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台湾道、台湾道台与台湾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在清代已成为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厦兵备道”正式设立开始,一直到日本割台为止,“台湾道”一直是台湾行政体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纵向梳理了台湾道的发展变化过程,考察了91位106任台湾道台的基本情况,理清了台湾道台与督、抚、布、按、巡台御史、总兵及下级官员的关系,分析了清政府对台湾道台的管理制度,并分专题横向深入讨论了台湾道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职能,从而总结了台湾道台在社会秩序维护、台湾开发、文教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地位、作用。
     台湾道的变化发展,体现了清代道制日臻完善的特点,从乾隆十八年(1753)开始,道最终发展成为清代地方行政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台湾道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作用,也体现了清代道台在地方行政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道台被赋予了抵御外敌入侵和办理洋务活动的新使命,体现了清代道制“机动灵活,以资实效”的特点,也体现了近代时局变动对清代地方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
     而且,从台湾道二百多年间的发展变化历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知清代台湾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对我们今天了解台湾历史,认识台湾社会,解决台湾问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The Circui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Qing Dynasty. The Taiwan Circuit had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aiwan from the Kangxi twenty-three years(AD1684) when the Circuit which charged Taiwan and Amoy set up to the Guangxu twenty-one years(AD1895) when the Japanese separated and occupied Taiwa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by others, this thesis further combed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the Taiwan Circuit, investigated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aiwan Taotai, sorted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Taotai and the Governors,the Commissioner, the Provincial Judge, the Touring Censor of Taiwan,the Brigade,and the subordinate officers, analys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aiwan.More over, this thesis also divided special topics to deeply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f Taiwan Taotai in the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and summarized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Taiwan Taotai in keeping the social order, developing Taiwan's economy, developing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aiwan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the Taiwan Circuit showed that the system of the Circuit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The Circuits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Qing Dynasty from Qianlong eighteen years(AD1753). The function of Taiwan Taotai in the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also showed that Taotai was a linkage man who played an importan role in local affairs.In particular, Taotai was endowed with a special function what was to resist the foreign enemy and deal with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All of these not only showed that the system of the Circuit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flexible and effective,but also indicated the change of the modern society had produced a profound effect upon the local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What's mor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the Taiwan Circuit in about200years,we also can fully aware Taiwan society which is Special and complex,and this will have a very good reference to help us study the history of Taiwan, understand the society of Taiwan, settle the question of Taiwan.
引文
[1]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页。
    [1] 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序言二”,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 许雪姬:《清代台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制度史为例》,《思与言》1985年第23卷第1期。
    [1] 对清代道制研究的学术回顾,可参见南开大学周勇进的博士论文《清代地方道制研究》(2010年)的绪论。
    [1] 杨天宏:《道与道台研究之“道”——评苟德仪著<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192页。
    [2]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 参见岳本勇:《清代道制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0年);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2010年)相关内容。
    [2]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3] [东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42页。
    [4] 杨建:《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6卷第4辑,第27页。
    [5] 卞孝萱:《关于北朝、隋、唐的“道”》,《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77年第6期,第82—83页。
    [6] 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96页。
    [1]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3] [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六“志第三六百官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80页。
    [4]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41页。
    [5] [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守、巡道之职”条,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48史部·政书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1] 《明太祖实录》(第四册)卷二一,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2页。
    [2]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1页。
    [3] 《明太祖实录》(第二十一)卷一百四十八,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2页。
    [4] 《明太祖实录》(二十一)卷一百五十三,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3页。
    [5]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1页。
    [6] [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6页。
    [7] 参见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64—65页。
    [8] 《明世宗实录》(第二百六十三册)卷二十,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16页。
    [9] 《明世宗实录》(第二百九十二册)卷一百七十,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1页。
    [10]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6页。
    [1]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2]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1页。
    [3]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64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9、1840-1841页。
    [2]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1页。
    [1]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2] 此数据引自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页。
    [3] [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五“职官考九”,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第3页。
    [4] 《清会典(光绪朝)》卷四“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页。
    [1] 参见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69页。
    [2] 参见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69页。
    [3] 《安徽通志(光绪朝)》卷一一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52册,第346页。
    [4]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61页。
    [5]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63页。
    [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三十二册)卷一百三十四“职官考二十”,民国乙卯春序本,第6—10页。
    [2]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77—178页。
    [3]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86页。守巡道数量亦参加该文179—186页的统计表。
    [1] 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67—68页。
    [2]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78—210页。
    [3] 汤熙勇:《清初道员的任用及其相关问题》,《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1993年第1期,第269—299页。
    [4] 《康熙字典》“丑集上 口字部 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2页。
    [5] 《康熙字典》“未集下 至字部 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02页。
    [1]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2004年12月开发完成“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其中收入文献2960种、15.4亿字,其资料数据库分经、史、子、集四类编排,有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和多种野史笔记、《楚辞》、《昭明文选》、《乐府诗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元散曲》、多种明清小说戏曲、历代诗话和《词话丛编》等
    [2] [明]马光:《两粤梦游记》,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三集》,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3559页。
    [3]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08页。
    [4] 《清实录·世宗实录(一)》(第七册)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5] 《清朝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0页。
    [1] [日]织田万撰,李秀清,王沛点校:《清国行政法》“第三编行政组织第五章地方官厅第六节道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48页。
    [2] 岳本勇:《清代道制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0,第51页。
    [3] 《清朝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9—2210页。
    [1] [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汀漳龙道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1页。
    [1]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候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2] 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7页。
    [3] 参见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87页。
    [1]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十八册)卷七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9页。
    [1]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第三章“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第83页。
    [2] [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10页。
    [3] [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43页。
    [1] 《清实录·世宗实录(二)》(第八册)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4页。
    [1] 《清朝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0页。
    [2] 《大清一统志(乾隆朝)》卷三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1册,第485页。
    [3] 《大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3页。
    [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一百二十五“吏部各省吏额福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50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650页。
    [5] 《清实录·世祖实录》(第三册)卷五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8页。
    [6] 《大清会典(雍正朝)》卷一二九“兵部职方司镇戍督标抚标”,中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8辑第776,第8213—8214页。
    [7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九册)卷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1页。
    [1]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6—327页。
    [2]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页。
    [3]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0—181页。
    [4]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8—329页。
    [1] 苟德仪:《清代川东道的辖区与职能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3辑,第54页。
    [2] 可参见许维勤:《闽台行政建置关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4页。
    [3] 赵良骧纂修:《台湾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防戍篇”,台湾捷幼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 [明]夏子阳:《使琉球录》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第262页。
    [5]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一“赤嵌笔谈形势”,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第7页。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一“疆域志山川(附海道)”,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8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一“疆域志山川(附海道)”,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5页。
    [3]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一“地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第18页。
    [4]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策序”,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1页。
    [5] [清]周凯:《厦门志》“陈序”,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7页。
    [6] [清]周凯:《厦门志》卷四“防海略(附)台澎海道考”,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138页。
    [7] [清]胡建伟:《澎湖纪略》“钱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09种,第1页。
    [8]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一“地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第1页。
    [9]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一“地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第15页。
    [1]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6页。
    [2]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三十四册)卷九十九“福建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097页。
    [3] [清]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3种,第59—60页。
    [4]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四“论台镇不可移澎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47页。
    [5]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覆制军台疆经理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32—33页。
    [6]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与制军再论筑城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29—30页。
    [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姚启圣: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事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8] [清]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3种,第60页。
    [1] [清]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3种,第60页。
    [2]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与制军再论筑城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29—30页。
    [3]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141页。
    [1] [清]郁永和:《裨海纪游》卷下曰:“今既有其地,而谓当弃之,则琉球、日本、红毛、安南、东京诸国必踞之矣!”,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31页。
    [2]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五“论擒获奸匪便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75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一“平台纪略总论”,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页。
    [4] 巫育山:《消极治台之商榷——大清帝国治台政策再审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第70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6] [清]林豪:《澎湖厅志》卷首“皇言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第3--4页。
    [1]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262页。
    [2] [清]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标点:《广阳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2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八册“起居注:谕命周昌补授厦门道料理台湾粮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7—14页。
    [4] [清]林豪:《澎湖厅志》卷十四艺文(下)“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第490页。
    [1]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四谈故四“台湾府县”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5页。
    [2] 郑开极:《福建通志(康熙癸亥)》卷十八“职官”,《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4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0—1591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2]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建置”,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14页。
    [3]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十八册)卷七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9页。
    [4]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24页。
    [5]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二十二“吏部官制各省道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4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40页。
    [1] 可参见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14-15页。后文在台湾道台的职掌中也将具体论述之。
    [2] 参见何丙仲:《鼓浪屿近代史迹考辩》“第三节道台衙门被拆建为英国驻厦领事馆”(未刊稿)。
    [1] 卢志明:《厦门闾里记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 何丙仲:《鼓浪屿近代史迹考辩》“第三节道台衙门被拆建为英国驻厦领事馆”(未刊稿)。
    [1] [清]周凯:《厦门志》)卷二“分域略官署”,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46—47页。
    [2] 《台湾通志》“职官文职”,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339页。
    [1]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浙闽总督高其倬恳请移驻道员改设通判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118-119页。
    [2] [清]周凯:《厦门志》)卷十“国朝职官表(一)”,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368页。
    [3] [清]周凯:《厦门志》)卷十“国朝职官表(一)”,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369页。
    [4] 陈孔立:《厦门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9页。
    [1] 龚洁:《兴泉永道署与厦门市图书馆旧楼》,http://www.docin.com/p-60797315.html。
    [2] 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六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3] 李敖:《胡适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31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八“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初记”,第592页。
    [5]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八“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初记”,第592页。
    [6]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二“公署”,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338页。
    [7] [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43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八“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初记”,第592—593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衙署(附公馆)”,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8页。
    [3]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二“公署”,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337页。
    [1] 诸家:《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刘鸿翱:绿野斋集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9种,第74—75页。
    [2] 诸家:《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刘鸿翱:绿野斋集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9种,第75—76页。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40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四“武备志 道标营制”,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75页。
    [3]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四“武备志 武职”,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139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2]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11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2页。
    [2]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七“武备志兵制”,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68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9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八十三册“闽浙总督英桂奏折:请以都司柯昌元补授福建台湾道标都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83—388页。
    [2] 《台湾兵备手抄》“台澎各营在职员弁名单”,台湾文献丛刊第222种,第2页。
    [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一百二十五“吏部 各省吏额 福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50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650页。
    [2]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1页。
    [3]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五“赋役志存留经费(附)”,第141页。
    [4]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五“赋役志存留经费(附)”,第147、153页。
    [5]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27页。
    [1] [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六十五“吏部汉员遴选台湾调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7页。
    [2]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建置”,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14页。
    [3] 《台湾通志》“职官文职”,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339页。
    [4] 《台湾通志》“职官文职”,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352页。
    [5]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第27页。
    [6] 以上内容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幼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77—79页。
    [7]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0页。
    [1]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七“赋税附存留经费”,《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9页。
    [2] 卢嘉兴:《北园别馆与开元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第九辑七《台湾佛教篇(中国佛教史专集之八)》,第284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册“福建巡抚常赍题本:台湾道副使吴昌祚补授山东按察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33页。
    [2] 《清实录·高宗实录(六)》(第十四册)卷四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3页。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94页。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82页。
    [5]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31—32页。
    [6]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二十二“吏部官制各省道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4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40页。
    [7] 《清会典(光绪朝)》卷四“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页。
    [1]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7页。
    [2]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三四、暂署闽浙总督策揭帖”,台湾文献丛刊173种,第93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4]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8页。
    [5] 这两项特殊的制度尹全海在《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有详细分析,下文论述也主要参考其内容择要概括之。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页。
    [1]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8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页。
    [1]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请移驻巡抚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1—5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1页。
    [3]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265页。
    [1] 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1年第13期,第91—101页。
    [2] 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1年第13期,第98—99页。
    [3] 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1年第13期,第95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257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5页。
    [2]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第76—77。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6页。
    [4]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20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6页。
    [6]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政事计典”,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9页。
    [1] 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12页。
    [2] [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二十四“吏部吏部各省按察使司”,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46页。
    [3] 参见岳本勇:《清代道制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三章道的性质”的相关内容。
    [4]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1] 参见苟德仪:《清代川东道的辖区与职能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3辑;岳本勇:《清代道制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三章道的性质”的相关内容。
    [1] 《清实录·高宗实录(六)》(第十四册)卷四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3页。
    [2]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第九十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5页。
    [3]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二十二“吏部 官制 各省道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4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31页。
    [1]《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所录“严禁窃砍竹城碑记(同治六年)”中记:“钦加二品顶戴按察使司衔、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吴,为严禁事。”见《台湾南部碑文集成》(第三册),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494页;《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第二八九札光绪七年十月廿一日”中刘璈书其品级与职衔为“钦命二品顶戴、按察使衔、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音德本巴图鲁、加十级、纪录十次刘”,台湾文献丛刊第295种,第360页。
    [2][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97图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1—132页。
    [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O四“志第七九舆服三文武官印信关防条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77页。
    [4]“钟鼎篆”,亦称“钟鼎书”,乃是以篆字的造型摹拟钟鼎礼器之状的一种美术体。该解释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5][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百二十一“礼部铸印铸造一”,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5页。另按:直纽是一种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印纽,从宋、金、元官印中使用的方扁形橛纽演变而成。
    [1]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95种,第250—252页、275—277页。
    [1]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一百十五“吏部处分例”,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60页。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一百十五“吏部处分例遗失印信”,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60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六“会师克复彰化暨猫雾地方并各要隘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42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六“会擒首逆沿途搜捕凯旋赴郡到任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59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八十册“台湾道丁曰健奏片:台湾道关防遗失请敕部颁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20—322页。
    [6]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六“彰属余匪复行勾结思逞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63页。
    [1]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278—279。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40页。
    [1]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9—70页。
    [2]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五一、给福建台湾道敕”,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30-131页。
    [3] [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二“记政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第17页。
    [1]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卷一“奏稿请以吴大廷调补台湾道缺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8页。
    [2]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1页。
    [3]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0页。
    [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二十二“吏部官制各省道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4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40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1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562页。
    [5]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5页。
    [1] 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页。
    [2] 徐雪梅:《论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70页。
    [3]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十八册)卷七十三“国用考十一 俸饷”,民国乙卯春序本,第7页。
    [4] 《户部则例》卷七十三,《中华律令集成》(清卷),吉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905页。
    [5]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六“赋役(三)存留经费”,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220页。
    [6]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六“赋役(三)存留经费”,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225页。
    [7]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六“赋役(三)存留经费”,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284页。
    [8] 连横:《台湾通史》卷六“职官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2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台湾设官庄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12页。
    [2] 见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下),《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4期,以下内容主要参考此二文展开论述。
    [3]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期,第50页。
    [4]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4页。
    [5]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厦道草除官庄详稿”,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9页。
    [6]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期,第50页。
    [1]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9页。
    [2]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101页。
    [3]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五“论台中时事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74页。
    [1]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4—55页。
    [2] 其观点见《条陈台湾事宜文》,季麒光:《蓉洲诗文稿选辑·东宁政事集》,李祖基点校,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3]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厦道革除官庄详稿”,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9页。
    [4] 龙鸣:《志向、操守与勇气——记康熙朝儒臣陈殡》,《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
    [5]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期,第62-63页。
    [1] 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捐置本府庄田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376页。
    [2]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3期,第62-63页。
    [3]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32页。
    [4]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六“赋役(三)存留经费”,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238页。
    [5] 《清会典台湾事例》“外官养廉”,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66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上某兵备论治台书”,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34页。
    [2]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五“论台中时事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73—74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六“职官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2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台湾设官庄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12页。
    [2]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30页。
    [3]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上某兵备论治台书”,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35页。
    [4] 《台湾兵备手抄》“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222种,第4页。
    [5]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164—167页。
    [1]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47—207页。
    [2] 许雪姬:《清代台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制度史为例》,《思与言》1985年第23卷第1期。
    [3]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 文职表篇 第三章清代 第二节 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6—28页。
    [4] 以上关于署理、护理的介绍引自[日]织田万撰,李秀清、王沛点校:《清国行政法》“第四编官吏法 第二章文官 第二章文官 第二款文官任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327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册“福建总督高其倬题本:汀漳道孙国玺调补台湾道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38—241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五十二册“闽浙总督苏昌奏折:张珽升授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84—89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5] 《清实录·高实录(十一)》(第十九册)卷八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九册“起居注:谕令将办案迟延怠玩台湾道李浚原革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66—168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1] 《清实录·高宗实录(六)》(第二十四册)卷一千二百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1页。
    [2] 冯楠总编:《贵州通志·人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1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
    [4] 《清实录·高宗实录(八)》(第二十六册)卷一千三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5—416页。
    [5] 《清实录·高宗实录(八)》(第二十六册)卷一千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5页。
    [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二十二“吏部官制各省道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43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940页。
    [2]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福建·上海小刀会档案史料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4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七十五册“谕令:裕铎补授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77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七十五册“兼署闽浙总督有凤等奏折:据实复奏台湾道徐宗干与台湾镇总兵恒裕龃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37—243页。
    [6] [清]易顺鼎:《魂南记》附录(二)“刘永福援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212种,第68页。
    [1] 李乃瑞:《台湾道台李明心》,《文史天地》2009年第9期,第24页。
    [2] 《台湾通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805页。
    [3] 《台湾通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810页。
    [4]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51页。
    [5]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4页。
    [1] 连横:《台湾诗乘》卷四,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第160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8页。
    [2] [清]沈起元自撰、孙沈宗约补编:《敬亭公自订年谱》,《儒藏》“史部儒林年谱37”,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6—752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治台湾私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7页。
    [2] [清]沈起元自撰、孙沈宗约补编:《敬亭公自订年谱》,《儒藏》“史部儒林年谱37",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0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八十三册“履历单:台湾道王右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6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0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三十三册“谕内阁福建台湾道员缺令该督抚于通省内拣选调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42页。
    [2]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42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三十三册“福建巡抚韩克均奏折:史谱补授福建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29—330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三十四册“浙江巡抚帅承瀛奏片:饬令调补福建台湾道陈中孚暂缓赴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23—127页。
    [2]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三十三册)卷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7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6页。
    [4]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8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4页。
    [2]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公移详请台属修理战船捐俸就省修造以苏民困三详文稿”,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6种,第330页。
    [3]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65页。
    [1]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59页。
    [2]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59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4]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1辑)“雍正六年八月初十日:福建总督高其倬奏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年版,第68页。
    [5] 《清实录·世宗实录(一)》(第七册)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8页。
    [6]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册“福建巡抚常赍题本:台湾道副使吴昌祚补授山东按察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33页。
    [1] 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篇第三章清代第二节道”(第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8页。
    [2]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二集)《小仓山房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56页。
    [3] 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8页。
    [4] 《台案汇录乙集》卷三“六七、吏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73种,第158页。
    [5]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府知府”,台湾文献丛刊本第55种,第83页。
    [6]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二册“闽浙总督钟音等奏折:台湾道硕善患病解任回旗调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68页。
    [7] 《台湾通志》“列传政绩”,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第485页。
    [1] 黄爵滋:《查明原奏闽省夷船摺内务款疏》,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2—133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六十册“上谕档:谕内阁姚莹升署台湾道并到任前熊一本兼护道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27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一十六册“台湾巡抚刘铭传奏片:请以唐景松署理台湾布政使并程起鄂护理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17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一十七册“护理台湾巡抚沈应奎奏片:请以唐赞衮暂行护理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88页。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12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149页。
    [4] 以上内容根据杨家骆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汇编》(鼎文书局1973年版)相关资料整理。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2] 《台湾汇录乙集》“九、吏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9—30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2]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1页。
    [3]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100—101页。
    [4] 六十七:《使署闲情》卷三“杂著(一)书山、熊学鹏奏请查核案件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第84页。
    [5] 国学文献馆主编:《台湾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奚德慎、李元直:奏请钦敕巡视台湾之职任以专责成折”,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第3731—3734页。
    [6] 《福建通志台湾府》“诏谕”,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第3页。
    [7] 详见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6页。
    [8]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1]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2] 详见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9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179页。
    [4]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百六十六“学校设官”,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14页。
    [5] 详见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114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页。
    [2] 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62页。
    [3] 张世贤:《清代台湾道镇关系》,《台湾风物》26卷第5期,第80-84页。
    [4] 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5]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7]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四“武备志道标营制”,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75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3]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十八册)卷七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9页。
    [4] 《乾隆朝宫中档》第026618号,转引自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227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1] [清]姚莹:《东溟奏稿》“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页。
    [2] [清]姚莹:《东溟奏稿》“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2页。
    [3] [清]徐珂:《清稗类钞选录》“台湾镇道奏事”,台湾文献丛刊第214种,第40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五一、给福建台湾道敕”,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30页。
    [2]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厦道禁酷刑滥派示”,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23—24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与台阳属吏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2—353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致僚属手札(徐宗干)”,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80—413页。
    [3]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一、军书上春岩制军书(五)”,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6页。
    [4] 《台案汇录甲集》卷二“福州将军瑚松额闽浙总督程祖洛覆奏台匪起衅根由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1种,第79页。
    [5] 上述内容主要参见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9页。
    [1] 《清会典台湾事例》“军政”,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26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上谕档:查明原任台湾道渎职经陈辉祖等参奏事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7页。
    [3] 《清会典(光绪朝)》卷十一“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6页。
    [4]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四“大安破舟擒夷出力人员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38页。
    [5]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288—289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七册“起居注:谕令台湾府书吏诈赃滋扰地方规避不举将该道等革职议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93—94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致僚属手札(徐宗干)”,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85—386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与台阳属吏书(徐宗干)”,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4—355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与台阳属吏书(徐宗干)”,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5页。
    [2]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289页。
    [1]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85页。
    [2] 《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44—45页。
    [1]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第32页。
    [2] 杜家骥:《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1页。
    [3]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8页。
    [4] 以上内容参见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第32页。
    [5] 刘铮云:《“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初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六十四本第一分,第175页。
    [1] [清]方大湜:《平平言》卷一,光绪十三年刊本,第25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五十三册“闽浙总督苏昌等奏折:兴泉永汀漳龙台湾三道各加兵备道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48页。
    [3]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选举五”,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06页。
    [1] 杜家骥:《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2-13页。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十一“吏部汉员遴选冲繁疲难各项拣选调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78页。
    [1]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九册)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2—293页。
    [2] 《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九册)卷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2页。
    [3]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5页。
    [4] 可参见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8页。
    [5] 关于清代台湾文官的选任制度汤熙勇在《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一文中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本文是在其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台湾道台的授官方式进行论述。
    [6]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一、署理闽浙总督宜兆熊残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页。
    [7]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料已编》“暂署闽浙总督策揭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99页。
    [8]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6页。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朝起居注》(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15页。
    [2]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三四、暂署闽浙总督策揭帖”,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92页。
    [3]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三四、暂署闽浙总督策揭帖”,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93页。
    [4]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列宪题名”,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265页。
    [5]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二、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二、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第二疏”,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40—243页。
    [3]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科:《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二十三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年按,第376页。
    [4]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五十九“吏部汉官遴选官员题升”,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0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3页。
    [2]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8页。
    [3]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8页。
    [4]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27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十九册“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等奏折:来谦调补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08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十九册“上谕档:谕令来谦鸣补授台湾道员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27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4—995页。
    [3] 汤熙勇:《台湾建省后之文官任用问题(1887—1899)》,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23页。
    [4]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三四、暂署闽浙总督策揭帖”,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92页。
    [5]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40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7]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卷一“奏稿请以吴大廷调补台湾道缺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8页。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选举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12页。
    [2] 陈玉贞:《清代台湾吏治研究——以刑名、钱粮职责为例》,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第47页。
    [3] 见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7页。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5页。
    [2]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7页。
    [3] 诸家:《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通筹台湾利弊以靖海疆疏(道光十八年)杜彦士”,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8种,第25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三十五册“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等奏折:台湾道柁穆齐图与兴泉永道白瀛对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2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1] [日]织田万撰,李秀清、王沛点校:《清国行政法》“第四编官吏法第二章文官第二章文官第四款文官任命形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336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五十二册“闽浙总督苏昌奏折:张珽升授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86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1]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五“名宦”,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431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六“补授台湾道谢恩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22--423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列传(八)唐、刘列传”,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27—731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5]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40页。
    [6]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07页。
    [7] 《清实录·高宗实录(十四)》(第二十二册)卷一一二0,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3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266页。
    [2]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09页。
    [3] 见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4页;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2—85页。
    [1]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十七“汉员铨选”,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页。
    [1]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5页。
    [2] 以上资料皆引自《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4--15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二、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3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五十九吏部“汉官遴选官员题升”,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0页。
    [3]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四七、吏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24页。
    [4] 转引自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6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四七、吏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24页。
    [2]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二、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五册“闽浙总督德沛等奏折:刘良璧升补台湾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70页。
    [4] [清]曹仁虎:《皇朝通志》(第25册)卷七十四“选举略三考绩”,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第2页。
    [5]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八十“处分例大计统例”,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1页。
    [1] [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卷下,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43页。
    [2]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政事计典”,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9页。
    [3]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2页。
    [4] 孔祥文:《清代官员考核中的引见制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清史镜鉴》第五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见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tyjzz/2011-09-26/32813.shtml.
    [5]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2页。
    [1]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七卷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87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86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二、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3页。
    [2]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12页。
    [3] 《清实录·高宗实录(十三)》(第二十一册)卷一千零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5—576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1] [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第四十五册)卷八十“职官考四”,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第12页。
    [2] [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第四十六册)卷八十二“职官考六”,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第4页。
    [3]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六“职官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36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九十九册“闽浙总督玉德奏折:密陈闽浙两省提镇及司道府各员考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80页。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 布政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46页。
    [2] [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五“职官考九”,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第2页。
    [3] 《清圣祖实录选辑》,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65种,第175页。
    [1] 《清会典(光绪朝)》卷一一“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2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一、署理闽浙总督宜兆熊残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页。
    [2]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265页。
    [3]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3页。
    [4] 《台案汇录乙集》卷一“八、吏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21页。
    [5]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3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2]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4页。
    [3] 陈玉贞:《清代台湾吏治研究——以刑名、钱粮职责为例》,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第72页。
    [4]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6—17页。
    [5]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各员题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26种,第12页。
    [6]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六“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7种,第283页。
    [7] 转引自陈玉贞:《清代台湾吏治研究——以刑名、钱粮职责为例》,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第73页。
    [1]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吏部考功清吏司考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7页。
    [2]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29页。
    [3]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30页。
    [1]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九十“吏部处分例外官携带家口”,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8页。
    [1] [清]沈起元:《治台湾私议》,《清经世文编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6—7页。
    [2]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爵秩类2“文武官员不准挈眷赴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7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4]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一六七、福建按察使李玉鋐奏以台员升台郡折”,台湾文献丛刊本第300种,第201页。
    [5]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三“职官”,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100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五十三册“闽浙总督苏昌奏折:台湾道张珽禀接眷过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64—166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3]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38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九册“闽浙总督满保等奏折:请以沈近思补放台湾道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69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册“福建总督高其倬题本:汀漳道孙国玺调补台湾道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40页。
    [3]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九二、福建台湾道孙国玺奏请睿鉴事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96页。
    [4]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九三、福建台湾道孙国玺敬陈下悃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97—98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册“起居注:谕令台湾道孙国玺调补盐驿道”,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50—352页。
    [1]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九四、福建台湾道孙国玺圣恩高厚难难名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98页。
    [2]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 公廨”,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90页。
    [3]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第281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九十二册“上谕档:谕令已故台湾道夏献纶照例优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72页。
    [1] [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十二“考核一”,续修四库全书789·吏部·政书类,第195页。
    [2] 以上内容参见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2页。
    [1] 转引自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31页。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九十“吏部处分例赴任违限”,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12页。
    [3] 转引自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31页。
    [4]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265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3] 《清实录·世宗实录(一)》(第七册)卷六0,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1页。
    [4] 《雍正朱批奏折选辑》“一三八、福建总督高其倬密陈台湾文员历俸太久转生懈怠情形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176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3]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14—215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07页。
    [2] 《清实录·世宗实录(二)》(第八册)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2页。
    [3]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三“职官官制附考”,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121—122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条陈台湾事宜状”,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4—5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285页。
    [3] 《清会典台湾事例》“台湾调补”,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17—18页。
    [1] 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16页。
    [2]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16页。
    [1] 如[清]沈起元自撰的《敬亭公自订年谱》中记沈起元“借贷百金为渡台资斧”,《儒藏》“史部儒林年谱37",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页。
    [1] 徐万民:《建省前清政府管制台湾的若干特殊制度》,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2] 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267页。
    [3] 黄大受:《台湾史纲》,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273页。
    [1]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5页。
    [2]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言全台大局书”,台湾文献丛刊本第83种,第120页。
    [3]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卷一“奏稿请以吴大廷调补台湾道缺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7--8页。
    [4]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28页。
    [5] 汤熙勇:《清代台湾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关问题(1684—1887)》,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第28页。
    [1] 《台案汇录丙集》卷八“一○六、户部‘为内阁抄出巡台御史李宜青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6种,第31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38页。
    [4] [清]徐宗干:《治台必告录》卷五“答王素园同年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49页。
    [5] [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九“台湾水土恶劣知县员缺请饬部暂宽例章变通补署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第401页。
    [6] 陈玉贞:《清代台湾吏治研究——以刑名、钱粮职责为例》,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第6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页。
    [2]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四辑,第389页。
    [1]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二“檄诸将弁大搜罗汉门诸山”,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18页。
    [2]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30页。
    [3]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49—56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页。
    [5] [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七“清赋略量田清赋申明赏罚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第304页。
    [1]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一“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页。
    [2]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6页。
    [3] 军机档000892号,转引自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6页。
    [4]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严禁派拨累番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381页。
    [5] 乾隆朝宫中档020166号,转引自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6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9页。
    [7]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3页。
    [1]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7页。
    [2]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一“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2页。
    [3]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二“会商台湾夷务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30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六“克复彰城斗六并攻克山路抗庄拟即移师赴嘉搜捕到郡接印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49页。
    [5]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一“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页。
    [6]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二“会商台湾夷务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30页。
    [1]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福建·上海 小刀会档案史料汇编》“127台湾道徐宗干奏出巡南路安集乡民并审办会党首领林恭等情形折 咸丰三年九月初九日”,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233页。
    [2] 汪毅夫:《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页。
    [1] 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1683—187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第36页。
    [2] 收录于[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1—365页。
    [3] 见汪毅夫:《明清乡约制度与闽台乡土社会》,《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谕各属总理乡约”,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87—89页。
    [2]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条陈台湾县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0页。
    [1]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条陈台湾县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0页。
    [2]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台厦条陈利弊四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3页。
    [3]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条陈台湾县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0-11页。
    [4]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条陈台湾县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0页。
    [5] 汤开建、蒋素芝:《康熙后期陈瑸治台事迹述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98页。
    [6] [清]张嗣昌:《巡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881册,第638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40页。
    [2] 李信成:《清代宜兰的“保甲”与“清庄联甲”之研究》,《兴大人文学报》2009年第43期,第232页。
    [3] 诸家:《续碑传选集》“福建台湾道胡君别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23种,第46页。
    [4] 诸家:《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会议台湾善后事宜疏”,台湾文献丛刊第288种,第4—5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附录二“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249页。
    [2]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一“筹剿三路匪徒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页。
    [3]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41页。
    [4]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39—41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39—41页。
    [2] 鞠北平:《姚莹治台的游民政策述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45页。
    [3] 资料来源: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40—41页,参见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2—73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谕各社家长”,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5页。
    [5]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2—73页。
    [1] 以上资料来源:[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40-41页,并参考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3页。
    [2] 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4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谕各社家长”,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5页。
    [4] 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3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会奏审办盗匪附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63—264页。
    [2] [清]丁日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谕各社家长”,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5—366页。
    [3] [清]徐宗干:《致僚属手札》“致嘉邑丁述安明府书”,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01页。
    [1]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政事清庄”,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7—78页。
    [2] 《安平县杂记》“团练”,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第103页。
    [3] 戴炎辉:《清代台湾乡庄之建立及其组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经济史九集》,台湾银行1963年版,第73页。
    [4] 戴炎辉:《清代台湾乡庄之建立及其组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经济史九集》,台湾银行1963年版,第74页。
    [5]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饬嘉义县收养游民札”,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185页。
    [6] 戴炎辉:《清代台湾乡庄之建立及其组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经济史九集》,台湾银行1963年版,第74页。
    [7]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二“会商台湾夷务奏”,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30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言防夷急务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68页。
    [2]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饬嘉义县收养游民札”,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186页。
    [3]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饬嘉义县收养游民札”,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185页。
    [4] 李信成:《清代宜兰的“保甲”与“清庄联甲”之研究》,《兴大人文学报》2009年第43期,第233页。
    [5]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二“鸡笼破获夷舟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37页。
    [6] [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三“遵旨筹议覆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85页。
    [7] 李信成:《清代宜兰的“保甲”与“清庄联甲”之研究》,《兴大人文学报》2009年第43期,第233—234页。见[清]姚莹:《东溟奏稿》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83—92、70-75、109—123、136—143各奏折。
    [8] 姚莹:《东溟奏稿》卷四“通筹经费酌量撤留兵勇奏(夹片)”,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第170—173页。
    [9] 李信成:《清代宜兰的“保甲”与“清庄联甲”之研究》,《兴大人文学报》2009年第43期,第234页。
    [10] 《安平县杂记》“团练”,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第105页。
    [1]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一○三、议办全台团练章程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246—253页。
    [1] 《安平县杂记》“团练”,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第105页。
    [2] 以上内容见《安平县杂记》“团练”,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第105—106页。
    [3]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之附录“清代台湾案件的司法审判机关”及“清代台湾案件的司法审判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341页。
    [4]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 《台湾汇录丙集》卷八“一○五、刑部副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6种,第307—308页。
    [2] 《台湾汇录丙集》卷八“一○五、刑部副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76种,第308—309页。
    [3]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57页。
    [1] [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二“记政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第17页。
    [2]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刑政秋审”,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6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4] [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4页。
    [5]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6]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7]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8] 《清宣宗实录选辑》,台湾文献丛刊第188种,第16—17页。
    [1]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2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零七册“刑部核议台湾命盗各案画定界限由台湾道办理等折拟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91页。
    [4]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十五“吏部汉员遴选台湾调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7页。
    [5]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6]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49页。
    [1] [清]王寿松等修:《(光绪)秀山县志》卷十,中华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86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472页。
    [2]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争产控案判”,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89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2页。
    [4]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刑政刑名”,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3—74页。
    [1]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刑政秋审”,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76—77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七十册“议奏台湾镇总兵昌伊苏台湾道熊一本审案错误给予处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28—234页。
    [1]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146页。
    [2]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0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谕郊行商贾”,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9页。
    [4]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147页。
    [5]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146页。
    [6]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五“名宦”,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422页。
    [7] [清]周玺:《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第292页。
    [8]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146页。
    [9] [清]周玺:《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第292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中元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9—370页。
    [2] [清]谢金銮等:《续修台湾县志》卷一“地志 风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51页。
    [3]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0页。
    [4]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下“风俗 赌博”,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145页。
    [5]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1页。
    [1] 《台湾私法债权编》“第二章第十二节赌博第三告示”,台湾文献丛刊第79种,第232页。
    [2] 《台湾私法债权编》“第二章第十二节赌博第五之二谕饬”,台湾文献丛刊第79种,第235页。
    [3] 《福州府志(乾隆)》上册,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4] 《台湾私法人事编》“第四章亲子第十谕示”,台湾文献丛刊第117种,第647—648页。
    [5] 《台湾私法人事编》“第四章亲子第十一谕示”,台湾文献丛刊第117种,第648—649页。
    [1] 按:碑存台南市大南门碑林,高一九二公分,宽七○点五公分,花岩冈。原碑缺题。引自《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锢婢积习示禁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470-472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戒锢婢碑文”,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66—367页。
    [2] 诸家:《台湾杂咏合刻》“海音诗”,台湾文献丛刊第28种,第9页。
    [1]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五一、给福建台湾道敕”,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30页。
    [2]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二“赤嵌笔谈武备”,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第26页。
    [3] [清]徐宗干:《致僚属手札》,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06页。
    [4]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二“赤嵌笔谈武备”,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第36页。
    [5]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二“军政”,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第64页。
    [1]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公移”,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332—333页。
    [2]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公移”,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328—336页。
    [3] 李祖基:《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台湾研究·历史文化》2007年第6期,第54页。
    [4]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四“军政船政”,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255页。
    [5] 《台案汇录戊集》卷一“三、闽浙总督郝玉麟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5—6页。
    [6] [清]董天工:《台海见闻录》卷一“船政”,台湾文献丛刊第129种,第19—21页。
    [7] [清]李元春:《台湾志略》卷二“军政船政”,台湾文献丛刊第18种,第65页。
    [8] 李祖基:《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台湾研究·历史文化》2007年第6期,第54页。
    [9] 李祖基:《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台湾研究·历史文化》2007年第6期,第54—55页;具体内容见张嗣昌:《巡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881册,第623—690页。
    [1] 连横:《台湾通志》卷十三“军备志 师船”,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4—265页。
    [2] 李祖基:《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台湾研究·历史文化》2007年第6期,第55页。
    [3] 《台案汇录戊集》卷一“三、闽浙总督郝玉麟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8页。
    [4] 《台案汇录戊集》卷四“七十二、工部题本”,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200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四册“闽浙总督郝玉麟等奏折 刘良壁补授台湾巡道钱洙升补台湾府知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58页。
    [6] [清]张仲炘等:《湖北通志》卷百十五“职官九表”,民国十年重刊本,华文书局中国省志汇编之五,第31页。
    [1] 上述资料来源:国学文献馆主编:《台湾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闽浙总督那苏图揭明参革原任台湾道尹士俍捏报船工案查无侵蚀等情”,第9382—9424页。另,根据李祖基现在在《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一文中所言,其“并未见到尹士俍或相关督、抚被革职查处的记录”,“此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但在那苏图的这份揭帖中已明确指出尹士俍已被革职,故特记之,以补前人之阙。
    [2]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十一册“浙闽总督郝玉麟等奏折:请将尹士俍升补台湾道徐治民升补台湾府知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23页。
    [1] [清]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283种,第1—2页。
    [2]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护理台潮兵备道台湾府正堂蒋德政碑”,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2—103页。
    [3] [清]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鼎建台郡军工厂图说”台湾文献丛刊第283种,第41页。
    [4]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3—104页。
    [1]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4页。
    [2]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4页。
    [3] [清]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鼎建台郡军工厂图说”台湾文献丛刊第283种,第41页。
    [4]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4页。
    [5] [清]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鼎建台郡军工厂图说”台湾文献丛刊第283种,第41页。
    [6]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04页。
    [1]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道宪”,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80页。
    [2]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宪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28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页。
    [1]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六十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02种,第1044—1045页。
    [1]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一六、兵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孙尔准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11—312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9—780页。
    [1]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六、闽浙总督玉德等奏片”,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293—294页。
    [2] 《台案汇录戊集》“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4页。
    [1]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一六、兵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孙尔准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11页。
    [2]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一六、兵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孙尔准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11—312页。
    [1]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一六、兵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孙尔准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12—313页。
    [2] 《台案汇录戊集》卷五“一一六、兵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孙尔准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313页。
    [1] 详见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五十八册“闽浙总督程祖洛等奏折:清厘台湾道厂积压未修战船分设府厂赶办”、“闽浙总督程祖洛等清单:台湾道厂积压船工船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30—151页。
    [2] 任职期间,在咸丰元年因前在山东误接滥抵流滩赔款,部议革职留任,咸丰二年十月,以剿获福建台湾匪徒洪纪,赏带花翎,开复。详见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78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89—291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1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2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2--293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3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3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4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4—295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请变通船政书(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5—297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移船厂议”,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8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开港议”,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7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报厂港竣工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9—300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移船厂议”,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8页。
    [5] [清]丁日健:《治台必告录》卷四“报厂港竣工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02页。
    [1]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一、奏稿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11—12页。
    [2]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一○一、禀请拨换轮船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241页。
    [3] 徐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108页。
    [4]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五一、给福建台湾道敕”,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30—131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谕艇匪”,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83—84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零五册“台湾道庆保奏片 督饬文武员弁堵防洋盗并办理地方事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52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零七册“福建台湾道庆保奏折官兵克复凤山县城蔡牵帮船北窜饬各路严防并筹堵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93—204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零七册“福建台湾道庆保奏片 北路官兵进攻盐水港获胜及蔡牵窜至鹿港催请大兵剿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09—416页。
    [2] 《台案汇录戊集》卷二“四九、兵部‘为内阁抄出台湾总兵武隆阿等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第152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四“报厂港竣工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298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上督抚请收养游民议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39页。
    [2] 按:“民变”一词主要是将此类事件归为与清政府对抗之说法,对这类事件的性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未有定论,本文在论述时,主要是为了论述方便,故统一采用大多数学者所使用的“民变”之称呼。
    [3] 见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190—192页。
    [4] 《清会典台湾事例》“边禁”,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28页。
    [5] 嘉庆朝宫中档第50391号,转引自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190页。
    [6] 军机处月折包奏折录副,第067584号,转引自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190页。
    [7]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一、奏稿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11页。
    [1] 《清会典台湾事例》“边禁”,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28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谕兵丁”,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81—82页。
    [2] 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191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4]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2,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9页。
    [5]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40页。
    [1] 孔立:《清代台湾械斗史事辨误》,《台湾研究集刊》1985年第4期,第68页。
    [2] 许建然:《械斗和清朝台湾社会》,《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6年第23期,第3页。
    [3] 诸家:《台湾杂咏合刻》“海音诗”,台湾文献丛刊第28种,第18页。
    [4] 季云飞:《清代台湾民间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第115页。
    [5]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道宪”,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79页。按,该书中记穆和蔺的卸任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七日,而实际上在十月二十一日的时候,穆和蔺已被“交部严加议处”,道台之职由杨廷桦补授,见下文。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七年台湾漳泉民人械斗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61期,第20一25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吏部尚书永贵等奏折:议处闽省台湾械斗案内溺职各职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64—65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起居注:谕令台湾道穆和蔺交部严加议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3--34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兵部尚书福隆安等奏折:议处闽省台湾械斗案内溺职各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71页。
    [5] 洪安全编:《清宫谕旨档台湾史料(一)》,《清代台湾文献丛编》,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1996年版,第125页。
    [6] 上述奏折资料见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
    [1] 《台案汇录己集》卷七“九五、户部‘为内阁抄出福建台湾镇总兵柴大纪等奏’移会”,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第301—308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六十八册“上谕档:谕令如注淡水等焚抢道员不亲往督拿交部议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35—136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286页。
    [3] 季云飞:《清代台湾民间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第116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5—707页。
    [5] 见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293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6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6—707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708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0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1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2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一十八册“上谕档:寄谕闽浙总督方维甸等令详查镇道讳饰民人械斗一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69—271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4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4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一十九册“上谕档:寄谕闽浙总督方维甸台湾械斗止息令访查镇道讳匿等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9—10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6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8页。
    [1] 季云飞:《清代台湾民间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第117页。
    [2] 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3] 诸家:《台湾采访册》“纪事”,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35页。
    [4]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道宪”,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82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四十四册“福建台湾道孔昭虔奏折:拿获播谣焚抢匪徒陈茂盛等分别审明定拟”、“福建台湾道孔昭虔奏折围捕淡水械斗各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00—412页、第434—439页。
    [6]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9页。
    [7]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四十五册“上谕档:寄谕闽浙总督孙尔准令选员升调台湾府道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41页。
    [8]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道宪”,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82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9页。
    [2] 季云飞:《清代台湾民间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第118页。
    [3] 林丁国:《清代台湾游民研究——以罗汉脚为中心的探讨(1684—1874)》,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第92页。
    [1] 庄林丽:《台厦兵备道梁文煊史事考》,《东南学术》2013年第1期。
    [2]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四八“列传七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188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40页。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朱一贵抗清史料(下)》“孙文成为报朱一贵起事原因奏折”,《历史档案》1998年第4期,第13-19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列传二欧阳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46页。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朱一贵抗清史料(上)》“闽浙总督满保为请赏赐征台有功之施世骠等事题本”,《历史档案》1998年第2期,第18—30页。
    [5]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4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2]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2页。
    [3]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3--4页。
    [4]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 [清]胡建伟:《澎湖纪略》卷六“武备纪列传”,台湾文献丛刊第109种,第144页。
    [2] [清]胡建伟:《澎湖纪略》卷六“武备纪列传”,台湾文献丛刊第109种,第144页。
    [3]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论台变武职罪案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44页。
    [4] [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论台变武职罪案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第45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天地会(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5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5页。
    [4] 诸家:《台湾采访册》“台湾道宪”,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80页。
    [1]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3页。
    [2]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9页。
    [3]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25页。
    [4]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9页。
    [5]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11—12页。
    [6]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16页。
    [7]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20页。
    [1]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30页。
    [2]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七十四册“湖广总督常青等奏折:请奖台湾道永福顶戴花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184页。
    [3] 《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第67—68页。
    [4]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1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562页。
    [2] 参见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82—190页的相关整理内容。
    [3]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下“余匪”,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51页。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九O“列传二七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541—13542页。
    [2]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戴案纪略”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5页。
    [3] 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3页。
    [1] 以上内容参见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3—7页: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5—7页。
    [2] 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4页。
    [3] 《清穆宗实录选辑》,台湾文献丛刊第190种,第19—20页。
    [4]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戴案纪略”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60页。
    [1]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2页。
    [2] 《清实录·穆宗实录(六)》(第五十册)卷三百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68页。
    [3]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上“郡治筹防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9-10页。
    [1]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上“郡治筹防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10-11页。
    [2] 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48页。
    [3]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上“郡治筹防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10-11页。
    [1] 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26—34页。
    [2] 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第47页。
    [3]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上“郡治筹防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12页。
    [4]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戴案纪略”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24页。
    [5]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戴案纪略”卷中,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44页。
    [1]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下“官军收复彰化县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37页。
    [2] 参见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192页。
    [3] [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下“官军收复彰化县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37—38页。
    [4] 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戴案纪略”卷中,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第53页。
    [5]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7、979页。
    [1]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五“附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414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一“平台纪略总论”,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1页。
    [1] 郑泽清:《清代台湾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四期,第21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初至台湾晓谕兵民示”,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44页。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禁伤插蔗并力种田示”,台湾文献丛刊本第65种,第250-251页。
    [1]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台厦条陈利弊四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3—14页。
    [1] [清]张嗣昌:《巡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881册,第671页。
    [2]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4页。
    [3] 《台湾私法物权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50种,第910—916页。
    [4] 《台湾私法物权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50种,第1056—1057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治台湾私议(沈起元)”,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10页。
    [2] 刘育嘉:《清代台湾水利开发研究》,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997年,第1页。
    [3] “该碑存台南县新化镇水利分会附近蔗园中,高一六六公分,宽七一公分,花冈岩。额镌双龙拱朝阳纹饰,题镌碑中。庆颂之对象倪公,名象恺”,以上内容见《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前台湾府正堂奉旨特升协办福建分巡台湾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一级大老爷倪公修筑大埤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23—24页。
    [1]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阻滞圳道示禁碑”,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第71-72页。
    [2] “该碑存台南县永康乡三崁店(三民村)糖厂南边,高二三一公分,宽八七公分,花冈岩。额题‘皇清’,浮雕双龙。横书‘蒋公堤’三字”,以上内容见《台湾南部碑文集成》“蒋公堤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88—89页。
    [3]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84--85页。
    [4]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十六“水利”,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267页。
    [5] 按:“番民”原是汉人对台湾原住民的带有某些偏颇意见的称呼,本文论述时仅从原始文献名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6]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一“粤中风闻台湾事论”,《鹿洲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1] 魏春初:《论清代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73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禁苦累土番等弊示”,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49页。
    [1]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三“职官列传”,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138页。
    [2]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厦道禁酷刑滥派示”,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23页。
    [3]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5页。
    [1] 以上内容均引自陈殡:《陈清端公文选》“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5—17页。
    [2]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5页。
    [1]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番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168页。
    [2]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九“职官志列传”,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345页。
    [3] [清]张嗣昌:《巡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881册,第627、687—689页。
    [4]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杨观察北巡图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813—814页。
    [1]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八“海东胜语赏番”,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第84页。
    [1]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三章番大租第一节番大租之起源”,台湾文献丛刊第152种,第322—323页。
    [2] [日]伊能嘉矩:《台湾蕃政志》(日文),祥生出版社1973年版,第175—179页,转引自陈孔立等:《<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3] 陈孔立等:《<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 议水沙连六社番地请设屯丁书”,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49页。
    [2] 郑泽文:《物质交换、文化制约因素与社会控制》,《台湾史料研究》2003年第20期,第15--33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五“抚垦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2页。
    [4]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 议水沙连六社番地请设屯丁书”,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49页。
    [5]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 议水沙连六社番地请设屯丁书”,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44页。
    [6]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6页。
    [7] [清]夏献纶:《台湾舆图》“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45种,第1页。
    [1] 以上内容根据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八十五册至一百八十七册相关奏折内容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
    [2]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地无庸另派大员片”,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52页。
    [3]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请改驻南北路同知片”,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60页。
    [4]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第10页。
    [1]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分巡台澎兵备道札饬恒春县勘定南路各备社界址并将已垦未垦地亩查明禀覆”,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第10—11页。
    [2] [清]夏献纶:《台湾舆图》“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45种,第1页。
    [1]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台湾府转行臬道夏献纶查勘中路埔里各社筹办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第14—16页。
    [2] 沈吕宁:《船政提调与台湾道夏献纶》,《船政文化研究》第四辑,第200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9页。
    [4]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密禀筹防灯楼防番实以防洋附请会咨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55页。
    [1]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详明查议罩兰等处开路垦抚并委员总办情形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91页。
    [1]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开山抚番条陈”,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4页。
    [2]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催刘璈赴台片”,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61页。
    [1]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批覆后路帮统张兆连垦抚善后委员汤丞呈报接理山后义学请示遵办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96—197页。
    [2]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批嘉义斗六方县丞宗亮拟具抚番条陈请示遵办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88—189页。
    [3]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4页。
    [4]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禀陈台防利害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256页。
    [1] 参见黄国盛:《清代闽台“三通”与两岸经济互动研究》“第一章清代闽台开始对渡口岸之历史进程”,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2]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上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译1985年版,第409页。伊能嘉矩这些内容是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20进行整理,参见邓孔昭:《台湾移民史研究中的若干错误说法》,《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61—67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6页。
    [1] 按:该碑现存台南市北区三山国王庙,高一O四点一公分,宽六十一点六公分,花冈岩(青斗石),缺题。引自《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澎兵备道谕告碑(乾隆五十三年)”,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421页。
    [1] 按:碑在鹿港镇。仆于该镇三山国王庙内。高一四五公分,宽七○公分;花岗石。字迹稍剥泐;上端有“奉宪示禁”四大字,楷书。引自《台湾中部碑文集成》“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第78—79页。
    [2] 黄纯青、林熊祥主修:《台湾省通志稿》(二八),第11765页。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第64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3] [明]陈盛韶:《问俗录》卷六“鹿港厅义仓”,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页。
    [4] 《台案汇录乙集》卷二“五一、给福建台湾道敕”,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第130页。
    [5] [清]周凯:《厦门志》卷六“台运略”,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第190页。
    [6] 据[清]周凯《厦门志》等载,此规定开始于乾隆十一年,后根据黄跃荣考辨,其时间应是在雍正三年开始,故采其说,见黄跃荣:《周凯<厦门志>“台运略”辨误》,《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6期,第74—75页。
    [1] [清]姚莹:《东槎纪略》卷一“筹议商运台谷”,台湾文献丛刊第7种,第24页。
    [2]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请筹议积储”,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66—71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8页。
    [1]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8页。
    [2]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地后山请开旧禁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13页。
    [1] 该告示后被刻碑立于新寮,此碑高一三三公分,宽六○公分,字迹尚明。引自《台湾中部碑文集成》“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第114页。
    [2] 以上内容参见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史汇》第十期,第150页。
    [3]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盐课”,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09页。
    [4]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2页。
    [5] 参见陈冠妃:《清代台湾盐务行政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以竹堑盐务总馆》,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10年,第29页。
    [6]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盐课”,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09页。
    [7] 陈冠妃:《清代台湾盐务行政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以竹堑盐务总馆》,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10年,第30页。
    [1] 许南英:《窥园留草》附录“窥园先生自定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147种,第220页;《南部台湾志》“第五篇产业 第四章盐业”,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364页。
    [2]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9页。
    [3]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4—1005页。
    [4] 以下内容主要根据淡新档案第14203案资料,但因笔者尚未能看到该资料内容,故此处所采用资料皆根据陈冠妃的《清代台湾盐务行政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以竹堑盐务总馆》(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10年)里的相关内容整理。
    [1] [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十“惩暴略 严劾刘璈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第428页。
    [2]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7页。
    [3]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台湾府行知洲南盐场委员郑英铭营私舞弊应予记过停委”,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第71页。
    [4]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二部调查经济资料报告》(下),台湾总督府1905年版,第730页。转引自陈凤虹:《刘铭传在台盐政改革》,《史汇》第十期,第167页。
    [1]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4—355页。
    [2]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一、奏稿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12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5页。
    [4]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370页。
    [5]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0页。
    [1] 《清实录·穆宗实录(一)》(第四十五册)卷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3页;《清实录·穆宗实录(四)》(第四十九册)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1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5页。
    [3]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 清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4]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370页。
    [5]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 脑厘”,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14页。
    [6]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 清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7]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牍》“一、奏稿 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台湾文献丛刊第88种,第12页。
    [1]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9页。
    [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版,第76—77页。
    [3]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版,第76—77页。
    [4] Commander Lord C. Scotttothe Taoutae of Taiwanfoo,8.21,1868, BritishP. P., China, No.29, P.99,转引自徐斌:《闽台教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编:《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三辑),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1] 《英国议会文书》“中国”卷29,爱尔兰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62--63页,转引自高鸿志:《近代中英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 《清末教案》第一册,第416号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23页。
    [3] 《清末教案》第一册,第416号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5—676页。
    [4] 《教务教案档》第二辑(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353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百八十三册“署理福建台湾道黎兆棠奏折:接署道员印务日期并谢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440页。
    [2]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二一五议定英商在台采办樟脑条款”,台湾文献丛刊第295种,第248页。
    [3] 转引自李祖基:《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4]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脑厘”,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14页。
    [5]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371页。
    [6] 诸家:《新竹县志初稿》卷二“赋役志厘金脑厘”,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第85页。
    [7]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9页。
    [8] 周宪文:《台湾经济史》台湾开明书店1980年版,第338页。
    [1]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覆钟制府言事状”,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42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9页。
    [3] [清]姚莹:《中复堂选集》“覆邓制府言夷务书”,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第123页。
    [4]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请筹议积储”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66—71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一、军书全台绅民公约(二)”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31-32页。
    [2]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一、军书全台绅民公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31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9页。
    [4]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四六、禀拟拨练兵专操炮队请示遵行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87页。
    [5]连横:《台湾通史》卷十八“榷卖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9页。
    [6]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选辑》“台道刘璈奏法违公法封禁台口阻碍通商请咨各国理论折”,台湾文献丛刊第198种,第125页。
    [1] 史金生:《论台湾的洋务运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99页。
    [2] 孙林:《晚清台湾近代化论析》,《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第80页。
    [3]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5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一、军书全台绅民公约(三)”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32页。
    [2]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386页。
    [3]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387页。
    [4]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煤场”,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12页。
    [5]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四“赋役志煤场”,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12页。
    [6]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北议购开煤机器片”,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59—60页。
    [1] The Island of Formosa, pp.480-481台湾道告示的英译文,见Commercial Reports from British Consuis in China,1875. pp.161-162.转引自黄嘉谟:《甲午战前之台湾煤务》,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1982年版,第119页。
    [2]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弁言”,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5页。
    [1]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二二、详论煤务屯销利害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34—37页。
    [2]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九、禀遵批整顿煤务较核报册委员查议勾稽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7页。
    [3]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二十、致上海招商局唐观察煤务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32页。
    [4]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一一、禀陈煤务利病条略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21—23页。
    [5]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九、禀遵批整顿煤务较核报册委员查议勾稽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18页。
    [6]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二十、致上海招商局唐观察煤务由”、“二一、呈报委员赴沪商卖煤炭并送合同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32—34页。
    [7] [清]刘璈:《巡台退思录》“一九、札煤局委员往汕头香港等处筹销由”,台湾文献丛刊第21种,第31页。
    [1]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427页。
    [2] [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卷上“通商电报”,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第28页。
    [3] 转引自[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423页。
    [1] 转引自[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424页。
    [2] 转引自[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425页。
    [3] 以上内容见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九“邮传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74—375页。
    [1]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闽抚丁(日昌)奏遵旨兼理学政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47种,第672页。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二十四“吏部各省学政等官”,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25页。
    [3]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百六十六“礼部学校学校设官”,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7页。
    [4] 以上内容参见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8—29页。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5页。
    [2]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9页。
    [3]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十“艺文志公移”,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230页。
    [4]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五“学校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78页。
    [5] 《清会典台湾事例》“吏部各省学政等官”,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3—4页。
    [1] 《清会典台湾事例》“吏部各省学政等官”,台湾文献丛刊第226种,第3—4页。
    [2] [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岁科两试请归巡抚片”,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第64—65页。
    [3]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闽抚丁(日昌)奏遵旨兼理学政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47种,第672页。
    [4]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闽抚丁(日昌)奏台湾府属岁试事竣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47种,第698页。
    [1]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署闽抚吴(赞诚)奏台湾学政改复旧制并卸办学政日期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47种,第800页。
    [2] [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六“建省略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第281页。
    [3]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零三册“御史陈琇莹奏片:请添设台湾学政或令福建学政东渡按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3—34页。
    [4]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零二册“上谕档:谕令商议台湾改设行省添设学政事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315页。
    [5]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零三册“闽浙总督杨昌睿等奏折:请仍以巡抚兼理台湾学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57—206页。
    [1] 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零八册“台湾巡抚刘铭传奏折:兼管台湾学政接印任事日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第25—28页。
    [2] 见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二百一十六册及二百二十二册相关奏折内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
    [3]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5页。
    [1] 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26页。
    [2]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9—70页。
    [3]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 公移 详请开科考试文”,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35—240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上两院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64页。
    [2] 以上内容参见[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74页。
    [3] [清]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壬部艺文(一)禁增索卷价木碑”,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第347—348页。
    [1] 《福建通志台湾府》“诏谕”,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第8-10页。
    [2]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公移严禁岁考钻营招摇示”,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46—247
    [1]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宪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28页。
    [2] 诸家:《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台湾文献丛刊第309种,第71—72页。
    [1]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上两院书(一)”,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64—65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学政议”,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38—340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庚戌岁试手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7—358页。
    [2]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庚戌岁试手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8—359页。
    [3] 见[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5—357、377—380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致僚属手札”,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91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庚戌岁试手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57页。
    [1]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台厦条陈利弊四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4页。
    [2]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府学鲢港学田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371—372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劝捐乡会试公费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71—373页。
    [1] [清]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壬部艺文(一) 宾兴木碑(三片)”,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第348—351页。
    [2]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学校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34页。
    [3] 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4]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详请开科考试文”,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39页。
    [1] 《台湾教育碑记》“重修府学新建明伦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29—30页。
    [2] [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选》“条陈台湾县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2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5页。
    [1] 《台湾教育碑记》“重修府学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4—5页。
    [2]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新建朱文公祠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9页。
    [1]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新建朱文公祠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8—9页。
    [2] 潘朝阳:《从闽学到台湾的传统文化主体》,《明清台湾儒学论》,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版,第147—150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72页。
    [4]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新建文昌阁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15页。
    [5]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学校郡学宫(附)”,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78页。
    [6] 林国平、陈名实:《文化台湾》,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7] 《台湾教育碑记》“重修府学文庙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15一16页。
    [8]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重修文庙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第210—211页。
    [1]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府学重修夫子庙并祭器乐器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257页。
    [2]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五“学校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67页。
    [3]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十“艺文志重修台湾县学文庙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246页。
    [4]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 学校 学宫”,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75页。
    [5]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十“艺文志重修台湾县学文庙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246页。
    [6]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 学校 学宫”,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75页。
    [7] 诸家:《新竹县志初稿》卷三“学校志 学额”,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第91页。
    [8]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 学校 学宫”,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75页。
    [9] 林国平、陈名实:《文化台湾》,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1] 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2]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书院”,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36页。
    [3] 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4]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2页。)
    [5]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 118—119页。
    [1] 按:义学、社学、番学实际上很难进行区分,清代台湾社学之制后来逐渐废弛,被兼并于义学之名下;而番学则是台湾少数民族区域为教育当地原住民子弟而设立的义学、社学及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的统称。所以,本文在进行论述时,主要以名称区分之。
    [2] [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百九十六“学校各省义学”,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第77页。
    [3] 《台湾教育碑记》“重修府学文庙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16页。
    [4]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设义塾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73页。
    [5]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设义塾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73—374页。
    [1]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7页。
    [2] [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中卷,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年版,第23页。
    [3] [清]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义学”,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第161—162页。
    [4]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十“义塾”,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196—197页。
    [1]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十“义塾”,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198—199页。
    [2]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十“义塾”,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198页。
    [3]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十“义塾”,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199—206页。
    [4] 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1] [清]陈殡:《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71页。
    [2] [清]陈殡:《陈清端公文选》“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宜”,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第16页。
    [3] [清]陈殡:《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6页。
    [4] [清]陈殡:《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71页。
    [5] [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六“风俗(四)番俗通考”,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482页。
    [6]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一“学校(附)土番社学”,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333—334页。
    [1]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五“学校志义塾”,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142页。
    [2] [清]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制义学”,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第161页。
    [3] 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79—322页。
    [4] 林朝成、卢其薇:《从鳌峰书院到海东书院:论清代台湾朱子学的二向维度》,《东华汉学》2009年第9期,第281—324页。
    [1]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宪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26页。
    [2] 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3页。
    [3] 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3页。
    [4]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五“学校志书院社学”,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158页。
    [5]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五“学校志书院社学”,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158页。
    [6]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改建海东书院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812页。
    [7]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七“艺文(二)改建海东书院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503页。
    [1] 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7页。
    [2] [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二“记政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第22页。
    [1]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二“建置志书院”,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83页。
    [2]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二十“艺文海东书院记”,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559页。
    [3]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改建海东书院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812页。
    [4]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七“艺文(二)改建海东书院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503页。
    [5] [清]邓传安:《蠡测汇钞》“重修海东书院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9种,第39页。
    [1]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宪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26页。
    [2] 具体内容见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八“学校书院”,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355-360页。
    [3] 黄新宪:《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72页。
    [4]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列传四”,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1页。
    [5]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2页。
    [6] 转引自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8页。
    [7]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111页。
    [8] 安季邦编:《百家翰林书画集:台湾与中原文化之渊源》,禹甸文化公司1976年版,第162页。
    [1]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2页。
    [2] 许南音:《窥园留草》“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47种,第3页。
    [3] 刘宁颜等总纂、黄典权等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37页。
    [4] 黄新宪:《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73页。
    [5]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学志学田”,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75—176页。
    [6]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总务局学务课编:《台湾教育志稿》,第92—94页;转引自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9页。
    [7]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海东书院乐捐生息碑记”、“海东书院膏火经费捐输示告碑”,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464—466页。
    [1]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13页。
    [2]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13页。
    [3]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三、艺文瀛洲校士录序”,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121页。
    [4]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列传八”,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21页。
    [5] 出自《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转引自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008年第6卷第1期,第288页。
    [6] 刘宁颜等总纂、李雄挥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14页。
    [1]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宪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127页。
    [2]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后苏龛文稿》卷一“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53页。
    [3] 诸家:《台湾采访册》“叶中丞传”,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109页。
    [4] [清]邓传安:《蠡测汇钞》“重修海东书院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9种,第39页。
    [5]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2页。
    [6] 刘宁颜等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学校教育篇卷六文教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14页。
    [7] 连横:《雅言》,台湾文献丛刊第166种,第58页。
    [1] 连横:《台湾诗乘》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第135页。
    [2] 连横:《雅言》,台湾文献丛刊第166种,第58页。
    [3] 连横:《台湾诗乘》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第135—138页。
    [4]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瀛洲校士录序”,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121页。
    [5] 黄新宪:《台湾的书院与乡学》,九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6]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后苏龛文稿》卷一“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56页。
    [7] 许南音:《窥园留草》“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47种,第3页。
    [8] 洪弃生:《寄鹤斋选集》“文选 诗话”,台湾文献丛刊第304种,第208页。
    [1]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九“典礼乡约讲读圣谕”,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257页。
    [2]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二“规制志坛庙”,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46页。
    [3]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69—70页。
    [4]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九“典礼乡约讲读圣谕”,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258页。
    [5] [清]蓝鼎元:《平台纪略》附录“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4种,第52页。
    [6]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重校《圣谕广训直解》恭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71页。
    [1]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重校《圣谕广训直解》恭纪”,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70—371页。
    [2] 刘宁颜等总纂、林文龙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9页。
    [3] [清]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二、官牍发圣谕广训札”,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第117页。
    [1] 诸家:《清经世文编选录》“上某兵备论治台书”,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32—33页。
    [2]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八“人物志贞烈”,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200页。
    [3] 《清一统志台湾府》“人物”,台湾文献丛刊第68种,第40页。
    [4]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祥”,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 第218页。
    [5]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49页。
    [1] 《台湾教育碑记》“募题建立义学簿序”,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73页。
    [2]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87页。
    [3] [清]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斗六堡坊匾”,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第21页。
    [4] 吕士朋监修:《草屯镇志》第十四篇“人物志”,草屯镇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926页。
    [5]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258页。
    [6]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174页。
    [7]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193页。
    [8]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286页。
    [1]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301页。
    [2]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386页。
    [3] 郑喜夫、庄世宗:《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8年版,第419页。
    [4] 《台郡节孝局史料》,转引自刘宁颜等总纂、林文龙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94—95页。
    [5] [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第47页。
    [1] 《台郡节孝局史料》,转引自刘宁颜等总纂、林文龙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96--97页。
    [2] 《台郡节孝局史料》,转引自刘宁颜等总纂、林文龙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98页。
    [3] 《台郡节孝局史料》,转引自刘宁颜等总纂、林文龙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会教育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120页。
    [4]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39页。
    [5] 分别是蒋毓英的《台湾府志》、高拱乾的《台湾府志》、周元文的《重修台湾府志》、刘良璧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范咸的《重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7—8页。
    [2]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39页。
    [3]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3--4页。
    [4]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41页。
    [1] [清]尹士俍著、李祖基点校:《台湾志略》“台湾志略序”,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 [清]尹士俍著、李祖基点校:《台湾志略》“前言”,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2]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309种提要》,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3]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17—18页。
    [4]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41页。
    [5] [清]范咸等:《重修台湾府志》“庄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第7—9页。
    [6]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40页。
    [7]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续修姓氏”,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7页。
    [8]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309种提要》,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58页。
    [9]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41页。
    [1]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修志姓氏”,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13页。
    [2] [清]陈文达:《台湾县志》“梁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第3—4页。
    [3]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重修台湾县志姓氏”,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15页。
    [4]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金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5—7页。
    [5]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柁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9—10页。
    [6]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续修职衔”,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9页。
    [7]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清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第3--4页。
    [8]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修志姓氏”,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第11页。
    [9]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淡水厅志撰辑姓名”,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7页。
    [10]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黎序”,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第3—4页。
    [11]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四“艺文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7页。
    [1] 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40页。
    [2] 庄学培:《作为状景咏怀的盛世“情话”——清代诗人王璋《台湾八景》的一种赏读》,《泉州文学》2012第5期,第119页。
    [1]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诗”,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79—281页。
    [2] 庄学培:《作为状景咏怀的盛世“情话”——清代诗人王璋《台湾八景》的一种赏读》,《泉州文学》2012第5期,第119页。
    [3]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艺文志诗”,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275—295页。
    [4] 以上内容参见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57—158页。
    [5] 连横:《台湾诗乘》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第209页。
    [6] 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1] 参见黄乃江:《台湾诗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3页。
    [1] [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卷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第74页。
    [2] [清]尹士俍著、李祖基点校:《台湾志略》中卷“学校士习”,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3页。
    [3]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卷五“寄浙抚梁楚香中丞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348页。
    [4] 连横:《雅堂文集》卷三“笔记台南古迹志 榕壇”,台湾文献丛刊第208种,第251页。
    [1] 具体情况参见刘振维:《台南海东书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阳人文社会学刊》2008年第6卷第1期,第314—316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2页。
    [3]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253页。
    [4] 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5] [清]素尔讷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卷二十一“提调事例”,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74页。
    [1] [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一“学校考九”,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第1页。
    [2] 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3] [清]邓传安:《蠡测汇钞》“重修海东书院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9种,第39页。
    [4] 《台湾教育碑记》“改建海东书院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第20页。
    [5] [清]周凯:《内自讼斋文选》“皇清诰授通议大夫加按察使衔福建台湾道周公墓志铭”,台湾文献丛刊第82种,第19页。
    [1]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1页。
    [1] 巫育山:《消极治台之商榷——大清帝国治台政策再审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9,第31页。
    1、[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4、[清]永瑢等:《历代职官表》,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广雅书局刊本。
    5、[清]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
    6、[清]曹仁虎等:《皇朝通志》,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
    7、[清]嵇璜纂:《皇朝通典》,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出版。
    8、[清]伊桑阿:《大清会典(康熙朝)》,文海出版社1993年版。
    9、《大清会典(雍正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9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版。
    10、[清]允裪等:《大清会典(乾隆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清会典(光绪朝)》,中华书局1991年版。
    12、[清]昆冈等:《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13、《清史列传》,台湾中华书局1951年版。
    14、[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
    15、[清]姚莹:《东槎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7种。
    16、[清]邓传安:《蠡测汇钞》,台湾文献丛刊第9种。
    17、[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
    18、[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
    19、[清]刘璈:《巡台退思录》,湾文献丛刊第21种。
    20、[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种。
    21、[清]王元稚:《甲戌公牍钞存》,台湾文献丛刊第39种。
    22、[清]思痛子:《台海思恸录》,湾文献丛刊第40种。
    23、[清]夏献纶:《台湾舆图》,台湾文献丛刊第45种。
    24、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
    25、[清]姚莹:《东溟奏稿》,台湾文献丛刊第49种。
    26、连横:《台湾诗乘》,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
    27、[清]周凯:《内自讼斋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82种。
    28、[清]姚莹:《中复堂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83种。
    29、[清]徐宗干:《期未信齐文编》,台湾文献丛刊第87种。
    30、蔡青筠:《戴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206种。
    31、[清]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
    32、[清]徐珂:《清稗类钞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14种。
    33、[清]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台湾文献丛刊第283种。
    34、[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97种。
    35、[清]唐景崧:《诗畸》,清光绪十九年台湾布政使署刻本。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共8册),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共4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8、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档案出版社1998年。
    39、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清代台湾关系谕旨档案汇编》(共9册),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2004年版。
    40、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共7辑),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41、台湾故宫博物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共68辑),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42、《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4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版。
    4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45、国学文献馆主编:《台湾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共40册),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
    46、陈云林总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47、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49、《台湾林爽文起义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50、庄为矶、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51、[清]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27种。
    52、[清]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9种。
    53、《台湾教育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
    54、《台湾海防档》,台湾文献丛刊第110种。
    55、《台湾舆地汇钞》,台湾文献丛刊第216种。
    56、《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218种。
    57、《台湾对外关系史料》,台湾文献丛刊第290种。
    58、[清]刘铭传:《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台湾文献丛刊第276种。
    59、[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犊》,台湾文下丛刊第231种。
    60、《台案汇录》(甲集)台湾文献丛刊第31种。
    61、《台案汇录》(乙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73种。
    62、《台案汇录》(丙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35。
    63、《台案汇录》(丁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78种。
    64、《台案汇录》(戊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79种。
    65、《台案汇录》(己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
    66、《台案汇录》(庚集),台湾文献丛刊第139种。
    67、《台案汇录》(辛集),台湾文献丛刊第205种。
    68、[清]郑开极:《福建通志(康熙)》,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35史部地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69、[清]谢道承、刘敬与等:《福建通志(乾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0、陈衍、沈瑜庆等:《福建通志(民国)》,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刊本。
    71、[清]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同治十年刊本。
    72、[清]陈国瑛等:《台湾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
    73、[清]郑鹏云、曾逢辰等:《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
    74、[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
    75、[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
    76、[清]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
    77、[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
    78、[清]柯培元:《噶玛兰厅志略》,台湾文献丛刊第92种。
    79、[清]周凯:《厦门志》,台湾文献丛刊第95种。
    80、[清]陈文达:《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
    81、[清]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
    82、[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
    83、[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
    84、连横:《台湾通史》,台湾文献丛刊第128种。
    85、[清]蒋师辙:《台湾通史》,台湾文献丛刊第130种。
    86、[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
    87、[清]陈朝龙:《新竹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第145种。
    88、[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
    89、[清]周玺:《彰化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
    90、[清]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60种。
    91、[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
    92、《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
    1、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4、唐文基、罗庆泅:《乾隆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卫文选:《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中国历代官制》编委会编:《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2003年版。
    7、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8、古鸿廷:《清代官制研究:大清帝国政权维持的重要论述》,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9、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
    10、朱维斡:《福建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汪征鲁:《福建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金强:《清代福建史论》,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版。
    13、陈遵统等编纂:《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15、郭松义:《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1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韦庆远:《明清史料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1、吴法:《台湾历史札记》,台湾七十年代杂志社1976年版。
    22、陈捷先、阎崇年主编:《清代台湾》,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23、施联朱,许良国:《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4、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5、陈在正:《台湾海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李祖基:《台湾历史研究》,台海出版社2005年版。
    27、戚嘉林:《台湾史》,海峡学术出版社2007年版。
    28、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29、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自立晚报1993年版。
    30、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32、张胜彦:《清代台湾厅县制度之研究》,台湾华世出版社1993版。
    33、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34、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5、施伟青:《施琅与台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谢国兴:《官逼民反:清代台湾三大民变》,台湾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
    37、张世贤:《晚清治台政策(1874-1895)》,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8、汪毅夫、吕良弼:《台湾文化概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9、汪毅夫:《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0、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41、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
    42、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3、汪毅夫:《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4、黄新宪:《台湾的书院与乡学》,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45、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林国平、陈名实:《文化台湾》,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47、许维勤:《闽台行政建置关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
    49、施立业:《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
    50、刘汉忠:《杨廷理年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1、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52年版。
    1、[日]伊能嘉矩原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译:《台湾文化志(中译本)》,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译1991年版。
    2、[日]织田万撰、刘秀清、王沛点校:《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瞿同祖著、范忠信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80年。
    2、何孟兴:《清初巡台御史制度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89年。
    3、许世颖:《清代台湾书院研究》,台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1995年。
    4、黄昭仁:《清代台湾知府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1995年。
    5、施志汉:《清康雍乾三朝的治台政策》,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6、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7、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8、覃寿伟:《清代前期东南督抚与海疆社会治理》,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9、薛鼎霖:《同治前清代台湾镇道府职权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1、单士魁:《清代地方文职官概说》,《历史档案》1984年第3期。
    12、杜家骥:《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述论》,《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3、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
    14、黄十庆:《清代的引见制度》,《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15、吴兆清:《清代回避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1期。
    16、韦庆远:《论清代人事回避制度》,《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17、薛刚:《清初地方官考满程序初探》,《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
    18、郑秦:《清代地方司法管辖制度考析》,《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9、王跃生:《清代督抚体制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20、刘凤云:《清代督抚与地方官的选用》,《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1、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台湾文献》27卷4期。
    22、王庆成:《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3、陈绍方:《清代地方官治行政的传统特征》,《求索》2006年第7期。
    24、杜家骥:《清代督、抚职掌之区别问题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第6期。
    25、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上,1972年第3期。
    26、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与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27、缪全吉:《明清道员的角色初探》,《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编,1989年。
    28、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9、刘铮云:《“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初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4本,1993年。
    30、汤熙勇:《清初道员的任用及相关问题》,《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6卷第1期,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
    31、吴吉远:《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
    32、林涓:《清代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年6月。
    33、王景泽:《清顺治朝的“道员”》,《李询先生纪念文集》,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
    34、熊月之:《道台接待外宾》(上、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10、11期。
    35、苟德仪:《上海道台与“借师助剿”政策关系探微》,《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4期。
    36、苟德仪:《清代川东道的辖区与职能演变—兼论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性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3卷第3辑,2008年7月。
    37、卢建一:《试论清代闽台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东南学术》2004年第2期
    38、张炎:《清代初期治台政策的检讨》,《台湾文献》21卷1期。
    39、李祖基:《论清代政府的治台政策》,《台湾研究》2001年第3期。
    40、徐万民:《建省前清政府管制台湾的若干特殊制度》,《明清论丛》(第4辑)。
    41、季云飞:《清代台湾建省述论》,《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42、李祖基:《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43、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台湾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3期,1981年。
    44、张世贤:《清代台湾镇道关系》,《台湾风物》第26卷5期。
    45、李祖基:《分巡台湾道“兼督船政”考——兼答林文龙先生》,《台湾研究·历史文化》2007年第6期。
    46、张胜彦:《清代台湾书院制度初探》,《食货月刊》,复刊第六卷3—4期(1976年)
    47、李自华:《试论雍正对学政制度的发展》,《史学集刊》2006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