p.227.
    635从对平粮台遗址(21号)灰坑中采集的木炭所做的碳十四测年来看,都判断其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50年之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78页。Anne Underhill认为围墙的建造的年代约公元前2400年,刘莉的判断为约公元前2550年。Underhill, Anne P. Variation in Settlements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Asian Perspectives,33,2,1994, p.203; Liu Li.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New Studies in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4, p.103.
    636在将来,应该考证类似的假设,例如通过专门有关淮河支流的历史研究或者通过对古代地图的研究。可以从这两本书开始:王恢:《中国历史地理》,台湾学生书局,台北,1978年;曾锦城:《河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9年。
    638夏正楷、杨晓燕:《我国北方4ka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3年第6期,第667-674页;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中国科学》,33,9,2003年,第881-888页。
    63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古遗址及汉墓》,《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第11-28页。
    640感谢Olivier Venture (风仪诚教授)让我关注到这一点。
    641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第23-62页;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
    642在更小尺度上,有关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周代郑州盆地内的遗址面积和位置的研究,也表明了郑州盆地从公元前两千纪开始的越来越等级化的发展。详参宋爱平:《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东方考古》第8辑,2011年,第156-194页。
    643详见“位序-规模”(rank-size)法则不同曲线的各个解释方法总结表,第二章表15。
    645通过对垣曲盆地和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聚落系统的比较研究,周南(Robert Drennan)和戴向明分析了龙山时代特别丰富的山西南部微观区的发展。周南(Drennan Robert D.)、戴向明:《运城盆地和赤峰地区的酋邦与国家-聚落系统的比较分析》,《东方考古》,2010年第7辑,第85-104页。
    646东下冯遗址的大型建筑、铸铜作坊和盐仓库属于商早期。赵春燕、陈星灿、刘莉:《东下冯遗址圆形建筑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考古学集刊》第18集,2010年,第543-548页;详见本论文的第一章。
    647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123-147页;王立新:《试论早商文化的分布过程》,许倬云、张忠培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第335-362页。
    648如陕西神木县龙山时代中晚期的石峁遗址,详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第3-10页。
    650据王立新教授告知,以往大家并不认识这一地区二里头时代的遗存,发掘老牛坡遗址之后才逐渐辨识出来,刘士莪称之为“老牛坡远古文化”(刘士莪:《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2年,第323-328页),张天恩称之为“乔家堡-望鲁台类型”(张天恩:《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第44-50、84页)。后来又有人把渭河流域二里头时代的遗存均称为老牛坡文化或东龙山文化。
    651Van Tilbeurgh, Véronique. La construction d’un paysage remarquable et d’un milieu naturel: la crête des Montsd’Arrée, autour du Mont Saint-Michel de Braspartset du YeunElez, in Lafabrication dupaysage, édité par Kreiz11,Centre de Recherche Bretonne et Celtiqu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1999, p.313.
    652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文物出版社,北京,2013年。
    653Rodier, Xavier. 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Errance. Paris,2011, p.10.
    654主要手段与说明详见Zaninetti, Jean-Marc, Statistique spatiale: méthodes et applications géomatiques, Hermes6S5c5ience Publications, Paris,2005.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开始利用到了该指数,如:Jiménez-Badillo Diego, Relative NeighbourhoodNetworksfor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6Q56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Paris,2012, p.370-380.
    Brughmans Tom, Isaksen Leif and Earl Graeme, Connecting the Dot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Approaches inArchae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6A5p7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2012, p.359-369.
    Countryman James R., Carrier Sam C. and Kane Susan E., Predictive Modelling: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Terraces at Monte Pallano (Abruzzo, Italy),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2012, p.307-317.
    658659Chouquer, Gérard. L’étude des paysages-Essais sur leurs formes et leur histoire. Errance. Paris,2000, p.172.Chouquer, Gérard. Quels scénarios pour l’histoire du paysage? Orientations de recherche pourl’archéogéographie. Errance. Paris,2007, p.295.
    660通过规模更小的资料库分析,刘莉已经证明了很多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过渡中的变化。例如她识别出遗址等级化中的变化,在她的“位序-规模”(rank-size)分析中显示出了从凸序性到首位性的曲线变化,她认为该现象表明聚落系统从酋邦到一个中央化且有政治控制力与都市化(urbanism)出现的政权形态。Liu Li,6169196; Liu Li et Chen Xingcan,2003, p.29.
    662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62-6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第21-36页。
    664许宏:《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东方考古》2012年第9辑,第188-204页。
    665殷墟遗址(15号)孝民屯所见的铸铜遗址面积达到前所未有的约4万平方米。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期,第14-25页。
    666Campbell Roderick B., Li Zhipeng, He Yuling and Yuan Jing, Consumption,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at theGreat Settlement Shang: Bone-Working at Tiesanlu, Anyang, Antiquity,85,330,2011, p.1279–1297;李志鹏、何毓灵、Campbell Roderick B.(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三代考古》,第4集,2011年,第471-484页。
    667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270-277页。
    668669Leroi-Gourhan,1964a, p.280.Olivier Venture, L’écriture et la communication avec les esprits en Chine ancienn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6F7a0r Eastern Antiquities,74,2002, p.35-65.例如关荥阳帝庙遗址(251号)的占卜遗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7期,第32-46页。
    671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第393-420页;Liu Li and ChenXingcan,2003, p.617422-143.
    Liu Li and Xingcan Chen,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6C7a3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chap.10, p.350-391.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年。
    674通过最近的人口普查,各省人口现有数量约为:山东95793000人;河南94060000人;河北72875100人;山西35933000人;陕西37327300人。参照http://baike.baidu.com/,2013年6月1日。
    675田建花、金正耀、齐迎萍、李功、汪海港、李瑞亮:《郑州二里岗期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2期,第90-96页。
    676Liu Li,1996, p.237-288.
    677Earle, Timothy. 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1, p.1.该定义其实可以用来说明任何一个中央性的政府。
    678例如详见:Liu Li,2004, p.238.
    679680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b, p.79-84; Liu Li,2004, p.225.
    例如乔玉研究过的伊洛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乔玉:《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演变》,《考古学报》2010年第4期,第423-454页。
    681该方法曾经被利用于:Brumfield, Elizabeth. Regional Growth in the Eastern Valley of Mexico: A Test of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Hypothesis, in The Early Mesoamerican Village. Left Coast Press. Walnut Creek,2009, p.234-249.
    682“夏侯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的记载说明夏商周三代贡赋的方式虽具体不同,但额度却都是十分之一。(清)焦循撰:《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4页。
    683近年的伊洛地区的古代植物考古学分析表明确实表明二里头周围的小型遗址生产专门给二里头提供的粮食。Lee Gyong-Ah教授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讲座,2013年9月13日。
    684André Leroi-Gourhan的提醒还在我们头脑中回响:“在从事史前研究的学者头脑中经常会将分析时的感觉逐渐转变为结论中的坚信”。Leroi-Gourhan,1964a, p.155.
    685Demattè, Paola. The Chinese Jade Age Between Antiquarianism and Archaeology. Journal of Social6A8r6chaeology,6,2,2006, p.204.
    687Chouquer,2007, p.234-235.
    688Auzias, Jean-Marie. Clés pour le structuralisme. Seghers. Paris,1967, p.73.
    Yoffee Norman, Myths of the Archaic State. 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ities,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5, p.22.
    689Leroi-Gourhan, André, Milieu et technique, Albin Michel, collection Sciences d’aujourd’hui,1945,第二版1973,6p9.0305-307.
    Laurent Carozza和Cyril Marcigny写“演变过程是无直线性的而没有规律的”,Carozza, Laurent and6M91arcigny Cyril,2007, p.127.
    Guilaine, Jean. La diffusion de l’agriculture en Europe. Une hypothèse arythmique, in De la vague à la tombe.6S9e2uil. Paris,2003, p.103-112.
    693Hodder Ian and Orton Clive,1976, p.199.
    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考古》2009年第12期,第47-55页。
    694很多学者证明了该现象。例如ChristianJeunesse写“生存策略可以很快的改变,但是礼制与信仰不一样”,Jeunesse, Christian. La coquille et la dent. Parure de coquillage et évolution des systèmes symboliques dans leNéolithique danubien (5600-4500),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2002, p.58.在中国可以发现该现象于青铜礼器花纹词汇中的缓慢和忽冷忽热的发展。青铜礼器的形状与功能演变得确实很慢。可以推测礼制度负责人控制产品,技工、设计形状与花纹的发明者和利用者之间的联系的存在。宗教和经济方面的高级阶层控制需要的资源供应网状系统。郜向平,2011年,第276页。
    695Mina Haapanen的博士论文研究分析了殷墟遗址的一套日常生活用陶器组合中的食品消费演变。Haapanen,Minna H. From a Communityt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Late Shang DynastySite of Miaopu Locus North atAn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博士论文,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5.
    696697Leroi-Gourhan,1964b, p.135.
    698Leroi-Gourhan,1964b, p.146.
    699Chouquer,2000, p.123.
    Chouquer,2000, p.123-124和p.190.
    700701Chouquer,2000, p.122.
    702Chouquer,2000, p.125-126; Chouquer,2007, p.267.
    Chouquer,2000, p.125-126.
    703Carozza Laurent, and Marcigny Cyril,2007, p.18.
    704705Leroi-Gourhan,1983, p.86-87.
    706Chouquer,2007, p.304.
    Chouquer,2000, p.126;详见第1章,202号注释。
    707708Smith,2003, p.71.
    709Liu Li,2004, p.63.
    LiYung-ti. Co-craft and Multicraft: Section-Mold Casting and the OrganisationofCraft Production at the ShangCapitalofAnyang, in Craft Produc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Multicraft and Producer Perspectives, édité par Izumi7S1h0imada,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Utah,2007, p.184-223.
    Chang Kwang-chih.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7P1r1ess. Cambridge,1988, p.101.
    712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 p.79-84.
    Leroi-Gourhan,1964a, p.163.
    713714Leroi-Gourhan,1964a, p.242.
    Valensi, Lucette. Villes d’Islam, du XIIIe au XVIe siècle, in Annales-é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7n1u5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1970, p.917.
    Leroi-Gourhan,1964a, p.241.
    716Pétrequin, Pierre, Serge Cassen, Christophe Croutsch, and Michel Errera. La valorisation sociale des longueshaches dans l’Europe néolithique,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编. Errance. Paris,2002, p.87.
    717安金槐曾经估计郑州商城围墙总长度为7195米、原高度10米、基础宽度10米,按每年工作330天,一万个工人应该至少用18年建成。安金槐假设一个使用青铜工具的工人(这一点是可以怀疑的)每个小时挖0.03立方米的土,而利用石器工具的工人每个小时能挖0.02立方米的土。虽然没有任何类似的证据,该计算依靠随便设定的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3000工人的工作队(1000个工人利用青铜工具、2000个工人利用石器工具)。结果为每天挖700立方米的土。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第77页。但是Keightley指出该计算中的一个错误,而按照同样的假设提出建成时间需用12年半,而且明确指出该围墙是分几次建设的,所以应该有一个超过12年半的更长的规程。 Keightley, David N. Religionand the Rise ofUrban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4,1973, p.530-531.另外,这种对于古人工作能力的推测似乎偏低(0.03立方米或者30升相当于现今普通泥瓦工使用的三个桶)。或许应该通过民族学研究,检验利用类似工具的人群是否可以挖掘更多的土。
    718Smith Adam T.,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Constellations of Authority in Early Complex Polities,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2003, p.228.
    719Chang Kwang-chih, Shang Civi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res,1980, p.60-61.张光直:《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沈阳,2002年,第53-56页。
    720Gascon, Richard. Immigration et croissance au XVIe siècle: l’exemple de Lyon (1529-1563), in Annales-E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1970, p.993.
    721Sebillaud Pauline (史宝琳):《安阳出土商文化建筑材料的初步研究》,《华夏考古》2014年,第1期,第62-71页、第141页;Sebillaud Pauline (史宝琳):《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原地区的水道设施》,《文物春秋》2014年,待刊。
    Allan, Sarah (艾兰)1984The Myth of the Xia Dynast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Ireland,2, p.242-246.
    Allison, Penelope1999The Archaeology of Household Activities. Routeledge. London.
    Andersson J. G.(安特生)1925Preliminary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 Gansu kaoguji甘肃考古记.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Pékin.安金槐
    1957*《郑州地区的古代遗存介绍》,《文物参考资料》第8,第16-20页。
    1961《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第4-5期,第73-80页。
    1983《近年来河南夏商文化的考古新收获》,《文物》第3期,第1-7页。
    1989《试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中原文物》第1期,第20-24页。
    1993《再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中原文物》第3期,第23-28、47页。安志敏
    1993《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第12期,第1110-1119页。
    An, Zhisheng, Stephen C. Porter, John E. Kutzbach, Wu Xihao, Wang Suming, Liu Xiaodong, LiXiaoqiang, and Zhou Weijian.2000Asynchronous Holocene Optimum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Quaternary ScienceReviews,19,8, p.743-762.
    Audisio, Gabriel
    1993Les Fran ais d’hier: des paysans, XVe-XIXe siècles. Armand Colin. Paris.
    Auzias, Jean-Marie
    1967Clés pour le structuralisme. Seghers. Paris.
    Bagley, Robert (贝格利)
    1980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 Exhibi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87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9Shang Archaeology.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p.124-232.
    2008Max Loehrand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Style andClassificationinthe Historyof Art,New York, Cornell Univ East Asia Program.
    Balazs, Etienne (白乐日)
    1968Les villes chinoises, In La bureaucratie céleste. Recherches sur l’économie et lasociété de la Chine traditionnelle. Gallimard. Paris.
    1969Song Urban Developments, in Change in Sung China: Innovation or Renovation,James Liu and Peter Golas ed. MA: Heath. Lexington, p.15–19.
    保全
    1981*《西安老牛坡出土商代早期文物》,《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1-6页。
    宝鸡市考古队
    1984*《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7期,第1-15、66页。
    2003*《陕西扶风案板遗址(下河区)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5期,第3-14页。
    Barnard, Noel (巴纳)
    1961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 in Ancient China.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andMonumenta Serica. Canberra.
    1980Wrought Metal-Working Prior to Middle-Shang (?)-A Problem in Archaeological andArt-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es. Early China,6, p.12-16.
    北京大学邯郸考古发掘队、河北省文化局
    1959*《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531-536页。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
    1959*《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531-537页。
    北京大学考古系
    1993*《陕西扶风县益家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5-13、42页。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
    1994*《陕西辉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第2集,第283-342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
    2004*《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第4期,第48-62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0*《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华夏考古》第4期,第3-10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北省文物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临城县文化旅游局
    2011a*《河北临城县补要村遗址北区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3-15页。
    2011b*《河北临城县补要村遗址南区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16-29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第9期,第3-15页。
    2007*《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大象出版社,郑州。
    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华县报告编写组
    1980*《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第3集,第297-328页。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文物》第3期,第4-20页。
    北京大学考古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1995*《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873-882页。
    1998*《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址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北京。
    北京大学历史系洛阳考古实习队
    1964*《河南偃师伊河南岸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第11期,第543-549页。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2008*《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北京。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1995《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北京。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0《1997年琉璃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文物》第11期,第32-38页。
    Bendezu-Sarmiento, Julio (鲁班)
    2007De l’age du Bronze à l’age du Fer au Kazakhstan, Gestes funéraires et paramètresbiologiques-Identités culturelles des populations Andronovo et Saka. De Boccard.Mémoires de la mission archéologique fran aise en Asie Centrale. Paris.
    Bergson Henri (亨利·柏格森)
    1927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PUF Quadrige, Paris,2001.
    Berque, Augustin
    1993Du geste à la cité-Formes urbaines et lien social au Japon. Gallimard. Paris.
    2010Histoire de l’habitat idéal-De l’Orient vers l’Occident. éditions du Félin. Paris.
    Berry, Brian J. L., and William L. Garrison
    1958Alternate Explanations of Urban Rank–Size Relationship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48,1, p.83–91.
    Billaud, Yves, and Bernard Gratuze
    2002Les perles en verre et en fa ence de la Protohistoire fran aise, in Matériaux,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 p.193-212.
    Boggs, Sam Jr.
    1995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Bourquin-Mignot, Christine
    1999La botanique. Errances. Paris.
    Boyle, Katie V.
    1996From Laugerie Basse to Jolivet: The Organization of Final Magdalenian Settlement inthe Vezere Valley. World Archaeology,27,3, p.477–491.
    Braudel Fernand (费尔南·布劳岱尔)
    1969écrits sur l’histoire, Paris, Champs Flammarion.
    Brughmans Tom, Isaksen Leif and Earl Graeme
    2012Connecting the Dots: An Introduction toCritical Approaches in Archaeological NetworkAnalysis,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Applicationsand Quantitative MethodsinArchaeology,PallasPublications,Amsterdam,p.359-369.
    Brumfield, Elizabeth
    2009Regional Growth in the Eastern Valley of Mexico: A Test of the “Population Pressure”Hypothesis, in The Early Mesoamerican Village. Left Coast Press. Walnut Creek, p.234-249.
    Butterlin, Pascal
    2008Villes et campagnes en Mésopotamie aux IVe et IIIe millénaires, in Villes, villages,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Errance. Paris, p.28-44.
    蔡呈海
    1998《黄河下游悬河形成与环境演变》,《黄土黄河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郑州。
    蔡大伟、王海品、韩璐、李胜男、周蕙、朱洪
    2007《4种古DNA抽提方法效果比较》,《吉林大学学报》,33,1,第13-16页。
    蔡凤书
    1973*《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第5期,第272-275页。蔡全法、马俊才、郭木森
    2000*《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中原文物》第5期,第4-9页。
    Campbell, Roderick B.(江雨德)
    2007Blood, Flesh and Bones: Kinship and Violence in the Social Economyof the Late Shang. Graduated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9Towards a Network and Boundaries Approach toEarlyComplex Polities:the Late ShangCase. Current Anthropology,50,6, p.821-848.
    Campbell Roderick B., Li Zhipeng, He Yuling and Yuan Jing
    2011Consumption,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at the Great Settlement Shang: Bone-Workingat Tiesanlu, Anyang, Antiquity,85,330, p.1279–1297.
    曹兵武
    1994《河南辉县及其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第3期,第61-67、78页。
    曹桂岑
    1985《论龙山文化古城的社会性质》,《中国考古学会第5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1–7页。
    曹玮
    2002《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
    Carozza, Laurent, and Didier Galop
    2008Le dynamisme des marges. Peuplement et exploitation des espaces de montagne durantl’ ge du bronze,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227.
    Carozza, Laurent, and Cyril Marcigny
    2007L’age du Bronz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
    Cartier, Michel
    1970Une tradition urbaine: les villes dans la Chine antique et médiévale, dans Annales-E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Colin.Paris, p.831–841.
    Casanova, Michèle
    2002Le lapis-lazuli, joyau de l’Orient ancien,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Errance. Paris, p.169-190.
    Cassard, Christophe
    1999Quand le paysage servait aussi... à faire la guerre!, in La fabrication du paysage, éditépar Kreiz11, Centre de Recherche Bretonne et Celtiqu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Occidentale. Brest, p.33-66.
    Cauwe Nicolas
    2004Le début du Néolithique dans la plaine septentrionale de l’Europe, in JeanGuilaine (éd.),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Errance, Paris, p.283-294.
    Chaix, Louis
    2004L’Europe a-t-elle contribué à la domestication animal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239-253.
    Charles F.
    1930The Soils of China.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Pékin.
    Chase, Thomas W.
    1983Bronze CastinginChina:AShort Technical History. In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George Kuwayama ed.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
    陈朝云
    2006《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陈光祖
    2012《商代锡料来源初探》,《考古》第6期,第54-68页。
    陈建立、刘煜
    2011《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
    陈立信、马德峰
    1991*《荥阳县高村寺商代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第3期,第24-28页。
    陈全方、陈敏
    2007《周原》,文物出版社,北京。
    陈铁梅、 Rapp G. Jr.、荆志淳
    2003《商周时期原始瓷的中子活化分析及相关问题讨论》,《考古》第7期,第69-78页。
    陈铁梅、 Rapp George、荆志淳、何驽
    1997《中子活化分析对商时期原始瓷产地的研究》,《考古》第7期,第39-52页。
    陈微微、张居中、蔡全法
    2012《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华夏考古》第1期,第54-62页。
    陈星灿
    1997《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
    陈旭
    1993《关于郑州商城汤都亳的争议》,《中原文物》第3期,第38-47页。
    1995*《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年代和性质》,《中原文物》第1期,第1-8页。
    陈雪香
    2007《山东地区商文化聚落形态演变初探》,《华夏考古》第1期,第102-113页、139页。
    陈振中
    2007《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陈志达
    1987《安阳小屯殷代宫殿宗庙遗址探讨》,《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北京,第68-79页。
    程平山
    2009*《登封王城岗遗址性质分析》,《考古与文物》第5期,第52-56页。
    程平山、周军
    1998*《东下冯商城内圆形建筑基址性质略析》,《中原文物》第1期,第73-76页。
    Chouquer Gérard (热拉尔·舒凯)
    2000L’étude des paysages-Essais sur leurs formes et leur histoire. Errance. Paris.
    2007Quels scénarios pour l’histoire du paysage? Orientations de recherche pourl’archéogéographie. Errance. Paris.
    2008Traité d’archéogéographie-La crise des récits géohistoriques, Errance. Paris.
    2012Terres porteuses, entre faim de terres et appétit d’espace, Errance, Paris.
    Conolly James and Lake Mark
    2006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oque, Roger
    1995Accumulation (géomorphologie).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EncyclopeadiaUniversalis. Paris.
    Countryman James R., Carrier Sam C. and Kane Susan E.
    2012Predictive Modelling:ACase Studyof Agricultural Terracesat Monte Pallano(Abruzzo,Italy),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of the39thConference onComputerApplications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 p.307-317.
    Creel, Herrlee G.(顾立雅)
    1937The Birth of China, a Survey of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gar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38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Culture. Murray Printing Company. Wakefield, p.170-217.
    Cunnar Geoffrey、 Schindler William、 Underhill Anne、栾丰实、方辉
    2010《滑石工具是用来狩猎的吗?-两城镇遗址出土龙山文化磨制抛射尖状器功能的实验研究》,《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第268-289页。
    Debaine-Francfort, Corinne (戴蔻琳)
    1998La redécouverte de la Chine Ancienne. Gallimard. Paris.
    Deetz, James
    1967Invitation to Archaeology. Natural History Press. New York.
    Dellong, Eric
    2006Un S.I.G. archéologique consacré à Narbonne antique et à son proche terroir. LeMédiéviste et l’ordinateur,44, http://lemo.irht.cnrs.fr/44/narbonne-antique.htm.
    Demattè, Paola
    2006The Chinese Jade Age Between Antiquarianism and Archaeology. Journal of SocialArchaeology,6,2, p.202-226.
    Demoule Jean-Paul (德穆勒)
    2007La révolution néolithique en France. La Découverte. Paris.
    2012On a retrouvé l’histoire de France-Comment l’archéologie raconte notre passé, RobertLaffont, Paris.
    Denègre, Jean, and Fran ois Salgé
    1996Les systèmes d’information géographique. Que sais-je? Paris.
    Devièse, T., and E. Ribechini
    2011First Chemical Evidence of Royal Purple as a Material used for Funeral TreatmentDiscovered in a Gallo–Roman Burial (Naintré, France, Third Century AD). Analytical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401,6, p.1739-1748.
    丁山
    1959《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科学出版社,北京。
    Dodinet, Elisabeth
    2008Les sources des “parfums” à l’ ge du bronze: un exemple d’exploitation différenciée del’environnement,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88–105.
    东阿县文物管理所
    2008*《山东东阿县古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第4期,第3-7、129页。
    董琦
    1989《王城岗城堡筑墙技术源流》,《江汉考古》第1期,第48-53页。东下冯考古队
    1981*《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97-107页。
    1983*《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第1集,第55-92页。
    东先贤考古队,
    2003*《河北邢台市东先贤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第11期,第27-40页。
    Drennan, Robert D.(周南)
    2007RSBOOT A Program to Calculate the A Shape Coefficient for Rank-Size Plots withError Ranges for Specified Confidence Levels.http://www.pitt.edu/~drennan/ranksize.html.
    Drennan Robert D.(周南)、戴向明
    2010《运城盆地和赤峰地区的酋邦与国家-聚落系统的比较分析》,《东方考古》,第7辑,第85-104页。
    Drennan, Robert D.(周南), Christian Peterson
    2004Comparing Archaeological Settlement Systems with Rank-Size Graphs: A Mesure ofShape and Statistical Confiden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31, p.533-549.
    2005Communities, Settlements, Sites, and Surveys: Regional-Scal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Human Interaction. American Antiquity, p.5-30.Drennan, Robert D.(周南), Christian E. Peterson, Gregory G. Indrisano, Teng Mingyu, GiddeonShelach, Zhu Yanping, Katheryn M. Linduff, and Guo Zhizhong
    2003Approaches to Regional Demographic Reconstruction,《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Regional Archaeology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Methodological Exploration》,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52-165页。Dreyer, Jean-Fran ois
    1999Le paysage de Basse-Bretagne d’après les rentiers et aveux des XVe et XVIe siècles, inLa fabrication du paysage. 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 p.67-107.
    段宏振
    2008《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华夏考古》第1期,第39-47、152页。
    杜金鹏
    2003*《偃师商城初探》,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a 《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b 《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第5期,第50-64页。
    2005《郑亳说立论前提辨析》,《考古》第4期,第69-77页。
    2006*《偃师商城第8号宫殿建筑遗址初步研究》,《考古》第6期,第43-52页。
    2007*《安阳后冈殷代圆形墓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第6期,第76-89页。
    2009*《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学报》第4期,第435-468页。
    2010a 《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0b*《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大型建筑基址研究》,《华夏考古》第1期,第61-69页。
    杜金鵬、许宏
    2006《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杜金鹏、张良仁
    1999*《偃师商城发现商早期帝王池苑》,《中国文物报》199年6月9日,第1板。
    Dumont Annie
    2006Archéologie des lacs et des cours d’eau, Paris, éditions Errances.
    杜在忠
    1988*《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88年7月15日,第1板。
    杜正胜
    1992《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第4期,第335-346页。
    Earle, Timothy
    1991The Evolution of Chiefdom, in Chiefdoms: Power, Economy, and Id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1-15.
    Earle, Timothy, Kristian Kristiansen
    2010Organizing Bronze Age Societies The Mediterranean, Central Europe and ScandinaviaCompar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lisseeff Danielle
    2010Histoire de l’art: la Chine, des Song (960) à la fin de l’Empire (1912), Paris, école duLouvre, RMN.
    Evin, Jacques
    2005La datation en laboratoire. Errance. Paris.
    Falconer, Steven E., and Stephen H. Savage
    1995Heartlands and Hinterlands: Alternative Trajectories of Early Urbanization inMesopotamia and the Southern Levant. American Antiquity,60,1, p.37–58.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罗泰)
    1993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 Antiquity,67, p.839-849.
    1995The Regionalist Paradigm i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Practice of Archaeology, Philip L. Kohl, Clare Fawcet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p.198–217.
    2006The Salt of Ba: Reflection on the Role of the “Peripheries” in the Production Systems ofBronze Age China. Arts Asiatiques,61, p.45-56.
    Falkenhausen, Lothar von(罗泰)、李水城
    2006《中国盐业考古(I)-长江上游古代盐业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0《中国盐业考古(II)》,科学出版社,北京。
    方孝廉
    1999《从考古学文化看豫西地区古环境的变迁》,《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46–254页。
    方燕明
    2005《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的若干问题讨论》,《中原文物》第5期,第18-32页。
    Feinman, Gary M., Linda M. Nicolas
    2006A Global Perspective on Systematic Settlement Pattern Survey: Revolutionizing theStudy of Past Complex Societies. Dongfang kaogu, p.1-11.
    冯金良
    1998《七里海泻湖的形成与演变》,《海洋湖沼通报》第2期,第6-11页。
    Fiskesj, Magnus
    2001Risingfrom Blood-Stained Fields:Royal Huntingand State Formation in ShangDynasty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Studies,73, p.48-192.
    Fitzgerald-Huber, Louisa
    1995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20, p.17-68.
    Fonseca, James W.
    1988Urban Rank-Size Hierarchy: A Mathematical Interpretatio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Geography. Ann Arbo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2006-A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Corre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O, ONU. Rome.
    Ford, Anne
    2001States and Stones: Ground Stone Tool Production at Huizui, China.博士论文, LaTrobe University.
    Fornaro, Robert J.
    1976Ide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Chin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1, n°20,15, p.743–745.
    Franklin, Ursula
    1983The Beginnings of Metallurgy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n The GreatBronze Age of China: a Symposium, George Kuwayama主编. Los Angeles County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Washington, p.94–99.
    Fresnais, Jocelyne
    2001La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 en RPC1949-1999. C.T.H.S. Paris.
    扶风县博物馆
    1984*《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第7期,第30-41页。
    2007*《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3-10页。
    福建省博物馆
    1980《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穴墓清理简报》,《文物》第6期,第12-20页。
    傅熹年
    1998《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Fustel de Coulanges, Numa Denis
    1864La cité antique, étude sur le culte, le droit, les institutions de la Grèce et de Rome. Durand.Paris.
    Gallay, Alain
    1986L’archéologie demain. Belfond.
    高广仁、胡秉华
    2000《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物》第2期,第4-12页。
    高建强等
    1992*《汦河流域考古调查》,《文物春秋》第1期,第5-13页。
    高江涛、庞小霞
    2009《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考古》第11期,第48-58页。
    高天麟等
    1984《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史前研究》第3期,第22-31页。
    郜向平
    2011《商系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
    1998《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第10期,第66-79页。
    Gardin, Colette du
    2002L’ambre et sa circulation dans l’Europe protohistorique,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193-212.
    Gascon, Richard
    1970Immigration et croissance au XVIe siècle: l’exemple de Lyon (1529-1563), in Annales-E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Colin. Paris, p.988-1001.
    Gening, V.F., G.B. Zdanovich, and V.V. Gening.
    1992Sintashta. South-Ural Publisher. Celiabinsk.
    Gernet, Jacques (谢和耐)
    2005Le monde chinois. Armand Colin, Paris,1972,第四版.
    巩义市文管所
    1992a*《巩义市坞罗河流域二里头、商、周文化遗址调查》,《中原文物》第4期,第43-51页。
    1992b*《巩义市坞罗河流域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调查》,《中原文物》第4期,第32-42页。
    Granet, Marcel.(葛兰言)
    1929La civilisation chinoise. Albin Michel, La Renaissance du livre. Paris.Graves McEwan Dorothy and Millican Kirsty,
    2012In Search of the Middle Ground: Quantitative Spatial Techniques and ExperientialTheory in 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19,4, p.491-494.
    Grenier, Albert
    1908Manuel d’archéologie gallo-romaine. Picard. Paris.
    光明、龙国
    1997*《桓台史家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5月18日,第1板。
    Guilaine, Jean (让·吉莱那)
    2002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 Errance. Paris.
    2003La diffusion de l’agriculture en Europe.Une hypothèse arythmique, in De la vague à latombe. Seuil. Paris, p.103-112.
    2008Villes,villages,campagnesde l’ ge dubronze-Séminaire duCollège de France. Errance.Paris.
    199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1998《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
    2000a 《199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0b 《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1《200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2《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3《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4《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5《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6a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2006b 《200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7a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2007b 《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8《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9《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0《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1《201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2《201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3《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文物出版社,北京。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
    1991*《山东济宁程子崖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7期,第28-47页。
    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1998*《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
    郭沫若
    1930《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联合书店,上海。
    1954《奴隶制时代》,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
    郭睿姖
    1999《殷墟自然环境与殷王朝的关系试探》,《华夏考古》第3期,第87-90页。
    郭淑英
    1994《太原东太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文物季刊》第1期,第29-31页。
    Haapanen, Minna H.
    2005From a Community t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Late Shang Dynasty Site ofMiaopu Locus North at An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博士论文,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Haloun M.
    1923Beitr ge zur Siedlungsgeschichte chinesicher Clans, Asia Major, p.165-181.
    韩建业、杨新改
    1997《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第1期,第1-22页。
    韩香花
    2009*《郑州商城制陶作坊的年代》,《中原文物》第6期,第39-43、80页。
    Hassan, Fekri A.
    1978Demographic Archaeology.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1, p.49–103.
    Hatté, Christine
    2002Géochimie organique du loess. In Géologie de la Préhistoire, Jean-Claude Miskovskyed. Association pour l’étude de l’environnement géologique de la Préhistoire. Paris, p.651–652.
    Hayashi Minao林巳奈夫
    1992Chūgoku kodai no seikatsushi 《中国古代の生活史》,Yoshikawa kōbunkan. Tokyo.
    河北省博物馆
    1973a*《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和墓葬的调查》,《考古》第1期,第25-29页。
    1973b*《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考古》第5期,第266-271页。
    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1975*《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1973年的重要发现》,《文物》第8期,第42-49页。
    河北省文物复查队邢台分队
    1995*《河北邢台考古调查简报》,《文物春秋》第1期,第1-13页。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1979*《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2期,第185-214页。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
    1979*《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6期,第33-43页。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1961*《河北邯郸涧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197-202页。
    1962*《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635-640、645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1977*《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5《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8*《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一)》,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33-153页。
    2002*《河北邢台县东先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16-26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
    2007*《七里庄遗址青铜文化遗存的演进》,《中国文物报》2007年6月15日,第7板。
    2011*《邢台商周遗址》,科学出版社,北京。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市文物管理所、峰峰矿区文物管理所
    2001a*《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北羊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28-44页。
    2001b*《邯郸市峰峰电厂义西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第1期,第22-39页。
    河北文物研究所、河北文化学院
    1992*《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3期,第329-364页。
    Hegel, G. W. F.(黑格尔)
    1955La raison dans l’histoire.10/18éd. Paris.
    何介钧
    1994《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北京,第239-240页。
    何景成
    2009《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齐鲁书社,济南。
    河南省博物馆
    1972*《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文物》第10期,第6-19、28页。
    1973*《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第1期,第65-92页。
    1974*《郑州商城遗址发现商代夯土台基和努力头骨》,《文物》第9期,第1-2页。
    1975*《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文物》第6期,第64-68页。
    1977*《郑州商代城址发掘简报》,《文物》第1期,第21-31页。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
    1977*《郑州商代城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第1-47页。
    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1995*《河南巩义市洛汭地带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9集,第1-44页。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
    1957*《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第1期,第53-74页。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查文物保护办公室、山东大学考古系
    2010*《河南博爱西金城文化城址发掘简报》,《考古》第6期,第22-35页。
    河南省文物局
    2008《河南文物》,文心出版社,郑州。
    2009*《河南省南水北调村工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集萃》,文物出版社,北京。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长
    葛市文物管理所、许昌市春秋楼文物管理所
    2012*《许昌长葛山孔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5期,第4-11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1957*《郑州洛达庙商代遗址式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第10期,第48-51页。
    1959*《河南偃师灰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12期,第41-42页。
    1960a*《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1期,第51-61页。
    1960b*《郑州上街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第6期,第11-12页。
    1961*《河南偃师县灰嘴商代遗址的调查》,《考古》第2期,第99-100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9《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铸铜遗址》,《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00-122页。
    1991*《河南登封县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华夏考古》第3期,第29-32页。
    1992《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3《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1996*《河南伊川县南寨二里头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第12期,第36-43页。
    1998*《郑州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3期,第1-26页。
    2000a*《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1-20页。
    2000b*《河南禹州瓦店龙山文化遗址1997年的发掘》,《考古》第2期,第16-39页。
    2000c*《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考古》第2期,第40-60页。
    2001《郑州商城》,3册,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2*《郑州商城北大街商代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文物》第3期,第32-50页。
    2003a*《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2003b*《郑州商城发现的几座商墓》,《文物》第4期,第4-20页。
    2004《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调查与试掘》,《考古》第3期,第40-50页。
    2007a*《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3期,第3-21页。
    2007b*《河南三门峡市南家庄遗址的调查简报》,《华夏考古》第4期,第56-97、105页。
    2007c*《郑州商城宫殿区商代板瓦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3期,第31-42页。
    2008a*《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32-46页。
    2008b*《潁河文明-潁河上游考古调查试掘与研究》,大象出版社,郑州。
    2012a*《伊川考古报告》,大象出版社,郑州。
    2012b*《郾城郝家台》,大象出版社,郑州。
    2012c*《安阳障邓》,大象出版社,郑州。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
    1989*《淅川下王冈》,文物出版社,北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
    2008*《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5期,第32-58、74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2011*《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第6期,第3-10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
    2002*《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2期,第53-82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工作站
    1994*《郑州化工三厂考古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2期,第1-7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1983*《郑州商城内宫殿遗址区第一次发掘报告》,《文物》第4期,第1-14页。
    1987*《郑州市站马屯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2期,第3-46页。
    1989a 《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铸铜遗址》,《考古学集刊》第6集,第100-122页。
    1989b*《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4期,第48-77页。
    1990*《河南偃师灰嘴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第1期,第1-33页。
    1991a*《临汝煤山遗址1987-1988年发掘报告》,《华夏考古》第3期,第5-23、4页。
    1991b*《郑州商城外夯土墙基的调查与试掘》,《中原文物》第1期,第87-95页。
    1992*《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3*《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第2期,第1-45页。
    2000*《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北区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1-13页。
    2001《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
    2005*《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3-28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2011*《郑州市站马屯遗址仰韶文化遗存2009-2010年的发掘》,《考古》第12期,第59-73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乡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孟县文化馆
    1984*《河南孟县西后津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4期,第1-8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郾城县许慎纪念馆
    1992*《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第3期,第62-91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3*《禹县瓦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3期,第37-48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
    1996*《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第3期,第1-53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1983*《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第3期,第8-20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
    1983《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第3期,第21-36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西平县文物管理所
    2004*《河南西平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7-28页。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
    1986《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第2期,第153-197页。
    何驽
    2009*《都城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陶寺城址和二里头遗址都城考古分析看中国早期城市化进程》,《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58页。
    He Xiubin, Zhou Jie, Zhang Xinbao, and Tang Keli
    2006Soil Erosion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During the Quaternary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Regional Environment Change,6, p.62-70.
    何毓灵、岳洪彬
    2011*《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12期,第6-19页。
    Hodder, Ian, and Clive Orton
    1976Spatial Analysi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oltzmann, Bernard and Pasquier, Alain
    1998L’histoire de l’art antique: l’art grec, école du Louvre, Paris.
    Hosner, Dominic, Andreas Fleck, Richard Ehrich, and Mayke Wagner
    2009The Chinese Archaeology Database CHARDA-Xplor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Region. 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 Mainz, p.129–138.
    侯连海
    1989《记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考古》第10期,第942-947页。
    侯马市博物馆
    1992*《山西侯马市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文物季刊》第1期,第1-13页。
    侯彦峰、李素婷、马萧林、孙蕾
    2009《安阳鄣邓遗址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中原文物》第5期,第38-47页。
    华觉明
    1999《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郑州。
    淮阳县博物馆
    1989*《河南淮阳县出土一批晚商文物》,《文物》第3期,第94-96页。
    黄石市博物馆
    1999《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
    黄振轩
    1999《寿光北部地下水的变化与经济层次开发》,《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5,4,第291-293页。
    胡厚宣
    1992《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3年。
    霍东峰
    2012*《泗水尹家城龙山文化第一段遗存分析》,《华夏考古》第4期,第50-54页。
    Ikawa-Smith, Fumiko
    1999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Origins in East Asia: AComparative Perspective,Antiquity,73, p.626-629.
    Inizan, Marie-Louise
    2002Taillerdesrochespar pression:émergence d’une technique,étapesde sa diffusiondanslemonde,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 p.43-44.
    Jeunesse, Christian
    2002La coquille et la dent.Parure decoquillage et évolutiondessystèmessymboliquesdansleNéolithique danubien (5600-4500),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Errance. Paris, p.49-64.
    蒋乐平
    2003《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21日1版。
    姜钦华、宋豫秦、李亚东、韩建业
    1998《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34-40页。
    焦循撰(清)
    1987《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
    籍和平
    1986*《从双庵遗址的发掘看陕西龙山文化的有关问题》,《史前研究》第1-2期,第90-97页。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待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Jiménez-Badillo Diego
    2012Relative Neighbourhood Networks for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Paris, p.370-380.
    靳桂云Jin Guiyun
    2009a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Haidai Region. In Chinese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 Mainz, p.109-116.
    2009b Animal and Plant Remains in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Haidai Region duringthe Neolithic Ag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 I: Prehistory at the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Philipp Von Zabern. Mainz,p.119–120.
    靳桂云、王传明
    2010《海岱地区3000BC~1500BC农业与环境研究》,《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22-332页。
    靳桂云、赵敏、孙淮生、孙建泼
    2009*《山东茌平龙山文化遗址植物考古调查》,《东方考古》第6辑,第317-320页。
    金正耀
    1987《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科学史论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北京,第365-386页。
    2008《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北京。
    金正耀、Hisao Mabuchi、W.T. Chase、陈德安、Karoku Miwa、Hirao Yoshimitsu、赵殿增
    1995《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文物》第2期,第80-85页。
    金正耀、W.T. Chase、Hirao Yoshimitsu、Mabuchi Hisao、杨锡璋、Karoku Miwa
    1998《中国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第425–433页。
    2003《中国两河流域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出土商青铜器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文物出版社,北京,第594–602页。
    金正耀, William T. Chase, Hirao Yoshimitsu, Mabuchi Hisao,杨锡璋, Miwa Karoku
    2003《中国两河流域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已出土商青铜器同位素比值研究结果为考察中心》,《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文物出版社,北京,第594–602页。
    金正耀、W.T. Chase、Hirao Yoshimitsu、彭适凡、Hisao Mabuchi、Karoku Miwa
    1994《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考古》第8期,第744-747页。
    Jing, Zhichun, and George Rapp
    2003The Coastal Evolution of the Ambracian Embay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Archaeological Settings. Hesperia Supplements,32,1, p.157–198.
    Jing, Zhichun, George Rapp, and Gao Tianlin
    1997Geoarchaeological Aid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Early Shang Civilization on theFloodplai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World Archaeology,29,1, p.36–50.
    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济宁市任城区文物管理所
    1999*《山东济宁市程子崖遗址第2次发掘》,《考古》第7期,第8-13页。
    2007*《山东济宁市张山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9期,第26-35页。
    晋中考古队
    1984*《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第4期,第1-11页。
    1989*《山西娄烦,离石,柳林三县考古调查》,《文物》第1期,第31-39页。
    Johnson, Gregory A.
    1980Rank-Size Convexity and System Integration: A View from Archaeology. EconomicGeography,56,3, p.234–247.
    拒马河考古队
    1988*《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学报》第4期,第421-454页。
    Karlbeck, Orvar
    1935Anyang Mould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rstern Antiquities,7, p.39-60.
    Keightley, David N.(吉德炜)
    1969Public Work in Ancient China: AStudy of Forced Labor in the Shangand Western Zhou.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Urban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4, p.532-533.
    1978Sources of Shang Civilization,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0The Shang State as Seen in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Early China,5, p.25-34.
    1983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9The Shang: 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232–291.
    2000The Ancestral Landscape, Time, Space and Community in Late Shang China, ca.1200-1045B.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st. China Research Monograph53.Berkeley.
    Kent, Susan
    1990Domestic Architecture and the Use of Space, A Interdisciplinary Cross-Cultural Stud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Kohl, Philip L.,Clare Fawcett
    1995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靳桂云
    2003《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业》,《中原文物》第2期,第4-13页。
    Lacoste, Yves
    1976La géographie, a sert, d’abord, à faire la guerre. La Découverte. Paris.
    Lanehart Rheta E.、 Tykot Robert H.、方辉、栾丰实、于海广、蔡凤书、Underhill Anne (文德安), Feinman Gary M.、Nicolas Linda M.
    2008*《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先民食谱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考古》第8期,第55-61页。
    Lee Yun Kuen
    2002Building the Chronology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sian Perspectives,41, p.15-42.
    Lefeuvre, Jean A.
    1975Les inscriptions Shang sur carapaces de tortue et sur os. T’oung pao, LXI, p.1-82.
    Le Goff, Jacques
    1970Ordres mendiants et urbanisation dans la France médiévale. In Annales-économie,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 p.924–946.
    雷兴山
    2010《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北京。
    Leroi-Gourhan, André (勒儒瓦高汉)
    1964a Le geste et la parole-I. Technique et langage. Albin Michel. Paris.
    1964b Le geste et la parole-II. La mémoire et les rythmes. Albin Michel. Paris.
    1973Milieu et technique, Albin Michel, collection Sciences d’aujourd’hui,1945,第二版.
    1983Le fil du temps-Ethnologie et préhistoire, Fayard, Paris.
    Le Roy Ladurie, Emmanuel, and Pierre Couperie
    1970Le mouvement des loyers parisiens de la fin du Moyen ge au XVIIIe siècle. InAnnales-é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 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Armand Colin. Paris, p.1002–1023.
    Lévi-Strauss, Claude
    1945Le dédoublement de la représentation dans les arts de l’Asie et de l’Amérique,Renaissance, p.168-186.
    1958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Plon. Paris.
    1973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deux, Plon., Paris.
    李伯谦
    1983《试论造律台类型》,《文物》第4期,第50-59页。
    1998《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67-184页。
    李锋
    2006*《郑州大师姑城址商汤灭夏所居亳说新论-读李伯谦先生“对郑州商城的在认识”》,《华夏考古》第2期,第67-72页。
    李慧冬
    2012*《南河崖西周煮盐址贝类采集季节的初步分析》,《华夏考古》第3期,第79-88页。
    李科友、彭适凡
    1975《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第7期,第77-83页。
    李济
    1927*《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1977Any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Washington.
    李济、梁思永、董作宾
    1934《城子崖》,史语所,南京。
    李乃胜、何驽、毛振伟、王昌燧
    2007*《陶寺遗址出土的板瓦分析》,《考古》第9期,第87-93页。
    李素婷
    2009*《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掘与认识》,《华夏考古》第3期,第8-13页。
    李维明
    2004《二里头文化动物资源的利用》,《中原文物》第2期,第40-45、75页。
    2011《“郑州商城相关问题研究-纪念郑州商代遗址发现60周年”初辩》,《中原文物》第6期,第89-98页。
    李伊萍
    2005《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北京。
    李永迪Li Yung-ti
    2003The Anyang Bronze Foundries: Archaeological Remains, Casting Technology andProduction Organization,博士论文, Harvard University.
    2006On the Fonction of Cowries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China. Journal of EasternAsian Studies,5, p.1-26.
    2007Co-craft and Multicraft: Section-Mold Casting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Craft Productionat the Shang Capital of Anyang. In Craft Produc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Multicraftand Producer Perspectives, Izumi Shimada ed.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Utah, p.184–223.
    李学勤Li Xueqin
    1986*《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文物》第1期,第32-36页。
    1997《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2002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Journal of EastAsian Archaeology,4,1, p.321-333.
    梁思成
    1981《中國建筑图集》,闵文书局,台北。
    2001《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5《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
    2007《未完成的测绘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梁星彭
    1994《试论客省庄二期文化》,《考古学报》第4期,第397-424页。
    梁星彭、李森
    1991*《陕西武功赵家来院落居址初步复原》,《考古》第3期,第245-251页。
    李恩玮
    2009*《河北邢台商代遗址概述》,《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第520-530页。
    Linduff, Katheryn
    1998The Emergence and Demise of Bronze-Producing Cultures Outside the Central Plain ofChina. In The Bronze Age andthe Early IronAge Peoplesof EasternCentral Asia,VictorMair ed.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Washington, p.619–646.
    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日照县图书馆
    1985*《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第4期,第51-64页。
    林沄
    1998a 《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林沄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第46–60页。
    1998b 《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林沄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第262-288页。
    2004《“商--周考古界标”平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9期,第5-14页。
    刘敦愿
    1958*《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第4期,第14-22页。
    刘建国
    2007《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
    刘建国、李安春、徐兆凯
    2006《全新世以来渤海湾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海洋科学》,30,3,第60-65页。
    刘建国、王霞、张蕾
    2001《洹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考古》第9期,第78-81页。
    Liu, J.P., J.D. Milliman, and S. Gao
    2002The Shandong Mud Wedge and Post-Glaci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 YellowSea. Geo-Mar Lett,21, p.212-218.
    刘军社
    1996《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1-8页。
    刘莉Liu Li
    1996Settlement Patterns, Chiefdom Vari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States in NorthChina.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p.237-288.
    1998《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第1期,第88-112页。
    2004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10-12.
    2010L’émergence de l’agriculture et de la domestication en Chine, in La révolutionnéolithique dans le monde, édité par Jean-Paul Demoule. CNRS Editions. Paris, p.65-85.
    刘莉、陈星灿
    2001Cities and Towns, the Control of Natural Ressources in Early States, China. Bulletin of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y,73, p.5-47.
    2003a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第161-218页。
    2003b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Duckworth.
    2012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the Late Paleolithic tothe Early Bronze 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u Li, Chen Xingcan, Lee Kuen Yun, Wright Henry, Rosen Arlene
    2002Settlement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Yiluo Region, NorthChin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2,29, p.75-100.
    刘莉、阎毓民、秦小丽
    2001《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华夏考古》第1期,第1-13页。
    琉璃河考古队
    1997《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第6期,第4-13页。
    刘庆柱
    2006《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3期,第281-312页。
    刘士莪
    2002《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2004*《关于西安老牛坡商代建筑夯土讨论》,《考古学集刊》第15集,第289-295页。
    刘诗中、卢本珊
    1997《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发掘报告》,《铜岭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第1-90页。
    刘效彬、李素婷、杨忆、宋国定、王昌燧
    2009*《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华夏考古》第2期,第93-97页。
    刘兴林
    2007《论井渠技术的起源》,《华夏考古》第1期,第114-119页。
    刘绪
    1992《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第2期,第66-71页。
    2011《夏商渭河分界与偃师西亳的若干问题》,《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94-209页。
    刘媛
    2010《殷都制盐业的探索》,《中原文物》第2期,第46-49、70页。
    刘钊1995*《安阳后冈殷墓所出“柄形饰”用途考》,《考古》第7期,第623-625页。
    李志鹏、何毓灵、Campbell Roderick B.(江雨德)
    2011《殷墟晚商制骨作坊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三代考古》,第4集,第471-484页。
    刘诗中、卢本珊
    1997《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发掘报告》,《铜岭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第1-90页。
    刘忠伏、杜金鹏
    1985*《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IX区发掘简报》,《考古》第12期,第1085-1093页。
    Loehr, Max
    1953The Bronzes Styles of the Anyang Period. The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America.
    栾丰实
    2006*《关于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期,第67-78页。
    2009*《两城镇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0《海岱地区史前白陶初论》,《东南考古研究》,第4集,第194-206页。
    2011*《尧王城考古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东方考古》第8期,第147-152页。
    卢建国、巩启明、尚友德
    1985*《陕西耀县北村商代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第1期,第49-52页。
    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许宏、赵海涛、袁靖
    2012《二里头遗址出土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考古》第10期,第89-96页。
    洛阳博物馆
    1975*《河南临汝煤山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第5期,第285-294页。
    1981*《洛阳西高崖遗址试掘简报》,《文物》第7期,第39-51页。
    洛阳地区文物处
    1982*《伊川白元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3期,第7-14页。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2006*《洛阳考古集成原始社会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2002*《洛阳皂角树》,科学出版社,北京。
    罗西章
    1993*《扶风县文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罗运兵、张居中
    2008《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考古》第1期,第90-96页。
    罗振跃
    2001《甲骨文水名及其形音义特点》,《华夏考古》第1期,第89-93页。
    Magny, Michel, and Odile Peyron
    2008Variations climatiques et histoire des sociétés à l’ ge du bronze au nord et au sud desAlpes.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France, Jean Guilaine. ed. Errance. Paris, p.161–176.
    麦戈文等
    2005《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酒遗址的化学分析》,《考古》第3期,第73-85页。
    满志敏
    1992《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历史地理》第10辑,第261-272页。Marchand, Grégor, and Anne Tresset
    2004Derniers chasseurs-cueilleurs et premiers agriculteurs sur la fa ade atlantique del’Europe, in Aux marges des grands foyers du Néolithique, Périphéries ou créatrices?,Jean 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257-280.
    Marcigny, Cyril, and Emmanuel Ghesquière
    2008Espace rural et systèmes agraires dans l’Ouest de la France à l’ ge du Bronze: quelquesexemples normands.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 Paris, p.256-278.
    Maspéro Henri (昂利·马伯乐)
    1927a La Chine Antiqu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ère édition.
    1927b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Smithonian Institution, p.433-452.
    1954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à la fin des Shang et au début des Zhou,Bulletin de l’Ecole Fran aise d’Extrême-Orient, extrait du tome XLVI Fasc.2, Saigon.
    McGovern P.E. and al.
    2004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and Proto-historic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1,51, p.17593-17598.
    孟宪武、谢世平
    2009*《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学文化年代辨析》,《中原文物》第4期,第52-54页。
    Mongne Pascal and Philippe Marquis
    2008Dictionnaire de l’archéologie. Larousse. Paris.
    Mordant, Claude, Laure Saligny, and Nathalie Poulet-Crovisier
    2006La circulation des objets métalliques à l’age du Bronze entre Rh ne et Sa ne: utilisationd’une transformation cartographique linéraire. Mappemonde,83,3.
    Morgan, Lewis Henry
    1877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Macmillan and Co. London.
    牟永抗、吴汝祚
    1990《试论玉器时代》,《中国文物报》11月1日第3版。
    Nachtergaele, Freddy, Harrij Van Velthuizen, Luc Verelst, and David Wiberg
    2012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1.2). FAO, IIASA, ISRIC, ISSCAS, JRC.Rome.
    Namba Junko难波纯子and Tang Jigen唐际根
    2000*Chusho bunka no ninshiki ti sono igi中商文化の认识とその意义, Kokogaku zasshi《考古杂志》,4, pp.27-69.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2001《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北京,第60-78页。
    年鉴
    1984《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5《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8a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8b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9《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0《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1《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2《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4《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5《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7a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7b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8《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9《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0《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1《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2a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2b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3《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4《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5《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6《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7《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8《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9《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0《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1《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文物出版社,北京。
    1956a*《交城县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宋瓷》,《文物参考资料》第9期,第71页。
    1956b*《太原市郊阎家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参考资料》第8期,第70页。
    1984*《河南舞阳县吴城北高遗址铜爵》,《考古》第5期,第426页。
    宁景通
    1993*《河南伊川县发现商墓》,《文物》第6期,第61-64页。
    Nivison, David S.
    2002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Two Approaches to Dating, Journal of EastAsian Archaeology,4,1, p.359-366.
    Noizet, Hélène
    2006Méthodologie des SIGappliqués à l’histoire urbaine. Le Médiéviste et l’ordinateur,44,http://lemo.irht.cnrs.fr/44/histoire-urbaine.htm.
    Noon, P.E., M.J. Leng, and V.J. Jones
    2003Oxygen-Isotope (d18O) Evidence of Holocene Hydrological Changes at Signy Island,Maritime Antarctica. The Holocene,13, p.251-263.
    Nuninger Laure
    2002Peuplement et territoires protohistoriques du VIIIe au Ier s. av. J.-C. en Languedocoriental (Gard-Hérault),博士论文, 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
    Nuninger Laure, Sanders Lena, Favory Fran ois, Garmy Pierre, Raynaud Claude, Rozenblat
    Céline, Kaddouri Lahouari, Mathian Hélène and Schneider Laurent
    2006La modélisation des réseaux d’habitat enarchéologie:trois expériences, Mappemonde,83,3, p.1-28.
    O’Connor, Terry, and John Evans
    1999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tton Publishing. London.
    Okamura Hidenori冈村秀典
    2004《商代的动物牺牲》,《考古学集刊》15,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16-235页。
    Olivier, Georges
    1975L’Ecologie humaine. PUF, Que sais-je? Paris.
    Olsen, John W.
    1987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Today. Antiquity,61, p.282-290.
    ōnuki Shizuo大貫静夫
    2000“Chūgoku bunbutsu chizusyū Konan bunsatsu” o yomu中国文物地図集-河南分冊-』を読む. In Jū no kōkogaku住の考古学. Dohsei. Tokyo,1997,第二版, p.139–154.
    Ou Myohatsu王妙发
    1988《洹河流域的史前聚落》,《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第73-93页。
    1999《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北京。P
    Pearson, Charles E.
    1980Rank-Size Distributions andth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 Systems. Journal ofAnthropological Research,36,4, p.453–462.
    裴明相
    1993《郑州商城即汤都亳新析》,《中原文物》,第3期,第29-37页。
    彭柯、朱岩石
    1999《中国古代所用海贝来源新探》,《考古学集刊》第12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第119-147页。
    Perlès, Catherine
    1990L’outillage de pierre taillée néolithique en Grèce: approvisionnement et exploitation desmatières premières. Bulletin de correspondance hellénique,114, p.1-42.
    2004Une marge qui n’en est pas une: le Néolithique ancien de la Grèce, in Aux marges desgrandsfoyersdu Néolithique,Périphériesoucréatrices?, JeanGuilaineéd. Errance.Paris,p.221-236.
    Pétrequin, Pierre, Serge Cassen, Christophe Croutsch, and Michel Errera
    2002La valorisation sociale des longues haches dans l’Europe néolithique, in Matériaux,productions, 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France, Jean Guilaine编. Errance. Paris,67-98.
    Pirazzoli, Michèle
    2010Ducollectionnisme et de la science desantiquitésà l’archéologie scientifique enChine.Journal Asiatique,1, p.115-131.
    钱益汇
    2012*《中国古代石刀功能的实证分析-基于大辛庄商代石刀的显微观察》,《东方考古》第9辑,第650-657页。
    钱益汇、方辉
    2008*《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石器工具组合的类型学研究》,《东方考古》第4辑,第69-94页。
    乔玉
    2010《伊洛地区裴李岗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复杂社会演变》,《考古学报》第4期,第423-454。
    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2007*《濮阳戚城遗址龙山文化灰坑清理简报》,《中原文物》第5期,第4-7页。
    秋维道、孙东位
    1980*《陕西礼泉县两批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第3期,第28-32页。曲石
    1991《中国玉器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
    Rapp, George, and Christopher L. Hill
    2006Geoarchaeology, The Earth-Science Approach to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2nd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Rawson, Jessica (罗森)
    1995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London.Regert, Martine, and Thibaut Devièse
    2008Reconstructing Ancient Yemeni Commercial Routes During the Middle-Ages Using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of Terpenoid Resins. Archaeometry,50,4, p.668-695.
    任式楠
    1998*《中国史前研究考察》,《考古》第1期,第1-16页。
    任向宏
    1985*《济南大辛庄龙山,商遗址调查》,《考古》第8期,第753-755页。
    日照市图书馆、临沂地区文管会
    1986*《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第8期,第680-702页。
    Rodier, Xavier
    2011Information spatiale et archéologie. Errance. Paris.
    容庚、张维持
    1984《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北京。
    Sakashita Reiko, Inoue Masakazu, Inoue Naohiko, Pan Qifeng, Zhu Hong
    1997Dental Disease in the Chinese Yin-Shang Period with Respect to Relationship betweenCitizen and Slav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03, p.401-408.
    Sakikawa Takashi崎川隆
    2003Santo sho sainan shi daishinsou iseki shutsudo no kokotsubun ni tsuite山東省済南市大辛荘遺跡出土の甲骨文について. Ashu Gakushi,2, p.28-37.
    2011《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Salanova, Laure
    2002Fabrication et circulation des céramiques campaniformes, in Matériaux, productions,circulations du Néolithique à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Guilaine éd.. Errance. Paris, p.151-166.
    Savage, Stephen H.
    1997Assessing Departures from Log-Normality in the Rank-Size Rule. Journal ofArchaeological Science,24, p.233-244.
    2012Doc Savage’s Old World Archaeology Page, http://gaialab.asu.edu/Jordan/,2012年2月28日参照。
    Sebillaud Pauline (史宝琳)
    2009Première synthèse des données archéologiques du site Shang de Huanbei (env.1420-1260avant notreère),硕士论文,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Paris,2009.
    2014《安阳出土商文化建筑材料的初步研究》,《华夏考古》,第1期,第62-71页、第141页。
    待刊《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原地区的水道设施》,《文物春秋》2014年。
    Sebillaud Pauline (史宝琳)、刘晓溪
    2013《后套木嘎遗址田野数据库的建设》,《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第89-102页。
    陕西考古所渭水队
    1960*《陕西凤翔、兴平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第3期,第13-17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家考古队
    1988*《陕西临潼康家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6期,第214-228页。
    1992*《山西省临潼县康家遗址1987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4期,第11-25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993*《陕西武功岸底先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1-28页。
    1995*《镐京西周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西安。
    2002a*《陕西神木新华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1期,第3-11页。
    2002b*《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3-18页。
    2007*《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建筑基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23-32页。
    2011《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31-39页。
    2013《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第2期,第3-10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市博物馆2009*《陕西商洛市东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12期,第3-17页。
    2010《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4期,第3-15页。
    2011《商洛东龙山》,科学出版社,北京。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
    1988*《陕西耀县北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12-16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005*《神木新华》,科学出版社,北京。
    陕西省农业勘查设计院
    1982《陕西农业土壤》,陕西科学基础出版社,西安。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6*《凤县古文化遗址》,《文物参考资料》第2期,第34-41页。
    陕西周原考古队
    1981*《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报告》,《文物》第3期,第10-22页。
    山东滨州市文物管理处、阳信县文物管理处
    2002*《山东阳信县古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第4期,第39-47页。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2003《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古》第6期,第1-6页。
    2004*《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第7期,第25-33页。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2008*《大辛庄遗址1984年秋试掘报告》,《东方考古》第4期,第288-521页。
    2011*《山东新泰雁岭关遗址调查》,《华夏考古》第1期,第3-6页。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寿光市博物馆
    2005a*《山东寿光市北部沿海环境考古报告》,《华夏考古》第4期,第3-17页。
    2005b 《山东寿光市大荒北央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第12期,第41-47页。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2010*《山东东营市南河崖西周煮盐业址》,《考古》第3期,第37-49页。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0*《济南大辛庄遗址139号商代墓葬》,《考古》第10期,第3-6页。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0*《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第1期,第11-31页。
    1987*《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89-294页。
    1989a*《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391-398页。
    1989b*《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第五次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399-406页。
    1992*《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第6期,第496-504页。
    1993*《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4,5次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95-299页。
    1995a*《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第6期,第12-27页。
    1995b*《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甲骨的初步研究》,《文物》第6期,第47-52页。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济宁地区文物料
    1985*《泗水尹家城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595-601页。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1990《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北京。
    山东省博物馆
    1972*《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墓葬》,《文物》第8期,第17-30页。
    山东省平邑县博物馆
    2001*《山东省平邑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华夏考古》第3期,第7-17页。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
    1959*《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185-188页。
    1960*《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勘查纪要》,《考古》第9期,第10-14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7《海岱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0a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考古》第8期,第27-34页。
    2010b*《海岱考古》,第3辑,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1a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3-21页。
    2011b 《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4辑,科学出版社,北京,第72-104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寿光市文化局
    2010*《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第3期,第18-36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12《淄博桐林遗址聚落形态考古报告》,《海岱考古》第5辑,第139-168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0*《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3-17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区文化局文物研究所
    1997*《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第5期,第11-24页。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青州市博物馆
    1989《青州市凤凰台遗址发掘》,《海岱考古》第1集,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第180-182页。
    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2002*《山西襄汾县丁村曲舌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9-40页。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3*《山西汾阳县峪道河遗址调查》,《考古》第11期,第961-965、972页。
    1992*《塔儿山南麓遗址调查简报》,《文物季刊》,第3期,第17-22页。
    1993*《襄汾、曲沃、闻喜、侯马三县一市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季刊》第3期,第1-8、33页。
    1996*《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
    2006a 《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6b 《2004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试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第116-127页。
    2006c 《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
    1988*《山西长治小神村遗址》,《考古》第7期,第577-583页。
    1996《长治小常乡小神遗址》,《考古学报》第1期,第63-110页。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
    2001*《山西夏县东阴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与文物》第6期,第13-28页。
    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1999*《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4期,第459-486页。
    Shaughnessy Edward L. and Loewe Michael (éd.),
    199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res.
    Shaw Charles F.,
    1930The Soils of China,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Pékin.
    Shi Yafeng, and Wang Jingtai
    1979The Fluctuations of Climate, Glaciers and Sea Level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China.In Sea Leverl,Ice,and Climatic Change (Proceedingsof the CamberraSymposium). IAHS,p.281–293.
    石璋如
    1948*《河南安陽後岡的殷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3,第21-48。
    1955《殷代的鑄銅工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6,第195-230。
    1959《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殷墟建築遺存》,史语所,台北。
    Skinner, G. William
    1985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4,2, p.271–292.
    司马迁
    2007《史记》,10册,中华书局,北京。
    Smith Adam T.
    2003The Political Landscape: Constellations of Authority in Early Complex Polit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Smith, Adam
    2008Writingat Anyang, the Role of Divination Record in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itteracy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宋爱平
    2011《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东方考古》第8辑,第156-194页。
    宋国定
    2003*《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商的朱书》,《文物》第5期,第35-44页。
    宋国定、姜欣华
    2000《郑州商代遗址孢粉与硅酸体分析报告》,《环境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
    北京,第180-187页。
    宋建忠
    1994《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第91-99页。
    宋新潮
    1991《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宋艳波、宋嘉莉、何德亮
    2012*《山东滕州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9辑,第609-626页。
    宋艳波、王青
    2011《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哺乳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8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18-329页。
    宋艳波、王青、马天成
    2010《山东广饶南河崖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87-399页。
    宋豫秦、郑光、韩玉玲、吴玉新
    2002*《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考古》第12期,第75-79页。
    宋镇豪
    1990《中国上古时代的建筑营造仪式》,《中原文物》第3期,第94-99页。
    1991《夏商人口初探》,《历史研究》第4期,第92-106页。
    1994《夏商社会生活史》,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Steinhardt, Nancy
    1990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Hawai University Press. Hawai.Stoltman, James、荆志淳、唐际根、George Rapp
    2009《商代陶器生产-殷墟、洹北商城出土陶器的岩相学分析》,《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98-218页。
    宿白
    2009《中国古建筑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
    苏秉琦
    1984《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北京。
    苏秉琦、吴汝祚
    1956*《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考古通讯》第2期,第32-38页。
    苏秉琦、殷玮璋
    1981《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第5期,第10-17页。
    孙波
    2010《桐林与两城:两种聚落模式的比较-鲁北中部-鲁东南沿海龙山时期的聚落与社会》,《东方考古》第7辑,第36-64页。
    孙波、高明奎
    2012《桐林遗址龙山文化时期聚落与社会之观察》,《东方考古》,第9辑,第138-157页。
    孙淮生、吴明新
    1996*《山东阳谷、东阿县古文化遗址调查》,《华夏考古》第4期,第19-26页。
    孙蕾、楚小龙、朱泓
    2013*《河南荥阳薛村遗址早商人骨种系研究》,《华夏考古》第1期,第55-64页。
    孙周勇
    2005《新华文化述论》,《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40-48页。2010*《周原遗址先周果蔬储藏坑的发现及相关问题》,《考古》第10期,第69-75页。
    谭德睿
    1999《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第211-250页。
    谭其骧
    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
    唐际根Tang Jigen
    1998《殷墟家族墓地初探》,《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第201–207页。
    1999a The Burial Ritual of the Shang Dynasty: A Reconstruction. In Exploring China’s Past,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in Archaeology and Art, Wang Tao ed. Saffron. London, p.173–181.
    1999b 《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第4期,第393-420页。
    2000*《从百年甲骨到新发现的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发现记》,《文物天地》第4期,第7-12页。
    2001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for the Historyof the ShangDynastyof Early Bronze Age China. Review of Archaeology,22, p.35-46.
    2004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Late Shang China–A Mortuary Perspective. Ph.D.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9《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科学出版社,北京。
    唐云明
    1957*《邢台南大郭村商代遗址探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第3期,第61-63页。
    1959*《河北邢台东先贤村商代遗址调查》,《考古》第2期,第108-109页。
    1988a*《台西遗址漆器的渊源及遗址文化性质的探讨》,《华夏考古》第2期,第62-68页。
    1988b*《河北商文化综述》,《华夏考古》第3期,第61-70页。
    Teilhard de Chardin, Pierre, and C.C. Young
    1936One the Mammalian Remains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nyang. PaleontologiaSinica, ser.C, vol.12, fasc.1.
    藤县文化馆
    1979*《山东藤县出土西周滕国铜器》,《文物》第4期,第88-89页。
    Testart, Alain
    2004a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essai sur le r le des fidélités personnelles dans la genèse dupouvoir I–Les morts d’accompagnement, Errance, Paris, vol.1.
    2004b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essai sur le r le des fidélités personnelles dans la genèse dupouvoir II–Les origines de l’état, Errance, Paris, vol.2.
    Thorp, Robert L.(杜扑)
    1991Erlitou and the Search for the Xia. Early China,16, p.1-38.
    1998《商文化考古学模式和解释》,《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第333–340页。
    2006China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Shang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
    Thote, Alain.
    1998Les bronzes rituels dans la culture chinoise. In Rites et festins de la Chine Antique,Bronzes du Musée de Shanghai, Paris, musées de la ville de Paris, éditions Findakly, p.29-35.
    田建花、金正耀、齐迎萍、李功、汪海港、李瑞亮
    2013《郑州二里岗期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研究》,《中原文物》第2期,第90-96页。
    Tilbeurgh, Véronique Van
    1999La construction d’un paysage remarquable et d’un milieu naturel: la crête des Montsd’Arrée, autour du Mont Saint-Michel de Brasparts et du Yeun Elez, in La fabrication dupaysage, édité par Kreiz11, Centre de Recherche Bretonne et Celtique. Université deBretagne Occidentale. Brest, p.313-324.
    Touchais, Gilles
    2008Sovjan et l’ ge du bronze en Albanie. In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ed., Errance. Paris, p.108–123.
    Underhill, Anne P.(文德安)
    1990Changing Patterns of PotteryProduction During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ca.2500-2000B.C.,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1Pottery Production in Chiefdoms: The Longshan Period in Northern China. WorldArchaeology,23,1, p.12–27.
    1994Variation in Settlements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 AsianPerspectives,33,2, p.197-228.
    1996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of Northern China.In Craft Productionand Social Evolution:In Memory of V.Gordon Childe, BernardWailese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1–17.
    2002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Springer. New York.Luan Fengshi, and Fang Hui
    1998Systematic, Regional Survey in S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FieldArchaeology,25,4, p.453–474.
    Valensi, Lucette
    1970Villes d’Islam, du XIIIe au XVIe siècle, in Annales-économie, Sociétés, Civilisations,numéro spécial Histoire et urbanisation. Armand Colin. Paris,915-918.
    Vandermeersch, Léon (王德买)
    1977Wangdao ou la Voie Royale, recherches sur l’esprit des institutions de la Chine archa que.
    2vol. 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Orient, Paris.
    Venture, Olivier (风仪诚)
    2002a étude d’un emploi rituel de l’écriture dans la Chine archa que (XIIIe-VIIIe s. av. n. è.),réflexion sur les matériauxépigraphiques des Shanget des Zhou occidentaux.博士论文,Université Paris VII.
    2002b L’écriture et la communication avec les esprits en Chine ancienne, Bulletin of the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74, p.35-65.
    Verri, G., T. Opper, and Thibaut Devièse
    2010The ‘Treu Head’: ACase studyin Roman Sculptural Polychromy. The British MuseumTechnical Research Bulletin,4, p.39-52.
    Vital, Jo l
    2008Architectures, sociétés, espaces durant l’age du bronze. Quelques exemples dans lebassin rhodanien. Dans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 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Collège de France, Jean Guilaine ed. Errance. Paris, p.179-201.
    王传雷、祁明松、李永涛
    1998《盘龙城商代城址田野考古物探工作总结》,《江汉考古》第3期,第49-52页。
    Wang Gungwu
    1985Loving the Ancient in China. in Who Owns the Past?: Papers from the AnnualSymposium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175–195.
    王恢
    1978《中国历史地理》,台湾学生书局,台北。
    王建华
    2007《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考古》第4期,第63-73页。
    2009《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健康状况的初步考察》,《考古》第5期,第61-69页。
    2011《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2《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东方考古》,第9集,第68-101年。
    王克林
    1985《从龙山文化的建筑技术探索夏文化》,《夏文化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第327-333页。
    王麟昌、尹申平1988*《陕西麟游古遗址调查简报》,《文博》第4期,第3-14页。
    王立新
    1998《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999《试论早商文化的分布过程》,《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许倬云、张忠培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第335-362页。
    2004《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65–385页。
    2006《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第410–426页。
    2009《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考古》第12期,第47-55页。
    王立新、付琳
    待刊《论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考古》。
    王立新、胡保华
    2011《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79-193页
    王立新、朱永刚
    1995《下七垣文化探源》,《华夏考古》第4期,第59-67页。
    王青
    1993《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展》,《中原文物》第4期,第63-72页
    2004《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华夏考古》第1期,第90-97、106页。
    2006a*《鲁北地区的先秦遗址分布与中全新世海岸变迁》,《环境考古研究》第3辑,第64-72页。
    2006b*《山东北部沿海先秦时期海岸变迁与聚落功能研究》,《东方考古》第3辑,第282-297页。
    2010*《博爱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的多学科研究实践与探索》,《华夏考古》第3期,第60-66、76。
    2012《山东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华夏考古》4期,第59-69页。
    王清
    1999《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中原文物》第1期,第34-42页。
    王庆
    1998《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北京大学学报》,34,1,第106-113页。
    1999a 《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地理科学》,19,3,第225-230页。
    1999b 《全新世中期以来山东半岛东北岸相对海面变化与海积地貌发育》,《地理研究》18,2,第122-129页。
    王昭毅、严志斌
    2006《陶寺中期墓地被盗的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第5期,第4-7页。
    王世和等
    1991《案板遗址孢粉分析》,《环境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北京,第56-65页。
    王守春
    1998a 《历史时期莱州湾沿海平原湖沼的变迁》,《地理研究》,17,4,第424-428。
    1998b 《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53,5,第445-452页。
    王守功
    1996*《景阳岗龙山城址考古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1日,第1板。
    2004《山东龙山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济南。
    王树芝
    2005《木炭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科技考古(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01–206页。
    王树芝、路超、岳洪彬、岳占伟、赵志军
    2010《殷墟大司空M303出土的植物叶片研究》,《考古》第10期,第86-92页。
    王树芝、王增林、何驽
    2011《陶寺遗址出土木炭研究》,《考古》第3期,第91-93页。
    王树芝、王增林、许宏
    2007《二里头遗址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中原文物》第3期,第93-99页。
    王文楚
    1996《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北京,第1–17页。
    王小娟、王晓毅
    2013《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土成分分析》,《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106-111页。
    王星光
    2004《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6《生态环境变迁与商代农业发展》,《环境考古研究》第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第176-185页。
    2008《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中原文物》第5期,第57-62页。
    王学荣
    2000*《河南偃师商城第II号建筑群遗址研究》,《华夏考古》第1期,第41-60页。
    2006《偃师商城废弃研究-兼论与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关系》,《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97-327页。
    王迅、常怀颖、朱博雅
    2008*《河北临城补要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2月29日,第2板。
    王宜涛
    1991《紫荆遗址动物及其环境》,《环境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北京,第97-99页。
    王永波
    1987《胶东半岛上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第5期,第29-31页。
    王月前、佟伟华
    2005*《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纪念垣曲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第11期,第3-18页。
    王震中
    2008*《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的考察》,《东方考古》第4辑,第162-174页。
    魏兴涛
    2008*《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诺干问题探讨》,《中原文物》第3期,第36-43、86页。
    魏兴涛、孔昭宸、余新红
    2007《河南西平上坡遗址植物遗存试探》,《华夏考古》第3期,第79-82页。
    魏续印
    2007《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考古与文物》第6期,第44-50页。
    文焕然
    2006《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重庆。
    Wheatley, Paul
    1971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the Ancient Chinese City. vol.1. Adl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Wilkinson, Leland
    1988a SYGRAPH. SYSTAT. Evantson.
    1988b SYSTAT: The System for Statistics. SYSTAT. Evantson.
    Williams, John W.
    2009Quaternar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Encyclopedia of Paleoclimatology and AncientEnvironments, Vivien Gornitz编, Springer. New York, p.2–15.
    Winkler, Marjorie G., and Pao K. Wang
    1993The Late-Quaternary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China. In Global Climates since theLast Glablial Maximu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221–264.
    吴文婉、郝导华、靳桂云2010*《济南彭家庄遗址浮选结果初步分析》,《东方考古》第7辑,第358-369页。
    伍献文
    1949《记殷墟出土之鱼骨》,《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第139-143页。
    夏名采、刘华国
    1996《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第5期,第21-28页。
    西安半坡博物馆
    1982《渭南北刘新石器早期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4期,第1-10页。
    1983*《陕西岐山双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3辑,第51-68页。
    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6《渭南北刘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史前研究》第1-2期,第111-127页。
    夏鼐
    1984《什么是考古学》,《考古》第10期,第931-935页。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
    2006*《陕西旬邑下魏落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第8期,第19-34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2000a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2阶段成果概要》,《文物》第12期,第49-62页。
    2000b 《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
    2003《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中国科学》,33,9,第881-888页。
    夏正楷、杨晓燕
    2003《我国北方4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第6期,第667-674页。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87*《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第10期,第865-872页。
    1988*《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第6期,第1-22页。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
    1992*《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五次发掘》,《文物》第11期,第1-10页。
    1996*《案板遗址仰韶时期大型房址的发掘-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6次发掘纪要》,《文物》第6期,第41-48页。
    1998*《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与文物》第6期,第6-16页。
    2000*《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北京。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
    2006*《陕西旬邑下魏落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9期,第21-31页。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2006*《旬邑下魏落》,科学出版社,北京。
    谢瑞居
    1998《论中国史前卜骨》,《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西安,第115–126页。
    谢仲礼
    1994《‘玉器时代’一个新的概念的分析》,《考古》第10期,第832-836页。
    邢台东先贤考古队
    2002*《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第1辑,第371-451页。
    2003*《河北邢台市东先贤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第11期,第27-40页。
    许宏
    2000《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第1-6页。
    2004*《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第11期,第32-38页。
    2009《最早的中国》,文物出版社,北京。
    2012《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东方考古》第9辑,第188-204页。
    许宏、杜金鹏
    2005*《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许进雄
    1988《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徐龙国
    2010《汉长安城城墙夯筑技术的观察与认识》,《考古学集刊》18,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56-371页。
    许顺湛
    1993《隞都说与郑亳说的对峙》,《中原文物》第3期,第17-22页。
    2010《临汾龙山文化陶寺类型聚落研究》,《中原文物》第3期,第34-39页。
    许伟
    1989《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第4期,第40-50页。
    许伟、杨建华
    1989a*《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第3期,第1-21页。
    1989b*《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第3期,第22-34页。
    许倬云
    2004《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
    闫铁城
    1994《论商亳在郑州》,《中原文物》第1期,第20-25、40页。
    严文明
    1981《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第6期,第41-48页。
    1998《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4–34页。
    阎文儒
    2004《中国考古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
    杨鸿勋
    200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9《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北京。
    杨贵金、张立东
    1994*《焦作市府城古城遗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第1期,第1-11页。
    杨宽
    1987《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Yang, M.L., C.W. Lu, and C.C. Yang
    2004The Us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Monitoring the SubsurfaceMorphologies of Archa c Jades. Archaeometry,46,2, p.171-182.
    杨绍舜
    1981*《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第3期,第211-212页。
    杨升南
    1992《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
    杨锡璋Yang Xizhang
    1983《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第10期,第929-934页。
    1986The Shang Dynasty Cemetery System. In Studies of Shang Archaeology, Selected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ng Civilization, édité par ChangKwang-chih. Yale University Press. Yale, p.49–63.
    1989《殷人尊东北方位》,《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305-314页。
    杨锡璋、杨宝城
    1977《从商代祭祀看商代努力社会的人牲》,《考古》第1期,第13-19页。
    杨亚长
    2010《陕西龙岗寺遗址的白陶及相关问题》,《东南考古研究》,第4集,第207-216页。
    杨育彬
    1964*《河南偃师仰韶及商代遗址》,《考古》第3期,第161-162页。
    杨肇清
    1993《略论商代二里岗期青铜铸造业及其相关问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4-71页。
    杨钟健、刘东生
    1949《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第145-154页。
    严志斌
    1999《试析小神二里头时期遗存》,《北方文物》第1期,第25-30页。
    姚孝遂
    1960《“人牲”和“人殉”》,《史学月刊》第9期,第31-35页。
    叶万松、周昆叔、方孝廉、赵春青、谢虎军
    2000《皂角树遗址古环境与古文化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二)》,科学出版社,北京,第34-40页。
    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
    2001《全新世华北平原洪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37,2,第280-284页。
    殷墟孝民屯考古队
    2007a 《河南安阳市孝民屯新石器时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3-13页。
    2007b 《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考古》第1期,第14-25页。
    Yoffee Norman
    2005Myths of the Archaic State. 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ities,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Yon, Marguerite
    2008Une capitale de l’ ge du bronze au Levant: Ougarit. Dans Villes, villages, campagnesde l’ ge du bronze-Séminair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édité par Jean Guilaine, Errance.Paris, p.65-85.
    尤仁德
    2002《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北京。
    袁广阔、侯毅
    2007《从城墙夯筑技术看早商诸城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文物》第12期,第73-76页。
    袁广阔、秦小丽
    2000*《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4期,第501-536页。
    袁广阔、秦小丽、杨贵金
    2000*《河南焦作市府城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第2期,第16-35页。
    袁靖
    1994《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第4期,第919-928页。
    1999《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第1期,第1-22页.。
    2001《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第5期,第51-58。
    2004《河南安阳殷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两点知识》,《考古学集刊》第15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36-242页。
    2009a 《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9b 《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80–89页.。
    2009c 《中国新石器时代用猪祭祀及随葬的研究》,《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145-163页。
    2009d 《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70-79页。
    袁靖、黄蕴平、吕鹏、陶洋、杨杰
    2007《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科技考古(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11页。
    袁靖Yuan Jing and Rowan Flad (傅罗文)
    2002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tiquity,76,293, p.724-732.
    2003Two IssuesConcerningAncient DomesticatedHorsesinChina. Bulletinof the Museum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75, p.110-127.
    2005New Zo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Shang Dynasty Animal Sacrifice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4, p.252-270.
    袁靖、唐际根
    2000《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第11期,第75-81页。
    袁祖亮
    1994《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
    2005《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古地理学报》,7,2,第283-286页。
    岳洪彬
    2002《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考古》第4期,第69-80页。
    2006a 《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6b 《殷墟青铜器纹饰方向性研究》,《三代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第194-208页。
    岳占伟、岳洪彬
    2008《殷墟首次发现重要的商代制陶作坊区》,《中国文物报》2008年10月15日2版。
    俞伟超
    1985《中国古代都城计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第2期,第52-60页。
    2002《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古史的考古探索》,文物出版社,第138-143页。
    俞为浩
    2010《中国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于倬云
    2004《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Z
    Zaninetti, Jean-Marc
    2005Statistique spatiale: méthodes et applications géomatiques, Hermes Science Publications,Paris.
    枣庄市文物管理站
    1984*《枣庄南部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第4期,第289-301页。
    曾锦城
    1989《河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
    张昌平、刘煜、岳占伟、何毓灵
    2010《二里岗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考古》第8期,第79-86页。
    张光直Chang, K. C.
    1962China, In Braidwood, Robert John, Wenner-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Research. Courses Toward Urban Life: Arch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Some CulturalAlternates. Aldine Pub. Co., p.117-192.
    1980Shang Civilis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1Archaeology an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orld Archaeology, vol.13, no2, p.156-169.
    1983The Origin of Shang and the Problem of Xia in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GreatBronze Age of China, Kuwayama ed. Los Angeles CountyMuseum of Art. Los Angeles, p.10-15
    1985《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第2期,第61-67页。
    1986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8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1999China on the Eve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37-73.
    张国硕
    1996《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第1期,第1-7页。
    张国维1990*《山西闻喜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第3期,第200-205页。
    张海
    2011《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主义特征与传统》,《华夏考古》第4期,第137-145、150页。
    张锴生1995*《偃师商城始建年代与性质的再探讨》,《中原文物》第1期,第9-15页。
    张莉
    2012《新砦期年代与性质管见》,《文物》第4期,第83-89、96页。
    张立东
    2011《偃师商城名“汤”说补考》,《考古学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25-234页。
    张礼艳
    2009《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12《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报》第1期,第23-62页。
    2013《沣西地区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41-52页。
    张立柱
    2003*《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科学出版社,北京。
    张松林
    1986*《郑州市西北郊区考古调查简报》,《中原文物》第4期,第1-11页。
    张天恩
    2000《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考古与文物》第3期,第44-50、84页。
    张维华
    1993《汤都四迁刍议》,《中原文物》第3期,第48-56页。
    张渭莲
    2006《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中原文物》第1期,第37-45页。
    Zhang X., I Good, and R. Laursen
    2008Characterization of Dyestuffs in Ancient Textiles from Xinjiang. Journal ofArchaeological Science,35,4, p.1095-1103.
    张应桥
    2006《试论夏商城市水利设施及其功能》,《华夏考古》第1期,第41-47页。
    张映文、吕智荣
    1988《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1期,第47-56页。
    张学海
    1995《鲁西两组龙山文化的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第4期,第47-58页。
    2006《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北京。
    张雪莲、仇士华
    2006《夏商周断代工程应用的系列样品方法测年及相关问题》,《考古》第2期,第81-89页。
    张志华、梁长海、张体鸽
    2007*《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文物》第3期,第48-49页。
    张忠培
    1983《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7《前言》,《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第1-5页。
    赵春青
    2001《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赵春青、吕鹏、袁靖、方燕明
    2012《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和锶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第11期,第89-96页。
    赵春青、张松林
    2010《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中原文物》第2期,第30-35页。
    赵春燕、陈星灿、刘莉
    2010《东下冯遗址圆形建筑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考古学集刊》第18集,第543-548页。
    赵春燕、李志鹏、袁靖、赵海涛、陈国梁、许宏
    2011《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来源初探-根据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第7期,第68-75页。
    Zhao Chunyan赵春燕, Lü Peng吕鹏and Yuan Jing袁靖,
    2012Strontium Isotope Analysis of Archaeologcial Fauna from the Wadian Site, in Revive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 p.227-233.
    赵丛苍、宋新潮
    1986*《陕西凤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史前研究》第3-4期,第62-73页。
    赵文艺、宋澎
    1994《半坡母系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
    赵希涛
    1984《中国海洋演变研究》,福建科学出版社。
    1996《中国海面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
    赵志军
    2006《海岱地区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253-257页。
    2007《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科技考古(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编,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11页。
    2010《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
    赵志军、方燕明
    2007《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华夏考古》第2期,第78-89页。
    赵芝荃
    2001*《偃师商城建筑概论》,《华夏考古》第2期,第34-47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
    2012《浙江湖州南山商代原始瓷器窑址发掘简报》,《文物》第11期,第4-15页。
    郑洪春
    1988*《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发掘》,《考古与文物》第6期,第229-238页。
    郑洪春、穆海亭
    1988*《长安县花园村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博》第1期,第3-5页。
    郑若葵
    1995《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中原文物》第3期,第84-93页。
    2007《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新乡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2004*《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2002年秋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第5期,第3-19页。
    郑州大学考古系、新乡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2005*《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试掘简报》,《中原文物》第3期,第4-8页。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河南登封南洼遗址2004年试掘简报》,《中原文物》第3期,第4-22页。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1a*《河南登封南洼遗址殷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5期,第4-10页。
    2011b*《登封南洼2004-2006年二里头文化聚落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6期,第4-19、36页。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2005*《豫东商丘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华夏考古》第2期,第13-27页。
    2006*《新乡李大召》,科学出版社,北京。
    郑州市博物馆
    1986*《郑州市商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324-336页。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
    1986*《河医二附院等处商代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4期,第28-33页。
    1992*《河南荥阳县阎河遗址的调查与试掘》,《中原文物》第1期,第77-84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8*《郑州南关附近商代灰坑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2期,第10-19页。
    2002*《郑州市铭功路东商代遗址》,《考古》第9期,第45-61页。
    2004《郑州大师故2002-2003》,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9*《郑州市老坟岗商代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4期,第4-20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5*《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第6期,第3-6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2004*《河南荥阳大师姑遗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文物》第11期,第4-18页。
    2009*《河南荥阳西司马遗址晚商墓地发掘简报》,《中原文物》第3期,第4-9、24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1*《新郑望京楼发现: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11年1月28日,第4板。
    2012*《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遗址东一城门发掘简报》,《文物》第9期,第4-15页。
    Zheng Zhuo, Yuan Baoyin, and Nicole Petit-Maire
    1998Paleoenvironm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the HoloceneOptimum. Episodes,21, p.152-158.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
    2007*《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009*《山西夏县辕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1期,第3-25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1995*《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IV区仰韶早期遗存发现》,《文物》第7期,第40-51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6*《1984年山西垣曲古城东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6期,第27-40页。
    1997a*《1988-1989年山西垣曲南关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第10期,第12-29页。
    1997b*《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文物》第12期,第4-15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
    1996*《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1*《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59*《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北京。
    1962*《沣西发掘报告1955-1957年陕西长安县沣西乡考古发掘资料》,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0*《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4《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8a 《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北京。
    1988b*《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2《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4《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9《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
    2002*《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第7期,第6-8页。
    2003《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滕州前掌大墓地》,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7《南彬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2010a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0b*《中国聚落考古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1*《纪念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考古与文化遗产论坛》,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工作队
    1972a*《1971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14-25页。
    1972b*《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8-19页。
    1979《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学报》第1期,第27-146页。
    1982*《安阳后冈新时期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第6期,第565-583页。
    1983《河南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90-97页。
    1985*《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1期,第33-88页。
    1993*《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第10期,第880-903页。
    1998a 《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第10期,第13-22页。
    1998b*《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23-35页。
    2003a*《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查与试掘》,《考古》第5期,第3-16页。
    2003b*《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17-23页。
    2004a*Survey and Test Excavation of the Huanbei Shang City in Anyang, ChineseArchaeology,4, p.1-20.
    2004b*A Brief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Palatial Compound F1at the Huanbei Shang Cityin Anyang, Henan, Chinese Archaeology,4, p.21-28.
    2004c*《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第296-358页。
    2012a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考古》第12期,第43-58页。
    2012b 《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第12期,第3-2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中加洹河流域考古调查课题组
    2010a*《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查简报》,《考古》第1期,第3–8页。
    2010b*《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2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9-22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1961*《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82-85、81页。
    1974*《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43-248页。
    197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III、VIII区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302-309、294页。
    198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考古》第5期,第460-462页。
    1983*《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199-219页。
    1984a*《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37-40页。
    1984b*《偃师二里头遗址1980-1981年II区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582-590页。
    1985*《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仰韶文化遗存》,《考古》第3期,第193-196页。
    1986《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第4期,第318-323页。
    1992*《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94-303页。
    2002*《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一件青铜钺》,《考古》第11期,第31-34页。
    2005a 《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第5期,第18-37页。
    2005b*《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的考古新发现》,《考古》第7期,第15-2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
    1981*《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13-18、76页。
    1987*《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考古》第8期,第692-70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队
    1981a*《河南密县新砦遗址的试掘》,《考古》第5期,第398-408页。
    1981b*《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第5期,第385-397页。
    1982*《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4期,第427-476页。
    1984*《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872-879页。
    1985a*《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322-335页。
    1985b*《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第10期,第872-879页。
    1988*《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128-140页。
    1995*《偃师商城第II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1期,第963-978页。
    1998*《河南偃师商城东北偶发掘简报》,《考古》第6期,第1-8页。
    1999*《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1-14页。
    2000*《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1-12页。
    2006a*《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第6期,第3-12页。
    2006b*《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考古》第6期,第13-31页。
    2006c*《河南偃师商城IV区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第6期,第32-42页。
    2011*《河南偃师商城西城墙2007与2008年勘探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3期,第385-41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
    1982*《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考古学报》第1期,第49-70页。
    2010a*《河南偃师市灰嘴西址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36-46页。
    2010b*《2002-2003年河南偃师灰嘴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第3期,第393-422页。
    2010c*《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3-1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2012*《郑州站马屯西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第4期,第14-3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
    1989*《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第123-14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古城工作队
    1984*《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第6期,第488-504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
    1956《洛阳涧滨古遗址及汉墓》,《考古学报》第1期,第11-28页。
    1960*《洛阳涧滨仰韶、殷文化遗址和宋墓清理》,《考古》第10期,第10-13页。
    1961*《1959年豫西六县调查简报》,《考古》第1期,第29-32页。
    196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第215-224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
    1965*《山东泗水、兖州考古调查简报》,《考古》第1期,第6-12、30页。
    1992*《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第3期,第365-392页。
    2000*《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考古》第7期,第13-28页。
    2005*《山东茌平校场铺遗址龙山文化城墙的发现与发掘》,《考古》第1期,第3-7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1980*《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18-31页。
    1984《山西临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考古》第12期,第1069-1071页。
    1988*《陕西曲沃县方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289-294页。
    2004*《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第2期,第3-6页。
    2007*《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 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第4期,第3-25页。
    2010*《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3-16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河南省南阳市文物局
    2009*《2008年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17,1,第70-74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
    1983《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第30-42页。
    1986*《陶寺遗址1983-1984年III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第9期,第773-78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
    2003《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第9期,第3-6页.。
    2004*《陕西临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第7期,第9-24页。
    2005*《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3期,第307-346页。
    2008*《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建筑基址》,《考古》第3期,第3-6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临汾行署文化局
    2003*《山西临汾县陶寺遗址II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第3期,第3-17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
    1983*《1981-1982年陕西武功县赵家来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第7期,第584-587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2007《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香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砦队
    2009*《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3-1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a*《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第16-31页。
    2009b*《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第2期,第32-47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6*《河南心目是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式建筑》,《考古》第1期,第3-6页。
    中国文物报社
    2006a 《发现中国2004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
    2006b 《发现中国2005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
    2007《发现中国2006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
    2008《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
    2009《发现中国2008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学苑出版社,北京。
    2010《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09》,中国文物报,北京。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
    1999*《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
    1997*《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第4期,第1-15页。
    2002《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第5期,第10-18页。
    2004《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第9期,第7-18页。
    周昆叔
    2007《环境考古》,文物出版社,北京。
    Zhou Mingquan, Romanowska Iza, Wu Zhongke, Xu Pengfei and Verhagen Philip
    2012Revive the Past-Proceedings of the39th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 Pallas Publications, Amsterdam.
    周原考古队
    2002*《陕西扶风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第9期,第3-25页。
    2004《2003年秋周原遗址(IV B2区与IV B3区)的发掘》,《古代文明》,第3集,第437-490页。
    2005*《陕西周原七里河流域调查报告》,《考古学报》第4期,第449-484页。
    2010*《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7期,第50-105页。
    2011《周原庄李西周铸铜遗址2003与2004年春季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2期,第245-300页。
    朱凤瀚
    1989《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
    2009《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朱光华
    2006*《洹北商城与小屯殷墟》,《考古与文物》第2期,第31-35页。
    2012《试论中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第2期,第34-41、47页。
    褚金刚
    2009*《新砦期遗存辨析》,硕士论文,吉林大学。
    淄博市文物局
    1997*《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考古》第11期,第1-17页。
    邹衡
    1980a 《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95–183页。
    1980b 《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第31–93页。
    1992《内黄商都考略》,《中原文物》第3期,第1-6页。
    1998a*《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隞都说辑补》,《考古与文物》第4期,第1-3页。
    1998b*《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隞(嚣)都说辑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北京,第169-172页。
    2005《对“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的商榷》,《华夏考古》第4期,第68-70和77页。
    邹逸麟
    1998《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