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楚地秦漢簡牘字詞論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楚地秦汉简牘,顾名思义,是指在楚地出土的秦朝和汉朝两个时期的简牘材料,是从地域和年代两个角度封筒牘划分的类别。自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掘到现在,楚地共出土了40馀批秦汉简牘,凡26葛馀枚。这些简牘具备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材料真實、年代明确等鲜明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秦汉时期的文献语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截至目前,秦汉简牘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单批简牘的研究;然以楚地秦汉简牘为名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有必要对这塊空白的领域做一番嘗試和探索。
     本文以楚地秦汉簡牘为研究對象,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七批簡牘,為《睡虎地秦墓竹簡》、《里耶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壹]》、《关沮秦汉墓簡牘》、《张家山汉墓竹簡》、《随州孔家坡汉墓簡牘》、《东牌樓东汉簡牘》,主要採用了傳统训诂学和历史词彙学的研究方法。全文分上下兩编。
     上编中,本文主要探讨了楚地秦汉簡牘的四个问题,第一,研究方法。從使用频率上来锐,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當属比较法和據境求证法;第二,语言特点。楚地秦汉簡牘無论在文字的構形、書寫,還是词语的使用上,基本擺脱了楚地的方言特色,與同期傳世文献的語言特点相差无幾。我們在结合簡牘本身使用情況的基礎上概括了它主要的特点;第三,整理研究。原有的释文在文字释讀和注释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部分以實例的形式歸纳分析了簡牘整理時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法律文書同义词研究。法律文書是楚地秦汉簡牘中最重要的一类内容,對其进行同義词的研究,可以大体窥兄楚地秦汉簡犊同義词的基本面貌。
     下编中,本文對《睡虎地秦墓竹簡》之《为吏之道》和《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之《为吏治官及黔首》兩部分做了较全面的释文校勘和注释,對其中存在的異文进行了细緻的辨析,簡文中其它的语言现象,如通假现象和用韻情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The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which means the slips were unearthed in Chu and belong to Qin and Han dynasties, are classified both from the geographical level and chronological level. More than40batches and up to64thousands Qin-Han slips have been unearthed since the Shuihudi slips were unearthed in1975. Because these slips have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quantity, content-rich,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clear belonging decades, they greatly enriched the literature corpu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have a high research value. Up to now, the language study of the Qin and Han slips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single batch slips. However, the study focus on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is still a blank area, it is really meaningful to do some research and study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focus on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and selected seven highly representative batches, including Shuihudi slips, Liye slips, Guanju slips, Zhangjiashan slips, Suizhoukongjiapo slips, and Dongpailou slips, mainly using the traditional exegesis and modern lexicology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discussed four topics of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Firstly, research method. The comparison method and confirm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habitat are the two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Secondly, language features. The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are basically out of the Chu dialect features, not onl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word, the writing of the word, but also in the use of the terms, and they are almost the same with the literature of the same period. We concluded the main features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slips. Thirdly, arrangement principle. Becaus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notes in the original explanation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rt w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lips arrangement through examples. Finally, synonyms of legal instruments. The legal instrum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we can generally get a glimpse at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u slips of Qin-Han dynast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synonyms.
     In the second par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comments of "Weilizhidao" of Shuihudi bamboo slips and "Weilizhiguanjiqinshou" of Yuelushuyuancangqinjian bamboo slips is proposed, and the varian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Other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the slips such homophones phenomenon and the use of rhythm are still pending for further study.
引文
① 参看王国维著:《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载《王国维考古学文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 《说文·片部》:“牒,札也。”又《木部》:“札,牒也。”两者互训。
    ① 关於“简牘”之故训释义,可参马先醒:《简牘释义》,《简牘学报》(第七期),1980年,第1-6页。
    ① 以上雨个字形引自《汉语大字典》。
    ② 此则材料出自李学勤为《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作的“序”,参骈宇鶱、段害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③ 参见王国维著,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牘检署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④ 参见《汉书·楚元王传》,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⑤ 相关研究可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以及骈宇赛、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6-180页。
    ① 本数撼参考了谢桂华、沈颂金、邬文玲:《二十世纪筒帛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各地区简帛资料的详细介绍也可参考骈宇鶱、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① 参李学勤:《论新出筒帛与学术研究》,《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6页。
    ② 参裘锡圭:《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载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① 参李学勤:《论新出简帛与学术研究》,《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7页。
    ② 参李学勤:《论新出筒帛舆学衍研究》,《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7页。
    ③ 书籍简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古代墓葬,以简帛随葬,特别是以典籍颊的古书隨葬,这可能是後起的习惯,即具起於戰国秦汉的时尚。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秦朝和汉初以方术和法律文书为主,西汉武帝以後,方才出现书籍。这与当畴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嗣係。关於这个方面的介绍,可参李零:《简帛的埋藏与发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李学勤:《论新出简帛与学术研究》,《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④ 参李均明:《秦汉简牘文书分类辑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⑤ 以上分类基本参李均明、割军:《简牘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又可参考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① 参陈永杰:《拾救神秘秦简》,《北京科技报》,2008年4月21日。
    ① 参胡平生、李天虹:《畏江流域出土简牘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① 参黄展岳:《云夢秦律简论》,《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② 参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锐明》,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79页。
    ① 参李学勤:《初读里耶秦简》,《文物》,2003年第1期。
    ② 关於《質日》这个名稱及質日内容的性質,学界存在很大的爭议,具体可参苏俊林的文章及文中提及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苏俊林:《关於“質日”简的名稻与性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③ 参陈松长:《嶽麓书院藏秦简(壹)》之“前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① 参许道勝、李薇:《嶽麓书院所藏秦简(数>书释文补校》,《江汉考古》,2010年第4期。
    ② 如陈松长:《嶽麓害院所藏秦简综述》,《文物》,2009年第3期;陈松长:《嶽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行书律令初探》,《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曹旅事:《嶽麓书院新藏秦简丛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 参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之“曆谱”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④ 彭浩指出:“根据墓中所出曆谱记载,它们大约是西汉早期从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的遗物。”参彭浩:《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简》,《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⑤ 参彭浩:《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简》,《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① 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12期。
    ② 参看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舍》,中华书局,2003年,第132页。
    ③ 参看张顯成:《简帛语言研究·发刊词》(第一辑),巴蜀书社,2002年,第1-2页。
    ① 该书最初由日本学正铃木虎雄譯为日文,连载於1912-913年的京都文学会的杂誌《艺文》第4、5、6号上,6号上还有王国维續作的《补正》一文。中文本则刊於1914年上虞办氏云窗丛刻本《云窗丛刊》。
    ② 该书最早见於1932年四川南溪石印本。
    ③ 该书最早见於1944年四川南溪石印本;今之常用版本为臺湾中研院史语所:《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1996年。
    ④ 陈槃《汉晋遗简識小七种》最初於1973年刊刻在臺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集刊上,後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9年引进出版。
    ⑤ 参陈夢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⑥ 参林剑鸣:《简牘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⑦ 参郑有国:《简牘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後於2008年重新出版。
    ⑧ 参高敏:《简牘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⑨ 参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
    ① 参胡平生、李天虹:《畏江流域出土筒牘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 参骈宇鶱、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筒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③ 参吴辛丑:《筒帛典籍異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 参张顯成:《筒帛文献学通论》,中华害局,2004年。
    ① 参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关系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② 孩书收於《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组编:《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5-287页。
    ③ 参刘樂贤:《简帛术数文献探论》(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① 参张顯成、周群丽:《尹湾汉墓简牘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② 参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③ 参高大倫:《张家山汉简<脈书>校释》,成都出版社,1992年。
    ④ 参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註释》,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⑤ 参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⑥ 参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讞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⑦ 参陈伟:《里耶秦简牘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⑧ 参陈伟武:《出土文献之於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⑧ 参陆踢兴:《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第3期。
    ① 参赵(?):《汉代简帛词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樂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② 参凌文超:《近年来龙山里耶秦简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 参颇丽华:《眼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述评》,《南都学壇》(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④ 参郝建平:《近30年来居延汉简研究综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 参夏利亚:《嶽麓书院藏秦简研究综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⑥ 参黄文僳:《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⑦ 参李学勤:《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云萝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336-345页。
    ⑧ 参吴福助:《<说文)未收录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简>为例》,文津出版社,1994年。
    ① 该文收入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② 参李学勤:《纪念于豪亮同志》,载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③ 这些文章分别为《(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一>》、《续(一)》、《續(二)》、《续(三)》、《續(四)》、《續(五)》、《續(六)》、《续(七)》,载於《人文杂誌》1982年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1983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
    ④ 参张世超、张玉春:《(睡虎地秦墓竹简)校注简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4期。
    ⑤ 参王焕林:《(湘西里耶秦简选释)补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
    ⑥ 参谢继忠:《敦煌县泉置<四时月令诏条>释文补正》,《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⑦参陈治国:《睡虎地秦简释文商榷一则》,《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3期。
    ⑧ 参陈荣傑:《<武威汉简·仪礼>释文校勘九则》,《考古》,2009年第4期。
    ⑨ 参王美宜:《<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初探》,《事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⑩ 参刘方:《试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同音假借现象》,《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
    ① 参魏德腾:《(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捂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② 睡虎地秦简中“定殺”凡三见:121号简:“疠者有罪,定殺。定殺可如?生定殺水中之谓也。或曰生貍,生貍之異事殹。”123号简:“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遷所处之;或曰遥遷所定殺。”整理者出注曰:“‘定’读为‘渟’。”刘海年认为:“定殺”就是“抛入水中活活淹死。”王建民、赵立伟韶为:“对犯罪的麻风病人要在水中淹死,这就是‘定殺’。”群参王建民、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对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载《简牘学研究》(第三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③ 参朱湘蓉:《秦简词彙初探》,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④ 参张顯成:《简帛药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 参张顯成:《先秦雨汉医学用语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
    ② 参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墜简》,中华书局,1993年。
    ① 《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最早为1944年西川南溪石印本,修订後刊於1959年臺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之四十。
    ② 《汉晋遗简识小七种》初刊於1975年臺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之六十三。
    ③ 参陈萝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④ 参陈伟武:《睡虎地秦简核诂》,《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⑤ 参朱湘蓉:《<睡虎地秦墓竹简>词语札记十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
    ⑥ 参隙治国:《睡虎地秦简释文商榷一则》,《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3期。
    ⑦ 参王焕林:《<湘西里耶秦简选释>补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
    ⑧ 参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捂言研究》,2006年第4期。
    ⑨ 参戴世军:《张家山汉筒<二年律令>研讀六则》,《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⑩ 参隙斯鹏:《张家山汉简<引书>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① 参许道勝:《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4期。
    ② 参孟蓬生:《张家山汉简字义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③ 参朱红林:《张家山汉简释丛》,《考古》,2006年第6期。
    ④ 参周波:《读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⑤ 参何有祖:《张家山汉简<脈书><算术书>札记》,《江汉考古》,2007年第2期。
    ⑥ 参陈伟武:《银雀山汉简考释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⑦ 参刘小文:《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字词杂考》,《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
    ⑧ 参赵科学:《银雀山汉简所见“殺士”试解》,《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⑨ 参见王素:《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牘选释》,《文物》,2005年第12期。
    ⑩ 参孙闻博、付娟:《东牌楼汉简<素上言盗取文书案卷>的缀合与考释》,《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11 参黄今言:《<长沙东牌模东汉简牘>释读的幾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2 参范常喜:《孔家坡汉简<日书>札记四则》,《东南文化》,2008年第3期。
    ① 参朱湘蓉:《西域汉简与秦筒词语互证》,《西域研究》,2006年第3期。
    ② 参黄潇潇:《以<张家山汉墓竹简>印证(说文)说解》,《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 参李学勤:《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云梦睡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④ 参吴玉梅:《出土简帛所见楚、秦、汉用语比较(四则)》,《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 参胡伟:《秦简第二人稱代词的时简性和地域性研究》,《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⑥ 参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① 参张述铮:《“城旦、城旦春、城旦书”考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② 参杜勇:《张家山汉简<脈书>古病名释义》,《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第5期。
    ③ 参王贵元:《属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字词考释》,《中国捂文》,2007年第3期。
    ④ 参见刘钊:《(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⑤ 参张春能、李均明、胡平生:《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牘释文与简注》,《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⑥ 参王冠英:《汉县泉置遗址出土元与子方帛书信札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期。
    ① 参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文物局:《隨州市孔家坡墓地MS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9期。
    ② 参见陈斯鹏:《孔家坡汉简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③ 孩字图版转引陈斯彭的文章。
    ④ 参看王焕林:《<湘西里耶秦简选释)补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拔”,王焕林韶为当作“掾”,一种治事的属吏。但“讯捽”(或“读抨”)於传世文献中无考。
    ① 参李明晓、赵久湘:《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 参看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譯:《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4-375页。
    ① 参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33页。
    ② 以上六種锐法亦参考方一新关於汉语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论述,参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38-746页。
    ③ 参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後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④ 参李学勤:《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载《云萝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334页。
    ⑤ 索绪雨著,高名凯譯:《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9/137页。
    ① 参刘樂餐:《睡虎地秦筒日害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113页。
    ② 《广韻.梗韻》:“(?),(?),瘦谓之(?),或从骨。”是“徃((?))”字又可作“(?)”
    ③ 参李学勤:《<日书>中的<艮山图>》,《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9-160页。
    ① 参看吴庆峰:《训诂方法新义》,载《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六辑),巴蜀书社,2003年,第387页。
    ② 参看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分撰:《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1-227页。
    ③ 参赵平安:《谈谈出土文献整理过程中有关文字释读的幾个问题——以清华简的整理为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史记·天官书》: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司焉贞《索隐》云:“《文耀钩》云:‘文昌宫为天府。’《孝经·援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宫。’”
    ② 简文中“齐”,图版为(?),与“齐”不相类,“(?)而牛止”一句待考察。
    ③ 简文也有可能与病方或咒语相关。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九《咒禁产量》“禁产难方”条:“天有阴阳,地有五行,星辰列布,日月精明,四时变化,不失其常,骨肉已成,四体已强,毛发已就,今是生时,生遲何望,河伯在门,司命在庭,日月已满,何不早生,若男若女,司命须汝促出无遲,并持胞衣,急急如律令。”(453)其中也涉及很多星宿、时令名稻。
    ① 参看朱德熙、裘锡圭:《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汉简册和帛书》,《语文研究》,1982年第1期。又载《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142页。
    ② 参罗振玉:《简牘遗文考释·序》,载《流沙墜简》,中华书局,1993年,第215页。
    ③ 参看李学勤:《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云萝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336-345页。
    ① 後旦研读舍指出:第二个“死”释文误重出。
    ① 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71页。
    ① 参裘踢圭:《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6页。
    ① 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71页。
    ① 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08/209页。裘先生同时也指出以上属於“同形字”的狭义理解,广义上还包括“由於形借而产生的,用同术的字形表示不同的词的现象。”
    ② 参刘钊:《古文字耩形学》(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9页。
    ① 上两字形引自《汉语大字典》。
    ② 以上形体转自李正光:《楚汉简帛害典》,湖南美衍出版社,1998年,第345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华书局,1988年,第205页。
    ① 按,“(?)”所从楚之“牵”依然保持在“郭”字中,《隨简》235号简有“郭”字,图版为(?),其左所从即“牵”,《说文·邑部》解“郭”字形为“从邑,牵声”,段注:“郭,今以为城牵字。”
    ① 参朱湘蓉:《秦简词彙初探》,社舍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
    ① 参胡伟:《秦简第二人稱代词时间性和地域性研究》,《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① 参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② 参陈伟:《睡虎地秦简<语书>的释读问题(四则)》,《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4辑,嶽麓书社,2007年;後收入陈伟:《燕说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03-311页。
    ③ 参张政娘:《秦律“集人”音义》,《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349页。
    ① 赵平安:《谈谈出土文献整理过程中有关文字释读的幾个问题——以清华简的整理焉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参李均明、刘军:《简牘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② 参朱德熙:《说“屯(纯)、镇、衠”——为<唐兰先生纪念论文集>作》,《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该文又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176页。
    ① 上述“米”的三个形体转自李正光等编:《楚汉简帛书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720页。
    ② 参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01页。该条承蒙岳晓峰同学提供。
    ① 参郭沫若:《雨周金文醉大系图录考释·师旅鼎》,第26页。
    ② 参华学诚汇证,王智群,谢荣娥,王彩琴协编:《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2006年,第509页。
    ① 参石声汉:《氾勝之书今释(初稿)》,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0页。
    ② 该简下句四五七号筒“……穜(種)之”前残缺,根據体例,说明“穜”之前因简牘残断而残缺甚多;《齐民要术·收种》中載师曠《占术》:“杏多寅不蟲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五榖之先,欲知五榖,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其中“种之”与简文语词相同,疑简文所述与之相类。
    ③ 李学勤指出:“秦简用殹不用也,与其它始皇时铭文相同。……也的写法在秦文字里早已存在,只是在秦二世时它纔被吸收到標準的秦篆中来。”参李学勤:《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338页。
    ① 参王贵元:《秦简字词考释四则》,《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
    ① “瞟”字,[宋][元][明][宫]作“漂”。又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阿毗曇毗婆沙论》音义“瞟翳”条云:“疋眇反,目病也。”(57/014a)
    ② 此外,“剽”通“標”,还可表示末梢义,如《荘子·庚桑楚》:“有畏而无乎本剽。”陆德明《释文》“本剽,本亦作摽,同,甫小反。”《集释》引廑文弨曰:“摽,富作標。”又如《荀子·赋》:“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杨惊注:“剽,末也。”(479)关於“剽”表末梢义,段玉裁注“剽”曰:“砭刺必用器之末,因之凡末谓之剽。”竊疑非,“剽”表该义当假“標”,“標”习见末梢义。
    ③ 参看胡平生、张德芳:《敦煌县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① 该条写成後方见刘釗写有《锐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標識制度》,“古道照颜色——先秦两汉古籍国际学术于研讨会”,2009.1.16—18,香港。该文主要从简牘用例和畜生标識制度两个方面入手,本条主要依據“剽”的词义用例以及简牘用“標”例。放入论文中的内容基本删去了与刘釗重合的部分。
    ② 原简释文“畏”属上读,彭浩等认为属下读,可从。参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① 参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① 後一说僅是推测;又“廷”表示適值义或与“(?)”或“铤”相关。《方言》卷三:“(?)、铤、澌,尽也。南楚凡物盡生者曰(?)生,物空盡者曰铤;铤,赐也。铤赐、(?)澌皆盡也。”錢繹《笺疏》在引《廣雅》後云:“考《玉篇》、《广韻》皆无‘(?)’字,疑即‘铤’之異文。,,(?)134-135)如此则“(?)”或“铤”都是楚方言,盡義或与正直義有联系。
    ① 中国简牘集成编辑委具会编,初师賓主编:《中国简牘集成[標註本]》(第八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②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嶽麓书院,2000年,第253页。
    ③ 关於“首”之榴、朝向义的来源,王云路、吴欣指出:“‘首’的本义为頭,由頭引申出首领、首先、初始、第一等义,也引申出向、朝着义。”
    ① 疑颜注句读有误,富为“长众,为之长师。”
    ① 参刘釗:《(眼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① 参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 参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③ 参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④ 参赵学清:《<韩非子>同义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⑤ 参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⑥ 参姜仁潘:《<尔雅>同义词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⑦ 参杨運庚:《今文<周书>同义词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⑧ 参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彙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00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修订本。
    ⑨ 参陈长书:《<国语>词彙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输文,2005年。
    ⑩ 参鲁六:《<荀子>词彙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 参唐德正:《<晏子春秋>词彙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 参刘书玉:《<墨子>词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3 参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兰係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14 参雷莉:《<国语>单音节實词同义词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 参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 关於《淮南子》中许慎注和高诱注的辨别,自宋至清有大量的考辨,如北宋苏颂《校淮南子题序》等,关於这方面的研究,可参李秀华:《<淮南子)静高二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参张永言:《词彙学筒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8页。
    ③ 参蒋绍愚:《古汉语词彙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4-106页。
    ① 参高名凯:《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03页。
    ② 参蒋绍愚:《古汉语词彙網要》,商務印书館,2005年,第37页。
    ③ 参蒋绍愚:《关於汉语词彙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载《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④ 参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吉林师大学报》(社会哲学),1965年第1期。
    ⑤ 参黄金貴:《古汉语同羲词辨释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⑥ 参蒋绍愚:《古汉语词彙网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9页。
    ⑦ 按,“疆”,《说文·昌部》收“畺”云:“畺,界也。”“畺”即“疆”字,指边界,并非特指疆界。
    ① 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已明确指出了“封”和“畔”的区别,“封,谓聚土以为田之分界也。”“畔,分半田之陈也。”
    ② 此外,“疆”亦有边界、疆界义和田界义,可以在这两个义位上分别和它们横成同义词。
    ③ 参杨伯峻:《徒上古汉语几组同义词的考察试探在词彙方面古今分合现象的规律》,《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2期。
    ④ 参张永言:《词彙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07页。
    ① 参朱湘蓉(2006),《汉语大字典》收录了此意,指“撤除祭品”。
    ① 《汉语大词典》将该义归入设立,设置义中,然可单列为一个义项。《周礼·天官·太宰》:“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孙诒讓《正义》引《广雅·释诂四》“置,立也”(67),曰:“郑以此经廢置对文,废为退去其不能者,明置为学其贤者而置立之於位也。”(70)是“置”指任用、任命义。
    ② “术”,根据图版当隸定为“术”。
    ① 杨树达《積微居小学述林》云:“古人治病,燃艾灼体谓之灸,久即灸之初字也。”
    ② 可参《古辞辨》之“完全备该”条,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959页。
    ① 同上,第959页。
    ② 参朱德熙:《记“屯(纯)、镇、衡”——为<唐兰先生纪念论文集>作》,《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该文又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177页。
    ③ 《睡简·为吏之道》載《魏户律》中有“仍”字,为20-21号简五:“三枼(世)之後,欲士(仕)士(仕)之,乃(仍)署其籍曰:故某慮赘壻某叟之乃(仍)孙。”其中“仍”为动词,指继續,非为副词,仍然义。
    参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彙研究》(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62页。
    ① 参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页。
    ② 参蒋绍愚:《关於汉语词彙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幾点想法》,《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又收入《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9-50页。
    ① 参看黄金贵:《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異同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杨树达对“甫”的这种用法做过阐释,他在《词诠》卷一云“甫,时间副词,始也。於一事之方始时用之,与口语‘刚’同。”
    ① 龙仕平(2012)指出“埋”图版作“貍”
    ① 参刘乾先:《怎样探求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② 参黄金貴:《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異同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③ 参毛远明:《<左传>同义词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234-254页。
    ① 参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 参赵世举:《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2页。
    ① 可参王凤阳:《古辞辨》“宵夜”条,《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1-2页。
    ① 此句出自孙诒讓《周礼正义》注《夏官·司爟》郑司农曰“昏”和“黄昏”,非《秋官·司寤氏》。蒋绍愚引段玉裁注“宵”後指出,“古书中的‘宵’都与‘夜’同义。郑玄把《周檀》‘禁宵行夜游’中的‘宵’注为‘定昏’是不足为据的。所以‘宵’和‘夜’雨个词实陈上不存在潭言和析言的问题。”参蒋绍愚:《古汉语词彙刚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0页。
    ① 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收“辟启开”,参《古辞辨》,中华书局,2011年,第694-695页。《说文·户部》:“启,开也,从户口。”又《攴部》:“啟,教也。从攴,启声。”对此,杨树达在《積微居小学论叢·释启啟》云:“疑许君说此二字之形皆误也。甲骨有‘(?)’字……又有‘(?)’字,……皆示以手开户之行。愚谓训‘开’者当为此字,以手辟户,故为开也。”
    ① “发”的对象中有6处为積仓或府的门,稹仓并非固定的建築,而是在堆積完糧食後,用籬笆围起来,留一个小门东出入糧食;府指收藏文书的地方,《说文·广部》:“府,文书藏也。”段注:“文书所藏之处曰府。”
    ① 参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614页。
    ① 当“收”的受事为人时,如妻、子,“收”易误解为逮捕义,实则不然,“收”表逮捕义时,受事当为罪人,或嫌疑犯,王绍兰《段注舒补》“收”下云:“收为捕取辠(罪)人也。”如《张简·奏讞书》205-206号简:“举(?)求,毋徵(证)物以得之,即收讯人竖子,及贾市者舍人、人臣僕、僕隸臣、贵大人臣不敬惪(德),它县人来流庸(俯),疑为盗贼者。”简文大体指举(?)(按,人名)逮捕了一切与案件有关的嫌疑犯,其中的“收”即指逮捕。
    ① 《古辞辨》中收“存在”条,可参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485页。
    ① 王凤阳指出,“‘存’和‘在’古同源”,且有多个相同的义位,传世文献在表示所在地概念时,习用“在所”一词,但《张简》在使用“在所”的同时,还保留了“存所”,两者用例分如:《张简·奏讞书》75-76号简:“武以六月壬午出行公粱亭,至今不来,不智(知)在所,求弗得。”又《张简·奏讞书》218号简:“孔雅佩(佩)刀,今弗佩(佩),不智(知)存所。”
    ① 《睡简·秦律杂抄》40号简引该律文时字词基本近同,然改“(?)”字为“姑”字。
    ① 《张简·二年·捕律》143号简有“夺其将爵一络”,其中“络”乃“级”之误字,该例不在我们统计范围内。 是可通假。
    ② 《後汉书·班超传》:“遂遣责褚国,借其逋租。”王先谦《集解》:“《通缢》胡注:‘借,偿也。’”按,该“備”义当指惯还,非赔偿。兰於“负”、“备”、“陪”表赔偿义时的关系,可参孙诒让《札迻》卷七和清孙志祖《读书脞绿》卷七“赔字”条。
    ① 《古辞辨》中收“改更易换”条,未收“代”。可参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506页。
    ② 参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506页。
    ③ 关於“(?)”的字形和释义,可参后德俊:《“(?)”及“(?)工”初论》,《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他指出:“‘(?),释为髹(按,后氏把“(?)”隸定焉“髹”)漆後的漆膜乾燥工序。”何琳议:《释(?)》,《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何把“(?)”隸定为“(?)”,“‘漆雕’谓‘漆饰雕画’。”黄文僳:《秦係简牘文字譯释商榷(三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黄氏同意《睡简》的隸定,认为“(?)相易也”,“庆是指把髹漆的次第搞错了。”
    ① 参陆锡兴:《汉代简牘草字编·代序》,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① 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之“说明”部分,第167页。
    ① 参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9页。
    ① 王先慎《集解》引《拾补》“‘絜’下旁注‘洁’字”,又引盧文弨“‘洁’,藏本、张本俱作‘絜’,下同”,後案:“乾道本此作‘絜’,下二‘絜’字皆作‘洁’,‘洁’、‘絜’字通用。”(83)
    ① “掔”、“坚”和“牵”三字可互用。如借“掔”表“牵”之牵引义。段注在“掔”下云:“或假借为牽字。”借“坚”表“牽”之牵引义。如《墨子·经说》“倚、倍、拒、坚”,孙诒壤《閒诂》云:“‘坚’当作‘学’。《锐文·手部》云:‘掔,固也。’又与‘牵’通。”(371-372)《墨子》之“坚”通“牵”指牵引。在用作地名时,“学”、“堅”和“牵”亦可通用。如《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衛侯于坚”,陆德明《释文》云:“坚如字,本又作掔,音牵。《左氏》作牵。”(2342)
    ② 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三《吕氏春秋二》“总息乎其心之坚固也”条云:“‘悤悤’当作‘勿勿’,《礼记·礼器篇》、《祭羲篇》郑注,并曰:‘勿勿猶勉勉也。’……勉勉之義,与坚固相应。今误作‘悤悤’者,因俗书‘总’字作‘忽’,或省作‘匆’,与‘勿’字相似,因而致误耳。”(474)
    ③ 关於《管子注》的作者问题,历来都有争论。郭丽通过考证尹知章和房玄龄相关资料後,认为“《管子注》当是尹知章所作。”参郭丽:《房玄龄还是尹知章注释了(管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文献中也有“徵验”一词,但该词在魏晋以前的文献中习见名词用法,表示迹象、徵兆,罕见动词用法;“微验”同“(?)验”,指伺察验问。雨者相较,《史记》和《汉书》作“微验”似更勝。
    ① 传世文献中有“審慎”一词,指谨慎、慎重,乃同义连文。用例如《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審慎之心。”
    ① 关於“嚴”和“嚴”在表示“(?)”义时的关係,从传世文献的注释中也可窥见一斑。如《诗·小雅·节南山》:“箭彼南山,维石(?)。”陆德明《释文》:“(?),如字,本或作(?),音同。”《左传·隐公元年》:“制,(?)邑也,号叔死焉。”陆德明《释文》:“(?),五銜反,本又作(?)。”“(?)”和“(?)”的造字理據都源於“(?)”,因此陆德明韶焉两者都是“(?)”义的本字。
    ② 参刘钊:《读秦简字词札记》,《古文字考释丛稿》,嶽麓书社,2005年,第304页。亦载於刘钊:《出土简帛文字丛考》,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① 关於《荘子·天下》的著者及窝作年代问题,历代都有争论,郭象、陆德明、梁启超、马叙伦等人认为是荘子自著,朱熹、胡適、冯友兰等人认为非荘子著;写作年代有戰国中期锐,戰国晚期锐,更有甚者为秦汉魏晋时期说。兰於这个问题,可参张卫静:《荘子天下篇研究·绪论》,堙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亦可参李叔华:《<荘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李炳海:《<荘子·天下>篇成文於西汉锐質疑》,《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我们暂且将《荘子·天下》归为先秦文献。
    ① 《周礼·冬官·函人》:“凡察革之道,眡其鑽空,欲其惌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惌,小孔貌。惌讀为‘宛彼北林’之宛。”孙诒讓《正义》:“段玉裁改‘为’为‘如’云:‘此凝其音也。今本作‘读为’,误。’按,段校是也。……依先郑说,则惌宛非一字,与许锐異。”(3289)是段玉裁、孙诒讓均认为“惌”是“宛”的重文。“宛”和“怨”之间也存在通假嗣保,如《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热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杨惊注:“怨,读为蕴。言雕富有天下,而无蕴畜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積焉而不苑。’古蕴、苑通,此因误为‘怨’字耳。”王先慎《集解》引郝懿行《补注》曰:“榻注得之,而义猶未尽。怨、宛皆从夗声,此同声假借也。”(540-541)
    ② 按,孙氏《閒诂》所引《一切缝音义》与今本異。唐玄應《一切经音义》卷十二《义足经》音义“稱冤”条云:“古文作冤、怨、惌三形,今作宛,同,於元反。《说文》:‘冤,屈也。’《广雅》:‘冤,枉也。’‘冤,曲也。’亦思念烦冤也。”(56/1001c)唐慧琳《一切经音羲》卷五十五引玄应《义足经》音义“稱冤”条,前半部分为:“古文作冤、宛二形,今作宛,同。”(54/675c)
    ① 今本《穆天子传》作:“山川閒之”,郭璞注:“閒,音谏。”《颜氏家训·音辞篇》卻言:“《穆天子传》音谏为閒。”是颜之推所见本此,今本乃依注变改了正文。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二“某讀为某误易说”条已有成释:“《颜氏家副·音辞篇》:‘《穆天子传》音辣为閒。’可证今本作‘閒,音谏’则非。”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以注说改正文例”条说解相同。
    ② 许道勝根据《嶽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黔首”(凡7例)和“民”(仅此1例)使用情况,指出:“《为吏》很可能形成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前後。”参许道勝:《獗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的取材特点及相关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 明张自烈《正字通·木部》“桥”云:“不知子史古本并作矯,鹤作桥,非桥、矯古通也。”此锐误。“桥”、“矯”在文献中有大量通假的用例,并非罕见,且“桥”和“矯”在多个义项上相通,如虚假、假等义项。
    ② 《荀子·臣道》:“率众臣百吏而相与疆君挢君,君雖不安,不能不听。”榻惊注:“搞与矯同,屈也。”
    ① “矜”在表示劳苦度时,字可写作“龄”,《玉篇·卤部》:“龄,苦也。”
    ① “弱”表示轻视、轻忽义可参《尚书·盤庚上》:“汝无老侮成人,无弱孤有幼。”孙星衍《注疏》在论证“老”“弱”为轻忽义时,徵引了三则材料,郑玄注:“老、弱,皆轻忽之意。”《汉书·赵充国传》“上老之。”臧氏鏞:“《左传》:‘宋华阅卒,华臣弱皋比之室。’杜注:‘弱,侵易之。’是老、弱为轻侮之词。”(231)按,“老侮”,今本《尚书》作“侮老”。“无弱孤有幼”与《列女传》之“毋弱弱”用法相同、句义相似。
    ① “五则”是《嶽简》中的名稱,《睡简》无。
    ① 按,《嶽简》所引《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经法·四度》“天当”之“当”通“常”,指常规,常法。本篇还有其它用例,如《国次》:“唯(?)人能尽天当,能用天当。”传世文献用例如《吕氏春秋·古樂》:“五曰敬天常,六曰连帝功,七曰依地德。”上引“天常”均指天道。 论集》,朱德熙著,裘锡圭、李家浩整理,中华书局,1995年,第104页。本文所引释文亦摘自该文。
    可参李圃:《古文字诂林》(第9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71-577页。
    ① 清武英殿聚珍版叢害本。
    ② 关於“癃”具体的释义,可参马继兴:《马王堆古医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255-257页。
    ① “胔”在表示残尸时,还有“骴”字。《说文·骨部》:“骴,鸟獸残骨曰骴,骴,可恶也。从骨此声。《明堂月令》曰:‘掩骼薶骴。’骴,或从肉。”(“骴,或从肉”四字仅见於徐铉本《说文》,不见於徐锴本,因此,段注怀疑非许慎所言:“假令许有此四字,则当先冠以篆文。”)又《广韻·宾韻》:“骴,鸟鼠残骨。”又“胔,上同,又骨有肉也。”《周礼·秋官·蜡氏》:“蜡氏掌除骴。”郑玄注:“《曲礼》曰:‘四足死者曰渍。’故书‘骴’作‘脊’。”引郑司农云:“脊读为渍,谓死人骨也。”孙诒讓引段玉裁曰:“骴、胔、渍、殪、脊五字同在古音支佳部。”孙诒讓《正义》辩“骴”、“胔”、“瘠”“脊”四者之间的关系甚群,亦认为“胔同骴。”(2899)
    ① “缓令”又可作“慢令”,“慢”亦常用指懈怠、怠慢认,例多不赘举。“慢令”语出《论捂·堯曰》“慢令致期谓之贼”句。後世文献在转引该句时,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基本不变,如《韩诗外传》卷三:“慢令致期,暴也。”其二变“致期”为“急诛”、“谨诛”等,如《荀子·宥坐》:“嫚令谨诛,贼也。”杨惊注:“嫚与慢同。”(522)《春秋繁露·五行相腾》:“慢令急诛,诛殺燕罪,则司营诛之,营蕩是也。”《孔子家语·始诛》:“夫慢令谨诛,贼也。徵欲无时,暴也。”其三变“慢令致期”为“缓令急诛”,如《新序·杂事》:“缓令急诛,暴也。”《孔子家语·辩政》:“缓令急诛,是谓之暴。”《汉语大词典》释“慢令”为“谓下连可缓慢执行的命名”似不确。“慢”在上古习见怠慢义,与速度无关。王
    ① 关於“序呼,,的考释,可参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路方鴿:《(居延新简)语词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 “草”主要出现在《日书》中。
    ① 《僮约》例承蒙汪维辉老师惠告。
    ① 参李均明、刘覃:《简牘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② 参朱德熙:《锐“屯(纯)、镇、衡”——焉<唐兰先生纪念论文集>作》,《中国藉文》,1988年第3期。该文又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176页。
    ① 参白於蓝:《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第3期。刘釗在解释“(《郭店楚简·尊德义》)改(戒)忌(惎)(?)(勝)”时认为:“‘忌’即‘惎’字,‘惎’意为忌妒。‘勝’指争强好勝。”并且间接地指出:“‘惎勝’一词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作‘期勝’。”参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陈伟武亦引《尊德义》句指出“末句(按,指“毋复期勝”)猶如楚简首句(按,即上引《尊德义》句),而‘期勝’亦当同於楚简,‘期’读为‘基’,指忌恨,‘毋复期勝’意谓不要总是忌恨好勝。”参陈伟武:《试论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料》,《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② 参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08页。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書局,1980年。
    《周礼正義》,清·孫诒讓著,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7年。
    《礼记集解》,清·孫希旦著,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9年。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著,陳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6年。
    《论语正義》,清·刘寶楠著,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孟子正義》,清·焦循著,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7年。
    《大戴礼记解诂》,清·王聘珍著,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岀局,1983年。
    《汜勝之书今释(初稿)》,石聲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李景荣、苏礼、任娟莉、焦振廉、李培振校释校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尔雅校笺》,周祖謨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北宋·徐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锐文解字击傳》,南唐·徐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锐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锐文通训定聲》,清·朱骏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北京:中华書局,1987年。
    《锐文释例》,清·王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说文解字句讀》,清·王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方言笺疏》,清·钱繹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91年。
    《扬雄方言校释汇證》,华学誠汇證,王智群,谢榮娥,王彩琴协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释名疏證补》,东汉·刘熙著,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北京:中华書局,2008年。
    《颜注急就篇譯释》,管振邦譯注,宙浩審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庚雅疏证》(附索引),清·王念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小尔雅集释》,遲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大广益会玉篇》,南朝梁·顾野王著,唐·孙愐、宋·陈彭年等增字,北京:中华書局,1987年。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定稿本),余廼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宋刻集韻》(據北图藏南宋潭州刻本影印),宋·丁度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类篇》(附索引)(據上图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影印),宋·司馬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字彙》,明·梅膺祚,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1991年。
    《正字通》,明·张自烈、清·廖文英,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
    《史记》,西汉·司馬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东汉·班固,北京:中华書局,1962年。
    《東观汉记》,东汉·劉珍等著,吴树平校注,北京:中华書局,2008年。
    《後汉書》,劉宋·范曄,北京:中华書局,1965年。
    《三国志》,西晋·陈壽,北京:中华書局,1982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著,北京:中华書局,1974年。
    《汉书补注》,清·王先谦,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後汉書集解》,清·王先谦,北京:中华書局,1984年。
    《国语集解》(修钉本),清·徐元誥著,王树民、沈長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戰国策笺橙》,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協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列女傳补注》,王照圆,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12年。
    《老子校释》,朱谦之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著,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8年。
    《荘子集释》,清·郭庆藩著,王孝魚点校,北京:中华書局,2006年。
    《墨子閒诂》,清·孙诒讓著,孙啟治点校,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
    《管子校注》,黎翔凤著,梁運华整理,北京:中华書局,2004年。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著,锺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文子疏義》,王利器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吕氏春秋集释》,许維遹著,粱運华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淮南子集释》,何寧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韩詩外傳校释》,西汉·韩婴著,许维通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风俗通义校注》,汉·應劭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新书校注》,西汉·贾谊著,阎振益、锺夏校注,中华書局,2000年。
    《春秋繁露義证》,西汉·董仲舒著,蘇舆义證,锺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監鐵论校注》(定本),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太玄集注》,汉·揚雄著,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锐苑校證》,汉·劉向著,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書局,1987年。
    《新序校释》,汉·刘向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
    《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潛夫论笺校正》,东汉·王符著,清·汪繼培笺,彭鐸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譯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穆天子傳汇校集释》,王贻樑、陈建敏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颜氏家訓集解》(增补本),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日知錄》,清·顧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欒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经韻樓集》,清·段玉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讀書杂志》,清·王念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南京:江袜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经傳释词》,清·王引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
    《札樸》,清·桂馥著,趙智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諸子平议》,清·俞樾,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古書疑義舉例五种》,清·俞樾等著,北京:中华書局,2005年。
    《札迻》,清·孫诒讓,梁運華点校,北京:中华書局,1989年。
    《一切经音義》(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大正新脩大藏经》(修钉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群书治要挥注》,唐·魏徵等原著,北京:中国书店,2012年。
    《太平庚記》,宋·李昉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楚辞補注》,宋·洪興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隸释》,宋·洪适,北京:中华書局,1986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長沙东牌楼东汉簡牘》,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关沮秦汉墓簡牘》,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椅遗址博物馆,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
    《居延汉簡释文合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居延新簡释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蘭州:蘭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居延新簡—甲渠候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歷史研究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龙崗秦簡》,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中华書局,2001年。
    《马王堆汉墓帛害[壹]》,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秦汉魏晋出土文獻散兄筒牘合辑》,李均明、何双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隨州孔家坡汉墓簡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汉墓帛書》,马王堆汉墓帛書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嶽麓書院藏秦簡[壹]》,朱汉民、陈松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嶽麓书院藏秦簡[贰]》,朱汉民、陈松長,上海:上海辞書出版社,2012年。
    《张家山汉墓竹簡[二四七号墓]》,张家山汉墓竹簡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张家山汉墓竹簡: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張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簡整理小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中国簡牘集成[標注本]》,初师賓主编,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2004年。
    白於蓝:《簡牘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戟国秦汉簡帛古書通假字汇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陈建贡、徐敏:《簡牘帛书字典》,上海:上海书畫出版社,1991年。
    陈夢家:《汉簡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陈槃:《汉晋遗簡识小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陈斯鹏:《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义关保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陈伟:《燕锐集》,北京:商務印书馆,2011年。
    ——《里耶秦簡牘校释(第一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簡文字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直:《居延汉簡研究》,北京:中华書局,2009年。
    池昌海:《<史记>同義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方勇:《秦簡牘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中古近代汉语词彙史》,北京:商务印書館,2010年。
    冯蒸:《<锐文>同義词研究》,北京:首都师乾大学出版社,1995年。
    高大倫:《张家山汉簡<脈书>校释》,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
    高敏:《简牘研究入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高名凯:《语言论》,北京:商务印書馆,1995年。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簡牘与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胡平生、张德芳:《敦煌縣泉汉簡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黄德宽:《古文字语系疏证》,北京:商务印書馆,2007年。
    黄金贵:《古汉语同義词辨释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黄文傑:《秦至汉初簡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書馆,2008年。
    黄曉冬:《<荀子>單音节形容词同義關保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古汉语词彙纲要》,北京:商务印書馆,2005年。
    姜仁涛:《<爾雅>同義词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李均明:《秦汉簡牘文書分類辑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李均明、刘軍:《簡牘文书学》,南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学術源流》(修订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關書店,2008年。
    李明晓、趙久湘:《散兄戰国秦汉簡帛法律文獻整理与研究》,重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9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艳红:《<汉書>單音节形容词同義关保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李振宏:《居延汉簡與汉代社会》,北京:中华書局,2003年。
    李正光:《楚汉簡帛書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林剑鳴:《簡牘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刘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簡帛衍数文献探论》(增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刘書玉:《<墨子>词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劉鈺、张仲一:《秦文字通假集释》,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剑:《出土簡帛文字丛考》,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郭店楚簡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古文字構形学》(修钉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鲁六:《<荀子>词彙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陸锡典:《汉代簡牘草字编》,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1989年。
    隆宗達、王 宁:《训诂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墜簡》,北京:中华書局,1993年。
    马继興:《马王堆古医考释》,長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毛遠明:《<左傳>同義词研究》,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
    彭浩:《张家山汉簡<算数書>註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彭浩、陳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讞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骈宇鶱:《银雀山汉簡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骈宇鶱、段書安:《二十世纪出土簡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書館,1988年。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書局,1985年。
    沈刚:《居延汉簡语词匯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索绪爾著,高名凯譯:《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譯:《中国语历史文法》(修钉譯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唐德正:《<晏子春秋>词彙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鳳阳:《古辞辨》(增钉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王国维:《古史新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国维著,胡平生、馬月华校注:《筒牘论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焕林:《里耶秦筒校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務印言馆,1989年。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语法研究》,北京:首都师範大学出版社,200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词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吴福助:《<锐文>未收錄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簡>爲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吴小强:《秦簡日書集释》,長沙:嶽麓書院,2000年。
    吴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徐正考:《<论衡>同義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薛英群等注:《居延新簡释粹》,蘭州:蘭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杨運庚:《今文<周書>同義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于豪亮:《于豪亮学術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于省吾:《双劍誃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袁仲一、刘鈺:《秦文字類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张守忠:《睡虎地秦簡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彙研究》(修订本),北京:商务印書馆,2008年。
    张顯成:《簡帛藥名研究》,重庆: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先秦两汉醫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簡帛文献学通论》,北京:中华書局,2004年。
    张顯成、周羣麗:《尹湾汉墓簡牘校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张永言:《词彙学簡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趙平安:《新出簡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遠慮世皋:《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趙学清:《<韓非子>同義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郑有国:《簡牘学综论》,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
    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分撰:《训诂学初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湘蓉:《秦簡词彙初探》,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白於藍:《睡虎地秦簡<焉吏之道>校讀札记》,《江汉考古》,2010年第3期。
    曹旅寧:《嶽麓書院新藏秦簡丛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長沙東牌楼东汉簡牘研讀班:《<長沙东牌楼东汉簡牘>释文校钉稿》,卜憲群、杨振红主编:《簡帛研究》(二○○五年),南寧: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东牌楼7号古井(J7)發掘簡报》,《文物》,2005年第12期。
    陈荣傑:《<武威汉簡·儀禮>释文校勘九则》,《考古》,2009年第4期。
    陈斯鹏:《张家山汉簡<引书>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孔家坡汉簡补释》,《中国歷史文物》,2007年第6期。
    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行書律令初探》,《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嶽麓書院所藏秦簡综述》,《文物》,2009年第3期。
    陈伟:《睡虎地秦簡<语书>的释讀问题(四则)》,《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4辑,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
    陈伟武:《银雀山汉簡考释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睡虎地秦簡核诂》,《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出土文献之於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试论簡帛文献中的格言资料》,《簡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陈永傑:《拾救神秘秦简》,《北京科技報》,2008年4月21日。
    陈治国:《睡虎地秦簡释文商榷一则》,《中国歷史文物》,2007年第3期。
    戴世君:《雲夢秦律注译商兑》(續二),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3,簡帛網(武汉大学簡帛研究中心),2008.5.27。
    ——《张家山汉簡<二年律令>研讀六则》,《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杜勇:《张家山汉简<脈书>古病名释义》,《湖北中醫杂志》,2007年第5期。
    范常喜:《讀简帛文字札记六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62,簡帛網(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6.11.13。
    ——《孔家坡汉简<日书>札记四则》,《东南文化》,2008年第3期。
    顾麗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述评》,《南都学壇》(人文社舍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郭麗:《房玄龄還是尹知章注释了<管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郝建平:《近30年来居延汉筒研究综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何琳俄:《释(?)》,《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何有祖:《楚简释讀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张家山汉簡<胍书><算術书>札記》,《江汉考古》,2007年第2期。
    后德俊:《“(?)”及“(?)工”初论》,《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
    胡平生、宋少华:《長沙走.马楼簡牘概述》,《傅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7年第3期。
    胡伟:《秦简第二人稱代词時间性和地域性研究》,《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文物局:《随州市孔家坡墓地MS发掘簡报》,《文物》,2001年第9期。
    黄今言:《<長沙东牌樓东汉簡牘>释讀的幾個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黄金贵:《古今汉语同義詞辨析異同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黄文傑:《秦保簡牘文字譯释商榷(三则)》,《中山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1996年第3期。
    黄潇潇:《以<张家山汉墓竹簡>印证<锐文>锐解》,《南陽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黄展岳:《云萝秦律簡论》,《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蒋绍愚:《關於汉语词桑系统及其發展變化的幾点想法》,《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李炳海:《(荘子·天下>篇成文於西汉锐質疑》,《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李东鸽:《徒出土文獻看“智”与“知”》,《文献》,2010年第3期。
    李均明:《汉簡所见一日十八時、一时十分记時制》,《文史》第22辑,1984年。
    李均明、宋少华:《<長沙走马樓三国吴簡>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零:《簡帛的埋藏与发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
    李叔华:《<荘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書年代新探》,《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李学勤:《秦簡的古文字学考察》,《雲萝秦簡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秦簡与<墨子>城守各篇》,《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纪念于豪亮同志》,載于豪亮:《于豪亮学術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論新出簡帛與学術研究》,《當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日書>中的<艮山图>》,《簡帛佚籍与学衍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初讀里耶秦簡》,《文物》,2003年第1期。
    凌文超:《近年来能山里耶秦簡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刘方:《試析(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同音假借现象》,《事夏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刘乾先:《怎樣探求古汉语同義词之间的差别》,《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劉小文:《银雀山汉簡<尉缭子>字词雜考》,《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
    劉剑:《<张家山汉墓竹簡>释文注释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讀秦簡字词札记》,《古文字考释丛稿》,長沙:嶽麓书社,2005年。
    陸锡興:《70年代以来的秦汉簡帛文字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第3期。
    馬先醒:《簡牘释義》,《簡牘学报》(第七期),1980年。
    孟蓬生:《张家山汉簡字義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
    彭浩:《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簡》,《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裘锡圭:《<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一)》,《人文杂誌》,1982年第2期。
    ——《谈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错别字》,《新出土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师玉梅:《出土文献证<说文>形声字的讹變與误斷》,《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蘇俊林:《关於“質日”簡的名稱與性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孫機:《汉代黄鐘律管和量制的關系》,《考古》,1991年第5期。
    孙闻博、付娟:《东牌楼汉簡<素上言盗取文書案卷>的缀合與考释》,《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王冠英:《汉縣泉置遗址出土元與子方帛书信札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館馆刊》,1998年第1期。
    王贵元:《秦简字词考释四则》,《中国語文》,2001年第4期。
    ——《馬王堆三号汉墓竹簡字词考释》,《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考古学文辑》,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王焕林:《<湘西里耶秦簡选释>补正》,《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4期。
    ——《里耶秦簡校诂》,《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
    王建民、趙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簡>對大型語文辭書编纂的價值》,《簡牘学研究》(第三辑),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美宜:《<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初探》,《寧波师專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王素:《長沙东牌楼東汉簡牘選释》,《文物》,2005年第12期。
    王志平、董琨:《簡帛文献文字研究》,《簡帛文献语言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邬文玲:《長沙东牌楼东汉簡牘<光和六年自相和從书>研究》,《南都学壇》(人文社會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吴庆峰:《训诂方法新义》,《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六辑),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夏利亚:《嶽麓书院藏秦筒研究综述》,《安度师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谢桂华、沈頌金、鄔文玲:《二十世纪簡帛的發现与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谢继忠:《敦煌縣泉置<四時月令韶条>释文补正》,《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徐樂堯:《居延汉簡所见的边亭》,《汉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许道勝:《嶽麓秦簡<为吏治官及黔首>的取材特点及相关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张家山汉簡<二年律令·贼律>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4期。
    许道勝、李薇:《嶽麓书院所藏秦简.<数>書释文補校》,《江汉考古》,2010年第4期。
    杨伯峻:《從上古汉语幾组同義词的考察試探在词彙方面古今分合现象的规律》,《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2期。
    张春龍、李均明、胡平生:《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簡牘释文与簡注》,《中国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张世超、张玉春:《<睡虎地秦墓竹簡>校注簡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4期。
    张述铮:《“城旦、城旦春、城旦書”考释》,《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张顯成:《简帛语言研究·發刊词》(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张政烺:《秦律“集人”音義》,《雲萝秦簡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志毅:《確定同義词的幾個基本观点》,《吉林师大学报》(社會哲学),1965年第1期。
    趙科学:《银雀山汉筒所见“毅士”试解》,《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趙平安:《谈談出土文献整理过程中有关文字释讀的幾个问题——以清华簡的整理为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趙巖:《汉代簡帛词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樂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周波:《讀张家山汉簡<二年律令>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朱德熙:《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又載朱德熙著,裘锡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書局,1995年。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一)》,《人文雜誌》,1982年第2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續(一)》,《人文杂誌》,1982年第3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绩(二)》,《人文杂誌》,1982年第4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绩(三)》,《人文杂誌》,1982年第5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绩(四)》,《人文雜誌》,1983年第1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绩(五)》,《人文雜誌》,1983年第2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續(六)》,《人文杂誌》,1983年第3期。
    ——《<居延汉簡甲乙编>释文商榷绩(七)》,《人文雜誌》,1983年第4期。
    ——《锐“屯(纯)、镇、衡”——焉<唐蘭先生纪念论文集>作》,《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又载朱德熙著,裘锡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朱德熙、裘锡圭:《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汉簡册和帛書》,《语文研究》,1982年第1期;又载朱德熙著,裘锡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朱红林:《张家山汉簡释丛》,《考古》,2006年第6期。
    朱湘蓉:《从<敦煌县泉汉簡>看<睡虎地秦墓竹簡>“荔”字的通假问题》,《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西域汉簡与秦簡词语互证》,《西域研究》,2006年第3期。
    ——《<睡虎地秦墓竹簡>词语札记十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
    荘小霞:《东牌楼东汉簡牘所兄“督盗贼”补考》,《南都学壇》,2010年第3期。
    方勇:《秦簡牘文字集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雷莉:《<国捂>单音节實词同羲词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秀华:《『』淮南子>许高二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潘飛:《<关沮秦簡>文字编》,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夏利亚:《秦簡文字集释》,华东師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葉聲波:《<居延汉簡>異体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张偉静:《荘子天下篇研究》,堙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