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老治道及其现代价值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老之学作为道家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黄老之学以老子哲学为中心,但在政治实践上创造性地发挥了老子的道论,形成了其独特的“治道”。黄老治道以其理论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国家管理和政治实践提供系统的指导思想。
     本文在对黄老之学的基本文献如出土文献《黄帝四经》、《伊尹·九主》,传世文献《管子》、《慎子》、《庄子》外篇、《尹文子》、《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黄老治道的主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提炼,尤其对过去从思想上关注不够的文献如《伊尹·九主》、《尹文子》、《慎子》、《鹃冠子》、《文子》等加以重视,并将黄老思想和我国当代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发掘出黄老治道中的自由、科学、民主、公正、法治等思想,而且结合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演化,对当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就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本文将黄老治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无为而治、因循时变、形名、刑德四个方面。黄老无为治国理念,在继承老庄无为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儒家以仁德为本、以礼仪为纲的治国思想,以及法家法、术、势相统一的治国理论,由此表现出更大的可行性、操作性和积极性;黄老因循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顺应人情风俗两个方面,这不仅仅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更是对君主治国治民的期望;时变思想不仅包括一年政事随季节变化的“顺时立政”思想,还有主张因时代变化而及时变法、反对僵化保守的含义;形名思想包括“形名相应”的政治形名思想和“正形名”、“定名分”的正名思想,是黄老学派“道生法”理论在治国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刑德思想把阴阳与刑德结合起来,主张刑德兼施、先德后刑,为黄老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根据。
     黄老治道蕴含精深之理,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别是面对当今中国新一轮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其所包含的政治智慧更加引人注目。黄老无为思想的本质是“天下为公”和“以法治国”,这对推动我国政治的开放性和科学民主立法、司法改革具有参考价值。黄老之学中丰富的因循时变思想是在一个渐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变化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因循“道”、“理”的原则性与具体实践的灵活性相结合,使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与当前执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黄老学派的形名思想对孔子的“正名”论与老子的“无名”论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以形正名、形名法定、循名责实、官不兼事等观点对克服党政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刑德”作为黄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本质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服务与规范的关系,凡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就是德,对破坏经济、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打击就是刑。联系当今,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黄老刑德思想对当代发展民生、厉行法治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既发黄老治道之幽微,更思其于现代社会之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试为解决当今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been the core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which has attracted mass popularity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ha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as the core,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utilized the Taoist thoughts of Laozi and applied it to political practices and given rise to the unique application of Taoism. Accordingly,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 has become th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hanks to its theoretical richness, profoundness and utility.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excavated documents and archives from such classics as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lassics, Yiyin Jiuzhu, Guanzi, Shenzi, the Outer Chapter of Zhuangzi, Yiwenzi,, Heguanzi, Wenzi, Lushi Chunqiu and Huainanzi. With the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historic studie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sciences, the meticulous and comprehensive analisis of the Taoism applic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thesis.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tatus quo of China and unveil the philosophy of liberty, science, democracy,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specific adv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reform has been proposed.
     This thesis unveil the essenc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which is elaborated as Wu Wei (creative quietude), the art of letting-be and following the natural way, naming and punishment and cultivation. Originating from the Wu Wei of Laozi and Zhuangzi,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combined the confucianist Benevolence and virtues, with the ruling Confucianist philosophy of etiquette.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also borrowed the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legalism, which makes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more feasible, practical and positive.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of following the natural ways and specific conventionas,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personal cultivation, but also the state management by the emperors. The relevant change and modification of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includes both the change with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 modification with the times, in an effort the combat the conservative and rigid ideology. The philosophy of punishment and cultivation combines Yin and Yang and punishment and cultivation, which advocates the combined utilization of punishment and cultivation is paramount and benevolence is superior to punishment.
     The profoundness of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demonstrated its stark modernity, in the context of updated reform which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China, of which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wisdom has attracted even more popularity.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olds that a public spirit will rule all under the sky when the great Way prevails and the stated must be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law. Such philosophy can provide great inventive to the reform policy, scientific legislation and perfected governance. The philosophy of following the natural way has taken shape gradually accordingly the changes of status quo, which follows Tao, the Way and the rational principle of law. The ruling party of China ha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the policy which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adheres to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gives further incentiv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fucialist naming and Taoist namelessness, which can be utilized in the perf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governmental specialization to avoid bureaucracy and formalism. The philosophy of punishment and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uperstructure caters for the needs of the social-economic base and also offer guidance to the social-economic base. All the endeavors that help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life can be deemed as benevolence. Accordingly, all the combats against the destruction of economy and disturbance of the peace and order can be regarded as punishment.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ha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ure and legisl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pay tribute to the philosophy of Emperor Huang and Laozi and propose the modern utilization of the philosophy in an effort to resolved the present problems.
引文
①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②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
    ④ 《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 参见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著作。
    ② 参见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0页。
    ③ 参见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孙福喜《鹖冠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论著。
    ④ 参见汪世荣《先秦道家言论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文史》第18辑),李定生《帛书系辞传与文子》(《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文子>非伪书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张丰乾《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李学勤《<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期),严灵峰《定州竹简<文子>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97年第2期),丁原植《文子新论》(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赵建伟《<文子>六论》(《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邢文《八角廊简<文子>与帛书<五行>》(《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巴蜀书社2005年版)等论著。
    ⑤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还有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唐兰先生认为此四篇古佚书即是失传已久的道家要籍《黄帝四经》(《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黄帝四经》的称呼,尽管有学者提出质疑(如黄钊、裘锡圭等先生),但其质疑尚不足以否定古佚书就是《黄帝四经》的观点,故本文仍旧采纳唐兰先生的看法。
    ① 《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对此有全面论述。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页。
    ③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④ 丁原明:《从原始道家到黄老之学的逻辑发展》,《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⑤ 赵吉惠:《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
    ⑥ 张颂之、杨春梅:《荀子是儒学还是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4年第9期。
    ⑦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⑧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①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92页
    ② 丁原明:《(鹃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文史哲》1996年第2期。
    ③ 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④ 于成宝:《论(鹃冠子)的黄老之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⑤ 杨兆贵:《鹃冠子其人与其思想新探》,《管子学刊》2008年第3期。
    ⑥ 孙福喜:《(鹃冠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
    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⑧ 白奚:《稷下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1页。
    ⑨ 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⑩ 艾力农:《<文子>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汪世荣:《先秦道家言论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文史》第18辑;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1 张丰乾:《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1页。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①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4页。
    ③ 周宁:《董仲舒对黄老道家学说的吸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6页
    ⑤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⑥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⑦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⑧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陈生龙:《无为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④ 饶恒久:《范蠡与文子之师承关系考论——范蠡思想渊源考论之二》,《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⑤ 许建良:《黄帝四经因循思想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① 许建良:《管子因循思想探析》,《诸子学刊》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1-82页。
    ③ 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④ 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
    ⑤ 李笑岩:《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⑥ 荆雨、程彪:《制度下的和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⑦ 翟锦程:《先秦名家论名及其谬误》,《中州学刊》,2001年第2期。
    ①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李贤中:《尹文子思想探析》,《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③ 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 王葆玹的《黄老与老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崔永东:《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⑥ 许建良:《黄帝四经“刑德相养”思想探析》,《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2期。
    ⑦ 张增田:《黄老帛书之刑德关系诸说辩》,《管子学刊》2002年3期。
    ⑧ 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2期。
    ①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154页。
    ② 马斗成:《管子刑德思想论述》,《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
    ③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⑤ 团结出版社2010年版。
    ⑥ 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⑦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5页。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9-30页。
    ①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② 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③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④ 刘玲娣、熊铁基:《秦汉道家与道教》,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①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②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68页。
    ③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页。
    ②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2页.
    ④ 班固:《汉书·艺文志》。
    ①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 赵吉惠:《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
    ③ 张颂之、杨春梅:《荀子是儒学还是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4年第9期。
    ④ 如余明光的《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89年版)、陈丽桂的《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版)、《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文经出版社1997年版)、陈鼓应的《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等。
    ①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② 参见江林昌:《出土文献所见楚国的史官学术与“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江汉论坛》2006年第9期。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2页。
    ④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⑤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⑥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7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8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7页。
    ① 凌襄:《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文物》1974年第11期。
    ② 魏启鹏:《前黄老形名之学的珍贵佚篇——读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道家文化》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 严一萍编:《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3-4页。
    ④ 严一萍编:《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
    ⑤ 严一萍编:《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4页。
    ⑥ 严一萍编:《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
    ①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92页
    ②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1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8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3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2页。
    ⑥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2页。
    ⑦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2页。
    ① 班固:《汉书·艺文志》。
    ② 丁原明:《(鹖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文史哲》1996年第2期。
    ③ 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④ 孙福喜:《(鹖冠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
    ⑤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74页。
    ①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页。
    ②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页。
    ③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1页。
    ④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0页。
    ⑤ 于成宝:《论<鹖冠子>的黄老之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② 《慎子逸文》,钱熙祚校辑,《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③ 《慎子·威德》,钱熙祚校辑,《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④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① 罗根泽:《“尹文子”探源》,载于《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8-409页。
    ② 董英哲:《<尹文子>真伪及学派归属考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③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264页。
    ④ 《尹文子·大道上》,钱熙祚校,《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下同。
    ⑤ 《尹文子·大道上》。
    ⑥ 《尹文子·大道下》。
    ① 《尹文子·大道下》。
    ② 《尹文子·大道下》。
    ③ 《尹文子·大道下》。
    ④ 《尹文子·大道下》。
    ⑤ 厉时熙注:《尹文子·大道上》。
    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⑦ 白奚:《稷下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1页。
    ⑧ 参见白奚:《稷下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0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7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7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1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89页。
    ⑤ 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② 班固:《汉书·艺文志》。
    ③ 参见艾力农《<文子>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汪世荣《先秦道家言论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文史》第18辑),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等论文。
    ④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⑤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⑥ 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⑦ 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⑧ 参见张丰乾《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巴蜀书社2005年版)等论著。
    ⑨ 可参见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文子》、《经法》及其他”的相关论证。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⑤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①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② 孙星衍:《问字堂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8页。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④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⑤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⑥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② 参见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158页。
    ③ 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67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序》,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① 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页。
    ②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④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⑤ 《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
    ⑥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⑦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00页。
    ① 《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
    ②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00页。
    ④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②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③ 《淮南子·道应训》。
    ① 《淮南子·泰族训》。
    ② 《淮南子·主术训》。
    ③ 《老子》第42章。
    ① 《老子》第25章。
    ② 《庄子·大宗师》。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④ 《吕氏春秋·季春纪·圆道》。
    ⑤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页。
    ① 《庄子·天下》。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3页。
    ③ 《老子》第3章。
    ④ 《老子》第37章。
    ⑤ 《老子》第57章。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7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4页。
    ③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7-328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1页。
    ② 《庄子·天道》。
    ② 《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8页。
    ⑤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⑥ 白奚:《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文史哲》2005年第5期。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4页。
    ②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页。
    ① 周宁:《董仲舒对黄老道家学说的吸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③ 参见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3页。
    ① 《全唐文》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页。
    ②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
    ③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6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3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3页。
    ④ 《文子·上仁》。
    ① 《淮南子·泰族训》。
    ② 《淮南子·《氾论训》。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5页。
    ① 蓝光喜、魏佐国:《黄老治国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王中江:《老子治道历史探源——以“垂拱之治”与“无为之治”的关联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② 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0页。
    ① 《老子》第64章。
    ② 《老子》第17章。
    ③ 《老子》第57章。
    ④ 《老子》第45章、37章、57章。
    ⑤ 《老子》第3章。
    ⑥ 《老子》第57章。
    ⑦ 《老子》第64章。
    ①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② 《老子》第15章。
    ③ 《老子》第27章。
    ④ 《老子》第54章。
    ⑤ 《老子》第8章。
    ① 《庄子·在宥》。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序),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页。
    ③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页。
    ④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3页。
    ⑤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36页。
    ①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84页。
    ② 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3、253页。
    ①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8--579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3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7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45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4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8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4页。
    ④ 《老子》第74章。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② 《慎子·民杂》,钱熙祚校,《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下同。
    ③ 《慎子·民杂》。
    ④ 《慎子·民杂》。
    ① 《慎子·威德》。
    ② 《老子》第37章。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④ 《老子》第2章。
    ⑤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371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① 《老子》第27章。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4、72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⑤ 黄钊:《论<文子>的黄老新道家思想特色》,《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⑥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①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大体》。
    ②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大体》。
    ① 《韩非子·解老》。
    ①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②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
    ③ 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④ 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
    ⑤ 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
    ① 张分田:《秦汉之际法、道、儒三种“无为”的互动与共性》,《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① 陈鼓应:《管子四篇注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页。
    ② 许建良:《“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 奚亚丽:《帛书<黄帝四经>的因循为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7期。
    ④ 《老子》第25章。
    ⑤ 《老子》第42章。
    ⑥ 《老子》第51章。
    ⑦ 《老子》第25章。
    ① 《老子》第40章。
    ② 《老子》第15章。
    ③ 《老子》第45章。
    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1页。
    ⑤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78页。
    ①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9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7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23页。
    ⑤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3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32页。
    ②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9页。
    ③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73页。
    ④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7页。
    ⑤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7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6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9页。
    ③ 何光宇:《<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 《慎子·因循》。
    ② 范国强,田一颖:《慎子学术思想刍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① 《老子》第9章。
    ② 《老子》第8章。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75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82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80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0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83页。
    ⑤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2页。
    ⑥ 余明光:《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的关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黄怀信:《鹃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1页。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⑤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22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1页。
    ④ 参见曹峰:《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 《荀子·解蔽》。
    ② 《孟子·滕文公下》。
    ③ 《汉书·艺文志》。
    ④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① 《论语·子路》。
    ② 宋柞胤:《<公孙龙子>译注和辨析》,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③ 宋祚胤:《<公孙龙子>译注和辨析》,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④ 《荀子·正名》。
    ⑤ 《荀子·正名》。
    ⑥ 《荀子·正名》。
    ① 《论语·颜渊》。
    ② 《孟子·滕文公上》。
    ① 《孟子·离娄上》。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告子下》。
    ④ 《孟子·滕文公上》。
    ⑤ 《孟子·梁惠王上》。
    ⑥ 《孟子·梁惠王上》。
    ⑦ 《孟子·滕文公上》。
    ⑧ 《孟子·尽心下》。
    ⑨ 《荀子·正名》。
    ① 《荀子·王制》。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① 《荀子·正名》。
    ②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
    ③ 《老子》第1章。
    ① 《老子》第57章。
    ② 《老子》第57章。
    ③ 《老子》第3章。
    ④ 《老子》第37章。
    ⑤ 《老子》第32章。
    ⑥ 刘培育:《庄子名辩论》,《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① 《庄子·天道》。
    ② 参见见刘培育:《庄子名辩论》,《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③ 《尹文子·大道上》。
    ④ 《尹文子·大道上》。
    ⑤ 《尹文子·大道上》。
    ⑥ 尹文子·大道上》。
    ⑦ 《尹文子·大道上》。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5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1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5页。
    ⑤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3页。
    ⑥ 《尹文子·大道下》。
    ① 《尹文子·大道下》。
    ② 《尹文子·大道下》。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89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页。
    ⑤ 《尹文子·大道上》。
    ⑥ 《尹文子·大道上》。
    ⑦ 参见荆雨、程彪:《制度下的和谐——帛书<黄帝四经>形名思想解析》,《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尹文子·大道下》。
    ② 《尹文子·大道下》。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4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1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2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37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8页。
    ⑥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6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05页。
    ②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71-672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96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9页。
    ⑤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9-630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44-645页。
    ① 《尹文子·大道上》。
    ② 《尹文子·大道上》。
    ③ 《尹文子·大道下》。
    ④ 《尹文子·大道下》。
    ⑤ 《尹文子·大道下》。
    ⑥ 《尹文子·大道上》。
    ⑦ 《尹文子·大道上》。
    ① 《尹文子·大道下》。
    ② 《尹文子·大道上》。
    ③ 《尹文子·大道下》。
    ① 《韩非子·二柄》。
    ③ 《韩非子·主道》。
    ③ 《韩非子·扬权》。
    ④ 《韩非子·扬权》。
    ⑤ 《韩非子·主道》。
    ① 《韩非子·心度》。
    ② 《韩非子·扬权》。
    ③ 《韩非子·功名》。
    ④ 《韩非子·诡使》。
    ⑤ 《韩非子·扬权》。
    ① 《韩非子·扬权》。
    ② 《韩非子·奸劫杀臣》。
    ③ 《申子·大体》。
    ① 《申子·大体》。
    ② 《申子·大体》。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页。
    ① 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2页。
    ③ 参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6页。
    ① 王弼《老子注》卷三。
    ②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卷三。
    ① 对《易传》的道家思想特征,陈鼓应先生所著《易传与道家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有详细论述,可参见考。
    ② 《尚书·蔡仲之命》。
    ③ 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① 参见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 王佩:《黄帝四经》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0-42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63、265页。
    ② 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3版,第129、130页。
    ③ 崔永东:《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中国哲学史》,1998年4期。
    ④ 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①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17、223页。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29页。
    ③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52页。
    ④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22页。
    ⑤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22页。
    ⑥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93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8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57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8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43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6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2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59页。
    ①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 崔永东:《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③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④ 《春秋繁露·基义》。
    ⑤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① 《论语·颜渊》。
    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② 《论语·里仁》。
    ③ 《荀子·性恶》。
    ① 《荀子·礼论》。
    ② 《荀子·君臣》。
    ③ 荀子·君子》。
    ④ 《荀子·成相》。
    ① 《韩非子·心度》。
    ② 《韩非子·制分》。
    ③ 《韩非子·八说》。
    ④ 《韩非子·六反》。
    ⑤ 参见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① 刘蔚华、苗润田:《黄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第1期。
    ① 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 《庄子·天道》
    ③ 《老子》第2章。
    ④ 《老子》第9章。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① 《老子》第52章。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 黄慕慈:《试论汉初黄老政治管理思想》,《传承》,2008年第9期。
    ① 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① 王贵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政治成长中的地位转变与角色转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② 王贵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政治成长中的地位转变与角色转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③ 《周易注·蛊卦》。
    ④ 《周易注·革卦》。
    ① 参见周锦尉:《党总揽全局下发挥人大、政协作用探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李步云:《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大学问》第25期,2012年11月3日。
    ② 马怀德、邓毅:《司法独立与宪法修改》,《法学》,2003年12期。
    ③ 于建嵘:《警惕信访制度的进一步异化》,《中国报道》,2009年9月13日。
    ① 于建嵘:《警惕信访制度的进一步异化》,《中国报道》,2009年9月13日。
    ① 李康杏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872896112012年9月29日访问。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 孙红竹:《新时期中国行政问责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③ 参见汪太理:《邓小平的治国之道》,《决策与信息》,1998年第3期。
    ① 《慎子逸文》。
    ①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② 《论语·子路》。
    ③ 《老子》第56章。
    ④ 《老子》第43章。
    ⑤ 《老子》第2章。
    ⑥ 《老子》第81章。
    ①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②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3页。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62页。
    ① 参见杨凤城:《“两手抓”的源起、内涵与演变》,《光明日报》2011年2月23日。
    ① 郭祖炎、王宝利、冯建辉:《论“黄老治道”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创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 《老子》第57章。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参见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梁春丽:《刑罚的轻缓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① 萧萐父:《吹沙二集》,巴蜀书社2007年,第66页。
    1.钱熙祚校:《慎子》(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钱熙祚校:《尹文子》(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4.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61年版。
    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7厉时熙注:《尹文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9.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12.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郭庆藩:《庄子集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15.张双棣译注:《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6.陈澔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7.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
    18.贾谊:《新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9.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20.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23.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
    24.陈其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5.吴毓江,吴兴宇:《公孙龙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6.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版。
    27.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8.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9.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30.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3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3.王德有:《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4.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6.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7.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38.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
    39.钟肇鹏:《鬻子校理》,中华书局2010年版。
    40.王晓明注译:《吕氏春秋通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1.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42.朱海雷:《关尹子慎子今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罗根泽:《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62年版。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顾颉刚:《古史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版。
    6.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
    10.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柳存仁:《道家与道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黄钊:《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7.陈生龙:《无为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李学勤:《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1.陈丽桂:《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22.崔清田:《名学与辩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微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8.胡孚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黄汉光:《黄老之学析论》,鹅湖出版社2000年版。
    31.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32.孙福喜:《鹖冠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
    34.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5年版。
    36.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39.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2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1992-2006年版。
    40.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王沛:《黄老法理论源流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4.李有光:《老子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王威威:《庄子学派的思想演变与百家争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6.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7.罗根泽:《管子探源》,岳麓书社2010年版。
    4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49.王威威:《韩非思想研究——以黄老为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0.王葆铉:《黄老与老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1.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3.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6.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包心鉴:《科学发展观政治建设论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8.周天勇等:《攻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8年版。
    59.陈武明:《新的历史跨越:关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6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全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高全喜:《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4.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65.茅于轼:《民主法治: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谢庆奎、佟福玲:《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7.韩水法:《正义的视野: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8.杨海蛟、史晓东:《传承与超越:中国政治哲学理论撷英》,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69.黄进兴:《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证和政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0.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
    73.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4.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陈晏清:《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王爱和等:《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77.魏礼群:《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8.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9.郑永年:《未竟的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0.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1.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82.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3.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84.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5.唐德先:《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6.张千帆:《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1.李夏:《帛书<黄帝四经>研究》,山东大学2007博士学位论文。
    2.李笑岩:《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2009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王海成:《黄老学派政治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10博士学位论文。
    4.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李云:《<黄帝四经>与<淮南子>治道法律思想比较研究论》,中国政法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7.柴永昌:《韩非子“术论”及其渊源考辨》,陕西师范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8.牟宗国:《慎到学派及其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9.李洁:《<文子>文本考释及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10.危琼辉:《论稷下黄老学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兼容和综合》,湖南师范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11周宏韬:《黄老“无为”思想的法学解读》,苏州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12.陈振鹏:《<管子>四篇黄老思想研究》,西藏民族学院2009硕士学位论文。
    13.王佩:《<黄帝四经》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
    14.李为:《<韩非子>的道法思想研究》,重庆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
    15.李晶旭:《<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
    16.顾亚琦:《试探<黄老帛书)对<老子)“道”“德”的改造及其政治思想》,河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
    17.叶笑宇:《黄老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在现代商业管理中之意义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2011硕士学位论文。
    18.贺培姗:《试论韩非子思想中的“术”》,2009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李巍:《名实与指物》,2008年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凌襄:《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文物》1974年第11期。
    2.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3.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4.赵吉惠:《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
    5.丁原明:《<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文史哲》1994年第6期。
    6.张颂之、杨春梅:《荀子是儒学还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与赵吉惠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94年第9期。
    7.丁原明:《<鹖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文史哲》1996年第2期。
    8.丁原明:《从原始道家到黄老之学的逻辑发展》,《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9.董英哲:《<尹文子>真伪及学派归属考辨》,《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0.于成宝:《论<鹃冠子)的黄老之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白奚:《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文史哲》2005年第5期。
    12.周宁:《董仲舒对黄老道家学说的吸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3.王中江:《老子治道历史渊源的一个探询——以“垂拱之治”与“无为之治”的关联为核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14.刘蔚华、苗润田:《黄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第1期。
    15.黄钊:《论<文子>的黄老新道家思想特色》,《海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6.董赫楠:《浅析汉初的黄老思想》,《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3期。
    17.王慧子:《汉初黄老思想特征探究》,《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年第2期。
    18.李库:《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9.许建良:《“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0.奚亚丽:《帛书<黄帝四经>的因循为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1.许建良:《<黄帝四经>因循思想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8期。
    22.何光宇:《<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3.范国强,田一颖:《慎子学术思想刍论》,《山西师大学报》,2010年,第6期。
    24.李洁:《<文子>之“时”观念及其“时变”思想》,《大众科学》,2007年第15期。
    25.余明光:《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的关系》,《湘潭大学》,2002年第2期。
    26.黄慕慈:《试论汉初黄老政治管理思想》,《传承》,2008年第9期。
    27.王晓丽:《简论荀子名实观》,《消费导刊》,2006年第11期。
    28.李宏斌,张文生:《论正名与社会和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0期。
    29.陈继红:《名分·秩序·和谐——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0.陈进坤:《老子“名、无名”的自然逻辑理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
    31.黄尚文:《老子的名实思想、语言观及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2.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
    33.荆雨、程彪:《制度下的和谐——帛书<黄帝四经>形名思想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4.翟锦程:《先秦名家论名及其谬误》,《中州学刊》,2001年第2期。
    35.李贤中:《尹文子思想探析》,《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6.周山:《邓析的名辩思想》,《学术月刊》,1985年第12期。
    37.李顺万:《邓析逻辑思想评析——兼与胡国义先生商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8.余维发:《重读邓析的两可之说》,《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S2期。
    39.杜音:《论公孙龙与后期墨家的正名学说》,《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第31期。
    40.赵小雷:《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第2期。
    41.訾其伦:《韩非的名实观探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
    42.郭永良:《韩非的刑名学说及其社会功能》,《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3.陈征:《韩非逻辑思想浅探》,《社会人文》,2011年第4期。
    44.马赛:《浅析韩非的名实观》,《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