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代乐仪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周代礼乐的仪式研究,从礼仪用乐的仪式角度,研究乐在礼制中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以考古学及人类学的仪式音乐方法为辅来完成。并以文字、图片、乐类文物相结合形式进行论述。
     本文以礼、乐、仪三线索贯穿全文。礼,指在周代历史背景与五礼框架下,考虑周代礼制的建立、发展、鼎盛、崩坏进程;乐,指从乐之于礼的作用角度,探求礼、乐关系;仪,包含外在可观之“仪容”和内在规定之“仪则”。此线索表现为乐仪、礼乐关系、乐仪在礼乐关系中的作用三问题,并决定本文结构,分理论、文献、礼制、崩坏四部分。理论、文献部分乃解决第一问题,礼制、崩坏部分则解决后两个问题。
     理论部分,论述乐仪的乐器、乐舞、乐所、乐人、乐节、乐种六要素。乐器,有奏乐之器与节乐之器;乐舞,则从地域、乐节、射仪三角度论述;乐所,有空间、方位两层含义,从宫城结构及建筑内部结构论之;乐人,包含听乐之人和作乐之人两方面,后者论述其身份等级、性别、分类、仪位等内容;乐种,论礼乐、雅乐、燕乐、散乐、祭乐、房中乐、乡乐、缦乐的礼仪状态及相互关系。是为第一、二章。
     文献部分,包含文字、图片、乐类文物三种文献。文字部分,梳理“十三经”所载周代乐仪及前人研究。分经文记载、古人经解、今人研究三部分。是为第三章;图片部分,分析人们对周代乐仪所做的图解,根据五礼框架进行仪节分析。是为第四章;乐类文物部分,通过出土的乐类文物,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表现为对文献的补充、证伪、证明三个角度。是为第五章。
     礼制部分,主要讨论礼、乐关系。首先在导论部分,总论周代的礼、乐关系。其后从乐仪角度,分两章论述乐对礼制的两个维护作用。(1)以乐学礼,方式有二:从乐人学习礼,很多礼仪教育是在乐所中随乐人进行的,奏乐与学礼互不分离。学礼乐方式,有常时之教和临时之教两种,前者有正业、居学两种,后者有诏、教、谏三种;从作乐活动学习礼,在演习礼乐的活动(习舞、大合乐)中穿插、蕴涵礼之仪、义。(2)以乐行礼,包含作乐行礼、止乐行礼两方面。礼仪场合中乐的使用与否,均体现行礼目的。前者是在五礼框架下论述仪节随乐节而行之仪;后者论述周代禁乐之仪,指出当时存在通过禁乐以行礼现象。是为第六、第七章。
     崩坏部分,论述乐仪对礼制的破坏作用,可称为以乐坏礼。对礼制的僭越可通过乐仪反映出来。礼崩乐坏的过程正是乐仪变迁过程,新仪式取代旧仪式,新秩序代替旧秩序。本文从乐仪的地域、性别及接受三角度论述:(1)地域因素,西周乐舞多为西北周人之乐,至春秋以降,各地土风俗乐重新抬头,被当地人推崇,而冷落、排斥他人(周人)之乐。(2)性别因素,西周乐人为男性,东周时男女乐人混杂。女乐进入宫廷,冲击男性乐人地位,使后者四散而落入民间。(3)乐仪接受,对比西周礼乐与东周新乐的乐仪特点,论述西周乐仪的自身局限及吸引力下降问题。在这对比中,人们最终接受新乐,而对西周礼乐敬而远之。在这内外交困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礼崩乐坏现象。是为第八章。
     在结论部分,本文认为,礼乐的政治作用是在用乐仪式中实现的。西周礼乐仅是西北周人之乐,与列国之乐并存。周人希望在全国推广自己的乐仪,压制各地方俗乐及淫乐,实现移风俗、一天下目的。然而,春秋以降,随着周王室衰微,各侯国不再违心地顺从西周乐仪。或从情感上疏远之,而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本地乐舞,以娱乐自己;或从政治上僭用之,不遵从西周乐仪,以与天子争夺权利。
     最后的展望部分,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及本课题继续研究的空间。
This article is a Ritual Study of rites and music in Zhou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usical ritual,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music in ritual.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based methods of Bibliography, archeology and anthropology ritual music methods supplemented to complete. Research data i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text, pictures, music relics.
     In this paper, ritual, music, musical ritual three clues throughout the text, ritual, refers to the Zhou historical and Five Rites framework,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the Zhou ritual's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peak, collapse process;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refers to the role of music in the rit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ritual and music; musical ritual, including Extrinsic appearance and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 These three clues above leads to the musical Sequence, the relationship of ritual and music, the function of the musical Sequ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this determin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at is, theory, literature, ritual, collaps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part is the first problem to solve, ritual, collapsing part to solve two problems later.
     Theoretical part discussing the musical ritual's six elements, witch is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works, Music occasions, musicians, music sequences, Music Genres. Musical instrument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witch is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Controlling music instruments; Musical works, From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witch is Geograph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music factors, Archery program; Music occasions, Contains two meanings, such as space, orientation, also from 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musicians, discussing the rank of their identity, gender, classification, space, orientation, etc; musical genres, discussing the Etiquette state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every genres. Such as ritual's music, Orthodox music, Banquet Music, Folk music, Sacred Music, Chamber Music, Country Music, Miscellaneous music. This is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Literature part contains three documents, which are text, pictures, and music relics. In the text section, Carding the musical ritual and previous studies contained in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This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Classic record, the ancients Research, and Today's research three parts. This is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picture section, the main job is to explain the picture of the music ceremony information, these pictures drawn by previous scholars. The writing mode of this part, mainly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ive rituals. This is the fourth chapter; in the musical relics section, the main task is to interpret the musical ritual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al relics, to make up the lack of the musical ritual. 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 namely, supplements to the text, falsification, prove. This is the fifth chapter.
     Ritual part The main work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 and music in Zhou Dynasty. First of all,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work is to discuss the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 and music by the previously Scholars.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ritual, discusses the role of music for the Zhou ritual system.(1) Through music learning ceremony, there are two ways:from musicians to learn the ceremony, many of the ceremony education are conducted by the musicians in Music occasions, play music and ceremony education are not mutually separated. There are two ways to learn ritual music,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fixed and of temporary; the former has two ways to learn, witch is the prescribed courses and Study at home. The latter has tree ways to learn, witch is Tell, teach, Remonstrance; from Music activities witch was Learning music and Instrumental ensemble to learn the ceremony, by Inserting the ritual and Cormotative meaning.(2) Through music to ritual, including Play music and No music. Ceremonial occasions, the use of music or not, are reflected salute purposes. The former are discuss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ive ritual ceremonies to run etiquette with music ritual; latter discusses the Ban Music Systems, and pointed out the phenomenon that salute the presence through the ban music. This is the sixth and seventh chapters.
     Collapse part discusses the role of music ritual of destruction, to be called Ceremonial destruction through music. The transgression of the ritual is reflected through music ritual. Ceremony Disintegra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music ritual changes, the new replaces the old ritual ceremony, the new order to replace the old order. We discuss three aspects to this issue, witch is Geographical factors, Gender, Acceptability:(1) geographical factors, the Western Zhou Music was Most belong to the music of the Northwest, After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Re-emergence of the local folk music, and was the locals like, and Do not like, exclusion others (Zhou Dynasty) music.(2) Gender, Play music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men, Eastern Zhou period, male and female musicians mixed. Female musicians began to enter the palace, they impact the dominance of male musicians, so that the latter scattered and fell into civil.(3) Acceptability, In this section, we compare the Western Zhou music ritual and Eastern Zhou new music,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music ritual and its attractiveness fading phenomenon. In contrast, people eventually accept the new music, while the Western Zhou ritual at arm's length. In this beleaguered situation, Ceremony Disintegration appeared inevitable. This is the Chapter VII.
     Conclus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olitical role of ritual music is achieved through music ritual. Western Zhou ritual music is just Belong Zhou tribe in northwest, the music coexist with other tribes. Zhou people want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ir music ritual to suppress the local folk music and Excessive music, Thus achieving shift customs, a world purpose. However, After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Zhou forces, Vassal state against their country no longer obey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music ritual. Means they resist, or alienated from the emotion, but to accept their feelings more suitable for local music to entertain themselves; or from a political point of transgression fails to comply with the Western Zhou arranged music ritual, and thus compete with the emperor rights.
     Prospect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rt is to point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article, and found that those deserve to continue to study.
引文
①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为了行文不至于重复,在硕士论文已有论述者,本文略而不载。所以,在看本文之前,最好对作者硕士论文的内容有一个简单了解。
    ② 前人研究有很多成果,本节仅是举其大概。具体见第三章。
    ③ 本文资料虽以经书为主,然亦旁涉他部。清人叶德辉有云“经有六证”,即“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清人徐珂《清稗类钞·经术类》引)则史、子、集三部皆当涉猎。
    ① (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卷三云“《论语》于金奏至间歌以‘翕如’诸言形容其象”,《清经解续编》本。
    ② 如乐官,《周礼》为天子礼,《仪礼》为诸侯、大夫、士礼,孔颖达认为大司乐、乐师对应大、小乐正。(《礼记·王制》“大乐正”孔颖达疏云“大乐正于周是大司乐”,《文王世子》“小乐正学干”孔疏云“诸侯谓之小乐正,天子谓之乐师,此有大乐正及小乐正,《周礼》有大司乐,有乐师”)贾公彦非之,云大、小乐正均对乐师,大乐正不对大司乐。“大乐正不当天子大司乐”,“不得以大乐正当之”。(《仪礼·燕礼》“乐正先升”贾公彦疏。)宋魏了翁从贾说,在《仪礼要义》卷十四云“天子有大司乐、乐师,诸侯无大司乐,直有大乐正、小乐正。以其诸侯兼官,此二者皆当天子乐师”。方慤云“大乐正即大司乐也,《月令》有乐正又有乐师者,彼非周制故耳”。(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引)或认为《礼记》大司成为《周礼》大司乐,王炎云“大司成即大司乐也,不谓之大司乐而谓之大司成者,以世子及国子之德业,大司乐教之使成也”。(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引)方苞《礼记析疑》卷八亦云“大司成即大司乐”。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四、陆陇其《读礼志疑》卷五、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均否定此说。
    ③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三。
    ⑤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⑥ 《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万者何?干舞也”。而杜注之义,孔颖达结之云“万是舞之大名”。(《左传·宣公八年》“万人,去籥”孔颖达疏。)
    ⑦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一云“《公羊》非也”。
    ⑧ 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云“古文学家即尊信《周礼》,亦但可以《周礼》解《周礼》,不可以《周礼》解各经”。梁启超亦云诸经“所记各项礼制,往往东一鳞西一爪,非互勘不能说明。互勘起来,更矛盾百出。学者对于哪部经都不敢得罪,只好四方八面弥缝会通。根本不能全通的东西,越会通越弄到一塌糊涂。议礼所以纷如聚讼,就是如此”。(《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卷十三,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黄侃:《礼学略说》云“经义差牾,出以弥缝”。(《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4年,第448页。)
    ⑨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引。(清)梅冲:《然后知斋四书五经答问》卷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615页。
    ⑩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之《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注。
    11 (清)魏源:《诗古微》上篇之一附录,《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3页。
    ① 曹元弼:《礼经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14、715、717、720、726、727页。
    ② 四库馆臣有云,“西汉学者大都专治一经,彼此不能相通,师说所承,每多乖异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驳五经异义》)“先儒授受,大抵专治一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四。)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三十九云“西汉学士大都专治一经”,“至东汉而兼者渐多”。田雯:《古欢堂集雯》卷四十四云“汉儒专治一经,如董仲舒治《公羊春秋》矣。学不旁杂于他经,经不剽盗于他氏,自立一说”。
    ① 此可参考附录一、二。
    ② 《旧唐书·礼仪志》载西汉之“五礼无著定之文”,杨志刚因此认为,除郑玄三礼注外,“两汉的礼仪学尚属草创,没有出现有系统、有影响的作品”。(《中国礼学史发凡》,《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第55页)
    ③ (元)胡震:《周易衍义》卷十六。
    ④ (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卷九。
    ① (宋)胡瑗:《周易口义》。
    ② 《淮南子·人间训》。
    ③ 《国语·晋语》。
    ④ (清)毛奇龄:《尚书广听录》卷四。
    ⑤ (清)万斯大:《仪礼商》附录。
    ⑥ (宋)杨简:《慈湖诗传》卷十五。
    ⑦ (宋)朱震:《汉上易传》卷八。
    ⑧ (清)陈放源:《毛诗稽古编》卷二十二。
    ⑨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四十八。
    ⑩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十二引郑鄂语。
    11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十八。
    12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六十六引蔡德晋语。
    13 《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孔颖达疏引。
    14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九《舞人》。
    15 (宋)郑樵:《通志·乐略》。
    ① 《礼记·檀弓上》“县而不乐”孔颖达疏。
    ②《魏书·礼志》。
    ③ 此“存省之乐”或引为“省哀之乐”。
    ④ (唐)杜佑:《通典·礼四十九》。
    ⑤ (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四。
    ① (明)湛若水:《格物通》卷五十九。
    ② 杨向时:《(左传>赋诗引诗考》,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2年,第41页。
    ③ (清)顾栋高:《毛诗类释》卷十。
    ④ 《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疏。
    ⑤ (明)季本:《诗说觧颐》正释卷十二。
    ⑥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七。
    ⑦ (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七。
    ① (清)汪绂:《乐经律吕通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14页。
    ②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二。
    ③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仪也”孔颖达疏。
    ④ 《左传·昭公五年》。
    ⑤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十七。
    ① 《礼记·乐记》云“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② 杨英:《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7页。
    ③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④ 《仪礼·乡射礼》“乡射之礼”贾公彦疏。
    ⑤ 《易·系辞上》“是生两仪”孔颖达疏。
    ⑥ 《诗·猗嗟》毛序“鲁庄公有威仪技艺”孔颖达疏。
    ⑦ 《诗·斯干》“无非无仪”孔颖达疏。
    ⑧ 《诗·东山》。
    ⑨ 《礼记·中庸》。
    ⑩ 《礼记·礼器》。
    11 《诗·芄兰》“容兮遂兮”郑笺。
    12 《孝经·圣治章》。
    13 《诗·淇奥》“赫兮咺兮”孔颖达疏。
    14 《诗·有客》“有萋有且”孔颖达疏。
    15 《周礼·大司徒》“以仪辨等”郑玄注。
    16 《周礼·卜师》“诏相之”孔颖达疏。
    17 《诗·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孔颖达疏。
    ①《诗·君子偕老》“服饰之盛”孔颖达疏。
    ② 《诗·烝民》“威仪是力”孔颖达疏。
    ③ 《礼记·玉藻》孔颖达疏。
    ④ 《仪礼·士相见礼》“与君言”郑玄注。
    ⑤ 《仪礼·士相见礼》“始视面”郑玄注。
    ⑥ 《仪礼·士丧礼》。
    ⑦ 《周礼·射人》“诏相其法”贾公彦疏。
    ⑧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十八引。
    ⑨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六。
    ⑩ 《汉书·宣帝纪》“凤皇来仪”颜师古注。
    11 《汉书·楚元王传》“凤皇来仪”颜师古注。
    12 《周礼·大司乐》。
    13 《周礼·大宗伯》“九仪之命”郑玄注。
    14 (明)湛若水:《格物通》卷五十一。
    15 《周礼·缝人》“缝棺饰焉”贾公彦疏。
    16 《周礼·舞师》“教羽舞”贾公彦疏。
    17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
    18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首下。
    19 《周礼·大史》“执书以次位常”贾公彦疏。
    20 《诗·十月之交》“今此下民”孔颖达疏。
    ①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② 《国语·周语下》“度之于轨仪”韦昭注。
    ③ 《周礼·大司乐》“大咸”郑玄注。
    ④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云“承上文教国子,又教之奏乐,以为王行步之仪”。
    ⑤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十。
    ⑥ (宋)朱熹:《周易本义》卷二。
    ⑦ (宋)俞琰:《周易集说》卷九。
    ⑧ (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
    ⑨ (清)李塨:《周易传註》卷四。
    ⑩ (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二十二。
    11 《周易·渐》卦上九“可用为仪”孔颖达疏。
    12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四云“可用为仪法者,以其有序而不可乱也”。
    13 (宋)杨简:《杨氏易传》卷十七云“其羽可以为人之仪则”。
    14 元人吴澄则认为此仅指第二义,视第一义为非。其于《易纂言》卷六云“鸿飞之次序不可乱,人以比兄弟之序,其可为仪者此也。有释仪为执鸿羽以舞者,非也。此言飞鸿之羽,岂谓死鸿之羽哉”,分羽为飞鸿之羽、死鸿之羽,此说甚是迂腐。
    15 (宋)赵汝楳:《周易辑闻》卷五。
    16 (清)魏荔彤:《大易通解》卷十。
    17 《诗·抑》、《诗·泮水》。
    18 《论语·学而》。
    19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① 《尚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注。
    ② 《诗·抑》“维民之则”郑玄笺。
    ③ 《后汉书·李固传》“斗斟酌元气”李贤注引。
    ④ 《诗·都人士》“卷发如虿”孔颖达疏。
    ⑤ 《清史稿·礼志五》。
    ⑥ 《金史·礼志一》、《明史·礼志八》、《清史稿·礼志四》。
    ⑦ 《诗·瞻昂》。
    ⑧ 《诗·宛丘》毛序孔颖达疏。
    ⑨ (宋)林岊:《毛诗讲义》卷四。
    ⑩ 《周礼·宰夫》“掌其禁令”郑玄注。《周礼·小宗伯》“以秬鬯渳”贾公彦疏。《周礼·肆师》“诛其慢怠者”贾公彦疏。
    11 《周礼·内宰》。
    12 《金史·礼志一》、《清史稿·礼志四》。
    13 《旧唐书·音乐志八》。
    14 《明史·礼志八》。
    15 《旧五代史·明宗纪》。
    ① 见本人硕士论文《周代五礼乐仪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页。
    ② (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贴》卷六十一
    ③ 对文采与节奏关系,人们有不同认识,(1)节奏合而成文采,二者为先后关系。《乐记》云“节奏合以成文”,因此郑玄注《乐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云“文采,谓节奏合也”。陈旸(《乐书》卷三十)发展此说,认为“奏”为作乐,“节”为止乐,乐之开始到结束的演奏组合,称为文采。云“节以止乐而奏以作之,一节一奏,合杂以成文采,节奏合而成文也”。(2)二者为并列关系,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三)认为节奏之乐舞的内在因素,文采为乐舞的外在装饰,云“文采节奏,俱为乐之饰。节奏,如清浊、高下、舞之屈伸、缀兆、疾徐。文采,如文以琴瑟、饰以羽毛、五色成文而不乱皆是也”,认为节奏指乐曲的高低音和舞蹈的动作、行列、速度,文采指琴瑟之乐器、羽毛之舞具及五色。二者皆为乐之文饰。而黄震(《黄氏日抄》卷二十一)视节奏为乐之始终,云“文采,谓威仪。节谓乐止,奏谓乐作也”,陆陇其(《读礼志疑》卷六)然之,云其说“最明”。
    ④ (元)陈澔:《礼记集说》卷七。
    ⑤ (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三。
    ⑥ 《史记·乐书》“声之饰也”张守节正义。
    ⑦ (元)舒天民:《六艺纲目》卷上。
    ① (宋)陈肠:《乐书》卷五。
    ② (宋)陈旸:《乐书》卷四十四云“乐师教乐之仪,堂下行以《肆夏》,门外趋以《采齐》。车亦如之”。
    ③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④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⑤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又见李光坡:《周礼述註》卷十四、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方苞:《周官集注》卷五。
    ⑥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六。
    ⑦ 《礼记·投壶》“命弦者曰”孔颖达疏。
    ⑧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云“序事,次序用乐之事”,朱载墒《乐学新说》云“次序设乐之事宜”。
    ①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② (宋)陈襄:《古灵集》卷七。
    ③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七十一。
    ⑤ (宋)陈旸:《乐书》十五。
    ⑥ (清)杨名时:《诗经札记》。
    ⑦ (宋)陈肠:《乐书》卷四十五。
    ⑧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⑨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⑩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11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12 云“非直序乐、令钟鼓、令相,其中诏来瞽、歌彻等皆如之”。
    13 (宋)朱熹:《仪礼集传集注》卷二十四。
    14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亦云乐“亦有先后之序”。
    15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引。
    16 戴震校改为“诵”。
    ① “逆乐序”在《大戴礼记》各种版本有不同写法,明冯琦、冯瑗《经济类编》卷十五书为“颂乐序”。明黄道周《孝经集传》卷六为“不中序”,宋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七书为“燕乐雅颂,逆乐之序”。(又见(宋)金履祥撰,(清)圣祖批《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七、清马骗《绎史》卷二十二。)对此,戴震云“宴乐雅诵,案诵、颂古通用。迭乐序,案‘迭’各本讹作‘送’,今从方本”,黄怀信对此有详细总结,在《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云“送,元刊、戴校本作‘迭’,汪照、王聘珍从;孔校作‘逆’,王树楠从;汪中校作‘失”’,“迭乐序、送乐序皆不可通,迭、送皆当是‘逆’字之误。盖‘逆’先讹为‘送’,又讹为‘迭’矣。孔校是”。(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上册),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②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
    ③ (清)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三。
    ④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六。
    ⑤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十二云“《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固有取于乐德、乐语、乐容之教”。
    ⑥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一百七十一
    ⑦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
    ⑧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
    ⑨ (宋)陈肠:《乐书》卷十五。
    ⑩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11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八。
    12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
    13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
    14 (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九。
    ①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七。
    ②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七十一。
    ③ (明)朱谋埠:《诗故》卷三。
    ④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二十四。
    ⑤ (清)张廷玉、鄂尔泰、汪由敦等奉敕编:《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四。
    ⑥ (清)张廷玉、鄂尔泰、汪由敦等奉敕编:《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二。
    ⑦ 《礼记·乐记》“行其缀兆”郑玄注。
    ⑧ (清)胡彦升:《乐律表微》卷八“附论缀兆”。
    ⑨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
    ⑩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
    11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23页。
    ① 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21页。
    ② (清)毛奇龄:《皇言定声绿》卷八。
    ③ (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24页。然其视编钟、编磐、镛、箫、笙为堂上乐,则有待商榷。
    ④ (清)顾栋高:《毛诗类释》卷九。
    ⑤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八。
    ①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七宋宗元校订按语云“鼓、鼗、祝、敌,则祗以节乐而已”。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二亦云“鼗鼓控楬,所以节乐而已”,卷一亦云“鼓鼗祝敌,所以节乐也”。
    ②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八“竹音之属总序”。
    ③ 《仪礼·大射》“其南鑮”郑玄注。
    ④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1页。
    ⑤ 王世民:《春秋战国葬制中乐器和礼制的组合状况》,《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
    ⑥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⑦ (清)毛奇龄:《竟山乐録》卷四。
    ⑧ 《仪礼·大射》“鼗倚于颂磐西纮”郑玄注贾公彦疏。
    ⑨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三。
    ⑩ 《元史·礼乐志》。
    11 (清)黄生:《字诂》。
    12 《礼记·乐记》“治乱以相”郑玄注。
    13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六十九云相“所以辅乐者也”。
    ① 《尔雅·释乐》。
    ② 《礼记·乐记》孔颖达疏。
    ③ (明)季本:《诗说解颐》正释卷三十。
    ④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八。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
    ⑥ (明)韩邦奇:《苑洛志乐》卷九。
    ⑦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八。
    ⑧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
    ⑨ (清)毛奇龄:《经问》卷十一。
    ⑩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八“论士大夫学乐八音不求备”。又见《操缦古乐谱》“论学歌诗六般乐器不可缺”。
    11 曾永义:《乡饮酒礼音乐演奏的概况》:“乡饮酒礼乐器组织图”,载李曰刚等《三礼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第240页。
    12 (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
    13 《日讲书经解义》卷二。相似之说又见(明)胡广等:《书经大全》卷二。(明)湛若水:《格物通》卷五十八。
    14 (清)江永:《礼书纲目》卷八十三。
    15 (清)江永:《礼书纲目》附绿卷中云“古之木声用祝敌,后世节乐用拍板”。
    16 唐健垣:《商代的弦乐器及木制乐器》,《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4期,第136、137页。
    17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八“论学歌诗六般乐器不可缺”。又见《操缦古乐谱》“论学歌诗六般乐器不可缺”。
    18 《仪礼·大射》“鼗倚于颂磐”贾公彦疏。
    19 (明)韩邦奇:《苑洛志乐》卷八。
    20 (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
    21 (清)毛奇龄:《皇言定声録》卷八。
    ①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六十八。
    ② 《诗·宛丘》“坎其击缶”孔颖达疏。
    ③ 《尚书·益稷》“搏拊琴瑟以咏”孔颖达疏。
    ④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六云“搏拊亦不得为节乐之用”。
    ⑤ 《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⑥ 《周礼·(?)师》“掌教(?)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贾公彦疏云“凡舞夷乐,皆门外为之”。
    ⑦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九“论舞学不可废第八之上”。
    ⑧ 《周礼·乡大夫》“五曰兴舞”贾公彦疏。
    ⑨ 或认为兴舞在下管时,见本章“乐节”部分。
    ⑩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
    11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引。
    12 (宋)陈祥道:《礼书》卷四十八云舞“为乐之成也”。(宋)陈肠:《乐书》卷十五。
    13 《周礼·春官·大司乐》“帅国子而舞”贾公彦疏。
    14 《周礼·地官司徒》“舞徒四十人”郑玄注,贾公彦疏云“舞师在此者,以其主教野人之舞,亦是教官之类故也”。
    ①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六十七。
    ② 《周礼·春官·乐师》“以教国子小舞”郑玄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贾公彦疏:“对二十已后学大舞。”
    ③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④ 《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贾公彦疏。
    ⑤ 《周礼·春官·乐师》“教国子小舞”贾公彦疏。
    ⑥ (明)王应电:《周礼传》卷二。
    ⑦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
    ⑧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① (唐)杜佑:《通典·礼典三十七》。
    ②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引。
    ③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五。
    ④ (清)李光地:《榕村集》卷五。
    ⑤ (清)应撼谦:《古乐书》卷下。
    ⑥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八。
    ⑦ 《钦定周官义疏》卷十一。
    ⑧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
    ⑨ (明)刘绩:《三礼图》卷四。
    ⑩ (清)李光地:《榕村集》卷五云“兴舞,其进退、揖让比于礼也。《大司乐》王大射,则语诸侯以弓矢舞,注谓舞者,执弓挟矢进退揖让之仪”。
    11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12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引姜兆錫语。
    13 《周礼·乐师》“帅射夫以弓矢舞”贾公彦疏。
    14 《周礼·大司乐》“诏诸侯以弓矢舞”郑玄注贾公彦疏。
    15 孔子正乐而使“雅颂各得其所”,此“所”指乐章所对应之礼仪、等级,与此场所概念不同。如清人范家相《诗涪》卷一云“雅颂得所自有明证,如二南为房中之乐,是其所也。而《关雎》、《鹊巢》又通用之于乡饮酒礼,《采蘋》、《采蘩》用之大夫妻主祭,是其所也。又用之于射礼,亦其所也。以雅颂言之,如《鹿鸣》、《四牡》、《皇华》用之燕飨遣使,是其所也。又通用之乡射,用之乡饮酒礼,亦其所也。《文王》一诗,诸侯朝会 之乐,而与《大明》、《绵》同用之于两君相见,又用之燕礼,皆其所也”。孔颖达“礼乐之设不得其所,则祸乱兴,故先王节其礼乐以防淫乱也”(《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疏)亦云此同。
    ①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八。
    ② (清)万斯大:《仪礼商·附绿》。
    ③ (宋)朱鉴:《诗传遗说》卷二。
    ④ 钱玄:《三礼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8页。
    ⑤ 《左传·成公六年》“公立于寝庭”孔颖达疏。
    ① 《周礼·女御》“掌御叙于王之燕寝”郑玄注。
    ② 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录)第一册卷三,中华书局,1961年,第123页。
    ③ 《周礼·天官·大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郑玄注“大寝,路寝也。其门外,则内朝之中,如今宫殿端门下矣。政,鼓节与早晏”贾公彦疏。
    ④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1页。
    ⑤ (清)万斯大:《仪礼商·附绿》。
    ① 钱玄:《三礼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85页。
    ② 《礼记·郊特牲》载“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周礼·大师》“下管播乐器”贾公彦因疏云“凡乐,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③ 《周礼·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郑玄注。
    ④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象箾》、《南籥》者”孔颖达疏云“礼法,歌在堂,而舞在庭”。
    ⑤ 《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注“乐,六乐之歌舞”贾公彦疏云“作乐时,有升歌下舞”。
    ⑥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⑦ (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二十二。
    ⑧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
    ⑨ (清)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三。
    ① 《诗·那》“奏鼓简简”孔颖达疏。
    ② 《中国古代礼俗辞典》,第129页。
    ③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
    ④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⑤ (元)刘玉汝:《诗缵绪》卷五。
    ⑥ 《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孔颖达疏。《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萧叔朝公”孔颖达疏。
    ⑦ 《诗·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郑玄笺孔颖达疏。
    ⑧ 《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孔颖达疏。
    ① 《诗·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孔颖达疏引王肃语。
    ② (宋)陆佃:《埤雅》卷十四。
    ③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引。
    ④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
    ⑤ 原书讹为“司”。
    ⑥ (宋)段昌武:《毛诗集解》卷六。
    ⑦ 《周礼·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郑玄注引郑司农语。
    ① 此四组数字指庶人中的府、史、胥、徒人数。《周礼》无大司乐之府、史、胥、徒之文,阮元认为此与后文乐师同,均有之。后文大胥、大师、小师、瞽朦与此例同。“府、史、胥、徒统属于四官,故经文合并为一条,如大司乐、乐师合为一条之例”。《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勘,中华书局,1980年,第756页。
    ② 或认为小师为大师之“副”,高愈云“大师,教乐之官之长。小师,其副也”。(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十四引)此为一说,姑存之。
    ① 《周礼·大宰》“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贾公彦疏云“正,长也。亦是一官之长”,并训“贰”为“副贰”,郑玄注云“考,成也,佐成事者”。贾公彦云“宰夫是大宰之考,谓若地官之考为乡师,春官之考为肆师,夏官之考为军司马,秋官之考为士师,冬官之考为匠师”。(《天官冢宰》“治官之属”疏)
    ② 《后汉书·灵帝纪》“伶徵”李贤注云“周有大夫伶州鸠”。
    ① (明)朱载埔:《乐学新说》。
    ② (明)马明衡:《尚书疑义》卷一。
    ③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④ (清)范家相:《诗渖》卷六。
    ⑤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上。
    ⑥ 《礼·天官冢宰》“治官之属”郑玄注“自大宰至旅下士,转相副贰,皆王臣也”贾公彦疏。
    ⑦ 《周礼·地官司徒》“舞徒四十人”郑玄注。
    ⑧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四。
    ⑨ 《周礼·旄人》“掌教舞散乐”贾公彦疏。
    ⑩ 《礼·旄人》“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贾公彦疏。
    11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五引。
    12 《周礼·舞师》“凡野舞,则皆教之”郑玄注云“野舞,谓野人欲学舞者”。《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云“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自有舞”。
    13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五。(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八亦称“野舞”为“乡遂之舞”。
    14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四。
    15 (清)李光地:《榕村集》卷五。
    ① (清)沈彤:《周官禄田考》卷上。
    ②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五。
    ③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二十引。
    ④ 《周礼·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贾公彦疏。
    ⑤ 《周礼·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郑玄注引、贾公彦疏。
    ⑥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⑦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六。明人魏校云“鼓、舞为民间通用之乐,故属司徒”,《钦定周官义疏》卷八引。
    ⑧ 《周礼·地官司徒》“舞徒四十人”贾公彦疏。
    ⑨ (清)沈彤:《周官禄田考》卷上。
    ⑩ 不著撰人:《周礼集说》卷四。
    11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十四引。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李嘉会语。
    13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14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
    ① (清)惠士奇:《礼说》卷二。
    ② 《吕氏春秋·精通篇》。
    ③ 礼仪中有女性参加,《周礼》有妇人之礼(阴礼),有女官。有世妇,为“后宫官”。有女奴,为奚,其“有才知者”为女府、女史。
    ④ 《周礼·宫正》“国有故”贾公彦疏。《周礼·大司乐》“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云“公卿大夫之子弟,当学者谓之国子”。
    ⑤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认为学士与国子不同,“学士当次于国子一等”。此为一说。
    ⑥ 《周礼·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
    ⑦ 《周礼·大宰》“四曰禄位,以驭其士”郑玄注引郑司农语。
    ⑧ 《周礼·乐师》“帅学士而歌彻”贾公彦疏。
    ⑨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⑩ 《仪礼·丧服》“童子,唯当室缌”郑玄注云“童子,未冠之称也”。
    11 《仪礼·丧服》“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云“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
    12 《诗·氓》“送子涉淇”郑玄笺云“子者,男子之通称”。《礼记·檀弓》“使子叔敬叔吊”孔颖达疏云“子是男子通称”。《诗·子衿》“青青子衿”朱熹集传云“子,男子也”。(《诗经集传》卷三)
    13 《礼记·曲礼》“子于父母,则自名也”郑玄注云“言子者,通男女”。《仪礼·丧服》“女子子在室为父”胡培珲正义云“子是男女对父母之称”。顾炎武《日知録》卷六云“古人谓其女亦日子”。
    14 《礼记·少仪》。
    15 吕大临云“盖男子十三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谓十三以上,是能正于乐人。未十三,则未能也。二十舞《大夏》,则乐人之事备,故曰能从乐人之事也”。(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十三引)(清)张尚瑗:《左传折诸》卷十七亦云“古者男子生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16 《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二。
    ①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十四引。
    ②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下大夫二人”郑玄注云“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贾公彦疏。
    ③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④ 《周礼·大师》“凡国之瞽矇正焉”贾公彦疏。
    ⑤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⑥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六云“帅乐士而歌彻”。
    ⑦ 《礼记·投壶》“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郑玄注。
    ⑧ 《周礼·乐师》“帅学士而歌彻”贾公彦疏。
    ⑨ (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二十六。《周礼·大祝》“来瞽,令皋舞”贾公彦疏亦云“瞽人拟升堂歌,舞谓学子舞人”。(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亦云“歌则瞽矇之属在堂上者也,舞则国子之属在堂下者也”。
    ⑩ 《周礼·大胥》“掌学士之版”郑玄注引郑司农语、贾公彦疏。
    11 《周礼·舞师》“掌教兵舞”贾公彦疏。
    12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13 《周礼·舞师》“凡野舞,则皆教之”郑玄注云“野舞,谓野人欲学舞者”。
    14 《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贾公彦疏云“若四月正雩,非直有男巫、女巫”,“明知兼有童子、冠者可知”。
    15 《周礼·乐师》“问大夫之子长幼”孔颖达疏。
    16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17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云“歌《雍》,学士也”。
    18 《周礼·乐师》“帅学士而歌彻”贾公彦疏云“歌彻之时,歌舞俱有,谓帅学士使之舞,歌者自是瞽人歌《雍》诗也”。
    ①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云“经云‘帅学士而歌彻’,则是学士亦歌也。瞽者席于阶上,学士则升堂立于其侧,而偕瞽者并歌”,“舞之变数有定,当于祭时已竟,及彻未必有舞”。
    ②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③ 《周礼·春官宗伯》“瞽矇”郑玄注。
    ④ (魏)郑小同:《郑志》卷上。又见《诗·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孔颖达疏引。
    ⑤ (明)梁寅:《诗演义》卷四。
    ⑥ 《礼记·坊记》。
    ⑦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内训·原序》。
    ⑧ 川上子:《中国乐伎》,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⑨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⑩ 《周礼·春官宗伯第》“视瞭三百人”郑玄注“瞭,目明者”贾公彦疏云“以其扶工,故使有目者为之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七云“视晾,有目人也”。
    ①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② 《诗·灵台》“矇瞍奏公”郑玄笺。
    ③ 《诗·有瞽》“有瞽有瞽”孔颖达疏。
    ④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
    ⑤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⑥ 《周礼·春官宗伯》“瞽矇”郑玄注贾公彦疏。
    ⑦ 或认为堂下笙管之乐亦瞽矇为之,李光地据《周礼》“瞽矇有埙、箫、管之文”,而云“大抵歌与笙管皆瞽者之事”,“歌吹大抵皆瞽矇之事”(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存疑。
    ⑧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⑨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校正条例》。
    ⑩ (明)梁寅:《诗演义》卷九云“古人席地而坐,皆两膝跪也”。(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卷二云“古者席地而坐,坐与跪一也”。
    1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
    12 (宋)陈肠:《乐书》卷六十五。
    13 (唐)丘光庭:《兼明书》卷一。
    14 《礼记·郊特牲》“宾入大门,而奏《肆夏》”孔颖达疏云“此一节论朝聘之宾,及已之臣子有王事劳者,设燕飨之礼,奏乐之节”,又云“奏乐及乐阕之节”。
    ① (日)白川静:《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97页。
    ② (清)应(?)谦:《古乐书》卷下。
    ③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35页。
    ④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
    ⑤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十一《古乐节次等差考》,《皇清经解续编》卷六百七十三。
    ⑥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十一《古乐节次等差考》,《皇清经解续编》卷六百七十三。
    ⑦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9页。
    ① 《礼记·郊特牲》“大夫之奏《肆夏》”孔颖达疏。
    ② 相关问题本人已有专文论述,(栗建伟:《论周代五礼中的“正乐”》,《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此亦在统合全文基础上,补其阙。
    ③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④ 《钦定仪礼义疏》卷六。
    ⑤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0页。
    ⑥ 《诗·鼓钟》序“《鼓钟》,刺幽王也”孔颖达疏。
    ⑦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四。
    ⑧ 《礼记·郊特牲》“大夫之奏《肆夏》也”孔颖达疏云“此谓纳宾乐也。若登歌下管正乐,则天子用三夏以飨元侯;元侯相飨,亦得用之”。
    ⑨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⑩ (清)魏源:《诗古微》上篇之一《夫子正乐论上》,《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5页。
    11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0页。
    12 《钦定仪礼义疏》卷六。
    13 (清)杨名时:《诗经札记》。
    14 《钦定仪礼义疏》卷六。
    15 (清)凌廷堪:《礼经释例》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6页。
    16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八。
    17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四云“工歌、间歌、合乐之节”。
    ① (清)陈啟源:《毛诗稽古编》卷十四云“凡奏乐有四节,首节升歌三终”,“次节笙入三终”,“三节,间歌三终”,“四节,合乐三终”。
    ② (清)刘台拱:《刘氏遗书》云“凡乐之大节有歌、有笙、有间、有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3页。
    ③ (明)张次仲:《待轩诗记》卷首云“凡乐四节”。
    ④ (清)夏忻:《学礼管释》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 (清)杨名时:《诗经札记》云“升歌、笙入、间歌、合乐,周人作乐之序也”。
    ⑥ (清)严虞惇:《读诗质疑》卷八云“凡乐四节,诗十有八篇,皆谓之正歌”。
    ⑦ (元)阴劲弦、阴复春:《韵府群玉》卷二十。
    ⑧ 《礼记·檀弓下》“师旷、李调侍”孔颖达疏。
    ⑨ 如《礼记·明堂位》“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乐记》“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① 《后汉书·明帝纪》“升歌”李贤注。
    ② 曹元弼:《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5页。
    ③ 《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二。(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五亦云“升歌,升堂而歌也”。
    ① (元)朱倬:《诗经疑问》卷三。
    ②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二十。
    ③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云“工歌之时,亦奏堂下之乐以应之矣。不言者,主于歌也”。
    ④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六。
    ⑤ (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0页。
    ⑥ 《日讲礼记解义》卷六十三云“升歌三终,谓鼓瑟之工于堂上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萹也”。
    ⑦ (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0页。
    ⑧(明)黄佐:《乐典》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8页。
    ⑨ (明)朱善:《诗解颐》卷二云“笙奏《南陔》之三”。(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外篇七《论礼乐二者不可偏废第六之下》云“笙奏三终”。(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四云“右笙奏三终”。
    ⑩(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十云“《燕礼》升歌讫,乃为笙歌三篇,堂下吹笙以播诗也。笙歌讫,乃为间歌六篇,堂上歌一篇堂下吹一篇相间代也”,“间歌讫,遂合乡乐”,“《燕礼》升歌《小雅》,笙歌、间歌亦用《小雅》”。(宋)杨甲:《六经图》卷九称“歌乐”四节为“工入,升歌三终,间歌三终,笙歌三终,合乐三终”,然将“间歌”、“笙歌”互乙。(明)吴继仕:《七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69页。(清)方苞:《仪礼析疑》卷五称四乐节为“升歌、笙歌、间歌、合乐”。
    11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7页。
    12 此说首见东汉郑司农,《周礼·春官·大师》“下管播乐器”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下管,吹管者在堂下”。东汉郑玄因其说,《礼记·仲尼燕居》“下而管《象》”郑注云“下,谓堂下也”。唐人孔颖达因郑氏之说,疏云“堂下管中,奏此《象》、《武》之曲”,于《礼记·明堂位》“下管《象》”亦疏云“下,堂下也”。唐人邱光庭《兼明书》卷二亦“下管者,堂下以笙奏诗也”,宋入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六云“堂上之乐以歌为主,故谓之升歌。堂下之乐以管为主,故谓之下管”,清人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五云“下管,堂下以管奏诗也”,《钦定礼记义疏》卷八十一云“于堂下吹管”。
    13 宋人陈旸《乐书》卷三七云“降管于堂下”,以“降”代“下”,突出其动词属性。元人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云“歌者降而以管奏《新宫》”。
    ①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3页。又见栗建伟:《论周代五礼中的“正乐”》,《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
    ②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七。
    ③ (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四。
    ④ (清)毛奇龄:《西河集》卷十九。
    ⑤ (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9页。
    ⑥ 梁启超:《释四诗名义》,《饮冰室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94页。
    ⑦ 邱德修:《以礼解经初探——以<论语>为例》,《文与哲》,2005年第7期,第87页。
    ⑧ 《仪礼·乡射礼》“乐正告于宾”贾公彦疏云“云正乐者,对后无筭乐非正乐也”。《钦定仪礼义疏》卷六亦云正乐“言正者,对无算乐而言也”。
    ⑨ 《仪礼·燕礼》“无筭乐”郑玄注。
    ⑩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11 《仪礼·乡饮酒礼》“无筭乐”贾公彦疏。
    12 《仪礼·乡射礼》“无筭乐”贾公彦疏云“合乡乐《二南》者,约上正歌时不略,其正已歌乡乐。但上有次第,先歌《关雎》,次歌《葛覃》、《卷耳》,次歌《鹊巢》、《采蘋》、《采蘩》,皆三终,有次数。今无次数,在宾主所好也”。
    13 (清)方苞:《仪礼析疑》卷四。
    14 (清)方苞:《仪礼析疑》卷四云“不限于间、合之所歌明矣,必于正歌中取之,则不得为无算。如以叠奏为无算,则复而厌矣”。
    ①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
    ②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③ 《仪礼·大射》“无筭乐”郑玄注。《仪礼·燕礼》“无筭乐”郑玄注亦云“升、歌、间、合无数也,取欢而已”。
    ④ 《仪礼·乡射礼》“无筭乐”贾公彦疏。
    ⑤ 《仪礼·燕礼》“无筭乐”贾公彦疏。
    ⑥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下,《孔孟月刊》,1999年第9期,第15页。
    ⑦ 《仪礼·乡饮酒礼》“无筭乐”贾公彦疏。
    ⑧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七。
    ⑨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三引。郝氏原话见《仪礼节解》卷四“燕乐无算,不拘三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2页。(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六亦云此“不拘三也”。金鹗《古乐节次等差考》亦云“其乐不限几终”,《求古录礼说》十一,《皇清经解续编》本。
    ⑩ 《仪礼·大射》“无筭乐”郑玄注。
    11 《钦定仪礼义疏》卷七。
    12 《诗·序》“毛诗国风”孔颖达疏。
    13 (宋)李如圭:《仪礼集释》卷十四。
    14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七。
    15 (清)惠士奇:《易说》卷二云“古者请观之礼如此”。
    ① 《左传·文公四年》“为赋《湛露》及《彤弓》”孔颖达疏。
    ② 文献关于“以二篇为断”之“二”有不同记载,此见于阮元编《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1页。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清人朱鹤龄《读左日钞》卷四则皆为“三”。根据《左传》文义,当以《注疏》本为是。
    ③ (清)方苞:《仪礼析疑》卷四。
    ④ 杨向时:《左传赋诗引诗考》,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2年,第11页。
    ⑤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83页。
    ①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十五。
    ②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三十。又见(宋)陈旸:《乐书》卷五十三。
    ③ (宋)朱熹:《读吕氏诗托桑中篇》,《晦庵集》卷七十。
    ④ (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一
    ⑤ (宋)郑樵:《通志·乐略》。
    ⑥ 《皇朝通志·乐略》。
    ⑦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周礼·春官·磬师》“燕乐之钟磐”孙诒让正义。
    ⑧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一。
    ⑨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四百九十九《议沿革礼乐》。
    ⑩ 《诗·卫风·氓》“无与士耽”孔颖达疏引《郑志》语。
    ① (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绿》卷三。
    ②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四。此说有待商榷,周代礼乐无物不包,乐声、乐容、乐情、乐文亦当属于礼制范畴。如乐声,《乐记》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五音与礼乐制度紧密相连,“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乐文,《乐记》云“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如乐情,《乐记》云“论伦无患,乐之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③ 《宋史·夏国传下》。(宋)黄仲炎:《春秋通说》卷一云“中国者”,“衣冠礼乐之所存也”。
    ④ (宋)洪咨夔:《洪氏春秋说》卷七。
    ⑤ 《明史.外国列传五》。
    ⑥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六十四引陈祥道语。
    ⑦ (宋)朱熹:《答陈体仁》,《晦庵集》卷三十七。
    ⑧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四引。
    ⑨ 《礼记·仲尼燕居》“不能乐”孔颖达疏。
    ⑩ 《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引。
    11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七。
    12 (清)严虞惇:《读诗质疑》卷二十二引。
    13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四十一引。此“燕乐”之“乐”音“洛”。
    14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三引。
    15 (清)李光地:《尚书七篇解义》卷一。
    16 (元)刘瑾:《诗传通释》卷一
    ①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云“凡五礼用乐,惟祭祀、飨燕为盛。其乐有升歌,有笙管,有间歌,有合乐,各有乐章,以歆鬼神,以娱宾客。而又奏《九夏》以出入,于有司彻而歌《雍》。及乎燕乐、缦乐莫不陈而观之”。
    ②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二十四。
    ③ (宋)张文伯:《九经疑难》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3页。(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五亦云“《诗》,雅乐也,祭祀、朝聘之所用也”。(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七从之,云“凡诗,皆雅乐也,祭祀、聘享皆用之”。
    ④ (清)陈啟源:《毛诗稽古编》卷十四。
    ⑤ (清)严虞惇:《读诗质疑》卷首七。卷四亦云“国风自二南以下,虽有正变之殊,皆雅乐也”。
    ⑥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引陈骙语。
    ⑦ (清)毛竒龄:《竟山乐录》卷三。
    ⑧ 《明集礼》卷五十三上。
    ⑨ (宋)时澜:《增修东莱书说》卷八。
    ⑩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
    11 (清)李光地:《诗所》卷二。
    12 (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
    13 (金)成无巳:《伤寒明理论》卷二“郑声”。
    ① 《南齐书·萧惠基传》。
    ② (清)江永:《律吕阐微》卷八。
    ③ 西周文献主要指“三礼”及毛诗中的相关诗篇。“雅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④ (宋)陈肠:《乐书》卷九十六。
    ⑤ (宋)朱熹:《诗序》卷上。
    ⑥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二。
    ⑦ (清)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三。
    ⑧ (清)江永:《礼书纲目》附录卷中及《律吕新论》卷下。(清)胡彦升:《乐律表微》卷六。(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郑鄂云“三宫之乐以礼神也”。
    ⑨ (元)苏天爵:《元文类》卷四十一“乐”条。
    ⑩ 云“夫祀乐,天神必统于黄钟,地神必统于林钟,人鬼必幽阴之地。其于五声则有徵而无商,其逗留曲折不行乎二变,其依咏弦节不假乎衬声,盖不以事人之道而事神也。燕会乐,二十八调随在用之,初无所择。其于五声则有商而无徵,其逗留曲折则行乎二变,其咏叹唱和非加衬字不足以行之。此祀乐、燕乐所以分也”。(明唐顺之:《稗编》卷四十一引)
    11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一
    12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
    13 (宋)郑樵:《通志·乐略》。又见(宋)高似孙:《纬略》卷十一
    ① (清)陆世仪:《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二。
    ②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九引方悫语。
    ③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④ 《周礼·(?)师》“掌教(?)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郑玄注。
    ⑤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二、二十三。又见(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十四。
    ⑥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
    ⑦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云“燕乐,燕飨之乐”。
    ⑧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⑨ 《诗·鲁颂·有駜》“鼓咽咽”孔颖达疏。
    ⑩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四十一。(元)吴澄:《礼记纂言》卷六上亦云“凡燕乐,必用礼乐”。
    11 (宋)辅广:《诗童子问》卷四。
    12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13 (宋)陈旸:《乐书》卷五十。
    14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二上。
    15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四。
    16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
    ① (清)江永:《律吕阐微》卷八。
    ② (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五十七。
    ③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④ (明)郝敬:《周礼完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54页。
    ⑤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2页。
    ⑥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⑦ 《诗·有駜》“鼓咽咽,醉言舞”郑玄笺。
    ⑧《仪礼·乡饮酒礼》“无算乐”郑玄注。
    ⑨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三十四。
    ⑩ 《仪礼·燕礼·记》。
    11 《周礼·春官·磬师》“教缦乐、燕乐之钟磬”郑玄注。
    12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13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14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其云“之一”者,或如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所云燕乐有在庭、在房中两种,“特是祭祀宾客之时,房中之弦歌既作,则在庭之乐皆应之,而舞者亦取节于是焉,犹合乡乐之意也。以其因燕而作,故皆谓之燕乐。燕之为乐也,既有在庭之乐,又有房中之乐”
    15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367页。
    16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17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六云“房中之乐所谓缦乐也,无钟鼓而有管弦,奏之房中。《诗》云‘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周礼·春官·旄人》掌散乐,宾客以舞其燕乐,即房中之乐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2页。
    18 (宋)陈旸:《乐书》卷八。
    19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
    20 《周礼·春官·磬师》“教缦乐、燕乐之钟磬”郑玄注“燕乐,房中之乐”贾公彦疏。
    ① (宋)郑樵:《六经奥论》卷三。
    ②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3页。
    ③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
    ④ (清)李光坡:《周礼述注》卷十四。
    ⑤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⑥ (明)郝敬:《周礼完解》卷六。
    ⑦ (宋)马令:《南唐书》卷六。
    ⑧ (明)季本:《诗说解颐》正释卷六。
    ⑨ (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
    ⑩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
    11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云“《祭统》云夫人副祎立于东房,此庙中之房。《燕礼》言房中之乐、《王风》言招我由房,此路寝之房。《书大传》云太师奏鸡鸣于陛下,夫人鸣佩玉于房中,此小寝之房。房中既非一处”。
    12 (清)钱澄之:《田间诗学》卷二云“房中之乐,其始本后妃夫人侍御于其君子用”。
    13 (清)范家相:《诗瀋》卷三。
    14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15 (清)胡彦昇:《乐律表微》卷八。
    ① 关于郑玄注三礼的先后次序,清代学者已多有论述。其顺序为先《周礼》,后《礼记》、《仪礼》。黄以周《做季文钞》卷四《答郑康成学业次第问》考证认为“先注《周官》,次《礼记》,次《礼经》,次《古文尚书》,次《论语》,次《毛诗》,最后乃注《易》”,张舜徽对此说给予很高评价,云“黄氏此论”“证说精详,足成定论”。张舜徽《郑学丛著·郑氏校雠学发微》,齐鲁书社,1984年,第49页。
    ②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十八。陈肠《乐书》卷五十九从之。
    ③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十三。
    ④ (清)胡彦昇:《乐律表微》卷八。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引;(宋)熊朋来:《经说》卷五;(宋)段昌武:《毛诗集解》卷一;(清)陈啟源:《毛诗稽古编》卷五;《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旧唐书·音乐志》;《明集礼》卷十八上。
    ⑥ (宋)陈旸:《乐书》卷五十。
    ⑦ (清)钱澄之:《田间诗学》卷二。
    ⑧ 《宋史·乐志》。
    ⑨ (明)郝敬:《仪礼节解》云“房中之乐,系之末简,其非尽雅乐可知”。《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2页。
    ⑩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云此乐“不见于经而记著之,以其为礼乐之小者也”。
    11 (宋)熊朋来:《经说》卷五。
    12 (宋)朱鑑:《诗传遗说》卷二云“夫二《南》正风,房中之乐也,乡乐也。二《雅》之正,朝廷之乐也。商周之《颂》,宗庙之乐也”,(明)张次仲:《待轩诗记》卷首亦云《诗》“为朝廷、宗庙、房中之乐而歌之,相见、会同、郊祀、燕饗、田猎、报赛用也”,(清)姜炳章:《诗序补义》卷一云“《大雅》,朝廷之乐也。《周南》,房中之乐也”。
    ①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
    ② (宋).郑樵:《通志·乐略》。
    ③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
    ④ (清)陈立:《句溪杂著》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4页。
    ⑤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一。
    ⑥ 郑锷云“散乐,野人之乐”,(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云“散乐者,野人之舞”,(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均释此乐为“野人之乐”。
    ⑦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贾疏原语为“以其不在官之员内,谓之为‘散”。
    ⑧ (宋)陈旸:《乐书》卷五十二。
    ⑨ (明)朱载靖:《乐学新说》。
    ⑩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六。
    11 (清)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三。
    12 《周礼·春官·鬯人》“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疈事用散”郑玄注云“无饰曰散。”贾公彦疏:“以对概蜃献象之等,有异物之饰,此无,故曰散”。
    13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十八。
    14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2、1902页。
    15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
    ①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412、1902页。
    ②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
    ③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四。
    ④ 《乐府诗集》之“舞曲歌辞二”、“舞曲歌辞五”。
    ⑤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清)李光坡:《周礼述注》卷十四引郑锷语;《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⑥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
    ⑦ (明)王应电:《周礼传》卷二上。
    ⑧ 《周礼·磬师》“教缦乐、燕乐之钟磬”郑玄注引《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⑨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六上“操缦节奏和弦指法”。又见《乐学新说》。(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五。
    ⑩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八“论学乐先学操缦”。其“笙师”当为“磐师”之讹。
    11 见上注所引《周礼·磐师》。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一引。(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认为其“非正声”,然仍用于祭祀“以安神示之欢心”。
    13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八十九引。
    14 孔氏原话为“学者亦须先教小事操缦之属,然后乃示其业”。(《礼记·学记》“始驾马者反之”疏)(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引为“学者亦须先教小事,如操缦之属,然后乃示其业”。
    15 见下文所引。
    16 (明)朱载靖:《律吕精义》内篇六上“操缦节奏和弦指法”。
    17 (明)朱载靖:《操缦古乐谱》。
    18 (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
    ① (宋)陈旸:《乐书》卷八。
    ②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
    ③ (明)王应电:《周礼传》卷二上。
    ④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
    ⑤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⑥ 《礼记·学记》“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郑玄注。
    ⑦ 《周礼·磐师》“教缦乐”郑玄注。朱申:《周礼句解》卷六亦称其为“杂声之缦乐”。
    ⑧ 郑玄注云“操缦,杂弄”,孔颖达疏云“此教乐也。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
    ⑨ (清)江永:《律吕阐微》卷十云“平时学操缦”,与“用之燕享祭祀”相对。
    ⑩ (清)李光坡:《礼记述注》卷十五。
    11 《周礼·磐师》“凡祭祀,奏缦乐”贾公彦疏云“即今之调辞曲,若不学调弦,则不能安意于弦也”。(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亦云“学操缦则习于调弦”。
    12 《钦定音韵述微》卷二十一“十五翰”、“十六谏”之“缦”注。
    13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
    14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
    15 (清)黄生:《义府》卷上。
    ① (明)朱载堉:《操缦古乐谱》。
    ② 《朱子语类》卷九十二。
    ③ (宋)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五“胶柱鼓瑟”注。
    ④ (明)朱载埔:《律吕精羲》内篇六上“操缦节奏和弦指法”。
    ⑤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十四下云“和之,谓调弦”。
    ⑥ 《汉书·礼乐志》“缦乐鼓员十三人”颜师古注。
    ⑦ 乐之细有不同所指,或据乐器形状而言,细乐指琴瑟,与钟鼓大乐相对。孔颖达云“乐有二等,相分以著义。琴瑟,乐之细者,先言之,见其和亲。钟鼓,乐之大者,故卒章言之,显其德盛”。(《诗·关雎》“琴瑟友之”孔颖达疏)或据乐器之声而言,如磬声清,故王昭禹称磬为细乐,与大声相对,云“磬者,乐之细也。细则大声为贵,大者从细,细者从大”。(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三十八)
    ⑧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亦云“缦乐,杂弄之乐”。
    ⑨ (清)任启运:《天子肆献裸馈食礼》卷中。
    ⑩ (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外篇八。又见《操缦古乐谱》“论操缦失传,遂致雅乐失传”。
    11 (明)朱载埔:《操缦古乐谱》“论操缦失传,遂致雅乐失传”。
    12 (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外篇八“论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又见《操缦古乐谱》。至此,朱载堉对操缦已有“调弦”、“节奏”两种认识。
    13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八“论学乐先学操缦”。又见《操缦古乐谱》。
    14 (明)朱载堉:《律学新说》
    15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
    16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五《声乐三》。
    17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
    18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六。
    ① (元)陈潞:《礼记集说》卷六。
    ② 《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
    ③ 《御制乙夘重题朱载堉琴谱并命入四库全书以示辟识事》,《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
    ④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八“始操缦以安弦”。
    ⑤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⑥ 《周礼·鞮(?)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郑玄注引。
    ⑦ 朱熹云“《周礼》有官以掌四夷之乐,盖不以为用,亦存之而已”。(《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⑧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唐)杜佑:《通典·乐典六》云“其声不正”。
    ⑨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
    ⑩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郑鄂语。
    11(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云“东夷之俗于三方为美,则其乐亦于诸夷为优”,其子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亦云“其乐盖优与”。《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从李光地说,云“东夷之俗于三方为美,则其乐亦于诸方为优”。
    12 《后汉书·陈禅传》“四夷之乐陈于门”李贤注引。
    13 (宋)陈肠:《乐书》卷六、一百十八。
    14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二十五。
    15 《周礼·(?)师》“掌教(?)乐”贾公彦疏。
    16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17 《周礼·鞮鞍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郑玄注。(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陆佃语。
    ① 即大戴本、小戴本、庆普本和刘向《别录》本,《汉书·艺文志》载“《礼》有大戴、小戴、庆普之学”。郑玄注《仪礼》所采用的为第四种。
    ② 彭林译注:《仪礼全译·前言》,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③ 《礼记》者,近代学者廖平和今人杨天宇对此已有论述。(见廖平:《今古学考》卷上《两戴记今古分篇目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9页。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传本,《古论》为古文,《齐论》、《鲁论》为今文。西汉末年,张禹融合今文二本,是为《张侯论》。今本乃郑玄以《古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成。
    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质文》。
    ⑤ 《周礼·春官·大师》“帅瞽登歌”郑玄注引。《大师》“下管播乐器”郑玄注引。《乐师》“令相”郑玄注引。《封人》“歌舞牲”郑玄注引。《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郑玄注引。《乐师》“诏来瞽皋舞”郑玄注引。《大胥》“掌学士之版”郑玄注引。《乐师》“行以《肆夏》”郑玄注引。《乐师》“燕射”郑玄注引。《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玄注引。
    ⑥ 云“郑重之音使人淫过也”,(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九引、清人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引。今本《初学记》卷十五引时书“重”为“卫”。(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页。)
    ⑦ 此据辑佚本而言。
    ①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五引。(汉)郑玄《驳五经异义·补遗》引。(宋)郑居中等奉敕撰:《政和五礼新仪·政和御制冠礼》卷二“议乐”引。《春秋公羊传注疏·宣公五年》“书甚佞也”徐彦疏云“或何氏云‘郑声淫’,与服君同,皆谓郑重其手而音淫过,非郑国之郑也”。(汉)郑玄《驳五经异义·补遗》按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三《驳五经异义》又云“其间有异义而郑无驳者,则郑与许同者也”。
    ② 《礼记·仲尼燕居》“礼犹有九焉”孔颖达疏引。《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孔颖达疏引云“卢植以为春教干,夏教戈,秋教羽,冬教籥”。
    ③ 《后汉书·儒林列传》。《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五年》“初献六羽”何休注。《宣公五年》“籥舞也”何休注。
    ④ 杨志刚云“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中,处于枢纽的地位。从两汉之际始,学界渐以‘三礼’尤其是《周礼》移释他经。及马融、郑玄,更突出地将其它经义纳入礼学的阐释系统。两汉是礼经学的发展、奠基时期”。《中国礼学史发凡》,《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第65页。
    ⑤ (汉)班固:《白虎通义》,《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1页。
    ⑥ 《后汉书》郑玄本传载“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干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今有完书者仅《三礼注》和《毛诗笺》。
    ⑦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卷五《经学中衰时代》,中华书局,1959年周予同注释本,第151页。
    ⑧ 清人王鸣盛云“康成注经,三礼居首”,《蛾术编》卷五十八《郑氏著述》,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880页。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论郑笺朱传间用三家其书皆未尽善》亦云“郑精三礼,以礼解《诗》”,中华书局,1954年,第65页。
    ⑨ 《礼记·杂记》“服如士服”孔颖达疏。
    ⑩ (元)行冲:《释疑》。
    11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曹元弼:《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4页。
    12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卷五《经学中衰时代》云郑玄“注《仪礼》并存今古文;从今文则注内叠出古文,从古文则注内叠出今文”,中华书局,1959年周予同注释本,第142页。
    13 参见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5、263、317页。
    14 《仪礼·燕礼》“遂歌乡乐”郑玄注。
    ① 注《燕礼·记》“下管《新宫》,笙入三成”云“管之入三成,谓三终也”,又注《大射》“乃管《新宫》三终”云“笙从工而入,既管不献”,皆认为二器相同。
    ② 《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郑玄注云“《乡饮酒》升歌《小雅》,礼盛者可以进取也。《燕》合乡乐,礼轻者可以逮下也”。注《燕礼》“遂歌乡乐”与此同。《周礼·钟师》“以钟鼓奏《九夏》”郑玄注。
    ③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六;夏忻:《学礼管释》卷四。
    ④ 《论语·八佾》“始作,翕如也”郑玄注云“始作,谓金奏”。《周礼·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贾公彦疏引。
    ⑤ (清)孙经世:《(论语)始作谓金奏解》,《惕斋经说》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0页。
    ⑥ 《礼记·月令》。
    ⑦ 详见后文对元代乐仪学术史的论述。
    ⑧ 见宋人之驳。
    ⑨ 《周礼·鼓人》“以晋鼓鼓金奏”注、《周礼·钟师》“掌金奏”注。
    ⑩ 《三国志·魏志》王肃本传。
    11 《三国志·魏志》王肃本传。
    12 《礼记·乐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颖达疏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一因此云“《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其词未闻。孔颖达疏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
    13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郑玄注。
    14 《史记·乐书》裴驷集解引。
    15 郑笺云“嘉乐不野合,牺、象不出门。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乐,失礼尤甚”,王注云“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淫”,“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诗·鼓钟》孔颖达疏引)
    16 关于《孔子家语》的真伪性问题,本文暂不评论。
    17 《孔子家语·论礼》。又见《礼记·仲尼燕居》“礼犹有九焉”孔颖达疏引。《宋书·乐志》:“一会之日,具作六代乐矣”,《隋书·音乐志》:“是谓六同,一时皆作”。《孔子家语·论礼》“下管象舞,示事也”王肃注云“凡舞,象事也”。《四部丛刊》本为“凡舞举事”。
    18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九。(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十六。(宋)朱熹:《仪礼集传集注》卷二十七。《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九。《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杜预注。(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左传杜林合注》卷六;(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六、三十八、四十五、六十八;(明)傅逊:《春秋左传属事》卷一;(清)李锴:《尚史》卷十五、九十七。(清)江永:《礼书纲目》
    ① 《隋书·儒林列传》、《北史·儒林列传》。
    ② 《礼记·仲尼燕居》“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孔颖达疏引。
    ③ 《礼记·文王世子》“释菜”、《乐记》“且夫《武》”、《月令》“命乐正入学习乐”孔颖达疏引。《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孔颖达疏引。
    ④ 即孔颖达与诸儒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五经所作之义疏。
    ⑤ 《周易正义》以王弼注为宗;《尚书正义》以孔安国传为宗,以刘焯、刘炫义疏为本;《礼记正义》以郑玄注为宗,以皇侃义疏为本并补之以熊安生义疏;《毛诗正义》以郑玄笺为宗,亦以刘焯、刘炫义疏为本;《春秋左传正义》以杜预《集解》为宗,以刘炫义疏为本。(据吴雁南:《中国经学史》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⑥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⑦ 四库馆臣云“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周易正义》)皮锡瑞亦云“著书之礼,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经学历史》卷七《经学统一时代》,第201页。)
    ⑧ 《礼记·杂记》“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孔颖达疏。《月令》“其数八”孔颖达疏。《乐记》“左射《狸首》”孔颖达疏云“皇氏所说违郑注,其义非也”。《仲尼燕居》“达于乐而不达于礼”孔颖达疏“皇氏以达为掌,言夔掌乐不掌礼。达训为掌,于义无文,又与郑注意乖,其义非也”。
    ⑨ 如宋人陈浩讥“郑氏祖谶纬,孔疏惟郑之从,虽有他说,不复收载,固为可恨”。(《礼记集说·序》)四库馆臣亦批评此法,云是“书务伸郑注,未免有附会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礼记正义》。)
    ⑩ 《左传·襄公四年》“金奏《肆夏》之三”孔颖达疏:“其实金奏《肆夏》,亦是工人歌之。”(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六已证其谬。
    “《钦定礼记义疏》卷六十四云“孔氏不达其意”。
    12 《礼记·乡饮酒义》“合乐三终”孔颖达疏。(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七云“孔疏非是”;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四云“此不达之论也”;金鹗《求古录礼说·合乐三终解》云“此孔之谬也”;毛奇龄《西河集》卷十九云“乃孔仲达误注《乡饮酒义》”。
    13 《诗·鼓钟》“鼓钟钦钦”孔颖达疏。《左传·襄公十一年》“女乐二八”孔颖达疏。《诗·那》毛序“其间礼乐废坏”孔颖达疏。
    14 《礼记·檀弓下》“鼓钟”孔颖达疏。
    ①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六云“《五经》中,《周礼疏》最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九《周礼注疏》云“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阮元《仪礼注释校勘记序》云“贾疏文冗蔓,词意郁吝,不若孔氏《五经正义》之畅”。
    ② 《周礼·磬师》“教缦乐”贾公彦疏。
    ③ 《周礼·钟师》“以钟鼓奏《九夏》”贾公彦疏云“钟中得奏《九夏》者,谓堂上歌之,堂下以钟鼓应之”,“独县而已”。《仪礼·乡饮酒礼》“无筭乐”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燕礼》有“下管《新宫》,笙入三成”贾公彦疏云“止谓笙奏《新宫》三终,申说‘下管’之义”。疏《大射》“管《新宫》三终”郑玄注“笙从工而入,既管不献,略下乐也”时,云“吹管者亦吹笙,故兼言笙,欲见笙管相将也”。《周礼·大司乐》“六舞大合乐”郑玄注贾公彦疏。(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六云“然其说非也”。(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七云“注引之误”。(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三云“恐非文意也”。(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六云“无所考据”。
    ④ 《仪礼·燕礼记》“有房中之乐”、《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贾公彦疏。(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清)胡彦昇:《乐律表微》卷八。
    ⑤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⑥ 《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贾公彦疏。(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七云“当从上篇疏之贾说”;(清)凌廷堪:《礼经释例》卷十三云“贾疏甚确”。《仪礼·燕礼》“若舞”贾公彦疏。
    ⑦ 如疑毛序者,有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
    ⑧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其后则“视汉儒之学若土梗”。今人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亦云“唐以前经学,多笃守古义,学者各承师传,无取新奇,渊源于汉学。庆历以后,始兴疑古之风,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马宗霍则认为,宋儒治经异于前者有二,“其一曰疑经,其一曰改经”。(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宋之经学》,上海书店,1984年,第124页。)
    ① 郑释“去乐”为“藏之”,释“驰县”为“释下”,贾公彦云郑义乃“互文以见义也。去者藏之亦先弛其县,弛县亦去而藏之”。(宋)王安石:《周官新义》卷十。
    ② (宋)王安石:《周官新义》卷十。后来陈旸发展此说,于《乐书》卷四十七云“道以无所因为上,以有所待为下。管之为器,有所待而声发焉,非若歌之出于人声而无所因者也,故管谓之堂下之乐”。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礼书》,又云“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轫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陆佃亦皆排斥旧说”。(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十八。其弟陈旸《乐书》卷五十九从此说。《礼书》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七。引用郑说者见卷九十四、一百十七、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八等。《周礼·大师》“以合阴阳之声”郑玄注。《礼书》卷一百十七云“其说是也。班固则类以律为下生,吕为上生,误矣”。
    ④(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十七。又如卷一百二十二郑玄鼓之论、卷一百二十四孔颖达瑟之论。《礼书》卷一百二十九。《礼书》卷一百二十九云“其用也,常在诸乐之后”,“合舞之礼,东西盖有辨,先后盖有序矣。考之于经,舞干羽于两阶,则文舞于东阶,武舞于西阶。武舞常在先,文舞常在后”,“大舞有其章而无其仪,小舞有其仪而无其章”。
    ⑤ 如卷十五、三十二、六十三始歌终舞之序来自《礼书》卷四十八“舞之所以为乐之成”。王应麟、秦蕙田亦沿此说。《乐书》卷五云“乐以无所因为上,以有所待为下。歌者在上,贵人声故也。匏竹在下,贱器用故也”,卷十九亦有此说。
    ⑥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三十七、一百八、一百十三、一百五十三、一百六十六、二百。《乐书》卷一百十云“堂上击黄钟特钟而堂下编钟应之,击黄钟特磬而堂下编磬应之,上下唱和之道也”。卷五十七、一百五十四云“合乐则工歌、笙入、间歌并作”。卷五十八云“《仪礼》所谓乐正、少师,非周制也,其杂夏、商之制欤”。
    ⑦ 宋代理学与汉学虽有很大不同,然较有宋其它学者,朱子对郑学成就亦较认同,对汉魏先儒有较高评价。在《晦庵集》卷三十八《答李季章》云“汉儒之学有补于世教者不小”,撰《仪礼经传通解》时凡“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仪礼经传通解》。)
    ⑧ (宋)李如圭:《仪礼释宫》之《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仪礼集释》。《仪礼集释》卷十四“吴 季札聘鲁,请观于周乐。晋韩起聘鲁,观书于太史氏,皆其事”。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礼记集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云庄礼记集说》云“盖说《礼记》者”,“宋代莫善于卫湜”。
    ②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七“合乐三终”朱熹按:“合乐,孔疏非是,当从上篇疏之贾说。谓堂上歌瑟、堂下笙磬合奏此六诗也。
    ③ 云“淑人心于行列缀兆之间”,“习人志于名分等级之内”。(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引。原文见(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与此有出入。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春秋权衡》云“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众说,断以已意”。(宋)刘敞:《春秋权衡》卷八《春秋权衡》卷一云“所谓士者,《特牲》、《少牢》皆士礼也,无用乐舞之仪,安得二佾而施之乎”。《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三《考证》又否定此说。
    ⑤ 《仪礼要义》卷九、十论乡饮酒礼,有《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工四人,二瑟,二歌,皆有相,此大夫制》、《相师,谓太师。燕瑟面鼓,饮、射变于君》、《贡贤能拟为卿大夫,故歌小雅之三》、《乡饮、燕礼有歌、笙、间、合,乡、大射略》、《献酒正酬,皆祭旅以下,不洗不祭》、《献法,先瑟后歌,随太师所在以次献之》、《笙诗三篇亡,郑注(礼)与注<诗>异》、《三笙一和,今笙长一人,堂下拜受爵》、《堂上歌诗皆存,堂下笙诗并亡》、《合乐谓堂上下众声俱作》、《飨礼可进取,燕礼可逮下,其实飨燕同乐》、《升歌、合乐各有差,<肆夏)同笙、间有未闻》、《歌、笙、间、合皆三终,此燕乐无数》、《天子、诸侯以钟鼓奏(陔夏),九夏亦有等》、《上篚三爵,献宾介众宾一工笙一大夫一》、《郑既云大夫而用特县,以宾贤从士礼》篇;卷十一、十二、十三论乡射礼,有《席工不正东,辟射位,瑟有面鼓有后首》、《注云堂上正乐毕,与堂下<驺虞>及无算乐》、《大夫士不合,有大师,君有赐乐法》、《爵备乐毕,留宾,司马仍为司正,监察之》、《举旌以宫,偃旌以商》、《自王至士乐节不同,四节、四拾则同》、《此经当乡大夫州长射节而用(驺虞)》、《前为将射迁工下,今将旅酬迁升堂上》、《正歌有次第,皆三终,无算乐异》、《羞唯所有,乡乐唯欲》、《大笙曰巢,小笙曰和》篇;卷十四、十五论燕礼,有《大射宿县,以学宫不常县,此燕不宿县,在路寝》、《作乐有歌、笙、间、合四节》、《凡执技艺者称工,此工,瞽蒙讽诵诗者》、《工四人,从大夫制。(公羊传)乃舞人数》、《燕尚乐,面鼓。燕轻于大射,故小臣相工》、《工歌小雅之三,各有取义》、《工北面,以西为左》、《众工、众笙皆洗,皆祭工拜于席》、《燕尚饮,故歌后、笙前举旅,与大射异》、《笙诗,三篇注与乡射同,惟县中磐南异》、《献笙西阶上,不升堂》、《笙、间六诗皆小雅》、《郑以<召南)为兴王,(周南)为受命》、《歌乡乐,郑以合乐解,歌与合同》、《歌、笙、间、合各三终为一备》、《燕礼主于乐,故大乐正升堂。大射,小乐正升》、《献庶子外内臣言,内小臣徧献可知》、《无算爵对四举旅,前皆有次有数》、《宾及寝庭,金奏<肆夏),示易以敬》、《(鹿鸣)言升歌,(新宫)言下管,明笙、奏异常燕》、《郑以房中乐无钟磬,与<磬师>注异》等篇;卷十六、十七论大射礼,有《东笙磐,西颂磬,取阴阳生成》、《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夷则、无射,西方成功,故为颂,亦为庸》、《国君于群臣备三面为诸侯则轩县》、《笙箫与管异,而郑以笙箫释荡》、《鼗以节乐,倚颂磬,西纮》、《设尊,言鑮南,乐以县为主》、《以乐纳宾,奏<肆夏),与宾出奏(陔)异》、《燕朝聘者,卒爵而乐阕,此燕啐而阙》、《献工用爵,不用觚,工贱》、《郑引鼓人为皋陶,明东西长鼓字误》、《吹簜以播(新宫),篇亡义未闻》、《鼓为乐节,今(投壶篇)犹具存》、《(狸首)即(曾孙)之诗》、《燕在路寝,次射于郊学,故末云公入<骜)》篇。
    ⑥ 赋有《百兽率舞赋》、《十二管还相为宫赋》、《黄钟为律本赋》,奏疏有《论以尺定律》、《奏乞减编磬事》、《论太乐置雷鼓、灵鼓、路鼓,备而不击,及无三鼗》、《论太乐署有春牍之名而无春牍之器》、《论竽及巢、笙和笙》、《论引武舞所执九器各有所用》、《议乐疏》、《论乞别撰郊庙歌曲,明述祖宗积累之业》、《论精选太常乐工及募 能知音者备太常官属》,议有《升歌议》,序有《大乐图义序》。(宋)宋祁:《景文集》卷三、四、二十六、二十七、四十三。
    ① 本文“乐仪图”所指,从内容来说,既指专门之乐仪图,又指涉乐之礼仪图。从对象来说,既指为现实客观的如乐节、乐所、乐人(仪容、仪位)、乐器(陈设方位)所绘之图,又指为抽象的义理如乐节八风等所绘之图。从时代来说,以所绘周代为主,旁以其它时代佐之。
    ② 据黄以周《<周官>贾疏有图说》,《周礼》贾公彦疏亦有乐图,且“大有可观”。《经说略》一,《清经解续编》本。
    ③ 四库馆臣总结为:郑玄《三礼图》九卷,阮谌《三礼图》九卷,夏侯伏朗《三礼图》十二卷,张镒《二礼图》九卷,梁正《三礼图》九卷,开皇所撰《三礼图》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三礼图集注》。)其对诸书有很高评价,云“考汉时去古未远,车服、礼器犹有存者。郑康成图虽非手撰,要为传郑学者所为。阮谌、夏侯伏朗、张镒、梁正亦皆五代前人,其时儒风淳实,尚不以凿空臆断相高”。(《三礼图》提要)
    ④ 如宋人沈括、欧阳修、赵彦卫、林光朝、陈伯广对《新定三礼图》的讥讽,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的总结,云“宋代诸儒亦不以所图为然”。
    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钦定仪礼义疏·凡例》。
    ⑥ (宋)宋祁:《大乐图义序》,《景文集》卷四十五。
    ⑦ (宋)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礼书》,又有“前说后图”之说,非是。
    ⑧ 对此研究已有三篇硕士论文:叶星吟:《陈旸<乐书·乐图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教育大学,2004年。范娜:《陈旸<乐书·乐图论·八音雅部>乐器记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音乐学院,2008年。黄玉华:《陈旸<乐书·乐图论>音乐文献价值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家山图书》。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钦定仪礼义疏·凡例》。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仪礼图》。姚际恒讥其“全遵注疏,多有沿误,流为图画,更益凿凿,是可叹也”。(《仪礼通论·论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1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云“节取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之方位,蘩之以图”。
    ③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十一,中华书局,1963年。
    ④ (元)许谦:《读书丛说》卷三引“杏溪傅先生合乐图”。
    ⑤ 明代曾将之颁于学官,用以取士。胡广等编《礼记大全》,即以此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礼记大全》云是书“以陈澔《集说》为宗”。(如关于“县而不作”的解释等。)《明史·选举志》载永乐间,科举时“《礼记》止用陈澔《集说》”。
    ⑥ (元)陈澔:《礼记集说》卷三。
    ⑦ (元)陈澔:《礼记集说》卷十。(清)戴大昌:《补余堂四书问答》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6页。凌廷堪说见后,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一百九十二从之,《四库未收书辑》本,第165页。
    ⑧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云“郑氏谓徧用六代之乐,无所考据”,“盖用乐非一所,而见功效亦非一时也”。
    ⑨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序》。《仪礼集说》卷六。又如卷七《大射仪》“左瑟”之注。《仪礼集说》卷四先后云“盖据《乐师》职凡乐成则告备之文也”,“虽无所据,以意度之,当在是也”。
    ⑩ (元)许谦:《读书丛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1页。
    1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
    12 (元)倪士毅撰、程復心章图:《四书辑释·论语章图(?)括总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96、97页。
    13 即《书传大全》、《诗大全》、《礼记大全》、《春秋大全》。
    14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卷九《经学积衰时代》,中华书局,1959年周予同注释本,第289页。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曾云“《春秋大传》则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疏》”,“《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谨《诗传通释》”,“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
    ① (明)张敌:《雅乐发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26、227、231、232、238、240、242、243页。
    ② (明)黄佐:《乐典》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40页。
    ③ (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24页。
    ④ (明)沈万钶:《诗经类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57、60页。
    ⑤ (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第十之下。
    ⑥ (明)朱载埔:《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三笙一和立于磬南之图”中之文。
    ⑦ 如批评“世儒欲以《仪礼》为经,割诸礼附之”之行为。并批评郑玄勉强撮合三礼,“牵强引证”,“近代儒者纂三礼併传割弃之,郑始作俑也”。(《仪礼节解·读仪礼》,第547、551页)乐仪方面,斥郑玄“士县惟磬”(《仪礼节解》卷五,第597页)、士大夫用《驺虞》以乐贤(第612页)、诸侯轩悬、纮为编磬绳(卷七,第636页)之说。
    ⑧ 如其《周礼完解》“穿凿尤甚,中间横生枝节”,“务胜古人之过”。其《仪礼节解》“所解亦粗率自用,好为臆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三。
    ⑨ (明)郝敬:《仪礼节解·读仪礼》,《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6页。
    ⑩ (明)胡文焕:《新刻胡氏诗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六《图书编》。
    12 (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2、155、477、480、481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礼图》云“是书所图,一本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亦《考工记解》诸书,而取诸《博古图》者为尤多,与旧图大异”,“绩以汉儒为妄作而依据是图,殊为颠倒”。
    ② (明)黄佐:《乐典》卷二十二《大司乐义》图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66页。
    ③ (明)冯应京:《经世实用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377、472页。
    ④ (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四库禁毁书丛刊》本,第113、134、470页。
    ⑤ 《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五经图》云“诸图杂列其间,大图之馀隙,即填小图补之,尤毫无体例矣”。
    ⑥ (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12、22页。
    ⑦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王皜:《六经图》、杨魁植:《九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⑧ (清)卢云英:《五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⑨ (明)吴继仕:《七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76页。
    ⑩ (明)陈镐撰、孔胤植增补:《阙里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明)蔡复赏:《孔圣全书》卷三十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13页。
    11 (明)金瑶:《周礼述註》附《周礼二氏改官改文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30页。
    12 (明)汪提:《投壹仪节》,《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0页。又《夷门广牍》本。
    13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清之经学》云“万斯大、阎若璩、胡渭、张尔岐、朱鹤龄、陈启源之流,其学皆汉宋杂治”,上海书店,1984年,第142页。
    14 初年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后乃“专门汉学”,晚期乃“西汉今文之学”。“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尟。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毅》二传。汉十四博士 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周予同注释本,第341页。梁启超曾云“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① (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六、卷四。
    ②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四。
    ③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十三、十九,《清经解》本,
    ④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八。
    ⑤ (清)王夫之:《尚书稗疏》卷一。《诗经稗疏》卷一、卷二。
    ⑥ (清)毛奇龄:《经问补》卷一。
    ⑦ (清)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12页。
    ⑧ (清)梅冲:《然后知斋四书五经答问》,《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546、593、613、682页。
    ⑨ (清)万斯大:《仪礼商》卷一。林乔荫《三礼陈数求义》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59页。金鹗《求古录礼说·合乐三终解》。
    ① (清)姚际恒:《仪礼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6页。卷四,第167、165页。卷六,第302页。卷四,第163页。第164、168、299、302页。卷五,第233、234、201、246页。
    ② (清)臧琳:《经义杂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9、158、189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仪礼章句》云“其训释多本郑贾笺疏,亦间采他说”。(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六云“此与经文小异,当别为一礼”。《仪礼章句》卷六、七。
    ④ (清)汪绂:《参读礼志疑》卷上。《乐经律吕通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89、191、198、214页。
    ⑤ (清)陈宝泉:《礼书附录》,《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173、218页。
    ⑥ (清)褚寅亮:《仪礼管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9、480页。顾廷纶亦有《笙诗有声无词辨》,与此说同。见《诂经精舍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83页。
    ⑦ (清)戴震:《东原文集》卷二,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第5册,黄山书社,1994年,第255页。
    ⑧ (清)金榜:《礼笺》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 (清)姚鼐:《惜抱轩九经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52、678、690、703页。
    ① (清)李惇:《群经识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27、83页。
    ②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清之经学》,上海书店,1984年,第140页。
    ③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3、164页。
    ④ (清)徐养原:《律吕臆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68页。
    ⑤ (清)徐养原:《顽石庐经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78、379、384、388、389、392页。
    ⑥ (清)李荣陛:《尚书考》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16页。
    ⑦ (清)包世荣:《毛诗礼徽》,《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9页。
    ⑧ (清)成僎:《诗说考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 (清)雷学淇:《介庵经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6、122、130、131、154、233页。
    ⑩ (清)胡培晕:《仪礼正义》卷十二。
    11 (清)戴大昌:《补余堂四书问答》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6页。
    ①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尚书七篇解义》卷一。《古乐经传》卷一
    ② (清)李光坡:《礼记述註》卷二十二。《周礼述註》卷十四。
    ③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
    ④ (清)凌廷堪:《礼经释例》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5-268页。
    ⑤ (清)夏炘:《学礼管释》卷四、十三、十四、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2、73页。
    ⑥《左传·襄公四年》:“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⑦ (清)夏炘:《檀弓辨诬》,《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页。
    ⑧ (清)姚鼐:《惜抱轩九经说》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70页。
    ⑨ (清)魏源:《诗古微》上篇之一附录,《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3、48页。
    ① 《诗谱》本云“天子飨元侯,歌《肆夏》”。后人对此所属乐节有不同理解,孔颖达对此有二说,或释此为金奏工歌。云“传言金奏《肆夏》,此云歌者,凡乐之初作,皆击金奏之”,“歌必以金奏之,言金奏《肆夏》亦歌之”。(《诗·小大雅谱》“天子飨元侯,歌《肆夏》”孔颖达疏。)或释此为升歌,云(《仲尼燕居》‘两君相见,升歌《清庙》’,谓元侯也。不歌《肆夏》,辟天子也)。(见《左传·襄公四年》“《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孔颖达疏。)贾公彦释此为升歌,云“若天子享元侯,升歌《肆夏》颂,合《大雅》”。(《周礼·钟师》“以钟鼓奏《九夏》”贾公彦疏。)林昌彝亦为此说。二解之别,在于金奏是否有歌。本文从林说,无歌。
    ②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一百九十二、二百七十四,《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165、168、801页。
    ③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四。
    ④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359-373页。
    ⑤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七十一、九十、一百七十。
    ⑥ (清)沈可培:《泺源问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07、610页。
    ⑦ (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二、十三、七、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26、612、565、538页。《礼学卮言》卷五,《清经解》本。
    ⑧ (清)孔广森:《经学卮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2、306页。
    ⑨ (清)吴炳文:《春秋左传汇辑》卷二十三至二十五,《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52、456、459、463、483、 490、497、505、511、518、520页。
    ① (清)王绍兰:《王氏经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60、62页。
    ② (清)邱之桂:《律音汇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③ 郑玄注《周礼·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孔颖达疏《礼记·玉藻》“行以《肆夏》”。
    ④ (清)雷学淇:《介庵经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4、121、122、168、338页。
    ⑤ (清)邹汉勋:《读书偶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1、484、500页。
    ⑥ (清)凤韶:《凤氏经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4、60、62、71页。
    ⑦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泰东图书局,1925年,第281页。
    ⑧ 《左传·襄公四年》“《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孔颖达云“两元侯相见,与天子享之礼同,亦歌《肆夏》之类”,《仪礼》诸侯燕礼“所以得用之者,彼谓纳宾之乐”,“与此升歌异也”。认为臣子金奏纳宾乐可得用之,不得用于升歌。此说是在郑玄《诗谱》(“天子飨元侯,歌《肆夏》,合《文王》”)基础上展开的。
    ⑨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2页。
    ⑩ (清)宋翔凤:《论语说义》卷二、四、五,云“虞时合乐用《箫韶》”,“齐之《韶》乐亦以合乐用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76、302、308页。
    11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卷二。(中华书局,1954年,第49、53页。)又云“《左氏传》载列国君卿赋诗 言志,变风变雅,皆当在无算乐之中”,“笙入金奏,本非三百五篇之诗”。第54页。
    ①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2页。
    ③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郭嵩焘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9页。
    ⑤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三十八、二百七十三,《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54、778页。
    ⑥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54、759、760页。
    ⑦ (清)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二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60页。
    ⑧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21页。
    ⑨ 如杨魁植据聂崇义、杨復之书,而“折衷于《钦定三礼义疏》”,又采各家讲经之图。见杨魁植《九经图·(陈梦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60页。
    ⑩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11 (清)杨魁植:《九经图》,《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12 (清)陈奂:《毛诗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91页。
    13 (清)徐世沐:《周礼惜阴录》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72页。
    14 (清)孔广森:《礼学卮言》卷一,《清经解》本。
    15 (清)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6 (清)李周望、谢履忠辑:《国学礼乐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 (清)张行言:《圣门礼乐统》,彭其位:《学宫备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 (清)焦循:《群经宫室图》卷下,《皇清经解续编》本。
    ③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0页。
    ④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六。
    ⑤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七《周礼图》上,前者有“司徒掌教图”、“宗伯掌礼图”、“大射图”、“燕射图”、“宾射图”、“宾兴贤能图”、“教养国子图”,后者有“圜丘乐图”、“方丘乐图”、“宗庙乐图”。卷十一《礼记图》上之“大饗帝图”、“宗庙大饗图”。卷十二《礼记图》下之“祭图”、“诸侯相朝大饗图”、“燕礼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174、178、179、213页。)卢云英《五经图》从其图,如卷五“升歌间歌笙诗之图”,卷九“大射图”、“燕射图”、“宾射图”、“宾兴贤能图”、“教养国子图”、“圜丘乐图”、“方丘乐图”、“宗庙乐图”,仅以文字记述各乐节及其乐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339、384、388页。)
    ⑥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六十五,《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18页。
    ⑦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601、603、628、644、760页。
    ⑧ 吴文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4、442页。
    ⑨ 曹元弼:《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61、71页。
    ⑩ 曹元弼:《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69、673、675页。《礼经校释》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7页。
    11 季旭升:《王国维<释乐次)补述》,《(诗经>吉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83年,第158页。
    12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84页。
    13 梁启超:《释四诗名义》,《饮冰室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94页。
    14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② 贾海生:《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诗经·周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第16页。
    ③ 多称为“乐调名”、“曲调说”,即《诗》分南、风、雅、颂之标准。郑樵《通志·总序》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王质《诗总闻》卷一上、卷二上皆云“《南》,乐歌名也”,卷九云“《雅》,乐歌名也”。程大昌《考古编》卷一《诗论一》云“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陈著认为死者本为乐器与地域名。雅、颂、南是具有地方色彩的不同乐种,风本为普通乐器总称。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97、202页。
    ④ 《天子、诸侯、大夫、士用乐表》(第133页)、《天子、鲁公用乐表》(第135页)、《三礼中“金奏”的作用及规制》(第136页)、《三礼中的“管”与“小舞”》(第147页)、《三礼中“笙”乐之使用》(第151页)、《三礼中所见之“间歌”》(第153页)、《三礼中所见之“合乐”》(第156页)、《三礼及其他先秦文献所见礼乐所使用之大舞》(第158页)、《(大武>六成所用诗歌异说》(第164页)、《天子、诸侯、大夫、士之乐制等次》(第172页)。
    ⑤ 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311、153页。
    ⑥ 阴法鲁:《(诗经)乐章中的“乱”》,《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
    ⑦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41页。
    ⑧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①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51、161、163页。
    ② 罗倬汉:《诗乐论》,正中书局,1948年,第209、213、216页。
    ③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77、368、364页。
    ④ 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⑤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⑥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1页。
    ⑦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第141页。
    ⑧ 倪永震:《周乐之研究》,台南:华夏图书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⑨ 李宏锋:《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⑩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1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万叶书店,1952年,第30页。
    12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一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2页。
    13 许维通:《饗礼考,《清华学报》,1947年第1期,收录于《三礼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891页。
    14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孔孟月刊》,1999年第8期,第16页。《仪礼燕礼用乐考》,《孔孟月刊》,1999年第9期,第15、16页。
    15 孙世洋:《(礼·燕礼记>所录乐式与燕射两式综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第122、124页。
    16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3、500页。
    ①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中华书局,2010年,第240页。
    ② 杨隽:《典乐制度与周代诗学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7、55、230页。
    ③ 罗倬汉:《诗乐论》,正中书局,1948年,第247页。
    ④ 被收录于王昆吾《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第71页。
    ⑤ (清)魏源:《诗古微》上编一《夫子正乐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4页.
    ⑥ 张树国:《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9、192、194页.
    ⑦ 杨英:《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6页。
    ⑧ 许兆昌:《先秦乐文化考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详见作者《瑕不掩瑜的他山之石——评许兆昌(先乐文化考论)》一文,该文在第五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中获一等奖。
    ⑨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63、164、165、190、197、199页.
    ⑩ 杨隽:《“金奏”乐象与“祗庸”乐德——兼论<周颂>的礼学文化内涵》,《文艺评论》2011年第2期。佘红英:《“金奏”探》,《科教文汇》2011年第6期.
    11 杨向时:《<左传>赋诗引诗考》,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2年,第11页.
    12 林思好:《<诗经>、<诗序>、(左传>关联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008年,第71页.
    13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83页。
    14 曹建国:《春秋燕飨赋诗的成因及其传播功能》,《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第7页。
    15 李宏锋:《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16 杨向时:《<左传>赋诗引诗考》,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2年,第56页。
    17 罗倬汉:《诗乐论》,正中书局,1948年,第199页。
    ① 倪永震:《周乐之研究》,台南:华夏图书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② 阴法鲁:《(诗经)乐章中的“乱”》,《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第65页。
    ③ 邱德修:《以礼解经初探——以<论语)为例》,《文与哲》,2005年第7期,第87页。
    ④ 周谷城:《乱为乐之结》,《古史零证》,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⑤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71、377、389页。
    ⑥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⑦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241、244页。
    ⑧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77页。
    ⑨ 曹胜高:《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2期,第29页。
    ⑩ 相关文章:李婷婷:《周代乡乐考论——先秦诸乐考之一》(《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彭林:《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筭乐——评(周代乡乐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李婷婷:《评彭林教授的(评周代乡乐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第4期)、罗艺峰:《关于(周代乡乐考论)和彭林先生的批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第4期)→吕友仁:《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读(周代乡乐考论>札记》(《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李婷婷:《高举“统观”旗帜,理应自省、自勉——与吕友仁先生商兑》(《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与罗艺峰先生商兑》(《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1 彭林:《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筭乐——评<周代乡乐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第202页。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75页。
    12 黄震云、孙娟:《“正歌”“无算乐”的正变与(诗经)的编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42页。
    13 周芳:《周代食举乐研究》,《黄钟》,2006年增刊第1期。周芳:《先秦食举乐考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4 韩婷:《周代燕飨礼仪考论》,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第35页。
    15 王福利:《房中乐有无“金石”器使用问题新论》,《音乐艺术》,2008年第3期。
    ① 漆明镜:《“房中乐”是什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② 曹胜高:《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2期,第31页。
    ③ 博士论文题目为《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中文标题为《中国古代乐器考》,《音乐艺术》,1989年第2期,第10页。
    ④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成都指挥街叶宅发行,1922年,第46页。
    ⑤ 成书于1931年。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⑥ 认为“乐悬”即乐队、乐团,认为乐悬之义有三次演进,“乐悬之原意本指钟磬之属悬于荀簴者”,“传至后世,乐悬之意,渐渐与近代所谓乐队、乐团之意义相近似,至今遂与乐团、乐队同意义矣”。倪永震:《周乐之研究》,台南:华夏图书出版社,1980年,第77页。
    ⑦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⑧ 曾永义:《乡饮酒礼音乐演奏的概况》,载李曰刚等《三礼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第239页。
    ⑨ 此书作者暂未见到,此据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⑩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孔孟月刊》,1999年第8期,第25页。
    11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2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2、133页。
    13 (德)Lothar von Falkenhausen, Suspended Music: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4 (德)罗泰:《曾侯乙以前的中国古代乐论—一从南宫乎钟的甬部铭文说起》,《考古》1992年第9期,第854页。
    ① (美)E.G.麦克伦著,黄翔鹏、孟宪福译:《曾侯乙青铜编钟——巴比伦的生物物理学在古中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第96页。
    ② 劳德·范·弗尔肯豪森著,顾久幸译:《楚礼乐》,《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楚礼乐(续)》,《江汉考古》,2001年第4期。
    ③ (朝鲜)李退溪撰,李宁齐搜集:《圣学十图(附礼乐比考)》,汉口:大同协会,1932年。
    ④ 据笔者所能见到为是。
    ⑤ (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早稻田大学藏林师彪校本。
    ⑥ (美)Lothar von Falkenhausen, Suspended Music: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31.
    ① (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原叙》。
    ② (清)杨魁植:《九经图·(罗鹤龄)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56页。
    ③ (宋)郑樵:《通志·总序》。(元)刘埙:(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三十一亦云“即图以求者易,即书而求者难”。
    ④ (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原叙》。
    ⑤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15页。
    ⑥ 《钦定礼记义疏·凡例》。
    ⑦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九十四。《甘肃通志》卷一亦云“萧何入秦,先收图籍”。
    ⑧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60页。
    ① (清)纪大奎:《古律经传附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29页。
    ② (清)程瑶田:《声律小记》,《清经解》本。
    ③ (宋)杨復:《仪礼图》卷四。
    ④ (宋)杨甲:《六经五》卷五、卷九。
    ⑤ (金)金履祥:《论孟集注考证·孟子集注考证》卷五。
    ⑥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七。
    ⑦ (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四库禁毁书丛刊》本,第390、470页。
    ⑧ (宋)杨甲:《六经图》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宫室》。(《续修四库全书》本)(明)陈仁锡:《八编类纂》附杨甲《六经图》(《四库禁毁书丛刊》本)。(明)吴继仕:《七经图·周礼文物大全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周礼图》上第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七《周礼图》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清)王皜:《六经图·周礼文物大全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清)卢云英:《五经图》卷九《周礼图》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清)杨魁植:《九经图·周礼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⑨ (明)章潢:《图书编》卷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明)金瑶:《周礼述註》附《周礼二氏改官改文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430页)。(明)刘绩:《三礼图》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五十三(《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②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五十(《四库未收书辑刊》本)。(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三下(《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③ (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章潢:《图书编》卷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一下,《通志堂经解》本。
    ⑤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七《周礼图》上:燕朝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九《周礼图》上:燕朝图。
    ⑥ 《礼记·月令》“大夫于朝”孔颖达疏。
    ⑦ (元)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下。
    ⑧ (清)孔广森:《礼学卮言》卷一,《清经解》本。
    ⑨(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四上,《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551页。
    ① (清)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卷二十五。
    ②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卷二十。
    ③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八。
    ④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九。
    ⑤ (明)朱谋(?):《骈雅·释器》卷四。
    ⑥ (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十四云“天球,玉之可为磐者。孔疏云雍州所贡璞玉,未见琢治,故不以礼器名之。蔡传训鸣球,则是乐器,不当列之于玉矣”。
    ⑦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
    ⑧ 《尚书·顾命》“越七日癸酉”孔颖达疏。
    ⑨ (宋)陈旸:《乐书》卷八十。
    ①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七。
    ②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③ (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
    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九;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上卷第三篇;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
    ⑥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
    ⑦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十三。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九;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上卷第三篇;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
    ② (元)许谦《读书丛说》卷三;(明)王樵《尚书日记》卷四。
    ③ (明)黄佐《乐典》卷二十四《大司乐义》图说;(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人事》卷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人事》卷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
    ② 《仪礼·大射》“乐人宿县”贾公彦疏。
    ③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④ (明)张敌:《雅乐发微》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7页。
    ⑤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七;(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
    ⑥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三。
    ⑦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八音;(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
    ⑧ (明)朱载靖《乐学新说》;萧友梅《中国古代乐器考》第二章。
    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九《李氏乐书》。
    ⑩ (明)李文察:《皇明青宫乐调》卷三:乐县:“轩悬(?)”。
    ①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七。
    ②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七:王宫县;(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乐县图;(明)李之藻《古乐书》卷下:宫县位;(清)江藩《乐县考》卷下:宫县图(《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0、21页);(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三:宫县图;(清)江藩《乐县考》卷下:宫县图(《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91页)。(清)陈奂《毛诗说》:乐县方位图说:宫悬。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八音:宫架;(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宫县之图;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宫县;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宫县。
    ④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⑤ (明)张敌:《雅乐发微》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8、239页。
    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九《李氏乐书》。
    ⑦ (明)李文察:《皇明青宫乐调》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9页。
    ⑧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十三:八音:判架;(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判县之图;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判县;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判县。
    ⑨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判县图;(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三:判县图。
    ⑩ (美)Lothar von Falkenhausen, Suspended Music: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31.
    11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三:八音:特架;(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乐考》:特县;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第七章:特县;倪永震:《周乐之研究》第八章:特县。
    ①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植县图;(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三:植县图。
    ②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特县之图;萧友梅:《中国古代乐器考》第二章:“特悬”。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一。(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四《乐考》:“舞缀兆”;(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十五:乐舞图。
    ④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二章附录:兴舞之位。
    ⑤ (明)朱载靖:《律吕精义》外篇九《论舞学不可废》第八之上。
    ⑥ (明)张敌:《雅乐发微》卷八舞表图中之文字。
    ① 周礼·大司乐》“若乐九变”贾公彦疏。
    ②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云“贾公彦曰武舞有四表,《大漫》而上应亦四表,于理或然”。
    ③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九:文舞、武舞之位;(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文舞、武舞之位图。
    ④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八:武舞六成之位;(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武舞六成之位图;(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卷八十一:武舞六成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武舞六成图。
    ⑤ (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四:“《大武》六成图”;六变十成武舞、文舞行列之图;八变十二成武舞、文舞行列之图。
    ⑥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五《论语图》下:大舞之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247页);(清)王皜:《六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大舞图。
    ⑦ (明)张敌:《雅乐发微》卷八:舞表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42、247页。
    ⑧ (宋)杨甲:《六经图》卷八:礼记:武舞表位图;(元)倪士毅撰、程復心章图:《四书辑释·论语章图(?)括总要》:八佾舞位;(明)陈仁锡《八编类纂》附杨甲《六经图》:礼记:武舞表位图;(明)吴继仕《七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十一:武舞表位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五《论语图》下:八佾舞位。
    ⑨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六《孟子图》:韶舞图;(清)张安茂《卷面宫礼乐全书》卷十六:舞位四表图;(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五上:乐舞图;(明)黄佐《乐典》卷二十二《大司乐义》图说:大合乐四表六舞会位图;(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人事》卷九:大合乐四表六舞会位图;(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三:文武两阶表位图。
    ①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九《论舞学不可废》第八之上。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一:舞佾:天子八佾;(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一:舞佾:诸侯六佾;(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一:舞佾:大夫四佾;(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一:舞佾:士二佾;(清)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卷十六:舞佾图;(明)李文察《古乐筌蹄》卷七:舞佾旋转进退之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23、224页);(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五上:八佾乐舞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604、605页)。
    ③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二章。
    ④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八十九。
    ⑤ 其与上帝关系,或认为为一(如郑玄),多认为为二神。对上帝所指亦有多解,此不赘述。
    ①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八十九称为祀明堂,有五图。见附录1。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乐经元义》。
    ③ (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25页。
    ④ 详见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9页。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祀五帝:兆列宫架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⑥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
    ⑦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祀朝日祀夕月:坛坎宫架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①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祭星、祭司中、祭司命、祭司禄、祭司人:轩架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一:祭灵星:判架;歌《丝衣》。
    ④ (明)朱载堉:《零星小舞谱》:零星祠正坛配食祭品之图。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祭风师、祭雨师、祭雷师:轩架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⑥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雩祀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76页);(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六十四:雩祀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12页)。
    ⑦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78页。(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一百四十七,《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818
    ⑧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禜祀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77页);(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六十四:禁祀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13页)。
    ⑨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八十九。
    ①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一:祭司寒:判架;歌《(?)》诗。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一:祭大火:轩架。
    ③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一:夏至祭方丘:坛下宫架;坛上乐器;降神舞《咸池》;酌献舞六乐;乘舆驰道作雅乐。
    ④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四:方丘乐。(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三:方泽舞表位总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29页)。(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北郊图1;北郊图2。
    ⑤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一:祈社稷报社稷:轩架奏太蔟;歌应钟;舞《咸池》。
    ⑥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五下:祭社稷图。
    ⑦ “四方”与“四望”关系较为复杂,郑玄、陈旸即有不同解释。郑玄云“四方之祭祀,谓四望也”,陈旸云“四方非四望也”。陈旸并认为四方与“四方百物”不同,“四方非百物八蜡也”。
    ①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二:祭五祠:判架;歌;舞羽。(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祭四方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85页)。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二:祭五岳祭四渎祭四镇祭四海:轩架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望祀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82页)。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三:祭山林祭川泽:轩架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下:山林川泽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82页)。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三:祭先农:宫架;登歌;舞。(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三上:祈田祖图。
    ⑤ 钱玄:《三礼辞典》,第368页。
    ⑥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三:祭百物:轩架;舞(执兵执帔)。
    ⑦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三:享先蚕:宫架;歌《肃和》。
    ⑧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三:表貉:宫架、歌《大濩》。
    ① 《礼记·大传》。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三:大禘大祫:宫架;堂上乐品;歌《九德》;歌《九磬》;乘舆驰道作雅部;庙门外作胡部。
    ③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三:诸侯祫祭:轩架。
    ④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四:稀袷乐;(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三:宗庙舞表位图;(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四下:宗庙乐图。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三:大夫时祭:判架;士时祭:特架。
    ⑥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四。
    ①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十四:腊享(蜡):宫架;歌《豳颂》;舞六乐(执兵执帗)。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一:祠高禖:宫架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五:释奠东序、释奠西序、释菜合舞、颁学合声:轩架;大合乐;歌《清庙》;舞《大武》。
    ④ 其“大合乐”即卷一百四所谓“周家大合六代之乐”。他在卷三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与《周官·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同意”,在卷四十云此大合乐为“乐神之乐”,与“旋宫之乐”的“降神之乐”不同。然又在卷一百四又云《礼记》此文乃记“商礼尔,周礼则不施于释奠矣”,则不知所云。
    ⑤ (明)李之藻:《颊宫礼乐疏》卷三。
    ⑥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六上:释菜图、释奠图。
    ⑦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四:祭祊:歌《丝衣》。
    ⑧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八亦云“《仪礼》所载之乐,惟在《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四篇中者甚明”。
    ① (明)郝敬:《仪礼节解·读仪礼》,《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45页。
    ②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七:乡饮乐;(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一:乡饮乐图。
    ③ (宋)杨復:《仪礼图》卷四:乡饮酒礼:设席陈器图;(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四《乡饮酒礼》:设席陈器图。
    ④(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乡饮酒礼:设席陈器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乡饮酒礼:设席陈器之图。
    ⑤ (明)冯应京:《经世实用编》卷十九:乡饮酒礼图;(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卷六十冯应京《实用编》:乡饮酒礼图。(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卷二十:乡饮酒乡射礼席位。
    ⑥ (清)焦循:《群经宫室图》卷下:乡饮酒敷席图;(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三十八:焦氏乡饮酒敷席图。
    ⑦ (清)王皜:《六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乡饮礼图;(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戴记图》:乡饮酒图。
    ⑧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上:乡饮图。
    ⑨ (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乡饮酒礼:考订乡饮位次图、乡饮古礼陈设总图。
    ① (日)村松:《新定松氏仪礼图》卷上:乡饮酒礼。
    ② (朝鲜)李退溪撰,李宁齐搜集:《圣学十图(附礼乐比考)》:乡饮酒礼之图式。
    ③ 曾永义:《乡饮酒礼音乐演奏的概况》:“乡饮酒礼乐器组织图”,载李曰刚等《三礼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第239页。
    ④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2页。
    ⑤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
    ⑥ (宋)不著撰人:《家山图书》:乡饮之图;(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十一:乡饮之图;(元)倪士毅撰、程復心章图:《四书辑释·论语章图(?)括总要》:乡饮在痒;(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五《论语图》下:乡饮酒礼图。
    ⑦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六:乡饮之图;(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卷五十九章潢《图书编》:乡饮之图。
    ⑧ (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四:乡饮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乡饮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乡饮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乡饮图。
    ⑨ (宋)陈旸:《乐书》卷二百:乡饮酒:判架;登歌。
    ⑩ (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堂上歌瑟席位图”。《四库全书》本“瑟第一席”讹为“瑟第三席”,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不讹。
    ① (明)朱载埔:《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一人堂下击磬兼播靴图、一人堂下播靴兼击磬图;三笙一和立于磬南之图;一人击朄兼击建鼓应鼙之图。
    ② (明)朱载靖:《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左何瑟后首右手相工图;(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左何瑟后首右手相工图;(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相者向东坐以瑟授工图;(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相者向东坐以瑟授工图;(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左手持搏拊右手相工图;(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相工就席向北近东坐图;(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相工就席位向北近东坐图;(明)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鼓瑟者搏拊者皆歌之图。
    ③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第十之下。
    ④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三。
    ⑤ 《仪礼·乡饮酒礼》“右手相”郑玄注。《仪礼·乡射礼》“右手相”贾公彦疏。
    ⑥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云“相者东面坐于其席前之西也,授瑟,以瑟首乡东授之”。
    ⑦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饮酒礼》:工入、笙入;(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饮酒礼:工入、笙入。
    ⑧ (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乡饮酒礼:乐宾献工献笙图。
    ⑨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乡饮酒礼:乐宾献工及笙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乡饮酒礼:众宾献工及笙图。
    ①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四《乡饮酒礼》:工入:献工;献笙。
    ②《仪礼·乡饮酒礼》“无筭乐”郑玄注。
    ③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乡饮酒礼:彻俎、安燕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乡饮酒礼:彻俎、安燕图。
    ④ 《大司乐》“凡乐事,大祭祀宿县”贾公彦疏云“直言大祭祀者,举大祭祀而言,其实中祭祀亦宿县也”,“中小祭祀亦宿县,至于飨食燕宾客有乐事,亦兼之矣”。
    ⑤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
    ⑥ 据(清)应摄谦:《古乐书》卷下总结。
    ⑦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左何瑟面鼓右手相工图;(明)朱载埔:《乡饮诗乐谱》卷一乡饮乡射礼:左何瑟面鼓右手相工图。
    ① 而《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认为此为判悬之半,“饮射礼之县,半卿大夫之判县也”。
    ② 敖继公则认为“是礼亦有钟鼓鑮”(《仪礼集说》卷五上)。盛世佐非之,云“敖氏杂引天子诸侯礼释之,误”(《仪礼集编》卷八)。
    ③ 《仪礼·乡射礼》云“射自楹间”,《乡饮酒礼》则“磐,阶间缩霤,北面鼓之”。
    ④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上。
    ⑤ 《钦定仪礼义疏》卷八批评郑说,认为此时不须避射位,避射位发生在后文将射迁乐之时。云“下经云乐正命弟子赞工迁乐于下,将射而迁之,则设席时无庸辟射位明矣”。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亦有此说。
    ⑥ 《仪礼·乡射礼》“乃降”郑玄注“降立西阶东,北面”贾公彦疏“此无正文,约堂上乐正位在西阶东,北面,今降亦当在西阶东,北面也”。
    ⑧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上云“盖县中之西也”。
    陈《钦定仪礼义疏》卷八云“县在洗东北,笙若更东,则距阶太远。笙者必与歌瑟相比,太远,非所宜也。在县西而西面者,以须乡歌者,且不可与宾主人、行礼者背也”。
    ⑨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
    ⑩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八:乡射之位;(宋)不著撰人:《家山图书》:乡射之位;(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五:乡射之位图。
    11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乡射礼:“设席位”。
    ①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席位。
    ② 郝敬云“‘鼓’谓手弹处,瑟首也”。(明)郝敬:《仪礼节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00页。
    ③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六。
    ④ 《仪礼·燕礼》“面鼓”郑玄注。
    ⑤ 其实,纵使按照叶文此处有乐器鼓之说,相者亦不可能面对鼓。因为相者与工在堂上皆“北面”,乃背对于其南面之鼓。
    ⑥ 叶文前后、图文没有相互照应,互有矛盾。如此图示鼓位在西阶上。然在后文《燕礼》中却云“《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诸礼,鼓之位都是依陪而设,作乐于堂,则设鼓于两陪旁”(第136页)。
    ⑦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4页。
    ⑧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第二章:乡射礼用乐示意图(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3页),文见第132页。
    ⑨ (宋)杨复:《仪礼图》卷五:乡射礼:乡射礼图;(明)吴继仕:《七经图·仪礼会通图》二十一:乡射礼:乡射礼图(《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第521页);(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五《乡射礼》:乡射礼图。
    ⑩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上云“位于堂下,而坐惟工耳,亦无席”。盛世佐批评此无席之说,云“坐必于席。葢迁乐时,并工席亦迁之也。敖云无席,非”。
    11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12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六:射饮图、乡射礼图。
    ① (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十:乡射礼:乡射礼总图。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泰泉乡礼》。
    ③ (明)黄佐:《泰泉乡礼》卷七:乡射礼图;(明)冯应京:《经世实用编》卷二十二:乡射礼总图注。
    ④ 古人视“赞工即位”所属仪节有不同理解,或将其统于射礼结束部分,如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下统其于“射事止”仪节、《钦定仪礼义疏》卷九、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四、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二均置其于“射礼毕”。或将其置于饮酒旅酬中,如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八、杨复《仪礼图》卷五、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五、江永《礼书纲目》卷九。本文从后者。
    ⑤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八。
    ⑥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请射纳射器三耦俟;(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请射纳射器三耦俟。
    ⑦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乡射礼:乡射请射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乡射礼:乡射请射之图。
    ⑧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五《乡射礼》:迁乐。
    ①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诱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诱射;(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三耦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三耦射;(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命取矢设福比射耦、(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命取矢设福比射耦:(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三耦拾取矢;(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射获三耦卒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设获三耦卒射。
    ②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宾主人大夫射,众耦继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宾主人大夫射,众耦继射;(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数获饮射爵、(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数获饮射爵;(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献获者献释获者;(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宾主人拾取矢、(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宾主人拾取矢。
    ③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第74页。
    ④ (宋)杨复:《仪礼图》卷五:乡射礼:三射以乐为节图;(明)吴继仕:《七经图·仪礼会通图》二十二:乡射礼:三射以乐为节图;(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五《乡射礼》:三射以乐为节图。
    ⑤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五《乡射礼》:乐射。
    ⑥ (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十:乡射礼:终射以乐为节图。
    ⑦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请以乐乐宾;(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请以乐乐宾。
    ⑧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乡射礼:三射以乐乐宾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乡射礼:射以乐乐宾图。
    ⑨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三章:乡射礼:请乐之仪。
    ①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五《乡射礼》:“赞工即位”图中之文。
    ②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五《乡射礼》:赞工即位。
    ③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下。
    ④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下。
    ⑤ (宋)魏了翁:《仪礼要义》卷十二。
    ⑥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五。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五。
    ⑦ (清)马骕:《绎史》卷二十四之二。
    ⑧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乡射礼》:无算爵;(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乡射礼:无算爵。
    ⑨ 贾公彦总结之,云《仪礼·燕礼》“发首陈君与臣子常燕,及聘使之臣燕,次论四方宾燕”,然后是燕“臣有王事之劳者”,凡四种。并云“诸侯无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方聘客与之燕,四也”。
    ⑩ 今人对此两种燕礼有不同认识,曾永义认为燕礼有轻重之别,前者简省,后者隆重。(朱孟庭《仪礼燕礼用 乐考上》引,第19页)孙世洋从燕射环节入手,认为《经》文记载乡射式燕礼、《记》文记载大射式燕礼。(《<仪礼·燕礼记>所录乐式与燕射两式综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22页)本文作者硕士论文认为前者为寻常燕礼,后者为诸侯与有王事之劳的卿大夫举行的燕礼,(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82页)与曾说同。而叶敦妮认为前者为燕礼,后者为纳宾礼。(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5页)孙文从燕射角度结合有无国君参射而有乐仪之别,很好地解释了二礼用乐之别现象。然以射礼论燕礼,易混淆燕、射二礼之别,更易模糊燕礼独立性。而叶文视《记》文为纳宾礼,以礼仪中的某一小环节(纳宾)代指整个礼仪,亦为不妥。故本文仍从作者硕士论文之分法。
    ① 路寝图见(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一下、(清)万斯大《仪礼商·附録》等。
    ② (宋)李如圭:《仪礼释宫》云“寝、庙皆有堂”,(清)姜宸英:《持敬堂记》亦云“三代之制,营立宫室,有庙有寝。寝、庙之中皆有堂”(《湛园集》卷三)。(清)任启运:《宫室考》卷上云“寝南向,侧室亦南向,皆有堂、有东阶西阶”。
    ③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
    ④ 《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
    ⑤ (宋)杨复:《仪礼图》卷六:燕礼:燕礼先后之序;(明)吴继仕:《七经图·仪礼会通图》二十三:燕礼:燕礼先后之序图;(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戴记图》:燕礼图;(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六《燕礼》:燕礼先后之序。
    ⑥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燕礼:燕礼次第总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燕礼:燕礼次第总图。
    ⑦ 《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郑玄注。
    ①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四。
    ②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卷二十:燕礼大射席位;(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七下:诸侯燕礼图。
    ③ (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四:燕礼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五《论语图》下:燕礼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燕礼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燕礼图。
    ④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一
    ⑤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下:第17页。
    ⑥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燕礼经》乐悬、乐器布置图,第22、25页。
    ⑦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第二章:燕礼用乐示意图,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3-135页。
    ⑧ 《燕礼》经、记皆无用鼓之文,此礼用鼓之事由郑玄提及,在注“献左右正与内小臣”时论及“磬人、钟人、鑮人、鼓人、仆人之属”,贾公彦因之云此礼“轩县别有钟、磬、镈、鼓”。则鼓位当与乐悬同,在阶间
    ⑨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42页。
    ⑩ 郑注、贾疏皆以乡饮酒礼约之。元人敖继公亦然,并云“此县盖在阶间”。(《仪礼集说》卷六)。而清人盛世佐批评敖氏乡饮酒特悬之说,认为当依大射礼而为轩悬,“县,轩县也。轩县之法见《大射礼》,敖引《乡饮酒礼》特县况之,非”。(《仪礼集编》卷十一)
    ① (宋)严粲:《诗缉》卷三十二
    ② 《礼记·燕义》“君席阼阶之上”。《仪礼·燕礼》“设公席于阼阶上”,孤亦“席于阼阶西”,“宾为苟敬,席于阼阶之西”。
    ③ 《仪礼·乡饮酒礼》“既旅”贾公彦疏。
    ④ 《仪礼·燕礼》“宾以旅酬于西阶上”郑玄注。
    ⑤ 《仪礼·燕礼》分别对应“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兴以酬宾”(“论公为宾举旅之节”)、“公又行一爵”(“论为卿举旅之事”)、“公又举奠觯”(“为大夫举旅”)等节,指公分别为宾、卿、大夫举旅。
    眔(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六。
    ⑦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六。
    ⑧ 叶文虽无明言“旅”义,据此推测,当与“行进”相关。
    ⑨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42页。
    ⑩ 《仪礼·燕礼》“公又举奠觯”贾公彦疏。
    11 (宋)魏了翁:《仪礼要义》卷十五。
    12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六。
    13 《仪礼·燕礼》“笙入三成”贾公彦疏。
    14 (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六。
    15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下:第17页。
    ①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燕礼记》乐悬、乐器布置图。
    ② 《仪礼·大射》“奏《肆夏》”贾公彦疏。
    ③ 《礼记·乐记》“所以献、酬、酳、酢也”孔颖达疏。
    ④ 《仪礼·燕礼》“小臣纳卿大夫”郑玄注。
    ⑤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⑥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36页。
    ⑦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
    ⑧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36页。
    ⑨ (清)方苞:《仪礼析疑》卷六。
    ⑩ (宋)杨复:《仪礼图》卷六:燕礼:具馔设县陈器即位图;(明)吴继仕:《七经图·仪礼会通图》二十三:燕礼:具馔设县陈器即位图;(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六《燕礼》:具馔设县陈器即位图。
    11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六《燕礼》:先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页。
    ①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燕礼:陈馔器及即位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燕礼:陈馔器及即位之图。
    ② 二礼乐仪可以互参,非完全对立。此云“两种”者,仅据《仪礼·燕礼》之《经》、《记》而言。
    ③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④ 《仪礼·燕礼》“奏《肆夏》”郑玄注。
    ⑤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馔具;(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馔具。
    ⑥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卿大夫士入位;(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纳卿大夫命宾。
    ⑦ 《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
    ⑧ 《仪礼·燕礼》“若以乐纳宾”贾公彦疏。
    ⑨ 盛世佐认为此礼亦是燕四方之宾,《仪礼集编》卷十二云“以乐纳宾,亦谓与四方之宾燕也。宾即其上介也,聘宾为苟敬,公迎之于大门内而不以乐。其介为宾,则亦摈者纳之。及庭,公降一等揖之,而以乐所以宠异之也。注云卿大夫有王事之劳则奏此乐,非。盖卿大夫有王事之劳,是公所与燕者也。宾则他大夫也,既不以所与燕者为宾,何取乎纳宾之时而奏此乐以尊之乎”。
    ⑩ 《仪礼·燕礼》“若以乐纳宾”郑玄注“卿大夫有王事之劳,则奏此乐焉”,贾公彦云“自此尽‘若舞则勺’论臣子有王事之劳与之燕之事”。
    11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燕礼:主人献宾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 燕礼:主人献宾之图。
    ①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宾拜入至;(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命役纳宾拜至。
    ② 又称“三爵之礼”,《诗·小雅·瓠叶》亦载“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郑玄笺时,其“笺皆准《乡饮酒》、《燕礼》而为说也”。《诗·小雅·宾之初筵》“三爵”即是,郑笺云“三爵者,献也,酬也,酢也”。
    ③ 郝敬总结云“宾入至庭,则击钟鼓奏《肆夏》。及主人献宾、宾拜告旨而后乐阕”。(《仪礼节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2页。)
    ④ (宋)陈旸:《乐书》卷六十。
    ⑤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
    ⑥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燕礼:主人献宾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燕礼:主人献宾之图。(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主人献宾;(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主人献宾。(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宾酢主人;(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宾酢主人。(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主人献公;(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主人献公自酢。(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主人媵觚于宾;(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主人媵觚于宾。
    ⑦ 《诗·小弁》“如或酬之”孔颖达疏。
    ⑧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举旅;(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行酬;(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举旅行酬。(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献卿;(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献大夫;(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献卿大夫。
    ⑨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媵觯于公;(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腰觯于公。
    ①《仪礼·燕礼》“请立司正”郑玄注。
    ②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27页。
    ③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献工献笙;(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献工献笙。
    ④ 《仪礼·燕礼》载“乐正由楹内、东楹之东,告于公,乃降复位”。
    ⑤(宋)李如圭:《仪礼集释》卷八。
    ⑥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五。
    ⑦ 《仪礼·燕礼》“乐正由楹内”贾公彦疏。
    ⑧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
    ⑨ 其初位有四说,1.或据大射礼认为在堂下东县之北,如郑玄注及(宋)魏了翁:《仪礼要义》卷十五。2.敖继公据乡饮酒礼认为在“西阶东,北面”(《仪礼集说》卷六),秦蕙田从之(《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七)。3.《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则认为其初位仍在西阶堂上“北面于工之西”,“工初入而将升时,乐正即位乎此,故云复也”。郑注乃“由以乐正为有二人”之误。盛世佐亦批评郑玄、熬继公之说,云“在西方东面北上之位”(《仪礼集编》卷十二)。4.蔡德晋认为在“阶下悬间”(《礼经本义》卷五)。本文认为,第三说与经文较为契合,其他三说则多据他礼推测而成。
    ⑩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立司正;(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立司正。(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彻俎;(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微俎。(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献士;(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命安宾献士。(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燕礼》:宾媵觯于公,主人献庶子;(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燕礼:宾(?)觯于公,主人献庶子。
    11 《仪礼·大射》贾公彦疏引郑玄《三礼目录》。
    12 若以作者分之,有陈祥道、《家山图书》、杨復、吴宝谟、王曜南、村松、杨荫浏、叶敦妮八种。
    ① (宋)不著撰人:《家山图书》:天子大射之图。(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天子大射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四:天子大射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下:天子大射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天子大射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天子大射图。
    ②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③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卷二十:大射仪,《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413页。
    ④ 敖继公云“少东,据工之下席而言也。乐正立于其西,犹未至阶也”(《仪礼集说》卷五上),“下席”即最贱之席,设于最西边。盛世佐亦云“经云少东,据工席之冣西者言也。工贱者先就事,布工席亦先布其冣西者,故经据之而言也”(《仪礼集编》卷八)。彼虽论乡射礼,与此亦同。
    ⑤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上。
    ⑥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⑦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⑧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上:大射:大射图。
    ⑨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八:大射之位;(宋)不著撰人:《家山图书》:大射之位;(清)林昌彝:《三 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五:大射之位图。
    ① 《诗·绵》“馨鼓弗胜”郑玄笺。
    ② 《礼记·礼器》“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孔颖达疏。(明)朱载墒《律吕精义》内篇《乐器图样》第十之下因其说,云“朔鼙、应鼙皆县大鼓之旁”。
    ③ (清)胡彦升:《乐律表微》卷八:大射仪乐县图。
    ④ (清)王曜南:《读礼条考》卷二十:大射仪乐县图。
    ⑤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三章:大射仪时乐队排列情形示意图;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三章:大射礼附录:大射仪时乐队排列情形示意图(引自杨荫浏)。
    ⑥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6页。清人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从之。
    ⑦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第一章:据《仪礼·大射礼》所载之大射仪乐队组合排列示意图,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第42页。
    ⑧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第二章:大射礼用乐示意图。
    ⑨ 仅一处正确者,即因杨荫浏之图,以大圈、小圈代指大鼓、小鼓。
    ①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40页。
    ② (清)吴之英:《仪礼爽固》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2页。
    ③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七。
    ④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六。
    ⑤ (日)村松:《新定松氏仪礼图》卷上:大射礼。
    ⑥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⑦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⑧ (清)方苞:《仪礼析疑》卷七。
    ⑨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⑩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11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
    12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七。
    ①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40页。
    ②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③ 《仪礼·大射》“东坫之东南”贾公彦疏。
    ④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七。
    ⑤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⑥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⑦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
    ⑧ 《仪礼·燕礼》“左右正”贾公彦疏。
    ⑨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⑩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
    11 《仪礼·燕礼》“左右正”贾公彦疏。
    12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13 《仪礼·大射》“左右正”郑玄注。
    14 《仪礼·燕礼》“左右正”贾公彦疏。
    15 《仪礼·燕礼》“乐正由楹内”贾公彦疏。
    16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
    17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二。
    18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三。
    ① (清)韦协梦:《仪礼蠡测》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7页。
    ② (宋)杨復:《仪礼图》卷七:大射礼:大射礼图;(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六:大射礼图;(明)吴继仕:《七经图·仪礼会通图》二十五:大射仪:大射礼图;(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卷五十九章潢《图书编》:大射礼图;(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七《大射仪》:大射礼图。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大射:宫架。
    ④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大射乐县图;(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三:大射乐县图。
    ⑤ 《左传·襄公十一年》“歌钟二肆”孔颖达疏。
    ⑥ 《仪礼·大射》“应鼙在其东”郑玄注。
    ⑦ (清)江藩:《乐县考》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8页。
    ⑧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三章:大射礼:大射礼乐悬之陈设。
    ⑨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大射:登歌、舞干羽。
    ①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七《大射仪》:宿县。
    ②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七《大射仪》:设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页);(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馔具入位;(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馔具入位。
    ③ 《公食大夫礼》云“宰夫筵,出自东房”,《乡射礼》云“醢以豆,出自东房”。故郑玄多次云“席自房来”(《燕礼》、《大射》“司宫兼卷重席”注,《特牲馈食礼》“席于户内”注)。《士冠礼》“醮用脯醢”注云“凡荐出自东房”。
    ④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
    ⑤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此言“亦”者,当考虑《乡饮酒礼》言,该篇“乃降”郑注云“降立于西方,近其事”。
    ① 《仪礼·燕礼》“遂献左右正”郑玄注。
    ②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献工;(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献工。
    ③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七《大射仪》:工降。
    ④ 分别见(清)吴之英:《仪礼爽固》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53页。《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七《大射仪》“工降”图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页。
    ⑤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请射纳射器比三耦;(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请射纳射器比三耦诱射。
    ⑥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大射仪:大射请射之图;(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大射:大射请射之图。
    ①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诱射命负侯。
    ②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三耦射;(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三耦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告三耦卒射设楅;(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告三耦卒射设福。
    ③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请射三耦拾取矢、设中、公射:(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公射;(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视算饮射爵、献获者献释获者。
    ④ (清)胡培晕:《仪礼正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21页。
    ⑤ 《仪礼·大射》“乐正命大师”郑玄注。
    ⑥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三《大射仪》:命用乐;(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礼节图》大射:献获者献释获者命乐。
    ①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七《大射仪》:请乐公。
    ②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三章:大射礼:请乐之仪。
    ③ (清)王皜《六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射礼图;(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戴记图》:射礼图。
    ④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二上:大射:三射图。
    ⑤ (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卷七《大射仪》:三射以乐为节(互见乡射图)。
    ⑥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十七引马彦醇语。
    ⑦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五。
    ⑧ 《礼记·投壶》“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郑玄注。或因其行于“主人以宾燕而后”而谓之为“燕礼之轻者也”(宋刘敞《公是集》卷三十七《投壶义》)。
    ⑨ 孔颖达云此篇如《仪礼》各篇,有“正篇”、记两部分,先“陈正礼于上,又以”“记者之言”“继之于下”。(元)吴澄:《仪礼逸经·目录》云“《投壶》、《奔丧》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清人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因此云此篇“固为《仪礼》旧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大戴礼记》亦视其为“《礼古经》遗文”。梁启超因此将此视为“记述某项礼节条文之专篇”(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全集》第16卷本,第4668页)。今人王文锦因之,亦归此篇于《礼记》“专记某项礼节”类,“体裁跟《仪礼》相近”(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第66页)。
    ⑩ (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五。
    11 《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二。
    ①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六。
    ② (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五。
    ③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十四:投壶:宾主授受之仪;(清)林昌彝:《三礼通释》卷二百七十二:投壶:宾主授受之仪图。
    ④ (明)黄佐:《泰泉乡礼》卷七:投壶图。
    ⑤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投壶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三:投壶图;(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戴记图》:投壶图。
    ⑥ (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投壶礼图。
    ⑦ (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投壶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投壶图;
    ⑧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九:投壶图;(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五下:投壶图。
    ⑨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九。
    ⑩ (清)汪提:《投壶仪节》:上投壶图。
    11 孙希旦认为此为冬祭宗庙之礼。
    12 《礼记·月令》“是月也,大饮烝”郑玄注。
    ①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六上:大饮烝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655页。
    ②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八上:饮酎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60页。
    ③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八上:大饮族人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59页。
    ④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八上:王日一举图,《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760页。
    ⑤ 《左传·襄公十年》“宾、祭用之”孔颖达疏。
    ⑥ (宋)陈旸:《乐书》卷二百:大饗:宫架;大合乐;歌;舞。
    ⑦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宗庙大饗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一:宗庙大饗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宗庙大饗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宗庙大饗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宗庙大饗。(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明堂大餐帝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二:明堂大饗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明堂大饗帝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明堂大饗帝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明堂大饗帝。
    ① (宋)陈旸:《乐书》卷二百:诸侯相饗:轩架、歌《清庙》、舞《夏籥》。
    ②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诸侯相朝大饗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下第三:诸侯相朝大饗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诸侯相朝大餐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诸侯相朝大饗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诸侯相朝大饗图。
    ③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五上:两君相见大饗图。
    ④ 三老五更,指“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郑玄注)。
    ⑤ (宋)陈旸:《乐书》卷二百:食老更:宫架、歌《清庙》、舞干羽。
    ⑥ (宋)陈旸:《乐书》卷二百。
    ⑦ (宋)杨甲:《六经图》卷九:礼记:养老礼图;(明)吴继仕:《七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十七:养老礼图;(明)陈仁锡:《八编类纂》附杨甲《六经图》:礼记:养老礼图。
    ⑧ (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五:养老之图;(明)陈仁锡:《八编类纂》卷五十九章潢《图书编》:养老之图。(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养老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上第三: 养老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养老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养老图;(清)王皜:《六经图·礼记制度示掌图》:养老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养老图;(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戴记图》:养老图。(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六上:养老图。
    ① (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六上:视学图。
    ② 《周礼·大司马》“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郑玄注“表,所以识正行列也”。
    ③ (宋)陈祥道:《礼书》卷八十:田猎。
    ④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文史》卷二:天子习五戎图;(明)章达、卢谦辑:《五经图·礼记图》上第三:天子习五戎图;(清)江为龙:《朱子六经图》卷十二《礼记图》下:天子习五戎图;(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一《礼记图》上:天子习五戎图;(清)杨魁植:《九经图·礼记图》:天子习五戎图。
    ⑤ (清)徐世沐:《周礼惜阴录》卷四:阵法三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71页。
    ⑥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十八:大阅;(清)吴宝谟《经义图说》卷一下:大阅图。
    ① (宋)杨复:《仪礼图》卷十三《既夕礼》:载柩陈器图。
    ② (清)张惠言:《仪礼图》卷五《既夕礼》:载、祖、公赗、至圹;(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八《既夕礼》:朝祖二口、祖、公赗、陈遣奠徹祖奠、遣奠出重出车、至圹。
    ③ (日)村松:《新定松氏仪礼图》卷下:既夕礼。
    ④ (清)吴之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礼事图》卷十三《既夕礼》:陈明器。
    ⑤ (明)刘绩:《三礼图》卷一:周大学图;(明)章潢:《图书编》卷一百五:周太学图。
    ⑥ (宋)不著撰人:《家山图书》:鸣和鸾图、舞交衢图、过君表。
    ⑦ 《诗·蓼萧》。
    ⑧ (明)朱载堉:《旋宫合乐谱》:设乐图一、设乐图二。
    ①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古今乐律杂说并附绿》:操缦安弦搏依安诗之图。
    ②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外篇·古今乐律杂说并附録》“摁条理以安节”。
    ③ (明)朱载埔:《律吕精义·外篇·古今乐律杂说并附绿》:“操缦安弦搏依安诗之图”中注文。
    ④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五。
    ①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六。
    ② (清)杨魁植:《九经图·仪礼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747页。
    ③ 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④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
    ① 吕行:《访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乐府新声》2012年第4期,第347页。又见《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7页。
    ② 王子初:《石磐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第5页。
    ③ 杨宽:《西周史·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④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5页。
    ⑤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序》,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页。
    ⑥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4页。
    ⑦ 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23页。又见《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7页。
    ⑧ 见熊铁基:《重新认识古书辨疑》、《汉代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认为“先秦古 籍,无论六艺或者诸子,到了汉代大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派别,在传授‘六艺’、‘诸子’的过程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改造和诠释”,“先秦典籍的形成本身就是动态的”,“汉人对先秦典籍改造时,必然打上汉人的时代烙印,也就是打上汉人的思想烙印”。分别发表于《光明日报》2002年12月24日、2005年7月19日、2009年8月4日。
    ① 王子初:《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第57页。
    ②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67页。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引。
    ④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云“郑康成曰‘缚如锺而大’,孙炎、许慎、沈约之徒亦以为大镈”。
    ⑤ 《周礼·春官宗伯》“镈师”郑玄注“镈,如锺而大”贾公彦疏云“以其形如锺而大,独在一虡”。《小胥》“凡县锺磬”贾公彦疏又云“镈之大锺”。《梓人》“磐虡”贾公彦疏云“鑮如锺而大”。《仪礼·大射》“其南铺”郑玄注云“鑮如锺而大”,贾公彦疏云“鑮形如锺而复大,以大,故特一县,不编之也”。
    ⑥ 《左传·襄公十一年》“歌钟二肆”孔颖达疏。
    ⑦ 《国语·周语下》“细钧有钟无镈”韦昭注。韦昭在《晋语七》“及宝镈”又注云“镈小钟也”。
    ⑧ (宋)陈祥道:《礼书》卷一百二十云“《尔雅》‘大锺谓之镛’,不谓之镈。又《仪礼》‘镈’从‘薄’,与‘钺镈’之‘镈’同。则镈为小锺之说于理或然”。
    ⑨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引。(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宋)戴侗:《六书故·地理一·鑮》云“《国语》之说似不可易”。(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卷下。(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六。
    ⑩ (明)朱载埔:《乐学新说》云“镈是大锺,《虞书》、《商颂》、《周雅》皆谓之镛是也。陈旸以为小锺,非也”。(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云“当以郑说为正”,“韦注未细绎其言,而误解耳”。
    11 《钦定周官义疏》卷十七云“康成所谓如锺而大者,祗与编锺相校。而《国语》之锺镈,则又于大锺之中而更区其大小与”。
    12 (宋)陈肠:《乐书》卷一百九云“以经考之,自虞至周,镛大而锺小。自周公制礼,锺大而镈小”。
    13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云“此经以编钟对鎛而言,则鑮为特鎛,大于钟自不待言。《左氏传》歌钟二肆及其鑮亦是也。《国语》钟镈则皆特县者,而钟又大于镈与。不可泥彼以扰此”。然该书又有相反之说,在卷四十三《礼器图三》从陈祥道之说,云“《仪礼·大射》乐人宿县其南鑮,字从薄。《尔雅》‘大锺谓之镛’,不谓之鑮,则鎛为小锺之说较胜”。
    ①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3页。
    ② 王子初:《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第43页。
    ③ 佘红英:《两周青铜乐器组合研究》,《黄钟》1993年第3期,第13页。
    ④ 张翔:《周代乐器组合之观察》,《黄钟》1998年第3期,第48页。
    ⑤ 王子初:《从滥觞到辉煌——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研究》2012年第5期。
    ⑥ 刘复:《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国学季刊》1932年第3卷第2号。
    ⑦ 杨荫浏:《信阳出土春秋编钟的音律》,《音乐研究》1959年第1期;《关于春秋编钟音律问题》,《音乐研究》1960年第1期;《信阳出土编钟的音律准确度》(手稿,未发表)。
    ⑧ 方建军:《商周礼乐制度中的乐器器主及演奏者》,《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第54页。
    ⑨ 分别见《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曾侯乙钟磬铭文的乐学体系初探》。
    ⑩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65页。
    ②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69页。
    ③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杨文胜:《东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④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5页。又见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36页。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18页。
    ⑤ 王子初:《石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第6页。
    ① 或认为“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指双音钟现象,见牛龙菲:《“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新释》,《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2期。亦有否定其说者,见李浩:《关于“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释义的探讨》,《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
    ② 秦序:《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第56页。
    ③ 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和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
    ④ 杨先生对黄翔鹏说:“胡说,哪能一个钟敲两个音呢?古代文献上从没有记载过”。吕骥:《中国音乐学、乐学和有关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少数民族音乐专题)上的讲话》,《音乐研究》1985年第1期,第4页。
    ⑤ 冯洁轩:《纪念黄翔鹏发现一钟双音30周年》,《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第68页。
    ⑥ 李浩:《关于“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释义的探讨》,《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第112页。
    ⑦ 冯光生:《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第40页。
    ⑧ 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第134页。
    ① 黄翔鹏:《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第7页。
    ② 王子初:《洛庄汉墓出土乐器述略》,《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第14页。相似之说又见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16页。
    ③ 《左传·襄公十一年》“及其镈”孔颖达疏。
    ④ 《周礼·小胥》“凡县锺磬”贾公彦疏。
    ⑤ 《周礼·春官宗伯》“镈师”贾公彦疏。
    ⑥ 《周礼·锺师》“掌金奏”贾公彦疏。古人亦称不编之乐悬为“特悬”,如此贾公彦“不编,独县而已”,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五引为“不编,特县而已”。
    ⑦ 特悬有二义,首先指等级制度下与宫悬等对应的士之特悬,指一面之乐悬。其次之不编之悬,指一簨簇上仅悬挂一个乐器。称不编之悬为特悬者,朱熹、陈旸等均有此说。
    ⑧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五。
    ⑨ 《钦定周官义疏》卷十七云“笙锺、笙磬、颂锺、颂磬皆编县,而鑮为特县也。《左传》郑赂晋侯歌锺二肆及其铺磬,云二肆必是编县十二枚者,而于镈则言及以殊之,又见特县者为铺也”。卷二十三亦云“镈是特县”。
    ⑩ (清)胡彦升:《乐律表微》卷七认为“似不编之钟专谓十二辰零钟,而《鼓人》注所谓编钟即《镈师》注所谓镈钟也”,“镈则编钟之大者,笙钟、颂钟则编钟之小者也。凡乐,始作击特钟,正作击编钟。《镈师》注谓主击晋鼓以奏其镈钟,谓编钟也”,“所谓镈者,非大编钟欤”?“夫特钟,按十二辰所以备四县之乐,镈钟为大编钟,所以为金奏之乐,故二者必并用”。
    11 王清雷认为“西周早期的镈只有2件”,“均出自湖南境内,说明这种后来在西周乐悬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青铜乐器在西周早期还没有传到周人地区,当然更没有可能被用于西周乐悬制度之中”。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12 常怀颖:《西周钟镈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52页。
    ① 刘怀君:《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文博》1987年第2期,第23页。
    ② 卢连成、杨满仓:《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文物》1978年第11期。
    ③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④ 鲁红卫:《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⑤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
    ⑥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⑦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41页。
    ⑧ 《仪礼·大射》“其南鎛”郑玄注,贾公彦认为此“是与乐为节”
    ⑨ (汉)许慎:《说文解字·金部·鑮》。
    ⑩ (汉)班固:《白虎通义·德论上·礼乐》。
    11 《康熙字典·戌集上·金部·鑮》。
    ① 王子初:《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出土编镈的乐学研究》,《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第22页。又见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35页。
    ② 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③ 冯卓慧:《商周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第109页。
    ④ 《荀子·礼论篇》。
    ⑤ (清)刁包:《易酌》卷十二。
    ⑥ (宋)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六。
    ⑦ 《礼记·中庸》。
    ⑧ 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⑨ 方建军:《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页。
    ⑩ 王子初:《洛庄汉墓出土乐器述略》,《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第5页。
    ①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5、265、274页。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阳市文物保管所:《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第20页。
    ③ 或认为是10件。见会学、苏锐、齐潇潇:《是谁葬在“高山之巅”——山东沂水纪王崮古墓葬四大谜团待解》,《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1日,第2版。
    ④ 郝导华、邱波、张子晓、尹纪亮、耿涛、李健:《山东沂水纪王崮发现大型春秋墓葬》,《中国文物报》2012年10月12日,第8版。
    ⑤ 侯毅、渠川福:《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称此乐器为编钟,且为2套(《文物》1989年第9期,第71页)。本文从王子初说(王子初:《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出土编镈的乐学研究》,《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第13页)。
    ⑥ 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又见《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37、239页。
    ⑦ 侯毅、渠川福:《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认为“此墓主的身份至少应为卿或上大夫”,(《文物》1989年第9期,第85页。)侯毅:《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认为是上卿(《文物》1989年第9期,第91页)。
    ⑧ 侯毅:《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文物》1989年第9期,第92页
    ⑨ 侯毅、渠川福:《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第61页。
    ⑩ 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叶县文化局:《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9期,第8、32页。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76页。
    ② 此墓被盗,出土时仅余2件,其余走私于香港,后由上海博物馆购回。
    ③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第11页。
    ④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第5页。
    ⑤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第5页。
    ⑥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第4、7页。
    ⑦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第11页。
    ⑧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第24页。
    ⑨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信阳战国楚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第15页。
    ⑩ 黄敬刚:《曾侯乙墓椁室形制与礼制考》,《文艺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6页。
    ①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信阳战国楚墓出士乐器初步调查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第17、21页。
    ②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绍兴地区文化局、绍兴市文管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第16页。
    ③ 马承源:《漫谈战国青铜器上的画像》,《文物》1961年第10期,第29页。
    ④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8页。
    ⑤ 王子初:《鸿山乐器五说》,《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第21页。
    ⑥ 朱国伟:《无锡鸿山越墓的音乐考古发现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第4页。
    ⑦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9页。
    ⑧ 王子初:《鸿山乐器五说》,《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第33页。
    ① 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第48页。
    ② 常怀颖:《西周钟镈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55页。
    ③ 雍颖:《晋侯墓地性别、地位、礼制和葬仪分析》,(美)林嘉琳、孙岩主编:《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④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⑤ 《左传·隐公五年》。
    ⑥ 《周礼·内宰》“诏其礼乐之仪”贾公彦疏云“但《内宰》所诏,唯诏礼耳。经兼云乐者,礼乐相应也”。
    ⑦ 《周礼·外宗》“王后以乐羞斋”贾公彦疏。
    ⑧ 《春秋谷梁传·庄公元年》。
    ⑨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第7页。
    ① 常怀颖:《西周钟镈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56页。
    ② 贾志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随葬乐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第68页。
    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第26页。
    ④ 朱晓芳:《山东地区两周乐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第126页。
    ⑤ 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第22页。
    ⑥ 黄翔鹏:《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文物》1979年第7期,第34页。
    ①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5页。又见王子初:《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第44页。
    ②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③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④《仪礼乡饮酒礼》“宾出,奏《陔》”郑玄注。《仪礼·乡射礼》“乐正命奏《陔》”郑玄注。
    ⑤ 王国维:《释乐次》,《观堂集林》卷二,《王国维先生全集》,大通书局,1976年,第99页。
    ⑥ 《钦定仪礼义疏》卷七。
    ⑦ 以考古文物为准,马承源将西周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指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四世;中期指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繁扈)、周懿王(姬(?))、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晚期指周厉王(姬胡)、共和、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涅)。(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8、434、440页。)王清雷即以此为框架进行论述(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68、88、139页。)
    ⑧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⑨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91页。该文视穆王为西周中期,从而造成对西周中期用器制度论述的混乱。如先在此云“在西周中期,编甬钟仍非一般贵族所能享用”,又在第121页的西周中期恭王、懿王时云“各级贵族基本的乐悬配置为编钟、编磬俱全”。为了弥补这一矛盾,该作者将“穆王之时”称为“西周中期早段”,此时“西周乐悬制度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①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②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③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第27页。
    ⑤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⑥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⑦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⑧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⑨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⑩ 吕行:《访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乐府新声》,2012年第4期,第347页。
    ① 黄翔鹏:《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第8页。又见常怀颖:《西周钟镈组合与器主身份、等级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52页。
    ② 刘绪:《晋侯邦父墓与楚公逆编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③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
    ④ 王子初、邵晓洁:《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的音律分析》,《音乐研究》2008年第4期,第28页。
    ⑤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4页。
    ⑥ 贾公彦认为此钟指不编之钟,为“十二辰零锺”。(《磬师》“击编钟”疏)本文缺疑。
    ⑦ 如贾公彦疏云“云‘右五锺’者,谓林锺至应锺。右是阴,阴主静,恐王大动,故以右五锺黄锺,是动以告静者。云‘入则撞蕤宾之锺,左五锺皆应’者,蕤宾在午,五月阴生之月,阴主静,入亦是静,故撞蕤宾之锺。左五锺谓大吕至中吕,左是阳,阳主动,入静以告动也”。《周礼·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贾公 彦疏。
    ① 《周礼·小胥》“凡县锺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贾公彦疏。
    ②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引《三礼图》。
    ③ (宋)李如篪:《东园丛说》卷上《歌钟二肆与其镈磬》。
    ④ 云“凫氏为锺以律计,自倍半一县十九锺,锺七律。十二县,二百二十八锺,为八十四律”,《周礼·小胥》“凡县锺磬”贾公彦疏引。
    ⑤ 《周礼·小胥》“半为堵,全为肆”贾公彦疏。
    ⑥ 《仪礼·乡射礼》“县于洗东北”贾公彦疏。
    ⑦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
    ⑧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6页。
    ⑨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⑩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11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0、159页。
    ①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8、119、121、122页。
    ②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③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上),《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第32页。
    ④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3、168、170页。
    ⑤ 任宏:《晋侯墓地出土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第41、54页。
    ①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② 《周礼·小胥》“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贾公彦疏。
    ③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
    ④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⑤ 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40页。
    ⑥ 《诗·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毛传云“夏后氏足鼓,殷人置鼓,周人县鼓”。
    ⑦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5页。
    ①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第4页。
    ② 李纯一:《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第70页。
    ③ 方秀珍:《曾侯乙墓乐悬与周代礼制》,《江汉考古》1991年第3期,第94页。
    ④ 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第46页。
    ⑤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5页。又见王子初:《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第44页。
    ⑥ 吕行:《访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乐府新声》,2012年第4期,第347页。
    ⑦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5页。又见王子初:《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第44页。
    ①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
    ② 王子初:《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的音律分析》,《音乐研究》2008年第4期,第28页。
    ③ 《国语·周语下》。
    ④ 《周礼·小胥》“凡县锺磐,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
    ⑤ 《左传·襄公十一年》“歌钟二肆”杜预注。
    ⑥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七》。
    ⑦ 《周礼·小胥》“凡县锺磐,半为堵,全为肆”贾公彦疏。
    ⑧ (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五。
    ⑨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五。
    ⑩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11 (清)毛竒龄:《竟山乐录》卷三。
    12 (明)王应电:《周礼图说》卷下。
    13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72页。
    ① 王国维:《汉南吕编磬跋》,《观堂集林》别集卷二,《王国维先生全集》,大通书局,1976年,第133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993页。
    ③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88页。
    ④ 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57页。
    ⑤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72、173、174页。
    ⑥ 黄翔鹏:《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文物》1979年第7期,第34页。
    ⑦ 《国语·周语下》。
    ⑧ 黄翔鹏:《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第10页。黄翔鹏:《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文物》1979年第7期,第34页。
    ⑨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⑩ 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第50页。
    ① 《国语·周语下》“钟不过以动声”韦昭注。此句读据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08页。
    ② 《周礼·鼓人》“以晋鼓鼓金奏”郑玄注贾公彦疏。
    ③ 王子初:《晋侯稣钟的音乐学研究》,《文物》1998年第5期,第29页。
    ④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⑤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5页。
    ⑥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上),《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第28页。
    ①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8页。
    ② 此商所指,先后有商声、商调二说。见王子初的辨析。(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7页)
    ③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二。
    ④ 《周礼·大司乐》“凡乐,圜锺为宫”郑玄注贾公彦疏。
    ⑤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七。
    ⑥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六。
    ⑦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
    ⑧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六。
    ⑨ (明)张萱:《疑耀》卷四《附徐司马銮议》。
    ①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1页。
    ② 黄翔鹏:《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③ 黄翔鹏:《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第8页。
    ④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2、7页。
    ⑤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⑥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⑦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2页。
    ① 王子初:《周乐戒商考》,《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4期,第14页。
    ② 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第50页。
    ③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④ 戴念祖:《文物与物理》,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① 仅出士一件,但“根据其形制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这件石磬应为一套编磬中的一个散件”。(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② 王子初:《石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第7、10页。
    ③ 方建军:《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3、62页。
    ① 方建军:《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7页。
    ② 方建军:《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0页。
    ③ 牟永抗:《绍兴306号越墓刍议》,《文物》1984年第1期,第33页。
    ④ 王屹峰:《绍兴306号墓出土的伎乐铜屋再探》,《东方博物》2009年第3期,第91页。
    ⑤ 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⑥ 秦序:《曾侯乙墓中室金石乐悬性质再探——附论春秋战国“礼崩”真相》,《人民音乐》2013年第1期,第58、59页。
    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2期,第65页。
    ⑧ 王子初:《洛庄汉墓出土乐器述略》,《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第5页。
    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2期,第76页。又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年第10期,第32页。
    ② 周艳:《绍兴出土春秋伎乐铜屋的乐器研究》,《东方博物》2005年第3期,第31、32页。
    ③ 黄翔鹏:《两千四百年前的一座地下音乐宝库——曾侯乙大墓古乐器见闻》,《文艺研究》1979年第1期,第93页。
    ④ 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王子初:《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中国音乐》2012年第4期,第43页。
    ⑤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⑥ 陈振裕:《曾侯乙墓的乐器与殉人》,《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591页。
    ⑦ 谭维四:《曾侯乙墓》,三联书店,2003年,第65页。
    ⑧ 吴文祺:《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第333页。
    ⑨ 朱晓芳:《山东地区两周乐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第71页。
    ⑩ 黄盛璋:《山东出土莒之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综考》,《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第67页。
    ① 陈双新:《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5、140页。
    ②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8卷,第163、191页。
    ③ 黄翔鹏:《古代音乐光辉创造的见证——曾侯乙大墓古乐器见闻》,《人民音乐》1979年第4期,第43、44页。又见黄翔鹏:《两千四百年前的一座地下音乐宝库——曾侯乙大墓古乐器见闻》,《文艺研究》1979年第1期,第95页。
    ④ 陈振裕:《曾侯乙墓的乐器与殉人》,《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591页。
    ⑤ 贾公彦解释这一现象,云“以歌者在上,对匏竹在下,歌用人,人声为贵,故在上。若以匏竹在堂下,对锺鼓在庭,则匏竹用气,贵于用手,故在阶间也”。《周礼·大师》“下管播乐器”贾公彦疏。
    ⑥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第4页。
    ⑦ 《墨子·节葬》。
    ⑧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⑨ 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磐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⑩ 潘其风:《太原晋国赵卿墓殉葬人骨骸鉴定》,《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47页。
    11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第14页。
    ① 黄敬刚:《曾侯乙墓椁室形制与礼制考》,《文艺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6页。
    ② 陈振裕:《曾侯乙墓的乐器与殉人》,《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592、594页。
    ③ 秦序:《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④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绍兴地区文化局、绍兴市文管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l期,第16页。
    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
    ⑥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77页。
    ⑦ 方建军:《商周礼乐制度中的乐器器主及演奏者》,《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第62页。
    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①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8、31页。
    ① 王子初云“若以‘判悬’论之,则钟、磬当各为一面。13枚编磬成一列,没有什么问题;19枚编镈一字排开,与编磬相比,长短悬殊,显不相称。且筍木过长,难以承受镈体重量。若将编镈按二组分上下两层悬挂,则下5上14,亦不成比例。据此,可以排除‘判悬’的可能。若按‘轩悬’的制度来加以考虑,即将低音组的5枚夔龙夔凤纹镈作为一簇,将14枚散虺纹镈再列一簇,二簴呈曲尺形相交,构成‘曲悬’的形式,加上编磬一列,正成‘三面,其形曲’的‘轩悬’之制”。《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又见《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37、240页。
    ② 王子初:《太原晋国赵卿墓铜编镈和石编磬研究》,《太原晋国赵卿墓》附录一一,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③ 熊铁基:《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光明日报》2009年8月4日第12版。
    ④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67页。
    ①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上),《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第30页。
    ② 王子初:《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第53页。
    ③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65页。
    ④ 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18页。
    ⑤ 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8页。
    ⑥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⑦ 贾志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随葬乐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第65、69页。
    ① 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23页。
    ②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上),《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第32页。
    ③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5页。
    ④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第34页。
    ①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六。
    ②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九。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三引方慤语。
    ⑤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
    ⑥ 《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四。
    ⑦ (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八下引谢氏语。
    ⑧ 《仪礼·乡饮酒礼》“卒歌,主人献工。工左瑟,一人拜,不兴,受爵。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工饮,不拜既爵,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辩有脯醢,不祭。大师,则为之洗,宾、介降,主人辞降。工不辞洗”。
    ①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六。
    ③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四引范祖禹语。
    ④ (元)刘瑾:《诗传通释》卷九引辅氏语。
    ⑤ (宋)陈旸:《乐书》卷六十五。
    ⑥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首。
    ⑦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二引陈氏语。
    ⑧ 《诗·车邻》“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孔颖达疏。
    ⑨ 《礼记·月令》“命乐师大合吹而罢”郑玄注孔颖达疏。
    ① 《礼记·仲尼燕居》“薄于德,于礼虚”孔颖达疏。
    ②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九。
    ③ (宋)陈旸:《乐书》卷九、三十四。
    ④ (宋)陈旸:《乐书》卷五十七。
    ⑤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一引李格非语。
    ⑥ 《左传·隐公五年》“于是初献六羽”杜预注孔颖达疏。
    ⑦ 《春秋毂梁传注疏》卷二考证。
    ⑧ 《礼记·乐记》。
    ⑨ 《礼记·曲礼》。
    ⑩ 《左传·昭公十二年》。
    ① 《左传·文公四年》“卫甯武子来聘”孔颖达疏。
    ② (明)湛若水:《春秋正传》卷十七。
    ③ 李业道:《先秦的社会学——(乐记)》,《音乐研究》1995年第1期,第44页。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三引。
    ⑤ (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四上。
    ① (宋)陈肠:《乐书》卷三、卷一百九十五。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七。
    ④ 《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六。
    ⑤ 阎步克:《乐官与史官》,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⑥ (元)陈旅:《乐清县尹卫侯之官诗序》,《安雅堂集》卷六。
    ⑦ (清)李周望:《国学礼乐录·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651页。
    ⑧ (明)朱朝瑛:《读诗略记》卷五。
    ⑨ (宋)陈肠:《乐书》卷三、卷八。
    ⑩ 《礼记·学记》。
    11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郑玄注孔颖达疏。
    12 《礼记·祭义》。
    13 天子又有“五学”之说,各学宫关系历来纠纷不清,此仅从一说。
    ① 《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玄注引郑司农语。
    ② (宋)熊朋来:《经说》卷六。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六。
    ④ 《周礼·春官·大司乐》。
    ③ (清)胡渭:《大学翼真》卷一引。
    ⑥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五。
    ⑦ 郑鄂云“成均乃习乐之所”,(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引。
    ⑧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引。(明)朱谋埠:《诗故》卷十。(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五。
    ⑨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
    ⑩ (宋)袁甫:《宁国府修学记》,《蒙斋集》卷十三。
    11 (宋)王安石:《周官新义》卷十。陈肠:《乐书》卷三、卷六亦有相似之说。
    12 《礼记·文王世子》。
    13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
    14 (宋)张耒:《礼论四》,《柯山集》卷三十三。
    15 张耒此说并不确切,其所举“十礼”中,所论主要有礼仪、乐、礼节三层含义,各“礼”并不是并列关系。 有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①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②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
    ③ (清)黄钟松:《诗疑辨证》卷五。
    ④ (清)李光地:《诗所》卷六。
    ⑤ (唐)苏惋:《对投诸棘寄判》。
    ⑥ (清)姜宸英:《湛园集》卷四《第四问》。
    ⑦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三。
    ⑧ (元)陈潞:《礼记集说》卷三。
    ⑨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
    ⑩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引。
    11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二十八引。
    12 《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
    13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
    14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又云“周人学政在于乐官”。
    15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四。
    16 (清)李光地:《诗所》卷六。
    ① 《礼记·少仪》。
    ②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二。
    ③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学校》。
    ④ 《尚书·舜典》“直而温”孔颖达疏。
    ⑤ 《礼记·王制》“简不肖以绌恶”郑玄注云“简,差择也”。
    ⑥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八。
    ⑦ 《礼记·文王世子》。
    ⑧ 《礼记·王制》“司马辨论官材”孔颖达疏。
    ⑨ 《日讲礼记解义》卷十五。
    ⑩ (宋)陈旸:《乐书》卷三。
    11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①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五。
    ② (清)李光地:《诗所》卷六。(清)王謩:《保定郡学乐器记》亦云“古者造士之法,必以诗书礼乐,而乐为尤重”。(《畿辅通志》卷九十九)
    ③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三十三引周谞语。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三十三引周谞语。
    ⑤ (元)黄溍:《国学汉人策问》,《文献集》卷三。
    ⑥ (明)王樵:《尚书日记》卷二。
    ⑦ (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五。
    ⑧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六。
    ⑨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五。
    ⑩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十六。
    11 《周礼·大胥》。
    12 (宋)时澜:《增修东莱书说》卷三十。
    13 (宋)叶时:《礼经会元》卷三下。
    ① (宋)陈大猷:《书集传或问》卷上。
    ②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三、二百十五引。
    ③ 乐官之“诏”不仅有“教导”之义,亦有“昭示”、“告诉”之义,如《周礼·春官·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八十九引陆佃语。(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六之说与此相似。
    ⑤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
    ① 《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孔颖达疏。
    ②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
    ③ (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三十五。吴说当直接来自孔颖达疏,彼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于所学之正道”。
    ④ (清)胡渭:《大学翼真》卷二。
    ⑤ (清)李光坡:《礼记述注》卷十。
    ⑥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问而不诏”注。
    ⑦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⑧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八云“其间各有威仪、容节,皆须小乐正诏教之于东序之中”。
    ⑨ 其所教对象,郑鄂认为乃乐人而不是君王,云此“承上文教国子,又教之奏乐,以为王行步之仪”。(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王昭禹亦云“乐师之所教者,教作乐者而已”。(《周礼详解》卷二十)本文(如《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缺疑,暂从郑玄之说。其所教内容,郑玄认为是乐师教王以乐出入之仪,而《小臣》“诏相王之小法仪”,郑玄认为指“趋行拱揖之容”,贾公彦从之,又云“谓若趋以《采荠》,行以《肆夏》,天子揖同姓之等,皆有容仪而诏相之”。依其义,则乐师所教有乐事,小臣所教无乐事。
    ①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② (宋)戴侗:《六书故·人四·诏》。
    ③ 《礼记·礼器》。
    ④ (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五下。
    ⑤ 《周礼·寺人》“立于其前而诏相之”贾公彦疏。
    ⑥ 《周礼·大史》“执书以诏王”郑玄注贾公彦疏。
    ⑦ 《周礼·大司乐》“诏诸侯以弓矢舞”郑玄注贾公彦疏。
    ⑧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郑鄂语。
    ⑨ 《周礼·缮人》“掌诏王射”郑玄注贾公彦疏。
    ⑩ 《周礼·内宰》“正后之服位而诏其礼乐之仪”贾公彦疏。
    11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八。
    12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①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一。
    ②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③ 《周礼·戎右》“诏赞王鼓”郑玄注。
    ④ 《礼记·檀弓下》“知悼子卒,未葬”孔颖达疏。
    ⑤ (元)陈潞:《礼记集说》卷二。
    ⑥ 《乐师》有“诏”而《大祝》无之,《大祝》有“令”而《乐师》无之。“诏”与“来”、“嗥”又有何关系?郑玄、贾公彦均没有提及。(宋)王安石:《周官新义》卷十一释云“来瞽,则乐师诏之,大祝来之。皋舞,则乐师诏之,大祝令之”。
    ⑦ 郑司农破“瞽”为“鼓”,郑玄仍字。后世多从后郑之说,然亦有从先郑者。如朱载堉、李光地等,本文暂从后郑。
    ⑧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⑨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⑩ 《礼记·礼运》“皋某复”郑玄注孔颖达疏。
    11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四引周諝。
    12 《仪礼·士丧礼》“皋某复”郑玄注云“皋,长声也。某,死者之名也。复,反也”。
    13 《周礼·大祝》“相尸礼”郑玄注。
    14 《周礼·保氏》“掌谏王恶”郑玄注。
    ① 《国语·楚语上》。
    ② 《国语·晋语六》。
    ③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④ 《国语·周语上》。
    ⑤ 《左传·襄公十四年》“瞽为诗”孔颖达疏引,并将《国语》原文引为“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陈曲”。
    ⑥ 《尚书·益稷》“工以纳言”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⑦ (宋)陈经:《尚书详解》卷四十六。
    ⑧ 《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谏”韦昭注。
    ⑨ 《左传·襄公十四年》“瞽为诗”孔颖达疏。
    ⑩ 《国语·晋语六》“诵谏于朝”韦昭注。
    11 (汉)刘向:《说苑·君道》。
    12 《左传·襄公三十年》。
    13 《淮南子·主术训》。
    ① (元)郝经:《续后汉书》卷七十上。
    ② 《左传·昭公八年》“巧言如流”杜预注。
    ③ 《国语·晋语》。
    ④ 《淮南子·齐俗训》。
    ⑤ 《仪礼·月令》“其音角”贾公彦疏。
    ⑥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四。又蔡元度述此为“伶州鸠谏曰匮财罢民”(元人陈栎:《书集传纂疏》卷二引)。
    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六。
    ⑧ 《史记·滑稽列传》。
    ⑨ (明)顾起元:《说略·史别下》。
    ⑩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11 (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二十三。
    ① 《礼记·射义》。
    ② 《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孔颖达疏。
    ③ 《礼记·文王世子》“反,养老幼于东序”郑玄注、孔颖达疏。
    ④ 李光地认为《月令》、《周礼》、《王制》三处“大指皆同”,云《月令》之文“与《周官》春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大指皆同”(《古乐经传》卷五)。
    ⑤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云“瞽宗见于《大司乐》,有所谓成均之法,又有所谓乐祖之祭,皆所以为礼乐之教”。
    ⑥ (明)黄道周:《月令明义》卷一。
    ⑦ 《钦定周官义疏》卷十七。
    ⑧ 《礼记·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郑玄注。
    ⑨ (元)陈澔:《礼记集说》卷三。
    ⑩ 《礼记·文王世子》“祭先师、先圣焉”郑玄注“使有司摄其事,举常礼祭先师、先圣”孔颖达疏。
    11 《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孔颖达疏。
    12 《御定渊鉴类函》卷十三“大合乐”注。
    13 《吕氏春秋·季春纪·三月纪》“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诱注。
    14 (清)顾镇:《虞东学诗》卷十一
    15 《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右个”孔颖达疏。
    ①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五十一。(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九。
    ②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三引。
    ③ 《礼记·王制》“凡养老”孔颖达疏。
    ④ 《礼记·文王世子》“兴秩节”孔颖达疏。
    ⑤ (宋)陈肠:《乐书》卷三、一百四。
    ⑥ (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四。
    ⑦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十八。
    ⑧ (清)顾镇:《虞东学诗》卷十一。
    ⑨ (宋)张虑:《月令解》卷二
    ⑩ (宋)林岊:《毛诗讲义》卷七云“国有学校,学有官师,官有法制威仪,皆讲学之要,不可不论。夫所谓学校者,东序、瞽宗、上庠之类。官师者,太傅、少傅入保、出师之类。法制威仪者,有书礼之学,有乐舞之学,有释奠释菜之礼,有养老乞言之礼,有合语论说之礼,有大合乐之礼”。
    11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一引叶梦得语。其全文为“天子一入学而所教者三,释奠以教其重道也,合乐以教其崇德也,养老以教其致孝也”。
    12 (宋)陈旸:《乐书》卷三。
    13 对孟春习舞目的有不同认识(如宋人张虑:《月令解》卷一、二),此暂从郑说。
    ① 《礼记·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郑玄注。
    ② 《礼记·文王世子》“不舞”孔颖达疏。
    ③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三、十四。《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云“舍菜,盖祭乐祖于瞽宗”,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亦云“舍采,释菜也,盖祭乐祖于瞽宗”。
    ④ 《周礼·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郑玄注。
    ⑤ 《礼记·文王世子》“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孔颖达疏。
    ⑥ 《礼记·月令》“命乐正习舞,释菜”孔颖达疏云“孟春习之,至仲春习而合之,自是春秋常所合乐也,非为季春而习舞也”,“仲春合舞自当为之,不为季春合乐而习也。熊氏以为仲春习舞为季春合乐者,若然,郑何以不言之”,“熊氏说非也”。认为“仲春习舞”“不为季春而发”。
    ⑦ 《礼记·文王世子》“凡大合乐,必遂养老”孔颖达疏。
    ⑧ 《礼记·月令》。
    ⑨ 《礼记·文王世子》“凡大合乐,必遂养老”郑玄注。
    ⑩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二。
    11 《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三。
    ① 《礼记·文王世子》“使有司摄其事”郑玄注云“不亲祭之者,视学观礼耳,非为彼报也”孔颖达疏。
    ② (清)方苞:《周礼集注》卷五“大合乐,乃成均习乐之事”,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大合乐乃肄习于学之事”,卷五云“大合乐者,肄习于学宫之事”。李钟伦:《周礼纂训》卷十二“合乐者,惟肄习于学宫为多”。梁寅云“大合乐者,乃成均习乐之事”(《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引)。
    ③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④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一云“大合乐者,《月令》‘季春之月’、《文王世子》‘大合乐’,疏家以为合舞、合吹;《大司乐》之大合乐,疏家以为徧作六代之乐是也”。
    ⑤ (宋)陈旸:《乐书》卷三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与《周官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同意”。
    ⑥ 《礼记·月令》“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郑玄注云“大合乐者,所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
    ⑦ 《周礼·大胥》“舍采,合舞”郑玄注。
    ⑧ 《礼记·文王世子》“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孔颖达疏。
    ⑨ 《周礼·大司乐》“大合乐”郑玄注贾公彦疏。
    ⑩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
    11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论分乐合乐”条。
    12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
    ① (宋)张虙:《月令解》卷四。
    ② 《礼记·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孔颖达疏云“命乐师者,以仲春习舞习乐之时,既命乐正,此则稍轻,故惟命乐师。此习礼乐在学也,其事既轻,天子不亲往”。
    ③ 《礼记·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孔颖达疏亦云“为当月饮酎也”。
    ④ (宋)张虑:《月令解》卷四。
    ⑤ 《礼记·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孔颖达疏。
    ①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三。
    ② (宋)胡宏:《五峰集》卷四《<周礼>礼乐》。
    ③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六。(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十二。
    ④ (宋)郑樵:《通志·乐略·乐府总序》。
    ⑤ (清)陆世仪:《思辨绿辑要》卷一。
    ⑥ 《御定孝经衍义》卷六十。
    ⑦ 《礼记·仲尼燕居》。
    ⑧ 《周礼·乐师》。
    ⑨ 《礼记·郊特牲》“射之乐也,何以听?何以射?”孔颖达疏。
    ⑩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引。
    ① 《礼记·礼器》“君子慎其所以与人”孔颖达疏。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十。
    ③ 《左传·哀公十四年》“左师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
    ④ 《仪礼·觐礼》“祭天,燔柴”贾公彦疏。
    ⑤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八十七。
    ①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
    ② 《周礼·司尊彝》“朝践用两献尊”郑玄注云“朝践,谓荐血腥、酌醴,始行祭事。后于是荐朝事之豆笾”。
    ③ 《周礼·大宗伯》“摄而荐豆笾彻”郑玄注。
    ④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八。(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三亦云“谓后出入行荐彻之礼,进止之节当与乐相应者”。
    ⑤ 《周礼·地官·内宰》“正后之服位而诏其礼乐之仪”郑玄注贾公彦疏。
    ⑥ 祭祀尸为宾,此在硕士论文《周代五礼乐仪考》已述。
    ①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②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③ 《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贾公彦疏。
    ④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⑤ 《周礼·齐仆》“为车送逆之节”郑玄注。
    ① 《周礼·乐师》“车亦如之”郑玄注贾公彦疏。
    ②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③ 《周礼·大驭》“凡驭路,行以《肆夏》,趋以《采荠》”郑玄注贾公彦疏。
    ④ (元)方回:《续古今考》卷三十三“附论九夏、三夏、《肆夏》、《陔夏》、《采荠》,汉行礼大学,出鼓《陔》、王昭寓环拜之说”。
    ⑤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
    ⑥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
    ⑦ (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五。
    ⑧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五。
    ⑨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
    ⑩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六。(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七从之。
    11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四。
    ①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六十“辨左氏”云“有佩玉之节,其环拜也”。
    ② (宋)陈旸:《乐书》卷三十三。此说又见卷四十四、一百九十六等。
    ③ 《周礼·乐师》“环拜以钟鼓为节”郑玄注引。
    ④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⑤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⑥ (唐)白居易、(宋)孔傅:《白孔六帖》卷二十四“拜揖”。
    ⑦ 《礼记·郊特牲》“工升歌”孔颖达疏。
    ⑧ 《礼记·郊特牲》“发德也”孔颖达疏。
    ①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
    ② 《礼记·文王世子》“遂发咏焉”孔颖达疏。
    ③ 《礼记·仲尼燕居》“入门而县兴”孔颖达疏。
    ① 《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玄注。
    ② 本文所论专指一日三食时所奏之乐。天子沐浴后进禨进羞时亦有乐以侑之,《玉藻》“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方憋云此亦“以乐侑之也”。(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四引)此乃沐浴后之饮食行为,与日常饮食不同,故不包含之。今人研究食举乐,以周芳为主。然该文之食举乐,乃混杂燕礼、饗礼、乡饮酒礼等饮食所用之乐,亦与本文不合。(周芳:《周代食举乐研究》,《黄钟》2006年增刊。又有《先秦食举乐考探》,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③ 《钦定礼记义疏》卷二十九引董文骥语。
    ④ (明)朱载堉:《乐学新说》。
    ⑤ 《礼记·玉藻》。
    ⑥ 《周礼·大司乐》“王大食”郑玄注云“大食,朔月月半以乐宥食时也”,(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因之,云“大食,朔月月半也”。
    ⑦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⑧ “侑”通作“宥”。
    ⑨ (宋)陈旸:《乐书》卷四十三、一百九十六。
    ⑩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五。
    11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三引。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四《礼记惜阴录》。
    ②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三引。
    ③ 《论语·微子》“亚饭干适楚”邢昺疏。
    ④ (元)方回:《古今考续》卷三十四。
    ⑤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十八。《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五称此为“乐官侑食者”。
    ⑥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七引。
    ⑦ (清)俞樾:《茶香室经说》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28页。
    ⑧ (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⑨ (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十六。
    ⑩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八。
    11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12 《淮南子·主术训》。
    13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二引,汉人高诱注《淮南子》亦引之。
    14 (清)惠士奇:《礼说》卷一。
    15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李嘉会语。
    16 郑鄂云“令奏钟鼓,以为节乐”,(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
    ①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三、十四、十五。
    ② (清)李光坡:《周礼述注》卷十四引李光地语。
    ③ 《左传·成公十二年》“金奏作于下”孔颖达疏云“作乐谓之奏,奏乐先击钟,故《周礼·大司乐》、《乐师》每事皆云‘令奏钟鼓’,以钟先击,故先言钟也。钟以金为之,谓之金奏,故钟师掌金奏。郑玄云‘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
    ④ (宋)陈旸:《乐书》卷四十三、一百九十六。
    ⑤ 《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引贾公彦语。
    ⑥ 《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引。
    ⑦ (元)詹道传:《论语纂笺》卷九。
    ⑧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六。
    ⑨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四。
    ⑩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11 (宋)陈旸:《乐书》卷四十三、一百九十六。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郑鄂语。
    13 《钦定周官义疏》卷四。
    14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又云“常食,当乐师令之”。
    15 王昭禹云“小事乐师令之,大事大司乐所令也”,(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九引。
    16 《白虎通义·礼乐》载“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① (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二十三。
    ② (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十六。
    ③ (元)陈潞:《礼记集说》卷二。《日讲礼记解义》卷九亦云“盛馔乐侑曰举”。
    ④ 《周礼·膳夫》“以乐侑食”郑玄注。
    ⑤ (明)王应电:《周礼传》卷一上。
    ⑥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一。
    ⑦ 《左传·庄公十八年》“命之宥”杜预注云“宥,助也,所以助欢敬之意”。
    ⑧ (明)王应电:《周礼传》卷一上。
    ⑨ (宋)王安石:《周官新义》卷三。
    ⑩ (宋)戴侗:《六书故·人一·侑》。
    11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六。
    12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引。
    13 (宋)陈祥道:《礼书》卷八十五。
    14 (宋)陈肠:《乐书》卷三十七、卷一百九十六
    15 (宋)易祓:《周官总义》卷十三云“常食以乐侑之,见于《膳夫》之一侑而已。大食则三侑”。
    16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17 《史记·礼书》“三宥之弗食也”司马贞索隐。
    18 (宋)陈肠:《乐书》卷四十三。
    ① (宋)佚名:《周礼集说》卷五引王氏语。
    ② (清)毛竒龄:《论语稽求篇》卷七。
    ③ (宋)陈祥道:《礼书》卷八十五。宋人薛季宣亦云“每举之侑,一工而已,又无钟鼓”。(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引)
    ④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⑤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六引薛季宣语。
    ⑥ (清)李光地:《读论语札记》卷下云“亚饭、三饭、四饭以乐侑食,奏于堂上”。亦在《榕村语录》卷四云“侑食在堂上”。
    ⑦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引。
    ⑧ 《周礼·膳夫》“以乐彻于造”贾公彦疏。
    ⑨(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一百五云“天子彻食作乐,乐章未闻。惟祭祀《雍》以彻”。(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三、(清)李光坡:《周礼述注》卷三。(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二亦云“祭祀彻时歌《雍》,此歌未闻”。
    ⑩ (唐)杜佑:《通典·乐典七·彻食宜有乐议》。
    11 《淮南子·主术训》“奏《雍》而彻”高诱注。
    12 (宋)朱申:《周礼句解》卷一“以乐彻于造”注。(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十一从此说。
    13 (宋)陈襄:《古灵集》卷七《论乐札子》。
    ① 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郑玄训“声谓乐也”,孔颖达因此认为此乃“云止乐”,与“作乐”相对。郑玄注《郊特牲》“三日齐”时直接云“齐者止乐”。后来,《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六将《礼记·杂记》“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的禁乐制度解释为“此言止乐之节也”。
    ② (宋)陈肠:《乐书》卷三十四。
    ③ 《仪礼·大射》“乐阕”郑玄注。
    ④ 《礼记·文王世子》“有司告以乐阒”郑玄注。
    ⑤ (宋)朱熹:《诗经集传》卷八。(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
    ⑥ (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九。
    ⑦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二十四。
    ① (明)朱善:《诗解颐》卷二。
    ②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
    ③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
    ④ 《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三。
    ⑤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六十三引马晞孟语。
    ⑥ 《礼记·文王世子》。
    ⑦ 《钦定周官义疏》卷四。
    ⑧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孔孟月刊》,1999年第8期,第16页。
    ① (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七十七。
    ② (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二十二。
    ③ 许兆昌:《先秦乐文化考论》,第300页。
    ① 陈戍国:《诗经刍议·说<关雎>》,岳麓书社,1997年,第108页。
    ② (明)朱朝瑛:《读诗畧记》卷四。(清)朱鹤龄:《诗经通羲》卷八。
    ③ 此语为四库馆臣根据毛奇龄之义总结,其原文云“丧礼辍乐,昏亦辍何也”?(清)毛奇龄:《昏礼辨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24页。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五。
    ⑤ 朱孟庭:《(诗经>与音乐》,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⑥ (明)郝敬:《仪礼节解》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44页。
    ⑦ (元)陈潞:《礼记集说》卷一。
    ① (宋)罗泌:《路史》卷八。
    ② (明)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卷七。
    ③ 《日讲易经觧义》卷六。
    ④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十一《雅乐》。
    ⑤ (宋)黄伦:《尚书精义》卷三十八。
    ⑥ 《荀子·乐论篇》。
    ① (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
    ② 《晋书·乐志》。
    ③ (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
    ④ 《后汉书·班彪列传》。
    ⑤ (隋)陆法言:《切韵·序》。
    ⑥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⑦ 又如郭店楚简《孔子诗论》称《诗》《大雅》、《小雅》为《大夏》、《小夏》。
    ⑧ 梁启超:《释“四诗”名义》,《饮冰室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96页。
    ⑨ 《左传·定公十年》。
    ⑩ (汉)荀悦:《申鉴·时事》。
    11 (明)杨慎:《上林赋连绵字》,《升庵集》卷五十三。
    12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69页。
    13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十一。
    14 (清)倪涛:《姚文燮通雅序》,《六艺之一绿》卷二百七十。
    15 (清)张英、王士祯等奉敕纂:《御定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三《文学部二·毛诗三》。
    16 (汉)贾谊:《新书·道术》。
    ① (宋)程颐撰,不著编辑人:《程氏经说》卷七。
    ②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四。
    ③ (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
    ④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2页。
    ⑤ (宋)朱子:《论语集注》卷四。
    ⑥ (宋)朱子:《论语精义》卷四上。
    ⑦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3页。
    ⑧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69页。
    ⑨ (宋)朱子:《论语精义》卷四上引。
    ⑩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53页。
    11 (宋)杨简:《慈湖遗书》卷十一
    12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2页。
    13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53页。
    ① 《荀子·王制》“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杨惊注云“雅,正声也”。朱熹:《诗经集传》卷四云“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③ (宋)杜旃:《读杜诗斐然有作》,陈起《江湖小集》卷十九杜旃《癖斋小集》。
    ④ (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七《声律》。
    ⑤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⑥ (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
    ⑦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一》。
    ⑧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六十二引陆佃语。
    ⑨ 郑玄《毛诗谱·商颂谱》。
    ⑩ 古人对“云门”、“大卷”关系有不同认识,此暂不论述。
    11 《周礼·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郑玄注。
    ① 《礼记·乐记》“《大章》”孔颖达疏。
    ② 《周礼·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贾公彦疏。
    ③ 《礼记·乐记》“《咸池》,备矣”孔颖达疏。
    ④ 《礼记·乐记》。
    ⑤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十八引薛平仲语。
    ⑥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郑玄注。
    ⑦ (清)允禄、张照等奉敕纂:《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八。
    ⑧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三。
    ① 《荀子·乐论》。
    ② 《周礼·大司乐》“凡建国”贾公彦疏。
    ③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
    ④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⑤ 《尚书·禹贡》“四海会同”孔颖达疏。
    ⑥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杜预注。
    ⑦《汉书·地理志》。
    ⑧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3页。
    ⑨ (明)焦竑:《庄子翼》卷四。
    ⑩ 《左传·文公六年》“树之风声”杜预注。
    11 《国语·周语上》。
    12 《左传》“为之歌《邶》、《鄌》、《卫》”杜预注。
    13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
    ① (明)李贤:《古穰集》卷四《重修武城县儒学记》。
    ② 《周礼·大行人》。
    ③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3页。
    ④ 《毛诗序》“王者之风”孔颖达疏。
    ⑤ (汉)刘熙:《释名·释典艺》。
    ⑥ 孙世洋:《雅言、乐语与<诗经>:试论周代诗乐体系传习雅言的职能与机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100页。
    ⑦ 《周礼·秋官司寇》“象胥”郑玄注。
    ⑧ 《周礼·大行人》“七岁属象胥”郑玄注。
    ⑨ 《论语·子路》。
    ⑩ 《汉书·王吉传》“有专对材”颜师古注。
    11 《汉书·艺文志》。
    ① 《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郑玄注。
    ② (清)朱彝尊:《送汪检讨使琉球序》,《曝书亭集》卷四十一。
    ③ (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七引。
    ④ (宋)李石:《方舟集》卷二十
    ⑤ (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七引。
    ⑥ (清)劳孝舆:《春秋诗话·序》。
    ⑦ (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七引。
    ⑧ (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云“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① 《晋书·乐志》。
    ②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九《连珠》。
    ③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十一《雅乐》。
    ④ (宋)王观国:《柳子厚非<国语>》,《学林》卷七。
    ⑤ 《汉书·礼乐志》。
    ⑥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
    ① 《晋书》。
    ② 《后汉书·边让传》。
    ③ 《晋书·乐志上》。
    ④ 《礼记·乐记》“今夫新乐”孔颖达疏。
    ⑤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五。
    ⑥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三。
    ⑦ (宋)王质:《诗总闻》卷九。
    ⑧ 《魏书·乐志五》。
    ⑨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四《孟子》上之二。
    ⑩ (清)姜炳璋:《诗序补义》卷七。
    ① 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2、25、103、312、314、319页。
    ② (清)严虞惇:《读诗质疑》卷首八。
    ③ 《宋史·舆服志》。
    ④ 《礼记注疏》卷十六《考证》。
    ⑤ 《钦定周官义疏》卷二三。
    ⑥ (清)方苞:《周官集注》卷六。
    ⑦ (西晋)左思:《魏都赋》,(梁)萧统:《文选》卷六。
    ⑧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三。
    ⑨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九。
    ① (晋)张华:《博物志》卷一
    ② (西晋)左思:《魏都赋》,(梁)萧统:《文选》卷六。
    ③ 《毛诗谱·邶鄌卫谱》“更于此三国建诸侯”孔颖达疏引。
    ④ 《诗·葛屦》毛序。
    ⑤ (明)章潢:《图书编》卷十一《诗大旨》。
    ⑥ (宋)郑樵:《六经奥论》卷三《国风辨》。
    ⑦ 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古史辩》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6页。
    ⑧ 张西堂:《诗经六论》之五《诗经的体制·说风》,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08页。
    ⑨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⑩ (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八《乐器图样》第十之上。
    11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四十《函野诗集序》。
    12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
    ①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九。
    ②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四。
    ③ 郑玄注云“俱进俱退,言其齐一也”。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八。
    ⑤ (宋)陈旸:《乐书》卷二十三。
    ⑥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六。
    ⑦ 《荀子·劝学篇》。
    ① 《礼记·乐记》“吾端冕而听古乐”孔颖达疏。
    ②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八引胡铨语。
    ③ (清)汪绂:《乐记或问》,《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7页。
    ④ 或以为即使秦国有了礼乐,仍未用周礼。元刘瑾《诗传通释》卷首以为《车邻》诗乃“美其始有车马礼乐,而刺其未能用周礼也”。
    ⑤ (宋)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二七黄櫄语。
    ① 《左传》“为之歌《邶》、《鄌》、《卫》”杜预注。
    ②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
    ③ (隋)王通:《中说》卷四。
    ④ (宋)张耒:《次韵答天启》,《柯山集》卷十。
    ⑤ 《梁书·儒林传·沈峻传》,原文为“音革楚夏”。
    ⑥ (清)顾炎武:《日知绿》卷二十九。
    ⑦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70页。
    ⑧ 《诗·蒹葭》“刺襄公也”郑笺。
    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杜预注。
    ⑩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
    11 (宋)郑樵:《六经奥论》卷三《国风辨》。
    ① (清)陆世仪:《思辨绿辑要》卷二十二。
    ② (明)万时华:《诗经偶笺·自序》引,《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页。
    ③ (清)允禄、张照等奉敕纂:《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八。
    ④ 《周礼·磬师》“教缦乐”郑玄注。
    ⑤ 《汉书·礼乐志》“缦乐鼓员”颜师古注。
    ⑥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3页。
    ⑦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① 据《周礼》,西周礼仪制度中的女性职官有女酒、女浆、女笾、女醢、女醯、女盐、女冥、女祝、女史、女工、女祧、女府、女舂扰、奚、内人、女宫、内人、女锗、女槁、内宗、内女、外宗、外女、女巫、九嫔、世妇、女御等。其中内人、女宫来自刑女;女酒、女浆、女笾、女醢、女醯、女盐、女冥、女祝、女史、女工、女祧、女府、女舂扰、奚来自女奴。其他为国中有德之妇或王之亲戚,如世妇,孙诒让认为即“外命妇”,即卿大夫之妻。(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某些女性为“女官”而有爵位,虽“女人而加男爵”。如“春官世妇有卿大夫士之爵”。(明人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六)在这些女职中,只有女巫舞雩之事与乐有管,这也正是明人杨慎之所以把女巫作为女乐兴起之源头的原因。其他女性均不从事乐舞活动,西周礼乐无女性参加。《诗经》中亦出现女性演奏歌舞的现象,表现在女史之歌管、男女对歌、硕人之寤歌、女性所做之乐歌四方面。但这些女性或非职业乐人,或作于西周后,故这些女性不属于女乐范畴。
    ②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③ 《春秋·公羊传》“城莒父及霄”徐彦疏。
    ④ 王小健《女乐与妇女的商品化趋势》,《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4页。
    ⑤ 王小健《女乐与妇女的商品化趋势》,《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5页。
    ⑥ (宋)蔡节:《论语集说》卷九,《通志堂经解》本,第519页。
    ⑦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论语集说》。
    ⑧ (清)孙奇逢:《四书近指》卷十二。《论语集注大全》卷十八引为“记此篇者,先齐归女乐,后此章,不无 微意。盖鲁之君臣,惑溺于女乐,乐官失职,尽无所用矣。奔逃骇散,无一人留。乐工皆去,乐音绝矣”。
    ① (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九注引。
    ② (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二十。
    ③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六。
    ④ (明)杨慎:《丹铅录》卷九之《女乐本于巫觋》。
    ⑤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二。
    ⑥ 《管子·轻重篇》、《管子·七臣七主》。
    ⑦ 《诗·大雅·荡》。
    ⑧ 关于西周女乐的记载仅见穆王时期,“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穆王“选女乐以娱之”。(《列子·周穆王》)载此事之《列子》,并非先秦列子所撰,且“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柳宗元:《辨列子》,《柳河东集》卷四)“有后人所附益”,(姚鼎:《惜抱轩全集·文后集·跋列子》,世界书局,民国25年,第213页。)“显系后人伪托无疑”,(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梁启超全集》第十七卷,第5012页)故此不能作为穆王有女乐的证据。
    ⑨ 此当以美色为主,然亦不排除有声色之娱。
    ① 《六韬·武韬·文伐》。
    ② 《新唐书·贾曾列传》。
    ③ 《旧唐书·贾曾列传》。
    ④ (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二十。
    ⑤ 《逸周书》卷三、卷二。
    ⑥ 《说郛》为炀帝。
    ⑦ 《北史·房晖远传》。
    ⑧ (清)胡彦异:《乐律表微》卷八。
    ⑨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二。
    ⑩ 《御制诗集》三集卷六三《女乐》。
    11 此亦被记为“鲁定公受女乐,三日不朝,孔子释”(宋人叶适:《习学记言·孟子》),又被记为“以女乐六遗鲁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纳,去而之齐”(唐人马总:《意林》卷一)。
    12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六。
    13 《后汉书·文苑列传》引边让《章华赋》。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史记·吕不韦列传》。
    ③ 《史记·赵世家》。
    ④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六。
    ⑤ 赵维平:《日本奈良一平安时期对中国音乐的接纳与变衍——试析“女乐”》,第26页。
    ⑥ 《左传·襄公十一年》“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孔颖达疏。
    ① (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九。
    ②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卷十六。
    ③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认为倡优女乐“特犹杂子女之新乐而已,非先王之乐也”。
    ④ (清)徐养原:《顽石庐经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79页。
    ⑤ (清)俞樾:《茶香室经说》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71页。
    ⑥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八注引。
    ⑦ (明)陶宗仪:《说郛》卷一下。
    ⑧ 《韩非子·十过》。
    ⑨ (宋)苏籀:《乐城遗言》。
    ⑩ (宋)任广:《书叙指南》卷九。
    11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五。
    12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13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14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一
    15 《新唐书·韩全义列传》。
    16 《礼记·乐记》“犹杂子女”郑玄注孔颖达疏。
    ①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八。
    ② 郑人赂晋侯之“女乐二八”,后世认为此即二佾之乐。孔颖达非之,认为此“为下半乐张本耳,非以二八为二佾”。(《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孔颖达疏。)杜预仅注云“十六人”,而非二佾之乐。(《左传·襄公十一年》“女乐二八”杜预注)胡彦升:《乐律表微》卷八亦云“非以此为二佾之乐”。
    ③ 《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五。
    ⑤ 《管子·轻重篇》、《管子·七臣七主》。
    ⑥ 《史记·孔子世家》。
    ⑦ 《史记·齐太公世》。
    ⑧ 《史记·孔子世家》“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
    ⑨ 《论语·微子》。
    ⑩ 《韩诗外传》卷九。
    ① 《论语·微子》。
    ② 《史记·孔子世家》“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③ 《韩诗外传》卷九。
    ④ 《吕氏春秋·壅塞》。
    ⑤ 《韩非子·十过》。
    ⑥ 《淮南子·精神训》。
    ⑦ 王小健:《女乐与妇女的商品化趋势》,《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4页。
    ⑧ 《史记·货殖列传》。
    ⑨ 《礼记·乐记》。
    ⑩ (宋)陈旸:《乐书》卷九十。
    11 《史记·秦本纪》。
    ① 《战国策·秦策》。
    ② 《韩非子·内储说下》。
    ③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第398、396页。
    ④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⑤ 《论语·八佾》“孰不可忍”邢昺疏。
    ⑥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① (宋)黄裳:《演山集》卷五十。
    ② (宋)朱熹:《晦庵集》卷四十一《答程允夫》。
    ③ (清)范家相:《诗渖》卷十五。
    ④ 《礼记·郊特牲》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郑玄注云夷王“微弱,不敢自尊于诸侯”。
    ⑤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五。
    ⑥ (宋)王十朋:《梅溪集·廷试策》。
    ⑦ (明)周琦:《东溪日谈録》卷十。
    ⑧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3页。
    ⑨ (宋)周敦颐:《通书·乐上》,《周子全书》卷九,《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第162页。
    ⑩ 《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孔颖达疏。古人对此有多种解释,本文暂从孔说。
    ① 《礼记·表记》“端冕则有敬色”郑玄注。
    ② 《礼记·乐记》“端冕而听古乐”郑玄注孔颖达疏。
    ③ 《史记·乐书》“吾端冕而听古乐”张守节正义。
    ④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第二章第七节,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第45页。
    ⑤ 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第50页。又见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一一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六。
    ⑦ (南唐)谭峭:《化书》卷二
    ⑧ (宋)姚勉:《雪坡集》卷三十七。
    ⑨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六十七引。
    ⑩ (宋)周敦颐:《通书·乐上》,《周子全书》卷九,《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第161页。
    11 (明)曹端:《通书述解》卷上。
    12 (明)吕坤:《呻吟语摘》卷上。
    ① (明)刘濂:《乐经元义》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8页。
    ② 《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孔颖达疏。
    ③ 王子初:《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磐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④ (清)王夫之:《诗经稗疏》卷四。
    ⑤ 《礼记·乐记》。
    ⑥ (宋)陈旸:《乐书》卷十。
    ⑦ 《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
    ⑧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十八。
    ⑨ (宋)陈旸:《乐书》卷十。
    ⑩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二引邵渊语。
    11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
    12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二引辅广语。
    13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二引方慤语。
    14 《淮南子·泰族训》。
    15 (宋)谢良佐:《论语解序》,(宋)吕祖谦编:《宋文鉴》卷九十二。
    16 (宋)沈作喆:《寓简》卷二。
    17 古人对“道古”有二解,集中在对“古”之所指。或指“古乐”,孔颖达释为“说古乐之道理”,其说较为 狭隘。或指“古人”,方苞云“道古,谓古圣王之功德事行于是可称述也”,(《礼记析疑》卷二十),亦云“因乐而道及古人之德行事业”,(汪绂《参读礼志疑》卷下)本文从后者之说。
    ①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二。
    ②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二云新乐“无义理而不足以讲论,无事实而不足以道古”。
    ③ 《礼记·乐记》。
    ④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四《孟子》上之二。
    ⑤ 《韩非子·十过》。
    ⑥ (明)韩邦奇:《苑洛志乐》卷八。
    ⑦ 《晋书·乐志上》。
    ⑧ 见《仪礼》之《乡饮酒礼》、《燕礼》。
    ⑨ 《史记·货殖列传》。
    ⑩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一
    ① (汉)刘向:《说苑·善说》。桓谭:《新论》记此为“流声以娱耳,练色以淫目”。
    ② 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第50页。
    ③ 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70页。
    ④ 王子初:《戎生编钟的音乐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第50页。
    ⑤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1页。
    ⑥ 王子初、王芸:《文物与音乐》,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② 《礼记·乐记》“礼慝而乐淫”孔颖达疏。
    ③ 《礼记·乐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孔颖达疏云“淫,过也”。
    ④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五引。
    ⑤ 《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十六引。
    ⑥ (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三云“(张炳问)正乐、正诗或分为二,或合为一,先生谓正诗乃正乐中事,盖正乐之条目多。有正其僭者,如宫悬不应用于诸侯,曲悬不应请于大夫,舞佾歌雍皆是也。有正其有司之失传者,如《大武》之声淫及商是也;有正其节奏之紊者,如翕、纯、缴、绎之条理是也;有正其声而黜之者,如郑、卫、齐、宋四声,以及北鄙杀伐之响是也;有正其容者,如《大武》之致左宪右是也;有正其器者,如歌《韶》必以首山之竹、龙门之桐是也;有正其名者,如《大武》之乐,据泠州鸠语,别有四名,疑其不可为据是也。而最大者在雅颂之失所,此最为详尽曲当。唯是雅颂之所,先生历举《左传》、《大戴》《投壶》并石林叶氏、竹村马氏以及毛传异同,幸科分而条晰之。(答)今人所共知者,如《左传》寗武子之《湛露》、《彤弓》,其一条也;叔孙穆子之《肆夏》、《文王》,其一条也。是皆雅之失所者也”,“楚庄述《大武》之三章曰《赉》, 六章曰《桓》,卒章曰《武》,而今所传则《桓》先于《赉》,《武》又先于《桓》,故杜预曰是楚乐歌之次第,是皆颂之失所也。而尤善者,竹村马氏之言,谓穆叔不拜《肆夏》,以为是天子所以享元侯。夫《肆夏》,颂也,而何以溷入于雅。天子取以享元侯乎。是必旧时沿习如此,故穆叔虽知礼,不知其非。穆叔尚然,况其余乎。盖鲁以稀乐享宾,则凡颂皆以充雅而用之燕礼。至孔子始正之。夹涤曰:南溷于雅犹之可也,颂溷于雅不可也”。《清经解》本。
    ① (清)梅冲:《然后知斋四书五经答问》,《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612页。
    ② (庄公元年)前693-前516。
    ③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吾何借矣哉”何休注徐彦疏。
    ④ 《诗·鼓钟》“淮水汤汤”孔颖达疏引。
    ⑤ 《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孔颖达疏。
    ⑥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萧叔朝公”杜预注“嘉礼不野合”,孔颖达疏云“嘉礼谓善礼,非五礼之嘉也”。
    ⑦ 《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孔颖达疏。
    ⑧ (元)刘玉汝:《诗缵绪》卷十一
    ① 《诗·鼓钟》“淮水汤汤”毛传孔颖达疏。
    ② 《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孔颖达疏。
    ③ (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八。
    ④ 《公羊传·昭二十五年》。
    ⑤ 《左传·文公四年》“为赋《湛露》及《彤弓》”孔颖达疏。
    ⑥ 《公羊传·昭二十五年》。
    ⑦ 《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邢昺疏。
    ⑧ 《礼记·郊特牲》。
    ⑨ 《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十六引。
    ⑩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六十四引。
    ① (明)王道焜、赵如源编:《左传杜林合注》卷四十一。
    ② 《论语·季氏》。
    ③ 《礼记·中庸》。
    ④ 《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
    ⑤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⑥ (唐)韩愈:《答陈商书》。
    ① 《左传·文公四年》“为赋《湛露》及《彤弓》”孔颖达疏。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① 《左传·文公四年》“为赋《湛露》及《彤弓》”孔颖达疏。
    ② 《周礼·大司乐》。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战国)荀况:《荀子》(唐)杨惊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汉)班固:《白虎通义》,《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陈祥道:《礼书》,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宋)陈旸:《乐书》,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通志堂经解》本。
    (宋)卫湜:《礼记集说》,《通志堂经解》本。
    (宋)杨复:《仪礼图》,《通志堂经解》本。
    (宋)叶时:《礼经会元》,《通志堂经解》本。
    (宋)易祓:《周官总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郑樵:《六经奥论》,台北:世界书局,1980年。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郝敬:《仪礼节解》,《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孔广森:《礼学卮言》,《清经解》本。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榕村全书》,道光9年刻本。
    (清)凌廷堪:《礼经释例》,《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
    (清)毛奇龄:《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13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江南书局,乾隆13年刻印本。
    (清)乾隆13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江南书局,光绪戊子年十月户部公刊。
    (清)乾隆13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江南书局,光绪戊子年十月户部公刊。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光绪六年九月江苏书局重刊本。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清经解》本,学海堂刊,1861年。
    (清)夏炘:《学礼管释》,《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徐养原:《顽石庐经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姚际恒:《仪礼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张惠言:《仪礼图》,《续修四库全书》本。
    (民国)曹元弼:《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本。
    (民国)陈衍:《周礼疑义辨证》,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
    (民国)吴文英:《寿栎庐仪礼爽固》,《续修四库全书》本。
    (日)村松:《新定松氏仪礼图》,出版地、出版年不明,早稻田大学藏本。
    (日)服元乔:《仪礼抄图》,出版地、出版年不明,早稻田大学藏本。
    (日)松元愚山:《五经图汇》,京都:文华堂,五条桥通高仓东入。
    陈致著,吴仰湘、黄梓勇、许景昭译:《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北京:人民音出版社,1997年。
    顾德容,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宏锋:《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李曰刚等:《三礼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罗倬汉:《诗乐论》,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
    马银琴:《两周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倪永震:《周乐之研究》,台南:华夏图书出版社,1980年。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钱玄:《三礼名物通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钱玄:《三礼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许兆昌:《先秦乐文化考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杨隽:《典乐制度与周代诗学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张焕君:《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李瑾华:《(诗经·周颂>考论:周代的祭祀仪式与歌诗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马海敏:《(诗经>燕飨诗考论:周代燕飨礼制度与燕飨诗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薛艺兵:《中国民间祭祀音乐的跨地区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
    叶敦妮:《“三礼”乐器及乐制述考》,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孙世洋:《周代诗乐文化与<诗经)》,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周丽娟:《周乐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曹建国:《春秋燕飨赋诗的成因及其传播功能》,《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傅道彬:《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与郑声》,《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李婷婷:《周代乡乐考论:先秦诸乐考之一》,《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孙世洋:《(仪礼·燕礼记>所录乐式与燕射两式综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项阳:《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
    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姚伟钧:《试论饮食与礼的起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上),《孔孟月刊》1999年第37卷第8期。
    朱孟庭:《仪礼燕礼用乐考》(下),《孔孟月刊》1999年第37卷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