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陆贽治国理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陆贽是著名的中兴宰相,主要活动于安史之乱后的唐德宗时期,其治国理念最为后人推崇。陆贽治国理念的核心是:在中央与藩镇,在皇帝为代表的王室与宰相为代表的政府之间,通过动态的调整,以保持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集权与分权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也是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以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讨论陆贽丰富的治国理念,希望这一工作有助于当前学界对陆贽的研究。
     本文力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运用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再到唐中期政治模式的演变与国家观念的演变,并且指出,儒家宣传的三代“大一统”带理想化的意义,实际上是对战国时期即将出现的,天下重新统一的憧憬,真正的“大一统”是秦汉缔造的中央集权郡县体制;第二,本文提出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平衡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考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随着秦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与争雄的局面,但是西汉初期仍然有“复六国”的争论和实践,直到汉武帝才真正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但是“诸侯割据”作为一种政治心态并没有消失,最明显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甚至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国政治哲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实现集权与分权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中国历史上实现集权与分权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又是相当困难的,既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又要保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需要高明的政治艺术;第三,从集权与分权平衡的视角入手对陆贽治国理念进行挖掘和系统述评,我们认为“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平衡”是陆贽治国理念的核心理念和治国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讨论陆贽的治国理念。第一部分是分析陆贽治国理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政治历史背景,大一统国家观是陆贽治国理念产生的理论背景,藩镇格局是陆贽治国理念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陆贽治国理念核心思想的理解,同时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也成为全文地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对陆贽治国理念主要内容的讨论,我们将从陆贽的国家观、君臣观和其对“权”的独特阐释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一部分可以归纳为陆贽治国的“道”;第三个部分是陆贽治国理念在中唐治国实践中的开展,包括平叛、决策权、财权、人事权等基本权力在王室与政府、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分配问题,这一部分涉及若干具体的制度,可以归纳为陆贽治国的“术”。这三个部分的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第一部分是对陆贽治国理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表述,第二部分是对陆贽治国理念总的表述,第三部分是对陆贽治国理念在治国实践中的分述,这三个部分的叠加,可以让我们对陆贽治国理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Lu zhi wa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fter the rebellion of An lu shan-Shi si Ming, He was the famous reviving Prime Minister, People respected the governing idea of Lu zhi, The core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is:In order to keep the relative balance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eeds dynamic adjustment,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military governor, the'royal family and the government.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re the important fields of study 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People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We take this matter as a starting point to discuss the governing philosophy of Lu Zhi, We hope that this work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Lu zhi among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eeks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we Use the method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rding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attern and the conception of state, from the Xia, Shang, Zhou,Qin Han to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Moreover,we point out that the Confucian school gave publicity to the three generation "unification" With idealized colors, actually,They looked forward to the China unifi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 think that the real "unification" is the centralized system of province and county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Secondl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at the dynamic balance of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s based on Chinese history, The five powers in spring——Autumn period and the Seven Powers in Warring States were terminated by the Qin Dynasty. But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re were still debate about" Restoring six Powers like Warring States ", Until the Han Wudi there really established the centralized mode. But the " feudal princes regimes " as a mentality did not disappear,(The most obvious is the military governorship in Tang Dynasty, Even after the Xin Hai Revolution, there was still a warlord confused fighting sit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of China, In Chinese history, It was very important about how to realize the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other words, not only we need provade a certain autonomy for local government, But also must maintain centralization and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It requires a high degree of political art. Thirdly,, We will systematicly comment governing philosophy of Lu zhi from the perspective about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bala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ursuing dynamic balance of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core objective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We will discuss the Lu Zhi's governing philosophy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analysis for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olitical——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The unified national view i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Local pattern including Tang Dynasty military governor was the political——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core idea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se two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ecome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full text; The second part will discuss about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We will discuss this probl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Lu Zhi which include the view of state,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minister, a unique explanation on the "right". This part can be summed up as " Law"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The third part is the practice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It will refer to put down rebellions and those rights including financial, personnel right, decision right, we will discuss assignment of above-mentioned righter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oyal fami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military guvernmengt. This part relates to some specific system,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skill of Lu zhi". These three parts are strongly logic relationship.The first, part is the formul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olitical——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The second part will generally formulate about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The third part willi formulate about the practice of Lu zhi governing idea inseveral fields. These three parts are united,it can make us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Lu zhi governing philosophy.
引文
① 参考《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① 谢谦编著:《国学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5页。
    ③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 田芳:《陆贽史学思想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宋]苏轼:《本朝名臣进奏议札子》,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页。
    ② [宋]黎靖德撰;杨绳其,周娴君校点:《朱子语类·卷一三六》,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18页。
    ③ 于景祥:《陆贽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出版1998年版,第1-4页。
    ④ 田芳:《陆贽史学思想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黄建平:《浅谈陆贽的政治管理思想》,《黑龙江史志》,2009第一期。
    ② 李宝金:《陆贽经济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3年第3期。
    ③ 刘京:《<陆宣公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 高洁:《陆贽公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6年。
    ⑤ 田恩铭:《陆贽与中唐文学》,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⑥ 田芳:《陆贽史学思想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⑦ 陈强:《陆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⑧ 崔志华:《唐德宗朝宰相及相关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162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④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以16世纪前后中国制度形态及其法理为焦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4页。
    ⑤ 何丽华:《当代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⑥ 魏福明:《北宋的集权与分权》,《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七期。
    ⑦ 王云度:《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三期。
    ⑧ 叶林生,刘新建:《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与分权的历史考察》,《晋阳学刊》,1987年第三期。
    ① 许正文:《从汉州唐道的设置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唐都学刊》,2001年第三期。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刘毓庆,李蹊注译:《诗经·商颂·玄鸟》,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 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 杨伯峻注译:《春秋左传·哀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汪学毅:《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二》,《历史学习》,2010年第3期。
    ① [战国]公羊高撰;顾馨,徐明校点:《春秋公羊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 李增洪:《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①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263页。
    ② [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
    ③ [苏]K.A.莫基切夫:《政治学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
    ① 李增洪:《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① 杨伯峻:《盂子译注·滕文公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4页。
    ②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25页。
    ① 韩强,赵志浩:《试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特点》,《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三期。
    ②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版。
    ② [汉]许慎,徐铉:《说文解字·叙》,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韩强,赵志浩:《试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特点》,《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三期。
    ② 韩强,赵志浩:《试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特点》,《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三期。
    ① 梁国楹:《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②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2版,第288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由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③ [汉]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 [三国]陈寿,裴松之:《三国志·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
    ⑦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三十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三·兵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三·兵制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二·田制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⑥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二·田制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⑦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二·田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二·田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②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二·田制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 陈尚君校订:《全唐文补编·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10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② [唐]杜佑著;[日本]尾崎康等注释:《通典·卷一四八·兵典·总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九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八·都督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八·采访处置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④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八·采访处置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⑤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至德元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八·采访处置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五十·兵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二·京城诸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零八·李辅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零七·鱼朝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① [宋]宋敏求撰:《唐大诏令集·卷二·代宗即位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 [宋]王钦若撰:《册府元龟·卷八八·帝王部.赦宥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5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③ [五代]刘晌撰:《旧唐书·卷一四一·田承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③ [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51页.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⑦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六·宣宗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六·宣宗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清]董诰:《全唐文·卷四一七·代杜相公让河南等道副元帅第二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四四二·尹源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六六·刘屈鳌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⑤ [清]董诰:《全唐文·卷九六·武皇后·改元光宅敕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⑥ [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卷九二·魏元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卷九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唐]杜佑:《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① [唐]元稹,冀勤等著:《元稹集·卷四九·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零·元和十三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④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① [唐]元稹,冀勤等著:《元稹集·卷五五》,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一·贞元元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122页。
    ④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八·诸使杂录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⑥ [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二零·景思齐授官知宣武军进奏官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 [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一四·曹鹏知行在进奏补充节度押衙》,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元和四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一·王廷凑附绍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会昌四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⑦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4-335。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4-335。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4-335。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8-340。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8-340。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9-380。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0-381。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0427。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8-569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三进量移官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6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1-382。
    ① 王秀梅译注:《诗经·小雅·北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③ 李超:《中国人的“天下观”》,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第三期。
    ④ [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山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⑤ 李山校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页。
    ⑥ 刘利,纪凌云校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9页。
    ① 张燕婴校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2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7页。
    ③ 黄朴民,匡亚明:《何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5-60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8-60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9-61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0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1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2-48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3-484页。
    ① 吴云,李春台校注:《贾谊集校注·治安策》(增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吴云,李春台校注:《贾谊集校注·治安策》(增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③ 吴云,李春台校注:《贾谊集校注·治安策》(增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④ 吴云,李春台校注:《贾谊集校注·治安策》(增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⑤ 吴云,李春台校注:《贾谊集校注·治安策》(增订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8-340页。
    ① 参考《孟子·离娄下》。
    王永祥,匡亚明:《董仲舒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① 曹升生:《以史为鉴:唐太宗构建和谐君臣关系的成功实践》,《船山学刊》2009年第一期。
    ② 杨晋娟:《唐太宗政治心态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七期。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2-373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0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2-415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2-415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页。
    ①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④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⑤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 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上》(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 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 王永祥,匡亚明:《董仲舒评传·春秋繁露、玉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 王星贤,黎靖德整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 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 余源培等编著:《简明哲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5-51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5-516页。
    ④ 杨伯峻整理校译:《论语译注·子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 杨伯峻整理校译:《论语译注·子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5-51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5-51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请抚李楚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92-49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36-74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36-74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论赐浑瑊诏书为取散失内人等议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3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论赐浑瑊诏书为取散失内人等议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3-504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释赵贵先罪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释赵贵先罪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1-513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驾幸梁州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又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7451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又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9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索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8-32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页。
    ① 金宝详:《安史之乱后唐代封建经济的特色》,《甘肃师大学报》,1981年第二期。
    ② [五代]刘晌:《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五·战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一·王廷凑附绍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元和四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⑥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大历十二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9-320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0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0-321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1-32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3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4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5-32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8-32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9-33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0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4-349页。
    ② 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① 陈衍德,杨际平:《试论唐代“泾原兵变”的性质——与彭铁翔同志商榷》,《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第四期。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⑦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①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1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1页。
    ① 郑东岩:《唐代淄青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③ 郑东岩:《唐代淄青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15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奏李建微杨惠元两节度兵马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1-443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奏李建微杨惠元两节度兵马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李晟所管兵马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7-43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奏请许浑碱李展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奏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7-488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奏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7-490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奏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兴元奏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9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九上·叛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九上·叛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诏谕淮西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0-92页。
    ③ [五代]刘晌:《旧唐书·李希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诏谕淮西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10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关中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0-5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0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0-52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9-52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9-530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页。
    ① [东汉]班固撰:《汉书·王成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② [东汉]班固撰:《汉书·卫宏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7页。
    ③ [唐]魏微等:《隋书·卷73·房恭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④ [唐]魏微等:《隋书·卷73·房恭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① [五代]刘晌:《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五年春正月癸未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 申忠玲:《唐代朝集制度的废止及其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1期。
    ④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三十·总述府州上佐之职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三二·柳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三十·总述府州上佐之职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五·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⑧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三十·总述府州上佐之职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⑨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五·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⑩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五·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五·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三二·柳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1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64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九·别驾》,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24·诸候入朝》,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 申忠玲:《唐代朝集制度的废止及其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24·诸候入朝》,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8-38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7-398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6-39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8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8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3-39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3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4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4页。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2-403页。
    ⑧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8页。
    ② 万平,罗洪:《协商民主理论渊源探析》,《前沿》,2011年第五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零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清]董诰主编:《全唐文·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 [五代]刘昫:《旧唐书·职官志二·门下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唐]李林甫,陈仲夫等编辑:《唐六典·卷九·中书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 [唐]李林甫,陈仲夫等编辑:《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 [唐]李林甫,陈仲夫等编辑:《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 [唐]李林甫,陈仲夫等编辑:《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 陈梦麟整理:《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二五七·公辅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七·宋朝枢密院条》,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
    ① [五代]刘昫:《旧唐书·严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元载》,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杨文军:《民委委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前所答未施行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83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宜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56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2。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拟于翰林学士改转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7-420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论拟于翰林学士改转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翰林学士不宜草拟诏敕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7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16-71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19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2-724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4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4-726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4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6-72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8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8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32-73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7-76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76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7-769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0-23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423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4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0-422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资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1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1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3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7-72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宜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7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70页。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改元大赦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⑤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索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42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3-42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2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3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6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 [五代]刘昫:《旧唐书·王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唐]杜牧:《樊川文集·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王培韧:《司法改革之理性思考》,《山东审判》,2003第8期。
    ① 路艳:《唐代科举制度特点浅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九·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唐]李林甫,陈仲夫等编辑:《唐六典·卷三十·三府都督都护州县官吏》,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 [唐]杜佑:《通典·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 田恩铭:《陆贽进士及第时间辩说》,《红河学院学报》,2005第二期。
    ① 田恩铭:《陆贽进士及第时间辩说》,《红河学院学报》,2005第二期。
    ② [清]王定保编辑:《唐摭言·卷八·通榜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③ [清]王定保编辑:《唐摭言·卷八·通榜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①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②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38页。
    ④ [唐]韩愈:《韩愈文集·与祠部陆员外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⑤ [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页。
    ⑥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朝官阙员及刺史改转伦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论朝官阙员及刺史改转伦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5-696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6-547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6-54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7-54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8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7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8页。
    ① [唐]陆贽撰:工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6-54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5-756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6-75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7-75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6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6-537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6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7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7-538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8-539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9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9-540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9页。
    ④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9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0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5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5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2-543页。
    ②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2页。
    ③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2页。
    ① [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① [唐]陆贽撰;权德舆编辑:《陆宣公翰苑集·序》,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化·第十章·传统与变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218—219页。
    [唐]陆贽著;王素点校:《陆贽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唐]陆贽著:《陆宣公翰苑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唐]陆贽著:《陆宣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西汉]贾谊著;吴云等校注:《贾谊集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西汉]刘向:《说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西汉]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东汉]蔡邕:《独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魏征等:《群书治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唐]李世民撰;吴云等编辑:《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五代.后晋]刘峋:《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北京:中国书堂出版社,1989年版。
    [唐]虞世南:《帝王略论》,北京:中国书局,2008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著;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李林甫等著;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刘知几:《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韩愈:《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唐]李肇:《唐国史补.因话录》,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北宋]苏轼:《苏东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北宋]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北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张居正:《帝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清]董浩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版。
    [清]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
    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徐大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朱日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红太:《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年版。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白彤东:《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韩水法:《政治的视野——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赵望秦:《陆贽年谱》,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毛蕾:《唐代翰林学士》,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傅璇琮:《唐和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上海:中华书局,1982年版。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国刚:《唐代官制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张国刚:《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刘玉峰:《唐德宗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吴廷玉:《唐朝二百九十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从稿》,台湾: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张金蕴:《中国政治制度史》,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
    姜文奎:《中国历代政制考》,台湾:“国立”编译馆,1987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
    徐复观:《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寿南:《唐代人物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王吉林:《唐代宰相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匡继先:《唐宋名相传》,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于景祥:《陆垫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岑仲勉:《隋唐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道勋:《唐玄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钱:《汪篯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文瑞:《唐玄宗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宁欣:《唐代选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阎文儒:《唐代贡举制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陈国灿:《<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天石:《唐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郁贤浩:《唐刺史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黄留珠:《中国选官制度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译:《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著;张志伟等译:《君主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主编;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著;朱雁冰译:《回归古典政治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张晓辉等译:《万民法.公共理性观念新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等译:《政治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夏皮罗著;姚建华等译:《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著;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日]加藤节著;唐士其译:《政治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路易斯.博罗尔著;蒋庆等译:《政治的罪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杨联陞著;彭刚等译:《中国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安乐哲著;彭国翔译:《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等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史华兹著;程刚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刘易斯著;荣予等译:《君主制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D.布迪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灿:《陆宣公之财政学说》,《东方杂志》(第23卷第16号),1926年。
    刘桐:《唐代政治家陆敬舆》,北平:《晨报》,1937年第10、11期。
    默侠:《陆宣公》,北平:《华北日报》,1936年第94、95期。
    费巩:《陆宣公之政治思想与政治人格》,《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2集》,1942年。
    黄雪村:《唐陆贽的政治见解》,台湾:《文星》,1960年第5期。
    叶世昌等:《陆贽——我国古代杰出的财政思想家》,《江海学刊》,1964年第二期
    王寿南:《陆贽的事功及其政治思想》,台湾:《幼狮学刊》第47卷,1978年第五期。
    刘昭仁:《陆宣公(贽)研究》,台湾:《实践学报》,1978第九期,1979年第十期。
    刘昭仁:《陆宣公评议》,台湾:《学海》,1979年。
    陈贤华:《略论陆贽的人才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三期。
    董克昌:《论陆贽》,《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
    李春光:《论陆贽的治国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
    刘学沛:《陆贽论治国之道》,《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一期。
    王云度:《秦汉时期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探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三期。
    李宝金:《论陆贽“量入为出”思想》,《探索》,1986年第五期
    叶林生,刘新建:《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与分权的历史考察》,《晋阳学刊》,1987年第三期。
    沈时容:《两<唐书.陆贽传>订补》,《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三期。
    陈正炎:《陆贽经济思想研究》,《财经研究》,1986年第一期。
    刘家钰:《陆贽家世考辨》,《文献》,1990年第三期。。
    张守军:《论杨炎与陆贽两种赋税思想的斗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一期。
    陈明光:《陆贽论两税法评议——兼论唐德宗实施两税法的局限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四期。
    陈晓帆:《唐德宗与陆贽论纳谏》,《华夏文化》,1995年第二期。
    刘学沛:《陆贽论兴邦与改革》(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
    孔详振:《陆贽理财思想初探》,《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第三期。
    傅震杰:《陆贽奏议及其理乱观初探》,《晋阳学刊》,1993年第二期。
    苏丽娜:《评陆贽论两税法的两个问题》,《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0年第二期。
    于汝波:《陆贽军事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一期。
    张定淮:《集权、分权、利益集权理论与美国公共行政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社版),1995年第二期。
    赵亚丽:《浅析陆贽“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菏泽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
    田恩铭:《陆贽进士及第时间辩说》,《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欧德良:《试论陆贽无为政治思想》,《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陈蔚蔚:《略论窦参陆贽之争》,《福建论坛》(社教版),2008年第一期。
    田恩铭:《陆贽生平事迹考辨二题》,《唐都学刊》,2008年第三期。
    黄清敏:《简论陆贽民本主义仁政观》,《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五期。
    聂世军:《衰唐正臣陆贽》,《领导科学》,2008年第三期。
    魏福明:《北宋的集权与分权》,《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七期。
    黄建平:《浅谈陆贽的政治管理思想》,《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一期。
    梁学伟:《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相结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新模式》,《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一期。
    田恩铭:《“龙虎榜”事件与陆贽仕宦生涯的政治选择》,《唐都学刊》,2007年第五期。
    董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对转型期政府权威及合法性危机的思考》,《理论探讨》,2000年第四期。
    叶敏、彭妍:《“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三期。
    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开放时代》,2004年第六期。
    许正文:《从汉州唐道的设置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唐都学刊》,2001年第三期。
    张伟:《分权与集权:1912-1916中国南方各省与中央》,《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九期。
    韩淑红:《试析陆贽“以人为本”的财政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二期。
    洪九来:《集权与分权-略论-东方杂志-在清末民初政争中的折衷观点》,《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四期。
    郭小聪:《集权与分权-依据-边界与制约》,《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潘秀珍:《美国集权与分权地钟摆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术论坛》,2006年第四期。
    刘京:《<陆宣公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何丽华:《当代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田恩铭:《陆贽与中唐文学》,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高洁:《陆贽公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6年。
    崔志华:《唐德宗朝宰相及相关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陈强:《陆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田芳:《陆贽史学思想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