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货币供给形成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投向利率或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宏观调控。但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货币供给量仍然具有较好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应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主。而围绕着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多集中于对M2总量以及M2与相关经济变量的关系等领域,较少见到从M2的结构,即对M2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转化以及影响因素视角进行的研究,而结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央银行从M2的内部构成细化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也有利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结构变化的监控。因此,在我国当前还不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位于利率,还只能通过货币供给量调节经济运行时,提高对M2调控的精确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首先必须分析清楚M2及其内部组成M1和准货币的形成路径,M2是否是银行信用创造的产物,在M2的形成过程中具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无疑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我们总是习惯用“流动性偏好”来说明M1与准货币之间的转化,但流动性偏好又是不可测的,仅以利率来说明也是不充分的,因此,要选择更为广泛的影响流动性偏好的因素,其目的,仍然是更好的实现对M1、M2的控制。
     本文首先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在总结和评价现有理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货币供给的内涵展开进一步讨论,即货币供给不仅包括现实中的购买力,还包括潜在购买力以及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其变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货币供给涵盖的内容也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被计入货币供给的范畴也略有差别。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大量可替代资产的不断涌现,对货币供给的认识应逐步深入,货币供给的内涵也会进一步扩大。
     随后,本文以二级银行体系下的货币供给机制为基础,基于M1、准货币形成及相互转化的视角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形成路径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最初的基础货币供给,到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指出,M1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初始形态,其可以通过定期存款渠道、储蓄存款渠道以及资本市场渠道漏出形成准货币,进而M1与准货币的和,即广义货币供给M2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货币总量。接下来,本文从M2的内部结构入手,基于M1、准货币形成及相互转化的视角,分别就影响M1和准货币各自形成路径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展开论述,利用VAR模型对相关变量产生的长短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影响M2形成路径的主要因素纳入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贷款规模、物价水平、替代资产收益率、金融深化等指标对我国M1、准货币的形成及相互转化有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导致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的变化。同时,本文还就M1、准货币的形成及相互转化对货币供给结构(M1/准货币)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到经济增速、物价水平、资本市场收益率以及金融深化等变量的影响,我国的货币供给结构在短期内波动较为剧烈,在长期内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最后,在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进一步发挥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控体系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贷款规模进行调控,注重资产价格因素在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将货币供给结构作为可参考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一,逐步建立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控相结合的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调控体系。
Sine the1980s, mos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bandoned the money supply as the intermediary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turned to interest rate or inflation to adjust the economy. However, in china, we don not have the condition to make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ry goal of china still give priority to M2.Therefore, there is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total M2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2and economic variables, but less seen form the structure of the M2, namely the M2internal composi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structure study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central bank from aspects of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M2to control over the total money supply, can also be conducive to the central bank to monitor the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oney supply. At this moment, we cannot make the interest rate as the intermediary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only way to adjust economy is through money suppl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money supply accurately. In order to do so, we must first analysis the formation path of M2, M1and quasi currency clearly, weather M2is the product of credit creation or not,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M2. We always use "liquidity preference" to illustrate the flow between M1and the quasi currency, but it is hard to measure the "liquidity preference", just though interest rate is inadequately. Therefore, we should choose a broader factor, which affect the liquidity preference to control M1and M2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evaluat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o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ney supply. Money supply includes not only the real purchasing power, but also potential purchasing power and liquid financial assets;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money supply covers. Even the same countr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category of the money supply is also slightly different.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ney supply should gradually deep, the intension of the money supply will be widen.
     Then, based on the money supply mechanism under secondary banking system,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a's money suppl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foamation of Ml, Quasi-mone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Then point out that Ml is the initial form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creation, leakage of Ml form Quasi-money, M2is the monetary aggregates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creation. From the structure of M2, based on the foamation of M1, Quasi-mone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discuss the main factors and its mechanism affect the formation paths of M1and Quasi-money seperately. Using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relevant variables, and put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path of M2into VAR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of the loan, price levels, return on alternative assets and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amation of M1, Quasi-mone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Lead to changes in money supply M2.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impact of the foamation of M1, Quasi-mone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on the conversion structure of money supply (M1/Quasi-mon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y growth, price level,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can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money supply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money supply fluctuate sharply in the short-term, and decline obviously in the long-term.
     Finally,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trol money supply effectively. Including us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ontrol the scale of lo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asset price changes in the money supply, and make money supply structure as one of the intermediary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set up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money supply intermediary target wcich combined total regulation and structure control.
引文
① 孙森,卢紫珺.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与可控性-—基于货币乘数视角[J].现代财经,2013年第5期
    ① Kaldor Nicholas."How Monetarism Failed",Challenge May-June 1985:4-13.
    ② Weintraub Sidney S. "A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Wage Inflation" in Keynes, Keynesians and Monetarist, Philadeplia, University of Pennsyvania Press,1978:161.
    ③ Basil. J.Moore, Horizontalists and Verticalists, The Macroeconomics of Credit Money,1988.
    ④ 海曼P.明斯基著,张德卉译.凯恩斯《通论》新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33-139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66-299
    ① 潘红宇,邓述慧.中国狄义货币及其各组合分量的需求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12期:53-61
    ② 易行健,谢识予,刘宗华.我国的M1/M2(1978—2002):长期趋势、水平与周期波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10-14
    ③ 王曦,杨华阳.经济转型中的狭义货币(M1)结构[J].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55-69
    ① 董玉玲,杨晓光.金融创新下的中国狄义货币需求函数及其稳定性[J].系统工程,2008年第11期:35-41
    ② 周光友.电了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129-138
    ③ 宋洋,魏先华,潘松等.银行卡的替代效应及其对狄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12年第1期:11-17
    ④ 武剑.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J].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5-15
    ⑤ 秦朵.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J].经济学,2002年第1期:339-356
    ⑥ 胡永刚,张运峰.财政支出与广义货币关系的协整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5年第11期:79-87
    ⑦ 邓庆强.中国居民货币需求结构及其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20-25
    ① 伍戈.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53-67
    ② 王宇伟.不同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差异研究——中国货币需求不稳定的一个新解释[J].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31-42
    ③ 张春生,吴超林.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影响研究的进展与简评[J].上海金融,2010年第7期:41-46,63
    ④ 张春生,梁涛.银行机构扩张、支付工具改进与城镇储蓄存款增长——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一个分析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49-56
    ⑤ 周庭佐,张谊浩,伦晓波.短期国际资本、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波动[J].预测,2011年第2期:7-1l
    ⑥ 孙建坤,范俊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4期:122-126
    ⑦ 张春生,梁涛.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的澄清——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角度[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l期:142-146
    ① 张延群.从M1、M2的内、外生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解读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的含义[J].金融评论,2010年第5期:28-36。
    ① 李克,丁奕.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实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9年货币政策的实践[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11期:3-5
    ② 万晓莉,霍德明,陈斌开.中国货币需求长期是否稳定?[J].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39-54。
    ③ 何林,吕红娟,何炼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基于我国1999-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80-87
    ④ 吴培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与比较[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3期:31-35
    ⑤ 耿中元,惠晓峰.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9年第9期:64-69
    ⑥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70-79
    ① 曾令华.论我国M2对GDP的比例[J].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59-66
    ②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126-136,149
    ③ 董承章.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调控区间的确定[J].统计研究,1999年第8期:20-24
    ① 安德森:《对货币存量决定的三种分析》,裁《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评论》,1967年:10。
    ① 孙杰:《货币机制中的金融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245。
    ① 斯蒂芬·罗西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8。
    ① 杨凝.货币供应量演变历程及其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2年第2期
    ① 周正庆:《中国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54页
    ② 戴根有:《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若十理论和方法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③ 郑先炳:《货币、银行与经济问题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90页
    ④ 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⑤ 张亦春:《货币银行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11页
    ① 根据本文数据的选取期间2002年一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得出。
    ①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信用卡授信总额3.49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8843.37亿元,增长34.0%。
    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
    ① http://news.fdc.com.cn/lsdt/568374.shtml
    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计算
    ① 张春生,吴超林.收支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12-23
    ① 易行健,谢识予,刘宗华.我国的M1/M2(1978—2002):长期趋势、水平与周期波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10-14。
    ② 张捷.货币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实证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15
    ① 金剑,袁学文.金融机构存款机构活期化趋势明显[J].西部金融,2008年第7期:67-68。
    ① 张朝晖,任晓.专家:存款活期化反映经济向好预期[J].中国经贸,2009年第1期:46。
    ② 徐海云.不同层次货币供给与消费波动的关联效应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l期:8-12,28。
    ① 杨新松,龙革生.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39-44。
    ② 任碧云,杨雪梅.论货币供应量对投资于消费的影响——基于股票市场途径的分析[J].现代财经,2012年第l期:15-25。
    ③ 于长秋.我国股票价格与不间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分析[.J].上海金融,2004年第4期:14-16。
    ④ 杨濮萌.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货币供给量及其结构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2年第28期:47-48。
    ⑤ 凯文·哈西特著,席瑞雪译.泡沫学:关于股票市场的新学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79-89。
    ① 易纲(1996)、谢平、俞乔(1996)、张杰(1997)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以前就已达到顶点,随之而来的是货币化收益递减,货币化进程显著放慢。张文(2008)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产品的货币化进行基本结束
    ① 卢紫珺,孙森.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乘数的有效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1期:59-60
    [1]包祖明.中国货币供应规划及其方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229。
    [2]海曼P.明斯基著,张德卉译,《凯恩斯<通论〉新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33-139。
    [3]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66-299。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555。
    [5]刘斌,黄先开,潘红宇.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定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1-258。
    [6]孙伯银.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277。
    [7]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408。
    [8]谢平,焦瑾.中国货币政策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324。
    [9]杨力.适应性货币供给[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366。
    [10]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570。
    [11]卞志村,孙慧智,曹媛媛.金融形势指数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44-55。
    [12]陈涤非.基于金融创新因素的中国货币需求模型验证[J].上海金融,2006年第3期:32-35。
    [13]邓庆强.中国居民货币需求结构及其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20-25。
    [14]邓小勇.次贷危机前后股价波动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金融发展要求,2012年第5期:76-79。
    [15]董玉玲,杨晓光.金融创新下的中国狭义货币需求函数及其稳定性[J].系统工程,2008年第11期:35-41。
    [16]董子颖.股票市场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10年第l期:38-42。
    [17]范恒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贸经济,2002年第8期:53-56。
    [18]耿中元,惠晓峰.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J].统计研究, 2009年第9期:64-69。
    [19]顾燕洁.浅析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J].商业经济,2008年第10期:75-77。
    [20]何林,吕红娟,何炼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基于我国1999-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80-87。
    [21]何运信.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特区经济,2006年7月:170-171。
    [22]侯军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第6期:21-24。
    [23]胡海鸥.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0年第2期:18-19。
    [24]胡永刚,张运峰.财政支出与广义货币关系的协整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研究,2005年第11期:79-87。
    [25]黄春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综述[J].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25-26。
    [26]黄昌利.基于广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16-19。
    [27]金剑,袁学文.金融机构存款机构活期化趋势明显[J].西部金融,2008年第7期:67-68。
    [28]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2月:47-57。
    [29]李宏图.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J].特区经济,2010年6月:69-70。
    [30]李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359-360。
    [31]李燕燕,常靖.经济波动中我国货币需求因子的弹性分析[J].经济经纬,2011年第5期:151-155。
    [32]李正辉,蒋赞,李超.Divisia加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基于LST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102-115。
    [33]林太泉.基于货币需求的货币替代研究——以台湾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87-90。
    [34]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 年第1期:51-63。
    [35]刘宁.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入创新因素的扩展普尔模型分析[J].经济师,2010年第4期:8-10。
    [36]刘绍保.对我国货币层次划分及货币统计的重新认识[J].上海金融,2012年第6期:42-48。
    [37]陆凯旋,甄永红.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62-65。
    [38]栾惠德.带有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文献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152-161。
    [39]罗杰 W 加里森,张明莉.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银行家,2006年第8期:100-103。
    [40]康继军,傅蕴英,张宗益.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J].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2期(2012年1月):461-488。
    [41]马彦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J].华北金融,2007年第4期:10-12。
    [42]潘红宇,邓述慧.中国狭义货币及其各组合分量的需求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12期:53-61。
    [43]秦朵.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J].经济学,2002年第1期:339-356。
    [44]任碧云,杨雪梅.论货币供应量对投资于消费的影响——基于股票市场途径的分析[J].现代财经,2012年第1期:15-25。
    [45]宋洋,魏先华,潘松,等.银行卡的替代效应及其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12年第1期:11-17。
    [46]孙建坤,范俊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4期:122-126。
    [47]唐彬.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发展历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31-36。
    [48]田祥宇,闫丽瑞.银行信贷、货币渠道与资产价格——兼论货币政策中介工具的选择[J].财贸经济,2012年第9期:70-75。
    [49]陶江.货币的交易速度重要吗?——评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J].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83-88。
    [50]佟孟华,钟春仿,郭多祚.结构突变及其对上证指数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76-79。
    [51]万兆全,许统生.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14-18。
    [52]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9-17。
    [53]王少平,李子奈.结构突变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22-27。
    [54]王文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利率还是货币供应量[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1辑(2008年):48-65。
    [55]王曦,杨华阳.经济转型中的狭义货币(M1)结构[J].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55-69。
    [56]王晓芳,王学伟.我国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其决定机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年第1期:86-94。
    [57]王宇伟.不同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差异研究——中国货币需求不稳定的一个新解释[J].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31-42。
    [58]伍戈.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53-67。
    [59]吴培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与比较[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3期:31-35。
    [60]肖卫国,袁威.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52-64。
    [61]熊大永,蒋冠.货币界定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修正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2年第4期:22-25。
    [62]许东江,汪晓宇,王祺,等.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5期:31-34。
    [63]杨凤丽,孙吉亭.韩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91-93。
    [64]杨濮萌.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货币供给量及其结构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2年第28期:47-48。
    [65]杨思群.中国货币需求:实证研究及政策含义[J].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3期:59-64。
    [66]杨思群,申旻彦.中国货币需求:资产价格及政策含义[J].金融评论,2012年第3期:55-65。
    [67]杨新松,龙革生.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39-44。
    [68]杨晓龙,郑长德.我国货币需求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29-34。
    [69]杨小勇,龚晓莺.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及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50-54。
    [70]易行健,谢识予,刘宗华.我国的M1/M2(1978—2002):长期趋势、水平与周期波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10-14。
    [71]尹龙.货币性质的再认识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J].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55-62。
    [72]于长秋.我国股票价格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分析[J].上海金融,2004年第4期:14-16。
    [73]于凡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6期:40-41。
    [74]于慧君,邱长溶.目前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尚未成熟[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2期:18-19。
    [75]袁伟彦.资产价格与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J].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56-63。
    [76]战明华,许月丽.基础货币供给、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基础货币供应关系的实证及其含义[J].统计研究,2006年第11期:48-53。
    [77]张春生.中国GDP组成结构的货币需求分析——基于边界检验的方法[J].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10-15。
    [78]张春生,梁涛.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的澄清——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角度[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1期:142-146。
    [79]张春生,梁涛.银行机构扩张、支付工具改进与城镇储蓄存款增长——制度变量 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一个分析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l期:49-56。
    [80]张春生,吴超林.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影响研究的进展与简评[J].上海金融,2010年第7期:41-46,63。
    [81]张浩,杨丽.体制变迁下的中国企业部门货币需求研究[J].财贸研究,2010年第2期:98-104。
    [82]张明,盛军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分析——从货币供应量到其他目标的讨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90-95。
    [83]张琦,何毅.我国微观主体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需求结构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8年第2期:39-42。
    [84]张文君.货币需求的投机性动机还是预防性储蓄: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证据[J].金融论坛,2012年第5期:6-10。
    [85]张延群.从M1、M2的内、外生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解读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的含义[J].金融评论,2010年第5期:28-36。
    [86]张勇,姚慧丽,李小琪.开放经济下的中国货币需求模型——基于SVECM的估计[J].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9期:10一14。
    [87]张朝晖,任晓.专家:存款活期化反映经济向好预期[J].中国经贸,2009年第1期:46。
    [88]赵家敏,王祺.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J].商业时代,2006年第8期:53,59。
    [89]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129-138。
    [90]周庭佐,张谊浩,伦晓波.短期国际资本、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波动[J].预测,2011年第2期:7-11。
    [91]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课题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演变与流通中关系的实证分析——论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J].西部金融,2012年第2期:52-58。
    [92]陈蓓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转变的阶段性探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1-61。
    [93]管礼平.我国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1-94。
    [94]高婧.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1-50。
    [95]李瑜琼.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1-54。
    [96]齐莹.社会融资总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1-32。
    [97]曲华锋.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1-44。
    [98]石慧娟.欧元区货币稳定目标的理论与成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1-60。
    [99]孙付.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基于资产配置视角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1-42。
    [100]王建国.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6:1-132。
    [101]杨凤丽.中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及效应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1-57。
    [102]张波.转型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与M2/GDP的变动——投机视角下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1-133。
    [103]张捷.货币结构变化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实证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1-69。
    [104]朱蕙.虚拟经济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1-42。
    [105]BERNANKE, B,LABACH, T, MISHKIN, S, et al. Inflation Targeting: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1-382。
    [106]BORDO,MICHAEL and LARS J. The Long-Run Behavior of the Velocity of Circul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181。
    [107]CAGAN, P.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Stock of Money, 1875-1960[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1-380。
    [108]FRIEDMAN, M.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 Restatement in Studies i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1-265。
    [109]FRIEDMAN, M and SCHWARTZ, A J.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1-888。
    [110]FRIEDMAN, M and SCHWARTZ, A J. Monetary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Press,1970:1-629。
    [111].BAGHESTANI, H and MOTT, T.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U.S. Money Supply Proces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7,19(2):270-283。
    [112]BARRO, R J and FISCHER, 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netary Theor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76,2(4):133-167。
    [113]BAUMOL, W J.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2,66(4):545-556。
    [114]BERNSNKE, B. Credit in the Macroeconomy[J].Quarterly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3,18(1):50-70.
    [115]BORDO, MICHAEL D and SCHWARIZ A J. The Importance of Stable Money: Theory and Evidence[J]. Cato Journal,1983,3(1):63-82。
    [116]BROWN, A J. Prices and the Demand for Idle Money[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39,2(5):46-49。
    [117]BRUNNER, K and MELZER, A H. Som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Demand and Supply Function for Money[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2):240-283。
    [118]CHEN, B. Long Run Monetary Demand and Infl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7,19(3):609-617。
    [119]CHOW, GREGORY C. Money and Price Level Determin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87,11:319-333。
    [120]CLARIDA, GALI and GERTLE.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Evidence and Some Theor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 115(1):147-180.
    [121]COTTRELL, A. Endogenous Money and the Multiplier [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4,17(1):111-120.
    [122]COTTRELL, A. The Endogeneity of Money and Money Income[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33(1):2-27。
    [123]DALZIEL, P. The Keynesian Multiplier,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Endogenous Money [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6,18(3):311-332。
    [124]DUEKER, MICHAEL J.Narrow Vs. Broad Measure of Money as Intermediate Target:Some Forecast Result[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e Review,1995, (January/ February):41-51。
    [125]ENGLE, R F and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1987,55 (3):251-276。
    [126]FRIEDMAN,B and KUNTER K. Money,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472-492。
    [127]FRIEDMAN, M and SCHWARTZ, A J.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3a,45(2):32-64。
    [128]FRIEDMAN, M.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 58(1):1-17。
    [129]GARFINKEL, M R and THORNTON D L. The Multiplier Approach to the Money Supply Process:A Precautionary Note[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1991, (July/August):47-64。
    [130]GAUGER J and BLACK H A. Asset Substitution And Monetary Volatility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1,23(4):677-691.
    [131]GAUGER J. Economic Impacts on Money Supply Proces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9,20(3):553-577.
    [132]GOLDFELD, S M. The Case of Missing Money[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6,3:683-730。
    [133]GOLDFELD, S M.. The Demand for Money Revisited[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3,4(3):577-638。
    [134]HAFER,R W and HEIN, S E. Predicting the Money Multiplier:Forecasts From Component and Aggregate Model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4, 14(November):375-384。
    [135]LAIDLER D. Money and Money Income:An Essay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78,4(2):151-191。
    [136]LAIDLER D. Passive Money, Activ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J]. Bank of Canada Review,1999,20(Summer):15-26。
    [137]LAIDLER D. The Buffer Stock Notion in Monetary Economics[J]. Economic Journal, 1974,94(376a):17-34。
    [138]LAIDLER D and PARKIN J M. The Demand for Money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56-1967:Prelimary Estimates[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 Social Studies, 1970,38(3):187-208。
    [139]MOORE, B J. The Demise of the Keynesian Multiplier:A Reply to Cottrell[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4,17(1):121-133。
    [140]MOORE, B J. Reconcili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Endogenous Money[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7,19(3):423-428。
    [141]PHELPS, E. Money-Wage Dynamics and Labor-Market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4):678-711。
    [142]POLLIN, R. Two Theories of Money Supply Endogenity: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91,13(3):366-396。
    [143]WALSH, C E. Optimal Contracts for Central Banker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1):150-67。
    [144]WHALEN, E L. A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Cas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314-324。
    [145]BALL, LAURENCE. Another Look at Long-Run Money Demand[EB/OL].NBER Working Paper 6597:1998.
    [146]BELONGIA, M T and BATEN, D. Selecting an Intermediate Target Variable for Monetary Policy When the Goal is Price Stability [EB/OL].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e Working paper 1992-008A:1992。
    [147]CLARIDA, GALI and GERTLE.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EB/OL]. NBER Working Paper 6254:1997。
    [148]NELSON E. UK Monetary Policy 1972-97:A Guide Using Taylor Rules[EB/OL]. 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120:2000.
    [149]TAYLOR,J B.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EB/OL]. NBER Working Paper 6768:1998.
    [153]http://www.bankofengland.co.uk
    [152]http://www.boj.or.jp
    [150]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151]http://www.ecb.int/home/html/index.en.html
    [154]http://www.pb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