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其中仅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16个民族跨国境而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间文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医药以及人文掌故等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其传统文化的巨大变迁,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消失或处于濒危境地的严峻挑战,这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诸多挑战和困难。若不及时抢救保护,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濒临消亡。
     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为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或记录、核实重大历史事件等的需要,对掌握或熟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事人、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或见闻者、重要历史人物等进行有计划的采访,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形成的各种文字、录音、录像以及数字化等形式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口述史料。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信息资源,是研究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源流、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第一手材料,是制定民族政策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少数民族文化“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特点出发,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无疑成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但档案的价值是潜在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因此,要想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用以指导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鲜有涉及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践工作。因此,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为题,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关于口述档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回顾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历史,全面总结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发掘利用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应遵循的原则、模式及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论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进行了论述。
     第二,从口述史料、口述历史、口述档案、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入手,对本文研究对象——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做了界定,并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种类及特点进行分析。
     第三,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等重要价值。同时还具有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抢救和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原始材料、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教育提供教材、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生动素材和丰富馆藏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四,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抢救保护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主要回顾了规模较大的、涉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收集抢救工作的四次调查或普查。这些调查或普查中所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对于我们开展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含义和意义。从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主体和客体、开发利用的任务和目的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含义进行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对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价值、保护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总结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在收集整理、编研成果的出版、推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思想意识淡薄、理论研究不足、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综合型人才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
     第七,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特点,结合当前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原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应遵循统筹原则、本真和创新均衡的原则、需求原则、慎重原则、效益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提出了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三结合模式,即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方式相结合、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相结合、独立开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在对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产业的形势,提出了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一些措施: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档案开发利用意识,建立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档案资源、人才队伍及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云南民族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Yunnan, as a province in the border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argest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ies, unique ethnic groups, and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There are25minority ethnic groups with each one's population being over5,000in the province. There are15unique ethnic groups and16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vince.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s,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have made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 They created rich and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s including their languages, music, dances, folklore,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ethnic medicines and anecdotes, which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with fa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pelled by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value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border areas become diversified and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s have greatly changed. As a result,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exist and develop has tremendously changed, and especially some oral culture heritages are dying out, which makes it challenging and difficult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Therefore, if there's no timely protection, many valuabl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s might become extinct.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re data deserving to be preserved by the government or society in forms of text, sound or video collected with standard methods by interviewing informants familiar with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participants or witnesses of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for the need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Yunnan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s or to record, verify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state general archives, v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s, history, livelihood,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important bases for making policies for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oup memory, oral inheriting" feature of the ethnic culture,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re undoubtedly important 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bear important values and roles in many aspects, but their archival values tend to be hidden. Only when they are utilized can their potential values become real. Thus, it is the funda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archive department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extensive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ultimately transform the resources into social productivity to ge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hich is the final purpos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chives.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rarely involve in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Yunnan ethnic oral archive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hinders the practices of exploiting such oral archive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titled "Study of Exploitation of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reviews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oral archives, recalls the history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in utiliz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modes and measures for exploit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s follows.
     Ⅰ. To discuss the paper's research background, status, significances, considerations,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Ⅱ. To defin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article----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ccording to the oral data, oral history, oral archives, concept of an archiv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Ⅲ. To explore the values and roles of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These oral archives are of significant values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culture, science, economy and education, and play roles of making up the lack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cuing and preserv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providing raw materials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providing references and bases for making ethnic affairs policies,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provid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raditional ethnic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vivid materials and museum collections for folk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so on and so forth.
     Ⅳ.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preservation of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The review focuses on four large-scale surveys or censuses, involving all ethnic minorities in all regions of China. The oral archives collected through these surveys and census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Ⅴ.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significances of exploit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task and purpose of exploit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Exploitation of these oral archives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s in achieving the values of the archives, protecting and spreading the cultur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promoting ethnic solida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and enhanc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Ⅵ.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ploit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rchive collecting, research result publishing, promot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ethnic medicine industry in Yunna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uch as weakness of people's awareness, insufficiency of theory research, limitedness of research result forms, inadequateness of exploitation depth and scope, and shortage of all-round professionals, so that more efforts are expected to rescue, protect and exploit the oral archives.
     VII.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oral archives in Yunnan and the findings on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ch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planning principle, the originality-innovation equilibrium principle, the demand principle, the prudence principle, the benefit principle, and the protecting-while-utilizing principle.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a three-combination mode for exploiting the ethnic oral archives in Yunnan: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ays of development, combination of non-profit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of independent and joi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exploit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utilizing the oral archiv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to improve the culture-owners' self-awareness and the awareness to exploit the oral archives, to establish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oral archives,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 resources, archive-related professionals and computerized archives, to develop arch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Yunnan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引文
①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① 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 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③ 何星亮.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
    ④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9.
    ①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47.
    ②郭家骥.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①熊正益.云南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7(2).
    ①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省档案局完成独龙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傈僳族、景颇族口述历史采集工作[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21108/58125.html.
    ①傅华.国外口述档案工作概述[J].上海档案,1993(3).
    ②傅华.国外口述档案工作概述[J].上海档案,1993(3).
    ①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
    ① 张惠萍.新加坡口述档案及对中国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0(8上).
    ② 刘国能.值得重视的口述史料工作——访问新加坡的一点启示[J].中国档案,1996(4).
    ③ 杨祥银.口述史学的兴起:从“档案实践”到“新社会史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17(8).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69-170.
    ①王茂跃.关于口述档案的困惑[J].山西档案,1998(6).
    ②王立维,侯甫芳.“口述档案”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J].兰台世界,1998(7).
    ③张仕君,昌晶,邓继均.“口述档案”概念质疑[J].档案学研究,2009(1).
    ④吴品才.口述档案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1995(4).
    ①李南星.论口述档案与抢救“活档案”[J].档案学通讯,1998(1).
    ②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
    ③蒋冠,瞿良毅,陈修锋.口述档案的身份识别及其凭证价值新探[J].档案管理,2007(3).
    ①黄项飞.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及其构建[J].云南档案,2006(3).
    ②范金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保护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8(5).
    ③薛鹤婵.论口述档案在司法活动中的证据价值[J].兰台世界,2010(2).
    ④刘旭光,薛鹤婵.试论口述档案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2007(4).
    ① 沈固朝.档案工作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J].档案学通讯,1995(6).
    ② 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J].中国档案,2006(01).
    ③ 李涛.论口述档案的搜集[J].档案学研究,2008(5).
    ④ 汪洁.浅谈口述档案征集与编研[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7).
    ⑤ 马俊,古玉艳.口述档案初探[J].黑龙江档案,2009(6).
    ①刘亚清.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徐州市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J].档案与建设,1999(11).
    ②刘晓蓓.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思路[J].档案时空,2008(8).
    ③刘亚青.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徐州市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J].档案与建设,1999(11).
    ④王治能.组织收集少数民族口碑档案史料的做法和体会[J].云南档案,1995(2).
    ⑤张玉琴.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探索[J].中国档案,2006(01).
    ①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汪洁.浅谈口述档案征集与编研[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7).
    ①黄峰.口述编研原则与方法[J].北京档案,2006(2).
    ②倪慧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5).
    ①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
    ②顾永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A].贵州省2007年档案学术交流论文集,2007:33.
    ③何永斌,陈海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体系建设刍议[J].四川档案,2008(6).
    ④赵林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D].济南:山东大学,2007.
    ⑤侯采坪,王晓燕.档案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J].山西档案,2006(4).
    ①范金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保护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8(5).
    ②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③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1).
    ④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
    ⑤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4).
    ⑥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5).
    ① 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①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2004(2).
    ②王治能.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1997(2).
    ③黄志洪.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档案,2010(2).
    ④彭燕,田进婷.基于数字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保护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
    ⑤曹红梅.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J].社科纵横,2006(6).
    ⑥赵局建,康蠡,杜钊.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数据库的若干思考[J].云南档案,2011.
    ⑦彭燕.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抢救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
    ⑧董甜甜.论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J].云南档案,2009(1).
    ①陈子丹.民族档案学形成与发展刍议[J].档案学研究,2007(4).
    ①周新国.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7).
    ①荣维木.口碑史料与口述历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②傅华.国外口述档案概述[J].上海档案,1993(3).
    ③黄项飞.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档案与建设,1997(8).
    ④蒋冠,瞿良毅,陈修锋.口述档案的身份识别及其凭证价值新探[J].档案管理,2007(3).
    ①樊春堂.家庭档案有意思[J].档案与建设,1994(1).
    ②张玉琴.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的探索[J].中国档案,2006(1).
    ③陈维维.广西口述档案及其收集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1:8.
    ④范金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保护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8(5).
    ⑤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
    ⑥杨详银.“档案学家与口述历史”刍议[J].档案与建设,2000(10).
    ① 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② 张鑫昌,郑文,张昌山.民族档案学刍议:特征与任务[J].思想战线,1988(1)
    ③ 华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03(5).
    ④ 王兰.论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①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②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2004(2).
    ③黄琴,华林,侯明昌.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①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2004(2).
    ②黄志洪.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问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档案,2010(2).
    ③赵局建.云南石林彝族口述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9.
    ①王治能.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1997(2).
    ①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① 王四代,王子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04.
    ② 李子贤.从创世神话到创世史诗——中国西南地区产生创世史诗群落的阐释[M].百色学院学报,2010(4).
    ①郭绍荣,李学兰,里二,段华,马绍宾.佤族医药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庆药杂志,1994(7).
    ②刀莹.云南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12).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
    ②陶立潘.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4.
    ③施惟达,段炳吕等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66.
    ①云南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云南档案》,2007(2).
    ①王四代,王子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17-319.
    ②郭绍荣,李学兰,里二,段华,马绍宾.佤族医药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庆药杂志,1994(7).
    ①杨详银.“档案学家与口述历史”刍议[J].档案与建设,2000(10).
    ① 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47.
    ② 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0.
    ①施惟达,段炳昌等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5.
    ②马向东.德宏民族文化艺术论[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161-163.
    ①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②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7.
    ③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①华林.西南彝族历史档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63.
    ②曾豪杰.漫谈档案中的楚雄彝州民族文化[J].云南档案,2009(4).
    ③木玉璋.傈僳族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迪庆论坛,1985(3).
    ①彭远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②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③毕可兰.以创新思维探索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J].北京档案,2003(11).
    ④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4—122.
    ① 王伟华.我国民间口述档案的基本特征研究[J].档案,2011(4).
    ①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2004(2).
    ①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5:27.
    ①华林,关素芳.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2).
    ②金文杰.《档案工作参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③王治能.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1997(2).
    ①薛鹤婵.浅论口述档案的价值及其工作[D].济南:山东大学,2008:1.
    ②李财富,张顺涛.口述档案与历史研究[J].档案,1998(2).
    ③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J].中国档案,2006(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颁发并实施.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修正).2011年2月25日发布,2011年5月1日实施.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1年10月27日发布,2001年12月1日生效.
    ③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1993年8月29日颁布并实施.
    ④ 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①“破茧成蝶”翩翩舞演绎丽江山水情[EB/l1].www.lijiang.gov.cn2012-08-23.
    ②李开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年产值逾百亿[N].云南日报,2011年8月22日.
    ①王宪昭.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J].理论学刊,2009(2).
    ②彭远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①李章程.档案与文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秘书之友,2008(10).
    ②李章程.档案与文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秘书之友,2008(10).
    ③胡俊.加强民族文献开发,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J].贵图学刊,2002(2).
    ④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北京: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5.
    ①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映象[J].中国民族,2004(5).
    ①刘锡诚.论新一次民间文学的普查、申报与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① 底润昆,张正明.彭真同志与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EB/O1].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99985/100001/9809365.html.
    ② 刘锡诚.论新一次民间文学的普查、申报与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①底润昆,张正明.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前前后后[J].民族团结,1999(4).
    ②资料来源:大型综合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再版[EB/01]. http://www.zytzb.org.cn/09/nation/dongtai/200912/t20091224_596343.html
    ①资料来源:大型综合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再版[EB/01]. http://www.zytzb.org.cn/09/nation/dongtai/200912/t20091224_596343.html.
    ②资料来源: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网站[EB/01].http://202.203.144.4/mzyjs/.
    ①贾芝主编.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55.
    ②周巍峙.修筑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文化长城”——谈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任务[J].文艺研究,1993(5).
    ①周巍峙.修筑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文化长城”——谈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任务[J].文艺研究,1993(02).
    ②谌强.一道新的文化长城[N].光明日报,2010-04-16.
    ① 谌强.一道新的文化长城[N].光明日报,2010年4月16日.
    ② 闵文轩.《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历时30年全部出版[N].中国民族报,2009年10月16日.
    ③ 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④ 聂乾先.云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J].民族艺术研究,2009(6).
    ①冯骥才.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流传下去[N].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18日.
    ②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三大战役”是:第一次“战役”是以“大跃进”民歌为高潮的各民族民间文艺运动;第二次“战役”是以“三套民间文学集成”为标志的各民族民间文学全面普查;第三次“战役”是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龙头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③开启口头文学数千年尘封记忆建设民间文艺数字化“四库全书”[N].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7日第010版.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2.
    ②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的“三大战役”[EB/01].http://www.cflac.org.cn.
    ③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的“三大战役”[EBy/01].http://www.cflac.org.cn.
    ④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94.
    ①胡立耘.建构、借鉴与超越——建国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回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②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04.
    ①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的“三大战役”[EB/01].http://www.cflac.org.cn.
    ②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北京: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3.
    ③胡立耘.建构、借鉴与超越——建国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回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①李丹丹.荟萃26个民族灿烂文化云南民间文学出“大部头”[N].昆明日报,2004-09-13.
    ②资料来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大纲(摘要)[EB/01].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9-09.
    ① 熊正益.云南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7(2).
    ②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0.
    ①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
    ②《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③吴平.中国10年来有1219项非物质遗产入国家保护名录[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9).
    ①王美玲,马连龙.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3).
    ②熊正益.云南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7(2).
    ③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①阿新.试谈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下)[EB/01].http://news.idoican.com.cn/diqrb/html/2009-04/04/content_32828742.htm
    ②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档案建设培训[EB/01].http://www.ynda.yn.gov.cn/xpx_wgzx/2379598249204908032/20101012/34153.html
    ①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李蔚.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档案资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征集与管理[J].云南档案,2011(2).
    ① 田炳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念、原则[J].山西档案,1997(1).
    ①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3).
    ①金文杰.《档案工作参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①张军.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②熊正益.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J).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20日第008版.
    ①石珂.从文化传播的实现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03(2).
    ②马学强.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32-33.
    ①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D].甘肃:兰州大学,2007:72.
    ②王沛智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
    ③王沛智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
    ① 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 省档案局完成独龙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僳僳族、景颇族口述历史采集工作[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21108/58125.html
    ③ 陈子丹,解菲.对少数民族档案编研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6(5)
    ①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88.
    ②《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历时30年完成[EB/01].http://news.sohu.com/20091012/n267298887.shtml
    ③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①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60.
    ②李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
    ①陈鹏.晚会也出口,云南文化奇观打动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1月24日.
    ①张田欣.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强省[N].云南日报,2008年4月2日(第003版)
    ②李光庆.电影《阿诗玛》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和重塑[J].台声·新视角2005(4).
    ③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709.
    ④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69.
    ① 云南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梅葛》精彩亮相[EB/01].http://www.yizuworld.com/html/yizhouwenchan/2011/1214/2603.html
    ①李光庆.电影《阿诗玛》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和重塑[J].台声·新视角 2005·9
    ②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③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④“破茧成蝶”翩翩舞演绎丽江山水情[EB/01].www.lijiang.gov.cn2012-08-23.
    ①原生态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打造文化产业亮丽品牌[EB/01].http://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11/03/c_131227532_4-htm.
    ②本部分的资料来源于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印象” [J].中国民族,2004(5)和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③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印象” [J].中国民族,2004(5).
    ④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映象”[J].中国民族,2004(5).
    ⑤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映象”[J].中国民族,2004(5).
    ①增林.原汁原味的“云南映象”[J].中国民族,2004(5).
    ②李开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年产值逾百亿[N].云南日报,2011年8月22日.
    ①段培灿.千年小锤敲出新声[N].云南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007版.
    ②邹君,田仁波.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鹤庆新华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9(12).
    ①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②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③黄杰.石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④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158.
    ① 杨红英.云南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② 杨毅,张会超.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档案资源的整合[J].档案学通讯,2008(6).
    ③ 秦光荣.开发厅史文化资源推动云南旅游跨越[N].云南日报2012年8月6日.
    ④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EB/01].http://www.yn199.com/siteColumn.shtml?method=showResource&id=188122010-01-15
    ⑤ 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各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EB/01]. http://www.ljta.gov.cn/html/lvyoudongtai/xingyexinwen/2011/02/22/9482.html
    ①资料来源:http://wb.yunnan.cn
    ②诸国本.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
    ①陈斐然.诸国本:见证民族医药跌宕起伏40载[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7月1日.
    ②陈海玉.民族医药振兴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发掘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83-84.
    ③陈海玉.民族医药振兴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发掘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88.
    ①郭绍荣,李学兰,里二,段华,马绍宾.佤族医药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庆药杂志,1994(7).
    ②金锦.《继承发展傣族医药大力弘扬贝叶文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6).
    ③林艳芳.傣医药基拙理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0):20.
    ④陈海玉.民族医药振兴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发掘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89.
    ①罗珊珊,狄群英.彝药参芪益心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试验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6).
    ②赵宏斌.云南彝药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昆明:昆明医学院,2005.
    ③范树国.彝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①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4.
    ②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①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② 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战线,1998(5).
    ③ 杨红英.云南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④ 万永林.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⑤ 黄霄羽.档案意识及其强化途径[J].山西档案,1994(5).
    ①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北京: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0.
    ②张燕群.中国民族音乐音响档案的历史与现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③姜之茂.重视发挥档案的文化产品“母资源”作用[N].北京日报,2012年1月30日第23版.
    ①胡红霞.档案馆编研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关系[J].研究现代情报,2010(3).
    ①李丹丹.荟萃26个民族灿烂文化云南民间文学出“大部头”[N].昆明日报2004年9月13日.
    ①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②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③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① 和璇.档案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化[J].云南档案,2007(7).
    ①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3).
    ②田炳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念、原则[J].山西档案,1997(1).
    ③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0-61.
    ④向立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J].兰台世界,2008(9).
    ①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6.
    ①张军.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
    ③向立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六原则”[J].兰台世界,2008(5上半月).
    ①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6.
    ②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③向立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六原则”[J].兰台世界,2008(5上半月).
    ④向立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六原则”[J].兰台世界,2008(5上半月).
    ①林艺,工佳.《云南映象》模式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4(6).
    ②刘若芳.从清宫档案看雍正继位的历史真相[J].档案学通讯,1998 (6).
    ① 丁华东.档案文献编纂的文化功能及其发挥[J].档案学通讯,2001(5).
    ② 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5).
    ①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2.
    ②卞鉴民.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及变革(J].中国档案,1999(7).
    ③蔡海飞.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与开发评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1.
    ④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3.
    ⑤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5:32-33.
    ⑥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2006(6).
    ①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及开发利用[J].档案与建设,2010(1).
    ①转引自: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4).
    ①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文艺研究,2005(10).
    ②张军.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③李荣启.论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9(4).
    ①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66.
    ①姜之茂.重视发挥档案的文化产品“母资源”作用[N].北京日报,2012年1月30日第23版.
    ①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3).
    ②华春雷.公共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模式—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之(?)[J].云南档案,2007(4).
    ③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2006(6).
    ①陈维维.广西口述档案及其收集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33.
    ②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5:21.
    ①潘玉民.认识与行动:再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1)
    ①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②王治能.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1997(2).
    ① 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①李蔚.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档案资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征集与管理[J].云南档案,2011(2).
    ②包和平,王学艳.论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2(2).
    ③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5:30-31.
    ①2012年第一期全省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在昆明开班[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20410/49711.html.
    ①陈子丹,解菲.对少数民族档案编研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6(5)
    ②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2年11月8日总第2379期第一版.
    ③卫奕.论档案编研与社会记忆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8(11).
    ①李秋萌.北京将在小学推行中医文化知识课程[N].京华时报,2012年6月25日.
    ②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③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78.
    ①永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2年10月31日第004版.
    ① 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② 和璇.档案与旅游共赢之路——旅游背景下纳西民族档案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8:6.
    ③ 永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2年10月31 日第004版.
    ④ 邹君,田仁波.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鹤庆新华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9(12).
    ①杨毅,张会超.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档案资源的整合[J].档案学通讯,2008(6).
    ②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及规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各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EB/01].http://www.ljta.gov.cn/html/lvyoudongtai/xingyexinwen/2011/02/22/9482.html
    ④马丽娅.云南建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将提供近7万个就业岗位[N].云南信息报,2012年8月2日.
    ①王莹.云南少数民族节目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11.
    ①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01]. http://www.southcn.com/nflr/zhnegccz/zhangcbb/200609140105.htm
    ②2000年着手制定《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年制订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2003年9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的意见》。
    ①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①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②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3.
    ①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②何文金.数字档案馆彰显决策支持价值[J].中国教育网络,2011(9).
    ③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
    ①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1).
    ②陈智为等编著.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89.
    ③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7.
    ①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6-409.
    ②杜恒琪.着重丰富馆藏提高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N].中国档案报,2009-11-05.
    ③彭燕,田进婷.基于数字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保护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
    ④转引自: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
    ①朱芹勤.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工程将启动[N].中国艺术报,2010年12月17日.
    ②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启动[N].人民网,2010年12月31日.
    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EB/01].http://www.ndcnc.gov.cn/libpage/gxgc/index.htm.
    ①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0-121.
    ①杜青.中新联合举办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J].兰台世界,2010(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②臧小丽.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27.
    ①臧小丽.从《鸟苏里船歌》案看中国民间文学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完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
    ②臧小丽.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122.
    ③李珊珊.文艺侵权现象屡见不鲜,业内:维权不是防人用[N].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31日.
    ④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①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1]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陈智为等编著.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7]郑文.档案管理学原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
    (8]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华林.西南彝族历史档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华林.档案管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陈子丹.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档案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13]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1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北京: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6]施惟达,段炳昌等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7]王四代,王子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8)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9)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0)[美]唐纳德·里奇.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1)定宜庄,汪润主编.口述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2]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3)郭红解.叩访档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黄峻,纳麒主编.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2006~2007][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5]尹欣,纳麒主编.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2010~2011)[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6)普学旺主编.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上、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7]普学旺主编.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民间故事卷上、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8]普学旺主编.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史诗歌谣卷卷上、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9)林庆.民族记忆的背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0]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2]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4]陶立潘.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5)马向东.德宏民族文化艺术论[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
    [1)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J].中国档案,2006(1).
    (2)张玉琴.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探索[J].中国档案,2006(1).
    (3)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
    (4)刘亚清.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徐州市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J].档案与建设,1999(11).
    (5)刘旭光,薛鹤婵.试论口述档案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2007(4).
    (6)薛鹤婵.试论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J].山东档案,2007(3).
    (7)黄项飞.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J].档案与建设,2005(7).
    (8)黄项飞.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及其构建[J].云南档案,2006(6).
    [9)傅华.国外口述档案概述[J].上海档案,1993(3).
    [10)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11]王素红.口述档案——我国档案工作的新视角[J].兰台世界,2008(2)下.
    (12)王雏.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拓宽档案工作领域[J].兰台世界,2007(4)工作版.
    (13)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J].档案与建设,2002(6).
    (14)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传承文明历史[J].中国档案,2006(1).
    (15)黄峰.口述编研原则与方法[J].北京档案,2006(2).
    (16)汪洁.浅谈口述档案征集与编研[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7).
    [17)尧欣.口述档案的保护方法[J].兰台世界,2006(7)工作版.
    [18]潘玉民,吕芳.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略[J].图书情报研究,2010(1).
    [19)冯遵华.口述档案及开发利用研究[J].兰台世界,2006(5)理论版.
    (20]杨小江.张学良口述档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1).
    (21)吕明军.口述档案及其兴起[J].档案,1986(12).
    (22)曹红梅.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J].社科纵横,2006(6).
    (23]魏瑚.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J].浙江档案,2006(9).
    (24)赵局建,康蠡.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10(5)下.
    (25)张惠萍.新加坡口述档案及对中国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0(8)上.
    (26]李南星.论口述档案与抢救“活档案”[J].档案学通讯,1998(1).
    (27]董甜甜.论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J].云南档案,2009(1).
    (28]李涛.论口述档案的搜集[J].档案学研究,2008(5).
    (29]王立维,侯甫芳.“口述档案”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J].兰台世界,1998(7).
    (30]李杨新.“口述档案”争议的实质及启示[J].档案,2000(3).
    (31)王茂跃.关于口述档案的困惑[J].山西档案,1998(6).
    [32]马俊,古玉艳.口述档案初探[J].黑龙江档案,2009(6).
    (33)张强.口述档案新论[J].兰台世界,2006(12).
    (34]刘耿生.试论回忆录和口述档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1(2).
    (35)刘杨,归吉官.再论口述档案[J].档案管理,2010(3).
    (36)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2004(2).
    [37)王治能.论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1997(2).
    (38)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39]黄志洪.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档案,2010(2).
    (40]范金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保护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08(5).
    [41)高亚萍.口述材料的档案属性及档案在修志中的利用[J].山西经济管理班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2)孙展红.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J].黑龙江档案,2009(3).
    [43)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
    (44]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
    [45]何永斌,陈海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体系建设刍议[J].四川档案,2008(6).
    (46)杨详银.“档案学家与口述历史”刍议[J].档案与建设,2000(10).
    (47]郭东升.“口述历史”超越了现阶段我国档案工作的边界了吗[J].山西档案,2007(4).
    (48)黄钰,张颖丹.把口述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J].黑龙江档案,2004(8).
    (49]田尚秀.保存口述记忆:档案工作着神圣的职责[J].中国档案,2006(1).
    (50)张玉荣.不容忽视的口述档案和口述档案工作[J].档案,2000(4).
    (51]毛巧珍.常熟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全面启动[J].中国档案,2006(1).
    (52]尹敬媛.从《口述历史》看口述档案传播的基本要素[J].档案学研究,2008(6).
    (53]王红,王丽萍.大众文化记忆:口述档案[J].黑龙江档案,2009(3).
    [54)沈固朝.档案工作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J].档案学通讯,1995(6).
    [55)丁健.档案与档案工作:固化的记忆与记忆的固化[J].档案学研究,2002(5).
    (56)胡红霞.档案馆编研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关系[J].研究现代情报,2010(3).
    (57)糜栋炜.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俎代庖——探讨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J].北京档案,2007(2).
    (58]小军.口述档案,让历史生动具体[J].中国档案,2006(1).
    (59]邓小军.做口述史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J].中国档案,2006(1).
    (60]吴品才.口述档案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1995(4).
    (61]蒋冠,瞿良毅,陈修锋.口述档案的身份识别及其凭证价值新探[J].档案管理,2007(3).
    (62)郭东升.口述档案五问[J].北京档案,2007(5).
    [63]李乃冰.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8(9).
    (64]何欢欢.略论口述档案及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J].浙江档案,2006(7).
    (65)叶立东.论我国口述档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J].兰台世界,2011(5).
    [66]谢菲.民族档案与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云南档案,2007(9).
    (67)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68]彭燕.民族口述历史: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亟待拓展的领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
    (69)代静.试论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J].北京档案,2011(3).
    (70)王倩.谈口述档案著作权问题的特殊性[J].档案,2011(1).
    (71]刘国能.值得重视的口述史料工作——访问新加坡的一点启示[J].中国档案,1996(4).
    (72)王治能.组织收集少数民族口碑档案史料的做法和体会[J].云南档案,1995(2).
    (73)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3).
    (74]苏全有,王海波.对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许昌学院学报,2011(6).
    (75]华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03(5).
    [76)张鑫昌,郑文,张昌山.民族档案学刍议:特征与任务[J].思想战线,1988(1).
    [77)樊春堂.家庭档案有意思[J].档案与建设,1994(1).
    (78)黄项飞.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档案与建设,1997(8).
    [79]李红英,郭玉贤.从《格萨尔王传》看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J].兰台世界,2007(6).
    (80)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5).
    [81)倪慧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5).
    [82)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1).
    [83)陈子丹,魏容.民族档案学的建构与展望[J].兰台世界,2009(3下).
    [84]陈子丹.民族档案学形成与发展刍议[J].档案学研究,2007(4).
    [85]熊正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7(2).
    (86)王治能.口述档案: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我们的做法和体会[J].档案工作,1995(4).
    (87)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J].档案学研究,2011(4).
    (88)华林,关素芳.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2).
    (89)彭燕,田进婷.基于数字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保护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
    [90)彭燕.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抢救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
    [91]赵局建等.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数据库的若干思考[J].云南档案,2011(11).
    (92)木玉璋.傈僳族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迪庆论坛,1985(3).
    [93]毕可兰.以创新思维探索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J].北京档案,2003(11).
    [94)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战线,1998(5).
    (95]胡俊.加强民族文献开发,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J].贵图学刊,2002(2).
    [96]李章程.档案与文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秘书之友,2008(10).
    (97)曾豪杰.漫谈档案中的楚雄彝州民族文化[J].云南档案,2009(4).
    [98]刘佳云,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3).
    (99]罗珊珊,狄群英.彝药参芪益心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试验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6).
    (100)罗珊珊,狄群英.彝药参芪益心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8(1).
    (101)郭绍荣等.佤族医药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庆药杂志,1994(7).
    [102]聂乾先.云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J].民族艺术研究,2009(6).
    [103)潘玉民.认识与行动:再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1)
    [104]乌丙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105)华春雷.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之一[J].云南档案,2007(3).
    [106]华春雷.公共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模式——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之二[J].云南档案,2007(4).
    [107)安学斌.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5(4).
    [108]安群英,罗新本,谢木刚,柳晓蓉.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109)胡芸,顾永贵.如何做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档案,2008(5).
    [110]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111]饶峻姝.试论大理白族节庆旅游的开发与利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7(1).
    [112]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2006(6).
    [113]潘玉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实施品牌战略[J].北京档案,2005(6).
    [114]章燕华,徐浩宇.国外档案信息管理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分析[J].浙江档案,2006(2).
    [115]廖晓云.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4)。
    [116]袁斌.全球化视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建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117]李光庆.电影《阿诗玛》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和重塑[J].台声·新视角,2005(4).
    [118]陈廷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探析——以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三峡论坛,2010(4).
    [119]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20]包和平,王学艳.论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2(2).
    [121]万永林.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22]林庆,李旭.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23]向立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六原则”[J].兰台世界,2008(5上半月).
    [124]田炳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念、原则[J].山西档案,1997(1).
    [125]彭燕.决于图书馆加强民族口述历史文献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情报杂志,2010(9).
    [126]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4).
    [127]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128]樊锦诗,陈祥龙等.中国旅游发展笔谈[J].旅游学刊,2002(5).
    [129]张军.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30)丁华东.档案文献编纂的文化功能及其发挥[J].档案学通讯,2001(5).
    [131)和璇.档案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化[J].云南档案,2007(7).
    (132)杨毅,张会超.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档案资源的整合——以云南民族档案资源整合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8(6).
    (133)李章程.档案与文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秘书之友,2008(10).
    [134]钟敬文.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J].文艺研究,2002(4).
    [135]杨红英.云南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36]周巍峙.修筑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文化长城”——谈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任务[J].文艺研究,1993(5).
    (137]牙含章.略谈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中的资料积累问题[J].新疆地方志,1984(4).
    [138]邹君,田仁波.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鹤庆新华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9(12).
    (139)金锦.继承发展傣族医药大力弘扬贝叶文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6).
    [140]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141)卫奕.论档案编研与社会记忆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8(11).
    (142]荣维木.口碑史料与口述历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43)陈子丹.口述档案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云南档案,2012(7).
    [1]陈海玉.民族医药振兴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医药档案遗产发掘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2)谭莉莉.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8.
    [3]和璇.档案与旅游共赢之路——旅游背景下纳西民族档案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8.
    (4)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薛鹤婵.浅论口述档案的价值及其工作[D].济南:山东大学,2008.
    (6]吕芳.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7)金文杰.档案工作参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8]陈维维.广西口述档案及其收集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9)饶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5.
    [10)李月涛.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11)但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3)赵宏斌.云南彝药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昆明:昆明医学院,2005.
    [14]冯登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5]陈廷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6)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7]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8]蔡海飞.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与开发评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19]黄杰.石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20]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21]黄琴.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傣文贝叶历史档案发掘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2]赵局建.云南石林彝族口述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3)马学强.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段培灿.千年小锤敲出新声[N].云南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007版.
    (2)张贺.民间文学走近数字化时代[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9日.
    (3)李丹丹.荟萃26个民族灿烂文化云南民间文学出“大部头”[N].昆明日报,2004-09-13.
    (4)熊正益.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N].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20日第008版.
    (5)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 案报,2012年11月8日.
    [6)丁化.文化产业异军突起[N].光明日报,1999年7月26日.
    (7]黄凤平.云南省档案馆50年发展与变化[N].云南日报,2009年5月30日第004版.
    (8)杨祥银.口述史学的兴起:从“档案实践”到“新社会史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7日.
    (9)李开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年产值逾百亿[N].云南日报,2011年8月22日.
    [1]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EB/01].http://www.yn 199.com/siteColumn.shtml?method=showResource&id= 188122010-01-15
    (2)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力争到“十二五”末各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EB/01].http://www.ljta.gov.cn/html/lvyoudongtai/xingyexinwen/2011/02/22/9482.html
    (3]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深化旅游二次创业[EB/01].http://special.yunnan.cn/feature5/html/2012-09/06/content_2391454.htm
    (4]“.破茧成蝶”翩翩舞演绎丽江山水情[EB/01].www.lijiang.gov.cn2012-08-23
    (5)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大纲(摘要)[EB/01].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9-09.
    [6)大型综合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再版[EB/01].http://www.zytzb.org.cn/09/nation/dongtai/200912/t20091224_596343.html
    (7)秦光荣.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云南旅游跨越——在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01].http://news.sina.com.cn/o/2012-08-06/061924913278.shtml
    (8]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的“三大战役”[EB/01]. http://www.cflac.org.cn
    (9)2012年第一期全省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在昆明开班[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20410/49711.html
    (10)国家档案局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EB/01]. 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00723/31921.html
    [11]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档案史料图片展在昆明开幕[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090826/21935.html
    [12]《飞虎驼峰纪事档案史料图片展》在省档案馆开展[EB/01].http://www.ynda.yn.gov.cn/ynda/2738752622906310656/20110615/4048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