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问题研究(1901-192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变是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清末民初,民变是整个社会不良运行状态的一种映照,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所致,江苏乡村民变则是一典型缩影。通过多维度、跨学科考察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的概貌、发生机理、政府防控机制和民变的社会效应,可管窥社会系统的运行和更嬗。
     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具有多重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频发性与聚发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苏南倍于苏北,松江府高于其他;在民变类型上,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在民变规模上,具有群体性和暴力性;在民变人员构成上,具有复杂性和落后性;在行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匿名性。
     江苏具有滋生民变的环境条件,河湖密布,易生洪涝灾害,便利的水陆交通降低了民变的代价,增加了官府的处置成本;人多地狭,为民变这一集合行为提供了人数条件;乡村教育程度落后与迷信鬼神八字成为乡民抵制现代化改革的思想因素。乡民承受着多重结构性压力,农民收入构成单一,土地高度集中,抗风险能力低,农民在市场浪潮中只能随潮飘荡;盗匪遍地,兵祸不断,百姓无法安身立命;社会下层背负着穷人、农民、苏北人、客民等社会身份痛苦,受社会排斥者被迫采用非常规途径实现其目的。乡民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所得不符,产生挫折和仇官、仇绅、仇富的对抗性情绪,容易做出冲动报复行为,在“大闹大好处,小闹小好处,不闹没好处”观念的驱动下,在从众过程中,更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失衡的社会心理构成社会不安的潜流。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社会心理等要素的互动与持续发酵,为民变积蓄着力量,终于在米珠薪桂、租税强制征收、剧烈的社会变革、自然灾害频发、谣言煽惑等因素的诱发下,经过集体行为动员,民变层见叠出。
     粮食骚乱由米价高低和米价年际波动幅度共同决定,商品化程度高的江苏地区更易于出现“人造”饥荒,并周期性发作,引发大规模恐慌。租赋确定和征收常常是官民矛盾的焦点,政府、地主、农民围绕农产品展开激烈的争夺,使租赋征收的强制色彩越来越明显。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关键,政府就成为乡民求助对象和针对的目标。高发的天灾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饥民大量涌现,报荒纷沓而至,乡民在饥寒的逼压下不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天灾性公共危机为民变提供了集聚的基础。而现代化变革使新旧矛盾集中爆发,清政府穷于应付,北京国民政府措手不及。处于惶恐不安中的乡民为谣言大行其道提供了便利条件,乡民通过大众歇斯底里式的集合行为来缓解大难将至的焦虑。
     根据民变的诱因和局势的发展情况,政府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思想等防控手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经济上,为平抑米价,政府筹款购米、禁止私运米粮、打击囤积、限制粮食加工;为赈灾救荒,政府实行急赈、工赈、资遣饥民、蠲缓、治灾、兴办工艺;政治上,采取整顿吏治、严缉盗匪、法律约束、查禁谣言、舆论宣传、开启民智等预防措施;为紧急处置民变,疏导教育,武装弹压,软硬兼施,军警震慑、强行驱散、抓捕带离、遏制反弹,多策兼行,对饥民与乱民、首要与胁从,区别对待。然而,由于粮食危机、商人逐利、米禁斗争、米价利益难以平衡、赈款无着、赈米难购、赈灾人员腐败、贫民遣不胜遣、地方力图自保、救助理念落后、赈济治标不治本等原因,使得米价调控和灾荒救济的效果甚微,政府救助工作无法正常发挥保护、整合、稳定的功能。由于政府在乡村社会势单力薄、报刊舆论口诛笔伐,导致调控民变的政治威力无法有效发挥。
     数量众多的、高频率的民变对社会起着分裂与整合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民变剥蚀政府统治根基,加剧社会动荡,损耗社会财富,增添乡民痛楚,延缓江苏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民变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释放了民怨,激活政府救助机制,推动新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刺激北京国民政府推行新制度,引发社会对乡村和民变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民变的“破”与“立”中,促进了社会系统的新陈代谢。
Mass Uprising is a major social problem in moder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Mass Uprising is reflected by the abnormal operating state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some extent, it was also caused by the pain in the evolvemen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he country Mass Uprising in Jiangsu province is just a typical epitome. The general picture, how it occurred, forestalling and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government,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uprising in rural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f country mass upris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op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system will be reviewed.
     The Country Mass Uprising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at transitional period has multiple features. In the time distribution, it has the feature of frequency and assembly, whil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is widespread and regional. The phenomenon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northern one, and Song-jiang Prefectur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other; in Mass Uprising type, it is with the featur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scale, it is collective and violent; in the skeleton of participants, it is complex and backward; in the manner of action, it is somewhat organized and anonymous.
     Due to suc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massive and widespread lakes and rivers, frequent flood, and besides, convenient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reduced the cost of the Mass Uprising, while increased the disposal cost of government, which are easy to bring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Mass Uprising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ondition of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provides collective action with large enough population. Rural backward education and worship of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Eight Characters impelled the thoughts of Villagers to resist the Modernization Reform.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structural pressure, for example, the income of the villagers is single, the land is highly concentrated, Anti-risk Ability is low, these forced the villagers have to be drifted with the tide of the market. With the bandits everywhere and successive disaster of war, the civilian couldn't live. The lower class scornfully lived in the name of the poor, the peasants, Subei People, and those migrants were forced to adopt unconventional way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s. Because the actual results of the villagers were against their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these came into being the confrontational moods and revenge action as hostelling the Government, the gentry and the rich, and the idea that benefits could be obtained by the struggle was motivated in the process of mass behavior, and the villages are easy to sink into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 the end, their unbalanced social psychology might trigger social turbulence.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tructural stress, and their social psycholog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continuously acted, all of these favored the Mass Uprising. Ultimately,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high prices, collecting rents, modernization reform, natural disasters and rumors, the Mass Uprising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Rice disturbance was determined by the rising or falling of rice prices and its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together. In Jiangsu, because of higher commercialization, man-made famine was very easy to happen, and periodically attacked and initiated mass panic. Levying taxes is often the focus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civilians. The government, the landlord and the Villagers had conflict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se forced the mandatory levi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Owing to the government's key role, it became the object which the villagers hoped to get help and the target which the villagers attacked.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huge losses of lives and property, famine victims emerged in large numbers, declaration of famine came in a continuous stream. In hunger and cold, the Villagers had to 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social norms. Public crisis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natural disasters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prising. The old and new contradictions intensively broke ou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difficult to solve, the Beijing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caught unprepared. When the villagers are alarmed and confused, the rumors are generally acceptable. By going into hysterics, the villagers brought temporary respite from anxie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Mass Uprising, the government had taken the corresponding disposal measures by means of economy, politics. To tame rice prices, the government raised money to buy rice, prohibited to smuggle rice grain and to crack down on hoarding, restricted food processing; for relieving famine, government had taken urgent relief, work relief, the hungry in the severance, Juan slow, managing disaster, runn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disposal of the uprising, counseling, education, armed crackdown, carrot and stick, military deterrent, away from capture, contain the rebound, many policy and line, for the hungry and the rabble, primary and be an accomplice under duress, w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However, due to the food crisis and profit-seeking of merchants and banned struggle, the rice benefit that is difficult to balance, no relief fund, and hard to purchase, disaster relief personnel corruption and poor be sent off, backward place to try to protect themselves, rescue and relief take temporary solution not effect a permanent cure, made little effect of price regulation and famine relief, the relief work of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on, integration and stability could not work. Due to poor power of the rural society and newspaper criticism of public opinion made controlling Mass Uprising of political power could not take effect.
     Numerous and high frequency of the uprising played a dual role of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the Mass Uprising denudated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dded social unrest, lessen the social wealth, added the villagers' pain, delayed the modernization of Jiangsu; Mass Uprising, on the other hand, played a social safety valve, released the popular discontent, activated the government rescuing mechanism,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ccelerated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 stimulated the implement of the new system Beijing government, and caused social thinking an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countryside and the Mass Uprising. In the uprising of "destr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it promoted the metabolism of the social system.
引文
① 马自毅:《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 《金史》卷十四,本纪十四,宣宗上。
    ② (清)杨庸辑:《列国志辑要》(上:卷之一),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 (清)蔡元放编、澎湃编译:《白话东周列国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①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8页。
    ② 《汉语大词典》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1页。
    ③ 《汉语大词典》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1页。
    ④ 《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1页。
    ① Frederic Wakeman, Jr., and Carolyn Grant,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75.
    ② Joseph Hing-kwok Chan, Mass disturbances and protest movemen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1796-1911, Ann Arbor, Mich,1984.
    ③ Roxann Prazniak, Community and Protest in Rural China:Tax Resistance and County-Village Politics on the E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Thesis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1981; Of Camel Kings and Other Things:Rural Rebels Against Moder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Lanham, Md.,1999.
    ①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年)》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6-472页。
    ② Kathryn Bernhardt, Rents, taxes, and peasant resistance:the lower Yangzi region,1840-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92, Introduction。
    ③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④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⑤ Elizabeth J. Perry, 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social protest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M.E. Sharpe, Inc. Armonk, New York,2002.
    ⑥ Peter Zarrow,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895-1949, Routledge, London,2005.
    ⑦ 施乐伯、于之乔:《近代中国及其革命进程——向传统秩序的不断挑战(1850—1920)》,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 Ssu-yu Teng, Protest and Crime in China:A Bibliography of Secret Associations, Popular Uprisings, Peasant Rebellions,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and London,1981.
    ② Faure, David William, Local Political Disturbances in Kiangsu Province, China,1870-1911, Thesis (Ph. D.), Princeton University,1976.
    ③ 苏珊·M·琼斯、菲利普·A·库恩:《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玛丽·B·兰金等:《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7页。
    ④ John Lust, Secret Societies, Popular Movement,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Jean Chesneaux, 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1840-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72. pp165-200.
    ⑤ 玛丽·B·兰金等:《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7页。
    ⑥ 周锡瑞:《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施乐伯、于之乔:《辛亥革命总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8页;迈克尔·加斯特:《共和革命运动》,[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578页。
    ⑦ 山口异:《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赵金钰译),《近代史资料》,总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234页。
    ⑧ 参见[日]石田米子:《近期日本对辛亥革命研究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63页。
    ⑨ [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前后にぉける苏州府の农民斗争,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 ,汲古书院1973。
    ① [日]小岛淑男:《近代中国の农村经济と地主制》,汲古书院2005。
    ② [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时期江南の农民运动と中华民国农党,历史学研究,第372期(1971年5月);抗租斗争——江南デルタ地带を中心にして,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第2卷,1978年。
    ③ [日]山下米子:辛亥革命の时期の民眾运动——江浙地区の农民运动を中心とし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37册(1965年)。
    ④ [日]西川正夫:辛亥革命の和民众运动,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第3卷,1978年。
    ⑤ Jean Chesneaux, Peasant Revolts in China,1840-1949,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1973; 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1840-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72.
    ⑥ Lucien Bianco,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Grass-Root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M.E. Sharpe, Armonk, New York,2001.
    ⑦ Lucien Bianco,Numbers in Social History:How Credible? Counting Disturbances in Rural China,1900-1949, Eberhard Sandschneide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1999.
    ⑧ 马里亚尼·巴斯蒂-布律吉埃:《社会变化的潮流》,[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9-687页。
    ⑨ [苏]谢·列·齐赫文斯基:《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⑩ 张注洪、王晓秋:《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 [苏]科斯佳耶娃:《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特点》,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② [苏]叶菲莫夫:《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孙中山(1911—1913年)——史实与问题》,莫斯科1974年。
    ③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9页。
    ④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60页。
    ⑤ 林增平、郭汉民、饶怀民:《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⑥ 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福建论坛》2004年第7期;樊翠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问题研究综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杨湘容、饶怀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求索》2009年第4期。
    ⑦ 吴雁南:《清末“民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80年第4期。
    ⑧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朱育和、欧阳军喜、舒文:《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⑨ 参见张振鹤、丁原英编:《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1982年第3、4期。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6-304页。
    ② 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上册,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05-207页。
    ③ 李时岳:《清末农村经济的崩溃与农民运动》,《史学月刊》1958年第6期;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刘平:《清末农村“民变”散论》,《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刘平:《略论清代会党与土匪的关系》,《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④ 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及成因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⑤ 马自毅:《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⑥ 谢丹:《清末十年(1901—1911)农民骚乱》,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3页。
    ⑦ 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福建论坛》2004年第7期;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5年。
    ⑧ 孙琦:《清末立宪与民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⑨ 郑清坡:《清末民变四题——以华北民变为例的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民变”话语考论》,《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① 江斐:《清末民变与社会变迁(1902—1911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 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③ 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④ 胡宪立:《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群众自发斗争》,《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程献:《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 胡成:《晚清新政时期民变的原因及历史特征》,《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及成因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⑥ 马自毅:《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⑦ 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⑧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李时岳:《清末农村经济的崩溃与农民运动》,《史学月刊》1958年第6期;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农民斗争的几个问题——辛亥革命前十年史札记之一》,《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方庆秋、李定洲:《袁世凯统治时期农民群众的几次抗捐抗税斗争》,《历史教学》1965年第11期;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中华书局1981年版;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史革新:《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等等。
    ① 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② 李香钻:《挑战与回应:清末合法性危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2页。
    ③ 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658页: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反地方自治风潮》,《河北学刊》2002年第4期;马自毅:《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董丽苹:《浅析晚清新政时期的民变》,《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陆兴龙:《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罗国辉:《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东疆学刊》2008年第2期。
    ④ 董丽苹:《浅析晚清新政时期的民变》,《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⑤ 苏媛媛:《清末新政时期的乡村民变成因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⑥ 周积明、郭莹等:《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⑦ 孙琦:《清末立宪与民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⑧ 殷俊玲:《宣统元年反户口调查风潮》,《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辛泸江:《清末新政中的户口调查》,《北京档案史料》1999年第3期。
    ⑨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以新式小学堂兴办为中心的探讨》,“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0年;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的乡民毁学述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邵勇:《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毁学民变》,《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刘纪荣、李伟中:《清末民初“废庙兴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吴彦芳:《清末民初乡民抵制新学原因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田正、陈胜:《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⑩ 邵雍:《清末烟苗禁种与反禁种的历史考察》,《史林》2007年第6期。
    11 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黄珍德:《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2 张立胜、张小柳:《从社会心理角度探究晚清教案发生的原因》,《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3 胡成:《晚清新政时期民变的原因及历史特征》,《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
    14 刘平:《清末农村“民变”散论》,《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①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邵雍:《清末烟苗禁种与反禁种的历史考察》,《史林》2007年第6期。
    ③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107页。
    ④ 刘平:《清末农村“民变”散论》,《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⑤ 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杨齐福:《晚清新政府时期的乡民毁学述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辛泸江:《清末新政中的户口调查》,《北京档案史料》1999年第3期。
    ⑥ 马自毅:《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⑦ 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5年。
    ⑧ 江斐:《清末民变与社会变迁(1902~1911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⑨ 李细珠:《清末民变与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效能——以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矛盾为视点》,《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② 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2-474页。
    ④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19-420页。
    ⑤ 马小泉:《强权与民生:民初十年社会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308页。
    ⑥ 方庆秋、李定洲:《袁世凯杭治时期农民群众的几次抗捐抗税斗争》,《历史教学》1965年第11期。
    ⑦ 卓天奇:《一九一五年山北社的抗捐抗税斗争》,《史学月刊》1958年第12期。
    ⑧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编:《中共朝阳地方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⑨ 刘世霖:《一九一六年冀中山北社的抗捐运动》,《大公报》1952年7月3日。
    ① 蒋顺兴:《1900—1911年江苏农民的自发斗争》,《江海学刊》1962年第4期。
    ② 江苏省历史学会:《一次反封建的伟大实践—江苏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297页。
    ③ 张锦贵:《江苏人与辛亥革命》,《扬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④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苏州地方史(1919—1949)》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⑤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⑦ 崔道峰:《清末江苏地方自治述论》,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⑧ 杨涛:《晚清江苏民变中的反地方自治现象探析》,《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⑨ 王海燕:《清末江浙地区乡民毁学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⑩ 祁龙威:《辛亥革命时期扬州、常熟的下层群众自发起义》,《光明日报》,1959年9月3日。
    11 蔡鸿源、孙必有、徐梁伯:《从“海丰血案”看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摧残》,《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① 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川沙“自治风潮”的个案研究》,《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② 中国近代史乡士资料调查队:《论1911年扬州孙天生起义》,《扬州师院学报》1959年第1期。
    ③ 中国近代史乡土资料调查队:《辛亥革命时期无锡常熟江阴区农民起义调查记》,《扬州师院学报》1960年第7期。
    ④ 余雨、彭兴:《辛亥革命前夕上海郊县农民的斗争》,《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第4期。
    ⑤ 廖志豪、李茂高:《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千人会”起义》,《社会科学》(上海)1985年第7期。
    ⑥ 谈汗人:《无锡新学与毁学事件》,《江苏地方志》1995年第4期。
    ⑦ 李巨澜:《论近代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⑧ 陈可畏:《略论民初上海商民的抗税斗争》,《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
    ① 《本末谈》,《申报》,1910年4月17日。
    ② 张振鹤、丁原英编辑:《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1982第3期,第156—158页: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③ 《官民激战记》(二),《民立报》,1911年7月9日。
    ④ 《担粪人大闹公堂》,《民立报》,1911年7月14日;《担粪人大闹公堂》(二),《民立报》,1911年7月15日。
    ① 《句容农民闹风潮》,《民立报》,1911年7月17日。
    ② 《挑卖私盐之祸胎》,《民立报》,1911年7月20日。
    ③ 《苏抚委员查办丹阳闹事案》,《大公报》,1911年8月20日。
    ④ 《大水声中之乱声》,《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⑤ 《昆山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9月7日;《昆山闹荒记》(二),《民立报》1911年9月9日。
    ⑥ 《同里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9月27日。
    ⑦ 《引翔港之大冲突》,《民立报》,1911年9月25日。
    ⑧ 《黎里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10月3日。
    ⑨ 《米风潮汇闻》,《申报》,1920年7月2日。
    ⑩ 《贫民抢米之官电》,《申报》,1920年7月8日。
    ①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7月7日。
    ② 《张堰抢米风潮》,《申报》,1920年7月9日。
    ③ 《抢米风潮之扩大》,《申报》,1920年7月15日。
    ④ 《乡间米船被劫》,《申报》,1920年7月14日。
    ⑤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7月16日。
    ⑥ 《米船经过杜家行被抢》,《申报》,1920年7月20日。
    ⑦ 《高资乡亦有抢米案》,《申报》,1920年7月21日。
    ⑧ 《抢米风潮之蔓延》,《申报》,1920年7月19日。
    ⑨ 《麦船中途被抢》,《申报》,1920年7月19日。
    ⑩ 《汇记关于抢米之消息》,《申报》,1920年7月19日。
    11 《羊尖镇发生抢米风潮》,《申报》,1920年7月20日。
    ① 《山阳防止抢米办法》,《申报》,1920年7月21日。
    ② 《又有两米船被抢》,《申报》,1920年7月23日。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①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108页。
    ① 《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未成》,《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六——五十七。
    ② 《宿迁乡民行劫面厂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五期(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二十七。
    ③ 《张人骏关于江苏宿迁饥民焚抢永丰面粉公司与黎经诰往来札禀》(1910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④ 张振鹤、丁原英编:《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1982年第4期,第80-118页。
    ⑤ 蒋维乔:《论宣统二年之教育》,《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一期(1911年2月8日),页三。
    ⑥ 《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
    ① 《江苏江宁县乡民滋事殴伤调查员》,《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九、六十。
    ② 《南汇知事请兵弹压灾民》,《申报》,1915年11月23日。
    ③ 《饥民将变为乱民》,《申报》,1915年12月31日。
    ④ 《南汇办赈之急迫》,《申报》,1916年1月9日。
    ⑤ 《张江栅闹荒别报》,《申报》,1916年1月22日。
    ⑥ 《浦东闹荒风潮之激荡》,《申报》,1916年1月23日。
    ① 《南汇灾民拦入沪境续志》,《申报》,1916年1月22日。
    ② 《浦东闹荒风潮之激荡》,《申报》,1916年1月23日。
    ③ 《浦东闹荒风潮八志》,《申报》,1916年1月25日。
    ④ 《奉贤饥民滋扰情形》,《申报》,1916年2月23日。
    ⑤ 《浦东又起闹荒风潮》,《申报》,1916年2月15日。
    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4-705页。
    ② 《东桥乡民闹荒情形》,《申报》,1920年11月11日。
    ③ 《闹荒案愈演愈剧》,《申报》,1920年11月24日。
    ④ 《检验闹荒案尸体未果》,《申报》,1920年12月31日。
    ⑤ 《上忙初限展期》,《申报》,1920年12月17日。
    ⑥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句容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9页。
    ① 《米慌片片》,《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② 《乞丐冒充难民》,《申报》,1913年11月14日。
    ③ 《难民骚扰》,《申报》,1916年12月9日。
    ④ 《灾民闹赈风潮》,《申报》,1917年2月5日。
    ⑤ 《浦东发生抢米风潮》,《申报》,1920年6月5日。
    ⑥ 《浦东之抢米》,《时报》,1906年9月26日。
    ① 《苏乡米行被抢》,《时报》,1906年9月26日。
    ②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6月10日。
    ③ 《黎里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10月3日。
    ④ 《南汇县境之大闹尸场案》,《申报》,1920年6月6日。
    ⑤ 《沪滨大风记》,《申报》,1915年8月4日。
    ⑥ 《川沙闹事详情》,《申报》,1915年8月5日。
    ① 《沪滨大风记》(十),《申报》,1915年8月6日。
    ② 《川沙乡民闹灾余闻》,《申报》,1915年8月15日。
    ③ 陆元同:《回忆千人会起义》,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140页。
    ④ 周文晓:《王庄千人会起义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133页。
    ⑤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句容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4页。
    ⑥ 《抢米案又见》,《时报》,1906年9月18日。
    ①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为丹阳官书抑勒浮收激变致军机处电》(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3页。
    ② 《扬属乱事六志》,《时报》,1906年7月25日。
    ③ 《奉贤海民扰乱记》,《民立报》1912年1月13日。
    ④ 《南汇土匪扰乱记》,《民立报》1912年1月13日。
    ⑤ 《乡民抗拒巡警续记》,《申报》,1913年8月23日。
    ⑥ 《乡民闹荒》,《申报》,1917年10月21日。
    ⑦ 《饥民聚众闹事》,《申报》,1916年2月12日。
    ① 《江苏人之信鬼》,《江苏》,第九、第十期合本,页一——二。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三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一—三十二。
    ③ 汤志均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8页。
    ④ 《顺江洲闹学罢市详情》,《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六期(1909年7月12日),页四十一。
    ⑤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三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八。
    ⑥ 《浦东闹学风潮续志》,《申报》,1915年8月20日。
    ⑦ 《拼命抢秋漕》,《民立报》,1910年11月15日。
    ① 《车坊镇抢米又见》,《大公报》,1911年10月9日。
    ② 《苏抚委员查办丹阳闹事案》,《大公报》1911年8月20日。
    ③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④ 《抗欠漕粮之饬拿》,《申报》,1914年2月2日。
    ⑤ 《金山县乡民闹租风潮》,《申报》,1912年12月22日。
    ⑥ 《乡民聚众闹荒》,《申报》,1917年11月30日。
    ⑦ 《闹荒风潮续志》,《申报》,1917年12月3日。
    ⑧ 《讼棍敛钱抗租》,《申报》,1912年1月3日。
    ① 陆元同:《回忆千人会起义》,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② 周文晓:《王庄千人会起义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131页。
    ③ 《华亭取消田业佃户两会》,《申报》,1912年12月3日。
    ④ 《荒案减折租赋之近讯》,《申报》,1917年12月7日。
    ① 《西北乡租务之悲观》,《申报》,1917年12月14日。
    ②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6页。
    ③ 《苏抚委员查办丹阳闹事案》,《大公报》1911年8月20日。
    ④ 《太平洲力争乐宝洲税》,《申报》,1913年1月14日。
    ① 《乡民大闹分水庙续志》,《申报》,1913年3月3日。
    ② 《巡警干涉迎神求雨之风潮》,《申报》,1914年8月7日。
    ③ 《尸属大闹尸场》,《申报》,1916年4月7日。
    ④ 《愚民捣毁学校》,《申报》,1921年3月28日。
    ⑤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五十二上《舆地考·风俗一》,苏州文新公司,页七。
    ⑥ 《匪徒抢劫米行》,《时报》,1906年7月19日。
    ⑦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三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二。
    ⑧ 《金山乡民闹租详情》,《申报》,1912年12月26日。
    ⑨ 《浦东闹学风潮详纪》,《申报》,1915年8月19日。
    ⑩ 《泰州匪徒抢劫官盐栈》,《时报》,1906年7月18日。
    ①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 《张泽闹荒三志》,《申报》,1917年11月16日。
    ③ 《民食恐慌记》,《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④ 《浦东闹学风潮五志》,《申报》,1915年8月24日。
    ⑤ 《浦东闹学怪剧之第二幕》,《申报》,1915年10月31日。
    ⑥ 《句容因垦酿乱之详情》,《大公报》,1911年8月24日;《句容因垦酿乱之续闻》,《大公报》,1911年8月26日。
    ⑦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句容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5页。
    ① 《乡民反对清洁所之激烈》,《申报》,1912年6月24日。
    ② 《乡民反对清洁所四志》,《申报》,1912年6月25日。
    ① 坦厂:《论民气不靖之不宜再事催抑》,《民声》,第一年第二号(宣统二年五月),页二三。
    ②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79页。
    ③ 《谘议局上江督函》,《大公报》,1910年9月18日。
    ① 阙名:《导淮兴垦条议》,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四,页二十一。
    ② 《崇明米市》,《益闻录》,第八十六号(光绪七年正月初七日)。
    ③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72页。
    ④ 《山人苦况》,《申报》,光绪九年十月二七日。
    ⑤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五十二上《舆地考·风俗一》,苏州文新公司,页六。
    ⑥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一《地理志》,页九。
    ⑦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舆地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一
    ⑧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三《户口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
    ① 《江苏巡抚陈夔龙奏省城拿获会党首要照章惩办片》(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5页。
    ② 《难民又肆劫掠》,《申报》,1916年8月30日。
    ③ 《三志闵行镇之大风潮》,《申报》,1912年2月25日。
    ④ 《护理两江总督张勋奏折》(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军机处折包档),柴德赓等编:《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5页。
    ⑤ 俞九思:《辛亥革命常熟光复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一辑,1961年版,第117页。
    ⑥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五十三《兵防考一》,苏州文新公司,页二。
    ⑦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84页。
    ⑧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三《户口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
    ⑨ 参见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八《财赋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
    ①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92页。
    ② Huang, Philip C. 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Yangzi Delta,1350-198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333.
    ③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二十八《学堂》,苏州文新公司,页十五。
    ④ 张弘:《农民运动问题》,《吴县农民》,1928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18-001-0016-001。
    ⑤ 《南通县通俗教育》,《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1913年3月10),页八十九。
    ⑥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⑦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⑧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131页。
    ① 欧粤:《松江风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318页。
    ②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③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10页。
    ⑤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页。
    ①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四《方俗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九。
    ②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祭扫》。
    ③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一《地理志》,页二十七。
    ④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二《建置志》,页九。
    ⑤ 《香市拥挤状态》,《申报》,1915年8月4日。
    ①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186页。
    ② [清]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光绪八年),卷三《风俗》,江苏书局,页十八。
    ③ 《淮安山阳县调查稿》,《江苏》,第八期,页六。
    ①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210页。
    ② 《巴溪志》,《社会》,页一。
    ③ 《太仓州志》(宣统已未年),卷三《风土》,页一。
    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135页。
    ⑤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四《方俗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四。
    ⑥ 《松江府志》(光绪十年),卷五,页一三。
    ⑦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页。
    ⑧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六。
    ①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144页。
    ② 《太仓州志》(宣统已未年),卷三《风土》,页四。
    ③ 《香火会仍旧热闹》,《申报》,1915年9月23日。
    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⑤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⑥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⑦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六号(1922年8月25日),页九。
    ② 《贫民自尽可惨》,《申报》,1915年8月21日。
    ③ 刘桢麟:《论各省善堂宜设工艺厂以养贫民》,《知新报》,第五十七册(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页一
    ① 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11-612页。
    ② 祁龙威:《千人会起义调查记》,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版,第197-198页。
    ③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页。
    ④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三。
    ⑤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十二。
    ①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八。
    ② 张镜予:《中国农民经济的困难和补救》,《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九號(1919年5月10日),页九——十。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四《方俗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十。
    ④ 张祖荫:《震泽之农民》,《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页227—228。
    ⑤ 《江苏邳县农会反对典业加息有关呈文》(1919年1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⑥ 《吴县奉令禁止各典当任意抬抑洋码剥削农民》,1919年1月19日,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4—001—0612—015。
    ⑦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一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11页。
    ⑧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25页。
    ⑨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6页。
    ①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0页。
    ②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7日。
    ③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④ [清]孙云锦修、吴昆田、高延第纂:《光绪淮安府志》(光绪十年),卷二《疆域》,页三。
    ⑤ 《江督请筹海州当地局资本》,《申报》,1910年3月11日。
    ⑥ 吴钩:《风俗奢侈及于国民经济之关系》,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财政一,页六十一。
    ⑦ 《安置流氓说》,《申报》,1901年2月28日。
    ⑧ 岐逸:《纪江苏匪祸》,《申报》,1915年9月14日。
    ⑨ 《江苏之糜烂》,《申报》,1913年8月4日。
    ① 《其奈之何》,《申报》,1914年10月1日。
    ② 《江苏巡抚陈夔龙为办理海属起事各事致端方电》(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端方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6页。
    ③ 侯鸿鉴:《视察沛丰砀山笔记》,《教育杂志》,第六卷第五号(1914年8月15),页四十一。
    ④ 《泰州之劫案何多》,《申报》1912年3月25日。
    ⑤ 《淮北土匪之横行》,《申报》,1912年7月24日。
    ⑥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八。
    ⑦ 《论江浙之匪患》,《申报》1912年1月30日。
    ⑧ 《苏乡盗警之重叠》,《申报》1912年3月24日。
    ① 《吴江满地是萑苻》,《申报》,1912年10月20日。
    ② 《宝堰镇大劫案续志》,《申报》,1914年1月9日。
    ③ 《宝堰大劫案详志》,《申报》,1914年1月13日。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四《方俗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五。
    ⑤ 龚子扬:《论国民捐》,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财政》六,页七十四。
    ⑥ 《高淳县之大劫案》,《申报》,1914年2月3日。
    ⑦ 王祖畲等纂:《太仓州志》(民国八年),卷三《风土》,页四。
    ①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115页。
    ② 《川沙闹事详情》,《申报》,1915年8月5日。
    ③ 《漕弊十三志》,《苏报》,1903年5月7日,第三页。
    ④ 《省视学鄙视乡间子弟》,《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五号(1909年6月12日),页七。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13页。
    ⑥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三。
    ① 冯煦:《请通谕内外臣工力崇节俭稍纾民力片》,《蒿盒奏稿》,卷四,页十六——十七。
    ② 韩范山:《徐州光复前后》,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30页。
    ③ 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1918年版,页一四三。
    ④ 陆尔奎:《论简易识字宜先定为义务教育》,《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五号(1909年6月12日),页六十三。
    ⑤ 《安置流氓说》,《申报》,1901年2月28日。
    ⑥ 《流民迁徙之惨状》,《申报》,1914年10月1日。
    ⑦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22页。
    ① 个农:《江北人》,《小说新报》,第七卷(1922年)第十二期。
    ② 《江北人串窃栈货》,《申报》,1916年5月12日;《江北人无端行凶》,《申报》,1917年11月22日;《江北人宰剥猎狗》,《申报》,1918年1月31日;《江北人偷窃天平秤》,《申报》,1918年6月7日;《江北妇人纠众行凶》,《申报》,1918年8月11日。
    ③ 牛伯伯:《马房里借伞》,《吴语》1922年2月8日;牛伯伯:《夜里弗睡之营业》,《吴语》1923年5月31日;老苏州:《人力车罢工》,《吴语》1923年6月12日。
    ④ 《请建江北为行省》,《法政杂志》(上海),第一年第二十期(1912年6月10日),页九十九。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5页。
    ① 《江北民生之疾苦》,《民呼日报》,1909年7月7日。
    ② 《江苏邳县农会反对典业加息有关呈文》(1919年1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
    ③ 《调查户口》,《申报》,1910年3月12日。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四。
    ①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句容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4--25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5页。
    ③ 邠:《迎赛神会之心理》,《申报》,1919年4月10日。
    ① 《署理两江总督山东巡抚周馥折》(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二一辑《内政》,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七七七。
    ② 祁龙威:《千人会起义调查记》,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版,第202-203页。
    ③ 《乡民聚众闹荒》,《申报》,1917年11月30日。
    ④ 《闹荒风潮续志》,《申报》,1917年12月3日。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71-972页。
    ⑤ 朱元善:《学校风潮论》,《教育杂志》,第五卷第四号(1913年7月10日),页五十三。
    ⑦ 《海属共党的因果》,《大晚报》,1932年7月1日。
    ⑧ 《催征忙漕之紧急》,《申报》,1916年6月24日。
    ⑨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三。
    ① 《担粪人大闹公堂》,《民立报》,1911年7月14日。
    ② 《挑粪人大闹公堂》(二),《民立报》,1911年7月15日。
    ③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十三。
    ④ 《县谣》,《民呼日报》,1909年8月7日。
    ⑤ 《万般敲诈之州牧》,《民立报》,1910年11月5日。
    ⑥ 了青:《盗案》,《申报》,1913年1月10日。
    ⑦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六号(1922年8月25日),页一一。
    ① 《必有造谣煽惑者》,《民吁日报》,1909年11月12日。
    ② 《句容农民闹风潮》,《民立报》,1911年7月17日。
    ③ 《谣言又起》,《申报》,1914年7月20日。
    ④ 《谣言起事之期又过矣》,《申报》,1914年2月23日。
    ⑤ 《还要来探办沪米》,《民立报》,1911年9月16日。
    ⑥ 《通算只有十日粮》,《民立报》,1911年9月6日。
    ⑦ 健:《米市恐慌中之奸商》,《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① 《民生之恐慌观》,《申报》,1910年4月11日。
    ② 《丹阳自治风潮记》,《民立报》,1911年4月13日。
    ③ 《嘉定农人之生计》,《江苏》,第七期,页五。
    ④ 《东台何令罪恶志》,《民立报》,1911年6月25日。
    ⑤ 《人鬼之官场》,《民呼日报》,1909年6月12日。
    ① 《衙虎谣》,《民呼日报》,1909年8月7日。
    ② 《苏属唯亭镇乡民滋事》,《申报》,1913年1月14日。
    ③ 《警务长之罪恶史》(一),《民立报》,1911年6月11日;《警务长之罪恶史》(二),《民立报》,1911年6月13日。
    ① 《如此巡警亦徒耗商民脂膏耳》,《民呼日报》,1909年7月26日。
    ②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7日。
    ③ 《论调查户口》,《申报》,1910年3月20日。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四《方俗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一
    ⑤ 《江阴之三个坏蛋》,《民立报》,1911年9月20日。
    ① 《高邮之绅董》,《江苏》,第十一、第十二期合本,页一二——三。
    ② 《高邮之学界》,《江苏》,第十一、第十二期合本,页一一——二。
    ③ 太:《太仓官学堂之腐败》,《江苏》,第十一、第十二期合本,页一——二。
    ④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句容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版,第23页。
    ⑤ 《吓走议员之怪剧》,《民立画报》,辛亥四月初八,丙。
    ⑥ 陆元同:《回忆千人会起义》,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版,第184页。
    ① 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4集·第15卷·诗词集2,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380页
    ② 田光:《贫富不平》,《民立报》,1911年7月1日。
    ③ 郑辅东修,王贻牟纂:《续纂泰州志》(民国十三年),卷三十三《艺文》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页。
    ① 田光:《奸商居奇》,《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② 《米市恐慌中凉血物》,《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③ 《奸商之混蛋》,《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④ 《奸商之肉不足食》,《民立报》,1911年9月6日。
    ⑤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四。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页。
    ② 注: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引自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③ 注:自证预言:“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引自[美]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页。
    ② 王祖畲等纂:《太仓州志》(民国八年),卷三《风土》,页十。
    ① 沧江:《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国风报》,第一年第念一期(宣统二年八月),页十——十一。
    ② 《嘉定农人生计》,江苏同乡会:《江苏》,第七期,页五。
    ③ 萧穆等:《句容县志》(光绪三十年),卷六下《风俗物产》,页四。
    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
    ⑤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⑥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⑦ 《论生计恐慌之原因》,《申报》,1910年4月25日。
    ⑧ 《米董蔡恩铨申明米价禀》(宣统三年八月初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从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6页。
    ① 《商会请严米禁》,《申报》,1920年5月5日。
    ② 杨端六:《民食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五号(1920年8月10日),页七。
    ③ 《米价腾贵》,《时报》,1906年9月3日。
    ④ 《两江总督周馥等为米价昂贵江北民情不靖致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0页。
    ⑤ 钱祥保修、桂邦杰等纂:《江都县续志》(民国十五年),卷六《实业考》,页二。
    ⑥ 《匪徒抢劫米行》,《时报》,1906年7月19日。
    ⑦ 《西报述扬州乱民抢米情形》,《时报》,1906年7月22日。
    ⑧ 《宝应匪乱详情》,《时报》,1906年7月17日;《宝应匪徒肇乱续纪》,《时报》,1906年7月18日。
    ⑨ 《匪徒抢劫米行》,《时报》,1906年7月17日;《乱民聚众抢米汇纪》,《时报》,1906年7月20日。
    ⑩ 《乱民抢米四纪》,《时报》,1906年7月22日。
    ① 《江北荒象》,《时报》,1906年7月14日。
    ② 《江北米贵病民记》,《民呼日报》,1909年7月4日。
    ③ 山口昇:《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赵金钰译),《近代史资料》,总75号,第224页。
    ④ 《民生之恐慌观》,《申报》,1910年4月11日。
    ⑤ 《张人骏关于江苏宿迁饥民焚抢水丰面粉公司与黎经诰往来札禀》(1910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⑥ 《瓜洲乡民冲毁米船》,《时报》,1906年7月23日。
    ⑦ 《野鸡墩之抢米案》,《申报》,1920年6月28日。
    ⑧ 《常熟米船途中被抢》,《申报》,1920年7月7日。
    ⑨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中国记事》,《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六期(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页三十二。
    ①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中国记事》,《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八期(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页三十九。
    ②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文员会、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常熟掌故》,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3-4页。
    ① 《苏乡又有抗租风潮》,《申报》,1912年2月11日。
    ② 梁启超:《湘乱感言》,《国风报》,第一年第九期(宣统二年四月)。
    ③ 姚文枬等:《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卷三○,页七。
    ④ 《七万两之教育经费》,《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五期(1909年6月12日),页五。
    ⑤ 《江苏上下忙的钱银要改收银子》,《白话报》,第五期(1909年),页十。
    ① 《江苏韩巡按使为苏省赋重不宜普增,并请改良田赋呈大总统文》,《申报》,1914年8月21日。
    ① 窦鸿年纂:《邳志补》(民国十二年),《邳志续编》,页十一、十二。
    ①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八《田赋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七——四十二。
    ② 《度支部奏遵议御史萧丙炎奏各省丁漕未能持平请严加整顿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十六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3页。
    ③ 姚文枬等:《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卷三○,页九。
    ① (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林枫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②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三《经政志》,页八——九。
    ① 《吴侍御保龄奏丹徒县漕粮积弊太深,请清查以苏民困折》,《南洋官报》,第五十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财政,页一。
    ② 《吴侍御保龄奏丹徒县漕粮积弊太深,请清查以苏民困折》,《南洋官报》,第五十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财政,页一——二。
    ① 方远:《与唐蔚芝论苏松太减赋书》,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财政二,页八十二。
    ② 郑辅东修、王贻牟纂:《续纂泰州志》(民国十三年),卷三十三《艺文》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③ 《浦左商民之厘捐苦》,《申报》,1912年5月26日。
    ① 胡为和、卢鸿钧修,高树敏纂:《三续高邮州志》(民国十一年),第一册《民赋志》,页七十四。
    ② 胡为和、卢鸿钧修,高树敏纂:《三续高邮州志》(民国十一年),第一册《民赋志》,页七十六。
    ③ 锡良:《再加盐价四文开办日期片》,《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④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宜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三《经政志》,页十。
    ⑤ 胡为和、卢鸿钧修,高树敏纂:《三续高邮州志》(民国十一年),第一册《民赋志》,页七十三。
    ⑥ 《群税如毛》,《申报》,1914年7月29日。
    ⑦ 张祖荫述:《震泽之农民》,《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日),页二二五。
    ⑧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2页。
    ⑨ 陆孟芙、沈芳畦:《常熟的封建地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一辑,1961年版,第90页。
    ①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8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8页。
    ③ 瞿明宙:《中国农田押租底发展》,《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28页。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9页。
    ⑤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① 张允高等修,钱淦等纂:《宝山县续志》(民国十年),卷四《财赋志·考赋》,页二。
    ② 《漕弊十三志》,《苏报》,1903年5月7日。
    ③ 《漕弊赘谈四》,《苏报》,1903年5月16日。
    ④ 《粮书舞弊》,《申报》,1901年3月1日。
    ⑤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99页。
    ⑥ 张弘:《农民运动问题》,《吴县农民》,1928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8-001-0016-001。
    ⑦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2页。
    ⑧ 张祖荫述:《震泽之农民》,《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日),页二二六。
    ⑨ 陆孟芙、沈芳畦:《常熟的封建地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一辑,1961年版,第90-91页。
    ① 《江督周、苏抚陈会奏查明丹徒县漕粮积弊,酌拟整顿办法折》,《南洋官报》,第五十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财政,页三。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5页。
    ③ 张祖荫述:《震泽之农民》,《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日),页二二六。
    ④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1页。
    ⑤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1页;桂世杭:《租栈》,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罪恶的旧社会》,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页。
    ⑥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109页。
    ① 坚:《黑地域——淮安湖心寺》,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1951年,第54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5—286页。
    ③ 张祖荫述:《震泽之农民》,《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日),页二二六。
    ④ 《督促农佃还租示谕》,第三号(阴历十月十二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锡军军政分府史料汇编》,《无锡文史资料》,第17辑,1987年版,第10页。
    ⑤ 郭卫编:《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1年版,第183页。
    ⑥ 《预禁恶习》,《申报》,1880年10月11日。
    ① 《追租须附印串》,《申报》,1918年1月4日。
    ② [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林枫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③ 《收漕叹》,《民呼日报》,1909年8月7日。
    ④ 《漕弊赘谈六》,《苏报》,1903年5月26日。
    ⑤ 《催征吏叹》,《民呼日报》,1909年8月7日。
    ① 《十年以来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七号(1913年1月1日),页六。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四。
    ③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页。
    ④ 《沭阳奇荒报告》,《时报》,1906年9月25日。
    ⑤ 《宁绅筹办义赈呈请立案上江督宪禀并批》,《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内政,页五。
    ⑥ 《霪雨为灾》,《民呼日报》,1909年7月26日。
    ①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53页。
    ② 《谘议局上江督函》,《大公报》,1910年9月18日。
    ③ 《中国时事汇录》,《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页二三○——二三一
    ④ 《张人骏请帑放赈》,《大公报》1911年9月15日。
    ⑤ 《崇明风水之浩劫》,《大公报》,1911年9月1日。
    ⑥ 《江苏赈款二十万》,《民立报》,1911年9月27日。
    ⑦ 《宜荆也闹大水灾》,《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① 《睢宁水灾调查记》,《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② 《京口之大风》,《民立画报》,辛亥闫六月廿二日,丙。
    ③ 《苍天有意祸吾民》,《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① 《赣榆报告水灾之电稿》,《申报》,1914年9月14日。
    ② 《风灾调查录》,《申报》,1915年8月17日。
    ① 《南通风潮之惨劫》,《申报》,1915年8月5日。
    ② 《常州突遭水灾》,《申报》,1916年7月4日。
    ③ 《关于赈灾之函电》,《申报》,1919年9月8日。
    ④ 《汇纪乞赈函电》,《申报》,1919年9月21日。
    ⑤ 《江苏治螟记》,《东方杂志》,第十六卷第八号(1919年8月),页一七一。
    ⑥ 董时进:《禁米出口之商榷》,《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五号(1920年8月10日),页二三。
    ⑦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中国近代地震目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⑧ 《沭阳奇荒报告》,《时报》,1906年9月25日。
    ① 《函述徐州灾民近况》,《时报》,1907年2月2日。
    ② 《饥民剥食树皮之惨状》,《申报》,1910年3月10日。
    ③ 《海州乞赈电文》,《申报》,1910年3月10日。
    ④ 《四乡农民之恐惶》,《申报》,1910年5月4日。
    ⑤ 《麦苗因雨受伤》,《民立画报》,辛亥五月二十六日,丙。
    ⑥ 《秧田水涨老农愁》,《民立画报》,辛亥闰六月十四日,丙。
    ⑦ 《通算只有十日粮》,《民立报》,1911年9月6日。
    ⑧ 冯煦:《查办江皖两省急冬各赈,并拨款协济折》(宣统三年正月十四日),《蒿盒奏稿》,卷四,页四十八。
    ⑨ 《民食恐慌记》,《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① 《沿淮饥民之惨状》,《申报》,1912年4月30日。
    ② 唐荃生:《米的根本救济法》,《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五号(1920年8月10日),页一一八。
    ③ 《苏浙灾况报告书》,《申报》,1919年9月29日。
    ④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齐心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页。
    ⑤ 《江北水灾计数》,《时报》,1907年2月6日。
    ⑥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724页。
    ⑦ 《淮扬道杨续上江督苏抚禀》,《时报》,1907年1月1日。
    ⑧ 《江北水灾日近之惨状》,《时报》,1906年11月29日。
    ① 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4集·第15卷·诗词集2),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380页。
    ② 《江南水灾病民记》,《民呼日报》,1909年7月11日。
    ③ 张謇:《代江督拟设导淮公司疏》(宣统元年),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二,政闻录,卷十,上海书店,页二十三。
    ④ 《宜荆也闹大水灾》,《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⑤ 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6页。
    ⑥ 《常熟沙洲风灾之惨状》,《申报》,1915年9月11日。
    ⑦ 《省委查勘虫灾》,《申报》,1917年10月22日。
    ⑧ 《汇纪乞赈函电》,《申报》,1919年9月21日。
    ⑨ 《饥民闹米之风潮》,《时报》,1907年1月14日。
    ⑩ 《哀此鸿嗷》,《申报图画》,宣统元年十一月廿八日。
    ① 《江南荒象已成》,《民呼日报》,1909年8月5日。
    ②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62页。
    ③ 《宜荆告灾之急电》,《大公报》,1911年9月20日。
    ④ 《苍天有意祸吾民》,《民立报》,1911年9月5日。
    ⑤ 《风雨声中血泪痕》,《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⑥ 《苍天有意祸吾民》,《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⑦ 《令财政部拨款实业部赈济清淮灾民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卷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2页。
    ⑧ 《纪江北赈务》,《申报》,1915年1月17日。
    ⑨ 《难民麕集瓜洲》,《申报》,1914年8月26日。
    ① 《乡民到县报灾》,《申报》,1914年7月30日。
    ② 《北乡水灾之禀报》,《申报》,1916年7月11日。
    ③ 《金坛知事勘荒》,《申报》1916年7月29日。
    ④ 《苏民苦雨》,《申报》,1916年7月9日。
    ⑤ 《苏浙交界之螟虫为灾》,《申报》,1917年9月26日。
    ⑥ 《乡民报荒四志》,《申报》,1917年9月25日。
    ⑦ 《松金青三县虫荒并志》,《申报》,1917年9月29日。
    ⑧ 《松金青虫灾近闻》,《申报》,1917年10月21日。
    ⑨ 《吴侍御保龄奏丹徒县漕书稔恶,请饬督抚提省严讯追赃片》,《南洋官报》,第五十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财政,页二。
    ① 《讯明漕书敛费分别拟办片》(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八日),陈夔龙:《庸盦尚书奏议》,第4册,卷七,页十八——十九。
    ② 《收租问题》,《申报》,1917年10月28日。
    ③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9页。
    ④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10页。
    ⑤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10页。
    ⑥ 《署理两江总督山东巡抚周馥折》(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二一辑《内政》,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七七七。
    ⑦ 《讯明漕书敛费分别拟办片》(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八日),陈夔龙:《庸盦尚书奏议》,第4册,卷七,页十九。
    ① 张弘:《吴县农民的生活状况》,《吴县农民》,1928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8-001-0016-001。
    ②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99页。
    ③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④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季我努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⑤ 陈善同:《为湖南民变奏请抚恤民困折》(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陈侍御奏稿》,卷一,页三十七。
    ①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页。
    ② 冯煦:《查办江皖两省急冬各赈,并拨款协济折》(宣统三年正月十四日),《蒿盦奏稿》,卷四,页四十八。
    ③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6日。
    ④ 《哀此鸿嗷》,《申报图画》,宣统元年十一月廿八日。
    ⑤ 《时评》,《申报》,1910年4月27日。
    ⑥ 《论生计恐慌之原因》,《申报》,1910年4月25日。
    ⑦ 《神嚎鬼哭之金陵》,《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⑧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奏盐城等地拿获开堂立会抗拒官兵首要片》(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9-291页。
    ⑨ 《江北难民过境》,《申报》,1916年8月27日。
    ⑩ 《江北水灾之惨状》,《申报》,1916年8月14日。
    11 《难民又肆劫掠》,《申报》,1916年8月30日。
    ① 侯鸿鉴:《视察沛丰砀山笔记》,《教育杂志》,第六卷第五号(1914年8月15日),页五十三。
    ②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9页。
    ③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④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七。
    ⑤ 高巽:《江北名流与连云港的早期工业》,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连云港近现代人物》,《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7辑,2004年版,第89页。
    ⑥ 《连云港市粮食志》编纂委员会编:《连云港市粮食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⑦ 熊尚厚:《许鼎霖》,政协赣榆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赣榆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版,第39页。
    ①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八。
    ②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
    ③ 《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未成》,《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七。
    ④ 《续纪海州饥民闹事原因》,《申报》,1910年5月8日。
    ⑤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⑥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
    ① 冯煦:《请通谕内外臣工力崇节俭稍纾民力片》,《蒿盦奏稿》,卷四,页十六。
    ① 《川沙大闹自治之真相一》,《时报》,1911年3月5日。
    ② 《川沙大闹自治之真相一》,《时报》,1911年3月5日。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二。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四。
    ① 参见《川沙地方自治风潮》,政协川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川沙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版,第139-141页。
    ① 《川沙大闹自治之真相二》,《时报》,1911年3月5日。
    ② 《川沙劫火之零星》,《时报》,1911年3月9日。
    ①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三——十四。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十一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五——十六。
    ①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
    ② 《川沙闹事之真相》(续),《民立报》,1911年4月25日。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八——十
    ④ 《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议选举章程并单二件》,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56页。
    ⑤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四。
    ⑥ 《川沙乱事感言》,《时报》,1911年3月11日。
    ⑦ 《川沙大闹自治之真相一》,《时报》,1911年3月5日。
    ⑧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① 张弘:《农民运动问题》,《吴县农民》,1928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118-001-0016-001。
    ② 《南通州光复记》,渤海寿臣辑:《辛亥革命始末记》,实行立宪汇编,各省,页二百0八。
    ③ 周之珂主编:《崇明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0页。
    ④ 丁汝梅:《西一区洋务学校与“打洋务”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海门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8年12月),第97-99页。
    ⑤ 管劲丞:《通州独立后海门的扰乱》,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江苏省南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1年版,第167-168页。
    ①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②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261页。
    ③ 《高等小学堂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04—205、216页。
    ④ 庄俞:《论地方学务公款》,《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七期(1909年8月10日),页八十五。
    ⑤ 《请拨茧捐做学堂经费》,《白话报》,第五期(1909年),页十六。
    ⑥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五《新政志》,页二。
    ⑦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五《新政志》,页五——七。
    ⑧ 《淮安山阳县调查稿》,江苏同乡会:《江苏》,第八期,页三。
    ⑨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五《新政志》,页十。
    ⑩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三《经政志》,页九。
    11 《常州毁学风潮》,《时报》,1910年3月21日。
    ① 施惠、钱志澄修,吴景牆等纂:《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绪八年),卷四《文教》,页十三。
    ② 张謇:《正告通五属办学诸君文》(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二,页十一。
    ③ 张謇:《论创办地方实业教育致端抚函》,《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④ 《顺江洲乡民毁学罢市》,《民呼日报》,1909年7月10日。
    ① 《乡民大闹分水庙》,《申报》,1913年3月2日。
    ② 《乡民大闹分水庙续志》,《申报》,1913年3月3日。
    ③ 《浦东闹学风潮详纪》,《申报》,1915年8月19日。
    ④ 《浦东闹学风潮三志》,《申报》,1915年8月22日。
    ⑤ 《浦东闹学风潮六志》,《申报》,1915年8月25日。
    ⑥ 《浦东闹学风潮八志》,《申报》,1915年8月29日。
    ① 张荣铮、刘勇强、金懋初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② 张荣铮、刘勇强、金懋初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③ [清]张之洞:《劝学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④ 《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26页。
    ⑤ 《最新司法判词》,第四册,第49-55页。参见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162页。
    ① 《免追旧欠忙粮》,《申报》1912年3月15日。
    ② 《论乡民抗租风潮》,《申报》1912年1月3日。
    ③ 周文晓:《王庄千人会起义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129页。
    ④ 郭履冰:《昆山杨湘泾的抗租风潮》,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⑤ 圣清整理:《正仪农民的抗租斗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1辑,1983年,第30-31页。
    ① 《浒墅关乡民之蛮横》,《申报》,1912年2月12日。
    ② 《局员新政》,《申报》,1901年9月15日。
    ③ 《担粪人大闹公堂》(三),《民立报》,1911年7月16日。
    ④ 《担粪人大闹公堂》,《民立报》,1911年7月14日。
    ⑤ 《上海之东南西北》,《民立报》,1911年7月19日。
    ⑥ 《担粪人大闹公堂》,《民立报》,1911年7月14日。
    ⑦ 《挑粪人大闹公堂》(二),《民立报》,1911年7月15日。
    ① 《粪夫滋扰法总巡捕房》,《申报》,1919年12月14日。
    ② 《粪夫滋扰法总巡捕房》,《申报》,1919年12月14日。
    ③ 《保护清洁所之文告》,《申报》,1912年1月18日。
    ④ 《乡民反对清洁所之风潮》,《申报》,1912年6月22日。
    ① 《乡民反对清洁所之激烈》,《申报》,1912年6月24日。
    ② 《乡民反对清洁所四志》,《申报》,1912年6月25日。
    ③ 《关于清洁事宜之文牍》,《申报》,1912年7月18日。
    ④ 《催造挑粪乡人名册》,《申报》,1912年8月2日。
    ⑤ 《取缔粪夫之文告》,《申报》,1912年10月1日。
    ⑥ 《挑粪夫聚众要求》,《申报》,1912年8月25日。
    ⑦ 《呈复粪户反对清洁所之措词》,《申报》,1913年1月31日。
    ⑧ 《市政厅预防粪户风潮》,《申报》,1913年1月29日。
    ⑨ 《呈复粪户反对清洁所之措词》,《申报》,1913年1月31日。
    ⑩ 《沪南又起臭风潮》,《申报》,1913年2月9日。
    11 《旧粪头抑何性急》,《申报》,1913年2月10日。
    ① 《呈复粪户反对清洁所之措词》,《申报》,1913年1月31日。
    ② 《乡民反对清洁所之激烈》,《申报》,1912年6月24日。
    ③ 《捣毁清洁所之嫌疑人》,《申报》,1912年7月2日。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2页。
    ⑤ 《担粪人大闹公堂》(三),《民立报》,1911年7月16日。
    ⑥ 《乡民反对清洁所之激烈》,《申报》,1912年6月24日。
    ⑦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①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③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④ 《消弭流言之道》,《申报》,1913年4月19日。
    ⑤ 《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东方杂志》,第七卷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四十九。
    ⑥ 《香山自治公所被毁详情》,《申报》,1910年4月16日。
    ① 叶昌炽著、王季烈抄:《缘督庐日记钞》,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② 《谣言四播》,《知新报》,第一百二十一册(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一日),页三十一。
    ③ 《镇郡调查户口风潮》,《申报》,1910年4月20日。
    ④ 注:图式是“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引自[美]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⑤ 《黄河铁路出乱子》,《民立报》,1911年9月27日。
    ⑥ 《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十一《户部》,页五。
    ⑦ 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03页。
    ① 《民政部咨行各省增订调查户口章程内学童壮丁年岁文》,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六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07页。
    ②Foster,George M. Traditional Societies in Technological Change.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1973:117转引自[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③ 《川沙闹事之真相》(续),《民立报》,1911年4月24日。
    ①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一。
    ② 讷:《妖言》,《申报》,1915年8月22日。
    ③ 《安徽南陵县乡民滋事殴伤调查员》,《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五期(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七十三。
    ④ 《昆山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⑤ 侯鸿鉴:《视察沛丰砀山笔记》,《教育杂志》,第六卷第五号(1914年8月15日),页四十二。
    ⑥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页。
    ① 《论乡民抗租风潮》,《申报》,1912年1月3日。
    ② 《川沙闹事之真相》(续),《民立报》,1911年4月25日。
    ③ 《川沙闹事之真相》,《民立报》,1911年4月23日。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一。
    ⑤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 《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未成》,《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宜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六。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四。
    ③ 《宜兴调查户口风潮》,《申报》,1910年3月11日。
    ④ 《江苏江宁县乡民滋事殴伤调查员》,《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八——五十九。
    ⑤ 《江苏乡民滋事余闻》,《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四。
    ⑥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一。
    ⑦ 《防止谣言之文告》,《申报》,1919年6月18日。
    ①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为苏省饥民滋闹筹办赈济事致军机处电》(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285页。
    ① 山口昇:《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赵金钰译),《近代史资料》,总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② 《清江饥民聚众闹事详情》,《申报》,1910年4月30日。
    ③ 《论各省官绅宜注意湘乱》,《申报》,1910年4月23日。
    ④ 《维持米荒记》,《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⑤ 《江苏灾赈之要电》,《民立报》,1911年9月15日。
    ⑥ 《米慌片片》,《民立报》,1911年9月12日。
    ⑦ 《四万两之平价津贴》,《民立报》,1911年9月16日。
    ⑧ 《江督李饬苏宁两藩司及淮扬海镇江江海各关道查禁米粮不准出口札》,《南洋官报》,第一百三十册(光绪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⑩ 《两江总督周馥等为米价昂贵江北民情不靖致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0页。
    ① 《运米的奸商听者》,《民立报》,1911年4月21日。
    ② 《吴下闹荒现象记》,《民立报》,1911年9月19日。
    ③ 《私运糙米廿八石》,《民立报》,1911年9月21日。
    ④ 《重申私运米粮之禁令》,《申报》,1915年8月1日。
    ⑤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5月25日。
    ⑥ 《宣统政纪》,卷五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九二八。
    ⑦ 《江南布政使为转知准减米厘事照会苏商总会》(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页。
    ⑧ 《米市恐慌中免税》,《民立报》,1911年9月10日。
    ⑨ 《查禁私运米粮》,《申报》,1912年11月6 日。
    ⑩ 《米贵中之种种消息》,《申报》,1920年5月9日。
    ① 《江北水灾病民记》,《民呼日报》,1909年7月19日。
    ② 《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未成》,《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六。
    ③ 《长元吴三县为劝谕米商平减粮价事照会苏商总会》(宣统三年七月十三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6页。
    ④ 《苏商总会移复长元吴三县文》(宣统三年七月十三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6-1157页。
    ⑤ 《巡警道为劝谕米商平价出售事照会苏商总会》(宣统三年七月十四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0-1161页。
    ⑥ 《吴下闹荒现象记》,《民立报》,1911年9月19日。
    ⑦ 《昆山闹荒记》(五),《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① 《通算只有十日粮》,《民立报》,1911年9月6日。
    ② 《米市恐慌中奸商》,《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③ 《米市恐慌中奸商》,《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④ 《米市恐慌中米厂》,《民立报》,1911年9月8日。
    ⑤ 《米市恐慌中抚电》,《民立报》,1911年9月10日。
    ⑥ 《米慌片片》,《民立报》,1911年9月13日。
    ⑦ 《开办平粜两地点》,《民立报》,1911年9月14日。
    ⑧ 《米慌中商团片片》,《民立报》,1911年9月15日。
    ⑨ 《宝山县开办平粜》,《民立报》,1911年9月18日。
    ① 《米市恐慌中抚电》,《民立报》,1911年9月10日。
    ② 《严禁烧锅惜谷米》,《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③ 《两江总督周馥等为米价昂贵江北民情不靖致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0页。
    ④ 《平价局维持民食》,《民立报》,1911年9月21日。
    ⑤ 《稻柴每担价半元》,《民立报》,1911年9月28日。
    ⑥ 《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东方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五日),第210-211页。
    ⑦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⑧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6日。
    ① 《水灾余志》,《清议报》,第八十八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一日),中国近事,页五。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四。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一《慈善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四。
    ④ 《清江灾歉后之现象》,《大公报》,1910年4月17日。
    ① 《常昭水灾闹荒日记》,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8页。
    ② 《吴下官场四忙记》,《民立报》,1911年9月18日。
    ③ 《沪滨大风记》(十),《申报》,1915年8月6日。
    ④ 《南汇灾民拦入沪境四志》,《申报》,1916年1月24日。
    ① 《提款救灾》,《南洋官报》,第一百八十册(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页七。
    ② 《江北官绅筹办赈灾之计划》,《时报》,1906年9月26日。
    ③ 《督部堂张批江都县监生钟宝泉等禀江堤坍塌援案乞恩以工待赈由》,《南洋官报》,第八十期(宣统二年二月二十日),两江奏牍,页六——七。
    ④ 《苏省灾民闹荒电》,《申报》,1919年10月29日。
    ⑤ 《防患未然》,《申报》,1901年1月1日。
    ⑥ 《江藩司、警察局会详省城粥厂从今冬起改章散米酌议核实办法文》,《南洋官报》,第二十二册(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十日),内政,页五。
    ⑦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3页。
    ⑧ 《督部堂张批常镇道禀设厂留养饥民一律资遣回籍由》,《南洋官报》,第八十四期(宣统二年三月初十日),两江奏牍,页四。
    ① 《驱逐难民出境》,《申报》,1916年2月10日。
    ② 《截留难民之饬文》,《申报》,1916年3月11日。
    ③ 《饥民遣送回籍》,《申报》,1916年3月18日。
    ④ 《防范难民滋扰之办法》,《申报》,1916年3月29日。
    ⑤ 《护送饥民出境》,《申报》,1917年6月25日。
    ⑥ 《取缔游民入境》,《申报》,1917年12月17日。
    ⑦ 《设局截留饥民》,《申报》,1918年1月12日。
    ⑧ 《江北贫民纷纷过境》,《申报》,1918年4月22日。
    ⑨ 《难民骚扰之预防》,《申报》,1918年10月19日。
    ① 《清江饥民到芜》,《申报》,1910年4月27日。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八《财赋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四十四。
    ③ 《苏浙交界之螟虫为灾》,《申报》,1917年9月26日。
    ④ 《乡民报荒续志》,《申报》,1917年9月23日。
    ⑤ 《螟荒将遍全邑》,《申报》,1917年9月27日。
    ⑥ 《螟虫为灾近闻》,《申报》,1917年10月1日。
    ⑦ 《会议螟灾善后》,《申报》,1917年10月5日。
    ⑧ 《处置螟灾办法》,《申报》,1917年10月9日。
    ⑨ 《螟灾续行履勘》,《申报》,1917年10月19日。
    ⑩ 《松金青虫灾近闻》,《申报》,1917年10月21日。
    ① 《知事邀议荒政》,《申报》,1917年11月1日。
    ② 《省委复勘灾况》,《申报》,1917年11月2日。
    ③ 《宣统己酉大政记》第一册,谕旨恭录(卷一),页六十至六十一。
    ④ 《宣统己酉大政记》第一册,谕旨恭录(卷一),页六十二至六十三。
    ⑤ 《宣统己酉大政记》第一册,谕旨恭录(卷一),页十九。
    ⑥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八,上海国光书局,页四十。
    ⑦ 《呈请暂免米麦税》,《申报》1912年5月24日。
    ① 侯鸿鉴:《视察沛丰砀山笔记》,《教育杂志》,第六卷第五号(1914年8月15日),页四十六。
    ② 《内务部奏遵核江苏巡按使褒奖捕蝗人员于宝昌等议拟请奖折》,《政府公报》,奏折,第六号(1916年1月11日)。
    ③ 《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594号(1913年12月28日),第21册,第369页。
    ④ 《韩巡按请拨海塘抢险费》,《申报》,1914年8月13日。
    ⑤ 刘桢麟:《论各省善堂宜设工艺厂以养贫民》,《知新报》,第五十七册(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页三。
    ⑥ 《刑部议复护理晋抚赵奏请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5—186页。
    ① 《淮宿关道议复清江织布局布税详文》,《南洋官报》,第一百十三册(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学务,页四。
    ② 《民政部咨各省创设贫民大工厂文》,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九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1页。
    ③ 《长元吴三县为奉札劝办贫民工厂致苏商总会照会》(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21页。
    ④ 冯煦:《江皖灾区善后会同筹议折》(宣统三年四月十六日),《蒿盒奏稿》,卷四,页五十六——五十七。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45页。
    ⑥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一。
    ⑦ 《电告海州饥民待赈情形》,《申报》,1910年4月21日。
    ⑧ 冯煦:《叩谢天恩敬陈愚虑折》(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蒿盒奏稿》,卷四,页四十七。
    ① 冯煦:《查办江皖两省急冬各赈,并拨款协济折》(宣统三年正月十四日),《蒿盦奏稿》,卷四,页四十九。
    ② 冯煦:《请饬筹款修复睢河片》,《蒿盦奏稿》,卷四,页五十。
    ③ 冯煦:《遵筹淮海各属春赈及分拨官义各款情形折》(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蒿盦奏稿》,卷四,页五十二。
    ④ 冯煦:《会奏江皖豫东赈竣折》(宣统三年六月十二日),《蒿盦奏稿》,卷四,页六十一——六十二。
    ⑤ 《宣统政纪》,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六六一——六六二。
    ⑥ 《令各省严察地方恶蠹》,《时事汇报》,第一号(民国二年十二月),大事记。
    ① 袁世凯:《饬各省弭盗安民令》,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四,页十。
    ② 《两江总督端方等为江北饥民聚众抢粮抗拒官军事致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九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5页。
    ③ 《军机处寄两江总督端方电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军机处电寄档),柴德赓:《辛亥革命》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5页。
    ④ 袁世凯:《通饬严禁秘密结社令》,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内政四,页一——二。
    ⑤ 胡思敏:《会匪》,《国闻备乘》,沈云龙主编:《退庐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46册,文海出版社,第1792页。
    ⑥ 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卷十九《兵律·军政》,条例632,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12页。
    ⑦ 《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刑律分则草案折并清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52页。
    ⑧ 《大清新刑律》,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1页。
    ① 《乡民反对捐税之大风潮》,《申报》1912年5月16日。
    ② 《严禁妖言惑众》,《申报》,1914年7月25日。
    ③ 《保护清洁所之文告》,《申报》,1912年1月18日。
    ① 《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20页。
    ②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九——二十。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十一。
    ④ 《论地方绅士之害》,《申报》,1901年2月27日。
    ⑤ 蒋维乔:《近世兴学三伟人》,《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七期(1909年8月10日),页三。
    ① 《苏乡又有抗租风潮》,《申报》1912年2月11日。
    ② 《担粪人大闹公堂》,《民立报》,1911年7月14日。
    ③ 《担粪人大闹公堂》(五),《民立报》,1911年7月21日。
    ① 《督部堂张谕乡镇村民毋得听信谣言致扰调查示文》,《南洋官报》,宣统二年第九十期(苏州大学图书馆馆藏本日期残缺),两江奏牍,页九。
    ② 《程都督劝民完粮纳租之示谕》,《申报》1912年1月6日。
    ③ 《引翔港之大冲突》,《民立报》1911年9年25日。
    ① 《粪夫反对清洁所续志》,《申报》1912年6月23日。
    ② 《两江总督周馥等为米价昂贵江北民情不靖致军机处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四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0页。
    ③ 《扬属乱事五志》,《时报》,1906年7月24日。
    ④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为丹阳官书抑勒浮收激变致军机处电》(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3—284页。
    ① 《军机处寄两江总督张人骏电旨》(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军机处电寄档),柴德赓:《辛亥革命》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9页。
    ②俞九思:《辛亥革命常熟光复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 资料辑存》第一辑,1961年版,第114—117页;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文员会、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常熟掌故》,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4页。
    ① 《吴江莠民抗租之近状》,《申报》1912年1月20日。
    ② 《昆山抗粮风潮之剧烈》,《申报》1912年2月5日。
    ① 丁祖荫编:《常熟民政署报告》,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146页;周文晓:《王庄千人会起义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132—133页。
    ② 丁祖荫:《民政长日记》,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版,第147页。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二《兵防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
    ④ 《吴下闹荒现象记》,《民立报》,1911年9月19日。
    ⑤ 《警区特委抗租》,《申报》,1917年12月27日。
    ① 《闹荒风潮续志》,《申报》,1917年12月3日。
    ② 《警区特委抗租》,《申报》,1917年12月27日。
    ③ 《请兵防护抢米之不准》,《申报》,1920年8月3日。
    ④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6月6日。
    ⑤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6月15日。
    ⑥ 《民食问题之昨讯》,《申报》,1920年7月23日。
    ⑦ 《水警防护抢米之布置》,《申报》,1920年7月28日。
    ①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0页。
    ②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③ 《常昭水灾闹荒日记》,《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④ 《樊增祥关于江苏海州饥民焚抢海丰面粉公司移》(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⑤ 《南汇灾民拦入沪境续志》,《申报》,1916年1月22日。
    ⑥ 《浦东闹荒风潮八志》,《申报》,1916年1月25日。
    ⑦ 《谕内阁着各省将军督抚等整饬吏治豫遏乱萌》(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军机处上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⑧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为丹阳官书抑勒浮收激变致军机处电》(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页。
    ① 《讼棍敛钱抗租》,《申报》,1912年1月3日。
    ② 《苏省惩办抗租匪首》,《申报》,1912年1月12日。
    ③ 《苏州业户收租之手续》,《申报》1912年1月31日。
    ④ 《清江饥民聚众闹事详情》,《申报》,1910年4月30日。
    ① 《谘议局上江督函》,《大公报》1910年9月18日。
    ② 《清末苏州商务总会档案》,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③ 《湘米不准出口呀》,《民立报》1911年9月16日。
    ④ 《还要来探办沪米》,《民立报》,1911年9月16日。
    ⑤ 《论生计恐慌之原因》,《申报》,1910年4月25日。
    ⑥ 《民食恐慌记》,《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⑦ 《米董蔡恩铨为仓谷平粜事致苏商总会节略》(宣统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9页。
    ⑧ 《救荒策》,《申报》,1910年4月17日。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48页。
    ② 《米商运动再展米禁》,《时报》,1906年4月21日。
    ③ 《米价又涨》,《时报》,1907年2月8日。
    ④ 《囤米被罚》,《时报》,1907年6月26日。
    ⑤ 《贪利忘义之米商》,《民立报》,1911年9月14日。
    ⑥ 《严查偷运米粮》,《申报》,1912年5月28日。
    ⑦ 《江南布政使为减免米厘事详复苏抚稿》(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2页。
    ⑧ 《江南布政使为减免米厘事详复苏抚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2页。
    ⑨ 龚宝琦等修、黄厚本等纂:《金山县志》(光绪四年),卷十七《志余》,页五。
    ⑨ 沧江:《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国风报》,第一年第念一期(宣统二年八月),页十——十一。
    11 《江苏实业厅之新政》,《申报》,1917年11月8日。
    ① 龚骏:《武进(江苏省)》,载《各地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六号(1927年8月25日),第107页。
    ② 《米价增长之原因》,《申报》1912年3月3日。
    ③ 《镇江米业主张弛禁》,《申报》1912年3月7日。
    ④ 《镇商再请驰米禁》,《申报》,1912年3月23日。
    ⑤ 《请驰米禁》,《申报》,1917年11月13口。
    ⑥ 《禁米出口之商榷》,《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五号(1920年8月10日),第20-24页。
    ① 《无锡商会请驰米禁》,《申报》,1912年9月2日。
    ② 《瓜洲乡民冲毁米船》,《时报》,1906年7月23日。
    ③ 《米禁问题》,《民立报》,1911年4月2日。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48页。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48页。
    ①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五。
    ②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62页。
    ③ 邓拓着:《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④ 《论生计恐慌之原因》,《申报》,1910年4月25日。
    ⑤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三《经政志》,页十五。
    ⑥ 《官绅集议平粜》,《申报》,1915年8月19日。
    ⑦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一《慈善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七。
    ⑧ 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版,第22页。
    ① 《时评》,《申报》,1910年4月28日。
    ② 《米市恐慌中县示》,《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一《慈善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七。
    ④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一《慈善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
    ⑤ 《储谷备荒之通饬》,《申报》,1914年8月3日。
    ⑥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十四。
    ⑦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7-728页。
    ⑧ 《海州饥民闹事纪要》,《申报》,1910年4月28日。
    ⑨ 《神嚎鬼哭之金陵》,《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⑩ 《风雨声中血泪痕》,《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① 《筹赈大臣盛宜怀奏筹拨永定河漫口赈需并详陈筹款情形折》,《内阁官报》,宜统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第二十三号。
    ② 《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为苏省饥民滋闹筹办赈济事致军机处电》(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军机处收电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5页。
    ③ 《江苏赈款二十万》,《民立报》,1911年9月27日。
    ④ 《署理江北提督段祺瑞奏拨还开办平粜借拨商号银两片》,《内阁官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第四十九号。
    ⑤ 《饥民大闹官盐局》,《民立报》,1911年9月20日。
    ⑥ 《裕宁官银钱局详督宪前据海州借拨赈款现已逾期,应否饬令转催迅速筹还文》,《南洋官报》,第八十册(宜统二年二月二十日),艺文存略,页十二。
    ⑦ 《南汇办赈之急迫》,《申报》,1916年1月9日。
    ① 《电告海州饥民待赈情形》,《申报》,1910年4月21日。
    ②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五。
    ③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三。
    ④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⑤ 《论各省官绅宜注意湘乱》,《申报》,1910年4月23日。
    ⑥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三。
    ① 《呜呼海州之饥民》,《大公报》,1910年2月4日。
    ②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二。
    ③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24页。
    ④ 《哀鸿之幸不幸》,《民立报》,1911年4月23日。
    ⑤ 《海州饥民滋事之罪魁》,《申报》,1910年5月4日。
    ⑥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531页。
    ⑦ 《禁革报荒规费告示》,丁日昌:《抚吴公牍》,卷一。
    ⑧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⑨ 《江藩司、警察局会详省城粥厂从今冬起改章散米酌议核实办法文》,《南洋官报》,第二十二册(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十日),内政,页四。
    ① 《流民南下》,《申报》,1912年12月23日。
    ② 《江北贫民纷纷过境》.《申报》,1918年4月22日。
    ③ 《筹款佽助难民》,《申报》,1916年3月24日。
    ④ 《防范难民滋扰之办法》,《申报》,1916年3月29日。
    ⑤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303页。
    ⑥ 《沭阳奇荒报告》,《时报》,1906年9月25日。
    ① 《镇埠遣散难民之忙碌》,《申报》,1910年5月3日。
    ② 《谕饬两江两湖江苏浙江安徽各督抚购米平粜》,《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六十三。
    ③ 《督部堂张札宁藩司会同抚院电奏筹办平粜情形,并请将亏耗之款作正开销及官商运粜无多者请免厘税一案文》,《南洋官报》,第八十四期(宣统二年三月初十日),两江奏牍,页四。
    ④ 《南汇县购米平粜》,《民立报》,1911年9月20日。
    ⑤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二《人聚》,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59页。
    ⑥ 《江北官绅筹办赈灾之计划》,《时报》,1906年9月26日。
    ⑦ 《苏垣开办平粜局》,《申报》,1912年6月22日。
    ⑧ 《电告海州饥民待赈情形》,《申报》,1910年4月21。
    ① 《论各省官绅宜注意湘乱》,《申报》,1910年4月23日。
    ② 《民生之恐慌观》,《申报》,1910年4月11日。
    ③ 《调查灾情》,《申报》,1915年8月10日。
    ④ 刘桢麟:《论各省善堂宜设工艺厂以养贫民》,《知新报》,第五十七册(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页二。
    ⑤ 张思禹:《中国农业政策刍议》,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页五。
    ⑥ 《山阳令荒谬之一斑》,《民呼日报》,1909年8月3日。
    ⑦ 《蝗祸》,《申报》,1914年7月3日。
    ⑧ 《苏浙交界之螟虫为灾》,《申报》,1917年9月26日。
    ⑨ 《导淮迄无善策》,《民呼日报》,1909年7月10日。
    ⑩ 讷:《例灾》,《申报》,1915年8月7日。
    ① 《中国治水刍议》,《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四号(1912年10月1日),页十四——十五。
    ②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五。
    ③ 讷:《南汇灾民闹事》,《申报》,1915年11月23日。
    ④ 《海州待赈之迫切》,《申报》,1910年4月10日。
    ⑤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第726页。
    ⑥ 《淮扬道杨续上江督苏抚禀》,《时报》,1907年1月1日。
    ⑦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6日。
    ① 《川沙闹事详情》,《申报》,1915年8月5日。
    ② 《沪滨大风记》(十),《申报》,1915年8月6日。
    ③ 《论各省官绅宜注意湘乱》,《申报》,1910年4月23日。
    ④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季我努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⑤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二——四十三。
    ⑥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四。
    ⑦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
    ① 《续纪海州饥民闹事原因》,《申报》,1910年5月8日。
    ② 《暂停烧锅以裕民食议》,《申报》,1910年5月8日。
    ③ 《江苏海州知州查报饥民暴动禀》(宣统二年三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4页。
    ④ 侯鸿鉴《视察沛丰砀山笔记》,《教育杂志》,第六卷第五号(1914年8月15日),页五十三。
    ⑤ 瑞兰:《民其为鱼乎》,《民立报》,1911年9月9日。
    ① [美]詹姆斯·C.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②《洞庭山警所被毁》,《申报》,1917年9月26日。
    ③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二十一。
    ④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四《武备志》,页一
    ⑤ 《宪政编查馆奏派员考察宪政事竣回京谨将各省筹备情形实胪陈折》(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政治官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页八。
    ⑥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一《警务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四。
    ① 《乱民抢米四纪》,《时报》,1906年7月22日。
    ② 《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巡抚陈夔龙、署江北提督荫昌致军机处请代奏电》(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宫中电报档),柴德赓:《辛亥革命》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7页。
    ③ 《海门捣毁盐栈之呈报》,《申报》,1919年7月30日。
    ④ 《青浦县请兵驻防抢米》,《申报》,1920年7月19日。
    ⑤ 《关于灾区之札文》,《民立报》,1911年9月20日。
    ⑥ 《巴城商务分所为乡民抢米请求弹压事致苏商总会禀》(宣统三年七月十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从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5页。
    ⑦ 《同里分所为乡民滋扰事致苏商总会函》(宣统三年八月初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7页。
    ① 《泰兴官吏所司何事》,《民呼日报》,1909年6月28日;《乡民击匪之勇敢》;《民呼日报》,1909年7月3日。
    ② 《民团胜盗》,《申报》,1913年1月27日。
    ③ 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六号(1930年3月25日),第72页。
    ④ 《乡愚胆大妄为之可嗤》,《申报》,1913年4月6日。
    ⑤ 《再禁赛会》,《申报》,1913年4月15日。
    ⑥ 《社庄庙依然赛会》,《申报》,1913年4月16日。
    ⑦ 《今日之长官谈》,《申报》,1913年4月16日。
    ① 戴鸿映编:《旧中国治安法规汇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②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1页。
    ③ 《时评二》,《申报》,1912年10月16日。
    ④ 《蝗祸》,《申报》,1914年7月3日。
    ⑤ 讷:《新税》,《申报》,1918年10月19日。
    ⑥ 默:《杂评》,《申报》,1914年7月21日。
    ⑦ 抱:《为民请命》,《申报》,1914年7月22日。
    ⑧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7日。
    ⑨ 《民立报》,1910年11月16、11、26、14、日。
    ① 《武阳巡警腐败史》,《民立报》,1911年6月22日。
    ② 《一部秽史》,《民立报》,1911年4月30日。
    ③ 《官民激战记》,《民立报》,1911年6月12日。
    ④ 《官民激战记》(二),《民立报》,1911年7月9日。
    ⑤ 《哀鸿之幸不幸》,《民立报》,1911年4月23日。
    ⑥ 孤鸿:《灾象之多》,《民立报》,1911年7月16日。
    ⑦ 《巳酉四月初四日民呼日报图画》,《民呼日报》,1909年5月22日。
    ⑧ 《元宝歌》,《民呼日报》,1909年5月18日。
    ⑨ 《巳酉五月十四日民呼日报图画》《民呼日报》,1909年7月1日。
    ⑩ 《官吏尚赓和喜雨诗否》,《民呼日报》,1909年7月9日。
    ① 《苏州巡警病民》,《民呼日报》,1909年5月29日。
    ② 《盗贼横行》,《民呼日报》,1909年7月1日。
    ③ 《田庐畜牧漂没无算》,《民呼日报》,1909年7月9日。
    ① 《电报》,《时报》,1906年7月16日。
    ② 熊笵舆:《无国会之害》,《中国新报》,第一年第四号(1907年4月19日)。
    ③ 无卯:《政府欤盗府欤》,《甲寅杂志》,第一卷(1914)第二号,时评,页五、六。
    ④ 《沪西命案四志》,《申报》,1919年6月16日。
    ⑤ 《县农会呈请抢米善后电》,《申报》,1920年7月24日。
    ⑥ 《吊销抢米拘票》,《申报》,1920年8月5日。
    ① 《昆山闹荒记》(三),《民立报》1911年9月10日。
    ②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47页。
    ① 刘圣中主编:《公共管理学:结构、要素与环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② 《大水声中之乱声》,《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① 《吴江闹荒记》(二),《民立报》,1911年10月3日。
    ② 《黎里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10月3日。
    ③ 《民政部奏调查户口章程折并章程》,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33页。
    ④ 《五库又演闹荒风潮》,《申报》,1917年12月3日。
    ① 《江苏乡民滋事余闻》,《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四。
    ② 《昆山闹荒记》,《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③ 《红十字总会沈敦和为请支持假拙政园续开筹赈会事致苏州总商会函》(1917年11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2辑:1912年—1919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90页。
    ④ 《江苏如皋县乡民滋事》,《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八期(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一百二——一百三。
    ⑤ 《松江毁警风潮》,《申报》1912年6月18日。
    ⑥ 《办理闹荒案之郑重》,《申报》,1917年12月15日。
    ① 《匪徒抢劫米行》,《时报》,1906年7月19日。
    ② 《金山乡民闹租详情》,《申报》,1912年12月26日。
    ③ 周文晓:《王庄千人会起义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133页。
    ④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⑤ 《业户之要求忙》,《申报》,1917年12月2日。
    ① 《武阳自治痛心史》,《民立报》,1911年4月10日。
    ② 《呜呼地方自治》,《民立报》,1911年4月21日。
    ③ 《浦东闹荒风潮八志》,《申报》,1916年1月25日。
    ④ 《洞庭同乡之公愤》,《申报》,1912年3月9日。
    ① 《南洋官报》,第八十四期(宣统二年),苏大图书馆馆藏本(缺页)。
    ②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宜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八。
    ③ 《江北宿迁民乱纪》,《申报》,1910年5月8日。
    ④ 《民食问题之昨讯》,1920年6月10日;《民食问题之昨讯》,1920年6月13日。
    ① 《米市恐慌中官电》,《民立报》,1911年9月11日。
    ② 《吴下闹荒现象记》,《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③ 《民政长之催科才》,《申报》,1912年1月25日。
    ④ 《论乡民抗租风潮》,《申报》,1912年1月3日。
    ⑤ 《西北乡租务之悲观》,《申报》,1917年12月14日。
    ⑥ 《田租难收之影响》,《申报》,1919年1月20日。
    ⑦ 《昆山闹荒记》(二),《民立报》,1911年9月9日。
    ① 《昆山闹荒记》(三),《民立报》,1911年9月10日。
    ② 《神嚎鬼哭之金陵》,《民立报》,1911年9月17日。
    ③ 《唐市分会报告饥民抢劫致苏抚等电》(宣统三年七月十三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从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5—1156页。
    ④ 《常熟闹荒之烈潮》,《申报》,1919年10月31日。
    ① 《两江总督张人骏致军机处请代奏电》(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宫中电报档),柴德赓:《辛亥革命》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1页。
    ② 《米风潮汇闻》,《申报》,1920年7月2日。
    ③ 《抢米风潮之蔓延》,《申报》,1920年7月19日。
    ④ 《水警防护抢米之布置》,《申报》,1920年7月28日。
    ① 《宿迁水丰面粉厂的建立和倒闭》,政协宿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宿迁文史资料》第一辑,1983年版,第32—33页。
    ②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九。
    ③ 《张人骏关于江苏宿迁饥民焚抢永丰面粉公司与黎经诰往来札禀》(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④ 《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未成》,《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七。
    ⑤ 《宣统政纪》,卷三六(宣统二年五月),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六四四——六四五。
    ⑥ 《江北三面厂被劫余记》,《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
    ⑦ 《宣统政纪》,卷五二(宣统三年四月),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九二五。
    ⑧ 《磨面公司》,《时报》,1915年8月12日。
    ① 《面厂补助公益问题》,《时报》,1916年5月7日;《面厂风潮》,《时报》,1916年5月31日。
    ② 《暂停烧锅以裕民食议》,《申报》,1910年5月8日。
    ③ 《必有造谣煽惑者》,《民吁日报》,1909年11月12日。
    ④ 《江苏乡民滋事余闻》,《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三十四。
    ⑤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⑥ 《江南筹办地方自治总局批如皋县禀报如邑南乡因调查户口乡民滋闹查勘解散情形由》,《南洋官报》,第一百十九期(宣统二年),两江奏牍,页十二。
    ⑦ 《宪政编查馆奏派员考察宪政事竣回京谨将各省筹备情形实胪陈折》(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政治官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页八。
    ⑧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十九《议会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四。
    ⑨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三《故实志》,上海国光书局,页十一。
    ⑩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五《新政志》,页十。
    ① 《自治所之价值》,《民立报》,1911年4月9日;《重行自治选举》,《民立报》,1911年6月22日。
    ② 《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五十。
    ③ 《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补遗,页四十九。
    ④ 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宜宜荆续志》(民国十年),卷五《新政志》,页五。
    ⑤ 周元吉整理:《蔡映辰先生传略》,政协如东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如东县文史资料》第四辑,1988年版,第38页。
    ⑥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二十八《学堂》,苏州文新公司印,页十七。
    ⑦ 《顺江洲闹学罢市详情》,《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六期(1909年7月12日),页四十一
    ① 蒋维乔:《论宣统二年之教育》,《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一期(1911年2月8日),页三。
    ① 《宪政编查馆民政部会奏结社集会律折附片并清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2--44页。
    ② 《宪政编查馆拟订结社集会律折》1908年3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 《学部奏拟教育会章程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27页。
    ④ 《惩治盗匪条例之颁布》,《申报》,1914年7月7日。
    ⑤ 《厘定税则草案》,《申报》,1913年1月11日。
    ⑥ 《催缴忙漕赋税》,《申报》,1913年2月24日。
    ⑦ 徐百齐编辑:《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6页。
    ⑧ 郭卫编:《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1年版,第183页。
    ① 郭卫编:《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1年版,第184页。
    ② 《调查户口之慎重》,《大公报》,1910年5月10日。
    ① 连德英等修,李传元等纂:《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民国十二年),卷八《地方自治》,页二十——二十一。
    ② 连德英等修,李传元等纂:《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民国十二年),卷八《地方自治》,页十五。
    ③ 《宪政编查馆奏派员考察宪政事竣回京谨将各省筹备情形实胪陈折》(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政治官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页九。
    ④ 《内务部公布寺院管理暂行规则令》(1913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版社1991年版,第696页。
    ⑤ 《内务部公布寺院管理暂行规则令》(1913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⑥ 《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公安局、卫生局布告(第四号)》,《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各局业务汇报,1927年第1期,页六。
    ① 《上海特别市卫生局暂订南北区清洁包商取缔规则》,《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法规,1928年第7期,页一○一。
    ② 《苏都督稽查私运米石章程》,《申报》,1912年6月3日。
    ③ 《催办乡警》,《申报》,1912年10月21日。
    ④ 《因谣言而饬办警察》,《申报》,1915年10月15日。
    ⑤ 《内务部呈变通江苏省会警察厅编制并请核定该厅划分区署及警察各队员额缮具清单》(中华民国四年八月十七日),《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四年八月二十日,第785页。
    ⑥ 《江苏苏州警察厅区署及警察各队所设署长署员队长分队长暨巡官长警数日缮具清单》(中华民国四年六月十八日),《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第791—791页。
    ⑦ 《内务部呈据情请核定江苏淞沪警察厅警察队编制》(中华民国四年七月一日),《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四年七月四日,第427页。
    ⑧ 贾士毅编纂:《民国财政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875—876页。
    ⑨ 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卷二十一《警务志》,上海国光书局,页三。
    ⑩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五十四《兵防考》二,苏州文新公司印版,页二十二。
    ①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卷五十四《兵防考》二,苏州文新公司印版,页二十二。
    ②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0页。
    ③ 《分派追租委员》,《申报》,1912年2月5日。
    ④ 《田业会之统一权》,《申报》1912年1月25日。
    ⑤ 《电省请追租米》,《申报》,1917年12月20日。
    ⑥ 《省电催完租米》,《申报》,1917年12月23日。
    ⑦ 《松江租务近讯》,《申报》,1917年12月29日。
    ① 《因佃户抗租要求设比租局一事,已上报农会总会》,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4-001-0683-005。
    ② 陶冶成、杨乐水、梅汝恺:《租栈——血腥的收租机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地主罪恶种种》,第81-82页。
    ③ 《常昭水灾闹荒日记》,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
    ④ 《农会马乃斌致苏商总会函》(宣统三年八月初二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 《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6页。
    ① 《辛亥革命江苏光复大事记》,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5页。
    ②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页。
    ③ 程德全:《抚吴文牍》,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④ 《会办长江防守事宜张勋奏折》(军机处折包档,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故宫档案馆:《江苏民清军交战清方档案》,《辛亥革命》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⑤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6日。
    ⑥ 《敬告绅富皆宜注意灾民协筹善后以保地方安宁说》,《南洋官报》,第六十四册(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论撰,页三。
    ① 健:《米市恐慌中之奸商》,《民立报》,1911年9月7日。
    ② 《川沙风潮》,《申报》,1915年8月6日。
    ③ 庸:《嘉定闹荒》,《申报》,1917年5月9日。
    ④ 随:《贩米出洋的人可以觉悟了》,《申报》,1920年7月1日。
    ⑤ 邹秉文:《米贵之根本原因及根本救济的方法》,《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五期(1920年8月10日),第126页。
    ① 《江苏宜兴县乡民焚毁学堂》,《东方杂志》,第七年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大事记,页五十。
    ② 《闻宜兴乡民肇事感言》,《申报》,1910年3月17日。
    ③ 《论调查户口》,《申报》,1910年3月20日。
    ④ 《江苏教育总会咨请保护学堂》,《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六期(1910年7月16日),《记事》。
    ⑤ 讷:《浦东闹学风潮》,《申报》,1915年8月19日。
    ⑥ 讷:《奉贤之清丈风潮》,《申报》,1915年11月5日。
    ① 坦厂:《论民气不靖之不宜弭事催抑》,《民声》,第一年第二号(宣统二年五月),贝二四。
    ② 冷:《平乱》,《申报》,1916年2月13日。
    ③ 采蘭:《禁止遏粜以抒农困议》,《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宣统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页一。
    ④ 《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六号(1927年8月25日)。
    ⑤ 潘文安:《青年服务指导》,大东书局1930年版,第46页。
    ⑥ 毕云程:《胡适之先生的职业观》,《生活周刊》,第3卷第38期(1928年)。
    ①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② 彭东孙:《就职宣言》,《吴县农民》,1928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18-001-0016-001。
    ① 瞿秋白:《谁的利器》,《新社会》,第十七号(1920年4月11日),第九页。
    ② 焦忠祖、庞友蘭纂:《民国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十五《社会志》,页十四。
    ③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7页。
    ④ Eric R. Wolf. 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Harper & Row,1969,preface xv.
    ⑤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428页。
    ⑥ 《报荒乡民朦混》,《申报》,1917年10月2日。
    ⑦ 《收租问题》,《申报》,1917年10月28日。
    ⑧ 《报荒期间之截止》,《申报》,1917年11月25日。
    ⑨ 《虫灾案办理愈难》,《申报》,1917年11月26日。
    ⑩ 《公布续报荒田》,《申报》,1917年12月9日。
    ① 《论今日变乱之源及其补救之方》,《申报》,1910年5月6日。
    ①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季我努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1.《大公报》
    2.《申报》
    3.《民立报》
    4.《民呼日报》
    5.《民立画报》
    6.《江苏司法汇报》
    7.《知新报》
    8.《内阁官报》
    9.《南洋官报》
    10.《苏报》
    11.《民国日报》
    12.《民国报》
    13.《临时公报》
    14.《政府公报》
    15.《白话报》
    16.《江苏白话报》
    17.《中国新报》
    18.《国风报》
    19.《时报》(上海)
    20.《申报图画》
    21.《教育杂志》
    22.《东方杂志》
    23.《甲寅杂志》
    24.《民声》
    25.《江苏》
    26.《村治》
    27.王祖畲等纂:《太仓州志》,民国八年。
    28.陈善谟、祖福广修,周志靖纂:《光宣宜荆续志》,民国十年。
    29.胡为和、卢鸿钧修,高树敏纂:《三续高邮州志》,民国十一年。
    30.连德英等修,李传元等纂:《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民国。
    31.窦鸿年纂:《邳志补》,民国十二年;《邳志续编》。
    32.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苏州文新公司印。
    33.焦忠祖、庞友蘭纂:《阜宁县新志》,民国二十三年。
    34.方鸿铠、陆炳麟修,黄炎培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
    35.《巴溪志》,民国。
    36.[清]冯煦:《蒿盦奏稿》,1923年刊本。
    37.郭卫编:《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1年版.
    38.立法院编译处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书局1934年版。
    39.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40.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1.中央大学经济资料室编:《田赋附加税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2.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43.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4.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45.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46.柴德赓:《辛亥革命》三、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7.渤海寿臣辑:《辛亥革命始末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二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48.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49.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罪恶的旧社会》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1.司法行政部刑事司编:《各国刑法汇编》上册,司法通讯社1980年版。
    5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3.严企光:《句容农民庚戌暴动目击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句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版。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55.《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56.《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版。
    57.姚雨芗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二辑,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58.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1905—19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9.张荣铮、刘勇强、金懋初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0.张謇:《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
    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64.饶怀民、[日]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
    65.[清]祝庆祺等编:《刑案汇览三编》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2辑:1912—1919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写:《(民国)大事史料长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69.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71.祁龙威、周新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2.张振鹤、丁原英编辑:《清末民变年表》,《近代史资料》1982年第3、4期。
    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3.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下,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4.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谈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版。
    7.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8.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2.徐梁伯:《辛亥革命中的江苏农民斗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江苏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何振球:《近代史上常熟的两次农民抗租斗争》,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常熟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4.吴雁南等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版。
    18.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林增平等主编:《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20.马小泉:《强权与民生:民初十年社会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4集·第15卷·诗词集2,上海书店1991年版。
    2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
    24.胡波:《历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27.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9.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0.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张注洪,王晓秋:《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33.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朱启臻、张春明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36.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8.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上册,齐鲁书社2002年版。
    40.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3.曹立前主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处置》,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王卫平、郭强主编:《社会救助学》,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46.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7.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莫利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0.何益忠:《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宋维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华中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杨湘容:《晚清民变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7.周新国等:《江苏辛亥革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8.邵晓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浙江民变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卷2,中华书局2011年版。
    1.李时岳:《清末农村经济的崩溃与农民运动》,《史学月刊》1958年第6期。
    2.卓天奇:《一九一五年山北社的抗捐抗税斗争》,《史学月刊》1958年第12期。
    3.祁龙威:《辛亥革命时期扬州、常熟的下层群众自发起义》,《光明日报》1959年9月3日。
    4.蒋顺兴:《1900——1911年江苏农民的自发斗争》,《江海学刊》1962年第4期。
    5.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6.方庆秋、李定洲:《袁世凯统治时期农民群众的几次抗捐抗税斗争》,《历史教学》1965年第11期。
    7.吴雁南:《略论一九○一至一九○年间农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山西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
    8.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农民斗争的几个问题——辛亥革命前十年史札记之一》,《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9.吴雁南:《清末“民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80年第4期。
    10.胡宪立:《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群众自发斗争》,《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11.余雨、彭兴:《辛亥革命前夕上海郊县农民的斗争》,《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第4期。
    12.蔡鸿源、孙必有、徐梁伯:《从“海丰血案”看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摧残》,《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13.廖志豪、李茂高:《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千人会”起义》,《社会科学》(上海),1985年第7期。
    14.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15.郭熙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河南群众自发斗争述略》,《中州今古》1987年第5期。
    16.丁水木:《论集体行为》,《社会科学》(沪),1990年第2期。
    17.桑兵:《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8.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9.张锦贵:《江苏人与辛亥革命》,《扬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20.季云飞:《论辛亥前后国民政治心态的演化与辛亥革命的成败》,《江海学刊》1991年第3期。
    21.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2.徐梁伯:《反洋教斗争中的农民爱国主义微探》,《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23.吴切:《辛亥江苏和平光复中的武装斗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24.刘平:《清末农村“民变”散论》,《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25.张景岳:《清代人口西迁与民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26.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27.胡成:《晚清新政时期民变的原因及历史特征》,《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总第四十九期)。
    28.刘平:《略论清代会党与土匪的关系》,《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29.殷俊玲:《宣统元年反抗户口调查风潮》,《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
    30.辛泸江:《清末新政中的户口调查》,《北京档案史料》1999年第3期.
    31.谢俊美:《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腐败》,《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
    32.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
    33.简婷:《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4.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5.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及成因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6.赵树好:《社会问题与晚清教案初探》,《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7.刘平、高小燕:《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8.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1期。
    39.戴鞍钢、杨立强:《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农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40.马自毅:《辛亥革命前十年的学堂、学生和学潮》,《史林》2002年第1期。
    41.戴鞍钢、杨立强:《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农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42.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43.周积明、谢丹:《晚清新政时期的反地方自治风潮》,《河北学刊》2002年第4期。
    44.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5.郭世佑:《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光明日报》2002年4月23日。
    46.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47.董丛林:《“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8.马自毅:《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9.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50.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川沙‘自治风潮’的个案研究”》, 《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51.董丽苹:《浅析晚清新政时期的民变》,《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52.马自毅:《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3.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福建论坛》2004年第7期。
    54.邵勇:《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毁学民变》,《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5.刘纪荣、李伟中:《清末民初“废庙兴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6.李巨澜:《论近代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57.郑清坡:《“民变”话语考论》,《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58.邵雍:《清末烟苗禁种与反禁种的历史考察》,《史林》2007年第6期。
    59.张立胜、张小柳:《从社会心理角度探究晚清教案发生的原因》,《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0.陆兴龙:《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61.章育良:《<申报>与大闹会审公堂案》,《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62.史革新:《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63.吴彦芳:《清末民初乡民抵制新学原因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4.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65.田正平、陈胜:《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66.罗国辉:《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东疆学刊》2008年第2期。
    67.陈可畏:《略论民初上海商民的抗税斗争》,《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
    68.李细珠:《清末民变与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效能——以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矛盾为视点》,《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69.方平:《权势争夺与“文明排外”——1905年哄闹公堂案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0.谢丹:《清末十年(1901—1911)农民骚乱》,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71.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以新式小学堂兴办为中心的探讨》,“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0年。
    72.王海燕:《清末江浙地区乡民毁学现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73.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5年。
    74.郑清坡:《清末民变四题——以华北民变为例的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75.江斐:《清末民变与社会变迁(1902~1911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6.崔道峰:《清末江苏地方自治述论》,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7.孙琦:《清末立宪与民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8.李香钻:《挑战与回应:清末合法性危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9.苏媛媛:《清末新政时期的乡村民变成因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80.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苏]谢·列·齐赫文斯基:《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2.[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6.[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法]赛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林枫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3.[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美]王国斌、李伯重:《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季我努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17.[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山口异:《中国的形势及秘密结社》(赵金钰译),《近代史资料》(总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Jean Chesneaux, Peasant Revolts in China,1840-1949,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1973.
    23.Rederic Wakeman, Jr., and Carolyn Grant,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75.
    24.Faure, David William, Local Political Disturbances in Kiangsu Province, China,1870-1911, Thesis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1976.
    25.Roxann Prazniak, Of Camel Kings and Other Things:Rural Rebels Against Moder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Lanham, Md.,1999.
    26.Lucien Bianco,Numbers in Social History:How Credible? Counting Disturbances in Rural China,1900-1949, Eberhard Sandschneider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1999.
    27.[日]小岛淑男:《近代中国の农村经济と地主制》,汲古书院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