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解合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解合同本质为平等当事人之间自愿相互让步以终止争执或者预防争执的合意,该制度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形态万千的和解协议设立民法上坐标。当事人在私法自治的范畴内对能够自由处分的事项拥有和解权。当事人自行和解、人民调解等诉讼外调解以及民事诉讼等程序中达成的和解、调解协议,本质为和解合同。该合同的核心效力为“确定效”,“认定效”与“创设效”之争并未触及其效力本质。“确定效”包含双重含义,当事人让步确定的“和解事项”是“确定效”发挥作用的实质范围。在适用合同一般原理的前提下,仍存在和解合同效力障碍的特殊规则。以“错误”为由攻击该合同效力时,应对和解事项与和解基础进行区分。民法上和解与诉讼上和解之分类是本文类型化研究的主线,诉讼上和解合同具有私法行为与诉讼行为之双重属性,并拥有实体法及程序法上的双重效力。革除“当事人和解”之弊病应以重塑诉讼上和解合同的效力为着力点。廓清和解、调解协议的契约本质,纯化和解合意并完善程序保障机制有助于构建和解、调解与诉讼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还将促进和解、调解之现代转型。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当典型化和解合同,明确其概念、要件、效力及限制。依托司法确认程序,设置快捷获得诉讼法效力的程序机制是激发和解合同功能的有效途径。
Essentially, the settlement contract is a consensus of the parties' voluntary mutualconcession, in order to terminate or prevent a dispu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theoretical system to settlement contract can establish a civil coordinate for variety ofsettlement agreements. Within the scope of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the parties havereconciliation right to freely dispose matters. Both agreements reached by the onlyparties and non-litigious mediation agreements such as the people's mediation, or eventhe settlement agreements reached in civil procedure,their common nature is asettlement contract. The cor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ttlement contract is the determinateeffect, and controversies between 'deklarativ' and 'konstitutiv' couldn't reflect the coreeffect of settlement contracts. The determinate effect contains double meanings, and thereconciliation matters defined by the parties' concessions play a substantive role todecide the range of the determinate effect. There are special rules on the validity ofsettlement in the premise of apply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ntracts.When attackinga contract with a defect of 'mistake', we should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basis ofcompromise and the reconciliation matters. The settlement contract in civil procedureowns a dual nature and double effects between the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To eliminate the drawbacks of 'the parties' reconciliation', we should reshape thevalidity of the litigation settlement as a focal point. Clarify the essence of compromiseand mediation agreement being a contract, purify the consensus of the parties and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procedural safeguards can buil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the settlement, mediation and litigation. We should define the settlement contract as akind of typical contract in Chinese Civil Code and stipulate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Relying on the judicial confirmation process,we should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gain procedural validity quickly, and it's an effective way tostimulate functions of settlement.
引文
②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6页.
    ①C. BOILLOT,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op. cit.,pp.25-26.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②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69.
    ③瑞士债法典即没有将和解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立法者认为,“和解并无神秘之处,其基础为一般的契约法。”参见David Foskett.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Compromise,2nd.Ed.[M].London,1985,p.3.
    ①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3页.
    ②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页.
    ③Reinhard Bork. Der Vergleich[M].Berlin:Duncker&Humblot,1988,S.1.
    ①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7-479页.
    ①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464页.
    ②Dutch Civil Law (DCL)[EB/OL]. http://www.dutchcivillaw.com/civilcodebook077.htm,2012-3-20.
    ③埃塞俄比亚民法典[Z].徐国栋主编,薛军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第605-608页.
    ④徐国栋.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A].埃塞俄比亚民法典[Z].徐国栋主编,薛军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第7-28页.
    ⑤最新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Z].徐涤宇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6-213页.
    ①德国民法典(第二版)[Z].陈卫佐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35页.
    ③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④[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0页。
    ①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7-858页;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②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2-813页;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③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④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⑤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①Dattani v Trio Supermarket Ltd [1998] ICR872.
    ②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99页.
    ③Samuel R,Cross&Kent D,Syverud.Don’t Try:Civil Jury Verdicts in a System Geard to Settlement,44UCLA L.REV.1,2n.2(1996).
    ①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BandⅠ,Allgemeiner Teil,14. Aufl.,1987,§7Ⅲ.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②Esser,Weyers. 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8.Aufl.[M].Heidelberg:C. F. Müller,1998,S.372.
    ③Medicus,SAT.7. Aufl.,1993,§27Ⅱ.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②Reinhard Bork. Der Vergleich[M].Berlin:Duncker&Humblot,1988.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4页;[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2-253页;[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0-345页.
    ①[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2-344页.
    ②[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3页.
    ③[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319页.
    ④[日]石川明.诉讼行为的研究[M].东京:酒井书店,1971年.第6-8页.
    ⑤[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学讲座双书)[M].东京:弘文堂,1993年.第160-162页.
    ⑥[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2页.
    ⑦[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1-632页.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59-261页.
    ②[日]小山昇.民事诉讼法(第五版)[M].东京:青林书院,1988年.第441-444页.
    ③[日]中野贞一郎.请求承认的要件与效力[J].判例时代,1993年.第814号.第11页.
    ④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⑤宋旭明,张勇.刑事和解的民法性质与效力[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5).
    ①谭振波.和解合同的效力[J].河北法学,2012(10).
    ②[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二版)[M].刘哲玮,李佳佳,于春露译.傅郁林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 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M].蔡彦敏,曾宇,刘晶晶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赵旭东.纠纷与纠纷解决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①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
    ②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①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参见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8-289页.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75页.
    ③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0-35页.
    ④赵旭东.纠纷与纠纷解决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②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③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3页.
    ④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⑤D.2.15; C.Theod.2.9.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⑥[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7页.
    ②[英]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页.
    ③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M].West Group,2004,p.865.
    ⑧[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4页.
    ①赵旭东.纠纷与纠纷解决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②范愉.非诉讼程序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④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丁南.论民法上的和解[J].政治与法律,2004(3);王兰娟.论和解合同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3页;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①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3页.
    ③学术界通常认为和解与诉讼外调解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第三方的主持与协助。参见: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④[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⑤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03页.
    ②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③[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2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7页.
    ⑤Dalloz,Code annoté Ⅳ,art.2044,no.36,40,41.转引自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8-859页.
    ⑥杜景林,卢谌.德国民法典.总则.债法.物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40-441页.
    ⑦MünchKomm/Pecher,§779,Rz.1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2.
    ①Reinhard Bork. Der Vergleich[M].Berlin:Duncker&Humblot,1988,S.2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2.
    ②Medicus,SAT.7. Aufl.,1993,§27Ⅱ,S.1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2.
    ③Kübler. Feststellung und Garantie[M].Tübingen:J.C.B. Tübingen,1967,S.33f.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3.
    ①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3页.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3页.
    ③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4.
    ④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9页.
    ⑤[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②最新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Z].徐涤宇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③T. CLAY, Transaction, op. cit.,p.1307.
    ④C. BOILLOT, 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 thése, ParisⅠ,2001, p.420et s.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4.
    ⑥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2页.
    ①Esser,Weyers. 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8.Aufl.[M].Heidelberg:C. F. Müller,1998,S.373.
    ②BGH NJW1970,1122,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③BGHZ39,64m.w.N. Vgl. Esser,Weyers. 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8.Aufl.[M].Heidelberg:C. F. Müller,1998,S.373.
    ④BGHZ39,60,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8-219页.
    ⑤日本最高法院1952年2月8日民事判例集,第63页.
    ⑥[日]远藤浩,原岛重义,水本浩,川井健,宽中俊雄,山本进一.民法.契约各论(第4版)[M].东京:有斐阁,1997年.第284页.
    ⑦民事诉讼法研讨(一)[C].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第170页.
    ⑧Staudinger/Marburger,§779,Rn.27.转引自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5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7页.
    ①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190页.
    ③胡建淼.行政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65页;湛中乐等.行政调解、和解制度研究——和谐化解法律争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3页.
    ④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46页.
    ⑤例如:调解书与生效判决拥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不得提起上诉等。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2页.
    ①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25-227页.
    ②[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5页.
    ③[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59-261页.
    ④Rosenberg/Schwab/Gottwald,§131Ⅲ1c;Eisenreich Jus1999,797;[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2页.
    ①[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329页.
    ②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6-39页.
    ③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94-104页.
    ④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5-16页.
    ⑤魏振瀛.民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4页.
    ⑥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7页.
    ①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0页.
    ②魏振瀛.民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2页.
    ③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M].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1页;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80页.
    ④李永军.合同法(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62-376页.
    ①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3-200页.
    ②Staudinger/Marburger,§779, Rn.36;Kübler,S.134f.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③Black's Law Dictionary,7th ed. West Group,2000,p.1173.
    ①杜宇.理解“刑事和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9-21页.
    ③张凌,李婵媛.公法契约观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协议J.政法论坛,2008(6);詹建红.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2-124页.
    ④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2003(3).
    ⑤宋旭明,张勇.刑事和解协议的民法性质与效力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3):97-100.
    ⑥刘承韪.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J.环球法律评论,2010(2).
    ②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③魏振瀛.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④于锐.民法视阈中的刑事和解协议J.理论与改革,2012(6).
    ①刘丽,谢春华.民事审判中刑事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定——浙江宁波中院判决翁明奎诉毕君等合同纠纷案N.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10日,第006版.
    ②李国光.新企业破产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434页.
    ③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6.
    ①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9页;杨与龄先生也认为,破产程序中的和解协议,即使在法官劝谕下成立,也属于诉讼外和解(即民法上和解合同)。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②王欣新.破产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1-322页.
    ④赵祺祺.论破产和解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3-5页.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③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2-1493页.
    ⑤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①最新路易斯安娜民法典[Z].徐婧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
    ②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2.
    ③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02页.
    ②[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 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M].蔡彦敏,曾宇,刘晶晶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0-93页.
    ③例如交通事故中的过路人、其他乘客,医疗纠纷中的病友等。
    ④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105页.
    ①于锐.民法视阈中的刑事和解协议J.理论与改革,2012(6).
    ②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6-330页.
    ④Wolfsteiner, MünchKomm-ZPO,2. Aufl.,2000,§796b Rdnr.3.转引自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8-309页.
    ①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100.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75.
    ②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03页;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0页.
    ①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0页.
    ②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③[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③Oertmann,Vorb. Vor§779,6.
    ④Staudinger,zu§779,A,Ⅳd,S.1535.转引自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1页.
    ⑤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82页.
    ②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2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3.
    ③杨建华.民事诉讼法实务问题研究[M].作者自刊,1994年.第279页.
    ④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4页.
    ⑤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⑥《法国民法典》第2056条、《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3314条有类似的规定。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4页.
    ②D. VEAUX, Transaction, articles2044à2058,J.-CL. Civil,1995,Fasc.20.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3.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页;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
    ④[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①[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2页.
    ④埃塞俄比亚民法典[Z].薛军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605-608页.
    ⑥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①RGZ164,212,216f;Larenz,SAT,§7Ⅳ,S.94;MünchKomm/Pecher,§779. Rz.21.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②Larenz,SAT§7Ⅳ,S.95;MünchKomm/Pecher,§779. Rz.1078;Staudinger/Marburger,§779, Rn.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91.
    ③Reinhard Bork. Der Vergleich[M].Berlin:Duncker&Humblot,1988,S.121.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④[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M].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5-527页.
    ②陈自强.无因债权契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
    ③RGZ164,212,216f;Larenz,SAT,§7Ⅳ,S.94;MünchKomm/Pecher,§779. Rz.21.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④陈自强.无因债权契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⑤Larenz,SAT§7Ⅳ,S.93.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24.
    ①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88年11月1日民事庭会议决议。转引自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②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③日本大审院民事部1933年9月30日判决,载于《大审院民事部判例集》第1868页,转引自[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4页.
    ①Bork,aaO.,S.130ff.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25.
    ②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25-326.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东京:弘文堂,平成10年.第323页.
    ②[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28页.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0-971页.
    ④[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⑤Esser/Weyers, Schuldrecht, Band II,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1,8.Aufl., C. F. Müller1998, S.376.
    ⑥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⑦397F.3d1370;2005U. S. App. LEXIS2141.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1-226页.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2页.
    ①[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75页.
    ②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0-35页.
    ③周枏.罗马法提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9页.
    ⑤D.2.15;C.Theod.2.9.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⑥D.19.5.5.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80页.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83页.
    ③黄风.罗马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④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①黄风.罗马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②黄风.罗马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③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67.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82-183页.
    ⑤D.2.15;C.Theod.2.9.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C.2,4,38,D,2,15,1。转引自《最新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徐涤宇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⑥[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⑦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1页.
    ①古罗马把盗窃分为公益盗窃和私益盗窃,前者指盗窃公共财物,属公犯;后者为盗窃私人财物,属私犯。
    ②D.2,15,8pr.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3页.
    ④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4页.
    ⑤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
    ⑥[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⑦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91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4页.
    ④黄风.罗马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46页.
    ⑤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31页.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③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④[英]李约瑟.李约瑟文集[M].方厚枢译.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338页.
    ⑤刘云生.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⑥[日]滋贺秀三,寺田浩明,岸本美绪,夫马进.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08-313页.
    ①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②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③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J].法治论丛,2009(1):1.
    ①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8-270页.
    ②转引自刘云生.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③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J].法治论丛,2009(1):2-3.
    ④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①《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杨立新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②《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杨立新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③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545-547页.
    ④王立民.中国法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7页.
    ①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7-858页;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②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2-813页;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③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4年台上字第1253号判决;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94年台上字第六二〇号判例,转引自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④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8页;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⑤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95-303.
    ⑥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6页.
    ②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③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④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0年台上字第124号判决,转引自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⑤王甲乙等.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596页.
    ⑥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67条规定:将和解或者放弃或者承诺请求记载于和解笔录时,该记载具有与确定判决同等效力。参见《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白绿铉编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⑦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四)[M].台北:作者自刊,1997年.第296页.
    ①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66年台上字第2745号判决。
    ②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四)[M].台北:作者自刊,1997年.第304-306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②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③Ch. JARROSSON, La notion de I’arbitrage, Préface. B. OPPETIT,1987, n°400.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④C. BOILLOT, 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op.cit., pp.25-26.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7页.
    ②Y. DESDEVISES, Les transactions homologuées: vers des contrats juridictionnalisables?, D.,2000. doctr. p.284.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22.
    ③法国民法典第2052条第2款原文为:“Elles ne peuvent être attaquées pour cause d'erreur de droit, ni pour cause delésion.”其中的“lesion”在法国多译为损害、非常损害或过剩损害,在法国,显失公平问题通常是在“lesion”的标题下展开讨论的。参见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6-1497页.
    ①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8-119.
    ②T. CLAY, Transaction, OP. CIT., p.1305.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7.
    ①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②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③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2).
    ④[法]戴博拉麦克法兰.法国的调解[A].娜嘉.亚历山大.全球调解趋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71页.
    ⑤[法]戴博拉麦克法兰.法国的调解[A].娜嘉.亚历山大.全球调解趋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⑥德国民法典(第二版)[Z].陈卫佐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①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BandⅠ,Allgemeiner Teil,14. Aufl.,1987,§7Ⅲ.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②Medicus,SAT,§27.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③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2.
    ④杜景林,卢谌.德国民法典.总则.债法.物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40-441页.
    ⑥BGHZ39,60,62=NJW1963,637; Schilken Rn.645; Schlosser Rn.331.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8-219页.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35页.
    ④Creifelds Rechtsw rterbuch,17. Aufl.2002,S.1472.转引自《德国民法典(第二版)》,陈卫佐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②Larenz, SAT,§7Ⅳ,S.94.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③[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④Peter C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 Access,Cost,and Expedition.转引自[英]阿德里安A.S.朱克曼.危机中的民事司法[C]傅郁林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⑤Wolfsteiner, MünchKomm-ZPO,2. Aufl.,2000,§796b Rdnr.3.转引自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8-309页.
    ⑥Sec.15a of the Introductory Law to the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Einführungsgesetz zur Zivilprozessordnung,EGZPO.转引自Christian Duve. Civil and Commercial Medi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A].冀祥德.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C].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13页.
    ①Rosenberg/Schwab/Gottwald,§131Ⅲ1c;Eisenreich Jus1999,797.
    ②[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80页;[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176页.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84页.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①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③[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页.
    ⑤[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0页.
    ⑥[日]远藤浩,原岛重义,水本浩,川井健,宽中俊雄,山本进一.民法.契约各论(第4版)[M].东京:有斐阁,1997年.第284页.
    ⑧大判大正5年5月13日民第948页,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⑨大判昭和15年7月13日新闻第4604号第11页.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①Planiol et Ripert,Ⅲ no.2478.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29页.
    ④[日]草野芳郎.和解技术论:和解の基本原理[M].东京:信山社,2003年.第15-18页.
    ⑤[日]广田尚久.纷争解决学讲义[M].东京:信山社,2010年;草野芳郎.和解技术论:和解の基本原理[M].东京:信山社,2003;梅谦次郎.和解论[M].东京:信山社,2002.
    ⑥[日]井上治典.民事程序论[M].东京:有斐阁,1992年.第117页.
    ⑦[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页.
    ⑧[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东京:弘文堂,1998年.第323页.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28页.
    ②日本最高法院《司法统计年报》1991年-2007年司法统计数字。转引自白迎春.日本“辩论兼和解”的民事审判方式[J].太平洋学报,2009(11):58.
    ③[日]草野芳郎.诉讼上の和解についての裁判官の和解観の变迁とあるべき和解运営の模索[J].判例タイムズ,1989年.704号,第28页.
    ④[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2页.
    ⑤荷兰民法典(第3、5、6编)[Z].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⑥同时,旧民法典中一部分合同的規定,直接纳入新法继续生效,即第7A编“各种合同:债”。
    ①[荷]亚瑟S哈特坎普.1947年至1992年间荷兰民法典的修改[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6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419页.
    ②荷兰民法典(第3、5、6编)[Z].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Oxford Dictionary of law(Fifth Edition). Edited by Elizabeth A. Mart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101.
    ②Dattani v Trio Supermarket Ltd [1998] ICR872.
    ③Ferguson v Davies [1997]1All ER315, CA.转引自[英]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页.
    ④Cook v Wright (1861)1B&S559,121ER822, QB.
    ⑤Wade v simeon (1864)2CB548.
    ①[英]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页.
    ②[英]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466页.
    ③J Coleman, Markets, Morals and the Law (Cambridge,1988), ch2.
    ④Lord Woolf. Access to Justice:Interim Report to the Lord Chancellor on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in England andWales(1995)[M].London: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1995.
    ⑤Lord Woolf. Access to Justice:Final Report to the Lord Chancellor on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in England andWales(1996)[M].London: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1996.
    ⑥英国民事诉讼规则[Z].徐昕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82-196页.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7条.
    ②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99页.
    ③Siebe Gorman and Co. LTD. v. Pneupac Ltd.[1982]1WLR185.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5页.
    ①齐树洁.英国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英国民事诉讼规则[Z].徐昕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③The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Emerging Findings——An early evaluation of the Civil Justice Reforms.转引自齐树洁.英国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40页.
    ④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 West Group,2004,p.865.
    ⑤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 West Group,2004,p.49.
    ①E.W. Chance, Principles of Mercantile Law101.(P.W. French ed.,13th ed.1950).
    ②《合同法第二次重述》第281条.
    ③[美]A L科宾.科宾论合同[M].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568页.
    ④[美]A L科宾.科宾论合同[M].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571-573页.
    ⑤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4.24, at289n.10(3d ed.1999).
    ⑥Irre Plaza Music Co.,10F. Supp.310(D.C.N.Y.1934).
    ①[美]A L科宾.科宾论合同[M].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556-558页.
    ②Penn Mut. Life Ins. Co., Y. Forcier,24F.Supp.851(D.C.Mo.1937).
    ③待履行和解尚不能构成清偿,互让了结协议本身为和解与清偿的一种形式,与其他的和解与清偿相比,主要区别是在先请求是否存在争议或疑问。
    ④Samuel R, Cross&Kent D. Syverud,Don’t Try:Civil Jury Verdicts in a System Geard to Settlement,44UCLA L.REV.1,2n.2(1996).
    ⑤Owen.M.Fiss. Against Settlement,93Yale Law Journal,1984, pp.1073-1090.
    ⑥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5页.
    ①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第230-234页.
    ②Zerkle v. Cleveland–Cliffs Iron Co.,52F.R.D.151,159(s.d.n.y.1971)转引自[美]杰克H弗兰德泰尔等.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夏登峻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50页.
    ③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500页.
    ④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⑤397F.3d1370;2005U. S. App. LEXIS2141.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美]肯姆伯里K考瓦.美国调解的发展:成熟的管理塑造未来[A].娜嘉.亚历山大.全球调解趋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403-405.
    ②[美]M Galanter.正在消失的审判:对联邦和州法院的审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实证法律研究杂志,2004(1):459.
    ①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②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③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9-115页.
    ④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⑤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②C. BOILLOT, 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 thèse, ParisⅠ,2001,p.420et s.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4.
    ③[日]小岛武司、伊藤真.诉讼外纠纷解决法[M].丁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④Owen.M.Fiss. Against Settlement,93Yale Law Journal,1984, pp.1073-1090.
    ①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8-119页.
    ②Wade v simeon (1864)2CB548.
    ③[英]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466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③Foskett,The Law and Practice of Compromise,2nd.Ed.,London,1985,p.3.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⑤397F.3d1370;2005U. S. App. LEXIS2141.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Rosenberg/Schwab/Gottwald,§131Ⅲ1c;Eisenreich Jus1999,797.
    ②[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2页;中野贞一郎,松浦馨,铃木正裕.民事诉讼法讲义(第三版)[M].东京:有斐阁,1995年.第401页.
    ③[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61-262页.
    ④[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第509-510页.
    ⑤陈石狮.诉讼标的外的和解[A].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一)[C].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第146页.
    ⑥[日]草野芳郎.诉讼上の和解についての裁判官の和解観の变迁とあるべき和解运営の模索[J].判例タイムズ,1989年,704号.第28页.
    ⑦[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2页.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29页.
    ②[日]草野芳郎.和解技术论:和解の基本原理[M].东京:信山社,2003年.第15-18页.
    ③[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页.
    ④Samuel R, Cross&Kent D. Syverud, Don’t Try:Civil Jury Verdicts in a System Geard to Settlement,44UCLA L.REV.1,2n.2(1996).
    ⑤[美]肯姆伯里K考瓦.美国调解的发展:成熟的管理塑造未来[A].娜嘉.亚历山大.全球调解趋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403-405页.
    ⑥[美]M. Galanter.正在消失的审判:对联邦和州法院的审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实证法律研究杂志,2004(1):459.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2页.
    ①Kübler,Feststellung und Garantie,Tübingen1967,S.33f.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72.
    ②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7页.
    ③[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页.
    ④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8页;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2页.
    ①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796页.
    ②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95-297.
    ③[日]加藤一郎.注释民法(17)[M].东京:有斐阁,1975年,第196-204页.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96.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0页.
    ①[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②[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页.
    ③Larenz,SAT,§29Ⅰ.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22.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⑤Ebel, Berichtung, Transactio und Vergleich, Tübingen1978, S.102.
    ⑥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3.
    ①[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319页;[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8-342页;[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303页.
    ②[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国民事司法法[M].杨艺宁译.陆建平审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1页.
    ①[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3页.
    ①渠涛.最新日本民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②[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页.
    ③[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5页.
    ④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0-315.
    ①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123;Staudinger/Marburger,§779, Rn.33.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1.
    ②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3.
    ③Staudinger/Marburger,§779, Rn.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④Larenz, SAT,§7Ⅳ,S.95.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⑤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121.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⑥[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⑦[日]矶村哲.和解契约的解除[J].神户法学杂志,1984年,34卷(3):517;[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⑧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7页.
    ⑨笔者认为,此抗辩权不等同于民法上的抗辩权,如果将其理解为“诉讼上的抗辩”似乎更为贴切。
    ①[日]三宅正男.契约法各论(下卷)(第一版)[M].东京:青林书院,1988年.第1235页.
    ②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5.
    ①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44页.
    ③[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页.原文所举案例为不动产,特此说明。
    ①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30-333;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46-47页.
    ②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12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②C. BOILLOT, 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 op.cit., pp.25-26.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④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⑤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5页.
    ①埃塞俄比亚民法典[Z].薛军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606页.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M].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6-397页.
    ②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50页.
    ③黄立.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96页.
    ④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①Larenz,SAT,§7Ⅳ,S.94;MünchKomm/Pecher,§779. Rz.21.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312.
    ②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8页.
    ③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①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49页.
    ②于锐.民法视阈中的刑事和解协议J.理论与改革,2012(6).
    ③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④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28-334页.
    ①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100.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
    275.
    ②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第803页;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60页.
    ③[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④[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①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②[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1-305页;[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2-340页.
    ①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②[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4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77-482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4-1495页.
    ④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03页.
    ⑤[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89页.
    ①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3.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①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③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3.
    ④[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3-304页.
    ⑤Cass.1reciv.,29mai1985,Defrénois1986,art.33690,no8,obs. J. MASSIP.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3.
    ⑥Staudinger/Marburger,§779,Rn.75,78.转引自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51页.
    ①[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③例如,《刑事诉讼法》第278条、《民事诉讼法》96条、《人民调解法》第3条等内容。
    ④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①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02页.
    ②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
    ③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之第一部分:和解客体之范围。
    ④也有学者主张应为有效合同。参见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19-227页.
    ⑤陈慧.当前民事诉讼中的恶意调解现象及防范研究J.法律适用,2007(5):62.
    ①于海生.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J.中国法学,2008(5).
    ②邱星美.论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之程序法规制J.法律科学,2005(3).
    ④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①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
    ②[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652页.
    ③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J].中国法学,2004(3):81.
    ④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28-334页.
    ②[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页.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③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52页.
    ④陈自强.意思表示错误之基本问题[J].政大法学评论,1994(6):331.
    ⑤[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⑥[日]远藤浩,原岛重义,水本浩,川井健,宽中俊雄,山本进一.民法.契约各论(第4版)[M].东京:有斐阁,1997年.第284页.
    ①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②[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2-344页.
    ③[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②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4.
    ①NJW1988,924.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②日本最高判1968年3月15日判决,载于《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587页.转引自[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3页.
    ③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4.
    ④日本最高判1958年6月14日判决,载于《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第1492页.转引自[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319页.
    ⑤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①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②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8.
    ③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④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02页.
    ⑤BAG NJW1985,2661.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⑥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⑦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8页.
    ⑧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00页.
    ①[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725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费安玲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①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52页.
    ②大判1921年6月13日民录27辑第1155页,转引自[日]鎌田薰,加藤新太郎,须藤典明,中田裕康,三木浩一,大村敦志.民法III(第2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评论社,2010年.第225页.
    ③《大判》1938年12月7日民录第2285页,转引自[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303页.
    ④[日]鎌田薰,加藤新太郎,须藤典明,中田裕康,三木浩一,大村敦志.民法III(第2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评论社,2010年.第226-227页.
    ⑤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①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8-259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2页.
    ①[日]石川明.诉讼行为的研究[M].东京:酒井书店,1971年.第6-8页.
    ②[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6页.
    ③《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67条即规定:将和解或者放弃或承诺请求记载于笔录时,该记载具有与确定判决同等效力。参见: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④BGHZ41,310,311=NJW1964,1524.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⑤Paul,Der Vergleich im Zivilprozess (1898),S.43f.转引自[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⑥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3-256页.
    ⑦[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学讲座双书)[M].东京:弘文堂,1993年.第160-162页.类似观点还可见于[日]小山昇.民事诉讼法(第五版)[M].东京:青林书院,1988年.第441-443页.
    ⑧[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506-510页.
    ①Hellwig,System des deutschen Zivilprozessrechts,Bd.Ⅰ,(1912),S.626f.转引自[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②[日]伊藤真.民事诉讼法[M].东京:有斐阁,1998年.第397页.
    ③Lehmann,Der Prozessvergleich(1911),S.116f.转引自[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④Sch nke,Lehrbuch des Zivilprozessrechts(1951),7. Aufl. S.208.转引自[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⑤BGHZ79,71,74=NJW1981,823;Rosenberg/Schwab/Gottwald,§131Ⅲ1c;Eisenreich Jus1999,797.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①[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2页;[日]中野贞一郎,松浦馨,铃木正裕.民事诉讼法讲义(第三版)[M].东京:有斐阁,1995年.第401页.
    ②陈石狮.诉讼标的外的和解[A].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一)[C].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146页.
    ③Samuel R, Cross&Kent D. Syverud, Don’t Try: Civil Jury Verdicts in a System Geard to Settlement,44UCLA L.REV.1,2n.2(1996).
    ④英国民事诉讼规则[Z].徐昕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82-196页.
    ⑤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99页.
    ⑥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⑦397F.3d1370;2005U. S. App. LEXIS2141.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日]石川明.诉讼行为的研究[M].东京:酒井书店,1971年.第6-8页.
    ②[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1-632页.
    ④[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①[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1-255页;[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7-979页.
    ②[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③[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3页.
    ④[日]草野芳郎.诉讼上の和解についての裁判官の和解観の变迁とあるべき和解运営の模索[J].判例タイムズ,1989年.第704号.第28页.
    ①[日]中村宗雄.自然科学对于法学学术体系的启示[J].早稻田法学.第27卷,第1、2号.转引自[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②[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25-830页.
    ③[日]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体系[M].东京:酒井书店,1954年.第309页.
    ④[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第509-510页.
    ⑤[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
    ②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7-328页.
    ③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54年台上字第一〇七五号判例即肯定了这一点。
    ④[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论集(第四卷),第182页.转引自[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常怡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1-226页.
    ③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2):76.
    ①[日]田中成明.现代社会与裁判[M].东京:弘文堂,1996年.第143页.
    ②[日]坦内秀介.法官劝试和解的法的规制(一)[J].法学协会杂志,第117卷,第6号.转引自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2):80.
    ③[日]伊藤真.民事诉讼法[M].东京:有斐阁,2000年.第404页.
    ①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35页.
    ②张嘉军.诉讼和解观与我国诉讼和解制度之重构[J].政治与法律,2009(5):131.
    ①[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①李浩.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A].清华法律评论(第二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张晋红.法院调解的立法价值探究[J].法学研究,1998(5).
    ②Bebchuk, L. A. and M. J. Roe,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October1999, Stanford Law Review52, p.160.
    ①[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7-979页;[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②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6.
    ①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493页.
    ②[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40页.
    ③[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④[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⑥[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论集(第四卷),第182页.转引自[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常怡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①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
    ③[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52-253页.
    ④[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4页.[日]兼子一,松浦馨,新堂幸司,竹下守夫.条解民事诉讼法[M].东京:弘文堂,1986年.第712页.
    ⑤[日]中村英郎.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东京:有斐阁,1955年.第832页.
    ①[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①[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3页.
    ③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2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3.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5页.
    ②397F.3d1370;2005U. S. App. LEXIS2141.转引自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①[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506页.在德国的司法实践中,诉讼代理人经常在附有撤回保留的条件下订立和解,此情形中和解可以附延缓条件或解除条件。撤回能够取消和解,但和解不能由撤回方单方面宣布无效,必须取得另一方的许可。参见BGH LMNr.4zu§1542RVO.转引自[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9页.
    ②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③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④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2):80-81.
    ⑤[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国民事司法法[M].杨艺宁译.陆建平审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4页.
    ①[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②[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72页.
    ③[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75页.
    ④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①[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学讲座双书)[M].东京:弘文堂,1993年.第160-162页.类似观点还可见于[日]小山昇.民事诉讼法(第五版)[M].东京:青林书院,1988年.第441-444页;[日]梅本吉彦.诉讼上和解的效力[A].三月章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民事程序法的革新(中)[C].东京:有斐阁,1991年.第567页.
    ②[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506-510页;
    [日]石川明.关于诉讼上和解的研究[M].东京:庆应通信,1966年.第126页;[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59-261页.
    ③[日]中野贞一郎.请求承认的要件与效力[J].判例时代,第814号,1993年.第11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8-640页.
    ①BGH NJW1985,1962.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
    ②[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981页.
    ③BGH NJW1996,3345,3346.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7-178页.
    ④[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40页.
    ⑤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1页.
    ②BGHZ97,227;MünchKomm/Pecher Rn.90.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40页.
    ①王娣.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债务人异议之诉”[J].政法论坛,2012(1):184.
    ②张永泉.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J].法学家,2011(1):128.
    ④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0页.
    ①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J].法律适用,2006(9):37.
    ②许尚豪.执行和解协议能否作为起诉依据[J].判解研究,2004(6):143-154.
    ③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版)[M].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第19页.
    ④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①王利明.和解协议形成独立的合同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11日,第B03版.
    ②汤维建,许尚豪.论民事执行程序的契约化——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6(1):94-95.
    ③江必新,刘璐.民事执行重大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355页.
    ①黄金龙.不履行执行中的和解协议的救济程序[J].人民司法,2005(11):24.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①Bork,Der Vergleich,Berlin1988,S.236.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3;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8页.
    ②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③江必新,刘璐.民事执行重大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353页.
    ④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⑤许尚豪.执行和解协议能否作为起诉依据[J].判解研究,2004(6):143-154.
    ⑥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上)[M].台北:三民书局,2007年.第195页.
    ①王娣.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债务人异议之诉”[J].政法论坛,2012(1):184-191页.
    ②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
    ④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1页.
    ⑤黄秋坪,张鸿英.执行和解协议不能作为启动民事诉讼的依据[N].人民法院报,2006年10月23日,第6版.
    ①汤维建,许尚豪.论民事执行程序的契约化——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6(1):93.
    ②例如,最高院执行工作办公室1999年4月21日在《关于如何处理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致使逾期申请执行问题的复函》。
    ③黄金龙.不履行执行中的和解协议的救济程序[J].人民司法,2005(11):25.
    ④朱婧,何东宁.执行和解协议对原裁判文书未涉及或不能恢复执行的部分具有可诉性[J].人民司法,2012(8):26-29.
    ⑤黄松有.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①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J].法律适用,2006(9):35.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312-313页.
    ①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②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9-115页.
    ①[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王书江,张雷译.谢怀栻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74页.
    ②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3页.
    ③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页.
    ①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A].民法总则论文选粹[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②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87.
    ③[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①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BandⅠ,Allgemeiner Teil,14. Aufl.,1987,§7Ⅲ.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②Medicus,SAT,§27.转引自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62.
    ③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2.
    ②Foskett,The Law and Practice of Compromise,2nd.Ed.,London,1985,p.3.
    ①[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①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295-297.
    ②Esser/Weyers,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Teilband1,8.Aufl.,1998,S.372.
    ③[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38页.
    ②[日]内田贵.民法Ⅱ(第3版)债权各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第318页.
    ③[日]我妻荣.关于和解与误解的关系[J].法学协会杂志,56卷(4),转引自[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④[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①[日]远藤浩,原岛重义,水本浩,川井健,宽中俊雄,山本进一.民法.契约各论(第4版)[M].东京:有斐阁,1997年.第284页.
    ②Cass.1reciv.,29mai1985,Defrénois1986,art.33690,no8,obs. J. MASSIP.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3.
    ③Staudinger/Marburger,§779,Rn.75,78.转引自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51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8页.
    ③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6.
    ④潘剑锋.论司法确认[J].中国法学,2011(3):45.
    ①[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508页.
    ②[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
    ④唐力.非讼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6):107.
    ①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9页.
    ②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J].法律科学,2012(3):143.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3页.
    ②贾志生、胡德华.突破瓶颈,先行先试:花都法院建立健全多元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J].广州审判,2009(4).
    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课题组.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调研[J].人民司法,2010(23).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6-407页.
    ⑤葡萄牙民法典[Z].唐晓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⑥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①[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4页.
    ②[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二版)[M].刘哲玮,李佳佳,于春露译.傅郁林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徐昕.论私立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③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8-299页.
    ④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④章武生.论我国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兼析大调解与ADR的关系[J].法商研究,2007(6):111;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J].法商研究,2011(1):19.
    ①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
    ②[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8页.
    ④D.2.15;C.Theod.2.9.转引自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①[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15页.
    ①范愉.调解的重构——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下)[M].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99.
    ①邱永清,廖焕国.调解协议的性质及法律效力[J].求索,2007(4):108.
    ③C. BOILLOT, La transaction et le juge, thèse, Paris Ⅰ,2001,p.420et s.转引自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J].人大法律评论,2012(1):114.
    ①[日]小岛武司,伊藤真.诉讼外纠纷解决法[M].丁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②Owen.M.Fiss. Against Settlement,93Yale Law Journal,1984, pp.1073-1090.
    [1]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黄风.罗马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M].陈荣隆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郑玉波.民法债编各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1.
    [7]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戴修瓒.民法债编各论[M].杨艳,何佳馨点校,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9]黄立.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黄立.民法债编各论(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1]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林诚二.民法债编各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4]苏永钦.寻找新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5]陈自强.民法讲义I契约之成立与生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6]陈自强.民法讲义II契约之内容与消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7]杨桢.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9]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0]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卷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1]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2]崔建远.合同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23]李永军.合同法(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24]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25]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6]范愉,李浩.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7]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湛中乐等.行政调解、和解制度研究——和谐化解法律争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29]骆永家.既判力之研究[M].台北:三民书局,1996.
    [30]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1]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2]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3]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4]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5]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6]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37]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8]刘云生.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9]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0]贺海仁.无讼的世界——和解理性与新熟人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1]徐听.论私力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2]左卫民.变革时代的纠纷解决——法学与社会学的初步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3]顾培东.社会冲突和诉讼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4]赵旭东.纠纷与纠纷解决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5]张嘉军.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6]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7]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8]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版)[M].台北:三民书局,1999.
    [49]江必新,刘璐.民事执行重大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50]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51]黄松有.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2]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3]黄风.罗马私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4]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5]陈卫佐.德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6]齐树洁.英国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7]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8]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9]杜宇.理解“刑事和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0]詹建红.刑事诉讼契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1]骆永家.民事法研究Ⅰ[M].台北:三民书局,1997.
    [62]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3]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4]王军.美国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5][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米健,高鸿钧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8][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M].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9][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0][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第33版)[M].张艳译.杨大可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M].陈卫佐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72][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3][日]我妻荣.民法讲义.债权各论中卷二[M].周江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4][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概论IV(契约)[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75][日]滋贺秀三,寺田浩明,岸本美绪,夫马进.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M].王亚新,范愉,陈少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6][日]小岛武司,伊藤真.诉讼外纠纷解决法[M].丁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7][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78][日]三ヶ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M].汪一凡译.黄荣坤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
    [79][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0][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M].林剑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1][澳]娜嘉亚历山大.全球调解趋势(第二版)[C].王福华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2][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国民事司法法[M].杨艺宁译.陆建平审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83][美]A L科宾.科宾论合同[M].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4][美]杰克H弗兰德泰尔等.民事诉讼法(第三版)[M].夏登峻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5][美]斯蒂芬·B·戈尔德堡,弗兰克E·A·桑德,南茜·H·罗杰斯等.纠纷解决——谈判、调解和其他机制[M].蔡彦敏,曾宇,刘晶晶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林毅夫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88][美]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9][美]杰弗里费里尔,迈克尔纳文.美国合同法精解(第四版)[M].陈彦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0][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第二版)[M].刘哲玮,李佳佳,于春露译.傅郁林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1][英] P 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M]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92][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93][意]桑德罗·斯契巴尼.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M].丁玫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94][意]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M].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5]陈自强.民法上和解之效力[J].政大法学评论,1999,(6).
    [96]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J].中国法学,2004,(3).
    [97]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1).
    [98]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99]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A].人大法律评论(2012年卷)(第一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00]王娣.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债务人异议之诉”[J].政法论坛,2012,(1).
    [101]丁南.论民法上的和解[J].政治与法律,2004,(3).
    [102]章武生.论我国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兼析大调解与ADR的关系[J].法商研究,2007,(6).
    [103]张永泉.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J].法学家,2011,(1).
    [104]黄金龙.不履行执行中的和解协议的救济程序[J].人民司法,2005,(11).
    [105]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J].法律适用,2006,(9).
    [106]汤维建,许尚豪.论民事执行程序的契约化——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6,(1).
    [107]张凌,李婵媛.公法契约观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协议J.政法论坛,2008,(6).
    [108]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2003,(3).
    [109]刘承韪.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读J.环球法律评论,2010,(2).
    [110]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J].法治论丛,2009,(1).
    [111]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2).
    [112]周建华.司法调解的契约化[J].清华法学,2008,(6).
    [113]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J].法商研究,2011,(1).
    [114]范愉.行政调解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6).
    [115]范愉.调解的重构——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下)[M].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
    [116]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117]白迎春.日本“辩论兼和解”的民事审判方式[J]太平洋学报,2009,(11).
    [118]张嘉军.诉讼和解观与我国诉讼和解制度之重构[J].政治与法律,2009,(5).
    [119]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20]黄为之.和解合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1]Esser,Weyers. Schuldrecht,Band II,Besonderer Teil,8.Aufl.[M].Heidelberg:C. F. Müller,1998.
    [122]Reinhard Bork. Der Vergleich[M].Berlin:Duncker&Humblot,1988.
    [123]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Erster Band,Allgemeiner Teil,14. Aufl.[M].München:C.H.Beck,1987.
    [124]Medicus,Larenz. SchuldrechtⅠ,Allgemeiner Teil,18. Aufl.[M].München:C.H.Beck,2008.
    [125]Kübler. Feststellung und Garantie[M].Tübingen:J.C.B. Tübingen,1967.
    [126] Ebel,Berichtung. Transactio und Vergleich [M]. Tübingen:J.C.B. Tübingen,1978.
    [127][日]遠藤浩,原島重義,水本浩,川井健,広中俊雄,山本進一.民法(6)契約各論(第4版)[M].東京:有斐閣,1997.
    [128][日]内田貴.民法Ⅱ(第3版)債権各論[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1年.
    [129][日]鎌田薰,加藤新太郎,须藤典明,中田裕康,三木浩一,大村敦志.民法III(第2版)债权各论[M].東京:東京评论社,2010.
    [130][日]梅謙次郎.和解論:仏語版[M].東京:信山社,2002.
    [13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訴訟法[M].東京:弘文堂,1993.
    [132][日]草野芳郎.和解技術論:和解の基本原理[M].東京:信山社,2003.
    [133][日]中村英郎.论裁判上の和解[A].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卷)[C].東京:有斐阁,1955.
    [134][日]草野芳郎.诉讼上の和解についての裁判官の和解観の变迁とあるべき和解运営の模索[J]判例タイムズ,704号,1989.
    [135][日]廣田尚久.紛争解決学講義[M].東京:信山社,2010.
    [136][日]小山昇.民事訴訟法(第五版)[M].東京:青林书院,1988.
    [137][日]三宅正男.契約法各論(下卷)(第一版)[M].東京:青林书院,1988.
    [138]O. M. Fiss. Against Settlement[J].Yale Law Journal,Vol.93,1984.
    [139]David Foskett.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Compromise [M].London:Sweet&Maxwell,2002.
    [140]Elizabeth A.Martin.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Fifth Edition)[M].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141]Basil Markesinis,Hannes Unberath,Angus Johnston. The German Law ofContract,A Comparative Treatise [M].Oxford and Portland,2006.
    [142]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 [M]New York: Aspen Law&Business,1999.
    [143]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M].West Group,2004.
    [144]Hugh Collins. The Law of Contract.(Fourth Edi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5]Lucian Arye Bebchuk,Mark J. Roe.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J]. Stanford Law Review,Vol.52,1999.
    [146]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147]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with Forms.
    [148]Meierhenrich Jens. Varieties of Reconciliation[J].Law and Social Inquiry,Vol.33,2008.
    [149]Christodoulidis,Emilios A,Scott. Lethe's Law:Justice,Law and Ethics inReconciliation [M].Oxford:Hart Publishing,2001.
    [150]Guenter Treitel. The Law of Contract [M] London:Thomson/Sweet&Maxwell,2003.
    [151]Robert H. Mnookin. Beyond Winning:Negotiating to Create Value in Deals andDisputes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52]Davis G. Partisans and Mediators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53]Woodley. Saving the Summary Jury Trial:A Proposal to Halt the Flow ofLitigation and End the Uncertainties [J].Journal of Dispute Resolution,1995.
    [154]Hall Laura R,Kazemi Nahal. Recent Developments-Prospects for Justice andReconciliation in Sierra Leone [J].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44,2003.
    [155]Reinhard Zimmermann. The New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 [M].New York:Clarendon Press Oxford,2005.
    [156]Koutnatzis,Stylianos Ioannis G. Social Rights as a Constitutional Compromise:Lessons from Comparative Experience [J].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Vol.44,2005.
    [157]Hunter Rosemary, Keyes Mary. Changing Law: Rights, Regulation, andReconciliation [M]Ashgate,2005.
    [158]Lord Woolf. Access to Justice:Interim Report to the Lord Chancellor on the CivilJustice System in England and Wales(1995)[M].London:Lord Chancellor'sDepartment,1995.
    [159]Lord Woolf. Access to Justice:Final Report to the Lord Chancellor on the CivilJustice System in England and Wales(1996)[M].London:Lord Chancellor'sDepartment,1996.
    [160]Jerome A.Cohen. Mediation in the Eve of Modernization [J].California lawReview,Vol.54,2001.
    [161]M Galanter. A Settlement Judge is not a Trial Judge:Judicial Medi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12,1985.
    [162]Alexander Nadja. Global Trends in Mediation [M].Netherlands:Kluwer LawInternational,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