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丘吉尔说:“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并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人类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尊严和幸福是人类社会永不褪色的理想,它们可以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但个人无法单独实现它们,需要一个彼此负责的社会。
     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尊严和幸福的基础,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和现代社会的主要领域,其发展水平是考量现代政府责任品质和责任能力的根本标尺。
     社会需要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是在理论与实践互相扬弃的过程中实现的。公共服务是在近现代西方社会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西方国家在公共服务发展中进行了政府化、市场化、社会化等主要途径的实践,并伴随着公共服务的理论本土化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替与融合是西方公共服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共同轨迹,也反映西方公共服务发展的责任取向的演变。从根本上看,责任实现是西方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追求,西方公共服务发展在于责任实现的程度。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两方面不足,不少公共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与公共服务的本质和发展存在着偏离,对关系到公共服务目标最终实现的责任机制研究不够。甄别西方公共服务中的责任理论和审视西方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治理实践,全面深入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困境和责任实现的出路,是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发展中一项紧迫、重要的课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意图所在。
     论文从公共服务理论确立和发展逻辑的基石—人性假设的讨论和预设为起点,以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机制为主线,分析论证责任与公共服务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对西方主要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理论演变的分析和总结,构筑论文研究的理论前提;进而以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中责任履行呈现一种多维交织、内外相扣的系统困境为主要问题,利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我国公共服务责任履行的弊端;并通过制度的方法分析我国行政体制多元化下的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特征和优劣,把握公共服务责任机制是一种多元多层的制度体系,制度的有效性对公共服务责任机制起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案例研究是获得科学认识的有效方法,剖析我国发展不同程度的地区公共服务责任改革,透视西方主要国家公共服务责任治理的实践,是我国公共服务责任机制创新必要条件。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尝试构建我国公共服务责任机制及有效性的一般框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内容逐步展开:
     首先是理论评析,包括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人性假设讨论、预设和西方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主要理论考察。对于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常见的却取向截然相反的“经济人”和“公共人”人性假设进行合理评析,在综合这两类人性假设基础上,根据公共服务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尝试提出“责任人”作为公共服务理论逻辑前提的设想,并论证公共服务与责任的内在关系;同时,对西方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理论概貌、理论演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并对西方公共服务理论所存在的共性、价值及限度给予较全面的评价。
     其次是问题及其分析,包括我国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困境和围绕责任困境的三个角度的分析,分别是系统、制度、实践的分析。责任困境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继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描述我国公共服务责任制度现状基础上,从内外两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公共服务责任体制及责任治理存在的多方面的弊端;责任机制是一种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特别行政区、普通行政区及民族地区三元行政体制下的现有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制度环境、制度构成及优劣;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发展是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从责任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西方主要国家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改革的案例,并对中西两域公共服务责任治理进行比较。
     最后是构建和对策,包括我国公共服务责任机制一般构建和创新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对策。一般构建主要围绕公共服务中责任的界定、发现、责任的履行和监控、公共服务责任机制有效性来展开;综合论文前述各章节的分析和论证,并结合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实际,提出创新我国公共服务责任机制,需要从公共服务的人性理念、理论发展、系统革新、制度变迁和绩效评估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本论文以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机制为研究对象,认为西方公共服务责任理论和实践都沿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替与超越演变轨迹,我国公共服务责任履行面临是一种系统困境。公共服务发展的根本在于完善公共服务责任机制,责任实现的效果在于责任机制包含的制度体系有效性程度。采用广视域、多方法的分析和论证,使公共服务的责任机制的研究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都有一定的提升,利于促进我国公共服务责任机制的创新,对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Churchill said:"The price of nobility and greatness is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beings, bu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the happiness of mankind. The dignity and happiness of human society are never fading ideals, and they can become the state of pers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the individual cannot achieve them, they need a responsible society for each other. Public servi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s dignity and happiness in modern society, and it is the main function of modern government and the main field of and the modern societ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being the fundamental target considering modern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ed promotes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and public service reform is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ubletting each other. Public service is produced and developed in the modern western social context. Western countries practice the main ways of government, marketing, socializing and so on when developing the public service, and they are accompanied by the localization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The alternation and fus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is a common path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and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it also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From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 responsibility realization is the common pursuit of the western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is the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two def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devi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it is not enough to research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concerning the ultimately achievement about the goal of public service. It is an urgent, important pro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reform in China to screen the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and to examine responsibility governance practice in western public service, and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the way of plight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the inten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and development of logic, i.e.,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discussion and presupposition, and i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n public services as the main line, and it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ublic service, combined with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about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theory, then it constructs the theory prerequisite of the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leaving, buckled system dilemma when performance our country's public services' duty as the main problem. it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by system method; And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and bad of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diversifi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by system method. and grasp that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s the system of a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layer,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system decides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Practice is the source of theory, and case stud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gain scientific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nnovation to analyze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reform in the area of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and to perspective the practice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governance in major wester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construct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and its validit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gradually:The first is the theory evaluation, including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discussion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the main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western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t analyzes the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between the common but opposite value orientation "economic person" and "public man", in the public service theory. by synthesizing the two types of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it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responsibility" as the idea of public service theory logic premise, and demonstrat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and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theoretical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western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theory, and giv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the similarity, value and limitation of the western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s.
     The second is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responsibility dilemma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sis of three angles around the responsibility dilemma:the system, institution, practice. Responsibility dilemma is a major problem in our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on basi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institution in China; it explores many aspects of malpractice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ance from two dimensio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it analyzes the system environment, system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the three-elem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cludi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ordinary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ethnic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has the attribute of practice,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responsibility,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s and analyses the case of all kind of public service in developed area, underdeveloped area and western main countries, and compares the two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last is to construct and mak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ng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general construction spread mainly around the definition, discovery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service, the performance and monitoring of respon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foregoing chapter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at in order to innovate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we need to reform in five aspects in the area of public service the concept of humanity, the public service theory development, system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n public services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thinking that the western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evolutes all along the alternating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is facing a kind of system trouble. The basic of public service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achieving responsibility lies in the effectiveness the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contains. By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wide field of view and multi method, they will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ness, systematic, deepness of the research about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 it will benefit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and it has ver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引文
① 张菊梅.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2):67
    ② 任立兵、李冰.中西城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4
    ③ Mulgan, Richard, Comparing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 (1):12
    ① 郑恒峰.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反思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37
    ② 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42
    ③ 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l(6):79
    ④ [挪威]安妮·博格.通过规制实践建立责任与信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9
    ① [挪威]安妮·博格.通过规制实践建立责任与信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9-10
    ② 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38
    ③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论法治反腐—④ 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6
    ① 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6
    ② 转引自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33
    ③ 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ll:19
    ④ 淮建军、刘新梅.前引书:97
    ① 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7
    ② 马庆钰.公共服务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1):58
    ① 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6
    ②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
    ③ 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六种权利[J].时事报告2006(6):42
    ④ 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112
    ①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6
    ② 李军鹏.前引书:2-3
    ③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④ 石国亮等.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0
    ⑤ 胡锦涛在2008年2月23日中共政治局“建设服务型政府”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
    ①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6
    ②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前引书:97
    ① 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ll:3
    ②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7
    ③ 转引自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9
    ④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前引书:97
    ①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7-98
    ② 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③ [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5
    ④ 石国亮等.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52
    ① 转引自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8
    ② 黄恒学等.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25-26
    ③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19
    ④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① 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7
    ②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61-62
    ①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63
    ② 李军鹏.前引书:66
    ③ 淮建军、刘新梅.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7):97
    ① 李军鹏.当代西方责任政府理论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7辑),2008:128-129
    ② 转引自杨欣.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5
    ③ 转引自杨欣.前引书:6
    ① 杨欣.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
    ② 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l:15
    ③ 转引自曾维和.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基于服务需求复杂性的一项探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④ 转引自石国亮等.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45
    ⑤ 转引自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9
    ⑥ 转引自李军鹏.当代西方责任政府理论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7辑),2008:130
    ① 转引自李军鹏.当代西方责任政府理论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7辑),2008:127
    ② 转引自李军鹏.前引书:135
    ③ 转引自李军鹏.前引书:123
    ①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6
    ② 转引自石国亮等.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44
    ③ 高尚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责任[A].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
    ④ [美]丽莎·乔丹、[荷兰]彼得·范·图埃尔.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M].康晓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译者前言:2
    ⑤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68-69
    ① 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① 转引自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0
    ② 陈振明等.前引书:9-10
    ① 陈昌盛、蔡跃洲.中国经济时报[N].2007,l,22,第005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6:1574.
    ② 唐雪梅.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74
    ③ 聂海洋.责任内涵的新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2009(1):55.
    ④ 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6):99
    ① 转引自徐宗良.权利、义务、责任的内涵探讨[J].道德与文明,2009(4):41.
    ② 转引自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Ⅱ)[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9.
    ③ 聂海洋.责任内涵的新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2009(1):53.
    ④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29.
    ⑤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6
    ① 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0
    ② 聂海洋.责任内涵的新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2009(1):52
    ① Schwartz, S. H.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altruism.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 Press,1977:221-279
    ② 许柏林.强化党务政务理念中的“责任意识”[J].理论前沿,2003(22):40
    ① 高兆明.道德责任: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1):7
    ①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M].肖肀译,中译本:10
    ②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前引书:236
    ③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前引书:10
    ④ 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J].理论探讨,2006(3):121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83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57
    ③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58
    ④ 彭和平、竹立家.前引书:156
    ⑤ 转引自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5
    ① 刘海涛、陈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安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4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① 谢金林.公共人:公共行政人性范式的重构[J].求索,2008(4):9l
    ② 陈永章.公共人——一种基于公共行政的人性假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4
    ③ 韩强.论党内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与创新思路[J].长白学刊,2006(5):12-13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80
    ③ 刘海涛、陈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安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43
    ① 陈庆云等.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J].中国行政管理,2005(6):40
    ② 孙伯强.公共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J].云南社会科学,2008(1):1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9
    ② 转引自潘轶斐.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06
    ② 翟学伟.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J].开放时代,2011(6):95
    ① 姚尚建.论中国政府人研究的人性假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4l
    ② 翟学伟.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J].开放时代,201l(6):10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669l
    ① 孙健敏.研究假设的有效性及其评价[J].社会学研究,2004(3):35
    ②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9
    ③ 彭和平、竹立家.前引书:143
    ① 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社会学研究,1999(2):122
    ② 陈庆云等.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J].中国行政管理,2005(6):42
    ③ 教军章.理性行政人的身份特征与价值表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5):28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6
    ② 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假设[J].社会科学,2005(8):82-83
    ① 蔡乐渭.公共服务的发展与行政法的新任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8(6):26
    ① 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J].中国行政管理,2004(3):65
    ② 黄玉妹.地方政府经济人过渡趋利行为及解决路径.东南学术,2010(5):75
    ③ 参见周光辉、殷冬水.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2006(12):102关于政府为何要捍卫社会公正,与会代表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维护社会公正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府是否作为,政府的表现如何,往往与政府合法性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这完全是由政府自身属性决定的,改善所有政治共同体成员的生存境遇,是政府权力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① 陈国权、吴帅.责任政府的公共服务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4):196
    ② 关于公务法人,一般是国家或地方团体认为某种公务的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由行政机关直接管理不妥当时,为增加管理机构的自主能力而创设的一种法人。
    ① 对于非分配约束,参见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J].中国行政管理,2009(6)“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这一本质区别使得某些特定的活动只能由非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组织来承担。
    ② 叶贵仁.行政领导责任:西方行政学的视野[J].理论探讨,2007(1):124
    ① 张康之.寻找行政道德的原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0(2):13
    ② 刘祖云.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7
    ③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83
    ① [美]詹姆斯·S.鲍曼.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② [美]艾伦·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冯周卓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6
    ① 龚蔚红、周光辉.社会正义与政府责任[J].太平洋学报,2010(3):18
    ②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论法治反腐—③ 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5
    ③ 卜广庆.政府责任的宏观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19
    ④ [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① 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1-23
    ① 陈国权、吴帅.责任政府的公共服务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4):19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79:415
    ③ 马庆钰、杨庆东.公共服务的理性及其运作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19
    ① 陈昌盛、蔡跃洲.中国经济时报[N].2007,1,22,第005版
    ① 王中汝.行政人何以成为公共人:事实与价值之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1):
    ① 马庆钰、杨庆东.公共服务的理性及其运作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20
    ② [英]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9-90
    ③ 200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8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3
    ② 彭和平、竹立家.前引书:23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6
    ②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M].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中译本序言:11-14
    ① 曾维和.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基于服务需求复杂性的一项探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
    ① 曹剑光.西方公共服务法律思想渊源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64
    ① 曹剑光.西方公共服务法律思想渊源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65
    ② 楚德江.新控权论:构建双重责任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51
    ③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7
    ① 曹剑光.西方公共服务法律思想渊源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64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252
    ① 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78
    ①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333-334
    ② 何海兵.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J].学术交流,2006(4):127
    ① [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永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1
    ② [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曹永先译,团结出版社,1999:7
    ③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6
    ④ [美]赫伯特·西蒙.前引书:106
    ① [美]彼得·F.德鲁克管理实践[M].帅鹏等译,工人出版社1989:157
    ② [美]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第四版)[M].傅严、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
    ③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3
    ① 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
    ② 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5l
    ①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74-75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4l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6
    ② 彭和平、竹立家.前引书:153
    ③ 转引自董礼胜、李玉耘.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J].政治学研究,2010(1):67
    ④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商务印书馆,1998:67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7l
    ①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25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63
    ③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63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92
    ② 陈世香、李韫伟.西方行政学视角中的管理主义公共利益观评析[J].行政论坛,2010(2):90-91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4l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270
    ②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00
    ①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译者前言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253
    ① [美]詹姆斯·S.鲍曼.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7
    ②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7-118
    ①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0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2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前引书:25-42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0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前引书:81
    ①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7
    ① 主要参考[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译者前言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前引书:135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8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93
    ②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32
    ①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3-155
    ② 丁煌、张雅勤.公共性:西方行政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趋向[J].学海,2007(4):113
    ① 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0
    ②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44-46
    ③ [美]赫伯特·西蒙.前引书:6
    ① [美]詹姆斯·S.鲍曼.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4
    ②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05-207
    ① 吴春华.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245
    ②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
    ③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2l
    ① 张再林.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2
    ② 董礼胜、李玉耘.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J].政治学研究,2010(1):65
    ① 唐兴霖、尹文嘉.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1(2):180
    ② 肖瑶、黄江松.整体型政府: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新目标[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4
    ① 汪大海.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78-79
    ② 马骏、颜昌武.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6
    ③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16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71-75
    ①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6
    ②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2-93
    ① 宁骚.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J].新视野,2012(1): 18
    ① 颜佳华、王敬宇.行政学理论是如何生成的?—社会建构论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9):115
    ① 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0月
    ① 王旭、顾昕.政府能力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治理变革[J].学术月刊,2006(4):25
    ② 杨雪冬.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中国的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55
    ① 林尚立、王华.政府的使命在于创造治理[J].学术月刊,2006(5):22
    ② 张洪武.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责任治理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1):48
    ① 张兆国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14l
    ②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论法治反腐—③ 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4
    ① 汪玉凯.现阶段中国公共服务的突出矛盾与政府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1,30,第005版
    ① 杨开锋、吴剑平.中国责任政府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1(5):107
    ② 孔超.公共服务制度的系统构建——论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7(2):64
    ① [美]丽莎·乔丹、[荷]彼得·范.图埃尔.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M].康晓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译者前言
    ② 李春.嬗变与重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服务模式转型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
    ① 姚锐敏.行政责任机制的价值承载与基本意蕴[J].行政论坛,2011(5):64
    ②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8-49
    ① 汪玉凯.现阶段中国公共服务的突出矛盾与政府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1,30,第005版
    ② 金太军.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9(7):67
    ① 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18
    ②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9
    ③ 刘小康.前引书:50
    ① 迟福林.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攻坚的重要目标[N].中国改革报,2007,3,8
    ① 赵黎青.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的基本基本原则[N].学习时报,2008,11,3
    ② 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28-29
    ① 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41):42
    ① 林敏.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8):145
    ② 陈昌盛、蔡跃洲.中国经济时报[N].2007,1,22,第005版
    ①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56-357
    ② 沈荣华、王波.论地方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J].理论探讨,2004(5):14
    ① 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4
    ②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10
    ①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8
    ②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的若干反思[J].新视野,2009(1):45
    ③ 刘小康.前引书:46
    ④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8
    ⑤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47
    ① 此分类法主要参考张康之教授关于行政伦理关系的分类,张康之、李传军主编.行政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8
    ② 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① 王美文.公共行政之技术性责任与道德性责任间关系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19
    ② 转引自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 80
    ① 尼克·蒙塔古.英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和专业化过程[J].社会保险研究,2005(5):37-41
    ② [德]克里斯托弗.理查德德.德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下)[J].孙晓莉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94
    ③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329
    ④ 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52
    ⑤ 刘祖云.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范式转化[J].学术论坛,2006(3):13
    ① 李建华、李好.论行政忠诚的责任困境及其消解[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3):39
    ② 王一星.“差序格局”给公务员带来的责任困境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17
    ①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324
    ② 朱维究.前引书:326
    ③ 王玲艳、刘颖.西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背景、运行机制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 l(5):9
    ① 姚锐敏.行政责任机制的价值承载与基本意蕴[J].行政论坛,2011(5):68
    ②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的若干反思[J].新视野,2009(1):47
    ①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的若干反思[J].新视野,2009(1):45
    ② 蒋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国实践[J].行政论坛,2011(5):53
    ③ 蒋瑛.前引书:53
    ① 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329
    ① 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52
    ② 楚德江.新控权论:构建双重责任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51
    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75
    ① 陶一桃.前引书:75
    ② 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75
    ① 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79
    ② [德]克里斯托弗.理查德德.德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下)[J].孙晓莉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94
    ① 陈瑞莲、邹勇兵.香港高官问责制: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58
    ②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10
    ③ 林敏.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8):142
    ④ 贾康.公共财政:以政控财以财行政[N].第一财经日报,2006,9,4,记者陈黛
    ① 吕开颜、杨道匡.澳门财政支出特点分析和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6):87
    ② 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74
    ③ 陈毅.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政府责任的变化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69
    ① 陶一桃.前引书:75
    ② [加]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A].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C].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139
    ③ 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73
    ① 陶一桃.前引书:76
    ①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0: 35
    ② 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72
    ① 江正平、贺程.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J].华东经济管理,2009(4):151
    ② 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96
    ① 罗自刚.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公共行政变革的生态学解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16-17
    ① 闫晶.《基本法》架构下的特区政制及其实践[J].行政法学研究,201l(2):52-53
    ① 闫晶.《基本法》架构下的特区政制及其实践[J].行政法学研究,2011(2):55
    ① 王嘉琪、程熙.香港特区行政主体体制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31
    ① 滕世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20
    ② 林敏.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8):141
    ③ 郭小聪、刘述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与出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154
    ①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对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09(4):64
    ① 孙玉刚.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分析研究的理论视角[J].学术探索,2011(1):90
    ② 靳江好、施文波.全国首次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4(2):14
    ① 靳江好、施文波.全国首次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4(2):12
    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29
    ① 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3):46-47
    ② 李征.论香港社会保障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6(6):102
    ③ 杨蕊.香港公共服务改革的模式[J].晋中学院学报,2008(2):43
    ① Efficiency Unit, Step-by-Step Guide to Performance measurement[Z]. January 2000
    ② 龙国智.香港公共服务模式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8-9
    ① 伍凤兰、黄渭.香港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十周年研讨会,2007:245
    ② http://search.info.gov.hk/
    ③ 伍凤兰、黄渭.前引书:246
    ④ 伍凤兰、黄渭.前引书:242-243
    ① 党勇.香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9(5):77
    ② 吴传清.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浅析[J].港澳观察,1997(11):23
    ③ 马小娟.行政生态学的中美行政改革比较[J].理论探索,2006(6):142
    ① 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30
    ① 高尚全.新起点上的中央地方关系[N].北京日报,2007,4,2,第020版
    ② 滕世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22
    ① 郭小聪、刘述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与出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155
    ① 党秀云、辛斐.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战略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34.
    ② 靳江好.施文波全国首次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4(2):12
    ③ 李俊清、陈旭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73
    ① 李曦辉.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制度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12-13
    ② 张劲松.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1):80-82
    ③ 李春林.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特点探要[J].理论研究,1999(6):15
    ④ 陈旭清、赵会、向娟.民族地区政府购买NGO服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7):84.
    ① 常亚南.主体功能区划分下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5): 37-38
    ① 宋才发、周丽莎.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机制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墨玉、策勒、洛浦三县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4):19
    ① 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41):45
    ① 李俊清.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24
    ① 张定淮.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A].陈广汉等主编.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C].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56
    ② 刘兆佳等(2004)认为政治认受性是指公民视国家及其制度、官员或政策为道德上正确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程度,其来源包括管治表现、习惯、历史、宗教或族群认同、管治程序等。
    ①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7(1):19
    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引书:20
    ③ 郭小聪、刘述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与出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156
    ① 李俊清.试论民族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9(7):78-81
    ② 陈全功、程蹊本.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现状水平的衡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97
    ① 李俊清.略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J].新视野,2007(4):45
    ① 潘文轩.公共服务“中部塌陷”现象研究:表现成因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4):62
    ② 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J].财会研究,2008(2):16
    ① 转引自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41):43
    ② 陈国营.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实施管办分离的路径选择[J].兰州学刊,2009(11):114
    ① 云南经济日报,2013,1,14第01版记者李配亮
    ① 徐鸿武、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年鉴(2012)[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85
    ② 郑克强.政府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案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8
    ③ 徐鸿武、孙晓莉.前引书:85
    ① 徐鸿武、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年鉴(2012)[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85
    ② 徐鸿武、孙晓莉.前引书:130
    ① 潘文轩.公共服务中部塌陷现象研究:表现成因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4):61
    ① 徐鸿武、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年鉴(2012)[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85
    ② 徐鸿武、孙晓莉.前引书:85
    ① 徐鸿武、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年鉴(2012)[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85
    ② 徐鸿武、孙晓莉.前引书:129
    ③ 徐鸿武、孙晓莉.前引书:128
    ① 解放日报,2011,3,20,第001版记者陆一波
    ② 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14
    ①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 5
    ① 杨欣.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84-86
    ② 郑克强.政府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案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5-276
    ③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M].人民出版社,2011:41-56
    ④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引书:41-56
    ① 李彬.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及其评价[J].管理世界,2002(4):142
    ① 任立兵、李冰.中西成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3
    ② 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78
    ③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
    ④ 李军鹏.论政府绩效责任机制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2(2):47-48
    ⑤ 宋世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理论学刊,1999(3):106
    ① 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J].政治学研究,2009(3):112
    ② 宋世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理论学刊,1999(3):107
    ③ 周学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34-36
    ① 张菊梅.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2):67-68
    ① 转引自李东云.从政府责任机制的转变看新公共管理模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57
    ②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Board (LGMB). Flexible Working:Working Patterns in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Wilder Economy[R].London:LGMB,1997.
    ① 张菊梅.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2):67-68
    ② 曾维和.基于公民本位的英国公共服务实践模式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73
    ③ 周学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37
    ④ 胡琳琳、郝庆福.英国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5):15
    ① 雷昆.英国布莱尔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模式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19-21.
    ② 曾维和.基于公民本位的英国公共服务实践模式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76
    ③ 李树林.公共服务市场化中西比较及启示[J].理论研究,2008(1):31
    周晓丽、党秀云.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3):126
    ① 陈振海、杨凯杰.美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J].党政论坛,2004(3):46
    ② 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以美国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0(6):19
    ③ 陈振海、杨凯杰.美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J].党政论坛,2004(3):47
    ① 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J].政治学研究,2009(3):113
    ② 胡伟、杨安华.前引书:106
    ① 市场化逆转可理解为倒合同外包,指政府将以前外包了的公共服务收回而重新由政府提供。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J].政治学研究,2009(3):109
    ② [德]迪特.格伦诺.德国公共服务的特点及未来发展[J].继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50
    ① 刘志昌.德国公共服务体制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2(8):38-39
    ② [德]克里斯托弗.理查德德.德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上)[J].孙晓莉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93
    ① [德]克里斯托弗.理查德德.德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下)[J].孙晓莉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92
    ② [德]迪特.格伦诺.德国公共服务的特点及未来发展[J].继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50
    ③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7
    ④ 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108
    ① 周晓丽、党秀云.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1):34-35.
    ① 高小平、林震.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发展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3):70
    ② 高小平、林震.前引书:71
    ① 高小平、林震.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发展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3):71-72
    ② 程样国、韩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4(4):135
    ① 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8(7):108
    ① 陈江.西方公共服务“准”市场化合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2(1):83
    ② 李树林.公共服务市场化中西比较及启示[J].理论研究,2008(1):30
    ③ [德]迪特.格伦诺.德国公共服务的特点及未来发展[J].继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54
    ① 世界银行:让服务惠及穷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6-52
    ② 陈敬德.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8(1):95
    ① 李文军、唐兴霖、赵俊梅.地方官员、捕蝇纸效应与公共服务支出的关系[J].华东经济管理,2012(7):31
    ② 黄伟、高玉.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新视野,2010(5):36
    ① 王玲艳、刘颖.西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背景、运行机制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学期教育研究,2011(5):13
    ① 李树林.公共服务市场化中西比较及启示[J].理论研究,2008(1):30
    ② 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41
    ③ 任立兵、李冰.中西成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5-66
    ④ 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理念与战略重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98
    ① 任立兵、李冰.中西成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6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25
    ① 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111
    ② 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8
    ③ 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l(4):80
    ① 贾后明.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社会分配的责任困境[J].学术论坛,2008(11):49
    江正平、贺程.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J].华东经济管理,2009(4):152
    (?) 李瑞昌.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政策空传”现象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3):59
    ① 曹闻民.论公共服务改革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0(10):40
    ① 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公共服务与中国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
    ② 孙录宝.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浅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0(4):16
    ① 马英.完善企业公共责任机制、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72
    ① 李辉生.论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6(7):64
    ② [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98
    ① 潘轶斐.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② 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142
    ① 吴威威.公民责任:逻辑前提与政治确证[J].唐都学刊,2011(1):22
    ① 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0月
    ② 王玉明.论政府的责任伦理.岭南学刊[J].2005(3):5
    ① [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41
    ② 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兼论转轨中政府的大小问题[EB/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http: //www.cuhk.edu.hk/ics/21c.2003-12-31
    ③ 李蔬君.政府责任的逻辑前提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98
    ① 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于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7(3):19-20
    ② 金太军.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9(7):71
    ③ 江正平、贺程.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J].华东经济管理,2009(4):152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52-155
    ②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69
    ③ 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4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71
    ① 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J].学术研究,200l(11):73
    ② 陈国营.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实施管办分离的路径选择[J].兰州学刊,2009(11):114
    ③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5
    ④ 滕世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7
    ① 詹姆斯·S.鲍曼.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 周光辉、殷冬水.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102
    ③ 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2(3):18
    ① 吴忠民.走上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封面题记
    ① 艾伦·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冯周卓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4-65
    ② 艾伦·劳顿.前引书:65-80
    ③ 李建华.中国官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69-276
    ④ 艾伦·劳顿.前引书:79
    ① 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3
    ②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l0:5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24
    ①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23-124
    ②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45
    ③ 毛寿龙主编.前引书:146
    ① 胡伟.如何借鉴国际行政学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98
    ② 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起的批评与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2007(9):46
    ① 汤浩.中国公共行政学构建路径的理性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6):76
    ② 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277
    ① 周光辉、殷冬水.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102
    ① 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J].学术研究,2001(11):74
    ②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56-357
    ③ 林尚立.前引书:356-357
    ①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50-152
    ② 李砚忠.多重竞争模式和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15
    ③ 李砚忠.前引书:15
    ① 孔超.公共服务制度的系统构建——论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7(2):66
    ② 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5
    ① 转引自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4
    ② 林尚立、王华.前引书:24
    ① 俞雅乖.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10(1):114
    ② 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24
    ③ 林尚立、王华.前引书:24
    ① [德]迪特·格伦诺.德国公共服务的特点及未来发展[J].继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49
    ② 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J].学术研究,2001(11):72-74
    ① 沈荣华、王波.论地方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J].理论探讨,2004(5):15
    ② 陈瑞莲.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4(1):49
    ① 滕世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7
    ② 林敏.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8):139
    ③ 林敏.前引书:140
    ④ 于凤荣.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J].行政论坛,2004(9):30
    ① 转引自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42):42
    ② 张再欣.香港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J].中国行政管理,2006(3):25
    ① 转引自李军鹏.论政府绩效责任机制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2(2):47
    ② 李军鹏.前引书:47
    ③ 张超、安宇.公共决策中的责任机制[J].行政论坛,2004(5):45
    ④ 王美文.公共行政之技术性责任与道德性责任间关系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19
    ① 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
    ② 王伟同.中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19
    ① 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3
    ②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① 李俊清.略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J].新视野,2007(4):45
    [1]陈国权等.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2
    [5]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公共服务与中国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胡伟.政府过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黄恒学、张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l
    [8]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敬乂嘉.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1]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建华.中国官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5]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人民出版社,2009
    [16]李晓园.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连玉明、武建忠.中国政府创新案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0]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1]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M].人民出版社,2006
    [22]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79
    [24]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5]石国亮、张超等.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6]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7]汪玉凯.界定政府边界——汪玉凯谈政府改革[M].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
    [28]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9]王锋.行政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0]王国贞、张天旺.责任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1993
    [31]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M].人民出版社,2008
    [32]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3]王千华、王军.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l0
    [34]王伟同.公共服务绩效优化与民生改善机制研究-模型构建与经验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5]吴春华.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6]吴忠民.走上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封面题记
    [37]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8]徐鸿武、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年鉴(2012)[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9]杨冠琼.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0]杨欣.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4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2]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M].人民出版社,2008
    [43]曾维和.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变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4]张定淮.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性质、困境与发展[A].陈广汉等主编.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C].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5]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6]张国庆.典范与良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8]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9]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0]张听、李泉.行政组织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公共预算读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53]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2]鲍曼.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M].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德鲁克.管理实践[M].帅鹏等译,工人出版社1989
    [8]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曹永先译,团结出版社,1999
    [9]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A].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C].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
    [101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古德塞尔.为官僚制辩护——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第四版)[M].张怡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13]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M].孙健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第四版)[M].傅严、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
    [1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17]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8]莱恩.新公共管理[M].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9]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冯周卓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丽莎·乔丹、彼得·范·图埃尔.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M].康晓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1]利菠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方仁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23]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
    [24]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宋涛译,2007
    [26]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永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7]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9]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30]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1]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责任与控制[M].华夏出版社.杨韶刚译,2002
    [32]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3]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德]迪特.格伦诺.德国公共服务的特点及未来发展[J].继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2][德]克里斯托弗.理查德德.德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下)[J].孙晓莉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安妮·博格.通过规制实践建立责任与信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
    [4]蔡乐渭.公共服务的发展与行政法的新任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8(6)
    [5]曹剑光.西方公共服务法律思想渊源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1)
    [6]常亚南.主体功能区划分下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11(5)
    [7]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J].财会研究,2008(2)
    [8]陈国权、吴帅.责任政府的公共服务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4)
    [9]陈国营.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实施管办分离的路径选择[J].兰州学刊,2009(11)
    [10]陈江.西方公共服务“准”市场化合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2(1)
    [11]陈敬德.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8(1)
    [12]陈庆云等.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J].中国行政管理,2005(6)
    [13]陈全功、程蹊本.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现状水平的衡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14]陈瑞莲.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5]陈旭清、赵会、向娟.民族地区政府购买NGO服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7)
    [16]陈毅.建国六十年来中国政府责任的变化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17]陈永章.公共人——一种基于公共行政的人性假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8]陈振海、杨凯杰.美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J].党政论坛,2004(3)
    [19]程样国、韩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20]党秀云、辛斐.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战略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
    [21]党勇.香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9(5)
    [22]丁煌、张雅勤.公共性:西方行政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趋向[J].学海,2007(4)113
    [23]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24]董礼胜、李玉耘.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J].政治学研究,2010(1)
    [25]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社会学研究,1999(2)
    [261]高小平、林震.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发展与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27]高兆明.道德责任: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8]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
    [29]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
    [30]郭小聪、刘述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与出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31]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对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09(4)
    [32]韩东.当代西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民主政治理据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
    [33]韩强.论党内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与创新思路[J].长白学刊,2006(5)
    [34]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35]何海兵.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J].学术交流,2006(4)
    [36]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J].政治学研究,2009(3)
    [37]胡伟.如何借鉴国际行政学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8]黄伟、高玉.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新视野,2010(5)
    [39]黄玉妹.地方政府经济人过渡趋利行为及解决路径.东南学术,2010(5)
    [40]贾后明.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社会分配的责任困境[J].学术论坛,2008(11)
    [41]江正平、贺程.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J].华东经济管理,2009(4)
    [42]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3]蒋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国实践[J].行政论坛,2011(5)
    [44]教军章.理性行政人的身份特征与价值表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5)
    [45]金太军.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9(7)
    [46]靳江好、施文波.全国首次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4(2)
    [47]课题组(组长.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系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
    [48]孔超.公共服务制度的系统构建——论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49]雷昆.英国布莱尔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模式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
    [50]李彬.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及其评价[J].管理世界,2002(4)
    [51]李春林.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特点探要[J].理论研究,1999(6)
    [52]李辉生.论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53]李建华、李好.论行政忠诚的责任困境及其消解[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3)
    [54]李军鹏.论政府绩效责任机制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2(2)
    [55]李俊清、陈旭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56]李俊清.略论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J].新视野,2007(4)
    [57]李俊清.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5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7(1)
    [59]李俊清.试论民族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60]李瑞昌.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政策空传”现象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3)
    [6l]李树林.公共服务市场化中西比较及启示[J].理论研究,2008(1)
    [62]李文军、唐兴霖、赵俊梅.地方官员、捕蝇纸效应与公共服务支出的关系[J].华东经济管理,2012(7)
    [63]李曦辉.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制度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
    [64]李砚忠.多重竞争模式和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 学报,2007(7)
    [65]李征.论香港社会保障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6(6)
    [66]林敏.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1(8)
    [67]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
    [68]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J].学术研究,2001(11)
    [69]刘海涛、陈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安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70]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的若干反思[J].新视野,2009(1)
    [71]刘小康.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实践反思:公共服务全程评估的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6)
    [72]刘志昌.德国公共服务体制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73]刘祖云.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74]龙国智.香港公共服务模式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l(8)
    [75]吕开颜、杨道匡.澳门财政支出特点分析和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6)
    [76]罗自刚.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公共行政变革的生态学解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
    [77]马骏、颜昌武.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8]马庆钰、杨庆东.公共服务的理性及其运作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79]马英.完善企业公共责任机制、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80]尼克·蒙塔古.英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和专业化过程[J].社会保险研究,2005(5)
    [81]聂海洋.责任内涵的新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2009(1)
    [82]宁骚.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J].新视野,2012(1)
    [83]潘文轩.公共服务“中部塌陷”现象研究:表现成因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84]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7(3)
    [85]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41)
    [86]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起的批评与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2007(9)
    [87]任立兵、李冰.中西城市公共服务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88]沈荣华、王波.论地方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J].理论探讨,2004(5)
    [89]宋才发、周丽莎.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机制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墨玉、策勒、洛浦三县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4)
    [90]宋世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理论学刊,1999(3)
    [91]孙伯强.公共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J].云南社会科学,2008(1)
    [92]孙录宝.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浅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0(4)
    [93]孙晓莉.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理念与战略重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5)
    [94]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l(4)
    [951孙玉刚.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分析研究的理论视角[J].学术探索,2011(1)
    [96]汤浩.中国公共行政学构建路径的理性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6):76
    [97]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98]唐兴霖、尹文嘉.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99]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3)
    [100]陶一桃.香港制度环境及基础性制度的借鉴[J].广东社会科学,2009(2)
    [101]滕世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07(1)
    [102]汪大海.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03]王旭、顾昕.政府能力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治理变革[J].学术月刊,2006(4)
    [104]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J].理论探讨,2006(3)
    [105]王嘉琪、程熙.香港特区行政主体体制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06]王美文.公共行政之技术性责任与道德性责任间关系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07]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
    [108]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109]王伟同.中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l(5)
    [110]王玉明.论政府的责任伦理.岭南学刊[J].2005(3)
    [111]王中汝.行政人何以成为公共人:事实与价值之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1)
    [112]吴传清.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浅析[J].港澳观察,1997(11)
    [113]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114]伍凤兰、黄渭.香港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十周年研讨会
    [115]肖瑶、黄江松.整体型政府: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新目标[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116]谢金林.公共人:公共行政人性范式的重构[J].求索,2008(4):91
    [117]闫晶.《基本法》架构下的特区政制及其实践[J].行政法学研究,2011(2)
    [118]颜佳华、王敬宇.行政学理论是如何生成的?—社会建构论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9)
    [119]杨开锋、吴剑平.中国责任政府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1(5)
    [120]杨蕊.香港公共服务改革的模式[J].晋中学院学报,2008(2)
    [121]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以美国为例[J].中 国行政管理,2010(6)
    [122]杨雪冬.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中国的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55
    [123]姚锐敏.行政责任机制的价值承载与基本意蕴[J].行政论坛,2011(5)
    [124]姚尚建.论中国政府人研究的人性假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125]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126]叶贵仁.行政领导责任:西方行政学的视野[J].理论探讨,2007(1)
    [127]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28]俞雅乖.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l0(1)
    [129]曾维和.基于公民本位的英国公共服务实践模式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130]翟学伟.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J].开放时代,201l(6)
    [1311张宝成、青觉.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
    [132]张超、安宇.公共决策中的责任机制[J].行政论坛,2004(5)
    [133]张洪武.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责任治理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1)
    [134]张劲松.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1)
    [135]张菊梅.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2(2)
    [136]张康之.寻找行政道德的原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0(2)
    [137]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8
    [138]张再林.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39]张兆国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
    [140]郑恒峰.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反思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141]周光辉、殷冬水.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142]周晓丽、党秀云.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43]周晓丽、党秀云.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3)
    [144]周学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145]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146]朱维究.论追究公权力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责任的类型化为视角,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4年10月
    [2]潘轶斐.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汪玉凯.现阶段中国公共服务的突出矛盾与政府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1,30,第005版
    [2]迟福林.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攻坚的重要目标[N].中国改革报,2007,3,8.
    [3]赵黎青.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的基本基本原则[N].学习时报,2008,11,3
    [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经济时报[N].2007,l,22,第005版.
    [5]贾康.公共财政:以政控财以财行政[N].第一财经日报,2006,9,4,记者陈黛.
    [6]高尚全.新起点上的中央地方关系[N].北京日报,2007,4,2,第020版.云南经济日报,2013,1,14第01版,记者李配亮.
    [7]摘引农民日报/2011年/9月/21日/第002版,综合新闻,记者文洪英.
    [8]解放日报,2011,3,20,第001版,记者陆一波.
    [1]Efficiency, Unit, Step-by-Step, GuidetoPerformance, easurement[Z]. Janu ary 2000
    [2]http://search.info.gov.hk/
    [3]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Board (LGMB). Flexible Working:Working
    [4]Patterns in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Wilder Economy[R]. London:LGMB, 1997.
    [6]Mulgan, Richard, Comparing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7]Sector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 (1): 12
    [8]Schwartz, S. H.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altruism. In L. Berkowitz (ed.),
    [9]Advances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 Press, 1977:221-2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