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吕祖谦与南宋学术交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两宋学术堪称我国传统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尤其在南宋中期,诸子学术争鸣把两宋学术推至峰顶,而推动此期学术频繁交流的重要学者就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吕祖谦。吕氏以其特殊的家族声望和家学渊源,知识渊博而成就斐然,平易淳厚而待人以诚,持论公允而兼容并蓄,德高望重而纵横牵合,从而团结和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派别的学人,相互之间切磋交流、碰撞融合,这是他学术长进和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南宋一些清高自重、各自为战的理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部分政治家以及其他学术精英通过学术互动而共同汇聚在“恢复中原、学术救世”的大旗之下。他以独得“中原文献之传”之学术优势,以广大之心、践履为实之学术精神,以殚精竭虑、英年早逝之代价,为南宋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加强对吕祖谦与南宋学术交流之研究,对于进一步理清南宋学术发展和演变的线索,拓展南宋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吕祖谦与湖湘学派之交流,既有对胡安国、胡宪、胡宏学说之继承,又有与张栻之学术交流。尤其是与张枝围绕着《知言》、《阃范》、“论语说”、“孟子说”、“仁说”、性理说”、“主敬说”、“先察识后涵养说”、“学以致用说”以及“文学”、“史学”、“礼学”、“易学”等诸方面之学术交流,使湖湘学派之性理学说日臻完善,对张拭学说体系构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吕祖谦与朱熹之学术交流,既有影响后世学术深远的寒泉之会、鹅湖之会、三衢之会等“讲论三会”,又有大量书信之往来讨论和交流。他们的学术讲论,几乎涵盖和牵涉到了当时学术界关心的所有问题,并波及到当时所有的学术派别和著名学者。吕祖谦对朱熹理学体系之完善、内容之丰富皆有赞襄之功,终使朱熹成为两宋理学集大成者。因此后人常说朱学中有吕学,吕学中亦有朱学,并习惯上对二人以“朱吕”相称。
     陆九渊是在吕祖谦的大力引荐下才得以顺利高中进士的,也是在吕祖谦的引领下,使陆九渊与学术界的朱熹等人结识的,朱陆之“鹅湖之会”因吕祖谦的撮合而起,终使陆氏心学与朱学、吕学鼎立于世,也使理学与心学之相互交流由此持续影响了中国学术五六百年。
     吕祖谦把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最先引进道学群体,对提高陈亮的学术威望和社会影响至为重要,后来所发生的朱熹、陈亮“王霸”大论辩,可以说是吕祖谦“桥梁效应”的直接学术果实。吕祖谦与陈亮的学术交流是很宽泛的,陈亮每著一书,每写一文,往往寄与吕祖谦交流。因此陈亮是继朱熹、张栻之后,吕祖谦与之学术交流最多的学者。
     吕祖谦与薛季宣、郑伯熊、陈傅良、叶适之学术交流,永嘉学者既得奖掖之力又得培植之功,使永嘉学派之事功学在淳熙末年得与朱学、陆学分庭抗礼;吕祖谦与曾布、陆游、尤袤、王十朋、周必大、辛弃疾等文苑诸贤之交流,使南宋文学深深烙刻“义理文学”之时代特色;吕祖谦与李焘、袁枢等史苑诸贤之交流,使南宋史学以“义理史学、通鉴史学、事功史学”彰显于世。
     总之,吕祖谦以其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等在南宋学坛上纵横捭阖,与当时的各家各派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他不惟尊贵,不计富贫,不论长幼,皆以平等温润之态度对待之,从而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尊重和积极响应,推动了南宋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并且在与南宋诸儒学术交流过程中,吕祖谦亦汲取百家之长、陶铸百家之说,使自身“吕学”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宏博,终成著作等身、德泽后世之一代学术宗师。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cholarship of two dynasties of Song is considered as the second peak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term of South Song dynasty, the scholarship of all different philosophers promoted the scholarship of two dynasties of Song to the peak. And the important scholar who promoted the frequent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f this term was Lv Zuqian, who was a famous historian, pathologist and writer of South Song Dynasty.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great success, Lv was easy-going, plain and honest. He treated people with sincerity and was just and fair in argument. He was inclusive and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 He was horizontal in distraction orthogenesis and made the pathologists, writers, historians, some politicians who were self-contained, self-dignified and fought separately and other elites gathered under the big flag of'restoring central plains, rescuing by academy' through academy interaction. H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academic booming of South Song as a vast heart and with the cost of fulfilling, bending, endeavoring and early death.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South Song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n clarifying the clue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uth Song and expanding the new field of cultural history of South So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of Lv Zhuqian and Zhang Shi made the theory of acting of Huxiang school become better and approach perfection day by day; and the academic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Zhu Xi made the system of Zhu Xi's Idealist more complete and the content more abundant, which made Zhu Xi become a synthesizer of Confucian theory of two dynasties of So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Lu Jiuyuan made the the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of Lu's and Zhu's theory and Lv's theory confronted in the world. The academy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Chen Liang made the theory of Yongkang of Chen's be a shining page in the history.
     The academy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Xue Jixuan, Zheng Boxiong, Chen Fuliang and Ye Shi could 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 with the theory of Shigong of Yongjia shool. The academy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Zeng Bu, Lu You, You Mao, Wang Shipeng, Zhou Bida and Xin Qiji etc. made the literature of South Song deeply ironed the age characteristic of'Yi Li literature'. The academy exchange of Lv Zuqian and Li Tao and Yuan Su etc. made the theory of history of South Song show in the world as 'the historical science of YiLi, Tongjian and Shigong'.
     All in all, Lv Zuqian maneuvered among various scholarship of South Song with his erudite knowledge, broad mind and charming personality. He carried out deep and wide academic exchange with various schools of that time. Dur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he did not consider whether others were respectful, rich or poor, old or young. He treated them with equality and gentility. Therefore he gained wide respect and enthusiastic response from various circles, and thus promoted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ship of South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academic exchange with the various schools, Lv Zuqian imbibed advantages of various schools and mounded the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in order to make his own system of Lv Theory more perfect, the content more extensive. Finally he became an academic master who wrote many works and whose morals reached down to many generations.
引文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89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第1234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张荆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门人周公谨所记》,第729页。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六《诸儒学案上四·太常潘南山先生府》,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03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八《门人集录史说》,第218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57页。
    ①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 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 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徐儒宗:《婺学之宗——吕祖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 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⑤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⑥ 浙江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⑦ 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版。
    ②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 王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
    ⑤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⑥ 张岂之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宋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 潘恩富:《论陆九渊与吕祖谦思想之异同》,《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⑥ 陈国灿:《吕祖谦的学术风格》,《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⑨ 肖永明、张长明:《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⑩ 杨金鑫:《“鹅湖之会”新述——兼论吕祖谦的哲学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① 董平:《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② 吴春山:《吕祖谦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8年。
    ③ 姚荣松:《中国历代思想家·吕祖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④ 郭丽娟:《吕祖谦诗经学研究》,台湾东吴大学的硕士论文,1994年。
    ⑤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六“绍兴二十九年六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熊克:《中兴小纪》卷三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2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第12929页。
    ④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六“绍兴十六年秋七月”。
    ⑤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职官志七》,第3974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志七》,第3768-3769页。
    ①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74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第8626页。
    ③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一《李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纲传》,第11260页。
    ⑤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四“绍兴元年八月”。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赵鼎传》,第11293页。
    ⑦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六“绍兴二十四年三月辛酉”,第2712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丙申”,第2772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五《虞策传》,第11194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九《食货志下》,第4353页。
    ④ 李光:<庄简集》卷八《论制国用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南宋取民无艺》,第428-430页。
    ①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一《乞支降岳飞军马钱粮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卷一百五十四“绍兴二年十二月一日丁亥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据《靖康稗史》等史籍载:皇室后妃、公主甚至高宗生母韦氏被掳北方后,皆被金人送入“浣衣院”。
    ⑤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一“绍兴八年七月戊子”,第1952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四《韩世忠传》,第11368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绍兴三十一年三月乙卯”,第3155页。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绍兴五年闰二月戊辰”,第1429页。
    ③ 王夫之:《姜斋诗文集》卷二《姜斋诗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一“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己酉”,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956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一·程颢传》,第12715页。
    ⑥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第332页。
    ⑦ 吕陶:《净德集》卷四<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朱熹:《伊川先生年谱》,见《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附录》,第343页。
    ② 胡安国:《奏状》,见《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附录》,第349页。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绍兴五年三月庚子”,第1449页。
    ④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建炎元年八月壬申”,第200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3143页。
    ⑥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六《道学兴废》,中华书局2000年版, 第138页。
    ⑦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绍兴十四年三月癸酉”,第2432页。
    ⑧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三“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乙酉”,第2847页。
    ①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第429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12743页。
    ③ 杨时:《杨时集》卷二十五《中庸义序》,第593页。
    ④ 杨时:<杨时集》卷二十一《答学者其一》,第501-502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胡安国传》,第12915页。
    ① 胡寅:《斐然集》卷十二五《先公行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6页。
    ② 胡寅:《斐然集》卷十二五《先公行状》,第552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82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和靖学案》,第1001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第2782页。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 第276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四《东莱公家传》,第212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和靖学案》,第1010页。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第1242页。
    ⑦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二《跋吕舍人帖》,第4259页。
    ⑧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第944页。
    ⑨ 战国时期,孔门儒学严重分化,著名的有儒家八派,即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八家儒学;此外还有仲弓之儒、子游之儒、子夏之儒、曾子之儒、子羽之儒、原宪之儒等等。见《韩非子·显学》。
    ② 王蘋,字信伯,学者称“福清先生”,先祖为福建福清人,其父迁吴中,随居苏南。官至常州通判,生前备受朱震、胡安国、尹焞赏识,因其晚岁滑入禅学,朱熹谓其“不过一识伊川之面,而所记都差。”陈长方,字斋之,学者称“唯室先生”,本福州人,因其母为吴中林氏女,陈长方进士后又官至江阴军学教授,遂居吴中。从王蘋游,为王蘋门下第一大弟子。晚年隐居步里,闭户研究经史,以教学者。见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第1047-1054页。
    ③ 谢湜,字持正,蜀地金堂人,元丰进士,官至国子监博士,“小程子之高弟也”。事见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第1078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第1053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五《范许诸儒学案》,第1438页。
    ① 胡宏:《胡宏集·与谈之立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7页。
    ①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六《继世为相》,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
    ② 据光绪十九年《掖县全志》载:“城北十里曰郎子埠,再十里曰军寨址,或古用兵处,无考,而实吕公梦奇故里也。村后古冢传为吕氏祖墓云。”故知吕祖谦原籍在山东莱州城北二十里军寨址。
    ③ 古吕国原始封地在河南省新蔡县古吕镇。吕之得名,源于伯夷业绩,伯夷曾为尧之四岳(四岳,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之膂也。”意为伯夷辅助大禹治水,成为禹之股肱重臣,因功封吕。
    ④ 朱熹:《吕氏世系谱序》,见吕心惠《中华吕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据朱熹考证,吕蒙正为吕尚第六十代孙。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① 储大文等纂:《山西通志》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八十九《刘昫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72页。
    ③ 嘉靖《寿州志》卷七《吕龟祥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开宝八年十二月辛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4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47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第10210页。
    ②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五“仁宗庆历三年九月戊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下册《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举吕公著自代状》,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691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第10775页。
    ③ 姚红: 《吕公著著述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三《荥阳学案》,第902页。
    ⑤ 王阳明:《王阳明集》卷二十一《外集三·答储柴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12页。
    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二“元祐七年四月己卯”,第11276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三《荥阳学案》,第909页。此语《宋史》本传与《宋元学案》略有出入,《宋史》本传作“即阶显列”, 《宋元学案》作“即列显阶”。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吕好问传》,第11329页。
    ③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第1149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吕好问传》,第11332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和靖学案》,第1010页。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十九“绍兴八年五月丙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23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8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吕本中传》,第11636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38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1页。
    ① 徐儒宗:《婺学之宗—吕祖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12872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第123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圹记》,第750页。
    ④ 彭飞:《历代制度详说原序》,见《吕祖谦全集》第九册《历代制度详说附录·序跋》,第169页。
    ⑤ 孙承恩:《文简集》卷四十一《古像赞·吕成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⑦ 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第16-17页。
    ①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② 同上书,第3-17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49-1650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传》,第10267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第137页。
    ③ 同上书,第133页。
    ④ 汪应辰:《文定集》卷十五《与朱元晦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第132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第10381页。
    ⑦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庐陵学案》,第198页。
    ① 王应麟:《四明文献集·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卷一《鄞江王先生传》,民国二十一年张氏约园刊本。
    ② 王应麟:《四明文献集·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卷一《城南楼先生传》。
    ③ 据《四明文献集·深宁先生文钞摭余编》卷一《大隐杨先生传》所载:“时范文正公守越,闻之就见焉,舆至府中,澹焉无求,益贤之。先生治经,不守章句,黜浮屠老子之说,歌词卓越超迈。”
    ① 胡瑗:《松滋儒学记》,见夏力恕等纂《湖广通志》卷一百零六《艺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第23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第22页。
    ④ 孙复:《孙明复小集·信道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第73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周敦颐传》,第12709-12710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第482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 第480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庐陵学案》,第206页。
    ⑤ 乾隆《颍州府志》卷八《焦千之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第10550页。
    ①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第10543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第664页。
    ① 邵雍:《皇极经世书》卷五《观物内篇之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② 邵雍:《皇极经世书》卷之七下《观物外篇上·后天象数第五》,第346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邵雍传》,第12728页。
    ④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一《丰稷传》,第10425页。
    ⑤ 袁燮:《洁斋集》卷九《丰清敏公祠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第800页。
    ①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之一《丞相温国司马文正公》,见《朱子全书》第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页。
    ②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74页。
    ③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二,第1272页。
    ④ 此“了翁”指北宋学者陈瑾,非南宋学者“魏了翁”。陈瓘,字莹中,号了斋。但《宋元学案》中,有时称陈瑾为“了斋先生”(见《陈邹诸儒学案》),有时又称其为“了翁先生”(见《涑水学案》下)。
    ⑤ 民国《沙县县志》卷九《陈瓘传》,民国十七年刻印本。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陳鄒诸儒学案》,第1207页。
    ⑦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五,第40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游酢传》,第12732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第12738页。
    ③ 湖湘学派之重要人物胡宏曾曰:“定夫为程门罪人,何其晚谬一至斯欤!”见《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廌山学案》,第994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廌山学案》,第996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和靖学案》,第1001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尹燉传》,第12735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七《和靖学案》,第1004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五《刘安世传》,第10954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元城学案》,第828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元城学案》,第832页。
    ① 杨时:《杨时集》卷十八《答李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② 其他三派为张栻之南轩学派、魏了翁之鹤山学派、真德秀之西山学派,张拭籍贯为绵竹。
    ③ 程迥:《周易章句外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五十》载:“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诏涪陵人谯定赴阙,定究极易数,逆知人事,洞晓诸葛亮八阵法。”《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五一》又载:“定知兵法,晓八阵图,靖康间,尝命以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第1079页。
    ⑥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胡安国传》,民国三十一年东南合作印书厂刻本。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72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70-1171页。
    ③ 张九成:<孟子传》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 陈傅良:《止斋集》卷四十二《跋陈求仁所藏张无垢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全祖望以为:“横浦再传弟子,东莱而外,章公茂献与齐斋,足称三杰矣。”见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横浦学案》,第1337页。
    ⑥ 刘玉敏:《吕祖谦学术渊源略考》,《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89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林宗丞文》,第133页。
    ①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跋吕伯恭书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2页。
    ④ 全祖望:《东莱学案表》,见《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49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三《刘胡诸儒学案》,第1396页。
    ① 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二十《寄刘彦冲兼寄胡原仲刘致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刘勉之传》,民国三十一年东南合作印书厂刻本。
    ③ 脱脱等:《宋史》四百五十九《刘勉之传》,第13643页。
    ④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刘勉之传》。
    ① 张孝祥:《于湖集》卷三《赠江清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第1244页。
    ③ 吕本中:《东莱诗集》卷十四《送林之奇少颖秀才徃行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④ 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耆旧录·内编二·学业》,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三《林之奇传》,第12861页。
    ⑥ 姚同:《行实》,见林之奇《拙斋文集·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林中丞文》,第133页。
    ① 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十一《辞两王府教授上宰执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 第1366页。
    ③ 姚同:《行实》,见林之奇《拙斋文集·附录》。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林宗丞文》,第134-135页。
    ⑤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一,第92页。
    ⑥ 清修《湖广通志》卷七十三《流寓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韩元吉,字无咎,北宋门下侍郎韩维玄孙。南宋初,以荫补处州龙泉县主簿,调南剑州主簿,知建安县。后历官江东转运判官、大理少卿、权中书舍人、权吏部侍郎、知婺州、知建康府、朝奉大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早年曾与吕好问、吕广问、吕本中、吕弸中、吕坚中、吕稽中一起同受业于理学大师和靖先生尹燉,学者称之为“南涧先生”。其长女韩服、季女韩嫘先后嫁于吕祖谦。
    ⑧ 吕祖谦外祖父曾几有二子:曾逢与曾逮,曾逢时为粮料院官。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六《玉山学案》,第1453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七《汪应辰传》,第11877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十五《祭汪尚书文》,第4468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端明汪公挽章二首》,第23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七《汪应辰传》,第11882页。
    ② 汪应辰:《文定集》卷十五《与吕伯恭》,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本。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汪端明文》,第131页。
    ④ 徐儒宗:《婺学之宗——吕祖谦传》,第35-41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39-740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九《胡宪传》,第13463页。
    ②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胡宪传》。
    ③ 朱熹:《朱熹集》卷十六《籍溪先生胡公行状》,第4970页。
    ④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九《胡宪传》,第13463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九《胡宪传》,第13464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九《胡宪传》,第13465页。。
    ⑦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三《刘胡诸儒学案》,第1398页。
    ⑧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三《刘胡诸儒学案》,第1399页。
    ⑨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九<答魏元履》,第1803页。
    ① 林之奇:《拙斋文集》卷十八《秘书省正字胡宣教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十二《高宗本纪九》,第607页。
    ① 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二《跋放翁与曾原伯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页。
    ③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周必大:《文忠集》卷二十二<中博宏谢左相启》,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⑤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
    ⑥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志二》,第365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三《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破突厥露布》,第647-648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四《中两科谢主司启》,第73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第12872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五《乾道四年九月规约》,第359-36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张荆州文》,第135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第2458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学者及诸弟》,第505页。
    ④ 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二《名宦·吕祖谦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三《乾道六年轮对札子二首》,第54-56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三,第2362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二《题伯恭所抹荆公目录》,第4212-4213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序言》,第575页。
    ③ 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读本朝诸儒理学书八·家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42页。。
    ⑤ 张拭:《张栻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四《阃范序》,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750页。
    ⑥ 吕祖俭:《少仪外传跋》,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少仪外传》,第59页。
    ①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四·东莱书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9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零三《艺文志二》,第5099页。
    ④ 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读本朝诸儒理学书八·左传手记》。
    ⑤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282页。
    ① 余起霞:《诗律武库序》,见《吕祖谦全集》第十六册《诗律武库》,第343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第1148页。
    ③ 吕延年:《新唐书略识》,转引自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46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0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文鉴》,第595页。
    ① 胡凤丹:《重刻唐鉴音注序》,见《吕祖谦全集》第九册《东莱音注唐鉴》,第1页。
    ② 吕乔年:《丽泽论说集录题记》,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第269页。
    ③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第667-668页。
    ① 吕祖谦:《易说·咸》,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64页。
    ② 吕祖谦:《易说·睽》,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9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一《臧僖伯谏观鱼》,第14-1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三册《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二《召诰》,第298页。
    ⑤ 吕祖谦:《易说·损益》,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100页。
    ⑥ 吕祖谦:《易说·无妄》,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一,第47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三《颖考叔争车》,第58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五,《楚武王心荡》,第107页。
    ① 吕祖谦:《易说·大壮》,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75页.
    ② 吕祖谦:《易说·蹇》,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95页。
    ③ 吕祖谦:《易说·恒》,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68页。
    ④ 吕祖谦:《易说·解》,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二,第98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七《门人集录孟子说》,第190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十二《秦晋迁陆浑之戎》,第303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刑邦用》,第501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59页
    ⑨ 吕祖谦:《易说·随》,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一,第25页。
    ⑩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七《门人集录孟子说》,第207页。
    11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七《门人集录孟子说》,第198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答方教授》,第45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六《成子受胙于社不敬》,第80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八《管敬仲言于齐侯日》,第19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三《齐鲁郑入许》,第61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6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三《门人所记诗说拾遗》,第114-11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59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第916-917页。
    ② 光绪《湘潭县志》有:“胡开潭学,朱张继响,五子名家,季随为长,自治治人,何分歧两!”,见光绪十五年《湘潭县志》卷八《诸胡列传》,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979页。
    ③ 《湘学略》有:“民国十三年七月,……余草《湘学小史》数万言……。后又十年,……复为《湘学叙录》十余篇予之。”见李肖聃《湘学略》卷首《湘学略自序》,岳麓书社1985年版。
    ④ “湖湘学派”之称谓始于近代。梁启超认为:“南轩生在湖南,湖湘学派,与朱子学派,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见梁启超《儒家哲学》,中华书局1936年,第153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70页。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第916页。
    ⑦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73页。
    ⑧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第938页。
    ① 胡宏:《胡宏集·题司马傅公帖》,第190页。
    ② 胡宏:《胡宏集·与谈之立书》,第147页。
    ③ 光绪十五年《湘潭县志》卷八《诸胡列传》,第975-979页。
    ① 胡宏:《胡宏集·释疑孟·辩》,第319页。
    ② 胡宏:《胡宏集·知言·义理》,第29页。
    ③ 张栻:<张拭全集》上册《孟子说》卷四《离娄下》,第385页.
    ④ 张栻:《张拭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二《敬斋记》,第724页。
    ⑤ 胡宏:《胡宏集·与孙正儒书》,第146页。
    ⑥ 胡宏:《胡宏集·与张敬夫》,第131页。
    ⑦ 张栻:<张拭全集》上册《论语解》卷一《学而》,第74页。
    ⑧ 胡寅:《斐然集》卷十九《崇正辩序》,第390页。
    ⑨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四十一《衡麓学案》,第1350页
    ⑩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第4555页。
    ① 彭时:《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见程敏政编《明文衡》卷一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第11311页。
    ③ 张栻《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六《答陈平甫》,第910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09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09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32页。
    ③ 脱脱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传》,第11311页。
    ④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拭传》,第12771页。
    ⑤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第12772页。
    ⑥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第12773页。
    ⑦ 张拭:《张栻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八《遗奏》,第664页。
    ⑧ 张拭:《张栻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四《论语说序》,第751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3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代仓部祭张魏公文》,第124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张荆州》,第394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四《通张严州启》,第76-77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答潘叔度》,第697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三《为张严州作乞免丁钱奏状》,第49-5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9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刘衡州》,第454页。
    ③ 张栻:《张栻全集》中册《南轩集》卷二十二《答朱元晦》,第858页。
    ④ 林光朝:《艾轩集》卷十《附录·遗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拭传》,第12773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3页。
    ⑦ 张栻:《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四十三《祭吕郎中》,第1135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9页。
    ⑨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28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92页。
    ② 张拭:《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5页。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文鉴》,第597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张荆州文》,第135-136页。
    ② 张拭:《张拭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四《胡子知言序》,第756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9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5-40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97页。
    ③ 张拭:《张拭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四《阃范序》,第750页。
    ④ 同上书,第750页。
    ① 张栻:《张栻全集》中册《南轩集》卷十四《阃范序》,第75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88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与张敬夫》,第131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六《与张荆州问论语孟子说所疑》,第599-60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3页。
    ② 张栻:《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3页。
    ③ 同上书,第894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六《与张荆州问论语孟子说所疑》,第601-602页。
    ② 张拭:《张栻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2页。
    ③ 张拭:《张栻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2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0页。
    ① 吕祖谦:《与朱侍讲》,见《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第411-412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六《门人集录论语说》,第159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七《门人集录孟子说》,第179页。
    ⑤ 同上书,第190-193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陈傅良传》,第12886页。
    ① 张拭:《张栻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1页。
    ② 张拭:<张拭全集》上册《论语解》卷一《学而》,第7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十《门人所集杂说二》,第256页。
    ④ 同上书,第265页。
    ⑤ 张栻:《张栻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三《答朱元晦》,第877页。
    ⑥ 张拭:《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四《答朱元晦》,第890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8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张荆州》,第39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张荆州》,第395页。
    ③ 张拭:《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1页。
    ④ 张栻:《张拭全集》下册《南轩集》卷二十五《寄吕伯恭》,第892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第1635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第1249页。
    ①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1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七《泉州同安县学官书后记》,第4013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39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1页。
    ① 同上书,第1407页。
    ②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送元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治国:《金华县志》卷十一,康熙三十四年增刊本。
    ④ 王治国:《金华县志》卷四。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8页。
    ⑥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2页。
    ⑦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7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2-393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九《婺州金华县社仓记》,第4115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一《书近思录后》,第4170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1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2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第1330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78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57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第1988页。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第1983-1984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三,第539-540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第2938页。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1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新增附录·吕集佚文·听雨轩》第850页。
    ③ 朱熹:《汪端斋听雨轩诗》,见清修《浙江通志》卷四十八《古迹·听雨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60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4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1页。
    ⑦ 同上书,第422页。
    ⑧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史文惠荐士》,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6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6-427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51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7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04页。
    ⑥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第12754页。
    ⑦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02-1503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8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511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516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七《祭吕伯恭著作文》,见,第4482-4483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答汪尚书》,第1268页。
    ② 同上书,第127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7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5-406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1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第1308-1309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7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8-399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六(第一册),《与朱侍讲答问》,第589-592页。
    ① 同上书,第40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0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4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0页。
    ⑤ 朱熹:同上书,第1438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7-408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52-1453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6-397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08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9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0页。
    ① 吕祖谦:同上书,第402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6页。
    ③ 同上书,第1458-1459页。
    ④ 同上书,第1409-1410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7页。
    ⑥ 同上书,第402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六《与朱侍讲答问·中庸集解质疑》,第592-593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9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4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8-429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90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2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第777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2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52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9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8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3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五《八朝名臣言行录序》,第3948-3949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刘衡州》,第45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8页。
    ② 同上书,第438页。
    ③ 朱熹:《朱熹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第528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8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6-417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1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0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7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60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8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9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2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8页。
    ⑨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0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五《程氏外书后序》,第3955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416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5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9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0-431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五《答吕伯恭论渊源录》,第1530-1534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2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392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6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7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刑邦用》,第500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与张敬夫》,第1310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与张敬夫》,第131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44页。
    ⑤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第282页。
    ⑥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9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八十三《跋吕伯恭书说》,第4271页。
    ②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东莱南轩书说》,第3页。
    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9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2-1443页。
    ⑥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1446页。
    ⑦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5页。
    ⑧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1454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第780页。
    ②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页。又见杜海军《吕祖谦与<近思录>的编纂》,《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5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2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2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49页。
    ② 朱栻:《史传三编》卷六《名儒传·吕祖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7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5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90页。
    ⑥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95-1496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六《答朱侍讲所问·又诗说辩疑》,页598-599。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五册《春秋集解》卷三十《哀公》,第847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三《读书杂记二·春秋讲义序》,第544-545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6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0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乙亥秋所记》,第731页。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5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1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59-1460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五《答吕伯恭》,第1535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第12873页。
    ⑥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词科习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⑦ 杜海军:《吕祖谦与“唐宋八大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与张敬夫》,第1310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0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3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门人周公谨所记》,第725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4页。
    ⑥ 彭飞:《历代制度详说原序》,见《吕祖谦全集》第九册《历代制度详说附录·序跋》,第169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学者及诸弟》,第509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8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2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9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第2977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学者及诸弟子书》,第50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06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二十五《答吕伯恭》,第1071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0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62页。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5页。
    ① 关于“南宋四大书院”,学界看法不一,或以为岳麓书院、丽泽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或以为岳麓书院、考亭书院、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南宋书院众多,前后有370余所,而影响最大者莫过岳麓书院、丽泽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4所。
    ②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92页。
    ① 吕祖谦:《大事记原序》,见《吕祖谦全集》第八册《大事记》,第3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14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9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19页。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4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第1307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二十五《与吕伯恭书》,第1071页。
    ③ 朱熹:《答吕伯恭书》云:“数年来,绝意名宦,凡百世务,人情礼节,一切放倒。……又数年来次辑数书,近方略成头绪,若得一向无事,数年不死,则区区所怀可以无憾,而与后学亦或不为无补。”见《朱熹集》卷二十五,第1081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38页。宋人学术交流,有“学侣”、“讲友”、“同调”、“门人”、“家学”和“私淑”之称谓。“同调”即学术主张与学术兴趣相互一致而且又常有学术交流的人。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七《题伯祖紫微翁与曾信道手简后》,第118页。
    ④ 同上书,第119页。
    ⑤ 吕本中:《童蒙训》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陈傅良:《止斋集》卷四十二《跋陈求仁所藏张无垢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张九成:《心传录》卷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门人周公谨所记》,第724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六《玉山学案》,第1452页。
    ② 汪应辰:《文定集》卷十四《与吕逢吉》。
    ③ 汪应辰:《文定集》卷十五《与方叔兴》。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88页。
    ① 汪应辰:《文定集》卷十五《与吕伯恭》。
    ② “墨庄”之匾为朱熹乾道九年题写,朱熹有《刘氏墨庄记》,见《朱熹集》卷七十七,第4039页。
    ③ 陆心源:《宋史翼》卷十五《刘清之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6页。
    ④ 以前学界以为刘清之生年不详。刘清之卒于绍兴元年,朱熹有祭文,《宋元学案》有“卒年五十七”,以此可推知其生年在绍兴四年。
    ⑤ 《宋元学案》称刘靖之为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宋史》称刘清之为临江(今江西抚州市)人。盖因刘氏原居临江,后迁居庐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刘清之传》,第12954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1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3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2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2页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2页
    ⑦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6.页
    ⑧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刘清之传》,第12956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39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刘清之传》,第12956页。
    ③ 刘清之:《祭文》,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第754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载:“八月,仓部之官池州。”第741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41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刘衡州》,第452-453页。再注:《吕祖谦全集》所录与刘清之书信仅5通,而且均冠名《与刘衡州》,有误。因前三通皆在乾道年间,刘清之通判衡州在淳熙年间,故应冠名为《与刘子澄》才对。或许吕乔年后来在搜集整理吕祖谦书信时,把与刘清之的书信一概冠名为《与刘衡州》所致。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刘衡州》,第453页。
    ②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卷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七《刘氏墨庄记》,第4039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3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清江学案》,第1943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五《答刘子澄》,第1537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五<答刘子澄》,第154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6-39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396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0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四十《答何叔京》,第184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87页。
    ④ 陈义和:《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转引自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卷上,第548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3444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6页。
    ① 刘清之:《祭文》,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第754页。
    ② 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1页。
    ③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陆氏义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3-324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第312页。
    ②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七《梭山复斋学案》,第1862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七《梭山复斋学案》,第1863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七《梭山复斋学案》,第1862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六《答陆子美》,第1566-1567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龄传》,第12878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龄传》,第12878页。
    ③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第316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16页。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实录》,第109-11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五《庚子辛丑日记》,第243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3页。
    ④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第260页、263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第316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6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三《陆先生墓志铭》,第204-205页。
    ④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渊传》,第12881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六<祭吕伯恭文》,第305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第12873页。
    ③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潘富恩《吕祖谦评传》、徐儒宗《婺学之宗》、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等,均持此说。
    ④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龄传》,第12878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34页。
    ① 朱亨道:《陆九渊年谱》,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6-487页。
    ②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五《与吕伯恭》,第6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392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0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427-428页。
    ② 朱亨道:《陆九渊年谱》,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9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2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第2354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十四《孝宗本纪二》,第65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6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刑邦用》,第500页。
    ①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六《祭吕伯恭文》,第306页。
    ②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71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91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04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10页。
    ⑥ 朱亨道:《陆九渊年谱》,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92页。
    ⑦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15页。
    ① 陈荣捷:《朱陈之辩》,见《中国哲学词典大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89年版,第261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一《与吴益恭安抚》,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7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二《中兴论跋》,第30页。
    ④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五《祭妹文》,第385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第12938页。
    ① 叶适:《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见《陈亮集·附录一》,第446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自赞》,第111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四《问答下》,第43页。
    ④ 黄宗羲云:“止斋(陈傅良)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同甫之说也。”见《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第1839页。
    ⑤ 陈亮:《陈亮集》卷八《酌古论》,第79页。
    ⑥ 陈亮:《陈亮集》卷十六《书作论法后》,第203页。
    ⑦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八《钱叔因墓碣铭》,第421页。
    ①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又甲辰秋书》,第278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八《钱叔因墓碣铭》,第420页。
    ①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二《祭吕治先郎中文》,第346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4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1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7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9页。
    ① 同上书,第470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第1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5页。
    ④ 陈亮:《陈亮集》卷十九《与吕伯恭正字》,第26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6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九《与吕伯恭正字》,第26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4-70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9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9-480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四又祭吕东莱文》,第36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6页。
    ① 陈亮:《陈亮集》卷十《经书发题·孟子》,第10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9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杨龟山中庸解序》,第164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6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页468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三先生论事录序》,第164页。
    ④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伊洛正源书序》,第162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8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伊洛礼书补亡序》,第163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类次文中子引》,第169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9-470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四《类次文中子引》,第17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1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0-48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4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7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2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3-474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二《三国纪年序》,第137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十二《三国纪年序》,第137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5-476页。
    ② 同上书,第470-47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9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0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6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2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5页。
    ⑧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2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第12页。
    ③ 陈亮:《陈亮集》卷九《勉强行道大有功》,第97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5页。
    ①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淳熙二年九月辛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6页。
    ② 《宋史全文》卷二十五下“乾道九年五月壬辰朔”,第1764页。
    ③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下“绍兴三十二年六月”,第1610页。
    ④ 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
    ⑤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五《祭叶正则母夫人文》,第378页。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1页。
    ①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44页
    ②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742页。
    ③ 光绪《永嘉县志》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薛常州墓志铭》,第160-161页。
    ① 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一《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薛常州墓志铭》,第163页。
    ③ 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一《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第644页。
    ④ 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四《答君举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八《策问二十道》。
    ② 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三《答陈同父书》。
    ③ 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九《大学解》。
    ④ 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五《答象山侄书》。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9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2页。
    ④ 吕祖谦:同上书,第412页。
    ⑤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4页。
    ①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25-1426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413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68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0页。
    ①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十《温州新修学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8页。
    ② 陈傅良,《宋史》本传载其籍贯为“永嘉人”,误。查康熙《永嘉县志》、光绪《永嘉县志》均无陈傅良,陈傅良籍贯乃为瑞安(今浙江省温州市属瑞安市)人。但陈傅良主要活动事迹在永嘉,故仍视为永嘉学派之主要成员。
    ③ 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页。
    ④ 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第19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陈傅良传》,第12886页。
    ① 陈傅良:《陈傅良文集》卷十四《大理寺主簿王宁新知信阳军刘崇之并除太府寺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② 楼钥:《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见《陈傅良文集·附录二》,第683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第1840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第2896页。
    ⑤ 陈傅良:《陈傅良文集》卷三十七《与吕子约》,第470页。
    ⑥ 陈傅良:《陈傅良文集》卷三十八《答刘公度》,第479页。
    ⑦ 陈傅良:《陈傅良文集》卷二十《吏部员外郎初对札子第二》,第284页。
    ⑧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昔人著书多或误差》,第692-693页。
    ⑨ 陈傅良:《陈傅良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父》,第460页。
    ① 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见《陈傅良文集·附录二》,第690页。
    ② 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第11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489页。
    ④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陈傅良传》,第12886页。
    ①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东莱以誉望取士》。
    ②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蔡行之省试》。
    ③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第12873页。
    ① 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见《陈傅良文集·附录二》,第690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1-44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二《林安之墓志铭》,第19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1页。
    ② 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见《陈傅良文集·附录二》,第691页。
    ③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止斋得谤》。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君举》,第463-464页。
    ①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八《祭吕太史文》,第565页。
    ② 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第20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第1738页。
    ①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七《答吴明辅书》,第554页。
    ②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五《诗》,第699页。
    ③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律赋》,第700页。
    ④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九《石斋记》,第156页。
    ⑤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七《中庸》,第732页。
    ⑥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四《孟子》,第207页。
    ⑦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周易二》,第24页。
    ⑧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汉书三》,第324页。
    ⑨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五《上殿札子》,第832页。
    ⑩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三《唐书六》,第634页。
    11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上西府书》,第543页。
    12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五《应召条奏六事》,第838页。
    ①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九《廷对》,第753页。
    ②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一《财总论二》,第773-774页。
    ③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中》,第653页。
    ④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二《财计上》,第657-658页。
    ⑤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第273页。
    ⑥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一《兵总论一》,第780页。
    ⑦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九《唐书二》,第586页。
    ⑧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十二《徐德操春秋解序》,第221页。
    ⑨ 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九《史记》,第720页。
    ⑩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第35页。
    11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六《月谷》,第47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7页。
    ②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五《母杜氏墓志》,第509页。
    ③ 同上书,第510页。
    ①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与吕丈书》,第547-548页。
    ②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三《包颙叟墓记》,第462页。
    ①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乙集·光皇策士》,第62-63页。
    ② 陈亮:《陈亮集》卷十九《与吕伯恭正字》,第26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75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陈同父》,第706-707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1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叶侍郎》,第710页。
    ⑦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九《和李参政》,第60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482页。
    ② 周梦江:《叶适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57页。
    ③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八《祭吕太史文》,第656页。
    ④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五十《皇朝文鉴四·总论》,第756页。
    ①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词科习气》。
    ② 吕乔年:《嘉泰四年跋》,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新增附录·吕集序跋》,第953页。
    ① 曾几:《东莱诗集后序》,见吕本中《东莱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吕居仁集序》。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一《与张敬夫》,第1310页。
    ④ 曾几:《茶山集》卷四《挽向伯恭侍郎三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曾几病逝于乾道二年五月,作《东莱诗集后序》在乾道二年四月。
    ② 姚同:《林之奇行状》,见《拙斋文集附录》。
    ③ 吴子良:《林下偶谈》卷三,《词科习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第30页。
    ④ 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看文字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第1页。
    ⑤ 吕祖谦:《古文关键·论作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页。
    ⑥ 王崇炳:《重刻吕东莱先生遗集叙》,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吕集序跋》,第956-957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第12873页。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第1370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年谱》,第747-748页。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4页。
    ①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五十《皇朝文鉴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55-756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4页。
    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皇朝文鉴》,第448页。
    ④ 转引自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第145页。
    ⑤ 章学诚原著、严杰等译注:《文史通义全译》卷一《内篇一·教书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代仓部祭张魏公文》,第123页。
    ② 吴子良:《筼窗集续集序》中云:“吾向以语吕公伯恭,今以语寿老四十年矣。……自元祐后谈理者,祖程论文者,宗苏而理与文分为二,吕公病其然,思融会之;故吕公之文,早葩而晚实。”见陈耆卿《筼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陆游传》,第12058页。
    ④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98页。
    ① 传承序列可见《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第1167-1168页。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跋吕伯恭书后》。
    ③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四《吕居仁集序》。
    ④ 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二《跋放翁与曾原伯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⑤ 转引自杜海军《吕祖谦年谱》,第83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51页。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跋张敬夫书后》。
    ③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尤袤传》,第11927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尤袤传》,第11929页。
    ② 同上书,第11929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507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3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八《祭张荆州文》,第135-136页。
    ① 尤袤:《祭吕东莱文》,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尤运使延之》,第756页。
    ①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周必大传》,第11968页。
    ② 周必大:《文忠集》书前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五《周益公文集序》。
    ② 《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下“绍兴二十七年二月丁未”,第1512页。
    ③ 转引自郭兰《周必大研究》,河北大学中国古代史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④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四《欧阳文忠公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2页。
    ⑤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陈邹诸儒学案》,第1208页。
    ⑥ 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七十《乾道庚寅奏事录》。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441页。
    ① 同上书,第443页。
    ② 同上书,第450页。
    ③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第1413页。
    ① 辛弃疾:《祭吕东莱文》,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辛殿撰幼安》,第764页。
    ②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零一《辛弃疾传》,第12162页。
    ① 吕祖谦在参纂《徽宗实录》时手纂《程颢传》、《程颐传》,元人修《宋史》二程传,即取之吕氏蓝本。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八《门人集录史说》,第218页。
    ②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四《楚国之举常在少者》,第49页。
    ③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十八《楚子常欲蔡唐二侯裘马等》,第184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门人周公谨所记》,第725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首语,第1页。
    ⑥ 吕祖谦:《易说·盅》,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一,第30页。
    ⑦ 吕祖谦:《易说·盅》,见《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一,第28页。
    ⑧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57页。
    ⑨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八册《大事记解题》卷一《周敬王三十九年庚申》,第231页。
    ⑩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录》卷八《门人集录史说》,第218页。
    ①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零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173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四《读史纲目》,第561页。
    ③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二十《孔文子将攻大叔仲尼对以甲兵之事未之闻》,第205页。
    ④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春秋左氏传续说》卷十二《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第373页。
    ⑤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春秋左氏传续说》卷首《春秋左氏传续说纲领》,第1页。
    ⑥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春秋左氏传续说》卷首《春秋左氏传续说纲领》,第6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已亥秋所记》,第729页。
    ② 吕祖谦:《吕东莱全集》第七册《春秋左氏传续说》卷十《其次莫如猛》,第29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五《卫侯放公子黔牟》,第97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五《齐伯谏周公黑肩》,第105页。
    ⑤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第13页。
    ⑥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五《楚武王心荡》,第107页
    ⑦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六册《左氏博议》卷十二《鲁饥而不害》,第299-30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八册《大事记·大事记原序》,第3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零五,第2636页。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3页。
    ①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七册《左氏传说》卷五《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第68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丽泽论说集绿》卷九《门人所记杂说一》,第242页。
    ① 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五《题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九《袁枢传》,第11934页。
    ③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九《袁枢传》,第11935页。
    ④ 杨万里:《诚斋集》卷七十九《袁机仲通鉴本末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章学诚著、严杰等译注:《文史通义全译》卷一《内篇一·书教下》,第63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七《书袁机仲国录通鉴纪事本末后》,第114-115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4页。
    ④ 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1469-1470页。
    ① 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六《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②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1页。
    ③ 徐规:《李焘年表》,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首,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3页。
    ④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八《李焘传》,第11917页。
    ⑤ 同上书,第11919页。
    ① 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六《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②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十二《巽岩集序》,第210页。
    ③ 转引自邓盾《李焘和他的历史巨著》,见《丹棱文史资料》第一辑,1978年内部印行,第8页。
    ④ 徐规:《李焘年表》,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首,第3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一<年谱》,第74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420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与学者及诸弟》,第508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699-703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0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3页。
    ⑤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1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703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2页。
    ②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第113页。
    ③ 淳熙八年十一月,陆游有《寄朱元晦提举》,希望其尽早就职南康提举,实际上是密切二人之间的关系。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5页。
    ⑤ 王懋纮:《朱子年谱》卷三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3页。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第2978页。
    ⑦ 周梦江:《叶适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 朱熹:《祭吕伯恭著作文》,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朱提举元晦》,第752-753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与张荆州》,第395页。
    ③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78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79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第2956页。
    ③ “四明”,古宁波之旧称。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5页。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第2966页。
    ⑥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八十五《深宁学案》,第2858页。
    ①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七十三《丽泽诸儒学案》,第2434页。
    ② 宋濂:《文宪集》卷二十九《思嫩人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吕祖谦《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宋·吕希哲:《吕氏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吕本中:《东莱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5]宋·吕本中:《童蒙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7]宋·邵雍:《皇极经世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8]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0]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11]宋·孙复:《孙复明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5]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7]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9]宋·赵汝愚:《宋朝诸臣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2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2]宋·林之奇:《拙斋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宋·杨万里:《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宋·孙承恩:《文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宋·汪应辰:《文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宋·王安石:《临川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宋·袁燮:《洁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杨时:《杨时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29]宋·程迥:《周易章句外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31]宋·陈傅良: 《陈傅良先生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宋·熊克:《中兴小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34]宋·李光:《庄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宋·赵鼎:《忠正德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8]宋·张九成:《横浦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朱子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1]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4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3]宋·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朱子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4]宋·胡寅:《斐然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5]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6]宋·陆游:《渭南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宋·张孝祥: 《于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宋·姚同:《拙斋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宋·史浩: 《鄮峰真隐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宋·刘克庄:《后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宋·黄震:《黄氏日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宋·张栻:《张拭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
    [54]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5]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6]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7]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宋·张九成:《心传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9]宋·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0]宋·薛季宣:《浪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宋·叶适:《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62]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3]宋·曾几:《茶山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64]宋·张端义:《贵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66]宋·周密:《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67]宋·魏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8]宋·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70]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1]宋·王明清:《挥麈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宋·陈均:《皇朝编年备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3]宋·吕陶:《净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民国二十一年张氏约园刊本。
    [75]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6]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7]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78]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79]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80]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82]元·佚名:《宋史全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8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84]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5]明·宋濂:《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7]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88]清·王夫之:《姜斋诗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89]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90]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91]清·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92]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3]清·李肖聃:《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94]清·陆凤仪:康熙《金华府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95]清·陆心源:《宋史翼》,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96]清·毕沅《续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97]清·章学诚著、严杰等译注:《文史通义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98]王守谦等:《左传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99]吴长庚主编:《朱陆学术考辨五种》,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100]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01]宋·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明·栗永禄:嘉靖《寿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103]明·刘瞻:弘治《衡山县志》,民国十三年重印本。
    [104]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5]清·魏起彭:《掖县全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106]清·储大文等:《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7]清·王敛福:《乾隆颍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8]清·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
    [109]光绪《永嘉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0]光绪《湘潭县志》,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111]梁伯荫:《民国沙县县志》,民国十七年刻印本。
    [112]袁斡:《民国崇安县新志》,民国三十一年东南合作印书厂刻本。
    [1]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上海:学苑出版社,2003年。
    [4]徐儒宗:《婺学之宗——吕祖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浙江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杜海军:《吕祖谦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罗莹:《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9]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0]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年。
    [11]徐荪铭、蔡方鹿等:《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州:福建教育版社,1992年。
    [13]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
    [14]王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王宇:《刘克庄与南宋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7]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8]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9]张岂之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宋元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何俊等:《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周梦江等:《叶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刑舒绪:《陆九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何忠礼:《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邓广铭:《陈龙川传》,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9]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张义德:《叶适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1]董平等:《陈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2]张立文:《朱熹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祁润兴:《陆九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4]伊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5]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
    [36]朱汉民等:《中国学术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7]聂荣华等:《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张君励:《新儒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步近智等:《中国学术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0]李晓春:《宋代性二元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1]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成都:巴蜀出版社,2009年。
    [42]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4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5]许道勋:《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6]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47]蒋伟胜:<叶适的学习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8]陆健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9]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0]孙立尧:《宋代史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1]于述胜:《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何俊:《南宋儒学构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吕心惠:《中华吕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54]唐明邦:《邵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5]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56]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三联书店,2007年。
    [57]聂崇岐:《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59]梁启超:《儒家哲学》,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60]徐规:《李焘年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61]周梦江:《叶适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6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3]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刘子健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66]陈荣捷:《朱子新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
    [68]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卷),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
    [69]蔡仁厚:《宋明理学》(北宋卷),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
    [70]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割》,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71]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1953年。
    [72]黄俊杰主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3]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74]姚荣松:《中国历代思想家·吕祖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
    [75]王懋纮:《朱子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
    [76]孙蕖田:《陈文节公傅良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77]Hymas,Robert.Lu Chiu-yuan, Academies,and the Problem of the Local Commun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78]Kim,Oaksook Chun.Chu His and Lu Hsiang-shan.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Lowa Press,1980.
    [79]Biedwhistell,Anne D. Transition to Neo-Confuciani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80]Chan, Wing-tsit.Neo-Confucian Terms Explaine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81]友支龙太郎:《朱子の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1969年。
    [1]吴春山:《吕祖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78年。
    [2]林怡:《论“东南三贤”的散传》,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杨林:《吕祖谦的经世思想》,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郭丽娟:《吕祖谦诗经学研究》,台湾东吴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
    [5]郭庆财:《南宋浙东学派的杂文学思想》,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纪云华:《宋代河南吕氏家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7]邹挺招:《朱熹的交往关系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姚永辉:《朱熹与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张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0]潘恩富:《论陆九渊与吕祖谦思想之异同》,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陈国灿:《吕祖谦的学术风格》,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2]肖永明、张长明:《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3期。
    [13]杨金鑫:《‘鹅湖之会’新述》,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5期。
    [14]董平:《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15]姚红:《吕公著著述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6]刘玉敏:《吕祖谦学术渊源略考》,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17]杜海军:《吕祖谦与唐宋八大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8]杨松水:《北宋寿州吕氏家族成员考述》,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9]姚红: 《关于宋代吕蒙正家族的几个问题》,文献,2007年第2期。
    [20]杨松水:《论北宋寿州吕氏家族的宦迹及行政特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1]吕茂东: 《吕氏一门三相家世考》,东岳论丛,2010年第4期。
    [22]罗莹: 《正心诚意——论东莱吕氏家族的理学传统》,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23]韩酉山:《吕本中与“中原文献之传”》,江淮论坛,2009年第3期。
    [24]王建生: 《吕本中与中原文献南传》,语文知识,2010年第4期。
    [25]白晓萍: 《宋南渡初年的社会文化心态》,佳木斯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6]钱建状、李本红:《吕本中与“中原文献之传”》,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
    [27]郭齐: 《关于朱熹编纂<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8]童向飞: 《尹焞、陈亮、吕祖谦、朱熹、周必大与韩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师范大学学29报,2000年第1期。
    [30]杜海军:《东莱标注颖滨先生文集对苏轼文的辑佚与校勘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1]王玉桂: 《<吕氏家塾读诗记>之训释和文献价值》,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2]熊震: 《吕祖谦全集词语拾零》,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3]姜鹏: 《<伊洛渊源录>与早期道统构建的挫折》,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34]邵建东: 《陈亮与吕祖谦政治思想比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5]邱鸣皋: 《陆游、吕祖谦、韩元吉关系考述》,齐鲁学刊,2001年第6期。
    [36]姜锡东: 《论“圣人气象”》,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37]罗莹: 《论吕祖谦<左传博议>的文学师范意义》,唐都学刊,2011年第4期。
    [38]方同义: 《论吕祖谦的人格气度和学术特色》,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9]潘富恩: 《论吕祖谦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历史贡献》,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40第3期。
    [41]杜海军: 《论吕祖谦研究中的偏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2]杨新勋: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
    [43]刘小燕: 《吕祖谦<入越记>赏读》,古代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44]朱宏秋: 《吕祖谦<左传>学之疑古与宗经》,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5]屠承先: 《吕祖谦的本体工夫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46]肖永明: 《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兼融朱陆的特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7]李光生: 《吕祖谦的教育实践及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48]蔡方鹿: 《吕祖谦的经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49]姚培锋: 《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与处世风格》,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50]冯春生:《吕祖谦丁部文献目录版本考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1]朱黎辉、王金生: 《吕祖谦家学传承及文学贡献分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2]冯春生: 《吕祖谦教育思想蠡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3]冯春生: 《吕祖谦经学著述目录版本考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4]刘玉敏:《吕祖谦学术渊源略考》,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55]黄灵庚:《吕祖谦轶文补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1期。
    [56]杜海军:《吕祖谦与“唐宋八大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7]黄灵庚:《吕祖谦与鹅湖之会》,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8]方勇:《吕祖谦朱熹共讲月泉说质疑》,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9]张俊岭:《南孔、理学家与南宋书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0]郭庆财:《南宋浙东学者的文道思想述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1]朱宏秋:《浅论吕祖谦<左传>学之理论与心说》,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2]屠承先:《叶适的本体论工夫思想及其影响》,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3]郭庆财:《朱熹吕祖谦学术之歧的再检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64]闵泽平:《朱熹与“浙学”》,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5]刘昭仁:《朱熹与吕祖谦的交谊》,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6]姚红:《吕公著著述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7]王瑞平:《论“鹅湖之会”的学术示范意义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