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的审美经验的诞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最初十年间台湾文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用以指称一类运用乡土题材并借鉴后现代主义技巧来创作,表现出与传统乡土小说不同面貌的创作现象。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仍处于争论中,但它总是内含着一批由1970年代出生,并在19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登上文坛的作家及作品确是共识。本论文针对这批作家及作品进行研究,在具体论述中,主要从新乡土小说所表达的历史经验、现代性体验和话语建构等三大审美经验的层面上进行阐释分析,借以观察“新乡土小说”如何在继承台湾传统乡土小说发展脉络的同时,又为台湾乡土小说发展开拓出新的路向和视景。
There was a new concept of criticism:"new vernacular novel" in the Taiwan Cultural Circle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21st century. The concept is used to refer to a literary phenomenon which used local topics and postmodernism skills to create works and showed a different look with traditional vernacular novel. Althoug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is concept is still being debated, there is a consensus that it always contains a group of works written by who born in the1970s, boarded the literary scene in the late1990s and early2000s.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group of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exposition, the study was interpreted from three levels: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order that observe how the new vernacular novel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fictions while pio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ve novels.
引文
[1] 刘小新著,《乡土文学论述新思考》,《福建论坛》,2011年第9期:第89页
    [2] 杨照著,《为什么会有乡土文学论战:一个政治经济史的解释》,发表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71-72页
    [3] “孤儿意识”一词最早源自于台湾作家吴浊流的著名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表达台湾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长达五十年之久的殖民统治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也不愿认同于日本,另一方面又与中国母体相割裂的孤独、无助的情感伤痛。
    [4] 台湾学者陈芳明回顾1970年代末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时认为:“乡十文学的定义,在论战过程中并未得到确切的讨论。不过,在跨过80年代以后,台湾作家已放弃使用这个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台湾意识文学,或简称为台湾文学。”(参见陈芳明著,《历史的歧见与回归的歧路——乡土文学的意义与反思》,收入于《反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第91-107页)台湾作家宋泽莱曾说:“什么是台湾人的感受或者什么是台湾文学所记录下的台湾人的感受?我想用‘被殖民感受’最恰当。”陈芳明 以为宋泽莱对“台湾意识”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见解”(参见宋冬阳著,《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文艺》,1984年第1期)
    [1] 陈芳明著,《“文史台湾”编辑前言》,收入于刘亮雅著《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5页
    [2] 游胜冠著,《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6年
    [3] 施叔青著,《我写历史小说》,收入于李勤岸,陈龙廷主编,《台湾文学的大河:历史、土地与新文化》,高雄:春晖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4] 施叔青著,《三世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75页
    [5] 王宏伦著,《怨恨的共同体,台湾》,收入于《思想1;思想的求索》,2006年3月:第26-40页
    [6] 萧阿勤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第242-258页
    [7] 邱贵芬著,《在地论述的发展与全球空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发表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101-103页
    [8] 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9年:第8页
    [1] 邵玉铭,张宝琴,亚弦主编,《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台北:联合文学,1995年:第147-161页
    [2] 杨照著,《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战后文学史散论》,台北:联合文学,1995年:第135-149页
    [3] 刘亮著雅,《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4] 赵稀方著,《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0-237页
    [1]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2] 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第79页
    [3] 范铭如著,《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社,2008:第285页
    [4] 钱永祥著,《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第102页
    [5] 朱双一著,《百年台湾文学散点透视》,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9:第5页
    [6] “新乡土小说”这一概念并不是统一的,一些台湾评论家如陈芳明、郝誉翔等人将这样创作现象命名为“新乡土小说”,而另有一些评论家如范铭如、周芬伶等人使用“后乡土小说”指称之。本论文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故将之统一称为“新乡土小说”。
    [1] 郝誉翔著,《新乡土小说的诞生——解读台湾六年级小说家》,收入于《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光谱》,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304-312页
    [2] 新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可参见本论文附录部分。
    [3] 陈芳明在2010年4至6月间所开设的系列关于“旧乡土和新乡土”的讲座中,将甘耀明、王聪威为代表的“新乡土小说”列入乡土文学的行列,认为这些创作主要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参见见网络资料http://www.hfec.org.te/index.asp)
    [4] 陈国伟著,《后1972的华文小说书写——世代与记忆的伦理学》,《联合文学》,2012年5月:第33页
    [1] 范铭如著,《轻·乡土小说蔚然成形》,《中国时报·开卷周报》,2004年5月10日
    [2] 陈家洋著,《“失焦”的乡土叙事——台湾新世代乡土小说论》,《华文文学》,2009年1月:第51页
    [3] 8P著《白日不断电——别为文学抓狂》,台北:联合文学,2005年
    [4] 郝誉翔著,《华丽而幽暗的童话国度》,收入于《水鬼学校和失去妈妈的水獭》,台北:宝瓶文化,2005年:第9页
    [5] 参看本论文《附录》部分的作家简介,会发现他们几乎人人都具有很完整的学院教育背景和相当高的学历 文凭。
    [1] 大陆学者汪文顶认为:在文学流派的划分上存在中两种现象:“显流派”与“潜流派”。通常来说,以社团或同人刊物来划分的流派是“显流派”,因为他们拥有比较稳定的作家群,持有比较统一的文学主张,又有比较固定的活动阵地,因而更便于形成艺术流派。而“潜流派”则指作家们并未结成社团,也没有自己的刊物,或许原先互不相识,但由于生活经验,思想立场和艺术旨趣比较接近,同样受到某一文学思潮,时代风尚的影响,在创作上不约而同地共趋于某一倾向,并且.通过经常在一些性质相近的刊物上发表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促进,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一个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却仍有某种内在的艺术联系的流派。参见汪文顶著,《无声的河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2-13页
    [2] 范铭如著,《轻·乡土小说蔚然成形》,发表于《中国时报·开卷周报》,2004年5月10日
    [3] 范铭如著,《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2008年:第251-290页
    [4] 陈惠龄著,《乡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湾新乡土小说书写风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10年:第54-56页
    [1] 范铭如著,《轻·乡土小说蔚然成形》,发表于《中国时报·开卷周报》,2004年5月10日
    [2] 范铭如著,《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2008年:第252页
    [1] 范铭如著,《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2008年:第251-290页
    [2] 郝誉翔著,《新乡土小说的诞生——解读台湾六年级小说家》,收入于《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光谱》,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304-312页
    [1] 周芬伶著,《历史感与再现——后乡土小说的主体建构》,《圣与魔——台湾战后小说的心灵图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年:第124-133页
    [2] 李瑞腾著,《新世纪、新世代、新乡土》,收入于《“21世纪,新十年作家群像”专辑》,《联合文学》,2009年9月
    [1] 陈芳明著,《台湾新文学史·第二十四章》,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12月修订版:第791-792页
    [2] 陈家洋著,《“失焦”的乡土叙事——台湾新世代乡土小说论》,《华文文学》,2009年1期:第51页
    [1] 杨照著,《“废人”存有论——读童伟格的<无伤时代>》,收入于童伟格著《无伤时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
    [2] 廖咸浩著,《最后的乡土之子》,收入于林宜澐著《耳朵游泳》,台北:二鱼文化,2002年:第5-6页
    [3] 郝誉翔著,《梦境与现实的交相渗透》,收入于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5年:第12页
    [1] 陈芳明著,《历史如梦——序吴明益<睡眠的航线>》,收入于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7年:第8-9页
    [2] 林昭吟著,《台湾1980年代以降后乡土小说的过度与发展》,台湾静宜大学台湾文学学系,2010年7月
    [3] 翟忆平著,《90年代以降后乡土小说发展研究》,台湾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
    [1] 何京津著,《从“乡土”到“在地”——论90年代以降新世代乡土小说》,台湾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梁容菁著,《两代作家的乡十书写:<放生>、<秀才的手表>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2008
    [3] 吴绍微著,《台湾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伟格乡土小说研究》,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2009年
    [1] [美]艾略特:《艾略特诗文全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页
    [2]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页
    [1] 梁明雄著,《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第一章》,高雄:文学界杂志社,1987
    [3] 刘登瀚,庄明萱主编,《台湾文学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1] 萧阿勤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
    [2] 张诵圣著,《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2001年
    [1] 尉天骢著,《乡土文学讨论集》台北:远景出版,1978年
    [1] 范铭如著,《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
    [1] 李筱峰著,《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第163-178页
    [2] 陈佳宏著,《台湾独立运动史》,台北:玉山社出版社,2006年:第492-498页
    [3] 以上史实资料转引自范铭如的《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于《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54-255页
    [1]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会二十年纪念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3年
    [2] 参见范铭如的《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于《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3] 以上资料转引自范铭如的《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于《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1] 陈英哲,《发现小说家的方法——顶尖文学编辑这么看》,《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331期,第76页
    [1] 林淇瀁,《第七章:“台北的”与“台湾的”——八0年代以降台湾文学的“城乡差距”》,《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2] 王浩威,《重组的星空!重组的星空?——林耀德的后现代论述》,收入于林水福主编《林耀德与新世代作家文学论——悼念一颗耀眼文学之星的陨灭》,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7年6月,第306页
    [3] 何京津,《从“乡土”到“在地”——论九十年代以降新世代乡土小说》,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第45页
    [1] 刘亮雅,《乡土想象的新貌:陈雪的<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里的地方、性别、记忆》,《中外文学》,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第51页
    [2] 邱贵芬,《女性的“乡土想象”:台湾当代乡土女性小说初探》,收入于《台湾·中介·女人》
    [3] 林瑞明,《文学从土地与人民出发》,收入文讯杂志主编,《乡土与文学——台湾地区区域文学会议实录》,台北:文讯杂志社,1994年,第217-221页
    [1] 可参见本论文《附录》部分的新乡土小说作家以及作品。
    [2] 陈芳明著,《台湾新文学史·第二十四章》,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12月修订版:第791-793页
    [1] 林宜澐著,《耳朵游泳》,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2年
    [2] 范铭如著,《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83页。
    [1] 居伊·德波著,《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柄谷行人著,《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2页
    [1] 此乃唐朝太宗李世民的话,参见《魏郑公谏录·卷五·太宗临朝诏群臣》。
    [2] [美]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9页
    [3] 林庆新《从后现代历史小说的指涉问题看有关欧美文论》,收入于申丹,秦海鹰主编《欧美文学论丛》(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2003,第184页
    [4] 陈建忠著,《台湾历史小说研究刍议:关于研究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收入于李勤岸、陈龙廷主编《台湾文学的大河:历史、土地与新文化》,高雄:春晖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1] 刘亮雅著,《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76-81页
    [2] 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页
    [3] 黎湘萍著,《文学台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1] 甘耀明著,《杀鬼:台湾往事1940-1947)),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年5月
    [2] 游胜冠著,《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
    [1] 甘耀明著,《杀鬼》,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 赵稀方著,《台湾:新殖民与后殖民//左翼传统的复归》,台北:人间出版社,2008:26
    [2] 陈芳明著,《台湾新文学史》,台北:联合文学,第178期,1999:162-173
    [1] 安妮·怀特海德著,李敏译,《创伤小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1]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9年:第213页
    [2]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9年:第203页
    [1] 范铭如著,《后乡土小说初探》,收入于《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2008年:第284页
    [2] 何京津著,《从‘乡土’到‘在地’——论90年代以降新世代乡土小说》,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第1]页
    [1]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9页
    [2]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0页
    [1] 吕焜霖著,《张耀升:当暗影层层逼近》,《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55页
    [1]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10年:第116页
    [2]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10年:第176页
    [3]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10年:第12-13页
    [4]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10年:第106页
    [5]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10年:第151页
    [1]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2]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1] 童伟格著,《无伤时代》,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
    [2]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3]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4]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5]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9页
    [1] 袁哲生著,《秀才的手表》,台北:联合文学,2000年:第50-63页
    [2] 袁哲生著,《秀才的手表》,台北:联合文学,2000年:第56页
    [1]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2003年:第27页
    [2]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2003年:第23页
    [1] 杨佳娴主编,《台湾成长小说选》,台北:二鱼文化,2004年:第7-8页
    [2]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2003年:第20页
    [3] 梅家玲著,《发现少年,想像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现代性、启蒙论述与国族想像》,《汉学研究》1999年12月,第249-276
    [4] 梅家玲著,《少年台湾——八、九0年代台湾小说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寻与家国想像》,收入于《性别还是家国》,台北:麦田出版社
    [1] 童伟格著,《西北雨·卷首》,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第10-11页
    [1]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2]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3]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4] 袁哲生著,《秀才的手表》,台北:联合文学,2000年:第125-218页
    [1] 甘耀明著,《水鬼学校和失去妈妈的水獭》,台北:宝瓶文化,2005年
    [2] 张耀升著,《缝》,台北:木马文化,2003年
    [3]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
    [1] 李永平著,《流浪少年路——期待台湾浪游小说的出现》,收入于《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5-17页
    [1] 颜岜阳著,《世界一个大规模的寓言》,收入于《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2] 李永平著,《流浪少年路——期待台湾浪游小说的出现》,收入于《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3]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
    [1]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47页
    [1]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2] 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1] 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 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2003年:第1页
    [1] 廖咸浩著,《最后的乡土之子》,收入于《耳朵游泳》,2002年:第14页
    [2] 陈建忠、应凤凰、邱贵芬等著,《台湾小说史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1] 周芬伶著,《富闵小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1-12页
    [2] 马翊航著,《伊格言:梦与眼睛与色情》,《联合文学》,2012年5月:第67页
    [1] 伊格言著,《瓮中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1] 伊格言著,《瓮中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2] 转引自吴晓东著,《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88-289页
    [1] 陈映真著,《独创的死亡》,《联合文学》,1998年11月
    [2]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3] 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7年:第108页
    [1] 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7年:第112页
    [2] 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7年:第154-155页
    [1] 杨照,《文化的交会与交错——台湾的原住民文学与人类学研究》,《雾与画——战后台湾文学史散论》,台北:麦田,2010年,第522页
    [1] 陈光兴,《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行人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 杨照,《文化的交会与交错——台湾的原住民文学与人类学研究》,《雾与画——战后台湾文学史散论》,台北:麦田,2010年,第524页
    [3] 甘耀明,《杀鬼》,台北:宝瓶文化,2009年,第70页
    [1] 甘耀明,《杀鬼》,台北:宝瓶文化,2009年:第163-167页。
    [1] 甘耀明,《杀鬼》,台北:宝瓶文化,2009年:第267页
    [2] 吴明益,《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1] 吴明益,《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1] 李仪婷,《流动的邮局》,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2] 李仪婷,《流动的邮局》,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3] [英]康纳,《后现代文化导论》,唐维敏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170页
    [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2] 袁哲生,《秀才的手表》,台北:联合文学,2000年:第33页
    [1] 郝誉翔,《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光谱》,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307页
    [2]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5页
    [3]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4]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5]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6]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1]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2] 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1] 夏曼·蓝波安著,《冷海情深》,台北:玉山文化出版社,1999年
    [1] 东年著,《深海里能见天日的鱼》,收入《海事》,台北:联合文学,1999年:第6页
    [2] 东年著,《深海里能见天日的鱼》,收入《海事》,台北:联合文学,1999年:第6页
    [1] 参见网络资料:《印刻文学生活志》评论该书:“真正的主角是土地,农事与海事交织出人与土地的深情。”
    [2] 陈淑瑶,《流水账·秋来》,台北:印刻文学,2009年:第134页
    [1] 许俊雅著,《见树又见林——文学看台湾》,台北:渤海堂,2005年
    [2] 童伟格著,《无伤时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第157页
    [1]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第31页
    [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1]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109页
    [1]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206页
    [1] 丁帆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 廖咸浩著,《最后的乡土之子》,收入于《耳朵游泳》。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2] [苏]巴赫金著,《言语体裁问题》,收入于《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9-166页
    [3]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第6页
    [4] 巴赫金,《对话,文本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4页
    [1] 中岛利郎编,《193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年
    [1] 邱贵芬著,《在地性论述的发展与全球空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收入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98-101页
    [1] 巴赫金著,《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0-52页
    [2] 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6页
    [3] 周芬伶著,《富闵小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4] 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5页。这里的“大内”是指台南大内乡。
    [1] 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7-18页
    [2] 周芬伶著,《富闵小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1] 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2] 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7页
    [3] 姚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223-231页
    [4]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9页
    [1] 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1-12页
    [2] 李爽学著,《酣畅淋漓中喜感翩然》,《联合报》,2002年10月28日
    [3] 甘耀明,《水鬼学校和失去妈妈的水獭》,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1] 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甘耀明著,《杀鬼》,台北,宝瓶文化,2009:第2页
    [3] 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 陈正芳著,《魔幻现实主义在台湾》,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第244页
    [2] 郁达夫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1] 杨照著,《‘废人’存有论——读童伟格的<无伤时代>》,收入于《无伤时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
    [1] 廖咸浩著,《最后的乡土之子》,收入于林宜淫著《耳朵游泳》,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8页
    [2] 王聪威著,《稍纵即逝的印象》,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1] 陈芳明在2010年4至6月间所开设的关于“旧乡土和新乡土”的系列讲座中有如此的评语。(参见见网络资料http://www,hfec.org.tw/index.asp)
    [2]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301页
    [1]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58页
    [2]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70页
    [3]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59页
    [4]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63页
    [1]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301页
    [2]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16页
    [1] 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12页
    [2]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8页
    [3] 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第230页
    [1] 姚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228-229页
    [1] 伊格言著,《瓮中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1] 伊格言著,《瓮中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1] 伊格言,《瓮中人》,台北:宝瓶文化,2003年
    [1] 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2]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3] 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1] 童伟格,《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第193-194页
    [2] 童伟格,《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3] 童伟格,《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1] 南帆著,《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2] 丁允恭著,《王聪威:自由穿行小说‘这边’与‘那边’》,《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41页
    [1] 马翊航著,《伊格言:梦与眼睛与色情》,《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67页
    [2] 赖志颖著,《高翊峰:凝结的场景,奔驰的人生》,《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43页
    1、“小说家读者”8P著《白日不断电——别为文学抓狂》,台北:联合文学,2005年。
    2、袁哲生著,《秀才的手表》,台北:联合文学,2000年。
    3、甘耀明著,《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2003年。
    4、甘耀明著,《水鬼学校和失去妈妈的水獭》,台北:宝瓶文化,2005年。
    5、甘耀明著《杀鬼》,台北:宝瓶文化,2009年。
    6、童伟格著,《王考》,台北:印刻文学,2002年。
    7、童伟格著,《无伤时代》,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8、童伟格著,《西北雨》,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
    9、王聪威著,《稍纵即逝的印象》,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10、王聪威著,《复岛》,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
    11、王聪威著,《滨线女儿》,台北:联合文学,2008年。
    12、吴明益著,《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13、吴明益著,《虎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14、吴明益著,《睡眠的航线》,台北:二鱼文化,2007年。
    15、许荣哲著,《迷藏》,台北:宝瓶文化,2002年。
    16、许荣哲著,《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
    17、许荣哲,《漂泊的湖》,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
    18、陈淑瑶著,《海事》,台北:联合文学,1999年。
    19、陈淑瑶著,《地老》,台北:联合文学,2004年。
    20、陈淑瑶,《流水账》,台北:印刻文学,2009年。
    21、伊格言著,《瓮中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22、李仪婷,《流动的邮局》,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5年
    23、张耀升著,《缝》,台北:木马文化,2003年。
    24、高翊峰著,《家,这个牢笼》,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
    25、杨富闵著,《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26、林宜淫著,《耳朵游泳》,台北:二鱼文化出版社,2002年。
    1、费孝通著,《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2
    2、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
    3、雷蒙·威廉斯著,《文化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2
    4、巴特·摩尔-吉尔伯特(Bart Moore-Gibert)著,《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本尼迪尼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凯·安德森、莫娜·多莫什等主编《文化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张旭东著,《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
    8、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
    11、史书美《现代的诱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刘小新《阐释的焦虑:当代台湾理论思潮解读(1987—200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3、邱贵芬著,《仲介台湾·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
    14、廖炳惠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5、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刘登翰著,《台湾文学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17、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8、丁帆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张锦忠、黄锦树著,《重写台湾文学史》台北:麦田出版,2007
    20、古远清著,《当今台湾文学风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1、黎湘萍著,《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2、王德威著,《后遗民写作:时间与记忆的政治学》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
    23、柄谷行人著,《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3
    24、高天生著,《台湾小说与小说家》台北:前卫出版社,1986.3
    25、王德威著,《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台北:麦田出版,2004
    26、刘亮雅著,《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出版: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27、朱立立著,《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8、朱立立著,《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9、陈建忠、应凤凰、邱贵芬等合著《台湾当代小说史论》台北:麦田出版,2007
    30、朱双一著,《战后台湾新世代文学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31、朱双一著,《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
    32、柳书琴,邱贵芬主编《后殖民的东亚在地化:台湾文学场域》台南: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
    33、陈国伟著,《想象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族群书写》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7
    34、周庆华著,《后台湾文学》台北:秀威科技资讯,2004
    35、周英雄、刘纪蕙主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
    36、刘纪蕙《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征状式阅读》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37、孟樊、林耀德主编《世纪末偏航:八0年代台湾文学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12
    38、范铭如,《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
    39、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当代台湾小说论》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 限公司,2001
    40、张瑞芬《胡兰成、朱天文与“三三”——台湾当代文学论集》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41、周芬伶著,《圣与魔——台湾战后小说的心灵图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42、郝誉翔著,《大虚构时代:台湾当代文学光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
    43、黄锦树著,《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on Chinese modernity》,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
    44、廖炳惠著,《台湾与世界文学的汇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45、杨照著,《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
    46、杨宗翰著,《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2002
    47、钟肇政著,《台湾文学十讲》,台北:前卫出版社,2007.11
    48、古远清著,《世纪末台湾文学地图》,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49、吕正惠著,《文学经典与文化认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50、梅家玲著,《性别还是家国?:五0与八、九0年代台湾小说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
    51、陈惠龄著,《乡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湾新乡土小说书写风貌》,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52、江宝钗、林镇山主编,《树的见证——郑清文文学论集》,台北:麦田出版事业公司,2007
    53、江自得主编,《殖民地经验与台湾文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54、王晓明著,《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55、郑明娳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3·小说批评》,台北:正中书局,1993
    56、吕正惠,赵遐秋著,《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57、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1.3
    58、陈芳明著,《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
    59、许南村(陈映真)著,《反对言伪而辩:陈芳明台湾文学论、后现代论、后殖民论的批判》,台北:人间出版社,2002
    60、尉天骢主编,《乡土文学讨论集》,台北:远景出版社,1978
    61、陈映真著,《左翼传统的复归: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台北:人间出版社,2008
    62、陈芳明著,《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台北:麦田出版,2007
    63、游胜冠著,《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和发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6
    64、藤井省三著,《台湾文学这一百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
    65、席扬著,《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6、若林正丈,吴密察著,《跨界的台湾史研究》,台北:播种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
    67、袁勇麟著,《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8、林瑞明著,《台湾文学的历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69、戴国辉著,《台湾史研究》,台北:远流出版社,1985
    70、王晓波著,《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
    71、林瑞明著,《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6.
    72、罗宗涛,张双英著,《台湾当代文学研究之探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
    73、丁帆著,《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文学比较史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4、陈映真、曾健民编,《台湾文学问题论议集: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台北,人间出版社,1999
    75、卢建荣著,《台湾后殖民国族认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
    76、郑家建著,《东张西望: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77、汪文顶著,《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 三联书店,2003
    78、陈建忠著,《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79、叶石涛著,《台湾新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社,1987
    80、赵园著,《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1、方孝谦著,《殖民地台湾的认同摸索:从善书到小说的叙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
    82、郝誉翔著,《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光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8年。
    83、李勤岸,陈龙廷主编,《台湾文学的大河:历史、土地与新文化》,高雄:春晖出版社,2009年。
    84、朱立立,刘小新著,《宽容话语与承认的政治:中国现当代文论中的宽容论述及其相关问题》,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
    85、萧阿勤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
    86、邵玉铭,张宝琴,亚弦主编,《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年。
    87、杨照著,《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战后文学史散论》,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年。
    88、陈义芝主编,《台湾现代小说史综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
    89、赵稀方著,《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0、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
    91、[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92、詹明信著,《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3、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
    94、钱永祥主编,《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
    95、朱双一著,《百年台湾文学散点透视》,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9年。
    96、陈芳明著,《台湾新文学史》,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12月修订版。
    97、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林淇瀁,《第七章:“台北的”与“台湾的”——八0年代以降台湾文学的“城乡差距”》,《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1年。
    99、[美]海登·怀特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0、林庆新《从后现代历史小说的指涉问题看有关欧美文论》,收入于申丹,秦海鹰主编《欧美文学论丛》(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01、陈建忠著,《台湾历史小说研究刍议:关于研究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收入于李勤岸、陈龙廷主编,《台湾文学的大河:历史、土地与新文化》,高雄:春晖出版社,2009年。
    102、安妮·怀特海德著,李敏译,《创伤小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04、李永平著,《流浪少年路——期待台湾浪游小说的出现》,收入于《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
    105、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6、柄谷行人著,《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07、廖咸浩著,《最后的乡土之子》,收入于《耳朵游泳》,2002年。
    108、陈建忠、应凤凰、邱贵芬等著,《台湾小说史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
    109、杨照著,《雾与画——战后台湾文学史散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10年。
    110、陈光兴著,《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2006年。
    111、[英]康纳,《后现代文化导论》,唐维敏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12、詹明信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 2001年。
    113、东年著,《深海里能见天日的鱼》,收入《海事》,台北:联合文学,1999年。
    114、许俊雅著,《见树又见林——文学看台湾》,台北:渤海堂,2005年
    11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116、[苏]巴赫金著,《言语体裁问题》,收入于《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7、邱贵芬著,《在地性论述的发展与全球空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收入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
    118、巴赫金著,《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9、姚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0、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1、陈正芳著,《魔幻现实主义在台湾》,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
    122、郁达夫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123、南帆著,《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4、樊洛平著,《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5、刘俊著,《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26、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127、古远清著,《当今台湾文学风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128、郑家建著,《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29、陈昭英著,《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130、林瑞明著,《台湾文学与时代精神:赖和研究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年。
    131、徐进钰、陈光兴编,《异议:台社思想读本(上、下)》,台北:台湾社会 研究杂志社,2008年。
    132、陈光兴著,《文化研究在台湾》,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1、陈惠龄,《“乡土”语境的衍异与增生——九十年代以降台湾乡土小说的书写新貌》,《中外文学》,第39卷,第1期,2010年3月
    2、彭小妍,《文学典律、种族阶级与乡土书写——张我军与台湾新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年3月
    3、萧阿勤著,《民族主义与台湾一九七0年代的“乡土文学”:一个文化(集体)记忆变迁的探讨》,《台湾史研究》,2002.9
    4、袁勇麟著,《低回的魅影——浅谈张爱玲影响下的台湾当代女作家“鬼话”创作》,《扬子江评论》,2006年1期
    5、刘小新、朱立立著,《当代台湾文化思潮观察之一——“传统左翼”的声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期
    6、陈家洋著,《“失焦”的乡土叙事——台湾新世代乡土小说论》,《华文文学》,2009年1月
    7、刘乃慈著,《日常的非常——<流水帐>的抒情乡土与叙事》,《台湾文学学报》第二十期,2012年6月:第99-126页
    8、林载爵著,《本土之前的乡土》,《读书》,2000年11月:第3-11页
    9、陈国伟著,《后1972的华文小说书写——世代与记忆的伦理学》,《联合文学》,2012年5月:第33页
    10、刘小新著,《乡土文学论述新思考》,《福建论坛》,2011年第9期:第89页
    11、杨照著,《为什么会有乡土文学论战:一个政治经济史的解释》,发表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71-72页
    12、宋冬阳著,《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文艺》,1984年第1期
    13、王宏伦著,《怨恨的共同体,台湾》,收入于《思想1:思想的求索》,2006年3月:第26-40页
    14、邱贵芬著,《在地论述的发展与全球空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发表于《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101-103页
    15、陈惠龄著,《“乡土”语境的衍异与增生——九十年代以降台湾乡土小说的书写新貌》,《中外文学》,第39卷,第1期,2010年3月
    16、林积萍,《文学副刊的式微》,刊于《文讯》“九0年代台湾文学现象观察”专题,第182期,2000年12月,第52页
    17、陈英哲,《发现小说家的方法——顶尖文学编辑这么看》,《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331期,第76页
    18、叶石涛,《八0年代作家的橱窗——评“新世代小说大系”》,《文讯》,革新第7期(总号46期),1989年8月,第59-60页
    19、吕煜霖著,《张耀升:当暗影层层逼近》,《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55页
    20、梅家玲著,《发现少年,想像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现代性、启蒙论述与国族想像》,《汉学研究》1999年12月,第249-272页
    21、陈芳明著,《导读/世纪末文学·世纪初台湾》,收入于刘亮雅著《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9-11页
    22、王浩威,《重组的星空!重组的星空?——林耀德的后现代论述》,收入于林水福主编《林耀德与新世代作家文学论——悼念一颗耀眼文学之星的陨灭》,台北市: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7年6月。
    23、颜崑阳著,《世界一个大规模的寓言》,收入于《寓言》,台北:宝瓶文化出版社,2004年。
    24、马翊航著,《伊格言:梦与眼睛与色情》,《联合文学》,2012年5月:第67页
    25、丁允恭著,《王聪威:自由穿行小说‘这边’与‘那边’》,《联合文学》,2012年5月号,第41页
    26、李爽学著,《酣畅淋漓中喜感翩然》,《联合报》,2002年10月28日
    陈芳明主讲“旧乡土与新乡土:台湾写实小说系谱”系列课程,http://www.hfec.org.tw/index.asp
    1、翟忆平著,《90年代以降后乡土小说发展研究》,台湾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
    2、杨孟珠著,《闭锁时空·空白经验——袁哲生小说研究》,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3、梁容菁著,《两代作家的乡土书写:<放生>、<秀才的手表>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2008年。
    4、、林巾力著,《“乡土”的寻索:台湾文学场域中的“乡土”论述研究》,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年2月。
    5、、吴绍微著,《台湾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伟格乡土小说研究》,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2009年7月。
    6、、林昭吟著,《台湾1980年代以降后乡土小说的过度与发展》,台湾静宜大学台湾文学学系,2010年7月。
    7、何京津著,《从“乡土”到“在地”——论90年代以降新世代乡土小说》,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2月。
    8、郑千慈著,《崩解的自我——现代主义、畸零人与战后台湾乡土小说》,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4年。
    《联合报》
    《中国时报》
    《联合文学》
    《中外文学》
    《文讯》
    《台湾研究集刊》
    《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台港文学选刊》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