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重利益格局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单一集中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农村出现了多元化和非均衡化发展的利益关系格局,各种利益主体展开了激烈的利益博弈,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从多重利益的视角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理顺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利益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特性和趋势,从多重利益的角度考察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必须以农民的民生为本,加强多重利益格局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建设。论文最后对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政治参与制度设计、组织制度设计的具体对策。
     市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利益诉求日趋多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内部、不同地区的农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利益主体从单一集中向多元化发展、利益关系从平均主义向非均衡发展。农村传统利益主体、新兴利益主体、外来利益主体之间对于农村社会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
     作为执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利益的交汇点。从外部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纵向的上级党委和政府、横向的村委会、民间组织和民众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从内部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党支部班子、支部书记和广大农村党员也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农村各种利益主体既有加快发展的共同利益,也有独立利益主体应有的特殊利益。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以民生为本带领农民加快发展,解决与农民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和其他问题,扮演好自己农村利益领导者、整合者、服务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从党组织产生方式、党员和农民认同方式等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要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人的法定和非法定条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流动党员的管理。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发展的经费问题,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费支持。在思想建设方面,要根据新时期实践的需要来确定全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重塑农村党员思想建设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内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引导和管理。
     农村基层党组织今后要协调和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组织的纵横协作互动关系,构建矛盾协调型机制,健全以畅通信访渠道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提高协调处理利益矛盾关系的能力;构建民生型组织,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发展经济能力,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能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论文最后对新利益格局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塑造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即党支部书记是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应当对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培训、提拔、奖惩等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流动党员中的党建问题,保证党员流动不流失。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责范围要制度化,才能保证基层政权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协调运作,保证农村社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角度新。本论文从多重利益的视角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角度比较新颖;(2)内容新。考察和厘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多重利益关系,为更好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3)结论新。对于构建多重利益关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权责制度化设计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
     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些田野调查,但是范围不大。今后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来印证和修正论文结论。
In the polic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pattern of benefits in rural areas have tremendous changes which include the broken of the pattern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entralized,the appearance of the diversity and non-balanc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enefits, a fierce interests of the game engaged in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s, the occurence of a point of various interests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ple benefi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ationalizing a variety of interests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he "San Nong" problems and foster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On the background of era globaliza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end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interests of the rural,examines the specific cause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and as the people-ori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livelihood of the benefits, proposes the farmers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al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pattern of multiple interests. In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paper, the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gave the accuracy on design method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ation.
     The relation of interest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demands of interests diverse gradu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pattern of interests has huge changes demonstrating on the peasants and farm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interest,a broad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iversify from a single centralized interests of egalitarianism to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fierce competitions for rural social resources still go on among the traditional stakeholders in rural areas, emerging stakeholder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s the ruling i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various interests in rural areas. From an external perspectiv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omplex interests among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vertical superior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the lateral of villagers'committee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ternally, there are also existing the intricate relation of interests among the team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within the party branch, the branch secretary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rural party members. Various stakeholders in rural areas include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but also the independent special interests.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must lead the farmer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n the emphas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oriented, resovle the issues on education,employment, health, social security, housing and others which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farmers,and it should play theirs own role of leading,integration, service and supervision,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the leg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way of electing from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arty members and farmers.About organization constructure,it is essential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flow of party members in the statutory and non-statutory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anageing of Party members, especially leaders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It is necessary to safegu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nd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support,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bout the fufuil of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practice in the new period,we should decid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education of the whole Party,should reshape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party members and enhance the party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training,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by diverse forms.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future should coordinate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groups and external organizations by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radictions and coordination;should found the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ocial conflicts by perfecting the grassroots expressing way through letters and visits;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handling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relationship to level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rganizations,shoul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public servic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the cadre of the service economy and 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o that gradually meet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asant masses.
     In the last section,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interests are discussed.Shap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leaders of the party branch secretary is one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currently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he answers to those questions are that we should form and facilitate the party branchthe secretary on the aspect of the selection, training, training, promoti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We should take various ways to enha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ensure the members no separate from the party. Only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for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could be ensure that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carry out their duties, play their respective roles,and keep the work of rural society orderly.
     The essay have three innovations:(1) a new point of view. This thesis exa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benefits.(2) fresh content. Examining and clarifying the multiple intere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3) specular conclus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s,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multiple interest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issues, new perspectives and views are all to be showed.
     The rural survey on some field research has been made in spite of limited scope. The need of extensive fiel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have to be proved and the final conclusions should to be amended.
引文
① 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② 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199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③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 马力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⑤ 李荣田: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⑥ 孔繁金:农村阶层分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⑦ 李佳:中国农村居民利益关系和谐初论,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⑧ 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⑨ 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5页。
    ① 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0页。
    ② 袁卫祥:农村治理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级博士学位论文。
    ③ 韩强:当前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对山东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④ 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⑤ 张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
    ⑥ 仲祖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求是杂志,2007年第2期。
    ⑦ 陈家喜: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进展与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⑧ 郭献功: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对策,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① 李宏昌: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课题与挑战,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② 康晓君:村民自治与村级党组织的功能研究,天津大学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
    ③ 常成成: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矛盾及出路,理论导刊,2007年第1期,第24-26页。
    ④ 王久高: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复活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其消解,探索2004年第4期。钱杭:关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93年第3期。施从美:村落宗族势力的复兴及其消解[J].学海,2002年第1期,第25-26页。郭正林:家族、党支部与村委会互动的政治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95-96页。
    ⑤ 万慧进、胡序杭:先富能人争当村官背景下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⑥ 孟繁强、赵春雷、徐化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临邑县向乡村两级派遣党建指导员的 调查,理论学刊,2000年第6期。
    ① 马建新:近十年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及思考,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② 刘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11年第4期。
    ③ 胡序杭:先富能人治村条件下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探究,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④ 李广胜:建立保持外出务工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建研究,2006年第2期。黄庆华: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9期,第5893-5894页。
    ⑤ 中共崇明县委组织部:党员分层分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成就,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10期。
    ① 朱新山:《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现状与执政转型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① 《荀子·荣辱》。
    ① 《管子·禁藏》。
    ② 《史记·货殖列传》。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① 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199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①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A].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
    ② 马力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① 尹杰钦、杨长林: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视角解读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① 田晓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 学习李源潮同志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J].党建论坛.2008年第12期,第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② 《列宁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④ 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⑥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176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6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第479页.
    ② 《列宁全集》第2版第51卷,第44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③ 李佳:中国农村居民利益关系和谐初论,吉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① 李佳:中国农村居民利益关系和谐初论,吉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李佳:中国农村居民利益关系和谐初论,吉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70`173页。
    ②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李荣田: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版,第3期。
    ① 王久高: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复活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其消解,探索,2004年版,第4期。
    ① 胡其加:对农村党组织与新农民组织关系的探讨,唯实(南京),2004年5期,第68-71页。
    ② 郭献功: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对策,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第41-45页。
    ① 李荣田: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 肖纯柏: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政治学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毕孟琴、杨赛楠: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定位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前沿,2010年第23期。
    ② 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③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页。
    ① 陈家喜: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进展与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80~83页。
    ①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 仲祖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求是杂志,2007年第2期。
    ② 朱明,谢建社:社会变迁中的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求实(南昌),2003年第5期,第60-62页。
    ① 刘慧娟、张素罗:当前村干部政德失范及重构,领导科学,2010年第35期。
    ① 耿显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多维思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16~19页。
    ② 虞云耀: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党建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马建新:近十年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及思考,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② 李广胜:建立保持外出务工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建研究,2006年第2期。
    ① 孔繁金:当前农村阶层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路径分析,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① 朱新山: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现状与执政转型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8期。
    ① 王久高: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复活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其消解,探索,2004年第4期。
    ② 李荣田: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新华网,北京,2005年6月26日。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② 马力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③ 马力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级博士学位论文。
    ① 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① 韩强:当前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对山东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① 万慧进:“先富能人”担任村书记的绩效、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以多省市的乡村调查为例,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① 常成成: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矛盾及出路,理论导刊,2007年1期,第24~26页。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2]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从一大到十六大)[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3]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常用文件选编(五)[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4]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常用文件选编(六)[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5]中央组织部组织局.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7-1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1-3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12-12.
    [1]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吴毅,吴淼.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蔡养军.中国乡村集体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 国经济出版社,2005.
    [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6.
    [8]周长胜.农村党支部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9]胡坚.乡镇党的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10]冷福榜,罗昭义.党的基层组织与乡镇政权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11]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50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2]王世谊.当代中国基层党建问题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交迁与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4]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6~99.
    [15]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6]吴重庆、贺雪峰.直选与自治——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生活[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1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李俊伟.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9]姚锐敏,汪青松等.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2~25.
    [21]张厚安、徐勇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肖唐镖.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23]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4]郭献功.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5]杨爱民.村级政治的改革与发展[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1993.
    [26]何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27]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10.
    [28]田晓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
    [2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0~173.
    [1]吴海红.论社会转型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J].理论与改革,2004,(5).181
    [2]王晓林.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调整与定位研究[J].理论观察,2004,(2).
    [3]张宝军.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功能[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4]夏继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引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5]曹桂华.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6).
    [6]牛余庆.利益分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方式转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6]周建.瑞金市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做法与思考[J].党建研究内参,2007,(9).
    [7]李荣田.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问题研究[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
    [8]李岚.商山深处党旗红——商洛市开展党建主题活动纪实[J].党建研究,2006,(6).
    [9]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J].中州学刊,2005,(4).
    [10]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全国党建研究会农村专业委员会联合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成长规律调查[J].党建研究内参,2007,(5).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镇改革课题组.从十省(区)二十个乡镇的调查看残缺的乡镇政府权力体系[J].科学决策,2005,(2).
    [12]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地方党委一把手行使职权情况的调研报告[J].党建研究内参,2007,(2).
    [13]黄锡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谭索.理顺农村“两委”关系的成功经验[J].中国共产党(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10).
    [15]孔繁金.农村阶层分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J].理论探讨,2007,(4).
    [16]刘开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J].中国共产党(人大报刊 复印资料)1999,(10).
    [17]张诺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情况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58-62.
    [18]王志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的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3):21-27.
    [19]南俊英.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走出“边缘化”困境的根本出路[J].中州学刊,2005,(5):15-18.
    [20]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农村党的建设研究课题组.加强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地位与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4):87~92.
    [21]王武平,傅彩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36~38.
    [22]徐春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4):34~37.
    [23]刘笑添,刘康.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4):50~54.
    [24]黄文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0年历史脉络与发展重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12):45~48.
    [25]杨群红.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州学刊,2008,(5):18~23.
    [26]吴海燕.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矛盾与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J].求实,2006,(10):86~88.
    [27]朱建斌,秦自强.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视角[J],求实,2010,(9):89~92.
    [28]李宏昌.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课题与挑战[J].农业经济,2009,(9):56~58.
    [29]王军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求实,2009,(51):67~69.
    [30]陈贵.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五双”活动[J].党建研究,2007,(9):43~44.
    [31]张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刊,2007,(5):40~41.
    [32]刘文胜.机遇与挑战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求实,2007,(5):89~91.
    [33]魏福旗,吴文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求实,2007,(4):85~88.
    [33]仲祖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J].求是,2007,(2):54.
    [34]方开淇.论社会转型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3).
    [35]涂新年.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J].党建之声,2002,(2).
    [36]杨泽娟.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37]张智亮、朱树杉.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研究,2001,(1).
    [38]宋照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甘肃省酒泉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J].求是,2001,(17).
    [39]王晓东.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贵阳市农村调查与思考[J].求是,2003,(16).
    [40]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农村党的建设研究课题组.加强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地位与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4).
    [41]裴泽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理论初探——以村民自治为宏观背景[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4).
    [42]杨文延.村委会直选后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亟待转变[J].理论动态,2000,(1481).
    [43]金太军.“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村民自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制约关系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0,(4).
    [44]陈彪.家族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8,(3).
    [45]王臻荣.试论家庭势力复兴及其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消极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2001,(4).
    [46]于建嵘.警惕宗族势力农村基层政权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47]韩强.当前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对山东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48]殷焕举、李毅弘、杨雅涵.结构功能视阈下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
    [49]张梅.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刊,2007,(5).
    [50]仲祖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J].求是杂志,2007,(2).
    [51]陈家喜.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举改革:进展与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52]郭献功.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对策[J].甘肃理论学 刊,2006,(2).
    [53]李宏昌.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课题与挑战[J].农村经济,2009,(9).
    [54]常成成.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矛盾及出路[J].理论导刊,2007,(1):24-26.
    [55]王久高.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复活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其消解[J].探索,2004,(4).
    [56]钱杭.关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93,(3).
    [57]施从美.村落宗族势力的复兴及其消解[J].学海,2002,(1):25-26.
    [58]郭正林.家族、党支部与村委会互动的政治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2):95-96.
    [59]万慧进、胡序杭.先富能人争当村官背景下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J].中州学刊,2006,(3).
    [60]孟繁强、赵春雷、徐化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临邑县向乡村两级派遣党建指导员的调查[J].理论学刊,2000,(6).
    [61]马建新.近十年来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及思考[J].中州学刊,2010,(5).
    [62]刘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1,(4).
    [63]胡序杭.先富能人治村条件下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探究[J].浙江学刊,2006,(6).
    [64]李广胜.建立保持外出务工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J].党建研究,2006,(2).
    [65]黄庆华.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5893-5894.
    [66]中共崇明县委组织部.党员分层分类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成就[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0).
    [67]朱新山.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现状与执政转型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
    [68]尹杰钦、杨长林.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视角解读领导干部执政能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69]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70]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1]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2]杜志雄.农村治理结构与发展政策[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73]何增科.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4]于生.农村基层党的执政能力调查研究[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陈方猛.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7.
    [2]王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3]张湘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4]袁卫祥.农村治理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6]徐雯婷.陕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现存问题及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09.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8]金鑫.农村阶层分化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李树陈.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10]郭军华.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11]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7.
    [12]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13]马力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14]李佳.中国农村居民利益关系和谐初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