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一层楼》《泣红亭》审美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层楼》《泣红亭》审美形态研究是对尹湛纳希文学作品进行美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深入尹湛纳希作品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挖掘尹湛纳希这两篇经典著作的审美因素,揭示其艺术魅力的原因,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形态特点和审美价值是该论文的主要目的。本论文由导论、三个章节和总结组成。
     导论部分提出并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在尹湛纳希研究中出现的总结回顾过去几十年研究成果的现象和对尹湛纳希文艺理论观点、创作观点的探索及对诗歌、小说类作品进行微观探析的文本研究现象,阐明对《一层楼》、《泣红亭》进行审美形态研究的意义。总结分析以往学界对这两篇著作的美学方面研究成果,阐述选题理由、意义、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探索《一层楼》、《泣红亭》中形成的审美形态特点及审美意义。从人物优美、宫廷优美、诗歌优美等三个方面探讨其优美形态,提出三种优美形式各具特色和审美价值。提出佳人协调均匀的靓丽姿态;情感、智慧、学问汇于一身的内在美;追求红颜知己的理想美;痴痴的情思美是人物优美的特点,成为贯串全文的美妙旋律。认为宫廷美体现悦心悦意、景与人交融为一体、散发书香气味的、激发激情和感情的、实现梦想的理想美等特点,具有能触及震撼精神深层的审美价值。经过对《一层楼》、《泣红亭》中的诗歌进行探索,认为情感美、图画美、音律美形成了诗歌优美的三个基本特点,并创造了优美典雅的艺术世界和意境体系。从佳人阳刚性格中显现的壮美和佳人反抗婚姻行为中表现的壮美等两个方面探讨壮美形态,认为佳人壮美形态体现了柔弱佳人身上突显的精神壮美的个性化、使人怜悯与满足、给予精神鼓励等审美价值。
     第二章,探索《一层楼》、《泣红亭》中形成的崇高与悲剧形态的特点及审美价值。认为《一层楼》、《泣红亭》崇高形态显示以下几个特点,即怜悯贫农的崇高情感、追求知己的崇高爱情精神、贪求学识、酷爱书香的崇高精神,并具让人信服震撼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提出并论述《一层楼》、《泣红亭》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悲剧,认为这种悲剧呈现个体爱情与家庭利益之间的冲突、一种合理性与另一种合理性之间的冲突、两种力量之间的妥协与斗争、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等特点。显示出预示真理的胜利和突出崇高等审美功效。
     第三章,探索研究《一层楼》、《泣红亭》中体现的滑稽与丑的审美形态的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分析白老寡滑稽形象的分析,探索出她的滑稽是由极度贫困导致的失调、蕴含幽默的、可爱型滑稽形象,并具为故事情节增加活跃和调节气氛、让人发笑、批评攻击、揭露社会问题等审美价值。通过分析探讨《一层楼》、《泣红亭》中的丑的形象,梳理并提出夸大的形体丑;聚缺乏朝气、死气沉沉、滑稽、心善、凶恶等的多样性丑;被臣服的可爱的丑等特点,并具突出美、肯定理想、丑的自身特殊价值等审美价值。
Aesthetic morphology research on One-storeyed Building and The Beauty Weeping Palace by Yinzhannaxi is a new try for studying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Yinzhannaxi' works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n-depth study. To tap the aesthetic factors of these two works of Yinzhannaxi, reveal the causes of their artistic charm, and delve into their Aesthet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is the main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summaries the researches on Yinzhannaxi's works since the start of21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his theori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his creation ideas and microscopic study of his poetries and novels, and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aesthetic morphology research on One-storeyed Building and The Beauty Weeping Palace. Meanwhile, the aesthetic study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reasons for topic selection,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also stated in this part.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One-storeyed Building and The Beauty Weeping Palace. The graceful form of the works is discussed in such three aspects as graceful character, graceful imperial garden, and graceful poetry, all of which have their own uniqu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 To be specific, beautiful posture and neat figure of the character, her inner beauty that integrates emotion, wisdom, knowledge, her romantic ideal of seeking for her soul mate and her long-lasting affection all embody the gracefulness of the character and penetrate the works with a sense of splendid melody. At the meantime, imperial garden pictured in the works is pleasing to both our mind and heart and achieves the perfect blending of the character and scene. The whole works are permeated with the fragrance of books, intense passion, deep sensation,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pursuing dreams, demonstrating strong sensible and shocking aesthetic value that could tug readers' heartstring. As for the poetry in the works, they not only feature the traits of emotional beauty, picturesque beauty and rhythmic beauty, but also create an exquisitely elegant world of art and system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author probes deeper and proves that the manly personality of the beauty and her brave behavior against forced marriage visualize a magnificent beauty, thus highlighting her spiritual beauty that earns readers'sympathy, admiration while inspiring them with a spiritual force.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the lofty and tragic forms and aesthetic value shaped in the two works. First of all, the loftiness pictured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the lofty sympathy for poor peasants, the lofty love for her beloved, lofty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lofty spirit with shocking force. Secondly, obviously, two works are distinctive tragedies. They vividly describe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love and family interests, the conflict between rationality, the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between two different powers,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morality etc., achieving an aesthetic effect of indicating the victory of truth and loftiness.
     Chapter Three concentrates on two works'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comical and ugly aesthetic forms. By analyzing comical Bailaogua, a character in the work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extreme poverty that gives birth to such a maladjusted, comic and facetious form of the character, which greatly enlivens the plots and makes readers laugh while providing space for them to reveal and criticize some social problems. To sum up, comical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exaggerated physical ugliness, ugliness that lacks vitality, facetious ugliness, kind-hearted ugliness, lovely ugliness, surrendered ugliness and vicious ugliness etc. To sum up, the chapter highlights beauty, affirms ideal and special value of ugliness.
引文
[1]巴·苏和:《蒙古族近代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研究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2]额尔敦哈达:《20世纪尹湛纳希研究概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9]包斯琴:《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人物比较研究看蒙汉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0]依仁且:《浅谈尹湛纳希诗歌创作》,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1]娜仁图雅:《<一层楼>翻译文本的审美再现》,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23]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24]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刘强:《审美发生与美的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27]柯汉琳:《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28]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版,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
    [30]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40]巴·苏和:《蒙古族文学中的<喜剧>结局根源》,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1期。
    [41]包斯琴:《对<一层楼>与<泣红亭>爱情悲剧的解读》,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年12月。
    [42]雷勇:《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枝奇葩—<一层楼>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创新》,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1期。
    [43]巴孙占奇:《<泣红亭>的结局与汉民族文化》,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3期。
    [44]张云:《<一层楼>对<红楼梦>的因袭与再创造—以叙事模式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1年3期。
    [45]扎拉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47]乌兰:《试行<一层楼>中炉梅形象》,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4期
    [53]额尔敦哈达:《尹湛纳希比较文学思想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5期。
    [56]包玉柱:《<一层楼>和<泣红亭>中审美观及语言关转变轨迹》,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7]包玉柱:《<一层楼>和<泣红亭>比喻引用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版。
    [5]A.A.别利亚耶夫:《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
    [6]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高尔基:《文学书简》,曹葆华、渠建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9]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10]扎拉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11]柯汉琳:《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尼古拉斯·布宁等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张云:《<一层楼>对<红楼梦>的因袭与创造—以叙事模式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1年地三辑。
    [17]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9]王长俊:《诗歌美学》,漓江出版社,1992年。
    [21]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2]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
    [1]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乔利丽:《崇高:沟通美与道德的哲学尝试—康德崇高理论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2期。
    [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9]扎拉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10]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2]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1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蒋孔阳:《说丑》,《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1]王一川主编:《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3]胡雪冈:《曹雪芹的悲剧观》,《美学范畴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张云:《(一层楼)对(红楼梦)的因袭与再创造—以叙事模式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1年3期。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6]A.A.别利亚耶夫:《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
    [7]鲁迅:《两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刘小枫选编:《德语诗学文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9]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11]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14]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别林斯基:《戏剧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7]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戏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19]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0]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1]弗·威·约·封·谢林:《艺术哲学》(下),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22]柯汉琳:《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23]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亚理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月第一版,2000年第7次印刷。
    [2]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柯汉琳:《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5]A.A.别利亚耶夫:《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
    [6]刘小枫选编:《德语美学文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7]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增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8]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9]佴荣本:《文艺学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戏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编著:《美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11]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戏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集》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4]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B.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3]A.A.别利亚耶夫:《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
    [5]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7]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胡经之著:《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10]刘强:《审美发生与美的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11]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12]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2.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刘强:《审美发生与美的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5.柯汉琳:《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6.张发、王晓旭主编:《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8.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9.克罗齐:八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版。
    11.鲍姆嘉腾.《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12.托马斯.芒罗:《东方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布鲁克斯:《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
    14.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15.M.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1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18.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9.杜夫海纳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
    20.邱子华:《东方美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第一版。
    21.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22.周宪:《美学史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3.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4.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5.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6.扎拉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27.扎拉嘎。《尹湛纳希评传》哲学社会科学报.1994年。
    28.荣苏和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
    29.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版,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
    30.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33.尼古拉斯.布宁等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门罗.户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36.王长俊:《诗歌美学》,漓江出版社,1992年。
    37.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8.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
    39.B.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0.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2.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43.王一川主编:《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44.胡雪冈:《曹雪芹的悲剧观》,《美学范畴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5.A.A.别利亚耶夫:《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
    46.鲁迅:《两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7.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48.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49.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50.别林斯基:《戏剧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51.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戏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2.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6年9月。
    53.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6年9月。
    54.弗·威·约·封·谢林:《艺术哲学》(下),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55.亚理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7次印刷。
    56.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增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57.欧阳周·顾建华 宋凡圣编著:《美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58.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集》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5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60.王岳川、胡经之主编:《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61.周甲辰:《传统文化鉴赏理论的现代观照》,海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2.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63.胡鹏林:《文学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64.黄献国:《美与创造的心灵探寻》,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6月。
    65.秀水河:《多维视放野中的文学与美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66.刘月新:《解释学视野中的文学活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67.将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8.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69.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70.谭好哲、程相占主编:《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济鲁书社,2003年12月。
    71.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72.娜仁图雅:《<一层楼>翻译文本的审美再现》,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73.包斯琴:《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人物比较研究看蒙汉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额尔敦陶克陶:《杰出的蒙古古典作家.尹湛纳希》,内蒙古日报,1957年1月5日。
    2.额尔敦陶克陶:《关于蒙古的杰出的作家.尹湛纳希及其作品》,光明日报,1957年10月6日。
    3.托门:《杰出的蒙古族文人·尹湛纳希》,内蒙古日报,1961年6月4日。
    4.波材音博彦:《蒙古族第一个留下长篇小说的大作家》,包头日报,1962年3月25日。
    5.白景林:《尹湛纳希.纪念我省杰出的蒙古族作家诞生125周年》,辽宁日报,1962年9月9日。
    6.秋欣:《才华横溢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呼和浩特文艺,1978年第4期。
    7.秋欣:《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内蒙古日报,1978年10月30日。
    8.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民族团结,1979年第2期。
    9.色道尔吉:《蒙古族古典文学大师.尹湛纳希》,内蒙古日报,1980年10月21日。
    10.宝力德:《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内蒙古师范学院校刊,1980年第10和11期。
    11.龙春力:《清代杰出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辽宁日报,1981年2月14日。
    12.额尔敦陶克陶:《尹湛纳希的生平和创作》,山茶,1981年第2期。
    13.扎拉嘎:《推进民族文化和蒙汉文化交流的杰出作家—纪念尹湛纳希诞生145周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报,1982年第2期。
    14.曹都:《尹湛纳希对文学翻译的贡献》,内蒙古日报,1982年7月11日。
    15.贾融:《尹湛纳希和<青史演义>》,民族文艺论从,1982年第2期。
    16.曹都、陈定宇:《<泣红亭>前言》,《尹湛纳希纪念论文集》,1982年。
    17,赖炳文、胡希久:《芳草萋萋》,《尹湛纳希纪念论文集》,1982年。
    18.扎拉嘎:《<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几组人物性格之比较》,《尹湛纳希纪念论文集》,1982年。
    19.曹都:《忠信府随笔》,民族文艺论丛,1982年第2期。
    20.阎海青:《蒙古族奇形庙宇—惠宁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3年第4期。
    21.宝力格:《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22.阎海青:《尹湛纳希和<一层楼>》,呼和浩特晚报,1983年5月5日。
    23.阎海青:《尹湛纳希与惠宁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3年第6期。
    24.布德:《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民族画报,1983年第8期。
    25.谢启晃等:《尹湛纳希-蒙古族长篇小说<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的作者》,《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1983年。
    26.扎拉嘎:《琴默与薛宝钗-《<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对应人物之比较>》,民族文艺论从,1984年第2期。
    27.纳古单夫:《<尹湛纳希家谱>笺注》,《土默特史料》第14集,1984年。
    28.贺宝音巴图:《关于<红云泪>的评价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9.吉尔嘎拉:《尹湛纳希研究论文资料索引》,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3和4期。
    30.纳古单夫:《关于<尹湛纳希家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5年第5期。
    31.胡希久:《蒙古民族曹雪芹-访尹湛纳希故居》,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19期。
    32.秦经中:《蒙古族杰出的文学家-尹湛纳希》,锦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3期。
    33.《尹湛纳希黄金家族廿九世孙宗系谱(同治十二年六月六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5年第5期。
    34.宝力格:《尹湛纳希思想简论》,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35.赵永铣:《古尹诗派格律诗之形成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6年第1期。
    36.额尔敦陶克陶:《蒙古族近代文学的高峰l纪念尹湛纳希诞生15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37.海希西、贾力更译:《尹湛纳希研究新成果》,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一期。
    38.于永祥:《给尹湛纳希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39.吉尔嘎拉:《尹湛纳希的创作实践及其思想发展》,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40.周孝成:《尹湛纳希和尹湛纳希纪念馆简介》,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41,吴楚克:《尹湛纳希与<青史演义>的美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7年第3期。
    42.龙春力:《尹湛纳希诗词赏析》,鞍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43.扎拉嘎:《璞玉与旺钦巴拉:<一层楼><泣红亭>创作素材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1期。
    44.伍月:《国外对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的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45.《尹湛纳希-一位杰出的诗人》,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46.奕贞:《近代蒙古族杰出的反封建思想家-尹湛纳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47.乌兰:《试析<一层楼>中炉梅形象》,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8.邢莉:《雄伟壮丽的史诗:评清末蒙古族的长篇小说<青史演义>》,满族研究,1989年第3期。
    49.扎拉嘎:《朝邑润亭盖世才:旺都特那木济勒诗赞尹湛纳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0.布仁门德:《论尹湛纳希的人生之正道》,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1.呼春:《尹湛纳希反清思想评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2.周双利:《尹湛纳希与中古古典文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3.扎拉嘎:《开鲁本<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
    54.苑利:《扎拉嘎和他的尹学研究》,人民日报,1995年10月12日。
    55.李凤鸣:《尹湛纳希哲学思想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6.刘彩霞:《尹湛纳希启蒙思想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96年第5期。
    57.巴苏和:《填补尹湛纳希研究空白的力作(<尹湛纳希年谱>)》,文化遗产,1996年第4期。
    58,扎拉嘎胡:《蒙古族文学巨星.尹湛纳希》,民族,1997年第9期。
    59.陈红艳:《论尹湛纳希的自然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97年第2期。
    60.董践真:《蒙古族文学始祖尹湛纳希的研究受关注》,光明日报,1997年10月9日。
    61.宝贵梅:《浅析尹湛纳希儒家思想》,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3期。
    62.雷勇:《<一层楼>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创新》,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63.海日罕:《试论佛学禅理对尹湛纳希诗论诗作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4.布仁门德:《近代蒙古族无神论思想家-尹湛纳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5.包红梅:《论<青史演义>的创作背景及原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6.满全:《道与尹湛纳希的文艺哲理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67.宝玉桂:《<一层楼>和<泣红亭>比喻引用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8.宝玉桂:《<一层楼>和<泣红亭>中尹湛纳希的教育观》,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9.宝玉桂:《<一层楼>和<泣红亭>中审美观及语言观转变轨迹》,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0.秋喜:《浅谈<青史演义>对儒家思想的吸引与借鉴》,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71.红梅:《论<青史演义>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新意》,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2.巴、苏和:《蒙古族近代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研究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3.扎拉嘎:《儒家的蒙古化与尹湛纳希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4.额尔敦哈达:《20世纪尹湛纳希研究概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5.胡格吉乐图:《试论尹湛纳希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6.黄丽生:《清末蒙古籍的中央儒臣与地方文人:倭仁与尹湛纳希的儒家思想的比较》,内蒙古大学第四次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77,额尔敦哈达:《尹湛纳希比较文学思想简述》,陈刚龙、额尔敦哈达主编的《奶茶与咖啡》,民族出版社,2005年。
    78.杨才铭:《十九世纪蒙汉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泣红亭》及其汉译本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05年第3期。
    79.郭蕾:《读尹湛纳希《一层楼》看小说情节的审美意义》,语文学刊,2005年第4期。
    80.额尔敦哈达:《尹湛纳希比较文学思想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81.笑木:《漠南神笔︺尹湛纳希》,西部大开发,2006年第5期。
    82.萨仁图娅:《尹湛纳希简介》,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83.斯日古楞:《尹湛纳希全集》及《尹湛纳希画册》出版,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84.包斯琴:《对《一层楼》与《泣红亭》爱情悲剧的解读》,商业文化<学术版>,287年第12期。
    85.萨仁图娅:《尹湛纳希与中国蒙古族文学》,满族研究,288年第1期。
    86.赵延花:《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及其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7.萨仁图娅:《民族文化奇葩世界文学经典——蒙文版《尹湛纳希全集》编撰的思考》,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
    88.刘冬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尹湛纳希研究概述》,文化学刊,2010年第6期。
    89.张云:《论《梦红楼梦》的“欢欣”》,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1期。
    90.张云:《《一层楼》对《红楼梦》的因袭与再创作——以叙事模式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期。
    91.包红梅:《《青史演义》研究综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2.张宁:《蒙汉民族文学交流的镜鉴——论《泣红亭》对《平山冷燕》的借鉴与创新》,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
    93.赵坤生:《近代蒙古族文学的推动者——伟大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前沿,2011年21期。
    94.刘孝友:《尹湛纳希“佛将世搞空”的反佛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5.额尔敦哈达:《尹湛纳希小说观念论探析》,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