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文选》文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中国学者对于朝鲜—韩国学研究涉及了传统“四库”学中“经、史、子”三大门类,唯独其中的“集”类探讨尚属刚刚起步。
     《东文选》共收录辞、赋、诗、诏敕、教书、制诰、册、批答、表、笺、启、状、露布、檄书、箴、铭、颂、赞、奏议、劄子、文、书、记、序、说、论、传、跋、致语、辨、对、志、原、牒、议、杂著、策题、上梁文、祭文、祝文、疏、道场文、斋词、青词、哀词、诔、行状、碑铭、墓志、词、读、别纸、手简等五十二种文体,以及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六言律诗等十种次诗体。概括地说,’《东文选》在“诗”分类上的谬误较少,仅有三条两个方面,即词误为诗,以及古体诗与近体诗混淆。相比而言,在“文”体方面则对存在较多错误,诸如标题、格式、内容等方面几乎都有,甚至还有包装伪造的文体——“上书”,这是需要纯粹的文本研究者加以注意的问题。《东文选》的文体编排总体上以“韵体之文——散体之文——散韵结合体之文”的顺序来排列。诗体按照“古体-律诗-绝句”的顺序排列。具体的文体作品排列并非完全按照作者集中统一的顺序,有的是按照某种题材内容,其中较为独特的是诗体中唱和诗的排列顺序是和韵诗位于原作之前;《东文选》序、跋所体现出来的文体意识以儒家的文道观为核心,强调“背六经之文非贯道之文”、“道寓于文辞”、“不涉不经之语”的文体创作原则,主张“代各有文,文各有体”的文体发展的观点,指出了“文法汉、诗法唐”的文体标准,以及佛教典籍和史书撰写等具体要求,等等。诸多文体意识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东文选》的文体分目与编排及作家的选定上。
     《东文选》的文体渊源可谓转益多师,既有中国诗文总集等文献之远源,又有本土史书与诗文别集之近流。在文体渊源上,普遍认为《昭明文选》对《东文选》影响巨大。通过深入地比较分析,《东文选》与《昭明文选》相同的文体有十六种,基本相同的文体有六种。在最大限度上二者文体相似度也不到50%。二者各自专列文体分别有二十六种和十七种。《昭明文选》对于史书仅选录了“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为数不多的论、赞。而《东文选》则大量地选录了史书中“词理醇正”、“有补治教”的表、书、疏。在具体文体上,《昭明文选》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的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东文选》以表、笺、记和疏占有较大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和对仗的律诗,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排律。可见上述论断是值得商榷的。相比之下,《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对《东文选》的编纂原则,文体与编排有很大影响。比如:《东文选》和《唐文粹》均收录了赋、颂、赞、文、论、议、铭、记、箴、书、序、传十二种文体,文体编排上,赋均列为诗前,二者均以儒家文学观为文体的中心思想;《东文选》与《宋文鉴》均以“赋-诗-文”的顺序结构全书,诗歌部分均以“古-律-绝”的顺序排列,在诗体上均收录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附六言)、七言绝句等七种诗体,此外还有三种杂体诗文体一致,即八音体、回文体和集句体。二者有二十二种文体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收录“题跋”和“上梁文”文体的诗文总集恰恰是《宋文鉴》;《东文选》与《元文类》的文体编选原则均为有补于世俗和政治教化,二者在分目上有多达二十六种文体一致,也就是说二者有半数以上的文体相同。此外,诸如《文心雕龙》、《史记》、《后汉书》等文献典籍的影响则多为润物细无声式的。相比而言,其本土史书别集等的影响则是具体鲜明的。《东文选》十篇诗文引自《三国史记》,即五言古诗一首,五言绝句一首,表两篇,奏议两篇,书四篇。有二十三篇诗文引自《高丽史》,即七言古诗三首,诏敕一篇,露布一篇,檄书一篇,奏议十六篇,书简一篇。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隐去了两位新罗君王的名号。而对个人别集则有意识地加以吸收和选择。诸如,摒弃了郑道传《三峰集》中的“词”和“乐章”两种文体,选录了权近《阳村集》中的“青词”,以及将《东国李相国集》所载诗歌进一步划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七言绝句等八种次诗体,将其卷十九“杂著”类中的“口号”改为“致语”,将“诔词”和“诔书”合二为一为“诔”,“偈”、“韵语”、“语录”和“榜文”未被收录,等等。
     《东文选》卷三所收录的《次倪谦雪霁登楼赋》为景泰元年(1459)朝鲜朝文臣申叔舟与明朝使臣倪谦诗文唱和最早的文献记录。其诗赋唱和均依据明太祖洪武八年颁布的《洪武正韵》,申叔舟与倪谦等明朝使臣在诗文唱和时如此注重音律,意在试图通过唱和的实践,探寻用刚刚创制不久的《训民正音》将这一韵书译介的可行性。
     《东文选》文体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和陶辞”、《潇湘八景》题画诗和“假传”等三种文体上。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Si Ku by Chinese scholars includes "classic","history" and "physicalist",while the studies on "belles-letters" just started.
     There are fifty-two genres in Tong-Moon-Seon which ar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rose poem, poetry, etc. There are ten subfield genres which are five-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seven-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five-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six-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etc. In general, there are only two or three mistakes in classifying poetry genres in Tong-Moon-Seon, i.e. taking "Ci" for poem, and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ancient-style poetry and modern-style poetry. Comparatively, there are more mistakes in genres, such as titles, formats, contents, and even the false genre-"Shangshu", which all the resear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ayout in Tong-Moon-Seon is in the order of rhyme, prose, and rhyme-prose. The genre is in the order of ancient poem, regulated verse, and quatrain. In the poems, the layout is not completely in the order of authors. Some are edited according to the genres and the content. Especially the antiphon is before the poems with the same rhythm. The stylistic awareness in the preface and post Script to the Tong-Moon-Seon embody the Confucian literary concept. Lots of stylistic awareness are embodied clearly in Tong-Moon-Seon in the style of sub-indexing, articles arrangement and choosing the authors.
     Tong-Moon-Seon is full of spirits which contains Chinese collection and Korean Historical ones. On the stylistic origin, it is said that Zhao-ming Antholog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ong-Moon-Seon. After a complete comparison, we find out that there are16similar genres in both Tong-Moon-Seon and Zhao-ming Anthology, there are6roughly same ones in genre. The maximum similarity in genre is less than50. The unique genres in each of them are26and17. Concerning genre, there are lots of Songs of Chu, Hanfu and parallel prose of six Dynasties in Zhao-ming Anthology, and the poetries in antithesis and verbal parallelism such as the works from Yan Yanzhi and Xie Lingyun. There are lots of memorial, commentary, notes and annotation in Tong-Moon-Seon, and lots of antithesis and verbal parallelism regulated verse,
     including some long regulated verse. Therefore, those conclusion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questionable. Comparatively, the writing rules in Tang-Wen-Cui, Song-Wen-Jian, Yuan-Wen-Lei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yout of Tong-Moon-Se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twelve genres in both Tong-Moon-Seon and Tang Collection. Prose poem is before the poetry, and focus on Confucian literary concept. Tong-Moon-Seon and Song-Wen-Jian both take the order of prose poem-poetry-literacy in the whole book, and the order in ancient poetry-regulated verse-quatrain in genre, including five-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sever-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etc. In addition, there are both Miscellaneous Poems. The layout of Tong-Moon-Seon and Yuan Genre are helpful in social convention. Half of genres are similar in the two books.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Wen-Xin-Diao-Long, the Shi-Ji and the Hou-Han-Shu is quietly pervasive. Their native historical books have the obviously impact on it. The poetries in Tong-Moon-Seon came from the Sam-Guk-Sa-Gi, i.e. five-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one five-character quatrain, two memorials, two memorials to the emperor, and four documents. There are22from Go-Ryeo-Sa, i.e. three seven-character classical poems, one imperial edict, one notice, one war proclamation, thirteen memorials to the emperor, and one bamboo kook. One distinctive character is that two names of Sinlla kings are disappeared, and personal collection alternative is chosen and absorbed. For instance, two genres of CI and movement from Jeong Deo-jeon's Sam-bog Collection have been given up, and "Qing Ci" in Gwan Jin's Yang-chon Collection has been chosen. The poetries are further classified in eight less-grand divisions in Dong-guk-yi-sang-guk Collection, i.e. five-character classical poem, etc. It changed the slogan into address, or two genres into one.
     The distinguish impacts of genre in Tong-Moon-Seon are embodied clearly in the "Hetao Poetry ", the "Poetries for Eight Xiaoxiang Views" and "Jiazhuan".
引文
1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辨体”观念对其后的刘勰等影响深远。
    2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文体研究体例,被后代的文论家所基本依循。
    3 顾荩丞:《文体论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3月)是一部文体论专著。
    4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书中将文体分为15种,论述其特征、源流及理想的文体,是书由台北商务印书馆于1968年再次出版;施畸:《中国文体论》,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
    5 罗宗强:《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 参见韩国学者卞锺铉《高丽汉诗研究》,(?):太学社,1994年1月。
    7 《东文选》,是以徐居正为主导的承文院二十三名官僚奉王命撰集,收录自三国时代至成宗初期文人作品编纂成一百三十卷,四十五册,包括目录三卷,于朝鲜成宗九年(1478)完成的一部诗文选集。
    8 诸如李珲的《光海君日记》卷九十七(1615)“七年乙卯十一月十六日乙卯”:“书籍校印都监启曰:‘都监方印四传《春秋》、《东文选》等二大帙,已印及未印册纸数多积置,而本 月初八日夜间,拔去锁钥,偷出进上册纸百余贴,此外亦有见偷物件,二册已印件数则幸而得免。’”再如,成倪(1439-1504):《庸斋丛话》卷十(1525):“金季醖(宗直)《东文粹》,专恶文之繁华,只取蕴藉之文;《青丘风雅》,诗之稍涉豪放者,弃而不录。是何胶柱鼓瑟之偏?至如达城所撰《东文选》,是乃类聚非选也。”
    1 崔致远:《奏请宿卫学生还蕃状》:“文体虽侔其虫迹,土声难辨其鸟言。”[韩国]《东文选》(卷47)。但此“文体”乃“文字之体”省称。
    2李奎报在《次韵吴东阁世文呈诰院诸学士三百韵诗并序》“反熠指崦嵫,久欲成剿体。”诗句后作者自注:“钟记室《诗评》(误,应为“品”。笔者注)曰:‘文体剿静’”,[韩国]《东国李相国全集》(卷5),民族文化推进会《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首尔:景仁文化社,1986年,第338页。
    3 李仁老:《破闲集》,[韩国]李钟殷 郑珉《韩国历代诗话类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8年12月,第381页。
    4李奎报:《白云小说》,[韩国]李钟殷 郑珉《韩国历代诗话类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8年12月,第349页。
    5 崔滋:《补闲集》“夫颂者,褒美功德;赞亦其流也。赋者,源于诗派。于词精微析理曰‘论’。明据开难日‘策’。披文相质曰‘碑’。序事清润曰‘,铭’。‘表’以达其诚。‘疏’以宣其志。‘册’以纪其功。‘诔’以美终,‘箴’是补阙,‘檄’是传谕。”,李钟殷 郑珉《韩国历代诗话类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8年12月,第381页。
    1 崔滋:《补闲集》,李钟殷 郑珉《韩国历代诗话类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8年12月,第382页。
    2 崔滋:《补闲集》,李钟殷 郑珉《韩国历代诗话类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8年12月,第382至383页。
    3 徐居正《笔苑杂记》(1487)卷一,曾出现“东方(即古代韩国,笔者注)文体”、“国朝以来,科场文体稳平”、“自癸酉甲戌以来,……四五六年之间,文体尽变为西昆”、“文体稍稍复旧,然未能尽变也”。
    4 李算(正祖)(1752-1800):《弘斋全书》(1814)《策问》二、三下单列“文体”条,《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二六三,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1年12月,第256至257页,第272至273页。
    5 李算(正祖)(1752-1800):《弘斋全书》(1814)《策问·文体》,《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二六三,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1年12月,第256页,第272页。
    6 李家源《汉文文体的分类研究》,《亚细亚研究》,vol.3 No1,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60,p129-168.李家源《汉文文体的分类研究(二)》,《亚细亚研究》,vo1.3 No2,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60,p159-192.
    7 金锺喆:《汉文文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东方汉文学》第31辑,2006年,第35至36页。
    1 [韩]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朝鲜语文学会,1931年;李家源:《韩国汉文学史》,民众书馆,1961年:文璇奎:《韩国汉文学》,二友出版社,1986年。此后,车溶柱和闵丙秀于90年代出版的《韩国汉文学史》(景仁文化社,1995)与《韩国汉文学概论》(太学社,1996)亦提及《东文选》。
    2 李佑成:《<东文选)解题》,徐居正等《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1966年。金斗锺:《(东文选)解题》,《国译<东文选>》,民族文化推进会,1968年。
    3 1.《东文选》正编四种:(1)乙亥字初印本,成宗九年(1478)十二月刊行,页9行行17字;(2)甲寅字再印本,华山书林书目,黄义敦旧藏本。约成宗十三年(1482)刊,页10行行18字;(3)初印乙亥字翻刻本,刊行年代不详,大概可以推测的是壬辰倭乱(1592)前的翻刻本;(4)朝鲜古书刊行会翻刻本,七册,1915年朝鲜古书刊行会据成宗九年(1478)正编翻刻的活字印刷本。2.《续东文选》一种:乙亥字初印本,中宗十三年(1519)七月刊行,页10行行18字。3.正续编合本四种:(1)乙亥字再印本,刊行年代不详,大概是中宗末到明宗年间(16世纪中叶)刊刻,页10行行19字;(2)训练都监字印本,光海君七年(1615)十一月刊行,页10行行19字;(3)笔书体字木板本,刊行年代不详;(4)训练都监本翻刻本,为训练都监本的拓刻本。以上参见韩国学者金斗锺《(东文选)解题》,《国译(东文选)》,民族文化推进会,1968年。
    4 原题《全唐诗补编·前言》,收入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补编》,后题为《全唐诗续拾·前言》,陈尚君《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64.
    1 1966年庆熙出版社影印李佑成家藏古木版本,(简称庆熙版,下同。)共三册,卷首有徐居正撰《(东文选>序》和梁诚之(1415-1482)撰《进(东文选>笺》,以及二十三位《东文选》纂集官名单。四周单栏,双花鱼尾(中册第一百二十九页,清晰可见鱼尾中有一阴文“公”字),白口。半叶10行19字,注为小字双行。线装,五针缀。韩国国立忠北大学图书馆:(?)22749(?)(1967年5月10日(?))。1914年日本东京朝鲜古书刊行会影印出版,(简称东京版,下同。)共七册,无卷首,半叶30行30字,注为小字双行,有句读。序文、进笺及编纂官等均列于130卷末《附录》,最后列有上、中、下三卷作品及作者详细目录。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卜24T33 330-5(第1册大正3年7月15日购求,第7册大正年1月14日购求)。
    2 1968年初版1982年修订(简称国译本,下同。)包括《续东文选》共12册,由(?)等翻译。韩文译文在前,正文附后。
    3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导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页。
    1 国译本《东文选》(Ⅰ)第551页。
    2 [韩]李佑成《东文选解题》,《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1966年,第1至2页。
    2 卷一收录8篇,卷二收录14篇,卷三收录13篇。
    3 卷四收录59题89首,卷五收录58题85首。
    4 卷六收录64题76首,卷七收录56题59首,卷八收录61首。
    5 卷九收录103题124首,卷十收录116题119首。
    6 卷十二收录92首,卷十三收录69题78首,卷十四收录96题114首,卷十五收录91题100首,卷十六收录102题109首,卷十七收录98题104首。
    7 卷十九收录88首,卷二十收录181题208首,卷二十一收录125题162首,卷二十二收录158题179首。
    8 卷22收录六言绝句一首,六言律诗两首。
    1 卷二十三收录35篇,卷二十四收录16篇。
    2 卷二十五收录25篇,卷二十六收录17篇,卷二十七收录32篇。
    3 卷二十八收录40篇,卷二十九收录22篇。
    4 卷二十九收录36篇,卷三十收录44篇。
    5 按:详见下表。
    6 卷四十五收录16篇,卷四十六收录17篇。
    7 卷四十七收录35篇,卷四十八收录61篇。
    8 卷四十九收录46题49篇,卷五十收录18题21篇。
    9 卷五十收录18题19篇,卷五十一收录55题80篇。
    10 卷五十二收录9篇,卷五十三收录8篇,卷五十四收录4篇,卷五十五收录11篇,卷五十六收录2篇,
    11 卷五十七收录15篇,卷五十八收录30篇,卷五十九收录16题18篇,卷六十收录19篇,卷六十一收录25题27篇,卷六十二收录18题19篇,卷六十三收录9题10篇。
    12 卷64收录12篇,卷六十五收录12篇,卷六十六收录10篇,卷六十七收录11篇,卷六十八收录15篇,卷六十九收录8篇,卷七十收录17篇,卷七十一收录14篇,卷七十二收录16篇,卷七十三收录15篇,卷七十四收录16篇,卷七十五收录19篇,卷七十六收录16篇,卷七十七收录20篇,卷七十八收录14篇,卷七十九收录12篇,卷八十收录11篇,卷八十一收录16篇,卷八十二收录15篇。
    1 卷八十三收录22篇,卷八十四收录17篇,卷八十五收录24篇,卷八十六收录14篇,卷八十七收录26篇,卷八十八收录12篇,卷八十九收录17篇,卷九十收录16篇,卷九十一收录19篇,卷九十二收录16篇,卷九十三收录16篇,卷九十四收录23篇,卷九十五收录15篇。
    2 卷九十六收录31篇,卷九十七收录21篇,卷九十八收录29篇。
    3 卷一百收录16篇,卷一百零一收录12篇。
    4 卷一百零二收录34篇,卷一百零三收录32篇。
    5 卷一百零九收录43篇,卷一百一十收录8题9篇。
    6 卷一百一十收录20篇,卷一百一十一收录46篇,卷一百一十二收录47篇,卷一百一十三收录35篇。
    7 卷一百一十六收录3篇,卷一百一十七收录2篇。
    1 卷一百一十七收录4篇,卷一百一十八收录13篇,卷一百一十九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一收录8篇。
    2 卷一百二十二收录11篇,卷一百二十三收录11篇,卷一百二十四收录14篇,卷一百二十五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六收录7篇,卷一百二十七收录8篇,卷一百二十八收录6篇,卷一百二十九收录4篇,卷一百三十收录2篇。
    3崔雄权:《论韩国的第一首“和陶辞”——兼及李仁老对陶渊明形象的解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 “水之趋兮惟下,日百折兮不舍。不入于海兮何科之停,盈必进兮谁税其驾。彼行潦之靡不源兮,尚逞威于大雨之炎夏也。势暂似兮旋踵,犹足夸于鄙者也。吾宁不食于井之渫兮,大虚日星之倒写也。矧杂秽之不并兮,夫何涤而何泻也。毋航断港兮,恐其窒也。毋踵弱水兮,恐其溺也。乃从而乱之曰:性一兮淑慝之胡形,才一兮取舍之是婴;涧泉之幽幽,江海之冥冥;我歌其中兮,鬓毛之星星;千载有人兮,有耳其聆。”
    5 [朝鲜]金守温(1409-1481)《喜晴赋·序》。
    8 金星洙:《辞赋文学研究》,公州大学出版部,2007.
    1 李锤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162.
    1 阳韵(荒、望、王、章、行、浪、阳、堂);陌韵(翼、棘、壁、涤);缉韵(立、挹):庚韵(清、精、楹、薨、瀛、情);药韵(剥、攫、落、垩);灰韵(辉、围、垂、归);支韵(司、奇、施、夷、);齐韵(畦);置韵(自、赐);真韵(坤、氲、民、滨恩);庚韵(精、琼、京、成、平、明)[明]宋濂等《洪武正韵》,(?):亚细亚文化社,1973,p257.875.913.283.850.125.43.73.545.141.283.
    2 [高丽]李穑《牧隐诗稿》卷一,《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卷3,p520.
    3 [朝鲜]金宗直:《观鱼台赋》,国译《续东文选》卷1,民族文化推进会,1974/1982,p767.
    1 郑玄《礼记注》。
    2 《尚书·虞书·尧典》。
    3 《诗纬·含神雾》,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版。
    6 [韩]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2007,p31.
    7 [韩]李锤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2007,p58.
    8 [韩]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58.
    9[韩]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101.
    10 [韩]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101.
    11 [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101.
    1 苏轼:《与毛维瞻》:“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载于《苏轼集》卷81。
    2 [明]乐绍凤、宋濂等《洪武正韵》,(?):亚细亚文化社影印,1973.p45.p 65.p 290.p287.p 366.p 383.p 73.p 86.p 485.p 488.p 23.p 29.p 26.
    3 同上,1973.p623.p 627.p 635.p 168.p 175.p 879.p 877.
    1 陈与义《休日早起》:“昽昽窗影来,稍稍禽声集。开门知有雨,老树半身湿。剧谈了无味,远游非所急。蒲团著身宽,安取万户邑?开镜白云渡,卷帘秋光入。饱受今日闲,明朝复羁絷。”陈与义《简斋诗集》卷12。
    2 《金曰磾传》,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卷103,(?):亚细亚文化社.1990.p276-277.
    3 赵须《效古》:“一生苦沉绵,二月患喉嗄。三夜耿不眠,四大真是假。五旬尚如此,六秩安可过。七情日煎熬,八还终当籍。九经真自郐,十载徒悲咤。”
    4 洪逸童《效八音体寄刚中》:“金多令人贵,无诗令人俗。石顽固不害,桂香终见伐。丝染不须悲,歧多何必泣。竹看君子操,松爱岁寒骨。匏飲信可乐,蜗室聊自适。土床冬暖足,荜牖夏散发。革带任男顽,蓝衣置妾恶。草木与同腐,一生何役役。”
    5 李知深《感秋回文》:“散暑知秋早,悠悠稍感伤。乱松青盖倒,流水碧萝长。岸远凝烟皓,栖高散吹凉。半天明月好,幽室照辉光。”
    6 李仁老《献时宰回文》:“早学求游宦,诗成谩苦辛。老怀春絮乱,衰鬓晓霜新。倒甑朝炊断,饥肠夜吼频。报恩心欵欵,谁是救枯鳞。”
    1 李宝龙《韩国高丽词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26页。
    2 杨煮《汉籍东传与韩国隐括词的创作》,《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10年第5期,第82至93页。
    3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五·真德王四年》:“六月,遣使大唐,告破百济之众,王织锦作五言《太平颂》……。高宗嘉焉。”
    4 按:[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题作《太平颂》。
    5 按广韵则属于四个韵目,即阮韵(晚、坂、远),混韵(损),缓韵(短、纂),狝韵(免、勉);按平水韵则属于三个韵目,即阮韵(晚、坂、损、远),旱韵(纂、短),铣韵(免、 勉)。
    1 一作《与隋将于仲文诗》,[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33.
    2 [韩]吕运弼《<东文选>编刊谬误考》,《书志学报》第33号,2009.06.p38.
    3 [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33.
    4 [北宋]王禹偶《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严社主省常上人》:“梦幻吾身是偶然,劳生四十又三年。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入定雪龛灯焰直,讲经霜殿磬声圆。谪官不得余杭郡,空寄高僧结社篇。”
    1 《东文选》卷87。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2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3页。
    2 [韩]沈载权《朝鲜与明清公文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p34.
    3 朴升中《谢书诏不名表》,《东文选》卷34。
    4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0页。
    5 [韩]沈载权《朝鲜与明清公文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p26.
    6 [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244.
    1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86.
    2 李奎报《谢同知贡举表》:“如臣者,……制诰学士之重任,无不肩荷。,,《谢知贡举表》:“伏念臣,……久居制职。”《谢右正言制诰表》“臣奎报言,……除授臣右正言制诰者”《东文选》卷36。
    2 朴浩《谢右拾遗知制诰表:“昨奉中书门下制牒一道,伏蒙圣慈除授臣右拾遗制诰者”则即记为“中书门下”。
    3 [韩]沈载权《朝鲜与明清公文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p36.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469.
    5 [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248.
    6 金册,韩国学者沈载权指出此文体始于1897年,即韩国历史上的大韩帝国(1897-1910)时期。沈载权《朝鲜与明清公文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p27.
    1 《东文选》卷28朴寅亮《顺德王后哀册》,卷29郑义《王子珆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上柱国始阳侯竹册文》。
    2《东文选》卷28李奎报《东宫妃主谥册文》、《东宫妃主哀册文》(按:原题为《同前哀册文》)
    3 《东文选》卷28李灵斡《靖王哀册》、崔惟善《王太子册文》,朴寅亮《文王哀册》,李(敖页)《王太后玉册文》,朴升中《睿王谥册文》,崔洪胤《明王哀册文》,卷29权近《王后哀册》,权遇《上升大妃哀册》。
    4 《东文选》庆熙版第354页。
    1 李花子《17、18世纪朝鲜使用中国年号问题》,《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三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李花子《17、18世纪朝鲜使用中国年号问题》,《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三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东文选》庆熙版第346页。
    4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87-88.
    6 李锺建与李福揆在其合著《韩国汉文学概论》中仅指出其中的3篇听政批答,而将洪钧所撰拟的《宰臣已下初度请复常膳不允》列为“其他”类。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251.
    7 原题为《再辞宜允》。
    1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71.
    2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77.
    1 《宋史·礼十九》。
    1 《金史·列传六十三·文艺上·韩昉》。
    1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影印出版,1966年11月,394页。
    2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71.
    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2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77.
    3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影印出版,1966年,400页。
    4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影印出版,1966年,400页。
    5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455-456.
    1 李奎报《与金秀才怀英书》,《东文选》卷59-16。
    2 [韩]李钟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年,275页。
    3 韩国李锺建与李福揆合著《韩国汉文学概论》列为七人,将金坵的《上座主金相国谢衣钵启》,归为李奎报名下,误。
    4 李奎报《与金秀才怀英书》,《东文选》卷59-16.
    5 汉代赵充国(前137-前52)《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状》(《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上陈汉武帝历陈“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或为现存最早的此类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认为状是书记的一种,并指出最大的状文就是“行状”。
    6 [韩]李钟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京畿道坡州:宝晋斋,1991年,257页。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6页。
    2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
    1 《高丽史·恭愍王世家》。
    2 《高丽史·恭愍王世家》。
    3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29《诗文类·各文之始》。
    5 知:崔致远《招赵璋书》原文作“之”。
    6 详见党银平《桂苑笔耕集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1页至327页。
    7 [韩]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下),(?):亚细亚文化社影印,第429至430页。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1页。
    3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箴铭第十》。
    4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2页。
    1 [韩]李钟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年,168页。
    2 《国译<东文选>》(v)第73页题为“郑招”。
    3 许慎《说文解字》。
    4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2页。
    5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第九》。
    1 《礼记·王制》,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479页。
    2 《礼记·曲礼下》,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444页。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2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第九》。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3页。
    5 崔致远《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东文选》卷50-27。
    6 李奎报《故户部尚书桧谷居士朴公仁硕真赞并序》、李穑《判三司事崔公画像赞并序》和李詹《大射赞并序》三篇文章在“序”后均有“其词曰”提示下面的“赞”的部分。
    7 李穑《上札赞并序》“其辞曰”,李詹《御笔<鲤鱼图>赞》“其辞曰”。
    8 李谷《后汉三贤赞并序》“为文以赞之:……。”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如此称谓,但“赞,,的部分依然为四言韵语。
    1 韩愈:《后汉三贤赞三首》,《韩愈文集》卷十二《杂著二》。
    2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
    3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29《诗文类·各文之始》。
    4 薛凤昌《奏议》,薛凤昌《文体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68页,70页。
    2 《三国史记》卷46《薛聪传》:“(神文)王愀然作色曰:‘子之寓言诚有深意,请书之以谓王者之戒。’”
    3 按:除尹会宗与朴础的两篇文章分别载于《高丽史》卷120《尹绍宗传》和卷120《金子粹传》外,其余十五篇分别载于卷93《崔成老传》,卷98《林完传》,卷111《金续命传》,卷112《李存吾传》、《朴尚衷传》、《朴宜中传》,卷115《李穑传》,卷117《郑梦周传》、《金震阳传》,卷120《尹绍宗传》、《金子粹传》,卷118《赵浚传》,卷119《郑道传传》。其中,林完《灾异上书》一文,《高丽史》卷98《林完传》记其写作背景云:“王以灾变下诏求言,完上疏曰:”故应题为《上灾异疏》;李穑《陈时务书》,作于其父李谷去世后服丧期间,即恭愍王元年(1352)。《东文选》略去开头“恭愍元年穑服中,上书日:‘草土臣穑言:’”等十五字;郑梦周《请勿迎元使疏》一文,《高丽史》阙起首“臣闻”二字;金震阳《上恭让王书》,《东文选》阙文末“可不畏哉。”四字;尹绍宗《上恭愍王书》,《高丽史》卷120《尹绍宗传》题为《草疏陈时事》,并记载了进呈本篇奏疏后尹绍宗旋即被诬告弹劾。
    1 《高丽史》卷98《林完传》,[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下),(?):亚细亚文化社影印,第187页。
    2 《高丽史》卷120《金子粹传》,[朝鲜]郑麟趾等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下),(?):亚细亚文化社影印,第636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4页。
    4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8至129页。
    5 [韩]《朝鲜王朝实录》之《成宗实录》成宗四年正月二十一日。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7页。
    2 按:李奎报《驱诗魔文效退之送穷文》文章开头至“而驱之曰:”为序文。
    3 按:本文至“其辞曰”之前一段文字实为序文,但原文未标注。
    4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5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1页。
    6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76页。
    2 按:第1篇和第7篇均题作《与皇甫若水书》。
    3 即卷61-19李奎报《答东真别纸》。
    4 原题为《同前书》。
    5 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二十六收录。
    6 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二十六收录。
    7 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二十六收录。
    8 卷59-5林椿的《上刑部李侍郎书》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篇幅叙说自己五年羁旅漂泊之苦。
    1 一作《大王报书》,《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第七·文武王十一年》。
    2 [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50《甄萱传》,(?).1998.p469.
    1 [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50《甄萱传》,(?).1998.495-496.
    2 [新罗]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集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p538.
    3 《广雅》。
    4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1页。
    5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5页。
    1 转引自[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1页。
    2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2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5页。
    5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6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7 “园林穷盛事,钟鼓乐清时。”按:“园林”,韩愈《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原诗为“林园”。
    8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颐卧,还把渔竿下晚沙。”原诗“鱼”作“渔”,“钓”作“晚”。庆熙版《东文选》(中),第393页,东京版《东文选》(第四册),127页。
    7 “白云兮行大虚,长风兮卷沧海。其来兮何从,其去兮安在?庵中高卧兮闲道人,月作灯兮松作盖。”“大”一作“太”,李穑:《牧隐文稿》卷四,《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5,p33.
    1 [南宋]王应麟《辞学指南》,转引自薛凤昌《文体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60页。
    2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29《诗文类·各文之始》。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5页。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0.
    5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2-393.
    6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5.
    7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7.
    8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7.
    9 [清]方苞《张母吴孺人七十寿序》,转引自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97.
    1 “半轮明月白云秋,风送泉声何处是。十方无量光佛刹,尽未来际作佛事。,,
    2 “蹇驴影里碧山晚,断雁声中红树秋。”其后原注:“四韵矢三句。,,按:李奎报:《次前所寄绝句韵,赠欧阳二十九伯虎并序》录颈联云:“独鹤何归天杳杳,行人不尽路悠悠。”“其首、落句皆所不知也。”,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后集》卷四,《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2,第179页。
    3 “苍海疑无地,今朝忽见山。居僧清且绝,相对一开颜。
    4 “管弦声碎竹外涧,水墨画点烟中山。立马停鞭望复望,鸽鹒上下春风端。”
    5 “坦也平生藜藿肠”
    6 “飘零琴格淡无味,,
    7 “春风无限相思意,说与江南坦上人。”
    8 “念昔吾家正献公,观风杨广至原中。外孙玄婿今持节,旧宅春光思不穷。”
    1 即分别为“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处于幽谷,迁于乔木。”;“陶潜避世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原诗“啸”作“笑”;“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2 《高丽史》云:“国子监试,即进士试,德宗始治,试以赋及六韵、十韵诗。厥后或称成均试,或称南省试。文宗二十五年,只试六韵、十韵诗。毅宗二年,试以赋及十韵诗,忠宣王废之。忠肃王四年,以九斋朔试代之,七年,称举子试。恭愍王十七年……罢之。辛祸二年复之。”[韩]《高丽史》卷74《志》27《选举二》,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中),(?)亚细亚文化社,1972/1983.p617.
    1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65页。
    2 《高丽史》卷102《李仁老传》。
    1 张伯伟《二十六种朝鲜时代汉籍书目解题》(上),《文献(季刊)》,2004年10月第4期。
    1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3页。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2页。
    3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59页。
    4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3页。
    5 李善注,转引自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48.
    6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7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52.
    8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81页。
    9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55.
    11 即:96卷八篇,97卷十三篇。
    1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09页。
    2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20页。
    3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30页。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三。
    3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
    4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
    5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
    6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50.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3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9。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436.
    1 [韩]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下),(?):亚细亚文化社影印,212页。
    2 官:乃“员”字之形误。
    1 姚永朴(字仲实)语。转引自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62页。
    2 [元]潘昂霄《金石例》,转引自明代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5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6页。
    1 李穑,《题浩然字后说》,《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189.
    2 白文宝《<及庵诗集>序》。
    3 李穑《<及庵诗集>序》。
    4 李穑《跋<及庵诗集>》。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69页。
    2 地:一作“坤”。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0页。
    4 [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二00。按:黎国韬先生认为贺复徵这一论断不正确,详见《“致语”不始于宋代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 《宋会要·职官二二·教坊》。
    7 按:李钟建与李福揆认为是二十五篇([韩]李钟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年,第263页。)与笔者统计所不同的是,韩安仁和郑知常两篇,林宗庇三篇,而将李奎报的《晋康侯别第迎圣驾教坊呈瑞物致语》一题中的“神龟负图致语”和“龙马衔书致语”视为一篇。因为只有单纯的统计数字,而没作具体的划分说明,故只能推测其将韩、郑、林三人作品中的“句合曲”或“口号-句合曲”部分,视为单篇作品。但如此划分的话,则至少有三十篇。
    4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59页。
    5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355.
    1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4页。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2页。
    4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5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1 [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13《举牒》题为《授楚州刺史张雄将军》,《东文选》文末阙“员外置同正”五字。
    2 [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13《举牒》题为《请节度判官李琯大夫充副使》,文字有较大差异。
    3 [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13《举牒》题为《请泗州于涛尚书充都指挥使》,文字略有差异。
    4 [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14《举牒》收录,题为《上都昊天官声赞大德赐紫谢遵符充淮南管内威仪指挥诸宫观制置》,文字有差异。
    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6 [三国魏]张揖《广雅》。
    7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十四》。
    8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
    9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十四》。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3页。
    2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 “十二乘船过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5 “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按:“暝”,王安石原诗作“打”。
    6 “王莽弄来曾半没。曹公将去便平沉。”按:李山甫原诗题为《读汉史》。“没”,原作“破”“沉”,原作“沈”。
    7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5至46页。
    8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37页。
    1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69页。
    1 崔诜《宣庆殿上梁文》。
    2 李奎报《大仓泥库上梁文》。
    3 李百顺《保定门上梁文》。
    4 李藏用《国子监上梁文》。
    5 按:林宗庇的《延庆宫正殿上梁文》因其阙文无法断定。
    6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4页。
    7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118页。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5页。
    2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117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6页。
    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奏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3至124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书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8至119页。
    4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72页。
    1 原题《又》。
    2 原题《又》。
    3 原题《又》。
    4 原题《又》。
    5 原题《又》。
    6 原题《又》。
    1 晨:“辰”之误。
    2 题注:“非时雷动”。
    3 原题《又》。
    1 原题《又》。
    2 原题《又》。
    3 原题《又》。
    4 原题《又》。
    5 原题《又》。
    6 原题《又》。
    7 原题《又》。
    8 原题《又》。
    9 原题《又》。
    10 原题《又》。
    11 原题《又》。
    12 原题《又》。
    13 原题《又》。
    14 原题《又》。
    1 原题《又》。
    2 按:此篇疏文题目中虽无“诞”字,但内容确是祝诞。
    3 原题《又》。
    4 原题《又》。
    1 原题《又》。
    2 原题《同前》。
    3 冬安居:佛教用语,“冬季结制安居”省称,又称“雪安居”、“坐腊”等。一般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至翌年正月十五日间,禁制外出而专事讲学修养。见《禅林象器笺》卷四《节时门》。
    4 原题《又》。
    5 夏安居:佛教用语,“夏季结制安居”省称,又称“雨安居”、“坐夏”等,一般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禁制外出而专事讲学修养。事实上各地因雨季差异而所有不同。《大唐西域记》卷一“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条记载为“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赵文拔《万德社请说禅文》(按:原题为《同前》)由此活动记载:“幸今灵鹫岭稻麻会上,已阑夏制之安居。”见《东文选》卷114。
    1 包括篇幅最短,仅五十四个字的卷110-26释煦《天成节祝寿斋疏》、卷111-34李詹的《诞日疏》、卷111-46李詹的《童子忌日水陆斋疏》、卷113-9卞季良的《诞日疏》(按:《东文选》原题《又》)、卷113-29权近的《演福寺行大藏经披览疏》、卷113-30权近的《创新都疏》。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3页。
    2 按:薛凤昌《文体论》“哀祭类”第八种列为“斋词及愿文”。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119页。
    3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119页。
    2 原题为《又》。
    3 按:后两篇,原题为《又》。
    4 南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僖宗八月五日生,为应天节。”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帝号下》:“僖宗……咸通三年壬午五月八日生于东内。”党银平先生《桂苑笔耕集校注》第四九一页注释(一),即采用《唐会要》的记载。
    5 攘: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作“禳”。
    6 原题为《又》。
    7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1页。
    1 李谷:《下元醮青词》之“三献”云:“谨邀鹤侣,恭奏龙章”,《东文选》卷115-16;尹淮《北斗解怪青词》之“亚献”云:“冒贡绿章,籲蒙洪造”,《东文选》卷115-35
    2 [唐]李肇《翰林志》。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2页。
    6 金克己:《冬至太一青词》,《东文选》卷115-7。
    7 三元节醮:即上元节醮礼、中元节醮礼和下元节醮礼的统称。
    8 即金富轼的三篇《乾德殿醮礼青词》“戎狄怀而干戈戢”、“民无金戈之忧”、“兵凶疾疫,免为我国之忧。”李奎报的两篇《上元青词》:“保罗图于可久”、《北斗青词》:“保罗图于不拔”,金克己的《冬至太一青词》:“百姓悦而国家阜”,权近的两篇《六丁神醮礼青词》:“致令兵尘汛扫”和《灵宝道场》:“更闻弦歌之化,不闻金革之声。”卞季良的四篇《亲试文武科合行本命醮年例通行青词》:“年登国阜,兵戢时康。”、《昭格殿行雨雹山崩久雨雷震,心星犯月,太白昼见,月犯南斗之魁,祈禳兼消灾度厄,太一醮礼青词》:“干戈戢而四方宁”、《昭格殿行祈雨兼星变祈禳醮礼三献青词》:“人民育而弓矢戢”、《摩利山堑城醮礼三献青词》:“兵戢时和,年登物阜。”
    9 权近:《灵宝道场》,《东文选》卷115-22。
    10 亚献:卷115第19、20和22篇权近撰写的三篇作品均题为“二献”。
    11 三献:或题为“三献青词”,如郑誧的两篇作品;或题为“终献”,如尹淮的两篇作品。
    1 按:阿拉阿伯数字表示为每一句的字数,下同。
    2 按:卷115-18李谷撰《小王本命醮青词》“初献”中的二、四句虽为七言,但仅多了一个助词“之”,实际上依然属于六言。
    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第十三》。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432。
    4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第十二》。
    5 [西晋]陆机《文赋》。
    1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3页。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4页。
    4 李奎报:《宗室司空柱国珒诔词》:“呜呼!兰方秀兮暴悴,苗未实兮先僵。”
    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
    2 [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0页。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8页。
    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3.p439。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墓碑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0页。
    3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497-498.
    1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514.
    2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515.
    1 卷122-5李奎报《殇子法源圹铭》。
    2 按:朝代标注中,以“有元(皇元、大元)”起首者,十一篇;以“有明,,起首者,六篇。
    1 徐居正《东文选·序》,《东文选》,[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汉城:庆熙出版社影印,1966年11月,1至2页。
    2 李纯之《奇正图谱序》,《东文选》卷94-16.
    1 崔恒《御制谕将说序》,《东文选》卷95-5.
    1 [南宋]周必大《皇朝文鉴·序》,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页。
    2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序》。
    1 按:《续东文选》卷十一,作者题为“徐居正”,起首与文末阙文203字。特别是将开头和结尾卢思慎的署名删除掉了。还有将笺的正文最后一句“窃尝慕述而之功”中的“窃尝慕”改为“亦何惭”。
    2 卢思慎《进<东文选>笺》,[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汉城:庆熙出版社影印,1966年11月,3页。
    3 卢思慎《进<东文选>笺》,[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汉城:庆熙出版社影印,1966年11月,4页。
    4 同上,4页。
    5 同上,3页。
    1 同上,3页。
    1 同上,3页。
    2 同上,4页。
    3 同上,3页。
    4 郑道传《<圃隐奉使稿>序》,《东文选》卷89-13.
    5 卷八十三收录22篇,卷八十四收录17篇,卷八十五收录24篇,卷八十六收录14篇,卷八八十七收录26篇,卷八十八收录12篇,卷八十九收录16篇(按:《东文选》89-3郑道传《读<东亭陶诗后序>》文体上属于“读”,论述详见2.3.23序。),卷九十收录16篇,卷九十一收录19篇,卷九十二收录16篇,卷九十三收录16篇,卷九十四收录23篇,卷九十五收录15篇。
    6 卷八十三收录10篇,卷八十四收录8篇,卷八十五收录7篇,卷八十六收录6篇,卷八十七七收录9篇,卷八十八收录1篇,卷八十九收录6篇,卷九十收录4篇,卷九十一收录11篇,卷九十二收录7篇,卷九十三收录10篇,卷九十四收录15,卷九十五收录14篇。
    1 庆熙版《东文选》原题《十韵序诗》,序、诗二字前后倒置,应为《十韵诗序》。
    1 照文章中的叙述其题目应为《思政殿训议序》。
    1 即《唐宋八家诗选》,匪懈堂安平大君编于朝鲜世宗二十六年(1446),八家:指李白、杜甫、韦应物、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2 亦题作《诗选后序》。
    3 亦题作《书八家诗选后》。
    4 应为“匪懈堂安平大君”。
    5 亦题为《唐宋八家诗选赞》。
    1 一作《补闲集》。
    2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3 崔滋《<李益斋后西征录>序》,《东文选》卷84-11.
    4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5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6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7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8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1 崔滋《续破闲集序》,《东文选》卷84-2。
    2 李穑《<选粹集>序》云“穑少也,游中原,闻摺绅先生之论曰:‘文法汉,诗法唐。’未知其所以也。”《东文选》卷87-20。
    3 崔滋《<东人文>序》,卷84-12.
    4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5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6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7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8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1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2 权採《圃隐集序》,《东文选》卷93-13。
    3 李穑《<动安居士李公文集>序》,《东文选》卷86-12.
    4 李穑《<动安居士李公文集>序》,《东文选》卷86-12.
    5 李穑《<栗亭先生逸稿>序》,《东文选》卷87-6.
    6 李穑《<动安居士李公文集>序》,《东文选》卷86-12.
    7 李穑《<墨轩先生文集>序》,《东文选》卷86-13.
    8 李穑《<传灯录>序》,《东文选》卷86-8.
    9 李穑《<选粹集>序》,《东文选》卷87-20.
    10 李穑《<中顺堂集>序》,《东文选》卷87-15.
    1 李穑《<及庵诗集>序》,《东文选》卷87-13.
    2 李穑《<雪谷诗>序》,《东文选》卷86-2.
    3 李穑《<及庵诗集>序》,《东文选》卷87-13.
    4 郑道传《<京山李子安陶隐文集>序》,《东文选》卷89-10.
    5 郑道传《<京山李子安陶隐文集>序》,《东文选》卷89-10.
    6 郑道传《<京山李子安陶隐文集>序》,《东文选》卷89-10.
    7 郑道传《<若斋遗稿>序》,《东文选》卷89-11.
    8 郑道传《<若斋遗稿>序》,《东文选》卷89-11.
    9 郑道传《<若斋遗稿>序》,《东文选》卷89-11.
    1 郑道传《<圃隐奉使稿>序》,《东文选》卷89-13.
    2 权近《<郑三峰道传文集>序》,《东文选》卷90-9.
    3 权近《<郑三峰道传文集>序》,《东文选》卷90-9.
    4 权近《<郑三峰道传文集>序》,《东文选》卷90-9.
    5 权近《<恩门牧隐先生文集>序》,《东文选》卷90-14.
    6 应为“匪懈堂安平大君李瑢”。
    1 朴彭年《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19.
    1 李瑢《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5-2.
    2 朴彭年《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19.
    3 朴彭年《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19.
    4 朴彭年《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19.
    5 朴彭年《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19.
    6 李垲《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20.
    7 崔恒《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5-4.
    8 成三问《八家诗选序》,《东文选》卷94-21.
    1 元晓《<法华经宗要>序》云:“妙法莲华经者,……文巧义深,无妙不极;辞敷理泰,无 法不宣。文辞巧敷,华而含实;义理深泰,实而带权。”《东文选》卷83-1.
    1 元晓《<晋译华严经疏>序》云“其文郁郁,其义荡荡”《东文选》卷83-4.
    2 元晓《<本业经疏>序》:“其为教也,文理俱精。旨极妙而辞逸,文甚括而语详。”《东文选》卷83-6.
    3 郑总《<高丽国史>序》,《东文选》卷92-2.
    4 崔恒《<吴越春秋>序》,《东文选》卷95-7.
    5 李詹《<渔樵唱和诗>序》,《东文选》卷92-7.
    6 李仁复《<及庵集>跋》,《东文选》卷102-11.
    7 李崇仁《题<金可行诗稿>后》,《东文选》卷102-15.
    0 同上。
    9 李穑《书<陶隐诗稿>后》,《东文选》卷102-19.
    1 李詹《朴判事<日本行录>跋》,《东文选》卷103-17.
    1 权擥《<应制诗>跋》,《东文选》卷103-31.
    2 李奎报《吴德全<戟岩诗>跋尾》,《东文选》卷102-3.
    3 李穑《题<溪月轩印空吟>》,《东文选》卷102-29.
    4 安止《<春亭集>跋》,《东文选》卷103-30.
    5 李穑《书<上札补正雪庵大字卷>后》,《东文选》卷102-17.
    6 尹起畎《<三峰先生佛事杂辩>跋》,《东文选》卷103-27.
    7 金镔《<栎翁稗说>跋》,《东文选》卷103-28.
    1 按:六言诗附录于七言绝句后,又分为六言绝句一首和六言律诗两首。
    2 即卷22-159李淑琪《青嶂幽林图》、卷22-160郑梦周《雨中登义城北楼》、卷22-161郑梦周《过扬州》。其中,郑梦周的《雨中登义城北楼》,郑梦周《圃隐集》卷2题作《丁巳三月,雨中登义城北楼——时将如京》,第4句的“桃花烂覆人家”之“烂”作“暖”;第7句“惆怅江南行客”之“惆怅”作“肠断”。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卷5,景仁文化社,1990/1996,p593.而《过扬州》,《圃隐集》卷1题作《扬州》,第2句的“隋家宫阙”之“像想”作“想像”,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卷5,景仁文化社,1990/1996,p572.
    1 李宝龙:《韩国高丽词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26页。
    1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题作《太平颂》。
    2 一作《与隋将于仲文诗》,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33.
    3 参见[韩国]吕运弼《<东文选>编刊谬误考》,《书志学报》第33号,2009.06.p38.
    4 参见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33.
    5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1966.p354.
    1 《敦煌学集刊》,1999年第1期,第105至114页。
    2 吴丽媛《再论复书与别纸》,《文化研究》。
    3 原字为“旄”之“毛”换成“兄”。旄倪:意指老人与幼儿。
    1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影印出版,1966年11月,588页。
    1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P71.
    2 薛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65页。
    1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影印出版,1966年,511页。
    2 原题为《又》。
    3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71页。
    1 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50《甄萱传》,(?).1998.p469.
    2 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50《甄萱传》,(?).1998.p495-496.
    1 李钟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年,168页。
    2 《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1966.p92.
    1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中),(?):亚细亚文化社影印,617页。
    3 白文宝《<及庵诗集>序》。
    4 李穑《<及庵诗集>序》。
    5 李穑《跋<及庵诗集>》。
    1 []中的文字即为《东文选》缺省者,下同。
    1 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45《禄真传》,(?).1998.p457-458.
    2徐建顺《朝鲜三国时期的散文辨析》,《东疆学刊》,2005年第4期,49至50页。
    2 林嵩《<桂苑笔耕集>所见“委曲”探赜》,《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2期,43页。
    1 同上。
    2 卷一收录8篇,卷二收录14篇,卷三收录13篇。
    3 卷四收录59题89首,卷五收录58题85首。
    4 卷六收录64题76首,卷七收录56题59首,卷八收录61首。
    5 卷九收录103题124首,卷十收录116题119首。
    6 卷十二收录92首,卷十三收录69题78首,卷十四收录96题114首,卷十五收录91题100首,卷十六收录102题109首,卷十七收录98题104首。
    1 卷十九收录88首,卷二十收录181题208首,卷二十一收录125题162首,卷二十二收录158题179首。
    1 六言绝句一首,六言律诗两首。
    2 卷二十三收录35篇,卷二十四收录16篇。
    3 卷二十五收录25篇,卷二十六收录17篇,卷二十七收录32篇。
    4 卷二十八收录40篇,卷二十九收录22篇。
    5 卷二十九收录36篇,卷三十收录44篇。
    6 按:详见下表。
    7 卷四十五收录16篇,卷四十六收录17篇。
    8 卷四十七收录35篇,卷四十八收录61篇。
    9 卷四十九收录46题49篇,卷五十收录18题21篇。
    10 卷五十收录18题19篇,卷五十一收录55题80篇。
    11 卷五十二收录9篇,卷五十三收录8篇,卷五十四收录4篇,卷五十五收录11篇,卷五十收录2篇,
    1 卷五十七收录15篇,卷五十八收录30篇,卷五十九收录16题18篇,卷六十收录19篇,卷六十一收录25题27篇,卷六十二收录18题19篇,卷六十三收录9题10篇。
    2 卷64收录12篇,卷六十五收录12篇,卷六十六收录10篇,卷六十七收录11篇,卷六十八收录15篇,卷六十九收录8篇,卷七十收录17篇,卷七十一收录14篇,卷七十二收录16篇,卷七十三收录15篇,卷七十四收录16篇,卷七十五收录19篇,卷七十六收录16篇,卷七十 七收录20篇,卷七十八收录14篇,卷七十九收录12篇,卷八十收录11篇,卷八十一收录16篇,卷八十二收录15篇。
    1 卷八十三收录22篇,卷八十四收录17篇,卷八十五收录24篇,卷八十六收录14篇,卷八十七收录26篇,卷八十八收录12篇,卷八十九收录17篇,卷九十收录16篇,卷九十一收录19篇,卷九十二收录16篇,卷九十三收录16篇,卷九十四收录23篇,卷九十五收录15篇。
    2 卷九十六收录31篇,卷九十七收录21篇,卷九十八收录29篇。
    3 卷一百收录16篇,卷一百零一收录12篇。
    4 卷一百零二收录34篇,卷一百零三收录32篇。
    5 卷一百零九收录43篇,卷一百一十收录8题9篇。
    6 卷一百一十收录20篇,卷一百一十一收录46篇,卷一百一十二收录47篇,卷一百一十三收录35篇。
    1 卷一百一十六收录3篇,卷一百一十七收录2篇。
    2 卷一百一十七收录4篇,卷一百一十八收录13篇,卷一百一十九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一收录8篇。
    3 卷一百二十二收录11篇,卷一百二十三收录11篇,卷一百二十四收录14篇,卷一百二十五收录5篇,卷一百二十六收录7篇,卷一百二十七收录8篇,卷一百二十八收录6篇,卷一百二十九收录4篇,卷一百三十收录2篇。
    4 徐居正《<东文选>序》。
    5 徐居正《<东文选>序》。
    6 韩·李锺建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140-150.
    1 《三国史记》卷46《薛聪传》:“(神文)王愀然作色日:‘子之寓言诚有深意,请书之以谓王者之戒。”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2 原题为《同前书》。
    3 卷59-5林椿的《上刑部李侍郎书》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篇幅叙说自己五年羁旅漂泊之苦。
    4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109.
    1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120.
    2 《东文选》(下),庆熙出版社,1966.p130.
    1 《东文选》(中),庆熙出版社,1966.p105.
    1 《高丽史》卷98《金富轼传》收录,题为《赐富轼银药合诏》。
    1 原题《又》。
    2 原题《又》。
    1 即新罗真德女王(卷4-1《织锦献唐高宗》)和新罗文武王(卷57-4《答唐薛总管仁贵书》)。
    2 即安平大君匪懈堂(卷52-2《<八家诗选>序》),同时他还是书法家、收藏家(卷82-12申叔舟《画记》记录了安平大君匪懈堂所收藏的自中国东晋至唐、宋、元、明五个朝代中的三十五艺术家的山水画八十四幅、花鸟画七十六幅、人物画二十九幅和书法作品三十三件。)
    3 如:乙支文德、尹瓘、金之岱、金方庆、郑地。
    4 如:李纯之。
    5 如:李嵓。
    6 即宋朝的林完(卷52-4《灾异上书》)和元朝的偰逊,韩国史书称之为“投化人”或“向华人”,参见《高丽史》卷98《林完传》和卷112《偰逊传》。
    7 按:经统计,《东文选》十二种散体之文作者数量前三位具体情况如下:(1) 表笺 李奎报的作品数量为最,多达八十五篇,占70%。其次是金坵,为五十八篇,而金富轼以四十三篇位居第三;(2) 状 崔致远、李奎报和金富轼三人作品居多,分别为三十三篇、二十六篇和十二篇,计七十一篇,占73.9%;(3) 奏议 权近的作品最多,为八篇,其次朴尚衷、尹绍宗和赵浚各两篇;(4) 书 李奎报的作品多达四十八篇(包括一篇别纸),占三分之一多。其次崔致远三十六篇,林椿十八篇;(5) 记 其中李穑居首,多达七十五篇,约占36%。其次为权近三十三篇,李谷三十篇:(6) 序 李穑以三十九篇居首,其次依次为权近三十五篇,郑道传十六篇;(7) 跋 李穑以十六篇居首,其次为权近七篇,李奎报和郑道传各六篇,四个人作品的作品数占跋文总量一半多;(8) 铭 最多者为李詹,共十六篇,其次李奎报与权近各十篇,三人作品就占总数一半多:(9) 颂 李奎报以五篇居首,其余李齐贤、李穑、李季甸三人各一篇;(10) 奏议 权近的作品最多,为八篇,其次朴尚衷、尹绍宗和赵浚各两篇;(11) 劄子 十二篇劄子出自两个人之手,其中李詹八篇,权近四篇;(12) 文 李奎报以三篇居首,其次郑道传两篇,李谷等三人各一篇。
    8 即释天因、释坦然、释禅坦、释宏演、释圆鉴、释达全、释戒膺、释益庄、释祖异、释卍雨、释惠文、释寥一、释始宁、释真静、释祖英、释月窗、释懒翁、释丁近、释宗聆足庵、释大觉、释无名、释了圆、释宓庵、释息影庵、释无畏、释元晓、释明友、释信如、释煦
    1 李奎报《谢同知贡举表》:“如臣者,……制诰学士之重任,无不肩荷。”《谢知贡举表》:“伏念臣,……久居制职。”《谢右正言制诰表》“臣奎报言,……除授臣右正言制诰者”《东文选》卷36。
    1 《三国史记》卷46《列传》第6《强首传》,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勘《原本<三国史记>》,(?):(?).1998.p465.
    2 《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勘《原本<三国史记>》,(?):(?).1998.p408.
    1 《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第10《元圣王》,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勘《原本<三国史记>》,(?):(?).1998.p124.
    2 李九义:新罗汉文学研究,(?):亚细亚文化社,2002,p122.
    3 李九义:新罗汉文学研究,(?):亚细亚文化社,2002,p122.
    1 《旧唐书》卷211列传149《东夷·高丽传》。
    1 高丽·崔滋《补闲集》,转引自蔡美花先生《高丽文学审美意识研究》之附录《高丽时期文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2 李奎报《琴秘监谢除翰林侍读学士表》,《东文选》卷36-34.按:这段话出自张衡《京都赋》(中),载于《文选》卷三。
    3 李穑:《栗亭先生逸稿》序,《东文选》卷87-6.
    4 李穑:《选粹集》序,《东文选》卷87-20.
    5 郑道传:《若斋遗稿》序,《东文选》卷89-11.
    6 李詹《楮生传》,《东文选》卷101-8.
    1 原注:“参见《三国史记》卷三十八《杂志》第七,明文堂1988年版。”
    1 崔执钧《剔银灯词》,《东文选》卷8-15.
    2 郑道传《读<东亭陶诗后序>》,《东文选》89-3.
    3 金坵《别纸》,《东文选》卷44-29;李奎报《答东真别纸》《东文选》卷61-19.
    4 李奎报《答朴杂端仁硕手简》,《东文选》卷60-13;李奎报《与俞侍郎升旦手简》,《东文选》卷61-4.
    1 姚铉《唐文粹序》,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页。
    1 姚铉《唐文粹序》,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页.
    1 同上,2页。
    2 徐居正《东文选·序》。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2页。
    1 《东文选》卷5-56洪逸童《效八音体寄刚中》。
    2 《东文选》卷9-12李知深《感秋回文》;卷9-23李仁老《献时宰回文》;卷10-110朴埂《双韵莲花回文体幽居作并序》两首,朴埂《诗序》:“古人回文诗有十字体、璇玑体、玉连环体、锦缠枝体,各有别样体例。今予不袭古辙,别作五言四韵诗二篇,作莲花之状,寄意于君子,名之‘莲花回文’云。”《东文选》(上),庆熙出版社,1966.p127.
    1 按:共收录四十六篇题跋,即卷130收录十八篇,卷131收录二十八篇。
    2 即杨亿的《开封府上梁文》、王安石的《英德殿上梁文》和陈履常的《批云楼上梁文》等三篇上梁文,均收录于《宋文鉴》卷129.
    1 周必大《宋文鉴·序》,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4,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页。
    2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7,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8页。
    1 陈旅《元文类·序》,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7,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8页。
    2 徐居正《东文选·序》,《东文选》,[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汉城:庆熙出版社影印,1966年11月,1页。
    1 《四库全书》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
    2 详见陈彝秋《论中国选本对朝鲜<东文选>文体分类与编排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1 《旧唐书》卷211《列传》149《东夷·高丽传》。
    2 西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全十册)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319页。
    3 尹淮《进雠校高丽史序》,《东文选》卷93-4。
    1 郭英德《<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考述》,《中国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4页。
    2 同上。
    3 [日]古川末喜著杨丽华译《六朝文学评论史的文体分类论》(原载于《中国诗人论——冈村繁教授退休纪年论集》,汲古书院,1986年)刘柏青、张连弟、王鸿珠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古典文学专辑)第五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49页。
    1 同上,50页。
    2 即卷28下《冯衍列传第十八下》“(冯衍)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卷40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班)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卷42《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东平宪王刘苍)自建武以来章奏及所作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并集览焉。”卷44《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胡广整理编辑)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其余所著诗、赋、铭、颂、箴、吊及诸解诂,凡二十篇。”卷52《崔驷列传第四十二》“(崔驷)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崔驷次子崔)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艺》、七言,凡五十七篇。”卷54《杨震列传第四十四》“(杨)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卷59《张衡列传第四十九》“(张衡)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卷60上《马融列传第五十上》“(马融)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卷60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1 《隋书》卷76《列传》41。
    1 又作《与隋将于仲文诗》,李锺建 李福揆《韩国汉文学概论》,(?):宝晋斋.1991.p33.
    1 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第七·文武王十一年》,(?).1998.p95-98.
    2 《东文选》原题为《和》。
    1 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檄(书)”部分。
    1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下),(?)亚细亚文化社,1972/1983.p163.
    2 赵文拔《百家衣诗序》,民族文化促进会编《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百家衣集》三卷,据金程宇先生云:“该书今存朝鲜时代刊本,藏于韩国诚庵古书博物馆等处。”《域外汉籍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版。14页。
    3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3,《韩国文集丛刊》卷58,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21页。
    1 赵文拔《百家衣诗序》,民族文化促进会编《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613页。
    2 按:崔执钧,李德懋《青庄馆全书》记为“崔报均”,而金相洪《朝鲜朝汉文(?) 照明》(2003.01(?).p18)道:“我国集句诗创作肇始于高丽康日用、林惟正、崔集均。”
    3 徐居正《东人诗话》下卷。徐居正编纂权卿相译注《原典对照东人诗话》附录《东人诗话》影印,80页。
    4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33,《韩国文集丛刊》卷58,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21页。
    5 李齐贤:《栎翁稗说》,赵钟业主编:《韩国诗话丛编》(一),汉城:太学社,1996年,151页。
    1 《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3307页。
    2 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主编《辞海》全二册[M],1981年1月,北京,中华书局据1936年版缩印。3105页。
    3 赵文拔《百家衣诗序》,民族文化促进会编《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613页。
    4 赵文拔《百家衣诗序》,民族文化促进会《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613页。
    5 陈绎曾《诗谱·杂体》云:“晋傅咸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略日:‘幸修厥德,令终有淑。勉尔遁思,我言维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此乃集句诗之始。或谓集句起於王安石,非也。”
    6 杨慎《升庵诗话》“七经诗集句之始”条云:“晋傅咸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略曰:‘聿修厥德,令终有淑。勉尔遁思,我言维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此乃集句诗之始,或谓集句起于王安石,非也。”
    7 王安石于崇宁三年(1104),被追封舒王。无名氏《八家诗选序》指称王安石时即用“舒王”之称谓。见《东文选》卷95。
    1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1 释惠洪《冷斋夜话》:“集句诗,山谷谓之‘百家衣体’,百家衣,小儿文褓也。”
    2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1页。
    3 转引自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8月第五次印刷,第280页。
    4 傅璇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186页。
    5 李晬光《芝峰类说》卷九
    1 黄一权在2002年2月25日《复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欧阳修著作初传韩国的时间及其刊行、流布的状况》一文说,林惟正有12首集句诗中引用了欧阳修的诗句,误。应为15首20句。
    2 即“诗无入俗章”(《春》),“为报诗人道”(《咏雪》),“诗成寄岳僧,,(《见德城即事》)三句。
    1 按原文集句诗及作者均为竖排,而每句所标注的作者名称为小字,三字以上为双行,下同。
    2 《全唐诗》卷691-1.
    3 《全唐诗》卷444-20.
    4 《初学记》卷三《岁时部》,[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48页。
    5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48页。《全唐诗》卷34题为《奉和夏日晚景应诏》。
    6 《全唐诗》卷54-8.
    1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52页。义载于《全唐诗》卷34-11.
    2 《全唐诗》卷233-18.
    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有载。
    4 《全唐诗》卷573-41.
    5《全唐诗》卷454-72.
    6 《全唐诗》卷233-25.
    7 《全唐诗》卷507-2.
    8 《全唐诗》卷164-14.
    9 《全唐诗》卷227-83.
    10 《全唐诗》卷52-6.
    1 《全唐诗》卷368-25.
    2 赵叔达,南诏人。《全唐诗》(共二十五册),8373页。
    3 《全唐诗》卷732-6.
    4 《全唐诗》卷53-11.
    5 《全唐诗》卷92-32.
    6 《全唐诗》卷333-94.
    7 《全唐诗》卷160-104
    1 《全唐诗》卷793-7.
    2 《全唐诗》卷336-14.
    3 《全唐诗》卷838-28
    4 主要事迹载于《宋史》卷479《列传》238《世家二》。
    5 《全唐诗》卷551-4.
    6 《全唐诗》卷541-75.
    7 《全唐诗》卷674-84.
    1 《全唐诗》卷594-24.
    2 《全唐诗》卷449-63.
    3 《全唐诗》卷169-16.
    4 《全唐诗》卷248-11.
    5 《全唐诗》卷723-67.
    6 《全唐诗》卷702-1.
    7 《全唐诗》卷237-45.
    8 《全唐诗》卷139-32.
    1 《全唐诗》卷227-43.
    1 《全唐诗》卷812-1.
    2 《全唐诗》卷228-21.
    3 《全唐诗》卷387-14.
    4 《全唐诗》卷229-19.
    5 《全唐诗》卷336-20.
    1 《全唐诗》卷442-76.
    1 《全唐诗》卷228-47.
    2 《全唐诗》卷226-23.
    3 《全唐诗》卷446-97.
    4《全唐诗》卷341-1.
    5 《全唐诗》卷893-19.
    6 《全唐诗》卷227-83.
    7 《全唐诗》卷371-53.
    1 淅:《东文选》原误作“浙”。
    2 《全唐诗》卷454-22.
    3 《苏轼全集》卷九。
    1 《全唐诗》卷450-61.
    1 《禅林僧宝传》卷十八、《续传灯录》卷五、《冷斋夜话》卷六均有记载。
    2 《全唐诗》卷437-21.
    3 《全唐诗》卷227-1.
    1 《全唐诗》卷552-19.
    2 《全唐诗》卷450-12.
    3 按:谢逸生年一说为1010年。
    4 按:谢逸《春词》从韵律上看,实为六首,但题目未标出。
    5 棱棱:《东文选》原文为“棱棱”。
    6 《全唐诗》卷441-21.
    7 《全唐诗》卷640-4
    1 《全唐诗》卷447-45.
    1 《全唐诗》卷438-69.
    2 《全唐诗》卷647-134.
    3 《全唐诗》卷453-43.
    1 《全唐诗》卷452-15.
    2 《全唐诗》卷692-30.
    3 《全唐诗》卷435-19.450-1.455-32.
    1 按: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五和明代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一等均有记载。
    2 《全唐诗》卷652-31.
    3 《全唐诗》卷783-11.或作《题黄公陶翰别业》,作者灵一(727-762),《全唐诗》卷809-36.
    4 按:此顺序号为作者标注。
    5 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11.
    6 《全唐诗》卷660-2.
    7 《全唐诗》卷225-44.
    1 《全唐诗》卷522-14.
    2 《全唐诗》卷439-37.有题作《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作者赵师秀(1170-1219)。
    3 《全唐诗》卷770-15.
    4 《全唐诗》卷313-10.
    5 《全唐诗》卷663-17.
    6 《全唐诗》卷292-54.
    1 《全唐诗》卷662-20.
    2 《全唐诗》卷454-18.
    3 《全唐诗》卷692-24.
    4 《全唐诗》卷166-17.
    5 《全唐诗》卷260-37.
    1 《全唐诗》卷693-40.
    2 宋·阮阅《诗话总龟》卷12《警句门上》。
    3 《全唐诗》卷437-80.
    4 《全唐诗》卷450-59.
    5 《全唐诗》卷446-42.
    6 《全唐诗》卷695-27.
    7 《全唐诗》卷650-37.
    8 《全唐诗》卷676-23.
    9 《全唐诗》卷696-10.
    1 《全唐诗》卷524-94.
    2 《全唐诗》卷521-12.
    1 《全唐诗》卷455-7.
    2 按:施肩吾有二,一为唐人,一为宋人。
    3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78《题咏》。
    1 《全唐诗》卷663-32.
    2 《全唐诗》卷437-4.
    1 《全唐诗》卷166-1.
    1 《全唐诗》卷451-6.
    2 《全唐诗》卷374-45.
    3 《全唐诗》卷670-27.
    4 《全唐诗》卷667-15.
    5 《全唐诗》卷487-11.
    6 《全唐诗》卷675-82.
    1 《全唐诗》卷474-61.
    2 《全唐诗》卷675-38.
    3 《全唐诗》卷574-66.
    4 《全唐诗》卷283-74.
    5 《全唐诗》卷844-76.
    6 《全唐诗》卷533-6.
    1 《全唐诗》卷417-6.
    2 《全唐诗》卷472-25.
    3 参见朴彭年、李垲、成三问、无名氏和崔恒等5人各自的《八家诗选序》[J],《东文选》卷94、95,民族文化促进会《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
    1 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年,589页。
    2 金程宇:《<十诗抄>丛札》,《域外汉籍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版。第14页。
    1 马金科:《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第87页。
    2 权鳖:《海东杂录》四
    * 倪谦《辽海编》卷二题为《奉和前赋》,殷梦霞于浩选编《使朝鲜录》(全二册),北京图书馆出版(以下简称北图版),2003年6月第1版,第533至538页。
    * 倪谦《辽海编》卷二署名为“高阳申叔舟”。
    1 《高丽史》卷118《赵浚传》与《东文选》卷54所收录赵浚所撰拟《条陈时务疏》云:“六寺七监,本无判事。”
    1 木版本即《东文选》卷三所收录的《次倪谦雪霁登楼赋》为距倪谦出使朝鲜时间最近的版 本。然诗题中直呼其名,与序文之谦恭完全不符,显然为后人改动。成化本题为《奉和前赋》,且署名为“高阳申叔舟”,籍贯题为高阳,误,应为高灵;甲辰本题为《和雪霁登楼赋》。
    1 明·乐韶凤、宋濂等编《洪武正韵》,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1973年出版,257页,875页,913页,283页,850页,125页,43页,73页,545页,141页,283页。
    2 朝鲜·姜希孟《文忠公行状》,《保闲斋集附录》,《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0,156页。
    3 明·倪谦《留别申泛翁》,成化本卷二,殷梦霞于浩选编《使朝鲜录》(上),北京: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2003年,573页。
    1 朝鲜·申叔舟《送内翰辞并序》,《保闲斋集》卷十二,民族文化推进会编《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0,汉城:景仁文化社,1988年初版1996年再版,99页。
    2 朝鲜·任元濬《保闲斋集序》,《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0,6页。
    3 与申叔舟同一时代的姜希孟、李坡、李承召等人分别在《文忠公行状》、《墓志》与《碑铭》等篇目中记载了申叔舟参与创制谚文(即今朝鲜文或曰韩文)二十八字,先后与成三问等人13次出访辽东向被明朝政府贬谪的官员黄瓒“问音韵”等事迹,《保闲斋集附录》,《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0,156、162、166页。
    1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329页。
    1 李仁老《和归去来辞》,《东文选》卷1-1.
    2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
    3 《苏轼全集》卷185.
    4 杜甫《可惜》,《全唐诗》卷226-47.
    5 李仁老《破闲集》[韩国]赵钟业《韩国诗话选》(?):太学社.1983.p36
    1 崔雄权《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p78.
    1 崔雄权《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p79.
    2 原题为《宋迪八景图》,《东文选》卷20-6.
    3 按:此二景李仁老题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
    4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7《书画》。
    1 李仁老《宋迪八景图》,《东文选》卷20-6.
    2 李仁老《破闲集》卷上。
    3 衣若芬《高丽文人李仁老、陈澕与中国“潇湘八景”诗画之东传》,《中国学术》第十六辑,第158至176页。
    1 徐居正《东人诗话》上,《韩国诗话选》,(?):太学社.1983.p216
    2 按:李齐贤《巫山一段云·潇湘八景》词收录于唐圭章编《全金元词》,1028至1029页。
    3 崔雄权《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1至82页。
    1 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53页。
    2 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稿》(上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232页。
    3 [中]陈蒲清[韩]全锡焕编著《韩国古典文学精华》,岳麓书社,2006年,265页。
    1 参见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稿》(上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295页。
    1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314页。
    2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314页至315页。
    3 《三国史记》卷46列传》第6《薛聪传》,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勘《原本<三国史记>》,(?):(?).1998.p468.
    1 《孟子·万章下》。
    2 蔡美花《高丽文学审美意识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57页。
    1 《高丽史》卷73《志》27《选举一》,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中),(?)亚细亚文化社,1972/1983.p589.
    2 柳寿恒《迂书》卷1《论丽制》。
    3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儒学》。
    1 朝鲜《太宗实录》卷13“宋太宗七年三月戊寅”条。
    2 《垫隐逸稿》卷6《附尊慕录》。
    3 李时发《漫记》,《碧梧先生遗稿》卷7,《韩国文集丛刊》卷74.首尔:景仁文化社.1989.p501
    1 按:郑道传《京山李子安陶隐文集序》中提及高丽朱子学的传承中自益斋李齐贤至郑道传的代表人物,《东文选》卷89-7.
    2 苏甦平《论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15辑,2007年。
    1 金允植《云养集》卷10《东鉴文抄序》,《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卷328,(?):民族文化推进会,2004.p394.
    2 崔雄权《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页。
    3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345页。
    1 李仁老《玉堂相赋》,《东文选》卷2-4.
    2 李穑七言古诗《青行缠歌》,《东文选》卷8-6.
    3 李仁老七言绝句《崔太尉骑牛出游》其二“嗜酒谪仙扶上马”,《东文选》卷20-16.
    4 林椿七言律诗《追悼郑学士》:“谁能知我谪仙才”,《东文选》卷13-14;白弥坚《晋州矗石楼次郑勉斋韵》:“风流秋月谪仙咏”,《东文选》卷18-28;成石磷七言绝句《访骑牛子不遇》:“谪仙何处酒家眠”,《东文选》卷22-86;洪侃七言古诗《金尚书殉所畜<山水图)达全诗韵》“君不见青莲居士谪仙翁”,《东文选》卷6-45;洪逸童七言古诗《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期君以李谪仙园中之宴”,《东文选》卷8-58;辛裔七言绝句《金陵怀古》:“愧无当日谪仙才”,《东文选》卷21-33
    5 李奎报五言绝句《晚望》,《东文选》卷19-26.
    6 详见第四章第一节《集句诗创作源流及用韵考》。
    7 郭东珣《八关会仙郎贺表》引用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东文选》卷31-46.
    1 李白《妾薄命》:“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清]王琦注《李白全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267页。
    2 详见第四章第一节《集句诗创作源流及用韵考》。
    3 杜甫《石犀行》:“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波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原诗“洪”作“波”。
    4 “陶潜避世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5 杜甫原诗题为《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全唐诗》卷229-46。
    1 杜甫原诗题为《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全唐诗》卷228-29
    2 杜甫原诗题为《绝句六首》其四,《全唐诗》卷228-67.
    3 李睟光《芝峰类说》
    4 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集句诗创作源流及用韵考》。
    5 四友:即诗友林耆之、山水友赵亦乐、酒友李湛之、空门友宗聆。
    6 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集句诗创作源流及用韵考》。
    7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1 “臣先任徐州日,[以]河水浸城,几至沦陷。[臣]日夜守扦,偶获安全,[曾蒙朝廷降敕奖谕。]又尝选用沂州百姓程棐,令购捕凶党,致获谋反妖贼李铎、郭进等[一]十七人。……庶几因缘侥幸,功过相除。”按:[]中文字依《苏轼文集》卷二十三补出,“庶几因缘侥幸”一句前一段文字尹彦颐省略。
    2 苏轼《论唐六家书》:“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3 苏轼《与毛维瞻》,苏轼集》卷81。
    4 仿效苏轼《谪居三适三首》其一《旦起理发》,《苏轼文集》卷24。
    5 苏轼《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少年鞍马勤远行,卧闻龁草风雨声,见此忽思短策横。十年髀肉磨欲透,那更陪君作诗瘦,不如芋魁归饭豆。门前欲嘶御史骢,诏恩三日休老翁,羡君怀中双橘红。”《苏轼集》卷17。
    6 苏轼原诗题为《雪后北台书壁》其二:“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7 东坡诗作原题较长,见《苏轼集》卷六。
    1 参见朴彭年、李垲、成三问、无名氏和崔恒等5人各自的《八家诗选序》[J],《东文选》卷94、95,民族文化促进会《东文选》[M]卷84,汉城,民族文化文稿刊行会,1968年7月。
    1 马金科:《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70至79页。
    1 薛凤昌《文体论·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1年,1页。
    2 同上。
    1 [朝鲜]张志渊编《大东诗选》,新文馆刊行,1918。
    1.三国遗事.
    2.[高丽]金富轼著,李康来校注.原本三国史记.(?).1998.
    3.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高丽史.(上、中、下)(?)亚细亚文化社.1972/1983
    4.[朝鲜]徐居正等编.东文选(三册)庆熙出版社影印李佑成家藏古木版本.1966
    5.[朝鲜]徐居正等编.东文选(七册)日本东京朝鲜古书刊行会影印出版.1914
    6.西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汉]班固.汉书.二十五史(1).上海古籍出版.1987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二十五史(2).上海古籍出版.1987
    9.[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宋]姚铉编.唐文粹.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2.[南宋]吕祖谦编.宋文鉴.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4.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3.[元]苏天爵.元文类.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卷7.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4.[明]吴讷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5.[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6.论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
    17.孟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
    18.老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
    19.庄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0
    20.[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共二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1979
    21.苏轼撰 曾枣庄校点.苏轼诗集.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2.唐圭章编纂王仲闻修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
    23.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
    25.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王友怀魏全瑞主编.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
    27.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0.
    28.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9.金程宇.域外汉籍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0.金宽雄金东勋主编.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
    31.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辞海(全二册)[M].1981.
    32.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3.[唐]徐坚.初学记.(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4.马金科.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以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朝鲜诗话为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5.邹志远.李睟文学批评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36.王克平.明朝与朝鲜的诗赋外交研究.[M]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11.
    37.李宝龙.韩国高丽词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8.孙德彪.朝鲜诗家论唐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9.唐圭章编.全金元词(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4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1.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2.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3.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4.崔海峰.王夫之诗学范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5.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6.吴承学何诗海.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M]凤凰出版集团 凤凰出版社.2011
    47.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8.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9.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修订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5
    50.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代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51.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2.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3.楼宇烈主编魏常海姚卫群沙宗平编著.东方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4.[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M].韩国文集丛刊.卷58.(?).景仁文化社.1996.
    55.[韩]赵钟业.韩国诗话丛编.(?).太学社.1996.
    56.[日]中西进著 王晓平译.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7.朱红星李洪淳朱七星.朝鲜哲学思想史.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
    58.陈述辑校.全辽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
    59.[韩]李锺殷 郑珉编.韩国历代诗话类编.(?).亚细亚文化社.1988
    60.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61.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62.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稿(上卷)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63.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64.邝健行 陈永明 吴淑钿选编.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北京.中华书局.2002
    65.崔雄权.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6.郭英德.中国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薛凤昌.文体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68.[高丽]李奎报.东国李相国全集.民族文化推进会.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卷1.汉城.景仁文化社.1986
    69.[明]乐绍凤 宋濂等.洪武正韵.(?)亚细亚文化社影印.1973
    70.[宋]陈彭年等.校正宋本广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71.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台湾]周玉琴.魏晋时期文体论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9
    2.[韩]沈载权.朝鲜与明清公文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文秘学)博士论文.2007
    1.崔雄权.论韩国的第一首“和陶辞”——兼及李仁老对陶渊明形象的解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萧启庆.元代蒙谷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汉学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2000
    3.钱志熙.再论古代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05(03)
    4.牟元珪.高丽时期的中国投化人.韩国研究论丛(第三辑)1997
    5.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01)
    6.陈彝秋.徐居正与《东文选》.文史知识.2008(6)
    7.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05)
    8.傅刚.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文学遗产,1996(06)
    9.苏甦平.论三峰郑道传排佛的儒学.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五辑)2007
    10.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05)
    11.陈彝秋.论中国选本对朝鲜《东文选》文体分类与编排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3)
    1. #12
    3.[日]同村繁.文遴の研究.岩波害店.1999
    5. #12
    6.朴浣植.韩国汉诗渔父词研究.(?).以会文化社.2000
    11.金丰起.朝鲜前期文学论研究.(?).太学社.1996
    12.崔海锺.槿域汉文孕史(订本)青丘大学刊行.1995
    13.卓溶柱.韩国汉文学史.(?).景仁文化社.1995
    14.李锺殷.韩国(?)道教文学.(?).1999
    1.[日]古川末喜著杨丽华译《六朝文学评论史的文体分类论》(原载于《中国诗人论——冈村繁教授退休纪年论集》,汲古书院,1986年)刘柏青、张连弟、王鸿珠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古典文学专辑)第五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韩]金锺喆.<『束文选』逶集寅在(?)檬相研(?)意味>[J]<汉文学报>第8辑.2003
    5.[韩]韩国古小说学会.古小说研究.(?).2004
    8.东方汉文学会.束方汉文学.第31辑.2006
    10.东方汉文学会.束方汉文学.第42辑.2010
    14.沈度昊.朝鲜时代汉文学和《诗经》论.(?).一志社.1996
    15.李家源.汉文文体的分类研究.亚细亚研究.vol.3 No1.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60
    16.李家源.汉文文体的分类研究(二).亚细亚研究》.vol.3 No2.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60
    17.金锺喆.汉文文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东方汉文学.第31辑.2006
    18.王晓平.东亚愿文考.敦煌研究.2002;寻根.2009
    19.黄征.敦煌愿文研究述要.文艺百家.2009
    20.姜明官.朝鲜后期汉文学研究新初探.韩国汉文学研究.第19辑.韩国汉文学会.韩国汉文学论文选集.卷30.2002
    22.李九义.新罗汉文学研究,首尔:亚细亚文化社,2002
    29.[韩]吕运弼.<东文选>编刊谬误考.书志学报(第33号)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