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理论基石。中国人正式开始画山水正是在此时。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哪一科绘画会有如此响亮的开始。这是因为,人物画和花鸟画都没有知识分子为其找寻正当性。即没有士夫为人物和花鸟画写专门的画论用以解释为什么要去画人物,或是为什么要去画花鸟。但是山水画却不然,在绘画技术完全不完备的情况下,由知识分子旗帜鲜明、开宗明义的突然发出震慑历史的声音:我们要画山水。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稍有艺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一个绘画理论的出现,必定是在绘画技术有了积累,能够解决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后,再与价值体系互动而产生绘画理论。人物画理论的出现就是如此,在从战国到魏晋的六百年间里,人物画技术最早成熟。于是,在价值体系更新换代的魏晋时代,顾恺之的人物画论就出现了,提出“传神论”。从这个一般意义上来说,山水画论的横空出世就显得十分特别。因为山水画的技术极其不成熟,以致其发展十分缓慢,到五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山水画反绘画规律的生成模式“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特点和它自始自终都是由士夫主导的特性(纯粹的士夫性)注定了在之后的时期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轴。中国人画山水,为什么始于魏晋?而中国人为什么会在画山水之前,写出一篇画山水的宣言?这篇短文的理论基石是什么?
     这些种种关于画山水观念起源的疑问只能去这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寻找。因传统知识分子,甚至新知识分子对画论不重视、方法粗率、体认不深等种种原因,民国以来的研究者对《画山水序》的哲学依据是没有深刻探究的,认为它背后的哲学观念是道家、或者说是庄学。本篇援引观念史研究的新方法:关键词搜索、文本分析对《画山水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宗炳《画山水序》背后的哲学观念是玄学与佛学的二元结构,而并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定性的庄学。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sung ping's Hua shan-shui hsii(Introduction to Painting Landscape) is the cornerstone the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ln this time,chinese officially began painting landscapes.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no department would have such a loud starting.This is because, figure painting and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ve no intellectuals to search its legitimacy. In other words,there is no Chinese scholar-bureaucrat writing figure painting and flower-and-bird painting's theory to explain why they going to draw these subject. But landscape painting is not, in the case of painting technique completely immature, by intellectuals At clear-cut and the outset of a sudden loud deterrent to the sound of history:"we want to paint landscapes!".
     This is a very strange phenomenon. Anyone who knows a little art history knowledge would known that, any theories of painting's coming out, must be able to solve the basic language skills in painting technology has accumulated, then interact with the value system, and the painting theories appear. Such as the portrait's theory, in six hundred years from the Chines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portraits earliest mature technology. Thus, In the value system of replacement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Gu Kaizhi 's "chuan shen" theory coming out. Landscape painting on this general sense, turned out to be on very special. Because landscape painting technology is extremely imma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s very slow, even to the the Five Dynasties late gradually flourished. So landscape painting's anti-painting regular generation mode "theory first, practice after" characteristics and it from beginning to end is dominated by scholar-bureaucrat (pure scholar-bureaucrat Opinion) destined to become the core major of Chinese painting.. Why Chinese painting landscapes began in the Wei, Jin dynasties? Why Chinese write a Declaration of painting landscapes before painting landscapes?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is essay?
     These various questions on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painting landscapes can only find out in this earliest landscape painting essay Hua shan-shui hsii. Due to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and even the new intellectual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ainting theory, rough method, not deep recognition and for various reasons, researchers since the Mingguo dynasty haven't find out Hua shan-shui hsii's philosophical basis accurately, they label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behind the essay were "Taoist" or "Zhuangzi". This paper have new method to invoke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keyword search, text analysis to research Hua shan-shui hsii intensively, and found Tsung ping's Hua shan-shui hsii's philosophy behind the idea of the dual structure of "metaphysics(Xuanxue)" and "Buddhist" rather than qualitative since the1960s the Zhuangzi doctrine.
引文
6 金观涛、刘青峰,<序>.《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页2。
    7 金观涛、刘青峰,<致谢>,《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页1。
    8 “如Sullivan,Michael.'On the Origin of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Art'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7:54-65,196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页15,17,2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台北:沧浪出版社,1986年9月)上册:‘他的《画山水序》就是老庄美学思想的体现。’页207。”
    9 “如Munakata, Kiyohiko(宗像清彦)'Concepts of Lei and Kan Lei in Early Chinese Art Theory' 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105-131.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Bush, Susan.'TsungPing's Essay on Painting Landscape and the 'landscape Buddhism' of Mount Lu.'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132-
    64,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学——以宗炳畅神说为中心的研究》。宗像清彦的论文早出,之前尚有Nakamura Shigeo (1965)和Hatano Takeshi (1968)的论文,皆与林文讨论主题甚近(理论基础)且结构相同,而林文—字未及,不知何故;又谢磊:《观道-畅神——宗炳<画山水序>正读》,《美术研究》94(1999年第2期).页17-19。”
    10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吉林美术,1998年7月).页234-235。”
    11 “不著撰人:《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国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著,台北:辅新书局,1984年9月)上册,页182;及鲁文忠:《中国美学之旅》(武汉:长江文艺,2000年4月),页2240‘以道家为主导的儒道结合’。”
    12 “见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11月)上册,页163-164。不过表达的含糊笼统,不知‘儒家的道释观’之确义为何?同样以宗炳思想为‘佛、道、儒皆可汇通’,有聂永华、李海科:《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南都学坛》第17卷,1997年第5期),页114-116。”
    13 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页156。
    15 劳思光,<第三章道家学说;叁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庄子其人与其书>,《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189。
    17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485、1486。
    18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734。
    19 同上,页2293、2294。
    20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188。
    21 [五代后晋]刘昫,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页213。
    22 同上,页1804。
    23 [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92。
    24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3。
    25 “自用彤先生始,学界统称魏晋思想为魏晋玄学,而玄学在他看来即是‘本体之学,为本未有无之辩’。”汤一介、孙尚扬,<一、论玄学的变迁发展之迹>,《魏晋玄学论稿导读》,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4。
    26 余敦康,<第四部分东晋佛玄合流思潮;六家七宗,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页433。
    27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炳居丧过礼,为乡闾所称。……兄臧为南平太守,逼与俱还,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闲居无事。”
    28 劳思光,<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叁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及讲论;三南中国之佛教;(一)东晋玄风与慧远之佛教运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212、213。
    30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8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327、328。
    32 [西汉]刘向,<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六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379。
    3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4。
    34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8。
    35 “序:东西(?)也。從广。予聲。”,[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797。
    36 [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502。
    37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37。
    38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426。
    39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57。
    40 [三国]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16。
    41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8。
    42 [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38。
    43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518。
    44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325。
    45 [三国]刘劭,《人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页1。
    46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57。
    47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9。
    4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41。
    49 同上,页1783。
    50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212。
    51 同上,页214。
    52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83、1784、1785。
    53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2。
    54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85。
    5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58。
    56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3。
    5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96。
    58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09。
    59 同上,页223。
    60 [三国]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97、330。
    61 [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
    62 同上,页330。
    63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33。
    64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34。
    65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824。
    66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七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08。
    67 [清]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26。
    6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57。
    6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514。
    70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51。
    71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
    72 同上.页13。
    73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
    74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2。
    75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9。
    76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49。
    7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57。
    78 同上,页595。
    7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45。
    80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385。
    81 同上,页1518。
    82 同上,页1536。
    83 同上.页1553。
    84 同上,页1844。
    85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83。
    86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
    87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3。
    88 汤用彤,<谢灵运《辩宗论》书后>,《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107。
    8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35。
    93 劳思光,<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贰,印度佛教教义述要>,《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152。
    94 “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21。
    95 劳思光,<第四章,道家学说>,《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185。
    96 同上,页213。
    97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4。
    104 金观涛,刘青峰,<8.6,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第八章,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兴盛与危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页260。金观涛,刘青峰,<2.4,修身与佛教>,<第二章,第一次融合>,《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页75。
    105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68。
    106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78。
    107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
    108 同上。
    109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82。
    110 同上,页40
    111 同上.页91。
    112 同上,页5。
    113 同上,页191。
    114 同上,页237。
    115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390。
    116 同上。
    117 同上。
    118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3。 “太蒙”原句是“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情股之民,是非各巽,習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婦父子,有以相使也。”(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160)高诱注“太蒙”曰‘西方日所入处也’,与《尔雅》一致。此处的“太蒙”是出自陈版的依据《尔雅》,故可知胡氏对“太蒙”的解法是与陈版一致的。古原的研究虽未出版,也无确切的论据,本篇可断之古原氏为正确,胡氏对古原的纠正实无建设意义。
    121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官然丧其天下焉。”[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6。
    122 [西晋]郭璞(注),[北宋]邢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99。
    123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二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610。
    124 同上。“正义日:‘《宏明集》宗炳《明佛论》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周氏广业《孟子逸文考》云:《论》有又云:昔仲尼修《五经》於鲁以化天下,及其眇邈太、蒙之颠,而天下与鲁俱小。此并用孟文也。今作孔子登东山,考鲁无东山之名。《论语》颛臾为东蒙主注,孔云:使主祭蒙山也。皇侃、邢昺二疏并云:蒙山在东,故云东蒙主。《鲁颂》:奄有龟、蒙。毛传:龟山、蒙山也。《正义》亦云:《论语》疏云:颛臾主蒙山。《水经注》琅琊郡临沂县有洛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一名武水,东流过蒙山下,有蒙祠。又东南迳颛臾城,即孔子称颛臾为东蒙主也。《史记》:蒙、羽其义。《索隐》云: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然则《孟子》之东山当作蒙山,宗少文必非无据也。即令云东山其为蒙山,固无可疑。按阎氏若璩《释地》云:或曰:费县西北蒙山,正居鲁四境之东,一名东山。孟子云孔子登东山小鲁,指此。疑近是。然则蒙山一名东山,宗炳盖以蒙山代东山,古人引经,原有此例,依宗《论》以东山为蒙山可也,以为《孟子》本作蒙山,则失之矣。’”
    125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53。
    126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9。
    127 同上,页264。
    128 同上,页168。
    129 張志聪(集注),《黄帝内经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页77。
    130 [三国]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543。
    131 同上,页550。
    132 汤用彤,<第十一章.释慧远;慧远之学>,《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页202。
    133 劳思光,<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188。
    134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0。
    135 同上,页195。
    136 同上,页1771。
    137 同上。
    138 同上,1772。
    139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2。
    140 [三国]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97。
    141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487。
    142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5。
    143 同上,页315。
    144 同上,377。
    14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267。
    146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169。
    14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26。
    148 同上,页1813。
    149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2。
    150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
    151 [西汉]刘向,<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六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06。
    15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出版社),页175。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页159。
    153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
    154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14。
    155 [三国]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542。
    156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0。
    157 [三国]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642。
    15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18。
    159 同上,页1728。
    160 同上,1672。
    161 同上,1672。
    162 同上,1719。
    163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4。
    164 陈版以“圣人”为道家“圣人”。
    166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279。
    167 同上.页2278。
    168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76。
    169 陈版以虚指为主,以神仙家修行来解此句,不知在山中与宗炳往来者都是佛徒且习禅定。又徐版亦以陈版的石门为湖南石门县之石门,皆考之不实。圣心版对此有质疑但亦无考证。
    170 汤用彤,<第十一章,释慧远;江东禅法之流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页198、199。
    171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79。
    172 同上。
    173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50。
    17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85。
    176 同上.页383。
    17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115。
    178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页609。
    179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
    180 同上.页1645。
    181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743。
    18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388-391。
    183 同上.页388。
    184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694。
    185 同上,1792。
    186 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页147。
    187 徐圣心在其解《序》文中,因日本汉学家宗像清彦提出“类”的概念,而不厌其烦的把“类”观念进行大篇幅的分析,并反复论呈.以之为核心观念。本篇实在不知“类”观念于《序》文重要在何处。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页174。
    18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04。
    189 金观涛、刘青峰,<—“天理”、“公理”和“真理”;1.2“理”:从条理、道理到形而上之理>,《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页31。
    190 金观涛、刘青峰,<第三章,理性化以及意识形态再塑造;3.5理性化途径之一:程朱理学>.《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页140。
    191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23。
    192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84。
    193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84。
    194 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页165。
    195 参见拙作《<叙画>重解》。
    196 圣心版亦于此有疑问,认为“如其言宇宙之精神性则用‘灵’(质有而趣灵;玄牝之灵)若言人之精神整体则用‘神’(圣人以神法道;畅神),此区别甚明显。”但其只知“神”义有主体和客体义之二分,并不知其具体的差别。如主体的三种“神”义,是指什么。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页165。
    19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25。
    19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388。
    199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10。
    200 同上,页366。
    201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279。
    202 [西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98、199。
    203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62。
    204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09。
    205 [西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96、197。
    206 姜岌<浑天论>:“扬雄以为浑天得之.难盖天曰:‘今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若天体常高,地体常卑,日无出下之理。’于是盖天无以对也。”[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50。
    207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1214。
    20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19。
    20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50。
    210 同上,页1775。
    211 同上,页1724。
    212 同上,页1850。
    213 汤用彤,<第十一章,释慧远;慧远年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页202。
    214 [唐]欧阳询,<卷第七,山部上,总载山>,《艺文类聚》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124。
    215 同上。
    216 陈版作是说。
    217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279。
    218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788。
    219 [清]严可均.《全梁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7。
    220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一).(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528。
    221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二),(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193。
    222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6。
    223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32。
    224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75。
    22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589。
    226 同上.页1389。
    227 同上,页1787。
    228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0。
    229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一),(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260。
    230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632。
    23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678。
    232 “海涅(Heinrich Heine)在谈到观念史时说过一句名言:‘观念先于行动,犹如闪电先于雷声’。其实,正如闪电和雷声本是同时发生一样,任何一种社会行动都是在动机和观念支配下的行动,而价值追求—定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观念和行动本是水乳交融、互不可分的。”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页Xiii。
    233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70。
    234 同上,页1223。
    235 同上.页1232。
    236 同上.页1362。
    237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75-1376。
    238 同上,页1235。
    239 对魏晋玄学阶段的划分,学界并无二异:“正始”、“竹林”、“永嘉”、“东晋玄佛合流”。“正始”王、何“贵无”,“竹林”嵇、阮“任自然”,“永嘉”裴、向、郭“崇有”。可参看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和余敦康《魏晋玄学史》。
    240 “放达之士,其精神近庄子,嵇阮开其端,至西晋而达极盛。”汤用彤,<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147
    241 本篇之年谱,凡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之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之前,均采用陆侃如之《中古文学系年》。
    242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350
    243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005-1006。
    246 同上.页1504。
    247 “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晋书》“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57。
    24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0。
    24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491。
    250 [南朝宋]范晔(著),[西晋]司马彪(补),《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3110-3111。
    251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671。
    252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57。
    253 同上,页258。
    254 《晋书-潘岳传》:“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同为乱,诛之,夷三族。岳将诣市,与母别曰:「负阿母!」初被收,俱不相知,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邪!」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
    255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91。
    256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50。
    257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107。
    258 [东晋]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02。
    25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21。
    260 [北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齐纪一,世祖武皇帝上之上>卷一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页4255。
    261 早在曹魏建安期间,就有士夫游山水了。如曹植过洛水而有《洛神赋》,其序日:“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26。但此时的游山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山水。
    26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59。
    263 同上,页1361。
    264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2。
    265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96。
    266 语出嵇康《释私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17。
    267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020。
    268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098-2099。
    269 同上,页2101。
    270 同上.页2072。
    271 同上。
    272 同上,页1544。
    27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4。
    274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802。
    275 同上,页1543.
    276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093-2094。
    277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08。
    278 即:张华、张载、张协,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279 “从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中国算起,历时不过三十年,‘大晋龙兴,的开国气象即已荡然无存,很快为亡国破家的惨祸所取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一大批名士也都死于非命。与裴頠同年被杀的害的,尚有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太安二年(303年),陆机、陆云被成都王颖诛杀……”余敦康,<郭象的时代与玄学的主题>,《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页347。
    280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547。
    281 同上,页1544。
    282 同上.页1947。
    28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3。
    284 同上。
    285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936。
    286 同上,页2440。
    287 事实上,虽然其时以“颜谢”并称,但历代对“颜谢”的评价都是谢灵运高于颜延之。一直到现代的胡适之,对“颜”都评价不高。甚至旧式士夫康有为认为“入宋又有颜、谢之称,而颜延之诗缕金错采,全失自然,谢灵运过之远矣。”[清]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南海师承记-南海师承记卷—-讲诗学>,《康有为全集》第二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页220。
    288 [清]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 编校,<万木草堂口说-学术源流-四>,《康有为全集》第二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页138。
    289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775。
    290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84。
    291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1774。
    292 [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7。
    293 余敦康,<何晏的生平与著作>,《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页58。
    294 汤用彤把玄学的的学术阵营分为“温和派”和“激烈派”,王何正始玄学和末期的向郭永嘉玄学为“温和派”,中期竹林玄学期到元康玄学期(西晋元康291-299,嵇、阮分别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和景元四年263)崇尚放诞的名士为“激烈派”,“激烈派”嵇、阮为首,主张名教与自然不可调和论,“越名教而自然”,以庄学精神为宗。汤用彤,<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117。
    295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61。
    296 [清]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3。
    29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0。
    299 [南朝梁]刘勰,<明诗第六>,《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2。
    300 原句是:“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301 [南朝梁]刘勰,<明诗第六>,《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ll。
    302 [南朝梁]刘勰.<诠赋第八>,《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5。
    303 “刘勰撰《文心雕龙》,基本上是站在儒学古文派的立场上。这一点他在《序志篇》中说得很明白:‘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王元化,<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读文心雕龙》,(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页53。
    304 [南朝梁]刘勰,<物色第四十六>,《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94。
    308 唐长孺,<第一篇,论魏晋时期的变化;第四章,思想学术的变化——魏晋玄学的形成及其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页70。
    30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490。
    310 其序曰:“正元元年秋,余尚为中郎,在大将军府,独往南墙下,北望首阳山,作赋曰:……”[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67。
    311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35。
    312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
    313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544。
    314 “施注苏诗卷七游东西岩诗题下注云:「公自注:『即谢安东山也。』东山在会稽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传文靖公谢安所居,一名谢安山。岿然特立於众峰閒,拱揖亏蔽,如鸾鹤飞舞。其巅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址。干嶂林立,下视苍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安石故宅。安石传云:『寓居会稽,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出则渔猎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後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终不渝。』安石孙灵运传云:『父祖并葬始宁山中,并有故宅及墅。』故其诗云:『偶与张邴合,久欲还东山。』世说王羲之语刘惔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注引续晋阳秋曰:『安石家于上虞,放情邱壑。』正在此山。”[清]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名局,2011),页409、410。
    315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名社,1996),页163、164。
    316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17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五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89。
    318 [西汉]陆贾,<新语>,《诸子集成》第九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8。
    319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361。
    320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1346。
    32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09。
    322 同上,页333。
    323 同上,页3309。
    324 [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331。
    325 同上,页385。
    326 同上,页722。
    327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22。
    333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8。
    334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6。
    33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38。
    336 同上,页648
    337 同上,页1134。
    338 魏耕原等主编,<魏晋诗歌,左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页857。
    339 王澍,《魏晋玄言诗注析》,(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页158、159。
    340 王澍,《魏晋玄言诗注析》,(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页236。
    341 同上,页245。
    342 [明]冯惟讷《古诗纪》<仙诗外集第二>,《文渊阁四库全书》13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529。
    343 [明]冯惟讷《古诗纪》<晋第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3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427。
    344 汤一介,<第九章郭象的《庄子注》与庄周的《庄子》;三、关于“圣人”的问题>,《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230。
    345 汤一介,<第十三章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下);二、“独化”与“相因”>,《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287。
    346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
    352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80。
    353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11。
    355 [西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4。
    356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梁文纪》<卷十四>,[明]梅鼎祚编,《文渊阁四库全书》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568。
    357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49、150。
    358 同上,页422。
    359 同上,页169。
    360 同上,页400。
    36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66。
    362 《周礼-地官》云:“保氏掌辣王恶,而(?)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章太炎说:“盖六艺者,习之不一时,行之不一岁,射御非儿童所任。六乐之舞,十三始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舞大夏。礼亦准是。”[章太炎,<小学略说>,《章太炎学术史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页62。]
    363 同上,页101。
    364 同上,页334。
    365 同上,页430。
    366 [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654。
    367 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41。
    368 [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88。
    369 同上,页176。
    370 同上,页204、205。
    372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40
    383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722。
    384 同上,页456。
    389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52。
    390 同上,页354。
    39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64。
    393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684。
    394 同上,页825。
    395 同上,页786。
    396 同上,页1067。
    397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99。
    398 同上,页448。
    399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724。
    400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50。
    401 可参看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第四章道家学说>。
    403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
    405 汤用彤,<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117。
    406 “据现存史料所见,破坏礼法的士风在西晋初年已很盛行,至元康(291-299)时代更成燎原之势,此下一直到渡江之初,余势仍未衰。……《晋书-五行志》的‘贵游子弟’,其领袖为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等人。王隐《晋书》说他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这些人避难渡江之后仍不略改故态。”“阮瞻、王澄、胡毋辅之、谢鲲等人的‘元康之放’便是第二代士风的典型代表。第二代对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已不发生兴趣,但他们继承并扩大了阮籍、王戎的任情废礼的精神,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妇皆卿夫,子呼父字’的风气,情与礼的冲突尖锐化而变成当时士大夫的生活与思想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页130-131、146。
    407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79。
    413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3。
    418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6。
    424 所谓“常识理性”是20世纪80年代金观涛、刘青峰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以回应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提出的观点。它既是中国人理性精神的开始,又是阻碍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成熟于魏晋,有两层含义:“第一,不去追问自然现象常识背后的原因;第二,视情感方面的常识为天然合理,即把人人都具有的自然感情(或人之常情)当作合理性终极来源。它们是沿用‘独化’和‘物各自造’的逻辑得出的结论。魏晋士人认为万物各自独立存在都是合理的,并用它来支持门阀政治和家庭伦理的意识形态基础——一名教。”金观涛、刘青峰,<第二章第一次融合;2.8常识理性是如何成熟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页100。
    425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32。
    426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329。
    427 同上,页586。
    428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
    435 “于欧洲传统里,直到十八世纪,大自然仍限制于田野,属于上帝的世界,圣经故事也就能置放在北欧的‘景观’里。田野虽与城市相对,但它属于上帝,是有文化的世界。田野之外的山和遥远的森林却是没有文明的、是可怕的、恶坏的、诱惑的、邪念的、巨兽的世界。田野之外者象征野蛮、恶坏、怪物、诱惑,此处未可知也未受控制,遥远的山即是可怕之地。欧洲传统因为怕山而疏远山,直至十七世纪末,欧洲人才开始喜欢山。”[法]幽兰(Yolaine Escande),<景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Ⅰ>,《二十一世纪》第七十八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3.8),页87。
    439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65。
    440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64。
    441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1196。
    442 同上.页17。
    443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66。
    444 同上,页167。
    445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同上。
    446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同上,页170。
    447 许地山,<第六章神仙底信仰与追求>,《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109。
    450 同上,页177。
    451 许地山,<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123。
    455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390。
    458 许地山,<第六章神仙底信仰与追求>.《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111。
    459 [南朝梁]刘勰,<诠赋第八>.《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5。
    460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99。
    461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342。
    462 [南朝梁]刘勰,<诠赋第八>,《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6。
    463 王粲、徐斡、孔融、阮璃、刘桢、应场、陈琳。曹道衡,<第四章三国辞赋,一王粲和建安作家的辞赋>,《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101。
    464 中国文学的正当性同样也是在魏晋思想大解放时成立的,它显著的标志是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三篇文论在这个时期的集中出现,这是文学自觉的体现。文学的正当性由嫉闲妒能的政治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启其端。他从政治经验学的角度他一针见血的点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特点,居然能写出“盖文章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容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清]严可均,《全三国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83。这样以文学为终极关怀的文句。这在后世政治经验看来几不可能,这也是魏晋文学正当性确立的重要体现。
    465 曹道衡,沈玉成,<曹植“东临沧海”当在建安十二年>,《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页41。
    466 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王粲33岁,在荆州刘表处。具体可参看: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页354-357。
    467 “在文学史上,赋这种文体数量不少,且曾受到历来文人的重视。但奇怪的是,过去有许多人爱读赋,甚至学做赋,而关于赋的定义和起源却往往言人人殊,并无一致的看法。”曹道衡,<第一章赋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赋?>,《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1。
    468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11。
    469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507。
    470 曹文心.《宋玉辞赋》.(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页212。
    471 同上,页217。
    472 同上,页168。
    473 “汉代大赋的体制,基本完成于司马相如之手,后来扬雄、班固、张衡以至晋代的左思等人无不取法司马相如。”曹道衡,<第一章赋的起源和发展,二赋的发展和演变>,《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23。
    474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581-582。
    475 曹道衡,<第三章东汉辞赋.二班固、傅毅和其他赋家>,《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77。
    476 “当时东汉统治表面上尚称太平,但大臣和贵族的生活都很奢侈,于是张衡就作了《二京赋》,用以讽谏。”曹道衡,<第三章东汉辞赋,三张衡、王延寿和马融>,《汉魏六朝辞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83。
    477 同上,页83、84。
    478 南朝梁刘孝标注云:“言此五赋是经典之羽翼。”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64。
    479 曹道衡,<第五章两晋辞赋>,《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121-122。
    480 “从《三都赋》内容来看,这确是一篇‘思摹《二京》’,以‘博物’为主旨,并无过于夸饰的作品,比《二京赋》更信而有征。”曹道衡,<第五章两晋辞赋,三左思及其他太康赋家>,《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135。
    481 左思,<三都赋序>,[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776。
    482 同上。
    483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10。
    484 刘劭之生卒,向无所考。陆侃如认为其年与王粲相仿,大致生于180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249)。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页380。
    485 [清]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18。
    486 [清]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461。
    487 金观涛、刘青峰.<第二章第一次融合,2.4修身与佛教>,《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页75。
    488 同上。
    489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宪问第十四>,《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396。
    490 [清]焦循,<孟子正义-尽心章句上>,《诸子集成》第二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84。
    491 同上,页593。
    492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5。
    49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五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7、8。
    494 “墨家提倡的价值系统再好,但他提倡的所有价值系统都不能离开社会,都是社会性的,尚同、兼爱、非攻等等一切都是社会性的。不像孔子那样.个人可以离开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追求道德价值和生命意义。所以墨子这个东西再好、再漂亮,它没有完成超越突破,所以墨子的思想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是被一代代的忘掉了。”金观涛、刘青峰,<杨朱与墨子为什么消亡?>,《中国思想史》第一册,未刊稿。
    495 金观涛、刘青峰,<第二章 第一次融合,2.4修身与佛教>,《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页76。
    496 同上,页77。
    497 劳思光,<第一章汉代哲学;壹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13。 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唐]魏征,《隋书-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页905、906。
    501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339。
    502 “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同上,页907。
    503 《隋书-经籍志》中的集十分多,几乎每一个魏晋有文学创作的士夫都有集,具体可以参看《隋书-经籍志》。
    504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3760
    507 [东汉]班固,<礼乐志第二>.《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147。
    51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279。
    511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唐]房玄龄,<列传第六十四隐逸-陶潜>,《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2463。
    512 汤用彤,<魏晋文学与思想;二、根本思想>,《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122。
    513 凡是有隐居体验之人,一定知道独自面对生命的极大虚无的感觉,独自面对这么大的虚无是需要决然的意志和修行方法支撑的。
    514 见葛洪《抱朴子》,<金丹卷第四>、<仙药卷第十一>。本篇以为,道教最主要的两种修行方式“外丹”、“内丹”之基础就是服食与导气。
    515 余敦康,<第二章何晏王弼的生平与著作;一、何晏的生平与著作>,《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页62。
    522 安世高,<大安般守意经下>,《频迦大藏经》第三十一册.(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页698、699。
    523 “因为‘道德价值逆反’,使‘无为’成为新道德以后,导致了道家每一方面都被视为是道德的,后果必定是道家的肢解。比如说以反规范作为道德,那就要越名教,就是放浪形骸。以情意我、感情表达为道德,其表现是重才性。以形躯养生为修身目标,其后果是走向道教。把‘无为’作为道德,就要不重事功而重思辨玄理,最后走向大乘佛学。以自然为善、为正当,后果就是我后面要讲得常识理性。”摘至金观涛先生未刊稿《中国思想史》。
    524 何晏原本就肤白,还特喜施粉。这是重才性与重形躯我的双重表征,是魏晋士夫的美男子风尚的缘由。“何平叔美姿债,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舆熟汤鳞。既晱,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梁刘孝标注曰:“《魏略》曰:晏性自喜,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51。
    525 “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664。
    527 此字原版无宝盖头,因输入法无此古字故以是字为代替,后皆同。
    528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8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328。
    529 陈版作整篇回信解,页113。
    530 冈版断颜延之回信为“图书非止艺,行成当舆易象同体”.十分谨慎,较可取。页329。
    531 宋世佛教论战,因释慧琳著文《均善论》排佛起,引起大范围论辩。
    53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27。
    533 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182。
    534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483。
    535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12。
    536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531。
    537 同上,页250。
    538 同上,页1127。
    539 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33。
    540 同上,页116
    541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9。
    542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八佾第三>,《论语集解義疏》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195册,页359。
    543 朱熹,《大学-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6。
    544 陈版和冈版断失,断于“艺行”。徐版及《全宋文》之断句为正确。
    545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72。
    546 同上,页554
    547 同上,页597
    548 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转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172。
    549 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8。
    550 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58。
    551 王利器,《文子疏义》,<道原>,(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19。
    552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519。
    553 “并辩藻绘”诸本皆失考。
    554 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53。
    555 宋陈思撰,《书小史》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245。
    556 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转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74。
    557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398。
    558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16。
    559 陈版(页129)作是解。
    560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
    561 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第三十九>,《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95。
    562 严可均.《全梁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7。
    563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666。
    564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64。
    565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83。
    566 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34。
    567 陈版(页134)与冈版(页330)作是解。
    568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78。
    569 严可均,《全三国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7。
    570 同上,页202。
    571 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16。
    572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10。
    573 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36。
    574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38。
    575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29。
    576 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8。
    577 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95。
    578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224。
    579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834。
    580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92。
    581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633。
    582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七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73。
    583 同上.页280。
    584 孙武(著),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诸子集成》第七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1。
    585 同上.页66。
    586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一),(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6。
    587 同上.页4。
    588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98。
    589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01。
    590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94。
    591 同上.页295。
    592 同上.页296。
    593 同上。
    594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666。
    595 陈版(页130)、冈版(页331)、俞剑华版均作是解。
    596 陈版(页130)、徐版(页180)之断法如此,
    597 俞剑华版作是断,另冈版(页330)断为“本乎形者融,靈而勤者燮,心止靈燕見,故所託不勤。”此断法与俞版相近。
    598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239。
    599 此为笔者提出之假设.观王微之旨是否为论证绘画与书法本质同一,如论点安此,则撰此文并无必要.绘画之正当性亦无法确立。
    600 王伯敏、任道斌,《书学集成》(一),(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5。
    601 同上,页23。
    602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67、268。
    603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461。
    604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8。
    605 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98。
    606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382。
    607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85。
    608 同上,页258。
    609 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75。
    610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13。
    611 陈版(页127)、徐版(页180)皆此断法。
    612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201。
    61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10。
    614 “太虚之体”徐版解“太虚”为“灵”,“体”为山水(页180)。陈版解为“想象中的山水之体”(页131)。冈版解为“宇宙的形状”(页330)。
    615 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173。
    617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1056。
    618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42。
    619 同上,页292。
    620 同上,页506。
    621 同上,页204
    622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74、275。
    623 “判躯之状”诸本皆失考。
    624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01。
    625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361。
    626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5。
    627 同上,页367。
    628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015。
    629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714。
    630 同上,页1316。
    631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421。
    63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2526。
    633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599。
    634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1021。
    635 严可均.《全晋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521。
    636 同上.页1519。
    367 同上.页1589。
    638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901。
    639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97。
    640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260。
    641 C句之断句,虑乎前后句之逻辑结构,后者“画致”、“画情”二分统其二段,“望秋云”句起均言及观赏绘画,即论述“画情”,故可断为一段。“画致”段断为何处需仔细考究,徐版断从“然后”句始(页181),但“画致”明显不是在阐释“然后”句所述之不重要之点缀,故此断必须探明“情、致”之“致”为何义。知其确义,及与后之“画情”之对仗方可推之“画致”段主要谈及绘画最后效果及目标,此即为“画之致”。陈版断“画情”段为可取,但其“画致”段与前“止灵”句不分,笼统为一句,实为不妥(页127)。冈版与陈版相类(页330),从“本乎”句开始一直到“画致”句为一段,此均皆含混之断句。b句之断句在乎其二句具有极强之逻辑关系,而c句“以书入画论”是其要牵引出来之一重要论题,故单列一 段。c句之后均在谈论“以书入画论”之后“画之致”画达到的效果,及其目标,多种推理之下,c句之断句方定此。
    642 徐版有此误.页181。
    643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65。
    644 同上。
    645 同上,页582。
    646 严可均,《全晋文》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634。
    647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76。
    648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342。
    649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1。
    650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343。
    651 王伯敏、任道斌,《书学集成》(一),(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页4。
    652 “情致”之确解及其相应之分段诸本皆失旨。
    653 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65。
    660 同上,页50。
    661 同上.页52。
    662 同上,页55。
    663 同上。
    664 同上,页57。
    665 同上.页58。
    666 同上,页96。
    667 同上,页129、130。
    668 同上.130。
    669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422。
    670 同上,1083。
    671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140。
    672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529。
    673 陈版与徐版皆推测脱落“其形”,郑午昌推失“其灵”
    674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258。
    675 同上,页292。
    676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40。
    677 同上,页311。
    678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页200。
    679 严可均.《全三国文》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491。
    680 同上,页763。
    681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1。
    682 严可均.《全晋文》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305。
    683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页1206。
    684 同上,页31。
    1.[曰],冈村繁,《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清]严可均,《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清]严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清]严可均,《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西汉]刘向,<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六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1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13.[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94
    14.[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6.[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三国]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0.[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1.[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23.[三国]刘劭,《人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4.[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6.[东汉]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八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7.[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七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28.[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9.[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第三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30.[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四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31.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
    3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33.[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
    34.[西晋]郭璞(注),[北宋]邢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第二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3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37.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8.[三国]王弼(着),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
    3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0.[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41.[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
    42.[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
    43.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4.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7.[南朝宋]范哗(着),[西晋]司马彪(补),《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48.[东晋]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第十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49.[清]康有为,《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0.[曰],冈村繁,《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2.王元化,《读文心雕龙》,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5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
    54.[清]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
    55.[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五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56.[西汉]陆贾,<新语>,《诸子集成》第九册,湖南:岳麓书社,1996
    57.[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58.魏耕原等主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9.王澍,《魏晋玄言诗注析》,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
    60.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1.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62.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4.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5.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6.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
    67.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业》,北京:中华书局,2011
    69.[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
    70.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1.[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
    72.[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
    73.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74.[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5.曹文心,《宋玉辞赋》,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76.[西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7.[明]梅鼎祚编,《梁文纪》,《文渊阁四库全书》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8.[明]冯惟讷《古诗纪》,《文渊阁四库全书》13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9.《频迦大藏经》,北京:九州岛图书出版社,1998
    80.[清]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
    8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8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2.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美]胡维兹,<宗炳的《画山水序》>,《新美术》期刊,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2009.2
    2.徐圣心,《宗炳<画山水序>及其“类”概念析论》,2006年6月台大中文学报第二十四期
    3.[法]幽兰(Yolaine Escande),<景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工>,《二十一世纪》第七十八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3.8
    4.[美]Susan Bush,, Susan Bush and Christian Murck,《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
    5.金观涛、刘青峰,<隐藏在关键词中的历史世界>,期刊《东亚观念史》第1期,2011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