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主要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生产持续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民经济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亟需进行产业调整。金融危机在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世界主要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为我国参与产业再分工创造了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必须加速产业调整和发展,扩大国内外市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体系具有迫切性,而鉴于财税政策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深远影响,构建和完善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分配无所不包,既有缺位分配,又有越位分配,高度集中统一,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导地位,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核心;财政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制约和支持包含在财政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分析之中,至多在财政收入来源的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和财政分配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分析中显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各自活动的领域和范围,财政活动介入生产领域的实现形式相应也有所变化。目前,财政已经从计划经济运作的核心转型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需要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配置理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地对产业的存量进行有效的转换与调整,对产业的增量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发展,即推动产业调整和发展。
     本文以财税政策为主线,从产业的视角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结构理论、自主创新理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做了文献综述;从财政的视角概括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等。在公共产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十大振兴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特征。本文检视了我国现有产业调整和发展财税政策的不足,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建议。全文由八章组成,约10万字,基本按照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对策建议的路径展开,重点放在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构建上。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本文从产业的视角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其重点是对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自主创新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从财政的视角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述评,主要是对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在产业调整和发展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第三,本文从财税政策的角度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基础进行了综述,分别阐释了财税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最后,对上述文献综述做了一个简要的小结。
     第三章,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财政机理与效应。首先,本文尝试性的界定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其次,本文分析了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机理;最后,本文分析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政效应,即对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环境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指出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及区域间产业分工不合理;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指出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业技术水平落后,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第三,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探讨了资源和环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足,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欠佳。
     第五章,财政政策变迁与产业调整和发展。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变迁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改革开放中期(1992-2003),科学发展新时期(2004-20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2008-),并就各阶段财政政策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六章,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障碍;其次,本文分别分析了我国现有财税政策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障碍性因素。
     第七章,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依据经济发展历史背景和国情,分别制定了富有成效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其中,美国“锈带复兴”成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示范;日本制定了系统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决策和实施机制科学合理;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扶持战略性产业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方面的成效显著。美日韩在产业调整和发展方面的相关举措,为中国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八章,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完善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调控机制角度提出相关建议,防止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的失效;其次,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仅要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第三,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第四,本文提出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构建可持续发展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和税收政策体系;第五,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主张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通过对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性文件和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科学界定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系统阐述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等内容。其中,将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如下:为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通过实施一定政策扶持措施,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经济活动。
     二是根据经济再生产理论、政府功能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完善了公共财政介入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与产业发展的一般关系出发,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理论,探究了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所涉及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特征。揭示了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了产业调整和发展对于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以及产业发展各阶段的财政效应。
     三是系统的梳理了制约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财税政策障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建议。特别是,主张不仅要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张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然,由于本文可供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十分有限,且本人理论研究水平尚有较大程度的不足,导致本文尚存在不少局限。一是本文对财政介入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囿于现有文献相对较少,阐述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本文着力于分析和构建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不足。三是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但相关政策尚有待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尚难以断定。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2008, the major domestic industry was hit by sharp contraction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production continued to decline, economic downtur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s weak, which is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we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current favorabl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ation, considering the far-reaching effects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on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build and improve fiscal policy of the propulsion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is undoubtedly a reasonable choice.
     In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period, the fiscal allocation is all-encompassing, both the absence and offside of allocation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o define the field and scope of their activiti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Firstly, make 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industry's perspective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y, the theor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Secondly, make a theory summary, such as public goods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thesis targeted fiscal and tax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Chapter1: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innovation and defect.
     Chapter2:The literature review. Firstly, this chapter focu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industry perspective by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y innovation theory,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Secondly, this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fiscal perspective by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ory. Thirdly,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the fiscal policy i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mprove industrial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last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3:The concept, fisal system and effec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Firstly, this paper attempt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content, target and the main task of the policy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scal effect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Chapters4:The China's environmental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ree irrational industrial in China, point th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division. Secondly,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insufficient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Thir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 the constraints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poor market environ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Chapter5:Fiscal policy vicissitude and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Fiscal polic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1978-1991), the mid-term of reform and opening (1992-2003),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2004-2008)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2008-). This thesis respectivel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fiscal policy on the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Chapter6:The problem of the fiscal and tax policy in China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obstacles of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rrier factors of the existing fiscal policy in China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hapter7: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S.A, Japan, South Korea, mak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policies. U.S.A wa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Japan has formulated a system of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policy; Korea supported the response to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Chapter8:Policy suggestions. Firstly, this thesis mak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o prevent the failure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policy. Second are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rdly, the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y. Fourthly, the paper proposes a fiscal recommenda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Lastl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iscal and tax polic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Firstly,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exactly.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generalize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and reveal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ement. Thirdly, this paper systemic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f fiscal and taxation to restructure and develope the industry.
     Of course, this paper is still many limitations. Firstly this paper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Secondly, relevant policies remain to be the test of practice.
引文
① 袁铁成.《最新世界环境可持续指数出炉中国位居第133位》.《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28日.
    ② 资料来源:http://www.sts.org.cn/zlhb/2010/hb3.1.htm.
    ③ 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2020年我国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第4稿)》.2010年5月25日.
    ④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
    ⑤ 王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国际比较》.《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8期.
    ① Colin Clark.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Maemillan,1940.
    ② 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1971.
    ①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霍夫曼.《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 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⑤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① 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②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③ 程艳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①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87.
    ② 孙宁、胡汉辉.《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④ OECD.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Paris:OECD,1991.
    ⑤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2.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① Michael J.Nowak, Charles 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Research Policy 2000(29).
    ② Ma Yunze. A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CEED 2010, Vol.5,2011.
    ③ 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④ 田敏、杨进.《信息经济时代新兴产业熵变条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① 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8第5期.
    ② MichaelLyons and Louise Ingersoll.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Photocopy, Bargaining in the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65(2).
    ③ Jeffrey L. Funk. The Origins of New Industry:The Cas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03.
    ④ 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理论导刊》2004年第2期.
    ⑤ 程巍、郎丽.《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兴产业的思考》.《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2期.
    ⑥ 韩冰、邹婷.《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新财经(理论版)》2010年第8期.
    ⑦ 亚太总裁协会.《2010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0-ll/12/content_21331057.htm.
    ① 袁晓娜.《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逆向选择效应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② 许廷星、陈显昭.《社会主义财政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① 王淑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33期.
    ②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② 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① 陈昭锋、徐国祥.《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制度创新功能》.《求实》2002年第6期.
    ② 李义平.《建创新型国家应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人民日报》2006年10月4日.
    ③ 舒建玲.《应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经济师》2002年11期.
    ④ Paul A 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ume 36,Issue 4(Nov.,1954).
    ①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是在前苏联瓦良格号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改造而成的,不算自行建造完成。
    ① 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2年第6期.
    ② 刘蓉.《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与优化思路》.《税务研究》2005年第11期.
    ① 张海星、许芬.《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财税扶持政策》.《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 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③ 吴秀波.《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工具选拔》.《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2期.
    ④ 张桂玲、左浩泄.《对中国现行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归纳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3期.
    ⑤ 李丽青、师萍、曾观群.《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① 谭韵.《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机制》.《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
    ② 蔡秀云.《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可持续发展》.《财政研究》1998年第10期.
    ③ 吴娇.《刍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财政研究》2000年第9期.
    ④ 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求是》2005年第16期.
    ① 郑云虹、武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经济纵横》2003年第10期.
    ② 解振华.《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5期.
    ③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年第12期.
    ① 杨林、马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①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 资料来源:http://wiki.mbalib.com/wiki/%E9%AB%98%E6%8A%80%E6%9C%AF%E4%BA%A7%E4%B8%9A%E5%8C%96.
    ①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② 贾康、阎坤.《中国财政:转轨与变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①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2期.
    ② 韩立华、刘幸.《建立健全衰退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探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
    ① 刘溶沧.《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工信部联科[2009]232号).
    ③ 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④ 李平、孙灵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 张爱辉.《论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时代经贸》2008年第12期.
    ① 赵霞.《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23日.
    ① 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②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①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① 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2日.
    ①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① 卢伟、邓集林.《对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中国商界》2008年第5期.
    ② 聪慧网.《世界钢材市场分析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http://info.wujin.hc360.com/2012/05/311114515239.shtml.
    ③ 李伟.《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9期.
    ① 周克清、刘海二、刘姁姁.《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11年第7期.
    ① 新华网.《中国未来15年目标:力图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9日.
    ② 人民网(经济观察版).《九大问题挑战“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9日.
    ① 王琳.《美国2011财政年度预算案继续增加对科技研发及关键技术的投入》http://www.sxinfo.net:8080/kjxxw/article.do?curMenu=9&childMenu=5&articleId=23489.
    ② 邢雨珍.《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博弈分析》.《企业导报》2009年第8期.
    ① 汪时锋.《近7000亿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增两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1日.
    ② 邓智尤.《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阻力与对策》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083701.htm.
    ③ 新浪网.《立项时方向错误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主因》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0-24/181621341927.shtml.
    ① 宫小全、郭启兴.《关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高科技与产业化》.2000年第5期.
    ② 曾智泽.《全面提升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思路》.《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6期.
    ① 韩小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②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科技产业》2006年第5期.
    ① 高莉《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3期.
    ② 王金照、王金石.《工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国研网.
    ①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② 李盛霖.《中国的资源形势和发展政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第5期.
    ③ 蓝虹、胡树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 曾胜.《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
    ① 刘晓华.《中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经纬》2000年第3期.
    ② 曾智泽.《全面提升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思路》.《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6期.
    ③ 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月22日.
    ④ 新京报.《中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超美国人均能耗低于发达国家》.2012年5月12日.
    ⑤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年4月.
    ① 李新彦、赵永新.《环境新闻工作者肩负起环境卫士的使命》.《人民日报》2004年12月9日.
    ② 中国新闻网.《林业局: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2011年1月4日.
    ③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① 陶勇.《京都议定书今日生效,中国经济将受到影响》.法制早报2005年2月16日.
    ②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7期.
    ① 王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国际比较》.《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18期.
    ② 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3期.
    ① 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3期.
    ① 刘飞鹏.《区域财政政策研究》.《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① 聂永泰.《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取向》.《财政研究》1991年第9期.
    ① 左敏、黄磊.《中国现行财政政策手段操作与政策目标的矛盾及调整》.《财经论丛》1990年第2期.
    ② 王玉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的财政政策构想》.《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0年第2期.
    ③ 刘飞鹏.《区域财政政策研究》.《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① 胡燕京.《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② 郭伦德.《中国经济转轨阶段财政政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③ 刘立峰.《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浅析》.《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① 丛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34期.
    ② 欧阳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① 李颖、梁军.《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② 贾康.《1998年以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及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
    ① 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3期.
    ② 袁朝霞.《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比较分析及思考》.《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① 刘立峰.《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浅析》.《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① 杨良初.《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4期.
    ① 杜平.《关于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财政研究》2006年第11期.
    ② 资料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5/07/14148_127020205.shtml.
    ① 资料来源:http://news.163.com/12/0601/09/82TEQSQD00012Q9L.html.
    ① 丁淑芳.《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① 姒建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② 姒建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① 周克清、刘海二、吴碧英.《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① 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②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
    ③ 刘金科.《新时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71期.
    ① 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 傅向升.《中国科技进步的现状与建议》.《现代化工》2000年第10期.
    ① 岳树民、孟庆涌.《构建税收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税务研究》2006年第6期.
    ① 张爱辉.《论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时代经贸》2008年第12期.
    ① 李晓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中国政府采购》2009年第7期.
    ② 资料来源:http://news.hexun.com/2011-05-05/129329869.html.
    ① 逯元堂、苏明、吴舜泽、王金南、朱建华.《加快构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财政研究》2009年3期.
    ② 逯元堂、苏明、吴舜泽、王金南、朱建华.《加快构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财政研究》2009年3期.
    ① 彭春凝.《论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② 崔学贤.《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③ 谭韵.《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机制》.《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
    ① 谭韵.《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机制》.《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
    ① 曲军.《面向循环经济的消费税改革思考》.《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年第12期.
    ① 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① 吉林省委财经办课题组.《从美国“锈带复兴”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纵横》2005年第7期.
    ① 张文魁.《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演变》.《经济科学》1990年第4期.
    ② 邱竟.《日本产业技术政策》.《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5期.
    ① 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① 张文魁.《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演变》.《经济科学》1990年第4期.
    ② 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① 邓曾甲、陈敖翔.《日本产业振兴法的发展与海南立法》.《海南人大》.2003年第12期.
    ② 廖长友、程敏.《日本产业政策实践及其有效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① 邓曾甲、陈敖翔.《日本产业振兴法的发展与海南立法》.《海南人大》2003年第12期.
    ② 素昆.《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日本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赵英、于丽文、李薇.《日本“入关”前后的产业振兴与保护政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② 任玲.《日本地区振兴政策对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3期.
    ① 夏晓君、刘冬升.《韩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现代管理科学》2001年第4期.
    ② 朱灏.《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① 李思一.《韩国产业技术发展的道路》.《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6期.
    ① 朱灏.《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① 朱湖根.《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① 潘勇辉.《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
    ① 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3/25/content 11069528.htm.
    ② 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2第8期.
    ① 《关于下达2012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159号).
    ② 财建(2011)180号.
    ① 郭春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改革报》2009年04月17日.
    ② 周克清、刘海二、刘姁姁.《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11年第7期
    ① 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2第8期.
    ② 苑新丽、任东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选择》.《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11期.
    ① 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① 李平、孙灵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 Ben R. Martin. Technology Foresight:A Review of Recent Government Exercises. Sci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Review.1996, (17)
    ① 张爱辉.《论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时代经贸》2008年第12期.
    ①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工信部联科[2009]232号).
    ② 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 逯元堂、苏明、吴舜泽、王金南、朱建华.《加快构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财政研究》2009年3期.
    ①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范社民、李少民.《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1期.
    ① 杨荣学.《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机制》.《财政研究》2002年第12期.
    ① 陈少强.《发达国家环境税考察及其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8期.
    ② 范社民、李少民.《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1期.
    ① 罗妙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①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②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③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年第12期.
    ① 杨林、马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②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年第12期
    ③ 徐祖跃、彭骥鸣、胡学奎.《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制度》.《税务研究》2012年第6期.
    ① 王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个人所得税设计》.《税务研究》2012年第6期.
    1. Ben R. Martin. Technology Foresight:A Review of Recent Government Exercises. Science, Technology, Industry Review.1996, (17)
    2. Colin Clark.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 Maemillan,1940.
    3. Carlota Perez. The Double Bubbl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Vol.33, No.4.
    4. 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W.W.Norton & Company,New York,London,1998.
    5. Gemser.G, Wijnberg.N.M. Effect of Reputational Sanctions on the Competitive Imitation of Design Innovations.Organization Studies,2001 (4).
    6. Jeffrey L. Funk. The Origins of New Industry:The Cas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03.
    7. Jorgenson Dale W..Econometric Studies of Investment Behavior: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1.
    8. Kotabe.M. Corporate Product Polic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uropean and Japanese Multinational:An Empir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4)
    9. Ma Yunze. A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CEED 2010, Vol.5,2011.
    10. OECD.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Paris:OECD,1991.
    U.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1971.
    12. Teece.D.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isk Reduction.[J]. Journal of the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7 (1)
    13.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 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87.
    14.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2.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5.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6.安体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安体富、王海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8.蔡秀云.《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可持续发展》.《财政研究》1998年第10期.
    19.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1.陈淮.《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产业振兴》.《经济论坛》1996年第4期.
    22.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理论导刊》2004年第2期.
    23.陈乐天.《资源重组:上海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的振兴之路》.《财经研究》1997年第6期.
    24.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5.陈少强.《发达国家环境税考察及其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8期.
    26.陈昭锋、徐国祥.《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制度创新功能》.《求实》2002年第6期.
    27.程艳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8.丛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前瞻》.《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34期.
    29.崔学贤.《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30.杜平.《关于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财政研究》2006年第11期.
    31.丁淑芳.《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2.邓曾甲、陈敖翔.《日本产业振兴法的发展与海南立法》.《海南人大》2003年第12期.
    33.范社民、李少民.《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1期.
    3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傅向升.《中国科技进步的现状与建议》.《现代化工》2000年第10期.
    36.高莉.《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3期.
    37.高峰、唐家龙.《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期.
    38.宫小全、郭启兴.《关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高科技与产业化》2000年第5期.
    39.郭春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改革报》2009年4月17日.
    40.郭伦德.《中国经济转轨阶段财政政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41.韩小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2.韩立华、刘幸.《建立健全衰退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探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
    43.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44.霍夫曼.《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6.侯光文、王学定、柏凌.《兰州新兴产业的因子分析选择及发展途径研究》.《社科纵横》2005年第8期.
    47.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8第5期.
    48.胡燕京.《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9.付志宇.《“扩权强县”后完善地方财政关系的思考——以四川为例》.《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第2期.
    50.吉林省委财经办课题组.《从美国“锈带复兴”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纵横》2005年第7期.
    51.贾康.《1998年以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及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2.贾康、阎坤.《中国财政:转轨与变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53.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54.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7期.
    55.蒋南平、黄方正.《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56.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57.蓝虹、胡树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8.李平、孙灵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研究》2007年第4期.
    59.李思一.《韩国产业技术发展的道路》.《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6期.
    60.李颖、梁军.《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61.李晓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需要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中国政府采购》2009年第7期.
    62.李伟.《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9期.
    63.李新彦、赵永新.《环境新闻工作者肩负起环境卫士的使命》.《人民日报》2004年12月9日.
    64.李丽青、师萍、曾观群.《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65.李盛霖.《中国的资源形势和发展政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第5期.
    66.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廖长友、程敏.《日本产业政策实践及其有效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69.刘邦驰.《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使命》.《经济学家》2007年第9期.
    70.刘飞鹏.《区域财政政策研究》.《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71.刘金科.《新时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71期.
    72.刘军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3.刘立峰.《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浅析》.《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74.刘晓华.《中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经纬》2000年第3期.
    75.刘蓉.《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与优化思路》.《税务研究》2005年第11期.
    76.刘溶沧.《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7.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78.刘洪昌、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79.刘文烈.《从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过程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应有选择》.《经济科学》1991年第3期.
    80.逯元堂、苏明、吴舜泽、王金南、朱建华.《加快构建环境保护财政制度体系》.《财政研究》2009年3期.
    81.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2.卢伟、邓集林.《对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中国商界》2008年第5期.
    83.罗妙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84.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求是》2005年第16期.
    85.马骁.《消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策略—基于政治支持差异假设的探视》.《经济学家》2011年第1期.
    86.聂永泰.《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取向》.《财政研究》1991年第9期.
    87.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2020年我国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第4稿)》.2010年5月25日.
    88.潘勇辉.《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
    89.潘悦.《东亚计算机产业振兴之路》.《开放导报》2000年第12期.
    90.彭春凝.《论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91.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2.欧阳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4.邱竟.《日本产业技术政策》.《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5期.
    95.曲军.《面向循环经济的消费税改革思考》.《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
    96.任玲.《日本地区振兴政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3期.
    97.姒建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98.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99.素昆.《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日本研究》2004年第1期.
    100.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2第8期.
    101.孙宁、胡汉辉.《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谭韵.《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机制》.《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
    103.陶卫忠.《试析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本的<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从政治、经济史等角度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
    104.田敏、杨进.《信息经济时代新兴产业熵变条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105.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106.王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个人所得税设计》.《税务研究》2012年第6期.
    107.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08.王国清、赵红超.《财政与社会再生产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109.王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国际比较》.《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18期.
    110.王玉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的财政政策构想》.《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0年第2期.
    111.王淑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33期.
    112.王欣靖、继鹏.《信息产业振兴的启动机制》.《情报杂志》1997年第5期.
    113.魏后凯.《东北振兴政策的效果评价及调整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114.温桂荣.《关于1998-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评价与思考》.《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15.吴婷.《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五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6.吴娇.《刍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调控》.《财政研究》2000年第9期.
    117.吴秀波.《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工具选拔》.《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2期.
    118.夏晓君、刘冬升.《韩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现代管理科学》2001年第4期.
    119.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年第12期.
    120.邢雨珍.《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博弈分析》.《企业导报》2009年第8期.
    12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22.解振华.《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5期.
    123.徐祖跃、彭骥鸣、胡学奎.《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制度》.《税务研究》2012年第6期.
    124.许廷星、陈显昭.《社会主义财政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25.杨良初.《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4期.
    126.杨林、马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27.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8.杨荣学.《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机制》.《财政研究》2002年第12期.
    129.尹音频.《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实现公开、公平、高效采购的制度基础》《财政监督》2011年第9期.
    130.于刚.《东北振兴战略国际研讨会综述》.《辽宁经济》2004年第1期.
    131.苑新丽、任东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选择》.《地方财政研究》 2008年第11期.
    132.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33.袁朝霞.《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比较分析及思考》.《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134.袁铁成.《最新世界环境可持续指数出炉中国位居第133位》.《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28日.
    135.岳树民、孟庆涌.《构建税收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税务研究》2006年第6期.
    136.曾智泽.《全面提升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思路》.《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6期.
    137.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3期.
    138.曾胜.《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
    139.张爱辉.《论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时代经贸》2008年第12期.
    140.张文魁.《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演变》.《经济科学》1990年第4期.
    141.张海星、许芬.《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财税扶持政策》.《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0期.
    142.张桂玲、左浩泄.《对中国现行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归纳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3期.
    143.赵英、于丽文、李薇.《日本“入关”前后的产业振兴与保护政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144.赵夫增.《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国家高新区的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5期.
    145.赵霞.《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23日.
    146.郑云虹、武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经济纵横》2003年第10期.
    147.钟培武.《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与投资变动研究》.《辽宁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7).
    148.周大成、常丽.《东北振兴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9期.
    149.周克清、刘海二、刘姁姁.《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11年第7期.
    150.周克清、刘海二、吴碧英.《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15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2.周小林.《公共财政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山东经济》2009年第3期.
    153.朱灏.《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154.朱湖根.《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155.朱明熙.《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共品定义的质疑》.《财政研究》2005年第12期.
    156.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
    157.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2期.
    158.左敏、黄磊.《中国现行财政政策手段操作与政策目标的矛盾及调整》.《财经论丛》1990年第2期.
    159.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