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体系积累周期的比较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7年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重新激活了学术界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讨论。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的学术交锋中,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在对危机根源解释上的闪烁其辞引发了自身的“理论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周期理论的价值得以再次彰显,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强调金融化在触发当前危机中的核心作用;部分学者甚至由此断定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实地看,金融化的确构成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乔万尼·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详尽的历史梳理来看,金融扩张并不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是自世界资本主义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萌芽以来,不断地周期性重现的现象。阿瑞吉进一步地将这种周期性现象进行理论化的解读,构建起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以资本积累为中心,体系规模的资本积累进程则由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核心地位的国家(政府)及企业所组成的综合体所推动。每一个周期按资本积累方式和积累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阶段都将发生显著的危机。具体而言,在物质扩张的结束阶段,将发生一次“信号危机”。信号危机的爆发表明贸易和生产领域已经不能将资本积累进程继续向前推进,因而积累的主要方式从剥削式积累向剥夺式积累转化,资本活动的主要领域从物质扩张向金融扩张转化。这种转化,一方面使现有的积累中心能够把对自身霸权形成挑战的竞争加剧的负担,转嫁到国内外从属群体的身上,从而延续了当时的积累周期;但另一方面,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当时积累体系矛盾的解诀,只是延缓和恶化,其结果就是在金融扩张的结束阶段爆发当时积累周期的“临终危机”。这一危机与“信号危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将导致当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秩序的崩溃。体系秩序的重建要求体系结构和权力分配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形成新的积累中心、体系秩序和积累机制。正是通过这种前后相继的体系积累周期,资本主义从中世纪末期在西欧萌芽以来,已经延续了5个多世纪。因此,要对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矛盾总爆发的危机作出透彻的理解,就必须从历史和体系的层面来展开;并且分析的范围也将超越单纯的经济层面,涉及政治和经济及其他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
     因而,在本文的写作框架中,当前的危机、甚至危机本身就成为一个切入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相应地转换为以体系积累周期为中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历史进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当前危机根源的探讨则包含在了周期分析之中。作者期待这样一种分析路径在揭示危机的动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其收益能够更甚于对某一次危机单独展开的分析,也期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周期理论中增加一种新的视角。
     围绕上述内容,本文主要按照以下两条逻辑线索展开:一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各周期中,资本逻辑-领土逻辑(或者经济逻辑-政治逻辑)在不同阶段的融合、冲突与矛盾关系。通过这种辩证的互动,在每一个体系积累周期中都形成了特定的积累中心及其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和企业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而非单纯的资本主义企业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最终使之从西欧之一隅发展为一种全球性的存在。在论文的第3章中,我们对历史资本主义前三大体系积累周期中各自形成的这种综合体及其积累战略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其演变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揭示;通过这一过程,资本逻辑(资本权力)逐渐地凌驾于政治逻辑(国家权力)之上,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转化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张的工具。而在本文的最后两章中则将这种分析运用于对美国和中国积累体制的分析,并着重指出了中国积累体制的独特性。
     另一条逻辑线索以资本积累为中心展开,也是本文对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中缺失环节所做的理论补充。虽然阿瑞吉的资本积累理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但其理论体系却更多地受主要作为历史学家的布罗代尔的启发。因此,在阿瑞吉对资本积累的相关分析中,其深度和力度都出现了倒退。在涉及到体系内跨国家的资本转移时,主要通过论证资本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来解释,与沃勒斯坦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三层次模型比较起来都显得薄弱。对于不同阶段资本积累机制、积累方式的变化和积累中心的转移如何实现等缺乏系统的分析。在本文的第4章中,我们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对体系积累周期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积累方式、积累机制,以及从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移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
     本文将资本积累划分为剥削式积累和剥夺式积累两大类,其中剥削式积累又分为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国内剥削和主要通过不平等交换进行的国际剥削两种。它们构成了英国体系积累周期及之后物质扩张阶段最主要的积累方式。对于国内剥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依附论,尤其是伊曼纽尔、阿明和弗兰克等学者则对国际剥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在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不平等交换的数理模型,在更一般化的条件下讨论了外围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向中心国家进行的剩余转移。阿瑞吉的体系积累周期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体系积累周期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但不能很好地解释体系向外部的扩张。我们的理论补充则较好地解释了这种扩张的机制。在第4章中,还通过对金融资本变化多端的行为的分析,实现了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与新熊彼特长波理论的协调。一方面弥补了体系积累周期理论对技术进步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新熊彼特长波理论的适用范围。在该章的其余部分,则讨论了建立在武力和殖民主义基础上的剥夺式积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这类剥夺式积累被称为“原始积累”,具有资本主义“史前史”的性质,但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始终的。
     第5章集中于对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考察,是前述两条逻辑线索的进一步展开。在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时,着重强调了金融化剥夺机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与现有多数针对当前危机的研究成果不同,我们坚持,在对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必须从体系和历史的角度来展开,对金融化进行解读时也同样如此。在本章的最后,依据金融剥夺的不可持续性得出了当前危机很可能是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临终危机”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章则聚焦于对中国崛起以及世界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上。它以中国为中心,但却是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置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之下而得以展开。一方面,我们希望从这种视角出发,能够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审视这个国家,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现代世界体系30多年后的成败得失。既强调中国资本积累进程中有别于西方资本积累的内在特性;也分析了中国在与世界体系发生联系时其积累体制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由之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相关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阿瑞吉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改变当前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机制而走向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格局的关键性力量。在文章的结束部分,我们将回到这一命题,但与阿瑞吉不同的是,本文提供了一种建立在区域化基础上的世界体系来作为对当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的替代,以响应其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体系的倡议。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Subprime Crisis in2007, revived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Unlike in the past, in this academic exchange,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s caused theory crisis on itself resulting from evasive issues when it was applied to explain the source of crisis. As a result, the crisis and cycle theory of Marxism was again shown great value, and a lot of research findings which were of great innovative value and theoretical consequences emerged. Most of these research shared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at emphasized the key role of financialization in current crisis. Some scholars even concluded that the capitalism had entered a new stage, namel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onopoly capitalism.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financialization indeed demonstrated marked features of global capital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20th century. However, from the World System of Marxism, especially from the views of Giovanni Arrighi, the financial expansion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new stage of capitalism, but a constant and periodic recurrence since the capitalist sprout in late medieval Europe. Giovanni Arrighi further expounded the periodic recurrence and 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systemic Accumulation Cycles(SCA) of capitalism, which constitut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article.
     The theory of SCA focused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systemic capital accumulation was pushed forward by the alliance of core countries (or governments) and it's enterprises. Each cycl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modes and sourc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namely material expansion stage and financial expansion stage, In addition, the whole system would occur serious crisis at the end of each stage. Specifically, a signal crisis would occur at the end of material expansion. The signal crisis indicates that capital accumulation could not be moved forward continuously by trading and production, which caused the main, way of accumulation to change from exploitative accumulation to depriving accumulation. Therefore, on one hand, the change could make current accumulation centrality transfer the burden, given by the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on challenging its hegemony,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subordinate groups, resulting in a continuation of present accumulation cycl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hange was not a solution, but a delay and deteriora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of present accumul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the terminal crisis of accumulation cycle would occurred at the end of financial expansion stage. This crisis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signal crisis, it would lead to collapse of world system. The re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rder requires a worldwide reconstruction of system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powers so as to form a new accumulation centre, system order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t is by this successive system accumulation cycle that capitalism has lasted for over five centuries since it emerged in Western Europe in Middle Ages. Consequently, In orde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sis owing to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exp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system first. Moreover, the analysis will have to go beyond the range of economy, and involve factors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history.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crisis, the major subject of the article is changed to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ystem focused on the SACs. The author expected this way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in revealing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risis than analyzing a certain crisis separately.
     Concentrating on the above, the thesis would be organized following two logic clues. One is the relation of capital logic and territory logic when they reconciled, conflicted, and contradicted with each other in each SAC. By this kind of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a specific accumulation center and a complex were formed. The complex,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played a leading role, was not the capitalist enterprises drove capitalism to expand globally.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would briefly summarize the first three system accumulation cycles of historical capitalism, and reveal its logic of evolution. Through this process, the capital logic is gradually outweighing political logic to ultimately convert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to tools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capitalist expansion. In the last two chapters, we apply this analysis in explaining accumulation system in America and China, and especially point out the uniqueness of China's accumulation system.
     The other logic clue centers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lthough Arrighi's theor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had profound Marxist base, his theory was mostly inspired by Fernand Braudel, a historian, and therefore, retrogression was found in the depth and strength of analysis made by him. For instance, when relating to transnational capital transfer within system, he explained it mostly by proving flexi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of capital, which made it less convincing compared with Immanuel Wallerstein's Three Hierarchical Model. It did not give sufficient analysi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change of accumulation means in different periods,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improve analysis on means and mechanism of accumulation which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ach period, and the change of accumulation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 the article. They are exploitative and depriving accumulation. Exploitative accumulation consists of domestic exploi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wage-labor and international exploitative that is conducted on unequal exchange. They are the major accumulation means in material expansion period. Marx has given a detailed analysis on domestic exploitation in Capital. In the Theory of Dependency, some scholars as Emmanuel、Armin and Frank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exploi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equal exchange, the writer built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to discuss how the periphery countries transferred surplus to central countries by unequal exchange under general condition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American systemic accumulation cycle. When analyzing the source of curr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depriving system. The thesis insists that we should carry 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and history when analyzing the natur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rrent crisi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urrent crisis is probably the terminal crisis in American systemic accumulation cycle.
     The last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analysis of China's rise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ystem. Although it focuses on China, it gives a picture of how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under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capitalist world system. By understanding that perspective, the writer hopes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view of the country on what it achieved and lost during past thirty years since it actively joined in modern world system.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in Chinn's capital accumulation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ofound changes Chinn's capital accumulation system experienced, great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related problems after joining world system. China has becom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unit and insists developing socialist system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founded for over sixty years an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over thirty years. Since1990s, East Asia, with China as the centre,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ost vigorous economic area. Arrighi regarded China's rise up as the key factor that changed current unequal capitalist accumulation mechanism to a more equitable world order. In the ending part of the paper, we will come back to this topic, but unlike Arrighi, we replace current unequal world system with the one established on regionalization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proposal of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equitable world system.
引文
① Eric Hobsbawm.The Age of Extre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1914-1991. New York:Vintage,1994:9-10.
    ② Eric Hobsbawm.The Age of Extre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1914-1991. New York:Vintage,1994:7.
    ③ Eric Hobsbawm.The Age of Extre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1914-1991. New York:Vintage,1994:558-559.
    ④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① Joseph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54:61.
    ②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9.
    ② 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8,(4).
    ① 国内对于Giovanni Arrighi的翻译非常的不统一,在《漫长的20世纪》被译为杰奥瓦尼·阿瑞基,在《亚当·斯密在北京》中被译为乔万尼·阿里吉,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中又被译为乔万尼·阿瑞吉。本文在行文中统一使用乔万尼·阿瑞吉这一译法,但在直接应用和标注时候遵从原书中文译者的译法。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前言与致谢.
    ③ 汤姆·雷弗.乔万尼·阿瑞吉——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④ 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时间起点上,世界体系理论各主要作者的意见并不统一。阿瑞吉与沃勒斯坦之间就存在分析。阿瑞吉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并非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内陆,而是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在当时,通过资本主义(热那亚资本)和封建国家(西班牙霸权)之间的结盟,世界体系进行了区域性的预演。
    ① 汤姆·雷弗.乔万尼·阿瑞吉——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黄平,路爱国,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82.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5.
    ② 约翰·B·福斯特,弗雷德·马格多夫.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M].//刘元琪.资本主义金融化与国际经济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① 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金融全球化(代序)[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② 约翰·B·福斯特,弗雷德·马格多夫.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M]//刘元琪.资本主义金融化与国际经济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7.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的研究报告《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载于《中国经济研究报 告》,2008年8月5日,第69、第70期)即持此种观点。该报告认为,在2001年初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次贷规模的迅速增加。而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在2004年6月起开始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与房屋贷款利率,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同时也严重打压了房价。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① 赵磊.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② Attewell P.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Since the Sixties: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alysis[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4:193-196.
    ①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7.
    ② 胡代光,魏埙.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327-328.
    ③ 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303.
    ④ 汤在新.《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538.
    ⑤ 刘明远.从“六册结构”体系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结构[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1).
    ① 亨利希.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1).
    ②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③ 胡寄窗在其文集中就曾有过类似的表述,认为危机这一概念已经没有必要,“如果必须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那就称之为周期理论也较危机理论更加接近现实”。参见《胡寄窗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96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
    ② 张彤玉先生在论及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与非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差异时,主要就是从方法论角度展开的。他指出,虽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经济哲学观并不一致,但通常都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倾向。在将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自然永恒制度的前提下,切断了危机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而诉诸于自然、政治、技术、心理、人性等经济体系外部因素。参见张彤玉.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7,(5).
    ③ 在危机理论上,李嘉图是萨伊“无危机论”的积极支持者。李嘉图完全认同萨伊定律所假设的恒定的经济均衡关系的存在以及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设定。同时,李嘉图将萨伊定律运用于开放经济背景下,他认为不仅在封闭的国内经济条件下萨伊定律会发挥作用,在开放状态下也仍将如此。由此,李嘉图不但否认了国内危机的必然性,也将发生世界市场危机的必然性一笔勾销。李嘉图的这一支持对萨伊定律能够成为庸俗经济学的主要信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仅仅因为李嘉图的显赫名声,人们就不敢轻易否定萨伊定律。可参见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10.
    ① 张彤玉.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7,(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1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④ Clarke S. Marx's Theory of Crisis[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4.280.
    ①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9-3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①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99.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④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0.
    ① 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多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107.
    ①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6-238.
    ②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1.
    ①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① Anthony Brewer.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A Critical Survey.[M].1980:129; Andrew C. Janos. Politics and Paradigms:Changing Theories of Change in Social Scienc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76; George Reizer,Sociological Theory[M]. Mc Graw Hill:1996:307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则通常直接使用“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对于世界体系理论源流的详细介绍,可参阅江华著《世界体系理论研究》、王正毅著《世界体系与中国》以及香农(Thomas R. Shannon)的《世界体系观导论》。
    ② 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34.
    ③ 可参见梁树发等.冷战结束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A]//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1.
    ①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3-5.
    ②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③ 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沃勒斯坦的学说为切入点[M].重庆出版社,2011.
    ④ 张广智.范式与重建[M].//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序言.上海三联书店,2007:3-4.
    ① 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
    ②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M].上海三联书店,2007:35.
    ① 在普里高津的分类上,热力学时间和耗散结构时间(演化时间)称为“第二时间/内部时间”,它不是均匀流逝的,而是随机的、不可逆和复杂的。
    ② 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6.
    ①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13.
    ② 在沃勒斯坦的著作中,现代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者常常不加区分地使用,有时还使用历史资本主义的表述方式。在本文中我们也采取这种处理方法,赋予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样的意义,同时为行为方便,又时也使用历史资本主义的表述。
    ③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
    ① 国内学者王正毅、江华、吴苑华等先后对(现代)世界体系做了归纳。王正毅的定义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具有单一的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在其后对世界体系的三个假设和六个特征的分析中部分涉及了我们定义中的内容。(参见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2-75.)江华没有提出自己的现代世界体系概念,而是援引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第12页中的那段表述,强调了这一体系在经济上是单一的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多元化。(参见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8:71-77.)吴苑华认为“世界体系是指外在一致而内在迥异且被制度化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要素构成的经济体,而是由多重‘亚体系’构成的,包括亚经济体系、亚国家间体系和亚文明体系。其中亚经济体系是世界体系的基础,而世界体系也是历史体系或社会体系”。(参见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沃勒斯坦的学说为切入点[M].重庆出版社,2011:77.)
    ①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
    ② 吴苑华通过对沃勒斯坦相关著作的整理,将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归结为四个方面:秩序性结构(中心-半边缘-边缘)、亚体系结构(经济-政治-文化)、过程性结构(产生-发展-衰退)和成分性结构(公民-种族-民族-阶级-国家)。参见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80-85页。
    ③ 国内有学者认为,传统帝国主义论主要有两种范式:霍布森——列宁范式和熊彼特范式。前者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后者坚持帝国主义自古有之,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关系。而沃勒斯坦在批评上述两种范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帝国主义范式实际上是对霍布森-列宁范式的变体,从而将帝国主义由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引申为一个方面,成为一种政策。参见周莹.三种范式还是一种范式——评沃勒斯坦对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的批评与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4,(6).在周莹的视野中,没有涉及到卢森堡帝国主义论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的缺失。从世界体系的结构上看,沃勒斯坦受卢森堡帝国主义论的影响可能更甚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陈其人先生认为,卢森堡是第一位提出世界体系概念的人。
    ①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路爱国,丁浩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
    ② 罗莎·罗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9:91.
    ③ 罗莎·罗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9:283-284.
    ④ 布迪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66.
    ⑤ 与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吴苑华认为卢森堡的世界体系是一个同质的世界,她看到了它的整体性而忽略了它的复杂性。(参见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沃勒斯坦的学说为切入点[M].重庆出版社,2011:86-87.)卢森堡明确地将世界经济分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两部分,二者共同的容 纳于同一体系之下,其动态则是前者对于后者不断的扩张。既然有此划分,那么我们很难明白为什么吴苑华先生会得出卢森堡的世界体系是一个同质化的世界。沃勒斯坦认同卢森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非资本主义领域的扩张,但不赞同其将世界经济分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两个部分。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3.
    ①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3-125.
    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4.
    ②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87.
    ③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6.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3-54.
    ① 江华.沃勒斯坦的资本积累评价[J].教学与研究,200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① 布迪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164.
    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③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① 赵自勇.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J].史学理论研究,1996,(4).
    ②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42-4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233.
    ② 王其藩,李农.中国经济与长波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第2期,2003,(4).
    ③ 汤姆·雷弗.乔万尼·阿里吉——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①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
    ② 续文利,李晓澜.反“市场”的市场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5卷,(1),2003,(2).
    ③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
    ④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
    ⑤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5.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② Fernand Braudel. After-through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M]. 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645.
    ③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0-41.
    ①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85.有关马克思是否明确定义和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在中外学者中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傅铿、李伯重等认同布罗代尔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概念;黄仁宇则指出,说马克思从未使用这一名词,是从字眼上论断:许清江坚持认为马克思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并下过定义,卫兴华指出,在分析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时,不能单从词性(作为形容词的“资本主义的”和作为名词的“资本主义”)上着眼,而应该从名实相符的涵义上进行考证,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资本主义的概念。对此可参见:蒲国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讨论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
    ① 阿瑞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将物质扩张阶段表达为MC,金融扩张阶段表达为CM'。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表述存在一些问题。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来看,始终在于资本的增殖,不管是物质扩张,还是金融扩张,都始终是围着M'展开的,M'不应该被舍去。此外,对于金融扩张,它更多地是象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是“钱生钱”,而非阿瑞吉所认为的是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从商品形式中“自我解放”出来,这种单纯的解放,不可能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在本文中,我们用MCM'代表物质扩张阶段的资本积累过程,用MM'代表金融扩张阶段的资本积累过程。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
    ③ Joshua S.Goldstein. Long Cycles: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M].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258-274,286.
    ④ Gills, Barry and Andre G.Frank,"World System Cycles,Crises, and Hegemonic Shifts,1700BC to 1700AD" [J]. Review, VOL15,(4),1992,621-687.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68-26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1.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6.
    ② 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e Change [M].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② Fernand Braudel.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M]. New York:Harper& Row,1984:486.
    ① 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上,世界体系理论内部也存在分歧,沃勒斯坦就成为起点应该在15世纪后期的西欧,阿瑞吉则认为应该更往前推到13世纪和14世纪。本文从阿瑞吉的看法。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6.
    ① Max Weber.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M]. New York:Collier,1961:247-24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11.
    ② Martines (1988:170)提供了这个阶段热那亚港税款包收人提前征税的中转货物的总价值,从1293年的400万热那亚磅,减少到1334年的200万磅。在这个世纪剩余的时间里,后一个数字也很少被超越,尽管它本身只有13世纪末期的一半。
    ③ Fernand Braudel.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Ⅱ,vol.1[M].New York:Harper & Row,1976:388.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1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1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0.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6.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7.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1-4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1-42.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45-146.
    ① M.T.Boyer-Xambeau, G. Deleplace, and L.Gillard, Banchierie Principi. Moneta e Credito nell'Europa del Cinquecento,Turin:Einaudi 1991.
    ①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6-47.
    ② 马德拉岛位于摩洛哥海岸进入大西洋约560公里处,于1420年被发现。该岛土地肥沃,被发现是尚无人居住,特别适合于甘蔗种植。葡萄牙人将它租给热那亚人和“新基督教徒”后获得很大发展。到1500年时,该岛的糖产量已经是塞浦路斯糖产量的6倍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位于佛得角东边的几内亚海湾中。1480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定居点,并引入糖料生产,到16世纪50年代,成为大西洋蔗糖生产的中心。
    ③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
    ④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
    ⑤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3.
    ⑥ E.E.里奇,C.H.威尔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M].张锦东,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7.
    ⑦ 沈汉.资本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⑧ E.E.里奇,C.H.威尔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M].张锦东,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⑨ 吕清华.热那亚兴衰原因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37.
    ① 刘景华.16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3).
    ① 刘景华.16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3).
    ②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165.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2.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2.
    ⑤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174.
    ① 契约借款是卡斯蒂亚政府同批发商之间缔结的短期借款合同。卡斯蒂亚政府对此极为依赖,因为从美洲运来的白银总是不能按时到达,因此西班牙国王不得不依赖这种短期借款维持运作,特别是支付军饷和军需。当美洲贵金属运抵塞维利亚之后,再赎回这些契约借款。与之类似的金融产品还包括“调剂债券”等品种。通过这种方式,热那亚商人和银行家实际上控制了西班牙的财政。
    ②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4—745.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4-155.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66.
    ②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投资方向,荷兰过剩资本的另一个主要投资方向是大力资助艺术和其他智力事业,投资于文化产品的大量消费。阿姆斯特丹成为从发端15世纪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向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过渡的一个主要中心。
    ③ 对荷兰人自主追求政治独立的意识不应估计过高,如果说有这种自主要求的话,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585年,荷兰人曾盛情地向法王亨利三世请求“托管”,但是被拒绝,于是又向英国提出类似的要求。在1614年和1619年间,经伊丽莎白女王授意,荷兰人再次提出建立联合政体的建议,但荷兰人自己又加以拒绝了。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68.
    ① Fernand Braudel, The Wheels of. Commerce, New York: Harper&Row,1982:100-101.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7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0.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2.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93.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68.
    ③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3.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4.
    ①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5.
    ② Parry,J.H., The Age of the Reconnaissance. Discovery,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 Berkeley,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242.
    ③ Parry,J.H., The Age of the Reconnaissance. Discovery,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 Berkeley,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250-252.
    ①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7.
    ① 《航海法案》是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的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以后该法案经多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该法案导致了英荷之间的四次贸易战争。直到1854年,该法案才被完全废除。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9.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75.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75-176.
    ⑤ Charles R Boxer. The Dutch Seaborne Empire,1600-1800.New York:Knopf,1965:110.
    ⑤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73.
    ①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1-63.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99.
    ③ 沈汉.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资本输出时间[J].史学理论研究,2012,(1).
    ① Marjolein T Hart, Joost Jonker, and Jan Luiten Van Zanden,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53-54.
    ①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9.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17.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韩振荣,严维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19,223-22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韩振荣,严维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26.
    ② 19世纪初,西方国家声称拥有地球表面55%的陆地,但实际拥有的不过35%。到1878年时,已经上升到了67%,在1914年时,已经达到85%。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韩振荣,严维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韩振荣,严维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5.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7.
    ①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M].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1.
    ②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3.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36.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38.
    ③ 凯恩斯曾指出:“德雷克用‘金鹿号’载回来的掠夺物总值约60万英镑;有了这笔收入,伊丽莎白可以还清全部外债,还能向黎凡特公司投资大约4.2万英镑。东印度公司的原始资本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黎凡特公司的利润,而‘东印度公司的利润是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对外联络的主要基础”。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47.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47.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47-248.
    ①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9.
    ① 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② Bhattacharya.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Economy of Bengal,London,1954:165-166.
    ③ 普拉西战役(the Battle of Plassey),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战争。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有法国为其支持者。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权。英军从西拉杰的国库中掠走了三百七十多万英镑的财宝,傀儡的米尔·贾法尔登上王位后又“赔款”一百万英镑。之后英国人又将矛头转向法国,并在随后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中将法国的势力从印度彻底清除;自此,印度开始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④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1-1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73-174.
    ②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00[M].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7.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59.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1.
    ①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0.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10.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11.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11.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5.
    ③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1.
    ④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29.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68,769,782.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02.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808.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06.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3.
    ①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279.
    ① 大卫·科兹.法国调节学派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之比较[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18.
    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以《资本论》中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经济增长的第一个数学化模型,并成为分析和发展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基本模型。这一模型在国内的中高级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有比较完整的介绍,如张宇、孟捷等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版),程恩富等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2008版)等。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第11-17页专门对此进行了探讨。
    ① 赵峰.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0-371.
    ② 假定一个更现实的折旧率是可行的,但并不会改变模型的基本结论。参见赵峰.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2页对此的说明。
    ① 可参见孟捷.劳动价值论,不确定性和演化经济学[A].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3.
    ① 上述基本模型主要依据赵峰.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程恩富主编的《现代真实经济学新编》2008版。
    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专列一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来讨论这些因素变化对利润率变化的影响。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六大因素的阻碍作用,分别为: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2.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3.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4.相对过剩人口;5.对外贸易;6.股份资本的增加。
    ②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0.
    ③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6.
    ④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7.
    ⑤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1.
    ① M Cogoy. 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 and the Theory of Accumu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17(2):54-74.
    ② “利润挤压派”与“基本定理派”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加强调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和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利润率下降的影响,即他们更多地从“e”上面寻找原因。“利润极挤压派”中持劳工实力增强论的学者是其中的典型,其代表人物有Maurice莫里斯·多布、拉夫特·博迪和詹姆斯·克罗蒂等。而后者则将资本有机构成“θ”的变化看成是导致利润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③ 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5.
    ① 汤姆·雷弗.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② 参见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第三章,尤其是第265-294页。
    ③ 刘辉锋,长波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4,(5).
    ① 肖磊,赵磊.长期经济波动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12,(4).
    ②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J].开放时代,2011,(10).
    ③ 孙寿涛.20世纪三派长波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① D.M.Gordon, "Stages of Accumulation and Long Economic Cycles",1980,reprinted in S. Bowels, et al.,Economic and Social Justice, Cheltenham, UK:Edward Elgar,1998,p.123.
    ② 大卫·科兹.法国调节学派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之比较[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③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J].开放时代,2011,(10).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69.
    ② 鲍尔斯等人在《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变革》中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明确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1898)的竞争资本主义,(1898-1939)的公司资本主义,(1939-1991)的受调节的资本主义,(1991-?)的跨国资本主义。
    ① 阿瑞吉本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曾经明确地指出,对“阶级斗争和世界经济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两极分化”的缺失是《漫长的20世纪》中最大的缺憾。
    ② 范·杜因.经济长波与创新[M].刘守英,罗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18-123.
    ③ 克里斯·弗里曼.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序[M]//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① 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沈宏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7.
    ①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J].开放时代,2011,(10).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2.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7.
    ② 赵峰.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386.
    ③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13.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21.
    ②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25.
    ② 邓久根,刘鸿明.长波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经济纵横,2010,(12).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
    ②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67.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110.
    ②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
    ① 大卫·科兹.法国调节学派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之比较[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18.
    ②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①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9.
    ① 对此的分析详见第二章第五节相关部分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0.
    ① Max Weber,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Collier,1961:247.
    ① 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M].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序言.
    ② 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M].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③ 张雷声.试论阿明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3).
    ① 布迪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202.
    ① 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M].汪尧田,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176.
    ② 假设一个不同的剥削率和不同的可变资本投入量是可行的,但这不会改变模型的基本结论。考虑到该模型主要在于突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对剩余价值转移的影响,因而做了简化处理。β>1反映了中心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外围国家。
    ① 姚曾荫.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学说述评[J].世界经济,1983,(6).
    ② 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M].汪尧田,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90.
    ① 谢富胜,李安.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② 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7.
    ① E.E.里奇,C.H.威尔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M].张锦东,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① Eric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M].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258.
    ② 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M].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4.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25页.
    ①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1.
    ②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2.
    ③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01.
    ① 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M].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9.
    ① 特伦斯·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M].吴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中文版序.
    ② 乔万尼·阿瑞吉,西弗利·J·西尔弗等.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5.
    ③ 乔万尼·阿瑞吉,西弗利·J·西尔弗等.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6:75.
    ① 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95.
    ② 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97.
    ① David Landes, the Unbound Prometheu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329.
    ①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8.
    ②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③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
    ①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00.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5.
    ①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51.
    ② 两个世界指的是—个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和—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其中,苏联被视为对西方自由世界的威胁,自由世界必须为捍卫自己的自由在美国的领导和组织而进行对抗。
    ③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62.
    ④ Thomas J. McCormick. American's Half Century:United States Foreign Foreign in the Cold War[M]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98.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38.
    ② Franz Schurmann. The Logic of World Power: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Pantheon,1974:67.
    ③ 乔万尼·阿瑞吉,西弗利·J·西尔弗等.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97.
    ① Franz Schumann. The Logic of World Power: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Pantheon,1974:40-42,67.
    ① 特伦斯·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M].吴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
    ② 特伦斯·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M].吴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
    ③ Franz Schurmann. The Logic of World Power: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 [M]. New York:Pantheon,1974:65-68,76-107.
    ① 鱼金涛.战后资本输出结构与流向变化[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9).
    ① 余顽.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演变[J].国际观察,1997,(5).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66.
    ① Roo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14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75.
    ② 乔万尼·阿瑞吉,西弗利·J·西尔弗等.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59.
    ③ Leslie Sklair. 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M].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5.
    ④ 王宏伟.“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评析—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超帝国主义”[J].国外社会科 学,2004,(6).
    ① 高峰.“新经济”还是“新的经济长波”[J].南开学报,2002,(5).
    ① 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75-187.
    ① 葛兰西区分了领导与支配两种霸权权力。领导将使得统治集团得到附加的权力,意味着统治集团的“权力扩张”,统治集团的政策确实有效地表现为不仅为自身利益服务,而且也为附属集团利益服务。这种行事权力的方式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权力收缩”的概念相反。“权力收缩”指凭借广泛地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恫吓而统治。这种方式被葛兰西称为“支配”,它最终将削弱而非加强统治集团的权力。
    ②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68-369.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70.
    ② Riccardo Parboni.The Dollar and Its Rivals[M].London:Verso,1981:89.
    ① 克里斯·哈曼.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09.
    ② 克里斯·哈曼.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09.
    ③ 克里斯·哈曼.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11.
    ① 托马斯·I·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10,(8).
    ② 格莱塔·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0-111.
    ③ 乔万尼·阿瑞吉.霸权的瓦解(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9).
    ① 本文对金融证券化的行为与通常的定义存在差别。理论界一般将金融证券化定义为企业或者机构通过发行可以转让给第三者的金融工具,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筹集和融通资金。只要定价合理,这种行为并不必定具有剥夺式积累的性质。(可参见徐亚平.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② 乔万尼·阿瑞吉.霸权的瓦解(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6,(9).
    ① 孙江.全球空间生产的新自由主义转向及其历史后果[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② 迈克尔·郝德森.私有化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50.
    ① P. Krugman."The Dutch Tulip Affair and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J].Foreign Affairs,1995:7-8.
    ① 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① 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② 刘诗白.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2010,(6).
    ③ 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④ 刘诗白.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2010,(6).
    ① 陈英.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当今发达经济运行的新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10,(1).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77.
    ② Robert Brenner.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The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from Long Boom to Long Downturn,1945-2005[M].New York:Verso,2006:123.
    ① Riccardo Parboni.The dollar and its Ricals[M]. London:Verso 1981:89-90转引自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78.
    ① S.Lohr, "Who's Afraid of China Inc.?", New York Times, July 24,2005.
    ② S.Lohr, "Who's Afraid of China Inc.?", New York Times, July 24,2005.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09:137.
    ① Robert Brenner.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The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from Long Boom to Long Downturn,1945-2005[M].New York:Verso,2006:139.
    ② 杰奥瓦尼·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97页.
    ③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09:148.
    ④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09:159-160.
    ① 阿瑞吉本人在其主要著作和论文中一直非常谨慎地回避着是否已经出现美国周期的临终危机这一判断。但在2009年刊载于《新左派评论》第56期由大卫·哈维对阿瑞吉的访谈中,他明确地将当前有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危机视为美国金融霸权的临终危机。在此访中,阿瑞吉还对自己90年代的主要著作《漫长的20世纪》中的某些看法做了修正。在该著作中,阿瑞吉判断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事实上,那时才刚刚开始。我们在本章前面的部分则对此做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参见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09:代序.
    ② 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5.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前言与致谢.
    ② 汤姆·雷弗.乔万尼·阿里吉——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中文版序.
    ② 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5.
    ① Bruce Cuming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in F.C.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44-83.
    ② 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① 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
    ② 乔万尼·阿瑞吉,许宝强,孔诰烽,马克·塞尔登:资本主义的历史——东方和西方[M]//阿里吉,滨下武志.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2.
    ①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② 乔万尼·阿瑞吉,许宝强,孔诰烽,马克·塞尔登:资本主义的历史——东方和西方[M]//阿里吉,滨下武志.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5.
    ③ Max Weber.General Economic Hi story[M].New York:Col l i er,1961:247-249.转引自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
    ① 杉原熏.东亚经济发展之路[M]//阿里吉,滨下武志.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 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106.
    ① Terutomo ozaw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Japan as a Recycler of Market and Industry", Business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1993.Vol2. pp.129-50.
    ② 皮特·J·卡赞斯坦.日本,技术与亚洲地区主义的比较分析[M]//阿瑞吉,滨下武志.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1-313.
    ① 董志凯等.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4-115.
    ① 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30.
    ② 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8.
    ③ 高原: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变迁——1949-1952年中国的经济实践.http://ww.21bcr.com/a/shiye /lishiguan 2010/0809/1333.html.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①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J].管理世界,1995,(3).
    ②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③ 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4).
    ④ 钟魏.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J].法制与社会,2008.11,(下).
    ① 罗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17.
    ② 经济剩余这一概念本身是由巴兰在1953年的《经济进步和经济剩余》中提出,并在1957出版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做出全面、系统的阐述。
    ③ 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M].蔡中兴,杨宇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0,107.
    ① 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李溦在该书中并未使用“计划式积累”这一概念。
    ② 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9).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7.
    ① 姚洋.亚当·斯密在北京——重看中国的小农经济[J].乡音,2009,(11).
    ② 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2).
    ① Joseph Schumpeter,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187.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二卷,英文,pp302-303.
    ① Gillian Hart. Disabling Globaliz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① 阿瑞吉本人在更早的时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在发表于1966年的名为《罗的西亚的政治经济》长文和1973年的《历史视角下的劳动供给》等论文中,阿瑞吉分析了罗的西亚(今津巴布韦)农民全民无产阶级化后给资本积累造成的矛盾的途径。阿瑞吉发现,无产阶级化最终为资本主义部门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而非有利条件。然而,只要无产阶级化是局部的,它就创造了非洲农民补贴资本积累的条件。
    参见Arrigh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hodesia", New Left Review, Sep-Oct 1966; Arrighi, "Labour Suppli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Study of the Proletarianization of the African Peasantry in Rhodesia", collected in Arrighi and John Saul, Essay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frica, New York 1973.
    ② 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2).
    ①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10,(1).在该文中,姚洋将中国道路的特色归结为四个特征,即社会平等、贤能体制、制度的有效性先于制度的纯洁性和中性政府。我们则将后两项合并在一起用“实用主义的中性政府”来概括。
    ① 董志凯.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4-115.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4.中世(又分中世前期(汉-唐),中世后期(宋-清末))和近代(鸦片战争.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
    ② 中华帝国晚期阶段在海外中国研究中是一个常用的术语,而中国传统史学通常按古代(秦汉之前),世后期的后半段(明朝和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和近代的前半段(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截止于辛亥为划分标准。可参见: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两相对照,中华帝国晚期大致对应中革命中帝制的被推翻)。
    ③ 有关中国统治阶级对于商人阶层采取抑制政策原因及其后果的分析可参见:蒋南平.李博.李约瑟难题的王亚南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2,(2).作为对照,张宇燕和高程则分析了同期西欧国家和商人群体不同性质的互动关系及其后果。参见: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J].经济学(季刊),2005,Vol.4,(2);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36.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5.
    ① 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6.
    ① 王大超.关于剥削理论与剥削行为实践作用的在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② 石康.判别剥削标准刍议[J].经济学动态,1999,(8).
    ③ 李步青.“剥削”新释[J].宁夏党校学报,2000,(4).
    ① 王大超.关于剥削理论与剥削行为实践作用的在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①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中文版序.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胡寄窗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M].汪尧田,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
    [14]E.E.里奇,C.H.威尔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M].张锦东,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5]E·O·赖特.对马克思主义积累理论和危机理论的另一种透视[M]//J·G·施瓦茨.资本主义的精妙剖析.魏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6]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孟欣,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7]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 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
    [18]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0]布迪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M].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
    [21]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2]陈英.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当今发达经济运行的新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10,(1).
    [23]大卫·科茨.新自由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扩张[J].国外理论动态,2003,(8).
    [24]大卫·科兹.法国调节学派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之间的比较[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5]戴维·M.戈登,托马斯·韦斯科夫,塞缪尔·鲍尔斯.力量、积累和危机:战后积累社会结构的兴衰[M]//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6]邓久根,刘鸿明.长波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经济纵横,2010,(12)
    [27]董志凯,等.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8]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9]范·杜因.经济长波与创新[M].刘守英,罗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0]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31]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2]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3]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4]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9).
    [35]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及现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36]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7]高峰.“新经济”还是“新的经济长波”[J].南开学报,2002,(5).
    [38]高峰.产品创新与资本积累[J].当代经济研究,2003,(4).
    [39]高峰.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与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
    [40]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证的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41]高原.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变迁——1949-1952年中国的经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2]格莱塔·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3]亨利希.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1)
    [44]胡代光,魏埙.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45]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M].上海三联书店,2007.
    [46]蒋南平,李博.李约瑟难题的王亚南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2,(2)
    [47]杰奥瓦尼·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8]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胡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9]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多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50]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J].政治 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51]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M].杨健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2]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沈宏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3]克里斯·哈曼.19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经济危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
    [54]克里斯·哈曼.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的金融危机(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9,(6).
    [55]克里斯·哈曼.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金融危机(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9,(7).
    [56]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8,(4).
    [57]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8,(7).
    [58]克里斯·哈曼.丁为民,崔丽娟.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8,(10).
    [59]克里斯·哈曼.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8,(9).
    [60]克里斯·哈曼.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的反思(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8,(10).
    [61]克里斯·哈曼.战后资本主义的主要发展趋势[J].国外理论动态,2008,(2).
    [62]李民骐,朱安东.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世界经济[J].高校理论战线,2005,(7).
    [63]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特点、起源和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1999,(8).
    [64]李其庆.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3,(1).
    [65]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中的金融全球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8,(2).
    [66]李其庆.世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67]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68]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9]梁树发等.冷战结束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R]//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0]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1]刘辉锋.长波理论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4,(5)
    [72]刘景华.16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3).
    [73]刘明远.从“六册结构”体系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结构[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1)
    [74]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5]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6]刘诗白.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2010,(6).
    [77]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M].福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8]罗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9]罗莎·罗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9.
    [80]吕清华.热那亚兴衰原因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
    [81]迈克尔·郝德森.私有化与资本主义的金融化[M]//刘元琪.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2]孟捷.劳动价值论、不确定性和演化经济学[A].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3.
    [83]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4]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J].开放时代,2011,(10).
    [85]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6]蒲国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讨论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87]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8]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2009.
    [89]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0]乔万尼·阿瑞吉.霸权的瓦解(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6(9)
    [9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高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2]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M].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3]萨缪尔·鲍尔斯.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变革[M].孟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4]沈汉.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资本输出时间[J].史学理论研究,2012,(1).
    [95]沈汉.资本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6]孙江.全球空间生产的新自由主义转向及其历史后果[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97]孙寿涛.20世纪三派长波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98]汤姆·雷弗.乔万尼·阿瑞吉——资本的绘图师[J].国外理论动态,2011,(3)
    [99]汤在新.《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100]特伦斯·K·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M],吴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1]托马斯·I·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10,(8).
    [102]托马斯·I·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10(8).
    [103]王蓓.16世纪安特卫普衰落的内在经济因素分析[J].世界历史,1999(1).
    [104]王宏伟.“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评析——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超帝国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2004(6)
    [105]王其藩,李农.中国经济与长波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第2期,2003.
    [106]王正毅.世界体系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7]韦斯科普夫.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和战后美国经济中的利润率[A]//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08]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
    [109]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1.
    [110]肖磊,赵磊.长期经济波动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12,(4).
    [111]谢富胜,李安.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112]徐亚平.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113]续文利,李晓澜.反“市场”的市场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5卷,第1期,2003.
    [11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6]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7]姚曾荫.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学说述评[J].世界经济,1983,(6).
    [118]姚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J].1999,(4).
    [119]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2).
    [120]姚洋.亚当嘶密在北京——重看中国的小农经济[J].乡音,2009,(11).
    [121]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122]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123]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 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5]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M].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M].孙立田,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7]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12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路爱国,丁浩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9]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30]余顽.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演变[J].国际观察,1997(5).
    [131]鱼金涛.战后资本输出结构与流向变化[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9).
    [132]约翰·B·福斯特,弗雷德·马格多夫: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M]//刘元琪.资本主义金融化与国际经济危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3]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W·迈克切斯尼.结构凯恩斯主义对国际金融危机解释的局限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0,(10).
    [134]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2010,(1).
    [135]约翰·B·福斯特.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07,(3).
    [136]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影响[J].哲学动态,2009,(5).
    [137]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的金融化与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38]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7,(7).
    [139]张雷声.试论阿明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 究,1996,(3).
    [140]张彤玉.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7,(5).
    [141]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142]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J].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2005.
    [143]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44]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6).
    [145]赵峰.经济增长的马克思主义阐释[M]//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6]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147]赵磊.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
    [148]赵自勇.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R],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150]钟魏.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J].法制与社会,2008,11月(下).
    [151]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52]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J].管理世界,1995,(3).
    [15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J].管理世界,1995,(4).
    [154]周莹.三种范式还是一种范式?——评沃勒斯坦对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的批评与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1]Andrew C. Janos. Politics and Paradigms:Changing Theories of Change in Social Scienc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76.
    [2]Anthony Brewer.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A Critical Survey[M].1980: 129.
    [3]Arrighi. Labour Suppli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Study of the Proletarianization of the African Peasantry in Rhodesia[J]//Arrighi and John Saul. Essay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frica. New York 1973.
    [4]Arrigh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hodesia[J]. New Left Review, Sep-Oct 1966.
    [5]Attewell P.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Since the Sixties: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alysis [M].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4:193-196.
    [6]Barry Gills, Andre GFrank. World System Cycles, Crises, and Hegemonic Shifts,1700BC to 1700AD[J]. Review, Vol.15,(4),1992:621-687.
    [7]Boxer, Charles R, The Dutch Seaborne Empire,1600-1800[M].New York: Knopf,1965:110.
    [8]Brenner, the Boom and the Bubble, pp.139.
    [9]Bruce Cuming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M]//F.C.Deyo (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44-83.
    [10]D.M.Gordon. Stages of Accumulation and Long Economic Cycles[A]//S. Bowels, et al. Economic and Social Justice, Cheltenham, UK:Edward Elgar,1998:123.
    [11]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e Change[M].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12]David Landes. The Unbound Prometheu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329.
    [13]Eric Hobsbawm. The Age of Extre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1914-1991 [M]. New York:Vintage,1994:9-10.
    [14]Eric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258.
    [15]Femand Braude.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vol.1[M].New York:Harper & Row,1976:388.
    [16]Fernand Braudel.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M].New York:Harper&Row, 1984:486.
    [17]Franz Schumann. The Logic of World Power: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Pantheon, 1974:67.
    [18]George Reizer. Sociological Theory[M]. Mc Graw Hill,1996:307.
    [19]Gillian Hart. Disabling Globalization[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20]J.H.Parry. The Age of the Reconnaissance:Discovery,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M]. Berkeley, C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242.
    [21]James O'Connor. The Meaning of Crisis: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M].Oxford:Blackwell,1987:60-66.
    [22]Joseph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54:61.
    [23]Joseph Schumpeter.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187.
    [24]Joshua S.Goldstein. Long Cycles: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M].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258-274,286.
    [25]Leslie Sklair. The Transnational Capitalist Class [M]. 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5.
    [26]M Cogoy. 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 and the Theory of Accumu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17(2):54-74.
    [27]Marjolein T Hart, Joost Jonker, and Jan Luiten Van Zanden,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53-54.
    [28]Max Weber.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M]. New York:Collier 1961.
    [29]Max Weber.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M]. New York:Collier,1961:247.
    [30]P. Krugman. The Dutch Tulip Affair and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 [J].Foreign Affairs,1995:7-8.
    [31]Robert Brenner.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J].New Left Review, 1998:(229):1-264.
    [32]Roo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144.
    [33]S. L.Engerman. The Slave Trade and British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a Comment on the Williams Thesis [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Vo.146:438.
    [34]S.Lohr. Who's Afraid of China?[N]. New York Times, July 24,2005.
    [35]Terrence K.Hopkins, Immanuel Wallerstein and Associates, Cyclical Rhythms and Secular Trends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Some Premises, Hypotheses, and Questions, in World-Systems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ology[M] pp.104-120.
    [36]Terutomo ozaw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Japan as a Recycler of Market and Industry[J]. Business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1993.Vol2. pp.129-50.
    [37]Thomas J.McCormick, American's Half Century: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in the Cold War[M].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