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伴而来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况也不断发生。由于对个人信息的侵犯方式和手段渐趋多样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既迫切又困难。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立法热点问题,然而,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的立法却相对滞后。本文在全面收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理论的著作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起源、推广的背景,以比较法为视角,从我国个人信息犯罪及立法保护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剖析了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及其影响,对我国当前的个人信息保护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最后概括了立法完善中尚存在的障碍及价值冲突,从而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分类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从宪法、民法、行政法及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入手,阐述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丹麦、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现状及立法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比较刑法为基底对我国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进行了预备性考察,反思了现行刑事立法的诸多疏漏。第四章对有关侵害个人信息行为的现状及立法中的犯罪构成进行了梳理,在借鉴以往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以规范刑法为视角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分析,对其中不足之处加以概括总结。第五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由网络反腐等社会热点问题而引发的价值观念冲突展开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立法的相应建议。本文认为,立法部门一方面要一方面明确将严重侵权个人信息的行为犯罪化,另一方面要兼顾“权利保护”与“自由流动”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恪守刑法最低限度干预原则,秉承合理控制犯罪圈的审慎立场。在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制度构建中,通过扩大主体范围、调整罪刑结构,加强与行政法、民法等法律手段的互动,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建立更加严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society, all social fields have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which bring about increasing intrusion of personalinformatio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ntrusion tend to be more diverse, and the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becomes urgent and difficult. How to legally protectpersonal information has turned out to a hot issue which draws international attention.However, the criminal law in China has not enacted due legislation on personal dataprotec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dissertation has explored the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legislation of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With a comparative method, the author of thisdissertation has also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legislation of personal dataprotection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summarize the difficulties and conflicts in theprocess of legislation, and consequent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legisl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has definedthe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s concerning personal data. Chapter two has exploredthe constitution, civi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riminal law. Based on thesejuridical logics, the author has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lity of legal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Chapter three h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existingsituation and legislation modes of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in the US, Germany,Denmark, the UK, Japan and Taiwan of China, so as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references for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studies. This chapter has also investigated thepersonal data crimes in China and reflected the flaws in Chinese criminal law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rsonal data. Chapter four has reviewed the existingpersonal data intrusion and its criminal constituency. Based on the past theoreticaloutcome, and rooted in Chinese realistic facts, the author has in this chapter analyzedaspects of the personal data criminal constituent, and hence generalized someblemishes in Chinese criminal law and relevant regulations. Chapter five has probedinto the imperfection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concern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expounded the value conflicts brought about by network anti-corrup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The author of this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the legislative branches should, on one hand, make clear towhat extent the intrusion of personal data is criminal behavior, and on the other hand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protection” and “free migration”, adhering to theprinciple of minimal intervention, so as to take a stance of sound control of thecriminal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data,we should expand the subject scale, adjust criminal 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interaction of crimi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ivil law. We should speed up theprocess of enact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Law” and build up a sound personaldata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引文
1来扬:《密码泄露危机暴露个人信息保护短板》,载《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29日。
    1黄念、郑秉文:《英国社保光盘丢失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审计》2008年第3期。
    1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1北川善太郎:《网上信息、著作权与契约》,渠涛译,《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3期,第28-35页。
    2梅绍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两个问题》,载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1参见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7页。
    1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1参见齐爱民主编,《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关于个人信息作隐私型定义方式的理解与个人敏感信息的异同,将在本节个人信息分类部分中作详细论述。
    3参见陈志忠,《个人资讯自决权之研究》,东海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0年硕士论文,第47页。
    4Paulus R. Wayleith, Data Security: Laws and Safeguard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2008, pp.6.
    1参见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2【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1页。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页。
    2Morris Cohen, A Preface to Logic (New York,1944), p.70.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3【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页。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页。
    2梅绍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两个问题》,载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个人数据与个人资料在英文中的表述一致,均为personal data,故在此一并探讨。
    2《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序言
    3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杨敦和:《隐私权在美国之起源与发展》,载《辅仁法学》1983年第2期。
    2王郁琦:“NII与个人数据保护”,载《信息法务透析》(台湾)1996年1月,转引自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1参见Martin E. Abrams:《新兴数字经济时代的隐私、安全与经济增长》,载《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See Alan F.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1967, p.7
    3王利明:《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4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5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6页。
    1李鸿禧:“资讯、宪法、隐私权——资讯化社会与人权问题之探讨”,载氏著:《宪法与人权》,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434页。
    2参见Christopher Kuner:《欧盟的隐私与数据保护》,载《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3[德]马克思.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5页。
    1参见林荫茂:《从信用卡犯罪看身份信息犯罪》,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
    2参见于志刚:《关于“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化思考》,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78页。
    3原文为Identifying Information。
    4参见林荫茂:《从信用卡犯罪看身份信息犯罪》,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
    1参见《公平信用报告法案》的定义部分,收录于16C. F. R.§603.2。
    1Austrian DSG2000, Sec.4(2); Dennish DPA2000, Art.7(1); French LIFL2006, Art.8(I); German BDSG2006,Art.3(9); Swedish PDA1998, Sec.13.
    2参见齐爱民主编:《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Korff Douwe, Comparative Summary of National Laws, EC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Data ProtectionDirective, Study Contract ETD/2001/B5-3001/A/49,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2002.
    1转引自陈英:“信息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内涵和外延的冲突”,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10月17日版。
    2【美】艾伦·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3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4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5李震山:《“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之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0年第14期,第43页。
    1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77页。
    2陈起行:《资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第321页。
    3李震山:《“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之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0年第14期,第40页。
    1李震山:《“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之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0年第14期,第43页。
    2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77页。
    3陈起行:《资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第321页。
    4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1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转引自刘淑琚:《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载《刑事法评论》(第2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2林东茂著:《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洁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1参见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38页。
    2【美】黄锦就、梅建明:《爱国者法案:立法、实施和影响》,蒋文军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3魏振赢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2008)沪一中民二(民)终字第2778号。转引自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39页。
    1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转引自王立志著:《隐私权刑法保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201页。
    2Herbert L. Packer. 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296.
    3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参见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2参见许道敏著:《民权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15页。
    3参见【日】平野龙一:《现代刑法的机能》,载平野龙一编:《现代法II——现代法与刑罚》,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21-22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2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37页。
    3公丕祥:《马克思早期法社会学思想初探》,载于李楯编:《法律社会学--理论框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2期。
    5L.Paeker,The Limits of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296.
    1【美】本杰明·卡多左,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5页。
    2周密:《中国刑法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3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3-64页。
    See Nikki Swartz,“Will Red Flag Detour ID Thef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vol.43, no.1(Jan/Feb2009), P.38-41
    1参见齐爱民著:《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37页。
    118U.S.C.§1028, Fraud and related activity in connection with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 authentication features,and information
    118U. S. C§1028(d)(7);16C. F. R.§603.2
    118U. S. C§1028A
    2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Also see5U. S. C.§552.
    415U. S. C.§1681(q)
    2具体参见:(美)(RosenoerJonathan)罗森诺:《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美国法律文库(CyberLaw)》,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See18U. S. C.§2721et. seq.
    1参见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204页。
    1姚岳绒:《别具一格的英国个人信息立法保护》,载《法制日报》2012年5月1日。
    1王立志著:《隐私权刑法保护/刑事法学博士文库》,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105页。
    2覃丹:《海峡两岸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之评析》,
    2参见杨诚:《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其启示》,载《经济刑法》第七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21页。
    1参见周汉华:《欧盟这样保护个人信息》,《新京报》2012年8月11日。
    118U. S. C§1028(d)(7);16C. F. R.§603.2
    1徐子沛著:《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6页。
    2参见杨诚:《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其启示》,载《经济刑法》第七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23-124页。
    1Max Alexander,“Your Medical Records Stolen!”, Reader’s Digest, November2006, p.88
    1陈玲,“网络钓鱼与刑法规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第40页。
    1See Gail B. Stewart,“Identity Theft”, Thomson Gale2007, P.34
    1《美国破获史上最大医疗保险欺诈案》,载《中国保险报》,2010年7月21日。
    1United States v. Miller,425U. S.435(1976).转引自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127页。
    2参见蒋佩芳:《“1号店”遭遇信息泄露:90万用户资料被500元叫卖》,载《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5月25日。
    1《罗彩霞被冒名上大学案宣判冒名者之父获刑》,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5日。
    2杨诚:《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启示》,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08期。
    1参见于志刚:《关于“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化思考》,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年2月。
    1翁孙哲:《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探析》,载《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
    1赵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益研究》,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Letter from James Madison to W.T. Barry (August4,1822)
    1王绍武、肖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2009年第12期,第150页。
    1韩梅、陈雷声:《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及认定》,载《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第1期。
    1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正案最新理解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2王绍武、肖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2009年第12期,第151页。
    1参见赵秉志、王东阳:《<刑法修正案(五)>第一条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探讨》,载李希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页。
    2参见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
    3参见赵秉志、王东阳:《<刑法修正案(五)>第一条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探讨》,载李希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页。
    1参见利子平、樊宏涛:《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2005年11月)。
    1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
    2参见李睿著,《信用卡犯罪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1侯国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立法缺陷及理解》,《法学》2005年第5期。
    1参见王全:《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疑难问题研究》,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
    1吴盛:《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宜更为周全》,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15日。
    1刘宪权:《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之纳入刑法——凸显“国家刑法”向“公民刑法”的转变趋势》,载《法制日报》2008年10月13日。
    1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1参见Rainer Pitschas著,竹田恒规、岸本太树译,情报社会における国家机能と行政技能の変化,收录于田村善之编,情报、秩序、ネットワーク,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99年版,第92-93页。
    1Identity Theft and Assumption Deterrence Act, www.ftc.gov/os/statutes/itada/itadact.htm,2008年12月5日访问。
    2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专家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参见刘宪权、方晋晔:《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及完善》,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金昌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载《人民司法》2011年第24期。
    1参见黄念、郑秉文:《英国社保光盘丢失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审计》2008年第3期。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2黄坚荣著,《基础刑法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13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诉讼程序的法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黄坚荣:《基础刑法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6.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8.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
    9.刘宪权:《刑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刘宪权、杨兴培:《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2.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孙国祥、魏昌东:《经济刑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王利明:《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9.王立志:《隐私权刑法保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20.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三联书店2010年版
    22.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2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5.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26.郑丽萍:《货币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7.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齐爱民主编:《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孙国华主编:《法的形成与运作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魏振赢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正案最新理解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4.张军主编:《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6.《日本刑法典》(第2版),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7.《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38.《丹麦刑法典与丹麦刑事执行法》,谢望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洁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0.【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2.【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4.【德】马克思·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5.【美】本杰明·卡多左,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6.【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
    47.【美】(RosenoerJonathan)罗森诺:《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美国法律文库(CyberLaw)》,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美】黄锦就、梅建明:《爱国者法案:立法、实施和影响》,蒋文军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9.【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美】艾伦·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51.Rainer Pitschas著,竹田恒规、岸本太树译,情报社会における国家机能と行政技能の変化,收录于田村善之编,情报、秩序、ネットワーク,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99年版
    52.Paulus R. Wayleith, Data Security: Laws and Safeguards, Nova SciencePublishers, Inc. New York2008
    53.Alan F.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1967The President’s Identity Theft Task Force,Combating Identity Theft: A Strategic PlanHerbert L. Packer. 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54.L.Paeker,The Limits of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Gail B. Stewart,“Identity Theft”, Thomson Gale2007
    1.林荫茂:《从信用卡犯罪看身份信息犯罪》,载《政治与法律》
    2.侯国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立法缺陷及理解》,载《法学》2005年第5期
    3.于志刚:《关于“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化思考》,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
    4.赵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益研究》,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北川善太郎:《网上信息、著作权与契约》,渠涛译,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3期
    6.利子平、樊宏涛:《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
    7.陈玲,“网络钓鱼与刑法规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
    8.梅绍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两个问题》,载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杨敦和:《隐私权在美国之起源与发展》,载《辅仁法学》1983年第2期
    10.Martin E. Abrams:《新兴数字经济时代的隐私、安全与经济增长》,载《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1.翁孙哲:《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探析》,载《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
    12.韩梅、陈雷声:《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及认定》,载《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第1期
    13.杨诚:《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其启示》,载《经济刑法》第七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4.李鸿禧:“资讯、宪法、隐私权——资讯化社会与人权问题之探讨”,载《宪法与人权》,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
    15.Christopher Kuner:《欧盟的隐私与数据保护》,载《个人信息保护前言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李震山:《“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之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0年第14期
    17.陈起行:《资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18.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9.许文义:《个人资料保护法中当事人权利之探讨》,载《华冈法粹》1999年第27期
    20.刘淑琚:《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载《刑事法评论》(第2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郭理荣:“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一兼评《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载《新中国刑法60年巡礼(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
    23.公丕祥:《马克思早期法社会学思想初探》载于《法律社会学--理论框架》李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4.王绍武、肖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2009年第12期
    25.何兵:《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载于《中外法学》2002年1期
    26.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12期
    27.赵秉志、王东阳:《<刑法修正案(五)>第一条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探讨》,载李希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全:《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疑难问题研究》,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9.刘宪权、方晋晔:《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及完善》,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0.杨诚:《身份犯罪立法的国际动态及其启示》,载《经济刑法》第七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
    31.黄念、郑秉文:《英国社保光盘丢失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审计》2008年第3期
    32.金昌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载《人民司法》2011年第24期
    33.Nikki Swartz,“Will Red Flag Detour ID Theft?”,Information ManagementJournal, vol.43, no.1(Jan/Feb2009)
    1.熊爱卿:《网际网路个人资料保护研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7月
    2.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3.陈志忠:《个人资讯自决权之研究》,东海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0年硕士论文
    4.王立志:《隐私权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4.吴波:《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刘宪权:《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之纳入刑法——凸显“国家刑法”向“公民刑法”的转变趋势》,载《法制日报》2008年10月13日。
    2.吴盛:《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宜更为周全》,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15日。
    3.来扬:《密码泄露危机暴露个人信息保护短板》,载2011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4.陈英:“信息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内涵和外延的冲突”,载《中国知识产权报》
    5.姚岳绒:《别具一格的英国个人信息立法保护》,载《法制日报》2012年5月1日
    6.周汉华:《欧盟这样保护个人信息》,载《新京报》2012年8月11日
    7.蒋佩芳:《“1号店”遭遇信息泄露:90万用户资料被500元叫卖》,载《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5月25日
    8.《美国破获史上最大医疗保险欺诈案》,载《中国保险报》,2010年7月21日
    9.《罗彩霞被冒名上大学案宣判冒名者之父获刑》,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5日
    10.Max Alexander,“Your Medical Records Stolen!”, Reader’s Digest,November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