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1850-193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近代江南女校生存拓展的历史脉络为基本线索,深入分析江南女校如何在时代契机下获得自身发展,如何通过各类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以女学生为主的相关人群的思想行为,从而对江南社会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经济生产、政治活动等产生深远影响。女学生不仅有可塑性,更具有自主发展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部分女学生率先突破了女校为其设定好的种种社会角色。觉醒了的女学生进入社会后成为社会变革的活跃分子,从而将近代女校的社会影响力推向了顶峰。
     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基督教在得风气之先的江南地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传播。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在中国兴办起了学校与医院。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即在由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而江南本为人文昌盛之地,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教会女校几经磨砺,终于在19世纪末获得部分知识精英的认可,迎来了出身中上层社会的女学生。江南女校存在的最初40余年,教会女校一家独大,西方文化、西式生活通过女校较为系统地传输给女学生,渗透入她们的家庭,明显地改变了江南社会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
     西方传教士是近代中国女校的播种者,而女校的推广则主要依托了以维新派为首的救亡心切的爱国人士。为了动员更多力量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巨大工程中,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开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女子的社会化教育,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因而诞生于1898年的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成长中的女校聚合了传教士的宗教热情和国人的救亡激情,它以学校为实践平台,以学会或差会为组织平台,以报刊为舆论平台,将其影响力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来实现其既定目标。女校学生则是这种影响力发挥的核心力量,她们在学校的多种规训手段下被塑造为各种社会角色,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中。
     清政府被迫于20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从早期的教会女校到国人自行创办的女校,从男性主导近代女校到女性毁家兴女学,从民间办学到官方主导,从女性不入学到女性进女校再到男女同校,均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与女子接受知识这种观念的传播。传统时代女性基本上是作为男性的依附者而存在的,在三纲五常的钳制下女性人格扭曲、社会地位低下。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兴起。欲提高女性之地位则首先应从赋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始,近代江南女校的发展壮大不仅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亦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江南社会的面貌。
     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经过社会历练后的女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群体意识逐渐萌发,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近代江南女校最初以唤醒女性担当“家国”责任为目的,却使女性意外收获到“自我”这一果实。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个领域几乎都能看到知识女性所做的杰出贡献。昔日的女学生超越了女校给她们划定的女性空间,走向了更广阔天地。
This article set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urvival and expansion condition ofthe modern female-schools in Jiangnan as the basic clue and further analyzes howthe female-schools have been developing in the age of opportunities and how theyregulated and guided the people dominated by female students, thus makinginfluence on the daily life, morality and ethic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inthose regions. Female students are not only plastic,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ofconstant self-development. The self-consciousness in some female students enabledthem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social roles that female-schools had set up for them.Those awakened female students entering into the society became activists for socialrevolution, which pushed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female-schools into itspeak.
     As Western gunboats breaking into China, the Christianity has made extensive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Jiangnan. In order to further spread their doctrine in China,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have set up schools and hospitals in those regions. Theearliest modern female-school in Jiangnan was established by Western missionariesin the context of transmitting Christian gospel. Born in the1850s, the church femaleschools in those regions, as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although faced with many obstacles, still continue to spread the concept that womenshould receive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Jiangnan was known as a land ofprosperous humanities.Along with the in-depth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s, Church female-schools went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finally at theend of the19th century, got recognition from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elites and wereable to enroll the female students from upper class. In its first40years, the churchfemale-schools were dominant in those regions and systematically transferredWe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life styles to female students, making them penetrateinto their family, which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daily life in some aspects.
     Western missionaries are the sowers of the modern female-schools, while thebreeding and promotion for the female-schools is mainly relied on the patriots led by the Reformists. In order to mobilize more forces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LiangQichao and other reformers began to promote women social education from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The first female-school run by Chinese people-theChinese Female School was founded in1898in Shanghai.Shanghai is a modernfemale-education center, female education began to flourish. In the long-termdispute in the court and the whole society of establishing or abolishing women’sreceiving education, female-schools establish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lourishing, which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churchfemale schools being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growing female-schoolspolymerized the missionaries’ religious fervor and the patriots’ passion for theirpeoples salvation. The female-schools set their classrooms as their practice platform,their academic associations as their organization platform, and their press as a mediaplatform, making their influence spread to every corner of the society to achieve itsstated objectives. Female students were the core strength under this influence. Theyhave been shaped into various kinds of roles under the school disciplines and wereinvolved in the flood of times.
     Late Q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 make a change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andimplemented new polices and lifted the ban on female-schools. Since then, thegovernment-run female-schools have become prosperous throughout the country,while the female-schools in Jiangnan were always the leader. From the early churchfemale-schools to the people founded female-schools, from modern female-schoolsdominated by male to the autonomy of women in female-schools, fromnon-governmental schools to government-run female-schools, from women beingbanned to go to schools to coeducation, we witness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of wome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otion that women should receive education. Inthe traditional era, women basically depended on men and under the three cardinalguidelines, women enjoyed a low social status.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continuing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women, women should be first entitled the right to receiveeducation. The grow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female-schools in Jiangnan not only shaped a new image of women, but also,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d thefeatures of the society in those region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cial changes have beenconstantly made. Female-schools and female students were inevitably drawn into thetide of history, rewriting their own destiny, as well as creating the history. Femalestudents were awakened with self-consciousness after experiences in the society,thus group-consciousness was gradually germinated. Some female students in schooland female graduates were unwilling to be labeled as "other" identity and theybegan to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female profession". Modern female-schools in thoseregions initially were to wake up wome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but accidentallywomen got the “self”. From1930s, we can see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romwomen in almost every aspect in the society. The quondam female students brokethrough the constraints the female-schools had imposed and walked into a brighterfuture.
引文
①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69页。
    ②唐力行:《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第31页。
    ③郑永福、吕美颐:《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述评》,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④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①《前清心女中校史》,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①李仁渊:《晚清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③方平:《自律性交往场所:清末上海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18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⑥张翔凤:《从苏州碑刻看女性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史林》1999年第3期。
    ⑦侯艳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⑧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上海城市空间与女性研究(1843-1910)》,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届博士毕业论文。
    ①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法]安克强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④王文娟:《近代苏州女教师群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届硕士毕业论文。
    ⑤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⑥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⑦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上下册,台北传记文学社出版1975年版。
    ⑨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据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①邵雍:《中国近代妇女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罗苏文:《清末民初女性妆饰变迁》,《史林》1996年第3期。
    ③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⑦〔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⑧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③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④孙兰英:《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与女学》,《史学月刊》1998年第4期。
    ⑤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⑥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⑦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⑧吴民祥:《浙江近代女子教育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
    ⑨黄佩芳:《教会女校的创办与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①夏晓虹:《戊戌前后新兴的妇女教育--以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心》,《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
    ②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③杨洁:《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从上海女学看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④杨洁:《透视上海的近现代女子教育》,《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⑤夏俊霞:《上海开埠与江南女界启蒙》,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⑥乔素玲、刘正刚:《清末留日女生的女性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⑦朱晓鸿、徐虹:《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⑧李四明:《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⑨李兰萍:《晚清女生留日与辛亥革命》,《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
    ⑩施宣圆:《留日女学生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
    11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朱易安、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杜芳琴:《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李银河:《性别问题》,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④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⑤周振鹤:《释江南》,《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⑥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01页。
    ⑦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罗威廉:《导言:长江下游的城市与区域》,[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3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②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社会性别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①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宋新致:《长江流域女性文学通观》,《江汉论坛》2002年12期;史梅:《清代中期的松陵女学》,《东南文化》2001年11期。
    ①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127页。
    ②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③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④参见[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7页。
    ⑥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①郭英德:《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以隋唐五代家庭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①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277页。
    ③王英志:《袁枚题<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30日,第19版。
    ④陈文述(1771~1843年)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①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②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③林乐知(1836-1907),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后更名为《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和中西女塾,为旧上海著名的翻译家和教会教育家。
    ①林语堂:《八十自叙》,宝文堂书店1990年,第91-92页。
    ②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柯必德:《“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载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 p48.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 p51.
    ①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216.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219.
    ③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①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镇江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②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③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206页。
    ④[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③[意]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9页。
    ④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①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
    ②《校史》,《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
    ①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②[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③《上海妇女学堂清单》,《上海新报》1873年2月29日。
    ①《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十五),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②《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十),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③郎怀仁,法国耶稣会会士,于1864年至1878年间在中国主持江南教区工作。
    ④[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①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
    ②时人习惯将专门培养教育上层社会权贵女子的近代女学校称为“贵族”女校。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4.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4.
    ⑤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⑥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8页。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59-160.
    ②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③[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47页。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63-164.
    ①《万国公报》卷14,第197页,张玉法、李又宁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994-995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35页。
    ③《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6年版,第26页。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⑤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8.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9.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93.
    ③丰子恺:《中举人》,《丰子恺静观尘世》,长江文艺书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④茅盾:《我的家庭与亲人》,《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⑤茅盾:《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新蕾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①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15页。
    ②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85.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86.
    ⑤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68-69.
    ①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6页。
    ②《校史》,《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58.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2-73.
    ⑤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3.
    ⑥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73.
    ⑦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⑧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①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62.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62-63.
    ④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⑤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⑥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87-88.
    ①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②陈寅恪:《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6页。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①宋恕:《六字课斋卑议》,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6页。
    ②宋恕:《六字课斋卑议》,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6-57页。
    ③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6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7页。
    ③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89页。
    ④[美]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⑤[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⑥经元善:《为创设上海女学上总署及各督抚大宪禀》,《集成报》卷二十四,1897年11月19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21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330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③经元善:《为创设上海女学上总署及各督抚大宪禀》,《集成报》卷二十四,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1897年11月19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7.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6.
    ②褚季能:《第一次自办女学堂》,《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3号,第129-131页。
    ③褚季能:《第一次自办女学堂》,《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3号,第129-131页。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6.
    ⑤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9.
    ⑥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13.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②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11月号。
    ①柳亚子:《哀女界》,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②学部《蒙养家教合一》,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3页。
    ③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10月,第151页。
    ①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12-113。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13.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216.
    ①《忆常熟第一所女校——竞化女学堂》,《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十三辑,中国人民政协常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第189页。
    ②《湖南女学废闭之原因》,《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6日,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2-653页。
    ①靖盦:《水调歌头:送女儿至沪习手工舟中口占》,《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②刘王立明:《清末的女子教育》,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993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④《常熟竞化女校开学歌》,《女子世界》1905年第二期。
    ①《光绪三十三年全国女子学堂统计表》,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9-650页。
    ①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②《本校图书馆之概况》,《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425页。
    ①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②褚季能:《第一次自办女学堂》,《东方杂志》1935年,第32卷第3号,第129-131页。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6-107.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③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学部奏详议女子师范学堂及女子小学堂章程折》,《东方杂志》第四期,第91页。
    ②《学部奏详议女子师范学堂及女子小学堂章程折》,《东方杂志》第四期,第91页。
    ③《记上海爱国女学校》,东京《女学报》第四期(1903年),《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07页。
    ④《爱国女学校甲辰秋季补订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8月1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32页。
    ⑤《嘉兴爱国女学社简章》,《苏报》1903年6月16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09页。
    ⑥江漱芳:《兰陵自传》,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苏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1986年版。
    ⑦《上海女子苦学社章程》,《苏报》1903年6月22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10页。
    ⑧《宗孟女学堂新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3月16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14页
    ⑨《常熟竞化女学校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10月19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38页。
    ⑩《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简章》,《警钟日报》1904年11月24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41页。
    11《女子中西医学院简章》,《警钟日报》1905年1月24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8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②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卷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③沈潛:《黄宗仰传论:出世入世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①《选报》第21期,1902年7月5日。
    ②《记南翔欢迎会》,《警钟日报》1904年7月30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26-1027页。
    ③蔡元培自传认为爱国女学成立于1901年12月2日;依据《选报》第27期(1902年9月2日)所载《爱国女学校开办简章》则可推定为1902年9月。沈潛参阅宋培基、钱斌:《爱国女学成立时间考辩》,载《史林》2006年第3期,认为该女校成立于1902年10月24日。见沈潛:《黄宗仰传论:出世入世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④《自立女工传习所改良章程》,《警钟日报》1905年1月8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93页。
    ⑤《东方杂志》第六期,第87页。
    ⑥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①李滨:《中国近代报刊角色观念的发展和演变》,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①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②夜郎:《劝女子入学堂说》,《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①夜郎:《劝女子入学堂说》,《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②《常熟竞化女校放假歌》,《女子世界》1905年第二期。
    ①志群:《纪杨寿梅女士》,《女子世界》1906年第六期。
    ②王会吾:《中国妇女问题——圈套——解放》,《少年中国》第4期,1919年10月1日。
    ③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④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⑤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见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2页。
    ①《纪苏郡女士抵制禁约办法》,《申报》1905年7月24日,第三版。
    ①陈撷芬:《女界之可危》,《中国日报》,1904年4月26日。
    ②历史上虽有闺塾师、女医等游走于社会,但均不被社会所公开承认和接纳。
    ③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89页。
    ①李庆华:《晚清多边政治势力对女子的教育和规训》,《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2期,第186页。
    ②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③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页。
    ①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139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①《忆常熟第一所女校——竞化女学堂》,《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十三辑,中国人民政协常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第190页。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13.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①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9页。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8-109.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09.
    ④李定夷:《女学生之百面观》,南华书局1918年版。
    ⑤《女学堂试办略章》,《万国公报》1897年11月号,《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999页。
    ⑥《记上海爱国女学校》,东京《女学报》第四期(1903),《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09页。
    ⑦《宗孟女学堂新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3月16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14页。
    ⑧《女学堂试办略章》,《万国公报》1897年11月号,《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998页。
    ①《宗孟女学堂新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3月16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15页。
    ②《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改良简章》,《警钟日报》1904年12月21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49页。
    ③《上海中西女塾章程》,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
    299-300页。
    ④《记上海爱国女学校》,东京《女学报》第四期(1903),《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08页。
    ⑤《城东女学社简章》,《警钟日报》1904年7月24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25页。
    ⑥《女子蚕业学校章程》,《女子世界》1906年第六期。
    ⑦《爱国女学校甲辰秋季补订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8月1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25页。
    ⑧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437页。
    ⑨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435页。
    ⑩严如平、宗志文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九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3页。
    ①朱信泉、宗志文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七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8页。
    ②张德玉等编著《百年婚恋》第四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8页。
    ③马纯古,章嘉等:《回忆杨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148页。
    ④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周有光百岁口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佛哉:《女国民歌》,《.女子世界》1906年第六期。
    ⑥丰子恺:《回忆儿时的唱歌》,丰一吟编《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87页。
    ①丰子恺:《回忆儿时的唱歌》,丰一吟编《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86页。
    ②《记宗孟女学堂殷孝烈纪念会》,《警钟日报》1904年4月4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19页。
    ③李定夷:《女学生之百面观》,南华书局1918年版。
    ④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1页。
    ①李定夷:《女学生之百面观》,南华书局1918年版。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①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143页。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9页。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15.
    ①《学部奏详议女子师范学堂及女子小学堂章程摺》,《东方杂志》第四期,第91页。
    ①《常州女学之阻力》,《复报》第四号,《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54页。
    ②《批苏学务处与宁学务处之批示》,《复报》第五期,《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56页。
    ③《东方杂志》第五期,第77页。
    ④《粹敏女学师范生卒业》,《民呼日报》1909年7月16日,参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189页。
    ①《卷土重来之萃敏》,《民立报》1911年3月25日,参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34页。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59.
    ③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216.
    ④杨天骥:《清太仓女子俞庆和之墓志铭》,王国平、唐力行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⑤《学部奏详议女子师范学堂及女子小学堂章程褶》,《东方杂志》第四期,第91页。
    ①《爱国女校开办章程》,《选报》第27期,1903年9月9日,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第33页。
    ②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82-183.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②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③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④蔡元培:《爱国女校三十五年来之发展》,《爱国女校三十五周年纪念刊》,《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10页。
    ⑤蒋维乔:《记上海爱国女学校》,《辛亥革命》(一),《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11页。
    ⑥蒋智由:《爱国女学校开学演说》,《女报》1902年第九期,《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16页。
    ①俞子夷:《回忆蔡元培先生和草创时的光复会》,《文史资料述辑》,《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30页。
    ②叶浩吾:《爱国女学校伦理教习讲义》,《警钟日报》1904年4月21日,《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625页。
    ③《苏报》1903年5月8日,《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31页。
    ④沈亦云:《亦云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⑤《争约警闻》,《女子世界》1905年第二期。
    ⑥丁志先:《少年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二期。
    ①《女国民军出现》,《申报》1911年11月16日,第二张第一版。
    ②《民立报》1911年11月18日,《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589页。
    ③《民立报》1911年11月19日、1912年1月12日、1912年1月24日,《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592-600页。
    ④徐为裳:《三十年坚持民众教育岗位——记女教育家俞庆棠》,无锡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1981年,第36页。
    ⑤丹忱:《论复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女子世界》1905年第三期。
    ①汤雪珍:《女界革命》,《女子世界》1904年第四期。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页。
    ③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①《宗孟女学校第三次新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9月9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37页。
    ②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③柳亚子:《陈蜕庵先生传(一九一三年五月)》,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④《在日中国留学生》,《顺天时报》1905年6月19日、20日、21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54页。
    ①《记事》,《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①宋美龄:《致美国魏斯里母校书》,《宋美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②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81-82页。
    ③《回忆我的姑母》,《杨绛作品集》(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①《惠馨女士殉学记》,《东方杂志》第五期,第109页。
    ②《顺天时报》1907年1月15日、1月16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449-1453页。
    ③夏晓虹:《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惠兴自杀事件解》,《现代中国》第一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④《顺天时报》1906年2月8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106页。
    ①志群:《纪杨寿梅女士》,《女子世界》1906年第六期。
    ①茅盾:《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新蕾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②丰子恺:《我的母亲》,《丰子恺静观尘世》,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8页。
    ③茅盾:《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新蕾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④茅盾:《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新蕾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①徐世仁、肖正宇编《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11页。
    ②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86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⑤徐世仁、肖正宇编《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5页。
    ⑥徐世仁、肖正宇编《苏州教育志》,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3-304页。
    ⑦王季玉:《三十年来校史报告》,1936年振华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
    ①《明强女学之复兴》,《警钟日报》1905年1月15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86页。
    ②《旧社会里发展起来的爱群女校》,《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③太仓县教育志编纂组编《太仓县教育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298页。
    ④太仓县教育志编纂组编《太仓县教育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298页。
    ①王振威:《王倪寿芝疏财办学事略》,《吴江文史资料》第4辑,第87页。
    ②《记事》,《女子世界》1904年第五期。
    ①《土娼假充女学生之可恶》,《广益丛报》1909年第176期,第2页。
    ②《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摺》,《政治官报》1909年12月2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992页。
    ③[美]罗斯玛丽·列文森采访,焦立为翻译《赵元任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1-42页。
    ④何亚希:《剪辫》,《女子世界》1904年第八期。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①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③《十年前拾零》,《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1931年。
    ④《记事》,《女子世界》1906年第六期。
    ⑤《两等女学运动会》(其二),《民立报》1911年5月15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38页。
    ⑥《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五期,第26页。
    ①《勒封女校之札文》,《民立报》1911年1月11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26页。
    ②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③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⑤苏学务处批女学不能延男教习》,《顺天时报》1906年4月3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109页。
    ①《民吁日报》1909年10月23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05页。
    ②《小学男女混合问题》,《时报》1911年5月19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38-1239页。
    ③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蔡元培:讲演文稿》,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93-94页。
    ④茅盾:《男女社交公开问题之管见》,《妇女杂志》第6卷第2期。
    ⑤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记事·婚礼一新》,《女子世界》1907年第六期。
    ②《记事·婚嫁章程》,《女子世界》1905年第一期。
    ③林语堂:《八十自叙》,宝文堂书店1990年,第33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⑤柳亚子:《张应春女士传(一九三O年五月一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
    ①廖斌权:《纠俗篇》,《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②《复权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③《警钟日报》1904年4月13日、14日、15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53页。
    ④《记蔡晓崙女士事略》,《顺天时报》1907年1月24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497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256页。
    ②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88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⑤《女子世界》第九期,1904年。
    ⑥茅盾:《我的婚姻》,《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①茅盾:《我的婚姻》,《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②茅盾:《我的婚姻》,《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③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⑤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9页。
    ⑥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8页。
    ①《奏定学堂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381-384页。
    ②陈望道:《恋爱论发凡》,《陈望道妇女问题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汪毓真:《论婚姻自由的关系》,《女子世界》1904年第九期。
    ④王建善:《通信订婚法》,《女子世界》1905年第一期。
    ①杨立新点校《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杨立新点校《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③刘新平:《婚姻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⑤李定夷:《女学生之百面观》,上海南华书局1918年版。
    ⑥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256页。
    ⑦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⑧《离婚创举》,《女子世界》1905年第三期。
    ①马纯古,章嘉等:《回忆杨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148页。
    ②恽代英:《结婚问题之研究》,《东方杂志》1917年7月。
    ③陈望道:《<妇女评论>创刊宣言》,《陈望道妇女问题集》。
    ④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⑤《妇女杂志》7卷1期。
    ⑥《妇女杂志》7卷12期。
    ⑦顾志坚:《修公德说》,《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①《苏报》1903年5月8日。
    ②《争约警闻》,《女子世界》1905年第二期。
    ③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④《苏报》1903年5月8日。
    ⑤《女体操学校之大运动》,《民吁日报》1909年11月15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09-1210页。
    ①《教育杂志》第6卷第4号。
    ②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③《“五四”运动与上海妇女》,《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⑤《“五四”运动与上海妇女》,《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⑥《“五四”运动与上海妇女》,《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张昭汉:《争约劝告辞》,《女子世界》1905年第二期。
    ②茅盾:《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页。
    ①茅盾:《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②茅盾:《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③茅盾:《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④茅盾:《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7页。
    ⑤柳亚子:《对于啸岑、华昪结婚时茶话会上(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⑥柳亚子:《对于啸岑、华昪结婚时茶话会上(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⑦《纪女医学堂学生演剧赈灾事》,《申报》1906年12月31日,第四版。
    ①《赤十字会出发记》,《申报》1911年10月24日,第二张第三版。
    ②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③梁旭光主编《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李达:《女子解放》,《解放与改造》1卷3号,1919年10月。
    ②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2卷4号。
    ①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4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09《列女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076页。
    ③《清史稿》卷508《列女一》,第14027、14038、14041页。
    ④《清史稿》卷508《列女一》,第14048页。
    ⑤《清史稿》卷509《列女二》,第14079、14067页。
    ⑥《清史稿》卷508《列女一》,第14033页。
    ①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47页。
    ③《清史稿》卷508《列女一》,第14034页。
    ④《清史稿》卷509《列女二》,第14100页。
    ⑤徐轲编:《清稗类钞》,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56页。
    ⑥郭松义:《民命所系:清代的农业和农民》,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①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存:卷四》,上海书店1928年。
    ②罗苏文:《女性群体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妇女研究在上海》。
    ③《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校第二届毕业纪念录》,1920年。
    ④《申报》1919年5月22日。
    ⑤《记事·女工汇誌》,《女子世界》1905年第十一期。
    ①陈望道:《席上珍女士在商报馆里吊死事件》,1922年9月20日《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第五十九期。
    ①《教育宗旨令》,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①《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②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11月,第139页。
    ③朱经农:《教育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052页。
    ④《共和女校开学预志》,《申报》1912年2月29日,第七版。
    ①金天翮:《杏秀桥碑》(1926年),王国平、唐力行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2页。
    ②江苏省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熟市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2页。
    ③常熟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常熟市教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版,第56页。
    ④《上海县教育状况》,上海县劝学所,1920年。
    ①范雪朋:《参加“友联”始末》,赵士荟编《老影星自述》,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②宣景琳:《我的银幕生活》,赵士荟编《老影星自述》,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④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
    ⑤《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1919——1949),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46页。
    ⑥茅盾:《文学与政治的交错》,《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250页
    ①茅盾:《文学与政治的交错》,《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③何惠明编:《茸城史录》,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
    ④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1,p.145.
    ①《前清心女中校史》,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②《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③《记事》,《女子世界》1904年第九期。
    ①《临时政府公报》第四号,《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第2页。
    ②《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③《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④《妇女杂志》4卷11期,5卷1期。
    ⑤《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8》,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57页。
    ①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1-312页。
    ②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303页。
    ③这些入会的女校是:上海女子中学、中西女塾、神州女校、启秀女校、博文女校、勤业女子师范、城东女学、崇德女学、清心女学、南洋女子师范、爱国女学、民生女学等。
    ④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①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新文化书社1929年版,第91页。
    ②李光业:《今后的女子教育》,《妇女杂志》8卷2期。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⑤《学生家庭职业比较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1925年。
    ⑥《学生家属职业统计图》,《上海民立女子中学三十周年校庆纪念刊》。1936年。
    ①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柳亚子:《怀旧集》,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10页。
    ①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6页。
    ①《东西南北》,《民立报》1911年8月18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250页。
    ②《女学生吃花酒》,《民呼日报》1909年6月18日,《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187页。
    ①《振华季刊》第一卷第四号,苏州振华女校出版,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31-1-25。
    ②冠梅:《祭旧同学黄君》,《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05-001-0513。
    ①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页。
    ③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6页。
    ①秦德君、刘淮:《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②秦德君、刘淮:《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少年歌》,《女子世界》1904年第二期。
    ②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③何亚希:《求学问何用》,《女子世界》1904年第八期。
    ④廖斌权:《纠俗篇》,《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①廖斌权:《纠俗篇》,《女子世界》1905年第一期。
    ②顾志坚:《修公德说》,《女子世界》1904年第十期。
    ③参见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①柳亚子:《张应春女士传(一九三O年五月一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
    ②秋瑾:《致湖南第一女学堂书》,《女子世界》1905年第一期。
    ③《宗孟女学堂新章程》,《警钟日报》1904年3月16日。
    ①《“五四”运动与上海妇女》,《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②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秋瑾集》第1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秋宗章:《六六私乘》,《秋瑾研究资料》,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④《记大通学堂秋瑾被杀事》,《广益丛报》1907年第143期,第7-8页;《祭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文》,《民报》1907年第17期,第117-118页;《驳官场发表之秋瑾罪案》,《女报》1909年[第一卷第5期,第143-151页。
    ⑤一说共爱会1904年成立。胡彬夏:《祝共爱会之前途》,《江苏》第六期。
    ⑥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⑦《民立报》1911年9月4日。
    ①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传记文学社1975年版,第836-974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43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6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④许言午:《我所见过的女学生》,《妇女杂志》,1925年11卷6号,217页。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39-440页。
    ①柳亚子:《婚嫁改良浅说(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②陈希贤:《旅游卫生谈》,《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05-001-0513。
    ③张冠春:《竹荫读书记》,《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05-001-0513。
    ④周惠君:《拙政园旅行记》,《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05-001-0513。
    ⑤《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档案馆藏,卷宗号I05-001-0513。
    ①润石:《中华妇女界之新气象》,《妇女杂志》,1916年2卷9号,12页。
    ①绍程:《女学生的婚姻问题》,《妇女杂志》,1927年13卷10号,112页。
    ②志超:《男女同学中的女学生》,《妇女杂志》,1925年11卷6号,113页。
    ①陈有琴:《最近十年内的妇女》,《妇女杂志》10卷1号,1924年。
    ②吕美颐、郑永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职业简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③陈望道:《男女社交的自由》,《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1921年10月5日。
    ④陈望道:《男女社交问题的障碍》,《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1921年9月14日。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
    ①《十年前拾零》,《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1931年。
    ②茅盾:《文学与政治的交错》,《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67页。
    ①马纯古,章嘉等:《回忆杨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148页。
    ②柳亚子:《对于啸岑、华昪结婚时茶话会上(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③《回忆我的姑母》,《杨绛作品集》(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页。
    ①蔡苏娟:《暗室之光》,群言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①吕美颐、郑永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职业简论》,《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第131至132页。
    ②丰子恺:《中举人》,《丰子恺静观尘世》,长江文艺书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③王清彬:《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
    ①《上海爱国女学校校友会年刊》,1924年。
    ①《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8》,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②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③《教职员一览表》,《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1931年。
    ④上海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⑤《神州女报》第七期,1913年。
    ⑥《记事》,《女子世界》1905年第十一期。
    ①郑逸梅:《影坛旧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②王汉伦:《影场回忆录》,《良友》1931年12月第64期。
    ①《离校之后》,《徐汇女中八十周纪念》,1947年。
    ②《女子的职业》,《生活周刊》第一卷第三期,1925年10月。
    ③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④《妇女评论宣言》,《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52-552页。
    ①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妇女杂志》7卷8期。
    ②陈望道:《韩端慈女士底生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1月24日。
    ①《女子人格问题》,《新潮》1卷2期,1919年2月1日。
    ②陈望道:《旧式婚姻的丧钟》,《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0年10月22日。
    ③陈望道:《我想》(二),《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78页。。
    ①《忆常熟第一所女校——竞化女学堂》,政协常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十三辑,1988年版,第190页。
    ①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丛小平:《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清史研究》2003年2月第1期,第88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①成荷萍等:《女校校园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东方杂志》
    2.《点石斋画报》
    3.《妇女杂志》
    4.《教育研究》
    5.《教育杂志》
    6.《教师之友》(苏州,1922年)
    7.《良友》
    8.《民呼日报》
    9.《民国日报》
    10.《女报》
    11.《女学报》
    12.《女学生之百面观》(李定夷,上海南华书局1918年版)
    13.《女子世界》
    14.《申报》
    15.《苏报》
    16.《神州女报》
    17.《神州女子新史》(徐天啸,神州出版社1913年版)
    18.《新时代国文大观》(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版)
    1.《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校二十五周纪念册》
    2.《上海民立女子中学三十周年校庆纪念刊》
    3.《上海养性女学校十周纪念特刊》
    4.《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
    5.《徐汇女中八十周纪念(1867-1947)》
    6.《吴县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十周年纪念》
    7.《女子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8.《上海县教育状况》(1917年)
    9.《竹荫女学校杂志》(苏州,1914年)155
    10.《上海县教育状况》(1920年)
    11.《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校第二届毕业纪念录》(1920年)
    12.《圣玛利亚女校五十周纪念特刊(1881-1931)》(1931年)
    13.《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丁卯级毕业纪念册》(1931年)
    14.《三十年来校史报告》(苏州振华女校,1936年)
    1.沈亦云:《亦云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谢燕:《张琴秋的一生》,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年。
    4.苏雪林:《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吴宓:《吴宓日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
    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张允和:《最后的闺秀》,三联书店1999年版。
    8.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9.林语堂:《林语堂自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久芳:《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2.周有光:《周有光百岁口述》,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版。
    13.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黄山书社2009年版。
    14.宋美龄:《宋美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1.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上下册,台北传记文学社出版1975年版。
    2.(日)多贺秋五郎著:《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3.(日)多贺秋五郎著:《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4.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8.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9.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0.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司德敷:《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版。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5.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6.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8),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7.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台湾商务出版社1967年版。
    2.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5年版。
    3.蓝鼎元:《女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4.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
    6.青年运动史研究室编:《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7.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1851——1958)》,高大伦、范勇编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舒新诚:《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10.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11.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雷良波等:《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13.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15.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共青团上海市委青运史研究会编:《上海学生运动史》,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16.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57
    17.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薛理勇:《上海旧影·老学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6.刘正伟:《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版。
    31.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
    32.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陈科美、金林祥编:《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4.[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杜芳琴:《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7.唐力行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8.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18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法]安克强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1.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3.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9.侯艳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50.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
    51.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3.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4.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社会性别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吴民祥:《浙江近代女子教育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
    57.邵雍:《中国近代妇女史》,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版。
    58.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潘天桢:《谈中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图书馆》1963年第3期。
    2.杜继琨:《再谈〈女学报〉》,《图书馆》1963年第4期。
    3.罗苏文:《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4.林乙峰:《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5.崔运武:《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浅析》,《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6.张建仁、张建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7.郭常英、苏晓环:《近代中国女子留学探析》,《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8.梁景和:《近代中国女学演变的历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9.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0.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1.宋瑞芝:《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妇女的觉醒》,《河北学刊》1995年第6期。
    12.余丽芬:《西学东渐与近代女学》,《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
    13.孙英兰:《近代士大夫思维转型与女学》,《史学月刊》1998年第4期。159
    14.夏晓虹:《戊戌前后新兴的妇女教育——以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心》,《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
    15.郝婧:《维新时期诞生的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6.张翔凤:《从苏州碑刻看女性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史林》1999年第3期。
    17.俞宏标、顾晓红:《晚清女子教育多边关系探略》,《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18.何黎萍:《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平等权的演进》,《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
    19.谢长法:《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7期。
    20.罗苏文:《女性群体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妇女研究在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
    21.陈珺:《传教士与晚清女学》,河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6月。
    22.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年5月。
    23.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4.黄佩芳:《教会女校的创办与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25.杨洁:《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从上海女学看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26.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7.薛文彦:《从〈妇女杂志〉看1915年江苏的女学观——读史札记》,《前沿》2002年第4期。
    28.沈松平:《从西学普及的地域差异看江浙士绅的近代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9.顾晓红:《论晚清女学的新特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0.杨慧:《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31.吕美颐、郑永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职业简论——从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谈起》,《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2.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
    33.徐华龙:《传统、平实向时髦的转型时期——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服饰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9月。
    34.丛小平:《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清史研究》2003年2月。
    35.闫广芬:《商人兴学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新华文摘》2003年5月。
    36.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37.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8.王琳:《民初社会与教育近代化》,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4月。
    39.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5月。
    40.张丽华:《清末民初江苏的女子学校教育》,宁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6月。
    41.顾宁:《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9月。
    42.安云凤:《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论析》,《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
    43.董玮:《近代女子海外游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
    44.马晓艳:《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例》,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45.鲍琴:《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46.孙晓杰:《日本女学对晚清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11月。
    47.李庆华:《晚清多边政治势力对女子的教育和规训》,《社会科学家》2006年3月。
    48.叶中强:《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第4期。
    49.李晓英、牛海桢:《科举制废除及绅士阶层在新式教育领域中的贡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0.蒋美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特点》,《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7月。
    51.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10月。
    52.许记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11月。
    53.李春雨:《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5月。
    54.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6月。
    55.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6月。
    56.李红:《清末女子师范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8月。
    57.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58.王国红:《戊戌维新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
    59.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文史哲》2007年第3期。
    60.薛文彦:《略论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产生及特点》,《阴山学刊》2007年第3期。
    61.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厦门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3月。
    62.任春艳:《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63.杨艳:《挣脱传统的桎梏》,贵阳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64.黄梅:《<申报>与晚清女子教育》,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65.杨正梅:《20世纪初年的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66.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67.曾湘衡:《清末民初湖南女子学校教育试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68.杨媛:《厦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研究》,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69.李吉莲:《晚清<大公报>与女学实践》,《沧桑》2007年5月。
    70.陈晓芳:《五四时期女子现代教育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71.李益彬:《女子学堂与辛亥革命——以上海宗孟女学堂为例》,《史林》2007年6月。
    72.蒋勇军:《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73.钟佑洁:《清末女子留学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月。
    74.武海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探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75.王文娟:《近代苏州女教师群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76.赵成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吉林大学毕业论文2008年3月。
    77.王震:《略论晚清女子教育问题》,《传承》2008年第3期。
    78.聂会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参与探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4月。
    79.王春生:《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诞生》,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5月。
    80.董维维:《福州近代女子教育论略(1895—1912)》,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5月。
    81.张丹:《清末女子留学探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6月。
    82.元青:《端方与清末女子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83.张明福:《浅议清末女学》,《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84.江百炼:《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10月。
    85.张凤花:《略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起因》,《消费导刊》2008年11月。
    86.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11月。
    87.李平:《晚清女学思潮的矛盾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毕业论文2008年12月。
    88.张凤花:《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消费导刊》2008年12月。
    89.李悦民:《晚清学堂洋教习探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3月。
    90.詹凑娥:《试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推动力之一——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3月。
    91.赵丽华:《经元善与中国女学堂的兴办》,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3月。
    92.王立群:《拒绝从天朝美梦中醒来的士大夫——中国近代士大夫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心理机制》,《中华读书报》2009年第258期。
    93.张守权:《近代中国对“自强”之路的探索与新式女子教育的兴起》,《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4月。
    94.李建丽、刘冬梅、张丽敏:《一件近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史料》,《文化天地》2009年第2期。
    95.黄湘金:《贵胄女学堂考论》,《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6.潘崇:《清末督抚与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以端方行为为中心》,《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7.马燕:《女性宗教文化的中国化——清真女学与清末民初基督教会女校之比较》,《回族研究》2009年第4期。
    98.廖军和:《中国近代学制变革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9.叶海燕:《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潮及实践》,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6月。
    100.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上海城市空间与女性研究(1843-1910)》,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年6月。
    101.宋少鹏:《赋予五四运动以社会性别——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2.刘芙君:《近代中国女性解放历程的嬗变特点及原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7月。
    103.王香:《略论晚清女子教育》,《才智》,2009年第10期。
    104.郭常英、李爱勇:《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
    105.艾晶:《民国初年女性的教育问题与女性性犯罪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06.刘彦华、张磊、王欣:《中国女子学堂的建立与幼儿师资的形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07.杨银权:《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发展》,《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2月。
    108.周东华:《民国初年江南教会女生集体记忆中的国族认同》,《学术月刊》2010年3月。
    109.吴民祥:《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独特乐章——清末女子学堂教师之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月。
    110.段春敏:《我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之研究》,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4月。
    111.王晓庆:《倡导与力行:近代欧美留学生女子教育观及实践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4月。
    112.张乐妮:《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政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6月。
    113.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上海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6月。
    114.赵欣:《1843—1937年的上海女子教育——阶段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6月。
    115.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6月。
    116.刘宁元:《北京的早期女子学校》,《文史漫谈》2010年第7期。
    117.梁妍:《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1840—1919)》,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10月。
    118.覃婷婷:《梁启超与近代女学的兴起》,《理论界》2010年第12期。
    119.王冰:《戊戌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征》,《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3期。
    120.李慧娟、毕洪娜:《试论清末女子教育兴盛的原因及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月。
    121.朱峰:《性别、家庭与国家——从近代教会女子大学看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融合与冲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22.邢微:《浅析民国前期女子教育发展动因》,《学理论》2011年第2期。
    123.鲍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24.曹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女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4月。
    125.周宁平:《基督徒性别意识的形塑与宣传》,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4月。
    126.王金婷:《戊戌维新时期“兴女学”思潮及其传播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5月。
    127.张学玲:《民国时期上海的摩登女郎》,《兰台世界》2011年5月。
    128.陈琳:《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中的基督教影响》,中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5月。
    129.赵萍萍:《近代浙江教会女校研究》,宁波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6月。
    130.肖圣尧:《清末民初江苏小学教育研究》,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6月。
    131.李净昉:《辛亥革命时期女学生的历史抉择——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为例》,《南开学报》2011年第6期。
    132.熊贤君:《辛亥革命时期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批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9月。
    133.戴鞍钢:《晚清新式教育与辛亥革命——以杭州及浙江为重点的考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9月。
    134.陈雅雯:《清末女子教育的制度化进程》,《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月。
    135.王哲、窦晓妮、陈智:《清末民初浙江新式学堂女性教师群体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136.范文明:《以<大公报>文本考证中国近代女学之三种观念——以民国初年女学为例》,《求索》2012年1月。
    137.张莉:《女学生——民族国家视域下的新妇女想象》,《南开学报》2012年第2期。
    138.欧阳林舟:《女子院校特色办学探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
    139.欧七斤:《盛宣怀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兼论晚清绅商兴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3月。
    140.季瑾:《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兰台世界》2012年3月。
    141.王晓慧:《文化霸权:教育控制与女性解放——对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月。
    142.梁丽英:《晚清女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4月。
    143.胡佳佳:《透过“娜拉”看近代知识女性的现实困境——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上海为例》,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
    144.陶娇娇:《近代女性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1915—1927)年长沙<大公报>为中心考察》,延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
    145.姚凡:《宁波旅沪同乡会教育事业研究》,宁波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
    146.孙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直隶地区女子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
    147.任向阳、李斯:《论戊戌时期的兴女学思潮》,《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48.刘洁怡:《试论清末民初大众媒体对女子学校教育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3期。
    149.秦亚男:《留日女学生对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沧桑》2013年3月。
    150.施菊祉:《丁日昌与晚清江南社会》,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4月。
    151.赖灵午:《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5月。
    152.张静:《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5月。
    153.李莹莹:《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表现及特点》,山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5月。
    154.胡伟:《清季兴办女学动因探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6月。
    155.任向阳:《论戊戌时期女子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8月。
    156.许环环:《试述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5期。
    1.Bridgman, Eliza J. Gillett, The Life and La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New York,1864.
    2.Margaret· E· 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Company,1911.
    3.Ida Belle Lewis,The Education of girls in China.,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11.
    4.Charlotte L.Beahan,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Chinese Women's Press,1902-1911,Modern China,Vol.1,No.4,1975.
    5.Dorothy Ko,Pursing Talent and Virtue:Education and Women’s Culture in Seventeenth andEighteenth Century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 Vol.13,No.1,1992.
    6.Philip C.C.Huang,Women's Choices under the Law Marriage, Divorce, and Illicit Sex in theQing and the Republic, Modern China,Vol.27,No.1,2001.
    7.Yuxin Ma, Women journalists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1915–1923, GenderIssues,December2005, Volume22.
    8.Yihong Pan, Craft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s left-wing cinema of the1930s: Sun Yu’sthree film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June2011, Volume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