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色。此缘于国家政府决策主体对现实教育问题认识与对解决方案选择的主观反映,以及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结构关系的客观反映。宏观上看,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特征具体表现为:建国初(1949-1965)“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平均主义、政治至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譬如市场力量与机制的介入、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以及学校自主权的提升等。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深化,教育一系列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市场背景下教育改革领域中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机制愈加复杂。因此,新时期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日益迫切、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历程——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我们既取得了一些丰硕之历史成果与有益经验,也经历了不少严重的挫折和教训。江西共大就是其中的鲜明一例。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江西共大)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1958年,终止于1980年。在22年的探索实践中,江西共大因其在管理体制、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招生分配等方面创造出众多特色鲜明、引领潮流的经验,一度被树立为“探索样板”;后来也曾在急速变化的时代被讥讽为“探索耻辱”。无论如何,江西共大在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思江西共大办学模式,总结其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以便继续深化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探索。
     本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问题为核心,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江西共大办学模式“怎样来的”、“怎样办的”、“办得怎么样”作了历史考察和分析,旨在透过这种考察和分析,揭示江西共大成为“探索典型”与“探索耻辱”的历史流变过程,总结江西共大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并密切联系江西共大所处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定历史环境进行辩证反思,进而立足于新时期教育问题,发掘江西共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得失成败。
     关于江西共大办学模式“怎样来的”,本文重点对江西共大办学模式“何以指导”与“何以所需”分别进行了考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江西共大办学的思想基础。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是江西共大突出的特征,其办学的理论渊源、办学的思想启迪、办学的精神准备和形式准备均具有该特征。进一步考察江西共大创办的社会背景可以发现,正是在客观分析老解放区教育的特点与局限、苏联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旧教育的特点与局限的基础上,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国内教育困境的中观背景、江西独特省情的微观背景映照下,江西共大的创办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关于江西共大办学模式“怎样办的”,本文首先梳理了江西共大办学的历史沿革,以其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节点,将其22年的办学历程分为“教育大跃进”背景下的江西共大、调整巩固时期的江西共大、毛泽东的春节谈话与江西共大的兴旺发展、“文化大革命”中的江西共大、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与江西共大的改革五个阶段,从现象层面描述其各个阶段办学的具体内容。而本文的重点在于从本质深度展开分析江西共大办学模式如何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深入考察江西共大办学模式可以发现,对三大关系的探索贯穿其办学过程的始终,这种探索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直接指导,又深受传统教劳观、政教观的影响。江西共大办学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对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政治这三大关系的探索中。
     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上,江西共大坚持,学校应该一面教学、一面生产劳动,教学与生产劳动应该相结合;这种结合不能是“机械的结合”,应该是“辩证的结合”:“生产中有学习的部分,学习中也有生产的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目标。为此,江西共大探索试验了一套适合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办学体制,通过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确立“双结合”的生产体制,完善工读结合的教学体制,使办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得到调和。
     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上,江西共大的探索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理路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个性。它提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更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生产与学习的结合。在办学实践中,江西共大通过采取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技能水平的实际措施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江西共大坚持,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加强党的领导是江西共大政教实践的核心;红专结合是江西共大政教实践的本质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江西共大政教实践的根本保证;密切联系政治形势是江西共大政教实践的基本方向;极力争取上级和领导的支持是江西共大政治实践的重要途径。
     关于江西共大办学模式“办得怎么样”,本文以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为基调,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模式、结构模式和发展模式,从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大众需求、社会效应、教育规律等多重视角评价其优势与不足。客观公正地深入考察可以发现,江西共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做了艰辛探索,除了在教育三大关系问题上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之外,其办学模式中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办学目标、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总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工读结合的教学体制等,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然而,江西共大毕竟是特殊年代的一场特殊教育实验,其办学模式必然是一个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烙印的“矛盾体”:它的办学宗旨强调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但定位不清,办学方式实行半工半读但未能坚持,办学经费宣称自给自足但从没实现。它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却又坚持政治挂帅;它希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却忽视了当时的生产力实际;它在重技能的同时,却又付出了轻理论的代价。
     立足于当前实际,在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征程中,本文提出,江西共大办学模式对我们有四个方面的现实启迪:根本理念上,突破二元对立:方式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标上,全面综合;路径上,注重内涵。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s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su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real educational problems perceived by the national decision-making bodies and their choice of solutions but also an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interest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subjects at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educa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has taken on the following features:Beginning of the new China (1949-1965):serve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serv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equalitarianism with political supremacy; From1980s till mid-and-late1990s:giving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From late1990s till present: balanced developmen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China, like the intervention of market forces and mechanism, 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 boost of school autonomy.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and intensify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various problems have come to the fore in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 interest subjects ar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interest mechanism is becoming more complex. Therefore, in this new period, to answer the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at is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o run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project and real social issue, which is increasingly urgent and needs to be resolved soon.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t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China, in other words, in the attempt to explore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not only made some fruitful achievements and gained some beneficial experience, but also went through quite a few serious setbacks and lessons. Jiangxi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JCLU) is a telling case in point. Jiangxi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was striving to blaze a new trail for socialist education from the year1958when the school was founded until the year1980when it was renamed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ring its22years of exploration, JCLU was once acclaimed as an "example of exploration" for its rich distinctive and trendsetting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system, school runn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However, later on, it was derided as a "disgrace to exploration" in the violently changing era.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JCLU left its prominent mark on China's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lects on JCLU's running mode and summarizes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with a view to finding an answer to the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at is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o develop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study combine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pproaches, focusing on JCLU's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JCLU's running mode---its origin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ults. It systematically clarifies such questions as "how did JCLU's running mode originate?""How was it carried out?" and "what was its effect?" In dealing with these questions, the paper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heds light 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JCLU's running mode. Through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is author aims to draw some general laws of education from JCLU's running practice, demystifying how JCLU was alternately made an "example of exploration" and a "disgrace to exploration". Meanwhile,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 effec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JCLU, in which "class struggles were prioritized" and then moves on to analyze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JCLU's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that new era.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was JCLU's running mode carried out," this paper first sorts out JCLU's history. In light of achievements mad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JCLU's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the paper divides JCLU's22years'evolution into5stages, namely, JCLU during the time of educational Great Leap Forward, JCLU during the period of adjustment and consolidation, chairman Mao's spring-festival speech and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JCLU, JCLU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in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JCLU.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pecific operations of JCLU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phenomenon level. However, the highlight of this paper i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ow JCLU handled the three relat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litics. The profound study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probe into these three relations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JCLU. JCLU's exploration adopted Mao Zedong Thoughts on Education as the direct guid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teaching and labor and politics and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CLU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quest of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
     A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JCLU held it was imperative to combine them by teaching while laboring. However, this combination should by no means be a mechanical one, but be a dialectical one:education existed in the midst of production and vice vers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a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combination. To this goal, JCLU experimented with a set of school-running mode which went well with the part-work and part-study system. By implementing a management system with unified leadership and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establishing a productive system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labor,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ystem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JCLU helped ease the tens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in its school running.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JCLU conducted a quest unique both in epistemic line of reasoning and practicability. JCLU pointed out tha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education mean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ect, physical condition and capacity, but also the harmonious unity betwee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was to combine production and study. In its schooling practice, JCLU promote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by adopting practical measures to ameliora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skill level.
     In terms of the education-politics relation, JCLU insisted that education had its class nature and that it served politics an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politics. In its school running practice, JCLU emphasized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was the core of JCLU's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politic consciousnes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wa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JCLU's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JCLU's political education; closely keeping up wit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JCLU'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rumming up the support of superiors and leaders was a crucial means of JCLU's political practice.
     In reply to this question "what was the effect of JCLU's school running mode", this paper, adopting dialectic analysis as the basic method, evaluat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mporary condition, public needs, social effects and educational laws. Through an impartial, objective and profound examination, we can see that JCLU was making a strenuous inquiry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part from its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three main relations in education, its experience in school running is a precious treasur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cluding its educational goal of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at of the society at large, multi-leveled and diversified school-running approaches,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ing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s integrating work and study.
     However, JCLU, after all, was a special experiment on education conducted in a special era and its running practice, naturally branded by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times, was itself a paradox. JCLU emphasized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academic studies, but failed to clearly position itself; it tried to combine work and study in its education practice, but didn't stick to it; it claimed to be financially self-sufficient, but never made it; it pursued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but insisted 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olitics; it hoped to popularize high education, but ignores the then real productivity; it overstressed the practical skill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paid a high price for its contempt for theory.
     Based on an in-depth study of JCLU's trajectory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four revelations that JCLU's running mode provides for ou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it's critical to change our mindset;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aws of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distinctive schooling features of each school.
引文
① 《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0页
    ①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40页
    ② 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③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3、63页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第5期
    ② 《深入浅出,由博返约——潘懋元教授谈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第5期
    ①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② John Cleverley: 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
    ① Ruth Hayhoe: Review Untiled. 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Comparative Education,2002(Vol.2):38
    ② Ronald F.Priced:Labor and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4 (Vol.1):20
    ③ 约翰·霍金斯:《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宋伯生、邢锡范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28
    ④ Jonathan Unqer, Bending The Schooling Ladder:The Fail ture Of Chinese Reform in the 1960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80 (Vol.2):24
    ⑤ W.K.Chenq & Greqo Bentonhe., Review Works:the lap of tigers 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by John Cleverley, Pacific Affairs,2002. (Vol.3):175
    ① Yu Wen Chou, Review Works: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by John Cleverley,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2002 (Vol.2):42
    ② 李劲松:“共大”,建国以来的一次农村职业教育的尝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③ 王卓民:试论江西共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
    ① 许祥云等:《共大”办学历程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1年8月第4期
    ② 焦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
    ③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②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② 陶茂、吴国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二十六年》,江西教育科研,1984年第9期
    ③ 熊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④ 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3页
    ① 雷大栓:《回过头来看共大,共大还是应称赞》,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5期
    ② 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334页
    ③ 郭笙:《新建国教育40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125页
    ④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8年第3期
    ⑤ 李才栋:《共大”历史经验的教育学反思》,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 王自立、文黎明:《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172页
    ② 孙传宏:《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两种文化来源》,教育科研论坛杂志,1993年第5期
    ③ 转引自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④ 陈桂生:《略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教育研究杂志,1993年第11期
    ① 刘茂才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页
    ② 熊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③ 张建:《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091、312-316页
    ④ 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4页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②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年2009年版,第298页
    ① 《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6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4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① 《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1、34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②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①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②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①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7页
    ② 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① 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① 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 转引自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② 王中人:《斗争激烈的“赤都圣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程实录》(上),党史纵横,2003年第1期
    ①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百年潮,2005年第2期
    ② 王中人:《斗争激烈的“赤都圣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程实录》(上),党史纵横,2003年第3期
    ③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① 江隆基:《边区教育的回顾与前赡》.引自《陕甘宁边区的普通教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②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96、566页
    ③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③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199页
    ④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5页
    ⑤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0页
    ②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③ 转引自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④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③ 转引自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
    ④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
    ③ 转引自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 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页
    ③ 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140页
    ④ 江西共大的创始人邵式平担任过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副校长,陕北公学的教务长:参见《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长期,第9页
    ① 李建永等:《百年教育回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② 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① 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①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0页
    ① 《红日照征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第59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长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88-91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③ 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④ 陈桂生:《共和国黎明时分“新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8期
    ① 《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420页
    ① 转引自《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② 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③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105页
    ① 《解放日报》社论,1944年5月27日
    ②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28、308页
    ③ 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1年11月),引自《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② 《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9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29页
    ④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②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21页
    ③ 张际春:《抗大政治工作及其经验》,转引自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④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26、27页
    ① 《华北中等教育会议改善中等教育制度》,引自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401页
    ② 高华:《中共从五四教育遗产中选择了什么——对延安教育方针及其实践的考察》,“五四与中国现代教育”(香港)会议论文,香港,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③ 徐特立:《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引自《徐特立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1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③ 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① 刘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编》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119页
    ② 刘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③ 张俊洪:《建国后教育实行“以俄为师”的历史教训》.教育评论,1989年第1期
    ④ 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① 普赖斯:《是聚合还是翻版:中国和苏联》,转引自丁纲:《中国当代教育与国际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② 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③ (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问号冲突的世纪》,许洁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
    ④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① 《斯大林文集(1934-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7页
    ② (苏联)H.A.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2页
    ③ 同上,第491
    ④ 《苏联国民教育·普通教育学校文件汇编(1917-1973)》,转引自(苏联)H.A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0页
    ① (苏联)H.A.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1、432页
    ② 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65页
    ③ (苏联)H.A.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0页
    ④ 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62页
    ⑤ 《列宁论国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282页
    ⑥ 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① 《苏联普通教育法令选译》,周蕖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② 顾明远:《战后苏联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③ 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④ 王义高:《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0、3、9页
    ② 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④ 姚若冰:《中国教育(1949-1982》,香港,华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⑤ 王雯:《中国大学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开展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以清华大学为案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⑥ 张健:《建国八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成就》,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21期,第143页
    ① 姚若冰:《中国教育(1949-1982》,香港,华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② 王义高、肖甦:《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76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④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⑤ 转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③ 《杨秀蜂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200页
    ① 姚若冰:《中国教育(1949-1982》,香港,华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② 《人民日报》社论,1956年10月4日
    ③ 《江西政报》1953年第23期
    ④ 《山西政报》1954年第12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页
    ② 陈桂生:《共和国黎明时分“新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8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④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①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8页
    ②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636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④ 《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1958年,第6页
    ⑤ 《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
    ⑥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①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② 转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③ 转引自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②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① 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 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① 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③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页
    ④ 朱从兵:《教育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0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127页
    ② [美]菲力浦·孔布斯著:《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8页
    ④ [美]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② 扈中平等:《挑战与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③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④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⑤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30页
    ①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② 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③ 《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法令汇编》,周蕖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④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387页
    ⑤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3、16页
    ①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②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13页
    ③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①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84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1页
    ②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③ 转引自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第116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页
    ①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②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
    ③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④ 董孟怀等:《百年教育回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
    ① 《人民日报》,1958年2月2日
    ② 高景春:《邵式平文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1年版,第168页
    ③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25、41页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中央文献资料汇编(第四辑》,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永久
    ⑤ John Cleverley: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M].New York: Rowman & Littefield Publishers,2000. Preface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4—575页
    ① 危仁晸:《当代江西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② 危仁晸:《当代江西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③ 危仁最:《当代江西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132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版,第3页
    ② 危仁晸:《当代江西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版,第160页
    ②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版,第11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② 《中国教育通史》将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间的教育发展历程分为新中国教育的起步与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上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时期,其中第一阶段又分改造旧教育时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期。参见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197、252页
    ③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中将江西共大的办学历程分为探道路建体系时期、调整巩固时期、兴旺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时期。参见王树林等:《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45页
    ④ 参见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46-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页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58年,永久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58年,永久
    ② 黎超:《在共大工作的回忆片段》,转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③ 《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选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75年长期
    ④ 刘俊秀:《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有感》,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⑤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⑥ 柳志慎、文耀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及其沿革》,转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 黎超:《在共大工作的回忆片段》,转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④ 汪东兴:《更高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94页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714页
    ② 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60-61页
    ① 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② 林仲:《认真贯彻教学计划.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48-149页
    ① 柳志慎、文耀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及其沿革》,转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 汪东兴:《更高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林仲:《认真贯彻教学计划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转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92、147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② 张宇晴:《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人》,转引自《半公(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8页
    ③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②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③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① 参见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② 章仲瑜:《以我为主改革教学适应半工半读——回忆江西共的总校教改工作》,转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北京,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9、31-32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6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175页
    ①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①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281-188、167-168页
    ②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267、270页
    ②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②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北京,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② 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页
    ③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② 王树林、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①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26-27页
    ② 董纯才:《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研究,1983年年第2期
    ① 《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 《孟子卷之五——滕文公上》,西安,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③ 钱笠:《吴越春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④ 朱光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⑤ 郑玉:《师山集·耕读堂记》,转引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⑥ 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① 毛子水:《论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② 《孟子卷之五——滕文公上》,西安,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③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82页
    ④ 《朱子文集·白鹿洞书院揭示》,1937年版
    ⑤ 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⑥ 吴礼明:《后汉书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⑦ 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⑧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81页
    ①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5页
    ②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82页
    ③ 颜元:《存学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④ 颜元:《存学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⑤ 颜元:《存学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⑥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页
    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5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1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④ 颜一译:《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⑤ 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西方著名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⑥ 北京师范大学等:《欧洲哲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
    ① 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102页
    ②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0、12页
    ③ (意)康帕内拉著:《太阳城》,陈大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14、24页
    ① 《克鲁普页斯卡娅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199页
    ②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6、271、272、289、513页
    ③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40页
    ④ 赵俊欣等译:《傅立叶选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页
    ①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⑤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⑥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⑦ 刘茂才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① 徐辉:《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5页
    ⑤ 刘茂才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一1920年11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58、27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①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① 刘俊秀:《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26-28页
    ② 张健:《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290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232页
    ①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③ 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将此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28、9页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将此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55-56页
    ② 《汪东兴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和文章选编》,江西农大档案馆1975年,第17、23、29页
    ①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42页
    ③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将此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17页
    ① 《中国教育年鉴194-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② 陶茂等:《总结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③ 刘俊秀:《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26-28页
    ④ 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67页
    ① 文黎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 中共江西共大总校:《突出政治,搞好生产,改革教学,培育新人》,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87页
    ③ 《红日照征程——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第49-50页
    ④ 武夷山分校:《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促进知识青年革命化劳动化》,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07页
    ⑤ 南城分校:《贯彻阶级路线,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为人民公社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30-131页
    ① 云山分校:《加强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几点体会》,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99页
    ② 中共上饶地委:《我们是怎样领导共大分校的》,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67页
    ① 刘俊秀:《为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71页
    ② 陶茂等:《总结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③ 刘俊秀:《为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73页
    ①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① 熊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191页
    ① 熊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① 刘俊秀:《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7页
    ① 刘俊秀:《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8页
    ② 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6、107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163页
    ② 刘俊秀:《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9页
    ③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长期,第5页
    ②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③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0页
    ④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3页
    ① 文黎明、邱朝东:《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转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② 文黎明、邱朝东:《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转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③ 《江西教育大事记1949-1985》,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第270页
    ① 汪东兴:《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89页
    ② 张宇晴:《高举总路线的红旗,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04页
    ③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④ 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73页
    ② 《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①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09页
    ②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6、238页
    ③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06页
    ① 《欧文选集》(第二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页
    ② 《欧文选集》(第一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1页
    ③ 《傅立叶选集》(第二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
    ④ 《欧文选集》(第一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9页
    ⑤ 《欧文选集》(第二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① 金海民:《论文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60页
    ② 《论语·雍也第六》、《论语·述而第七》,引自刘俊田等:《四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129页
    ③ 《思问录.内篇》,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页
    ① 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引自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2)》,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① 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见江西农大档案,1958年卷,永久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2)》,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③ 膝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2)》,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8页
    ⑤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317、20页
    ⑥ 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7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
    ④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70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292页
    ⑤ 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页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引自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0、311-31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356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308、16-17、29页
    ① 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 《欧文选集》下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1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③ 欧阳玉:《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初探》,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① 刘茂才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23页
    ② 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271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资料汇编》,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32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66页
    ③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34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37-38页
    ②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6年卷,长期
    ④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6年版,第27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② 《毒草示众》,江西共大档案馆,1967年长期,第118、113页
    ① 王通讯:《论知识结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③ 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54、51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 张宇晴:《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29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45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长期
    ① 《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40-41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① 《人民日报》,1960年1月11日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288页
    ①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19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8页
    ② 刘俊田等:《四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页
    ③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页
    ④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一《论语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3页
    ⑤ (清)顾炎武:《日知录廉耻》,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页
    ⑥ 《尚贤上》,转引自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 杨金鼎:《古文观止全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页
    ①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72、4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
    ①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2页
    ② (法)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4页
    ③ 《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王桂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④ 《欧文选集》第二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14、19、69页
    ① 刘茂才:《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②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698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452页
    ② 孟湖砥:《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232页
    ③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3、5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①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④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287、291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⑥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8页
    ① 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1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页
    ①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⑤ 《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272、270页
    ① 刘茂才:《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页
    ②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工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54、20-21、60页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59、21、4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70、48页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53、113、124、100、101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60、101、102、124、135页
    ① 《省委、省人委关于继续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若干问题的决定》,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160页
    ① 《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页
    ② 邵式平:《我们学校是新生学校》,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③ 汪东兴:《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① 邵式平:《我们学校是新生学校》,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1页
    ② 《江西共大总校关于具体贯彻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初步方案》,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③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70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第16页
    ② 《共大总校委员会关于巩固提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③ 陶茂等:《总结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自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① 《突出政治,搞好生产,改革教育,培育新人》,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47页
    ② 汪东兴:《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2页
    ① 《突出政治,搞好生产,改革教育,培育新人》,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46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89、101页
    ③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8页
    ①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66页
    ②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③ John Cleverley.l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New York: Rowman&Littefield Publishers,2000. P119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第9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第4、19-22页
    ② 黎超:《在共大工作的回忆片断》,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③ 王树林、石庆华主编:《江西农业大学校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第258页
    ① 朱作仁:《教育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49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长期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长期
    ①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关于对我省共大办学意见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83年卷,永久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9、171页
    ③ 熊明安、喻本线:《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④ 高秉庚:《借鉴共大经验,促进职教发展》,江西教育学会通讯,1988年第3期
    ⑤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⑥ 《历史研究中的科学》,引自《汤因比历史哲学》,刘远航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① 江西共大简史编写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斗争中前进》,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
    ② 金徽:《江西共大:云烟往事二十年》,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8年第12期
    ③ 江西农大档案馆,1963年卷4,长期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⑤ 《关于共大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意见》,江西省档案馆,1967年长期,X098-2-759
    ① 《关于共大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意见》,江西省档案馆,1967年长期,X098-2-759
    ② 《中共共大总校委员会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关于第八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
    ③ 陈平:《关于“江西共大”工作的回忆》,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
    ④李才栋:《共大”历史经验的教育学反思》,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⑤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⑥ 李才栋:《共大”历史经验的教育学反思》,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⑧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年版,第19页
    ① 共大东固山分校:《艰苦奋斗,搞好生产》,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154页
    ②刘俊秀:《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人民日报,1964年4月7日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④ 《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6年基本建设计划安排问题的批复》,江西省档案馆,1966年长期,X039-3-883
    ⑤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页
    ⑥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返沪学生对学校情况的反映》,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X001-2458
    ① 刘俊秀:《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25页
    ② 刘俊秀:《为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而努力》,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66页
    ③ 《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领导关系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6年长期.X093-1-622
    ①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5年长期,X003-2-163
    ② 《关于鄣公山共大酒厂销售酒精纳税问题的复函》,江西省档案馆,1964年长期,X040-3-407
    ③ 熊明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①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②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第41、46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95年,第85页
    ② 江西当时关闭了许多“教育大跃进”期间创办的学校其中1958年新办的12所全日制高等院校撤销10所,只保留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引自《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⑤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③ John Cleverley:《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New York: Rowman&Littefield Publishers,2000.第126、127
    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43-145页
    ①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5页
    ② 潘天强:《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③ 作者采访
    ①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② 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①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② John Cleverley:《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New York: Rowman&Littefield Publishers,2000.第126、5页
    ③ 作者采访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1页
    ① 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知识本位”阶段、“能力本位”阶段和“人本位”阶段。60年代之前属于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阶段,人们相信一个人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足以立足于社会。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能力本位”阶段,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还要具有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产能力。80年代以后人们把教育的发展主题从应付外在的物质生活转变到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上,“人本位”教育应运而生。引自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①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返沪学生对学校情况的反映》.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X001-2-458
    ②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年2003年版,第152页
    ① 《光明日报》,1958年10月1日
    ② 孙喜事:《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③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5年长期,X003-2-163
    ④ 《省委省人委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年招生问题的指示》,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X001--458
    ⑤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① 《毒草示众——大批判材料》,江西农大档案馆1967年,第4页
    ②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③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5年长期,X003-2-163
    ④ 韩庆祥、方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⑤ 熊明安、喻本仪:《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西农大档案馆,第63页
    ②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返沪学生对学校情况的反映》,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卷,X001-2-458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工编》(第二辑),江西农大档案馆,第63页第64页
    ④ 《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返沪学生对学校情况的反映》,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卷,X001-2-458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卷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西农大档案馆,第56页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④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西农大档案馆,第226页
    ⑤ 2012年10月11日,作者采访当年毕业生
    ⑥ 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① 张宇晴:《共大第十次工作会议总结报告》,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
    ① 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① 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4页
    ② 《关于“培养目标”问题(草案》,江西农大档案馆1961年,永久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⑤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调查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5年长期,X003-2-163;《关于共大蒙山分校情况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1962年长期.X040-1-589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17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关于1962年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报告》,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
    ③ 作者采访
    ①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00页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186页
    ① 《关于同意共大大矛山分校继续开设医生专业或医士系的批复》,江西省档案馆,1964年长期,X001-2-458;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国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① 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②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313页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缉),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二缉),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
    ② 《中共共大总校委员会关于巩固提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① 邵式平:《我们学校是新生的学校》,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28页
    ③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
    ①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页
    ②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① 共大总校政治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建设”,组织师生大学毛主席著作》,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② 《忆共大》,上海同学赴江西共大总校50周年联谊会编,第100、118、89页
    ① 中共江西共大总校委员会:《突出政治,搞好生产,改革教学,培养新人》.引自《<半工(农)>半读育新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第47页
    ②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9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88、292页
    ①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56页
    ③ 作者采访
    ① 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53页
    ① 汪东兴:《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教育思想红旗阔步前进》,引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88页
    ②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8页
    ③ 黎超:《在共大工作的回忆片段》,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④ 邱朝东:《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事记》,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⑤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文件摘录》,江西农大档案馆,1983年第104页
    ① 《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年,第61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153页
    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258页
    ②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西农大档案馆,1995年,第268页
    ① 邱朝东:《国际友人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情况的反映》,引自《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233页
    1.江西日报,1958年-1980年,江西省图书馆藏。
    2.人民日报,1958年-1980年,江西省图书馆藏。
    3.光明日报,1958年-1980年,江西省图书馆藏。
    1.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藏江西农业大学档案,全宗号5
    2.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藏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档案,全宗号4
    3.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委办公厅档案,全宗号001
    4.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农业厅档案,全宗号097
    5.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宣传部档案,全宗号003
    6.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税务局档案,全宗号040
    7.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人事局档案,全宗号044
    8.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编委档案,全宗号045
    9.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农林垦殖厅档案,全宗号098
    10.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文教办公室档案,全宗号032
    11.江西省档案馆藏计划委员会档案,全宗号036
    11.江西省政府公报,1958年-1980年,江西省图书馆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7、8、16、18-23、46、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3、17、29、36、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8.《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刘少奇选集》(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年版
    11.《列宁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2.《列宁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3.《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14.《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5.《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6.《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8.《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9.《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1990年版
    2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徐恃立教育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杨秀峰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6.《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7.《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9.《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3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上、中、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6.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7.皇甫束玉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8.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1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9.《江西教育大事记》,江西省人民政府
    40.《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1.《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
    42.《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3.《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教育规范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黄定元主编:《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
    2.江西教育出版社编:《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
    3.江西共大总校和江西教育出版社编:《<半工(农)>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
    4.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红日照征程——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年版
    6.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王焕勋主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3.石佩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长春: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
    14.习培萼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6.王清华:《苏联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1985版
    17.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历以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20.邱守娟:《毛泽东的思想历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23.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程斯辉:《教育之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6.郑金洲编:《中国教育学6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张述元等:《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28.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性与现实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刘茂才、刘平斋、查有梁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0.侯钧生:《西方社会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3.李国强主编:《邵式平论教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4.高景春主编:《邵式平文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江西省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36.张希仁:《江西教育人物》,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历以贤主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当代江西史研究丛书》(人物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4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4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2.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上、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3.历以贤、李明德等:《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4.王自立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46.滕纯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滕纯主编:《毛泽东教育活动记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8.王晓燕:《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9.张健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0.刘明翰等主编:《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1.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2.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53.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发展史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王义高:《苏联教育70年成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7.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8.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59.李水山主编:《农村教育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0.李沛诚:《杨昌济教育简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61.周立平、钟灏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2.朱从兵:《教育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3.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4.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傅伯言、何友良主编:《当代江西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66.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刘尧:《农村现代化与农村高等教育》,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68.申培轩:《农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潘懋元主编:《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70.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72.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3.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徐家林、陈鸿鸣:《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5.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7.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8.熊明安、喻本伐主编:《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9.郭笙等:《新中国教育40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0.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下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81.崔相录主编:《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3.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4.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5.瞿葆奎主编,雷尧珠、余光、黄荣昌选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版
    86.袁振国主编:《中国当代教育思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87.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89.张酉水、陈清龙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0.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记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1.朱先奇等:《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92.张伟:《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4.王根顺、王成涛主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9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刘春生、王虹主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7.阎友信等主编:《职业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98.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编:《六国技术教育史》,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9.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00.余文森主编:《教育基本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1.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编:《杨贤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余伯流等主编:《中国苏区史》(上、下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3.赵德强:《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4.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5.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7.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8.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9.朱永新:《中华教育思想研究》,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0.杨德广:《中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1.叶庆科:《毛泽东教育思想初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2.周立平、钟灏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2年版
    113.汪培栋、李锐:《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4.刘茂才、刘平斋、查有梁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历史与理论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5.曲庆彪:《超越乌托邦——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11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17.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在历史的天平上/思想的永生/从奠基者到“红太阳”/“传说”的传说》(第1、2、3、4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118.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19.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0.徐英:《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1.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教育部人事司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3.朱其训:《和谐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张大玲等编:《中国教育年报 2007年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5.王根顺、高晓明编:《中国教育年报2011年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6.《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7.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8.历以贤等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9.陈桂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0.《今日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课题组:《今日中国教育改革探索》,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1.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卷1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2.冯慧敏:《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3.王兆瑕、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34.陈卫平主编,王保星著:《西方教育十二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35.王彦力:《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8.陈理宣主编:《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9.杨东平主编:《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40.齐欣、赵田峰:《中国教育调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141.张志勇主编:《中国教育的拐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2.高军峰、姚润田编著:《新中国高考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143.孔健编著:《孔子全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144.《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145.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146.王国平主编:《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7.陈荣捷:《朱子入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8.曾亦、郭晓东:《宋明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9.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5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151.谭虎主编:《江西教育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
    152.藤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3.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54.顾明远:《思考教育——顾明远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5.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郑州:河南出版社2002年版
    156.何齐宗:《世纪之交的教育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7.余文森等主编:《教育基本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8.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59.王坤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60.韩庆祥、方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1.李建永、董孟怀等:《百年教育回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62.于述胜、李兴洲等:《中国教育三十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63.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4.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5.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6.石仲泉主编:《毛泽东研究述评》,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67.梁晓声著:《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8.赵克平:《社会转型期教育伦理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9.励雪琴:《教育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71.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2.刘俊田等:《四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3.金海民:《论文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74.刘远航编译:《汤因比历史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175.[香港]姚若冰:《中国教育(1949-1982)》,香港:华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
    176.[台湾]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77.[台湾]詹栋梁:《社会教育理论》,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年版
    178.[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79.[意]康帕内拉:《太阳城》,陈大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1.《圣西门选集》(第1、2、3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2.《傅立叶选集》(第1、2、3卷),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3.《欧文选集》(第1、2、3卷),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4.《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5.[法]卢梭:《爱弥儿》(上卷、中卷、下卷),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6.[英]罗素:《教育论》,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187.[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189.[美]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 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90.[澳大利亚]约翰·柯莱维利, 张昌柱、张立中译:《中国学校教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91.[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2.[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4.[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95.[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6.[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何志宇、刘加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7.[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邱仁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8.[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9.[美]约翰·霍金斯:《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宋伯生、邢锡范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0.[澳大利亚]W.F.康纳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孟湘砥等译,郑州,河南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01.[苏]康斯坦丁诺夫等编:《苏联教育史》,吴式颖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02.[美]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邓文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3.[法]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4.[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05.[法]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欧阳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206.[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汪东兴:《关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回忆——兼忆毛主席对它的关怀》,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周海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发展及更名》,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第1期
    3.陈家鹦、陈桂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毛泽东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档案天地,2007第3期
    4.李才栋:《“共大”历史经验的教育学反思》,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李劲松:《“共大”:建国以来一次农村职业教育的尝试》,江西教育学院学 报,2000年第2期
    6.许祥云、梁钢等:《“共大”办学历程及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1年第4期
    7.李国强:《20世纪中叶江西的一次教育创新——邵式平与共大》,江西教育,2004年第1-2期
    8.李国强:《“共大”悲剧探源》,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第5期
    9.冯都:《名扬海外的江西共大》,党史文苑,2008年第8期
    10.冯都:《江西共大亲历记》,钟山风云,2008年第4期
    11.陶茂、吴国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二十六年》,江西教育科研,1984年第4期
    12.陈家鹦,周立军:《毛泽东情系江西共大》,世纪,2006年第2期
    13.陈家鹦、舒庭毅:《毛泽东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党史纵览,2006年第2期
    14.陈家鹦、陈桂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毛泽东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档案天地,2007年第3期
    15.谢元态、钟艳萍、郭启荣:《论江西“共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借鉴意义》,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年第4期
    16.潘天强:《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17.许晟:《江西共大师资建设管理经验的分析与启示》,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10期
    18.雷大铨:《回过头来看共大还是应称赞》, 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5期
    19.王自立、文黎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0.王卓民:《试论江西共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
    21.许晟:《江西共大师资建设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6期
    22.王锦祥、邱朝东:《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教育——对共大办学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的回顾》,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第3期
    23.《要把江西共大的战旗举得更高》,人民教育,1975年第7期
    24.王华林、柳志慎:《试论邵式平的教育思想——暨谈江西共大教育特色与办学理念》,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25.程学新、梅雨:《邵式平“教育必须面向工农”的思想及启示》,党史文苑,2008年第4期
    26.孙石月:《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里的中国女留学生》,党史文汇,2003 年第6期
    27.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8.赵庆典:《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9.柳国梁:《论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0.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热带地理,2000年第2期
    31.教育研究期刊记者:《深入浅出、由博返约——潘懋元教授谈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32.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33.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4.潘懋元、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5.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36.刘尧.关于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2年第24期
    37.于胜刚,王景英.中国农村高等教育:概念·探索·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6期
    38.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2期
    39.刘五景:《“泛政治化”“去政治化”抑或“中性化”—对政治与教育关系的再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
    40.刘五景:《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新思考:基于历史的考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1.王长乐:《试论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科技导报,1999年第2期
    42.赵荣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3.刘伟民、任梅:《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及人物观点撷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第34期
    44.翟海魂:《试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源泉和早期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5.谢泽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教育探索,2007年第5期
    46.李汝贤:《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期
    47.刘亚飞:《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 第7期
    48.徐家林、陈鸿鸣:《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特征和产生过程》,职业技术,2006年第20期
    49.李玉成:《创新办学模式努力服务“三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5期
    50.孙立新:《浅析成人教育对我国女性社会流动的促动》,职教探索与研究,1996年第9期
    51.沈序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稚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2.刘永鹏:《“人的全面发展”释义及实现途径》,人民论坛,2010年第6期
    53.邓晓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11期
    54.徐敏、李明:《论高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55.刘洋:《荀子修身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6.张文生、李玉红:《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
    57.李琴:《浅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0期
    58.牟文谦:《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内涵》,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9.王岭、赵鹏程:《试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职教论坛,2007年第7期
    60.王宇明:《毛泽东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概要》,人民论坛,2010年第9期
    61.朱运来、蒋均时:《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努力探索》,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2.李林齐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社科纵横,2009年第9期
    63.赵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重新理解》,哲学研究,190年第4期
    64.隋从容:《对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梳理”》,文教资料,200年第1期
    65.张文喜:《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66.韩庆祥:《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商榷》,哲学研究,190年第6期
    67.杜金亮:《简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探讨,1995年第4期
    68.史晓燕:《简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之内涵》,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9.常改香:《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70.王宇明:《论毛泽东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71.林海:《论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特色》,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2.熊宏俊:《论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观》,求实,2004年第5期
    73.董朝霞:《论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4.欧阳玉:《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初探》,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75.傅洪健、曹兴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76.李维香:《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7.韩剑英:《中国传统哲学所蕴涵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前沿,2004年第11期
    78.赵贵臣、刘和忠:《哲学视阈中的教育与入的全面发展》,理论前沿,2009年第21期
    79.《新中国60年“人的全面发展”之路》,中国人才,2009年第9期
    80.邵丽艳:《试析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1.薛正斌:《教育哲学的理想和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2.谭焱良:《论传统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缺陷》,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8期
    83.唐永进:《弘扬民族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84.武培权:《淮河道家文佗与人驹全面发展》,探索者学刊,2003年第1期
    85.李树泉:《论历史研究价值评价的必然性》,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
    86.张立新、王雅林:《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理释义及其调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87.李经天:《对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8.杨峻、杨魁:《高等教育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89.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90.袁德润:《以教育为手段-杜威眼中的教育与社会》,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1.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教育探索,2008年第10期
    92.刁维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9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访十七大代表、中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异步教学研究,2007年第5期
    94.于慧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素质教育》,人民教育1998年7-8期)
    95.罗建勤:《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3期
    96.安洪溪、张凤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97.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8.王锡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黑龙江高教研究,1991年第4期
    99.马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对职教课程建设的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100.张孟威、安洪溪、刘文渊:《略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101.陈清华、翟金玉:《略论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2.孙喜亭:《试论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特定含义》,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6期
    103.彭豪:《试论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04.李先福:《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05.邱永成:《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教思想的现代价值》,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3期
    106.李汝贤:《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7.胡尔钢:《试论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的立足点》,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108.卢曲元:《论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湖南师范学院,1983年增刊
    109.钟宝云:《论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思想理论教育究,1995年第1期
    110.栾敏:《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新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111.刘惠:《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浅论》,教育探索,2005年第10期
    112.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13.潘伯庚:《发扬全解放区的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12期
    114.刘佑:《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再认识——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体会》,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15.王越、周德昌:《总结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一兼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116.肖朗:《异源同流殊途同归——严复与王国维导入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1年第11期
    117.梁戈、张艳:《中西方古代教育思想比较的新视野》,吉林教育科学,1999年第7期
    118.单中惠:《约翰·杜威的心路历程探析——纪念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杜威诞辰150周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9.张敏敏:《从古希腊教育制度看西方教育传统》,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9期
    120.卜春梅、于学友:《古希腊与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1.张艳霞、王小丁:《走进《理想国》——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9期
    122.王小丁、汪旺根:《晏阳初与裴斯泰洛齐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3.丁纲:《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北京论坛,2011年会议论文
    124.徐觉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8期
    125.王欢、于连锐:《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126.周谊:《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127.任忠英:《论欧文的教育思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128.韦永琼:《欧文和谐教育的新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4期
    129.罗重一、蔡文华:《刍议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兼评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启示》,法国研究,2007年第5期
    130.何礼利:《寓教育于快乐之中——傅立叶教育思想初探》,零陵师专学报,1990年第12期
    131.李定仁:《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教育思想》,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年9
    132.陈帅:《傅立叶教育思想给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现代交际,2012年第6期
    133.徐百军:《空想社会主义:一种被遗忘的共和主义叙事——基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乌托邦思想之考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34.汤玉奇:《关于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
    135.顾建晨:《圣西门“两个假设”的历史价值》,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
    136.刘维卿:《再论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观》,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37.马鹏巍:《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1期
    138.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139.任敏、冯文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解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0.侯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41.汪庆莲:《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及启示》,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42.高中建、闫立超:《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4期
    143.吴晓玲:《古典自然法:解读洛克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语脉》,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5期
    144.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145.沈振锋:《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46.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Jeffery Laurance Dow.The New Vocationalism .A Deweyan analysis.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hilosphy.University of Florida;2002.20-45
    2.Kincheloe.J.L., toil and troouhle:Good work, smart workers, and the inte-egr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NewYork:Peter Lang 1995.(1):30-60
    3.Bragg.D.Layton.J& Hammons.F., Tech Prep impl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Promising trends and lingering challenges (Report No.MDs-714)
    4.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1994.23-30
    5.Grabb.W.N.[ED]., Education through Occupation in Americation high schools.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VOL.Ⅰ):36
    6.Ken Ling, Red Guard:from Schooling to 'Little General' in Maos China, New York:Putman,1972
    7.PeterJ.Seybolt, Revolutionary Education in China:documents and commentary, White Plain, Y.: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 Press,1973
    8.Theodore His-en Chen, The Maoist Education Revolution, New York:Praeger,1974
    9.Ronald F.Priced., Labor and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4 (Vol.l):20
    10.Jonathan Unqer., nding The Schooling Ladder: The Failture Of Chinese Reform in the 1960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80(Vol.2):24
    11. W.K.Chenq& Greqo Bentonhe., Review Works: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by John Cleverley, Pacific Affairs,2002. (Vol.3)::175
    12.Yu Wen Chou., Review Works:the lap of tigers :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 by John Cleverley,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2002. (Vol.2::42)
    13. John Cleverley.In the Lap of Tigers: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of Jiangxi Province[M].New York:Rowman&Littefield Publishers,2000.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1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高厅[2007]6号文件。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高厅[2005]3号文件。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4日第二版。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2010年7月29日。
    6.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9月8日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